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5 18:14:33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1)

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但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一定能发展兴盛起来。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建筑物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智能建筑已成为我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住宅的含义

所谓智能住宅,是指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的通讯设备,如计算机、电话、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等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连接到一个中心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同时能与住宅外部世界联系,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从而给住户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方便适应当今高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性化住宅。

构成智能住宅的基本条件有如下三点:

1、具有相当于住宅神经的家庭网络;

2、能够通过这种网络提供各种服务;

3、能与社会等外部世界相连接。

一般认为智能住宅应具备的四种功能

1、安全防卫自动化系统。

2、身体保健自动化系统。

3、食物烹调自动化系统。

4、文化、娱乐、信息自动化系统。

二、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并不是特殊的建筑物,而是以最大限度激励人的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心,配置了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建筑。在这里广泛地应用了数字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构成各类智能化系统。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说,智能建筑的核心可归纳为:

1、CA通信自动化系统Com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CA是通过数字程控交换机PABX来转接语音、数据和图象,借助公共通信网与建筑物内部GCS的接口来进行多媒体通信的系统。目前,公共通信网在我国有城市电话网、长途电话网、数据通信网CHINAPAC和CHINADDN。如果需要用卫星通信建立VSAT网,可租用卫星转发器以实现C波段到CU波段的卫星通讯。

2、OA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AutomationSystem:OA按计算机技术来说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结合的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集文字、语音、图象为一体的图文式办公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高效的业务处理。OA系统已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单位、企业、新闻单位等的日常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建筑中OA常由两部分构成:物业管理公司为租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物业管理内部事物处理的OA系统,大数使用机构与租用单位的业务专用OA系统的。

3、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以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来完成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综合监控系统。BA系统运行的目标是对建筑物内所有建筑设备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以保证建筑物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和最佳运行状态。通常在BA系统管辖下的有空调、给排水、冷热源、供配电、照明、电梯、停车库等设备。

4、SA安全自动化系统SecurityAutomationSystem:SA系统常设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通道控制(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巡更系统等。SA系统24小时连续工作,监视建筑物的重要区域与公共场所,一旦发现危险情况或事故灾害的预兆,立即报警并采取对策,以确保建筑物内人员与财物的安全。

5、F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AiarmSystem:FA系统是消防系统具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功能,是一专用计算机系统。

6、GCS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CablingSystem:GCS是在智能建筑中构筑信息通道的设施。它采用光纤通信电缆、铜芯通信电缆及同轴电缆,布置在建筑物的垂直管井与水平线槽内,一直通到每一层面的每个用户终端。GCS可以各种速率(从960bit/s到630Mb/s)传送语音、数据、图象信息,称之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

四、智能建筑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三个“不等于”

(1)在建筑物内采用了综合布线“不等于”实现了建筑智能化;

(2)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信息插座越多“不等于”智能化水平越高;

(3)系统集成“不等于”集中控制;

2必须做到三个“统一”

(1)需求与经济相“统一”;

(2)需求与技术可能相“统一”;

(3)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3必须做到三个“优化”

(1)优化设计

智能建筑系统采用了多家厂家的产品,多种智能化系统的优化设计是关键。

(2)优化施工管理

在施工阶段,出现多专业、多工种、多个施工单位的配合协调,优化施工管理是措施。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T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04-02

近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伴随着智能建筑市场的兴起,市场对智能建筑技术人才需求也迅速增长。然而,我国在智能建筑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明显滞后智能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培养智能建筑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满足社会对智能建筑人才的急切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专业在建环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主干学科,加大了自动化学科的课程。在此背景下,我们“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建环专业专业主干课程,计划学时为48学时。开课时间为第7个学期。

自课程开设开始,建环专业的同学就表现出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浓厚兴趣。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并且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交叉课程,因此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能很好地适用于该学科。所以,要更进一步的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直至有该学科的系统教学体系建立。本文从理论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课程设计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建设,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建设好这门新课程。

