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1:52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1)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生产活动频繁(如公路、隧道、水利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商品房、工业园区等城镇化设施),工程期内极易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这种人为的扰动是本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浅谈针对建设项目如何更好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

对于一个建设工程,在完成它的使命之后我们可以拆除重建,但对于建设周期内流失的水土资源,却一去不复还。因此,制定长远的规划,在宏观层面合理布局各类建设工程,势在必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编制了《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提出了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定义及部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条件、指标和标准。本市也可以借鉴相关的划分标准,划定本市的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地理地貌情况、水文土壤资源情况及经济社会情况;结合现有的《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土地整治规划》、《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科学的指导各类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二、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上海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处具体负责开展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保持设施验收的审批是其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报批的事项,根据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及《关于严格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首先应对申请对象申报的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报告书(表)进行严格审查,审查过程中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重点审查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分析预测、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分区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的监测计划以及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切实可行,使水土保持措施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工程安全运行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周期内,应强化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具体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跟踪监督施工期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设计和施工管理,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进度,这一项技术性工作,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监测咨询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进行监测,行业管理单位可以通过监测成果,及时、准确的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强度和空间分布等情况,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护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为同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措施体系提供依据。

2、加强施工期间泥浆排放的监管

目前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泥浆处理方式是用槽罐车把泥浆运送至特定场所

让其自然干化,或是运送至附近的泥浆处理系统,通过泥水分离后运出。近年来,随着灌桩技术的推广应用,泥浆的排放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给行业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监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相应泥浆处置设施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例如沉淀池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相关泥浆固液分离设备投入和使用效率等。

3、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使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开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中采用生态工艺(例如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取代高能耗、水泥管道铺设的水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本市的建设项目也可以借鉴推广,并因地制宜的开展技术创新。

三、重视批后验收监管工作

1、积极做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指导工作

通过监督检查,督促已完工的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评估工作,为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提供技术依据。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不到位,存在较大水土流失隐患的项目,应要求完善水土保持设施后再申请验收。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水土保持设施已按批准的方案建成,其治理程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指标均达到相关技术标准后,方能验收合格。

2、建设项目运行期的跟踪监测工作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2)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地位及重要性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它被安排在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树木学、水文学及地质地貌等课程之后,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直接服务于现代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

国家林业局自199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荒漠化监测。201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全面启动,这些国家监测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监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所以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监测相关的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多水土流失地区开展了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措施的成效如何,则需要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才能确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监测管理,那么就会出现比雾霾更为严重的环境灾害,所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别是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相应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在国内为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专业课,并在2006、2008年对该课程进行了2次教学大纲的修订。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使用的教材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编的《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李智广主编的《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

而以上教材的涉及面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监测方法和评价预测,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测方法;《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内容较广,既涉及了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也涉及了传统、成熟的监测方法和最新的监测方法,作为监测技术人员使用的工具书较好,但作为高校教材,其内容繁琐;《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涉及了开发建设项目,而对宏观设计涉及较少,所以也不能完全作为高校教材使用。由此可见,适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材相对较少,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述课程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传统的板书讲授方法,缺少对野外监测实践的分析。每节课超负荷的信息量使学生来不及理解消化,更不可能对众多的基本监测理论、监测方法及实际应用方法吃透和掌握。教学方式的单一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听课,学习效果差。虽然多媒体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中监测实践分析变得容易,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缺少互动环节,使学生思维变得迟钝,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

(三)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甘肃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学时较少,仅有4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的实验课。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概念繁多,尤其需要野外观测及室内测定的实验内容较多,但由于受实习经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土壤性质分析实验,而对野外观测只能在综合实习中出去考察一些科研院所的监测,且只能走马观花,对具体的方法了解较少。同时,由于缺少实习基地,学生们所见到的监测仪器和设施少之又少,影响了学生对各种水土保持监测措施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书面考试为主,学生只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然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授课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背诵一些概念和理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状况及治理措施的效益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并做出相应评价。例如考核学生对径流小区监测的掌握状况,书面考核只要学生背出小区定义和指标即可,而对于学生在实际径流小区监测的动手能力却很难考察。因此,如何减少书面考试带来的弊端,真正激励学生为熟练地运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水土保持监测实际工作的需要

1.课程教学突出重点内容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尤其是实践內容更多的情况,应把握课程的重点,合理选取、整合教材内容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考虑课程自身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挑选出一些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如径流小区监测、小流域控制站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风力侵蚀监测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同时,对这些重点内容不但在理论课上讲,而且在实验课时也要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相关术语,只着重介绍学生以前课程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而对其他课程已经讲过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示,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

2.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既要加强原有的、成熟的原型监测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新的监测方法和知识,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笔者参考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关于水保持监测方面的文章,将甘肃省水保局进行水保监测培训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目前水保监测做了哪些工作,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验内容方面,笔者尽可能减少其他课程已经做过的实验,将降水径流冲刷侵蚀沟量测、风蚀量监测、不同降雨强度(人工降雨仪控制)的径流小区监测及遥感在野外水土保持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定为主要实验内容。结合生产实践编写监测规划、监测实施细则和监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的计算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监测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诱导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当今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专业的重视,逐步引入本课程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介绍从事本专业的优秀人才及成果,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发奋学习的雄心壮志。首先,从国家政策入手,向学生讲明水土保持监测既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又是国家评价所实施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监测掌握水土流失动态,认识水土流失规律,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的防治成效,建立土壤侵蚀模型,预报土壤流失量。以甘肃省案例来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如舟曲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缺少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资料,导致舟曲人民损失惨重。生活中的实例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白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就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梦而服务。

2.多媒体互动教学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研究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性,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发展,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监测方法不断更新,这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授课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利用挂图、视频、实景图片和案例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较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气象要素监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目前常用的气候和水文观测方法、观测仪器、数据处理方法等,重点讲解气候和水文要素的观测步骤和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各种观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观测仪器的适用范围。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校园内的各种气候和水文观测设施,并做成PPT,在下节课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节课结束时,安排4~5个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水土保持监测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也可以选取自己家乡的某个小范围为监测区域,介绍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地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并做成PPT在课上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出意见和看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010年,学校和学院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土壤分析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监测土壤理化性质中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水保系老师结合各自课程需要,安装了水土流失径流监测固定小区、移动式微型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系统、GIS图像处理实验室等监测实验设施,购置了侵蚀因子监测仪器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降雨、蒸发、风速、温湿度等监测仪器,购买了风蚀监测的风蚀自动监测仪,基本满足了校内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马路滩林场和定西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野外教学基地,开展综合实习。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和甘肃省治沙所协调,准备建立风蚀监测野外实习基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学生去甘肃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果园示范区进行考察,了解常规监测、调查监测及生态效益监测的方法及实验设施。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了解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监测技术。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以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考核方式多以最终一次的考核成绩为准,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察学生学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效果,应优化考核标准,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以平时的学习表现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等为参考。以此为标准,确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15%,实习实验成绩占20%,监测报告占5%,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标准综合考察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全程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试制度方面,课程实行了考卷责任制度,由任课教师出题(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实行 A、B卷制度),系主任检查签字,主管教学领导批准。考试由学校教务处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监考人员由学院教学工作人员安排在职教师监考,同时教务处和学院派教师巡考。这样的考核方式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的现象,体现了客观、公平的原则,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S2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37-2

