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4 12:10:50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2)

[DOI] 10.13939/ki.zgsc.2015.03.74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科技计划项目也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载体,有效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完整客观地记录了科学计划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如何开展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

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简介

1.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相关概念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指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的科技项目在立项、实施、结题验收或成果转化全过程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件。

1.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特点

1.2.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相关定义可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由科技计划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是对整个科学计划项目执行过程的完整记录,也是一切有关项目的信息来源。科技计划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科技计划档案来提供准确、清晰的参考信息,有助于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管理、监测、执行等任务。

1.2.2 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参考依据,承载着大量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中技术研究者研究开发出的科学技术和研究经验等宝贵科技信息资源。而科技创新是一种基于原本科技水平的向上突破,所以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为科技研究人员提供大量他们所需科技信息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1.2.3 科技进步的永久性价值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简单的来讲就是国家所拥有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资产,承载了大量核心技术内容,从另一层面上来看还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记录,保存着对国家科技进步的永久性价值。

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

2.1 关于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尚未确立一个专门的管理体系,主要是对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的参考。具体表现为一个“三个计划+两个建设”体系,其中“三个计划”指的是“基础研究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两个建设”指的是“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以下是对各个计划与建设的功能解释:

(1)基础研究计划。其中包含了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攀登计划等分支计划内容。主要由科技研究人员自由选择研究问题,另外,开展重点基础问题研究时要以国家目标为方向。

(2)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前瞻性、战略性高科技问题。

(3)科技支撑计划。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两大需求角度出发,以解决社会中公益性技术问题,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主要执行方向,有效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

(4)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重点科学计划提供能力和科技基础工作方面的支持。

(5)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该建设计划以开发科技型企业和环境建设为主,深化国家重点产业、科技兴贸和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等工作,将发展重点偏向于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打造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建设氛围。

以上每种计划都有专属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档案管理要求。例如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其管理方法就分为分级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并且对不同的档案管理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

2.2 关于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实行横向分散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其中,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取决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实施单独或联合归口管理。例如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分别将管理任务分给科技部系统的三个单位;在归口管理单位设立负责档案收集管理的工作岗位。

2.3 档案管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受到项目规模、性质、内容、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

第一,国家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概念还不够明确,对项目档案来源的解释尚不统一,同时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所以在管理对象、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

第二,档案管理中的归档工作不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问题越来越突出,一大原因在于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专业工作人员。其次在于科技研究人员只注重科研的成败,忽视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导致档案管理员无法将科研成果及时、完整地归档。

第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落后。受管理体系不健全、对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等原因,致使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局限于传统模式下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管。对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大量项目档案资源没有实现信息化,逐渐拉大了与时展水平的距离,严重减弱了项目档案管理的发展势头。

3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对策

3.1 建立完整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

国家与政府应该建立适合科技计划管理实际状况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从规范制度、组织结构和工作体系等方面深入加强管理体系的功能,将其融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项任务中。

3.2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需要针对项目承担单位以及科研人员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培训,使其明确自身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加强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体现工作的系统性。同时,重点针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需要项目承担单位经常开办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培训,使档案管理部门逐渐成为一支具备高业务水平、档案管理技术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

3.3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随着世界逐渐深入信息化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不再只提供纸质档案,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电子文档。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迈向信息化模式,极大加快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总之,推进建设创新型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研究,而只有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为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深入分析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寻找出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对策,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为我国科技进步注入动力,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小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研究[C]. 北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子项目学术研讨会,2006(12).

[2]周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研究[C]. 北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子项目学术研讨会,2006(12).

[3]毛羽丰.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3).

[4]张爱霞,沈玉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4)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5)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6)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加强预先研究管理工作

1.1 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首先要认识到技术创新和引领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本单位能在行业内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顶层创新思路是一个单位的生命线,核心技术的储备是一个单位寻求增量的基础和有力保证,同时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又决定着今后的出路。所以,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一定要具备先进的创新理念,要拥有、掌握和用好核心技术,在行业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加强国防装备预先研究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2 认识预先研究的重要性

国防装备预先研究(以下简称预研),核心是围绕国防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开展研究攻关。通过预研,可造就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预研能够科学地验证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技术,通过评估可以减小型号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对于技术创新型的国防科研院所来说,只有重视预研,重视新技术开发,才能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才能争取更多任务,后续发展才能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才能在行业内保持领先。

1.3 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

预研要出成绩,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这是基本前提。首先要策划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体系的梳理,完成研发主体、核心技术、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重构,建设起总体能力完备,核心技术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共享,管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形成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专家梯队和组织,从顶层上做好核心规划,加强重大科技项目谋划,支持和指导技术创新团队,并着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第三,要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队伍。在院所领导层上,要有专门负责分管预研工作的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顶层给予指导。

1.4 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

预研项目干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及保障团队的构建和该团队战斗力的发挥,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至关重要。一般科研院所从事预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在承担着其它型号任务,研究人员时间精力很难兼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研制人员所在部室要设立专门的分管领导和管理协调人员,在型号研制和预研中进行决策,以保证相关资源用于预研项目。因预研项目有些元器件指标要求高,有些进口元器件很难引入,国产化本身就是一项关键技术。所以,对物资采购、外协加工和资金保证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在物资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预研所需物资的采购和引进;加工生产部门安排一批人员专门进行预研项目的生产和加工;财务部门出台专项专款使用政策,有力保证预研专项资金的及时到位等。

1.5 院所领导高度重视预研工作

国防科研院所的领导层要认识到预研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作用,要做到真正重视,特别是院所主管领导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意识,高度重视预研工作,要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分管预研工作的院所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要起到顶层指导和决策的作用,要亲自抓项目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落实,积极为管理和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推动二级管理层采用现代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预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为预研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预研管理环境,营造一个良性的的预研管理机制。

2 建立健全有关预研各项管理制度

预研工作管理制度是开展预研工作的规则和指导, 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指导预研的运行和管理。

2.1 面向创新探索新的的预研管理模式

预研要突破许多新的关键技术,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另外,如果管理模式不适合、组织体系不健全、精力分散、资金投入不到位等等都会给预研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情况的预研管理模式。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防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也要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对预研的项目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手册,目前正在结合新的组织架构和自身特点优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程序,“十二五”期间,对这些新型管理模式和创新举措的探索将会大大推动本所的预研工作开展。