1 理论体系建设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从智能建筑的定义可知,智能建筑设备系统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而“智能建筑设备系统”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点,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控制、网络通讯技术,而且涉及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诸多技术,是多学科的典型结合。

根据智能建筑设设备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三大部分。基础理论是针对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之中析取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等内容。基础理论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起到温故和铺垫的作用。专业理论则是面向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在基础理论上形成的具有本课程特色的专有理论,具有创新的功能,起到知识延伸和扩展的作用。专业理论主要包括智能建筑集成技术、建筑建设监控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专业理论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工程技术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设计以及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理论体系,就可以进行教学大纲和讲义、课本、电子课件、参考书和实验指导书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课程具体讲授的内容如下。

(1)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概述。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体系结构;建筑智能化技术;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2)智能建筑的信息传输与网络。信息的分类和表示、传输介质和方式,PABX通讯网络、公用电信通讯网络。

(3)智能化建筑内的计算机网络与控制信号网络。建筑内的信息交换平台、建筑内的Internet;建筑内电话网及相关技术。

(4)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典型综合布线系统。

(5)智能建筑设备及其控制特性。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空气的物理性质、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冷热源系统。

(6)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集散控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7)智能建筑的安防技术。门禁管制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智能建筑防盗报警系统。

(8)消防及联动控制技术。火灾控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智能消防系统。

(9)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技术。将智能化系统从功能到应用进行开发和整合,从而实现对智能建筑全面和完善的综合管理。

(10)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介绍1~2座典型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

2 实验体系的建设

实验体系是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实验体系应避免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内容,应是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很注重实验体系的建设。在本课程中实验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其中综合设计性的内容占70%以上,实验内容基本覆盖了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在安排上也围绕住专业理论进行,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其目的要求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基本上达到以下的要求:(1)具备能熟练操作本专业常用仪器仪表进行测试的能力;(2)具备熟练测试本专业常规参数的能力;(3)具备能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对系统、设备及环境进行综合实验测试、研究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为今后的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为:(1)熟悉有关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国家标准和规范;(2)掌握对设计对象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3)掌握确定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4)学习和掌握选择智能建筑设备的型号和规格的计算方法;(5)学习绘制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施工图及编制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使用说明书。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学习建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们电子院校的特色,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建环专业核心课程“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点滴看法,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同仁们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3)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it is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produc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and new technology combination, i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informationization and economy internationalization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science, it perfectly reflects the architectural ar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to design influence, this innovative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analysis of innovative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因此,建筑智能化是21世纪建筑的长远发展方向。智能建筑的概念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它还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际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GB 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定义。所谓智能建筑,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使用者的要求和智能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同时,智能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合理性、人文性这些理念。工业社会改变以来,智能建筑发展构成了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消耗,又使之成为当代能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智能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

2智能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智能建筑设计系统性

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该资源达到充分的信息共享,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实用、高效、便利、可靠、低耗等目的。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建筑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从智能建筑的需求目标出发,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性,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设计中始终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环境。

2.2 智能建筑设计优化

智能建筑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

由于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所以,系统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必须根据总体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并经总体设计方同意后批准实施。

2.3智能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在对建筑合理性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智能建筑设计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使智能建筑设计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进行。但是,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的建设要求,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提高建筑合理性的关键。

还要从现实经济条件出发,对技术设置进行恰当的选择,有机协调建筑诸要素,提高综合效益。这些构成了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理念的基本内涵。此外,由于建设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把技术问题语经济指标相结合,通过经济分析和经济比较以及效果评价等手段,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智能建筑设计师只要能把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之中,全面评估先进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又能实事求是的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先进技术,就有可能真正达到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

2.4 智能建筑设计经济的合理性

要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建筑经济效益的含义应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指建设资金投入的经济回报;其二,指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是在“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要求下,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或在相同劳动消耗下,获取最佳使用效果。良好的经济回报是建筑发展得以不断延续的必要条件,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高效利用则是建筑发展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化、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方面内涵是相辅相成的。

