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6 21:43:50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

低碳转型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主题

低碳发展是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等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一般有下列三项特征:(1)过程上具有革命性与渐进性;(2)内容上具有全局性与综合性;(3)方向上具有进步性与创新性。包括生产方式的进步、制度机制的发展、文明形态的更新。

低碳转型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综合体由高碳形态全面向低碳形态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转型是低碳转型的基础。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制度转型等,也是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没有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制度转型的配合,低碳经济转型是不可能的。总之,低碳转型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在内容、性质与特征上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社会向低碳转型,是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后工业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向低碳转型是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向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编撰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从此,向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巴厘路线图”的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发展转型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向低碳转型,不仅仅是一个选择和一种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规模上促进向低碳转型的问题。

面对这场新的全球现代化运动,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美国强调发展低碳技术。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和商业部门都在调整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提出了无数的低碳政策措施,发起各种低碳倡议。

发达国家着眼于低碳,其低碳经济目标是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着眼于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减排与发展的双赢。由此可见,向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面向低碳转型的现代化

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建设。继2007年出席APEC发表讲话后,2008年,总书记又在G8峰会、日本“暖春之旅”及国内会议等多种重要场合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2008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该指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同时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转型所遇到的困难很多。一是人口增长。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就业压力、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低碳转型带来巨大挑战。二是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000美元。收入水平提高,必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三是处在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材料和能源。四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意味着现有城市的扩张和新城镇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原材料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而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很多是能源和碳密集型的。五是处于国际产业与贸易分工低端,进口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六是资源环境约束。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七是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不高。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

从图1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之间,呈现出一个指数型耦合相关关系。三条曲线处于高度重合或平行状态。1952~2007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49倍和67倍,相应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李善同等在假定2010~205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3%降到2%,能源利用效率每年提高3%~2.5%等条件下,以基准情景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与碳排放做了系统的分析与预测。

从表1可见,虽然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处于迅速改善状态,能源结构也越来越变得低碳,但由于人口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2045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在2045年以前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6年, 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4.05吨。2007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99吨,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0.29吨。2010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5.09吨,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8.98吨。

我国要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降到 2005年的40%~45%以下,已经很难了,而要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更难。总之,我国面向低碳转型的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全国“两会”热议低碳经济,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城市低碳发展已经起步。

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在“两会”期间,收到了大量有关如何落实我国减排承诺的低碳经济议案。大多数“两会”代表、委员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

全国“两会”以后,我国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其中,影响面较大的主要活动类型有:武汉首批54家企业签订“低碳联盟”,共同倡导生产加工与产品质量以低碳为准绳,做“绿色低碳企业”。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汉阳分局成立了低碳专家组,帮助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节能降耗增效。大自然地板(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办 “零碳联盟”,在上海世博园零碳馆主办“零碳在中国”领袖论坛。江西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及所属企业,向九江市政府签署自愿节能减排协议,承诺模范遵守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

西宁市以环境工程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中山市将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中山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支柱产业。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与西门子签订了建筑节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索利用西门子领先的节能楼宇技术和解决方案,推进渝中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把渝中区打造成重庆市“低碳经济”示范窗口。随州市城市建筑倡导绿色节能,大力推广新型材料的应用,走“低碳经济”之路。成都正在实施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工程,发展低碳经济既做减法又做加法。镇江规划做大做强薄膜太阳能产业,打造中国建材光伏产业基地。金华市在当地经济开发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设立异地开发区,给地处上游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磐安县开发,所得税收等收益均归磐安县。延安试点“太阳能屋顶”建设计划。潍坊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生产基地。深圳投放“减排节能”电动车。天津发展集中供热,贷款节能减排。

但是,纵观中国低碳发展形势,分析各地低碳发展策略与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首先,大部分城市没有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就开始行动,有行动的城市项目选择定位不当,公共投入不计成本,国民福利浪费严重。

例如,上海世博园太阳能发电应用项目,创下了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应用规模之最”。但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还处于示范阶段,发电成本每度2~2.5元,比目前水火发电成本高1.5~2元。“高价”太阳能的应用,需要高额政府支出与补贴。这必然导致国民福利的损失。目前,太阳能发电越多,国民福利损失越大。太阳能发电工程实施过早,资本锁定闲置浪费越严重。

现在,国内的一些公共太阳能示范项目,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供热,投资大,效果不好。北京十渡风景区太阳能路灯的地面亮度,远不及初十的月亮。白天好看,形成了路灯风景线,晚上仍然漆黑一片,老百姓称之为浪费工程。

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注定是全省第一个财政与公民福利浪费工程。因为每度电的发电资金成本高达4.5元(不计利息), 国民福利浪费约2690万元。延安是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地区,如果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全市推广,还不知对政府财政造成何种负面影响。

其次,节能减排指标分配缺乏区域合作效率。

节能减排分直接减排与间接减排两种的方式。直接减排,就是当地出资,在当地减排,在当地完成减排指标。所谓间接减排,就是一地出资,到在外省区减排,在外省区完成减排指标。一般来说,间接减排比直接减排效率更高,更能实现减排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最优化。

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分配原则是“谁能减”, 而不是“谁有责任减”。海南,,“十一五”国家给的节能减排目标是12%,吉林省分配的任务最重,是30%,大多数省区是15%~20%之间。以“谁能减”的原则来分配减排任务,就是所谓的直接减排,就不能发挥间接减排的效率。

再次,对低成本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重视不够。

中国近几年开始着力发展新能源,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07年6月,中国政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明确了要重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任务。2009年3月,中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电动车产能的近期目标。2009年,中国政府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但是从各地对新能源的理解与实施方案来看, 过分重视成本比较高的太阳能的开发与应用, 而对水电、垃圾发电、煤层气等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的利用等重视不够。

最后,实现低碳转型的政策、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方面等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政府规范性文件,更谈不上低碳经济立法。在宏观政策管理方面能力不足,亟需加强和完善。

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出路

要从各区域的区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各地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第一,开展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构建全国低碳发展新格局。

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如何发展低碳,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目标、定位、原则、方向、任务、重点项目、时序,等等。应结合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城市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实验低碳城市公交系统等,为公众深度参与创造便利条件。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碳排放强度应纳入城市“十二五规划”中。根据规划,各地区、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低碳试点发展的区域与地点、项目与行业;开展行业或流程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标准统计工作,规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筛选和推广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及示范工程。

第二,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制度,建立双轨分配机制,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的分解,“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25~30%,“十三五”期间应该落实15~20%。因为,越到后面,节能减排难度越大。

“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的25~30%,仍然按不同省区责任有别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原则必须是“谁有责任减”与“谁能减”相结合。只有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原有分配制度,建立双轨分配机制,才能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全国碳预算亏损与盈余为识别“谁有责任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中,碳预算大幅亏损省区,山西与内蒙古,应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碳预算小幅亏损省市区,包括上海、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地,减排责任也是小不了。碳预算接近亏损省市区,包括北京、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市区,要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碳预算盈余省市区,甘肃、陕西、江苏、重庆、福建、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广西、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要承担适当的减排责任。

全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是识别“谁能减”的重要依据。

东南沿海带, 沪、京、津、浙、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为低碳排放区,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可减潜力不大,尤其是沪、京、津、浙,可减潜力更小,但由于经济实力强,又是属碳预算小幅亏损或接近亏损地区,所以,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小,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大。

中部地带, 范围包括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吉、辽、青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中碳排放区, 万元GDP排放在2~4吨之间。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与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相当。

北部和西部地带, 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为高碳排放区,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青海、贵州等人均收入较低的省,以适当分配直接减排责任为主。

第三,政府投入型公共低碳发展项目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

私人资本搞低碳经济项目,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比。政府投入的公共低碳项目,也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那些需要政府高额支出与补贴的低碳发展项目,除了研究与实验外,不应搞示范工程,更不能号召推广。

第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应结构调整,进行节能改造,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仍然是我国低碳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在全球大国中是最高的,达70%, 世界平均的煤炭消费比重是29%,印度煤炭消费比重是53%。 中国将能源结构调整到印度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中国投入产出效率高的低碳能源开发项目,有水电、核电开发。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6.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开发率不到30%。我国西南地区的减排,要重点通过进一步实施水电开发来实现。

东部沿海缺煤、缺油、缺汽的省区,要重点发展核电等零碳能源。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有439台,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欧洲1/3的电力来自核能,占其发电总量的80%左右。而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只有12台,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仅有1.92%。所以,核电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风能等新能源造价高,供给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暂时仍不属于大规模发展范围。

