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7 19:07:00

物流专业论文

物流专业论文篇(1)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曾永长.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2009.p6.

[2]杨雪.考虑换装时间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3]荣朝和,魏际刚,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与组织协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魏际刚,荣朝和.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协调(上)[J].集装箱化,2000,(2):p21-24.

[5]赵颖.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佟璐,聂磊,付慧伶.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J].技术与方法,2010,(212):p57-60.

[7]贺国先.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J].铁道学报,2006,28(1):pll7-120.

[8]魏航,李军,刘赢子.一种求解时变网络下多式联运最短路的算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4,14⑷:p56-63.

[9]邹雪丁,赵宁.王转.混合运输方式问题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7,3(4):p56-63.

[10]雷定猷,游伟,张英贵,皮志东.长人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算法[J].交通工程运输学报,2014,14(1):p76-83.

[11]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2]袁加林.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及其经济动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3]张戎,闫攀宇.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港口,2006,8:p25-27.

[14]王金华.基于运输合理化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pl.

[15]李愈.赵军.吴刚.陈佳琪.带有固定运费的多式联运方式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7(5):p881-88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等着。服务管理:运营、战略和信息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余平.继往开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1)[7]中国物流航母织就信息大网[J].互联网周刊,2002,(35)

[4]何明珂.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贸经济,2001,(05).

[5]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04).

[6]牟歌。随机需求下存在单项替代的服务能力决策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7]马简。服务预订下的定价与能力决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申文,马士华,陈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J].中国物流与釆购,2006(22):72-73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军,刘伟,王岳峰。基于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6):17~20

[2]朱卫平,刘伟,高志军。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6):27-32

物流专业论文篇(2)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其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相互协调的高素质人才;再者,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持久的发展潜力。每个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上述开发路线进行分析,分解成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对应课程响应,最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根据知识、技能的渐进教学规律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划分成三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模块之间的理论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内部贯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和依托。课程体系构架严密、环环相扣、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摘要: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中物流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培养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论文篇(3)

1高校物流学科发展现状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2000年,经教育部批;隹,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于2001年进行首次招生。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不过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和具体的教学安排,各个高校的理解和做法有所不同。“物流工程”专业往往是在理工科背景的高校设置,该专业侧重于用工程的方法来研究物流的问题,与生产运作、现代制造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结合较为紧密:而“物流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偏重于文理科的大学设置,主要侧重于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系统。据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12月9日举办的关于“制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全国设置“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的高校有200余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相当一些高校并不是在管理学院中发展或者设置物流类专业,而是在传统的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等与物流学科相关的学院中设置物流专业。这些高校的物流学科往往是建立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因此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影响着该校物流学科的发展轨迹和特色,就连教材和课程的设置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如,在电子信息学院设置的物流专业,其方向偏向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设计、电子商务等:在机械学院设置物流专业的,其方向则偏重于企业生产作业规划,甚至一些带有某些传统学科色彩的管理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也是偏向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等物流学科中的某些方面。这种现状必须引起重视,毕竟从现代物流的角度而言,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不足以体现出物流学科的内在要求与特点。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口向,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对该专业的定位有清楚的认识,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2.3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7年为止,我国共计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O万人以上,差距悬殊。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4课程设置不成体系

在物流专业主干学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设置上各高校有较大分歧,由于本身的学科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等几门专业课,从而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本文从培养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有效途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研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3.1依据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界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审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等方面来确定,以保证其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中职层次,节点性、操作性初级管理人才;第二是高职层次,综合性、操作管理人才;第三是本科层次,学科性、物流策划、管理人才;第四是研究生层次,研究人才、学术性高级管理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一种是应用型。大多数人认为研究生教育层次所培养的人才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它侧重于具体的岗位技能应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从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来看,大多数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如物料保管员、车辆调度员、货车(叉车)司机等,对高职高专而言,就业岗位及其应用技能的要求可能是明确的,但对本科层次而言,除仓储、采购等岗位外,毕业后就能立即从事主管岗位工作的很少,所以物流管理本专科专业可以分领域设方向,如工业企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等。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设计明确的物流管理岗位以及构建其应用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物流专业论文篇(4)

