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全11篇

时间:2022-07-31 02:02: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1)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我们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最近这一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信号来自市场供求关系。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在市场竞争中是难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因此,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来调整产业结构。龙头企业一方面面对市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生产,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订单农业”等特点,按照市场信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州以生产“香格里拉?藏秘”青稞干红、干白酒为主的“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以国营、集体和个体青稞加工企业形成了庞大的青稞加工产业化经营体系,每年需要青稞加工原料达10000多吨。但是,我州青稞生产的集约化和市场化程度很低,优质青稞品种较少,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不高,区内难以自给。因此,各级有关农业主管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增加投资力度,培育和引进优良适宜的加工型的青稞品种,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区位优势。

1.2 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过去把农业一直被认为是“弱质产业”,其实弱质在传统体制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条块分割上,农业只从事农业生产,不能参与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增值带来的利润,导致农业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状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两个方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延长链条,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即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形成农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二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易于加工和销售,能形成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通过加工和销售转化增值,能大大改变农业原料产品的不利地位,提高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的信心。

1.3 依托科技,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业化龙头企业深深的感受到,发展农业必须从农业生产的源头来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的科技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同时要获得高额市场利润,龙头企业就必须对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新品种有强烈的要求,就要与科技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缩短科技转化周期,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这就依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大大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农牧业科技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现代科技知识传授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当中。

1.4 完善投资机制,增加农民的收入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的投入,由于投入机制的改变和保障机制的建立,解决了农民大规模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总之,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一是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的组织类型,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成,这种形式在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其主要特点是“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村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农房提供全过程服务,有的还实行优惠价格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龙头”企业加工,出售制成品。

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主要是指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度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的组织类型,该类型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础组织模式。该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和运作机制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是财产的所有者,直接参加生产和经营,同时,作为社会参加民主管理,实行“农办、民管、民受益”,对外讲求经济效益,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赢余返还,开展多样化服务,所办企业与农户正真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一类型各地都普遍采用,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是以专业批发为依托,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户从事商品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这一类型一般与农民的联系比较松散,利益机制发育不成熟的地区可以选择的类型。

2 培植主导产业,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2)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壮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有新的增强。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3)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壮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有新的增强。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4)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新的课题,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1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1.1当地农民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有了新的提高。但由于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缺乏,不同程度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而当地在校大学生是所在区域的最好科技知识资源,是一个地方的科技知识和信息储藏库,其丰富的科技知识资源不仅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很大的知识信息供给,同时与地方农民科技知识信息资源的匮乏之所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脱节,故急需对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路向进行认真探讨。

1.2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农村正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广阔天地,使大学生能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大学生所学专业也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充分发挥,为大学生的成长及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故如何有效发挥在校大学生科技知识信息资源优势,使之更好地为当地农民服务,实现高校与地方资源共享,使在校大学生更好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学生更好成长,能达到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双向提高的一个好的路向。

2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分析

我们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河北工程大学两所高校20多个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1调查方法

问卷共涉及3部分问题。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大学生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了解程度;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济兴趣程度;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看法和体会。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0份,河北工程大学1000份,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816份,有效合格率为90.8%。

2.2调查结果分析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关于在校大学生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了解程度,其中比较了解的约为77%,不太了解的约为23%。不同专业的同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了解程度也有所区别,比如农学、园艺等专业的同学了解的比较多。由此可见,在同一所大学不同学院宣传贯彻这方面政策的力度不同。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济兴趣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其中有兴趣且又重视的约为81%,愿意参加这项服务。兴趣不大的约为19%,不情愿参加这项服务。这种情况与学生所学专业或多或少也有关系。大学生对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看法和体会很多样化,但总体来看,70%以上的同学持积极态度,比较认可这种服务,认为很有收获,对自己的成长极其有帮助。约近30%的同学认为意义不大,持漠然态度。由此可见,学校、社会一定要加大力度宣传有关这方面政策,还要着力加强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3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及保障措施

3.1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

3.1.1加强大学生队伍建设。大学生一定要提高自身能力,加强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知识培训。大学生专业队伍建设,是有效促进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这一队伍建设。当地高校具备实力较强的大学生专业人员队伍。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培热爱农业事业的大学生,组建从事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团队,以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3.1.2高校多种举措促发展。①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其各种雄厚资源建立科普培训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根据服务需求,定期不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班,为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②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求各个学院都要重视这项工作,把宣传工作做到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带动各个专业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度。③校团委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大学生多做一些这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大学生亲力亲为,使他们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感。3.1.3当地政府政策支持搭平台。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对来农村服务的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倾斜,多开绿灯。比如,在经济上给来村服务的大学生一些优惠政策;再如,当地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好一些,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这样甚至有的大学生会扎根农村。总之,政府有好的政策支持,搭建大的平台,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

3.2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障措施

建立以当地政府牵头、当地高校为指导、在校大学生互动的运行机制。形成各级互联互促、各村委会互带互动、各基层小对互学互帮的格局。并在人力、物资等资源上尽力向农村倾斜,真正形成以当地政府、高校为龙头,以在校大学生为枢纽,村与村为基础的上帮下带、下输上接、协调联动的有机运行体系。有这样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在校大学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景应该是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宋俊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4,(10).

