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专业特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26

物流专业特色

物流专业特色篇(1)

[2]谢钦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教学探索[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34 (11 ):189-102

[3]丁雪峰,谢五洲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2):126-128

[4]夏旭东等 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行模式探析[J] 中国药业,2 00 9,1 8 (4 ):15-17

[5]陆国平 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 上海医药 2009,30( 8) : 366-368

[6]商务部 2011 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R] http:///stat, 2012,(6):1-2

[7]李 华, 曹 莉,陕西省疫苗经营企业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西北药学杂志 2011 ,26 (1):61-62)

[8]灼月 承载梦想 创造价值[N] 上海医药 2013年 第34卷 第1期 (1月上)

[9]李志锋等 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J] 物流技术,2008,27(6):9-11

物流专业特色篇(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热的不断升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数量迅猛增长,其中不乏行业特色高校的积极参与。这些行业高校大多由过去隶属中央部委行业部门到现今划转归地方政府或教育部管理,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在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功能上表现出“多学科化、大规模化、地方化、市场化”的特点[1]。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378所本科高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在经历如此快速增长的学科发展趋势同时,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培养正呈现较大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或高职高专院校所设物流专业相比,行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缺乏独有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同中寻找不同、在专业中凸显特色,成为行业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讨论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扬行业特色,以期对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二、气象行业背景与物流专业的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素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由中国气象局管理40年后于2000年划归江苏省管理,其行业背景是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的气象事业。在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清气象行业与物流专业之间的关系。纵观整个物流流程,其主要物流操作环节如运输、仓储和信息技术都与气象密切相关,即一个物流运作方案的完美执行需要气象知识的支撑[2]。

1.实现物流的运输环节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低云、浓雾、雷电等气象条件会制约航空运输,台风、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会威胁水路、公路和铁路运输安全。因此,既要注重通过搜集气象资料获得较准确的天气预报,又要坚持以安全经济的原则拟定合理运输线路,选择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保障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2.气象条件在物资的仓储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和湿度。如高温高湿常会引起物资的霉变、虫蛀、老化、融化、串味等损伤,需要根据专业气象预报服务,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防止物资的质量、使用价值、性能或可靠性遭受损失。

3.物流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应急救援、交通系统等领域,国外很多物流企业都采用GPS来定位运输车辆。而值得注意的是GPS卫星不是同步卫星,易受气象影响,如云层、雨雪、雷电都会干扰GPS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事实上,国外一些专业物流公司非常关注极端天气的影响,如联邦快递就组织气象专家成立专门团队致力于天气状况分析,并依照所获气象数据提前设置物流优化路线。这个气象分析团队提供诸如货物途经香港时是否会遭遇台风、台风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运输业务,以及应该采取哪些物流应对措施等辅助决策信息。综上,物流与气象行业密切相关,在气象行业特色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两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使物流专业学生具备基础气象知识背景,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三、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将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物流专业为主、气象学科为辅,培养具有扎实物流管理理论和气象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气象勘测和制定物流决策的能力,可胜任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气象分析或气象部门物流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进入物流领域的气象学科特色毕业生,在本科高校学习的总八个学期里,可推行“1331”的教学课程体系:即所有物流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仅进行《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至第四学期间开始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与大气基础课程,同时在第四学期末安排为期2―4周的一次实习活动;第五至第七学期逐步深入接触物流管理与气象专业方向选修课,其中可在第六学期重点设置两学科交叉衔接课程;最后第八学期,要求学生自主进行为期2―4个月的工作实习。

除“基础课程+物流专业课程+大气基础课程+交叉学科衔接课程”这个课程体系设置外,物流专业也可结合气象行业背景建立独特的专业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气象物流经济等学科,以鼓励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气象领域工作。可引导物流专业学生选择五门(中国气象局要求非气象专业进入气象领域工作的学生必须培训的五门课)或十门(南信大发辅修证书)气象类课程,形成“气象+物流”的综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2.教学资源

(1)教材选择

在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物流专业课程方面应选用高质量教材,在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主流教材的同时注意适应我国社会物流发展的实际需求;气象相关课程方面可依托学校优势,采用学校气象专家自编的教材,通过灵活施教更有利于提高气象知识教授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物流与气象两学科交叉课程,可选择性组织资深物流专家与气象专家共同合作编著教材并进行定点试验,也可参考借鉴国外部分教材和最新研究进行筛选重整。

(2)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优秀的、有特色的学生,必须有一支特色化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应由物流与气象专业两学科教师组成,双方专业教师都须完成对方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即气象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需进行基础物流培训,同样物流教师也需接受大气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应组织任课老师分期、分批到物流企业或气象部门实习,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掌握物流和气象行业的新动态。同时可选择性聘请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深人士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

(3)教学设施

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涉及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和气象观察实践环节:关于物流实验室的建立,应注意侧重围绕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和物流技术设备的操作、优化和管理,设置一些演示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制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等等[3],可以秉承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经济性与方便性相结合的原则,联合同一地区的其他高校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建立物流实验室或物流模拟基地;有关气象类课程实验,可依托学校自身拥有的先进气象设施优势,与气象类专业学生共用实验设备,也可将简单的气象观察实验融进物流实验室的整体规划中。

3.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

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手段,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等[4];注意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如分组案例讨论等。另外,由于特色专业的本身是物流与气象的结合,故应该注意两学科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借鉴,双方以长补短、相辅相成,实现气象优势学科带动物流普通学科的特色发展并快速形成竞争优势的目的。

(2)重视实践

一切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实践课程的编排与开展。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当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流程,结合学校气象行业背景全面系统地考虑,避免“空洞型”、“肤浅型”实践课程的出现。可采取将实践环节得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求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逐渐改变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相脱离的流于形式的课程实践现状。

(3)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未关注气象分析,这给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合作空间与机会。凭借气象行业特色,积极主动地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尝试与企业共建物流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理论教学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加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平台。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可以采取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特色物流实训基地,如运输过程气象分析室,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而且可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理论培训,最终为企业培养定制专业方向的特色人才、为社会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四、行业特色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广

