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能化发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1:49

智能化发展论文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1)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并由此涌现了各种先进制造概念与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虚拟样机、动态联盟、企业重组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其整个过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与设计制造技术有关,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营管理与决策系统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相融合,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因此,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融合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从系统管理、产品开发设计方法/技术与技术装备等诸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为了支持现代制造业的整个组织管理决策过程,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新一代的DSS。

本文就是在介绍当前DSS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制造模式的特点,研究了面向现代制造领域的DSS应具备的功能、结构、协调机制、系统层次与实现方式,最后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二、DSS发展现状

DSS从其产生以来,其发展已从最初仅通过交互技术辅助管理者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管理一直到运算学、决策学及各种AI技术渗透到其中的各种实用DSS出现,其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并成为信息系统领域内的热点之一。但是传统DSS投入应用的成功实例并不多,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基于传统DBMS的DSS只能提供辅助决策过程中的数据级支持,而现实决策所需的数据却往往是分布、异构的;另一方面是实际中大多DSS的应用对决策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领域知识也要有较高的DSS构模知识;因此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提出了多种类型的DSS,有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组织决策支持系统、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提出与实现,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新的决策形势的需求。以下将对当前最主要的几种DSS发展加以概括论述。

2.1分布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分布决策支持系统(DistributedDecisionSupportSystem,DDSS)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GDSS)均是八十年代来DSS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方向,满足在制造业发展虚拟企业、网络化制造的需求。其中DDSS是对传统集中式DSS的扩展,是分布决策、分布系统、分布支持三位一体的结晶。GDSS则是面向群体活动的,它为群体活动提供沟通支持、模型支持及机器诱导的沟通模式3个层次的支持。GDSS与DDSS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对个体决策支持系统的扩展,后者则是相对于集中式DSS而言的,两者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GDSS对群体决策的支持既可是集中式决策,又可是分布式决策。但通常情况下,群体决策是在分布环境下实施的,这就决定了GDSS与DDSS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GDSS大多采用分布式和分散式结构,系统支持“水平方向”分布式处理,即支持对数据对象的远距离操作;系统还支持“垂直方向”的分散式处理,即通过在用户和各应用层之间的接口,来实现各个应用领域的功能。

DDSS与GDSS的这种特性使其在企业动态联盟、网络化制造、CSCW、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有学者就针对企业动态联盟开发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该群体决策支持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AVE组织建立辅助工具联合使用。整个系统可根据具体AVE问题建立不同类型的决策模型与决策知识,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通用开发工具定义各类决策功能对象,从而添加进系统,形成针对某类制造企业的部分通用AVE组织管理群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而且系统的决策模型、知识与参考模型库亦将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扩充,适合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进行群体决策,为建立动态联盟的动态组织管理全过程提供问题求解与决策支持。

2.2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DSS

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ODSS)是针对目前的多人规模管理决策活动已不可能或不便于用集中方式进行而产生的,它要求在更高的决策层和更复杂的决策环境下得到计算机的支持。对ODSS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可通过其规模与其它类型的DSS区别开来,并且在要求上也与其它形式的DSS不同,它支持一个组织中多个不同功能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决策任务,而非关注于针对一个决策问题的单个决策者或一个决策组。ODSS主要是在分布式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从不同区域独立、并行对其他用户进行访问、交流。

一般说来,ODSS应具有如下特征:1同时涉及公共数据和私有数据,同时涉及公共模型和私有模型;2一个ODSS可以跨越多个组织部门;3注重对决策者的内容支持(即提供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进行问题分析),也注重对决策者的过程支持(即创建决策分析环境,支持决策者完成其决策过程中的各种活动);4打破功能领域;5打破递阶层次;6有一组支持信息/过程任务的工具包,依赖计算机技术。

ODSS的上述特征使其在制造领域及CSCW领域中的得到了重视与应用。目前面向机械制造领域的ODSS的研究重点在于,根据当前网络协同设计特性,将Agent技术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与ODSS的分布特性结合起来,利用多智能体系统适于求解功能或地理上分布的复杂问题和问题求解及推理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特点,来完成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的协作策略、知识共享和冲突消解等问题,提高整个ODSS的智能化程度,以适应于当前网络化、分布式的计算环境。如通过采用Agent封装、改造和扩展原有决策支持系统的问题部件、数据部件和模型部件,使整个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

