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园林实践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2 04:05:16

园林实践论文

园林实践论文篇(1)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举措

(一)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分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课堂实习一般一次1-2节课,综合实训安排时间为一周。针对以前的实习实训课程,全部由任课教师1人完成,结果造成实践课程秩序混乱,学生管理和学生实习考核困难,实习效果欠佳。2014年学校开展“园林专业团队式教学”课题研究,明确了一门课程由2-3人的小团队共同开展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实习中存在的组织难题。在实习开展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2-3组,在介绍完实习计划和要求后再由教师团队分别带领开展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对各自团队的学生进行授课、管理和考核;实习完成后,教师团队还要进行总结,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经过这两年的试验发现,分组进行实习后,减轻了学生的管理难度,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实习效果明显增强。(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如启发式与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同时我们积极尝试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并积极开展网络和软件教学,取得良好效果。1.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原则上项目教学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讨论并制订计划学生协作实施计划共同完成项目检查评估(分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归档或应用。(2)在选定项目时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是学生所熟悉、有兴趣的且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是有能力完成的内容。我们在课题教法研究时,将某些教学模块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3)根据学生能力要求及模块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园林植物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园林植物形态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在学习不同模块时,设计相应项目进行教学。(4)以“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模块”为例,我们设计了学校园林植物调查统计项目和苗木生产企业调查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分别设置相应的调查内容和工作目标。①在实施学校植物调查统计项目时,将学生分成8人一组,再将学校按小组数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小组成员要共同完成指定区域的植物种类调查统计工作,同时对区域内植物进行身份挂牌。②在实施花卉企业调查项目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各自联系一家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对该企业生产的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同时调查各种植物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必须做好计划安排,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将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对植物的识别和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网络和软件教学。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和科技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首先是引入手机软件教学,现在手机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和交流工具,让学生通过手机学习比让他们通过课本学习更感兴趣,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形色手机软件,是一款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工具。该软件最大的功能就是运用手机拍摄植物后会自动识别植物名称,然后会显示植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园林用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软件功能,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软件进行植物识别。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非常好。其次,我们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微信群,学生通过微信可以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再次,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建设,各专业的精品教案都挂在校园网上,我们也在抓紧制作桂林市园林植物和校园植物图片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三)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定不宜采用一次考试定好坏,建立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以前实训部分只占很小比例的这种考核模式,只会导致学生上实践课不认真,最终也能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评定方式容易导致培养出“高分低能型”学生,这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我们建立了一套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即: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在学中评,在做中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首先我们调整实践考核成绩的比重,以前学校园林植物考核按照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30%)、平时成绩(10%)进行,现在调整为理论考核(30%)、实践考核(60%)、平时成绩(10%)。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同时,对实践考核部分,我们突出对学生实践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现行的园林植物实践考核有如下内容:(1)学生实践中的学习态度,占实践考核成绩的10%;(2)不同时期的植物鉴定考核,占实践考核成绩的40%;(3)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占考核成绩的20%;(4)项目完成情况,占实践考核成绩的30%。(四)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这几年努力加强园林示范专业建设,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学校园林实训场地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近期学校已做好标本园的规划工作,两年内将完成园区建设工作,预计引进栽种园林物种200多种。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解决植物类课程实习难的问题。此外,学校地处尧山风景区,而这里也是桂林市苗木花卉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共有苗木花卉生产企业100多家。这两年,学校加快了与周边苗木花卉生产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生产实训的机会。(五)加强师资建设,积极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园林技术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任课教师的知识更新刻不容缓,必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园林植物生产及应用的最新动态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总之,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依托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实训设施,根据学生实情和教学实际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与时俱进,从而输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陈造勋 单位:桂林林业学校

【参考文献】

园林实践论文篇(2)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园林实践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47-03

SummaryonDesignTheoryandPracticeofHealthcareGarden

HUANG BAO-baoCUI Rui-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some related concepts on healthcare garden ofhome and abroad,the domestic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ealthcare garden and the foreig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could be learned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anwhile,healthcare garde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China were reviewed.Finally,the paper explain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ealthcare garden in the hope of that the paper could play a helpful role in healthcare garden designing in future.

