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5 18:13:08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1)

改革开放35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在思想解放进程中不断创新,在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中不断发展,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阶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市场活力逐步释放,市场主体数量迅猛增长。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要求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和物价管理,严格执行市场管理法规,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努力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认真执行并推动完善《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确立并积极发挥工商企业登记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标注册管理、广告管理和集市贸易管理等职能作用,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主体焕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截至1992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达到582.2万户;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1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8.4万户;个体工商户从少到多,由1978年的10.1万户增加到1533.9万户,增长了151倍。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党和政府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与时俱进,从“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法律支撑,营造制度环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登记注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积极发挥公平交易、广告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职能作用,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出来,市场主体类型不断丰富,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2年,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111.7万户,其中,各类企业734.2万户,个体工商户2377.5万户。在企业中,私营企业263.8万户,外资企业25.9万户。十年间,各类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由1992年的3.5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增长了4.6倍;户均注册资本由1992年的57.5万元增加到267.9万元,增长了3.7倍。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带动和促进就业。依法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工作,积极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主体结构日益优化。截至2013年9月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5872万户,其中,各类企业1469.3万户,个体工商户4311.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1.1万户。在企业中,私营企业1195.5万户,外商投资企业44.1万户。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达到1057.9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比重中,从2003年的61.06%增加到2012年的89.31%,充分表明个体私营经济的活力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市场主体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主体数量越多,产业结构越合理,中小微企业作用发挥越充分,市场就会越活跃,发展动力就会越强劲。市场主体越成熟规范,市场经济就越健全完善。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没有模式可搬,没有经验可循。面对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市场秩序的复杂化,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对履行工商职能、服务市场主体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体会不断加深:一是工商部门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方针,做到支持鼓励与依法登记相结合;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和维护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秩序,为市场主体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使工商登记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主体需求。这些认识或者说基本经验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夯实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深化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深化改革不仅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既要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也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核心。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这次改革强调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和抓手,顺应时展趋势,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转变政府职能,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切实解决好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工商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推进职能转变。一是把工商职能切实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始终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作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切实增强市场监管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努力在全系统形成尽职尽责加强监管、监管就是服务大局的氛围。二是把工商职能切实转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努力在职责范围内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三是把工商职能切实转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始终坚持把消费维权作为重要使命,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当好“裁判员”,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夯实群众信赖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基。

(三)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活跃市场经济,根本是活跃市场主体。多年来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情况表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率、注册资本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之间密切相关,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数量的多少、经营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的分布,都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据显示,企业注册资本与财政收入在总量上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注册资本每增长1亿元,就能带动财政收入增长1490万元。企业发展工商指数和全国财政收入保持相似的趋势,对预判财政收入未来发展趋势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前不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立足市场主体准入职能,运用新建立的“国家经济户籍库”中的全国新设企业、注吊销企业等数据,对企业的生存周期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发现近五成企业存活周期在5年以下,企业成立后3~7年是发展“瓶颈期”,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这一情况表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市场主体数据的有效运用,全面履行企业登记职能,可以很好地支持各类企业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不竭的微观基础。我们不断推进改革举措,释放制度改革红利,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以深化改革统领全局,以强化监管促进发展,不断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577-03

先进的制度是社会和谐有序之根本。人类正是因为有了“秩序”,才摆脱了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享有和谐的公共生活。过去,计划经济的国家“秩序”,将社会的组织锁定在固定的疆域内,将个人铆钉在僵化的组织机体内,人的自主性受到极大限制。当今,国内体育管理受其影响很大。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龙头是其职能的转变,那么重心就是变革性质单一、功能重叠的垂直分工型组织结构,建立性质多元、协作共赢的水平分工型组织结构。因为国家体育职能的转变要依赖于组织结构的调整,若结构不变,职能难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贯彻国家第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解决国家体育制度安排与公民对其选择的矛盾,促进国家体育的集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管理实践反馈法等研究方法;笔者查阅了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相关文献,与国家体育总局多位官员,以及多名专家座谈,并结合多年的地方体育行政管理实践,提出如下改革思路。

2结果与分析

2.1国家体育管理垂直分工型组织结构现状与国际背景

2.1.1现状分析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垂直、多层次分化的结构。它共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决策领导层;第二层次是管理层,由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社体中心和体彩中心等构成;第三层次是执行层。这种结构是20世纪末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推进国家体育社会化而建立的“过渡型”的组织结构。它在特定时期,为实现国家竞技体育的“赶超"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其问题不断凸显:一是性质相对单一,这既不符合目前国内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符合“十七大”“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精神;二是层次多,功能重叠,掌舵与划桨不分,“管办"难分。例如,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直属的项目管理中心等事业单位,既有政府管理职能,又有具体操办的职责。既办运动队,又关注经营赛事等,并且都是“国企”,因而导致民营企业办队或搞健身俱乐部,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导向上都无法与之公平竞争。社会学研究表明:“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就叫做社会不平等”。[1]

2.1.2国际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背景下,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为首,针对层次多、成本高的“科层官僚制”问题,相继提出减政分权、改革体制、引进官民平等竞争机制,并提出政府“管得更少,管得更好”的思想,而且实施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公开竞标”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2] 20世纪末,韩国以金永三和金大中为首,先后变革了层次多、费用高的集权政府,提出建立“规模小,效益高”的民主化政府,恢复了国民对政府的信任。这些改革思路虽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但颇有参考价值。虽然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几经变革,但都未从根本上触及政府利益的“神经”,今后的改革已步入政府“自我革命”的艰苦时期。他要求政府部门割舍局部利益,去建立官民共赢的“善治”的组织结构。以求开创国家体育的和谐环境。这是十分艰难的,但历史已不允许我们再疑迟,更不能再走回头路。

2.2建立水平分工型组织结构社会学中的水平分化,是按照某一标准将人分为不同类型的平等的群体。水平分工型体育管理组织结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协作”,和谐有序的民主关系。

2.2.1建立水平分工型组织结构的依据理论依据。20世纪末,西方部分发达国家提倡用民主的“善治”(治理)替代官僚的“统治”。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既看到市场的失效,又看到政府的失控。“善治”是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一是对环境开放,决策与管理既民主又透明;二是组织结构一般是扁平化,既有利于政府分权,又有利于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保持地位平等,其重心是以“顾客”满意程度为导向,打破“……政府机构作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的垄断地位。”[2]美国学者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中,在论述政府治理(善治)中指出“起催化剂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协作”,他在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论证了分权机构比集权机构更具有民主性、创新性、责任性和效率性。[3]这就是国家与社会“协作治理”的管理方式,也是公民对制度的“选择”。当今,中国社会要达到“善治”,建立政府部门与社团 “平等合作”的关系,为二者共同管理国家体育创造条件,这是符合“十七大”提出的“……扩大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思想。因此,借鉴国外经验,选择一种政府部门与实体化的社团协作型的体制,应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创新的选择。

政策依据。国家“九五”计划指出,“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民主政治中指出,“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并将加强“社会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这些都为国家积极支持社会兴办体育社团,加强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国家体育提供了思路。

2.2.2建立水平分工型组织结构的基本思路依据国情,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决策、执行、监督”行政三分制,要坚持“稳步进行,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两次调整。