水土保持监测是借助多种手段,采取综合性的方式,从水土资源的保护、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维持良好生态环境出发,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数量、影响范围、强度、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成效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水土保持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也为今后防治水土流失的提供依据[1]。国家更加重视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对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生产建设项目业主实施水土保持监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随着开展的监测项目的不断增加,监测技术和方法也愈来愈成熟,监测的成果质量要求更高。但当前普遍采用的监测手段工作效率低、精度有限、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造成这些监测方法不能满足快速、准确的出成果的要求,更不能适应水土保持监测自动化、快速的发展趋势。因此,必要总结经验研究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服务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领域,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效率、精度及自动化程度。作者总结分析近几年水土保持监测实践,并经过初步试验和探索,发现无人机技术可以服务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结合现有水土保持监测手段能有效提高项目监测的效率、精度及自动化程度。

1 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及方法

1.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1.1.1 影响项目区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因子监测 包括: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象等自然因子,还包括项目建设进度、施工工艺和方法,工程建设扰动范围,挖、填方量,弃土(石、渣)量及分布情况等。

1.1.2 项目施工全过程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包括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形式、分布、面积、水土流失量,以及对周边及下游影响和造成的危害。

1.1.3 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实施情况监测

主要包括项目区内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状况。

1.1.4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 主要包括已实施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完好程度、稳定性和运行情况;植被恢复措施种植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覆盖度和生长情况;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保持水土的效益等。水土保持监测得出(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扰动土地治理率、拦渣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植被覆盖率)六项指标为项目验收提供直接验收依据。

1.2 水土保持监测常用方法及问题

1.2.1 监测方法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中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主要监测方法包括地面观测法和调查监测法。根据实际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需要,常采取调查、定期巡测的方法。

巡查监测的特点是成本较低、速度快、易掌握,适合于获取大多数指标数据。主要指标(1)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土壤等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子;(2)项目挖、填方量、工程取弃土(石、渣)量及其分布等;(3)项目建设现阶段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以及建设中采取植物措施时种植的植物种类、成活率、保存率、覆盖度,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措施的数量、质量、稳定性、完整程度和运行状况;(4)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周边及下游环境造成的危害。

地面监测法主要用于获取水土流失量,是通过在地面设置相应的观测设施(径流小区、桩钉、沉砂池等),定期和不定期的观测来获取有关数据。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巡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仅适合于小区域工作,具有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等特点,但是精确度较低,自人为干预较大,动化程度较差。而在对大面积或线型工程监测时,外业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一些监测人员无法或难以到达的区域,就无法获取数据。小区观测法、桩钉法、侵蚀沟体积量测法、沉砂池法是水土流失量获取最准确的方法,但布设位置、密度决定在一定区域水土流失强度准确度,且由于工程不断扰动,大大影响了监测精度和增加实施难度;卫星遥感受卫星运行轨道的限制,难以达到及时性需求,又常因云层遮挡而遗留许多漏洞,大大减弱提供准确成果的能力。空天遥感也常因阴云天气阻碍,尤其是对我国终年多云雾的南方山区地形。

2 无人机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监测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随着“无人机”技术不断成熟、完善、普及,民用已经很广泛,如国土监察、城市规划、水利建设、林业管理、实时监控、影视航拍、广告摄影、气象遥感等领域。无人机有能在云层下低空飞行、无需机场起降、而且成本低、运用灵活等优点,因此可以轻易获取相对清晰的影像。因而,无人机航拍更适合安全性要求高,拍摄成果质量要求高、散列分布式任务,大比例尺测图等工作需求。无人机监测的主要技术路线是:

2.1 航摄方案设计

以监测区地形图为基础,根据监测区域地形、地貌设计航摄方案。主要包括航摄比例尺、重叠度、航摄时间等。

2.2 外业工作

在航摄区域布设一定数量的地面标志,检测无人机起飞后即可野外航摄。

2.3 数据预处理及格式标准化

整理航摄范围内航片、清除异常航片、错误纠正、重复航片的清除等。

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影像进行拼接、纠正、调色等处理;通过野外调查,建立解译标志;依据解译标志针对影像提取植被覆盖度及土地利用信息;利用GIS坡度分析功能从DEM数据空间分析获取坡度信息。

2.4 分析比对叠加及成果输出

结合土壤侵蚀分级指标,在建立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和坡度三类信息的矢量图层基础上,利用GIS矢量图层叠加分析,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判别各划分单元的土壤侵蚀强度。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项目实施完成的航拍影像进行处理,得到项目监测期末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结果;通过弃渣场控制点进行空间插值可以获得弃渣场的DEM,通过与原地形对比分析,计算弃渣量,无人机技术水土保持监测流程见图1。

3 结语

随着生产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今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量越来越大,须探索研究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作者的研究认为无人机技术结合实地测验完全可以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且野外工作量小,监测精度高,可作为今后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峰.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9-21.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4)

作者简介:邹维祥(1982-),男,山东昌邑人,山东核电有限公司维修部维修管理处副处长,工程师。(山东 海阳 265116)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215-02

目前,国内核电单位均在借鉴美国核电站的良好实践以期改善设备可靠性,从而提高运行业绩,其中就包括维修规则的应用。维修规则用于帮助核电业主识别高风险的SSCs(构筑物、系统及设备),以充分利用电站的资源提高维修的有效性,并合理平衡电站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率。

西屋为AP1000项目提供了维修规则管理大纲,用以指导业主建立适合电厂自身的维修规则实施大纲。该大纲作为整个设备可靠性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对维修有效性的监测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维修规则的内容及在美国核电站的应用实践进行介绍,并就如何开展后续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维修规则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NRC (核管会)与业界评估发现,核电厂跳机或降功率事件绝大多数与设备维修作业直接相关,因此于1991年7 月公布了核电厂维修有效性的监测要求,即维修规则(以下简称MR)。[1]要求核电厂要有一套机制来监测设备维修的有效性,并于1996年7 月正式生效实施。同时,了核电厂维修有效性的监测导则,[2]对各电厂进行具体的指导。

1.维修规则管制条款

维修规则内容包括管制条款(a)(计4项条款),即(a)(1)、(a)(2)、(a)(3)及(a)(4);范围规范条款(b)(计2项条款),即(b)(1)及(b)(2),其定义如下:

(1)条款(a):监测管制要求。(a)(1)在条款(b)所界定的系统或设备,应监测其性能或状况,若无法达成预定性能准则应进行特别监测,并作适当改善,直到其恢复正常性能准则。(a)(2)在条款(b)所界定的系统或设备,经过适当的预防保养,如显示其性能符合标准,只要按照维修计划,继续执行一般性监测即可。(a)(3)至少每一燃料周期(最长不可超过24 个月)要对性能目标监测及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成效评估一次,评估时要参考实际运转及业界经验,必要时须调整维修项目或周期,避免因维修过度或太少而使设备可用率与可靠性无法达成最佳匹配。(a)(4)在执行维修作业之前(包含但不限于定期试验、维修后试验、纠正性和预防性维修工作),对于经风险评估为安全重要的系统或设备应评估及管理因执行该维修作业所增加的风险。

