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4 10:23:41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

其次,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讲授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极其有限。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当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园林设计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园林设计专业走向现代化和最优化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图纸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由于多媒体课件“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或者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有所不同。”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设计图稿、模型等进行观摩,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

园林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道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览区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造型特点、园林景观空间、园林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教材文字符号的表述和教师手绘作图的现场演示,借助语言、黑板、粉笔、挂图等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的局限性,而且因为环境差异和各种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让学生在任意时间和设计的任意阶段“走进”园林,从任意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设计作品,感受空间、尺度、材料、质感,更无法有机、整体地去体验园林设计。

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来想象,课堂信息传递少、教学效果差,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园林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园林设计理论体系科学的构建。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展示出虚拟案例场景,直观地进行园林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在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做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清晰呈现教学内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数字虚拟技术教学手段

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使宏观的园林景观微观化。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规划及设想的视觉传达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命题。这一任务小可以是小型绿地、小游园等工程,大可以到投资几千万的城市重点景观道路的绿化工程、大型立交桥的绿化工程等。这类大型设计和工程,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之前,除非实地考察和测量,否则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虽然实地观摩是园林设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因为条件所限,况且也无法做到凡景必观、凡景必览,矛盾也由此而生:一方面学生需要实地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是条件所限无法实现。数字虚拟技术的出现让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它能够将教学涉及的工程案例进行直观展示,将本来占地很广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勘查、组合的宏观景观设计微观化,即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将庞大的工程尽收眼底,节约教学运行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数字技术使抽象设计形象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运用图像化、图形化手段展示园林景观实景的一种方式。它采用各种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景观设计内容具象化、图像化,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动态的、全方位的虚拟园林景观,并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园林造景中的各个景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园林景观进行三维建模,制作数字化模型,全面、详细地描述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的美学特征,营造独特的环境氛围等,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加直观化、生动化。

数字技术能创建园林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学生可以应用数字虚拟技术创建虚拟园林,将理解吸收后理论的园林设计转变成可视的、生动的景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可以将采集回来的现场信息,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转换成相应的计算机数字信息,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立意)。创意园林设计意图,将平面的AutoCAD二维图形,转成标准数据文件格式传给三维建模3dsMAX等软件,进行模型制作,来探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从而判定设计合理与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艺术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对比等原则,同时可以演绎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在时与空、形与色、以至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上的匠意独具。

(三)倡导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另一个应用目的是大力提倡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中的自主学习,尤其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将其进一步发展的是美国学者萨奇曼(RichardSuchman)。萨奇曼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切实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Internet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各种类型的园林设计网站、园林专业虚拟图书馆、园林类电子书刊,以及种类繁多的其他专题网站、专题新闻组等,被称为异常巨大的信息海洋,能够满足学生用户随时随地共享。因此,开展基于Internet资源的探究式学习,使园林设计专业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并在加工处理各种资源信息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这种以Internet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将话语权重新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且积极的地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基于Internet资源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组合教学

园林设计中的项目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也被称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园林设计课堂理论教学和园林实际项目实训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改变以往的只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也被有机划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使用任务驱动法首先确定学生要完成的项目,将实际工程效果作为最终检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将教室与工程现场进行融合,让学生去感受项目与情景教学的氛围,使他们既能学到课本知识又可以把学习到的园林设计工作技能切实提高,并加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教师通过前期的对园林设计行业、园林设计各企业的调研、吸取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根据园林工程设计专业各岗位特点,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选用教材内容以及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划分成若干个可执行性较高的教学项目,运用任务驱动,来完成教学目标。课程采用六个环节构成完整体系并组织教学过程:即情景导入、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知识点引入、任务实施、总结分析。首先是情境导入。指导者即教师,先以某种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工作情境,据该工作情境分析其涉及的实践应用情况。第二是任务提出。指导教师须向学生说明需要完成的特定课题设计或设计要点的把握,如园林小品的设计。第三是任务分析。根据提出的学习任务,去仔细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及技能技巧点。第四,知识点引入。根据对具体任务的分析和充分提炼,引入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点及能力与技巧。第五,任务实施。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将提出的项目与任务投入实际的设计实施工作中。最后是总结分析。各项具体任务实施完成之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在总体上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效果评图及知识和技能点的总结。特别是针对本专业的学科知识点的衔接及组成部分作必要的说明,如园林小品设计在园林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等,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从而将有机的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有效的成果展示。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2)

