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域建筑大全11篇

时间:2022-07-30 20:52:05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篇(1)

1.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right-of-way),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大众空间”,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Guimard)的“新艺术”(Art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地域建筑篇(2)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二)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这种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如欧洲史前的圆环巨石建筑等。丧葬制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官场建筑,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与文化。最后,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家庭习惯、村规民俗对宅区、村镇建设的影响就非常典型。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地域建筑篇(3)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国内建筑领域一直在研究地域性,形成了所谓的“地域主义”。其实,地域性是建筑本身固有的属性,它是研究建筑历史的不可缺少的线索,但是人们都将其忽略,这是目前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在很多从事研究建筑地域性的学者都在追溯其起源,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来进一步论证建筑地域性研究的价值。

1.阐述建筑地域性的相关内容

1.1什么是地域性

如果要对建筑地域性进行研究,就要了解地域性的含义。回首世界建筑的历史,会发现地域性是贯穿该域历史的主要线索。从深层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地发展的五彩缤纷,就是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影响的。而对于建筑的发展而言,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从人类的出现开始,地域因素就限定了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由于不同地区的天气、原材料、风俗文化的影响,也就出现了以地域性为基本特征的建筑群。

1.2小议建筑地域性所产生的影响力

自从产生地域性的建筑后,由于各个地域不同建筑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这给建筑历史带来一次次的重大改革。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文化发展空前鼎盛,唐朝很重视与边界国家文化的交流,这让中原文化不断地渗入西域文化、波斯文化等的因素,这给我国建筑设计者们积累了大量的创作思路,间接地促进国内建筑体系的发展。世界建筑体系受到外来地域文化影响的例子举不胜数,如古罗马的建筑也是古希腊与古意大利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建筑群。这些典型的建筑一旦成型,给周围领域的国家带来了影响,比如日本的建筑就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建筑的元素,日本由于与中国有文化和贸易的往来,建筑的创作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地挖掘现存的记载建筑的古物中,也证明了此理论的真实性。现在很多学者就地域主义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其实地域主义它并不是简单的地理气候概念的理论,它还包括着文化习俗、宗教思想、政治理论等诸多因素,这些都代表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性,才能让建筑设计者找到创作的灵感,对于研究古时代的历史文化,也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的。

1.3研究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御寒与居住的工具,而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部分。传统的地域文化是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也决定了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此可见,地域性因素是决定早期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科技革命开始,世界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时代。随着高科技工具的产生,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域性的影响逐渐地被削弱,建筑也失去了自身的的特性,建筑领域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不再因为地域性因素而存在具有特色的建筑群。同时,人们意识到在世界各处都能看到自己国家独有的建筑,这才发觉研究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所以要不断地总结古代建筑的精髓,要适应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这样才能有创新之处。否则,随着全球的建筑逐渐类似化,世界建筑史的发展也将停滞不前,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多层次地分析建筑地域性研究与创作

社会在高速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创作时,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思路进行。应研究地域性应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应考虑到该时代的特性:信息高速发达,在这样发展迅速的社会中,怎样才能保持地域的独特性是一个难题。其次是现在城市的发展模式较快,需要将建筑模式与其稳合。在这样的文化和背景下,怎样来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多层次地进行建筑地域性研究与创作。

建筑地域性研究与创作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展开,一是微观层面,建筑自身地域性的表现;二是中观层面,城市建筑群所形成的空间地域性表现;三是宏观层面,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地域性顺延的表现。这三个层面都是相互有联系的,微观层面所研究的是建筑的形态、材料等细节上的特征,而中观层面所研究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组合等。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城市充斥着商业化元素,怎样让城市地域性不受到商业化元素的影响,并保持城市原有的特性,这是地域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此层面上,城市公共空间取代建筑个体是研究的热点。而在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让建筑与城市呈现和谐。现在对城市的地域性研究要上升一个层次,研究不仅停留在实质性的建筑本体,而是要重塑城市文化,这是研究的重点。其实研究地域性就是为了拓展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在微观层次就已经探讨了建筑的外形设计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其他的两个层次却没有进展,因为这涉及到了建筑学以外的知识。

3.浅谈地域性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每个地域性建筑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这是和当地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已经论述到,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建筑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的要求,应该通过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建筑地域性,来探索建筑地域性创作的最佳途径。由于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1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应地调整战略

传统的地域性建筑都富含该地的人文特色,如果没有这些特色,该建筑将毫无内涵可言。现在的建筑技术足以使建筑脱离地形的束缚,建立纯人工的自然环境,使建筑地域性的特征逐渐在消失,现在的一些建筑属于娱乐、商业、旅游附带的产物,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力也在减少。所以,现在进行建筑创作时,不能只依赖传统建筑学的理论,要深层的剖析当今人们生活的文化模式,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去建设新的建筑创作原则,这样就可以赋予地域性新的内涵,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出当地的人文状态。

3.2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系

任何城市与建筑的地域特征都是经过长期地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建筑都经过萌发、发展、衰退等过程,所以新的时代也将出现新的建筑,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自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不断地加强城市建设,这直接打破了原有城市的格局,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虽然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但是使得原有的地域性特征丧失,使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逐步湮没。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理念,营造从建筑单体特色到城乡空间多元的地域环境,建立一系列良性的准则。所以对建筑的研究应转向文化与生态方面,这样可以在发展现代建筑的同时,同时保留自己的地域性特征。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的经济、文化日益交流频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逐渐丧失。因此,研究建筑地域性的课题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不但可以将该地域原有的历史文化精神得到保留与延续,而且能够让传统建筑转变为现代的建筑,最终促进人类社会建筑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地域建筑篇(4)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2002.(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2007.(1).