(2)条款(b):MR的范围界定。符合下述标准的SSCs 均属于MR的范围:(b)(1)安全相关的SSCs在发生设计基准事故期间或之后,用来确保反应堆冷却剂压力边界的完整性;且有能力停堆并使其处于安全状态,或确保能够预防或缓解事故后果的能力,避免发生厂外放射性泄露超过法规10CFR100中的标准。(b)(2)非安全相关的SSCs:用于缓解事故或瞬态,或用于执行电厂应急运行规程;其失效可能会导致安全相关SSCs无法执行其安全功能;其失效可能会导致紧急停堆或启动专设。

2.维修规则相关的重要定义

功能故障(FF):MR范围内的SSCs无法执行其预期功能。

维修可预防的功能故障(MPFF):由于维修相关活动导致MR范围内的SSCs无法执行其预期功能,包括初次故障和重复故障。例如由于齿轮箱问题导致电动阀(MOV)不能开启,影响了重要系统就属于MPFF,而由于设计问题导致MOV不能开启不属于MPFF。

性能准则:用于确定MR范围内SSCs的性能是否令人满意而制订的标准。

性能监测:持续或间断的试验、检查、测量或对物理特性及性能进行趋势分析,以确定目前或将来的设备性能和潜在失效。监测通常是在非侵入的基础上进行的。

风险重要的SSC:那些对风险贡献比较大的SSC。

风险降低值RRW(Risk Reduction Worth):指假设SSC对于各种失效状态都具有很好的可靠性,而产生的风险降低量。SSC的RRW如果超过了CDF的0.5%,也就是超过1.005,则认为是风险重要SSC。

风险增加值RAW(Risk Achievement Worth):指假设SSC对于各种失效状态都失效,而产生的风险增加量。SSC的RAW如果超过两倍的CDF,也就是超过2,则认为是风险重要SSC。

可靠性:是对SSC将来不出现功能故障这种期望的一种衡量。上述的FF和MPFF均是可靠性的指标。

可用率:SSC能够执行既定功能的时间占总的要求其执行设计功能时间的比例。它与不可用率的和为100%。

二、维修规则在美国核电厂中的应用实践

实施维修规则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电站SSCs在合理维修的基础上能够执行既定功能,同时在可靠性与可用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美国核电站自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下面以美国某核电厂为例,简述其实施情况。

1.电厂相关人员/部门职责

系统技术处处长(Engineering Systems Manager):负责电站整个MR工作的实施,包括对MR大纲进行监测和维护、为MR范围内的系统分配系统工程师及批准任何MR系统设备清单的变更。

电站MR总协调人:由系统技术处处长指派,负责每天审查所有与MR有关的状态报告。与各部门MR接口工程师沟通协调有关变更、报告、组织召开会议等。

MR专家团队:负责审查相关文件,包括性能准则、纠正行动及目标等,审查MR范围的变更。对MR相关的决策提供支持,包括最终风险重要功能清单的确定。

系统工程师:负责责任范围内MR系统的管理,包括制定性能准则、(a)(1)系统的纠正行动计划和目标、可靠性事件的状态报告处理、系统设备状态监测和趋势分析、当系统转为(a)(1)或超过性能准则时评估可靠性和可用率间的平衡。

2.实施流程

系统技术处负责整个电站MR的归口管理工作,除《MR管理大纲》外,还编制了《MR大纲的评估》、《MR大纲范围的变更及大纲接口》、《MR大纲的实施》、《MR目标设定及监测》等程序对MR相关工作进行规定和约束。主要实施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筛选列入MR范围内的SSCs清单。SSCs的筛选标准主要看SSCs的功能重要性和失效后果,将重要的SSCs而非电厂所有设备置于维修规则下监测。维修规则(b)节中定义了监测范围。采用这种方式在力图提高SSCs可靠性的同时不用过多增加成本。电站MR总协调人按照相关程序组织各系统工程师进行SSCs筛选,形成MR范围内的SSCs清单,例如安全相关的安注系统、高压安注泵、非安全相关的凝水贮存箱(向辅助给水供水)等。

(2)判断风险重要度。电厂通过PSA的分析结果(主要是利用上文提到的RAW与RRW结果)进行筛选,最后将筛选出的清单及判定依据提交至MR专家团队进行确认,最后由技术部经理批准。经过筛选形成电站的风险重要设备清单,例如厂用水泵、正常余热导出泵、应急柴油机等。

(3)建立性能准则。所有的风险重要SSCs和非重要但处于备用状态的SSCs应建立专门的准则(SSC级)。因为处于备用状态的SSCs平时不运行,用厂级准则不能监测它们的性能,只能通过试验来监测,因此也要建立专门的准则。备用SSCs准则可定性描述为“需要时能够正常启动,完成它的功能”,所以用可靠性作为准则是合适的。其他非风险重要性的SSCs建立厂级性能准则,厂级性能准则应该包括:每7000临界小时、非计划停堆数、非计划安全系统触发、非计划能力损失因子(非计划发电量损失与额定发电量之比)。

对于可靠性指标(适用于对备用系统的性能的要求),一般描述成“在18个月循环周期内百分之几,或不超过多少次在需要启动,动作或执行备用功能时失效”。具体通过PSA、历史数据或专家意见来建立。

对于可用率指标,一般描述成“在18个月循环周期内百分之几,或不超过多少小时不可用”,可通过PSA、历史数据或专家意见来建立。

关于MPFF准则,如果MPFF用来描述可靠性指标,可以不使用其他的可靠性指标。MPFF指标不考虑安全重要性或运行/备用状态,但有“不重复发生MPFF”。

电站还列出了专设动作、负荷减少、能力因子、非计划能力损失因子、跳堆等性能指标如何描述。厂级指标一般用于安全不重要的系统,但电站要求所有的SSC均要满足厂级指标,厂级指标分为在线运行和停堆工况。

以上工作均由系统工程师根据电站历史运行经验及业界经验数据进行,制定出电站MR范围SSCs的性能准则。

(4)性能监测及确定纠正目标。准则建立后,由电厂的系统工程师对SSCs进行性能监测。监测定期执行包括收集、跟踪趋势、评估与性能有关的信息。信息来源有维修反馈、巡检、试验、设备更换、状态报告、系统日志等。

首次评估(对比性能监测结果和性能准则做出首次评估)要决定SSC是按照(a)(1) 还是按照(a)(2)来管理。如果可以证明SSCs的性能能够通过预防性维修有效控制,就可以按(a)(2)管理,不需要再进行监测。这里需要借助电厂的历史数据和来自业界的经验、数据作为依据。

监测、评价性能准则和目标与日常工作联系在一起,主要是采用状态报告。发现事件后,系统工程师按照“状态报告”流程,并判断该事件是否为MR范围内SSCs相关的事件。若为MR范围内的事件,应进行功能失效评价,以决定对电厂的影响以及此状态是否引起维修规则功能的失效,若影响其他系统的维修规则功能,则应通知其他系统的系统工程师。

接下来进行MPFF评价,主要判断依据有:SSC属于维修规则范围内,不能实现规则范围内的功能,通过适当的维修活动可预防。三条同时满足即为MPFF。

性能准则不满足或实施纠正行动后仍发生重复MPFF,则要制订纠正行动及目标,建立目标后需继续进行监测。如果必要,要进行额外的监测任务,监督试验或预防性维修活动。对于(a)(1)类的,所有纠正行动应在(a)(1)计划中标明。监测结果显示如果满足了目标,则回到之前继续用性能准则监测。如果不满足,应进行原因分析,考虑是否纠正行动不合适或者目标设定不合适,作适当修改后继续监测直到满足目标为止。对特定的已经建立目标的监测要能反映性能变化的趋势。

