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戏剧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9 01:57:11

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0-0046-03

幼儿园如何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挪威幼教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有较成熟的看法。本文将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两方面介绍戏剧教育在挪威开展的情况,以供中国读者参考。

一、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戏剧教育

在挪威,指导师范院校进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两个,即《幼儿师范教育三年教学大纲(2003年)》(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纲要(2006年)》(以下简称“《纲要》”)。《大纲》的重点在于规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内容。《纲要》则是对幼儿园工作内容的规定,体现了挪威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幼儿园是大多数幼教专业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这些师范生必须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熟悉政府对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大纲》规定了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戏剧是一门艺术。在西方文化中,最自发的戏剧形式就是儿童的游戏。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后,如果具备相关的戏剧知识,就有可能找出儿童游戏中带有戏剧性的因素和结构,继而利用自己的戏剧知识为儿童的游戏提供支持。戏剧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提高戏剧表演的技巧和能力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使他们以后能够在幼儿园中开展高质量的戏剧教学活动。可见,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师范生在戏剧表演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二是使师范生具有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提高戏剧表演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让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戏剧知识,了解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事件等变成戏剧教学活动的素材,将戏剧更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等等。在提高师范生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使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组织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能够正确使用肢体和口头语言,使戏剧教学适应儿童的文化、语言以及其他需要,能与儿童一起利用游戏和即兴发挥等方式来丰富戏剧教学活动。

《大纲》也对师范生的互动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时能够评估和分析儿童戏剧,理解戏剧和戏剧游戏在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提高儿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能够反思戏剧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并且能做到因材施教,注意与幼儿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密切合作。

具体地说,在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除了学习戏剧相关知识外,戏剧教育课程还包括三个重要项目,分别是表演一台话剧或音乐剧、表演和反思“一个奇怪的人”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

第一个项目由4~5个师范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一群特定儿童排练一部长约10分钟的话剧或音乐剧。这样做的目的是检验师范生的戏剧知识和能力。小组成员要负责全部的工作,包括撰写剧本、演出、舞台和服装设计等。教师要为师范生提供指导,比如建议师范生多使用身体语言,而不是使用对白,以减轻台词设计的压力;鼓励师范生使用简单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舞台设计,以免他们将许多时间花费在舞台设计上,等等。

第二个项目是根据挪威戏剧教育家Kari Mjaaland Heggstad的研究确定的。每个师范生都要到幼儿园里为儿童表演“一个奇怪的人”。“一个奇怪的人”将突然出现在幼儿园里,向儿童提出各种问题,要求儿童思考,目的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和他们平时接触到的不同的成人,这让孩子们感到好奇,促使孩子们以新的方式来观察、倾听和感受世界。”〔1〕“奇怪的人”向儿童提出问题,但不限定答案。“正是这一点激动人心。这一角色是崭新的,并以不同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他知道幼儿园教师不知道的事情。”〔2〕扮演“奇怪的人”,这是对师范生在表演方面的重要训练。在扮演完“奇怪的人”后,师范生必须反思他们在扮演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反思是师范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第三个项目是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师范生要在为期5周的幼儿园实习期间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一个小组项目。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时,师范生往往选择一种被称做“体验戏剧”的工作方式。“体验戏剧”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材料或主题,设置若干场景,使用不同的技巧,以不同的方式来表演。〔3〕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师范生必须参与其中扮演角色,与儿童一起表演。〔4〕教师可以挑战儿童,为儿童带来灵感和动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在学业评估方面,以上各个项目均是评估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包括反思个人实习期间的经历、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经验、扮演“一个奇怪的人”的经验等。多年来,挪威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者尝试了不同的评估方式,力图将师范生的学业成绩与实践和对实践的思考挂钩。目前这种尝试还在继续,尚未确定一种统一、恰当、有效的评估方式。

二、幼儿园中的戏剧教学活动

《纲要》没有单独提及戏剧,而是将戏剧与艺术、文化和交流合并在一起,也涉及到其他艺术形式,如视觉艺术、手工、音乐、舞蹈、文学、电影、建筑和设计等。《纲要》强调幼儿园要让儿童有机会充分体验艺术和文化,并能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通过欣赏丰富的艺术、文化和美好的事物,让孩子们得到感受、经历、试验、创新、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戏剧指的是观看戏剧和舞蹈表演,也指参加戏剧和舞蹈活动。

《纲要》明确规定,通过与艺术、文化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幼儿园应该使儿童:增强倾听的能力,通过对文化、艺术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和反思来表达自己;增强自我认知和个体表达能力;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创造热情;提高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学习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初步掌握关于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能更好地使用音乐、歌曲、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我,等等。为此,《纲要》列出了许多对于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如教师必须创造足够的空间,使成人和儿童都有可能享受和进行艺术活动;教师应该对艺术、文化和儿童游戏之间的联系有明确的认识,并保证为儿童开展有创意的游戏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提供戏剧扮演需要的服装等;教师还必须确保儿童有机会体验本国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如观看各种戏剧演出等。

在戏剧方面,要实现《纲要》的目标,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感受戏剧艺术和接触戏剧艺术家。幼儿园的儿童是否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取决于他们的居住地。挪威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里往往有固定的剧院。一些较大的城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这些民间剧团有时可能会到小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此外,挪威还有国家剧院,即“整个国家的剧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国家的剧团”一直在挪威全国巡回演出,为成年人和儿童表演戏剧。这都为儿童提供了观看戏剧演出的机会。

2003年,挪威议会颁布了第38号文件《文化书包》,目的是丰富挪威所有在校儿童的艺术和文化知识水平,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各种艺术和文化。随着《文化书包》的颁布,卑尔根市政府在2006年发起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活动――“文化背包”。该项目以学前儿童为目标,组织10所试点幼儿园成立“艺术银行”。感兴趣的艺术家可以把适合幼儿园儿童的艺术项目存放在“艺术银行”里,供儿童欣赏。自成立以来,“文化背包”效果显著,有可能会被推广到挪威全国。

在师范学习中要完成的三个项目对教师在幼儿园工作时开展戏剧教学实践很有帮助。教师可以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去看专业的戏剧演出,也可以请演员到幼儿园表演戏剧,或者组织幼儿园工作人员自己排练戏剧,还可以组织儿童和成年人一起排练。如果儿童愿意,也可以表演给其他儿童或者家长看。由儿童参演的剧目一般为短剧,以儿童熟悉的故事或童话为主,有时也可以以一首诗、一个道具、一张图片或类似的物品为主题。排练通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台词。通常做法是成年人说旁白,儿童进行表演。当然,儿童如果愿意,也可以说一些台词。

《纲要》指出,戏剧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儿童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同时戏剧也是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挪威,幼儿园戏剧教学一般是生成性的,没有事先的计划。许多教师对是否应该主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仍然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教师应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儿童的戏剧游戏,这一问题尚在讨论之中。挪威的幼儿园很少强调开展正规的戏剧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挪威的相关法规中强调应该充分尊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然而,在了解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学前教育后,挪威幼教工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初步掌握有关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有计划地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与尊重儿童的游戏自主性并不矛盾。教师应该利用合理方式,让儿童接触戏剧,在表达自我、创造自我时自如地运用戏剧形式。这是挪威幼教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2〕〔3〕KARI MJAALAND HEGGSTAD .7 veier til drama〔M〕.Bergen: Fagbokforlaget,2003:127,127,74.

〔4〕BRAANAAS NILS. Dramapedagogisk teori og historie〔M〕.Trondheim:Tapir Akademisk Forlag,2008:261.

