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5 18:58:45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1)

【作者简介】黄诚,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师,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2-0086-05

一、从“行动”到“体系”: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转换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一部分农村儿童因其父辈的流动而留守。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推动着社会进步,但他们留守乡村的子女不得不面对亲情的分离以及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拆分型家庭而引致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和安全方面的不利处境和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留守儿童受到社会关注开始,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则以“共享蓝天”、“拥抱亲情”等行动计划为载体开展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活动,有力地改善着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境遇。总体而言,2010年之前,留守儿童问题治理是以关爱和服务行动为重点。由于留守境遇所引发问题的全方位性,政府和社会均逐渐认识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行动计划即能完全解决,也非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部门即能妥善处理,问题的全方位性要求解决方案的系统性和参与行动主体多元性。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1年11月,全国妇联等四部门联合《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笔者认为,上述政策的出台和行动的推进,标志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治理工作已经从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阶段进入了系统性治理的新阶段,相应地,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工作要实现从开展关爱服务行动为重点向构建关爱服务体系为重点转换。因此,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成为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亟待突破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进入学界视野之后,从研究领域上看,经历了从对留守儿童不利境遇的整体担忧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监护、安全等方面的全方位问题化的过程。在现象描述和原因解读的基础上,学术界着重提出要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服务行动,通过关爱服务行动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倚重的理论视角和学科各不相同。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化理论、生命历程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解组理论和社会工作优势理论等大致源自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依恋理论、父亲在位理论、心理弹性理论、抗逆力理论、归因理论、需要理论、自我认同理论等大致来自心理学学科;社会学习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怀教育理论等大致来自教育学学科;等等。不同学科根据自身的学科理念和理论视角,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性表现、成因和治理路径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解读,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及其现实和潜在风险呈现在政府、社会和公众面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力图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社会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观照,主要着力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归因,并针对留守儿童在教育、监护、学习、心理、安全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重点在于如何开展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行动。伴随着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重点的转换,要求社会理论观照视角也要相应地从“关爱服务行动”向“关爱服务体系”的转换。因此,探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支撑也就成为了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亟待突破的领域。

二、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几种社会理论的启示

社会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对社会或者社会问题的解读能力和干预能力。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形成与我国正经历的宏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国家及其代表的政策制度体系、资本及其代表的市场力量、农民工群体及其境遇共同型塑了这个亟待社会支持的特殊弱势群体,使其生命历程别重要的几个阶段面临着包括社会化在内的多重风险,进而可能导致他们中的部分难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期望。留守儿童的出现并长期存在是转型阶段中国不得不接受的社会现实。国内外社会理论为如何建立一个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迪。

(一)社会互构论及其启示

社会互构论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对当代中国转型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概括,认为一切现代社会生活的现象,都是个人与社会互构共变的产物。现代社会生活过程是多元社会主体的行动关联、互为主体和客体的互构共变过程,也是以社会行动者的交互性建塑和型构为基础的转型变迁过程。其中,多元社会主体可以是不同的个人或个体,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集体。如群体、正式组织、国家、政府机构和社会。在多元互构过程中,不仅是社会和集体建塑和型构个人,同时也是个人建塑、型构社会和集体,任何一方的行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不同的建塑、型构的作用,并对他方的原有行动意义和性质形成某种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国家、市场、农民工群体等多元主体交互建塑和型构的产物。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分别构成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推力和拉力,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其相伴随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又导致了外出务工农民和子女的亲子分离境遇。亲子分离境遇使成长过程中的儿童面临着亲情、生活、教育、监管、安全、心理等方面的困难或风险。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看,留守儿童问题本质上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互构的表现和结果之一,因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根本出路在于需要包括留守儿童自身在内的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建塑和型构一种新的社会机制。形成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在内的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建构的关爱服务体系或机制。具体而言,构建由多元社会行动主体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重点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厘清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楚多元社会行动主体交互建塑和型构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机制,这是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弄清楚多元社会行动主体交互建塑和型构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可能路径和具体机制,这是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归宿;三是如何确保参与互构多元主体的互构过程走向正向谐变,从而建立一个可行、可信、高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最终保障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社会支持理论及其启示

