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6 10:51:26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1)

高校辅导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中国高校内一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多项职责,成为高校改革与稳定的纽带,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良师益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立起缘于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所实行的“政治指导员”制度。[1]虽然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已久,但对于辅导员这一群体,从社会到国家直至高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历程缓慢。随着大学扩招,学生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辅导员的激励问题,对如何构建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探究也逐渐增加。

一、研究方法

首先是理论上借鉴国外的激励理论。从现有的所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借鉴西方工商企业的激励理论,以各种激励理论作为他们的立论依据来探究我国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探究问题。如:王艳波、张金梅的《以ERG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2],江忠华和韩云的《心理授权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构建的启示》[3],孙淑军和傅书勇的《利用期望理论构建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4],等等。国外的激励理论发展较为成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模型,我国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与借鉴。但是我国高校有着独特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必然是符合我国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缺乏本土理论的支撑是建构我国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瓶颈。

另外,西方的激励理论大多是从工商企业管理中发展而来的,这些理论针对的是一般的企业员工,而高校辅导员是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他们有自身的特质,只有充分研究了高校辅导员的特质,尤其是分析他们的特殊需要,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不能充分认识辅导员自身及其工作的特质,所提出的激励措施难免流于泛化。

其次是研究方法上以思辨研究为主。许多学者对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探究是由问题到对策的逻辑分析而得来的。这种思辨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的分析问题、认清现状,但也有可能出现“想当然”的结论,提出的对策可操作性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尤其面临的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应当以实证研究为主,结合思辨研究,进而构建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否则,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建设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从薪酬激励角度探讨

物质激励虽然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但也是极其重要的激励方式,尤其是在这个普遍以物化成绩衡量个人成就的时代。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学说,当一个人作出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但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会作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比较的结果将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虽然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但其薪酬水平与高校专业教师相比明显偏低。裴银伟[5]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出发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薪酬问题,他认为:“辅导员的工资报酬主要来源于工资和岗位津贴,而不像教师和科研人员,除了工资和岗位津贴还可以通过科研经费、课时费等形式增加自己的收入。”他指出这种薪酬体系是不公平的,所以他认为应该完善高校辅导员的物质激励机制,对分配制度进行优化,进而营造出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同样的薪酬水平不一样的薪酬结构其产生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高校辅导员薪酬的量,还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在分配制度上创新,以提供具有可操作行的薪酬分配方案。裴银伟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合理的分配制度,防止过度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赵琼[6]在其硕士论文《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中更进一步提出在辅导员这一职业领域之所以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高级人才,主要原因是高校辅导员薪酬水平低。缺乏对外吸引力。为此,他认为推行高校辅导员“五级职级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辅导员职级制一直是为学者们所提倡,大多数学者坚持辅导员职级制是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效对策。职级制的构建不仅可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专业的技术职务评聘标准,还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铺设了阶梯,为辅导员开设职业上升空间。针对高校辅导员实行“五级职级制”的设想不仅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薪酬水平的提升,而且使薪酬水平和工作职级相联系,能够有效防止辅导员不公平感的出现,使薪酬水平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构。

(二)基于绩效考核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构建

绩效考核是进行科学管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方式。考核是对职员的一种评价,只有能够促进职员发展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发展性评价即意味着,考核是为了改进而不仅仅是为了鉴定。当绩效考核以发现员工的不足并为其提出改进对策时,能够引导员工采取恰当的行动,促进其提高工作绩效。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些方面。

当前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裴银伟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评价机制缺乏全面性,各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仅仅是流于德能勤绩等方面,存在考评目的不明确,考评方法不健全,考评指标不科学”。他只是认识到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中所存在考评指标不合理,考评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考评前和考评中,但没有看到考评后所存在的问题,即没有认识到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反馈不到位的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的古银华、古冰[7]等人指出“很多高校在对人员进行考核时没有对辅导员岗位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衡量,考核指标没有细化,考核方式不恰当、不公正、不公开,很多时候只是走形式”;他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持续激励的根本保障,主张充分利用考核结果奖优罚劣,但是为了获得更深的激励效果,必须在奖罚措施上创新,而且重要的不是对工作绩效差者进行惩罚,而是和他们一起发现不足,并共同商讨改进的策略。只要这样,绩效考核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古银华等人虽然指出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奖惩相联系,但他们所提出的措施明显力度不够,只是感性上应该怎么做,缺少理性的具体措施,更没有制度的设计与支撑。

针对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周宪斌提出“要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全面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施绩效考核”。江忠华、韩云根据心理授权理论认为要及时向高校辅导员提供他们的考评信息,评估信息的反馈有助于辅导员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及时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改进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绩效。

绩效考核不是目的本身,它只是管理的工具,要使绩效考核发挥管理和激励的作用就必须做好反馈工作。如果为了考核而考核,就会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应付了事,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以不但要向辅导员反馈考核结果,还应将考核与职称和薪酬挂钩。相比之下赵琼的观点更具有可操作性,他提出:“考核结果要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把辅导员考核结果与岗位的调整、薪资奖金的晋升、提供培训的机会等挂钩。对于考核不合格或者屡教不改的必须按照有关制度予以处分,甚至辞退”。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发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三)从职业发展的视角构建高校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加入到一定组织的成员都有着自我价值所决定的个人目标,都希望通过组织的运行来实现这一目标。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高校辅导员有着较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当前辅导员职业的发展空间狭小,发展前景黯淡。职业发展的困境严重制约着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基本上是双阶梯模式,一是管理工作阶梯:由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系党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校领导。二是专业教师阶梯:由辅导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校领导。

裴银伟指出当前高校提拔中层以上的干部都要求高职称和高学历,而辅导员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历与职称。在这种职业前景暗淡的情况下,辅导员很容易丧失工作目标,产生职业倦怠,或者仅仅将辅导员职业作为一个“过渡板”,这又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赵琼认为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是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为教师量身定做的,对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等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比如规定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有资格晋升高一级职称,授课必须达到一定的课时标准,或者必须申报成功一定数量的国家课题,每年必须授课若干学时等。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特点和性质,他们要对学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工作内容“细、杂、烦”,无法像专业教师一样投入大量的时间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所以按照专业教师序列的标准来评选时对辅导员是不公平的,使辅导员在与专业教师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所以他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三条对策:

一是帮助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采取措施提升职业能力,如开展系统培训、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氛围等;

三是在合理流动中解决出口问题。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培训对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个人的意向、特质和能力,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培训,如果辅导员透过培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他们就会乐于参加并积极支持培训,但应注意培训与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衔接问题。

在胡金波主编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原则、路径和具体实施途径。该书主张辅导员职业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三原则:

职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稳定性与流动性相结合;管理型与研究型相结合。辅导员的职业化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顺畅的路径,而多元化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稳定性保障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秩序,而流动性则能带来活力。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一书从内部通道和外部通道两条路线探究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内部通道即职业化路径,“就是在辅导员职业系统内设立不同的层级,提供辅导员努力发展的平台,这种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级别的提升,二是专业职称的晋升。”外部通道即多元化路径,有高教系统内转岗和到地方交流任职等方式。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发展可行性道路有多种,但每一种发展路径都因缺乏制度的支撑而不能顺畅运行,关键是要通过制度的创设使这些发展道路能够走得通、走的顺。在具体发展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组织上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加以规划指导;另一种是由辅导员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职业发展方向。这就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制定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规划进行系统的培养。

三、研究中的不足

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有关激励措施的方方面面,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但也有一些内在的缺陷。

一是漠视了情感因素的投入,缺少人文关怀。通过薪酬、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的激励可以满足辅导员个人成就的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构建组织激励机制时,应充分考虑情感的因素,可以通过构建和谐友爱的组织文化满足组织成员的情感需求。

二是虽然各位学者都是在探求一种激励机制,但总会陷于提供激励措施的结局。机制是不同于措施的。机制是组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运行方式,而措施只是一种孤立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也就是指组织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8]在构建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时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机制的内涵,注重各激励措施之间的相互配合,并通过制度的制定来引导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艳波,张金梅.以ERG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

[3]江忠华,韩云.心理授权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构建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2010.

[4]孙淑军和傅书勇.利用期望理论构建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J].药学教育,2007.

[5]裴银伟.基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分析与完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2)

近年来,官渡区曙光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走科技兴校之路,创品牌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将科技教育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以来学校参加从部级到区级的各种比赛共获奖项389项,仅科技类就获奖项192项。其中获部级奖项26项,省级奖项83项,市级奖项209项。尤其是2007年9月我校学生发明的科技作品《多功能光伏伞》获全国第十七届创造发明比赛金奖,其余2项参赛作品分别获银奖和铜奖。学校一年中先后被评为“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示范基地”、“云南省科技创新示范点”、“昆明市一级科普示范学校”、“官渡区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打造了学校品牌,创出了学校特色。

一、班子重视,争当科技创新楷模

校领导班子认为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创出学校特色,必须走科技兴校之路。一个国家要发展,关键是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从青少年时期抓起。如果学校重视开展科技活动,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成拼搏进取,勇于求异的优良品质,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长提出“走科技兴校之路,创品牌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得到了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教师们的拥护。于是学校组成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活动领导小组,聘请科技教育专家组成专家组,挑选优秀科技辅导员负责指导学校科技活动,形成了一支科技活动专家组、学校领导小组、科技辅导员、班主任教师齐抓共管的科技教育队伍。做到学生全员参与科技活动,每班有特色,人人有项目。

二、创优秀的科技教师队伍

为培养优秀的科技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聘请科技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强化科技意识。通过开展经验交流,科研攻关,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技素养。

学校先后选送了18名教师到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培训,实行科技辅导员优先制度。为鼓励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学校在评优,晋级等方面总是优先考虑科技辅导员老师;在外出考察,比赛时总是最先想起科技辅导员老师;在老师生病或生日时,总是及时送上一份温馨的问候;当教师家中遇到困难时,总是伸出温暖的双手……关爱机制的建立,营建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大大激发了科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近两年来,先后有4位教师6次荣获“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优秀园丁奖”,1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位教师评为省级优秀科技辅导员。全校教师撰写的科技论文,教案55次获省、市级奖。

三、以科研促科技,走特色兴校之路

学校一直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科技,走特色兴校之路。以争创全国科技示范学校为目标,我校开展了列为昆明市“十一・五”计划的规划课题,“小学科普教育的途径研究”以及“小学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两个课题研究。今年我校列入官渡区科技项目的“多功能光伏伞的实践研究”,已顺利结题。学校申报的“科技创新实作室”项目已列入市科技项目计划。我校不断推广课题成果,在各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科技教育,努力将科技与科研相结合,创出了学校特色,取得了累累硕果。近两年来,全校12个班621名学生共获从国际级到区级的各种奖项522项,其中科技获奖272项,先后5次填补了云南省空白,为昆明市争得了荣誉。学校科技小组程金鹅等同学进行的研究“对昆明地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调查”,由于还了黄莺花的清白,为云南省花农挽回了几千万的经济损失。我校科技项目《多功能磁感测量器》、《防滑拖鞋》荣获国际发明展评金奖、银奖、国际青少年中信专项奖,全国第四届少儿发明比赛金奖、银奖、全国海尔科技奖、5次为云南省填补了空白,争得了荣誉。2006年7月我校学生发明的《无电源自控水箱》、《环保取油器》又荣获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比赛银奖、铜奖,省二等奖、市一等奖。2007年,第二十届青少年我校学生发明的《多功能光伏伞》荣获科技创新大赛市一等奖、省三等奖。9月参加全国第十七届科技发明展评,我校学生的科技发明作品又荣获金、银、铜奖各1项。

四、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科技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学校品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先后获得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云南省绿色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科技创新示范点等18项荣誉称号。去年7月,学校荣获“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示范基地”、“昆明市一级科普示范学校”等6项荣誉称号。今年6月学校又荣获“云南省科研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昆明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发挥。我校2006年至2007年学生参加区级到国际级的各项比赛,获得了各种奖项389项。尤其是这两年我校学生发明的科技作品“多功能磁感测量器”获国际金奖、国际中信青少年发明专项奖,第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金奖、全国海尔科技奖。“防滑拖鞋”获国际银奖、第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银奖。“方便粉笔盒”获国际铜奖、第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铜奖,全国海尔科技奖。“无电源自控水箱”获第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比赛银奖,全国第十七届发明展评银奖。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市一等奖。“环保取油器”获第五届宋庆龄少儿发明比赛铜奖,全国第十七届发明展评铜奖,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多功能光伏伞”获全国第十七届发明展评金奖。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91-02

一、岗前培训的意义

对新人职员工而言,岗前培训能让他们了解农商行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掌握基本业务组成、流程和规章制度,学习柜面业务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调整职业心态并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二、岗前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一)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业务发展实际,结合当年度招聘的新员工人数、专业、学历层次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详细的岗前培训计划。实施计划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安排、授课讲师、费用预算等。

(二)岗前培训形式

一般采用全脱产、集中培训、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师与外部培训师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安排,为期2~3周左右。

(三)岗前培训内容

一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农商银行发展历程、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及未来发展,使新员工了解农商银行的基本情况、现状和未来发展,快速融入新的环境;二是人力资源相关规定及制度讲解、培训考核管理制度;三是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心态的调整、职业角色的转换,通过培训使新员工能尽快调整职业心态,尽快转变职业角色;四是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原理,包括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存款业务、现金业务、凭证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等;五是业务技能培训,包括单指单点、多指多点练习、机器点钞、中文录入与翻打传票业务技能,由行内有业务技能比赛经验的业务能手为新员工讲述各项技能的规范操作流程、操作要点、提升技巧。采取业务比赛、传票翻打练习、模拟银行上机练习等活动,充分锻炼业务技能,为快速上岗做好准备;六是柜面业务实战模拟操作、公文写作、设备管理知识、安全保卫知识,为新员工正式上岗做好业务知识储备;七是银行服务礼仪规范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观看教学示范片,使新员工掌握柜面服务礼仪的基本规范;八是培训结业考试、营业网点晨会PK赛和新员工团康活动,为新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新员工之间的交流,提升新员工团队意识。