地域建筑篇(5)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众所周知,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都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我们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还准备不够,理论上观念上尚未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主要反映在创作方面我们还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过程。所以我感觉,当前的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这样的困境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然与人文,对一个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地探索,我们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我们企望通过建筑师之手,使建筑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的化身。

王小东院士谈的最多的是全球化和地域性的关系。他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我们自己身份的就是我们的民族地域文化这点很重要。之所以自己走了这条道路在几十年里,信心没有动摇。因为在我们建筑界,各种理论和说法都有,但是我觉得他们走什么样的道路都可以,多元化的社会允许什么道路都走,但是我既然选择了地域文化建筑创作这条路,并且从上学到我来新疆这几十年一直都没有动摇过,所以我也没有打算离开新疆”。

结合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作品来反应这个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

一:文化之光-国际大巴扎

说到能最能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印象的重要建筑,我认为首当其冲的莫过于新疆国际大巴扎了。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解放南路与团结路的交汇处,建成于2003年6月26日,它的设计者是被称为“中国建筑巨匠”之一的新疆建筑设计师王小东。国际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新疆民族商业购物广场,新疆民族手工艺交易中心,新疆名优产品展示中心,中亚之心,民族露天巴扎五部分具有浓郁西域特色的商业建筑群组成。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巴扎。新疆国际大巴扎在传承伊斯兰风格的同时,极大地延伸了二道桥传统市场的概念,更加确立了它在乌鲁木齐民族商业中心的地位。

新疆国际大巴扎硬件设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级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会厅;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广场;3000平方米大巴扎欢乐广场;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广场;80米新疆第一观光塔;1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

从总体来看国际大巴扎完全遵循伊斯兰建筑风格,以砖石工艺砌筑的建筑手法,大胆采用黄色为主色调,外墙饰面采用传统的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筑语言堆砌,,体现空间和光影的变化,在涵盖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这一点正符合我所说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特点。所以,业内专家这样评价:“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伊斯兰民族文化的现代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传统不仅仅是形式,因为民族地域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形式问题。大巴扎最后形成的建筑风格,是人民认可为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二:政治中心-新疆人民会堂

新疆人民会堂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竣工投入使用,是当时自治区“十大建筑”之一,在亚洲和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它的设计者是王小东和孙国诚。会堂坐落在市区内友好路北端的昆仑宾馆对面,其建筑面积34000多平方米,集会议、演出、餐饮、住宿为一体。整体建筑设计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被誉为是新疆对外形象的代表之一,她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经济、外事、文化活动的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这是一座民族、地方、现代色彩兼具的大型建筑,会堂顶部是金黄色琉璃檐板,四角竖着4座直径2米的乳白色圆塔,正面有20根22米高的浅灰色大理石廊柱及大型茶色玻璃。设主要体现容纳3000人的会堂以视听及表演功能为主,努力使设施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密切融合,使改设计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理想的艺术殿堂。总体布局上将宴会厅及小会厅设在堂主体的一侧,以架空联廊相连的自由组合,既能分区使用,又符合维吾尔传统建筑中不对称特征。宽畅明亮的大厅与宽扁形观众厅直接相连,比之传统剧院的层层进厅简捷得多。作为歌舞之乡的自治区首府的会堂舞台,力争设计成有升降、推拉功能的机械舞台。会堂主体四角圆形邦克楼及其收,使人联想到现代航天技。宴会厅副体方形平面,圆形屋顶合以及主体的密柱宽檐细部处理,赋予整个建筑圆浑粗犷的建筑气质。

地域建筑篇(6)

Abstract:In this essay, globalization is the key point, analyz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 main architectural features:workplace environment, visual tactile nature of local el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For the broad impact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by Renzo Piano and the analysis of works of Wang Shu,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crew buildingthe future of China's domest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gional architecture; native;Wangshu; Renzo Piano; glob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球化与地域建筑

如今,“全球化”已然成为了一个极具扩张性力量的“现代性”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全球化代表着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在今天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种种话题中,“全球化”这个字眼俯拾即是。我们常常会看到和听到人们不假思索地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正把世界强行推进到一个叫做“全球化”的时代。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随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两个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使今天的世界建筑景观变得日益错综复杂,令许多建筑师和批评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地域建筑师们开展了他们各式各样的理论及实践活动。他们对全球化发展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以不同的方式逃避世界大同文化的侵袭。他们强调地方性,并将地方的地理环境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使用这种思想设计的作品使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有地方价值的感觉,因此这是一种富于同情心并充满生命力的建筑思维。它植根于特殊地区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有赖于特定地区的材料和营造方式。

