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铁路信息化工程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1 20:24:52

铁路信息化工程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1)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1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为统一管理与分析铁路工务工程信息,需要将铁路工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以此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处理,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是将铁路工务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录入、管理以及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系统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3.2.1线路地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线路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以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该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工务设备、病害等的定位提供依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和输入输出操作。

3.2.2工务设备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工务设备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桥梁、隧道、钢轨、路基等设备信息以及曲线、坡度等的信息。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设备的基础信息和统计信息,是工务部门技改、维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输出到或者输出到打印机。

3.2.3线路秋检资料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线路秋检信息,包括正线、站线、道盆等的秋检资料,使养护维修人员能更好更方便的了解线路情况,线路病害等问题,并据此制定线路养护维修计划。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4铁路动检资料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线路的各级超限资料和动检数据,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超限类型、超限等级等指标,从而制定应对措施和维修计划。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5轨道质量状态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轨道质量指数(TQI)资料、TQI综合统计信息和钢轨磨耗信息。为各级工务管理部门对轨道质量状态的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支持养护维修人员编制维修计划,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3.2.6轨道质量状态汇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保存轨道不平顺公里小结数据、TGM综合统计数据、钢轨检测区段汇总数据,提供综合反映轨道质量好坏的指标,工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方案,指导相关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7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

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各种维修规则、维修计划、工务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8线路养护维修机械信息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各种养路机械作业情况、机械的定期检查情况、制定的机械维修计划等。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4铁路工务工程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快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

一是稳扎稳打,做好信息拓展优化。要求宏观布局,思维意识超前,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个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指对于铁路工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到使用(包含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要使工程建设的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统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植根现场,自下而上,广泛发掘,开放推广,鼓励参建单位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工程实践。

4.2规范管理工作,加快信息管理建设和应用

一是在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要配套工作,分步进行,坚决执行实施—培训—应用推进这一工作程序,发挥建设单位的领导作用,合理调控考察施工、监理等部门单位的工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建设单位核心地位的应用发挥,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内部建设施工中总结经验,带头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单位是整个铁路工程工作的核心,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加快整个工程进度。

4.3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中心、云技术、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应充分地把社会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手段运用到铁路建设工程上来,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铁路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迅猛,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推进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国家及行业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各个企业在相关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是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同时也给信息化时代下的销售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但反观我国各铁路工程企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大多不容乐观。信息化管理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化管理人员配置不理想,硬件设施及技术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严谨不规范,外部物资供方不配合,信息化投资不足等问题,都是影响信息化平台物资管理发展的问题。要实现铁路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对整个铁路系统的物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建立数据库将需要进行管理的物资信息整理并存档,还要结合仓储以及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只有将所有的相关信息整合统一起来,才能够实现物资信息的有效分配以及存档。

二、传统铁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合理的规划传统的铁路工程物资管理模式不够严谨,没有确切的规划和分工,这就导致一些物资管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使得人为影响因素很大,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依据工作经验维持相关工作,缺乏一套有效严谨的管理流程。并且由于铁路工程中的复杂情况经常出现计划变更,就导致很多无法预料的问题出现,对于需要的物资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管理者又缺少相关数据支持,就会造成一些物资缺乏、重复提料、库存较高等现象,也会影响到项目的施工生产。2.物资价格和数目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整个铁路工程建设所涉及的物资数量和种类繁多,加上在铁路建设路线的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从物资的价格和数目的管控角度来看,就缺少相关的参考依据,无法提前准确预估进行置备,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除此之外,铁路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偏远地段或者山区,物资的准备比较困难,交通也不是很便利,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物资短缺,加上物资储备不足,各个施工区域可能就面临工程停工的风险,这一系列问题就会给物资置备经费和后期的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3.铁路工程物资管理模式复杂近几年来我国正在逐渐扩大铁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工程也涉及全国各地多个地方,由于铁路工程建设施工作业面多,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战线较长,有很大一部分铁路工程分布在偏远地区,工程作业环境复杂,这就给主要分布在城市地段的供货企业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则会让施工效率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资管理的有效性。缺乏信息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就没有办法实现各项物资的实时信息监管,信息得不到共享,不利于铁路工程的高效开展及成本考核。4.专业人员稀缺,物资管理经验不足传统的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专业,本身就缺少大批的专业人才,部分的管理人员还存在对物资的监管不到位,基本素养不扎实等情况,从而导致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因此在铁路工程物资信息化管理建设中也存在同样问题,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管,同样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其暴露的就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不足。