各行业特色高校间天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和优势,如行业特色高校均是由过去的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保持人才培养在行业中优势和特点的同时迫切要求学生具有更广泛的学科背景,体现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等。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可在同类高校做适当推广。

1.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由原先化工部门划归地方管理的以工为主的省属高校,其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优势学科,而物流活动与各种化学材料息息相关(物流运输离不开包装,包装的质地、重量、抗压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物资的品质),故南工大的物流专业可依托行业背景积极培养材料物流特色人才。

2.原隶属于农业部的南京农业大学于2000年划归教育部,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学科,其主干农业学科接近或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的农业背景知识可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操作成本、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如若知晓某种农作物在仓储时需要干燥的环境,则在物流仓库选址时就会注意避开有地下水上渗的地区。故南农大的物流专业可重点关注农产品物流,着重培养农作物物流的交叉学科人才,有助于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南京邮电大学也是由过去隶属的邮电部被划拨至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一所行业特色高校,其以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学科为鲜明特色,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重要影响。而我国现阶段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可以说,物流信息系统工程人才非常匮乏。所以南邮大也可以依托信息系统学科优势开展物流专业特色教学,培养出可从事物流信息化工程的特色物流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依托各行业高校进行物流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物流人才的同质化现象,又可在行业特色学科的推动下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水平,使物流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市场和美好需求前景的新型热门专业。然而,基于交叉学科融合的特色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其教学活动中不断探寻合适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实用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J].阅江学刊,2011,(1):12-18,23.

物流专业特色篇(3)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有时候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物流专业人员,或者物流专业人员在物流企业里从事物流市场营销的居多,在学校里学到的物流专业知识并未派上用场,最后一种情况是学生所具备的物流实践技能较缺乏。特别是如今的社会需要实用型的人才,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有必要为物流专业设置具有岗位方向以及配套实训项目的实施教学。

二、建设港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曰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为主体,以江河商港为辅助,并集聚公路、观、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综合立体式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涉及综合运输,夕卜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7iC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现今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务,而这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

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滨海城市,其南临北部湾,是中国第一批对外的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其办学特色是以^务北部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沿海优势突显自身特色。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相继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口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物流中心。众多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北部湾各城1#的港口物流建设也进入高潮,高素质技能型的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针对目前实训基地与教学现状,港口物流专业应创建特色实训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任务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改革专业技能考核方式,提升办学质量。

1.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的特色需求

港口物流无集物流、航运、加工、贸易、报关、商检等专业在内的综合月艮务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这就*学生学会整合相关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往往很多专业是分开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港口物流的完整流程与操作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港口物撕涉及的知识嫩连面来让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港口物流十分重要。因此建立物流港口特色实训室能够满足物流港口专业学生对熟悉港口物流流程的需要。

2.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专业的实操技能保证.

在港口物流专业建设里,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应属非常关键的一项。在港口物流操作中,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装卸、集装箱调度、货运组织等港口作业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学生在实训基地得到实况操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港口物流实训基地的特色建设

实训基地是一种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人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是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1. 实训室建设的不足

(1) 现有的实训室的实训项目比较简单或单一,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实训项目,缺乏物流的综合特性。例如模拟仓库设施设备’往往设置的只是普通货物仓储。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货品有可能是鲜活货物、危险货物、放射性货物等,面对这种特殊货物的仓储管理知识未能展现出来。

(2) 学校有限的经费需要分配于各个专业建设实训室,因此在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需要给实训室配备的设施设备,例如电脑、软件、货架、叉车等,可能会让专业团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的实训室设施设备。

(3) 模拟港口物流设施设备是大多数实训室的考虑,购进大量的港口运输与装卸的设施设备模型,学生可以进行参观了解,但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未能了解操作流程,缺乏实训室的实用性。

2. 建设特色港口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面对目前实训室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尭针对以前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室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方案,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有机联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建立一个特色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

(1)目前在我校已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设备始终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的实训内容是最新最及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前“培养”适合企业的理想人才。

(2) 加强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是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方法是让教师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有助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且教师能对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有个良好的掌握。另一种方法是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校园进行实践指导’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将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及要求信息带给学生。

物流专业特色篇(4)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物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为重要,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各大高校为了顺应市场的需要,纷纷开办物流管理专业。而高职,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因为物流行业的特殊性,高职培养出来的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层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课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为社会需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关键。

 

一、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介绍

 

目前,现有的高职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一般会开设的专业课有:

 

物流基础:有的院校把这门课程叫《物流管理概论》、《物流管理实务》等。它是对物流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刚进入物流管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物流有个大致的了解。

 

运输管理:又叫《运输管理实务》、《运输作业与管理》等。这门课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在学生学习完《物流基础》之后开设。主要是对运输这项物流基本功能进行全面介绍。高职类院校在进行这门课的教学时,会更为偏重对各项具体运输操作实务的介绍。

 

仓储与配送管理:有的院校会把这门课细分成《仓储管理实务》、《库存管理》与《配送管理实务》。它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学完《物流基础》即可开设。主要介绍仓库及储存管理、库存控制与管理、配送管理等专业知识。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有的院校细分成《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门课程进行教学。它介绍的是企业物流中非常重要的采购物流知识,以及现代物流管理升级到供应链管理后的供应链相关知识。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是物流管理专业里较难的专业课。

 

物流信息管理:主要对现代物流领域中用到的各种信息技术与相关软件进行介绍。学习完《物流基础》、《计算机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后,即可开设本课程。

 

国际物流管理:有的院校会开设成《国际货运》,是专门针对跨国的物流活动,进一步说主要是针对跨国的货物运输活动进行介绍。随着全球化越势愈演愈烈,这门课程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

 

第三方物流管理:作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主要形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本课程主要介绍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的业务、运营模式等。

 