兰、目前新员工岗前培训存在的不足

在总结历年新员工岗前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人力资源部不断创新新员工培训形式,充实培训内容,详实培训计划,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集中培训一般为10~15天左右,时间短、内容多,新员工在短时间内掌握接受大量的业务知识,较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是培训以讲师教授为主,因受系统安全性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业务系统模拟环境的席位数量和可实现功能有限,新员工模拟练习的机会较少,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柜面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

三是培训缺少全面的效果评估,员工培训的效果很难具体量化评估,目前较多是在学习层面(会计业务基础知识测试)方面进行评估,缺乏反应层面、行为层面、结果层面的效果评估,考核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力资源以及培训工作的难点。

四是岗前培训以技能培训、业务培训、规章制度为方向,考虑了银行的上岗基本要求,没有把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可能会造成人才流失。

五是内部培训师队伍尚不健全。内部培训师是从行内临时抽来的业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培训的专业理论知识;外部聘请的培训师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较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培训方面存在一定的成本风险。

四、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探索性建议

新员工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新生力量,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将新员工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看待,为使岗前培训更加合理、有效,基于农商银行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银行业务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战略,本文重点从优化培训时间、实行“导师制”、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着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内训师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培训效果评估、优化新员工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探索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新员工岗前培训效果提升的目的。

(一)优化培训时间

现有银行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多为集中培训,时间较短,笔者建议优化新员工培训时间,延长新员工培训期,延长到12个月,其中,1个月为集中培训期,根据业务发展实际,之后11个月为在岗培训期。按照培训阶段不同,设计不同的责任人,形成分层分类的培训管理系统。集中培训期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实施,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在岗培训期由各个支行负责人、业务主管或授权具备一定传授能力的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新员工进行指导和培训。

(二)实行“导师制”,一对一跟踪培训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4-02

目前在职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以介绍用友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及部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由于学生对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欠缺、对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不熟悉或操作错误而导致实训操作无法继续或无法进行,因而学生在上机实训时遇到诸多问题即实训操作故障急需指导教师即时进行解决。而课堂教学组织程序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的悬殊性,导致指导教师往往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出现实训操作故障的学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出现的实训操作故障不能“即时”解决,就会导致实训操作的“停滞”,不能依照实训内容继续进行或无法运行下去,从而不能按时完成实训任务。而教师因要走到学生当中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在偌大的实训机房里走来走去,不论是在脑力上还是体力上都是异常的劳累。即使是这样,也没能很好地完成预先规划好的实训教学任务。

针对上机实训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对经常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试验与探索,认识到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中构建起实践教学故障诊断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故障诊断机制的基本框架及工作原理

1.基本框架(见图1)。

2.运行机理。简单地说,实践教学故障诊断机制就是针对学生在对财务软件的实训过程中,由故障诊断助手协助高级诊断师运用故障诊断工具对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与纠错阐述,并依据诊断工具列出的应对策略进行实践纠错的操作过程。

诊断助手由教师从学生中挑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者担任(依据班级人数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确定此人数比例),诊断助手所承担的职责类似于学科代表,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教师挑选好诊断助手后,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培训诊断助手,使其能够正确的掌握和使用故障诊断工具,学会如何正确、快速地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根据教学班级的人数及教学对象的基础情况,教师可分配每名诊断助手负责解决5~10名学生出现的实训操作故障。若出现诊断助手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及时向高级诊断师(由教师担任)报告,由高级诊断师来负责解决。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将进行一定的总结与讲评,从而使诊断机制更趋于完善与合理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诊断助手角色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分担教师的教学负担,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就诊断助手本身而言,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学科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水平。

故障诊断工具完全是由教师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而成的教学工具书或工作手册,内容涉及学生在财务软件的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实训操作故障。针对出现的这些故障,工具书上均列及了原因分析、纠错对策及处理建议,并配以图示说明,直观明了,通俗易懂。故障诊断工具每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仍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补充与完善。诊断工具是故障诊断机制的核心和关键,诊断工具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决定诊断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基础。诊断工具既可以以纸质工具书的形式存在,诊断助手可人手一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人手一本。随着学校局域网技术的成熟,也可以将其以电子辅助教学平台的方式链接到相应的教学软件当中,实现网络化教学形式。当学生碰到实训操作故障,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并链接至诊断工具技能平台,学生可通过点击“帮助”提示自动获取应对的解决策略。此时,诊断助手的功能与作用相对弱化,但并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仍有部分学生对解决方法及策略的解读存在偏差,这时就需要诊断助手的帮助了。

诊断工具的重要地位并不表明它能独立于诊断助手的存在而独立发挥诊断机制的运行机理,从故障诊断机制基本框架图就可看出,诊断工具要发挥其作用,需要借助诊断助手对其应对策略及解决方法的解读及理解,并将其具体落实到实践纠错过程中。可见,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诊断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两者的配合与友好协作。

二、常见的操作故障及诊断策略

为了说明构建诊断机制对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以下部分列举常见的实训操作故障及诊断方法和策略。

故障一:在进行总账系统初始化操作时,设置了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录入错误且无法调整。

原因分析:有些学生在对会计科目进行修改时,忘记了定义科目的辅助核算性质,在期初余额录入完毕后才发现遗漏了科目辅助核算性质的设置,然后在没有删除该科目余额(此时的期初余额是在科目还没有设置辅助核算性质的状态下录入的)的情况下,直接返回前面的操作,将该科目设置了辅助核算,并再次录入了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这样该科目的期初余额就变为了正确余额的两倍,导致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若不录入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虽然期初余额试算平衡,但会导致后面的凭证输入的错误和账簿生成的错误。

解决方法:(1)先删除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2)在会计科目设置中把该科目的辅助核算属性去掉;(3)在期初余额录入中将该科目原来输入的数据删除;(4)重新设置该科目的辅助核算属性;(5)在期初余额录入中正确录入该科目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

故障二:在填制凭证时,当输入制单日期为“×年×月×日”时,系统出现提示信息“日期不能超前建账日期”或“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

原因分析:“日期不能超前建账日期”警告的意思是,填制凭证时的业务制单日期跳到系统建账以前了,没有建账就处理业务,显然不符合逻辑;“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警告的意思是,填制凭证时的业务制单日期超过了计算机系统日期(计算机主板上的CMOS时钟记录),这就意味着到将来去处理业务,也不符合逻辑。因会计核算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处理,不能对未来的业务进行核算。