Drama Education in Norway

Siv Φdemotland

戏剧教育篇(2)

目前,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正处于起步阶段,并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2015年,国内开展了多场大规模的教育戏剧交流活动,如首都师范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2015国际戏剧教育大会”。迄今为止,业内人士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是一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并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它着力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育当中,强调学员的参与和相互交流,旨在通过戏剧实践实现教育目标。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处于学前教育一线的教育戏剧实践者的反馈是:一方面,在实践初期,作为教育戏剧主要技巧的戏剧游戏,比较难以全面把握以及顺畅应用于活动中;另一方面,教育戏剧中的戏剧游戏与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较容易混淆。对此,下面笔者首先对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做一个界定和区分,然后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以帮助实践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戏剧活动。

戏剧游戏(Theatre Game)这个词最初代指一种培训演员的方法,后来延伸概指进行正式表演之前的各种暖身练习。在教育戏剧的范畴下,戏剧游戏是戏剧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灵活地运用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游戏在活动中可以实现的不同功能,戏剧游戏可以细分为破冰游戏(亦称为暖身游戏)、肢体游戏、情景游戏、团队合作游戏、即兴扮演游戏、舒松游戏等。角色游戏(Role Play)在心理学上指一种扮演特定角色的行为。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但所扮演的行为一般要符合这一具体角色在其上下文中的预期。

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角色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经验的游戏。这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因为它让幼儿有机会验证和拓展自身对于现实的经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于幼儿如何通过角色游戏来发展多种能力,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也一致认为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同理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商合作能力等多种核心竞争能力。相对而言,戏剧游戏的外延更宽广一些,可以满足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所有需求,是最好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同时还可以拓展、延伸为艺术学科乃至综合学科。

目前,教育戏剧实践者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无法融汇贯通教育戏剧的理念,容易受困于形式而忽略戏剧化教学法的内涵。特别是戏剧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很容易偏离到传统角色游戏的老路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要刻意区分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而应该着重把握教育戏剧的精神。教育戏剧旨在用戏剧化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属于戏剧化方法,尽管戏剧游戏范畴的戏剧化方法和手段更丰富一些。作为幼儿园中存在已久的传统角色游戏,如果能发挥孩子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游戏性,就有可能让这种“老生常谈”的角色游戏更接近戏剧的本质,即游戏者不是在表演或扮演,而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达自身本真的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都是并行不悖的戏剧化教学方法。

其次,幼儿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的一些技巧完全可以借用在戏剧游戏中。角色游戏的前提是幼儿的经验,为此需要鼓励、引导幼儿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而这一策略同样为戏剧游戏积累了必需的素材。组织角色游戏时,教师在尊重幼儿自我意志的同时也强调服从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而这一原则也是开展戏剧游戏的黄金准则。例如在进行《白雪公主》的戏剧游戏时,有一位外形条件不适合演公主的孩子坚决要求演白雪公主。这时,有经验的戏剧活动指导者会找到新的戏剧切入点,引导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者设想出白雪公主被坏皇后毒害后,会变成面目全非的“黑雪公主”,这带来了戏剧张力十足的新型角色游戏。

再次,组织游戏时,要避免受困于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传统的角色游戏来说,很容易强调角色固有的属性,而不去挖掘角色更深层次的戏剧性。很多教育戏剧实践者已经开始了解以绘本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引发教育戏剧活动的方法,但在故事选择以及解读上,有时难免因循守旧,想当然地把某些说教意味的内容传递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则是落入枯燥说教和表面化的角色扮演的窠臼中,而无法实现对于故事真正价值的开发,更无法使孩子进行深入思考。以绘本故事《小黑鱼》为例。如果让孩子入戏,利用戏剧活动真正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他们就能发掘出角色不为人知的部分,探究出故事的真谛。这样的感受和思考远比让孩子仅仅了解故事的表层含义要有意义得多。这就是戏剧游戏优于传统角色游戏的地方,它让枯燥的说教远离孩子,让陈旧的故事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并获得普世的价值观。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更多倾向于孩子自发或者自由的扮演游戏,其随机性和局限性有目共睹。而教育戏剧活动中的戏剧游戏,也会有相应的角色扮演游戏。这种游戏则是在教育戏剧范畴下,经过了人们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对于自由扮演的不足予以补充。

最后,无论是戏剧游戏还是角色游戏,孩子始终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为了图方便而完全听任孩子自由发挥,同时也要避免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游戏的所有主题、内容和角色。相反,作为组织者,教师更应该设计出一个极具伸缩性的框架,并且约定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来保证孩子能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进行戏剧化的探索。另外,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来丰富情景或设定具体情境以避免游戏的冷场。如果游戏中的两个角色因为意见不同而争执起来,教师就要引导孩子找到解决之道,并让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戏剧教育篇(3)

众所周知,人们根据戏剧中的诸多元素在综合艺术中的组合状态及其地位来判断这些综合艺术各自相异的艺术特征。但是,就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而言,形式构成诸元素远远不是它的全部,只不过是它的最为直观、最易把握、最为外显的部分而已。在戏剧综合体中,形式诸元素不能脱离内容诸元、风格诸元、载体诸元而独立存在,这些戏剧的构成因素在创作、表演、欣赏的任何环节上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英国艺术教育家罗斯曾指出:“美育的重要功能是意志和精神转向生命本身,转向作为具体内在价值的经验生命。”因此,戏剧教育的实施,完全有可能使学生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使学生的各种智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对生命意义的求索中,寻找到人生的趣味和价值,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双重戏剧教育模式

清华附中在百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各种类型的艺术教育形式,开发出了适合全体学生和适合有特长、有个性需求的学生的戏剧课程,为学生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1.课堂戏剧教育

课堂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贯穿到学科教学中,借助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我校高中校本课程“音乐剧赏析与表演”为例,该课程2003年开始在高中开设,2011年又延伸至初中创新班开设。教学特色在于学生参与音乐剧表演与创作。每学年36课时,共计2学分,一学年学习结束时,推出一台音乐剧专场汇报演出。音乐剧社设有表演组、演奏组、舞台美术组及宣传策划组(均可兼职)。不同组别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发展需求参与到全部教学活动中,为热爱音乐剧,在这些方面有特长,有责任心和一定表演能力的同学提供了充分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并体现团结互助、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总体协调、指导。课程中从认识、鉴赏、模仿、体验、排练到演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艺术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2.活动性戏剧教育

活动性戏剧教育指的是戏剧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各种戏剧活动达到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例如,我校每年开展的传统爱国教育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革命短剧展演,由校团委策划,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团队进行全程指导,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剧组,全班参与。整个短剧策划演出历时三个月,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开展的工作有:确定演出剧目、召开启动会、各班抽签确定剧目并邀请老师作戏剧创作讲座。第二阶段的任务有:各班撰写剧本、准备道具、进行海报宣传、限定日期审核剧本等。第三阶段主要是各班组织排练与彩排、邀请艺术组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和比赛评委。第四阶段为展演,展演中不仅评出一、二、三等奖,同时评出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导演奖,最佳舞美奖等奖项。第五阶段为总结与成果展示。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学习兴趣。戏剧作品大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每一部戏剧作品都描绘了不同的情境、时代和文化,学生通过鉴赏、表演等活动可以认识各个时代的面貌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反思自我的存在,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其次,启迪学生的艺术思维,体验丰富人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化为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我,思考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继而对角色的思想进行深切的体验。最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注重学科交叉,提升艺术审美情趣。戏剧课程实践包含了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服装和化装设计、音响师等人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学科交叉的戏剧教育实践

1.戏剧与音乐

“音乐剧赏析与表演”课程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戏剧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实施模式研究”的主要艺术实践载体,坚持每届都成功推出完整剧目的音乐剧专场演出。2016年7月16日晚19:30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由来自清华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和美国爱达荷州尖峰舞蹈团的近200名学生联合出演的大型音乐剧《When I Grow Up ・成长的脚步》震撼上演。本课程学生创办的音乐剧社不仅是活跃在学校文化生活舞台中的一个特色艺术团队,还多次参加市区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1年和2012年音乐剧社获得 “海淀区十佳学生艺术社团”称号 。

2.戏剧与文学

“音乐剧赏析与表演”课程每年都推出完整的剧目演出,其中包括了法语版音乐剧《钟楼怪人》、英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歌舞青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原创音乐剧《梦娃娃》和原创历史剧《万历十五年》的演出(首演时间分别为2012年和2016年),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艺术精品开启了新的里程。

在面对初中学生开展的语文课本剧活动中,由学生编创的戏剧《四世同堂新编》剧本共计一万两千多字,全部由学生完成。这部剧作采用了“戏中戏”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当代学生在现实语境下对传统经典作品的独到见解。与此同时,在面Ω咧醒生进行的纪念“一二・九”活动中演出的《虎门销烟》《红岩》《任长霞》《钱学森》,清韵话剧社的原创历史剧《万历十五年》这些剧目也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编创与排演。

3.戏剧与英语

戏剧教育篇(4)