第一次调整是“分权”,建立国家与社会“结合型”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这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直接领导下,总局将管理的竞技、群体和产业的资源,实质性地分别授权给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体育综合委员会,并使其三者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性的体育社团,进而融合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国家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这实质是“决策”与“执行”的分离(图1)。它既符合“十七大”提出的“政事分开”“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思想,又有利于在制度上促进国家竞技、群体及产业协调发展。

第二次调整是“整合”,建立国家与社会“协作型”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这是在国家民主、法制和市场等机制日渐完善的条件下,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中国奥委会、中华体育总会、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基金会等相关体育组织,形成地位平等、性质多元、协作共赢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其性质是多元共赢(国办、民营和中外合资等),以实现国家体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图1)同时,伴随政府机构的改革,国家体育有关监管部门将独立存在于各种权力部门之外工作,防过去体制内的“失监”与“虚监”,以实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国家体育的“整合”效应。因此,国家体育机构第二次分化与调整的实质是“决策、执行、监督”的三分离,是三者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要求。

在以上两次的分化与调整中,国家要逐步确立政府与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科学学会以及体育基金会的功能与地位如下:

1) 明确体育行政职能。建立官民“协作型”体育组织,政府工作的重点是要制定国家体育大政方针与行业法规,加强公共管理;其次是利用制度培育体育社团和体育市场,并加大对之监管力度。这尤为重要,因为体育社团的成熟和体育市场的完善,急需政府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以往政府在此严重“缺位”。所以,国内现行的“举国体制”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举全国之力的体制,而是一种“有国无民”的官方体制,真正的“举国体制”是国家与社会协作型的体制,即公共管理。

2) 明确体育社团地位。水平分化后,中国奥委会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宏观指导下,独立与国际奥委会工作,这是适应国际体育通则的文明之举。水平分化初期,体总对下属的社团,要“扶上马,送一程”,待他们成熟后,支持其独立工作。三是,政府要支持中国体育基金会和体育科学学会独立工作。

2.2.3建立水平分工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国家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过两次分化与调整,最终是要建立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地位平等、协作共赢的新型组织结构,其优点如下:

一是能主动适应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伴随国家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完善,以及体育社团“自治”能力的增强,国家体育组织的国有成分要逐渐减少,民营成分应逐步增多,以适应“国退民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是能促进要国家体育管理集约化。因水平分化的组织结构层次少,能使管理半径缩小,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推进国家体育管理“集约化”。国家体育组织水平分化后,主要任务是确定大政方针,以制度协调和监督管理等方式宏观调控。这既能减少腐败,又能提高公信力,促进国家体育组织要素之间的和谐。

三是尊重个体自主选择。国家体育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后,既有利于改变政府过去独家向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更有利于尊重社会体育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力,以真正实现国家体育“以人为本”。

四是实现体育的民主化和社会化。体育民主化是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体育,即体育的公共管理。体育社会化是国家与社会共同为公民提供体育产品(公私皆有),这是国家体育制度文明的象征。水平分工型体育组织结构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协作管理国家体育体制的组织机构,它将有助于和谐社会,推进国家体育社会化。首先,国家体育的权力将由政府“独揽”转向分权协作,即官民共同“治理”――“善治”,以促进国家体育民主化。其次,国家体育资源要将政府垄断变为制度分配,这将有利于官民平等竞争,实现共赢。再次,国家体育制度法规,将由政府独自制定,变为官民共同制定,共同管理,按“十七大”的精神把人民应有的权力归还于民;“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第四,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将由政府独家提供,转向政府与社会共同“运营”,以促进国家体育社会化。以上四点,也将有助于缓解国家体育制度安排与公民制度选择之间的矛盾,以求维护国家体育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真正实现国家体育“以人为本”,这是一种体育的“善治”,见下列公式:

国家体育公共管理模式=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社团第三只手

五是创建有特色的普世性的体制。“十七大”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都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人追求自由平等、自助创新、自主选择是具有普世性的。国家体育管理组织结构水平分化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平等分化,一是国家宏观管理体育,以社会体育组织兴办体育为主,国家调节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矛盾,主要靠法律和经济手段;二是社会体育组织之间地位平等,无等级差异。再者,水平分化后的中国奥委会是实体的独立法人单位,更便于按国际通则与国际奥委会对口工作。

2.2.4建立水平分工型组织结构的途径未来,若求国家体育组织结构向水平多元分化的方向发展,建立政府与社会协作型的管理体制,国家体育管理观念与工作方法的变革是重要的条件。

管理观念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国家体育的再发展,也不仅是金牌的增多,更是其文化的全面繁荣,中国体育要“武事文取”,即国家体育管理要靠增加教育、科技和制度等文化含量。[4]所以,国家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首先要变革“官本位”思想,建立“民本位”的理念,以此促进国内体育的私德与公德的协调发展。

工作职能和方法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首先,要承认民营体育组织是责、权、利相对独立的法人单位。国家要依靠制度,有秩序地管理有关体育活动,而不是单纯靠行政手段干预。这样,国家体育管理才能真正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即由“善治”替代“统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方式。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国家要用制度去维护国内体育秩序。正如,亨廷顿在论述政府管理中指出,“首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也曾强调,“人们对文明的政治渴望,也正是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期待,人们对政治文明的理想寻求,也就是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次,国家要逐渐变单纯体育的“行政管理”为“公共管理”,并要强化政府的社会体育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传统的体育行政管理热衷于“统治”,未来体育公共管理追求的是“服务”(善治),二者的特点见下表(表1):

3结论

1) 国家体育管理组织要改革性质单一、功能重叠的垂直分工型组织结构,建立适应国际环境、性质多元、地位平等的水平分工型的组织结构。这是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心,是促进其观念、职能转变,实现国家体育管理民主化、运行社会化、成本集约化的重要途径。

2) 国家体育管理体制的观念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其工作职能与方法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这是其组织结构得以创新的基本途径,也是国家体育管理由民主的“治理”替代集权的“统治”,即向“善治”转变的表现;也是转变国家体育管理作风,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竞技、群体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3) 建立性质多元的水平分工型的组织结构,是从国家体育管理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到工作方式的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创新的过程。这对于缓解国家体育制度安排与公民自主选择之间的矛盾,维护国家体育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具有普世性文明的国家体育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2): 224.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3)

这是我党做出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伟大变革,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历十四年“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后的历史选择,是邓小平“南巡谈话”的丰硕成果。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给我们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将给政府及政府部门带来深刻的变革。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样面临这一历史转折,同样要做出历史选择。时任总理的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管理集贸市场转变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

此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了转变职能的大变革。从主要管理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向监管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转变;从主要管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市场主体向监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转变;从主要管理有形市场向既监管有形市场、又监管无形市场转变;从既管市场、又办市场向“办管脱钩”、实现市场监管职能到位转变。

在这一系列职能转变中,最具深刻意义的当属工商行政管理全系统的市场“办管脱钩”工作。八十年代初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改革开放中勇于探索,最先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先培育、扶持和支持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出了历史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截止到“办管脱钩”之前的1994年,全国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4463个。市场成交额达8981.5亿元,全国集贸市场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7%。集贸市场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摇篮”。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为办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这种既管市场。又办市场的职能就与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格格不入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临着职能转变、体制变革和监管方式方法创新的历史任务,只有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这一历史变革,才能赶得上改革的历史潮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一、十余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历程