解决办法:对于第一种情况,如果凭证业务日期是正确的,系统建账日期错误,那么就重新建账,并正确设定总账启用日期;否则,修改凭证业务日期。对于第二种情况,如果凭证业务日期是正确的,必须先退出总账系统,更改计算机系统日期(双击电脑桌面的右下角进行修改)后重新登录总账系统,再填制凭证。

故障三:在填制凭证时,应填制的会计科目为应收账款(票据)或应付账款(票据)时,系统提示“不能使用应收(或应付)系统的受控科目”。

原因分析:这是由于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收(或应付)账款(票据)科目在添加客户(或供应商)往来辅助核算属性时,受控系统变成了应收(或应付)系统。

解决方法:(1)一种方法是进入会计科目修改窗口,把应收账款的受控系统修改为空即可;(2)另一种方法是执行总账系统菜单下的“设置”“选项”命令,在“凭证”选项卡窗口选中“可以使用应收(或应付)受控科目”即可。

故障四:凭证填制完毕后,发现用错了制单人。

原因分析: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每个操作环节,所有的操作人员(包括账套主管、制单人员、审核人员、出纳人员等)的工作均由学生一人完成。由于学生对操作流程的不熟悉及操作不细心等方面的原因,经常会出现操作员错位的现象,譬如当凭证填制完毕后,发现用错了制单人。

解决方法:在总账系统的“设置选项凭证”选项卡中选中“允许修改、作废他人填制的凭证”,然后以正确的制单人身份注册登录总账系统,在填制凭证窗口对原制单人所填制凭证执行“编辑”“制单”“作废”命令,由系统对“假作废”的凭证盖上“作废”戳记,然后再执行“编辑”“制单”“恢复”命令,即对原制单人填制的凭证全部作废,再恢复,那么凭证的制单人就自动改为当前的操作人员(正确的操作员)了。

故障五:凭证全部填制完毕后,进行出纳签字时,系统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原因分析:出纳凭证涉及企业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入与支出,为了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出纳人员可以通过出纳签字功能对涉及“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的凭证进行检查核对。不能进行出纳签字的原因主要有:(1)在对总账系统进行参数设置时,没有选中“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这一选项;(2)混淆“出纳”和“出纳签字”的意义,没有给出纳人员赋予凭证“出纳签字”的权限;(3)没有指定科目,不能执行出纳签字的操作;(4)没有需要签字的凭证。

解决方法:(1)在总账系统的“设置选项凭证”选项卡中,将凭证控制设置为“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2)在系统管理的“权限权限”窗口中,给出纳赋予凭证“出纳签字”的权限;(3)在“会计科目”设置窗口,执行“编辑指定科目”命令,在指定科目窗口中将“现金”科目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将“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银行总账科目”;(4)弄清只有涉及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的凭证才需要出纳签字,核实给出查找条件的会计期与要签字凭证的填制日期是否一致。

故障六:尽管对系统初始化、经济业务的处理操作完全无误,且科目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又都是平衡的,但利用报表模板生成的资产负债表仍存在数据不平衡的差错情况。

原因分析:报表模板中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取数公式都是系统事先设置好的,个别取数公式仍需要依据企业的具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存货项目的取数公式,若企业期初生产成本账户仍有期初余额,那么就应将生产成本加入到存货项目。另一例子就是未分配利润的取数公式。一般情况下它是从利润分配科目取数,如果在总账系统的期末业务处理中没有把本年利润科目的余额转到利润分配科目,则报表模板中设置的取数公式就取不到这部分数据,因而造成报表数据的不平衡。

解决方法:(1)一种方法是修改报表模板中的存货和未分配利润项目取数公式,将生产成本加入到存货项目当中,将本年利润项目修改为取利润分配和本年利润的合计数。(2)另一种方法是多做一张凭证,把本年利润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去,这样就无须修改取数公式了。

参考文献: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109-02

1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的特点

所谓优秀学生素质工程,是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学生培养战略,其实施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入校时选拔部分基础素质和技能较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在提升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形成一个人人力争上游,职业素养提升的目标。

2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是选拔机制

优秀学生的选拔基于以下几项数据,包括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入学测试成绩,个人特长申报,个人专业见习报告;在综合考量上述几项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评分,选择其中基础较为扎实,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个人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培养。

3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导师选拔机制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的导师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两类,以双导师的形式达到职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的同时提高。具体的选拔标准为校内导师必须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副处以上级别具备实践经历的部门领导,校领导亲自挂帅,保证校内导师的质量。

校外导师的选择要求为具备相关岗位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外兼职教师,必须具备三年以上的一线经验,职业技能过硬,能给学生带来实践指导的教师,在选拔时偏重于能对学生后期提供实践机会、实习岗位的企业人员。

4 学分制在本校的实施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学分制的实施从2014年开始,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取130个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证,其中的学分包括公共通识学分、职业素养学分和个性化学分;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公共通识学分必修通过课内学习获取之外,职业素养学分和个性化学分学生皆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目前学院所提供的方式包括职业技能大赛学分,学生科研奖励学分,职业技能证书学分,社会实习实践学分,志愿服务学分、校内选修课学分、校外培训学分、在线培训学分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特长,根据自我爱好和职业定位选择培养方式、培养课程和学习流程,做到学有所专、学我想学,以个性化方式满足毕业学分数的要求。

从学分制试点实施到目前已经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具体实践当中,发现学分制给学生的学习当中,在取得了一定正面影响的同时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不明确,过多的选择给学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选择困难。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因为职业目标不明确,而且在长期的学习生涯当中,都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甚至可以称为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长期很少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进入本院之后,由于学生制的转换,原本学生按部就班学习方式被打乱,而学生又无法及时的重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由于职业规划的不明晰,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的不清晰,无法按照自己的职业需求选择合适的学分获取途径,选修学分的获取变得较为混乱,学生选择课程时,所选取的方式并不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是从众心理,跟随同学选择,导致学习的兴趣依然缺失,学习的体验变得更差。

学分制在本院实施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如果在学分开始的早期,没有及时的参与,比如有的系部由于初期的宣传不够深入,学生对获取学分的意识不足,导致学生在整个学年获取的学分不足30学分,严重低于平均值,按这一学分的获取速度,学生毕业时将注定无法完成学分的获取。突出表现在一些课外获取的个性化学分,比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实习实践等,由于学生不积极参与,导致这部分学分的缺失。

学分银行在学分制的基础上,通过平时积累的学分,学生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当需求时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获取相应学分,以起到学分转换的目的。以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实施为例,有的学生可能职业方向偏向于图形图像设计,而对网络类课程的兴趣不大,但是网络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图形图像方向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培训,大赛获奖等方式先积累学分,当学分积累的数量足够时完成与网络课程的学分互换。