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煤炭开采加工区, 要提高煤回采率,提高煤炭加工中的能源利用率,实行节能效益免税制度。

国内企业进行节能改造,重点推广与使用节能锅炉和节能灶。一些能源密集、经济效益不好的产业,要主动向海外转移。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转型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均是低碳发展的战略重点。

全国各城市要重点抓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夜景照明节能等工作。夜景照明要限制在晚11点,交通节能主要在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带来的能源高消费。

第五,创建可以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的碳市场。

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洪波博士说,排放交易天然不只应用于温室气体,但温室气体天然适合排放交易。其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结果与减排效果在全球具有无地区差异性,无时间差异性。所以,它可以设计为一种规模极大、成本极小的金融工具,可以储存,可以进行现货与期货买卖。

和其他减排措施相比,通过碳市场实现GHG减排,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目前国内节能减排,没有让企业承担具体的量化减排指标,也没有对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初始排放配额进行分配,没有建立碳市场。国内的CDM碳交易,是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其本质是远期合约交易。企业只能通过CDM来换取部分减排收入,并且受到国外机构的严格审核和限制。所以,建立碳市场,尤其是建立全球碳市场,是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方式。

第六,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可以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低成本引领产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七,加强低碳经济立法工作。

要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完善规划编制、审批与备案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建立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费用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要求电网企业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等,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2)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05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兴起,如何加快城市转型,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迫切问题。

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到,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原则,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总理要求我们要实现的新型城镇化,也必须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要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产业。

“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就是要转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1]因此,本文着重提出几点在此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策略。

一、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

城市交通以客运为主,私人汽车、出租车是能耗主体。城市交通发展尤其是快速的机动化导致能源消耗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的燃油消耗占到了全国燃油消耗的17.2%,其中私人机动车的消耗占据城市交通总能耗的64.9%,并呈现增长的趋势。[2]

欧洲对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也非常重视,主要通过“减少(无效交通需求)”、“转型(促进低碳客运模式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大策略来提高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低碳城市交通系统的实现,具体通过规划、管理、技术、经济、信息等措施来推进实施。[3]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交通,可以采用以下节能减排策略。

(一)减少交通出行需求

交通出行的总量和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形下,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对应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是不一致的,其产生的交通能耗和碳排放也是不一致的。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形态的是否合理是减少交通需求的关键。建设紧凑型的城市形态,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以减少交通出行,特别是远距离的小汽车出行。

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服务交通,实现跨空间的交流,也能对交通出行的需求起到调节作用。

(二)倡导低碳出行方式

地面公交、地铁等出行方式以相对较少的能源承担了较大一部分客运周转比重,在载客量较高的情况下,其人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明显低于私家车,因此应该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客流有着明显的潮汐现象和城区与郊区客流特征的差异性,公交和地铁的建设需要避免出现低效行驶。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最低碳的出行方式。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还发现相当一部分的私家车出行,实际上是可以用步行和自行车来代替的。提倡这两种出行的方式,可以将人们从现代化的运输设施中解脱出来,是一种自由度更高、更加健康,同时也更加节能减排的交通方式。提倡步行和自行车,也是基于我国城市具有高密度和土地混合使用的特点。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5D的发展模式,也就是POD>BOD>TOD>XOD>COD,是将以人为本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先导,把步行和自行车方式放到了优先位置。因此,我们应当优化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出行环境,让人们的出行向节能减排的方式转变。[4]

除此之外,作为慢速交通的新型交通方式,电动自行车同样是一种较低碳的方式,然而现在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还未到位,为了使电动自行车能够有序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尽早出台相应的管理方案。

(三)交通新能源新技术应用

随着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使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渐渐成为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发展途径之一。通过对车辆能耗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节约能耗的目的;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实现CO2的集中捕捉和处理,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技术还未成熟,城市里新能源交通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新能源消费市场也不够成熟。城市新能源交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投入以及耐心,不可急功近利。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搞好试点项目,[5]另外我们也必须从初级能源的来源、产品制造和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分析各种新能源技术的碳效。

二、居民生活的节能减排

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果能够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人人做到在生活中节能减排,那么整体上对城市节能减排将会起到非常大的贡献。

(一)合理控制需求

控制合理的人均居住面积。住房面积过大,首先带来的是建筑和装修耗材的能源过度消费;其次,在夏季制冷、冬季采暖、清洁卫生等方面都会比人均面积小的住房带来更高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居住建筑占城市能源消耗较大比例,推广绿色建筑以及对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有助于整个城市的节能减排。仇保兴提出了建筑节能减排设计五原则:(1)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2)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3)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基础性调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4)建筑成为能源产生的单元,如屋顶计划中的太阳能;(5)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绿色能源。[6]

减少食物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而少浪费0.5千克粮食(以水稻为例),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

节能装修。(1)减少装修铝材使用量。铝是能耗最大的金属冶炼产品之一。减少1千克装修用铝材,可节能约9.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4.7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0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19.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9.4万吨。(2)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适当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不但保护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减少了木材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少使用0.1立方米装修用的木材,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0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9万吨。

(二)资源的合理使用

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尽管少生产1个塑料袋只能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但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极大,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我国是人口大国,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

尽量少用电梯。目前全国电梯年耗电量约300亿度。通过较低楼层改走楼梯、多台电梯在休息时间只部分开启等行动,大约可减少10%的电梯用电。这样一来,每台电梯每年可节电500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8吨。全国60万台左右的电梯采取此类措施每年可节电3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88万吨。

合理用水。(1)给电热水器包裹隔热材料。有些电热水器因缺少隔热层而造成电的浪费。如果家用电热水器的外表面温度很高,不妨自己动手“修理”一下――包裹上一层隔热材料。这样,每台电热水器每年可节电约96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5千克。如果全国有1000万台热水器能进行这种改造,那么每年可节电约9.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92.5万吨。(2)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盆浴是极其耗水的洗浴方式,如果用淋浴代替,每人每次可节水170升,同时减少等量的污水排放,可节能3.1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1千克。如果全国1千万盆浴使用者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全国每年可节能约57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475万吨。(3)适当调低淋浴温度。适当将淋浴温度调低1℃,每人每次淋浴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克。如果全国13亿人有20%这么做,每年可节能64.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4)洗澡用水及时关闭。洗澡时应该及时关闭自来水开关,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每人每次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克。如全国有3亿人这么做,每年可节能21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36万吨。(5)使用节水龙头。使用感应节水龙头可比手动水龙头节水30%左右,每户每年可因此节能9.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4.8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万户家庭更换水龙头时都选用节水龙头,那么可节能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6)避免家庭用水跑、冒、滴、漏。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在一个月内就能漏掉约2吨水,一年就漏掉24吨水,同时产生等量的污水排放。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用水时能杜绝这一现象,那么每年可节能34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68万吨。(7)用盆接水洗菜。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每户每年约可节水1.64吨,同时减少等量污水排放,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4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5.1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

用太阳能烧水。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环保,而且使用寿命长。1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1年节能120千克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8千克。2006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面积已达到9000万平方米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每年新增20%的使用面积,那么全国每年可节能21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5万吨。

采用节能方式做饭。(1)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如此,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2)尽量避免抽油烟机空转。在厨房做饭时,应合理安排抽油烟机的使用时间,以避免长时间空转而浪费电。如果每台抽油烟机每天减少空转10分钟,1年可省电12.2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8000万台抽油烟机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9.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93.6万吨。

合理利用纸张。(1)重复使用教科书。重复使用教科书,是大势所趋。减少一本新教科书的使用,可以减少耗纸约0.2千克,节能0.2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66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教科书得到循环使用,那么可减少耗纸约20万吨,节能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6万吨。(2)纸张双面打印、复印。(3)用电子书刊代替印刷书刊。(4)用电子邮件代替纸质信函。(5)使用再生纸。(6)用手帕代替纸巾。[7]

三、城市产业节能减排

(一)提倡低碳经济

提倡低碳经济,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发展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指放弃高能耗的老旧技术工艺,研发新的工业生产加工技术工艺,比如水泥、煤炭、钢铁生产技术和汽车驱动途径等,让更少的资源和排放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要发展新的能源,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很大部分来自于对电力的消耗。因此引入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等多种能源方式,可以逐渐调整能源结构,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然而现阶段煤电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还将持续,因此对于煤炭的节能新技术的研究还有很大意义,如热电联产、洁净煤、洗煤、煤炭液化、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样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8]

(二)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

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

比如建筑行业现在已经开始了“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尝试。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生存空间,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业发展的总趋势。诸如建筑行业这类在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比重较大的行业,理应受到重视。[9]

(三)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工业部门应当进行科学的市场研究,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避免产能过剩,造成能源资源浪费。

所以城市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及早建立低碳城市建设的概念,从城市交通、城市生产和消费等多方面出发,才能实现在快速城市化进展中的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一成.深圳低碳生态示范市创新实践――新型城镇化探索之路[J].建设科技,2013(16).