2.3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

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ADSS)是针对信息时代多变、动态的决策环境而产生的,它将传统面向静态、线性和渐变市场环境的DSS扩展为面向动态、非线性和突变的决策环境的支持系统,用户可根据动态环境的变化按自己的需求自动或半自动地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或接口。对ADSS研究主要从自适应用户接口设计、自适应模型或领域知识库的设计、在线帮助系统与DSS的自适应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其中问题领域知识库的建立是ADSS成功与否的关键,它使整个系统具有了自学习功能,可以自动获取或提练决策所需的知识。对此,必须给问题处理模块配备一种学习方法或在现有DSS模型上再增加一个自学习构件。归纳学习策略是其中最有希望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它从大量实例、模拟结果或历史事例中归纳得到所需知识。此外,神经网络、基于事例的推理等多种知识获取方法的采用也将使系统更具适应性。

市场环境变化及产品开发过程是混沌的,因此有学者提出一种支持先进制造模式的基于自组织的决策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以协同论和分形理论等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身动态重组、适应混沌环境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湍流、混沌的复杂非平衡环境下,适时、快速地设计新产品、重构制造系统,再造经营过程。

2.4基于数据仓库的DSS

在制造领域中,产品开发需要全面的、大量的信息,包括需求信息、竞争情报、管理信息、产品数据等等,并且很多信息要从分布、异构的海量数据中挖掘而得,传统的DBMS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基于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DW)的DSS应运而生。数据仓库系统作为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在一定周期内保持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用以支持企业或组织决策分析的数据的集合,可将来自各个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集成,从事物的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组织和存储数据,供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并辅助决策支持,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与知识。数据仓库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或软件,它融合了数据库理论、统计学、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研究领域,在大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用于决策支持和预测未来。因此基于这一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可取的数据组织方式、为决策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具,能有力地推动决策的现代化进程。

基于数据仓库理论与技术的DSS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①DW技术在DSS系统建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DW的DSS的结构框架;②采用何种数据挖掘技术或知识发现方法来增强DSS的知识源;③DSS中的DW的数据组织与设计及DW管理系统的设计。总的说来,基于DW的DSS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DW及相关技术来发现知识以及如何向用户解释和表达知识,为决策支持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有效地克服传统DSS数据管理难与忽视历史数据等问题。

2.5其它类型的DSS

DSS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但它们均是从某个方面或某个过程出发对传统DSS进行改进而得到的,较出名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另外还有支持高层决策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SDSS)、决策支持中心(DSC)、执行信息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强调激发决策者灵感与创造力的积极型决策支持系统(ActiveDSS)等等;而从技术方面则注重引入Agent技术或群件、组件技术将各种形式的决策支持系统扩展为面向Intranet/Internet的DSS。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DSS研究走过二十几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结合现代制造业与当前DSS的发展概况,笔者认为DSS及其相关领域将结合计算机网络、AI等领域的新发展,向着以下方向发展:

1)在Inter/Intranet环境下,体系结构朝着分布、分层、并行的三层结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虚拟企业敏捷度要求并符合合作企业高度自治的特点,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模型重组能力,并且各个决策单元可以独立工作,也可在求解过程中动态组合。系统的知识子系统可对整个系统进行协调、管理、控制和冲突消解,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修改性。

2)随着决策环境的越趋复杂,一方面需进一步提高DSS本身的智能,另一方面人机合作和人人交流将是进行系统开发的重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应将DSS的基于逻辑和符号处理的理性决策能力与人类的直觉决策能力相融合,充分发挥人机各自优势来解决复杂决策问题;

3)鉴于充足的数据源是DSS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各地分布、异构知识源的获取、表达、管理与应用将成为研究重点。整个系统应支持多种知识表达方法和推理方法,支持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将目前基于模型和数据库的DSS从过去仅将“数据”视为数值转移到支持建立基本文档的DSS。需要集成DW、DM与OLAP及其它KDD知识获取方法,将各类分布、异构的知识源集成起来,为决策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有效的数据分析,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人彬,罗云峰,费奇.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新阶段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1:47~49

2.G.R.RaoandM.Turoff.Ahypermedia-based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tosupportcollaborativemedicaldecision-making.

3.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动态联盟的建立及其集成支撑环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1:9~12

4.T.K.Sen,L.J.Moore,T.J.Hess.An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formanagingtheDOEhazardouswastecleanupprogram.

