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0 02:29:59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1)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由偶然的成分,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而且,由于各高校在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但各高校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除了具有个性特色外,也明显呈现出共性的一面:

1.腐朽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由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发展还处于”第二断乳期“,对客观世界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政治上尚不成熟,所以”免疫力“不强。他们对通俗流行的、刺激性和娱乐性强的感觉型文化狂热地追求,而对知识性的正统的”严肃的文化“兴趣索然;他们追求潇洒,但又往往以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懒懒散散、衣着时髦新潮为潇洒;各种因看黄色录像、光盘和因凶杀、堕落等受到法律、法纪处分,而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朽青年的状况,在也不能容忍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因此,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去并摆到突出位置,自觉投身到净化校园和社会环境、抵御文化市场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冲击的浩大工程中去。

2.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

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受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等趋势与思潮的猛烈冲击。加上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和改组,它既使得潜在旧结构中的社会矛盾得以充分暴露,又会造成新的社会运行失衡,传统权威的丧失和社会控制的弱化,以往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减弱,但新的调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一是容易使缺乏纵向认识、偏于横向思维的当代大学以偏概全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难免表现出迷茫焦虑和情绪失控:二是外部的负面效应本身又具有”示范“效应,易使大学生造成不良心理;三是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社会竞争的非市场因素都极易使大学生自卑自怜、固步自封、自暴自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速

高等教育是由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有机构成的系统工程。心理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由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也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教育价值观念更新。当前教育实践中,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调整意识不够,上了大学后不知该干什么,生活目标不明确,许多人因此感到迷茫而引发焦虑;有的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留念家庭。想念家人,这些都可能成为压抑情绪的起因。而且,随着开放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目标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在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二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后,既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自卑情绪,在生活、行为、思想、情感上感到十分压抑,对前途和理想丧失信心,从而走向自我封闭,又淡化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感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就业制度改革后。虽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但就业市场的培育和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与市场原则相悖的不公平现象,“人情”,“关系”等“非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很大作用,这既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伤害,也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污染”。三是学生管理模式变化。为了适应弹性学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措施,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将走向社区化、市场化、多样化,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度都空前增大,班级观念将日趋淡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团组织建设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这容易使得一些大学生滋生错误心理。

4.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全面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特征是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他们具有观念与行为分离、稳定性与波动织、成熟性与不适应性共存、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等四个明显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以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

2,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教书育人功能。高校要立足制度创新,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建构和完善齐抓共管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新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与体系。高校应设置危机干预机构,对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失恋、情绪抑郁、性格孤僻等大学生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设立咨询电话、咨询信箱,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要逐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至少配备专职教师,完善教师待遇、职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量计算方法等措施,以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规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技能、技巧的普遍培养和训练:要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运用会谈法、测验法等个别心理教育方法,在大学生感受困惑、迷茫、痛苦或受到挫折时,帮助其分析产生苦恼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4.增大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含量,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信息网络大趋势,高校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和拓宽心理素质教育渠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这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性课题。高校应积极应对这一新的挑战,主动出击,占领网上阵地,唱响网上教育主旋律,利用网络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注意网上网下结合,积极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积极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面影响。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2)

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二、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三、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3)

摘要: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以及择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重压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进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出现各种不测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问题介入对象的重灾群体,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情感教育拓展训练,打造大学生强健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日渐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

微时代以来,特别是微信的开通,学生有了更多的网络阅读的机会,而不再局限于在学校接受知识的传授,同时在课堂上也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因为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使者,更是传授学生社会道德的先行者,特别是现今的网络社会,诸多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是面向主体学生,并且是按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既定需求对学生进行群体教育,以便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兼顾个别学生身心发展,调和个体的差异和满足情感需求,现阶段,在我国在高等教育中,依然还是以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着力点,而对大学生能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否适应社会和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另外,旧有的体制造成的评价标准往往体现在考试分数及其能力的高低上,就是说所有的学习理念都服务于文化知识的提升,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势必会对学生形成较为枯燥的教育氛围,或者说将会不可避免地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必然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网络高速公路的开通,负面的公共舆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较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加剧造成大学生的独立竞争意识也随之增强,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使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趋于功利性,变得更为实际,对社会主流大众文化和人文氛围表现出相对淡漠的态度,所有这些消极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日后走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15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0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4)