[2]曹艳梅,丁冬梅.我国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3]李振宇,张好智,陈徐梅,等.欧洲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与经验启示[J].公路与汽运,2011(3).

[4]潘海啸.后世博上海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J].上海城市规划,2011(1).

[5]周安,刘景林.新能源汽车对城市节能减排影响的新探索[J].学术交流,2012(7).

[6]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 绿色建筑成为建设行业新目标[J].中国住宅设施,2010(2).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35-02

一、“低碳族”相关概况

(一)低碳族的理解

“空调保持室内温度26°?”“出行选什么方式?”等选择题,逐渐成了年轻人开始用心思考的问题。“低碳经济”、“碳汇林”等新兴名词的出现,节能减排意识的逐渐普及,“低碳族”这一新群体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低碳族”怀着节能减排时不我待的信念,把空调温度调高2℃,减少使用网络时间,坚持用手洗衣服,选择坐公交或自行车,时刻关注节能小细节,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研究数据显示,每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能减排0.2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1度电,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每少开一天车,减排8.17千克二氧化碳。这些以自己实际行动来践行节能减排意识的年轻人,名为“低碳族”。

(二)低碳族的具体节能行为介绍

1.今天你是否“低碳”了。如今,“今天你是否‘低碳’了?”在渐趋成为节能减排的一句时尚标语。“不管做什么,我都喜欢开着电视,现在才知道,这样会无形中加大环境的负荷。”大连某单位一白领说,自己的同事如今也开始“攀比”每天的“低碳”成就。

2.节能节电无所不在。“工作时少用打印设备,下班步行回家,这些小事都是节能减排的一种方式。”北京市某工作人员是一个“低碳生活”先行者。节电节能的理念丰富着他的生活。“我一般都是无纸化办公,认为电子邮箱更环保。”甚至对于电脑的日常使用,这位低碳达人也严格按照节电方式进行管理。如将设定1分钟电脑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如果外出有事,会在电脑上设置自动关机时间,防止忘记关闭计算机,据计算,他每天可以减少约2公斤碳的消耗量。

(三)低碳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生态意识象征一种现代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其他生活关系的一种融合”。低碳生活,更多的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勤俭节约,从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着眼,倡导大家承担生态责任。这正是正确生态意识的体现,也是个人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最简单的一种行为体现。

(四)低碳族与现今节能减排教育的联系

低碳族大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始终在用行动追赶环保潮流,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践行绿色理念。随着“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全民生活态度,许多人的生活也和“低碳”、“减碳”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记录“减碳日记”,将它放到网上,和众多的“低碳族”一起共勉。这样一种小行为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节能减排教育,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以此号召更多的人加入低碳族的行列。

二、节能减排现状

(一)节能减排的定义及背景

节能即节约能源;减排即减少污染物排放;资源节约,即人类有意识地减少资源的消费量。调查显示,中国自然资源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因此,推进节能减排,亟需行动。

(二)“低碳族”兴起对提升节能减排意识的启示

1.低碳族是节能减排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对公众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环保意识行为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只有个人利益受损,人们才会行动起来。马克思也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环境,但由于缺乏对科学的环境认知,开发时难免产生问题。“同国内新变革,才能缓和人类对自然的某些错误认知。”“低碳族”这一群体正是通过改变自己内心观念,将节能减排真正深入生活的点滴。他们作为节能减排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因其自发性和广泛性,值得我们去探索其背后的原因。

2.推广“低碳”生活原则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低碳”是一种境界,其核心就是节电和节能。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推进,需要诸多其他力量的支持。就个人而言,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也就是选择了支持环保事业,这非常有助于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

三、为更好构建科学的节能减排教育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设立专门的节能减排教育管理机构,推动节能减排教育

目前,除英美两国设立了环境教育司、国家环境教育委员这样的机构外,其他国家显然都没有足够重视节能减排的问题。而这就在无形中降低了节能减排在多数学生心中的位置,使教育成效大大减弱。因此,我国可借鉴英美两国的方法,专门设立一个类似环境教育司的这样一个专属机关,真正将节能减排教育置于比较高的地位,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教育的发展,将这一问题落实。

(二)合理设计节能减排教育策略,是节能减排深入公众生活

1.丰富网络媒体应用资源,提升节能减排意识。目前,2007年网络上一种“碳排量计算器”迅速走红,测试者需要回答问题,如:你的家里是否使用节能灯?你每年搭乘长途飞机的次数是多少?回答一系列问题后,系统会公布个人的二氧化碳数量。

在这些网站上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环保游戏,比如互联网森林也是采用问答形式,你减排多少克二氧化碳,等于种植了多少棵树。截止到现在,已有近百万人做出了低碳承诺,整个“互联网森林”里已经“种”下了逾百万棵树。

这些网络应用的应运而生,启示我们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增加媒体的关注程度,引入舆论导向,将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事业的推进。

2.学校加强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用文化建设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我国当前面对许多问题,多数青年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环保,但其他年龄段的人持有其他观点。而70.3%的少年,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这是成为他们环保知识的第一来源途径。这一数据很好的说明了对青少年的节能减排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可在校园各式活动中得以强化,如:教师组织“节能减排”的主题讨论等。积极组织相关节能减排的活动,能够更好的提醒同学们关注节能减排信息,以我校为例,大连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碧宇环保社团举行了为期十天的节能节电大赛,在前期向大家进行了低碳环保的宣传以及节电的具体方法介绍。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最终参加本次活动的有32栋寝室楼的400个寝室近1800人左右,同时我们也随机抽取了近300个没有参加活动的寝室来做最终的对比。通过在寝室门卫处统计参加的各寝室初始电量和和活动结束后电量的差值来判断各寝室在十天内的用电量。

由数据可知,当大学生有节能意识并落实于行动时,其节约的电量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可以计算。当有节能意识时每个寝室每天将近可以节约0.72度电,一年可以节约262.8度,那么1000个寝一年可以节约262800度。所以大力宣传节能意识刻不容缓。

数据整理如下:

表1 参加节能节电大赛

寝室数量 用电量(x)单位:度

100 0

220 6

80~100 10

10天平均值 6.3

每天用量 0.63

表2 未参加节能节电大赛

寝室数量 用电量(x)单位:度

100 0

150 10

50~100 X>18

10天平均值 13.5

每天用量 1.35

(三)对节能减排教育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针对正规的学校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评估来检验教学成果。但由于节能减排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只有通过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才能真正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行为情况,因此对节能减排教育的评估就应该细化。

节能减排教育的效果体现在意识和价值层面,表现在对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上。而又因为节能减排并不是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没有硬性的强制学习要求,就需要一种较为特殊的评估方法,如果我们能将节能减排调查深入开展,从学生食堂教室的卫生情况作为辅助测评,为学生设计可反映其意识水平的问卷,并设立模拟考试情境,考察学生在面对节能减排问题时的第一次选择,将考生最深层、最本质的有关节能减排观念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Joy A .Palmer,刘丰,田青.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4]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4)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肖创伟(1963―),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设计、生态教育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6-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危机。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规划;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要实现这一文明转型,就要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其中,发展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

2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2.1 低碳生活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低碳生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二是低碳能源利用,三是生态碳汇建设。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2.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并与之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 。建设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实践途径上,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社会关系上,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3 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1)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要求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碳排放总和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的生活模式,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改变这种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以保护地球家园,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我国目前虽未制定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3 践行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

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生活主要应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细节去践行。

3.1 衣

(1)少买衣。即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对环境造成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约2.5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kg。如果全国每年有2 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约6.25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t。

(2)多穿棉。即多选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排碳量也少的棉、麻类“低碳”材质的衣服,尽量避免选择化纤质地的衣服。资料显示:一条约400g重的涤纶裤“一生”要排放47kg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在面料的选择上,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有关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