1995年4月6日,总理在一份报告上针对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办管脱钩”问题批示:“执法部门不应搞经济实体。”7月,国务院办公厅[1995]40号文件下发了,文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实现机构、人员、财务、债务“四脱钩”。这一年的12月29日。总理在接见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代表时说:“王众孚同志主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以来,抓了市场办管脱钩。办管脱钩后,少了经济来源,执行任务可能困难一些,但不这么做是不行的。不这么做。执法很难做到公正。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不行。”

全国工商系统的干部职工,在国家工商局党组的领导下,坚决执行国务院的指示。经过六年的艰苦工作。彻底完成了“办管脱钩”。这项工作对于全国工商系统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告别过去取得的辉煌成绩,放弃已有的部门利益,承担着投资市场的巨大债务和众多人员安置的巨大压力,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决心。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关头。在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一支以公正执法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队伍的时候,国家工商局党组显示了这样的魄力,全国工商系统下定了决心,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了重重困难,舍弃了局部利益,实现了全工商系统职能的彻底转变。这一深刻的职能转变对于工商系统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工商行政管理的体制也在不断变革。九十年代中期,实行了“小局大所”的改革,充实基层工商所的机构、编制和职能,加强了市场监管第一线的行政执法力量。从1978年9月恢复工商局,到1988年底,全工商系统33.5万人员中。行政编制不到7.2万人,事业编制却有26.3万多人,这26万多人的工资不能由国家财政供给,只能靠自己收费解决。为了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量,为实现财政“收支两条线”奠定基础,1996年3月,中编办、人事部、工商局联合下发《关于重新核定工商行政管理所编制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编办[1996]3号),核定工商所行政编制36万人。一次给一个部门核定如此数量的行政编制人员、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36万人成为国家公务员,36万人的工资改为“吃皇粮”,这是工商系统体制改革中的大变革,这一体制改革解决了人员混岗混编问题,保证了工商部门依法行政,大大加强了市场监管最前沿的行政执法力量。

199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垂直领导的决定。这一决定先经国务院办公会议讨论,又经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这样高规格的会议讨论一个部门的体制改革问题,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这一体制改革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它大大加强了工商部门独立执法,不受地方干预的执法力度,为国家直接对市场经济秩序实行监督管理提供了体制保证。

2001年3月,国家工商局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工商总局。这一体制改革提升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中的地位,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权威。

2001年底,时任总理的朱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就是说。各级工商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所有工商管理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这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自此,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市场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概括起来。到目前共进行了九项改革。1999年,全国工商系统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各地对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2002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五项制度创新,即市场巡查制、并联审批制、企业监管双轨制、企业信用公示制、首办责任制。2003年,提出两项改革,即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市场准入监管“前移”。2004年,又提出了建设“12315”行政执法网络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两项改革。这九项制度创新,超越以往,使市场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进入了治本的更深层次。与此同时,改革以“金信工程”为支撑,提出建设法治工商、信用工商、信息工商的总体目标。

2004年底,总理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加强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规范、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的任务,责任重大。过去的一年,全国工商管理系统依法行政,积极

为经济发展服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明年要再接再厉,继续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主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吴仪副总理在近几年也做出了一系列指导工商工作的重要批示,其中最重要的三项批示,一是关于“两个统一”的批示:“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努力实现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市场监管与服务的统一”:二是关于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六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的能力:不断提高与各方面协调配合的能力;不断提高抓好队伍建设的能力”;三是关于“三个紧紧围绕”的批示:“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围绕‘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任务、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良好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回顾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十年,历任总理都是依据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方向。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也是与全国的改革发展总趋势、大方向同步进行的。在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让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满意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的思路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体制、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做到了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达到了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成绩。但是这种改革和创新决不能止步,慢了也会落后,因此要在改革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应当坚持国家改革的大方向,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应遵循三大原则:第一是法制原则(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六项原则)。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行政的依据来源于法律授权,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必须严格执法,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行政执法机关,因此。必须接受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第二是服务原则。政府的行政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因此行政执法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行政执法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从控制式管理向民主式管理转化。要提高服务质量和讲究便民。第三是效率原则。工商行政管理必须讲究工作效率,提高政府效能,做到廉洁高效,降低行政成本,力求人、财、物的节约,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应是:组织机构改革、权力结构改革、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和行政规范改革。可以简单表述为: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机制的改革。工商行政管理十年来的改革已经深入到改革的各项基本内容,包括职能转变和体制变革。目前进行的监督机制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必会引发在体制、机制等更深层次和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

(三)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政府与市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政府仍然控制着过多的资源,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金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资源,使得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而政府则存在着寻租等腐败现象。具体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化不充分的表现,并不是上述各类生产要素资源,而是无形资产资源,主要是各类信息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下一步改革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

2、政府与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力量。当前。既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问题,也存在着企业过分依赖政府,借助政府力量经商,又让政府承担经济责任的现象,这也是权钱交易的一块土壤。工商行政管理的行政职能特点是直接与企业打交道,这是微观规制的职能决定的,今后仍然要直接面对企业。因此,改革的方向,一是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二是又要加强外部监管。建立企业“经济户口”。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方式,应该不断完善、健全。

3、政府与社会

社会自我管理机制是社会三大机制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监管体系是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体系。四项中的三项都是属于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是改变政府一家“独打天下”的局面,充分组织、调动、引导和规范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力量。这个思想,就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人民战争”的思想。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积极投入,市场监管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

4、政府职能运行

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历经了职能转变、体制变革和监管机制创新阶段,深入到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机制的各个层面。随着改革的深入,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职能交叉、重迭,造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这是职能运行的突出问题,涉及到组织机构、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和行政规范各个方面。随着电子政府的建立,工商行政管理的统一性不要求机构上下对口,机构层次将减少,管理模式将实现扁平化,形成“信息一决策一执行一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

5、政府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属于行政规范的范畴,也是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工商行政管理目前进行的九项改革,基本上属于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内容,必须坚持下去和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改革的一条主线就是尽可能的依靠法律手段,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行政。将成为管理方式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深化改革的目标措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合理划分、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3、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体制。

4、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层次。下移执法重心,合理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

5、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届六中全会、省次党代会和市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大力倡导“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新时期的精神,持续、提升“六加一攻坚战”;以加强教育管理为先导,着力强化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实干意识、廉政意识,积极整改解决问题,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完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敢于担当、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公正廉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建设法治政府提高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主题: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主题,以党务政务公开为抓手,通过公开查找问题、公开服务承诺、公开议政问政、公开整改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基层和群众解决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打造“阳光”、“高效”。

(三)工作目标: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彻底整治机关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三减一放”,即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下放审批权力,达到办事效率更快、为民服务更好、干部作风更实、发展环境更优,促进全市党务政务全面公开,努力形成“重企、亲企、扶企”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投资环境,让企业、群众和社会各界满意,真正实现建设“全国一流、全省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目标。