[2]黄卫东.社会政策支持视角下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安徽大学,2015,(10).

[3]黄晋太,郭丽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J].太原理工大学,2014,(2).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5)

近年来,通过精心培育和发展,裕安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大,截止2012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和组织已发展到242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5家(省级9家,市级46家)。据统计,2012年全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6.5亿元。同时,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如引导和支持鑫源米业、六安瓜片股份公司、宝祥禽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投入改扩建资金1.5亿元,更新设备,引进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增强了龙头企业实力。

1.2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展

早在2007年裕安区就成立了农产品基地工作办公室,专抓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已建立优质粮基地60万亩;蔬菜基地12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12.6万亩;优质六安大麻基地5万亩;另外,皖西白鹅养殖、家禽、生猪、乳业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12年,全区申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建立万亩以上水稻、小麦、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7个,家禽养殖规模达到2000万只。

1.3农产品品牌影响进一步提高

裕安区的六安瓜片和皖西白鹅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部级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徽六”牌六安瓜片被授予国家名牌农产品称号,天裕大米、皖西羽绒、岳王牌六安瓜片等被授予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目前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认证22个,有机产品认证5个,还有QS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农产品总数达近百个。2012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3家,产品7个,有机产品认证1家,产品5个。组织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了农超对接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并且打入了沃尔玛、家乐福、世纪华联这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农产品超市。提高了我区农产品特别是六安瓜片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1.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裕安区在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还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四年来仅用于土地流转和“神农杯”创业竞赛奖励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并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700万元和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100万元。2012年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8万多亩,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区内外29.8万农户,户均增收382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增长16%。

1.5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裕安区把农业产业化工作摆在较为突出的工作位置,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抓手,研究制定了《裕安区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2010年区政府又成立了粮食、茶叶、皖西白鹅、蔬菜四个重点产业工作责任组,强化了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开展调研,亲临一线指导,现场帮助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在区委区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影响,充分调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积极性。

2裕安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

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利益分配,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如何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目前裕安区很多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农户与龙头企业、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企业由于项目选择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不起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出现经营亏损,对农户缺乏吸引力。产业化实体之间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支农、惠农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存在着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2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财政支持力度急需加强

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的认识已逐步形成共识,各级政府也相应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总体效果不错。但裕安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甚至出现“有利都来索,有难都回避,有功争着要”的怪现象。这些对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裕安区属部级贫困县,财力十分有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提升空间不大;金融部门贷款门槛太高,程序繁杂,融资特别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着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问题。

2.3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近几年来,全区农业在规模、数量上增长很快。但是,农业产业化的过程缺少规范和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群众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如裕安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但因农残问题严重影响市场占有率;从科技含量角度上看,我们的农业生产相当一部分还处于粗耕粗种阶段,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佳。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在市场上叫响的精品。另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技术落后,产品的附加值无法提升。

2.4少数企业发展思路不正确,经营行为不规范

从裕安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看,还存在极少数投资商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名,搞“圈地运动”,想方设法套取国家专项资金。他们抓住基层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急切心态,巧立名目,瞒天过海,不但获取了项目资金,还用极低的价格拿到相当数量的土地;另外,还通过政府的支持,向银行贷款,使其资金规模迅速扩张,而这些企业获得的资金、土地等资源并没有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是用于获利较高的其他产业,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正常发展。如浙江嘉善托普神话圈地运动就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1]

3裕安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3.1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视程度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好乡村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紧迫感。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真正摆上突出位置。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考评内容。建立健全政策扶持、领导联系、部门帮扶、项目倾斜和银企对接等综合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裕安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3.2扶持重点产业和壮强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带头羊"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紧紧围绕裕安地方优势扶持、发展重点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总体要求,以优质粮油、茶叶、皖西白鹅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是要根据裕安区情,花大气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要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重,积极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培育形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产业配套的龙头企业群体。[2]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如六安瓜片股份有限公司、宝祥禽业等作为重点,实行“一企一策”的特殊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之尽快成为六安市乃至全省行业的排头兵。

3.3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保证,在农业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利益联结的方式、应当分享的利益,广大农户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各级政府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充分肯定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户增收所做的贡献的同时,要深入基层,准确把握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与等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认真研究解决现实中影响利益联结机制的问题,防止出现坑农、伤农的现象。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3]使农户真正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受益。

3.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农产品优势品牌

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支持龙头企业依托裕安资源,通过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校合作,对影响裕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组织专门力量对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支持“徽六”六安瓜片、鑫源米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裕安特色、附价值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同时,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和责任追溯,夯实农业品牌的发展基础;建立奖励机制,对获省以上名牌农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6)

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即使农业产业一体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1)(2)

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相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3)

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与否,是企业自身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手段具有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手段,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利用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备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如果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素,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For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产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Back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属于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称为“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属于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采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节约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交易费用(Thecostoftransaction)来降低成本,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5)以下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式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和(3)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经过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以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由此增加费用。