从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实践来看,影响智能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思想陈旧设计中的错、漏、补,使工程造价出现“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②华而不实的建筑创作,忽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现在某些智能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只是一昧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奇、特与豪华高档,而不考虑建筑的适用与经济。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脱节。目前的许多关于设计方法和程序的理论均是停留在抽象的文字逻辑推理,缺乏对实际设计经验的观察总结;缺乏由设计理论到设计实践的具体有效实施途径,得不到设计方法和具体案例的验证,使设计理论失去了指导设计实践的意义。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与学习室内设计的学生的层面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其工作方式也会不同,设计方法重要,设计实践课程更重要,室内建筑空间设计专业本身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最适用的设计方法只有在设计实践中产生。

③工程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有些智能建筑设计师缺乏经济观念,导致设计思想保守,认为降低投资成本是业主的事,是财务人员的职责,与己无关。如此,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就很难做到。

④相关政府部门对设计的审查、监督不到位。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是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同时又是节约建设投资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建设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阶段。但毋容置疑也有些勘察设计单位由于管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劣质设计,不仅有损于城乡形象,甚至造成了不少恶性质量事故。防止因工程设计而造成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加强对设计的管理,已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政府主管部门对智能建筑设计的宏观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对设计,更应该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监督,由专门机构负责。且应重点审查;(1)是否登记注册;(2)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勘察文件;(3)必须要有会签与兼审;(4)是否通过设计招投标。

还要发挥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至关重要,对不符合要求的设计,违章设计在查处的同时及时曝光。

2.5 智能建筑设计结合自然因素

智能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智能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评判体系的偏差。最佳方案和最佳作品的标准是什么?无论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行业,还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设计教育,甚至我们的用户仍然是停留在外在表现形式的好与坏上。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设计师在对自己的设计作品如何评价和陈述时,一脸茫然,只是说这样好看这样时尚,更有很多的中标优秀设计方案看起来很美丽却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缺乏对设计对象和现场状况的足够了解而不得不修改变更方案。以至于认为电脑表现效果图的作用就是用来骗业主和为了设计中标而做,这种现象已经是这个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与整个室内建筑设计行业的项目招投标程序特点有关。同样不能幸免的是我们的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纯美术化的评判标准也无意中误导了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设计价值观念和设计工作方法在读书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相互矛盾;这与我们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关,与我们的设计教育对此理解的程度和认知程度有关。

4 结语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

智能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方案构思、还是方案设计以及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合理性的理念。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智能建筑的实现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是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化,而是采用高新技术来实现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我国智能建筑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呈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践,总结、提高,为实现建筑智能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一定能发展兴盛起来,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4)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

(1)智能化建筑概念。目前有关建设部门将智能化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结合了传统建筑工程与高新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巨大的市场潜力。(2)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导致有些工程无法如期完成,从而拖延了建筑整体的完成,难以保证效率;另外,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故障率很高,而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为一些业主青睐。其次,我国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从1990年开始,智能化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我国的智能建筑已经大有普及之势,实际应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办公场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的需求都将智能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五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将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1)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少系统规划理念。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第二,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2)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岗的方法,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总体来说,智能化建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的建筑业中,智能化的水平将会不断提高,智能化也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智能化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水平,提供周到良好的服务,才能使智能化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需要智能建筑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5)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技术、效率、价格、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程大章发展、环境、人气等)。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6)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技术、效率、价格、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程大章发展、环境、人气等)。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供产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39-01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集高新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大城市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面对那些规模大、功能复杂、标准高的建筑综合体,使用者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卓越的建筑自动化管理,高效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加人性化的、舒适的、节能的、符合绿色生态要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建筑为平台,同时配置各功能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空间,以适应当前现代建筑的需要。按照目前的智能化系统的5A分类,智能建筑的设计相关专业如下: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工程造价、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室内装饰等。