5.董志斌,吴启迪,严隽薇.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ODSS的设计与实现.微型电脑应用,2000,16(6):5~8

6.Ta-TaoChuangandS.B.Yadav.Thedevelopmentofan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

7.任守榘,张蕾,刘祖照.基于自组织的决策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0,6(3):60~66

8.谢榕.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4:27~30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2)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二、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2.1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度高效化。

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

(2)柔性化。

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拉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

(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

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

(4)实时智能化。

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针对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其作用是如何调度任务,以确保任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

2.2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

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Interne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

(2)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育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CAM,如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和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和显示以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等。

(3)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

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2螺旋插补、NANO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补)、多项式插补等。多种补偿功能如间隙补偿、垂直度补偿、象限误差补偿、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与速度相关的前馈补偿、温度补偿、带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

(4)内装高性能PLC。

数控系统内装高性能PLC控制模块,可直接用梯形圈或高级语言编程,具有直观的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功能,编程工具中包含用于车床铣床的标准PLC用户程序实侧,用户可在标准PLC用户程序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从而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5)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2.3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

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LE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掘高系统的可靠性。

(2)模块化

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3)网络化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3)

一、引言

普通心理学认为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提取信息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智力是心理能力,是个体在学习思维及解决问题时,由其心理上的运作所表现在行为上的能力。不同心理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智力定义和理论,一般都是概念性定义或操作系统定义,如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理论、桑代克智力特殊因素理论、凯勒和瑟斯顿智力多因素理论、卡特尔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划分理论、艾森克智力三维结构模式、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等。

对智力的认识是一个从因素说向结构说发展、从一元向多元发展的过程,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若干智力的因素或结构,这充分证明了智力是一个比较难穷尽的多元结构,也很难精确描述智力的发展、形成及运作过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二、多元智力的背景和初步研究

传统智力理论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智力理论束缚了人的发展。心理学、医学领域的研究证明了人类大脑中存在着各种智力中枢,这为多元智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加德纳1983年发表《智力的结构》一书,1993年发表《多元智力》一书,1999年发表《智能的重构》一书,形成了多元智力理论。国内学者对Multiple Intelligences翻译主要有“多元智力”、“多元智能”、“多元智慧”等。

加德纳将智力的定义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这说明多元智力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标准。

三、多元智力的理论依据和内容

多元智力的理论依据有八项,1.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2.对特殊儿童的研究;3.对智力领域和符号系统的关系的研究;4.对某种能力迁移性的研究;5.对某种能力独特发展历程的研究;6.对多种智力学说的研究;7.对不同智力领域需要不同神经机制或操作系统的研究;8.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研究。

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构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这八种智力因素是:语言-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四、多元智力的研究方法和不足

多元智力理论充分肯定了以数理逻辑和语言为核心的传统智力,揭示了智力的结构和智力的发展过程,加德纳把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结合,既重视智力的结构因素,又重视智力被文化激活的过程。教育能够增强智力对某种文化符号的敏感性,这些文化符号是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的主要载体,智力发展过程与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基本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取得显著成果,这就更能给予学生希望、乐观和韧性,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从而形成更好的心理资本,引导个人走向成功。

詹丽峰(2005)将多元智力与我国古代智慧观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重视自知和知人、强调直感和感悟、考虑差异和多元、尊重文化特点;认为多元智力在国内备受欢的原因除了生逢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其时外,重要原因是符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霍力岩(2006)对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反思,认为该理论在理论基础上不够扎实,智力筛选框架不够科学,文化视角不够彻底,仍然是以主流文化为主的一元文化,普遍认为应该多元的理解、讨论和应用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实际上综合了传统的智力概念和非智力的概念,对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记忆没有进行解释,实践过程中容易忽视基础知识教学,且有智力开发表面化、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涉及个性、品格、意志、道德、动机等心理学构造,也与任何规范或价值观无关。但是这些心理学构造及各种价值观念都受文化的影响,有些已经成了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又强调文化对智力的影响,这就产生了自相矛盾的观点。

五、多元智力的实践和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基斯多元智力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很多符合我国实际的量表,探索了很多应用该理论的办法。邢少颖(2010)等人编写《3-6岁幼儿的多元智力评定问卷》,对我国17个城市3-6岁幼儿的多元智力进行有效测评和评估,并制定了发展常模;杨虎民(2013)编制了7-9岁儿童多元智力的评定问卷,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这两个问卷为全面了解幼儿和儿童多元智力发展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侯彩颖(2010)论述了通过同步感觉刺激法来开发早期婴儿多元智力的方法。周斌(2010)论述了书法练习对儿童数学智力、语言智力、运动智力、音乐智力和内省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我国在各层次的数学、语文、英语、化学、音乐、体育、地理、信息网络等科目教学中都努力应用多元智力理论,创设协作环境,探索差异教学,指导学生以项目和任务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尊重并评价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学生不在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这样能动态的促进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可能性。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使用档案袋评估法,定为于学生智力的发掘者、协调者、重组者、评估者、依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组织多元智力教学课程体系,通过真实情境的评估来激发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国内接受了多元智力理论观点后,初步形成了学生评价的新理念,如在多元智力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和发展、注重智力的展示和情景化的多元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初步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灵活多样评价观。

目前,我国没有统一检测各类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并缺乏对学生发展的长期跟踪、监测,需要以更加详实的事实和数据来促进多元智力理论丰富和发展。