(2)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3)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质量同产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利润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质量差异。生产企业往往会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原材料,而影响产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4)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必须要求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备。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有稳定销路之前,有可能拒绝合作。

(5)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没有健全,有些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取得原材料的交易费用,同样,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时候也由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家使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家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括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避免由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采用产业一体化的主要原因。(7)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类型就是研究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式(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种类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式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产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些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采用多角型经营战略,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也掌握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括农户)之间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能够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的经营方式。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性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产品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区别在于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经济成效。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了上述的积极作用以外,还具有各种局限性。首先必须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问题。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相反还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

五、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关系

在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为了确保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通常的做法是同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龙头企业采用契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其中包括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由于某些农产品,特别是养殖业需要没有间断地得到精心管理,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同雇佣三班工人在24小时轮流值班相比,生产承包给农户除了可以节省管理费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费用以外,农户出之于自身利益考虑,在管理上更加细心,减少失败的风险率。然而对于农户来说,采用契约生产方式不仅可以避免由市场需求变化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借贷到流动资本或生产资料,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生产条件。龙头企业发展、扩大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生产机会,而农户可以通过契约得到社会平均或以上的收益。在这些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即通过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劳动力支出费用和扩大设备的利用效率来达到目标,因此龙头企业必然会尽可能减少对农户的支付。同样农户加入农业产业一体化也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二者的利益是对立的。农户在一体化中获利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同龙头企业的交涉力量,即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后者受到农户同龙头企业结合方式制约。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五种。(1)契约生产形式。龙头企业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只能购买龙头企业独家提供的原料,然后按照契约规定的质量、数量以及价格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2)资本融资形式。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农户,由龙头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或者龙头企业直接借款给农户,然后农户通过向龙头企业出售产品的方式偿还贷款。(3)流动资本所有形式。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出资生产,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本,农户提供固定资产和管理劳动。(4)部分所有形式。农户除了提供土地以外,其它的生产资料全部由龙头企业负责。(5)完全所有形式。土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全部属于龙头企业所有,农户仅仅只提供管理劳动。随着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式从(1)向(5)推移,农户在生产中的管理意志决定权力逐渐削弱,同龙头企业交涉的力量也逐步下降,从具有完全意志决定权的独立生产者转化为依赖龙头企业的工薪劳动者。

六、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客观条件

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最终目标是增加企业利润。可是在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时,如果内部和外部条件还不成熟,龙头企业仍然不可能实现它的预订目标。以下把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必要条件归纳成七点。

(1)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空间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必须集中在交通便利的、一定距离的范围内。

(2)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管理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产品生产和产品加工部门的生产由龙头企业统一计划指挥,协调。

(3)内部和外部信息收集和管理的统一性。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外部市场的信息能够得到准确、迅速地集中、分析和使用。特别是计算机联网。

(4)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步,每个劳动者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必须明显增加,每个契约农户的生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5)日常工作和临时工作分工。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基本单元(如农户)中把日常工作和10-20天需要一次的临时性工作分离开。从而使从事后一种工作的专业人员能够在一体化经营体内部的各农场,农户之间循环工作。

(6)技术工作和普通工作分离。在整个一体化经营中只采用极少数的技术人员,指导全部技术工作。

(7)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以及参加的契约农户之间形成共同、长期利益概

念,同时也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9)

在探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以后,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前面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七、美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第一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给鸡蛋和鸡肉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促进养鸡产业朝集约型的规模化养殖的方向发展。新的养鸡技术的开发和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在提高养鸡场生产能力的同时,饲养每一羽鸡的固定资本的投资迅速增加。然而,由于消费概念的改变,美国人均鸡蛋的消费量逐渐减少,给养鸡产业中造成很大的压力,竞争更趋激烈。鸡场的平均饲养羽数从1946年的2,209羽增加到1967年的36,999羽。70十年代后期养鸡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寡占化的倾向更趋严重,1982年51家饲养规模在100万羽鸡场的养鸡总数占全美国的57%。80年代初美国排行4位以上鸡场的饲养规模是400万羽,1985年增加到500万羽以上,到90年代它们的规模都超过1,000万羽。养鸡产业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从60年代的17.4%,增加到70年代的35.4%,80年代的48.0%。进入90年代超过了50%,其中在养鸡规模100万羽以上的60个养鸡场中,采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是70%。

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养鸡产业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已经非常广泛了。当时一体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1)内部组织型、(2)契约生产型和(3)共同销售型三种。内部组织型是大规模的养鸡场建立自己的饲料加工厂、鸡蛋和肉鸡加工场,雏鸡的孵化场。契约生产型是以饲料产业为龙头,在掌握加工、孵化部门以后,通过契约生产的形式让农户为其养鸡。共同贩卖型是龙头企业担任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生产的下游部门工作,养鸡场仅从事鸡蛋和肉鸡的生产。龙头企业在产业一体化经营内部的统制力量从(1)式到(3)式逐渐减弱。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的养鸡产业进入垄断阶段。在采用契约生产型和共同销售型一体化经营数量减少的同时,契约农户养鸡也大量地破产。大规模的养鸡场为了降低饲料成本,进一步把一体化从饲料加工扩展的种植农场。在零售业方面为了避免零售商(如超级市场)分享利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连锁商店。九十年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为了使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向国外投资和争取世界市场,成为跨国的产业一体化。(10)