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支持理论是主要用来说明社会互动、社会网络和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挫折感和剥夺感所产生的影响,着重于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国内社会学研究者根据中国社会特点,对社会支持概念进一步明晰化,认为“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的主体是一定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的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弱者,社会支持的介体是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社会支持的本质特征有社会性、选择性和无偿性”;并且认为“社会网络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在这个社会关系体系中,不仅存在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存在着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社会网络涵盖了个体、群体、国家二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十分广泛”。

当前的社会现实不具备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留守”境遇的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客观上需要社会支持。可见,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支持,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包括国家支持、群体支持和个体支持在内的社会支持体系。从社会支持理论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无疑是社会弱者,他们中的大部分表现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征;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主体应该是一个社会网络,是一个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在内的社会关系体系。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介体上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如为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为缺乏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监管上的支持,为离学校较远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和生活便利上的支持等;也需要一定的精神和心理手段,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亲子沟通的机会、更多的专业心理辅导等。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因地制宜地侧重社会支持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风险,各种社会支持主体协同参与,有侧重地对留守儿童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从而为留守儿童创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社会化理论及其启示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当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概括地讲。社会化有着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过程实际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正进行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和基础。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者经商,一方面,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家庭在人口结构上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改变,父母亲情和权威的双重缺失;另一方面,父母亲情、权威、监管的缺失还可能进一步影响留守儿童对早期社会化的另外两个重要主体――同龄群体和大众媒体的选择。这两方面都可能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出现偏差甚至失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可见,从社会化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儿童自然型社会化条件缺失。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就是要通过多元社会行动主体的协同努力,人为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工程型社会化环境,即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完整的社会化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地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到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的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等。因此,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显然离不开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等留守儿童各种社会化主体的共同努力。如,国家和各级政府要为留守儿童社会化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教育部门要为留守儿童社会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家庭及其留守儿童父母要为他们社会化提供更多的物质、精神、心理层面的关注:大众媒体要为留守儿童社会化提供更加积极健康的媒体环境和关爱服务的舆论导向,等等。

(四)生命历程理论及其启示

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比如,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入学、就业、结婚、生育、退休等生命事件,这些生命事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的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并且生命事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的角色扮演。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关系时,有如下几个要点:一是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二是生命的相关性。任何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换句话说,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比如,父亲的生命历程显然会影响到儿子的生命历程。三是人的能动性。个体的生命历程尽管受宏观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个体的能动性在生命历程中作用很大。

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留守”生命历程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引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的宏大社会力量和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宏大社会结构的产物。在宏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作用下,留守儿童的生命历程遭遇不同寻常的成长环境,进而在儿童和青少年的不同时期都可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在成长环境方面。留守儿童的儿童阶段刚好处于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型时期,时间的独特性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生命历程,而空间上又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于城市较落后的农村,从而规定了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的生命拥有不同的生活机会和回报。留守儿童父母的农民户籍身份和工人职业身份又显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命历程。从面对的社会化风险来看,0~1岁婴儿期,最重要的是建立与外部世界的信任关系,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化载体是母亲和家庭,但父母外出务工尤其是母亲外出务工可能导致儿童发展出不信任关系;1~2岁的幼儿期和3~5岁的儿童期,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主意识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庭和父母仍然是这一时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父母的缺位易导致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明显、亲子关系淡薄、孤独内向的性格;6~12岁的学龄期,重要的是形成勤勉的人格,但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学校和社区又无力全部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业、监管等重任,易导致学习成绩差,进而形成自卑、悲观、孤僻的心理特征。作为正常的生命历程,儿童时期所经历的主要生命事件应该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接受教育,安心学习。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比其他儿童经历了更多的事件。包括父母长期缺席而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监护人的改变、生活圈子的变化、学校影响的弱化、社区监护体系的缺失等,给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增添了诸多不利因素。关爱服务留守儿童,首先就是要认识到他们生命历程是因父母的外出务工而改变,尽管这种独特的生命历程也可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消极影响无疑是存在的:其次,要进一步认识到儿童阶段的生命历程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其他生命历程阶段;最后,还要认识到父母、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社区等儿童生命历程中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的缺位或不健全是留守儿童社会化最大的风险。因此,建构起一个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等在内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也是减缩宏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导致“留守”生命历程的代价,降低“留守”生命历程可能给儿童未来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必然要求。