(1)信仰危机,高校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受拜金主义侵蚀严重,物质需求不能满足,为了获取金钱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高校生对人生悲观,面对社会、学校的激烈竞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2)高校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文化程度高,但是心理不够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易受其影响,使大学生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很可能会落进犯罪的深渊。(3)个人修养问题,不懂的尊重他人,交往礼仪不当,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矛盾,易冲动,矛盾激化如不及时调节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4)自以为是,一些高校生自认为文化水平高,投机取巧,骗取他人钱财不仅来钱容易且自认为不易被发觉,可以愚弄大众。

(二)高校生犯罪的客观因素

改革开放,高等院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高校已不再是以前的高墙深院和完全封闭,取而代之的是推掉围墙搞三产、开放性办学.科工贸公司、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及农贸市场遍及学校内外,使得学生一人学就独立观察社会、接触社会的开始。经济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收费制的,使得学生从人学天起,就产生了要走上社会劳动报酬的动机,做家教、打点工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对外开放,西方社会思潮及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腐朽自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耳濡目染,高校在校生犯罪的思想根源。(1)社会不良现象对高校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和带有黑社会性质“黑色污染”,对高校生的危害最为严重。低级、庸俗的文化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侵害、腐蚀高校生的灵魂,对黑社会的模仿直接影响了高校生的行为。(2)网络游戏与高校生违法犯罪有密切关联,大学生业余时间富裕,然而因为无所事事把时间浪费在了网络游戏上,因沉迷网络、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高校生违法犯罪率上升。高校生的成长过程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表现为高校生与网络环境的强烈互动,网络游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生的行为。

(三)学校在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应在校园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花季少年为何会将自己的金色年华染成黑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它与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所存在的下列问题密切相关:(1)招生制度不严密。当前各类学校为了创收,招生不顾质量,只要家长肯缴钱,无论学生成绩高低、表现好坏都可以升学读书,这样造成了学生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表现。(2)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有的学校迫于升学压力,重智育,轻德育。抓德育,抓思想工作,仅满足于一般性号召和对违纪犯法学生进行处分。(3)学校管理松懈。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多项管理制度,却流于形式,常规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学生奔波于“三点一线”上,不少学生觉得生活单调枯燥,产生厌学情绪,想上的“盲点”得不到疏导,体内充沛的精力和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泄,于是另觅精神寄托。而学校对学生的课余生活疏于管理,一些男、女生受社会“污染源”的影响,酗酒抽烟、行窃、斗殴滋事。

二、预防高校生犯罪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强化高校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是预防高校生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高校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帮助高校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强化校园内部治安管理

高等院校保卫组织是高校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中的保卫处(科)存在着人员少、年龄大、素质低、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个问题应引起学校的领导的重视,并尽快解决。

(三)大力优化高校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丰富高校生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高校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相关部门要坚决取缔含有诱发高校生违法犯罪、宣扬色情、暴力、迷信、、恐怖等内容的出版物,防止高校生接触不健康文化和不良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校生的健康成长。

(四)建立精神信仰

中国古代信仰佛教道教等教派,古人信奉神灵,认为抬头三尺有神明,不敢轻易作恶,新中国成立后,以及后来一些活动的开展,导致了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信仰,国外大多数国家都信仰一些宗教例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其中的教义让人向善,洗脱罪恶,帮助他人。应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份努力。

(五)加强高校生文化建设

推进高校生活动阵地建设,鼓励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锻炼个人能力。国家应推进互联网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逐步完善网络法制建设,打击网络低俗文化,遏制互联网犯罪行为。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5)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1.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想法,也有创业的能力,但对具体实施流程及后续管理缺少概念,没有创业意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成功校友企业家的讲座,分享校友的成功经历。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对创业形成初步概念,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创业兴趣。

2.加快创业课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第二课堂在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纵观中国的创业教育,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然而,还有些学校重金聘请行业专家,在课上教授较多的实战经验。这也导致了中国创业教育的两级分化,重理论、轻实践或轻理论、重实践。然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通过行内专家讲座的形式,剖析创业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社团,开展沙盘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创业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运营企业的经验。