八、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日本的养鸡产业直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才开始采用一体化经营方式。日本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商社和农协两个系列。虽然日本进口粮食的关税非常高,但是饲料通过保税工厂进口是免税的,有丰厚的利润。日本的商社由于其复杂的背景,插手饲料的进口业有很长的历史,如三井物产从三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保税工厂,进口饲料、生产配合饲料。六十年代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欧美化的同时,鸡肉和鸡蛋的需求急剧增长,饲料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商社为了促销饲料,建立种鸡场(和美国、英国、法国合资)、孵化场、肉鸡处理加工厂、鸡蛋的分等和包装工厂和超级市场。甚至有的商社还把他们的鸡肉、鸡蛋生产同系统内部饭店、旅馆的需求结合起来。另一种商社型的一体化经营是从零售业发起的。这些商社掌握大规模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厂,为了确保鸡肉和鸡蛋的货源,他们建立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商社一般都有自己的大规模的养鸡场。日本的以商社为代表龙头企业同养鸡农户的结合方式是,农户提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如土地、鸡舍以及管理劳动,龙头企业提供饲料、雏鸡。农户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时,商社资本扣除饲料和雏鸡费。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户为主要成员,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农户自我服务性质的组织。它的组织系统包括地区、县和中央三级。业务包括信贷、购买、销售、生产指导和共济。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户通过自己的组织团结起来,提高农户的交涉力量,同时通过集中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来增加农户的收入。5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商社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全国农协的购买协会建立配合饲料工厂。其饲料的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1%。销售联合会还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福冈等六大城市建立全国鸡蛋的共同贩卖系统。进入60年代,农协开始涉足种鸡和雏鸡的孵化行业。全国农协贩卖协会和各主要养鸡的大县的农协都建立自己系统内的种鸡场。养鸡农户同农协的关系是,农户购买农协的雏鸡和饲料,再把肉鸡和鸡蛋出售给农协。农协除了在当地出售少量产品外,大部分加工后的成品都通过贩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在农协采用的养鸡业一体化经营中,农户提供土地、鸡舍和劳动力,农协出雏鸡、饲料,农协回收肉鸡时根据农户育肥的成绩支付费用。(11)

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同美国相比有如下的特征,(1)美国的龙头企业是巨大的养鸡资本,而日本是农业部门以外的商业资本,商社对养鸡农户的一体化。(2)美国的饲料由国内生产,龙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直接伸手到种植农场。而日本使用饲料中有70%以上依靠进口,采用一体化经营的主要目的是饲料资本为了促销饲料。(3)同美国相比较,日本的养鸡农户受龙头企业的剥削更加严重。美国的龙头企业在向农户贷给雏鸡、饲料和收购的肉鸡和鸡蛋时按预先签订的合同价格,不受以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日本在同样的情况下,龙头企业按收购时的市场价格收购肉鸡和鸡蛋,除了支付饲料、雏鸡款外,龙头企业还要扣除利息和手续费。

九、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经营

韩国的经济自1962年的第一次经济开发计划到80年代末为止,得到高速度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采用向美国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经济结构。80年代中期深受国际贸易赤字烦恼的美国在要求韩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同时,强制要求加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韩国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1993年开放新鲜及冷藏鸡肉、1995年开放冷冻鸡肉,并在1997年全面开放了鸡肉的进口贸易。韩国政府为了提高国内养鸡产业的竞争能力,确保养鸡农户的收入,积极地扶植养鸡产业中的一体化经营。扶植方法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倾斜式经济援助,并且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和贩卖合同是给予指导。

韩国的龙头企业的种类繁多,既有以孵化场或肉鸡、鸡蛋加工厂为核心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有饲料加工、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韩一食品公司就拥有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零售商店和旅馆饭店。

韩国采用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向契约农户提供饲料和雏鸡时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同时,龙头企业为了提高养鸡农户的生产力,还对他们进行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指导。然而、由于鸡肉和鸡蛋在交付时的市场价格往往偏离预先签订的契约合同价格,特别是在市场价格和契约价格相差过份大的时候会造成混乱,例如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龙头企业有可能毁约,反之,农户也不向龙头企业缴售产品。因此,政府机构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对龙头企业和农户合同的执行进行指导、中介和调整。政府直接扶植龙头企业的是韩国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之一。(12)

十、泰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集中在肉鸡部门。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泰国的鸡肉已经成为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华侨资本的一体化、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以及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