(一)欧美戏剧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戏剧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已经数十年。他们面向全社会,涉及全体社会人群。在学校,戏剧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是当今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校的戏剧艺术教育也是世界领先,拥有丰富的戏剧艺术教育经验,他们的高校戏剧演出活动和相关课程很早就已在美国高校中开展。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戏剧强国,这与其戏剧教育的普及化有密切关系。美国的戏剧高等教育在重视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戏剧人才的同时,同样重视戏剧普及教育。在全美大中小学校开设戏剧欣赏和戏剧公共课,有的院校将戏剧公共课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戏剧的理念、方式及效果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进而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支持。1994年美国组织制定了国家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StandardforArtsEducation),将戏剧与音乐、视觉艺术、舞蹈三门艺术一并列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域。在这个“标准”中,还提供了戏剧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标要求供实际运用,并认为戏剧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表达、合作、想象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戏剧教育在德国校园也广泛开展。他们认识到戏剧具有丰富的人文教化价值,它与教育的结缘由来已久。戏剧演出活动在德国校园中盛行。师生们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德国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在教育政策方面拥有很大的自。20世纪90年代,戏剧以正式课程的形式逐步进入到德国的高中,作为全部课程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戏剧课程确立了在高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戏剧课程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戏剧的历史、特征、意义等理论知识,从中可以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风貌,同时也能在戏剧实践活动中获得各种经验。

(二)通识戏剧教育人才的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们所要培养的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人才,是能够运用戏剧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从事各层次院校戏剧课程教学方式的人才。我们要培养的通识戏剧教艺术教育人才,是在所营造的戏剧情境中实现不同教学活动的互动推进,最终完成学习知识和促进教育事业;我们要培养的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将戏剧艺术作为一门工具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人本身,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思想、感情与创意,养成合作精神;我们要培养的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人才,是掌握戏剧艺术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专业技能,熟悉戏剧表演的流程,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我们要培养的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人才,不是艺术训练和表演专职人才,而是能够运用戏剧技巧于课堂教学的人才,在戏剧活动过程中能使参与者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协作能力的综合戏剧艺术教育人才。目前,相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成熟,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处在起步阶段,在国内仅有上海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教育专业,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戏剧教育专业,云南艺术学院开设的应用戏剧教育专业,拥有的毕业生也不过百人。面对社会市场的大量需求,高校也应该及时转变单一培养人才方向,调整或开办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专业是大势所趋。

二、立足区位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明确通识戏剧教育方向,打破单一教学模式。

高校通识戏剧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是基于当前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戏剧艺术教育的现状、文化市场以及用人单位需求而建立的命题。仅就辽宁而言,2004年至今我省内已有14所大学开办本科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其中包括两所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编剧)专业,一所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三所高校开设了戏剧影视舞美设计专业。这些本科高等院校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然而这些教学基本文件大都借鉴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内容来设定,专业的核心教材多直接选用于这些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基本趋同。但这样的翻版克隆,由于受到我省各高校师资、学苗、经费以及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的差距可想而知,自然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应认清地方区位的优势与劣势,打破目前单一的戏剧教育模式,适当保留我省部分高校高精尖戏剧创作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积极构建地方高校“通识戏剧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知识体系,尽早培养出能够适合市场需求的戏剧人才。以地方高校的戏剧艺术教育人才基地为原点,向大中小学以及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通识戏剧艺术人才,在原专业化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还原戏剧艺术综合性,从戏剧(编剧、导演、表演、舞美)创作转向戏剧教育,能够从事高校、中小学戏剧艺术教育教学、同时可以胜任企事业单位或社区等各类活动的组织,高素质、复合型、创造力强的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人才。

(二)发挥戏剧启迪教育的功用,开拓戏剧课堂新天地

戏剧艺术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葛、冲突、对抗等生活真相都是戏剧艺术的源泉。事实上,每个人生存在世界上,就像演员一样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人们从戏剧中获得不同的感受,体验着不同的人生。戏剧能够陶冶性情,这是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戏剧能够宣泄情感、陶冶性情,具有净化功能。通识戏剧艺术教育是最富有激情的艺术,体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让自己的性情通过一些外部条件的熏陶而得以改善乃至升华,戏剧因而打动人心、震撼心魄。在人类修养德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美育是一条有效途径。戏剧艺术拥有巨大的力量,它通过美,有意识地培养个性,直通心灵深处。戏剧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和独特功能,将为学生素质的培养,健全个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塑造提供有力的支持。目前,在我国大中小学校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已经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具体深入的落实与实施,指日可待。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探索开展戏剧艺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如根据自身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本地资源,开设戏剧课程。实际上,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多种类型。同时,戏剧教育本身就是综合艺术,范围包括剧本创作、表演、导演、舞美等,创作内容丰富,艺术想象的空间无限。可以在中小学校开设选修课和兴趣班来进行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表演艺术,情境教学也是借鉴戏剧教学法的一种形式。有情有趣的情境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形象化学习的载体。借助戏剧艺术情境化的方法,可以运用于数、理、化、史、地、政各科教学之中,可以使整个课堂勃勃生机。情境教学的生动、形象,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建设高质量的通识戏剧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学科体系,开办好专业方向,问题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通识戏剧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强化戏剧为教育服务的理念,从事戏剧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娴熟的戏剧编剧、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灯光、服装、化装、道具)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单一的才艺培养。通识戏剧艺术教育培养的教师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要以人格教育为目标,不仅培养有戏剧技巧和戏剧理论知识的人,还要培养一个健全的国民。教育教学中角色扮演、欣赏与演出戏剧的经验等,强调的是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创意的表现。戏剧教育是使人回归本性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全面地认识戏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化的“通识戏剧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依靠我省教育主管部门有力的推动,依赖于有远见卓识的高校戏剧专业的领导者积极地构建,才能早日形成规模。非专业化的通识戏剧教育的师资建设,可以从专题讲座、活动交流、课题研究、校园剧编写与排练指导、社区戏剧活动组织培训、举办戏剧节等等形式入手,建设良好的通识戏剧艺术教育氛围,激发各层次教师的工作热情,以教学实践为依托,组织和指导教师进行戏剧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深化对通识戏剧艺术教育的再认识,提高教师的戏剧素养和实践能力。

戏剧教育篇(5)

熊佛西从小爱好戏剧,大学毕业后,父亲要他跟着做生意,他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拜世界戏剧大师马修士为师,专修戏剧,成了马修士门下一名勤奋的学生。这时他对戏剧就不是一种自发的兴趣爱好,而是一种自觉的事业追求。他立下宏愿,回国后要为振兴中华而献身。三年后,他拿着硕士文凭回到祖国,各用人单位抢着聘他。他毅然接受了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聘请,到戏剧系当主任、教授,开始了戏剧教育的生涯。

熊佛西走进“艺专”戏剧系,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重重的困难和挑战。当时,外有黑暗的社会势力的摧残,政府欠薪,内有思想的混乱,教师离职,学生迷茫。他以顽强的毅力,冲破了层层障碍,苦干了一年,戏剧系面貌大为改观,工作大有起色。这却招来了军阀政府敌意的目光,说“戏剧系都是共产党”,强令解散。大革命前夕,北洋军阀覆灭前的疯狂屠杀,熊佛西陷入彷徨苦闷之中,但是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愤怒地自编自导了四幕话剧《蟋蟀》,抨击军阀互相恶斗残杀。话剧触怒了施暴政的,他被捕入狱三天。当奉系军阀被赶出北京时,熊佛西便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为恢复戏剧系四处奔走,终于获得批准,立即召回已分散的师生,又重新投入建设戏剧系的忙碌之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到前线去,到大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此时熊佛西也深感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话剧远离大众、只局限于知识分子和城市平民之中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应晏阳初平民教育会的邀请,于1932年1月率领部分师生奔赴河北定县农村开展戏剧大众化的实验,在农村开办戏剧学习班,建立农村剧团,培训农村演员,搞得轰轰烈烈,其成果震惊中外剧坛。可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实验基地又被摧毁,他又只能痛心地离开定县,流亡西南。但他仍心系戏剧教育。1938年,他流亡到成都。1939年8月,新兴的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成立,熊佛西任校长,已经中止了的戏剧教育在抗战洪流中又继续了。熊佛西应着时代的脉搏,适应抗战的需要,充分发挥戏剧的功能,使它成为锋利的战斗武器,担负起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的社会责任。这样,学校又成立了“攘外必安内”的反动当局的眼中钉。1941年,四川省参议院通过决议解散“省剧校”。“省剧校”解散后,熊佛西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但仍不忘戏剧教育。抗战一胜利,他便来到上海,应顾仲彝的邀请到上海戏剧学校任教授。他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战后重建戏剧教育的工作中去,想不到还没到一年,市参议会便以“节约开支”为名“裁撤”“剧校”,上海滩并没有因抗战的胜利而天开云散。在乌云笼罩下,熊佛西勇敢地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驳斥“裁撤剧校”的种种谬论,与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公开信,反对“裁撤剧校”,坚决支持学生的护校斗争。学校保留下来了,校长顾仲彝被逼走了,田汉、洪深等力举熊佛西任校长,他又一次在风波中挑起了这副重担。然而他面临的是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扣发经费、不给校址、通辑学生的事情接踵而来。“教职工则当空卖绝,不能得一饱。”(注:《遗爱在心总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合追念熊佛西校长纪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熊佛西和大家一样穷困潦倒,和师生团结苦干,靠每周举行公演卖艺得来几文钱,买点山芋熬稀饭糊口度日,如此困境一直延续到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了,熊佛西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从头学起,从头做起”八个大字,意气风发地以新的思想、新的举措来创办新的戏剧教育。他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戏剧教育的体制、教师队伍,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制、剧场和图书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建设,为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作出了他特有的贡献。