2.2 加强立项管理,完善课题立项制度

在预研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论证阶段,组织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本单位顶层专家团队参加上级部门的战略规划和指南编制任务。要在指南前,积极开展前期论证和市场开发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认真编写战略规划和项目指南,及时上报上级机关供选。在项目论证和选题中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综合论证。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申报国家预研任务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围绕本单位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开展自筹开发工作。在自筹项目立项工作中,要根据本院所长远发展战略,认真组织专家做好立项评审工作,严格把关和审核,是好钢就要使在刀刃上。

2.3 用规划指导计划,加强计划管理

科研院所中长期规划是长远的方针和指导方向,如何根据单位长远规划制定详细的计划是必要的。针对运行计划的管理是预研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体现预研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预研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应根据项目具体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编制计划。自“十一五”以来,项目的验收改为每年组织一次,那么我们制定计划就可以分为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等。对上级部门下达的重大预研项目,除了要编制上述计划外,还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可考核的周计划等。对五年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对年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里程碑节点和关键成果的体现;对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对相关技术细节的控制,周计划更是要具体到人财物的控制等。在计划编制时要体现规划、计划和经费的一体化考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行计划进度网络节点管理,加强节点的考核和检查,做到月、季、年度都有检查,关键节点都有考核。管理部门要积极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一旦发现问题,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项目顺利运行。

2.4 强调风险控制,重视延期预研项目的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研究过程存在不可预见性,可能会出现延期和反复现象,所以要提前做好预案,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对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首先要冻结其经费的使用并收回其科研经费,其次要马上着手拟制研制验收申请并向上级机关报送。接下来,对外要做好阶段成果的展示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汇报;对内要给予一定的处理,并积极寻求技术改进和弥补工作。

2.5 加强预研项目经费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经费控制和使用策略,项目很难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加强经费管理,只有不断加大对预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才能使此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关键时刻所内通过自筹资金的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预研经费管理目前大都采用按照年度计划拨款方式,根据任务计划和关键节点配置相应的经费,从而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日常管理使预研项目顺利运行,使上阶段经费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征得下阶段的研究经费。

2.6 健全考核制度,推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预研项目的主力军是奋斗在一线的研究开发人员,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营造“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干成事的人得实惠”的综合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骨干选拔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在考核方面,要做到赏罚分明,以鼓励和奖励为主,处罚为辅但要到位,责任要具体到人,可以采用通报制每月进行通报。合理的奖惩机制对预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敦促和惩罚拖延怠工者。最主要的是通过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在物质和精神上多进行奖励,宣传一线科技人员的作用和成绩,形成尊重人才、重视预研、注重成果的良好氛围。

3 加强预研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发展

预研过程结束后,可以提供周密而完善的概念研究及方案、先进而成熟的系统性技术储备和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把这些经过多年预研开发工作获得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批量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产品升级,持续经营,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是预研项目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当前很多科研院所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运行管理和成果转化脱节现象,甚至出现两者隶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预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应用和转化的问题。这样,通过预研辛苦奋斗的结果就是成果搁置、技术得不到应用,仅仅是锻炼了一批技术队伍、拿到了一点阶段研究经费而已,很难推进后期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增量。那么,在推动预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需求牵引,研究阶段要与用户经常保持沟通,了解需求、满足需求;研究成功后,要及时请用户评估认可功能指标和作用,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加强在型号装备中的更新和应用。

4 增强原始自主创新,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

自主创新,就是从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通过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储备核心技术,增强原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指数。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积极开展前沿性、探索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密切关注新兴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技术动态,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5 加强与大学高校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与国防部有预研合作关系的大学就有近300所。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这些大学在上级部门和科研总体单位的资助下,积极从事前沿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活动,很多还建立了应用研究机构,同时还保持了和国际前沿的交流和接轨。例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大学高校不仅为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输送大批技术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大批的前沿科学研究项目。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加强和这些大学的合作很有必要。科研院所可用到这些高校先进前沿的理念和资源,高校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面向工程化应用培养人才,继而向科研院所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样,双方就形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最终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8)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岛内当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绝大部分依赖从外国进口。为扭转此局面,台湾当局在第一至第二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组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以农业经济所得,逐渐转移于工业。在政策性鼓励及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台湾机械工业逐步成长,依靠自身的力量,制造日常工农业生产所需的纺织、食品加工、皮革、橡胶、水泥、塑料、电器、轻型车辆等民生工业基础机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利用美国援助资金,从海外引进一些机械制造技术,仿制外国机器,取代部分进口的机械设备,既解决设备短缺问题,也由此培养出一批早期的岛内机械技术人才。5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逐渐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首次制定了“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科技,包括设置发展科学专款,制定科研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

到60年代,由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使台湾的短缺经济很快得到改善,自产的非耐用性机械产品市场迅速饱和,一些工业品生产已经达到极限。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美国、西欧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出现了资本和技术外移的机会。台湾因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成为日美投资重点区域,这也正好为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这种状况促使台当局转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推动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出口工业迅速发展,开辟国际市场,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成长。然而,生产和出口工业产品对外严重依赖外国机械生产设备。在此期间,台湾当局实施第三至第五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将机械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并指定自1963年成立的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对各厂施以技术辅导。此外,台当局的产业政策从强调出口导向的加工业向强调发展重化工产业转变,先后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和《技术合作条例》,旨在鼓励外来投资,引进外国技术,推动岛内企业与外国厂商技术合作,配合研发重化工业所需的技术设备,提升岛内机械制造水平。

1966年,在高雄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通过简化通关手续,减免税捐,欢迎外国人来投资,从海外引进设备和原料,由台湾提供廉价的劳力在这里加工生产,然后直接出口。由于实施成效良好,其后又在高雄楠梓及台中潭子设立另外两个加工出口区。伴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台湾逐渐形成以出口为导向、比较开放的经济体制,开展?台湾农工业的扩大出口,结合人才、资金和外援,使食品、建材、纺织、机械及电子产业产生惊人的迅速成长,奠定?未来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1969年,台湾成立“国科会”,制定和实施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包括:改善各级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基本与应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配合,在扩大基础研究、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为配合全岛机械工业的发展,1963年台当局与联合国特别基金会及国际劳工局共同制订“金属工业发展计划”,在高雄楠梓设立财团法人金属工业发展中心(1993年改名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5年后,该计划圆满完成,于1968年移交给台当局继续运作,以促进台湾地区金属工业的成长与发展。