三、建设铁路工程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要想实现高效运转,就必须以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建立健全的统一的物资管理体系。将铁路工程物资采购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经验积累及分析。在信息化体系架构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所需的物资采购做好初步的规划,工程部根据设计提报需求计划,物资部根据需求计划提报采购计划,还要制定相应的分级管理模式来管理物资,确保铁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收到物资补给;其次是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整个物资的管理工作都要严格的按照条例里的规范来执行。管理条例里面要包括合同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多方面的规定,还要让供需双方都能够参与到物资管理中来,以实现物资采购全寿命周期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公开透明。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的产生。2.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减轻工作强度避免重复劳动,使数据信息更加准确,数据传递更加高效。例如现场验收尽可能在手机端完成,每件物资进场加上唯一二维码,进出库物资通过扫码,实时明白库存的情况,提高库存追踪效率,实现库房收发料管理-移动端办理。通过库存数据自动实时更新,海量的现场数据一次录入,避免传统模式的人工重复录入数据,保证库存准确,减轻了工作的强度。通过库存报表,可以实现商品的全周期跟踪,了解当前商品的总数量,存放在哪些库位,各有多少,避免了二次购买、找不到货的情况。通过设置库存上下限、库龄预警,确保采购合理,呆滞料大幅减少,从而达到提升库存周转率的良好效果。在现有的手机APP云建造/微信/钉钉等企业应用中就包括移动审批,移动分析,如材料收发存、结算支付,以及具体的入库材料明细,供应商价格等等功能。而针对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与供应商数据库,要求所有采购从合格供应商中选择;同时建立并共享供应商不良行为,避免采购风险。信息化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简化了作业流程。全程PDA扫码作业,实现无纸化管理;PDA自动采集并更新数据,无需人工采集和录入,大大减轻员工作业量和出错率;系统自动记录每位员工的工作情况,实现计件工资管理,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3.建设专业的团队对于铁路工程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且管理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团队,还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强化培训,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外派学习的机会,还要针对不同的管理人员的个人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其次,要安排一些老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到现场进行示范和指导,邀请商家或技术专家在实际操作中为员工讲解专业知识和具体操作流程,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学习及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铁路工程建设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应用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3)

铁路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对中国铁路发展的重要意义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4)

2001年12月21—23日全路信息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到会并作了重要报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铁道部基础部副主任胡东源和铁通公司总裁彭朋分别就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作了专题报告。济南、柳州、北京铁路局,羊城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和南京铁路分局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作大会总结。参会的300多位代表分组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济南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

(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著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2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

(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 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 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 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 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 网络体系结构

① 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 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 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 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 原始数据采集

① 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 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

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 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 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 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 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

三、2002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2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2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2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2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2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2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 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2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3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3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3)虚拟专网建设(vpn)。在充分满足3个信息系统端口需求的基础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信号部门配合建设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提供具有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安全防护功能和故障自愈功能的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充分确保专用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自愈能力,实现包括骨干层传输通道在内的自动保护和快速恢复,重要接入路由实现冗余备份,用户端口的热备切换实施3级保护。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5)

2001年12月21—23日全路信息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到会并作了重要报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铁道部基础部副主任胡东源和铁通公司总裁彭朋分别就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作了专题报告。济南、柳州、北京铁路局,羊城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和南京铁路分局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作大会总结。参会的300多位代表分组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济南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

(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著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2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

(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 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 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 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 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 网络体系结构

① 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 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 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 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 原始数据采集

① 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 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

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 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 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 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 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

三、2002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2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2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2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2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2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2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 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2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3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3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3)虚拟专网建设(VPN)。在充分满足3个信息系统端口需求的基础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信号部门配合建设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提供具有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安全防护功能和故障自愈功能的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充分确保专用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自愈能力,实现包括骨干层传输通道在内的自动保护和快速恢复,重要接入路由实现冗余备份,用户端口的热备切换实施3级保护。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6)