(3)勤手洗。提倡手洗衣服,少用洗衣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月有一次用手洗代替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kg。全国有1.9亿台洗衣机,那么每年可节约26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4万t。此外,洗衣时用温水,而不用热水,也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3.2 食

(1)少吃肉,多吃素。多吃本地的果蔬及应季果蔬。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而生产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肉类的1/9。如果一个人从现在起转做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t。另外本地的果蔬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g。

(2)不浪费粮食。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常常出现,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kg,每年可节约48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2万t。尤其在餐厅就餐时,要根据人数适量点菜,以免造成浪费。

(3)倡导清淡烹调。我国饮食文化讲究煎、炒、烹、炸,而这些烹调方式可产生大量油烟,排放的油烟长时间游离在城市上空,直接威胁居民的健康。采用电磁炉烹调则可做到无烟、无气味、无明火和废弃污染。

(4)煮饭提前淘米。米浸泡10min后再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t。

(5)少喝瓶装水。生产瓶装水要比生产自来水所消耗的能源高1万倍,而那些瓶装水留下的聚酯瓶,无法自行降解,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今欧美一些国家正在掀起少喝瓶装水的倡议,好莱坞明星们也正兴起“自带水杯,喝健康温水”的小行动。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戒酒或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kg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kg。

3.3 住

(1)选择小户型。根据家庭人口数量选择合适户型,既可减排二氧化碳又节约开支。大房子建造中会增加碳的排放量,还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加热和制冷。资料显示,减少1kg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kg;少用0.1m3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kg。

(2)不过度装修。室内装修设计应以简约、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而不应过度装修。在单位空间内,科学控制板材、油漆、石材用量,室内照明光源不盲目使用射灯,都可减排二氧化碳。

(3)使用节能门窗。根据统计,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上的能量损失。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还能隔绝噪音,大大降低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因此,挑选住房时尽量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

(4)利用自然能源采暖和制冷。选用太阳能热水器既省电又省气,若每个家庭安装2m2的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满足全年70%的生活热水需要。此外,可通过采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屋顶获得能源,如新建成的武汉火车站,其太阳能房顶项目铺设面积17万m2,年发电量可达200万kW•h。

3.4 行

(1)少开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根据估算,如果每月少开1天车,则我国平均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kg。如果全国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这一点,每年可节油约9亿L,减排二氧化碳197万t。

(2)开小车。开小排量的车,既节能又时尚,而在停车位紧张的大都市,小巧灵活的小型车更是占尽优势。如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00kg。同时,巧妙使用驾车技术,如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尽量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开窗等等,也可省油减排。还应大力开发或选择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低油耗、环保型的汽车。

(3)多乘公交车。乘公交车不但能避免拥堵,而且节能效果相当明显。按照在市区同样运送100名乘客计算,使用公共汽车与使用小轿车相比,油耗约为后者的1/6,排放的有害气体更可低至后者的1/16。据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L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

(4)多骑自行车。最“绿色”的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如果有1/3的人骑自行车替代开车出行,那么全国每年将节省汽油消耗约1 280万t,相当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产量。据《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显示,拟在主城区形成总长800km四通八达的自行车廊总体布局网络,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地哥本哈根就被称作自行车之城,每天有60多万名市民(哥本哈根地区居民总数约170万人)骑车出行,与坐汽车相比,共减少排放10万t以上的二氧化碳。目前,哥本哈根人市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是:37%骑自行车,28%乘公交车和火车,31%自己开车,4%步行。作为低碳生活的一部分,骑车上下班将重新流行起来。

(5)多步行。健康之道足下行。多走路,少坐车,上下楼尽量爬楼梯。尤其对于常年“蜗居”在办公楼里的人们,既可锻炼身体,也有利于低碳。资料显示,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g。

3.5 用

(1)节约用电。节电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每节约1kW•h电,就可以减排1kg二氧化碳。

(2)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如果全国的家庭都使用节能空调,每年可以节约用电33亿kW•h,相当于少建一个60万kW的火力发电厂,还能减排温室气体330万t。适当调高空调制冷的温度也可减排。有数据显示,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每调高1℃,就能节电7%,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g二氧化碳。普通冰箱可通过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冷冻的食物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kW•h电。电视机的屏幕调暗一点,节能、护眼又延长使用寿命。中国目前有3亿台电视,仅调暗亮度这一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kW•h。一支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一支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了,以欧盟为例,家家户户使用节能灯后将减排3 200万t二氧化碳。

(3)及时切断电源。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60~250W。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h,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可节电10%~15%。如果人人坚持用完电器拔插头,全国每年能省电180亿kW•h,相当于3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

(4)节约用水。家里的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水和从鱼缸换出来的水可暂时储存起来,用来浇花,用不了的水冲厕所。

(5)节约用纸。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不耗费纸张的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单面纸要重复利用; 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等。

(6)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方便筷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形象地展现了地球“发烧”的历程: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耗费石油资源,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次性纸巾和卫生筷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研究证实,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g。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 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如果全国减少30%的一次性木筷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万t。 低碳生活应拒绝“一次性”用品。外出购物携带环保购物袋,尽量使用棉布质地的购物袋;出门用餐可自带餐具,既环保,又卫生。

4 结语

低碳生活是对现有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的新变革,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人类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61~62.

[2] 王玉玲.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39~40.

[3] 黄海东.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J].商业时代,2009(1):107~108.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5)

关键词:低碳城市 建设 国际经验 借鉴

IPCC第四次报告提供了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重要场所,也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的重要载体。城市消耗了全球80%的化石能源,排放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Stern,2007)。因此,倡导经济转型,低碳发展,就必须建设“低碳城市”。这样,构建低碳城市,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就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内涵

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低碳城市的内涵并不统一,不同的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城市进行了定义。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的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及CO2排放相脱钩,如果化石燃料使用及CO2排放量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或城市发展是非常小的正增长,就属于相对脱钩;如果是零增长或负增长,就属于绝对脱钩(诸大建,2009)。

还有一派观点,是从政府、企业、公众的角色来给低碳城市下定义,认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该定义强调“城市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通过政府职能的重塑、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来构建低碳城市。

而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消耗能源。这个概念从低碳城市构建的目标出发,强调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

(一)伦敦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前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顿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宣布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减排降至1990年的60%。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采取主要的措施有:

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帮助企业提高减碳的意识,并提供改变措施的信息。鼓励所有企业的新投资都要向低碳一体化过渡。

绿色交通。通过引进碳价格制度,征收二氧化碳税,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等激励机制,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伦敦打造成为欧洲电动汽车的首都。

绿色建筑。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智能电网。推行智能电网,发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应。在伦敦市内发展热电冷联供系统,发展小型可再生能源装置(风能和太阳能)等,代替部分由国家电网集中供应的电力,从而减少因长距离输电导致的损耗。

政府绿色采购。市政府严格执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采用低碳技术和服务,改善市政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鼓励公务员养成节能习惯。

(二)纽约

为了让纽约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市长彭博公布了《策划纽约》计划详情,并确定全球气候变化是纽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目标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策划纽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

1.成立“能源规划部”。该部门掌管本来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门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扩大清洁能源供应、推广节约能源等。

2.拨款支持节能。每年投入相当于政府一年能源开支(电费和暖气费)的金额,用于研发推广节能技术,针对政府、工商业、家庭、新建建筑及电器用品五大领域制定节能政策。

3.提高建筑物能效。制定更严格的建筑物能耗标准,如提出更严格的通风标准,推广水泥成分减少30%~40%的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排放的二氧化碳。

4.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给予太阳能发电装置以税收优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5.减少来自交通的温室气体排放。扩建铁路系统和改善巴士服务;试行道路收费计划,在工作日每天早上六点至晚上六点,进入曼哈顿区的汽车需付8美元,货车需付21美元。

(三)东京

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资助私人企业减排。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cap and trade system)为企业提供多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

2.家庭减排。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加装隔热窗户。

3.建筑减排。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政府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

4.交通减排。减少由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制定有利于推广使用省油汽车的规则。

(四)西雅图

西雅图是美国第一个达到《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的城市。市长尼克勒斯积极推行公共交通系统,让汽车“放假”,鼓励自行车出行。同时大量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鼓励企业改变传统的耗能方式,例如波音公司正在研制生物质燃料替代燃油等。

(五)哥本哈根

2009年丹麦的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零。其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把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为零。