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台湾的加工出口经济承受了压力。特别是两次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台当局提出以“科技升级”带动“工业升级”的发展策略。1974年,台当局推动“十大建设”,包括建设从基隆通往高雄凤山全长373.3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实现西线铁路电气化、建设北回铁路、桃园机场、台、苏澳港等项目;此后,又先后完成了成立中国钢铁公司、兴建年造船能力150万吨的高雄造船厂、高雄炼油厂及第二套轻油裂解厂和林园石化工业区、核能发电等重要建设项目以及加速农村建设方案,为台湾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政策扶植

1976年,台当局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及“国科会”等单位首长组成,作为跨部会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单位。同年制订“科技专案预算计划”,由“经济部”编列专项科技预算,委托公共研究机构实施基础性产业技术研发,协助民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1978年,台湾召开第一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依此目标调整整体性科技发展,使科技成为带动台湾建设的原动力,同时确定能源、材料、资讯和自动化为科技发展重点领域。1981年,开始实施“经济建设十年计划”,目标是以科技升级为前导,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升级,推进经济国际化、自由化,增强工业基础力量,发展对外贸易。

70年代后期,台湾克服了第二次能源危机和一度面临的经济衰退,台当局采取限制出口、扩大进口的措施,并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改善台湾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1982年,台湾召开第二次全台科技会议,在技术密集、节约资源、高附加值、大型市场这四项原则下指定战略产业,并根据“两高”(高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两大”(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两低”(低污染、低能耗)六项指标,确定机械和资讯电子工业为“策略性产业”,且积极展开辅导工作。

1973年,台当局还在新竹县竹东镇成立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包括1969年设立的金属工业研究所,统一领导机械及机床科研工作,并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在新竹市建立了科学工业园,目的是配合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研究环境,以延揽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促进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1986年,召开第三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过了“科学技术发展10年长程计划,提出科技发展要实现科技与经济建设结合,以及科技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整合性、连续性、生根性与国际性,确立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台湾科技水平,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立自主防务能力。为达此目标,提出了扩大科技研究发展基础、发展高科技工业、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民众对科技之认识、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提高研究发展效率等六项科技发展策略。

1977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与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共同组成“机械工业调查研究小组”,协助台湾厂家建立管理制度,并拟定《机械工业辅导办法》,辅导岛内机械工业技术发展方向。1982年,台当局开始制定实施《生产自动化八年计划》,该计划的执行为岛内自动化相关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台当局在工业技术研究院内部扩充组建了机械工业研究所,专门从事机床及机械自动化有关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动机械与电子、信息等高级技术相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如对机床高速主轴的研究试验,导轨形式、运动精度的开发试验,机械手形式及可靠性的试验,以及研究开发超精密机床、卧式加工中心(MC)、FMS(柔性制造系统)等。机械工业研究所有员工1000余人,包括400余名博士、硕士及机、电、液、气、经营管理各方面专家人才,设有由国外专家参加的机械工程顾问委员会和由台湾学术界、工业界、当局主管组成的策略委员会,所有的科研方向和主要项目与台湾机械工业需要和技术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有全局性远近整体发展计划,每年科研项目中有60%为纵向科研项目,由当局拨款,有40%为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出资,完成后直接由工厂应用(如高速主轴、导轨精度、机械手可靠性试验等),因此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结合比较紧密、商品化率高,使台湾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

1990年7月,台当局又核定通过“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使岛内自动化工业的发展由建立技术阶段进入到全面推广落实阶段。1991年,台湾召开第四次“全台科技会议”,会议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六年中程计划”,总目标是在中长程计划完成后,使台湾“整体科技水平在亚洲超越韩国、紧逼日本,部分学术和产业技术领域达到先进国家水平而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科技重镇”,并就推进资讯产业为主的科技研发作了许多具体的政策规定。1993年6月,台当局召开“全岛产业自动化会议”,从宏观与系统整合的角度强化自动化产业为策略,共修正或新增146项执行方案,以全面推动机械制造业自动化。1995年,为配合“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实施,台湾正式出台“科技岛”建设方案,用以推动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亚太研究重镇、建成亚太高科技制造中心、建立“科技化社会”。

1997年,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推动的“业界科专计划”成为台湾当局推动科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举措,以补助企业进行产业技术研发,降低厂商研发风险,提升投入研发意愿为目标,先后实施了“精密机械技术发展五年计划”、“金属加工技术发展与应用五年计划”、“金属加工制程自动化研究五年计划”、“机械业关键零组件技术发展四年计划”、“机械产业关键性材料技术发展五年计划”等,每年都编列“科技专案”预算,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资讯工业策进会、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研究机构执行应用性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移转企业界使用,并促进公民营企业加强投入研究发展工作,提升研究开发能力,达到产业技术水准升级及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1993年,台当局与台东精机公司等台中地区几家机床生产企业共同集资成立财团法人台湾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并且由台东精机做为主导厂商,由9家企业和4所大学、两家研究院(工研院与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共同组成机床研发联盟,提出先进线性数控机床整合计划书。研发联盟研发共用性的核心技术,各厂商发展在自己领域的制造技术,带动线性电机的应用技术的普及化。经过数年的合作研发,台湾数控机床界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台湾工研院下属的机械工业研究所也为岛内机床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当时重点研究开发的课题有三个方面:一是FMS/CIM等的机床自动化技术,包括研究开发主轴转速在10000~24000转/分钟以上的高速数控机床及五轴加工机床;二是定位精度3~5微米,换刀时间1~2秒,以电脑为基础的数字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密高性能控制,可对12英寸的晶圆芯片及半导体零件从事超精密加工;三是研究开发半导体制造净室、液晶显示器(LED)的超精密制造系统等重大技术,为机床产业及民间企业产品发展需求进行基础科研开发。仅1999年,该所就申请专利205项,取得专利107项,转让技术成果119项。

资金支持

进入21世纪后,台当局继续加大对机床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01年1月,台当局组织召开第六次“全台科技会议”,并制定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1―2005年),其发展目标及愿景包括: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岛内科技水准,持续发展原有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体产业转型与升级,10年内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使台湾成为亚太高科技产业研发、制造及服务中心,带动区域性高科技产业聚落形成。