(1)建筑结构:体现在对建筑物的整个结构及功能正确定位,在设计安装时合理考虑其点位及布线情况,与结构配合,预留、开槽及隐蔽工程需要双方做好沟通。

(2)给水排水:体现在BA楼控系统及SA消防系统中。需要了解并掌握水泵、水箱、生活热水系统、消防水系统的基础理论,通过水力计算,合理设置对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3)暖通空调:体现在对制冷系统的控制监测、对空调及新风机组的控制监测、对风机盘管的控制监测、对送排风机的控制与监测等。需要对冷热源系统、空调及新风机组、送排风机及变频风机、风机盘管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4)建筑电气:需要对变电与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等进行监测与控制。需要看懂建筑物的电气图纸。

(5)工程造价:由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一般由弱电总包进行设计、采购设备、施工安装及调试,在投标及施工时需要大量的预算和决算,主要为机电安装方面的工程造价,必须熟悉定额的编制与管理工作。

(6)计算机网络:几乎贯穿于整个智能化系统设计中。除需要设置局域网络,同时联至互联网外,在手拉手的门禁系统设置、消防的自动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的设置中,都需要网络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同时,系统的集成中,需要开放各种接口和协议,使各种独立的子系统能够连接至集中控制中心。

(7)计算机软件:主要体现于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中。除大量使用的行政办公软件外,办公自动化还包括大量的业务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工程软件、人事管理、教务管理、物业管理等。

(8)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于楼控系统中,如上所述,监测及控制水暖电的运行情况,采用PLC、单片机等各种技术达到控制作用。

(9)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根据电子学的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在弱电系统中,有大量的电子元件的安装及调试工作,设计的选型中需要对产品的各个参数和性能进行运算和对比。

(10)室内装饰:弱电系统的安装与装修需要不断配合,这就需要在设计初期考虑其布线及设备安装如何达到经济美观的要求。

除以上专业技术理论外,按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在设计中有不同分类,不同的功能型建筑势必拥有不同的设计理论及范畴,需要结合行业及地区的特点,不能盲目照搬。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定位:在设计初期,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目前国内智能化水平高低和建筑的规模进行定位。要进行“整体设计”,结合当地的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不是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应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高标准集成。要经过业主的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初步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在实施深化设计等环节,既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功能适用、维修方便,又要留下可扩充余地,追求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提高管理的可扩性和易变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工作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舒适性:要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从总体到细部都应考虑智能化系统的布置、安装与正常运行的特殊需要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为满足建筑自身功能和智能化所需的一切管道均应隐蔽敷设,以此满足智能建筑内部舒适美观的环境。另外,智能建筑内的各类线路和各种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噪声或发热,设备的维修及各生活区、办公区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有合理的区域划分。