(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必须围绕“福民强市”这个战略目标,围绕服务于“六加一”攻坚战这个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确保我市各项重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作风转变不仅要在认真解决当前影响干部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的成效,而且要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党员干部和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形成长效治本机制。三是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的原则。要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带动整体工作的展开,重点解决机关及干部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四是坚持扎实推进、持续提升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扎实解决单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使单位的干部队伍素质和各项业务工作得到持续提升,使企业、基层、群众满意度得以持续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针对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出现的问题,把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列为转变作风的重要任务。要突出教育重点,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群众观念、服务意识、职责意识、效率意识、法纪意识教育,坚持查问题、改问题、转作风、提效能,达到学用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要抓好干部管理,健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加强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求党员干部务必做到“十个不准”。凡违反“十个不准”要求的,严格对责任人问责,并计入单位效能提升考核扣分因素,问题严重的,评先一票否决。深入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积极树立正面典型,大力弘扬新风正气。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切实把干部置于群众与媒体的监督之中,对于群众、媒体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要快查严处,并公开处理结果。要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子、抓队伍责任制,坚持业务工作与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管住自己的人,管好自己的事。谁管的干部出问题,谁管的单位出问题,就公开追究谁的责任。

(二)大力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各单位建立上级领导交办事项、企业群众请办事项台账,逐月考评并公开办理情况。对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全天候运转等实行周检查、月公开,为企业、基层和群众提供全方位、高效率办事服务。各单位要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到企业、到工地、到社区、到群众中解决问题。各单位要大力倡导“五办作风”,对基层、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立即办理,对于老大难问题必须主动办,对于普遍性问题必须上门办,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跟踪办”,对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要公开办。党员干部要廉洁办事,不准刁难企业、基层和群众,对发生的此类问题,要顶格处理。

(三)再造优化审批工作流程。针对审批工作存在的审批项目多、程序复杂、时限长、收费名目繁多、企业负担偏重等问题,参照外地标杆单位先进做法,本着赶超的要求,对全市审批事项再次进行认真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下放的坚决下放;重新设计、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减少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确保实现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和下放权力“三减一放”目标。各科室要建立企业、基层和群众请办事项受理出具回执制度,超过承诺期限未按时办结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四)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市县行政执法队伍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大对文明执法“六条禁令”、涉企罚款收费检查备案、司法机关对企业冻结账户报告备案、企业“安静生产日”、罚款从低限及落实行政处罚裁量权等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推行微笑服务、文明服务,进一步遏制涉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四乱”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对于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的“四乱”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一起,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促进行政服务的优质高效。

(五)坚持用好“三把利剑”。把推动党务政务公开作为“作风转变年”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坚持“真实、全面、及时”和“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使公开工作常态化。对于公众关注的重大舆情、民生问题、干部任免问题,对“作风转变年”活动发生的重大作风问题,必须及时、真实公开。各单位要认真组织本系统的暗访工作,做到问题早发现、早纠正,要把群众、媒体反映的问题作为暗访的主要内容,用群众和社会力量解决作风问题。要着力强化内部问责工作,各单位要对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查纠,严肃问责,主动公开问责结果,取信于民。对影响效能建设、损害机关形象的各类问题不主动问责,对于不公开、不及时公开、不善于公开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方法步骤

“作风转变年”活动分深化认识、查摆剖析、整改评议和总结提升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深化认识,公开作出承诺。在全市动员大会之后,要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省九次党代会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精神,紧紧围绕抢抓建设中原经济战略机遇,持续、提升“六加一攻坚战”,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开展作风转变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增强转变作风责任感、紧迫感。同时,各级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理清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职能,包括每个岗位和每名工作人员的职责,采取一定方式向社会公示。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对转变作风工作要求,作出全面履责、单位工作人员不发生违规行为的承诺,并在政府网站公布,重点科室还要在媒体公开,全面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二阶段:查摆剖析,公开查找问题。在集中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各单位要认真组织查摆剖析存在问题,变关门找问题为公开找问题,让企业、基层和市民、群众为本单位干部作风真提意见、多提意见,真正找出影响本单位工作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阶段:整改评议,公开议政问政。各单位对查找出的问题集中进行整改,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当前尤其要突出解决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侵犯群众利益问题,机关工作中梗阻问题,服务办事效能低下等问题,我办要尽快建立网络问政平台,开展网络问政,真正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接受群众监督,全面服务群众。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公开群众评议。通过针对问题建章立制,不断巩固提升活动成果。期间,各科室应对前期工作进行“回头看”,存在薄弱环节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弥补。市里将组织开展市直重点部门和重点科室(单位)评议活动,市直重点单位为市政府具有审批收费职能单位、执法部门和综合服务部门,重点科室(单位)原则上为2011年参加作风评议活动的相关科室(单位)。重点科室评议每半年举行一次,市直重点部门评议时间为11月份。被评为先进的市直部门由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被评为最后一名的为全市最差服务单位,单位班子成员一年内不能提拔,其主要领导还要在市属新闻媒体上作出检查;被评为后三名的单位取消年终综合评先资格,并通报全市。重点科室的评比结果运用按市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全体人员和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以一流成绩给我办争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作风转变年”活动是政务环境创优的持续和深化。成立“作风转变年”活动领导小组,组建作风建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组,负责“作风转变年”活动日常事务和文字综合工作;督查组,负责对“作风转变年”活动六项主要任务落实情况、四个阶段主要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暗访;宣传教育组,负责对干部作风纪律教育和“作风转变年”宣传工作。各组人员从有关科室抽调,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5)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市场监管所以党的及《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旗局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思路、 措施、目标和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将党风廉政工作融入市场监管的事业发展之中,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监管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 积极主动做好党风廉政教育工作

为促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中心所结合《廉政准则》、旗局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作为重点,以学习文件、加强宣讲作为宣传教育手段,引导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利益观,培养执法人员爱岗敬业的新风尚,使执法人员做到廉洁自律始于一举一动,正气正德始于一点一滴,从思想上廉洁守法, 从行为上防微杜渐。

三、狠抓落实,廉洁自律和制度执行力明显好转

(一)严肃工作纪律,规范日常工作

市场监管所严格执行局机关制定的各项工作纪律、公车使用纪律,要求工作人员按时按点上下班,严格执行局机关制定的请销假制度,并将每月的出勤情况上报局办公室,形成了让干部职工自觉遵守、部门约束、旗局监督的良好机制。

(二)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转变作风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6)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市场监管所以党的及《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旗局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思路、 措施、目标和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将党风廉政工作融入市场监管的事业发展之中,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监管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 积极主动做好党风廉政教育工作

为促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中心所结合《廉政准则》、旗局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作为重点,以学习文件、加强宣讲作为宣传教育手段,引导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利益观,培养执法人员爱岗敬业的新风尚,使执法人员做到廉洁自律始于一举一动,正气正德始于一点一滴,从思想上廉洁守法, 从行为上防微杜渐。

三、狠抓落实,廉洁自律和制度执行力明显好转

(一)严肃工作纪律,规范日常工作

市场监管所严格执行局机关制定的各项工作纪律、公车使用纪律,要求工作人员按时按点上下班,严格执行局机关制定的请销假制度,并将每月的出勤情况上报局办公室,形成了让干部职工自觉遵守、部门约束、旗局监督的良好机制。

(二)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转变作风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7)