六、多元智力的历史贡献

多元智力理论重视的是多元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多元智力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因素,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八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取得显著效果。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一种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具有文化特性,在特定文化环境和教育下可能被激活,付诸实践从而创造出该文化范畴下的产品。文化有不同的范畴,文化是人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而在某种文化范畴下追求人人自由,全面发展、开发潜能也成为多元智力理论追求的目标。

七、多元智力的研究趋势

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交流智力之后,引发了学术界对情绪智力的关注,情绪智力既是多元智力内涵的拓展,也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资本。Golman及其同事认为组织为了高绩效而追求的至关重要的各种能力中,情绪智力占到了三分之二,情绪智力与工作结果的关系研究极大的增加了把情绪智力纳入心理资本的可能性。]陈权(2013)论述了不同情绪智力水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创业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及创业能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对人际关系和创业能力有较强的预测力,情绪智力越高,人际关系越好,创业能力越强。

陈艺华(2007)以漳州师院大二学生为例,讨论了情绪智力与多元智力的关系,认为除了语言智力外,高情绪智力者的多元智力都高于低情绪智力者,情绪智力和多元智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熊承清(2013)编制了内省情绪智力量表,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多元智力与人格有密切关系,钟美晶(2010)研究认为大五人格与多元智力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李明(201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3-5岁的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各维度与多元智力各维度均呈正相关,而且个体的人格、自我评估、成就感以及创新性等方面均与多元智能有着密切关系。

在八项多元智力的基础上,加德纳还提出了存在智力,学术界除了研究了情绪智力外,还提出了隐喻智力、灵性智力等概念,丰富了智力的内涵。

知识的建构必然包含着与人类大脑和智力种类的关系,目前大学专业划分和多元智力因素也有一定的契合,但学生专业志愿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就业难易的程度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很多优势智力资源的浪费。以多元智力为理论指导,通过普查、评估学生的多元智力,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和学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层次人才,将我国的人口优势充分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编.普通心理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林崇德.智力的结构和多元智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4]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5] 詹丽峰.多元智力理论中隐含的“智慧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6] 霍力岩.“多元智力热”的背后和多元智力理论的“软肋”[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7] 邢少颖.幼儿多元智力评定问卷常模的制定. [J].山西大学学报.2010.6

[8] 杨虎民.7-9岁儿童多元智力评定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赤峰学院学报.2013.5

[9] 侯彩颖.论早期婴儿多元智力开发. [J].教育探索.2010.1

[10] 周斌.书法练习对儿童多元智力发展的影响. [J].心理科学.2010.33

[11] (美)路桑斯等著;李超平译.心理资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12] 陈权.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创作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13] 陈艺华.论情绪智力与多元智力的关系[J].株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61-01

在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5)

摘要:当前语文学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个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初步探索此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智力理论; 因材施教

笔者的访谈对象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已从教9年,现为文学院教育硕士。针对笔者的问题(您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位老师的回答为:学生类型多种多样,很难把握他们的个性,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搜集和查阅资料,依据教育心理学中学过的多元智力理论,初步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学生类型多样”指的是学生在心理上的个性差异,包括性格、兴趣、能力等,表现为在学习中主要就是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结果上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加上客观上我国班级人数相对较多,教师才难以准确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就难以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至于造成部分学生的“边缘化”和严重的课堂教学不公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加深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和学习,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帮助教师贯彻因材施教有一定的启发。

一、 多元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给出了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非传统智力的定义所指的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智力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并且这九中智力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学生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只有适当的教育可以使每种智力都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特点

1.多元性

这九种智力要素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靠某一两种智力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言、抽象逻辑智力。

2.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各具特征。这表明了,学生之间不存在智力的高低问题,只是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

3.开发性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和制约,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开发。因此,要想帮助一个学生开发其潜能,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和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帮助学生发现其优势智力,促进全面发展。

4.实践性

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例可循的新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及其重要的。

二、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九种智力,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天才”和“弱智”。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其特殊的潜力,只要给予恰当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平等、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教师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力展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发掘和展示其多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个人的潜力,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那么就要增设选修课或组织课外活动等,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智力组合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三)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依据学生各种智力的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发现他们的智力特长,找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力求给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机会。

(四)教师应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

首先要对学生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探索各种智力评价方法,力图给学生公正和积极的评价。其次,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即全过程评价制度,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多元智力理论对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启示

(一)以内容为导向指导教学

语文教师在每次授课时最好确立一个主题,决定该次授课应着力发展哪些学生的哪些潜能。例如,要发展言语―语言智力,就要重点引导这样的学生多体会文学经典中的高雅语言,反复揣摩字词句,总结语言现象规律和使用技巧等;发展视觉―空间智力和自然观察力,就要把雄峰峻岭、长河落日、秀木繁花等图片插入到教学课件中;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任务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以达到心灵的陶冶、性情的磨砺。