地域建筑的主要特征

地域建筑作为一种流派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长,但却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建筑思维。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有对于地域建筑要素的阐述。

首先,地域建筑被理解为边缘性的建筑实践,它虽然对现代主义持批判态度,但拒绝抛弃现代建筑中有关进步和解放的内容。

其次,地域建筑强调场所环境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因此是富于同情心和建筑意识的建筑思想。

再次,地域建筑不仅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它反对当代信息媒介时代那种真实的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倾向。

最后,地域建筑虽然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恶意模仿,但它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元素注入当今的建筑创作当中。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地域建筑与对地方建筑的简单模仿有着本质不同,它并非直接从当地建筑直接选择与记忆相联系的元素套用在新建筑之上。那种创造熟悉视觉效果,以产生同情和共鸣的做法其实并不是健康的建筑行为。相反,这种单纯的采用符号,象征的建筑形式只是受通俗文化影响的结果,其本身必然是缺乏批判精神和长久生命力的。

地域主义对世界大同文化产生抵抗性的主要原因是“场所—形式”这一相辅相成的由场所引发的形式。基于这一点,地域建筑必然要比采用更为正规和抽象形式的前卫建筑要更多、更直接地与自然有着辩证关系。现代建筑将不规则的建筑场址及其地形地貌彻底推平是一种技术上的姿态。这是受现代建筑所强调的无场所性的先决条件影响的结果。而地域建筑因形就势设计的建筑适应场所,如将建筑设计成台阶递落状,这就是跟自然的对话,是培养场地的态度。

地域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

在今日全球化持续加温并对地区和民族文化构成极大地威胁的时候,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区域文化,而不能任其自生自长。而如何有秩序的有思想的体现传统建筑的精髓,则是当代建筑师们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地域建筑的实践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根基的国际风格,反对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润的资本主义机器标准和机械生产,反对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反对大同式的世界建筑标准。要求对地区的不同性、多元文化、气候和材料的不同的建筑设计加以重视。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涌现了很多以地域性建筑为代表作品而闻名的建筑师,阿尔托、博塔、安藤、皮亚诺都因从地方元素入手进行建筑创作而备受赞誉。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南端首府努美亚城区东北约的半岛。在芝贝欧文化中心设计中皮亚诺摆脱了纯粹技术至上的思想,而展现出一种高技术与本土文化、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

他认为卡纳克本土建筑的精神不在于单个的建筑物,而是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式以及建造的模式。芝贝欧文化中心东面是南太平洋扑面而来的强劲海风。此外,皮亚诺还从对棚屋建造技术的系统研究中,提取出“编制”的构筑模式,并使这种古老的地区构造获得了诗意的现代表现。最终建成的“棚屋”有两层皮外皮是模仿棚屋“编织”而成的木肋结构,为了抵抗南太平洋的信风并获得耐久性,外皮材料选用了中非的桑科树。内层则是钢与玻璃百叶,体现了皮亚诺一贯追求的透明性。这样,在弯曲的外皮和竖直的内皮之间就形成了被动通风系统,同时,海风和室内气流之间的过渡内层的百叶窗包括“通廊”两侧的百叶窗都是机械自动控制的,随着风力的变化,百叶自下而上地自动开合,以调节室温与通风。芝贝欧文化中心是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现代材料建造的,并通过对地域传统构筑模式的诠释,最终表达出当地的传统文化。

地域建筑实践在中国

地域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晚,相比较建国后传统的大屋顶建筑而言,在现代建筑的内核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质,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近年来,通过如贝聿铭,刘家琨,王澍,马清运等一批本土建筑师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中国的地域性建筑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并获得了建筑界、评论界和使用者的好评。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院落为核心表现形式,构件包括梁柱、瓦、木构架、砖墙、斗、窗枢等,这些都是传统符号的体现。以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王澍就充分的利用了自己对于传统建筑材料及空间的熟稔,营造出了充满江南气息的诗意校园。

首先,在设计时保证的每栋建筑本身都是一个小院落,它们本质上是同构的,甚至有些在某种程度上是同质的,只是院落的尺度、朝向与开放程度上有些差别。同时,这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院落都不闭合;在有的院子里,面山的一面会被彻底打开,就这样,古老的建筑形式与新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便捷、高效的教学办公空间。

其次,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地域建筑篇(7)

1.2经济因素:技术条件、经济状况、材料应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是制约地域建筑的另一个因素。

1.3文化因素:文化习俗、生活模式、。传统的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特征,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习俗、生活模式和,会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