二、具有财经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以上课程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时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从这些课程的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都会注重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就目前企业的现状来看,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光具备操作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现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第一利润与第二利润已被挖掘殆尽,如果再没有新的利润源出现,很多企业将无法再立足于市场。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是“黑大陆”,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想要获得这“第三利润”,想把“黑大陆”点亮,想开垦丰饶的“处女地”,不是光靠学者们进行研究就可以成功,也不只是企业老板意识到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企业在岗员工时刻牢记物流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时付出有效的实际行动来才行的。

 

因此 ,作为为社会培养物流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意识到给学生灌输财务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多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业院校并没有开设与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相关的课程,最多也只是开设了《会计基础》或《财务管理》等课程,并没有专门针对物流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课程。然而,物流的财务成本管理,并不同于企业其他经营项目的财务成本管理,它更为复杂,更为隐蔽,也具有更大的管理空间,不是普通会计、财务类的基础课可以教授的,这一块空白急需填补。

 

另一方面,现在各大高校都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骤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为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同时也提高学院的就业率,应使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具有其他院校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而对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就是一大特色优势。

 

三、开发具有财经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

 

为了填补物流财务成本管理领域的教育空白,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增加一些具有财经特色的专业课程,必要时需要院校根据需要自行开发相应的课程。以本文笔者所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为使毕业生更适合市场的需要,也为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院校特色,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加入了一些学院自行开发的财经特色物流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的财务成本管理能力。

 

(一) 物流费用结算实务

 

根据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财会知识的教学和物流知识的教学是分开的,甚至是没有财会知识的教学,这就造成了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人才 “懂会计不懂物流,懂物流不懂会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使学生能了解企业中有哪些费用属于的物流费用,培养并训练学生运用会计的方法对物流费用进行计算、核算和结算。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物流基础》、《会计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课程后开设,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先介绍各项物流费用,再根据大量真实企业发生的物流费用案例,讲解如何计算这些费用,又如何把这些费用记入企业的帐务中,讲解完学生即刻进行相关实训操作。通过学习,学生能自己动手对企业物流费用进行区分,计算与账务处理。

 

(二) 物流外包项目财务评价

 

根据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物流合理化的一大途径是运用“社会化物流体系”完成企业物流工作。 所谓“社会化物流体系”指的就是为公众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门课程中的“物流外包项目”指的就是普通企业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的项目。一个物流项目是企业自营,还是外包?如何通过成本分析进行判断?如果把物流项目外包,如何进行外包的成本分析?而作为物流服务承包商的物流企业,完成物流服务的成本如何估算?以上问题是《物流外包项目财务评价》课程主要教授的内容,具体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物流专业特色篇(5)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tevens指出:ES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课程带有四个根本性特征:一是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二是在内容上与特定的专业和职业有关;三是在句法、词汇、语义以及语篇分析上,重点必须放在那些与特定专业、职业以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四是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正因为ESP具有以上特点,所以近年来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作为从事物流领域工作的人所使用的英语――EL(物流专业英语 English for logistics)就是其中一门新兴的学科[1]。

与其他专门用途的英语类似,学好物流专业英语也绝非易事。这首先是物流知识覆盖面广,它包含物流科技、物流管理、物流理论、物流实务。在物流科技知识内容方面具有科技英语的某些特色,即王平先生在《科技英语的特点与翻译》一文中指出的:“科技文章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严谨周密,行文简洁,语法正确,重点突出,按逻辑顺序精确地表达出概念的复杂体系,清楚地确定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2] 而在物流管理、物流理论知识方面包含customer service (客户服务), inventory management(库存管理), transportation (运输), storage and materials(仓储与材料), packaging(包装), 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 demand forecasting(需求预测), production planning(生产计划), purchasing(采购), facility location(设施布局), after sales(售后服务)等等 [3]。物流实务方面具有专门用途商务英语的某些特点(也有物流报关、单证、函电、货贷等);其次是因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EL在教与学上均难觅前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甚至连专业词典也鲜见,参考资料与辅导书更是难觅踪迹。因此关于物流英语词汇量大、专业性强;句子结构复杂,语言信息量大,语篇抽象晦涩难懂的抱怨声不绝于耳。那么,如何在学习与工作中克服这些困难呢?本人以为首先是要对物流专业英语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读、写、译。

1 物流专业英语词汇的特点

EL词汇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普通词汇(common words)、半专业词汇(semi―technical words)和专业术语(technology or specialized terms)。物流英语词汇大部分是由普通词汇构成的,比如:freight, cargo;半专业词汇也是普通词汇,但是它在物流英语中具有特殊的含义;专业术语只占EL词汇的一小部分,常见于EL文献资料,显见于日常生活,非常正式、抽象、有时晦涩难解,不过由于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相对稳定,一旦掌握之后,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1]。

1.1 一词多义

准确性是翻译物流英语篇章的第一准则。概念的精确取决于词义的精确,而词义的精确又取决于词的含义的多寡及词在句中的联立关系[4]。在物流科技英语中,虽有许多抽象难解的、一词一义的专业词汇,而出现频率更高的一词多义的半专业词常成为翻译的拦路虎。因此,正确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是翻译物流英语文章的基本要求。

比如,Lean business:不是小生意而要译成精益企业;

Lead time:在物流专业英语中是前置期(即备货期)之意而不是引导时间;

Shelf life:货架期(即物品保存期限)而非架子的寿命;

Collect:在物流专业英语术语中指货到后付款而非收集;

Tally:不是筹码而是理货;

Clingfilm:中的film既不是电影也不是胶卷,而是食品薄膜。

1.2 多义一词

物流科技文章为了精确地表达相近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有时也为了避免用词上的单调,普遍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比如:

acquisition, procurement, sourcing, purchasing都可用来表示购置,采购,购买;

inventory, storage, storing, stocks, warehousing均可以表示库存,保管,仓储,储存等;

package, packing, packaging, wrapping虽然在意义上有些微小差别,但是常被译作包装。

1.3 合成词与派生词的广泛使用

大量使用合成词与缩写词是物流科技文章的特点之一。合成词从过去的双词组合发展到多词组合;派生词趋向于任意构词,这种构词具有灵活性和任意性。例如:

airtight密封,airfreight空运,outsourcing外购,fiberboard 纤维板,door-to-door 门到门,coast-to-coast岸到岸,warehouse 仓库,cross-docking直接换装,towline 拖缆,containerization货柜运输,internationalization 国际化,effectiveness效力,compartmentalization区分,划分,subcontractor 转包商,分包商;anticorrosive 防腐的,Thermoform加热成型。