Key wordshealthcare garde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experience;problems;outlook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园林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变拓展。园林不仅承担环境维护、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功能,而且更担负维护人们健康的功能,保健型园林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1-4]。近几年来,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应用逐渐从在公园、疗养院、医院等场所发展到人居环境的各个地方。保健型园林是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它使环境更加适于人们居住,最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5-8]。国内近几年也对保健型园林进行很多的研究,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以优化和组合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以及实践。

1国内外保健型园林的相关概念

保健型园林(healthcare garden)最早出现在欧洲发达国家,有专门培训这方面人才的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化的研究领域,由医疗专家和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创造一种保健的环境[9],服务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同时国外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解重在对健康的恢复作用,而国内注重保健型园林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国内对保健型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程绪坷[5]提出保健型园林这一种园林形式,才逐渐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牛泽慧和徐峰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对保健型园林做出如下定义:保健型园林是以维护人民健康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为目的,以医学与环境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地形、保健型植物、建筑小品的运用来营造的具有保健效果的园林[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对国外保健园林经验学习上,该文对保健型园林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总结:保健型园林作为一种潮流在城市各种公共绿地中进行设计应用,充分体现园林的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恢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它是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文化知识,以医学、中国传统养生学、环境心理学以及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和人们的实际需要为指导,通过园林的各种构成元素在“循证设计”[10]的方法论指导下营造的具有保健功效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这里循证设计中的“证”不仅包括现今专家在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影响所研究出的成果,也包括在实际实践中对保健型园林建设已存在问题吸取的经验教训。国外的康复园林和园艺疗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2.1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备比较完整的营造理论,而且国外保健园林比较倾向于园林自身对健康的恢复作用。

2.1.1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为基础,康复景观、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的进一步发展。欧美的传统保健型园林是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作为指导,着重改善病人就医的环境,消除就医过程中的压抑情绪,充分发挥治疗的功效。环境心理学最初出现于美国,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3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11]。它的研究范围包括:①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③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12]。

发展相当成熟的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以及康复景观的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对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广义的园艺疗法包括通过五感(视、 听、嗅、触、味觉)来调节人的身体健康[13]。“五感”的用语最初见于佛教中的 “五根”,一般意义上的园林景观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视觉的,因为人的信息来源约80%源自视觉。由于医疗花园的特殊作用,园艺疗法中五感刺激的环境设计,将障碍人群融入一般人群考虑,充分开发除视觉以外的对景观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一起在同一区域共同体验环境。Marcus和Barnes在《疗养花园》一书中指出,设计成功的疗养花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4]:①不同类别的空间。包括适于个人独处的空间和适于群体交流的空间,这样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从而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减轻压力,多用绿色材料;②多用自然材料,减少人工材料,可以增强幸福感;③激励锻炼。有利于散步的环境可以减轻压力。④积极的引导。自然的植物、水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可以给人积极的引导;⑤避免外界干扰。城市噪音、烟尘、人造光源应尽量减少。自然的光线、声音则是花园中的积极要素;⑥避免复杂抽象的景观。对于复杂抽象的环境,比如较为神秘复杂的环境,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能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但是对于身体或是精神需要疗养的人来说却难以忍受;⑦应避免复杂抽象的园林要素。在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的《康复花园》[15]文章中,介绍了康复花园设计的15个原则:创造更多锻炼和运动的机会、提供多种选择,寻觅私密空间,行为能力恢复自我训练、促进聚会交流的场所及设施,鼓励人们聚集到一起,强化社会交往,融于自然、可知性、可接近性、亲和性、安静、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性、积极向上的艺术性、探索性、目标点、私密性、全景、易于维护。

2.1.2自然环境健康绩效的两大经典理论。1990年WTO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健康的新定义标志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是下面两大经典理论:一是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解释康复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指出与自然接触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本能的益处;该理论认为人们注意力下降是由于压力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们情感和生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7]。二是康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解释了景观复原作用的机理。该理论认为人们长时间的注视自身不感兴趣但是很重要的工作时,必须要高度集中精力,会导致人们神经中枢抑制机能过度使用,易让人产生疲劳感;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环境具有天生的向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欣赏不需要专心注视[3],即自然环境对人们精神疲劳恢复具有明显效果[2]。两大经典理论的研究说明,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甚至是观看自然环境的图片均能减轻压力,提高诊疗效果,促进心理健康[16-17]。

2.2国外保健型型园林实践研究

国外保健型园林与中国不同,其更重视园林环境的治疗功效,营造大量具有治疗作用的园林形式。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富人或疾病人群,服务的范围较窄,常为私人服务。针对患病和残疾人建造的保健型园林,例如医院附属花园。国外有不少医院设有附属花园,它们改变了医院中生硬冰冷的气氛,营造有助于病人康复的环境,例如疗养花园、五感花园、康复花园。园艺疗法园的不断创新应用也是对保健型园林的一种发展,同时近几年保健型疗庭院建设成为了欧美发展的一种热潮,例如禅宗花园、沉思花园、纪念性花园、野生生物花园等不同的保健型园林形式都进行了实践与应用。