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量降低为零。市政府现已启动了50项减排计划,从新建清洁能源发电站,推广混合燃料汽车,到鼓励自行车出行、垃圾精密分类回收利用、制定严格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节能建筑。

(六)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环境保护规划,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市政府的所有政策过程包括预算、执行、报告和监测都会充分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斯德哥尔摩目前已经实现比1990年减排25%的目标,并计划到2050年去除所有的化石能源供给,成为零碳城市。

(七)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

2005年10月,由伦敦市长利文斯顿提议,成立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World Large City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18个世界一线城市的代表在伦敦集会,会上承诺通过彼此的协作来应对气候变化。此后,该组织成员逐步扩充到40个世界级大城市,简称C40。C40 是一个旨在加强国际城市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探索城市低碳发展的国际大型城市间组织。2006年8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利文斯顿宣布,克林顿气候动议与C40建立合作关系,CCI为C40城市提供清洁交通、可再生资源、废弃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支持,提高大城市的能源效率,鼓励C40联盟成员参与CCI的减排项目,减少碳排放。2007年5月,第二届C40会议在纽约举行,主要议题是帮助各个城市设定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第三次大会于2009年5月在韩国首尔举行,通过了《首尔宣言》,量化减排目标,履行气候变化行动计划。

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城市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其中最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标准。伦敦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了《市长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纽约公布了《策划纽约》的计划详情,宣布《纽约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东京宣布《气候变化策略》,东京政府坚决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应对战略,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上领先全国;伦敦计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和金融中心;纽约政府决心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

(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第一,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深的低碳理念;第二就是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措施;合理设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更是城市实现低碳的有利条件。

(三)量化的减排目标

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需要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各市都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东京的目标是以2000年为基准,到2020年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伦敦决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的排放;纽约计划于203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只有制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减排目标,才能让公众有明确的预期和监督政府的措施是否有效。

(四)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低碳城市的启动和发展依赖于制度层面的变革,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没有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没有主要领域标杆性项目的示范,城市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建设低碳城市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承担统筹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以及搭建碳交易平台,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社会、居民应该成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主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主导,促进政府、企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促进企业决策者和公众转变观念,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引导公众进行相应的行为建设。

(五)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共赢

一般认为环境和经济增长是不可兼得的,但是英国政府在过去10年间实现了200年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经济增长了28%,但温室气体排放却减少了8%。这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第一次打破了经济增长和排放污染之间的联系,证明了经济增长和减排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伦敦和纽约的经验说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不但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还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纽约政府估计,通过节能和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全市的电费和暖气开支,预计在2015年前每年减少20亿~30亿美元。伦敦政府估计,节能措施可以在未来二十年替市民节省10亿英镑的能源开支。此外,伦敦决心发展环保技术带来的商机。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6)

一、研发背景及意义

1.1研究现状及趋势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一开始的企业碳排放交易,到《京都议定书》中定义的碳金融概念的产生,到现在包括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推出低碳信用卡,碳金融理念可谓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目前有关低碳排放的金融类产品在我国是很少的,只有少数银行推出类似低碳产品,例如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推出低碳信用卡等。可以讲,适用人群数量相对我国人口来说依然是少之又少,并且目前该两款低碳金融产品针对的目标群体依然是企业或团体,极少针对个人。尽管各个政府部门、各大金融机构、商业企业等都在利用各种方式大力推动人们的环保行为,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碳普惠平台。碳普惠平台是最具影响力的低碳经济官方门户,推动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及低碳技术、低碳融资、低碳项目,并鼓励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尽管平台在多方面鼓励人们节能减排,但是,根据平台给出的数据,平台会员约为一万人。这个数量相对其他公众平台来说是比较少的。而且很明显,该平台的合作商家、活动、统计规则等其实是简单而又少数,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每个人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在我国,像碳普惠这样的低碳平台只有少数,更不用说应用软件。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节能减排应用工具的数量都非常少,像国外Pollution、Green me等一些环保类软件,都是简单的以知识普及和分享交流为主的应用软件。而本工具则是结合节能减排和金融产品的助手式软件,除了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还有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功能。

1.2研发意义

为激励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的养成,通过结合节能减排和金融产品的助手式软件,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还有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功能,“让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响应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发展规划,响应全球节能减排发展趋势,积极迎合环保应用软件发展趋势。

二、设计方案

该工具的原型使用mvc框架进行结构化设计,使用UIkit框架进行界面的搭建,后台拟使用core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持久性储存开发流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应用规划、架构设计、界面设计、数据操作与存储、业务实现以及页面跳转。该工具具体需要包含六个功能。

排碳量和减碳量计算的智能统计功能,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多个方面。排碳量:其中衣包括购买衣服件数、洗衣用品使用量;食包括吸烟数量、喝白酒数量、喝啤酒数量、肉类消费、粮食类消费;住包括用电、煤气、天然气、燃煤、集中取暖、装修用品;行包括飞机、火车、轮船、地铁、公共汽车、低油耗小轿车、中油耗小轿车、高油耗小轿车;用包括塑料袋使用量、纸制品、一次性筷子;减碳量:步行里程、骑自行车里程、使用环保袋次数等等。资讯推送功能。进入app会请求用户是否进行定位,在app首页会有大学城公共自行车点,公交车站的地图,点开可查阅离自己最近的站点。还有当天大学城的PM2.5值和天气。并且在软件的首页,设有经过专业筛选的环保新闻推送窗口。环保知识普及。采取知识问答冲关的的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同时,及时推送环保相关的新闻。个人成长计划。用户注册账号后,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环保成长计划。用户可以每个星期给自己安排需要参加的环保活动或者需要达到的节能减排指标,每完成一个任务,会给用户以积分形式累积,之后可换取碳币。当达到累积积分为一定数目后,会有一个荣誉称号。换物栏目中的部分商家可能会对所出售的低碳商品设置购买权限,比如要拥有哪个荣誉称号的用户才可以购买。除此之外还包括特色活动,有换物、众筹、拼车、其他活动等四个部分。其中,换物是指当用户积累一定碳币之后,可以用碳币去换取一些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由合作商家提供。又或者可以换取公共自行车的租用权等等。当然,如果碳币不够,可以换折扣券,然后用折扣券购买低碳产品。众筹是指学生团队或者社团等组织或学生个人有关于环保的创新想法或者环保活动,希望通过众筹募集资金。拼车是指统一出发点到同一目的地的两个用户拼车活动。其他活动是指其他一些由学生或组织发起的环保活动,希望征集参与者。当然,活动时会通过系统审核,也会标明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还有是否属加碳币活动。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7)

新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低碳经济视域下,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升节能减排效果,人们必须结合低碳经济的变化,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1-2]。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了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人们要系统分析低碳经济的变化,优化节能减排方法。同时,节能减排理念必须贯穿于项目全过程,才能有效地降低能耗。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文化的融合统一,受不同经济模式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可以改革创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能源消耗,创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保护环境力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节能减排意识,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重视节能减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企业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有效结合经济发展指标,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4]。从当前社会的总体发展态势来看,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降低低碳经济的节能成本,人们就必须革新观念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视域下的节能减排改进之处

2.1节能减排效果不是非常显著。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程度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尽管许多企业具有节能和排污设施,但是许多企业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生产方式,使得节能减排还存在很多问题[5-6]。从某种程度上说,效果还不是非常理想。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急需完善。低碳经济时域下,人们要有效分析污染变化,做好污染控制,提高节能减排的整体效果。2.2未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节能减排整体发展进程来说,目前,各企业的节能状况仍然处在一种不均衡的状态。特别是节能环节非常多,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同时,低碳指标也不完全相同,使得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缺乏规范标准,很大程度地阻碍了节能减排的全面实施,低碳经济运行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3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前,建筑业能源消耗过大,严重污染环境,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城市绿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保护和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但是,一些地区盲目引入外来植物,忽视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7-9]。城市化会破坏森林植被,威胁以森林为主导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人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低碳经济视域下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