(3)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系统集成,需要在统一的操作界面运行环境下将五大基本要素BA、SA、CA、OA、FA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4)绿色节能:所谓绿色化是指绿色建筑要遵循的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等原则。智能建筑首先是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需要各专业密切合作,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并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节能的目的。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化地操作,达到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目标。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不仅仅是智能大厦,建筑的智能化广泛应用于智能住宅、智能小区的建设,甚至扩大于整个城市。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全面实现对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涉足多个领域,精通建筑、设备、电子、通信、计算机各类知识,同时有着绿色节能的理念,深入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与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专业建设;建筑电气;智能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27-02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是辽宁省第二所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高等学校,自新专业招生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科研、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1.明确专业定位,培养建筑智能化特色人才。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智能化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建筑智能化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强电+弱电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建筑网络通信技术、建筑通信工程、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建筑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强电+弱电+信息+建筑环境等多学科、多技术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将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体现全面发展和建筑智能化专业的特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合素质教育为一体,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的知识体系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掌握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基础理论,同时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及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建筑通信工程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2.优化培养方案,强化专业特色。(1)教学计划注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框架和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多年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依据人才社会发展需求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在着重传授学生必须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工程与设备的主要规范与标准,熟悉建筑、建筑设备、通信、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建筑气与智能化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2)教学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基础理论模块、信息技术模块、电气技术模块和建筑技术模块四部分核心课程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克服了传统工程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学计划体现了我校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思想,即重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渗透到了培养计划中。(3)教学计划面向工作的实际需要。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设置、相对独立、互相支撑、与素质教育课程协调进行,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注意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间的衔接和内在联系,尽量做到并行或配合进行,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步性。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工作的实际需求。(4)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的知识体系应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另外,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体现建筑智能化的专业特色,即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合理性,以及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些专业特色的课程中,如建筑智能环境学、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中,增加了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加大了专业实践环节的学时,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建筑智能环境学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注重体现建筑智能化专业特色,将强电与弱电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突出智能建筑特色、反映时展需求的特点,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结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系统、科学、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同时要将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从整体上考虑,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实践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实行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多种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比例,建立大学生科技实践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以“实验+大学生科技实践+工程训练”为载体,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素质、创新意识。同时,建立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各种科技竞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此外,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要将实验分成基础理论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研究实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实践结合,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发展需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引进具有建筑智能化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更新实验内容。

设置建筑智能环境课程、建筑设备自动化等实习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突出专业特点,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在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中,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际工程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设计了解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多角度、多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开拓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教师在教W中,将研究成果和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将研究成果引进教学中来。学生走进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现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要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组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际工程调查,广泛收集科技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另外,要有计划地吸收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智能建筑技术研究课题及工程项目,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相关合作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振兴,推动教学、科研、生产工程结合,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以便于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跟进现代科技的发展。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将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及校内外的各种科技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便于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狠抓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TU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04-01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及各项智能化设备的研发,极大地带动了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步伐,智能建筑在当前的建设规模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构成的复杂程度也逐渐加大。智能建筑建设人员在新时期进行智能建筑建设工作之前,必须对支撑智能建筑发展的系统集成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尽可能多地积累其在智能建筑建设中的控制应用经验,以使智能建筑建设在此种技术的推动下获得更为完善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谈论了其具体的控制应用,希望能够为建设人员提供一定的助益。

1 系统集成技术的相关理论分析

随着智能建筑在当今时代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也逐渐趋于广泛,并极大地推动了智能建筑的优化建设。而系统集成技术作为智能建筑建设的核心技术,其应用主要是为了使智能建筑的建设能够实现各项功能、管理以及信息共享的目标。而智能建筑当前的各种子系统及分系统不仅在数量上逐步增多,其系统之间还呈现出了更加复杂的关联程度,推动系统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是智能建筑优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系统集成技术的设计和应用是以各种计算机网络和对网络进行联系的网关作为硬件基础,并以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以及应对控制工作的各项组态软件为软件基础来实现运行的。它的设计能够通过各种软件以及硬件系统的共同工作达到对建设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的收集、存储以及处理和传输等,能够为智能建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自动化信息平台。从系统集成的分类来讲,它主要分为网络系统集成以及楼宇自动化的系统集成这两类,本文则主要是就楼宇的自动化系统来对系统集成进行分析的。

智能建筑所应用的楼宇自动化的系统集成,是由现代网络技术、建筑行业及现代工业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技术,它将智能建筑中整体网络系统作为自身运行的基础,然后通过使用自身的各种软、硬件对智能建筑的自动化系统以及管理系统进行调控,进而使智能建筑的建设能够充分地满足建筑设计施工的要求以及住户的居住需求。这种系统集成的控制系统在整个智能建筑建设中的应用是极其必要的,而其中最为广泛的则是各种监控集成系统技术的应用,比如空调监控、照明监控以及给排水监控等,通过这些监控系统进行工作,智能建筑才能够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智能化的运行。