(二)以学生为中心确立教学方法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多领域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营造有利于多种智力开发的情境,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能协调发展。

(三)及时肯定学习成果,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倾向不同智力的学生以展示的场合和时间,在学生通过其优势智力体验到成功时,要及时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肯定。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交互化、评价过程的个别化与评价结果的模糊化。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多元智力理论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3] 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4] 汪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语文因材施教[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6)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作者:李翠莉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北关小学

参考文献: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7)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确保学生合理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对促进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之所以被世人认可,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程度地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充分开发潜能。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他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得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结论。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还有可能存在第九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及存在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

在加德纳看来,这些智能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现实情况中,一个人的发展是多种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绝非只是一两个智能在扮演着重要角色。之所以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多元智能,是因为在这个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教育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学生或许这方面存在着不足,但可能在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优势。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培养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的确在不同程度具备上述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也同样代表着他们各自的潜能,而这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更好地被开发。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更有必要研究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1.运用信息技术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创设情境

传统课堂教学只是一味由教师讲解,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上不是由教师一味枯燥地讲解,而是运用信息技术为所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例如,教师讲解语文课文《祝福》时,想让学生彻底理解整篇文章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或许对语文课文根本就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亦或许想好好学习这篇语文课文,但是他自己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这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上课时直接讲解课文,那么肯定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如果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情境,如播放一段与《祝福》有关的视频或以其他方式让学生简单了解《祝福》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更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多元智能,并且以一种复杂的形式相互作用。那么,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水平是不可能一致的,有的学生擅于语言表达,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却擅于运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特点。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时合理地融入信息技术,为其营造恰当的氛围。例如有些学生擅于言语表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媒体网络搜寻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营造这样一个和谐活跃的氛围,更有助于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

3.通过信息技术协作交流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信息化背景下,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室里面对面地交流,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有些问题未完全消化理解,那么学生在回家后可以打开电脑,实现与老师、学生的再次交流与学习,随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直至觉得问题得到解决或是以后再进行探讨。

4.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传统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但无法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该知识,更无法检测学生能力的高低,毕竟成绩的分低并不能说明学生的能力也低。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多元评价,从整个学习过程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如电子学档(ELP)可以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做出务实的评价。

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8)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多元智能的解说

迈进21世纪 ,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从各方面冲击着传统的中国教育。那么教育究竟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时代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层面来讲,已经突破了传统智力观的局限,而多元智能理论成为我国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所以怎尽快地走出以往知识授受的窠臼,更多关注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培养。是目前教育界一场激动人心的革命,与此同时,关于聪明、智慧、智能等话题也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感性的“是否聪明”来区分不同的学生,而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商180智商70等”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在智能方面存在的差异。——“差异即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结果”然而我们发现古今中外,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从韩寒到满舟,世界顶尖级的运动员、享誉海内外的智障指挥家胡一舟等事实。这些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智能不仅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本能,而且也表现出多元性;人与人之间在智能上的差别就不在是过去所理解的智商高低的差别,而是智能类型的差别。因此,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其优势智能,扬长避短,充分发展个性,突出个别化和个性化,使每个学生都将获得成功,这好比根雕艺术,“因为有了树根的千差万别,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独具意蕴的、没有重复的根雕作品“。那么学业失败将从人们的视野中逝去。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2.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标志,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光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体每天接受的信息以及教育渠道都在不断增加和扩宽。这一切将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与此同时,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日益明显,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我国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这种重视的核心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成功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其潜能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以更宽阔的视野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张,也就是教育的民主化,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智能概念,建立了宽泛的智能体系"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多元智能的诞生,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否定了线性的、单一的智力观,揭示了一个再为宽泛的智力体系,明确了多元化智能的存在,即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因此: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是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1]。 1989 年,加德纳把智能界定为“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2]。在1993年, 加德纳在《多元智力》一书中又指出智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活动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目标的正确路线,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在1999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零点项目”和他本人运用计算机处理研究数据的经验不断积累,加德纳对智能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诊视的产品”[3]。实质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多元的,非单一的;多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用一种智力测验得出的智力分数不能预测另一种智能水平;多种智能是交互作用的。