1.4 广用缩略词

至于缩略词,可以说每个领域、行业、学科都有自己一套特定的缩写词,甚至在同一个行业中同样的缩写词会代表不同的含义,物流专业英语也不例外[5]。比如:

CRP: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CRP)连续库存补充计划;CAO:computer assisted ordering计算机辅助订货系统;FCL:full container load整箱货;JIT:just in time准时制;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TPL:third-part logistics第三方物流;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要计划。

1.5 名词化结构、名词短语、抽象名词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名词短语和抽象名词是物流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6]。例如:

Logistics starts with the provis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semi finished goods for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finished up with the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after sales service of the products. (物流以为制造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的供应为起点,以产品的物料配送和售后服务为终点。) 在这句话中,provision 供应(名词化结构),semi-finished goods 半成品(名词短语),manufacturing process 生产过程(名词化结构),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料配送(名词短语),after sales services售后服务(名词短语)。

2 物流英语词汇的翻译技巧

与相对稳定的汉语的词汇含义相比,一词多义是物流科技英语中的普遍现象。不同的语境、语域、语旨或语法结构可能赋予同一个词或短语不同的词类和含义。因此,词义的选择与确定是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译者翻译时不仅要弄清词汇的基本含义,还要研究它们的拓展含义,根据具体使用场合、上下文的联系以及同其它词语的搭配等,在许多不同的义项中选出一个最确切、最符合文本要求的义项。译者不但要熟悉原文所涉及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通晓词的基本含义(denotation)和引申含义(connotation)以及词在特定物流专业领域中的特定含义[4]。

2.1 根据词的具体使用场合选择词义

物流英语中用于不同场合的同一词或短语其含义及汉语表达可能均不相同。译者必须结合专业知识以及不同的语境和具体使用场合来选择其一,否则就会使词不达意。例如:HDPE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is relatively rigid, milky, translucent, and has a hard finish. (高密度的聚氯乙烯是相对坚硬,呈乳状的,半透明的物质,且含有一层硬硬的膜。)这句话中的finish显然不能译为完成,在物流英语中它是涂层、膜的意思。

2.2 从词汇的上下文中确定词义

物流科技文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译者推敲选择词义时,应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求确解,要文中求句,句中求词。例如:Several well-known firms involved in logistics relationships owe much of their success to the notion of information utilize to share this information with one another. Among the most notable examples are Procter & Gamble and WAL-Mart. Through a series of agreements with giant retail customers, P&G has made a major commit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dicated customer teams to handle these major accounts.(许多参与物流联系的著名企业把他们大部分的成功归功于与其他企业分享自身可用信息的理念。在这些例子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宝洁公司和沃尔玛公司的事例,通过与大的零售客户订立的一系列协议,宝洁公司对特定客户团队做出一系列的承诺去管理这些重大客户。)从上下文中我们不难判断account 不应解释为“账户”而是指“客户”。

2.3 利用词的同义与反义关系来确定词义

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避免形式上的单调繁复,许多物流英语文章的作者不仅有意大量使用可替换的同义、近义结构或让句型、结构、词汇相互错开,用类概念代替种概念。译成汉语时,一般应使译名保持一致。例如:On arrival at the place of destination it will be taken to a 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 where it will be “degrouped”, i.e. the parcels contained therein will be separated and delivered to the various consignee.(集装箱到达目的地后将被运到集装箱场站去拆箱,即集装箱内的货物将被拆开后并送到相应的货主处。)如果知道词“separated”的词意,就不难猜出“degrouped” (被拆分)的词义。

有时,在物流英语文章中语言颇具对比特色,作者可能使用一些含有对比意义的词汇,这时译者可从此义知彼义。如:Highly polished metal surfaces are particularly subject to the gangers of rust and corrosion. It is customary to coat the surfaces thickly with a slushing oil.(抛光的金属表面很容易生锈和腐蚀,通常在表面上刷上一层厚的抗腐蚀油。)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从rust and corrosion中推断出反义词a slushing oil之意。

2.4 根据物流专业知识识别和确定正确的词义

为跨越英语中纷繁复杂的一词多义现象给正确理解物流英语文章的内容带来的障碍,译者应熟悉这类词在特定物流专业领域中的特殊含义。如“elevator”基本含义是“电梯”,而在物流专业英语这一特定的领域里指的是“升降梯”;又如“package”的一般含义指“包裹”,而在物流英语里的含义是“包装”。因此,在识别和确定这类词的正确含义时,应首先识别这类词的使用范畴,根据其使用范畴确定其含义,必要时可查阅物流专业词典[5]。

2.5 模糊词义的确定

物流科技英语用词规范、严谨、精确,但它也是活的语言,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词义的相对稳定并不排斥灵活多变。随着一些超语言因素的介入,有时物流科技英语中亦会出现模糊词义,译者可以运用“动态对等”的手段尽可能将原文负载的语义信息体现出来[4]。这就要根据上下文联系、具体语境和逻辑关系,将词义予以适当变通。如以shipping一词为例:

在shipping space (发货区)中,shipping指发货;

在shipping by chartering(租船运输)中,shipping指运输;

在shipping agency(船务)中,shipping指船务;

在advanced notice of shipping delay(送货延迟通知)中,shipping指送货;

在advanced shipping notice(运前通知)中,shipping指运货。

3 物流英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3.1 被动句的大量使用及翻译技巧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1/3是被动态。这是因为科技文章侧重严谨的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有一种主观臆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7]。物流文章中广泛使用被动语句,凡是在不必或不愿说出主动者或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往往都用被动语态,这种表达方式使叙述显得公正、客观、结构严谨、紧凑。汉语中虽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狭窄,物流科技汉语文章大多是主动语句。故而我们在翻译物流专业英语的被动句时常常将它们翻译成主动句[8]。