3.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开设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笔者在查阅国内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将心理课程列为必修课,但鲜有学校开设一系列有关创业心理学的课程,并为之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因创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提供咨询。在访谈学院8支解散的学生创业团队时了解到,终止他们创业梦想的不但是融资、经营等专业性难题,合伙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沟通等也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合作。通过持续关注创业者的心理,进行团队辅导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因学生不成熟想法及处事方式而造成创业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4.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自我教育,为创业做准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人格。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它也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精神宝库。本文侧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借鉴意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还是低俗;是充实还是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不断完善自我、建功立业、奉献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自强不息的民族,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凝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精神。它的核心是强调坚持真理、心系天下苍生的理想追求,把坚持真理、济世泽民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并由此生发出“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强调:“士志于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以求“道”,追求真理,作为毕生的追求。更可贵的是,这种“道”,真理,主要是治国安民的道路、方法,它与造福天下苍生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正如孟子所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抨击昏君暴政,同情民生疾苦,执着追求美政理想。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始终忧国忧民,追求仁政理想。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蛮荒,仍追求“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这些志士仁人追求的理想与国家安危、人民哀乐息息相关,故能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保持以济世为民为己任,不计得失,不怕挫折,荣辱不惊的健康开朗心态。

这种坚持真理、心系天下苍生的理想追求生发出中国古代志士仁人“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屈原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追求和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德被千秋,所以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每到政治黑暗、内忧外患的时期,人们都从屈原坚持真理、爱国忧民的精神中吸取力量。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其四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已意识到人与万物生命的短暂,而以丰富人生内涵、积极建功立业来超越生命短暂的局限,从而达到生命的永恒和功业的不朽。曹操的《短歌行》更是典型的例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面对着酒宴歌舞,产生了人生像朝露一样短暂的感慨,更为年华的虚度而焦虑苦闷。反复咏叹渴望广招贤才、早日实现扫平战乱、救民水火大业的愿望。诗的结尾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以虚怀若谷、广招贤才的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思贤若渴、共建统一大业的急切心情。曹操可谓是“立功”不朽的典型。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渊薮。杜甫身遭“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穷愁潦倒,仍然忧国忧民,关注惨烈的现实,用如椽的诗笔描绘出战乱的惨象、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哀乐,表达民众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心声,他的诗被当时和后世尊称为“诗史”,他也为历代作家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标杆。司马迁和杜甫可谓是“立言”不朽的典型。

从以上志士仁人追求崇高理想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人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即使面对生活的贫困、人生的坎坷、为正义而献身的考验,也会襟怀坦荡、从容不迫、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如孔子为传播“仁义”之道,周游列国,屡次碰壁而矢志不渝。颜回因求“道”而甘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曲肱而枕之,回也不改其乐”。[3]文天祥被捕后,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吟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贯长虹的人格宣言。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心态。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成才、择业、交友等方面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心理上也会产生矛盾和苦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借鉴中国古代志士仁人的优秀文化精神,像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定意志。二是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个人理想的形成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求和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又依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中国的志士仁人始终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为挽救国家和社会的危亡、推进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一切。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7)

1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等,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大学思政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使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悟到更加深刻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内在涵养。然而,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太理想,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使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2大学思政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2.1高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忽略人文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校方往往把专业课程放在首位,而素质教育则位居第二,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使大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某些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他们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对于素质教育,可有可无,学生不能在素质教育上花费太多时间。但是,这种看法往往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大学中的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高职院校一般重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得不到重视,最终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使得这些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涵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2.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不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在学校中开设得不多,在所有课程中占有非常低的比例。而真正具备高端人文素质的思政教师很少,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思政是一门具有较浓厚人文精神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思政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自身要培养一种由内到外的人文精神,因为这样的教师能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深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教师具备这种人文精神,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深入研究与思政教学紧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大多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阅历不够丰富,对人文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一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丰富人文知识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应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以上现状,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在大学中得到全面发展,很有必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径。以下将介绍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3.1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在大学思政课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教师对利用人文资源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深入学习人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涵养,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学是知识的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包括校园文化资源、进步的思想资源以及红色教育资源等。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搜集、充分利用以上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从而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文资源,只要教师愿意花费时间备课,积极寻找资料,就会找到很多有趣且值得学生学习的人文资源。在大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冷静思考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气质,避免学生在这个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中感到心烦气躁。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人文资源,帮助学生培养优雅的气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

3.2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传播人文精神的桥梁,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但是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写小论文、团队合作完成有关学习任务。前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后者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善于沟通交流、自信的心理习惯。因此,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3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对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在网络时代尚未发达的时候,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教师、同学、书籍、报纸等,而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风靡全国,所以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网络囊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防止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就要营造人文氛围,在思政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红色教育能使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革命的艰苦,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4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4.1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教师传播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气质的一种教学途径。要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共同之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国、守法、文明的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则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奉献社会、独立自强的人。这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责任感的优秀的当代青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既要落实好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文明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4.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素质。为人师表,教师要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在教学上,教师要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决不怠慢,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究课本的内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灵活地取舍课本内容制作精美而简洁的PPT课件。另外,校方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人文素质培训,尤其要针对部分年轻、缺乏教学经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有关人文素质的论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