5 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与学分银行的结合

在优秀学生素质工程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制,导师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并督促、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职业认证、职业竞赛,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的目的。

为了保障导师能切实按照学院要求的开展工作,而不能流于形式,学院特别制定了导师考核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考核方式。线下在学生每一次辅导培训时需要填写纸质的培养日记,并由学生签字确认,以备学期末学院教学委员会进行考核。为了提高考核的效率,学院专门开发了线上的考核平台,在学院办公平台CRP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导师工作平台,每次开展活动后,导师根据辅导内容,如图1所示;然后选择辅导的学生姓名,添加培养日志,如图2所示;导师平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所有的记录必须有学生确认后方可汇总至后台,学院领导和教学委员会可以实时查看,避免了考核的滞后性,及时的发现问题,保障导师工作的开展。

导师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与学校的管理部门沟通合作,开创学生学分获取的更多途径。比如在实施当中,有学生提出,目前学校的选修课数量有限,所以学生有时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一情形,学院经过调查 反馈信息,最后决定引入智慧树网络选修课程5门,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和创新教育课程,采取网络选修和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即引入了网络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的选修途径,又通过线下专职教师辅导的形式,弥补了线上培训学生无法及时与教师互动的缺点。在学分获取途径上,企业导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一些企业项目,企业调研等方式,在学生参与后,授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学院提供的网络课程之外,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选修课,只需要先行向导师申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进行相关课外课程的学习,获得的学分存入学分银行,以备后期替换使用。

6 以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为核心的学分银行实施的辅助条件

为了保障这一学生培养机制的实施,需要的辅助条件包括学院规章制度,信息化平台支撑,校际/校企学分互认。

学院为了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专门编写了相关的考核制度,由教学委员会负责考核;专门开发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学分互认领域,由于海南省高校间缺少必要的学分互认机制,尤其是在于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缺少学分的互认机制,作为高职院校,本校的起点较低,本院学分的获取未能有效地获得本科院校承认,学生积累在学分银行当中的学分,如果不能转换为本科院校承认的学分,则无法真正地得到学生的承认。

在实践当中,通过学院招生就业部门和继续教育部门的努力开发,本院的学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目前学院已经实现了与海南省两所著名院校的部分学分互认: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在海南大学的自学衔接考试当中,本院相同课程可以直接转换,实现免修。而在海南师范大学当中,有两个专业实现了“3+2”模式合作,在本校完成3学年的职业教育后,可以直接升入海南师范大学进行两年的本科学习,在本校获取的学分继续在海南师范大学可以承认,相应课程取得免修资格。

职业教育认证与本校学分的互认通过导师审核的方式已经获得承认,学生仅需要通过导师审核后就可以参加相关的社会配合获得职业认证,培训学时可以被承认为在校学时,培训学分可以转换为校内学分。

在与省外、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目前属于初级阶段,有实现国外高校短期培训学分的校内认可,但是未实现本校学分的国外高校学分互换,在过去的两年中,学院派出国内短期培训一组(中国公安大学),国外短期培训两组(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其他高校参加短期培训并获取考核通过后,学院授予相应学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实现本校学分在校外的认可,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启动了标准化工程,通过课堂教学标准、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培养目标、课堂实践标准的标准化工程,实现本校考核评价机制的标准化,从而向外推动对外的互认机制。

7 总结

在以优秀学生素质工程为核心的学分银行制实施两年以来,学院基本上实现了学分制的普及,通过导师的作用,学生的职业方向逐步明晰,各种学生团体逐步出现,优秀学生作为骨干充实学生团体,学生自治逐步成型,学生获取学分形式多样,学分银行的应用逐渐取得效果,学生积累在学分银行当中的学分初步获得其他高校的认可,项目实施取得初步成果。

目前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导师履职、学生自主性和校际互认。导师的履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尤其是导师学分的授予随意性较大,学生参与导师项目的考核由导师个人决定,学校审核较难;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依然没有达到预期设计目标,由优秀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团体,拓宽所有学生获取学分方式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辐射面不够广,优秀学生素质工程的参与面为百分之五,而学生辐射的效果不到百分之三十,还有待更高的辐射度,否则另外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依然无法享受项目成果。

学分的校际互认缺乏必备的制度保障,不够稳定,可能存在因为人员变动,现有的互认机制将无法得到继续进行,存在“因人成事,因人废事”的风险,必须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合作,增加学分互认的制度性保障。紧紧围绕质量标准化项目,从而实现与其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间的学分互认。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银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银行会计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学校有辅的会计实习,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和完成对课程的理解。银行会计实验作为银行会计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选择银行会计的重点内容,采用一定数量的实例演示进一步阐明银行会计、出纳实务全过程操作的程序和方法,然后让学生登录专门的银行会计实习软件进行操作,从而把课堂教学与实践业务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但在实践效果看,这种教学与实验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依然习惯于依赖教师,仍然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自主性不强。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可以考虑对银行会计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讲授—练习—讨论评讲的模式,即将课程分为lecture理论、practice实践操作、tutorial讨论三部分构成的L—P—T教学模式。简化理论教学内容,主体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辅助以必要的实验讲解和指导,并在之后的讨论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期间教师可以给予辅导或给出习题由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讨论求解。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按需要可结合成三人及以上的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完成任务目标,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2 银行会计创新教学模式下应注意的问题

2.1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银行会计本身是一门比较繁琐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不能只给学生一些抽象的目标,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在银行会计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将银行会计分为前台基础业务和后台综合业务两大部分,基础部分进一步细分为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存贷款业务处理、支付结算办法和联行往来账务处理等;综合业务细分为商业银行利息计算、年终决算损益结转过程及利润分配的处理,年终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等。

提出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银行关于不良资产风险处理的基础知识,然后给出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再进行概括总结。要注意学生是教学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恰当的评定。

2.2 促进学生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共同提高

技能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按技能的性质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银行会计传统教学时一味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心智技能的基础作用。学生技能的提高,应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共同提高。

2.2.1 心智技能的训练方面

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找到对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模拟情境,给出一系列日常业务活动中出现的具体事例,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独立去解决类似问题。以银行存款业务为例,这部分的实习包括手动和电脑操作两部分。通过本部分的实习,要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凭证填制及凭证处理,对商业银行的电脑操作有初步的了解,基本能进行业务的输机处理,完成银行存款、贷款的整个业务及账务处理过程,基本达到独立完成业务。教师先用投影演示电脑操作过程,并将凭证填写进行示样,然后给出模拟银行业务的一系列基础数据和事例。学生模拟柜员上网进行操作,开机后进入柜员登录界面,根据基础数据和事例选择要进入业务系统的进行操作,对重要凭证进行领入或查询,根据凭证对存款业务进行逐笔处理。在凭证处理这块,签发支票的处理是重点,可设置一个普通银行的情境,给出充足的案例,学生分别选择现金支票、转帐、普通支票和划线支票的模拟处理。