(一)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2000年开始,公共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陆续实施。公共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不断增加,生均拨款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公共财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行,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的修订与出台,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推动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3月23日,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框架,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新《制度》的修订过程中,遵循了《规则》的基本框架和规定,并结合了高校自身财务工作的特点。新《制度》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体例与《事业单位规则》保持一致,并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不变。

(三)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 2010年,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三个方面,对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等。显然,《纲要》结合新形势,要求学校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规范、有效。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应从体制、机构、人员、预算、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基础性工作方面,抓细抓实,因此迫切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多样化的局面,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经费来源多元化。高等教育逐步确立了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然而,因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限,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呈现出来。为了解决资金的供求矛盾,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走上负债办学的道路,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也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更加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高校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信息,如缴纳学费的学生、贷款银行、提供科研经费的企业等。(2)经济业务多样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研活动,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高校经济业务的多样化,要求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而原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试行)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新《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调整《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制度》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都必须执行新《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再作为适用主体,改为执行《中小学财务制度》。

(二)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 总会计师制度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领导体制,确立了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的地位。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这一专业岗位,并规定了总会计师的权利和责任。

(三)确定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制度》第六条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的确定,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与《规则》的要求完全一致。

(四)强调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方法,规范预算的调整程序,使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强调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的程序,例如:预算建议方案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才能执行;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应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五)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算既是财政部门考核高校、制定政策的基础,又是高校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度》增加了决算管理的内容,分别对“决算是什么、如何编制决算、如何加强决算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高校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此外,为便于开展决算分析工作,《制度》还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六)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主要表现为:(1)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同级”口径,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拨款归入“科研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范畴;(2)将事业收入划分为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将原“科研事业收入”的口径做了扩大,并且强调科研事业收入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取得的”这一特性。

(七)增加财政性资金上缴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规定,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从而切实增强了资金运行透明度。《制度》要求高校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充分体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

(八)简化支出分类,注重效益评价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合理、合法和有效使用资金是支出管理的重点,支出管理正由“注重合法、合规,向注重效益评价”转变。《制度》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规定了各自的开支范围。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并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要求高校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各项规定,规范采购行为,构建高效、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十)增加票据管理要求 票据是指经济业务中所使用的单据、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的载体。虚假票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票据本身不符合规定;二是,票据是真实票据,但记载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虚假票据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造成财务数据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度》增加票据管理的要求,高校必须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所有票据来源合法,列示的内容真实,坚决杜绝使用虚假票据。

(十一)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制度 结转和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由于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两类资金的性质、来源不同,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要求不同,《制度》在“结转和结余”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表现为:(1)界定“结转”和“结余”。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未完成或未执行,下一年度继续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目标已完成或终止,剩余的预算资金。(2)区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明确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财政拨款结余不能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也不能转入事业基金。第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原用途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

(十二)简化专用基金分类 专用基金来源具有特定性,应当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制度》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不再列修购基金。主要原因是:(1)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高校已经安排了购置费和维修费,而且目前高校很少提取修购基金,没有必要保留修购基金;(2)我国学生奖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助学贷款由银行向困难学生提供,即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此外,高校奖助力度不断加大,不仅财政安排专项奖助学资金,高校也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学生奖励和资助。因此,高校不再设立贷款基金,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十三)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图书馆、体育场、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特点是校区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时间跨度长,因此需要单独体现未竣工决算的项目,以便反映资金投入总额,使资产管理更加完整、准确。《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明确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在支出管理中取消了原《制度》中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的内容。

(十四)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进行分类调整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制度》与《规则》保持一致,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此外,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表现为:(1)将“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2)将“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3)将“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4)将“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十五)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针对高校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制度》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实际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已经作为当期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能计入当期支出,而是计入当期费用。

(十六)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购置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管好、用好资产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重复购置、闲置、处置不合规等问题普遍存在。《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产,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十七)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高校应当突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强调公益性特征,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外投资。但由于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必须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制度》严格规范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主要表现为:(1)财政拨款不得进行对外投资;(2)不得从事风险性投资项目,如购买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3)以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应当执行对外投资评估制度,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十八)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高校负债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负债规模较大、长期负债比例过高,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针对高校债务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剧的现状,《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主要包括:(1)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高校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机制控制财务风险。(2)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高校要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资金结构,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3)不得违规提供担保。担保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高校作为以公益性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允许对外提供担保。

(十九)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成本费用的核算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但限于原《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不能准确核算教育成本,无法将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新《制度》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提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明晰费用归集分配及成本核算方法,有助于合理分摊教育经费,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二十)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强化财务监督,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财务监督制度,主要表现为:(1)细化监督内容,要求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2)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纠防结合的方针和全面检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各乡镇开展好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涉及农业部门惠农资金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切实纠正和解决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机制,规范涉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查范围和检查内容

重点组织对我县各乡镇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对涉及农业部门的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一)组织对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纠纷调处、征占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宣传落实情况。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否掌握基本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否开展过直接面向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专题宣讲活动,是否编印和发放过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宣传资料,当地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到底了解多少。

2、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况。查是否按照20*年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目前已经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数实际有多少,权证到户率达到了什么水平,权证的填写是否规范完整,对漏填、错填现象是否及时进行了补充和纠正。

3、土地承包数据库建立情况。查是否按20*年县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数据库组建工作,目前土地承包信息已录入电脑的农户数有多少,录入率达到多少,录入的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完整,对重输、漏输、错输现象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和上报更正。

4、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情况。查二轮延包以来共签订了多少土地承包合同,合同到户率究竟有多少,合同填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合同数据是否与表册、权证、农户实际承包情况一致。

5、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情况。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否保持30年不变,是否存在“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是否存在乡村组织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情形,是否存在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的做法。

6、土地流转情况。查土地流转是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无乡村组织包办代替或截留流转收益现象,集中连片流转是否履行了必备的手续,有无强迫流转现象,是否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流转价格是否公平、合理。

7、土地纠纷调处情况。查20*年、20*年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量有多少、存在什么特点,问题的结案率达多少,有哪些解决途径、各占多少比例,是否落实了属地管理责任和明确了工作岗位职责,是否存在回避问题把矛盾上交的现象,是否存在只重情理不讲法理的好人主义或怕事行为或蛮干做法。

8、土地征占情况。查征占农村土地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办理了合法手续,征地补偿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征地补偿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的现象。

9、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情况。查是否建立健全了档案保管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土地承包相关文件、农户合同、登记簿、方案、表册、基础数据库等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相应资料是否装订成册,有没有设专柜或专室存放保管。

(二)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三、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根据市、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监督检查工作从20*年3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学习培训阶段(4月10日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成立领导机构(4月上旬)。县局成立强农惠农政策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

2、召开一次全体会议(4月上旬)。学习此次监督检查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检查范围、内容、时间、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讨论和下发工作方案,进行工作分工。

3、召开两个培训会(4月上旬)。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分别针对各自工作要求,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资料,熟悉农村土地政策和惠农资金管理规定,了解工作技巧及方法。

4、编制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自查自纠登记表及填报说明(4月上旬)。

5、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培训讲解人员做好备课准备(4月上旬)。

6、召开一次乡镇农经工作负责人会议(4月上旬)。介绍此次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关情况,要求各乡镇抓住此次监督检查的契机,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全方位推动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水平,并就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7、公布举报电话(4月上旬)。公布县局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举报电话,各乡镇也要公布举报电话。