新时代,我国城市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发展速度,保证发展质量。企业要合理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节能减排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提高发展质量[10-12]。低碳经济视域下,人们要不断探索提升节能减排效果的有效方法。3.1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执行力度。当前,企业要积极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执行力度,有效地实施节能减排,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各级政府要深刻地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地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通过一系列手段推动节能减排责任的落实。除此之外,也应该强化每个企业的责任。企业必须遵守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自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3.2优化节能减排环境。当前,城市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环境,有效地提升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切实落实。人们要结合节能减排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同时,要采取不同层次的节能减排措施,对工业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积极提倡节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3.3进一步构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现阶段,企业要优化生产模式,进一步构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因此,企业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做好环境污染控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效地采取综合措施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最终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3.4项目规划环节融入节能减排理念。项目规划环节,人们应树立节能减排理念。例如,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可以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因此,建筑结构设计要贯彻绿色设计理念,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满足节能减排要求[13-16]。绿化屋顶和墙体可以提升节能效果,已逐步应用于建筑领域。设计者要将绿化与建筑外部维护构件相结合,使建筑同时具有节约能源、美化环境、耐久性高三大功能。如果设计存在缺陷,可能会导致建筑漏水,不仅会影响节能效果,更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3.5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人们要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逐步将低碳环境意识渗透于生活中。同时,要使用不同的宣传方法,如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让更多人参与节能减排行动,达到多层次的宣传效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所以,要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宣传机制,有效地提升节能减排效果[17-19]。企业应该积极地参与节能减排宣传活动,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人们要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22]。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8)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恶化的加剧,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理念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07年7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从国家层面上应对气侯变化及节能减排问题。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仅仅一年多时间,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节能减排的项目在各大城市启动。

一、江苏碳排放现状

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7年低碳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显示:江苏为相对高碳区。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江苏的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但从发展战略来看,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碳排放量。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2000 年的8005.3 万吨增至2008 年的1.7 亿吨, 增幅为118%;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 吨/人上升至2.27 吨/人。但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下降了20%,显示江苏近年节能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碳吸收水平。全省碳吸收水平从2000 年的89.4%下降到2008 年的40.9% 。

(三)产业碳排放。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 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 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 碳排放占比95% 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 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 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 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四)区域碳排放。碳排放总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苏南、苏北、苏中;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北、苏中, 苏南; 人均碳排放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苏南、苏中, 苏北。

二、建设低碳城市面临的挑战

江苏省自然资源非常匮乏,而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必然影响江苏省快速发展的脚步。

(一)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我省碳排放的关键是生产领域。据统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建材等高物耗、高能耗行业占到整个制造业70%以上。正是由于传统工业在我省工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高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导致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虽然江苏省综合实力较强,但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资本、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而科技、人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江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没有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滞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衔接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比较缺乏。对于低碳经济,观念意识上还不完全扎根,技术开发上还未真正起步,低碳技术成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

(三)对外贸易压力加大

作为出口大省,江苏可能受到的低碳挤压也需要引起重视。发达国家提出,对高耗能进出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即所谓“碳关税”,要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虽然这一计划目前尚未得逞,但作为出口大省的江苏不能不未雨绸缪。

(四)环境改善速度不够明显

江苏冶金、纺织、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众多,分布也比较分散,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种类和数量激增,包装垃圾也不断增加,居民使用这些包装商品,从消费到垃圾只一步之遥。

(五)道路交通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私家车数量增长迅猛,造成尾气排放污染严重。由于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低层面,正处于人的呼吸带附近,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三、江苏低碳城市建设对策与建议

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构建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是经济大省,能源小省。江苏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江苏要想在未来发展中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哜。

(一)建立健全政策,构筑低碳发展保障体系

根据现阶段国家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制订适合江苏的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各个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具体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限额标准,完善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成立低碳经济相关部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跟踪、反馈和控制,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保持良好的态势。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目前,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不够。“十二五“期间,江苏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一是要培育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要促使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江苏在未来几年要推动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提升,同时,要加快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节能技改的有效途径,加大可再生资源利用力度,促进企业按清洁生产要求推进节能低碳项目建设。对一些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三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服务业。江苏要根据自身特色,加快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四是加快发展低碳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水稻等区域农业特色经济。

(三)建造低碳建筑,提高能源效率

在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一是支持节能材料的研究推广。利用财税政策鼓励节能材料形成产业化研究、生产和推广,对购买节能材料的开发商以及购买节能建筑的消费者予减税优惠;二是在规划过程中渗入低碳理念。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着力推行“紧凑型”和“混合功能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以低碳和谐的规划布局引导城市建设的科学低碳;三是在设计中引入低碳理念。要合理规划建筑物朝向、通风,尽可能自然通风和利用自然光。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精装房比例,着力打造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筑体系;四是用低碳理念完善监管。在规划许可、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各环节,严把节能关,把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同时,政府要推行以奖代拨式的财政补贴制度,限期对耗能大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四)发展绿色交通,降低排放污染

城市建设应有的导向:首先要考虑良好步行环境和方便自行车使用的

开发建设, 其次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 最后是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一是优化路网结构与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网优化改造,提升道路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二是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网络,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增大公交覆盖面和覆盖密度,提升服务体系,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三是推广低碳交通工具。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标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环保节能型汽车,大力推广电动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并建设相应基础配套设施。

(五)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一是使用低碳产品。政府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推广高效节能家电及办公设备,大力采用节能型灯具、高效节电新光源和节电控制装置,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同时,要加大节能投入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个人购买使用节能灯等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产品;二是倡导行为节能。在日常生活方面,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和强度,走关灯、关电脑,冰箱内存放量以占容积80%为宜;电器不用立即拔掉插头;开车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用废水冲洗马桶;给电视机断电而不是待机,等等。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三是提倡低碳出行。采用经济和政策手段规划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管理,不断减少单车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加大绿色交通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参与者意识,改变居民出行方式,提倡短途骑自行车出行,长途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六)提高碳汇能力,减缓环境压力

在发展方式上,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每m3林木平均吸收1.83吨C02,释放1.62吨O2。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必须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

[2]沈阳工业大学.《用低碳理念完善城市发展模式—以沈阳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

[3]黄贤金,赵荣钦,赵志凌,高珊.《江苏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新华日报》.2010年

[4]赵志凌.《低碳经济发展与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新华日报》.2010年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9)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何种模式发展?如何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应用何种低碳技术能够更好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游客的满意度?目前这些还都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可资借鉴或应用,都需要加强研究,增强这方面的理论储备和技术支撑。对于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建立了这种对等的关系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对于一直被称作“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它在建立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关系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

二、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的发展不仅对旅游资源在规划开发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旅游者在旅游的全过程中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它强调在旅游六大环节“吃住行游购娱”中的各个环节来实行节能环保降低污染。它包含了旅游主管机构推出的环保低碳政策,旅游企业推出的低碳旅游线路,然而更加根本的观念变革,就是旅游主体的消费者,在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自行车与徒步旅行。更近一步来说,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的各个环节中计算二氧化碳,用行动来尽量减少碳的排放量以及弥补因自身原因而释放的碳。

作为一种旅游消费观念,它提倡人们在旅游时衣食住行处处都应该低碳环保;作为一种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它则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在整个旅游产业链贯穿低碳生产行为,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

三、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一)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低碳旅游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核心,通过控制碳的排放量来获取旅游经济、环境、社会等多重效益的旅游发展模式,他本身就属于一种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必定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也造成了滥砍滥伐、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前的旅游经营模式造成了污染,公众环保意识低下也使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大量的垃圾,这样一来便造成了长期以来碳排放量有增无减的局面,这无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发展低碳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条必经之路

旅游是最终消费,在旅游中秉持低碳的理念一定会通过产业链条上溯,从而影响到上游产业的供给,对推动上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它对地区经济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贡献颇大。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在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大的产出。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调整清洁能源的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旅游的应运而生即是在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更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要发展固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发展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

(三)低碳旅游是在积极响应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我国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并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而在节能减排的长期过程中旅游业将会大有作为。当然针对旅游业的环保发展国家也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旅游业要积极地适应气候的变化趋势充分把握可以利用的因素因势发展,而发展低碳旅游正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之选择。

国务院所通过的《关于加快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节能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有关专家就表示该意见也就是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之下国家为了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无疑,在此情况下旅游业必将成为最大的收益行业,这一切都表明发展低碳旅游是积极响应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最佳方案。

三、我国旅游相关体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对策

1、旅行社

旅行社是旅游供应者,线路设计设定了旅行者的选项。旅行社需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低碳旅游产品,设计低碳旅游路线,并提倡旅游消费者选择低碳的旅游路线在旅游市场上广泛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加强人们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对选择这些路线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优惠。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时刻提醒旅游参与者用实际行动来减少碳的排放量。