(五)社会分层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这种理论认为,所有社会都被分成许多层次。因此,收入、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农民工阶层,无论从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或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看,他们都处于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底层。也就是说,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农民工及其留守子女处于弱势群体地位,遭遇到了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平等体现为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更加重要的是,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遭遇的亲子分离境遇及其引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有效关爱,他们中的一部分将一辈子处于社会弱势的地位,他们所遭遇的不平等将从暂时性不平等变成稳定性不平等。从而可能出现社会不平等的代际再生产、底层弱势群体的阶级再生产。无疑,一旦上述可能转化为必然趋势或现实,这将是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甚至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最大威胁。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阐述了他对公正的理解。他认为社会公正应体现为两条“正义原则”:一是平等原则,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二是差别原则,即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的最大利益。按照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以保障其最大利益,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社会不平等的代际再生产、底层弱势群体的阶级再生产变成可怕的现实。可见。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客观不利处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而构建一个包括国家及其各级政府、各种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教育机构、留守儿童所在的村组社区、民间和社会组织、媒体、专家系统在内的关爱服务体系就是现实选择。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2)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二、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

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3)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他们便是留守儿童!

金塔镇地处沿山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人们为了发家致富奔小康,不得不外出务工,因此,留守儿童日益增长。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因缺少父爱、母爱性格偏执,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道德败坏。那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成为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点教育方法:

一、让孩子 体会“爱”

在农村,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爱就是吃饱穿暖,其他亲人则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孩子像地上生长的野草一样任其自然发展。这些不是真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我们要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

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更像久旱之甘露。我们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情。用温暖的爱溶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真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

2019年,我班有一对姐弟,弟弟经常衣衫不整,头发蓬乱。上学经常迟到,上课不听讲总是呆呆的看着某一个地方,下课后就坐在座位上不和任何人说话,即使老师叫他也不愿搭理,并且每天都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的老师多次找他谈心,可收效不大。老师们把这一情况告诉我,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就把姐弟二人叫到办公室。我在跟他们说话之前,首先帮他

整理了衣服,发现他的衣服没有纽扣,就告诉他,明天把衣服带来我让英语老师帮你钉纽扣。我就问她们妈妈为什么不给你钉纽扣,姐姐低头不语,弟弟眼含泪花。在我的慢慢诱导下,孩子告诉我,她们的爸妈离婚了,已经很长时间没见到妈妈了,爷爷病倒卧床不起,爸爸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外出打工去了,年近70的爷爷在照顾她们。她们每天回家后都要帮爷爷干农活,姐姐还要做饭。在知道这些后,我跟两孩子谈了许久,告诉她们爸爸在外的不容易,今天读书的重要性。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常跟她们谈心,了解她们的需求,帮她们解决一些能解决的困难,慢慢的这两孩子爱学习了,虽说成绩不是很好,但她们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而且,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两个人都去凉州区职业中专深造了。

二.多表扬少批评

这些孩子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多数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但再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而闪光点的发现,正是转变他们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哪怕是帮同学从地上拾起一支笔,一次作业能认真完成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发他们转化内部动因,满足他们要求抚爱和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弥补他们成长中急需得到的父爱和母爱。

三、学做他们的朋友

我们农村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是精神上的“关爱”:在思想上,要循循善诱的开导他们,多与他们谈心,学做他们的朋友;在学习上,要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课堂上多提问他们,课后多辅导他们;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经常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生活上的导师,心灵上的朋友。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4)

一是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家庭情况,建立档案。平时多跟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首先对留守儿童自身情况要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特长爱好等。留守儿童父母是外出工作还是离异,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如何,与孩子关系是否融洽,联系方式等。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人,与孩子的关系、联系方式及对孩子的关心程度都要收齐归纳入档。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都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时只能一对一,关爱学生,既要对症下药又得注意方式方法。