(5)(a)(1)与(a)(2)之间的相互转换。当SSCs性能可以得到保证时,根据维修规则可将其从(a)(1)转到(a)(2)。转换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如果监测周期等于或小于6个月,则三个监测周期内性能需可接受;如果监测周期超过6个月又小于两个燃料循环,则连续两个监测周期内性能需可接受;如果能够有成熟的方法找出性能降低或失效原因并纠正,不再需要监测的。

(a)(2)中的SSC按照预防性维修大纲进行管理,不需要特别对待。对SSCs采用合适的预防性维修,如果维修中或维修后评估发现性能不符合要求,或者运行中发生了失效,则必须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故障原因、故障影响,以及是否为MPFF。如果分析表明风险重要SSCs发生功能失效或范围内任意SSCs发生MPFF,则要放入(a)(1),建立目标,执行特别管理。

如果不是MPFF而是其他如设计问题造成的则仍按(a)(2)管理。根据分析结果,如果认为变更成本过高或可以运行到失效,可不作改变,如果需要则可采用设计变更等方法予以纠正。

在美国核电厂内,可在各会议室及走廊上随处看到目前机组的(a)(1)系统名称,用于提醒所有人员,要大家共同努力采取行动将(a)(1)转变为(a)(2),以提高SSCs的可靠性。

(6)维修活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并不是所有MR范围内SSCs的维修活动都需要作评估,(a)(4)规定可以只限于经分析认为会对公众健康和安全造成显著影响的SSCs。有的维修活动可在机组正常运行时执行,有的只能在停堆换料时进行。根据维修活动实施的时间不同,电站将风险评估分为功率运行工况下评估和停堆工况下评估。

根据对风险的分析评估采取必要行动,提高对风险的认知和控制、减少维修活动的持续时间、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还要准备好风险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对于正常运行期间,设备退出运行状态的时机及时间会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以便在可靠性和可用率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在美国核电厂的生产计划中,即可看到某一项维修活动的风险评估结果,电站相关部门在进行工作准备时会按照电站程序,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维修活动采取不同的措施。

(7)定期评估。电站系统技术处负责组织成立评估小组,按照(a)(3)的要求以及电站程序《维修规则大纲评估》对维修规则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的内容包含MR范围、风险重要的系统设备清单、性能准则及监测过程、纠正行动的有效性、可用率与可靠性之间的匹配等。评估的全过程由MR总协调人负责以状态报告的形式发起并记录。

三、维修规则在海阳核电的应用探讨

维修规则在美国核电站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且西屋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技术文件中有几份都涉及到维修规则相关内容,为了保证机组投运后设备的可靠性及维修有效性,海阳核电非常有必要在合适的时机拟定《维修规则实施大纲》。

西屋提供的设备分级导则中,其设备分级原则就包含了相关要求,例如关键一级设备判据中的第一条就提到了“导致MR范围内风险重要功能的丧失”,非关键级设备判据中的第一条就是“导致MR范围内非风险重要功能的丧失”。设备分级是设备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之一,西屋提供的设备分级原则将维修规则的要求涵盖进去,由此可见实施维修规则的重要性。

西屋已经在D-RAP大纲(即设计可靠性保证大纲)中向业主提供了MR范围内风险重要功能的设备清单(此清单参考了PSA的分析结果及专家团队的意见),这就大大弥补了海阳核电目前阶段在PSA分析经验上的不足,减少了很多工作量,可以直接应用。机组商运前,可以针对该清单中的设备,结合相关设计文件,制订初步的设备级性能准则,将性能监测任务分配给设备工程师。商运后,由系统或设备工程师按计划进行监测并定期编制设备健康报告,从而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逐步优化性能准则及监测要求。同时,电站逐步掌握PSA技术方法,采用自主分析或委托分析的方式筛选出MR范围内的全部SSCs。

机组商运后,利用与美国核电站对标的平台以及国内其他核电站维修规则的实施情况,逐步健全维修规则管理体系,编制维修规则管理大纲及其他支持文件,应用风险指引方法(即Risk-Informed)管理维修活动的风险,优化大修项目清单,提高在线维修项目的比例,缩短大修工期,改善机组的运行绩效。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65-05

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随着电台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在整个电台的播控和传输环节中,AES数字化信号传输成为主流配置。在AES传输链路中,因为大量的音频分配器、音频处理器、音频延时器等设备的存在,AES信号的状态常常会发生很多变化,例如载波电压峰峰值(Vpp)的衰减、传输阻抗失配导致的数字信号抖动,AES状态位变化等。这些变化常常会导致系统间各设备AES连接失配,轻则导致音频指标变差,重则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停播。因此对AES/EBU、MADI信号的基带及载波信号进行监测就成了广播电台迫切要做的事情。

本文对音频域的信号质量评价做了一定的研究,在研究平台中采用的数字信号质量监测仪是具有网络接口的在线AES信号质量监测仪。它可以像示波器一样插入到系统的各个节点中,实时监测各节点的AES载波及基带信号质量,分析眼图、抖动、状态、音频电平、相位以及音频频谱分析等参数。配合上层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实时、定时系统巡检,自动扫描各关键节点,并准确定位故障点、判断故障类型。系统检测完成后还可以自动生成技检报告,实现系统的自动检测、自动报告。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电台技检的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2 《电台节目制播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简介

《电台节目制播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了主要规定的内容包括:

1)音频信号质量的监测,如电平过低、反相、声道缺失等。

2)数字基带传输音频信号的监测,如AES信号的载波电压、失锁、有效位等,并对多通道数字信号MADI信号中的有效标志、峰值电压等进行了规定。

3)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音频文件质量监测如:文件格式、文件帧结构、比特率合法性、文件传输完整性等。

4)网络传输音频信号的网络和音频信号的质量监测如:延时、丢包率、失真等。

3 监测系统平台设计

本实验平台将《电台节目制播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音频质量指标和参数作为主要测量对象,主要包含如下测量参数:

1)音频信号幅度、相位进行测量和评价。

2)音频总谐波失真加噪声指标测量。

3)数字音频载波信号测量,如眼图、抖动等信息。

4)网络化传输后音频延时测量。

5)对音频文件进行播出后,对音频幅度、相位及总谐波失真加噪声测量。

6)对三层交换机的网络延时等参数进行测量。

3.1 总体设计及说明

在整个实验平台中,调音台是进行信号播放的中心,本文调音台的测试音源使用的是测试样本信号发生器(PowerEditor)产生的测试样本信号,以及专业音频测试仪(AudioPrecsion)产生的测试样本信号。

矩阵输出直接送入分析对比站,进行音频文件比对,评价音频编解码、光纤传输后的音频质量监测和评价。

另外,矩阵输出信号分别送入网络传输设备,网络音频信号通过三层网络交换机之后在接收端进行输出。输出之后的音频信号与矩阵的直接输出信号会进入音频质量信号监测和评价设备进行比对和监测。第一种设备是在线数字基带信号质量监测设备,第二种设备是离线专业音频测试仪AP2722,第三种设备是比对工作站。