二、物流行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总体而言,能提供普通物流服务的企业(一般的运输型、仓储型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这类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对物流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需求,但总体需求层次不高,中职毕业生或社会人员通过短期上岗培训或锻炼就能满足需要。目前,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存在需求的是那些与行业深度融合、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特殊物流行业的企业。

(一)港口物流

与水运密切相关。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通过水上运输实现的货物周转量多年来持续领先,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相应地,港口物流企业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一些省市也产生了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例如四川的泸州港、宜宾港,近年来,就组织人员到四川省内有关高职院校去招聘港口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未能如愿,最终到重庆一所高职院校招聘到了毕业生,也仅仅是因为看到该校开设了港口物流方面的一门课程。

(二)连锁物流

属零售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典型形态之一。主要特点: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同时开展配送加工。一些高职院校在和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开展合作,培养连锁物流人才。连锁零售企业对连锁物流人才存在一定的用人需求,但院校之间的就业竞争比较激烈。

(三)电子商务物流

也属零售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新兴领域之一。主要特点:集中采购,也存在配送加工(这两点与连锁物流相似)。在配送方面,大件商品与连锁物流相似,统一集中配送,小件商品则采用快递物流的方式运作。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如京东商城等)已经在自营物流,在国内一些主要的大中城市建立起了自己的配送中心。而多数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则实施物流外包,通过与快递企业合作来完成货物的递送。

(四)快递物流

主要针对件杂货及小件商品的快递,速度较快,有健全的网点,涉及取件、送件等业务和服务。近年来,快递物流发展迅速,对快递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

(五)金融物流

金融物流业务在国内已开展了10余年(例如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地方银行对金融物流业务很感兴趣,人才需求旺盛,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科书严重滞后,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企业有需求,但招不到这方面的毕业生。近年来,金融物流发展快速,甚至已经发展到了供应链金融阶段(像海尔、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等大型企业都在开展这些业务)。企业对金融物流和供应链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六)冷链物流

属特殊物流的范畴。对于农产品和水产品等生鲜产品,由于保值期短,货物易变值,需要在储存、运输和交易中保持低温,冷链物流企业则主要为这类商品提供相应的低温物流服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海岸线长,内陆水资源丰富,农产品和水产品等生鲜产品产量高,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旺盛。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都在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例如四川成都天府新区龙泉“大华国际物流港”就是四川省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然而冷链物流人才匮乏,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

(七)危险品物流

属特殊物流的范畴。多数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点,需要使用专用设施设备对其进行储存和运输。①对于危险品物流,由于安全隐患大,潜在风险高,国家对企业的资质控制得很严(像四川泸州的叁陆运业、宜宾的天长物流公司等,有些已经达到了3A级以上),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从事相应的物流业务和管理工作。企业存在需求,但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八)项目物流

像会展物流和工程物流等,都属于项目物流的范畴。项目物流服务于项目,项目结束,项目物流也就结束。与普通物流相比,项目物流具有以下特点:需要租赁设备,管理按项目对待,采用矩阵式组织机构等。目前,项目物流人才匮乏,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

(九)大件货物运输

主要是针对长、大、笨重等特种货物的运输。一些重工业基地(像四川德阳),就有很多这样的运输企业(比如飞龙运业等)。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而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又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与需求严重脱节。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三个能力培养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公共能力培养平台、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三个平台。

1.公共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特别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必须开设,并且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学分执行。结合行业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课件制作、电子表格的使用等能力。可以考虑开设“物流英语”“物流数据处理”“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公共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要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在物流行业工作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包括“物流认知”“货物运输组织”“仓储与配送实务”“商品采购与供应”“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物流信息处理”等课程。换言之,无论学生毕业后在何种类型的物流企业或货主企业(工商企业)从事何种物流业务或管理工作,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能够支持从业者在物流领域的工作轮换(转换)。

3.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这些技能需要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分专业方向办学(如港口物流、连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物流、金融物流、冷链物流、会展物流、危险品物流、工程物流、大件货物运输等),通过开展订单培养来实现。

(二)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如果高职院校的办学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特色,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而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订单培养,是创造办学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共用高职院校的现有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场地、图书、学生等资源,通过合作,可以“量身定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中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施设备等生产资源、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规章制度等组织资源;通过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可节省大量投资,降低办学成本;通过教师的顶岗锻炼,可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三)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具体做法