2现代地域建筑的表达方法

现代地域建筑是指能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的现代建筑,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地域建筑(现代地域建筑在尺度和功能上要符合现代建筑的特点),也不同于现代建筑(现代地域建筑在形象或内涵上要体现地域文化),它是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是传统地域建筑的现代表达。在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中运用较多的表达手法有以下几种:

2.1象征象征是指将当地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文化等要素或是经过简单的提取、直接用于地域建筑的创作,或是经过一系列的提炼,找出最能代表当地特征的地域符号,用于地域建筑的创作。印度中央邦议会大厦(见图2)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由印度著名建筑设计师西查尔斯•柯里亚所设计。在设计中,查尔斯•柯里亚选用了印度神话中的曼陀罗图形作为整个建筑的平面设计原型(见图3),将该图案象征性地运用于建筑的平面设计:完整的圆形轮廓在内部被分隔成九个单元,贵宾入口和公众入口的分别设置构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轴线,每条轴线都由建筑和庭院构成空间序列,交通流线顺着庭院边缘布置,通过蜿蜒曲折的漫游路径,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在复杂的建筑空间和使用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在古代印度人的文化中,他们将曼陀罗图形看成是一种宇宙模式图,图形暗含着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最基本、最原初的理解。人们在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这些文化意念,例如人们在规划城市、建设城堡或教堂的过程中就会将这些意念以物质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方形或圆形的曼陀罗图形特征是将圆形或方形以方格的形式等分,每个小方格都代表一个神。在任何土地上的建造活动,包括城市和建筑,都要由工匠们根据用地大小选择不同的曼陀罗图形,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建造。柯里亚认为以曼陀罗图形为基础进行设计,能够在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形成对话,这样的建筑才是有“根”的。

2.2变异变异是指对地域传统建筑的结构、空间关系和形态构成所包含的一般原则、原理,通过“变异”的方法应用于新建筑创造。在形象上可通过变形、错位、逆转和提炼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等手法,达到“似是而非”的视觉效果,使我们创造的建筑不仅引发抽象想象,而且能引发出符合民众审美情趣和情感的形式来。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的堆龙德庆县柳梧乡境内,由崔恺设计。设计师对传统建筑进行了手法上的抽象和提炼,藏族建筑的典型色彩藏红和白色构成了本案的基本色彩体系。入口正上方的木质钢芯构架,采用了藏区典型的层叠方式,与层层出挑的入口形成一个门楣,暗合藏区传统的门楣窗楣形式。木架由独特的束柱支撑,神圣而庄严。墙体的收分,厚重的砌筑,木构架的运用和连续的水平屋面,这些藏区特有的手法既延续了当地的传统文脉,又实现了地域建筑的现代化演进(见图4)。

2.3保留保留是指对基地原有的建筑进行完整保存并对其进行再利用的方法,新的建筑要和原有建筑和谐地联系在一起。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崔恺主持设计。该博物馆紧邻洹河,是一个下沉式的博物馆,在地面上只能看到有一堵方形的青铜做成的墙,露出地面1m多高。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见图6)。整个设计力求尊重遗址本体和遗址周围环境,尽量淡化和隐藏建筑物主体,减少对遗址区的干扰。从平面上看,该方案的策略是将建筑主体沉入地下,屋面覆土,使建筑融于周围的环境地貌之中。建筑下沉庭院等处和有限的暴露在外的墙面采用了豆石骨料水刷石饰面及局部青铜饰面,质感沉稳,质朴宁静,与博物馆所要表达的历史主题相吻合。

2.4对地理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地域建筑的本质是为了适应当地固有的地形地貌条件和自然气候条件中的不利因素而形成的建筑形式,因此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适应地形和适应气候也是表达方法之一。重庆天地位于嘉滨路和嘉陵路之间,两条路之间的高差大约100m,地形起伏较大。整个项目在顺应地形起伏的基础上,形成由7个标高组成的主要建筑群落,包含吊脚楼建筑群、低地村落、高地村庄、商业主楼、精品酒店和文化剧场六大功能分区的现代山地商业街。由于项目高差较大,设计师在相邻高差交接的平坦地段设置景观节点和广场空间,同时使用梯道和坡道连接不同的标高地块,并充分利用堡坎和平台下部的空间,形成连通的室内公共空间。其中,位于最低标高的沿街吊脚楼建筑群建于条石基座上以模拟巴渝地区传统山地吊脚楼的形态。通过两个空中廊道连接的高地村庄位于第二、三、四级高差地块,并在交界处由建筑半围合形成小型广场节点,位于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嘉陵路的步行入口相连通。低地村落是一组带状分布的小型建筑群,以精品店为主。服务式酒店位于场地最高点,具有开阔的景观视线并强调私密性,形成变化丰富的山地院落式空间布局。商业主楼具有建筑交通体的功能,连通嘉陵路。整个项目随山体地形起伏,在总体形态上具有传统巴渝建筑风貌特色,同时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3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手法

落实到具体的方法论上,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手法也是有章可循的,以下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设计手法。