2 系统集成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控制应用

当前时期,智能建筑的运行主要依赖于系统集成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加强对于系统集成技术应用的研究,才能够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益。而本文下面则通过分析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于智能建筑的楼宇控制工作的理论以及其具体的应用两个方面来对系统集成的控制应用做一下分析。

2.1 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于智能建筑楼宇控制工作的理论

在各种计算机网络、网关、软、硬件设备、监控设备等的协调工作中,系统集成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得以有效应用,而且能够为建筑楼宇控制工作提供优化的信息共享功能,从而使智能建筑的楼宇控制工作能够通过运用各种精确充分的数据而实现。而楼宇控制工作的实现则推动了智能建筑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管理与运行,使得智能建筑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化建筑。比如,智能建筑通过空调监控系统来为空调设备的运行提供数据,从而帮助空调系统自主地调节冷冻水的温度、运行状态、气压及液压、空气适度等,进而使空调设备实现自主的运转。而诸如此类的应用还有智能车间的消防报警系统、智能宾馆的热水供应管理系统等,是智能建筑智能化运行的必要保证。

而就系统集成技术在智能建筑楼宇控制中进行应用的理论基础来讲,其运行是以计算机的集成系统作为宏观控制系统,而从微观上来看这种楼宇控制主要是通过系统集成的前馈控制来实现的。前馈控制指的是在集成系统中各种被控制参数受到干扰因素将要发生变化时,系统则会根据其参数可能会发生的具体变化而提前地调整各种系统控制量,从而使被控制量的变化实现预先的有效应对,进而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调控的精确度,使得智能建筑楼宇的各项调控工作得以及时实现。智能建筑各个系统集成的程度越高,前馈系统控制器的控制精准度也就会越高,而其控制的效果也就会在更优化的状态中得以实现。工作人员在利用系统集成技术进行前馈控制时,还可以将前馈以及反馈的控制方案进行结合使用,使控制工作在运行时既能够得到前馈控制对于可测扰动的补偿,又可以获得反馈系统对于随机干扰的各种检验效果偏差的调整。

2.2 系统集成技术在智能建筑楼宇中的具体控制应用分析

智能建筑的楼宇环境极其复杂,各种功能之间存在着非常高的关联性,工作人员在使用系统集成技术进行控制应用时,要充分地兼顾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而本文则以系统集成在楼宇的空气环境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来具体地分析一下系统集成应用的

优势。

楼宇的空气环境控制牵涉到气候、天气、人数以及空调设备等各方面的因素,空调系统在对空气进行控制时,就会遭遇到这些因素的不同作用而产生非常大的系统工作偏差,不利于空调制冷量的准确制定。而反馈控制系统则是在空调系统产生偏差之后才开始对控制量进行改变,这就使得各项温度的具体调节以及执行产生了极大的滞后性。这样一来,空调系统无法实现良好的运行,从而降低了其控制的效果以及空调控制的节能效果。所以,工作人员要使用集成系统对楼宇的空气环境进行控制,以推动其控制工作的优化实现。

智能建筑的楼宇控制利用集成系统来实施,一方面能够通过集成系统中的能源计量系统进行工作,而在确切的用电量反馈下达到对于各种用电设备所散发的热量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还可以从集成系统中的门禁系统达到对于当时楼内人员所散热量的精确把握,从而对空调实施预见性的送风量的调整,进而使楼宇温度达到适时的调节,也降低了空调设备的能耗。而这些调控工作就是通过上文的系统集成技术中的前馈控制而得以实现的,前馈控制根据监控数据的分析,能对各种扰动因素所造成的偏差进行适当的事前调整,进而使得楼宇空气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所以说,系统集成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控制应用是极为有效的。

3 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运行对于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建设人员要想使智能建筑的建设达到最佳的智能化效果,就必须不断地完善系统集成技术,使其为智能建筑的运行提供更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江永.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01.