二是班级开展学习互助“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讓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学生对成绩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对接,上课时友善提醒和督促其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下课后一起完成作业,调动他们的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上的压力,增强学习信心,班主任负责监督,不定时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付出和进步,多一点了解,多一份关爱,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像家人一样真诚有爱的对待他们,当他们开心或悲伤时,老师和同学是他们信赖的倾诉对象,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是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每周举行主题班会可以教一些生活小常识,提高留守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图书阅览可以丰富知识,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留守学生的文化修养;举行法律讲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举行书画比赛,增强留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及视觉欣赏;讲故事比赛可以锻炼留守学生的语感、胆量和对知识的充满趣味性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不再迷茫,不再孤独,有方向、有目标,懂得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四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尽心尽力,学校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而且应在校内和校外的集体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在校内要开设心灵驿站,让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可以在学校里让情绪得到释放。在校外多联系福利院、孤儿院等公益机构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更应该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陪伴孩子,让他们的爱不再缺失,让他们的童年不再遗憾,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政府机构可以为留守特困儿童提供物资资助,鼓励企业单位帮助品学兼优的困难留守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呼吁社会各界从不同层面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学业有教、生活有帮、困难有助,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班主任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要细微处见真情,用爱和耐心去教育留守儿童,唤醒孩子心中的被爱的渴望,尊重他们的隐私,不要让他们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运用不同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识来帮助孩子。我们应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铺上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许旭.“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当今社会建设者身上所肩负的担子日益繁重,压力不断加大。他们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空闲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能够给予老人及子女们的关爱和照顾便越来越少。于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个新生词语所代表的两大人群开始频繁走进我们的视线。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我们从不应因任何因素而忽视对他们的关爱。

一、走近“空巢”与“留守”,认识问题与现实

所谓”空巢老人”一般指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他们其中的许多人更是因常年独自生活而产生心情郁闷、孤寂、愁眉不展等心理失调症状。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年人口基数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空巢老人人数的只增不减。毋庸置疑,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他们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者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过着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孩子。由于父母远在他方,与孩子聚少离多,所以根本无法良好地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照顾与教导。根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不止一个留守儿童。他们中的有些人与人缺乏沟通,内心渴望亲情,教育、安全、生活等方面都缺乏保障,非常容易造成内心自卑、性格柔弱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走上自暴自弃、犯罪的道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常常把暮年的老人比作夕阳,把青春年少的孩子比作朝阳。但是却忽略了,这二者事实上都是片刻的风景。老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有限的,孩子们的童年因为迅速的成长也是短暂的,你会蓦然间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故去,已然长大。无论是爱父母还是爱孩子,爱来不及等待。

二、寻找症结所在,把握引发“空巢”与“留守”问题原因

一类社会问题的浮现是社会进程不断向前迈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巢”的空,孩子的守,让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匆忙中不停地反思,不停地修补与完善。深入分析空巢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会发现,首先传统的家庭观念为此埋下了思想祸根。“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从而造成了老人们在思想上对儿女的过渡依赖,极易引发老人们在子女离巢后心灵上的落差,内心郁结。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导致了当今家庭规模的大幅度缩小,引发了子女无力分身赡养老人的问题。再次,当代年轻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所受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减弱,敬老、尚老观念日益淡薄,缺乏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关怀。

造成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从经济方面来看,当今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为谋取生计,维持家庭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涌向城市,离开家乡,离开孩子,进城打工谋取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费等;从人文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虽父母离乡孩子留守在前,但亲人、学校、组织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疏于照顾,缺乏关注,同样是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不可小觑的原因之一。但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快乐成长的原因绝不仅限于此。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极具哲理,“当你的父母逐渐老去的时候,不要怨恨他们的一无所有,因为父母们所有的成就就是有了我们,我们未来所有的成就就是父母们有了我们。”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我们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而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父母安享晚年,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尊严就是我们人生中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它将比任何事情都证明我们的能力。

三、全面出击,努力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创建美好未来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虽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是归根究底,他们缺失的是共同的一代人。两个群体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单凭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公民自身、国家、社会从方方面面做出努力与改变。