3.1形式上的模仿与照搬将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构件,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形式化”重现。例如屋顶形式均采用标准的庆殿顶或歇山顶,并铺设琉璃瓦;斗栱样式保留古代建筑的曲线和细节;门窗、彩绘等装饰按照古法还原,并运用在与古建相同的位置上等等。洪崖洞风貌街区(图8)以最具巴渝特色的“吊脚楼”为主体,还原了老洪崖洞吊脚楼群的建筑景观,也是对其历史的延续。在外立面的设计中,设计师模仿巴渝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再现了重庆吊脚楼建筑的神韵。

3.2符号化运用将传统建筑的特征和构件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打破其在原有古建上的使用限制,通过对原型的抽取、剥离、解构、拓扑等现代手法进行设计应用,使传统元素作为一种抽象造型在现代建筑上体现出来。吉隆坡双子塔(图9)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区内,由美国建筑设计师西萨•佩里(CesarPelli)所设计,整栋大楼的建筑风格极富现代感,表面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建筑材料,如不锈钢、玻璃等材质,并辅以伊斯兰艺术风格的造型,运用了传统伊斯兰教建筑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八角形和圆形,反映出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在伊斯兰的传统图案艺术中,无论是阿拉伯书法艺术渐变为纹饰还是几何状或植物状图案,都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伊斯兰美学的极致。阿拉伯装饰艺术中的几何纹饰由基本的几何形状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衍生,其中各种八角形造型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它蕴涵着宇宙观念,就如同中国的八卦含义。在设计前期,设计师充分研究了马来西亚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伊斯兰建筑,最终选取了在当地伊斯兰建筑中出现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八角形图案和圆形图案作为建筑平面的设计原型,设计师将这两种形状进行融合创作,衍生出了塔楼的平面形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做了一些调整和完善,完成了最终的建筑平面。

3.3再现传统建筑的意境对传统建筑进行主动的意象审美,理解并提炼出相应的抽象元素,如空间形态、建筑布局形式等,再应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由于该地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他是这样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的:“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在新馆的设计中,贝律铭先生将主庭园作为这组建筑群的灵魂,通过简约、朴素的设计手法还原了江南园林的空间特征。主庭园在东、南、西三个面由新馆建筑围合,处于整组建筑的中心,仅在北面与拙政园一墙之隔。庭院设计采用了极简的设计手法,仅用少量的元素反映出传统园林的精神,并巧妙处理了与拙政园的关系。设计以水面为主,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引水而来,一座折线形石板桥紧贴水面,横跨东西两岸。庭院中最重要的景观是以拙政园的白墙为背景放置的一组片石假山,这种匠心独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山水景观,凸显了清晰的山林轮廓和山水剪影效果,成为博物馆中央大厅动态的主景观(图11)。从馆内各个角度望去可以欣赏到庭园不同的风景。

地域建筑篇(8)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综合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进行建筑设计

本文以锦里建筑为例,锦里地区具有古代三国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更留下的印记。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时期的客栈、商铺和院落等建筑,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古代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相互衬托,共同体现出当地的区域特色。此外,现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设计精髓,并在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的帮助下进行升华,与当地人文特色朝相辉映,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充足、优质的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在了解地域性质和出产建筑材料的类别进行划分,使建筑设计既凸显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价。

5、建筑的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的紧密联系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地域建筑篇(9)

一、引言

随着交通技术的逐渐发达,当今出去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接触的各地风土人情也是举不胜举。本文就我国各个地域文化建设的建筑设计风格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探讨了广西的文化建筑。对古建筑的保存欣赏、与老一辈生活环境及历史的紧密接触,可以从建筑的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方面着手考察。继承建筑前人的优良传统,以及在自身大量设计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的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设计理念,发展更有特色、符合本地习俗习惯的建筑观。

近几年,广西关于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所等的发展都相当好,其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一般建筑等行业都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我省就存在很多的旅游胜地,如有名的桂林山水、七仙峰、南宁龙虎山、柳侯祠等等一些著名景区都是促进我省建筑道路发展的动力。当然,发展建筑行业并不是盲目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不仅要考虑到该建筑自身的规范、要求,还要在设计好的基础上创新。另外就是在保留古建筑的基础上建立有特色的新建筑,使新老建筑相互协调、统合和谐。

对交通道路的大力发展,能够促进各地建筑人士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信息的更新。而且交流或是开展会议探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建筑师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筑学科动向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我国建筑的规划、设计、科研和教学水平有助于瞄准学科的前沿,促进我国的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及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走向世界。

二、结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展及其设计分析

我国近几年建筑业发展迅速,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各省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建筑,每个城市基本都会有其标志性的建筑物,有历史背景、符合该地地域文化机思想精神。我国一些大型发展中的城市,建筑物一般都很高很大,基本没有独家独户的居民住宅,都是以小区设计。另外公共建筑居多,像超市、广场、图书馆、歌剧院、服装店等等,这也不仅是在国内如此,国外亦然。但是远离城市或是古镇之类的地区其文化风俗味就非常的浓厚。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古建筑、古城、古镇,虽然目前都商业化比较明显,但是与发展中的城市相比还是具有一方特色的。