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我国在保健型园林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直到1990年,上海园林局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指出了“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的分类,并提出保健型园林这种类型[5-6],此后国内才陆续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由于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国内保健型园林理论实践研究有其特有的特点。

3.1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3.1.1在造景元素方面。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因为我国有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而园林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植物。因而大部分专家把重点研究放在保健植物资源的开发以及养生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件上,力图把植物的保健功效发挥最大。其中主要根据植物对人的五感的功效对植物以及群落进行分类。李红武根据保健植物释放保健物质这一特性,结合园林美学的理论,给出园林保健植物定义:园林中的保健植物,是园林中那些含有抗菌素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散发有益人体健康气体的活性植物的总称。这类植物具有保健、治疗、抑制或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对人类的身体和身心健康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18]。李伟强等介绍保健植物的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触摸型、味觉型)及其保健作用:首先,视觉欣赏产生不同心理,从而起到保健作用;其次,杀菌有益物质的挥发起到的保健作用;最后,丰富的药用资源也具有保健作用[19]。殷利华等较详细地列举华中地区近50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呼吸保健型、食用保健型与接触感官保健型植物,并提出相应的运用方式,让保健植物在“健康小区”中扮演重要角色[20]。杨振华等根据康体植物的康体功能和其不同侧重点,将能用于营建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植物分为以下4种:杀菌消毒类,提神醒脑类,通经活络类,润肺养心类[21]。朱炜总结近几年学者对保健植物的研究,包括分类及其应用。提出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利用的对策:继续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内含物研究,认真探究保健机理、加大园林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力度,积极开展优良园林保健植物引种驯化、积极倡导“森林浴”和“园艺疗法”,努力营造保健型园林绿地[22]。贾平等总结观赏性保健植物的园林应用:营造保健生态社区、营造保健型室内空间、营造保的公共活动场健型地、营造保健型风景区(目前流行的“森林浴”、“生态旅游”等这些基于保健型园林理论而建立的)、园艺疗法的应用[23]。王 等通过归纳康复性园林绿地中植物的作用,提出植物群落生态设计、保健性设计、运用传统五行学说理论设计及意境设计等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的设计手法,并从抗污染、杀菌、保健、碳汇林树种等多方面总结北方可选用的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种类,对北方建设康复性园林绿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4]。刘志强等提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首先,建立芳香植物专类园;其次,建立植物保健绿地;再者,建立盲人服务绿地;最后,建立夜花园。芳香植物运用到园林应注意的问题: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建立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香气浓度的控制(地形的控制)和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25]。李允菲提到利用色彩进行植物造景时,植物颜色的运用种类通常为3~4种。因此,在利用彩色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不能过于繁多,以免出现凌乱无序的感觉[26]。

3.1.2在指导思想方面。与国外的思想不同,我国的保健型园林的指导思想以传统的五行理论作为指导,着重植物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国内文献理论主要通过将景观与阴阳五行和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对应,由于在园林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作一对应;还有文献研究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在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别介绍儒、道、佛三教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现今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传统丰富的养生智慧正在被研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牛泽慧等将园林景观特性与阴阳五行相对应,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一一对应,以此将景观通过五行细分与人体联系起来,人体健康机能(包括身体上与精神上)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调整[1]。杨 欢等试将传统中医理论用于指导康健花园的设计,并从阴阳平衡的应用和五行的应用2个方面提出新的康健花园设计框架与导则[27]。许 慧等回顾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他指出无论哪种养生法都离不开环境的依托,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古人利用环境养生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无论是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还是在园林品赏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一门养生艺术,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和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借鉴[28]。

3.1.3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由于国外保健型园林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国内在保健型园林的发展研究进程中经常吸取国外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主要是在园艺疗法、康复型园林、疗养院方面理论和实践方面。在国外理论和实践上述已经讲述,这里就不在解释。

3.2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研究

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保健型园林的建造形式主要是居民小区和植物保健园,比较单一。特别是在上海进行的实践比较多,例如上海市陆家嘴地区居民小区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依照人体脏器所对应的不同保健功能植物,将植被分别栽种到金、木、水、火、土5组不同的区域和方位;20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市杨浦区民星新村进行创建保健型生态园林的尝试;上海万里城生态保健社区的景观优化设计更是保健型园林的典范。近几年分别在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保健型园林建设的尝试。