在漫长而崎岖的戏剧教育的征程上,熊佛西义无反顾地走过来了,立下了一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大胆开拓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凡事来了都习惯按常规走路,若要突破这个模式,就必须具备开放的文化心理,在价值观念上、生活和工作方式上有个根本性的转变。1922年,熊佛西进“艺专”,拥护“国剧运动”,主张戏剧系办成戏曲科班;拥护新兴戏剧,主张戏剧系办成新兴学府。戏剧系应何去何从,年轻的系主任熊佛西不以自己的观点来决定办学方向,而是走民主的道路,组织师生进行辩论,这表现了他的胸怀与气魄。管理上的新观念、新做法经过辩论,使大家认定戏剧系应是训练各方面人才的大本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确定了办学的方向后,熊佛西一切从实践出发,探索着新兴话剧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新路子、新体制。

“艺专”戏剧系在城里办学,定县农村该如何办戏剧教育?他深入农村后,敏锐地感到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校式的,一种是社会式的。社会要进步、要发展,非重视社会式的教育不可,而戏剧又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最好方式,它能在娱乐中给人以教育。在农村“戏剧简直是农民的唯一教育”。(注:熊佛西《大众化之实验》,《熊佛西戏剧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版)为了充分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作用,在内容上他创作了一批“农民剧本”;在形式上根据农民看戏剧的习惯创建了农村露天剧场,创造了一套演出方法,很有效地通过戏剧给农民以新的思想文化教育。在学校式的教育方面,受条件限制,不能办戏剧学校,他就开办戏剧培训班,将那些对戏剧有浓厚兴趣又有表演才能的农村青年,招来培训,培训后回到村里去组织农村剧团,这方法很有效,很快农村剧团在定县遍地开花,掀起了一个新兴的农民戏剧运动,使戏剧大众化实验有了新的开拓、新的发展。左联一开始就把大众化当作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号召全体盟员到农村、到社会的底层中去,去普及革命文学,但左联的戏剧大众化,还只是为大众写戏,到大众中演戏,演戏给大众看。而熊佛西是教会农民写戏、演戏,农民与农民、演农民,演给农民看,这是彻底的大众化,是大众化的深入发展。熊佛西的创新成果在农村开辟了戏剧大众化的新天地,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抗战期间,熊佛西在动乱中创办了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形式的急剧变化催生了他的新理念:“戏剧在战时是锋利的战争武器,在平时是有力的教育工具。”(注:熊佛西《五年来的抗战戏剧》,同上)“这个学校不是一个传统的学校。它是适应抗战需要的一个新兴社会教育的机构。”“它是后方抗战宣传的一个枢纽,也可以说这个学校的成立,对于我们自己是一个战时教育的建设,对于敌人是一个文化炸弹的还击!”(注:转引熊佛西研究小组《熊佛西传略》,《现代戏剧熊佛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12月版)在风雨飘摇中,熊佛西没有关起门来办学,让学生只坐在教室里上课,而是拉出去,担负宣传抗战的责任。他们组织剧团在城里公演,激发民气;到农村巡演,唤醒民众;到部队去演出,鼓舞士气。学生在演出中学习专业,学习社会,学生与教师连成一气,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由此我们看到,熊佛西对抗战时的戏剧教育有着新的思路,教育完全与社会的抗战洪流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戏剧的战斗武器作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熊佛西深知戏剧是要靠对戏剧教育有兴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来办,所以必须爱惜人才、尊重教师。学校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要办一个高水平的学校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他都荟萃了一批戏剧精英,像曹禺、陈白尘、欧阳予倩、叶丁易、靳以、杨村彬、佘上沅、陈治策等,都曾在他任校长的学校里任教。他还广泛地聘请名演员和国外艺术家来校讲课或演出,多方招贤纳士,这既充实了教学力量,又活跃了艺术空气和艺术气氛。社会上的许多新鲜东西及时地进入了课堂,增强了戏剧教育的活力,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生是主体。熊佛西爱学生是有名的,对学生讲话都说“我的孩子们”,这说明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的爱,是一种真挚炽热的爱。有的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无法上学,他就用自己的薪金供他们读书;有的进步学生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他就冒着风险把他们保护起来,转移出去;学生没有蚊帐,他出钱买;学生食堂缺粮食,就将自己家里的存粮送给食堂。作为教授、校长,熊佛西在戏剧教育史上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

戏剧教育篇(6)

熊佛西从小爱好戏剧,大学毕业后,父亲要他跟着做生意,他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拜世界戏剧大师马修士为师,专修戏剧,成了马修士门下一名勤奋的学生。这时他对戏剧就不是一种自发的兴趣爱好,而是一种自觉的事业追求。他立下宏愿,回国后要为振兴中华而献身。三年后,他拿着硕士文凭回到祖国,各用人单位抢着聘他。他毅然接受了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聘请,到戏剧系当主任、教授,开始了戏剧教育的生涯。

熊佛西走进“艺专”戏剧系,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重重的困难和挑战。当时,外有黑暗的社会势力的摧残,政府欠薪,内有思想的混乱,教师离职,学生迷茫。他以顽强的毅力,冲破了层层障碍,苦干了一年,戏剧系面貌大为改观,工作大有起色。这却招来了军阀政府敌意的目光,说“戏剧系都是共产党”,强令解散。大革命前夕,北洋军阀覆灭前的疯狂屠杀,熊佛西陷入彷徨苦闷之中,但是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愤怒地自编自导了四幕话剧《蟋蟀》,抨击军阀互相恶斗残杀。话剧触怒了施暴政的,他被捕入狱三天。当奉系军阀被赶出北京时,熊佛西便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为恢复戏剧系四处奔走,终于获得批准,立即召回已分散的师生,又重新投入建设戏剧系的忙碌之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到前线去,到大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此时熊佛西也深感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话剧远离大众、只局限于知识分子和城市平民之中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应晏阳初平民教育会的邀请,于1932年1月率领部分师生奔赴河北定县农村开展戏剧大众化的实验,在农村开办戏剧学习班,建立农村剧团,培训农村演员,搞得轰轰烈烈,其成果震惊中外剧坛。可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实验基地又被摧毁,他又只能痛心地离开定县,流亡西南。但他仍心系戏剧教育。1938年,他流亡到成都。1939年8月,新兴的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成立,熊佛西任校长,已经中止了的戏剧教育在抗战洪流中又继续了。熊佛西应着时代的脉搏,适应抗战的需要,充分发挥戏剧的功能,使它成为锋利的战斗武器,担负起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的社会责任。这样,学校又成立了“攘外必安内”的反动当局的眼中钉。1941年,四川省参议院通过决议解散“省剧校”。“省剧校”解散后,熊佛西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但仍不忘戏剧教育。抗战一胜利,他便来到上海,应顾仲彝的邀请到上海戏剧学校任教授。他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战后重建戏剧教育的工作中去,想不到还没到一年,市参议会便以“节约开支”为名“裁撤”“剧校”,上海滩并没有因抗战的胜利而天开云散。在乌云笼罩下,熊佛西勇敢地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驳斥“裁撤剧校”的种种谬论,与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公开信,反对“裁撤剧校”,坚决支持学生的护校斗争。学校保留下来了,校长顾仲彝被逼走了,田汉、洪深等力举熊佛西任校长,他又一次在风波中挑起了这副重担。然而他面临的是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扣发经费、不给校址、通辑学生的事情接踵而来。“教职工则当空卖绝,不能得一饱。”(注:《遗爱在心总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合追念熊佛西校长纪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熊佛西和大家一样穷困潦倒,和师生团结苦干,靠每周举行公演卖艺得来几文钱,买点山芋熬稀饭糊口度日,如此困境一直延续到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了,熊佛西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从头学起,从头做起”八个大字,意气风发地以新的思想、新的举措来创办新的戏剧教育。他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戏剧教育的体制、教师队伍,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制、剧场和图书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建设,为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作出了他特有的贡献。