为达到上述目标与愿景,该计划订有策略及247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培育具创造力的科技人才,科技经费的投入预算以每年提升至12%以上的增长率为目标;至2010年,大学以上研究人员数10年内达到10万人,岛内研发经费占GDP之比率为3%,基础研究经费占岛内研发经费比率为15%,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率为2.5%;以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微机电、精密机械等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整合集中系统化研究,促进跨领域、跨单位或国际合作研发,强化研发品质与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学园区发展,扩大产业聚落的范围,协助厂商强化国际化能力。

同年11月,台湾多个部门共同提出“鼓励产业创新研发”政策建议,鼓励岛内企业、跨国公司与大学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计划在5年内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台湾成为本地企业的创新研发总部,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还将建立创新研发基地纳入2002年5月通过的“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年)”,其目的是使台湾成为亚洲最好的研发地。

2002年5月8日,台当局了“挑战20089:六年台湾发展重点建设计划”。在这“六年计划”提出的目标中,与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发展前景相关的内容有三项:一是以数字化、系统化、无人化和省空间化为其发展目标;二是在台中的南屯、大雅,分别构建“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和“航太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三是至2007年,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将成为台湾机械领域的主力产业。

在推动产业技术发展措施方面,台经济主管部门继续通过“科技专案计划”,委托或补助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公私立大学及民间企业开发前瞻性、关键性及共通性技术,进而将技术扩散给相关企业,包括实施“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鼓励岛内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研发联盟先期研究推动计划”、“创新服务业界科专计划”、“鼓励岛外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计划”、“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方案”、“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及“传统工业产品升级辅导计划”等,并对民间企业研发关键性产品进行补贴,资助中小企业自行委托研发,还先后制定“促进企业开发产业技术办法”、“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与“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奖助民间企业持续从事研究发展。

在技术推广方面,台湾“国科会”还制定有“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实施要点”及“产学合作研究计划申请注意事项”,推动学术界与企业界直接合作,进行关键技术及雏型产品研发;通过实施“产学合作计划”,补助大专校院结合民间企业从事先导性应用研究;通过实施“协助传统工业技术升级计划”,补助岛内主要研究机构及学术单位辅导传统企业开发所需的新产品或新技术;通过实施“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园区厂商开发创新产品的基本与应用研究及特定研究,并积极推动产学合作研究,加速将技术扩散于民间。

为进一步提升台中地区域性机床产业聚落的研发实力,2004年4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正式启动“中部精密机械创新研发社群计划”,以湾的精密机械产业为重点,结合工研院机械工业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及自行车暨健康科技研究发展中心等四大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各项研发社群的成立与运作,并配合知识型服务促进业界创新研发能量,以期达成产业升级转型。社群会员厂商达200余家厂商,参与的会员厂商有友达光电、联电、华邦电子、瀚宇彩晶、台中精机、东台精机、程泰、上银科技、永进、友嘉、史丹利、富强鑫、雷虎科技、野宝、中广、久裕兴业等著名机械工业代表性企业,它们组成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精密模具、精密零组件与健康科技等4个创新研发子社群,带领各领域厂商持续扩增新的研发能量,甚至相互异业结盟,透过不同的产业文化背景开展“脑力激荡”,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与创意,所促成的创新性研发成果及所衍生的产业投资与价值创造相当丰硕。例如在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社群孕育了三年的数位工具子社群,在2007年中以“数位扭力扳手”技术荣获“2007匹兹堡发明展”家庭用新奇品类金牌奖、设计类银牌奖、综合类银牌奖以及“2007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工具类金牌奖,扬名国际。

以上这些政策措施及资金支持都极有力地促进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并间接带动其它如个人电脑、半导体晶圆、集成电路芯片、光电、液晶面板、LED、太阳能电池、风电、汽车等科技产业的兴盛,扩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高附加价值部分升级等逐渐成为部分科技企业的自觉行为。在台湾各界有意识地调整科技产业的发展策略后,台当局对科研的投入逐年增长,使岛内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技研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以此为激励,推动其它各项新兴科技产业朝向创新与研发方向发展的计划不断出现,如“生物科技发展计划”、“奈米国家型科技计划”、“晶片系统国家型科技计划”、“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等。

提升产业竞争力

2005年,台湾机床产业与机械零组件产业双双超过新台币1000亿产值,并台当局列为“机械产业闪亮双星”。为推动台湾机械零组件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台湾“经济部工业局”除持续推动原有机械领域相关计划之外,更进一步启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投入6.3亿元新台币经费及整合相关的人力、资源,以提升台湾机械零组件产品的国际地位,连同机床产业,共同打造10家产值百亿元新台币以上的“旗舰型企业”,使台湾成为全球前三大零组件供应基地,计划到2015年,岛内机床产业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分别双双创造新台币3400亿元产值,成就“两兆双星”之后下一个“兆元产业”。

为发展台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泛用型零组件制造供应基地及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新兴产业设备关键零件研发设计中心,2008年“经济部工业局”拟定了机械零组件产业的旗舰型企业、整机带动高阶零组件发展及提升附加价值率三大策略,辅导岛内机械零组件大厂提升技术研发以及生产销售能量,希望在线性滑轨、滚珠螺杆、主轴、轴承、行星式齿轮箱、控制器等5至10项关键机械零组件方面成为全球前三大供应基地;并通过垂直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测试验证平台等方式,推动机床整机业者带动高端零组件产业的发展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2005年台湾机床平均每吨售价为40万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通过“加值策略”,到2015年提高至70万元;另外,2005年台湾机械零组件平均每公斤售价为800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到2015年提高至1500元;同时以自主研发技术为基础,全球行销为策略,以提高台湾产机械零组件的附加价值率来作为未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目标,达到未来台湾制造的机械零组件不但是高品质,也具有高价值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年代,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质与量,因此在推动岛内机械零组件发展的同时,台当局还积极重视培养训练机械领域相关从业人才。“经济部工业局”拟定出“机械蓝领白领人才培训计划”及“专业产业人才扎根计划”两项配套方案,通过培训精进再职机械从业人员素质并结合产学资源,引导学术界着重机械技术领域的研究,宣传机械产业未来前景,吸引学子投身机械产业的行列,解决产业人才数量的不足的困境,进而提升自主研发实力。除了协助解决产业所需的基层劳力、技术人才需求外,台当局也针对国际营销、企业经营的人力需求,积极发起相关的“产学合作”,并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中规划了业界与学界的认养机制,藉此鼓励业界认养人才和学界认养技术,共同为产业扎根。