3.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与内涵

加德纳经过多年来对传统智能的反思和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他认为在实际生活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即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同时强调个体间在智能特点上是存在差异性的,而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这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生活中并非是绝对孤立、互不相干的,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它智能支持,可以说是“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因此教育教学的方式应该与学生的智能特征相适合。那么,智能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即智能不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它可以分布于个体存在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只有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智能。第二,智能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或创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和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第三,智能是多维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这是有其生物基础的。不同文化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制造的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不只局限于语言和逻辑能力。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个体在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智能的表现千差万别。第四,智能是可以发展的。与传统上认为智能是遗传因素决定的观点不同,加德纳认为“智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展,或任何能力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变得很聪明”[1]。

因此,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能的结构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对平等的八种智能,既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以上八种智能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内核,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价值,值得每一位多元智能理论的追求者在自身的实践中去进行尝试和探索,在林林总总关于多元智能的著作当中,坎贝尔夫妇和狄肯森(Campbell,L.,Campbell,B.&Dickinson,D.,1996)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研究表明:“教师应该以智能类型为线索为不同的智能设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方式”[1]。如,语言智能教学策略、视觉空间教学策略、人际交往智能教学策略、自我认识智能教学策略等。但任何以一种特定的教学策略,对某一种类型的学生来说可能是非常成功的,而对于另一类型的学生而言则可能无用,因为学生身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差异给予了教师一个最佳答案,那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运用广泛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转变自己单纯讲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才会把自己最强势的智能运用到学习过程之中去。

正如拉齐尔(Lazear1991)所说:“以智能为教导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运用自己的多元智能及运用它们去学习;以智能为手段去获取此智能领域以外的知识;以智能为教学主题,把智能当做一门学科来教学”[2]。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大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多元智能式教学策略,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创新型教学策略的机会。

4.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发展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改革相互呼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它倡导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蕴藏这无穷无尽的潜能,它给予教师了教师看待智能的全新视角,让我们懂得,智能是一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工具,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运用许许多多其他方面的智能,并不是用统一考试所取得的成绩就能简单评判的,要多方面,多维地看待智能,发现智力的多样性。智能是可以发展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改实施的理论依据,提出并丰富了新的学生发展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正确认识每一位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而不是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学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改变学生智能的个体差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2]。智能结构不同,优势智能不同,学生的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是有很明显差别的,也就是说,从智力的角度而言,每个学生都具有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才能,不同的学生在智能方面是平等的,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所擅长的方面或者说智能强项不同,而每个所具有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结构正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异之处,正是他的特殊禀赋或天性所在。如果看不到不学生在智能方面的类型差异和强弱区分,一味地要求所有的人达到同一个标准,其结果可能是鸭子忘记了如何游水,兔子不知道怎样奔跑,燕子荒废了空中飞翔,而人们不顾它们自身特点所要求它们做到的,却一个也做不到。因此,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识材”是十分关键的环节,所谓“识材”——既多元解读学生。也就是认识学生的智能组合和独特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识材”的伯乐。教师要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多样的多元智能式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要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高度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善待差异,反对教育的整齐化,填鸭式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行、学生跟”的教学模式,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性、差异性、有效地因材施教,坚定教学的个性差异观念,坚决克服传统教学不顾实际“一刀切”“齐步走”的弊端,才是真正关注生命。

其次: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最大程度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教育要符合智能发展轨迹,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坏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在了解每个学生潜能的基础上,能够开发他们的潜能,就得营造有利于学生优势智能发展的教育情境。第一在多元智能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表现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机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可以看得见远处树一面旗,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点亮一盏灯,鼓励他们去追求、去实现,从而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如,《鸿门宴》《雷雨》采取身体运动智能教学策略,运用合适地戏剧表演,能获得出色的教学效果。第二在教室开辟出不同区域,展示不同学生、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充实,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向学生提供运用自己的智力强项来发展智力弱项的机会。第三教师要以现代的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合适的视听材料作为文字学习的必要补充,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展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这将成为开启学生潜在智能的钥匙。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教师采取音乐智能教学策略,通过播放音乐背景,集体诗歌朗诵、讲授阅读、激发创造力。请学生收集耳熟能详的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出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再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借助视觉空间智能教学策略,通过影响媒体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漓江水的静、清、绿等,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环境。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并且都应该达到学业上高标准。还要求教师用爱心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尤其用爱心帮助那些发展有困难或者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学生发展道路上“助燃气”和指导者。因此多元智能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采纳多元智能的观点,正确地看待每个学生潜能的发展、优点、缺点、即把发挥学生的优秀智能和提升学生的弱项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智能特征,运用多元智能教学手段能够真正指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结语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开辟了宽广的途径,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但我们只要认识到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发挥不同智能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成功的乐土!

参考文献

[1]美8H,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力的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5页

[2]美国.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16 页.

[3]主编 李家栋 《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页.

[4]霍力岩等著.《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6-17页.