其次,可以引入研究学习模式,给出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努力尝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其基本程序:对目标初步分析—产生假设—以假设为样例进行归类—检验假设—发现错误、重新假设。银行会计内容多且实践性强,将所有内容都引入研究性学习并不合理。应当选择重要的、有研究价值的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如在银行会计理论方面,会计准则、会计责任、会计风险、会计评价标准、会计报告等,尤其关注国际银行业会计与我国目前银行业会计的差异以及国外银行业会计惯例和协议在中国的适用性等问题;会计实务方面,银行风险资产的处理、表外业务与表外科目、内部控制等。研究性学习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两部分。学习成果包括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两部分,阶段成果可以包括实习日记、读书笔记、中期小论文等形式,最终研究成果可以包括研究报告、论文、设计方案等。同时也要对学习过程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如到课情况、主动性、分析与推理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等进行评价。

2.2.2 操作技能的训练方面

首先,教师要给予充分的示范和讲解,示范的准确性和时机十分重要。除了事前示范之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操作。其次,要给学生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次数要达到一定的量,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教育专家麦克唐纳提出技能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缓慢,临近极限阶段。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配集中练习或分散练习,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等。再次,要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具体包括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感受的反馈、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教师应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关注学生在训练中的感受,给出对于学生在训练中表现的评价。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7)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中职会计专业中核心课程,具有很强技术性与应用性,需要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技能。但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比较偏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会计电算化应用性,导致教学效率较低。[1]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突出的教学优势逐渐被应用到现代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也为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其教学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而形成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提出概念”至“解释概念”再至“举例说明”教学相比,任务驱动教学则以“任务”为核心,通过“提出任务”至“分析任务”再到“完成任务”与“总结回顾”各环节来完成教学。[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然后将课堂知识蕴藏于教学任务中,学生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任务进行分析,同时需要对完成任务的方案进行研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有利于教学效率提升,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重要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应用

为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教育理念,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施。

(一)任务设计

以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银行对账业务”课程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形成一套模拟账,将其作为总教学任务,然后将教学任务分解为系统化子任务,每项子任务中均涵盖学生所需掌握操作技能。每次教学开始,教师均提出相应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每次教学学习目标。[3]如“银行对账业务”,其为总账系统出纳管理中组成部分,同时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中考点,其教学目标为学会“银行对账”操作基本步骤和相关理论。教师应要求学生于课前通过手工完成银行对账,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编制;上课时,要求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操作下对银行对账业务进行处理,明确具体任务与学习目标。

(二)教引导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任务分析与引导工作。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要求,教师可在课前对电算化各个操作技能进行演示并录制成视频资源,对应课程各个知识点,为学生操作提供指导。如在“银行对账业务”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对“银行对账初始化”及“银行对账”等知识点视频进行录制;上课过程中对银行对账概念与操作步骤框架进行讲述,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然后通过教师现场操作演示或观看视频资源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任务实施过程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实施过程为其中中心环节,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具有决定作用。通过引导环节,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发展。[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视频资源的利用完成“银行对账初始化”与“输入或导入银行对账单”以及“银行对账”和“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电算化操作工作任务,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可自行尝试解决,也可采取合作学习形式进行解决。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对学生进度进行观察,提醒学生对会计准则加以注意,通过细节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针对学生个别问题,教师可采取个别指导方式;针对学生普遍问题,教师可擦去集体辅导方式。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主要在于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软件操作能力。

(四)教学反馈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环节属于检验收获环节。为更全面地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评价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对学生在课堂中操作技能过程与结果加以评价外,还可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与协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对“银行对账业务”进行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情况,实施“银行对账”理论测试,测试学生对该部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所需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操作技能完成情况,可通过教学评价表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核对。会计电算化在操作结果上具有唯一性,课堂操作评价表应针对整堂课学生学习情况,包括学生银行对账初始化操作结果正确与否,学生输入或导入银行对账单操作结果正确与否,以及学生银行对账操作结果正确与否和学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正确与否等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学评价表总结学习收获,实现知识自我建构,同时可对学生语言表达与归纳总结能力进行培养,达到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效果方面评价。

(五)拓展提高

为巩固教学效果,满足学生课后学习需要,任务驱动教学课后可加入拓展提高环节,布置教学课后任务,拓展提高任务主要为课后对课堂所学任务进行巩固练习。以“银行对账业务”任务驱动教学为例,在课后教师可再增加一套模拟账,学生需要依靠自身能力完成课后任务。教师应对网络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对于录制的相关视频与演示资源等可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为学生课后脱离课堂学习提供指导与参考。针对学生课外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可借助QQ群、微信群等给予学生课外辅导,使学生在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优势,不断改进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金铃.论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教与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1):94-95.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8)

1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现状

1.1.1从整体上看

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绩效管理使用的方法有关键绩效指标、平衡积分卡等,相对而言,这些方法的理论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如何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并没有真正的达到。整体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实际运用绩效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深入,而是浮于表面。

1.1.2从总资产上看

根据2014年金融信息提供商(以下简称SNL)的报道,中国工商银行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银行,总资产达到3.062万亿美元。在这些全球排名前20位的银行当中,美国和英国各占30%,而中国占了40%,其中包括中国的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

1.2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绩效管理制度不足等问题,可以概括为“重考核,轻管理”。集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绩效目标与计划方面

首先,组织分配给各个部门的目标太多,导致战略及价值导向不清楚。其次,在给定部门目标后,没有将各项指标量化,使得员工缺乏对目标的明确认识。最后,到了绩效考核时,组织只看重结果而不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员工离职现象严重,影响组织整体绩效。

1.2.2绩效辅导与沟通方面

首先,沟通过程不规范,沟通与辅导较少且无记录可寻。其次,在沟通辅导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员工有不良情绪。最后,缺乏真正的绩效辅导和沟通的计划,即使有也不曾落实。

1.2.3绩效考核与反馈方面

绩效考核方法单一,对于如何对员工考核想法不明确,内容及指标较为简单,考核结果也是对同级员工之间的比较,没有凸出不同级、不同岗员工之间的比较结果。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除上述一些银行业共同存在的问题外,自身还有一些独有的问题,如下。(1)绩效管理的本质理解不透彻。商业银行定位模糊是因为其对为什么要进行考核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要不然就是为了最终工资如何分配,这样就太过片面。(2)绩效管理职责不明确。大多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绩效管理应有的职责,当出现问题时,大家一头雾水满把抓,导致整个体系无法运行。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绩效管理的初级阶段,接下来还要不断地突破、创新,在他行或他国的经验之上找到适合本国商业银行的道路。

2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经验

2.1管理理念先进

组织绩效源于员工绩效,美国商业银行领悟到这些,对于员工个人绩效非常重视,注重员工个人能力培养,为其制定有效的职业成长计划,不断改进员工个人绩效,最终使得美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