以广西的建筑为例,如桂林漓江饭店、广西体育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榕湖饭店、南宁会展中心等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物,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物,具有地方色彩。以下就我省的体育馆以及广西维尼纶厂居住区两大比较典型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对这两个建筑物的分析进而认识了解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地域文化。

1、广西体育馆

众所周知,广西是位于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像广西体育馆这样一个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应该考虑的地形、地理等问题都是很多的。如建筑设计中将比赛馆建于了体育场地北部,长轴面向着南北,距城市干道有135余米,与城市干道斜交成45度角,又与后建的南宁剧场一起面向琶江大桥,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又壮观的桥头建筑群。停车场设置在馆的西侧,可停大小汽车辆,对于小型的车辆自行车则就停放在北面广场的两侧。观众和运动员都设有不同的出入口,互不干扰,而且又方便疏散。最特色的是在该体育馆的四面都种植了亚热带的植物, 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衬托出了体育馆的轻巧矫健,使运动员呼吸新鲜的空气。颇具南方建筑的特色。

另外,在设计规范、分工合理的基础上,还非常巧妙的避开了该地区的劣势,一些小的方面这里不做详细解说,就以下两个方面做一具体介绍,了解该建筑的灵魂之所在以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一是自然通风方面的设计。自然通风主要原理是:借助于热压或风压使空气流动,造成室内外空气交换。我们可以根据这样一原理,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来散除大厅内的余热。南宁位于我国的南疆,是亚热带的气候,每年平均温度为二十多度,静风闷热时间不多,可以说环境比较有优势,而比赛馆又位于琶江的河畔,位于水边,地势开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而且遮挡物也很少,非常地有利于设计自然通风。

二是防雷设置。广西地区每年遭雷害率都比较高,在设计建筑物时都应该做好防雷措施,特别是像体育馆这样的大型的公共建筑物,更应该要慎重设计防雷的相关装置,该体育馆结合其结构形式及设计单位的多年经验,利用建筑结构本身的钢筋代替了整套的防雷装置的各部分。在基础施工时,就在每根柱子底部预留了测量电阻的钢筋头,这样不仅在经济方面节约了钢材,而且还非常的美观。有减少了施工工程量,大大加快了施工进程及施工效率。

2、广西维尼纶厂居住区

广西维尼纶厂是一个大型的居民居住群,能代表广西居住建筑,其设计节约用地,有适宜地考虑到日照、西晒、防火等的要求,分工合理,设计简单朴实,非常适合南方人群居住的风俗习惯。该建筑群离宜山县城9公里,南与河(池)宜(山)公路相邻,西靠近于黔桂铁路,北与龙江相接,东面设计的是居住区,与主厂房相距大约有300米,处于主导风向的上方,与生产区之间有一定的防护地带,主要是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像空气、水等的污染以及噪音等等。是逐句环境安静、安逸,又方便职工们的日常生活。

宜山是位于广西的中部,属于亚热带的气候地区,夏季时间比较长,而且湿度比较大,气温也比较高,阳光辐射较强。根据这些地理位置的特点,为了使居住宅在夏季通风效果好有能减少太阳西晒,确定了居住宅的朝向为南偏东,这样就有利于自然通风。该建筑群内部功能分区有住宅、宿舍、幼托、中小学、食堂、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小区,由于地理、地形限制都采用行列式布置,但其整齐紧凑,有缩短了道路、水、电管线等,经济、方便又节约。

地域建筑篇(10)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要克服自然的干扰,创造舒适的人居条件。不同的自然地带对人居的干扰有差别。自然环境中,对建筑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寒冷地方要保暖,炎热地方要降温,多雨地方防雨淋,潮湿地方隔湿通风,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

影响建筑三要素互相联系,不可或缺。任何建筑都受到三要素的制约。三要素地域差异性决定建筑的地区性。哲学讲“没有相同的树叶”。地理学讲没有相同的地点,没有相同的区域。长城出现在我国的北方,金字塔出现在古埃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都有强烈的地区性。

在我国内部,南方和北方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起关键作用的是气候上的南北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和水文加强气候差异的深度。我国建筑最显著的地域差异表现在南方与北方之间。建筑形态上,南方轻巧通敞、多遮拦,北方严实敦厚。城市格局上,南方街巷曲折,北方街巷归正。宗教建筑上,南方多道观,北方多石窟寺。

南方建筑比较注重遮阳、防热、防潮、防洪、防雷击,在沿海一带兼防台风和暴雨。南方气候既热又湿,水蒸汽长波辐射强。气温27.5℃时,空气湿度达到90%,汗水难蒸发,人体感觉闷热。气温13℃时,湿度90%,有寒冷感。潮湿天气细菌虫害滋长快,流行病容易传播。