3.2 数字基带监测系统

AES基带信号监测有多种方法,例如通过测量固有抖动(instrinct jitter)、上升沿时间、下降沿时间、载波电压等参数就可以表述AES基带信号的质量。然而测量AES基带信号最直接的方法还是测量它的眼图,通过眼图可以直^、清楚地看到AES信号的畸变、抖动以及衰减情况。

本系统中采用了在线AES数字信号质量监测仪(本节内简称“监测仪”)进行数字信号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它能够实时测量AES信号的眼图、抖动、载波电压,AES通道状态数据、音频幅度和相位以及音频频谱等参数,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PC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上实时观测监测结果。与专业音频测试仪相比,监测仪虽然测量指标相对较少,但体现出了较好的实时性和网络化监测的优势。在本实验平台中,我们将使用监测仪和AP2722一起完成专业音频信号的基带信号质量、音频幅度和相位以及总谐波失真加噪声以及频谱分析等参数的测量和评价。

4 监测和评价方法

4.1 数字音频基带信号质量测量原理

4.1.1 眼图成像原理

采用现代数字信号测量技术,实际设计中采用一次触发,可捕获一组连续的比特位的信号,然后根据信号频率对捕获到的信号按比特位切割,切割一次,叠加一次,最终将捕获到的一组数据的每个比特位都叠加到眼图上。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根据音频信号的采样率FS及信号频率、显示要求、屏幕分辨率粗略计算出眼图的相关显示参数:例如fs为100M,即采样间距Ts为10ns;当信号频率为6.144M时,根据显示要求1.25UI(101.7ns取100ns),屏幕横轴显示分辨率500点,相邻像素点间的时间宽度Tp为0.2ns。

2)根据参数将采样点放在合适的位置,放置时需要按照采样周期进行初始位置偏移。

4.1.2 抖动测量原理

根据成像后的眼图,将图像向横轴投影进行点数累计叠加,找到上升沿和下降沿的交叉点,然后在投影轴上计算宽度,算出jitter值。

4.1.3 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测量原理

根据样本采样值,找到10%~90%峰峰值电压之间的点,计算该区域时间宽度,得到上升沿和下降沿时间。

4.1.4 Vpp测量

根据ADC高速采样值,找出最大值或平均值,直接得出Vpp值。

4.2 AES状态信息测量显示

4.2.1 AES时钟锁定状态检测

采用专业AES接收芯片进行时钟锁定检测,AES/EBU解码端是否可以从串行信号中恢复出采样时钟,处理器读取寄存器状态,并检测失锁报警输出引脚状态,判断时钟是否锁定。

监测方法是直接读取AES信号的通道状态数据,这个数据是AES解码芯片写入的。

数字音频信号通道状态数据的0字节的比特5为“0”则表明取样源频率锁定,为“1”则表明取样源频率未锁定。

4.2.2 双相编码状态检测

AES采用双相标记码来传输数据,提高传输准确度、降低直流分量、恢复时钟。如果AES 解码芯片无法正确对双相标记码解码,将在通道状态数据中写Biphase状态位。

读取AES状态数据中的Biphase位,如果为错误状态,则需检查是否是AES信号,并进一步检查AES基带信号质量,如抖动、上升下降时间等,可依靠眼图检测来判断。奇偶校验。

4.2.3 奇偶校验位检测

AES/EBU及MADI标准作为串行数据传输技术,对传输数据都有奇偶校验值,接收电路再次计算校验值并与串行信号中携带的原始校验值比较,即可知道奇偶校验是否正确。检测方法是通过读取AES基带解码芯片里的对应PARITY位来判断。

4.2.4 循环冗余校验(CRC)检测

AES/EBU及MADI的串行数据中包含循环校验码,用于校验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误码。当CRC校验失败,即表明该段数据有误码。检测方法是直接读取AES/EBU解码芯片中对应寄存器内容判断。

4.2.5 有效标志(Validity)检测

AES规范中标准音频采样码可以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的标记。当AES编码端认为信号不是合适的音频信号时就将该有效标记设置为flase,解码端根据该有效位就可以不用音频输入进行信号输出,避免了输出噪声。检测方法是直接读取AES/ EBU解码芯片中的对应寄存器内容。

对于AES/EBU而言就是输出信号的电平峰峰值。当峰峰值超过允许范围,将导致无法解码。按AES3-2003标准,应该在200mVpp到7Vpp之间。

4.3 音频域信号测量

4.3.1 音频电平测量原理

在计算周期内,对左右声道采样点寻找最大值,获得音频电平的峰峰值。

4.3.2 相位测量原理

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相关系数与相位之间存在着某种虽然不精确、但却具有相应的、表征其特性的近似关系。因此,本系统采用相关系数计算方法来计算左右声道之间的相位关系。

反相检测原理如下,左声道pcm值以x表示,右声道值以y表示,在n次采样中的每次左右声道信号pcm值分别表示为x(n),y(n),则这n次采样的相关系数计算公式为:

对左右声道的序列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并根据系数阈值和持续时间阈值来判断是否反相,如果为MPEG压缩文件则先将MPEG1 L2或L3文件解码为16位PCM原始数据。

4.4 音频网络延时测量方法

在音l网络化传输延时测量系统中使用专门的音频对比分析工作站系统和波形发生器软件。

波形发生器软件可生成多轨可调节参数的正弦,三角,矩形等相关的测试波形,可调节的波形参数包括采样率,电平,频率等。

音频对比工作站可以通过音频波形分析等独有的监测技术,配合专业音频信号发生器一起完成高精度的网络音频延时测量,测量精度1ms。

分析对比工作站使用专业声卡进行音频信号采集,为了有效克服声卡启动、关闭以及通道带来的固有延时和误差,我们采用了双通道时间差法,通过独特的测试序列,完成音频网络延时测试。具体步骤如表1。

4.5 音频质量测试方法

THD+N:总谐波失真加噪声,用以表征波形畸变程度和噪声大小情况。测量原理是将去除了基波分量之后的信号均方根能量与全部信号的均方根能量之比。本系统中的测量方法是直接采用音频测试仪AP2722。测试路径是首先使用AP2722产生标准测试信号经过调音台网络音频信号输出后,进入AP2722分析仪,测量音频幅度、相位以及THD+N参数。

4.6 文件质量监测方法

对经过编码、存储、光纤传输、解码之后的音频文件进行文件完整性检查、文件格式检查。对文件里的音频幅度、相位进行计算和检查,观测结果是否发生变化。软件可以自动根据用户设置的参数对文件进行分析,对不合格的文件进行剔除并给出告警提示。

完整性检查方法是逐帧检测:

MPEG1 Layer2文件按每768字节逐分析每一帧帧头信息,MPEG1 Layer3文件逐个分析每一帧帧头信息,帧长度根据帧头计算。检测到有不完整的帧就进行数据告警。同时进行文件冗余校验检查,判断文件的完整性。

比特率检测:

根据每帧帧头信息进行分析,要求MP2时比特率不小于256kbps,MP3时比特率不小于128Kbps。

文件合法性检测:

比较文件扩展名,文件头信息,并进行逐帧检查。只允许三者一致且为mp2或mp3的文件通过,任何篡改或者其他文件不允许通过。

采样精度检测:

检测采样频率和量化精度,要求采样率大于等于44.1Khz,小于等于192Khz。量化精度大于等于16bit,小于等于32bit。

5 结论

1)通过音频测试样本产生器Powereditor和分析对比软,对经过录制、编码、转码、多倍速传输、解码、播放等制播环节之后的音频节目质量进行了测试和评价。

2)通过AP2722专业音频信号产生器和数字信号质量监测仪对数字化、网络化之后的数字音频信号进行了眼图、抖动、基带信号电平、AES通道状态数据、音频电平、相位、频谱等关系音频节目质量的参数进行了测量和评价。

3)通过AP2722音频信号产生器和音频分析

传播创新研究对比工作站,对三层网络交换机的延时,经过网络传输协议传输后的音频传输延时参数进行了测量和评价。

通过本文的音频节目制播质量监测和评价平台的设计和实际测试,我们验证了音频节目质量监测的方法、技术,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和完整的音频节目播出质量监测和评价平台和技术。该平台和方法较好地契合了225-GYT 275-2013《电台节目制播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可以为我国各级广播电台建立自己的节目质量监测和评价平台提供借鉴和样板,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GY/T275-2013 电台节目制播质量监测技术规范[S],2013.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6)

1. 流域概况

(1)杨达子沟流域位于固原市北20Km,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流域一级支沟,总面积205.00Km2,水土流失面积181.20Km2,占总面积的88.39%。流域由一条主河道杨达子沟和六条较大平行“Y”字形支沟硷滩沟、马全沟、石结子、大石板沟、东沟、黑洞沟组成。

(2)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二副区,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流域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密度2.3Km/Km2,多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T/Km2·a左右。其中黑洞沟、坪乐、蒲家川三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14.19Km2,多年平均径流模数2.1万m3/ Km2.a,径流量239.8万m3,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600T/Km2·a以上,年输沙量75.55万t,是原州区境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具有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强度大、侵蚀重、危害重、影响深等特点,影响着该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监测站点总体布局及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监测点布设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项目区以杨达子沟水库为卡口站监测沟道径流泥沙变化情况;在坪乐典型小流域海拔1613.00m处设置13°荒山与荒山造林对比观测小区两处;在海拔1628.00m处设置8°坡耕地与退耕地造林、种草对比观测小区三处;在坪乐典型小流域布设降雨观测点1处。在项目区坪乐小流域、黑洞沟小流域、蒲家川小流域选择条件好、中、差农户各3户,共计9户;在典型农户中设典型地块,实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监测。在坪乐典型小流域分别选取新增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天然荒山荒坡地,布设监测样方8处,主要监测其生长量、郁闭度、覆盖度等。对暴雨后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及时调查;对各类工程数量、质量、进度进行动态监测。

3. 监测成效及评价

3.1治理措施质量的监测评价。

(1)在项目区分别选取新增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及天然荒山荒坡地,布设监测样方8处,监测其成活率、生长量、郁闭度、覆盖度等项目。

(2)杨达子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2009年开工建设,实测2010年秋季种枸杞成活率30%,柳树成活率92%,山坡灌木林成活率32%。监测部门对造林监测情况及时进行了反馈,原州区在2011年冬季及2012年春季进行了补植。

(3)截止2012年底项目区保存量为:水平梯田723.4hm2,乔木林6.0hm2,灌木林530hm2,经果林80hm2,种草412hm2,封禁治理2408.7hm2,新修田间道路94Km,新修小型水保工程41座。梯田和各项工程措施的建设符合设计要求,质量标准较高,保存率100%。

3.2项目区经济、社会效益监测。

通过对典型农户、典型地块的监测,反映出该项目的实施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展综合治理3年来,兴修基本农田723.4hm2,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147hm2,亩上升到0.196hm2,提高了37.7%,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粮食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由现状458.7万kg增加到2012年590.73万kg,人均产粮由现状417kg增加到2011年510kg,农业用地面积由治理前的80427亩下降到72555亩,下降了9.8%,农、林、草各业土地利用结构由治理前的1:0.07:0.08调整为1:0.23:0.18,林、牧业用地有较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结构有了明显的调整,牧业产值明显提高。该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增产活立木15m3,薪柴882.5t,增产饲草1456.1t,增产果品60t,平均年增产值为329.43万元。农业人均总产值由治理前的4575元增长到6778元,增长了48.2%,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974元增长到4406元。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好、中、差农户由4:4:2:变为4.8:4.3:0.9:,恩格尔系数由0.67下降为0.55,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情况;人口环境容量显著增加,项目区群众从流域治理中得到了实惠,已开始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3.3生态效益监测评价。

(1)生态效益监测主要植被覆盖度变化。根据监测结果,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实施3年来流域林草总面积达到1980 hm2,宏观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6%提高到15.7%,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2)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常流水流量,多数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改变了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状况。根据监测和调查资料分析,治理期末各项措施共新增蓄水能力达到52.15万m3。改善了流域的小气候和土壤理化性质。

(3)随着植被的增加,植物种类出现多样化,刺槐、山杏、沙棘等乡土树种栽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以红梅杏为主经济林树种在项目区广泛栽植,枸杞在流域得到栽植推广。各种伴生植物也随着植被的增加繁衍生长,加之封育措施的实施,使植物种类日益增多,生物群落得到恢复和改善。

3.4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

(1)经过三年的流域综合治理,对杨达子水库径流泥沙观测指标监测结果分析,治理前观测的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839t/Km2.a,治理后的2012年下降到3344 t/Km2.a,降低了31%;三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71Km2,新增水土流失治理程度38.28%,累计治理程度61.59%。使自然环境恶化的局势得到控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初步显现在人们面前。

(2)目前,杨达子沟流域初步形成了坡面综合防治体系,水土资源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利用,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人口、资源、环境实现协调发展。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具有示验、试范的潜质。项目区建设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4. 监测取得的经验

4.1良好的沟通是取得真实数据的关键。

项目监测中,通过走村串户调查,深入到流域内典型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民意,才能取得真实数据。

4.2初步培训了一批监测科技队伍。

在项目区水土保持监测组织机构成立后,相应的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项目的实施大部分人员已经掌握了监测的法律、法规,熟悉了监测技术规范、技术方法,形成了一支能够承担中小型监测项目的技术队伍。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监测周期短,技术执行不规范。

杨达子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2010年开始建设,监测控制网建立较迟,没有和建设同步进行,致使基础调查资料不准确,监测数据由于观测年限短不精确。径流小区2010年建成,只采集了2011~2012年水沙数据,时间短,没有代表性。虽然项目开展了全面的监测工作,但监测技术、监测评价方法、监测手段都因条件限制而不够系统、科学和先进,致使质量、进度监测内容及指标还停留在依赖监理及项目执行单位的统计数据上,不能采取有效地手段获得具体的监测数据,也不能将具体的监测结果用于指导治理工作的开展,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5.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水平。

监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要掌握必要的水土保持知识,又要掌握水文泥沙知识,还要了解监测的法规,熟悉监测技术规范、技术方法。但目前监测技术人员大部分是水利专业人员,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底,缺乏较为系统的培训,以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水平,促使监测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

5.3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对监测的投入。

随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显现,监测工作不仅要和项目同步实施,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竣工后需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对水土保持项目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流域综合治理产生的各类效益进行全面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为水土保持科学决策获得全面系统地科学基础资料。因此,需要加强对监测的投入,保障监测的经费,才能更好开展监测工作 。