就老人自身而言,他们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做好子女“离巢”的心里准备。并发展兴趣爱好,建立宽广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就为人子女而言,理应坚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心去体贴父母,倘若真的无法在老人身边加以陪伴,那么更应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顺应时代,调整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出台,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实实在在地从细节出发,减少老人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其他社会各界应当主动开展爱老敬老活动,以尊老敬老为己任,回报辛苦的国家建设者,回报社会。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疏漏、关爱上的缺乏以及心灵上的荒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仍旧高度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带领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方便留守儿童住校。另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政策O篱,适当调整人口管理制度,解决打工子弟入学问题,并且分担教育成本,取消借读费和择校费等一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收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机制体制方面取消留守儿童留在父母身边、接受良好教育所面临的鸿沟。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尽力消除社会偏见与歧视,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成长环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负责,更是对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付出辛劳的的父亲母亲们最好的回报。

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留守儿童,直击他们所面临问题的本质,直接原因都是由于他们缺少本应陪在自己身边的那个群体――这个社会中的中年人,这个社会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这种联系看似有趣的巧合,实则却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有关户籍、升学等不合理的配套政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何使上孝父母、下养子女、挣钱养家三全其美,是值得整个社会认真深入思考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必须面对的课题,是在我国走向全面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难题。这是对人心灵与精神的关怀,更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不仅要在物质方面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更需要从心底出发,将温暖与关爱努力传递。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我们勇于面对,更需要我们敢于承担。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6)

我们采取的措施有:1、调适心理状态。引导这些学生认识到消极心态的严重危害性,主动地接近老师和同学,敢于讲心里话,正视自己。同时,老师应该努力营造班级健康、乐观、向上的集体氛围,让集体对他们产生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事实证明,在良好的班集体中,留守儿的消极因素易于消除。2、唤醒自尊情绪。留守儿的自尊情绪在考试中遭受打击,总感到在同学们面前低人一等,抬不起来来,长此以往,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唤醒学生自尊情绪的秘诀在于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到自豪,增强信心。3、磨炼意志品质,留守儿往往意志薄弱,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认识到家庭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克服困难的唯一办法是凭自己的顽强努力,也许当初正是由于意志薄弱导致学习落后,所以如今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与精力是正常。解决他们心理的问题也就达到了成功的一半。

二、运用情感激励,促使奋发向上

1、课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充满信任、期待、亲切的话语去感动他们,尤其要真诚地关注他们听课的反应,并据此作相应的调整,切不可冷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同时,教师要以情动情,达到师生间心与心的相契,情与情的交融。当全体学生情感奔放的时候,留守儿童的兴趣、热情、思维、参与均可达到最佳状态。

2、课外:留守儿因成绩差,往往较害羞,他们在课外见到老师总是十分为难,不好意思打招呼。这时,教师应该主动与他们联络,给予微笑与鼓励,使他们消除顾虑,乐于主动接近老师,从而自觉地在学习上多下工夫。另外,老师在课外可寻找机会,与之促膝谈心,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介绍给他们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应为他们建立学习档案,及时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并给他们分析讲解,使他们及时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只要教师付出爱心、苦心、耐心、恒心,那么高尚的师德必能催开情感激励的花朵。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设计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教师可以用稍加夸张的语气肯定其正确之处,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听讲、思考时也兴趣倍增。对答错之处要以惋惜的语气加以纠正,但切不可让全体学生觉得这些问题是专给留守儿准备的。

2、设计稍有梯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教师在他们回答前即可作些解题的铺垫或暗示,使他们的思维循着正确的思路展开,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应注意的是,当他们作答时,教师的语气要亲切,表情要松弛,提示要中肯,表扬要热情。

四、加强个别辅导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7)