我国一度流行的玻璃幕墙设计违背了传统民居通敞的原则。玻璃幕墙通常是不开启的,室内空气流通靠中央空调,成为高耗能建筑。玻璃幕墙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到80年代中期逐渐衰退。

北方气候寒冷,寒流频繁,防寒、采光、保暖是民居的第一要务。建筑要尽可能减少外露面,加强密闭性,在形态上趋向方正敦厚。北方民居的墙体厚实,阳面开窗,阴面密闭,有火炕火墙。

南方阳光炽烈,雨水频繁,潮气上泛,建筑物要遮阳、遮雨、隔潮。南方建筑的墙体、屋顶、门窗有遮拦功能。墙和屋顶是建筑物接受辐射的主要载体。浅色对辐射光的传输率较低,南方建筑的色彩以浅色为主,白色尤为普遍。

建筑的区域性不仅体现在我国南北差异上,就全球而言,这种差异性就更为突出,尤其是体现在中外建筑上。引起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其次是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西方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石结构。这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比较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鉴于木结构本身的特性,我国现今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经很少。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很独特的体系,它尤其强调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它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普遍采用的暖和的木质,是“木构架”;不是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它的美学精神可用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正是这种美学精神,传达了中国人对“宇宙图案”的奇特感观,创造了古建筑的灵魂。

地域建筑篇(11)

井冈山市位于江西省西部的罗霄山脉中段、湘赣两省的交界部位,以山地为主,集革命圣地与旅游胜地于一身,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按照“国际水准、国内一流,花园式生态旅游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形成了依山傍水、“山水园林在城中,城在山水园林中”的优美格局 [1]。

因主要受到庐陵文化和赣南客家文化的影响,井冈山建筑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结合井冈山市民中心的设计过程阐述对建筑地域文化的理解。

1项目概况

井冈山市民中心位于井冈山新城区行政办公区北部,交通便利,自然景观优势突出。总用地面积约179.6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m 2。总体规划遵循新城区的整体规划思路,设计兼具创造力与经济性,在现有空间格局下寻求合理创新。基地内以行政中心为主轴的“Y”轴所形成的空间景观视廊将得以延续与强调,共同营造建筑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舒适宜人、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越的综合服务环境。建成后的井冈山市民中心将集会展、办证交易、文化演出、休闲康乐、后勤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地域新名片、发展旅游事业、开辟市民文化休闲场所的综合载体。

2地域文化

井冈山的地域文化主要受到庐陵文化的影响,具有崇尚文化、刚正坚毅的特点,同时因为地处赣西南,亦受到赣南客家文化坚忍不拔、勇于开拓、朴实团结精神的影响,并且经历革命的战火洗礼,当地优质文化品质

井冈山大井故居井冈山市民中心内庭院设计

吉安钓源古民居马头墙及屋顶井冈山市民中心立面、坡屋顶设计

更加升华成为井冈山革命精神。

井冈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呈现冬长、夏短、秋早、春来晚的特点 [2]。井冈山地区的古代民居亦受到庐陵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共同影响。庐陵古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单。它不仅具备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更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建筑多采用坡顶灰瓦,青砖风火墙,呈现出青灰色的建筑基调,而墙头的粉线高低起落勾画出明显的轮廓。室内厅高楼低,天井小型多样,窗棂隔窗多施雕刻,大户置藻井、彩画和影壁,可称为赣民居的代表。而井冈山地区的客家建筑的主要特征,一是建筑选地因地制宜,多为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而建;二是建筑体量是依血缘氏族的群体化居住需要而由小到大,开始多为“一字形”三行,即中间是厅堂,两边为卧室厢房,然后成对称式,依地势的可能向两边扩展为五行、七行等 [3]。

3设计构思

结合用地条件,井冈山市民中心的整体布局坐北朝南,沿基地中轴以建筑单体为基本单位,周回布置,呈现格局严整的院落式对称布局。在寻求功能合理、流线便捷的前提下,井冈山市民中心分为会展中心区和市民服务区两大功能区。会展中心区主要包括会展区、影剧院、规划展示馆和市民活动区;市民服务区位于会展中心区后方,安排了较多的市民服务功能空间。而从建筑体量上而言,井冈山市民中心主体建筑部分由主楼、影剧院、东楼和西楼组成。每个建筑单体相对独立,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平面功能清晰实用,各项繁杂的功能有序展开。

市民中心主楼占据基地中主轴线上重要位置,其他建筑与主轴线呈平行或者垂直布置,建筑与院落所构成的空间组合起伏变化、层次分明。在强调基地内轴线的同时,交通流线亦清晰明朗。整体布局强化了空间的次序感,建筑的体量感也得以放大。空间位置上的对称性设计和轴线所形成的空间次序,造就了大气、整齐、稳定的格局,与空间自己所属的庄重宏伟的精神相吻合,而序列感更是强调次序的精神主旨。