例如:Protection from corrosion: before goods are packed, materials which are liable to deterioration during transit should be properly treated with protective;highly polished metal surface are particularly subject to the dangers of rust and corrosion;It is customary to coat the surfaces thickly with a slushing oil; anti-corrosive compounds, films, wax or grease should be applied. This is done with a brush, by means of a spray gun, or by a dip tank process; airtight containers and dehumidifying compounds, such as silica gel should be used; liquids in bulk will normally be shipped in drums or tins; some materials should be wrapped in waterproof paper or wax paper; in the case of highly dangerous materials, the shipping companies to lay down specifications for packages; cases should be lined with waterproof paper or cloth(防腐蚀包装:在货物包装之前,对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变质的材料采取适当的防护处理;抛光的金属表面很容易生锈和腐蚀。通常在表面刷上一层厚厚的抗腐蚀油;防腐化合剂、薄膜、蜡、油等是必用之物。用刷子、喷漆枪涂上,或在浸泡桶里加以处理;密封的容器和除湿化合物,如可用硅脂胶体;大体积液体通常装在鼓形圆桶或罐里;一些材料应该用防水纸或石蜡包纸;为了预防高危险材料,船运公司规定了包装规格;箱子应该与防水纸和布一致。)本段共十句话,其中就有九句用了被动态,仅一句不是。这样的段落在物流专业英语中屡见不鲜。看这段话的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整段话全是主动句,而且没有出现“被,由,为…” 等字眼,有时连主语都不必补出,也能把道理说清楚,毫不拖泥带水。

3.2 长句及复合结构在EL中的广泛使用与翻译技巧

为了表述一个复杂的概念,使之逻辑严谨,内容完整,结构紧凑,物流科技文章中往往出现许多长句,有的长句包含多达七八个分句和从句,有的长达一页[7]。首先,遇到长句时要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搞清楚句子的主干部分在哪里,然后要确定每个分句和从句的归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Logistics(military definition):The science of plann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m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forces…those aspects of military operations that deal with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movement and hospitalization of personnel; acquisition of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operation and disposition of facilities; and acquisition of services. (物流(军事定义)是一门计划、执行军队的流动和补给的科学。是关于材料的设计,发展,购置,储存,流动,配送,维护,撤回和材料的部署;人员的医疗和流动,设备的建设、购置,保养、操作和部署;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的那些军事操作方面的科学。)该句的主干是The science of plann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m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forces.下设四个分句进一步说明物流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每一个分句各有一个中心词,每个中心词前各有多个修饰语。翻译时要注意对句子结构的分析。

其次,在EL的翻译中,由于国外尤其是欧美许多物流文献的复合句居多,大量的长句是由一个中心词和连续套接的修饰成分组合在一起。在翻译时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其内容上都不允许把它们依其顺序译成汉语,较为有效的是将长句及复合结构进行语意分割、语句分割和思维分割。而切割之后的句子,既要求不改变原句中的逻辑关联,又要顾及第二语的思维和表达,这样势必在切割中进行重新调配和重新排列[9]。

例如:The concept of benefits is a multifaceted one that goes beyond the product or service itself to include issues regarding timing, quantity, supporting services, location, and cost,so a basic definition of logistics is the continuous process of meeting customer needs by ensuring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right benefits for the right customers, in the quantity and condition desired by that customer, at the time and place the customer wants them, all for a price the buyer is willing to pay,which apply equally well to for-profit industr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s the earlier discussion on military requirements illustrated. (利益的概念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包括产品和服务本身,还包含时间安排、数量、技术支持、布局和成本, 所以物流的基本定义为: 物流是一个持续满足客户的过程,即确保满足客户在利润上、数量上、时间上、地点上、条件上、价格上的要求的过程,这个概念同样可以应用于盈利企业和公益组织,正如前面所述的在军事上的需求讨论。)这段话只有一个长句,其中包括两个原因状语从句,五个定语从句,两个方式状语从句以及多个复合结构。翻译时注意在句子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专业知识,以及各种翻译法,汉语语言思维习惯才能将作者的意思正确地传达给读者。

前面所谈到的问题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如果对专业内容不了解,往往根本看不懂原文。即使词汇都查到,也弄不清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英语的结构使得句子分析有时需要在很大程度上结合意义来进行,而不能全靠语法手段来进行。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英语句子有所谓“结构意义”,即使词汇完全不懂,也能从句子的语法特征中理解句子的结构意义。可是,问题在于英语句子的结构并非都是如此简单,在实际的语言中可能遇到许多句子不结合意义内容就不能进行分析。而所谓意义内容自然和专业知识不可分离。所以说,物流专业英语中对长句及复合结构的翻译应将专业知识、语法分析、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方法等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7]。例如:Essential suppliers should be treated as partners and they should be involved in helping to improve the whole logistics process by the way in which they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 design or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manage and control the supply of their products. Adversarial relationships with suppliers are not productive and are not necessary, and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contractual obligations. (应将供应商视为伙伴关系,通过让他们参与产品设计或通过管理和控制所提供的产品的方式来帮助和改善整个物流过程。不必要将与供应商的关系看作敌对关系,这样并不具有生产性。然而当然也不该因此混淆了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了的义务。)这段话虽只有两句,但结构复杂。翻译时应注意将被动句译成主动句,理顺两个by the way 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以及各并列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必要时可打破原有的语法结构,采取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将段落的正确意思表达出来。

4 隐喻在物流专业英语文章中的使用与翻译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隐喻概念体系”(metap- horical concept system)的新理论,指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方式。他们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现象,提出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域的互动,其中某一领域被用来说明另一领域,被说明的领域被称作目标域(target domain),说明的领域被称作源领域(source domain),隐喻的认知机制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物流专业英语文章中也可找到大量的隐喻,如:Bullwhip effect (牛鞭效应) ,skin packaging(紧缩包装), distribution network(配送网络)just-in-time inventory(准时制库存),shelf life(货架期,保存限期)等等。认识和理解这些隐喻对提高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流实务很有帮助。