3.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存在的问题

国内保健型园林发展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相对不足,再加上国内人口多、医疗条件较差等很多基本国情,致使其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理论不系统,主要研究植物的保健功效,对园林其他要素的保健功效研究很少。理论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设计。其次,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及人才培训机构,国内主要在居民小区进行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保健型园林的应用实践单一,而且只有园林设计师在根据保健学理论基础上独自完成,理论经验不全面。再者,虽然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论研究进步很多,也吸取很多有用的养生保健的经验,但是始终没有把保健型园林放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无法提高大众保健意识的作用。最后,理论研究与实践没有很好的对应,即有很多空洞的理论研究,但实践实例不多。由于实践不足且区域严重不平衡、反馈信息不足等原因,无法将使用者的需要结合到理论和实践中。

4对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总结保健型园林发展趋势,将对保健型园林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园林中的各组成要素,而非仅从植物自身考虑,要综合运用植物的各种功能,不能只强调运用植物的嗅觉保健作用;应综合运用园艺学、医学、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植物学等学科,还需要园艺师、设计师、理疗师、游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保健园林的研究与实践。②保健型园林形式不单单在居住小区或者医疗机构中出现,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各种公共绿地中。例如在休闲观光农业等旅游业中,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也会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同时也会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发展到更多的较发达地区,成为一种更加适合大众的公共园林形式。③随着当前全球高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在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从现在开始已经进入高龄化社会,预测到2014年,高龄人口的比例将占20%[8]。因此,保健型园林的规划将会充分考虑中老年这一群体,对老年人有关的保健园林将会成为关注焦点。④“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应用中,甚至具体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即人性关怀的细节处理。同时大众行为与心理的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运用到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实践中。⑤保健型园林中的“参与性”应该得到提高。让人们在自身体验中得到修身养性的结果,例如旅游项目“劳务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⑥充分开发应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养生智慧和经验。

5结语

通过对国内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精华,丰富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建设,同时吸取对保健型园林案例的实地调查研究而发现存在问题的经验教训,改善和发展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6参考文献

[1] 牛泽慧,徐峰.保健型园林的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6(3):18-19.

[2] VELARDE M,FRY G,TVEIT M.Health Effects of Viewing Landscapes 2 Landscape Typ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199-212.

[3] SCOPELLITI M,GIULIANI M.Choosing Rest orative Environ ments Across the Lifes pan:A Matter of Place Experi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423-437.

[4] 刘自稳.健康,一个急需重视的课题[J].健康,2004(2):8-9.

[5] 程绪坷.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的探索[J].园林,1990(1):4-5.

[6] 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J].1版.上海:园林杂志社,1993.

[7] HANSMANN R,HUG S,SEELAND K.Restorati on and Stress Relief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n Forests and Park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213-225.

[8] 章俊华.Landscape思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 陈立军.保健型园林营造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04,1(4):108-109,114.

[10] ULRICH R S.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Science,1984,224(46-47):420-421.

[11] 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8-21.

[12] 自考365.《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EB/OL].(2008-05-11)[2011-09-18].2006-04-/2008-05.

[13] 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0,16(69):17-19.

[14] MARCUS C C,BARHEA M.Healing Gardens: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9.

[15] 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罗华,金荷仙.康复花园[M].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

[16] ULRICH R S.Health benefits of Gardens in Hospitals[EB/OL].(2009-07-10)[2011-09-18].http://省略/SymposiumUlrich.pdf.

[17] HARTIG T,EVANS G W.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1(23):3-26.

[18] 李红武.园林保健植物分类及应用探讨[J].消费导刊,2008(5):186.

[19] 李伟强,包志毅,刘佳妮.保健植物的类型及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7(4):146-148.

[20] 殷利华,陈春贵,姚忠勇.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技,2005,8(4):50-53.

[21] 杨振华,秦华,黄丽霞.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造景应用[J].西南园艺,2005,33(5):30-31.

[22] 朱炜.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应用现状及前景探讨[J].东林业科技,2010(4):108-110.

[23] 贾平,王广生,黄泽飞,等.观赏型保健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77-180

[24] 王,张金丽,王超.北方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研究[J].北方园艺,2010(14):113-117.

[25] 刘志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91-93.