5.4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及成果的管护,提高效益。

杨达子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发挥了较大效益。但治理程度还偏低,水土流失依然较严重,今后需要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同时,加强对治理成果的管护,加强对林草措施的补植补造,并大力推广梯田培肥增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7)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实现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经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垦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和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结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须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8)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兹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5%,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进行监测,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具有以下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支柱是监测、实验和信息系统,而地面长期定位的生态、环境观测和实验系统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深入研究生态特点及生态变化过程,为工程退化提前发出预警,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必须对工程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国家林业局通过“八五”“九五”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分别在“三北”、长江、黄河、沿海、太行山等生态林业工程区内建立了近30多个定位监测点,监测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功能及环境效益。另外,林业部门在荒漠化地区、重要的湿地以及三峡库区建立了多个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大气、植被、土壤、水文等多方面的系统观测,这些不同类型的监测站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效益监测网络的主体,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农田林网到山地森林,从内陆湿地到干旱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现有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取得了不同层次的长期监测数据信息与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体系项目的建设可以加强我国生态定位研究薄弱地区的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并可与其它生态定位站点建立了横向监测网络,建立有关森林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区域定位研究的需要。由此可见“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站项目的实施是全国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项目建设是林业长期定位研究的需要

包括森林在内的多数生态系统,其中的许多过程都是缓慢的。森林演替和种群之间的竞争,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两种现象则是十分缓慢的变化过程。林中优势树种的种群动态、物质流动和能量分配、对于小环境的生态作用等,都是极为缓慢的,在短时间内很难监测到。生态系统中有些现象属于偶发的,多年生植物的繁殖模式就是这种现象。对于森林中乔木树种结实规律的认识,只有3-5年的观测是不能解决问题。火灾、水灾、病虫害、风暴、冰暴及火山爆发等干扰现象对森林的影响,必须经过长期定位研究才能充分地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现象(沙漠生产力)同这种只有较大变幅的过程密切相关。微妙过程是指那些长期变化过程,其中年际间变化趋势变幅要大,降雨酸度的微妙过程和积聚生态系统养分损失水平的变化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决定种群动态和植被动态的因子较多,共同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对这种复杂现象的揭示,需要长期的研究和监测。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缓慢过程、偶发过程、年变化较大的过程、微妙过程及复杂现象等生态学现象和生态学概念与理论的验证,必须通过长期研究才能被充分地认识。要长期的从事林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必须建立生态定位监测站,进而从生态监测站得到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达到长期定位研究的目的。

3.项目建设是工程本身建设的需要

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大多为无林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基本属于重建,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一般造林均以杨、榆树为造林树种。这些树种自我更新能力较差,林下其他植物很难生长。就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而言,“三北”防护林初期营造的杨树已不多见,二期的造林开始衰退,有的已腐朽或形成风倒木,致使防护效能下降,林下天然更新极难见到。并随着树木的生长逐渐由低达到高峰,随着生长衰老而下降,为了保持林带的长效,必须及时进行林带的更新。据测算,黑龙江省现有的防护林的轮伐期一般为20a左右,如小青杨为19-21a,小黑杨为21a,小叶杨为29a。随着地域的不同,轮伐期会有一些变化,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林带气象因子、水文因子、风等因子的变化,以及粮食增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现有林带所起的功能和作用,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只有通过建立监测网络才能实现,网络建成后,通过数据分析,还可得出林带防护效能是否下降,林带宽度是否合理,林带更新年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指导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

4.项目建设是对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评价、预警、调控的需要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出发点是保持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内容就是运用地面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获取途径和处理手段,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一)、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作为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的监测预报,在监测网络建设、监测设施设备、监测手段、以及监测成果用于实践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让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水土保持监测是确立水土保持决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至关重要。

(三)、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作用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水土保持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为水土保持提供各类精确的数据信息,有关部门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通过动态监测可以判断水土保持的治理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是完善和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的基础;2) 为后期项目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数据。通过动态监测获得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库,为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的评价、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提供基本资料;3)为了保证水土工程执法的公正性、公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水土保持动态监测要提供尽可能完善和科学的数据;4)通过动态监测可以为水土保持的宣传提供依据,有利于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效益,有助于国民经济建设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二、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存在的问题

当前水土保持动态监测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运行管理经费渠道不畅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委托的水土保持监测总站负责监测点的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工程完工后移交到各监测点所属监测分站或县水保(利) 局进行运行管理,但运行管理办法相对滞后。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各分站和县水保(利) 局因本身经费极为紧张,无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监测点的运行,即使省厅安排经费到部分县水保(利) 局,也多因无明确规定,所以被挪作他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监测设备稳定性较差,实际设施与理论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期工程所采购的监测仪器设备虽然是经过层层筛选、专家确认的,但实际运行时仍存在稳定性差的情况。

三、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原则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目的不言而喻,概括起来就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以及水土流失动态和发展趋势。考虑到动态监测的服务对象对参考数据的需求情况。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有效性。要避免监测方法、监测方式、指标等混乱和无规律可循,要注意监测的描述和表达等应遵循全国统一标准,监测的范围要划分明确,手段方法有机结合起来。2)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监测方法和监测对象的综合性。监测过程既要应用高科技又要应用常规监测方法,二者相互补充,各取所长,努力使监测成本最低而结果最有效。3)动态性。所谓水土监测的动态性就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测,为水土保持状况提供静态和动态数据。4)层次性。要注意监测层面的宏观性和微观性,监测地点可以在全地区、重点地区或典型地区进行。

四、做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的建议

由上可得,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预报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要做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管理,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要求工作人员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娴熟的职业技能和耐心的敬业精神。2)完善监测管理制度。要真实、全面地预测对象区域在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量和其危害。3)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的现代化。这点是做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积极开展RS、GPS、GIS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中的运用研究,将这些现代化高科技与传统的监测技术相互结合,建立起一个集监测、传输、处理、为一体的信息监测系统,模拟一个能够动态反映水土流失状况的空间数据库,致力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完善,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水平。

(一)、严格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规定,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设立了工程专账和资金专户,配备了专职会计、出纳。工程采用报账制,市水土保持局与承包者签订协议,在施工期由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签字,竣工后由验收小组签字结算,再经市水利局、财政局、审计局审核合格后,凭发票和验收结算单到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报账,避免了挪用、挤占、虚列开支资金现象。项目财务账目清楚、手续齐备,资金管理符合国家规定,补助资金做到了及时向群众兑现,真正做到了“一批”(一支笔审扎口、“二专”(专款专卿、“三有”(有财务人员、有专人专账、有发票收撂 ,“四统一”(统一报账制、统一物资材料采购制、统一投资预算标准、统一验收结算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项目资金的非工程性开支,确保了投资足额用在工程上。

(二)、规范文书档案

工程建设是硬件,资料管理是重点。为了抓好各类资料管理,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整个运作过程都建立了文书档案。工程完工后整理文书档案,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图纸、监理资料、施工合同、图像资料、水土流失监测资料、监督执法及省、地、市、乡有关文件等。这些资料记录了小流域治理的全过程,也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打下了基础。

(三)、分层级推进不同的监测手段,省级推进高科技监测手段,监测站( 点) 尽量使用成熟、传统的监测方法。考虑到当前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实践的情况,大范围推进先进、高科技的监测手段会存在较大风险。

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复杂、范围大、危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人民生产、生活影响极大。所有这些信息,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为水土保持部门提供各项准确的数据,他们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10)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检验建设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项目能否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了提供准确、完整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信息,近些年,国家环保局相继颁布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管理规范和行业验收监测报告范本,但是,在验收监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验收监测质量。