[5]参见Campbell,L.,Campbell,B.&Dickinson,D.,Teaching&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Allyn&Bacon,1996. 此书已有中译本,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9)

新的课程标准从整个国家层面解决了“语文是什么”和“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而配套的教科书同时还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不难看到,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语文教学教法,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对象认知水平有限,阅读量有限,如何让小学生搞好语文阅读,形成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等,一直为学者和教师们所津津乐道并实践,但时至今日,仍未见有公认的好方法。笔者在实践中也在积极探索相关的方法,认为多元阅读理论或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以下简要说说多元部读理论及其应用。

一、关于多元阅读理论

多元阅读理论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教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历经多年观察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分别是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也就是说,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而且各个智能强弱不同,形成特定的智能结构。不同的个体人对应不同的智能结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比如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能强于语言智能,数学学习会占优势,而文科学习则显得很难;有的孩子音乐智能强于语言智能,所以很有音乐天赋,却往往在语言表现上令人不如意。一个人的各种智能有强弱之分,但却并非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很多事情中,往往需要人们多方面的智能参与。因此,评价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仅仅根据某一项智能,而要多元化地看待。语文虽然是文科,但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单纯某个智能的参与,而是人的多个智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中,人是以多元智能来参与的主体,所以语文阅读不是单一的阅读,而是多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多元阅读理论作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切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二、多元阅读理论的应用

(一)编写多元阅读辅助教材

为使阅读取得切实效果,使多元阅读理论得到充分应用,可考虑编写与教材配大的多元阅读教材。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主题,教学重点以及习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情感主线,而在方法指导上却有所欠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授人以渔”,而不能仅仅授人以鱼,也即方法学习应该更重要,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因此,有必要编排一些辅的多元阅读教材,从侧面配合教材的使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立体化。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实际,多元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应设置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看图说话写话、单元练习等板块,要力争使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各种智能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实现全部智能均衡发展。

(二)多元化地解读阅读文本

阅读终究要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根据多元理论,阅读文本的解读要注意避免单一,既要设法从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针对一个文本,可以从情感、自然、科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分别调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的参与,并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理体会,又可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综合应用于过程中。由于多种智能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进而对文本实现更加立体化的理解。

当然,多元化阅读也并非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把每方面都做到,使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智能都能参与到实践。一堂课时间有限,短短几十分钟要想让学生的各方面智能都被调动起来,难免还是有些难度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每个角度至少调动起一种智能。阅读完成后,各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各组交流过程中,可有效地相互补充不同角度的阅读思维和成果。如此一来,可实现各个角度、各种智能干预下的阅读的深入,从而使全班学生各方面智能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也使阅读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

(三)建构多元化的阅读课堂

多元阅读的实现,还有赖于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言堂,或者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讲。如果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未按教师引导去思考,就可能引来教师的责骂。这样的课堂没有民主,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时日长了,学生都仿佛一个样,是一个模子中出的一样。相应地,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就会失衡,而某些学生的某些本来较强的智能却可能得不到发展,反而被压抑至死。这种现象在当今成年人中调查是不难发现的,他们就都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走过来的,大多都被要求成为听话的学生,按照统一的尺度来培养,结果很多失去了本有的个性特色,有的某些特长天赋被埋没掉。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于是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智能均得到发展,不至受到压抑。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呢?第一,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第三,教师要注意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第四,营造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勇气表达,有能力思考。一句话,教师在课

堂上要注意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参与并发展。

综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所以不是单一智能的生物体,在人的活动之中,多种智能会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特点,采用多元阅读,注意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去解读阅读文本,调动多种智能的参与,使多种智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均衡发展。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10)

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还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即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各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听觉――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这九种智力在个体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个体的智力各具特色。

从上面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有下列主要特点:一是多元性。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九种智力要素构成,这九种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忽视其他几种智力;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关注。二是文化性。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力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与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要素,而这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四是实践性。加德纳把智力作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五是开发性。加德纳认为,多元智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反复强调,帮助每个人彻底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的智力演变;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并帮助他们发展起智力特点,以促进其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新的智力观,已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并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因而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观念的变革、对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对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思考都已经或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据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被区分为“好生”、“差生”,他们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

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等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只是对不同学生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式不同而已。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教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应该为“多元智力而教”、“以多元智力来进行教”。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因此,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当前教学改革观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它动摇了传统的智力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成才观等。据此,那些原来被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判了死刑”的“笨蛋”或“差生”将获得解放,一大批被淘汰出局的青少年将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寻求或选择符合自己智力特点的发展方式和机会。我们的社会在培养、识别、录用人才时,也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观,而采用多元的人才观,不同的岗位应安排不同的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对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

1.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加德纳认为,教学在本质上与建构主义对教学的理解是一致的,即都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特定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加德纳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理解的课堂”,他认为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角色的主动性等特点,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构建多元知识、多元智力的过程。