[2]李锋博.基于Web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应用[J].电气应用,2009,07.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化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新的方向。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今天,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城市建设中必须加快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通过智能化楼宇的建设实现绿色楼宇智能建筑目标。利用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设计有效减少楼宇电力能源消耗,提高电力能源利用率,为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通过高效基础设施的选择、精确的信息管理以及有效的实施维护减少智能楼宇故障发生率、提高楼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集成能源管理系统,以较低成本实现智能楼宇运行需求,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1 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础分析

在现代智能建筑的开发建设中,电气系统设计是关系到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关键,是关系到智能建筑使用过程中维修便捷性的关键,针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重要性,现代智能建筑开发建设中应加强电气系统设计。通过专业的、科学的电气系统设计工作减少施工难度,同时满足建筑智能化运行需求。在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研究及实践中,应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础进行分析。针对影响电气系统设计质量与应用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论证,在确保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保障智能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针对影响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的因素,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前应对配电系统、电力供应线路、通信线路、自动控制系统等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满足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需求为中心开展设计工作,以此满足系统运行需求。

2 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与施工

2.1 遵循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本原则。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的运行需求,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此保障设计效果及设计目标的实现。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首先遵循满足智能建筑使用功能的原则,针对智能建筑照明、动力、中央空调以及通信等需求进行基础设计工作。在遵循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设计中还应遵循经济效益原则。该经济效益原则不仅是建设投资经济效益,更是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经济效益。在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电力需求的分析与计算,科学确定电气系统线径与负载,以此实现投资经济性原则。在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节能设备的运用,通过节能措施的应用、降低线路损耗、运用先进照明器材等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2.2 智能建筑强弱电设计要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强电和弱电两类。强电设计部分主要由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组成。作为智能建筑智能化运行的基础,供配电系统是电气系统设计的基础与关键,是担负着智能化系统运行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预定功能对用电负荷进行分析与计算,并根据用电负荷容量及分布情况确定供变电主机位置,以缩短低压供电半径降低线路损耗。在进行供配电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智能建筑供电峰谷差异以及季节性用电需求,以满足智能建筑运行需求为基础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虽然在现代节能环保理念下家电企业开发出节能电器,但是家用电器中的高电压、大电流、高功率电器仍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因此,在智能建筑的电气系统设计中仍需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强化设计,以此满足智能建筑电力能源需求。

照明系统的设计根据建筑功能、建筑结构以及自然管线利用为基础,选择最佳光线利用方式确定光源点,以此减少电力能源的消耗。针对强电设计需求,在强电电气系统的设计中还应加强防触电安全措施的运用。

在注重强弱电设计过程中,电气系统设计还应涵盖通信弱电系统的设计。根据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内容以及使用需求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按照职能建筑常规设计要求以及相关规范对弱电系统进行设计,以此满足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运行需求。在通信系统的设计中,针对通信系统干扰特点,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线路抗干扰能力。以智能建筑设计目标为中心开展电气系统的设计工作,满足智能建筑运行需求。

2.3 强化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质量管理。在我国智能建筑发展中,由于电气系统设计问题引发的使用故障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对数据的复核、计算公式复核以及设计工作质量复核不足造成了设计质量存在问题,进而影响了智能建筑的实际应用,针对这样的问题,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中,设计单位应加强自身设计质量管理。通过设计内容复核、设计公式复核、设计数据复核等工作,确保设计工作中的各项参数符合设计要求、符合实际应用要求,以此满足智能建筑运行需求。针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需求,现代智能建筑设计单位还应建立质量控制与监控机制,通过设计审核、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等工作保障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质量,满足智能建筑投资建设施工需求。