(二)摸清底数、自查自纠阶段(5月10日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完成业务培训政策资料收集(4月上旬),交局领导小组统一编印下发。

2、深入指导自查自纠工作。4月中旬抽调人员深入一线督查指导自查自纠工作,督促乡、村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包村包点、包组包户的具体人员。4月下旬抽调人员深入乡、村、组结合问题抓好整改指导,尤其是上级转办的件,这次一定要按政策全面整改落实到位。

3、督促各乡镇上报自查自纠总结及登记表(5月5日前)。

4、审核汇总各乡镇上报的自查自纠登记表并上报县领导小组(5月上旬)。

(三)交叉检查、督促整改阶段(7月底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督促各乡镇抽调人员组织村与村之间的交叉检查(5月中旬)。

2、组织人员开展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交叉检查(6月上旬)。

3、加强对督促整改的跟踪问效(6月中旬)。对交叉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逐项提出处理意见,对一般性的问题责成有关乡、村、组及时纠正处理,限期整改到位;对顶风违纪、查处问题不及时纠正、弄虚作假的,建议县领导小组从严从重处理,并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大警示效果。

4、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明显的工作成效迎接市里7月份组织的县与县之间的交叉检查。

(四)总结评估、深化提高阶段(8月底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进行工作总结(8月5日前)。对今年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

2、进行业务总结(8月中旬)。对督促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分别列出在土地承包管理、流转、纠纷解决、土地征占、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3、进行深化提高(8月下旬)。召开一次各乡镇农经工作负责人会,通报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形势,各乡镇交叉检查的经验和体会,讨论今后的工作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农经工作人员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9)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全国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和“法治行政、效能服务、科学管理”的要求,围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工商职能转型的中心工作,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公正评议促进有效整改为手段,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深入贯彻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监管“四个统一”,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努力实现“四化”和“四高”目标,进一步深化落实市工商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五金汽摩重镇、现代农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定位,树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部门形象,努力实现我局“一圈领先、全市一流”的奋斗目标。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紧紧围绕“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服务转型升级、保障科学发展”的主题,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机关作风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通过评议活动,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工作作风和廉洁从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通过评议活动,推进工商队伍建设,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明显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有明显提高,干净干事的风气有明显形成,监督管理的机制有明显加强,服务质量有明显进步,人民群众对工商机关的满意度明显上升;通过评议活动,推进工商科学发展,推动工商部门管理制度、监管机制和执法体系的改革创新,加快工商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工商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同志、纪检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所及消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政风行风评议实行局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工商所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政府纠风部门的指导下组织本单位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确保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成效。

四、评议范围

(一)县政府纠风办直接组织政风行风评议的重点对象:*市*县工商局*工商所。

(二)县局自行组织评议对象:其余工商所、各科(室),消委会。

五、评议内容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市工商局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决策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的情况。

(二)依法履行职责,为经济建设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情况。

(三)深入推行政务、局务(所务)公开,坚持廉洁从政,依法办事,转变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以及加强市场监管执法的情况。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情况。

(五)作风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以及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情况。

(六)完善具有工商行政管理特点的监管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以罚代管、执法扰民、、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突出问题的情况。

六、方法步骤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从*年*月开始,*年*月结束,评议的基本程序:

(一)组织筹备,宣传发动(*年*月—*月)。

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宣传发动群众;被评议单位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政务运行或办事程序、标准,服务承诺事项和政风行风建设目标等。

一是各单位和部门要成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根据县政府纠风办的有关要求和县局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组织学习,增强宗旨意识。各单位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辅导、座谈讨论、观看录像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工商行政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学书记关于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的重要论述;学习市、县政府纠风办有关今年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各单位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天,集中学习要有专人记录,个人要有专门的学习笔记。

三是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县局将在龙水工商所召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部署全局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各单位和部门要及时召开评议动员会,对评议工作进行部署。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政风行风评议的目的、意义,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对开展评议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形成人人了解行评、人人参与行评的氛围。

四是做好对外宣传。行评办要编印工作简报,及时报道本系统评议工作开展情况;在红盾网上开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专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宣传,介绍本系统的职能以及政风行风建设的情况;同时,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二)征集意见,自查自纠(*年*月—*月)。

一是征求意见。各单位和部门要完善投诉机制,采取开设政风行风热线电话、网站、电子邮箱、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服务对象、委托社会机构协助调查、开展有奖征集意见等形式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敞开大门、内外结合,广泛征求系统内部、监管服务对象以及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深入查摆问题提供依据。

二是自查自纠。各单位和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和部门实际,按照评议内容和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一项一项地对照自查。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自查,当好表率。机关干部和重点窗口单位,要抓好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自查,抓实找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自查过程中,要做到“四不四敢”,即:不怕丑、不护短、不遮掩、不隐瞒,敢于亮相、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敢于整改。同时,要结合去年开展的“解放思想找差距、认清县情促发展”工作的巩固和回头查,切实做到深刻自查,未评先改,以查促改。各单位和部门要将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落实。

(三)开展评议,整改落实。(*年*月—*年*月)。

针对评议中查找出的问题,积极制定整改措施,主动整改。整改情况、整改结果要及时向县纠风办、评议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通报;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提出遮盖方案和落实期限。整改是整个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整改。对征求到的问题、意见、建议和自查找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梳理、分类,对经过核实、有条件整改的,要迅速改、认真改;对整改条件不成熟的,做好反馈和解释工作,并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和目标,认真抓好整改落实。要针对政风行风评议反映出来的问题,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形成防止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对问题较多、整改不力和履行责任不到位的单位,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组织民主评议,综合评定结果(*年*月)。

由县政府纠风办按照足府发〔*〕*号文件,通过区分不同评议对象,开展综合测评,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的开展对评议对象的效能考核情况,对单位得出最终的考核评价结果。

各单位和部门要在广泛开展宣传发动、深入查摆、认真整改、全面自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详实的评议汇报材料,向各级行评团认真汇报本单位开展行评工作的情况,并虚心接受其检查评议。行评特邀监察员和行风评议巡视员将通过听取单位情况汇报、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明查暗访、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意见,掌握情况,完后进行面对面的评议。各单位和部门要主动协助、配合行评代表团做好评议工作。对行评代表团提出的问题、评议意见和建议,要虚心接受,逐条梳理、分析原因,研究进一步整改的措施,并抓好落实。

(五)总结工作,运用结果(*年*月)。

综合评定结果确定后,召开总结会议通报评议结果,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各单位和部门要对本单位部门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包括基本情况、主要做法、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评议结果等),并形成详实的书面总结材料于*年*月前上报县局行评办。县局将召开全市工商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总结大会,通报评议结果,总结评议工作。对评议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对问题较多、整改不力和履行责任不到位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各单位要从健全机制和制度入手,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这次评议活动范围广、内容多、时间长,既是对我们各项工作的检验,也是推动工商职能转型的动力。各单位和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把它作为今明两年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在活动中要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参加学习,带头自查自评,带头落实整改,带头接受评议,带头参与总结。要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责任,条块结合”的原则,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明确责任,县局行评办要加强组织协调,严肃评议纪律,公正、透明、高效地开展工作;各部门要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确保评议取得实效。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纠防结合的方针和全面检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各乡镇开展好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涉及农业部门惠农资金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切实纠正和解决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机制,规范涉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查范围和检查内容