在漫长而崎岖的戏剧教育的征程上,熊佛西义无反顾地走过来了,立下了一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大胆开拓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凡事来了都习惯按常规走路,若要突破这个模式,就必须具备开放的文化心理,在价值观念上、生活和工作方式上有个根本性的转变。1922年,熊佛西进“艺专”,拥护“国剧运动”,主张戏剧系办成戏曲科班;拥护新兴戏剧,主张戏剧系办成新兴学府。戏剧系应何去何从,年轻的系主任熊佛西不以自己的观点来决定办学方向,而是走民主的道路,组织师生进行辩论,这表现了他的胸怀与气魄。管理上的新观念、新做法经过辩论,使大家认定戏剧系应是训练各方面人才的大本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确定了办学的方向后,熊佛西一切从实践出发,探索着新兴话剧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新路子、新体制。

“艺专”戏剧系在城里办学,定县农村该如何办戏剧教育?他深入农村后,敏锐地感到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校式的,一种是社会式的。社会要进步、要发展,非重视社会式的教育不可,而戏剧又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最好方式,它能在娱乐中给人以教育。在农村“戏剧简直是农民的唯一教育”。(注:熊佛西《大众化之实验》,《熊佛西戏剧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版)为了充分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作用,在内容上他创作了一批“农民剧本”;在形式上根据农民看戏剧的习惯创建了农村露天剧场,创造了一套演出方法,很有效地通过戏剧给农民以新的思想文化教育。在学校式的教育方面,受条件限制,不能办戏剧学校,他就开办戏剧培训班,将那些对戏剧有浓厚兴趣又有表演才能的农村青年,招来培训,培训后回到村里去组织农村剧团,这方法很有效,

很快农村剧团在定县遍地开花,掀起了一个新兴的农民戏剧运动,使戏剧大众化实验有了新的开拓、新的发展。左联一开始就把大众化当作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号召全体盟员到农村、到社会的底层中去,去普及革命文学,但左联的戏剧大众化,还只是为大众写戏,到大众中演戏,演戏给大众看。而熊佛西是教会农民写戏、演戏,农民与农民、演农民,演给农民看,这是彻底的大众化,是大众化的深入发展。熊佛西的创新成果在农村开辟了戏剧大众化的新天地,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抗战期间,熊佛西在动乱中创办了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形式的急剧变化催生了他的新理念:“戏剧在战时是锋利的战争武器,在平时是有力的教育工具。”(注:熊佛西《五年来的抗战戏剧》,同上)“这个学校不是一个传统的学校。它是适应抗战需要的一个新兴社会教育的机构。”“它是后方抗战宣传的一个枢纽,也可以说这个学校的成立,对于我们自己是一个战时教育的建设,对于敌人是一个文化炸弹的还击!”(注:转引熊佛西研究小组《熊佛西传略》,《现代戏剧熊佛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12月版)在风雨飘摇中,熊佛西没有关起门来办学,让学生只坐在教室里上课,而是拉出去,担负宣传抗战的责任。他们组织剧团在城里公演,激发民气;到农村巡演,唤醒民众;到部队去演出,鼓舞士气。学生在演出中学习专业,学习社会,学生与教师连成一气,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由此我们看到,熊佛西对抗战时的戏剧教育有着新的思路,教育完全与社会的抗战洪流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戏剧的战斗武器作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熊佛西深知戏剧是要靠对戏剧教育有兴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来办,所以必须爱惜人才、尊重教师。学校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要办一个高水平的学校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他都荟萃了一批戏剧精英,像曹禺、陈白尘、欧阳予倩、叶丁易、靳以、杨村彬、佘上沅、陈治策等,都曾在他任校长的学校里任教。他还广泛地聘请名演员和国外艺术家来校讲课或演出,多方招贤纳士,这既充实了教学力量,又活跃了艺术空气和艺术气氛。社会上的许多新鲜东西及时地进入了课堂,增强了戏剧教育的活力,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生是主体。熊佛西爱学生是有名的,对学生讲话都说“我的孩子们”,这说明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的爱,是一种真挚炽热的爱。有的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无法上学,他就用自己的薪金供他们读书;有的进步学生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他就冒着风险把他们保护起来,转移出去;学生没有蚊帐,他出钱买;学生食堂缺粮食,就将自己家里的存粮送给食堂。作为教授、校长,熊佛西在戏剧教育史上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

戏剧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45-02

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我国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内,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教育体系,有导演、表演、视听语言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与基础知识等内容。在学术中,“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名字被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与国外的“演出艺术设计”相对应,国内的舞台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苏热潮之后,进入稳步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学生就业仅围绕国家与地方院团以及电视台等地,全国也只有不到十家院校开设此专业,如今国内近四十所高校都有戏剧影视美术类专业,发展极其迅猛,但是显现出与社会行业的对接有效性不足,造成一方面剧团以及戏剧研究所缺人才、缺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差、无市场的局面。四川美术学院作为全国美术院校中率先开设“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西南地区舞台设计的领先专业,需要通过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形成对自我专业的重新审视与发掘,而针对“实验戏剧”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是我们尝试的探索方向!

“实验戏剧”课程群建设主要是在借鉴其他院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凝练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思路和理论框架,“优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整合要素,突出特色,凝练改革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高年级课程建设及目标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和艺术观念的培养,探索本学科多元发展我的道路,促进专业美术学院内“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努力达到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育模式都以戏剧或影视的综合学科为主,不仅设置了舞台设计,还包括舞台化妆、舞台服装、舞台绘景、舞台技术、演艺影像设计以及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和完整,因培养目的不同,我院借鉴其一部分课程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专业建设,解决了课程的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课程体系,弥补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诸多问题,还利用课程群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完善,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将理论转化为文化艺术生产力和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区别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教育,完善戏剧影视学类应用型学科教学模式。

国际上诸多国家的舞台美术教育同样值得借鉴,例如意大利,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就设置在美术学院内,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顺序性,意大利的舞台设计专业比较注重于技能训练,并十分注重案头工作,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四年学习全部跟随所选导师,部分课程实验性强,在创作上手段和风格上比较多样。而日本的多摩艺术学院艺能美术科的学生则要具备掌握不同于以往三维性设计的时空观和方法论,每年进行两次公演,强化技术能力,提高实战技巧。美术学院内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有其有利的方面,由于与绘画、雕塑、装饰美术同属造型艺术范畴,各专业学生较易交流、沟通,相互影响;当然,短处也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容易接触到演员和导演,极少舞台经验和戏剧知识。我院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就是弥补国内国际在戏剧影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上的短板,以创作实践带动基础及专业课程,在应用中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面向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优势和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方案进一步适应重庆乃至全国演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打破盲目借鉴戏剧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发展瓶颈。以实验为突破、技术为核心,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变化:

一、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影视动画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技术发展为目标,通过开设实验戏剧教学,整合共享各方资源,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聚焦视觉与实验在教学中的发展融合,致力于研教结合、寓教于研的实体联盟,以美术学为源,以戏剧学为本,以视觉设计和戏剧美术设计专业转型,强化空间创意、舞台制景、影像表现,戏剧编剧与导演等学科的演出艺术实践,将戏剧表演与导演课程同艺术设计课程与策划管理课程进行有机搭配与组合,形成以实验戏剧展演为成果的特色课程群,从而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二、构建了演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为培养演出艺术行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通过跨界交叉与融合,构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在专业维,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转为行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交叉协同培养;在国内维,由师资、教材引入为主的院校合作与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为教学、科研、组织、评价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了“大视觉艺术空间场”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

以学生、教师共同开展“大视觉艺术空间场”的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找到了自身专业定位同培养工程人才最佳契合点,形成实验戏剧课程集群、创新力量自发组合、共同投入资源、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的成功模式,以视觉协同实验进行课程设置与项目实施,将“大视觉”作为自身学科特色的发展方向,以“空间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与就业的标准,在实践中求突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戏剧教育篇(8)

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从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以及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等层面着手,发挥出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使教育戏剧成为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育戏剧概述