3 智能建筑电气系统安全设计分析

在现代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电气系统使用安全性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需求,在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应针对未接电金属部位、非带点保护箱等设备做好接地连接。通过电气系统安全防护设计避免使用者触电事故的发生。针对智能建筑电气系统安全设计需求,在强弱电系统的设计中、通信线路的设计中应加强安全保护接地设计,同时以设备外部绝缘、接地保护等保障使用人群及设备的安全。以电气系统设计规范为中心,以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特点为基础,运用现代电气设计理论及技术方式提高电子系统的安全性,满足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运行需求。

结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中,智能建筑以其特点及优势成为了办公楼宇、高档住宅建设的主流。在智能建筑建设中,智能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关系到电气系统的使用安全、关系到电气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针对智能楼宇电气系统运行需求,在现代智能楼宇设计中应加强对电气系统设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通过遵循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基本原则、通过遵守智能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确保智能建筑电气系统满足运行需求,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同时,以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设计的优化、新技术的应用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促进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智能化建筑设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智能建筑工程的建设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到人员,材料设备的管理,更要综合考虑到整个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施工环境,施工安全控制,因此,也对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探究,对智能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智能建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智能化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定位不清晰。大多数设计院不重视或理解不深,只是停留在传统弱电系统层面上,提不出智能化建筑切合实际的明确需求,根本就谈不上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整体设计的理念还不强,在设计时只强调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及相关功能的应用,较多呈现出电子、自动化、通信技术产品及其功能的简单集合与堆砌的设计倾向,在设计智能化建筑时没有一种整体考虑的思想。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多数项目智能化工程设计往往滞后于建筑设计,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智能化系统设备尚未选型、订货,所以土建设计图纸往往没有照顾到智能系统,或者仅凭过去经验考虑,造成弱电管线预埋遗漏,电缆通道较小或没有等现象。所以设计满足不了现场施工的要求,从而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工程验收不达标,智能建筑不智能的严重后果。

2.2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管理不善

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对人员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2.3 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良莠不齐

在某地区的一次抽查中发现,合格的 BA 系统不足六成; 某地技术监督局 2009 年对 10幢智能大楼布线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较好的仅占 20%。系统集成商遗留给物业管理公司的问题,有的可能是致命的。管理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已受到硬件设备的更新费用和软件技术的提供渠道的双重限制。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

3.1 合理的智能建筑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管理的基础

智能建筑设计方案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作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有的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甚至结构主体已经完工的条件下去考虑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如此格局,当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结果。

因此,建筑师和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所谓“总体负责”,其实就是设计总承包的概念。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各方都应该认识到: 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龙头,马虎不得。“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 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为技术而技术”和“技术至上”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一点应该成为称职的专业工程师的必要素质。

3.2 加强对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完善智能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与规范,加强智能化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与迫切性,已受到工程界与政府主管部门高度的重视。由于智能化系统在国内隶属于建设、公安、邮电、广电、消防、电业等行业管理,技术涉及自控、通信、计算机、电子、传感器、机械等领域,因而此项工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与组织,否则不可能具有权威性,同时在工作进度上也没有保证。

笔者认为可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为主要框架,梳理出有关智能化系统的设备、施工、验收等工作所必须的标准与规范内容,查对目前国内现行标准与规范是否已满足使用要求。如果不满足,就在近期组织完成相应的修改。如果国内现行标准与规范中某些内容空缺,而近期又无法完成编制或修改,那么在分析研究确认后可将国际通用的成熟、先进的标准与规范先等同或等效地使用,即使如此,也应有权威部门给予正式认可,公布于众。

3.3建立新型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

国内智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非常缺乏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理论和经验,使得我国难以确立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需要很多专业的施工人员的努力,要求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和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吸取世界先进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理论和经验,根据中国的建筑行业实际情况来建立一套相应的工程施工管理思路体系。

3.4 改善人员管理方式,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的实质,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由于智能建筑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四、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是社会经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工程建设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也需要专业人才管理,总体上对智能化建筑可以概括:政策是基础、设计是龙头、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