2.2考核内容完善

相较我国考核内容来说,美国商业银行非常清楚为什么考核,怎么考核,考核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并时常将考核内容跟组织发展联系起来,而且通过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决策,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3职责划分明确

我国的商业银行职责划分是不明确的,而美国恰恰相反,对于员工和经理的责任划分清楚,并派专人提供辅导和反馈,让员工和经理可以合作愉快,有时经理会帮助员工制定相应的目标,帮助员工实现其职业发展。

3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3.1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3.1.1加强绩效信息的收集分析

收集绩效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针对性收集,必须收集与绩效有直接关联的信息。

3.1.2绩效的反馈与沟通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去评估员工或组织的绩效,而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为企业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面对商业银行的这种总、分行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分支之间的沟通,信息不顺畅,无法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影响到绩效管理过程的进行。

3.1.3强化绩效管理的实施

因为绩效管理的实施对于整个组织的战略发展很重要,所以需要组织的所有成员积极配合才可以,有时可以专门派出一个协调小分队进行协调,以免不良情绪影响绩效管理实施。

3.1.4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可以作为晋升、解雇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可以作为确定工资、奖励的依据;可以作为员工潜能开发和教育培训的依据。

3.2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

3.2.1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面对目前商业银行的产权问题,其结构单一,治理不完善,最终导致银行内部的监管较为薄弱。因此,必须进行股份制,实现产权结构多样化,从根本上促进商业银行的最本质目标的实现。

3.2.2通过一定方式引入资金

商业银行虽想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增加资金,除了自身经营的积累外,还可发行股票或者政府注资等。

3.2.3通过一定手段约束不良资产的运行

从2011年的数据看到,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增加,商业银行要想凭借自身能力化解着实困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考虑征得政府机关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不良贷款继续滋生。

4结语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正不断地向世界经济热浪中涌进,这样的变化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经营模式,尤其对银行业的冲击极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应给予相当的重视,对绩效结果设置激励体系,从促进员工绩效入手来促进组织整体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全面发展战略目标。

作者:石冠峰 马乐 罗柱 单位:石河子大学 深圳市瑞世兴科技有限公司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9)

1.1通过理念的创新

实现商业银行内审的增值银行应树立由“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的与时俱进的内审理念;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应在合规性、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向效益、风险审计发展;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向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变;由原来的事后审计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审计,要在银行管理整个过程中都看到内部审计的影子,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风险管控中的评价和促进作用,实现内审的增值目标。

1.2通过创新内审体制

为银行增加价值内审机构的设置应注重总行内审机构的阵容,总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按业务品种或分布区域划分设立,或交叉运用业务与区域两种模式设立内审机构,下设机构直接向总部内审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各分行、支行少设或不设立内审机构,由总行统一处置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独立、权威和科学。由于减少了冗余的各分行或支行的内审机构,在内审资源的配置问题上会更加有效合理,审计范围、重点、时间和频率的确定也会更加规范和统一。

1.3通过创新内审方法和手段

为银行增加价值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日趋多样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子化、网络化、实时化和规范化的内部审计手段。商业银行通过内部审计资料库的建立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手段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的办法,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会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也使内部审计的功效不断增强,同时也能促进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2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的金融审计制度已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实现国家金融监管目标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的外部审计制度和模式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2.1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制度创新

首先,我们要对传统的商业银行法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用社会独立审计的内容取代国家审计条款,使商业银行外部审计的核心向社会独立审计转移。同时,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监督职能,评价商业银行的绩效情况。其次,执行商业银行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由监管机构颁发资格认证证书,同时受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监督和指导。最后要重新界定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目标。社会审计方面注重金融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国家审计应注重从金融宏观管理的角度展开相关工作,比如对社会审计的业务质量检查。

2.2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模式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目标的重新界定也要求审计模式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国家审计中,商业银行审计模式应在制度审计模式基础上辅以账项基础审计,并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而在社会审计中应将风险基础审计当成重点,辅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但社会审计中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其强大的运算能力进行风险分析,同时还应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1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受到了强力的冲击和影响,审计人员面临“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的尴尬局面。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曾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发展信息化就要被时代所抛弃,不发展信息化就难以肩负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无纸化办公、网上银行等的广泛应用,如何利用审计信息化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审计信息化是强化审计监督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顺应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客观要求,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审计监督,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实现内部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创新,调整审计思路,转变审计理念,推进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审计工作效率较低。

现阶段已从繁琐的手工翻阅传票,大海捞针式的查找问题,到用SQL SERVER语句对数据库进行分析,查找风险数据,但SQL SERVER语句对不精通计算机的审计人员不知从何下手。信息化的今天,当前的审计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为走出困境,上级部门与中介机构联合开发出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操作人员只要会简单的计算机就能操作该系统。对新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导出的风险数据进行分析、核对,发现导出的风险数据准确率较低,该系统流程设计存在缺陷,未有效、充分发挥其优势。

(二)领导不够重视审计信息化的运用。

领导认为已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任务已完成,至于这个系统是否真的适用,是否真的可以实时预警防范内部风险等,后续问题就没有再继续跟进;这个审计系统经审计部一年来的运行、取数、核对,结果发现准确率很低,浪费了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这个审计系统基本成为“花瓶”摆设。

(三)审计队伍建设不完善。

一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未及时学习新知识、更新审计方法;二是审计人员从事审计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三是内审人员配备结构较单一,会计专业仍然占据主要部分,内部审计缺乏既精通计算机,又善于运用会计、信贷、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我部现有专职内审人员九人,其中从事内部审计工作3年以下4人,3-5年5人;学历为大专及以下2人,本科以上7人;专业为:经济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货币银行学各1人,会计学5人;中级职称8人,1人无职称。详见图1、图2。

三、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对策

(一)向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工程。

随着审计队伍的不断壮大,领导对审计的期望值不断加大,希望审计部门实时监控内部风险,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客观上要求审计部门必须向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实时、动态监测分析相关数据,将不合规行为抹杀在萌芽状态。努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审计防范系统,做到内部审计工作无“死角”。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导航灯”作用,克服盲目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内部风险防范从“人控”到“机控”的转变。

(二)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效率。

一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导出的违规数据去排查、核对,直观、快速地发现“嫌疑数据”,有效选择重点审计领域,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处理数据的优势,改进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规范审计流程,准确评估所辖网点风险,以现代信息科技理念深入诠释审计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实时对经营业务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警提示,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监控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审计人员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审计业务水平。优化内审人员专业结构,配备或培养一批具有计算机和审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核心。建立健全审计人员准入标准,对在一定时间内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调离审计岗位,让审计人员有岗位竞争压力,带着紧迫感和主动性去学习。推行审计实务导师制,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和核心骨干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分析模型。

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打破了事后的、静态的模式,彰显“鹰眼”功能,及时有效的进行风险排查,从而做到“早识别、早监控、早预警、早化解”,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让普通审计人员轻松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不断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分析模型,目前该系统已有近300个分析模型,进一步提升分析模型准确度、数据分析结果适用性和业务风险覆盖面。