2001年12月21—23日全路信息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铁道部副部长到会并作了重要报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铁道部基础部副主任胡东源和铁通公司总裁彭朋分别就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作了专题报告。济南、柳州、北京铁路局,羊城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和南京铁路分局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作大会总结。参会的300多位代表分组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济南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著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2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网络体系结构

①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原始数据采集

①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三、2002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2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2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2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2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2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2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2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3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3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7)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型的构建

1.1概念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活动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绩效。本文所探讨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指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1.2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组成

工程项目信息资源主要来自项目决策期、实施期和运营期,可分为综合信息和项目管理信息两大类。

1.2.1项目综合信息

①项目基础信息。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及概况、建设标准、建设规模、经济运量、运输组织、建设工期、标段划分、主要控制工程、主要工程数量等。

②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息。工程项目涉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核、工程检测、材料及物资设备供应等单位的组织机构、资质证明,以及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等。

③质量安全监督信息。项目监督机构及监督负责人,质量安全举报投诉电话等。

1.2.2 项目管理信息

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安全、质量、工期、投资、环保、科技创新六位一体的管理。

①安全管理信息:主要有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安全培训及安全事故记录等。

②质量管理信息:主要有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终身制管理,质量风险管理,质量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管理,各种质检记录,质量事故及其处理等。

③进度管理信息:主要有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动态调整,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的施组时间安排,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和各种材料、设备资源调动管理等。

④投资管理信息:资金计划,资金筹措及到位情况,资金概预算执行情况。招标投标信息,合同履约信息, I类变更设计信息等。

1.3 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

工程项目信息化可分为三大平台:协同办公平台、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可通过策划设计、建设实施、投产应用三阶段完成。

1.3.1 策划设计阶段

在管理层面,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与项目的真实管理过程全面整合,可以多项目综合查看,具有智能的分析方法,实现一个数据变化,其他关联数据自动变化,能实时全面掌握项目综合情况,方便决策和管理,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为实现上述效果,工程项目信息化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功能。

①可视化功能。工程项目信息化,可利用工程项目各种信息对项目进行建模,将以往的线条式描述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并贯穿整个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设计效果图,不仅可以用来展示效果,还可生成所需要的各种报表,更重要的是,在工程设计、实施、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可在可视化状态下进行。

②模拟功能。在工程实施阶段,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不仅仅依赖横道图、网络图,而是将3D模型加施工进度模拟(4D),从而通过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实施施工,还可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投资控制),实现投资控制(通常被称为“虚拟施工”);在运营阶段,可对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进行模拟等。

③优化功能。

设计方案优化。将工程设计与造价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实时计算设计变化对造价的影响。这样,设计方案的选择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形状的评价上,可以知道哪种设计方案更适合需求。

特殊项目的设计优化。有些部位往往存在不规则设计,如大跨度连续梁、大空间等处。这些部位通常也是施工难度较大、施工问题比较多的地方,对这些部位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可以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④协调功能。协调是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在通常情况下,工程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就需将各有关人士组织起来召开协调会,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然后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这种协调是在问题发生后再进行协调。通过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事先协调。如在大型项目交叉施工中对设施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

1.3.2 建设实施阶段

首先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涉及资源配置、协作开发、信息共享、网络建设等问题,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以求协调配合,稳步推进信息化进程。

其次系统建设实施单位,必须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充分熟悉设计文件,在符合设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既有资源和选用性价比高的设备,充分考虑计算机设备、网络、信息安全、机房与设备间环境与供配电、机房专用空调、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数据库软件等相关系统开发和集成,以及与既有系统合理衔接、集成。在此基础上明确对硬件设备厂商的保修、维护要求,以及对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供应商的实施、维护、升级要求。

再则要加快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各相关单位对本区域内的各个专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集约化程度,便于系统运行的管理、维护和扩展。

1.3.3 投产应用阶段

系统建设竣工后,实施单位应分别组织分项测试、整体测试以及联调联试,以达到信息系统运行要求。同时明确有关维护、维修等保障工作,确保信息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2 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工程项目信息化是一个逐步深化和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站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基础是管理模式,而不是计算机技术。工程项目的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如:质量、安全、进度、投资、合同、物资等,对于这些信息的快速处理需要各部门的协作,打破原来的部门堡垒。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还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只能借鉴其他成功的经验和观念。