2.教学目标的理解。受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传统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好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目标的多元化,教师为多元智力而教,学生为多元智力而学,不同的智力应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就象加德纳所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他还认为:“发展多元智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好的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是能够增进人类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理解。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窄化。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又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

4.教学环境的理解。“情境性教学”也是加德纳非常强调的。他认为,“智力是取决于个体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已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单一智力或多种智力一直是

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他强调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他认为,理解智力不能脱离学习者所在的文化,只有在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情境教学中,他非常重视“项目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使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智力、发展各种智力。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研究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因而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5.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加德纳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同时每一个体又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优的发展。

6.教师素质结构的理解。加德纳认为,首先,教师要以多元的观点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最优秀的、独特的智力特点和学习类型。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类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从中观察了解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花一点时间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树立起多元智力理论的新观念。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多元智力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掌握熟练的多元智力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组织最佳“智力小组”,完善智力结构。传统教学是以学科来组织教研组的,这种教研组内的教师其智力结构相对趋同。而多元智力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元的智力结构,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研组的组织方式,组织能够适应多元智力教学的“智力小组”,即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智力强项,这样的小组通常包括2至4名教师,每位教师负责一种或几种智力的教学,这样的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就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智力结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对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价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强劲动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元智力理论对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方向。

1评价理念的多样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它不可能超越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多元的,每一种智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说某种智力比另一种智力更好或更重要;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个体的智力组合都是唯一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或弱项,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多样性的评价理念。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就是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社会人士都可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元”,每个评价主体都以自己特定的视角去评价对象,从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会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传统教学评价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状态逐渐走向消解,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管理部门都会在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更多的能动和主动,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富有意义。

3.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和改善教学。传统的评价是为了把人进行分类、排名次、筛选,其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短处或弱点,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和表现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评价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智力强项,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智力组合都有其质的不同,都有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和弱项,评价就要帮助他们发现和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鼓励学生在智力强项方面的发展,增强他们对成功的体验,同时,把他们在强项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品质迁移到其弱项智力中去,以增强其弱项智力的活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智力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即不同的智力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同一智力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识别和发现学生的智力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以促使他们在全面、和谐的基础上有特长的发展。

4.评价内容生活化或现实化。传统的智力理论只重视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被认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内容的核心,教学、考试、升学都只与学生的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关,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忽视。为此,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并强调智力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教学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相应地也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把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

智能化发展论文篇(11)

笔者爱思考,在教学工作之余,常常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文本读解的程式化,文本有机整体的破碎化,文本主题理解的传统化,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凡此种种,学生觉得闷,厌得滞,学得了无兴趣。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桎梏了学生的思想,摧残了学生的个性。最近,我读到的多元智能理论使我对传统中职语文教学的反思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点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他先后提出了: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种不同的智能。他指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1)注重整体性。八种智能是一个整体,同等重要,教育者应对这八种智能给予相同注意力。

(2)强调差异性。尽管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由于不同的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3)突出实践性。多元智能理论最终的目标及考核的重点是实际的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他所注重的是主观能动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4)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发

(一)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其内涵极其丰富。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教师对学生作个性化分析,对他们的智能作准确的定位,本着一个“人无全材,人人有材,发展个性,便是人才”的观念,明确每个学生的绩优股和潜力股,明确每个学生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把智能开发与语文教学重点联系起来。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优势智能和潜能是什么。

(二)对教学过程认识的突破

程式化的传统教学是一种静态模式的教学。与之相反,多元智能理论以其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动态性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更具放射性,探究的结果更具多解性。它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与个体的积极参与。加德纳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时,提出了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场景化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景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条件的可以深入社区进行学习。

(三)对教学目标认识的突破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可能。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晓基本学科的内容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特定学习主题的深入理解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改革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从事不同的职业,各职业有着不同的智能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所需具备的智能不同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所需智能紧密结合起来。调整更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学习,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长盛不衰。

(二)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改革教学方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多元智能的潜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是在发展程度上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并且,对于不同的专业,智能要求也是不同的。就拿导游专业来说,对于他们的语言智能要求较高;而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对他们的数理智能要求较高;而对于商贸专业来说,对他们的人际智能要求较高。

四、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应更新观念。霍华德的明朗化经验与麻痹化经验可以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明朗化经验如民主平等而富有亲和力等能够开启学生智能,促进智能的发展。相反,麻痹化经验如公开的羞辱,愤怒等负面的情绪通常会阻碍学生的智能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没有“好生”与“差生”,只有智能的不同。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用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启及发展。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同智能、不同智能发展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要求。再次,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智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后结合本职工作的一点体会,错误之处,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