1.高职院校首先应进行调研,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这可以通过借助行业协会、早期的毕业生及其他社会资源来实现。

2.根据调研结果和合作企业的需求情况,选择专业方向。总的指导思想是“大专业,多方向”。换言之,核心主干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课程),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班级都要开设,区别只是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课程)不同。当然,也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制订或调整培养方案,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增值服务。当然,为了控制办学成本,可以限定专业方向的数量,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确保订单班的人数,从而控制教学成本。

3.关于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的问题。像上述诸多专业方向涉及特殊物流,资产专用性强,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高。为了减少办学投资,可以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合作企业,开展工学交替。

物流专业论文篇(5)

物流是一门研究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物理性流动过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的新兴综合交叉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对于国民经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大省,是我国东西部的结合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广西成为物流中心。无疑,广西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各类物流人才,包括物流操作人才。

在广西要解决物流人才紧缺的局面,除了考虑发展物流人才的短期培训外,主要是要加快发展物流本专科教育。截止到2004年6月,广西仅有广西对外贸易学校、广西商专、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6院校设置物流专业,而且设置时间不长。2005年广西普通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不含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方向,下同)达19所(招生一千三百人左右),其中高职(含高专)17所(占89%);2006年广西普通高校计划招收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上升至26所(招生人数二千名左右),其中高职(含高专)就有22所(占85%)。可见,解决广西物流操作人才紧缺,主要是靠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即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来培养物流操作人才,而一名合格的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是双证在手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

一、实行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意义

所谓“双证制”,就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模式。毕业证书是接受学校教育修业合格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技能达到某种标准的证明。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实行物流专业“双证融通”有利于广西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历文凭为主的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评价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综合文化素质状况,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检测。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一种校外评估制度,其职业资格的标准直接由企业等用人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参与制度,注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从而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变,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促使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实行物流专业“双证”融通与衔接,促使广西高职院校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寻一种使高职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配合,培养既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掌握比较熟练的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二、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行“双证融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广西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严重存在,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高职教育的“双证制”还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

2.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物流实验室等实训条件、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还普遍较薄弱,部分院校考证有困难。

3.广西高职物流专业目录来自于教育体系,物流职业标准来自于生产体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

4.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无法实现课程有效互换,导致重复学习、重复考试。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普遍存在课程归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归职业资格考核的问题,两者不能融通,无法互换,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本。同时,在面向就业市场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无法互换与认可,直接导致“双证书”的隔离与资源的浪费。

5.物流专业学生考证热情在升温,但考证费用较高,证书对就业实用价值有限,学校、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在广西高职院校中开展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主要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开展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全国自考办合作开展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认证”,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开展的“物流管理员系列职业资格认证”。不管哪一种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合计起来都将超过1000元,对广西高职学生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用人单位更多地看重学校品牌和学生实际能力,对证书的认可度还较低。

6.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脱节。部分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相当多的物流专业教师不了解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等等。

三、实施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建义及模式

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渠道。实施双证书制度必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融通,不是相互取代;推进,充分考虑现状;实践,方式可以各异。不能片面地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取代专业的改造与建设,也不能为实施双证书而不充分考虑生源基础、自身条件、社会需求而生搬硬拽。

(一)目前推进物流专业“双证书”转换机制,需要加强的工作

一是在高职教育内部仍需加大实行“双证书”倡导力度,并及时出台相应的刚性要求及实施措施,主动适应企业需要,适应经济活动需要,构建起以物流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对“双证书”持有者采取相应的经济补助措施。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时应适当减免鉴定费用,并优先推荐和录用“双证书”的学生就业。建立相应的劳动工资制度,企业对持有“双证书”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工资标准,有效地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转换互通。

三是应加大对高职物流专业教育的投入,尤其在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产学结合机制建设方面,应给予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使高职院校具备培养学生物流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

四是加强对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的学历认定工作和将物流资格证书大纲的“应知”、“应会”融入高职课程,实行双证并举。

五是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物流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通过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学历教育考核中,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评估的机制,让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实施模式

融通模式:所谓融通,主要是通过建立学历层次与职业资格标准等级的对应关系,以学分或课程模块作为融通双证的纽带,从而实施双证书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实质是通过两类证书及其教育与培训的相互对应、相互承认,实现学历教育(以文化素质水平为主要标志)与职业培训(以职业技能水平为主要标志)的沟通