二、《园林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园林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自主招生生源中,部分学生参加高职自主招生考试的原因,是经过中职、职高阶段学习之后,在市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被迫选择高职阶段继续学习,因此这部分学生对社会就业市场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社会就业竞争环境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专业知识能力对就业、创业、择业的决定作用不明显等原因,造成学生对园林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同时园林制图课程在园林专业课程中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吃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园林制图的基本技能掌握不牢,缺乏钻研精神,专业知识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林业、农业中职学校与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生源的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已经学习了园林制图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在高职学习园林制图起始阶段,容易造成“这没什么,我已掌握,无须再学”的心理,产生厌学情绪,对高职阶段园林制图课程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认识,对园林制图的基本技能和制图的有关规范停留在中职阶段的水平上,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严重制约教学与岗位能力培养的对接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团队,大多数是国内开设园林研究生或本科层次院校的毕业生,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只是从学生变成了教师,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对园林专业社会岗位能力的需求缺乏认识,在教学中往往会走向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宗旨背道而驰,难以实现教学与园林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零对接,很难真正培养出从事园林行业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四)使用的教材不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园林制图专业现使用的教材,总体上仍然是遵循制图基础知识、投影原理、断面图、剖面图、轴测图、透视图绘制的规律编著的,其特点是理论性强,但与园林专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更难以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学习的潜力。

(五)园林制图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园林制图教学中,往往重视本门课程的教学,而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等专业骨干课程相脱离,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之后,不能理解和掌握园林制图课程在园林专业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缺乏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三、针对自主招生学生的特征,进行《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自主招生学生的特征,以及在园林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锻炼与提高,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零对接的桥梁与纽带,而这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入园林生产、管理、施工一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实现。教学单位应该鼓励和选派从事园林制图、园林建筑等园林骨干课程教学的教师,利用寒暑假、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深入园林施工现场学习累计在一年以上,并直接参与完成3—5项园林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掌握园林施工程序,以及各施工阶段的技术环节,为教学积累充分的教学素材,实现单一的理论教学团队向复合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转变。

(二)改革教学班级编班方式,分类制订园林制图教学计划大多数高职院校将自主招生学生与普招生混合编班,在一个教学班级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职高学校生源各占一定的比例,使其知识结构差异性特点表现得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实施。因此,改革教学班级编班方式势在必行。根据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生源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教学班级。1.以普通高中生源编班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为扎实,在园林制图教学中,对投影原理的理论学习,相对接受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部分学生,授课计划的制订要以突出园林设计图、施工图的抄绘练习为主,以使他们加快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2.以中职阶段园林专业及类似专业生源编班这部分学生对园林制图的基础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教学重点在于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升华,制订教学计划时,以完整的园林设计方案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园林种植设计图、地形设计图、建筑设计详图、园林工程施工图等园林设计图套图的绘制,重点解决绘制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完成套图绘制后的成就感,逐步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复合型、技能型园林人才的培养目标。3.以中职、职高阶段其他专业的生源编班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专业跨度较大、自卑感比较严重,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以园林建设中的分项工程图纸的绘制为重点,理论教学融入在绘图过程教学中,例如为了实现花架施工图的绘制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绘制花架梁、檩、柱的立面图、结构图、施工图时,将点、线、面的投影原理、剖面图、断面图的绘制要点和技能融入绘图过程之中,完成花架设计图的绘制后,既利用了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又弥补了文化基础,掌握园林制图理论,完成作品后,容易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对园林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园林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探索园林制图教材的改革,更加体现教材的实用性教材的改革应该符合培养高技能型、复合型园林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完善专业素养,培养岗位基本技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注重解决问题的同时,对理论的阐述以够用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与园林设计、园林建筑等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逐步引导深入学习,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以适应高职教学要求,实现项目教学为原则。大量选用已实施的园林建设方案、施工图纸,与真实园林建设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实现教材与园林建设工作环境的零对接。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3-03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5)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6)

1.1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不甚匹配

地方本科院校为推广素质教育,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减少的现象。一些公办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单理论课时就有80,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学时理论是50、实验20,实习7天,而其独立学院东方学院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为60、实验10,实习10天。而一些高职院校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花卉学理论也有70学时,实践1周。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8,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内容繁多的综合性课程,且随着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内容更新快,面临这样一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急需调整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满足于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的需要。目前,北航北海学院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北林刘燕主编的经典教材《园林花卉学》,主要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园林花卉分类、生态因子、栽培设施、园林花卉繁殖、园林花卉花期调控6部分,学时数为12,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各论部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室内花卉、兰科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食虫和蕨类植物9部分,学时数为36,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种类500种以上,并掌握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花卉理论知识只需掌握了解。因此需调整总论和各论部分的学时数,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并能应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