协助拓展海外市场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风暴使台湾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为的影响,同年11月,台湾“经济部”举办一系列与岛内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业者代表面对面沟通的座谈会,就未来台湾机械产业发展以及如何协助机械业者克服全球经济不景气等方面进行意见交流,会中达成几项共识,包括:持续加强对业者技术辅导,进行能符业界所用的人才培育,供应机械业充足的蓝领与白领人力,并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后投入机械领域就业,充实研发设计能力,藉此协助机械业转型与升级,让台湾机械设备除了成为岛内外各项应用产业的最佳支援后盾以外,也将现有机械产品推升到高品级的品质境界;积极拓展出口,进军中国大陆、中东、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新增租税优惠措施,如制造业及相关技术服务业新增投资得享受5年免税的租税优惠等。

为协助台湾机床产业拓销全球市场,“经济部”除了协助提升产业技术、产品竞争力并新增租税优惠措施以外,自2008年7月至2012年,再投入15亿元经费推动“鲸贸计划”,针对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等新兴区域加强拓销,以维持台湾机床业对外贸易长期稳定成长,并提振岛内景气。另外,为协助业者在此不景气时期积极争取订单,还将规划补助及协助岛内机械业者于2009年扩大邀海外买主来台参加岛内举办的展览。

为协助台湾机床拓展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经济部”积极推动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交流,通过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及台湾工研院出面组织,于2009年12月1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此次会议共吸引两岸精密机械业界菁英近500人与会,大陆方面派出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领队,包括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凯捷利集团、武汉华中数控、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等机构和重量级企业在内共100多人的代表团来台交流。台湾业界包括友嘉实业、东台精机、上银科技、台中精机、程泰机械、庆鸿机电、宝元数控等主要机床生产企业的高层主管都踊跃出席,显见两岸业者对此会议的重视。

这次交流会议为期两天,双方就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发展与趋势、如何强化两岸在精密机械的研发合作及共同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等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结合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优势,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会议期间还提供与会业者商机对接的机会,让两岸企业直接沟通与洽谈。会后双方发表共识结论,希望两岸优势互补与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强化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供应键体系,发挥两岸产业优势,进军国际;架构两岸精密机械资讯平台,开发新一代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及高端控制软体,提升产业附加价值。两岸代表签署共同合作意愿书,表示今后要定期举办合作及交流活动,持续共同开拓全球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

促进机床产业智慧制造

2010年以来,台当局更加重视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希望减少对海外的“技术依赖”,提出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在2015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规划,同时也制定了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各项具体目标及推动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策略。

在2010年11月举行的第30次科技顾问会议上,台湾领导人提出“以科技创新强国,拼产业黄金10年”,规划“智财维新”、“原创与创新”、“产业前瞻与创新”等策略,将科技预算投资在“知识产业化”的经费比例由现行的8%提升到2015年的12%,科专经费应维持一定比例支持中长期以发现为基础的创新前瞻研发活动,在台湾设立“区域性智财权资源枢纽”,重视强化大专校院原创智财的产生及联合智财运用的能量,建构跨校智财联合营运及产学伙伴联盟创新研发平台,成为台湾创新竞争力的推手,发展大学育成新创事业平台,完备创业友善环境与机制(含人才、技术、资金、及育成功能),发掘出台湾具原创性科研成果,将其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动力,积极扶植产业转型,以工研院模式桥接业界与学界,强化国际研究社群的合作关系者,引进创业、投资、经营等专业人力,以此作为未来短、中、长程策略目标。

此外,相关部会陆续推动实施“爱台12建设总体计划”、六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四大智慧型产业(云计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发明专利产业化)等重大方案,希望在现有科技发展基础上,健全科技与产业发展环境,将科技发展的优势与资源馈入产业发展,以掌握关键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并带动新一波的经济荣景。

台湾“经济部”重新修订《产业创新条例》,取代过去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在推动机械产业发展方面,新的政策的重点为:以厚植研发实力提升产业竞争能耐、活化创新环境促进产业开创新局为目标,深耕产业科技与扩大新技术应用,促成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运用科技创造服务业新价值,推动“业界科专计划”活络企业研发投入,营建特色产业创新基础环境。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9)

一、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年伊始,我局就积极深入企业调研摸底,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我局诚邀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来我市考察新材料企业,与科达公司就产学研合作事宜正式签约;邀请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赵德安院长考察我市电器制造企业,与镇江天力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华通电气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沪浙科技招商活动中,张庙茶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茶叶定向服务合作协议;5月,中日合作(镇江)农业交流中心正式签署,为《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技术交流平台;在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就食用菊花科技合作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局组织企业赴京实地考察了该中心和试验基地,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科技合作进行了探讨,签订了食用菊产学研合作协议;9月,精心组织4家企业共5个项目,参加镇江金秋经贸会和我市“一节一会”活动;11月,组织多家企业共40人次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同时,我局多次组织企业与周边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交流,签订产学研协议15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互动,使我市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日渐紧密,形成了校—企积极共建研发平台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活动,我市加大对创新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从今年开始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组织申报了依托东南大学以宁武化有限公司为基地的“江苏省先进道桥用辅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申报了镇江市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核电及船舶用管配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东南大学以科达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其中,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报的镇江市金属管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镇江市级工程中心,获20万元资助,金钛软件有限公司与印度合作的金钛任务流目标软件项目获镇江市20万元资助,镇江农科所与日本岛根县云南农协合作的高档优质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获××市8万元资助。促成了佳誉信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石油催化剂技术中心”,正式筹备了三泰服装与公安武警总后勤部共建的“服装辅料工程中心”。经考核后批准了九龙药材有限公司的“茅山地道中药材研究所”。