2.2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迅猛,新概念和技术层出不穷,非信息领域的人员往往难以把握。不同部门只是站在各自部门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提出整体的框架,在整体的框架之下解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如达不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部门之间就会存在很多分歧,工程项目信息化就很难推进。

2.3人员素质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员工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模式,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不经过对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起来就很困难,对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就难以适应。因此必须配备熟悉且有经验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项目信息日常建设管理。

3工程项目信息化的意义

铁路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正确而又快速的信息。建设管理过程数字化,可以提供大量项目管理的基础信息,满足项目多方进行信息交流、协同工作、实时传送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等功能,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率信息交流和共同工作的信息平台及网络虚拟环境。

①可以加快项目信息交流的速度。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可以大大加快信息交流速度,减轻项目各方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使人们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决策。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8)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其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质量监测严,通过使用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下面将进一步介绍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二.信息化在高铁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铁路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难、接口多、管理协调十分复杂等特点,应用信息系统对于改进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效和工作质量、降低造价、积累信息财富、提高大型基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工程建设虽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但由于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不能保障项目建设的规范推进和项目过程中资料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和科学化管理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如不加以改造提升或重建,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管理需要。

为此,需要通过正规的信息资源规划,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搞好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应用系统模块和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建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系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其既能有效地为业主方的业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施工方和监理方的信息交换服务。

三.信息化在高铁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铁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质量要求严,尤其是山区铁路更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为贯彻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高铁工程桥隧比例大,要建设成百年不朽工程,造福于民,安全责任重大,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安全管理,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为强力支撑。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中指出,充分利用和发展好信息化,可有效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1.信息化是高铁建设的有效支撑手段

我们深知:“高铁安全至关重要”、“确保质量和安全是对高铁最重要的要求”,我们要时刻铭记高铁质量高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手段。

2.信息化的推行可有效控制投资和预防腐败

新一轮铁路建设投资大,资金安全管理和使用严格,社会关注度高。推进信息化手段,细化建设投资管理,强化建设投资控制,能促进工程建设依法合规,保证资金高效、安全使用;也能准确有效对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等环节的资金流向实施监控,这对深化惩、防体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3.信息化的推行可促进建设管理及过程控制

铁路建设推行信息化,有利于加强过程控制、及时生成工程档案,及时向管理单位移交准确、完善的工程信息资料,为从严进行建设管理及过程控制提供保障。

4.信息化的推行有利于提高我国铁路建设的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决定我国能否适应国际高速铁路建设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我国铁路建设“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迫切要求设计、施工、监理企业以信息化的手段展示建设成果和技术水平,以信息化手段开展设计、咨询、投标等工作,以提高竞争力。

四.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本质与核心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在内的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指对整个工程周期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搞清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能积极稳步地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建成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从而形成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神经网络。

五.高铁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功能

1.施工安全监测与监测子系统

采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现施工现场的自动化视频监控,可以自动发现、识别和跟踪画面中的人、车辆、指定的物体等目标,自动检测入侵、逗留、遗弃物品、盗窃、计数、违章行驶等异常行为,同时支持视频元数据提取,便于事后快速检索分析,在单一通道上支持多场景自动切换;用录有人员信息的ID卡来实现人员出入管理,无卡通过时自动报警并记录,还支持远距离自动刷卡;集中了勘察、环调、设计、施组等基础资料管理的沉降监测和报警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管理、现场巡视、风险排查、风险评估、风险预告、安全预警、报告报送、新闻等功能,即时掌握生产进度情况,收集数据。

2.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工程网路计划数据库,实现工程建设网路计划的编制、实际工作进度上传、浏览;建立征地拆迁档案库,实现拆迁计划录入、拆迁量入录、完成量入录,形成进度图形报告、定期拆迁报告,通过网络计划图,直观形象化显示;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实现质量、监理、物质、设计、投资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3.工程调度指挥子系统

运用GIS技术,可以开发出基于GIS的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辅助管理系统,可以迅速、方便而准确地了解到整个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并可以对其进行实时更新,为用户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为现场管理人员提供有力工具;通过信息系统将施工组织设计的各类资源和业务工作流程管理起来,使其自动化、规范化、可追溯化;对高速铁路各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机构及人员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与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

六.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繁重的系统工程,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项目管理理念、人员素质、管理模式、IT技术、应用环境等因素多方协调。随着高速铁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以适应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为工程人员需要不断对管理技术进行改进和加入新元素,使信息化管理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提高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水平,促进高速铁路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东海,宋向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胡红萍,蒲浩.一种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工程形象展示系统开发[J].交通与计算机,2005(5):105—1O7.