(五)深化推进审计成果转化。

及时将审计项目提交REPOS审计档案系统,审计资源共享,促进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互相提高。每月召开审计工作例会,交流审计情况,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一查二纠三促进”的作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审计模式。梳理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导出数据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归纳提炼,编制审计案例、审计问题库和审计整改台账,促进各项业务规范和问题整改落实。

银行导师辅导工作总结篇(11)

一、构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学生信息管理中多为手工书写,工作效率低,不仅给学生信息的建立、更新和维护等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也不便于查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兴起后,学校的管理人员开始考虑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种模式下,因管理人员风格不一,管理侧重点不同,尤其是数据版本多,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得学校的学生管理信息汇总和分析费时费力。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及时、准确、科学、规范与高效,已成为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调查,有的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分期购置专业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软件,资助管理系统软件,心理健康系统软件,宿舍管理系统软件等,这些系统软件大多是侧重于学校的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工作内容,且其数据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并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和使用,各系统中的基本数据须分别录入、管理与维护,导致了系统间数据重复、数据不一致等情况的出现。此外,目前普通高校普遍使用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也不是很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需求。为此,根据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平台,构建具有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等特色的集成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前期,学校的有关部门应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作出明确的需求分析。在系统建设中,应由牵头部门带领,统一系统间的数据结构,统一身份管理等,增加系统间的耦合度。本文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出发,为某高职院校设计了一个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系统架构,并以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块、学生“奖、贷、助、勤、补、减” 资助体系管理模块为例,对模块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与系统架构

(一)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本文设计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由用户管理模块、学生档案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心理健康管理模块、日常信息管理模块、资助体系管理模块等6个功能子系统组成。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如系统管理员、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不同的系统用户;学生档案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学籍、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成绩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成绩信息;心理健康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常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在校表现,如纪律、卫生等信息;资助体系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学生“奖、贷、助、勤、补、减”信息。

(二)系统架构

1、开发模式

本文设计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简称B/S模式)进行构建。其理由如下:第一,高校的网络基础建设日渐成熟,网络速度较快;第二、采用B/S模式不需要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借助系统内置的浏览器,便可实现不同的管理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登录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共同的数据库;第三,采用B/S模式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相对较为安全;第四,采用B/S模式,系统后期升级、维护仅需针对服务器端即可,成本相对较低。

2、开发技术及工具

本文设计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采用Java Server Pages、Enterprise JavaBeans、Java Servlets API等技术进行代码设计,采用功能强大的Oracle或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后台数据管理。

三、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一)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块

除了学生个人智商、不良学习习惯等因素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随着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统计数据不够全面、信息反馈不够及时等因素,导致了心理工作效率仍不够高。因而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动态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块,统计并预测学生心理行为,及时提供分析报告,对心理偏常态的学生个体进行预警,为实施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提供数据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管理模块的主要参与者为学生、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为心理档案建设的主体对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实践是系统建设的主要参考依据,高校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更是系统实施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以北京某高职学校为例,该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着结构合理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各分院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别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所有班级都有班主任,同时还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此该模块可主要从二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全员动员、全校普查,二是个别关注、重点干预。即由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学生信息材料的管理和维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档案进行筛选,并进行重点干预工作。

心理健康管理模块的UML用例模型如图2所示。

(二)学生“奖、贷、助、勤、补、减” 资助体系管理模块

建立"奖、贷、助、勤、补、减"资助体系管理模块,不仅能检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更好、更公平的落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利于保障每个在校学生不因生活困难而辍学。该模块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

1、“奖学金”子模块。

“奖学金”子模块主要对全校的评奖评优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以综合测评结果为基础,将奖学金评选的整个流程纳入到系统中。使用该模块,应既能充分保证奖学金评选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和透明性,总体控制获奖学生的资格和条件,又能使各级用户通过系统实现互动式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并使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永久的保存在系统和学生的电子档案中,以便检索利用。该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是“设置条件”,即资助管理员依据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中的奖学金评选条例进行规则设定,保证评选尺度正确。第二项功能是“筛选学生”,即依据第一项功能的条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将模块开放给二级学院资助管理人员、全体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符合条件的学生,减少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项功能是“提交申请”,即学生提交申请材料。第四项功能是“审核”,及分别从班主任、辅导员、二级学院、学工部四个层级进行递进式审核,保证公平。第五项功能是“网上公示”,即将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进行网上公示,保障评选的透明性。第六项功能是“报批”,获得上级部门及财务等部门的批准。第七项功能是“反馈信息”,为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发送获奖通知,同时也要向未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发送鼓励消息。

2、“助学贷款”子模块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为了更好地管理助学贷款,本模块的设计需考虑到贷款制度及项目介绍、学生申请、贷款审批等方面。

“助学贷款”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设置条件”,即通过开放系统,面向全校学生介绍学校目前能协助银行受理的助学贷款项目、介绍申请条件及违约后果等内容。第二项功能“学生申请”,即学生登录系统,填写助学贷款申请书并向系统中上传相关证明资料的扫描件和复印件。第三项功能“贷款资格审核”,本功能可分二级进行,第一级由申请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及各学院相关负责人负责审核学生上传电子材料与原件是否一致,以及原件的真实有效性;第二级由学工部管理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对学校内所有申请学生进行复审。第四项功能“反馈信息、生成报表、向银行报数据”,即学工部对所有学生的审核状况,在统一时间进行反馈。第五项功能“签协议通知”,可使用系统的消息模块通知所有审核通过的学生在规定的日期与地点与银行签订助学贷款协议。

3、“贫困生管理”子模块

“贫困生管理”子模块包括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管理两项内容。该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是“设置条件”,主要是开启该子模块,输入助学金的资助标准,申请条件,及发放流程等相关事项并对外公布。第二项功能是“学生申请”,完成学生申请资料的采集。第三项功能是“审核”,由班主任、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审核申请学生的资料是否合格并反馈审核结果。第四项功能是“信息存档”,一是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标记,二是对发放记录进行统计并永久存入系统。

4、“勤工助学”子模块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勤工助学”子模块的第一项功能是“设置条件”,主要实现对岗位职责和上岗所需条件等信息的管理。第二项功能是“岗位”,即将获批的岗位向全校学生。第三项功能“学生申请”,学生可登录系统,填写申请表,并上传相关竞聘材料。第四项功能是“审核”,班主任、辅导员及用人部门可登录系统,对学生的上岗资格进行初审。第五项功能是“面试通知”,即对审核通过的学生面试通知。第六项功能是“反馈信息,网上公示”,学生收到上岗的系统通知后,联系岗位所在部门并鉴定聘用协议,完成上岗手续。第七项功能是“考核”,由岗位的部门完成对在岗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写入学生的勤工助学考核记录中,作为发放报酬的主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