华侨资本的一体化属于国际化的、多角型的综合一体化。它以饲料生产业为核心,把饲料原料生产、肉鸡生产、肉鸡处理、出口结合在一起。华侨资本通过商(一般也是华侨)把玉米的种子、肥料以及生活费用贷给种植农户,到了收割季节,农户用玉米清算这些费用。华侨资本拥有祖代种鸡场和父母代种鸡场,种鸡的饲养在直营的养鸡场中进行。商品鸡由直属孵化场孵化后,一半供契约生产使用,另一半通过市场出售。龙头企业同农户契约生产有四种方式,(1)贷给农户雏鸡和饲料,(2)把所有的流动资本,包括生活费用都贷给农户,(3)农户仅提供土地,其它的包括养鸡设备都由龙头企业提供,(4)龙头企业把鸡舍都建设起来,农户仅仅是住在里面管理。在龙头企业加工厂内处理的肉鸡中契约生产约占50%,其余的则通过市场购买取得。采用这种方式目的是避免由于肉鸡市场价格的起伏所造成的风险。泰国的肉鸡加工业都集中在曼谷市周围的60公里以内,距离曼谷港只有1-2小时的路程。龙头企业在港口拥有巨大的冷库,以便随时出口。龙头企业把肉鸡处理场集中在曼谷市的另一个原因是,肉鸡出口的部位仅仅是带骨鸡腿和胸脯肉,鸡的其余部分和内脏可以在该市内销售。

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是以肉鸡处理场为起点,前向型的产业一体化,而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却是后向型的。泰国和华侨资本同日本资本结合的目的是,泰国肉鸡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同日本的食品流通、零售业的结合可以密切的掌握日本市场需求的动向、减少风险。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特征是(1)以出口为主要目标,因此,他们的饲养和加工都集中在港口城市的周围,(2)龙头企业都从养鸡业外部,如饲料、加工处理、出口业向养鸡农户进行前向型或后向型的一体化,(3)龙头企业的加工处理部门,除了使用一体化内部的肉鸡外还从市场购入50%的肉鸡,表明一体化经营还没有割断同市场之间的联系,属于松散型的一体化,(4)龙头企业除了生产资料以外,还把生活资料都借贷给农户,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特别严重,(5)国外资本和华侨以及泰国资本的结合,垄断了鸡肉的出口业务。(13)

十一、结论和几点看法

本研究是从微观的角度、即从经营的角度讨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龙头企业获取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有两种途径,或者是通过市场购买,或者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包括契约生产),分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交易费用必然增加。龙头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的利益同契约生产农户的利益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龙头企业为了增加竞争能力必须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规律行事,因此农户能够在得到多大的利益回报,根据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经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取决于农户的交涉能力,也即是说,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越低,其交涉力量就越大。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采用必须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和提高到一定程度为前提。如果不具备这些内部和外部条件,龙头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因此,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取得人们所预想的结果。诚然政府的指导,以及通过制定法规来明确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

(2)王化兴《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1期。

(3)“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1995年12月11日。

(4)胡定寰《中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构造》,“农业、食品经济研究”,日本中部农业经济学会,第42卷第1号,1995年。

(5)胡定寰《改革开放后中国鸡蛋生产的发展过程》,“农业市场研究”,日本农业市场经济学会,第4卷第1号,1995年(日文)。

(6)F.H.Knight,“Risk,UncertaintyandProfit”NewYork:Harper&Row,1965.

(7)R.H.Coase,“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November1937,p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p.386-405.

(8)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农村经济观察”,1997年第6期。

(9)杉山道雄《产业一体化的构造特色》,岩片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农业经营发展的理论”,养贤堂,1973年。

(10)胡定寰《国际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2期。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7)

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我市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不懈搞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培植和开发建设,目前全市形成了特色蔬菜、优质果品、林业、奶业、优质家禽、波杂山羊、食用菌、高品质棉、特种水产、优质稻麦十大主导产业格局。如丰县的果品;沛县的设施大棚、铜山的蔬菜、维维奶业养殖基地;睢宁的有机农业示范园、邳州的万亩设施草莓。

三是逐步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各地大力改造传统买卖模式,转变经营理念,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一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兴办种养小区,二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组建行业协会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我市目前较大规模的订单基本都是龙头企业牵头签订的,如维维集团与2.2万户奶牛养殖及牧草种植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与5000余户农民签订了大蒜种植保护价收购协议,中天棉业集团订单棉花种植面积则达20.7万亩。

四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强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切实防止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和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市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近几年还连续出台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规划布局意见》、《扶持农业产业经营政策意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市每年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1000万元左右,支持企业用于技改贷款8亿多元。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形势严峻。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四是资金投入不大。五是政策落实不够。针对存在问题,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多措并举,努力减少金融经危机对龙头企业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国务院出台十项措施扩大内需,力度很大,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中有很多内容惠及龙头企业,有利于龙头企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出台包括税收、土地、补贴、银行信贷等更加有利于龙头企业度过难关的优惠政策,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惠及龙头企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围绕十大优势农产品,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培育十大优势农产品的主攻方向,坚持大中小并举,内外资齐抓,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木密集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引进、培育、整合”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群的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8)