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和把握,更多地依赖于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使得这种教育形式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戏剧模式下,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而是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戏剧角色的理解等方式,将思维拓展延伸至更广泛的教育内容中,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一)强化学生表现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并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老师的身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不足,使得基础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将课程学习当作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难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表现意识和积极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天性使然,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而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这种天性进行了压制,使得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发展上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运用教育戏剧,能够对原有的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运用教育戏剧,学生爱表现的天性有了一个发泄口,而且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1]。在教育戏剧模式下,能够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强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鼓励,让学生将内心想法、思想情绪等有效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运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角色互动,学生通过台词、旁白、动作等,可以形成良好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培养的目标。(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强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有着重要价值。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自学能力提升渠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学生通过戏剧演绎,可以深化对课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2]。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能够从实践的层面将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僵化局面。(三)强化学生内在动机。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意识和驱动力,使得基础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和压力。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知识传递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和参与,从而将书本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参与性的探究,这种教育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戏剧,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认知。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再是老师的要求和强迫,而是通过教育戏剧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戏剧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学生自发、主动学习的前提[3]。学生在教育戏剧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愿意畅游于教育戏剧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戏剧角色的演绎等方式,将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中,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教育戏剧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教育戏剧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其实施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戏剧的落实上,不能本末倒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51和原则,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内实施。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要注重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戏剧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避免对正式授课造成影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让学生基于教育戏剧的参与,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育戏剧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导入环节。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育戏剧的演绎。这样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后续的正式授课中,并且学生在教育戏剧演绎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角色、情节等方面的疑惑,也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得到解答。教育戏剧的开展,要尊重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在课前导入中运用教育戏剧外,也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进行运用,运用教育戏剧来解释知识难点和重点[4]。在课后,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进行知识复习和巩固。基础教育中的各科教师,都可以通过教育戏剧的有效融合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发挥教育戏剧的教育价值。(二)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实践,需要一支具有戏剧认知和教育素养的队伍作为基础。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与培养。在对教师队伍进行知识和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教育戏剧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通过定期组织各科教师进行集训,将教育戏剧的理念和实践知识进行传递,让各科教师对教育戏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教育戏剧更好地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5]。戏剧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地方戏剧院校进行合作,委派教师去进修学习,使教师的戏剧素养得以提升,为教育戏剧的实践运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教育与戏剧的全面结合。(三)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最终要从教育方法上予以体现。教育戏剧的形式是戏剧,但核心是教育,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效果来综合考虑教育戏剧的应用方式。由于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有所差异,所以在实践教育戏剧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方式方法上的积极探索,使教育戏剧能够与基础教学科目相一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去领会知识的内涵。1.教育戏剧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英语知识属于一种外来知识体系,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英语的环境,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难以掌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单词、短语和语法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背诵中容易对英语产生逆反心理。这种英语教育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6]。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改编成为戏剧内容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文,还能有效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用英语进行沟通互动。2.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基础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思路和故事的脉络等,并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将语文课文背后的深刻内涵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编排来完成教育戏剧的运用。如《景阳冈》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武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教育戏剧来进行全面的塑造[7]。学生在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有更加清晰的体会。从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角度出发来勾画出武松的形象,与整个《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揣摩,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得以明显提升。3.教育戏剧在政治课程中的应用。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提出,基础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成效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教育戏剧融入政治课程中,能够通过戏剧形式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8]。例如,对于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就可以编排教育戏剧,让学生通过排练和演绎来强化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学生通过教育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从自身感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错误行为,使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结束语

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空间非常广阔,很多的课程当中都能够落实教育戏剧。在教育戏剧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从教学效果出发,探索教育戏剧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黄莉君.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乔真.当下小学教育阶段教育戏剧的发展现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6):261-262.

[3]张颖莉,赵艳.中国戏剧教育研究现状——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15-21.

[4]马凯.以课本剧为载体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冯灵洁.教育戏剧:小学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陈晨.教育戏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戏剧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13-01

戏剧对教学具有什么价值呢?在西方"戏剧教学"中,戏剧既可以作为教师教的媒介,也可以作为儿童学的媒介,这就是戏剧作为教学媒介的两个层面的内涵。英国儿童戏剧学者多萝西•海滋考特作为"戏剧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她大力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通过想像发现现实,发掘行为表面下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比如在"中世纪的服装"这一主题中,教师首先把儿童置身于一个中世纪的教堂情景里,儿童装扮成中世纪的骑士等角色,然后进一步继续主题的探索和学习。尽管戏剧教学出现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剧本或扮演角色,而是为了深入体验学习主题。多萝西•海兹考特把戏剧教学目标确定为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经验的舞台,并通过扮演来验证这些经验,使儿童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艺术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戏剧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之中,以立法或课程计划的形式确立戏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作为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增加了艺术课程,颁布了《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 《标准》首次列入戏剧、舞蹈,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戏剧教育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说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新的复兴,而戏剧的加入,更是为艺术教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一生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基础时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认知和精神层面上,就有如下一些重要功能:

1.认知功能

戏剧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丰富感知、引导人生,源于戏剧的认识功能。戏剧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可以分享的戏剧情境,即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提出和检验想法、问题、各种关系和有趣的领域,希望儿童能体验快乐、觉察世界和获得满足,逐步有意识地掌握假装扮演,并分享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中国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在其20世纪初期任南开中学校长期间,就成立南开新剧团,积极倡行具有教育意义的戏剧活动。他认为,学生在演剧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一些生活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还能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由于戏剧是通过感情丰富色彩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感染观众的,所以它对青少年知识传播的效果往比教科书更明显深刻。最行之有效和运作简单的戏剧教育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儿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发现自己的潜能,逐渐形成他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2.审美功能

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陶冶性情。戏剧能够宣泄情感、陶冶性情,戏剧的净化功能比音乐、美术、舞蹈要强烈得多,也充分得多。教育只有在触及人的灵魂、调动人的情感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戏剧教育正是这样一种能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教育形式。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纯真、善感的年龄, 认知上还比较感性,容易感动, 对情节性强的故事和生动形象的东西容易接受,通过戏剧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在鲜活可感的艺术形式中, 在剧烈的情感冲击下,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真善美的信仰。一曲《歌唱祖国》,可以把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一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可以更加坚定人们坚决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一剧《红岩魄》,可以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心灵;一部《长征》,可以激励亿万人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道德教化功能

3.1 角色转换能力。戏剧是压缩了的精炼人生,扮演戏剧角色,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事实证明,学生时代接受过戏剧教育、参加过戏剧活动的人,往往角色意识比较强,懂得角色转换, 能够依据环境、身份的变化调整自己,以最快的方式适应公众对他所担任的新的社会角色的期盼。像美国总统约翰逊、罗斯福、里根和我国的总理,在学校读书期间都热爱戏剧演出,正是年轻时培养的角色意识, 使他们能够在政治舞台上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3.2 自我表现能力。戏剧是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首先要胆子大,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不迫地说话, 而戏剧无疑是最能锻炼这方面的能力的。因为戏剧是当众表演的艺术,参与戏剧活动,最能锻炼和提高一个人在公众场合的自我表现能力。而自我表现能力越早锻炼、培养越好。一旦不善言辞的性格成型,就很难改变, 将影响一生。

3.3 交际能力。艺术能用各种方式交流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增强自我表达的强度、力度、理解度。尤其是戏剧艺术,它是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动作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表演艺术。通过参加戏剧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也是中外的教育家看好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强,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交流与沟通已成为参与职业竞争的首要条件的情况下,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更应成为重点培养的目标。

现在,戏剧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正在蓬勃向前发展,他们的许多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地实施戏剧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卫.伍德. 为孩子们而设的剧场[M].

戏剧教育篇(10)

教育戏剧是一种以戏剧为媒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学者林枚君概括其过程为,在自然开放的教室中,由一位领导者,运用发问的技巧、讲故事或用道具引起参与者兴趣并透过肢体律动、即席默剧、五官感受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教学策略鼓励参与者运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去想象,且运用自己的身体与声音去表达。团体互动中,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去面对、探索且解决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情境,由此体验生活,了解人我关系,建立自信,进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与社会的参与者。①

今年7月,笔者实习所在的公益机构,组织一次针对26名儿童(10-13岁)的生态教育活动。经过讨论,笔者和同事决定结合已有的有机农场生态探访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实施,探索教育戏剧应用于环境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戏剧与环境教育的内涵

1、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以及后来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践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赫兹-麦恩斯的创造力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②

不同学者对教育戏剧的定义稍有不同:Cottell认为,教育戏剧是儿童将自己融入到经验学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增加创意表达,通过动作、手势、临时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索多面的人类经验。③台湾学者陈韵文认为教育戏剧是指在教育场域中的戏剧活动:它通常由教师指导,将戏剧视为教育工具,由师生共同参与并创造,不以最终展演为目的。④学者张生泉认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

综合多位学者的定义,教育戏剧可被理解为把戏剧与剧场技巧用于教育功能的一种教学应用媒介。教育戏剧中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有:即兴表演、暖身、说故事、戏剧性游戏、定格画面、集体绘画、声音轨迹、扮演呈现等。⑤