[3]葛乃康.罗四维信息工程建设监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9)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

(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

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着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9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

(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 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 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 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 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 网络体系结构

① 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 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 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 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 原始数据采集

① 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 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 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 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 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 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 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

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 三、2009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9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9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9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9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9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9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 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9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9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9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3)虚拟专网建设(VPN)。在充分满足3个信息系统端口需求的基础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信号部门配合建设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提供具有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安全防护功能和故障自愈功能的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充分确保专用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自愈能力,实现包括骨干层传输通道在内的自动保护和快速恢复,重要接入路由实现冗余备份,用户端口的热备切换实施3级保护。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10)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成了必然的趋势。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其资金投入数额高、技术需求高、品质监管严格,经过对运用信息化加以管控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管理能力。信息化在铁路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铁路领域发展的重点策略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高速铁路作为政府重要的建设项目,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质量监管严格,在其项目建造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下面将进一步突出说明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1高速铁路信息化的简介

信息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方向,已变成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是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策略。信息化在铁道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铁路领域发展的重要策略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高速铁路作为政府重要的建设项目,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质量监管严格,在其项目建造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

2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信息资源共享性。构建一个公共的信息控制系统,介入在建工程管理的各个机构、各个管理人员把自己享有的信息资源输入到信息系统中,便于各方了解项目有关信息,第一有利于提升工作速度,第二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让工程的透明度提升,使大家可以更准确、深入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利用共享的信息平台为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

(2)部门沟通及时性。沟通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传输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对于工程获得成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大规模工程,通常牵涉到诸多部门与诸多人员,工程开工时,需要项目经理及大批的设计人员,管理机构和项目负责人可把需求直接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和有关机构进行交流。各个机构均应当配备专门的沟通专员,另外应考虑平台出现问题无法交流时,运用其他的交流方法。让人员在配置和各专业间的条件提交更简便,责任更清晰,让工程科学、稳定实施。

(3)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信息化工程不单单是过程的自动化,其还包括管理形式和业务过程的整合。信息化构建是一种管理的革新,因为其牵涉到公司的诸多方面,因此在初期建设过程中,应当选取水平较高的项目负责人和成员,此对信息平台的构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2提升高速铁路项目管理能力的本质要求

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品质要求严格、技术繁杂、建造时间短,工程管理是高速铁路建设获得成功的保障。现代化项目管理要求管理信息化,将信息的搜集与处置当做平常管理的主要任务,将定量和定性剖析有效融合,有依靠主观经验判定转变成依托信息合理决策。因为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文件存储、报告打印、图形操作页面、互联网通讯等效能大幅提升了人们实施工程管理的质效。让信息化变成工程管理的主要渠道。目前电脑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已经从最初的文字处理,上升到了3个不同的层级,分别是信息管控、建造指挥、战略支撑。

2.3建设数字铁路的根基

数字铁路是以GPS、RS、GIS、信息平台、虚拟化、物联网、信息集成等技术为依托,探究我国铁道基础设施、移动设备和铁道环境的信息化,达成铁道服务资源与运输资源的全方位管控与直接显示的铁路信息平台。数字铁路具有数字化、自动化、虚拟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是一个巨大、繁杂的大工程,是对铁道信息化的进一步拓展。铁路信息基础架构应当在铁道建造期间便初步建设,这是由于全部的铁路基础设施信息均在建造期间逐步累积构成的。假如未曾在铁道建造阶段注重基础设施的材料的搜集、归纳与架构化,构成完善的铁道信息基础架构,构建数字铁路也就无从谈起了。

3高速铁路信息化对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3.1信息化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性