与衔接,最终达到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贵港职业学院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专科+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的办学融通模式,避免了专业教育与证书技能的交叉与重叠,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双证。

对接模式:所谓对接,就是打破传统的“老三段”教学体系,重新建构以职业能力为主体的新模式,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地取代专业教育的实践技能部分内容。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的要求,实现物流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物流专业教学大纲的对接,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物流专业课程把物流师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物流职业资格证书。

并举模式:所谓并举,就是利用专业教育与证书考核两个载体,并举推进且达到双证书教育的目的。鉴于目前双证书制度在实施体制上分属两个独立体系,在运作方式上缺乏融通机制,在具体内容上又面临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等实行并举推进的方式进行物流双证书教育,成为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一种模式。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依据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物流专业教育与证书培训并举。同时,扩大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范围,力求向社会辐射,充分发挥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高职教育办学功能。

作者简介:王永富(1968—),男,四川荣县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本文获2006年广西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论文篇(6)

(1)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听”“看”结合,改变传统的以“听“为主的老师讲、学生听到单一模式。

(2)节省教学课时,准确、便利、快速、清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运用手写、图绘等形式教学,学生听课效果明显效果不佳,用多媒体后,两节课的内容有可能一节课就可以上完,节省了教学课时,课堂传递信息量加大,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给教师的发挥提供充分空间。

1.2学生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掌握一直是教学难点之一,而通过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传递信息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此种情况

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媒体综合运用,把教学内容编入图片、图示、视频、动画等来在课堂上教学,使复杂、难度大的知识变得简便清晰,枯燥乏味的理论变成图片动画等形象内容跃入学生眼帘,直观易懂。

2多媒体教学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2.1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易削弱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思维往往容易采用启发式方式细致直接传递给学生,而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教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却受到多媒体教学的限制。不能简单的过分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而应该新老结合,多措并举,既有粉笔加黑板,又有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多方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高效率,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到互动教学,增加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2.2备课量加大,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限度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理论上,多媒体教学可大大减少备课量,提高教学效率,但实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轻松,效果良好,尤其是备课量并没有因新技术的运用而有所减少,反而是有大大的增加。另外,这一提高还受到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制约。多媒体教学有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表达停留时间较短,学生看、听、记、写往往不能兼顾,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被中断,他们就会产生思路不清,大量的信息加上大屏幕和播放器对学生的眼和耳的刺激会使其感官和大脑极易产生疲劳。而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难点问题的措施是必须控制每堂课的教学信息量,较多时间在及时跟学生做好相关的互动交流,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其知识量大,难点多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尤为重大的一个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作为自主及时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水平。

2.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较为呆板,偏离教学重点、难点,缺乏一定灵活性

顺序式的结构,不变的播放步骤一直是课件的一大特点之一,其灵活性和变通性较差,这一点不像传统的教学,其边写边讲,边想边讲反倒是充分表达了自己想要告诉学生的内容,所以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就是课前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进度,应用好的策略和方法,即能够按照多媒体教学顺序授课,又要有一定的把握教学进度的能力和手段,控制和灵活的把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通过快慢结合、难易结合的方式策划好,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别造成学生学习难度提升,疑点重重的坏效果,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特别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其特点是难点知识点较多,而通过运用媒体教学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晦涩抽象、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用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

2.4精品优秀物流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少

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在我国才出现的新的专业,其有个最大的特点是有关专业课件的建设尚没有真正取得良好效果,形式不令人满意,尤其在电子课件方面没有起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足的作用,在制作方法上,没有把各种图片、资料、文字、录像做到有机结合,没有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没有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另外虽然知识理论内容较多,但缺乏系统性,体系化,没有相关创新性,对反映新的科技和未来发展展望的介绍较少,对学生的视野拓展方面尚缺。因此,制作优良的课件是一项首要任务,教师在多媒体制作方面,不管是有关教学内容的采集、归纳,图片编辑、录像的制作,要抓住重点,紧扣主题、围绕难点,把传统优秀教学方法和多媒体充分结合,化难为易,这样的课件才是良好的,实用的,有价值的。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相结合,尤其在制作课件方面更要注意这一点,避免追求课件优美过多而忽略其实效的做法。