二、突出重大项目申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我局注重抓好对激励全市创新创业热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做到从早从快,高标准、大力度地组织申报工作,切实对照《指南》,细排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明确专人负责,全程指导申报单位按照项目申报的时序进度和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帮助申报单位邀请省内同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先期项目咨询,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理清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确保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材料的编写。针对高层次人才申报的特点,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同时,积极向兄弟市局学习成功经验。今年以来,共组织申报17项省级重点项目,其中科技攻关项目8项、高技术研究项目3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名。目前,有9个项目获省立项,资助经费近XX万元。其中,《XX吨/年高性能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和《常绿彩叶苗木新品种选育及组培快繁技术开发与推广》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立项、资助经费160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夏瑞夫博士(印度籍)获省批准、资助经费100万元,《高抗病毒西洋南瓜杂交新品种选育》和《红叶石楠、三叶草抗逆种新品种(系)选育》2个项目被列入省高技术研究计划、获资助60万元,《特色樱桃谷鸭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于橡胶行业的高端有机硅延伸产品nxt的开发》等4个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获资助186万元。随着这些高“含金量”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效应的发挥,必将推进我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高地的建设。 共4页,当前第1页1

三、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培植规模工业的政策,鼓励全社会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我们将政策宣传作为重点,税收奖励政策兑现作为抓手,鼓励企业用好用活科技政策。年初在对数十家企业调查摸底后,对产业格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初步形成了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围绕这些产业和产品群开展工作,帮助企业对30多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查新,解决了他们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困难。今年以来,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6个,镇江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10个,组织镇江市新产品试制计划23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项。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批准骏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7%,实现了同比高位增长,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放大特色农业效应,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的“五大特色产业”,积极组织《××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依托这一国际合作成果和南京农业大学,及早启动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申报工作,为此,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广泛调研,规划建设方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优势集中、实施可靠、富民强市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实施方案,为“××模式”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精心组织,认真筛选,择优申报省级农业科技计划9项,××市级20项。目前,获省立项4项、资助经费126万元,获镇江市立项13项、资助经费103万元。

五、强化考核工作抓手作用,促进科技工作全面提高。

一是加强科技与人才工作考核。年初,根据省科技局长会议和镇江市科技系统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确定了XX年年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对XX年年度科技工作以责任状的形式进行了分解。同时,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市XX年年度镇(开发区)、局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责任状的签订和文件的印发,进一步明确了镇、部门科技与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促进了镇、部门对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视。六月,结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对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进行了实地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提高了各单位对聚集人才高地的认识。今年以来,我市组织申报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3名,推荐上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4名,推荐上报镇江市杰出人才奖2名,获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1人、经费100万元。在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实施过程中,重视与“333”工程、“169”工程和“313”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优先安排科技人才的科技计划申报。

二是加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领导。我市充分认识开展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市科技局局长为主任的“争创办公室”,认真学习相关考核文件,制定了考核工作方案,分解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确立了“全面通过,争创先进”的目标。确保了定量指标数据准确,定性材料内容详实,科技进步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为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争创示范市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开展。以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市为立足点,狠抓知识产权工作。注重争创工作的硬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立知识产权管理科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组织专利申授等工作,专利申请645件,专利授权312件,完成了全年任务的争取指标。加强争创工作的软件建设,通过群发短信、知识产权知识有奖竞答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知识,拓宽知识产权宣传教育面,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认真制作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展板,配合镇江市“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展览活动。积极组织18家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充分展示了我市专利成果和名牌产品。科达公司被列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单位,获资助5万元。依照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的要求和考核指标体系,我市一举通过了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跨入了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行列。

四是认真组织社发科技计划的申报工作。根据省、镇江市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共申报××市级社发计划项目6项,其中市人民医院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效的分子基础研究》被列入指令性计划,获3万元资助。

六、强化软环境建设,展示科技部门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政务信息和科技宣传工作。积极升级改造××科技网,为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拓展平台,促进政务信息电子化,办事透明化、监督公开化。现在,《××科技网》已经成为依法行政和接受监督的平台,成为科技成果信息汇集的平台,也必将成为充分展示科技工作新业绩的平台。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报送得到了加强和重视,共向省科技厅信息报送系统报送稿件72篇,被录用的29篇,共有9篇稿件被《××日报》录用。向省科技厅和《××日报》投稿和录用数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及时宣传了我市科技工作多方面的进展和特色。 共4页,当前第2页2

二是加强机关职能建设。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积极发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市科技局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了全体人员的责任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有力地调动了全局人员创新创优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制定了本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领导和责任分解》。认真组织学习赵亚夫同志四十年如一日立志科技富民的先进事迹,开展了学习赵亚夫精神的大讨论,全局上下积极开展软环境建设,面向全社会公开服务承诺,促进了全体工作人员思想认识的提高、增强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保证了各项科技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认真开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建设,坚持法制学习,制定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责任制,及时上报各类相关材料,保证最安全局的创建。加强科技工作平台建设,经过筹备,科技—质监大楼已顺利开工建设。

XX年年,我市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不足、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浓、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困难、缺少支柱性产业,针对现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扬科技人的“创业创新创形象”精神,为我市全面冲刺小康社会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七、2009年度工作要点

今年的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科技会议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奋力推进科技在全面冲刺小康社会目标的支撑作用。

(一)目标任务

新立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部级3-5项,省级15-18项,镇江市级40-45项,本市级60项左右,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2%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全面完成科技楼建设工程,积极筹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奋力赶超,自加压力,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力争实现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0%。

2、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3、积极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争创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4、加大重大项目申报力度,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激情。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5、认真实施《××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一镇一园区(基地)”工程建设。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20项,争取立项10项以上,完成8项。

6、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民生工作,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社会发展科技计划4项,立项2项,完成2项。

7、加大调整专利结构力度,努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年专利申请达700件,确保专利授权340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动方案。

8、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1000万元以上,本级财政科技拔款1000万元以上,自筹科技投入3.5亿元。

(二)工作措施

一是全力推进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楼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服务创业中心建设;以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培育为先导,全面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以申报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着力提高创新机构的数量;以创新基金为引导,形成多渠道研发投入;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促成智力和成果进入各类创业创新实体。力争在2010年建成一个创业创新较完备的体系。2009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入实质性的创建期,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二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入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智力和成果与企业对接,将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来我市创业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主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将企业与高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产学研合作推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能力,将成功的合作单位推向更高的合作层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2009年,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三是高位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第一轮“双倍增”计划,我市已于XX年提前完成,比原计划13.5亿元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17.5亿元。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是在第一轮完成指标基础上再增2倍,我们自加压力,在XX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30%,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较为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此,我们将大力发展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工程中心建设、资金引导等方面实行全面扶持。2009年,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5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1%以上。 共4页,当前第3页3