物流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译文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字词、句型结构、比喻修辞表达等。意译(free translation)指译文主要表达原文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不注重语言表达形式的对应。这种方法更多地是阐述原文的意义,而原文表达中的语言形式、形象比喻等可能均有一定的损失[8]。物流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技巧之一就是要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即目标域能让读者较易联想到源领域的可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反之,就应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例如:Agility and leanness could be seen as being mutually exclusive;the first requires capacity to be reduced to the “bare bones” whilst the second needs spare capacity to meet rapid changes in demand. (灵活与精益求精被看作是互斥的,前者需要将容量(库存)减到“露骨”的地步,而后者需要留有额外的库存以满足快速变化的需求。)本句话中用 “bare bones”喻指将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生动直观,让人容易联想,记忆深刻,可直译。

又如:In order to “fine tune” the supply chain there is a need for constant monitoring of service levels and regular review. (为了调整供应链,(我们)必须连续监控服务水平以及定期反思。)此句中的fine tune原意是弹好…的调子,用它来映射“调整供应链”。这个“跨域映射”较为主观地表达了主语的意愿。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故而选用意译为佳。

5 结语

物流专业知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给物流专业英语的学习增加了不少难度。但在学习与实践中我们仍能不断总结出EL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EL的翻译必须注意词义的选择与确定;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注意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特点;结合多种翻译方法才能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凡此种种,都要求EL译者除了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词汇、语法、修辞)外,还要有良好的物流专业知识,能自如地运用逻辑思维判断,字斟句酌,努力达到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信息与风格上的等值。当然,本文的分析是粗浅的,是引玉的一块砖。希望其他的研究者能共同努力,总结出“玉”一样的EL的一般规律,让从事物流专业英语的教育、学习、翻译、研究的人员不再抱怨它难于上青天。

参考文献:

[1] 王琳.浅析物流英语词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 (7): 173-174.

[2] 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 程世平.物流专业英语[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 田玲.科技英语翻译的词义选择与确定[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6,(10): 153-154.

[5] 刘宓.谈阅读物流专业英语文章的技巧[J]. 物流科技, 2005, (6): 85.

[6] 林本椿.英汉互译教程[M]. 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4.

物流专业特色篇(6)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编号:JYYB201504)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部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 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 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 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 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 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4]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5期:24-26.

物流专业特色篇(7)

一、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的物流教育始于1980年前后,许多高校逐步设立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进入21世纪后更是不断发展壮大成熟,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阶梯型人才培养结构。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430所本科院校共2138.5万在校生,其中有105071名学生就读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和物流管理三个专业,同年,有22772名毕业生从该专业毕业。而有242649名专科生就读于923所专科学校中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两个专业,同年,96295名毕业生从以上两个专业毕业。

近年来,物流同业人员资格培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自2003年下半年开展物流师职业资质培训工作以来,至2012年5月,共计21.4万人参加培训并通过考试,而2005开展的ITC全球采购与供应链项目培训认证工作,有2.47万人参加考试,1.67万人通过认证。

目前,我国物流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的贴近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切合实际,重视结合物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物流教育仍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

(一)物流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教学滞后于行业

目前物流人才结构为枣核形,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人数占总体物流相关专业人才的77.3%,而在企业中高端人才比例也不足15%。现代化的技术使得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一个资源优、效率高、技术新的领域,而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还停留在最初的物流发展阶段。

(二)物流人才课程设置无特色

高校物流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严重趋同,造成同类型的物流专业学生"批量生产",不具有专属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学校设置的主干课程脱节,没有依据当地经济情况定位培养目标和方向,无法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物流人才培养无针对性

国际物流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是目前物流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其课程设置更侧重于理论教学,侧重于讲解物流流程,淡化了实践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仅了解本专业的一些基本概念,缺乏许多物流作为主导的行业的相关知识,培养定位的不清晰,难以适应综合性强和专业性强的工作。

二、构建有区域经济特色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物流管理等方面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大力倡导发挥各地区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若没有与之适应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是无法紧跟现代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势头的,并且许多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农产品、港口的物流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物流管理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企业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受限,每个物流环节被分割开来,信息沟通不畅,不利于物流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导致的浪费损失问题极其严重。

(二)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传统行业大多保持着最初的经营模式,物流仅仅被当做在整个企业中的配套辅助工具,缺乏专业的管理方式,无法将物流的价值体现出来,不仅运输方式和服务单一,而且管理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不能有效衔接。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仓库以普通平房为主,而对温度、湿度有特殊需求的货物,如农产品缺乏配套的专业型仓库,钢铁等货物的存储更是简单粗放。仓储空间安排不合理,利用率低;货物入库、出库机械化程度较低,甚至在部分小企业中仍普遍使用人工装卸,

三、"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原则

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例如,以钢铁、煤炭生产为主的地区的高校,其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侧重于讲授车辆运输最优化的运筹学知识的学习,将侧重点放在运输业和流通加工业等,而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则可将培养的侧重点放在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管理等方面,同时可带动本地区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只有对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体系。

(二)构建目标

产学研结合,通过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实现学生与生产单位的管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职业竞争力,在学生进入到就业市场后,迅速的满足和适应岗位需求。只有将物流人才的知识面宽度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起来,才能提升物流人才的能力,培养出高层次的符合性物流人才。

(三)构建体系

1、区域物流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2]