园林实践论文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 哲学 三元论 环境生态

一、研究背景

风景园林本体有其自身产生、存在、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既包含了源自自然万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也包含了源自人类需求的社会发展的主观规律。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在发现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清风景园林,探索主观规律,发挥主观的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首要任务。

从现象的层面看,从客观的时空存在到主观的感受审美,风景园林所呈现出的“存在”是千变万化的,产生的感受也因人而异、难以捉摸。为此,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借助于哲学,经过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抽象概括,基于找到构成风景园林丰富多彩世界的“三原色”的思想,采用建立风景园林的“元素周期表”的理性方法,发现、探寻那些从古至今,在各个领域层面左右着风景园林的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首要任务。

受制于整个社会主观认识的影响,在风景园林意识形态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元论和二元论一直l挥着主要作用,即使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作为根深蒂固的意识,仍然影响着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思维理解而成为一种束缚发展的桎梏。与一元认识论和二元认识论相比较,风景园林三元认识论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更为接近风景园林本体。借助于风景园林三元认识论,可以澄清风景园林的基本概念,明确学科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指导学科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研究提出风景园林三元论的意义所在。风景园林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①由自然和人工因素组成的物质环境和资源,简称为“环境资源元”;②人类等生命体的户外感受和行为,简称为“感受活动元”;③这类环境和行为赖以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简称为“空间形态元”。风景园林的追求同样可以总结为三元:①保护物质环境资源与生态平衡;②满足引导人类的身心健康行为;③保护、组织、创造环境资源和感受活动的空间。

风景园林哲学认识论的“存在”暗示了风景园林的存在形式,风景园林哲学的“意义”涵盖了风景园林的研究与实践内容,风景园林哲学的“追求”概括了风景园林的目标和价值观。与一元认识论和二元认识论相比较,风景园林三元认识论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更为接近风景园林本体。借助于风景园林三元认识论,可以澄清风景园林的基本概念,明确学科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指导学科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研究提出风景园林三元论的意义所在。依据三元论的认识论,风景园林所有“存在”的形态,可以概括为三元:“园林(garden)”;“风景(scenery)”;“地景(landscape)”,风景园林的“意义”,可以归纳三大方面:①由自然和人工因素组成的物质环境和资源,简称为“环境资源元”;②人类等生命体的户外感受和行为,简称为“感受活动元”;③这类环境和行为赖以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简称为“空间形态元”。风景园林的追求同样可以总结为三元:①保护物质环境资源与生态平衡;②满足引导人类的身心健康行为;③保护、组织、创造环境资源和感受活动的空间。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待,风景园林存在、意义、追求中各自的三元均作为基本元素,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但又并非等量齐观。 “存在”的三元中,“地景”是具统领性的。因为,在风景园林三元“存在”的定义中:地景是大地表层,是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载体,地景中富含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地带可以成为风景,园林则是以优美风景或地景为大背景的人为环境。虽然,学科理论概念研究中的“地景”是以概念中的第三元而后介入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地景却是最早出现于地球之上的。

二、风景园林三元方法论和实践论

(一)风景园林三元方法论

如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风景园林方法论所要探索的是关于风景园林科学、艺术、工程的原理、方式、途径,要解决的关键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思维方式。面对风景园林所包含的元素、要素、因素,如何认识,分清主次轻重及其相互关系,面对规划设计中的诸多选择、如何排序取舍,需要借助方法论。方法是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方式、角度,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认识判断、决定处理方式。

(二)风景园林三元实践论

广义的风景园林实践内容包括专业教育、资源保护、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等,面向国土、区域、乡村、城市、街区、住区、各类园区的自然与人工境域等空间范围,涉及方法、途径、科学、工程、技术等环节。把这些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一条龙”式地展开实行,或者取其中某一内容独立而行,这是风景园林一元论的实践论。把这些实践内容两两划分开,如将“设计”分为规划和设计两大类;将“总规”分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两大类;把各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分为“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和“园林与景观设计”两大类,如此等等,均以二元结构呈现,这是风景园林二元论的实践论。将广义的风景园林实践内容划分为三元和三元一体的组成,这是风景园林三元论的实与一元实践论、二元实践论相比,三元实践论更为切合当代风景园林实践的实际状况。

风景园林作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历史久远,作为学科专业历史却又不过100多年。作为三大世界风景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风景园林,在成为一级学科百业待兴的今天,迫切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深入、全面地认识风景园林学科本体,寻求正确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进而坚持正确的实践论。

园林实践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90-01

Exploration 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YE Jian-m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in Xinjiang,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and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practical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reform contents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center and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conditions, evaluation mode and etc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cultivate landscape talents who are the society needs and with higher quality.