1.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产区,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

各地政府应组织农业产业化培训,让农民在思想上对产业化经营有一定认识,逐渐改变落后的观念,把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以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基础,这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进一步发展。

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服务机构要引导农民建立起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并由农民自发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和组织跨区域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努力开拓融资渠道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加强统筹安排,保证划拨的支农资金切实到位。第二,加强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基金,采取并购等手段发展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第三,创建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整合农村信用社,使之成为农民参与的金融实体;同时发挥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固有优势,加大其支农范围和力度。

5.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提高产业化的市场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桥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应引导集中各类资本,发展优质龙头企业,并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来。同时围绕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展系列产品的研发,扩充产业链,促进农村区域化产业经营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9)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1-3月份,预计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亿元,可比价增幅4.7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27.34元,增长7。

1、粮食生产情况。主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挖掘边远田、缺水田复耕,全县共落实播种面积54.5万亩。其中,水稻37.3万亩,旱杂粮17.2万亩;计划全年粮豆总产实现22万吨,与上年持平。二是建立超级稻示范片。在9个乡镇建立千亩超级稻超高产示范片1万亩,中心示范片年亩产超“三纲”,带动片年亩产超“吨粮”,以此带动全县10万亩再生稻生产。在高山5个乡镇建立千亩早中稻超高产栽培示范片5000亩,计划平均亩产超700公斤,促成11万亩早中稻单产提高。三是建立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县委、县政府把粮食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粮食生产责任制,把全年的粮食生产面积、总产量等进行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目标考核,把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与粮食生产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抓粮食生产的合力。四是大力推广新肥、新药、新种、新技术、新机械,由政府承担推广“五新”的风险,真正让农民在“五新”推广过程中得实惠。争取今年良种覆盖率98.5,早稻优质率达82.6,中、连晚稻优质率90.2。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以上,其中按照“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应到点、指导到户”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5万亩以上。抓好超级稻、双季早稻、再生稻、中稻和烟后示范片17片。落实早稻、再生稻、芦柑等作物“3414”田间肥效试验、简比试验18组。开展园地果树土壤采集2000个,实施金柑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1500亩。五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保障措施。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和耕地保护力度。清理整顿各类园区建设,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努力减少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挤占,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耕地下降速度。对任意占用耕地进行其它建设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年计划实施商品粮基地县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6230亩,标准农田示范片建设3000亩,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2、春耕备耕工作情况。今年春来早,春播季节紧,播面大、任务重。为确保全年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民增收,我县把春耕春播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强化领导和技术服务入手,扎实抓好春耕备耕工作。目前正是春耕春插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全体农技干部树立时间意识,责任意识,广泛动员,全力以赴,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上足劳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努力扩大机械作业面积,认真做好春耕备耕。目前全县已落实早稻6.8万亩,再生稻10万亩,春季农机机耕作业面积2.6万亩将于清明节后开始插秧。

3、农业生产服务情况。气象部门及时、准确无误地提供春播时间的气象预报信息,指导春播;农业部门抓住各个关键物候时节,充分利用农村墟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和科技培训。开展“一师一项目、一站一示范”活动,建立高产示范片,以点带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通过“农业155”服务网络向乡村两级的延伸,搞好信息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来电咨询和市场供求信息。今年以来,*县农业155服务中心,共接受农民群众来人、来电咨询2769人次,其中电话2466人次,为农民节省车费46080元,减少误工3295天,同时抓住春耕关键季节,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充分利用农村赶集,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和现场指导,围绕主导产业,积极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农业技术各类培训班39期参加人数达217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3期3920份,为农民提供信息253条,网上资料84条,调剂茶果苗89万株,指导农民果茶园管理3.86万亩、蔬菜生产1.7万亩,指导畜禽防疫3.13万头(只),下乡技术指导472人次,帮助推销农副产品1730吨,水稻种子储备136万斤,接受法律法规咨询44人次,*电视台宣传17次,为农民群众减少损失增加效益607万元。农业执法大队、工商、物价等部门,认真抓好农资市场秩序的整顿,今年以来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积极开展各项农资专项检查,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开展种子、剧毒杀鼠剂、高毒农药、肥料、兽药等专项检查,检查农资经营网点200家,抽查水稻种子标签50个,没收散装水稻种子60斤,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称赞,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一是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二是实行粮食保护价收购,早汕稻每百公斤保护价140元,良种补贴收购时每百斤补1元。20*年粮食直补107万元全部兑现到位。三是落实省级农村沼气池建设补助,每新建一口8立方米的国标沼气池,带动改橱、改圈、改厠,推广“猪—沼—果(粮、茶、菜等)生态模式,20*年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补助共达71.6万元。四是全面落实购买新农机具补贴,2007年补贴资金将达30万元。