一是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增加具有应用性和交叉性学科课程的开设,如港口物流较为发达的地区,应增加进出口贸易业务、口岸物流业务的课程学习,在农业大省的高校则开设农产品贮藏预加工、农产品质量管理等课程,而钢铁和煤炭等则应开设物流信息技术、煤炭材料学、物流采购管理实务等课程。二改革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加大课程的实践部分,将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综合应用结合课程的考试形式中,将课程所授知识与案例规划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实操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为操作性十分强的物流专业,其教学活动必然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物流时间教学体系时也要充分考虑与本地区经济相匹配。首先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本地的物流企业发展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基地,企业所具有的一流设备不但为学生的教学实习、毕业实习都提供了的实践平台,把实习贯穿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实时跟踪最新技术,并且为在区域经济背景下企校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企业储备和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物流人才。还要进行实验室建设,除在原有的硬件投入,如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系统实验室等基础上,还应增加软件的投入力度,如国际物流单证软件、港口物流软件、联合运输软件等,从硬件、软件两方面逐步扩大实验室建设。并且加强与其他院校共建实验室,构建全方位的区域经济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3、师资保障体系的构建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师大多从其他专业如系统工程学、经济学、物资管理等专业转变过来,所以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水平刻不容缓,一方面鼓励教师攻读物流专业高学位,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和业务深造学习,增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大从企业部门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和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师,开展讲座讲学等学术活动。除此之外,鼓励教师申报相关课题,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完成调研工作。建设一支思维活跃、积极实践、精于业务、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特色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物流专业特色篇(9)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1-0024-07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作为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办学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高职办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专业建设。近年来,为更好地对接产业,很多地区和高职院校整合专业资源,通过建设专业群来对接产业办学。根据区域产业经济的布局来研究区域某个专业的布局是高职办学策略研究的关键,需要根据产业布局和专业布局的现状来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现状

本文中所述专业类是指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大类和二级类;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因此,专业群往往由专业类中的几个专业或跨专业类的几个专业组成,一般有一个核心专业,服务于1~2个产业,通常有一个产业作为主要服务的产业。“高职专业布局”可以是一个专业中多个方向的布局,也可以是一个专业类中多个专业的布局。

已有不少学者在高职专业(或专业群)与产业经济对接的理论上作出研究,认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在专业(或专业群)的布局上应服务于产业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设置专业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1]。张舸认为我国高职普遍存在专业布局滞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问题[2]。高小泉认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高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征相脱节问题[3]。杨振军认为高职专业布局合理与否的标准是区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人才培养规模是否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否基本匹配[4]。桑雷、尹玉珍、马蕾认为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5]。杨善江认为常州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走专业“群”发展的道路,应当建立起专业群与产业群“双向协调机制”[6]。吴岳军认为,应通过本土化的专业、专业群来服务地方产业[7]。邓鹏、赵晓琴、许健通过对新疆2007-2012年的经济数据和高职教育数据分析,得出了农学专业对产业的正向促进使用关系[8]。张苗、赵静、张尹莉对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序列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及关联度排序,得出高职专业结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9]。赵昕、张峰认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区域高职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10]。

从省市地理范围、跨地理范围的协同发展等不同视角,有学者在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布局和高职专业的布局对比后进行了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王玉婷分析了广东省及广东省内的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幅度[11]。章建新认为高职专业建设应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来进行专业布局和功能提升,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了分析[12]。杜怡萍对广东省的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广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结构性短缺严重等问题[13]。倪永宏、王武林、黄兴海以苏中为例重点分析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提出了通过重点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专业、增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等建议[14]。柳燕君、吕良燕在文献[15]中,以及杨振军在文献[16]中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北京市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提出了调整建议。孙莹、闫丹在文献[17]中,张艳、孙婉、张默等在文献[18]中均针对辽宁省高职专业布局存的问题,建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职院校围绕不同的产业群建立相对应的专业群,并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张菊霞、任君庆认为宁波市高职已基本形成了与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布局,但存在专业重复率高、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19]。李真真、陈庆合、孙芳芳等建议山东省高职院校应当按山东省的区域行业设置特色专业[20]。唐继红通过对重庆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高职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调整和优化高职专业布局的建议[21]。

可见,有关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与高职专业布局的关系、内容、问题、对策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前的研究作定性分析的较多,产业结构用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与专业点在所有专I点中的占比作比较分析的较多,做一、二、三产业这些大产业宏观层面研究的较多。但是,目前尚未见有专门针对省级区域内某个高职专业(或专业类)布局开展研究工作,亦未见有量化的评价研究出现。

二、研究思路

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思路:提出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职专业布局研究方法,该方法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研究步骤,提出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与高职专业布局契合度的量化评价量表;以湖南省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研究作为案例剖析;通过分析湖南省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现代物流业的专项规划,得出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布局;统计分析湖南省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现状,与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作湖南现代物流业布局与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契合度的定性评价;针对湖南现代物流业布局与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契合度用量化的评价量表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找出湖南省物流类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湖南省物流类专业布局问题的对策。

三、区域高职专业布局的研究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职专业布局研究方法。

(一)产业规划、专业布局现状分析

高职要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就要与产业发展保持一致,但学历教育的培养时间较长,高职专业的布局和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得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好的参考素材就是区域产业有关的规划;再结合区域专业布局的现状来对比分析。

(二)产业与专业布局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要将产业经济布局情况与专业布局情况进行定性的对比分析,见图2。

从产业有关的规划可以得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集聚的区域、要打造的产业特色、会出现的产业新兴业态。

从专业布局的现状可以得到专业与专业群设置的情况、专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域分布情况,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重点与特色专业的情况,专业与专业群重大的产学研一体化布局举措;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与创新情况等。

将产业与专业布局对比,可以定性分析发展方向的趋同性、地理布局合理性、产业特色的支撑能力、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三)量化的契合度评价

下面提出一个简单的量化衡量产业经济布局与专业布局契合度评价的量表,指标主要根据图2所示的定性对比分析的5个方面进行设定,见表1。

有了量表后,根据定性分析可进一步得出评分结果。可认为80分以上为优秀,专业布局只需少量调整;70~79分为良好,专业布局需要做一些优化和调整;60~69分为一般,需要对专业布局做较多的改进;60分以下表示专业布局与产业经济布局不相适应,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大量的变革、改进。

(四)专业布局问题的查找

可将问题的查找范围放在评价指标的5个方面。

(五)专业布局问题的对策分析

有了对问题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总体的评价,接下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下面以湖南省物流类专业的布局作为案例研究。