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

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洗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菊花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菊花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菊花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

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0]。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城市环境的发展成为园林教育重点。我校园林专业的其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较高, 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等。《园林设计初步》又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规范、审美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设计基础知识,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针对目前《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该课程定位及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不够

《园林设计初步》主要的教学模式是 “理论+实训”,但是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教师 “一言堂”,缺少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基本是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训练。对于本来就倾向感性思维的园林专业,运用传统教育方法显然不符合专业与时展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园林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跟业主、同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尤其是对设计理念及思路的充分表达,方案最终要得到业主的认可才能付诸实施。因而,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学中充分重视。

1.2计算机技术对设计基础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和现代技术手段,给园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新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重电脑设计而轻手工设计基础的现象,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忽视了对基本功的训练,最终导致设计分析及思维创新能力的降低。专业培养的是设计师而不是制图员,因此,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徒手草图的训练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把握好手绘与计算机辅助制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3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针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图形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采取以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与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1.4考评方式缺乏针对性,系数分配不合理

课程考核中,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70%,平时表现仅占30%。也就是说,期末的设计作品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而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主动性、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能很好地在总成绩中得以体现。对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践性强这一特点,这种考核方式显然存在一定弊端。

2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园林设计初步》作为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专业主干课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现状,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理论结合实训,提出当前形势下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

2.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对部分易懂理论知识的讲解、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个人设计方案的表述等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2加强徒手表现能力,合理应用计算机

把握好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系。与前期徒手方案表现结合,加强计算机在方案确定后图纸表达环节的应用。压缩和淘汰传统教学中工具手工制图环节,强化徒手表现基本功训练,为培养合格的园林设计师打好第一步基础。

2.3改进教学方法

①以学生为中心,分组教学

我校园林专业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高考生,入学时不具备美术基础。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绘图水平与接受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分成2 ~3组分别授课,以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小规模的分组教学更能有效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②启发引导式教学

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模式,每次实训前,首先要求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分析实训的切入点、绘图技巧、色彩处理等后,教师再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③问题式学习法。

问题式学习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项目导向法或案例教学法即以一个实际的项目为例展开教学,项目中融入知识点并提出问题与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围绕问题充分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值得尝试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4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考核能反映出学生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综合掌握程度、图纸表现、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传统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平时成绩占 30%,课程设计占70%,改革后平时课堂表现占25%,实践考核占25%,团队协作能力占25%,期末课程设计占25%。这种考评体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单纯为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而学习的状态。

3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课程组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园林行业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园林人才。

参考文献: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8)

三个月前,我怀着对社会、对工作满心憧憬和几分迷惘,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开始了实习的生活。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明白了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

记得刚到公司时,我的第一分任务是整理和制作一个小区绿化工程的竣工资料。这样的任务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是困难重重的。在学校时虽然也学过这方面的内容,但毕竟比较肤浅,没有太多实践经验。凭着自己的执着和耐心,以及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还是如期完成了这芬任务。走上工作岗位,我认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工作中学习。也许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从零的开始,但我相信,不懂多问、多听少发表议论,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平时,我一有时间就上网查阅各种与园林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网易园林、疯狂园林人、园林在线……各大园林网站都留下了我求知的足迹。我还阅读了《园林绿化五大员》、《园林工程景观与设计》、《园林工程计价》等园林书籍,受益匪浅。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园林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更立体、更直观的了解,我意识到园林行业发展的迅猛和行业内竞争的激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

在这三个月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从不迟到早退,心中谨记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争得荣誉的信念。工作中,时刻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团结同事,不断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我深知我们园林的每一个工程是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而都是要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默契的配合才能达到的。有付出就有回报。三个月的实训结束了,真的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所没有学到的东西。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自我学习,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如何克服面对一个人在外的不易。懂得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品尝工作中的艰辛和快乐。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9)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已成为人们生活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手段。目前各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已广泛开展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

园林专业在我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从事风景名胜区、公园、广场、社区等各种绿地的景观与绿地规划、建设施工与养护,从事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英语的学习成为在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园林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学习之后进行的进一步英语应用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词汇的基础上,能够顺利阅读专业英文文献资料,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课程学习存在一些问题:1.受学时的限制,一般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2.我校专业英语课程从大三开始,分三个学期进行,有些专业课学生尚未学习就开始学习专业英语,学生对许多相应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给课程学习带来很大困难;3.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结合不同教学方式,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种网络、文献等辅助资料,将专业英语的教学分三个阶段开展:专业发展历史介绍、典型案例讲解分析、常见案例交流介绍,其中前两个阶段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常见案例的交流介绍部分则由学生担当主体,教师予以辅导。形成了一个从总体把握、专业词汇集中学习到自由运用表达的创新型串联式教学模式。