4.3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要从根本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就必须从实践中感知,从而得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与历史遗迹有关的视频,学生可在网上寻找有关视频,也可以实地考察制作视频,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地的文化风俗,使学生觉得更加真实,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外,还使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思政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得不到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思政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必要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重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苏冰星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大部分人将精神的需求与充实抛于脑后,物质生活的好坏成为评判人之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关心的是毕业后如何找个好工作以安身立命。大部分同学往往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有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一现象值得教育者深思。人文素质的缺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价值标准、道德判断的迷失,直接后果表现在自我发展、追求创新能力的弱化,以及道德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缺乏,对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意志、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既懂得正确对待社会和他人,又懂得正确对待自己。随着时展,社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正确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气质修养、现代的观念意识、高雅的情趣情操、健康心理的高校毕业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体现我国无产阶级意志和利益要求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它要求文化和教育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方向,为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因此,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方向和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向大学生灌输和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定向作用,能够保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包含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求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了对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与根本价值目标。培育人文素质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和劳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劳动者。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包含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求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关注人、培养人和发展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德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方式和路径,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原则、方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说,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高标准和归宿。

随着学生人文知识的丰富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也随之深化,由原来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素质系统开始逐渐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与活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影响其行为的目的、方向、范围、种类,对其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还具有情感陶冶和审美教育的作用。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统率其它社会科学理论教育。它使大学生在信仰、理想、情趣等方面受到有益熏陶的同时,还能加强其文学、艺术修炼,提高其审美品味。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使青年学生懂得真、善、美的真谛,净化和美化其心灵、言语和形象,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 [2]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马列主义的精妙哲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道德、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操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品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严密逻辑等,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既能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又能陶治大学生的情操,一举两得。

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注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需相应地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即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在理论观点中渗入人文要素,依托人文知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满足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双重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政治能力的储备,忽视了大学生多样的精神需求。在知识递增、信息多元的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拓展人文知识,应该不断探索教育方法改革,正确处理人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运用比较鉴别的教学方法, 对知识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科学的结论。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综合对比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既可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对历史规律、发展脉络的把握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一种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的、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深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和互补的教育内容,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培养理性思辨能力的同时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和挑战。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108-02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马昊(1977-),男,河北秦皇岛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所谓素质,就是个人先天就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它主要包括“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方面的内容。

1着力推进“三德”教育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教师要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舆论环境。学校要努力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保护和鼓励那些见义勇为、乐善助人的学生,使高尚道德行为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流。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教育切入点。要让他们充分认识本专业和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拓展,稳步前进,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加强家庭美德教育,使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中去,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选树典型,使家庭美德建设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在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以课堂为主的理论教育同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去鼓舞和教育人的形象教育相结合,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同学生自我演讲、主题辩论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把理论教育同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明确教学思路,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规划,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育他们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努力让“三观”教育深入人心。

3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要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方向、立场、观点教育的首要内容。应利用大众传媒、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和基本国情相结合,把优良革命传统和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让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发展中去把握民族的盛衰,从而增强大局观念和忧患意识,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教育、感染和激励他们自觉地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

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包括智能(力)素质和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能(力)素质等特征的总和。通常来说,价值观、责任感、毅力、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但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

1讲解革命伟人的经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除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外,还要讲解革命领袖的曲折人生,现身说法进行教育,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效果很好。革命领袖在大风大浪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远大的理想信念,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学生的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他们的思想、心理需求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尊重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思想、心理上的多样要求,尤其是要通过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把外在的社会化思想灌输到学生思想中,逐步实现由外至内的转化,最终达到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实质性飞跃。其次,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需求。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心态,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科学地分析存在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引导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提高心理素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本身就是培养和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活动。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应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和突出创新教育的内容,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展现课程的理论思维特性,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体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时代性、理论性。作为教师,必须要牢牢扭住这一特色不放松,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分析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激发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还要学用结合,让其真正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

首先,要告诉学生,作为一种理论,其产生必然要符合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道理。因为,只有条件具备,理论才有可能产生和形成。其次,要引导他们运用辩证的思维去独立分析问题。