四、湖南省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研究

(二)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情况

高职专业在2015年经过了一次专业目录调整,在这次调整中物流成为一个二级类。物流类中有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供应管理7个专业。还有一些与物流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如港口物流管理、铁路物流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接下来的专业布局分析中,将这4个专业作为物流类专业分析,共计11个专业。2016年,湖南省65所高职院校中一共有27所高职院校办有物流类专业;共开办有物流类专业点39个,分布情况见表3。近年来湖南省物流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情况见表4,其中,毕业生人数为0的表示是新增专业,暂无毕业生。

于湖南省高职院校的物流类专业大多从物流管理专业变化而来,专业开设的课程带有浓重的物流管理专业色彩。普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非物流管理专业(和专业方向)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的偏向性设置一些方向性课程,如物流工程技术(制冷方向)开设有食品冷冻学、冷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航空物流专业开设有航空港物流运营、飞机载重与平衡等课程。

在专业群建设上,湖南高职院校大多将物流类专业作为某个专业群的非核心专业来建设。仅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将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有产学研合作上,湖南的物流类专业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合作,如湖南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公共信息平台――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顺丰快递开办了“顺丰班”。高职院校的物流类专业教师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大量科研服务,部分学校还承担了编制物流规划项目、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任务,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物流实训中心等。

(三)布局对比分析

1.发展方向的趋同性

从湖南现代物流业的布局可知,总体上“十三五”期间是“一核三区多园六通道”“物流工程”“五大特色物流”“促进物流业集约发展”“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下面做出“发展方向的趋同性”的定性分析,如表5所示。

2.地理布局的合理性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地理布局合理性的对比分析,在湖南省现代物流集聚的“一核三区”中,分布不均衡,专业点的布局长株潭核心区27个,大湘西地区1个,洞庭湖地区4个,湘南地区6个,湘中地区1个;且39个专业点中仅物流管理专业就占到25个;目前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管理4个专业有毕业生,其他7个专业暂无毕业生。因此,总体上的定性评价是“集聚区域都有专业提供人才培B服务,部分带动相关专业以群方式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3.产业特色的支撑能力

在对“物流工程”“五大特色物流”的支撑上,尚不够有力,一些方面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如保税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因此,可定性为“一般性支撑”。

4.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

对现代物流业的一些新兴业态,如物流金融、互联网+物流、多式联运、两业联动、物流物联网、物流云计算、物流大数据等的支持上,已经开始有一些专业出现,如物流金融管理;已经有一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出现并已经运营多年,如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经有一些新技术课程被开发出来,如RFID技术、条码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然而,这些课程对新兴业态的支持还不够全面,许多方面还没有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如互联网+物流、多式联运、物流大数据等。因此,对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可定性为“一般性支持”。

5.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大部分重点业态、新兴业态可以找到专业、专业方向或课程进行支撑,但有少部分找不到支撑,如保税物流没有专业、专业方向和课程支撑,港口物流管理暂时还没有毕业生,说明专业结构尚需向现代物流业结构靠拢和改善。此外,已有专业结构和毕业生人数中,物流管理专业占比最高,2016年专业点占比和2013-2015年毕业生人数占比分别为64%和95%,见图3。许多体现地方现代物流产业特色及重点发展方向没有专业点进行支撑,也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

通过前文所述的分析,可以归结出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落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两业联动、多式联运暂无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支撑;港口物流专业刚刚新增,无毕业生;无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快递物流没有专业进行支撑;边贸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没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

二是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地理布局不合理。物流类专业点大多数分布在省会长沙,其他区域很少;物流管理R刀来螅其他专业布点很少;大湘西地区布点过少,仅1个专业点;在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湘南地区没有以物流类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大湘西地区缺乏布局边贸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有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洞庭湖地区缺乏布局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农村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湘南地区缺乏布局无水港、农产品物流及快递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

三是对湖南的特色物流支撑能力不足。保税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优势产业物流、快递没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在先进物流技术上(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尚无专业核心课程支撑。

四是现代物流业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技术课程开发太少,很少有开设新技术课程;现代物流业的新型业务课程开发较少,如物流金融、互联网+物流、两业联动、多式联运等。

五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离现代物流业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快递运营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暂没有专业点布局;物流管理专业布点相对过多,特色物流及本地化物流所需的专业布点过少。

(五)对策

1.改善高职物流类专业设置,新开发非物流管理专业

如表7所示,可在大湘西地区新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农业物流方向)、物流管理专业(边贸物流方向),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及这些新开发专业构建一个与大湘西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在洞庭湖地区可新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用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及这些新开发专业构建一个与洞庭湖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在湘南地区新开发港口物流管理(无水港物流方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农业物流方向)、快递运营管理专业,用铁路物流管理、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及这些新增专业构建一个与湘南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

长株潭核心地区也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可新开发快递运营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增加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工程技术、工程物流管理、物流金融、航空物流、铁路物流管理等非物流管理专业的布点,增设物流金融管理(保税物流方向)、物流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方向),除已有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可新构建现代物流金融专业群,这样在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上均有现代物流专业群进行覆盖。

此外,结合湖南本土产业特色新开发专业方向,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已办的和新增的物流类专业上,结合特色产业开发专业方向,如物流类专业的工程机械物流方向、轨道交通物流方向等,将这些专业方向纳入到学校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群建设范围中,在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产学研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上,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来进行打造。

2.推动产学研格局形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出台政策或办法,在与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一致、服务特色产业经济的物流类专业、专业群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联合研发岗位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专业课程等。如在长株潭核心地区校企合作成立以企业命名的股份制或董事会制快递物流学院,共同培养快递专业人才;在洞庭湖地区与企业合作建设港口物流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共同培养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和联合科技攻关。

3.加大物流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力度,对新兴业态及特色物流形成支撑

物流专业特色篇(10)

2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要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即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工具性技能(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和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2.3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校企特长,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开展科研,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专业特色篇(11)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 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