(1)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措施达成人才、资本、材料、信息资源的集中谋划、调配与协调,让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业务过程有效融合,让信息平台变成工程信息沟通的介体,进而增快工程管理平台中信息反应速度与平台的反应效率,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对于建设公司来说,有重大价值。据统计,在国外建筑业企业中凡运用项目管理平台的公司,施工进度提高50%,施工质量提高40%以上,而施工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

(2)实现合理高效的监督,加强企业决策力度。对于建设公司来说,信息技术可以对公司工程施工的各个时期加以有效监督,不管是工程的进度、协议践行的程度,还是工程中人力、机械、材料的运用费用,均能够依托计算机技术加以即时监督。

(3)打破地区限制,达成了跨区域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协助公司解决此种跨部门、跨地区合作、交流等难题。特别是自从中铁建设集团实行地区管理以后,我们更需要此种迅速、即时、高效的信息互享与交流平台,全方位满足工作需求,提升管理效率,减少公司的跨地区管理费用。对于工程涉及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我们来说,运用工程管理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等应用程序更有助于达成全球业务的集中管控。

3.2信息化对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顺应施工工程管理对信息量的要求,达成信息的高效整合与运用长时间的粗放型管理,导致建设公司对搜集、归纳和使用信息的忽略,并逐步形成了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模式。随着公司建筑工程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加,施工信息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信息统计模式,不仅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还增加了传输的流程,且在传输过程中极易造成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将工作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还能形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共享,同时还能对信息予以进一步挖掘,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2)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对成本加以全方位管控利用信息平台不但能够构建全方位预算体系,减短预算时间,另外依托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做到质量有根据、耗费有定额、管理有规范。

(3)形成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等“四流合一”的信息化模式运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对企业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予以及时处理,且在公司内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网络平台,从而有效实现公司“四流合一”(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的集成管控局面,大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的运行效率。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3.3在企业整合能力方面,信息化具有的重要意义在高速铁路施工单位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企业整合能力角度而言,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影响。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企业财务、材料采购、具体施工以及劳资等内容的整合、提炼和升华,并有效形成总部、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相信随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日臻完善它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因为信息化管理在其自身系统的建立与框架基础上本身就有其科学性、及时性、系统性、联动性等各方面优势。也能促进铁路系统更好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铁路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己成为必然的选择。使行业、企业、建设项目都能在信息化管理中受益。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开展。要紧紧围绕着当前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着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系统的需要,来逐步完善高速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使之能在以后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浅谈信息化在高铁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3).

铁路信息化工程篇(11)

铁路运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化则是铁路运输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提升铁路指挥调度效率的剂,也是提升铁路运输能力的助推器。[1]因此,推进铁路的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客观地评价,我国铁路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在铁路运输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来看,我国铁路信息化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铁路运输能力的发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铁路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铁路信息化的专门人才,加快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个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整合,并全力提升整体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1 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必要性

1.1 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铁路信息化建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与铁路运输本身的特点相联系的。首先,铁路信息化需要以技术发展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这点在欧美先进国家的实践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些国家大力发展技术研发,运用到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大吨位货车,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铁路客服中心和大客户数据库等。其次,铁路信息化坚持精细管理的思想,推动铁路市场营销的开展。这点在印度铁路营销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市场效果颇佳。最后,铁路信息化与国际多式联运密切相关。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而铁路在国际多式联运中意义重大。铁路信息化有助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运输信息的跟踪、查询和处理等,这可以大大提升铁路运输的效率,有助于节约型企业、效率型企业的构建。

1.2 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铁路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对于铁路运输自身的正常运营、发展,还是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铁路运输自身的发展来说,铁路运输本身就需要精确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需要精细的指挥和管理,在信息化的时代,自然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为了克服人工带来的错误,提升铁路运输的发展,信息化成为必然的选择。从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铁路信息化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方便人们的出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低成本的物流运输。物流成本本身在产品价格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从哪个角度来看,铁路信息化在当前都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1.3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在1975年开始筹备铁道部电子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TMIS、客票预定与发售等系统建设以来,财会管理与资金清算、铁路运输统计、机务管理、车辆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许多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应用涵盖了铁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各主要环节。[2]初步培养了一支信息化队伍,为铁路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了覆盖全路的计算机网络,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是以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多媒体等融为一体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铁路客票发售与预定系统(TRS)是“九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彻底改变了铁路客票的手工作业方式,提高了服务水平。另外,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和铁路办公信息系统(OMIS)也都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难题