重点组织对我县各乡镇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对涉及农业部门的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一)组织对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纠纷调处、征占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宣传落实情况。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否掌握基本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否开展过直接面向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专题宣讲活动,是否编印和发放过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宣传资料,当地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到底了解多少。

2、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况。查是否按照2006年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目前已经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数实际有多少,权证到户率达到了什么水平,权证的填写是否规范完整,对漏填、错填现象是否及时进行了补充和纠正。

3、土地承包数据库建立情况。查是否按2006年县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数据库组建工作,目前土地承包信息已录入电脑的农户数有多少,录入率达到多少,录入的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完整,对重输、漏输、错输现象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和上报更正。

4、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情况。查二轮延包以来共签订了多少土地承包合同,合同到户率究竟有多少,合同填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合同数据是否与表册、权证、农户实际承包情况一致。

5、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情况。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否保持30年不变,是否存在“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是否存在乡村组织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情形,是否存在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的做法。

6、土地流转情况。查土地流转是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无乡村组织包办代替或截留流转收益现象,集中连片流转是否履行了必备的手续,有无强迫流转现象,是否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流转价格是否公平、合理。

7、土地纠纷调处情况。查2006年、2007年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量有多少、存在什么特点,问题的结案率达多少,有哪些解决途径、各占多少比例,是否落实了属地管理责任和明确了工作岗位职责,是否存在回避问题把矛盾上交的现象,是否存在只重情理不讲法理的好人主义或怕事行为或蛮干做法。

8、土地征占情况。查征占农村土地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办理了合法手续,征地补偿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征地补偿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的现象。

9、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情况。查是否建立健全了档案保管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土地承包相关文件、农户合同、登记簿、方案、表册、基础数据库等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相应资料是否装订成册,有没有设专柜或专室存放保管。

(二)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三、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根据市、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监督检查工作从2008年3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学习培训阶段(4月10日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成立领导机构(4月上旬)。县局成立强农惠农政策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

2、召开一次全体会议(4月上旬)。学习此次监督检查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检查范围、内容、时间、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讨论和下发工作方案,进行工作分工。

3、召开两个培训会(4月上旬)。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分别针对各自工作要求,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资料,熟悉农村土地政策和惠农资金管理规定,了解工作技巧及方法。

4、编制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自查自纠登记表及填报说明(4月上旬)。

5、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培训讲解人员做好备课准备(4月上旬)。

6、召开一次乡镇农经工作负责人会议(4月上旬)。介绍此次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关情况,要求各乡镇抓住此次监督检查的契机,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全方位推动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水平,并就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7、公布举报电话(4月上旬)。公布县局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举报电话,各乡镇也要公布举报电话。

(二)摸清底数、自查自纠阶段(5月10日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完成业务培训政策资料收集(4月上旬),交局领导小组统一编印下发。

2、深入指导自查自纠工作。4月中旬抽调人员深入一线督查指导自查自纠工作,督促乡、村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包村包点、包组包户的具体人员。4月下旬抽调人员深入乡、村、组结合问题抓好整改指导,尤其是上级转办的件,这次一定要按政策全面整改落实到位。

3、督促各乡镇上报自查自纠总结及登记表(5月5日前)。

4、审核汇总各乡镇上报的自查自纠登记表并上报县领导小组(5月上旬)。

(三)交叉检查、督促整改阶段(7月底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督促各乡镇抽调人员组织村与村之间的交叉检查(5月中旬)。

2、组织人员开展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交叉检查(6月上旬)。

3、加强对督促整改的跟踪问效(6月中旬)。对交叉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逐项提出处理意见,对一般性的问题责成有关乡、村、组及时纠正处理,限期整改到位;对顶风违纪、查处问题不及时纠正、弄虚作假的,建议县领导小组从严从重处理,并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大警示效果。

4、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明显的工作成效迎接市里7月份组织的县与县之间的交叉检查。

(四)总结评估、深化提高阶段(8月底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进行工作总结(8月5日前)。对今年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

2、进行业务总结(8月中旬)。对督促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分别列出在土地承包管理、流转、纠纷解决、土地征占、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3、进行深化提高(8月下旬)。召开一次各乡镇农经工作负责人会,通报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形势,各乡镇交叉检查的经验和体会,讨论今后的工作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农经工作人员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行政主管转正工作总结篇(11)

2021行政部工作总结1为期3个月的试用期已经告一段落,在综合管理部的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一些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由于刚大学毕业,对我而言工作经验无疑是欠缺的,非常感谢公司提供给我的机会,让我学习让我成长。3个月以来,在行政前台这一岗位上,我完成了多项工作事件,但主要工作事件如下:

一、前台行政事务方面工作

1.转接总机电话,收发传真、信件和报刊;

2.接待来访客人,并通报相关部门;

3.办公用品领用的登记,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的检查;

4.打印、复印文件和管理各种表格文件;

5.监督员工考勤和外出登记;

6.公司通讯录的定时更新;

7.订购日常饮用水以及花卉护理事宜;

8.及时填充小会议室里面食品;

9.维持前台工作区域和公司大厅的整洁和有序;

10.完成上级交代的事务以及配合或协助他人完成其他事务。

二、日常报销及月底账目方面工作

1.平时做好日常的零散报销。

以电子版格式,每月分类备份保存,以备随时查询账目金额。

2.准确、详细登记每月发生的月结费用,及时更新并与供应商核对消费金额,确保月底账目清楚,及时准确向财务报账、报销、妥善保管好每月发生费用的所有单据,需要报销的发票以留存复印件的形式保存,以备日后查询或物品保修使用。

3.订购机票与酒店方面工作通过网上搜索、对比价格优惠的机票,为出差员工订购机票。

等出差员工回来后,为其报销机票款。酒店预订方面事宜,主要是为王总和其他外公司的重要客人订购。

三、水果时间与考勤方面工作

1.每两周举行一次水果时间,主要由我负责水果的购买、清洗以及水果时间结束后的清理工作。

2.每天都需登记考勤,每周一次对考勤结果进行汇总,至月末将所有考勤记录进行汇总,并且整理出最终的考勤报表交由财务部以及副总经理签字确认。

四、人事行政方面工作

1.预约面试配合人事相关人员,打电话预约面试者,以及预约好后接待面试者。

如:询问面试官做英文还是中文的面试题,给面试者发放面试题以及后续的一些工作。

2.入职/离职手续的办理无论是入职还是离职人员,都要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

如:发放/收取门禁卡、工位牌以及工作柜子钥匙和文具等事宜。

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无论对于公司职员或外来客人都要服务态度良好,尽量让他们都满意。做事麻利,有效率,尽量不出差错,这些都是我所要达到的目标。此外我还会加强礼仪知识和普通话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尽管我自身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我能为我们公司的前台打造一个良好的门面形象。

2021行政部工作总结2时间总是转瞬即逝,在前台工作的两个多月,我的收获和感触都很多,任职以来,我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和前台这个崭新的工作岗位,认真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日常工作内容:

1、转接电话,准确的转接来访者电话,委婉对待骚扰电话,提高工作效率;

2、来访人员接待及指引,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应聘者信息登记;