4环境格局

井冈山市民中心设计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巧妙利用流经基地南面的傍江河,顺水而行设计了大面积的景观水域及亲水木栈步道。水景与市民广场、建筑群体紧密联系,烘托出大气而不张扬、闲适而庄重的环境效果。同时强调开放空间的灵动穿插,园林式设计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环境层次,充分满足了城市会展服务以及市民游览、休闲、娱乐等功能需求。在室内外空间关系中重视视觉景观的营造,借鉴中式园林中框景、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实现内部功能空间与庭院空间以及城市环境大空间的有机结合。中国自古就有“智者乐水”与“上善若水”的说法,井冈山市民中心的园林设计也从中得到启发,一方面追求冰清玉洁的气质,另一方面源于自然顺应环境条件的园林设计,亦折射出 “道法自然”的韵味,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主楼与东、西楼对影剧院形成环抱围合布局,围合所营造的空间与古民居中的天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很多民居为了安全的考虑,往往是很封闭的,高墙、深院、重门、窄窗。但在高墙的围合和屋顶的覆盖之间往往空出一个与地相接、与天相通的天井。天井的设计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吉州窑遗址井冈山市民中心影剧院设计吉安市钓源村欧阳氏祠堂吉安市吉水县燕坊村古民居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碗

井冈山市民中心总平面图

影剧院大堂透视图

影剧院剖面图

影剧院室内透视图

以及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向往 [4]。

5立面设计

井冈山是竹的世界,八百里井冈,山山岭岭,无竹不成林。竹不仅是文人笔下高雅谦虚的象征,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更有重要意义:竹笋当过红军的菜肴;竹子做成的扁担挑过军粮,被总司令写上自己的名字,与战友一齐劳作;竹梢挂过红军的战旗,更被制作成火把、长矛和竹钉,成为与敌斗争的武器。竹成为井冈山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井冈山市民中心的立面设计由此获得启发,从竹的意向中提炼出主楼部分建筑立面的肌理表现。经过对立面构图的反复推敲,确定了立面门窗与墙面之间虚实对比的微妙比例。采用石材与玻璃作为立面的主要材料,以石材与玻璃的原色作为立面的主体配色。根据井冈山冬季虽冷但少严寒、盛夏虽热而无酷暑的气候特点,在以脉冲式人流为主且对空间采光要求较高的会展公共空间采取细分隔的玻璃幕墙。而针对主楼东西部分实用性办公以及展览等多样复杂功能空间,主要采用石材以及标准化的窗体元件等,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和私密性不扰的同时,控制窗墙比,利于建筑节能和成本控制。

立面整体构图凝练简洁,通过材料自身的虚实对比强调建筑的整体性,立面自身也对建筑内部功能空间进行了阐述,格局一目了然。弧形的玻璃面以窄长条的檩条紧密排列进行分隔,竖向紧密排列的檩条是由翠竹林立的场景抽象而来,与立面左右两边大面积的石质墙面以及前广场园林水景形成对话,抽象地还原了井冈山竹林、山石、水流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建筑既有现代风格,又突出地域风情。

6细部处理

在井冈山市民中心的设计中,青砖亦被局部用作地面装饰的材料,在兼顾环保的同时承载地域文化的返璞归真。古徽州人将建筑之间封火山墙的角部设计成类似马头的造型,形成了马头墙,达到了隔绝火焰、避免火灾蔓延的作用。深入追溯,庐陵民居中的马头墙源自徽州民居,只是建筑材料由徽派建筑中的黑瓦白墙变成了就地取材的青砖。庐陵民居中坡顶灰瓦、青砖马头墙已成为重要的建筑符号。

在市民中心的主楼坡屋顶挑檐之下,于主楼主入口的两边分别设置了5根石柱,在解决结构支撑问题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仪式感。在许多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中,数字往往被赋予深刻的寓意。而井冈山本身也与“十”和“五”有不解之缘,如保护区内有十大美景,其中就包括笔架山“十里索道”、“十里杜鹃”,也有脍炙人口的红歌《十送红军》;井冈山亦有“五大哨口”,还有被誉为“中国最值钱的山”的五指峰。巍然耸立的石柱就是对环境的印证,对历史的铭记。

而据井冈山不到100km的吉安县,于唐代晚期诞生了极富盛名的吉州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享誉中外。位于井冈山市民中心建筑群中心的影剧院就采取了瓷碗状造型,以通体透明的玻璃饰面还原瓷器的质薄光润、雅致悦目。

井冈山市民中心主楼墙身做法井冈山市民中心主楼侧立面、剖面图

影剧院大堂

7结语

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地域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民居文化,扎根乡土、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多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我称之为有生命的建筑 [6]”。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各地城市建设事业高歌猛进,但也由此造成千城一面,失去应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灵性。本文尝试在井冈山市民中心的设计中使用原创的建筑语言,通过对井冈山及周边地区文化的理解,在营造现代、凝练、宏伟的城市建筑意向的同时融入地域文化,体现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1] 井冈山市规划局.井冈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情况.

[2] 井冈山学院,江西省城市环境设计事务所.井冈山新城区规划和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3] 陈新民.江西的历史文化村镇.江西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