2、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初中阶段留守儿童还有自己的特殊性生活环境。他们与外界接触(尤其是大、中城市) 的机会较少,长期生活在比较封闭落后的农村。长期较封闭、落后、单一的农村生活,使得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对城市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幻想和向往。对于他们而言,接触城市、了解城市最感性的途径就是自己身边的回乡民工,因而从城市打工回来的民工,尤其是回乡的父母或同辈群体,他们的言谈举止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3、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即将承担角色的特殊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更加实际地看,他们将是我国未来劳动力的生力军和主体之一,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将面临着继续求学或踏上社会工作的问题,继续求学的道路也有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的不同选择,而对未来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定位和发展。从这个层面讲,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沉重的。因而,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单是他们个体的问题,而且关乎国家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另外我还发现他们大部分亲情淡漠,生活、行为习惯差,不愿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对此我行了认真分析、切实研究,在班主任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和做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有效促进了我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同时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这样,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真情关爱,给留守儿童温暖

班主任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让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例如:我班的莫福仲在和同学戏闹中右眼损伤,我及时带他去看医生,让他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

班主任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可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例如:学生谢番全,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家里只有兄弟俩,没有人照顾。有一段时间他经常逃学,上课时经常睡觉。于是我对他进行了走访,发现其由于精神空虚、缺乏关爱,结交了社会上一些缀学的少年,在家里抽烟搓麻将。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让其重新振作精神,免其走入歧途。要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关怀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四、对留守儿童的错误及时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对一学生进行家访时,这位学生怎么也不让我进去。我认为定有玄机,夺门而入,一股恶臭把我冲了回头。屋里几个月的生活垃圾堆在正厅,从卫生间里漫出的臭水在厨房积了一寸多深,发出阵阵恶臭。几十副用过了的碗筷随处可见,在不能再乱的房间里有两位缀学的少年,地面到处都是烟蒂,桌上有一副准备开局的麻将。于是,我对其进行了教育,让其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在我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发现他有两次想哭,于是我打通了他父亲的电话,让他们父子进行思想工作交流。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8)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情况等。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同时班级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材料。

二、熟知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真情关怀留守儿童的成长

(一)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活动。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对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优先照顾留守儿童

(一)因材施教。班主任教师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特别是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和任性的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优先照顾。一要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二要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三要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多方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加强寄宿制学生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多方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联系,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力度。班级也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9)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在自己多年在农村班主任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一、精心策划,发挥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留守儿童在学校,班主任就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也是他们最尊重的人,是他们人际关系。在工作中,班主任要精心制定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在农村小学所带班级,一个班一半以上为留守儿童,对每个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多非常了解。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在我们班还特别开通电话亲情通话,一般要求学生家长在打电话来时候,我都会尽量转电话给孩子去讲几句话,特别在老师面前能说上几句话,主要给孩子知道大家都在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很珍惜时光。

二、用真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1.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2.细微关怀,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用心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孩子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这样的现象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问题。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班主任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越来越遥远。

3.以宽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一些错误,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班主任应冷静对待问题留守孩子,认真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

三、发挥班集体特殊作用,构建一个和谐大家庭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是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收获了成就感,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了由于留守而缺失的亲情。

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出务工的人数愈发增加,导致了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关爱和管教,出现了许多不良行为,这已经向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人们亟待探讨的社会问题和教育课题。

家庭原本是“留守儿童”情感的栖息地、物质生活的后盾、安全健康的保障;是“留守儿童”的娱乐天地、天然的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留守儿童”本应该在家庭中享受着亲情和温暖,然而由于他们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家庭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亲情被减淡,温暖难以享受。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补爱”和“补管”活动。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人们亟待探讨的社会问题和教育课题。

一、要教育“留守儿童”面对现实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大批城市建设者,于是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样一来在农村一个新型的群体便应用而生了,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并且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留守儿童”与日俱增。究其原因他们的父母们为了多挣些钱,以便生活得更好一些。这样一来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多,缺少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关爱和管教日趋严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面对现实,不要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和管教,就表现出孤独、痛苦等不正常心理。如果那样,将于事无补,于己不利;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教育“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真正原因是:为了祖国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更快发展,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多挣点钱,为孩子读书积累资本,使你们能够吃穿的好,生活的更好。