5、防汛备汛情况。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预案制定。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防汛应急预案,并把重点放在了解每个村有多少人、有多少地质灾害点、受地质灾害威胁有多少人,以及落实遇到灾情时由谁负责组织转移、转移到哪里去、吃住问题怎么解决等问题上。二是突出物资储备。我县按照关于防汛物资定额储备的要求,做好一线、二线防汛物资储备,确保关键时期拿得出、用得上;抓好队伍建设,组织抢险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作业技术水平,增强抗洪抢险能力,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做好设备维护,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录间系统、卫星云图系统、防汛应急通讯系统和应急备用电源等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加强值班,县指挥部领导和值班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及时处理和上报重要情况和突发事件。三是突出重点地区。我县把居住在小溪边、小河边、低洼地带和房屋结构不太牢靠的群众以及处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高发地带的学校和企业作为重点管理地带,高度重视其防汛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10)

——粮经比例进一步调整。在保障人均口粮不低于*公斤情况下,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__年的1:2.4。

——作物品种优化,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淘汰次劣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棉良种率达*,棉花由过去十来个品种减至目前一至二个品种,长绒棉为新海14号,细绒棉为中棉35号,__年单产分别为*公斤、*公斤,比__年分别增*公斤、*公斤。小麦以优质鲁麦23为主,单产达*公斤,比__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园*万亩,种植牧草、青贮饲料__*万亩,牲畜存栏*万头,出栏*万头,新增适龄母牛*头,养蚕*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雏形。水稻面积扩大到*万亩,蔬菜面积*亩,正播西甜瓜*万亩,复播西瓜*万亩,色素辣椒*亩,小茴香*亩。*瓜果系列、红提葡萄和*甜瓜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突破。在扶持和发展原棉花龙头企业__,促进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__年以来,新组建了__公司,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连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__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__年增*元,较__年增*元。预计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了以下原则和方向。

1、不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有明显增加,粮食总量上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不忽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规模,保证总产,保证人均口粮,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县域特色经济。

4、坚持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必经坚持农业各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面需要。

5、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稳粮。粮食生产坚持“平衡有余,优化品质,加工转化”的方针,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结构,增加复播、套种指数,提高种粮效益。__年小麦种植*万亩,单产*公斤,总产达*万吨;正播玉米*万亩,套种黄豆*亩,复播玉米*万亩;正播水稻*亩,复播*亩;种植高梁、红薯等小杂粮*亩。

2、优棉。在棉花生产上,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继续调整优化内部结构。通过科技投入、精细管理,提高棉花的单产和品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棉花品种结构,形成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共同发展格局。根据市场订单合理安排棉花品种布局和种植面积,以销定产。一是调减了长绒棉、彩棉面积,种植长绒棉*万亩,陆地棉*万亩,彩色棉*万亩,并严格按照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进行种植。二是*万亩棉花全部与农民签订了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三是在放开农民生产经营自的前提下,放抓并举,确保投入到位。四是大力推广高密度植棉技术,种植高密度*万亩。五是加强管理,力争细绒棉单产达*公斤,长绒棉单产达*公斤,彩棉单产达*公斤,努力提高棉花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促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3、扩瓜菜和小宗作物。加大引种试种各类小宗经济作物力度,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种植双层拱棚瓜*万亩,正播西甜瓜*万亩。二是复播西瓜*万亩,其中无籽西瓜*亩。三是种植蔬菜*万亩,新建温室大棚*亩,无公害蔬菜示范*亩。四是根据订单种植色素辣椒*亩。五是种植小茴香*亩。

4、上蚕桑。以蚕桑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蚕茧单产和目的,大上蚕桑业。新栽桑树*亩,嫁接*亩,养蚕*盒,平均单产*公斤。

5、扩草强畜。加大畜牧业投入管理力度,加快畜牧业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 建设,大力开展“秸秆加工,暖圈改良,科学管理”四位一体示范养殖工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科学养畜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了畜群畜种结构。在畜种结构上坚持“牛羊并重,优先养牛”原则,巩固发展羊,加快发展牛,不断提高牛在牲畜总数的比例。牛以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为主。绵羊以发展卡拉库尔羊为主,山羊以纯山羊改良为主。在畜群结构上把不断提高生产母畜比例作为加速畜群周转和扩大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措施,注重良种畜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完成黄牛冷配__头,劣质公牛去势__头,劣质公羊去势__万只,引进良种母牛__余头。三是大力抓好禽业的发展,鸡饲养量__万只,鸽饲养量__万只,特种养殖__只。四是大力发展种草业,种草__万亩,退耕还林套种苜蓿__万亩,种植青贮玉米__亩。五是制定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畜牧业投入,扶持养殖大户。新规划养殖示范小区__处,新发展四位一体养殖示范户__户,养鸡大户__户,养鸽大户__户。六是加强对兽医服务质量的监督、牲畜的定点屠宰检疫和活畜产地检疫工作,家畜免疫防治达__万头(次)。