3、通讯录更新,鉴于公司人员调动较大,以及新增人员较多,通讯录不能及时更改,影响各部门之间以及客户与公司之间沟通。

所以要做好跟进工作,及时更新通讯录,而且在以后工作中经常和各部门沟通联系,便于及时得到正确信息;

4、考勤记录,为新来员工登记录入指纹,做好考勤补充记录;

5、记录每天的值日情况,并做好前台以及贵宾室的清洁;

6、每天9:30--10:00开启led大屏,并检查其使用,若出现故障,立刻联系相关人员维修;

7、做好总经理、董事长办公室的清洁;

8、领取每天的报纸及邮件,并将信件及时转交给相关人员;

9、公司文件的分发,及时将文件分发给各部门,将公司的各项政策措施快速传达下去;

10、会务工作,会议前通知人员准时到会,并准备茶水;会议时要及时添加茶水;会议结束后做好会议室的清洁;

11、每天登记温度,按规定开启空调并做好记录;

12、下班时检查前台灯光、贵宾室以及库房门锁,确定空调、电脑的电源关闭。

二、存在的问题:

做事情不够细心,考虑问题不全面,有时候会丢三落四。目前公司人员流动较大,进出门人员多且频繁,出现了一些疏漏。

三、对自己的建议:

1、作为总办员工,除了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事外,还应该注意与各部门的沟通。

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能及时准确地回答来访者的问题,准确地转接来电者的电话。

2、按规定做事的前提下还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坚定、讲话委婉,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3、做事要考虑周全、细心。

有时因为一些小问题铸成大错,所以凡是都要先想到后果;

4、工作进度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不能及时处理的应向上级反溃

5、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

光工作中学习的远远不够,在业余时间还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在待人接物中必须要遵守的礼仪常识。

2021行政部工作总结3回顾这一个月,感慨良多,作为一名刚进入职场的菜鸟,懵懵懂懂、不知所谓,但在行政部各位前辈的帮助下,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过。通过这一个月,我也学到了很多,快速的融入到__行政部这个小家庭中,个人的工作认识和工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以诚实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自己,适应办公室工作特点

行政部作为公司主要的后勤工作地点,它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的繁杂性质。但是,行政部的人也相对的比较少,我作为一个新人,能够主动的去帮忙,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积极的配合各位前辈,快速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

在工作中,我努力从每一件事情上进行总结,不断摸索,掌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为自己还是新人,在为人处事、工作经验等方面经验还不足,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我都能够做到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反思自己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时刻会提醒自己,要诚恳待人,态度端正,积极想办法,无论大事小事,我都要尽能力去做到完美。在平时时刻要求自己,必须遵守劳动纪律、从注意清洁卫生等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信念,来对待所有事情。

二、加强学习的力度,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在__,企业文化相当的特别,除去第一条的诚实,我最欣赏的就是:终身学习。而这一点正是我想要积极做到的。也因为这样,我不断的通过网络、书籍等学习人力资源相关的案例分析,利用下班时间学习语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能力。工作中,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贡献,但是能够配合同事完成各项指标,从中学习,以便以后自己能够更好的独立完成工作。

另外,我也特别注重从工作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总结,认真的学习写作、人事相关的政策、档案管理等相关的知识。也虚心向前辈请教,取长补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希望能够尽快的融入到__这个大家庭中去。

三、坚持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快乐工作,自我肯定

1、出勤方面:每天都能提前至少三十分钟到达办公室,做好上班前的相关工作准备,并能及时检查各个办公区域的清洁、设备的完好等,并更新好SPS,方便__查询。

2、纸张文档、电子文档的归档整理方面:在工作中,我注意对纸张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将有用的及时保存、归档,对于没用的及时销毁。

因为很多文字性工作都是电脑作业,所以我也在个人电脑中建立了工作资料档案库。并于每周星期五把工作过的资料集中整理,分类保存,以便今后查找。

四、存在的不足

1、在本职工作中我还不够认真负责,岗位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存在自我放松的情况。由于办公室的工作繁杂,处理事情必须快、精、准。在业务能力方面,我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理会议纪要时,没有抓住重点,记录不全,不能突出主要内容,给领导的会后工作也带来了不便。

2、对工作程序掌握不充分,对公司业务熟悉不全面,对工作缺少前瞻性,致使自己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手忙脚乱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致使对自己有了些许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对未来也有了些许的灰暗情绪。

3、偶有缺少细心,办事不够谨慎,显得有些许毛躁。

工作是相对简单但又繁、杂、多,这就要求我必须细心、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思路缜密。在这方面,我还不够细心,时有粗心大意、做事草率的情况,有时也会比较毛躁忘记一些事情等等。

2021行政部工作总结4在行政部从事前台三个多月以来,工作主要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认真做好来电的接听、访客的接待工作,做好订水工作;

2、做好每月的考勤工作;

3、做好仓库的管理工作;

4、做好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

5、做好公司网站上传文件的工作;

6、协助做好招聘工作;

7、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临时任务。

总的来看,这三个月我是尽职的,但也有不少的遗憾;工作的确不够饱和,时有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

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做事麻利,有效率,不出差错。服务态度要良好,接待客人要不断积累经验,要给客人留下良好印象。接电话时,也要不断提高用语技巧;巧妙的问答客人。尽量让每一个客户满意。加强礼仪知识学习;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沟通。

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一方面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准确地转接电话。如果知道某个部门没人,会提醒来电方,并简要说明可能什么时间有人,或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简要回答客户的问题,同时也能抓住适当机会为公司作宣传。努力打造良好的前台环境。要保持好公司的门面形象,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还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让客户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做得更好!

2021行政部工作总结5我于20__年4月6日,我有幸成为__公司的一名试用员工,到现在三个月试用期已满,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在这样一个优越舒适而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智慧能力的环境中,不觉已经工作了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三个月的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的是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公司两级管理人员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事们团结奋发的干劲,体会到的是本人作为拓荒者的艰难和坚定,这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同时也为我迈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三个月的工作:在思想上,我深刻地认识到,公司的新环境、新领导、新同事、新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在工作初期,我认真了解了公司的发展概况,学习了公司的规章制度,熟悉了行政办公室日常管理事务及服装行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从多方面努力摸索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力求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工作的挑战。

在工作上,我主要从事的是行政的日常工作。行政办公室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作为行政办公室的一员,我清醒地认识到,行政办公室是总经理室直接领导下的综合管理机构,是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是推动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中心。行政办公室的工作千头万绪,有文书处理、档案管理、文件批转、会议安排、迎来送往等。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我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在主管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落实。

三个月来,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我基本上保证了行政办公室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转,上级文件的处理、传阅,以及其他由办公室主办的一些事情都做到了及时、准确、无误,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情。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初到公司,无论从业务能力,还是从思想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感觉上是每天疲于应付工作。尽管如此,但是我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公司领导、部门领导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所以我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新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不能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而是被动消极地适应工作需要。领导交办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完成,但自己不会主动牵着工作走,很被动。缺乏认真钻研、开拓进取的精神,忙碌于日常小事,工作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工作不很扎实,不能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社会的中专生,身上缺乏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东西不够。自身也存在眼高手低、懒于动手的毛病,不能专注于工作学习,很多知识虽然了解但却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