物流专业论文篇(7)

【论文摘要】 现代 物流行业急需各个层次的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如何站在为区域 经济 服务的角度,加强 教育 改革,培养满足 社会 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正在引起高职院校高度重视。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教学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 发展 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华北重要商埠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逐步由潜在需求转换成为需求现实。下面就高职院校如何结合16号文件精神培养出适合石家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石家庄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行业涵盖生产、流通、销售各个领域,以社会化大生产为背景,旨在整合各项资源,提高全行业生产效率。虽然整个行业发展较快,但国家与国家间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比如 中国 与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物流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在国内,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就落后很多。具体到石家庄地区可以说整体水平较低,依然停留在运输、仓储等物流传统功能上。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石家庄市物流行业还会有大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物流人才。 二、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整个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且分为多个层次:其中最低是操作层,这部分人的主要岗位是装卸搬运工、汽车司机等。人群特点为学历要求不高,有一项技能或有把子力气,这部分人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数量也较多,但少于操作层从业人数;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主要岗位是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他们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较少,通常是 企业 或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最高层是整个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 通过以上对物流行业人才层次 分析 就可得出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定位。首先,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操作层,主要原因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专业和技能优势,是对自身才能的浪费;其次,我们也无法将学生定位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因为这在客观上达不到。因此,我们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只能定位在基层管理者,主要岗位为库房管理员、物流市场营销员、车辆调度员、采购员。我们的学生毕业时要能掌握货物保管、车辆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等知识,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胜任基层的物流业务管理工作,有两三年工作经验后能够快速晋升为职业经理。 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呢?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第一批05级毕业生107人今年面临就业的考验,截止2008年3月底,已有过半数的学生与企业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就业单位包括石家庄中储物流中心、北京西南物流中心、芜湖安得物流有限公司等,主要从事质押监管、物流市场营销、库房管理等工作,试工期间月工资在一千元左右。通过行业市场调研和与学生座谈等方式我们发现学生就业呈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第二,物流行业工作的艰苦程度超出了部分学生的预期,一部分学生还在等待观望,是否有更好的机会。 三、高职教育如何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一)改革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要 要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一种“按需育人”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要面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 时代 发展的脉搏。可以把学校学生就业人数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老总”、技术人员请到学校召开专业论证会,同他们共同 研究 物流专业课程调整,按照物流专业的技能达标方案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动,适时调整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 内容 ,使课程建设市场化。 【论文摘要】 现代 物流行业急需各个层

物流专业论文篇(8)

2面向东盟的物流人才需求特点

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面向东盟的物流人才需求有以下特点:(1)缺乏了解、熟悉区域经济情况。(2)缺乏熟悉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3)缺乏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物流体系研究。(4)加强港口物流知识。在课程改革中应具体地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因地制宜。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的物流现代化,就需要有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熟悉该区域经济情况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3面向东盟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教学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所需。在物流课程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让毕业生“零适应期”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自然转变,跟上时代潮流,成为企业所需之人、社会有用之人、家长满意之人、自身认可之人。针对面向区域服务的现代物流的特点———“东盟+信息”,设计面向东盟的课程改革模式,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

3.1课程内容改革(1)在物流课程设计上,增加与本土经济与东盟相关的物流知识与行业信息。如2013级物流班开设了“东盟物流概况”,让学生了解本土物流与东盟物流概况,熟悉目前物流行业在当地区域的建设及发展情况,增加面向东盟的港口物流课程。(2)增加信息技术的实训课程。在物流实训室,拥有现代化立体仓库操作系统、配送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物流操作的便利性和认识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信息化。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现代物流自动化及物流系统操作训练课程。课程安排上每一个学期都有1-2周的校内实训,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另外还增加了物流沙盘实训,增加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期安排1-2场行业专家进校园进行物流行业的最新趋势,特别是针对东盟物流的情况介绍,还有对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等方面的讲座,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形势,然后又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4)在校外实训方面,安排了系统的实习内容。在寻找校企合作企业时,有针对性地寻找有效利用物流信息技术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体会现代物流的操作特点。