1.对于专业发展历史介绍部分,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依托,融入专业知识的联系教学,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下,学习和了解园林专业的创建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主要是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中国)的园林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里程碑事件,学习用英语表述不同园林体系风格(以伊斯兰园林、欧洲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为主)的特点与差异,让学生结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课下积极积累相关国家的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以帮助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2.选择不同园林风格进行典型案例的具体讲解分析,主要传递的信息以专业词汇为主。在前一阶段园林专业发展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不同园林体系或风格下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讲解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时,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中国四大名园为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这两种中国典型传统园林实例的讲解,使得稍显枯燥的专业英语词汇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融入课堂,同时强化学生对四大名园的掌握与表述。此外,根据相关文献,教师可介绍一些当今世界的优秀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当下园林发展的前沿与趋势,有助于学生将传统典型案例、优秀作品的学习与今后的实战结合起来。

3.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个人讲解上,因此我们在创新中加入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在前两个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事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题目,让他们结合个人资料的查阅与教师辅导,写出自己的演讲稿,在课上给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简单案例的英文说明的机会。这个环节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具备的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结束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很好地互动起来。当一个或一组学生在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讲解说明一个大家熟悉的公园、绿地或园子后,教师和其他学生会针对这一案例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轻松而自由,且对知识的把握更全面。此外,我们也会穿插一些简单的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在专业英语学习后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也为学生在今后毕业设计中文献阅读和英文文献的书写打下了基础,对其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亦大有裨益。

三、今后的专业英语教学

针对园林专业英语的教学,很多同行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也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较多的改革与创新,讲究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教学训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慢慢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形成长期关注的习惯。从整体来看,改革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能够主动查阅专业文献,在专业内容的表述上相对更加科学、规范。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比如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在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得会更明显些,特别是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差、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明显吃力。此外,由于学时限制,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三模块的学时较少,只有一部分学生有机会给大家做“presetation”,后期考虑结合一些课外兴趣组织来完成该部分的练习。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风景园林新增为一级学科,这成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及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求学科建设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专业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园林史》《园林艺术》等课程有着重要的联系与衔接,除了课程本身的教学改革外,还需要在专业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不同课程间的相互辅助作用,努力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科学,使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学习后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是专业发展与时展的需要,我们要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够进行方案说明与学术交流,学会用英语这个工具去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我们目前仅是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教学过程中讲究与学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今后不断去努力,以发挥或进一步扩大专业英语学习在学生的日后工作或深造中的重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徐云,《专业英语内容融入专业模块课程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

2.赵忠,《寓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中》[J],《高教视窗》,2008.7

3.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

4.张开明、郭楠、李永华,《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12.32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0)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进行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授,之后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应的实际培训,或者到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讲,学生能够学习比较系统以及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所以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导致的就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进入工作角色。这样的教学结果与现在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就业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好的工作单位。

现在对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重点定位是,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在生产第一线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针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广东省梅州的农业学校通过改变园林园艺专业的教学思路以及改善该专业的教育方式,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尝试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程度的结合或者融合从而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1 在教学方式上冲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使用模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1.1 科目模块的教学概述

把原先独立教学的科目进行相应的整合,与此同时将那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将数学、语文、英语以及物理和化学等这些基础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并且将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的相关学科、植物保护的相关的课程等相联系的科目汇总成为一个模块,测量学、园林的设计课程以及园林的相关施工课程等这些专业科目整合成为一个模块。

1.2 时间模块的教学

将原先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到自己的工作角色。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在一般的学校或者学院的教学计划,都是在第1、2个学期学习文化基础的相关课程,在之后的两个学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之后利用3个学期的学习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中进行实际训练或者去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

如果使用模块教学方式进行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那么在第1个学期中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个学期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将文化基础的相关模块放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再让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反复的锻炼。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实际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的教学以及企业的相关生产进行紧密的融合

2.1 “请进来”的授课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园林以及园艺方面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新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学校需要聘请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成就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去关注学校外面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一些新型的专业理念,从这些成功人士身上学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改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2 “走出去”进行亲身体验以及实践的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就需要了解实际工作,同时接触相关的园林及其相关工作任务。学校不仅仅需要在校园内设立相应的园林园艺的实际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够与种植企业或者单位进行联系,建立相关的校外学生培训基地。

将教学和生产以及科研进行相应的融合,让园林园艺的相关种植企业进驻学校,同时让学生能够进入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的结合,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能够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老师的业务水平,能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提升了产值。