作为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把孤独、痛苦之情化作发奋读书的动力,立志长大后成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建设者。把家乡建设的如同城市一样,让我们的大人们不要再为了挣几个钱养家糊口而背景离乡;让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让“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彻地从地球上消失;让父母和孩子们从此过上团聚幸福的生活。为此,教育“留守儿童”,把离别之苦化作学习的动力,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争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对“留守儿童”加强学习的重要性的教育

为了使“留守儿童”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折不扣地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必要对“留守儿童”加强学习重要性的教育。通过加强学习重要性的教育,使“留守儿童”认识到,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习是一个人将来生存的必要手段;学习是自己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学习是自己的天职。“留守儿童”只有在真正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陶冶出高尚的情操,才能掌握和增长更多的才干,为自己将来走向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留守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将来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开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十分重要。开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背《小学生守则》、背《行为规范》活动,并进行有关内容的有奖竞赛,使《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内容深入人心。可结合思想品德课,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法律常识性知识,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开展争当文明小学生活动,比学礼貌用语,争做好人好事。

四、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篇(11)

我校地处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厂矿企业较多,已成为大量接纳留守儿童的小学,留守儿童也随着逐步增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呢?我校充分l挥网络的快捷、便利的功能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携手搭建远程教育应用服务平台,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校园网站的建立为留守儿童开辟新天地,实现全校师生共同关爱

我校的网站首页涉及板块内容丰富,专门开辟了“留守儿童”专栏,在这个专栏里有留守儿童的优秀作文、美术(电脑)绘画作品、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等,同时还可以链接到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在学校这个大集体的动态,同时学校还制定了3-6年级,每班每周利用信息技术课让信息技术教师带领学生浏览和关注本校网站,关爱本校的留守儿童。我们还将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的过程都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并在“留守儿童之家”网页中,使社会、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效地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校园网站的建立与开放,为本校的留守儿童提供了平台,让社会家长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不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手段,更多地多了一份宽慰。同样校园网站的开放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透明度,缩短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时空距离,拉近了彼此心灵上的距离,使家长和我们共同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校讯通”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桥梁

“校讯通”是中国移动公司利用移动通信网、互联网资源、集成短信网络平台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构建一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时的、交互的信息沟通平台。

1.携手共铸家校平安之路

留守儿童的平安是监护人和学校最关注的。对孩子的到校、离校信息如不能及时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留守儿童的安全就会存在一定的失控断层。针对这一状况,我校充分利用“校讯通”家校互动平台,第一时间将留守儿童到校、离校的信息发送给家长或监护人,家长(监护人)可以通过收到的短信及时了解孩子的到校、离校时间,便于家长(监护人)及时加强对留守儿童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教育,有效避免了孩子在上学、放学途中长时间玩耍、逗留,可有效地避免产生各种安全隐患。由于我校地处贺兰山脚下,每到春秋两季,经常会遭遇到恶劣天气,风沙大,沙尘天气较多,为了让家长(监护人)能够及时了解天气的突变,使孩子平安上下学,我校指定杨吉朝老师为校讯通管理员,他认真、耐心,如遇到风沙较大的天气就利用“校讯通”平台及时给家长(监护人)发送短信,通知他们接送孩子,让孩子平平安安来上学,高高兴兴回到家。“安全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孩子平安了,家长才能安心工作,学校老师才能静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校讯通”的开通,铺就了家校平安道路,为孩子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成为家校共育的现代信息通道。

2.传情达意,点滴关爱

我校大多数家长,无论是本地家长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家长都工作繁忙,为了生计奔波,疏于对孩子的照顾。杨吉朝教师通过“校讯通”平台给家长温馨提示,天气变化,气温升降,学校放假通知,节假日安全提醒,学校重要通知等发送短信提醒家长及时给孩子添、减衣物;疾病流行时,提醒家长(监护人)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场合。一条简单而温馨的短信体现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

3.更新观念,拓宽视野

我校家长由于文化水平差异,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以后不用过他们一样的苦日子。然而由于自身文化不够,不能辅导孩子学习,也没有很好的教育理念,只会简单的教育方式,纵容或棍棒教育。有了“校讯通“平台,老师可以利用“校讯通”平台将教育专家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发送给家长,家长可以选择其中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观念和策略进行家庭教育。比如,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