2学用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学习理论,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看待。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 现实进行阐释和分析;另一方面,更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即兴演讲、热点论辩和能力模拟等多种实践环节达到学用结合。一是让学生感觉到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强学习的兴趣;二是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教育(广义的),它对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创新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精力大多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结果,教学显得空洞乏味,给学生造成了“学院派”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使他们学会生存、做人和做事。

2深挖课程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蕴含有相当丰富的人文知识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例如在讲授《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的时候,不但要告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还要讲清楚思想也是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结果。因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的传统文化无疑会给革命者的思想发展涂上厚重的文化底色。踏上革命的征途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他大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使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但在他们的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古代道德加以评析,不仅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楷模,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历代的经典史料来警示和勉励共产党员奋发进取。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道德传统。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能使大学生们深刻地体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精神魅力,从而充分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在本质上看是一种人文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本义和宗旨,秉承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实践中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格健全、素质优良的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篇(11)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这就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现状对辅导员能力素质特别是核心素质内容的研究就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阐述 

 

要理解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首先要了解素质的定义。素质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先天性遗传条件与后天的个人经历、教育、环境等的影响。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基本品质系统结构。素质是一种发展的品质 ,在特定环境下是可以培养起来的。[1](p.109-110) 

就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国内相关论述很多,主要包括要素论和系统结构论两种。按照教育部的解释,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2] 有学者提出了六种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养、心理素质、能力素质。[3]也有学者提出五种素养:政治素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身体素养。[4] 实证分析方面有将高校辅导员素质归结为三类: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构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三维结构“mki模型”。[5](p.90-94)以上论述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将辅导员工作现状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培养核心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很多,有些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来自不同地方的毕业生来投身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不多,而他们的文化背景、能力素质也有很大差别。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从而进一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培养其核心素质。 

在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辅导员往往被学生管理类事务所牵绊,而高校班主任制度的弱化也加剧了辅导员工作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比如经常有来自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要求,每次报完后又因各部门协调的问题,导致数据不一致,造成了工作中不必要的重复性。这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不能集中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中去,这也使得高校辅导员需具备把思政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统一和协调的能力,最终转化为其核心素质。 

要培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就要深刻理解核心素质这一概念。国外专家最初将核心素质定义为组织成员个别的技能与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之整合,为顾客提供特定的效用与价值。国内有学者认为核心素质是为了完成企业或组织的工作而需要具备的关键性素质,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并且能够在完成工作之后为组织带来高绩效。[6] 从上述概念中得出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一部分,是所有辅导员共同的、关键性的素质,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必须掌握的特有的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 

“打铁需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辅导员就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行为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党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周围环境和人们的思想。做到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自觉抵制各种思潮的干扰。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清醒地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 

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政治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成为学习、宣传、运用先进政治理论的模范与主力,用先进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开拓眼界,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对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和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为大学生解疑释惑。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集合体。道德品质是辅导员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时外显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特征和倾向。[7] 

辅导员从事的是正品德、塑灵魂、培育人的神圣工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师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应成为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使命,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 

(三)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建立起的一种能力,尤其工作对象是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别群体前提下的辅导员,更是需要这么一种能力使自己的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网络媒体的宣传铺天盖地般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使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尤其这两年,“90后”的孩子们——标准的新时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流行文化走入高校,如果还以过时的工作方法进行教育管理,那么工作成效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理论来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辅导员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和树立新的观念,用新的观念去看待和评价新时期的人和事。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同时,尝试项目实践教育、情景教育、渗透教育、互动教育、网络教育等新教育方法的运用。对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载体。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感、所盼,找准要说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使青年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渗透力,要调整心态,不能以一个上级领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不能以陈旧的管理思想约束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革,辅导员必须学会做潮流前沿的人,与时俱进。比如辅导员在传达学校的文件精神时不仅可以通过开班会等方式,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有效。用飞信、qq或msn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些灵活方便的一对一的沟通交往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大胆地把问题和困难与辅导员交流沟通,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辅导员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学生思想心理上的问题和动向。据调查,目前高校中,中国移动飞信、腾讯qq等是辅导员最常用的im软件。再比如,根据本校近几年构建素质教育项目化实践新模式的经验,创建了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鼓励学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主动创新立项、组建团队,形成了一批品牌项目,推行了“星光小论文”计划。 

要培养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把握好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区别很重要,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可以各有优势,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每一个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而这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注重个体差异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思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和增强时效性。只有努力培养这样的核心素质,才能使辅导员工作更好的开展,高质量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瑞.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2]教育部.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