2.1 信息化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难以之一便是信息化人才的匮乏。作为铁路运输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结合体,铁路运输信息化需要既懂得铁路运输,又懂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人才。[3]本身我国就缺乏高水平的计算机人才,而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铁路事业中来,那人才就更加少了。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再则,必须有一定的未来就业市场,才有人才培养的动力。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形成了当前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的现状。在铁路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这一问题不得到彻底的解决,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将难以有明显的起色,而铁路信息化的发展也必将步履维艰。

2.2 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受到经济基础的限制,我国不可能在铁路信息化方面无限制地投入。选择重点项目成为可行的方案,这就造成了实际上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发展不平衡。这一点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形成了铁路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铁路信息化是一个整体的水平提升过程,只有在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面的基础上,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才能提升。但是,当前我国铁路信息化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解决,否则,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将会难上加难。

2.3 信息化系统各自独立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信息化系统各自独立,尚未有效地形成合力。因为在建设中缺乏长远的规划,造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尽管开发了很多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是不能实时采集原始数据信息,造成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实际上,铁路信息化建设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实时收集,通过这一变革来提升铁路运输的整体管理水平。但是,从当前来看,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由于没有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重复作业,收集到的信息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

2.4 沿用传统作业流程信息化功能发挥不够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四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4]从本质上讲,单靠信息技术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信息技术需要与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配合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铁路信息化必须与铁路整体的管理水平的提升相伴随。管理水平的提升包括了组织结构的调整、作业流程的优化、人员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只有这些方面大体上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信息化才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铁路信息化并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地进行的过程。

3 推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培养铁路信息化的专门人才

要推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培养铁路信息化专门人才。铁路信息化专门人才是我国信息化专门人才的一个种类,是既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又了解铁路事业需求的那类信息化人才。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任务的艰巨性。要在推进我国信息化人才整体培养的基础上,培养铁路信息化专门人才。另外,从短期来看,还可以从现有的人才队伍入手来培养人才。对于那些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强化训练,掌握铁路系统的情况,了解铁路系统的要求。而对于铁路系统现有的信息化人才来说,则可以强化其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总之,本着为铁路信息化培养人才的目的,要从多方面入手,尽可能地尽快培养一批信息化人才。

3.2 加快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推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还要加快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前所述,在我国铁路信息化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主要投资重点项目的问题。要推进铁路信息化的发展,就需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夯实铁路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基础设施是实现铁路信息化的根基,就像要上网就要铺设线缆一样。没有这些根基,铁路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而当前受制于经济基础,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要加大对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夯实信息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项目的建设、新技术的引进等,来带动铁路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3.3 在各个信息化系统之间形成合力

要推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还要在各个信息化系统之间形成有效的合力,发挥整体的效能。各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系统和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造成了信息孤岛,各个信息系统之间没有形成资源的共享。在进一步的工作中,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克服这一问题。一方面是通过技术的完善在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地发挥收集到的信息的作用。在这方面,主要是打造铁路信息化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五类平台,目的在于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另一方面在规划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克服这一问题,在新建系统中要着力实现信息的共享。各个信息化系统之间合力形成了,收集到的信息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信息收集的质量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提升。因此,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3.4 提升管理水平

要推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还要着力提升铁路系统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在管理和信息化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信息化要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比如良好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优化的作业流程等。在组织结构方面,铁路系统在竞争优势受到挑战,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要逐步调整组织结构图,要和作业流程的优化相配合,逐步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作业流程的优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按照流程再造的思想,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本着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优化流程,并加强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人员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是一个道理,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运输领域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尽快获得提升,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结语

为了获得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的竞争优势,也为了促进铁路系统更好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铁路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铁路的信息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多个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了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每个使用铁路运输方式的人都从中受益。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铁路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表明在信息化方面,铁路系统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开展。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对信息化本身的否定,而是指明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此,要紧紧围绕着当前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着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系统的需要,来开展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耀华.我国铁路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仍需扩大覆盖提升运营水平[J].世界电信,20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