Key words landscape engineering curriculum;practice teaching;reform

作为一门跨学科重实践的综合性专业,园林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园林工程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目前本课程的实践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真实做到学以致用。导致学生毕业参与到工程项目时手足无措,理论知识无法得到灵活运用。因此,构建符合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人才是当务之急。

1 园林工程课程的特点

园林工程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在综合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功能作用的前提下,处理好园林景观与风景工程设施之间的关系。园林工程课程内容涉及多方面知识,包括植物、规划设计、艺术、建筑、生态、工程等。其将工程设施与园林艺术有机融为一体,为了让园林工程更好地协助园林艺术,共同创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友好环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园林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熟练掌握园林工程施工技能。

2 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把较多的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在实践内容完成后,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通常只是通过最后的作业成果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能力,忽视了课程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当前教学模式下,授课过程中学生偏重理论学习,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

2.2 重设计轻施工

由于学校对于园林专业的设定以及各种施工实验的阻碍因素,导致学生重设计轻施工。而事实上,园林工程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延伸,是将设计真正落实到地面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能够发现设计中的一些不合理设想。为了确保设计具有可操作性,需掌握园林工程的原理,并根据原理进行设计。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成长。例如学生在面临施工时,会遇到园路铺装经常需要维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在设计时没有站在施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所致。因此,工程和设计是2项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工作,项目要想顺利完成,2项工作缺一不可[1-3]。

2.3 实践课程零散

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程一般在完成一个章节的理论课程后,进行针对于知识点的实践课程。虽然分散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及时对接,但实际施工是一套整体的施工过程,对于每一项工程的先后顺序、配合的程度有很高的要求,因而很难形成完整的设计施工环节,导致学生的记忆不够深刻,对设计施工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

2.4 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目前,园林专业的实验室只有绘图室和模型室2间教室,承担了园林专业所有学生的绘图以及模型制作的工作。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园林专业来说,2个实验室明显不够,导致园林工程的实践课程很难开展。

3 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3.1 构建新型实践模式

园林实践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04-04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即以专业课程的形式陆续出现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 000人,显示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1]。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2],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等。当前形势下,探索改革中国现行园林教育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3-6]。

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自1985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经过30年的努力,学校园林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是体现园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类课程也因此成为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及时了解他们对于专业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华农在读和毕业的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植物类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尝试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特点及园林专业的教学成功经验,对植物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同时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使该类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园林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1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针对华农园林专业在校及毕业的学生2类不同群体,分别设计关于植物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课程安排”“教学成果”5个方面共20条选择题作为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级63份,三年级90份,二年级71份,一年级80份),毕业学生105份(分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类工作60.2%、管理类工作12.5%、施工类工作10.2%、预算与招投标工作17.1%)。

1.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5门植物类核心课程中,毕业学生赞成应为核心课程的分别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为双语课的《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低,对学生来说可能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达63%的学生赞成将《植物造景》设置为核心课程,显示其对综合应用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大四和大三学生分别有40%、48%满意目前植物类课程的上课顺序。大四到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重复或不知道,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个别植物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同时,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有25.4%、21.1%、38.0%认为《园林植物概论》与《植物学》组合是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明显重复”,其次是《园林植物概论》与《园林树木学》组合,分别占19.0%、21.1%和15.5%。

在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显示除大四学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学生中仅有16%和14%认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定位、开学前对课程内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不同而造成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说明课程本身存在问题,但会使其学习热情下降,厌倦、不满甚至排斥课程,滋生敷衍练习、逃课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在大四、大三学生中,分别仅有10%、7%没有逃过植物类课程,而有46%、64%逃过1-3次课。在逃课次数最多的课程统计中,《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学生分别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学》,依次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学年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短期实践的黄金时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办”为由而逃课的学生比例近半,分别为48%和50%。特别是大三的同学,此时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毕业班的就业压力,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机会去参与课外实践,获取他们认为的课外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专业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学生有23%“觉得那堂课内容不学也行”、10%认为“内容太无聊不想听”,而大三学生在这两点理由上分别是19%和22%,大二学生在决定是否去上课时还会多考虑判断学习内容,但大三学生逃课更多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倦怠。

1.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从问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仅有11%~16%认为各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适;高达37%的大二学生认为《园林植物概论》的比例不合适;21%的大四学生和28%的大三同学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比例不合适。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远离学生日常接触面,除了实习课外,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看的实物。

问卷结果显示从大四到大三每个年级都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要增大实践教学。对于如何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有49%~56%赞成在理论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28%~40%认为要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这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即理论重要性降低,实践重要性提升。实践及实习的上课环境相对轻松,在实物面前更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比理论课更受学生欢迎。然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植物生长季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外,提升学习效果。