四是奋力争取重大项目。国家和省以及××市的重大项目对企业创业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绩效显著,对一个地区的创业创新有着相当的激励作用。我们将在成功申报9个含金量高的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企业,进一步依托院校和科研院所,将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与产学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业创新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五是不断强化科技园区示范辐射作用。以《××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指针,全面开展“一镇一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示范园区和综试基地,从政策、项目申报、示范推广、科技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进科技支撑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09年,申报镇江市级农业科技计划20项,争取立项10项以上,完成8项。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70-02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记录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资料,是重要的科技信息储备资源,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支持生产建设和科研发展等重要作用的主要手段。

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重要性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我国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包含大量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潜在的科技信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对科技创新具有奠基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科技创新没有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作为它的基础,科技创新根本无法实现。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非常重要的科技档案资源,将前人的研究和成果都给予了精确记录,有助于当前的科技工作者真实地了解前人的研究历程和成果,由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对科技创新具有启迪作用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当前的科研人员可以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得知前人相关研究中的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有助于产生新的研究思路,激发产生科技创新的灵感。第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则可以提供与科学判断有关的信息资源,由此来验证科技人员的判断。第三,科技人员在进行研究之前,通过对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来进行有效的研究,能避免重复研究。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中,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开发意识淡漠,重管理轻利用;知识产权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电子档案的出现也给项目档案的保密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开发意识淡漠,重管理轻利用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长期处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环境下,导致一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重管轻用”上,主要完成按时接收,安全保管,按规定接待查找档案人员等工作。再加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察觉科技市场和科研工作者需求的最新变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将收集、保存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进行系统加工,导致多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简单的数据整理状态,信息开发不充分,价值低,无法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快速查找和共享。

(二)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突出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中还存在不少知识产权问题,突出表现在产权的流失、产权破坏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效益的发挥。

1.产权流失问题突出

由于多数承担单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科研人员重项目研究、轻项目档案的观念依然很严重,造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政策掌握不全面,致使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意识,进而导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2.知识产权人为破坏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知识产权人为破坏是指在开发利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过程中,由于人的行为而造成的知识产权破坏。如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制度的不健全、执行不力导致无意或者蓄意破坏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知识产权。如有些科研人员缺少归档意识或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科研实验原始记录不记录或记录不规范,造成重要的科研数据丢失、科研报告不完整等情况,最终造成科技计划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不齐全;有些科研单位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被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窃用或抢先注册专利,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电子档案的发展使保密工作面临新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档案的管理成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电子档案的大量产生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贮存方式,随着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逐渐增多,纸质档案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电子档案为传统科技档案的利用开辟出一条新路,但同时也给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新问题。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录了重要的科技信息,不能随意变更、传播,重点针对特定的科研人员开放。电子档案便于储存和利用,但是,对电子档案的处理过程必须依赖于电脑和专用软件等现代工具,一旦借助的工具出现故障,会造成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可变或丢失。另外,电子档案便于修改、容易拷贝,这就给原始档案的认定带来了难度。虽然有技术可以防止伪造文件和在“原始文件”上任意修改,但是类似的限制功能是人为设置的,发生失真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所以,在现代工作环境下要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信息传播的可控性仍是需要攻克的一大课题。

三、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作用,为科研人员及时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更好的服务科研活动,对提高新的科技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技术成果水平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注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积极开发和利用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要意识到,面向本单位,面向科技领域,大力开发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为新的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服务,促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业务。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档案记载、积累的科技信息在科研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取得的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开发和科学研究的投入。

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来说,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项目档案开发利用环境,及时升级相关技术和设备,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

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和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增强保护意识

1.加强普法宣传和职业道德教育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要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首先,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要对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保密法》等档案管理中涉及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任何人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将属于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成果据为己有、非法使用、泄露或转让。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各单位或科研人员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由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提供资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其成果具有公共属性,更多的是要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个人不能随意处理。所以各级管理部门应对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科研人员为国家服务的意识。

2.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使用者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必然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应分清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哪些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哪些是属于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之外的,对于利用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项目档案,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权利。在开展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利用服务活动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开发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信息产品,这种智力性劳动成果由于具有独创性,则应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利用者,既要注重对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自由阅览、复制等合法权利的保护,同时也要强调对其非法利用行为的控制和惩治。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与利用

在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的环境下,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信息在产生、处理及传输的过程中,使资源共享、近远程查询利用成为现实的同时,也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保密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因此,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各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必须要配以多项行之有效的保密技术,以确保党和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才可以较好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化服务功能。为了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利用的安全,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物理技术保障,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保密管理。具体可采取物理隔离的办法,严禁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上传,严禁联网或一台计算机多用;也可以采取安装屏蔽设备或使用视频监控保护等方法来解决。二是网络技术保障,主要是使用保密技术来建立访问监控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定位跟踪等。对于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有专人负责,对上网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必须进行保密检查。应依据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设定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内容尚不能完全开放或未解密的电子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不得使用普通的移动存储设备通过拷贝的方式利用。对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要用专用工具进行定期检测和拷贝,以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信息的可靠性。对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标准等,以保证电子文件的质量。

四、结语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具有能够及时保存科技信息的优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是对科技计划项目资料的升华和再创造。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积累,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供完整、可靠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新才,陈荷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建设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3(2):84-88.

[2]刘春泽,宋宇.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8):135.

[3]潘世萍.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政府权益的体现[J].档案学研究,2007(6):11-13.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篇(11)

0 引言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目标,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组织实施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引导科技活动走向、调配科技资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报告涉及的国家科技计划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地方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地方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科技工作以地方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为依托,围绕本区域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区域的科技能力建设。因此,地方单位是地方科技发展重要科技资源,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计划项目的能力及产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1 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情况

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是我国科技部发展规划的三类主体计划项目,五年为一个计划周期。从科技布局来看,北京作为首都,是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每年北京地区承担的科技部计划项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是全国第一大户。2011年和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支撑的角度出发,地方单位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了解和掌握“基层科技”力量的综合实力以及科技创新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1 规模及技术领域分布

据统计,2011-2012年北京地方单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累计承担项目总数占北京地区三类主体计划项目承担总数的7.6%;地方单位承担三类计划项目的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占北京地区三类主体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的7.9%。