2、环境教育

1970年夏天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林业学院召开的有关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表述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价值认识、概念澄清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能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⑥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环境教育的内涵也相应变化: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专家认为,在该会议之前,环境教育主体还局限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会议之后,环境教育从内外部两方面重新定向。就外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它与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社会、科学及技术的联系,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现在的环境教育把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将环境问题置于现实社会各种关系和领域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全球观、目的、目标、指导原则、策略、方法、资料等。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要2005-2014》中建议教育者将艺术元素融入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教育项目中,并提出可将戏剧加入到教学环节中。

研究者Marie为了检验教育戏剧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尝试将教育戏剧策略融入环境教育的课程中,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做出尝试。研究结果证明,教育戏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认识、理解有关垃圾不当处理以及正确回收的知识;同时,教育戏剧对发展积极情绪,帮助儿童表达个人对环境的想法,对自身角色的思考有显著作用;另外,积极参与环保类教育戏剧对于在戏剧之外开展环保实践,以及学习相关技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⑧

二、研究方法

虽然有关教育戏剧的研究多采用“前测—后测”实验方法。具有实证研究的优势,但因为存在无法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等问题,所以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本文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方法。

笔者与同事经过讨论修改,最终确定教育戏剧方案如下:一、有关有机农业的知识讲解;二、与戏剧情境扮演相关的暖身游戏;三、以故事为背景的教育戏剧创作。

戏剧策略一:集体绘画——所有参与者根据描述,想象美丽村昔日景象,并将之绘制在白纸上。

戏剧策略二:定格画面——参与者分成四人一组,分别扮演老农、庄稼、土地和害虫。四人模拟农民施肥的定格画面。

戏剧策略三——教师入戏。助教扮演专家,再次回到村子里,助教依次走到每个学员身边,让学员以农民身份演出与专家再次相见的场景

第四部分:分享讨论。

借鉴Marie Jeanne McNaughton的研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标准,按照知识概念认知效果、对所探讨议题的态度与个人生活方式、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三方面进行教学观察,探讨教育戏剧融入环境教育之后的教学效果。⑨

三、焦点访谈

教育戏剧活动后,笔者随机挑选8名学员进行焦点访谈。问题围绕学员对有机农业概念的认知,对这次生态环保教学活动的态度,个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改善环境的行为几大问题展开。访谈结果总结如下:

1、教育戏剧帮助更好理解有机农业知识

指导者首先询问受访者什么是有机农业,受访者回答比较清楚且不忘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联系。当问到“是怎样记住这些新概念”时,参与者全都提到了在农场的戏剧活动,认为教育戏剧具有很强的学习启发力:“我扮演过“土壤”,在表演“施肥”时,我扮演得很痛苦,因为我感到总是施肥,土壤真的会受到很大破坏。”

2、对有机农业议题持有浓厚兴趣

环境教育并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准则,而是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通过陶冶个体道德情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关心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质,因此指导者通过访问了解学员对有机农业的态度和想法。

指导者问学员,农民有没有错。学员听到这一话题,争先恐后开始讨论。有学员说“我一直认为不是农民的错,他老了,没什么文化,再加上没人帮他种田,如果不用化肥,他自己也没办法干那么多农活。”指导者追问:“可是一直使用化肥,对乡村环境影响是很大的,农民生活不能没有收入,可是乡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很难很难,农民怎样能够种好地的同时保护环境呢?”

该问题引发所有人的沉默思考。不久,有学员打破沉默:“找专家帮忙种田,不是找专家卖化肥给他们。”“农民是种粮食给我们吃的,应该像工作有工资一样,得到很好的待遇。”“应该帮助他们学习更好的技术”。有学员提出,“出台法律,禁止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农药,只要出现推销化肥的人就是违法的。”另一个学员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对农民而言,掌握有机农业技术,争取人力支持,问题还是没解决。

从学员的回答中发现,他们对于有机农业的利弊逐渐脱离了个人的简单情绪和简单是非判断,而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并开始寻找解决方式。

3、从个人和社会角度建立了改善环境的行动意识和目标

环境教育的目标中,将对环境问题的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必不可少的。指导者说,虽然在教育戏剧活动中,故事围绕一个虚构的场景进行,但是相似的故事正在中国的乡村不断上演,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员们有何针对个人和社会的行动建议?

有学员认为,以后一定在购买蔬果的时候仔细辨认,不吃施过化肥,虽然好看,但不健康的食物;也有学员,在课后向家人介绍了使用化肥农药种植的食物的危害。另有一名对生物知识感兴趣的初中生认为,他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在网上一起找寻有关有机农业的资料,他说,如果有机会能把这些知识早告诉农民,让他们了解化肥使用与有机农业之间的利弊得失就好了。他的话启发了其他人,有人说“组织志愿者培训农民。”有的说“自己要去做志愿者帮助他们种地,还可以尝试最新鲜的瓜果蔬菜。”虽然在短短时间内,以及目前现实条件下,学员们只能在讨论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续,学生也能被赋予更多亲身设计、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针对的是一次以有机农业、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的行动研究,借鉴国外学者研究中的评价标准,考察利用教育戏剧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发现,不论对知识点的认知、对教育戏剧活动的态度以及课程后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来看,此次教育戏剧活动取得了积极效果。

然而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在代表性与效度方面仍有局限。未来应结合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定量方法,了解教育戏剧在环境教育应用中产生的效果;其次,现有研究是针对教育戏剧应用于青少年课外环保教育的,未来需要针对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采用更加深入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①林玫君:《创造性戏剧之理论与实务研究》[M].台北:供学出版社,2003:156-157

②岑玮,《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7

③Cottrell,J.(1987).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26. Lincolnwood,IL: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④陈韵文,《英国教育戏剧的发展脉络》[J].《戏剧学刊》,2006(3):39-62

⑤张生泉,《论“教育戏剧”的理念》[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9(3):26

⑥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3

⑦Re-ori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Summary Report of the Inter-re-

gional Workshop[R].1995,Athens

⑧Marie Jeanne McNaughton. Educational drama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4,10(2):142

⑨Marie Jeanne McNaughton.Educ-

ational.drama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 pedag-

戏剧教育篇(11)

一、为什么将戏剧引入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思索教育宏观理论,还得关注教育微观技巧,为了同时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笔者便将目光投向戏剧,戏剧可以将这些教育的大理论与小技巧有机融合起来。戏剧通过惊讶、刺激、游戏、好玩,来把我们导向真理。戏剧就是让人看见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因此,戏剧与现代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教育也是“让人看见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最本真的出发点就是把学生导向真善美,并且,将人类的过去、现在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文明一并呈现给学生。可以说,戏剧和教育的最本质最相通的一点就在于两者都是“育人”。正如伦敦剧院中心名家所说:“发展戏剧比发展人容易。因为衡量戏剧的成就易为,我们往往忽略了用戏剧去培育人的意念。”当然,用戏剧育人,重点不在培养专业演员,而是把人引向――独立、自主、理性和审美。

(一)戏剧解放生命

爱因斯坦有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其实一个人不仅要从自我解放出来,还要从所有的“他者”那里解放出来。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戏剧应该是一个良方。因为,“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将戏剧元素引入教育无论是对教育,对戏剧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新视角、新阐释和新发展。

1.身体上的解放。“身体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的根本维度。身体形成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最初视角,或者说,它形成了我们与这个世界融合的模式。”而传统教育过于看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极重书面训练和书面考试,“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从新课改开始,虽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陆续被介绍到国内,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教育评价w制依然是以应试为主,考试分数依然是衡量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的最重要指标,于是教师和学生都会为了提高分数而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书本知识”上面,学生因此不得不每天被捆绑在课桌上,青春活泼的身体也就不得不与课桌日夜相伴、分秒不离。长久下去,知识在学生大脑中是越储越多了,而学生的心灵是越来越麻木了。这种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教育,就是杜威批判的失败的现代教育而“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

而戏剧主要是以身体动作放飞想象,表达情绪,学生做各类戏剧活动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得到舒展,从而把身体从课桌上给解放出来。学生只有身体健康了,身体感觉敏锐了,才能更好地认知自我、探究世界,在与他者相处时,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情感,更好地感受他人,体贴他人,以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和睦相处,获得幸福。