3.2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开展“竞赛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从个人的竞赛,到小组的竞赛,到班级的竞赛,年级的竞赛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直至专业的竞争与外部竞赛挂钩的竞赛设计。比如,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的学习采取分组竞答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分组进行小组抢答形式,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在实训方面也采用分组形式,进行仓储作业的操作竞赛,比赛的内容是仓储作业流程从检验———入库———上架———出库———登账等进行流程操作,以时间和操作步骤的正确性作为评价标准,最终决出胜负。并且将这个比赛推广到年级、到专业范围,甚至这一环节的操作是物流技能大赛的一部分,表现好的将有机会组队参加全国的物流技能竞赛。还有每年举行一次的包装技能竞赛,让学生直接感受包装的工作和态度的考验,还有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物流专业论文篇(9)

“学问”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问”,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讨论,才能发挥探究精神。因此,教师设计的案例应具有启发性,针对学生的疑问之处,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性案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例如在讲到贸易术语特别是FOB、CFR、CIF三个贸易术语选择时,会问学生如果你是进口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术语呢?根据提出的案例,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思考:1990年,孟加拉遭受水灾,该国通过港商与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上海公司签订了一份8千吨大米的买卖合同,C.I.F价约为170万美元。信用证开出后,港商将全套制作精美的单证在日本一家银行顺利结汇,提单由巴西一家班轮公司签发,承运船名为“罗里达”号。然而,“罗里达”号却一直末往孟加拉卸货。后经调查发现,其实在签单日该船尚在欧洲营运。结果,孟加拉政府自认倒霉――付出170万美元加上一大笔律师费。此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手段。

(二)案例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层次性就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设计案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当然每个学生由于性格、基础不同,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根据学习者特征进行分层设问,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案例的设计有梯度、有层次,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例如,在国际贸易“班轮运费的计收标准”的教学中,上海运往利物浦港口“电子狗”(玩具)一批计100箱。每箱体积为20厘米x30厘米x40厘米,每箱毛重为25公斤。

①若计费标准为M则其计费重量是多少?

②若计费标准为W则其计费重量是多少?

③若计费标准为M/W则其计费重量是多少?

④当时燃油附加费为40%,港口拥挤附加费为10%,试计算该货物的运费。从四步讲清楚计收标准及计费重量,并完成运费计算。这四个步骤层层进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三)案例设计应有科学性、准确性

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应意图明确指向明确课堂,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同时案例范围也在大小适中,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大了会过于宽泛,小了又不能很好的表述知识点。如在讲解“凭样品成交”时利用圣诞来临之际美国经销商向中国BB熊制造有限公司发盘,要求采购一批BB熊作为圣诞礼物共计1000件,交货期为12月初,中方表示感兴趣,双方进行贸易磋商。11月初,美方寄来一BB熊样品编号为BB001,要求凭其样品生产,中方认为美方提供样品以目前的制作工艺无法达到,遂对来样进行复制,制作两份相同样品,一份编号BB002寄于美方,另一份编号BB003厂家留底,所寄样品中均标明该样品仅供参考。一星期后美方表示同意样品B002作为生产依据,双方签订合同。根据上述案例请学生判断来样、回样、对等样、参考样、标准样,以此来判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状况。

(四)案例设计的数量应适当,避免出现“满堂问”

教师设计“案例”的艺术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苏格拉底说,优秀教学的本质在于那些组织得当的问题。目前由于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通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案例来吸引学生,但课堂教学花哨有余,效果却不太好,学生上完一趟课不知道学了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案例上出了偏差。巧妙而精制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但课堂上一味追求“多问多答”,问题太多,数量太大,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课堂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课堂的案例设计要讲究“巧”与“精”,做到数量适中,松驰有度,节奏明快。例如,教师在讲到配送模式或者配送流程时,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麦当劳、肯德基原材料配送的案例,也可以选择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配送案例,选择其中一例即可,不可面面具到。加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将枯燥的理论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案例,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避免了多、滥。

(五)案例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拓展性

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能提高学生探究案例的能力。开放性案例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提出种种推测和假想,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得到多种结论。当然在设计案例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注意向课外及社会拓展和延伸,这种延伸可以用案例型作业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学完课堂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尝试作出自己的推论,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例如在讲助理物流师国际贸易部分“保险不可抗力”时,先讲述相关不可抗力的案例,然后针对2013年10月5日余姚机械厂由于受台风水淹,原定10月中旬向印度经销商提交一批模具,但水淹后导致该批模具部分生锈无法按时交货,若你是余姚机械厂如何应对该项突出事件。学生大致会提出三种想法:

①台风水淹属于不可抗力,厂商无需承担责任,并可取消合同。

②台风水淹虽属于不可抗力,厂商无需承担责任,但也不能取消合同,可要求延期交货。

③台风虽然水淹,但不影响其他地区,可向其他地区购买,并如期交货。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三类问题进行讨论,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六)案例的设计应具有实践性

目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求教师设计的案例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教师的案例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讲授《国际货物运输》时,以苏州某货运企业因年末较忙,想要在我们学校招2—4名实习生。并提出一定的招聘条件及面试题:这样的提问方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课程,实实在在体会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有组织地开展对应案例讨论

选择了恰当的案例之后,还需要将案例内容恰当的运用到教学当中。一般来说,一堂完整的案例教学课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展现案例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书面、幻灯等形式将物流案例的主要内容向学生展示,并在事先准备好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案例。第二、分析案例,引发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之前,要先对学生分组,分组时每组的学生人数一般以5~8人为宜,每小组指定或是推举一名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论依据供其他组员讨论和补充,最后各小组由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阐述本组就案例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存在的争议。第三、评价学生、归纳总结。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都急切想知道自己关于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和全面。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每小组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对于某些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在最后安排部分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案例情景重现,加深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

物流专业论文篇(10)

1.1现代物流的概念和特征. 2

1.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2

1.3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3

第2章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6

2.1加快铁路运输规模化发展. 6

2.2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6

2.3全面开发铁路货运服务功能. 8

2.4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9

2.5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9

第3章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需解决的问题. 11

3.1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11

3.2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11

3.3要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12

物流专业论文篇(11)

因此, 在外部经济形势相同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非常重要。所以,中小企业应引进先 进的成本控制理念、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多数中 小企业经营者无暇或者无意识顾及企业的成本控制建设。而在企业管理中,成 本控制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 上探索中小企 业成本控制的建设方案, 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目标; 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探索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方案对 于实现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从成本控制的意义入手, 描述了当前中小企业对成本控制中存在的 问题及表现, 并简要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问题上做的更好, 促进中小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 展。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成本控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后来,美国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 运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分析的一般 方法。

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通过对成本信息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成本控制定义为"在战略管理 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1995年, 欧洲的克兰菲尔德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种控制模式,该模式认为 成本控制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行业态势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 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 度为核心的成本控制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 作业成本法。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团体,追求的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开展各 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 手段。

对于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更是企业获得利润乃至关乎 生存的关键因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成本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 生的各种耗费中的概念表明了生产成本的产生方式。而根据会计恒等式“利润= 收入—支出”, 及生产型企业生产成本占支出比重大的特点,可以推出生产成本 对企业的巨大影响。作为生产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产品销售收入,而目前 企业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取得高销售收入实在不易, 要取得经营利润, 降低成本更为合理。因此,着重研究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方法的研究,才能使企 业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绝不只是简单的削减成本,而是个系统工程。单纯地削减 采购成本同样会给公司带来很多的风险,如质量风险、及时供货风险、技术风险 等。

因此, 采购成本管理必须综合考虑公司的战略及长期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发 展。

本文将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外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国内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企业采购成本发展历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购批量小,缺乏规模优势 (二)采购制度不规范 (三)采购方式落后 (四)市场起伏剧烈,价格波动大 (五)采购经验不足 (六)企业的采购规划设定的不科学,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一)实行规模化采购从而降低单次采购成本 (二)合理运用电子商务,降低采购成本 (三)谨慎采购,减少资金占用 (四)构建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 (五)开展第三方采购 (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采购成本控制五、结束语

4、主要参考文献

(1)吴悠.零售企业如何控制采购成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9.3

(2) (英)泰勒(David Taylor).生产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精益方法.2019.3

(3)张静;魏国辰;刘沈艳.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研究.2019.04.10

(4)芮建斌.IT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2019.02.01

5、完成措施及进度安排

2019 年 11 月 15 日—2019 年 12 月 08 日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9 年 12 月 09 日—2019 年 04 月 27 日撰写论文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