毕业学生分别有45%和56%认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应根据“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和“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学实践把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考虑在内,可充分把握植物这种活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可在理论教学之前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有生动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再次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实践当中。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课多集中在期末,使实践课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分散实习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尝试。

1.4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

植物类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结果显示,45%的毕业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应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其次才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然而,在校学生中仅有19%的同学认为课程总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学习情况,59%的同学觉得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对于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太重”,从大四到大二分别占47.6%、61.1%和57.7%。在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大三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29%、23%和27%、21%认为存在“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于细小”和“主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二年级分别有87%、83%和73%的同学认为可以将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但有局限;仅3%、0%和3%认为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有些知识无处应用、有些知识不知在哪应用、有些知识不知何时要用、有些知识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识要用时才发现没学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质是不知这些在植物类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该如何与设计联系。

68%的毕业学生认为“对于新招的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园林应届毕业生,能应付工作所需,但有局限”。“有局限”主要因“对植物生态习性不熟悉”和“对植物人文内涵缺乏了解”等,表明了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扎实的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植物更深层的了解和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植物类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教学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植物类课程与设计类、工程类课程的关系,自然观、生命观的培养熏陶应落实在园林专业整个教育、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7]。在进行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时,不宜仅侧重在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应该继续保持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植物类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生在园林中应用植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社会上形成竞争优势。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客观上就要求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应该与这种动态变化相结合。因此,植物类课程设置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承接、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主要与园林行业的有关实践相契合,同时兼顾学生升学与多方拓展知识面的需要。植物类课程共11门,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4门(表1)。植物类课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设置,让学生在接触园林专业之初,就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植物类课程要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每一个学期;良好的延续性,是学生从“生”到“熟”,再到“巧”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组认为,由于植物类课程彼此之间联系较多,故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等应该统筹处理[7] ,编写相关指引,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使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都可以保证水平较一致,清楚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4年学业中的位置,把握讲授的重点,有效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重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实践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通常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与现行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学习过程评价相矛盾,因此把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50%~60%和期末成绩4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每周一花或物候观察等等细项,涵盖课程的学习过程。尝试改变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添加一道综合性主观题,以参考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为主,按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大题下以递进串联或平行并联的逻辑关系设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重点考查针对整个课程中某个重要章节里知识的运用而非罗列。这样的调整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避免随机性和投机取巧情况的发生。当然,这种分值比例调整是基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解的前提下,否则容易变成不公平不客观。

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还可从以下四个能力指标去验收整体效果:1)识别与鉴定常用园林植物的能力;2)恰当应用植物材料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3)完成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管理实践操作的能力;4)实践调查、撰写报告的能力。根据这些指标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推广应用,打破以往农林本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之间自成体系、脱节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革新园林植物类学科的综合评定考查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撰写报告,从而使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更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言之“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定法”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其贯穿于课程始终的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热爱和自主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沟通与授课的技巧、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深度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探索的过程永无止境。当然,不同年龄的教师,授课的特点和风格会有所不同,年轻的师者,可能更多以热情打动学生,年长的师者,则更多以睿智和对学科理论的融会贯通和对专业的前瞻性吸引学生。

本文数据采集过程得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园林专业在校学生以及毕业校友的支持,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 高翅译.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 中国园林,2008,24(1):29.

[3]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园林,2001,17(4):15-17.

[4] 高琦,杨西阁,王昊,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5] 李春梅. 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园林,2001,17(4):13-14.

园林实践论文篇(7)

园林下程技术专业是在高职中开设的一门专业相较于本科的园林专业起步较晚依旧采用本科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未体现高职教育实践、实验、实训的特色。为了适应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人人才培养也在相应的发生改变。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模式,打造高职园林人才培养特色。

1关于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也在随之发展。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而口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资源相对不足,因此高职对于园林人才的培养有其具体口标。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他们同属于高等教育但是也存在巨大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川园林下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有以下特点:(1)技能的高级性。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学好专业课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能力以便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加强实践锻炼。教师首先具备职业素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更好更专业的指导学生,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知识的职业性。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学校对于专业课的设置具备专业针对性性,设置合理的学时。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强、上手操作熟练等特点。要求学生做好你职业规划道路,针对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实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管理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知识的职业性的培养。

2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建立基于“实训、实验、实践”的专业教学模式

基于园林技术专业的特点,加之高职教育培养的口标所以对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以项口为导向,落实任务口标,基于校内实训基地加强练习强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与机会建立基于“基础实训,项口训练,岗前实训,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生产实训的比重,生产实训比重占80%,提升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努力考取资格证书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就业率。