2011-2012年,从北京地方单位累计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额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地方单位承担的各类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投资领域各有侧重,按各技术领域的科技部计划拨款额占该类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的比重10%及以上的标准来看,占首要地位的分别是:863计划重点投资于生物和医药技术、973计划重点投资于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投资于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如下表所示:

1.2 按执行部门分布

将项目数在各类承担单位之间的配置按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划分,在三个主体计划中,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以企业为主,占五成多;973计划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各占五成左右(见表所示)。承担项目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包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企业包括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1.3 产学研合作情况

国家科技计划在实施中积极鼓励产学研合作。①不同类型科技计划在科学探索研究、先进技术或新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等阶段所采取的布局和上下游关系,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三类主体计划中64.4%的项目有产学研合作。

根据参加单位在项目中的作用,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配合进行研发及技术攻关;二是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导进行研究,企业部门为辅;三是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的产学研合作。

据2011-2012年的国家计划项目统计数据,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产学研合作均以前两种方式为主,但略有不同。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半数以上产学研合作属于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为辅的研究项目,973计划则96.3%的产学研项目属于以科研院所或高校为主、企业参与的研究项目。

2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项目产出效果分析

根据2011-2012年国家计划项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项目的当年到位资金的人均分布来看,2011年和2012年人均到位资金略有波动,但从整体来看,地方单位的实力与中央单位的人均承担能力差距不大。

从三类主体计划累计到位资金中自有资金的占比情况看,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由地方单位承担的项目的累计到位资金中五成来源与自有资金,而自有资金中又有六成以上来自企业资金,数据表明地方单位中企业承担主体在高水平研究项目中的投资比重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支撑能力,相对比之下,中央单位承担的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自有资金比重较小,其中企业资金更显不足。973计划的研究中央和地方单位呈现出相同特点,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且以部级政府资金为主,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较少,国家仍然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投资主体。

根据统计数据,2011-2012年期间,从人均数量来看,三类主体计划中地方单位承担的863计划人均要好于中央单位的人均量,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人均量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相比,差距在0.03-0.24之间,其中973计划人均论文产出量地方单位比中央单位差距稍大些。

从三类主体计划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比较,地方单位承担的科技支撑计划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要优于中央单位,高出0.02-0.03件,而863计划和973计划则稍逊于中央单位的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差距在0.01-0.04件之间,仍然可以看出,地方单位在承担973计划的人均发明专利产出量与中央单位的差距稍大些。

3 存在问题

3.1 地方政府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地方单位基础研究人均产出低于中央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是面向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的基础研究。从累计到位资金来看,973计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中基本全部来自政府资金,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对973计划项目的累计到位资金仅占全部政府资金的0.3%。虽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主要依赖国家支持,而地方政府的投入显然偏小。从中央、地方承担973计划项目产出效果来看,数据显示,地方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人均与中央单位相差0.24篇,人均申请发明专利与中央单位相差0.04件。地方单位承担基础研究的人均产出也明显低于中央单位。

3.2 中央与地方合作不足10%、地方依托中央占三成

在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45.8%的项目是与中央单位合作完成;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合作主要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部分院所为主。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合作项目占中央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的8.2%;与地方的合作单位中48.1%为企业,占到合作单位的近一半。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25.9%的项目与中央单位合作;与中央单位合作中的单位中,中科院部分院所、清华大学合作项目较多。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合作的项目占中央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的3.8%;与地方的合作单位中78.4%是北京地方高校,其余的21.6%的单位是科研院所。在合作的地方高校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合作较多。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39.7%的项目与中央单位合作;与中央单位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要合作对象。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其中与地方单位合作的项目占该类产学研合作项目的9.4%;在与地方合作的单位中企业占49.3%,其次是地方高校,占34.3%。

综上可见,第一承担单位为地方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中,与中央合作的项目比重占三成以上,而第一承担单位为中央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中,与地方单位的合作占比不到10%,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与地方单位合作较多的是企业单位,973计划与地方高校有较少合作。

3.3 地方单位承担项目技术领域研究不均衡

国家三大主体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基础研究、高技术领域和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863”计划的实施,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

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地方单位重点投入在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占43.7%,其次是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占22.6%;而中央单位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分布较均匀,与地方单位相比,在“海洋技术”领域也有研究,但未涉足“地球观测导航技术”领域。

通过“973”计划的实施,我国基础研究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以及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展开。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依然较均匀,与地方单位相比,地方单位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投入较大,占65.5%,而其他领域投入较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人口与健康、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材料、制造业、能源、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产业科技问题展开研究。

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投入都比较均匀,相对而言,中央单位投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领域,地方单位投入最高的是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4 建议

4.1 加强地方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地方基础研究发展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支撑国家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地方基础研究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地方单位作为北京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推动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十二五”北京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依托。

为扭转地方基础研究薄弱,地方政府应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壮大基础研究队伍,只有基础研究长期的积累并实现与多学科综合交叉,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地方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才会不断增强,更好的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改善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奠定科学基础。

4.2 促进央地单位合作、助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北京聚集了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计划项目也居全国首位。充分利用好中央在京资源,为推动地方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央单位承担的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中,与地方单位的合作不足10%,但在合作的单位中企业占近五成。众所周知,863计划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这些高水平领域的研究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依托企业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下,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必然更多的倾向于企业承担。中央和地方单位在科技支撑计划的结合,有益于地方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中央单位主导利用地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可以便于中央单位对地方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科技发展。目前看来,地方企业整体合作的项目绝对数量较小,因此就地转化效果不具明显优势。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央地单位资源有效对接,为促进地方科技快速发展。

4.3 扩展技术领域,增强区域科技支撑能力

中央单位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重要支撑单位,科技部计划拨款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发展比较均衡,研究领域较广,全面推动了国家的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相对比之下,北京地方单位作为北京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在技术领域的发展上略有侧重,例如,生物和医药技术、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等,在推动这些优势资源领域的发展上北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各种科研基地。但,依托首都中央资源优势,我们应更多的挖掘中央资源为北京地区所用,扩展地区科技研究领域,推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动产业发展。

4.4 依托中央优势资源、提升北京地方科技发展

在所调查的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地方企业的发展,多数是在中央单位高水平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北京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的合作,是提升地方单位科技实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德瑞,周贵生,顾全,等.部级科研项目投入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1996(3).

[2]房卫东,等.面向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整合管理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