参考文献

园林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14-02

《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主要讲授了Photoshop与Sketchup两大软件在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及处理中应用。本课程项目教学法改革是以我院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中的课程建设为依托,经过将近三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逐渐完善,教改效果已初见成效。

一、《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软件的选择

结合高职学校、学生的特色,高职教育的特点,选择了既能达到教学目的,操作又相对简单,且行业通用的热门软件。Photoshop是图像处理的基本软件,其功能强大,出图效果好,使用广泛,是出效果图所必需;选用Sketchup软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该软件简便易学,大大缩短了学生上手的时间[1]。第二,目前很多景观设计的前期草图甚至效果图都用Sketchup完成。第三,该软件注重前期设计方案的表达,故其更适用于本专业的教学。第四,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园林制图的规范、园林设计知识、园林施工识图的理解深度有一定局限,故使用Sketchup出图的难度要大大低于3DMAX。第五,率先设置行业新软件的教学,也是我们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亮点。

二、《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基本思路。本课程主要从具体的项目和案例入手,以任务驱动法为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具体的项目和任务,手把手讲解、演示和指导园林景观效果图作图的步骤,有目的地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且逐步熟悉,将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操作技巧,最终能自主完成各类景观效果图的制作与处理。

2.课程选择的教学项目。本课程选择以项目教学的方式,设计了五个教学项目:“景观彩色平面图的制作与处理”、“园林景观局部透视效果图的制作与处理(两点透视角度)”、“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图的制作与处理(一点透视角度)”、“园林景观鸟瞰图的制作与处理”、“园林景观夜景效果图的制作与处理”。主要是从视线角度的高低来划分的作图类型,囊括了当前景观效果图的基本种类。

三、《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特点

1.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硬件设备对课程的支持。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教师讲授及演示的过程学生能最直观地观察和学习,讲解结束后,通过任务的布置,学生能马上进行相应内容的实际操作练习。

2.授课教师随堂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进行练习的同时,教师进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目标。突出了学生的在知识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将任务相嵌于学习,实践相嵌于理论,以讲为辅、练为主,教与学相互动[2]。

3.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以重点讲解工具操作的传统软件课程授课相比,本课程弱化了单独讲解软件工具的使用过程,结合实际案例,配以具体任务为导向,教学的过程即“讲解—演示—模仿—练习—指导—评讲—修改—总结”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兴奋点和成就感,自主学会软件操作。五个项目的教学完成之后,学生至少能多次将常用工具、作图技巧及效果图的作图步骤进行反复练习,既可以达到熟练软件的目的,又能将软件的使用与专业结合起来触类旁通或者变相应用。

4.增加软件操作技巧总结的环节。虽然弱化了单独讲解软件的过程,但在课程的最后安排有4学时左右的软件操作及技巧方面内容的总结归纳。学生通过亲身感知之后,知识更容易接受,技能掌握得更牢固,并且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解决更多问题。

5.实践教学项目选项的精、准。本课程选用的项目案例都是经过仔细筛选,项目周全且不重复,非常实用,也贴合当下本行业本领域现状。

6.考核方式的改变。本课程成绩按百分制,平时成绩占60%,期末展示作品占30%,平时表现占10%。教改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将学生平时每次完成的作业计入期末总成绩。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小组作品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模式。同时,对有创意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加分。

四、《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建设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

1.从教学效果来看,相关课程老师的反映较好。项目教学法实施后,学生软件操作上手时间显著缩短,基本操作和技巧要点掌握较好,同时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本门课程所学的技能能较好地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特别是设计类的课程服务。

2.从就业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较高。经统计,教改法实施后,学生在企业就职过程中大大缩短了软件岗前培训的时间,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企业对从业学生的满意度较往年明显提高。这说明《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教学法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也为以后教学法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相当的肯定和一定的参考。

3.不足的地方有待后期逐步改进。(1)学生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①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需要进一步调动,一部分学生缺乏课外上机的自觉性和网络等多渠道学习的兴趣[3]。②精美素材的制作及收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且较难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自学效果的提高,学生作品很难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2)授课教师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将本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实施下去,授课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授课过程很重要。授课教师应不断地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具体的实际项目,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观念新思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起来,并不断地进行总结。

《园林景观计算机辅助表现技法》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课程教学上做出了较大的改革,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单纯传授软件操作知识,只求让学生学会软件操作的传统教学观念,此教学方式针对高职教育现状,达到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缩短就业距离的目的。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端正教师在新教学法中的作用,摆正课堂教学在新模式中的位置,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管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不断进行总结、调整、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