2.思想上的解放。

根据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李婴宁女士所提倡的“大戏剧”理念,她把戏剧分为“舞台戏剧和应用戏剧”两大类,她认为戏剧并不仅指舞台上由专业演员演出的戏剧;还包括“应用戏剧”,这是一种使用于社会其他方面需要的戏剧方法;这也是戏剧,而且是戏剧的一个很大的方面,有其独立的美学体系、理论体系、方法方式;是一个成熟的后现代独立戏剧学科。其特征就是注重打破舞台限制、打破专业技巧、观演合一,注重戏剧的使用意义和价值意义;也更注重戏剧活动过程带来的收获,而不仅仅是戏剧演出这个结果。平时的课堂就相当于一个的舞台,没有灯光、音响、服装等,如果按照常规的戏剧理念,戏剧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戏剧的“演员与观众”是始终都存在的,教师与学生可以作为演员,同时教师与学生也可以作为观众。只要演员与观众存在,那么戏剧随时随地都可以上演。传统意义上的舞台戏剧属于专业演员的专利,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的人员只能做观众,没有上台表演的资格和机会。而教育戏剧是以戏剧为媒介,以教育为目的,则提倡无论是否受过戏剧专业训练,都可以上台表演。重点不在娱乐观众,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即让戏剧的娱乐功能过渡到教育功能。

(二)戏剧解放课堂

传统教学观把教学活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并且表现为: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上述教学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呈现如下特征:首先,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A中心任务。其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必备的教学任务。教学最终落在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上面。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当作一群抽象的群体,而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再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自主性不仅得不到尊重、保护和张扬,反而不得不臣服在冷冰冰的固有知识的权威之下。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戏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1.戏剧带来“公共空间”,唤醒民主意识。公共空间的出现,是人类“渴望对话”的产物,而“对话”的前提则是“自我意识”与“分享意识”的苏醒,试想,一群奴性人格又怎会去要求自我话语的表达?而一群封闭人格又怎会去与他人分享呢?戏剧是一项团队合作活动,在成员之间充分沟通、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展开剧情。没有绝对的主角和配角,所有的角色都只是为了剧情的顺利进行。学生搭戏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民主与合作的过程。

2.戏剧展现“社会万象”,激发角色意识。“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孩子作为一个个小公民,正处在个性和自我意识不断苏醒和强化的黄金时期。在课堂这个微型社会里,每个孩子的话语和自我是否得到适切的表达和张扬,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的行使。而公民意识又是一个独立自主人的基本衡量标准,更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扮演戏剧角色是学生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绝佳机会。

3.戏剧提供“交流舞台”,构筑参与意识。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应用戏剧,不以演出结果为目的,而是强调参与演出过程的体验和收获,它把未经戏剧训练的观众和演员的界限打破,做到真正的观演合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4.戏剧保证“体验安全”,培育创造意识。杨澜曾采访先锋戏剧家孟京辉,问他戏剧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回答道:“戏剧就是玩,往往只有在‘玩’的情境下,我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挥,而不用担心受惩罚。”在课堂里,学生通过“假定”,可以尝试各种生命味道,而不必付出任何“成长代价”,就可以体验到古今中外各类人物的表情、性格、人生际遇。戏剧的这种“假定特性”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让学生在“真实的幻觉”中感受到一种自由的生命体验,这种自由将会激发学生旺盛的创造欲望。

二、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的契合度

(一)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性质上的契合

1.都注重实践。从中职生礼仪大纲中不难发现,礼仪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课堂应用上应注重学生与人交往的形象、沟通行为举止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在礼仪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就能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实践的场所和氛围,在这种真实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全方位地与他者进行交流、沟通与交往,并在交流与交往中体悟语言举止的功用和乐趣。

2.回归生活。礼仪课程所担当的重要责任之一是应该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因为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礼仪课程本身,必须对生活有所认识、感受、体会。而戏剧具有现实世界的一切特性,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当自己遇到或再次面临“剧中人”的问题时,该如何决断?戏剧就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预演的机会和舞台。中话剧先行者、南开学校的创立者张伯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戏剧演出:“在戏剧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如果说礼仪反映生活经验,那么戏剧则是处理生活经验进而改善生活经验。

(二)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目标与学习方式上的契合

为了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礼仪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整个课程目标。整个礼仪课程目标彰显“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的体验。

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彭勇文指出:“教育戏剧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教育或培训,而不是像艺术戏剧那样以艺术性审美或娱乐为目的。”因此,过程大于结果,更加强调学习者在每一个练习即兴表演或表达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感悟和收获。

(三)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共通的育人价值上的契合

1.培育审美力。鉴于美育的重要作用,那么礼仪教学该为美育实施承担的任务是什么呢?――通过礼仪教学“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戏剧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力和情感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戏剧呈现的是在紧凑的时空中,通过形象化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的“个体情感和类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2.培育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又是不容被忽视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礼仪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戏剧情节对小说进行续写或者改写等想象的练习,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育文化力。对于礼仪课程,无论培育是“审美力”还是“创造力”,其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都将归结于“立人”。应该培育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有一种认识和热爱。而通过排演戏剧,也能培育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拳拳爱国之心,因此,在礼仪教学中不仅引用戏剧的技巧,还要贯穿戏剧的历史,让学生透过戏剧学习礼仪的同时,更要习得礼仪和戏剧的精髓――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操的文化人。

三、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育戏剧基本方法下的教学法

1.游戏式训练。主要是上课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的有助于心情放松、注意力集中和团体协作的游戏活动,包括相互介绍,自我批评,分享,感恩,辩论,默契感应等。

2.角色扮演。即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运用动作、语言和道具去模仿某一规定情境中的人物,从而将该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等创造性地展现出来,这样参与者既是在扮演他者,更是在理解自己。

3.戏剧化情境导入。即设置多种情境,让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反映,尤其是在实际工作领域,可以提升职业人员处理实际情况的能力。

无论任何一种教育戏剧方法。都要做到“从戏剧和剧场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尽量趣味化、生活化以便于操作。

(二)教育戏剧基本教学法在《金融柜面服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以下是从“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时数、课程取向、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六个方面对教育戏剧基本教学法进行解读。

1.课程目标:透过戏剧编演过程,学习金融柜面服务礼貌用语、举止的应用;认识社会与人生;提升表达、沟通、合作及解难能力;同时增强创意与审美之素养。

2.课程重点:通过观察、想象、联想等方式提炼在银行、税务大厅、电信服务行业等生活中之戏剧素材;学习剧本编写、戏剧排演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批判力和创造力及审美力。

3.课程时数:共20课时,每课时90分钟。

4.课程取向:旨在礼仪技能学习。教师不宜过分注重教授W生戏剧表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演出时的效果和结果,而应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礼仪技能,文明用语,行为举止的应用,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疑难问题能力的提升。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戏剧是群体参与的综合艺术创作活动,教师不宜过分突出个别条件优越的学生,而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以促进生生同济间切磋,相互启发。

5.课程内容:礼仪戏剧剧本创作。将学生分组,每小组6―8人,根据金融服务礼仪柜面服务章节知识点,根据知识点重点,难点,编写相关情景剧剧本。还要注意剧情与礼仪知识点的结合。剧本创作应根据行动是推动戏剧发戏剧行动的基本力量这一原则。行动源于感情,“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咏歌、手舞足蹈……”都必须以真实坦诚的感情为基础。有行动,其接受者乃有反应。反应推动反应,剧情便有了进展。

角色分配与扮演:戏剧离不开真实可感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模仿等形象化手段来塑造人物、构建戏剧的情节与结构。人物一旦确定,要求学生根据角色,掌握不同的人物在体态、举止、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好角色形象。

台词魅力:通过对不同场景、不同性别、不同角色的个性的分析与探讨,让学生知晓在金融服务工作大环境下,不同角色、不同性格、不同岗位的人的语言是不同的,各具特色又符合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需要。

排练与合成:学生在充分沟通准备后进入角色,集体创作,个人创新。通过课堂排练,回课,修改,二度创作,修改,形成作品初期架构。教师应适时对学生的排演进展进行干预,使戏剧小品结构完整,角色丰满,表演生动,寓意深远。

演出总结:各小组以彩排的形式“预演”礼仪戏剧小品,注意音乐、多媒体、道具、服装的配合,同时各小组相互观摩,提出意见,再次修改后正式展演,邀请各班班主任,教务科学生科、学校相关领导以及有关学生进行观看、点评、总结。

6.课程评价。能准确而规范地掌握礼仪基础及实践类知识,能运用方法编写剧本,能根据戏剧行动和人物性格,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情达意。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解决矛盾的能力,能加强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能从戏剧的“我一人”关系得到启发,懂得超越小我,理解关怀他人。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