2、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汇集游客较多、碳排放强度较大的区域,因此要将低碳的概念融入到景区规划里面,使低碳的概念体现在景区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景区建设保护环境资源的有效措施并提醒旅游参与者保护景区的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不断推进景区内功能布局优化,提升观光旅游品质,加快低碳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为来访者提供更多的游览体验。

3、旅游交通

要做到低碳交通可以通过引进新能源交通运输设备,降低和减少碳排放。旅游交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景区外交通和景区内的交通。景区外交通要提倡公共交通,在此同时更要引进新的技术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和降低碳的排放量,例如一些航空公司也推出了节能减排计划,如碳抵消计划,此计划可让参加者通过植树等活动去抵消乘坐一次飞机所产生的碳排放,这些计划可以协助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甚至更积极地阻止二氧化碳排放;有些通过对引擎的冲洗,以此来降低燃料消耗,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通过提高排气温度域值来增强引擎性能。景区内的交通应采用轻型化的公共化的交通方式采用绿色能源是其对旅游资源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

4、旅游酒店

低碳饮食,制定切实可行的餐饮低碳化标准,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消耗品,使健康素食的理念深入人心,有效降低饮食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低碳住宿,要在旅游住宿的过程中实现低碳必须重点关注建筑方面的节能,在建造住宿设施的时候提高新型节能的设备和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也可以通过减少一次性易耗品的使用,提倡和推广此类物品的循环利用,同时采用一些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设备,直接或间接减少碳排放。

(二) 旅游者实现低碳旅游的对策

1、吃的方面

旅游者可以选择以绿色蔬菜植物性食物以及当地的应季蔬菜为主,多使用种植收获期限较短的食物,少使用肉制品,也就减少了对牲畜的屠杀,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不仅吃出健康的身体也吃出低碳的环境,这样也符合人们健康素食的理念是现在最流行也最健康的餐饮方式。另外不浪费食物,多使用清蒸、凉拌、白灼等简单的加工方式,以减少炸、煎、炖等碳排放量大的加工方式均可让我们的饮食更加节能低碳。

2、住的方面

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可以选择青年旅馆,以及设施较为简便的住宿场所,选择多人间而不是单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住宿的过程中能不开空调就不开,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杜绝空调窗户同时起开;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尽量不要天天更换床单被罩,自带洗漱用品少用一次性洁具。

3、行的方面

在旅游过程中近距离徒步远距离乘坐公共交通的低碳旅游方式,尽量减少乘飞机的此数,自驾时最好拼满一车人实现能效的最大化,合理安排路线,这样做也会增加旅途的乐趣,,减少旅途的碳排放,在尽情享受自然风光的时候也在为低碳做贡献。例如现在流行的背包旅行正是人们在用实际行动推动低碳的发展,也在旅行的过程当中拥有不同于传统旅游的体验和感受。

4、游得方面

旅游者可以尽量选择生态旅游景区和郊外,避开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不但可以减少环境的负担,更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合理处理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垃圾,途中回收废弃物,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在海洋观光区,避免接触海洋生物,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在不能拍照的场所遵守这种约定以减少对旅游资源不必要的破坏;不在景观上乱刻乱画;保护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等。此外旅游过后所拍的照片尽量不打印,保存电子格式,自带水杯不仅卫生而且减少了矿泉水瓶子的浪费。真正做到出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 。

5、购的方面

尽量选购环保产品、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产品,尽量不去购买有过度包装的产品,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这样也减少金钱的浪费,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现在流行一种以物易物的商品购买方式,其实这是一种现有贸易模式出现之前已有的交易方式,这种方式既减少了物品的闲置也实现了各取所需互蒙其利,这种物物交换以需求决定价值为原则,重在实现物尽其用,符合低碳发展的需求。

6、娱乐的方面

熄灭夜空下通明的灯火,远离你来我往的觥筹交错,去拥抱草地上的暖阳,这就是低碳式狂欢,唤醒我们内心的平和,放下纷扰的情绪,找回自然天成的自己。去一些低碳的娱乐消费场所,或者和自己的同伴举行参与性强的互动项目,这样既沟通了大家的感情,也减少了碳排放。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0)

Abstract: in view of climate warm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brought pressure, concepts of the carbon cycle, with low carbon as the gui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brook no delay. But th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build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building,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build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low carbon building;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哥本哈根会议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甚至做出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2005年的40%到45%的承诺。目前建筑的碳排放已经基本接近碳排放总量的一半,那么发展低碳建筑刻不容缓,而建筑节能作为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确切的落实。

2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概念以及二者联系

2.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就是为实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遵循节能设计的标准而建造的建筑。

2.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从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后期使用的全程中通过减少高排碳能源的利用,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目的的建筑。

2.3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建筑节能以及低碳建筑概念的介绍不难得出建筑节能是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要做到减少碳排放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同时增加建筑的碳汇能力,吸收部分排放的CO2,力求做到CO2的吸收和排放的平衡。因而建筑技能与低碳建筑之间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从二者的理念上也有区别建筑节能具有前瞻性实质为减少的增加量,而低碳建筑的理念建立在对过去历史值的总结,实质为相对历史的减少。(如图2、3)

3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当今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而开创的全球性经济模式,我国也做出大量的努力。政府已开始大力关注建筑从规划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节能工作。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主要通过建筑技能来实现,最早在北方建立试点,之后在部分城市强制实行建筑节能。在2006年之后将节能实际的标准从50%提高到65%。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标准的明确也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这些一系列的建筑节能工作都将推动低碳建筑发展,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依旧有较大的差距。第一,对于节能和低碳方面的政策和机制依然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缺乏明确的评判能耗和碳排放的标准。第二,建筑开发商的低碳建筑依旧更多的停留在概念上,并未真正投入建设低碳建筑,同时在低碳建筑的材料、施工工艺和技术上依旧难以支撑低碳建筑的建造。第三,人们对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的认识较为浅薄和片面,无法转变原本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不利于低碳建筑的推广。

4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策略

我国人口众多,直接导致建筑面积过大。要推广低碳建筑首要任务就是减少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针对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面对节能与广建筑面积之间矛盾,而非盲目跟风发达国家低碳建筑技术。

4.1完善“低碳”“节能”相关标准和体制

我国城镇化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建筑面积剧增的压力,发展低碳建筑首先就要在建筑从设计要报废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实行建筑节能,建立明确的节能减排标准,加强整个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做到有奖有惩,目标明确。

4.2改变建筑结构

我国建筑更多的是采用高碳排放的混凝土结构,而发达国家的建筑结构超过一半已经采用钢结构。钢结构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具有全方位的优势。据统计,钢结构住宅的碳排放量为480kg/m2,混凝土结构的住宅建筑碳排放量为7406kg/m2,而二者的造价基本相同。同时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空间利用多5%,并且钢结构自身具有材料轻,抗震能力强,可回收、可工业化批量等其他优势。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采用节能设计,建筑的保温节能效果显著。

4.3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建筑能耗在人类消耗能量中占的比重最高,而建筑能耗中日常生活用能占最大比重,其次是材料设备生产能耗。因此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最主要集中在能源和材料两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能源取代高碳排放的石化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能量循环利用技术,通过新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量

其次,开发设计出新的低碳材料和节能设备,在保证节能和低排放的基础上,注重材料产业的优化,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4.4培养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方面的专业人才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对于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来说专业人才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其中设计人才更是不可或缺。建筑设计人才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建筑成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专业的低碳建筑设计人才是决定建筑成品是否做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培养专业的人才是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的源头。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融入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的理念;在人才的考核上深入节能减排方面的考核内容。

4.5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由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为我们应当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生态新城建立的代表马斯达尔,该城市在沙漠建立,定位目标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等对我国大部分城市借鉴来说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马斯达尔在城市的能源、交通以及产业经济方面对于我们则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学习先进技术固然重要,因为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载体,但是对于国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同样对于我们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4.6加强宣传教育,推进低碳理念的深入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观念,促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坐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从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5结语

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世界环境的大势所趋。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能够有效缓解日益恶劣的气候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对于建筑业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和节能减排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从而为整个世界的环境做出符合大国风范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08-05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人口的增长,以及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大量C02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威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量,中国也于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降低碳排放量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关系到我们能否能够摆脱能源危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们能否经济转型成功,赶超发达国家。而伴随着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和投资力度的增加,大学城在城市中所占的规模及其人口承载能力等越来越大,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如何在现代大学城建设低碳校园极为重要。