6、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紧抓当前国家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加快了林果业发展。一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果品,重点发展香梨、石榴、葡萄、杏、薄皮核桃等名优品种。二是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在定植新果园,改造、改良老果园,确定主栽品种上下功夫。三是加强了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两个园艺高科技示范园。四是继续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中心,加大防风固沙林带的建设,建立大型乔、灌、草、网相结合防护网带,改善生态环境。五是抓好五个基地续建工程(__万亩香梨基地,__万亩石榴基地,__万亩葡萄基地,__万亩反季节秋西瓜基地,__万亩蚕桑基地),完成新增__万亩香梨,__万亩石榴,__万亩其它林果计划。__年上半年,全县林果种植面积__万亩,退耕还林__万亩,修剪果园面积*万亩,改造低产果园__亩,新育果树苗__亩,嫁接__万亩。

7、调快庭院经济。一是做好庭院改造后续。二是引导好庭院蔬菜种植。三是做好葡萄长廊建设和管理工作。四是按一有七好标准发展庭院经济,加强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指导和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11)

1•1龙头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0多家,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40家、市级23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42家,5000万元以上有86家,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市场16个。2008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营销收入18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8%,实现税收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54•6万人,带动农户59•2万户。

1•2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大

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渐成规模,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hm2,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6•67万hm2,生猪饲养量400多万头,禽类饲养量近6000万只,水面养殖11•2万hm2。如桐城、怀宁等地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望江、宿松、枞阳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桐城大关的蛋鸭、太湖的肉鸡、潜山的瓜蒌、岳西的高山蔬菜等生产基地,枞阳、太湖、怀宁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宿松、枞阳、望江、宜秀区的螃蟹生产基地,望江、怀宁的网箱养鳝基地,宿松的黑芝麻生产基地,城郊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一批“一村一品”的特色示范乡镇、村逐步形成。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全市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蔬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2008年市检测中心共抽检蔬菜样品2561个,样品合格率达99•8%。全市共引用推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280多项,先后制定了水稻、茶叶等7个产品质量标准与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到12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7•3万hm2,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12个(面积2万hm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0多个。如稼仙、皖江、岳西翠兰等,鸿润和霞珍不仅成为全国两大知名品牌,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

1•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

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96多个,带动农户49•31万户;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2万多人。全市现有部级示范合作组织3个,省级示范合作组织3个。

1•5农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全市有60多家龙头企业的100多个产品进入省内外大中型超市。龙头企业借助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等大型展示展销平台,提高了营销水平,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拓展了市场空间。

2安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全市除鸿润和霞珍等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产品质量档次还不够高,影响辐射面小,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2•2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原料收购资金占用量大,资金需求时间集中。目前企业融资渠道窄,资金融入不足,企业贷款难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上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3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组织体系有待健全

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紧密,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不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龙头企业仅仅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

2•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农产品加工比重低、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由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低,农民增收少。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已达1∶5左右,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8。

2•5农产品出口有待加强

由于农产品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加之区位优势不明显,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服务跟不上,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顺利对接,影响了出口创汇型农业的发展。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3•1做强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全市大宗农产品要重点围绕粮、油、棉、茶、畜牧、水产等6大主导产业,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基地建设,以优质粮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等重点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农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各县(市)区要依据市场导向、资源优势、现实基础,突出发展2~3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对于只适宜特定区域生长的名优土特产品,只要有市场前景,就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培育“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产业基地,将小产品变成大产业。

3•2引导多元化投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加快把发展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综合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要聚合生产要素,引导多元化投资兴办龙头企业。一是启动民间资本发展龙头企业。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重点之一,通过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新建、改造和嫁接我市的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当积极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在我市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牵动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力争到“十一五”末,年营销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超5亿元的企业5家,超亿元的企业10家,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营销总收入超200亿元。

3•3着力打造特色板块,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各县(市)、区应把各自的农业产业放到全省大背景下去考量,根据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开发、板块化集聚的思路,按照“准”而“少”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农业特色板块。根据《安庆市农业特色板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以纺织、粮食加工、油脂、水产品、畜禽、茶叶、小区域特色农产品以及城郊型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8大农业特色经济板块,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引进产业关联、专业配套的企业,加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集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农业块状经济,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若干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群。

3•4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宽松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给予支持,提供服务。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规范其运作,使其真正成为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协调生产经营、代表农民利益、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力争到“十一五”末,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的农户达到30%以上。

3•5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6加强农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各龙头企业要按照国际规则,积极参与美国FDA、欧盟、IS09000等国际国内各种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来规范管理、生产、销售全过程,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二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特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工作,这是农业标准化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7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支点,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加强和完善市场管理和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特色市场营销体系与市场服务体系,有效地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

3•8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依靠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广体系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和农业管理的创新,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技术指导、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科技含量,扎实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9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步伐,要把龙头企业创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争创更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营销推介力度,发挥名牌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影响力。建设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要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建设相结合,建立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扶优扶强外向型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通过展示展销、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等活动,广泛推介我市优质名牌农产品,快速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出口,改变农业大市、农产品出口小市的局面。

3•10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环境

应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采取措施,从减免企业所得税、贷款贴息等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提升。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等,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二是改善信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对企业信用度进行评估。市、县两级要尽快成立信用担保机构,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解决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积极引进新的投资主体,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资嫁接、兼并联合、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筹措社会化和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