2.2以专业综合技能为切入点,构建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针对园林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分析主要面向一此企业包括设计企业、施下企业、园林养护、花卉养护生产等领域,主要具体下作内容为园林植物花卉的种植、养护与管理,以及园林下程规划的设计与施下管理等。因此,将园林技术专业分解为三种能力主线教育,即园林植物培育与养护能力主线、园林下程与施下能力主线、园林规划与设计能力主线,以这三种作为重点的教学项口,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切入点,构建专业模块课程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结构化。

3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在园林下程技术专业建设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科理论为中心的培养体系,应该紧密联系岗位需求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市场对园林专业人才要求和岗位特点分析制定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培训进行模块训练,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岗位需求,优化专项技能,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3.1教学模式

园林下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材料一、市场需求、科技发展而不断地更新。根据教学口标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与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可以采取多元的教学模式例如案例教学、模拟场景等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聘请一此企业有资历经验的老师为学生进行详细的实践讲解,学校可以聘请园林建设下程的专业人员参与本学校的教学计划,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至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入下作岗位胜本职任下作。

3.2教学内容改革

3.2.1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有机结合21世纪科技发展迅猛,园林建设的方法与技术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学校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园林建设的新方法最先进的技术传授于学生。学生应该具备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学习使用计算机绘制图纸,加强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学习学科领域前沿技术方法。3.2.2课程内容互相衔接,融会贯通对于园林下程技术的学习并不是单一的一种技术型学习,某一项单一的技能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与实践。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不只是单纯的掌握一门课程,比如园林地形设计技能与《园林下程技术》、《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关,所以在训练中要求指导教师熟练掌握这三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互相衔接,融会贯通。

4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让我们明自培养园林专业技术型人才需建立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将校内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做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建立一支合格、优秀的师资队伍,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园林下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朝伟.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科目一攻关”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6>:so一84.

园林实践论文篇(8)

园林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随着园林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行业发展的日臻成熟,社会对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由于园林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例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开办园林专业,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其必然会受到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实践课程与现需求脱节;理论课程内容太多;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不突出;实践课程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严重阻碍到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如何总结和借鉴其他院校园林专业办学经验,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用以提高实践能力,办出具有自身特色工学一体的园林设计专业进行探索和研究。

1园林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以培养园林设计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一个目标、二大体系、九大模块”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伴随该体系在我校实践教学中的全面展开和实施,学生实践能力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此次教学改革成果同时,也可为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园林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1以园林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高校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园林设计企事业单位,我们经过对园林企业和园林市场的实地调研,掌握了目前市场的需求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园林设计企业在用人方面更倾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2],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也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具有较强的方案创作能力以及丰富的施工图设计经验[3]。而现代高校园林类的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与社会各企业沟通甚少,造成高校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4]。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迫在眉睫,所以,园林设计专业的教育更应以园林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目标。

1.2以技能培养体系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体系为保障

园林设计的技能培养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它包括5大模块的内容,即具有对园林艺术的审美能力;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掌握方案设计的思路以及表现手法;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操作常见的中小型设计项目的能力。这5大模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素质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吃苦耐劳的专业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4个方面的精神素质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2园林设计实践课程体系执行

(1)技能培养中模块一,通过拓宽专业基础课的方式实现。专业基础课要把范围延伸到古典文学、人文学、美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等方面,籍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奠定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这个拓宽除了在理论方面,还将引入实际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从业后的工作需要。(2)技能培养中模块二、三、四、五,学校也可多安排一些竞赛和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分组进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融汇贯通,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更好地融合到高校园林实践教学中。(3)素质培养中六、七、八、九模块的培养贯穿于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并且质的提升可以采用以由内到外的方式(从学校到社会企业),保证学生在每个主要环节都有相应的实战训练。校内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更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与一些重点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不但满足了企业对短期应用人才的需要,更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在生理和心理上巩固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结语

目前园林设计作为我国发展迅速、欣欣向荣的一个朝阳行业,急需大量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源头之一,学校园林专业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行业的发展情况。目前有不少用人单位和企业反映,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无论专业技能还是业务水平都与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样以来,对当前高职园林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园林教学工作者需结合高校园林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期增强改革后教育模式在高校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要重点落实顶岗实习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要明确社会与市场的具体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有效地接受观察、思考、分析和操作的技能的训练,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不断巩固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园林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玲,杨瑞卿,肖扬.新升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5-26.

[2]何依航.高校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7):257-258.

园林实践论文篇(9)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园林实践论文篇(10)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园林实践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