一、低碳校园的内涵及实践

(一)低碳校园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在2003年2月24日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对低碳经济做了明确阐述,并对低碳经济的含义、内容等方面有了创新性的概括,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于促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创新,彻底转变人类生存发展理念。我国亦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发改委、中国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该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观测及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评价了气候变化及相关国际公约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主张以及相关政策。《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节能6.7亿吨标准煤,同时要发展非化石能源,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等,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低碳校园的研究是由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衍生的一个新课题,是在能保障高校正常的教研、日常管理要求的情况下,按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将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纳入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力提倡和推广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并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行为理念,研究、开发和运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并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软件和硬件资源全面提高师生环境修养,努力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集信息化、现代化、低碳化于一身的新型校园@。本文所倡导的低碳大学城是指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以不影响大学城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老师的教学研究等一系列基础性活动质量为前提,通过技术层面、制度管理层面和个人行为方式层面的探究来对整个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从而逐步实现大学城区域内的低碳化。因此,低碳大学城的构成模式和推进策略应当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各个层面之间的协调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从而达到以较小的碳排放实现大学城内较高的生活品质的目标⑥。

(二)低碳校园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耗能设备急剧增加,再加上中国继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后当前又出现各地大学城大规模建设的现象,能源耗费速度逐年增加。包括土地、建筑、基础设备、交通、水、电、饮食、文体、医疗等一系列的消费的增加,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成本。而通过建设低碳校园,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先进理念的传播;要自觉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的高尚责任⑦。2012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校园规划中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做到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标准、勤俭办学,把握节奏、保证安全。这在制度层面上为建设低碳校园提供了保障。

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大学都加入了构建低碳校园(Low-carboncampus)、提倡低碳校园行为的行列,例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布朗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已开始了低碳校园建设的进程。国内高校也开展了建设低碳校园的实践研究,例如,北京大学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在校园内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北京大学用电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节约用水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水电费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大学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水、电采取“定额管理,计量收费“方式”,有效促进了北京大学的低碳校园建设,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

二、现代大学城“不低碳”现象透视

我们通过对昆明呈贡大学城内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校园有悖于低碳校园建设现象的实地调研,剖析我国现代大学城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浪费习惯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建设低碳校园、改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个人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而当前校园中各种不低碳行为随处可见。(1)办公、教学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如一些不必要的电梯乘坐,一些完全可以在户外进行的排练和演讲等活动全部占用大礼堂或阶梯教室等。另外,每间教室中当天实际平均自习的人数仅占可容纳人数的12%,每间教室的平均用电量为8.39度,每间教室排放出来的CO2为6.59kg,办公、教学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资源严重浪费。(2)教材、纸张的浪费现象。学生教材的循环使用率不足10%,以云南师范大学目前有2.4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标准,则在校学生每年消费纸张180吨,若换算为碳排放量,则总共产生了630吨的CO2。另外,还存在文印纸张利用率低、单面复印打印的不低碳现象。统计结果显示,每间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纸数量为约3000张,每个学校平均拥有8家复印店。若每年以280个教学日计算,每个学校每年的用纸量为6720万张,产生的碳排放量1.1吨。(3)水、电、粮食、出行等方面的浪费现象。在大学城内,宿舍与教室经常存在无人或仅有几人的情况下日光灯全开的情况,宿舍及办公室中常有电脑旁无一人却长时间运行等现象。另外,当前大学城普遍使用一次性餐具,校园内的部分超市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粮食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对校园停车场车辆的调查中发现,大约23%的教师拥有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导致高校通勤车空车率增加,造成能源耗费及不必要的碳排放。

(二)大学城规划与建设不合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大学城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而过度扩张建设的现象。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呈贡大学城建设占用大量缓坡耕地,造成土地等资源的铺张浪费。其次,校园建设存在重改造、轻保护的现象。不少高校将天然树林草地改造为人工林和草坪,有些甚至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这种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别处移植过来的树木破坏原生态的树林草地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最后.大学城中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的单元空间有扩大的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教室、办公室明显过大,一些高职称的教职人员和领导人员同时拥有多问单人办公室,造成办公等资源闲置浪费。

(三)大学城资源共享不充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城中紧邻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之间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没有实现充分的教学资源共享的初衷。首先,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不充分。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没能够利用各自学校相应的比较优势学科来进行校际的授课教学,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外校选课,仅有少数高年级学生去外校旁听。其次,图书馆共享不充分。在图书馆自习室共享方面,去过外校图书馆自习的同学还不及被调查同学的1%,基本没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最后,实验室设备共享不充分。在参与访谈和调查的各校学生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外校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三、探求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校园主体的行为层面,提出实现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

1 完善高校考评与监管制度

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国家机关的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内容分别为能源消耗监测、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效用公示等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考评与监管制度,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设水平与能力,将相关的一些低碳考核指标引入评价学校的综合绩效指标中去。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园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将其落实到人头上,将低碳责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校园的低碳建设中做到权责分明,科学高效。

2 建立高校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制定量化减排标准制度

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需要我们寻根求源,通过碳排放的核算来指导高校的这项工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科研资源丰厚的优势,来进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运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协助建立全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减排标准,为各高校比较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提供依据。通过碳核算的优化,节能减排的量化指导,使得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高校减排目标,科学分配低碳减排的任务。

高校应制定多级指标的减排标准,并结合上级监管考核制度和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对自身节能减排进行量化检测和指导。通过每个指标的量化数据记录、绩效分析、质量评价等,来制定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教学与工作计划,并建立动态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度。

3 推动政府的政策工具创新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其行政上、法律上和财政政策上的相关举措,都对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和参政手段来规范校园低碳校园建设主体的行为。通过对增加低碳行为效用与收益,促进校园低碳;通过增加高碳行为的成本,来减少校园的碳排放。一方面可以利用碳税来对碳排放超标学校征税。政府可授予每个高校碳排放有限额规定的许可权,不同规模高校设定不同碳排放配额。如果高校的碳排放超过了配额排放量.就可对基征碳税,通过增加高校碳排放的成本来减少其高碳行为。而碳排放在政府规定的配额以下的高校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减少高校的减排成本来鼓励高校进行低碳减排行动,从而促进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并通过财政补贴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补贴又称为“负税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该项措施做得好的当属日本,日本历年用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的费用占GDP的3-4%,领先于欧盟及美国这些低碳强国。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国家,在经历各种能源危机后,很早就推进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中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并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他们对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环保节能灯、低碳建材的高校进行补贴,来鼓励高校的低碳发展,并加大了对高校低碳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对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推进低碳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引导高校与企业直接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推进高校低碳技术科研的商业化进程。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能减排技术

1 校园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

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这两种“高碳”一直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高校的能源使用主要是煤炭、水、电、天然气等,从目前来看高校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多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校园的道路照明与规划采用的光源应该是高效节能的,尽量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IED灯等来构建学校的低碳道路照明系统,学校的塑胶操场也应当采用环保型纳米材料塑胶跑道等高新低碳技术产品。同时,新型的校园教学楼建设与设计也要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通过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建筑低碳化。

2 校园办公与教学低碳化

低碳教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低碳知识的传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关于低碳知识的传授,可以从简单的低碳概念介绍到怎样具体实现低碳、从宏观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到微观的低碳经济技术等,来对在校大学生的低碳知识进行普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更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低碳知识的教授、传播以及师生交流来增强大家的低碳意识,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低碳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和构建低碳课堂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时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和运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低碳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

低碳办公,是对教师办公行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要减少对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通过应用无纸化办公平台来减少文印,通过网络在线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减少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其次,教师要尽量乘坐校车而非自驾私家车,通过召开远程会议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缩减不必要的旅行次数和人数等。

3 校同碳汇减排

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JL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种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在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排放。目前大学城高校虽有绿化,但存在绿化覆盖率不足以及将原有自然林毁掉变为人工林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正确认识绿化在校园低碳建设中的作用,采取措施增加绿地面积,通过种植一些“碳汇”能力较强的植被,维护改善校园原始树林,以设计“绿屋顶”等来实现最大发挥植被碳汇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7.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扩大校园绿色覆盖率是缓解校园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进行楼面种植形成“绿屋顶”,还可以实现对周围建筑物环境的美化,而且能够保温隔热、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推广碳捕获和碳埋在技术。该技术将成为未来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延缓全球气温变暖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高校要加强与大型电厂、炼钢厂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科研与实习项目,确保高校在未来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

(三)营造师生广泛践行的低碳生活氛围

1 营造低碳校园理念,引导低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