1 验收监测报告编制类型

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表)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通知》等文件中都做相应规定,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监测报告;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调查报告。但是,有的项目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又因生产排放污染物。如饮用水项目,该工程一般由取水、输水、制水、配水四个子工程组成,除制水工程在生产过程产生废水、噪声外,其它三个子工程因施工活动和机械设备使用等或多或少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土地、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等。再如,属于非污染生态型项目-水电站,因其项目小,就以验收监测报告(表)形式编制。诸如上述建设项目若以监测报告形式编写,忽略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生态恢复结果调查与评价、公众意见调查,就不能完整体现该类项目的特点。很难保证验收监测结论的质量和准确性。建议制定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调查技术规范或规定,加大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培训力度,以提高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调查报告质量。

2 公众参与调查形式化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反应了项目建设中和建成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公众参与对象应选择在经济、生活、环境等方面受到影响的个人、集体及参与环评编制单位人员等。然而,目前公众调查存在很大问题,如验收监测单位设计好问卷调查表,完全由建设方负责发放或由企业邀请当地居民召开座谈会,这种做法可能使公众参与对象单一性,调查失去公正性,更严重的是环境管理部门无法发现和纠正建设期间或试运行期的环境违法行为,无法获悉环境影响评价中未预见的重大环境影响,从而失去补救防范措施。因此,为了防止公众调查形式化、虚假化,保证调查对象有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群、了解项目工程的技术人员、参加该项目的环保专业人员;调查中必须补充大量调查区域受破坏状况、生态恢复情况照片及参与问卷填写乡村、个人、单位照片和文字说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验收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不一致

有些企业顺利通过验收监测,然而一进入日常管理,其污染源监测各项因子超标或部分超标,究其原因,不外乎2种可能,第一,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验收监测期间不惜提高设施运行成本,验收结束后,企业难以承担高额运行成本或设施操作人员疏于管理。第二,验收监测人员对生产工况及处理工艺了解不够,处理设施核查不细等等。因此,验收监测人员应收集齐全相关资料,认真研读。核查处理设施运行记录、试运行期的常规监测(包括设施运行成本)。准确合理制定采样点位、频次及监测因子。为了防止设施中弄虚作假,可以在处理流程中间增加点位,计算处理效率。

由于验收监测仅2-3天,短时间内企业容易掩盖自身环保工作不足,因此验收监测要追加一次不定期污染源监督监测,作为验收监测的补充和验证,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需查清原因,限期整改。

4 验收监测超标补测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监测是在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单位尽最大努力将处理设施调整到最佳状态下提出的,因此,在此状况下仍出现监测结果不正常,就必须认真细致查明情况,而不是盲目补测,追求验收监测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的完美结果。这种做法无疑将验收监测停留在考察建设项目达标排放水平上,使验收监测如同形式。尤其是监测“三废”污染物中,某项污染因子超标情况时,应该对超标原因加以分析,查明原委,若是突发性生产事故造成监测数据不合格,可以考虑给企业一次补测机会,但监测报告应注明污染物超标原因,企业采取何种措施使第二次监测结果正常,符合要求。若因处理设施设计、施工、管理等原因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拒绝进行二次监测要求,确保验收监测结论公正、准确。

5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深度不够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管理检查范围包括污染防治设施和各项生态保护设施。从建设项目立项到试生产各阶段执行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情况,以及建设项目涉及到的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新带老环保要求、应急措施、施工期及试运行期扰民现象、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等均列入验收检查内容。因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检查是验收监测的基础,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为环保验收提供非测试性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验收期间环境检查,忽视设计和施工阶段有关情况检查核实、清洁生产核查等内容,这与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思想认识密不可分。验收监测是监测机构技术监督和技术执法的重要一环,验收监测人员应主动多方收集资料、信息,了解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试生产各时期情况,把验收监测伸入到“三同时”全过程中。

6 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既反映建设项目的情况和污染信息,也是监测部门工作能力的表征。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环境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失业动态监测经验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64-02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科学、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康乐县苏集河小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以下简称“康农发水保项目”)是国家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自然生态条件,将此项目工程作为切入点,实施农发水保项目有利于加强丘陵区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而且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1 项目背景及实施目的[1]

根据水利部、国家农发办审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甘肃省实施规划(2014―2019年)》及国家下达甘肃省的投资规模和治理任务,将康乐县确定为2014―201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县;并且根据《关于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2014年度前期工作的通知》(甘水利水保函法2014[7号]),依据通知精神实施区域的选择,坚持重点突出、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的原则,在总规划确定的项目区内,选定苏集流域为2014年项目实施区。

康乐县2014年农发项目下达财政资金390.0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85.00万元。通过治理后,苏集河小流域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减少泥沙下泄,减轻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促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保证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9.5 km2,其中坡改梯190 hm2(含田间道路16 km),营造水保林186.67 hm2,封禁573.33 hm2,布设谷坊3道,为当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2 苏集河小流域现状

2.1 自然生态

苏集小流域位于康乐县西北部,海拔2 088~2 412 m,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19 mm,平均风速1.0 m/s,多年平均气温7 ℃。根据《康乐县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2.98万m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04万t,年平均径流深85 mm。耕地坡度多在5~15°之间,黄土覆盖较厚,河道左岸坡陡沟深,多为荒山荒沟,梁底较平缓;右岸坡耕地较多,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沟壑密度1.6 km/km2。土地类型主要为梁峁缓坡、梁峁陡坡、沟边陡坡、水平梯田等几种类型,以黄绵土为主,阳坡为山地黄绵土,阴坡为山地黑垆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52%~1.34%,耕地土壤贫瘠,全氮量含量在0.04%~0.31%之间,速效磷在1~40 mg/kg之间,速效钾在88~512 mg/kg之间,碱解氮在40~198 kg/kg之间,大部分土壤耕层养分缺磷少氮,但钾富余。植被类型属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由于长期的开荒垦殖,天然林分布很少,林草总面积152.96 hm2,其中,林地面积74.16 hm2,草地面积78.8 hm2,林草覆盖率72.0%。

2.2 社会经济

项目实施区涉及苏集镇的塔关、苏集、高楼子、周家沟及马寨村的部分区域,流域总面积21.3 km2,总人口9791人(其中农业人口8 831人),2 175户,人口密度460人/km2。2013年底,项目实施区农村各业总产值3 126.36万元,其中:农业2 223.22万元,林业75.07万元,牧业697.38万元,副业130.69万元。粮食总产量3 321.23 t,人均产粮376.09 kg,农业人均纯收入3 568元。

2.3 基础设施

项目实施区交通便利,村村通道路,部分道路已硬化;信息畅通;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户供电普及率100%;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群众接收教育程度和医疗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无水利灌溉条件,属于典型的旱作物农业区。

2.4 土地利用

项目实施区现有耕地面积1 186.48 hm2,坡度多为25°以下,梯田地500.17 hm2,沟坝地3.54 hm2,乔木林50 hm2,疏林地220.48 hm2,草地78.8 hm2,其他非生产用地(居民地和道路等)21.03 hm2。项目实施区虽然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土地贫瘠,加上农民常采用掠夺式经营,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5 水土流失

项目实施区水土流失主要以水蚀为主。林草覆盖率较低,土壤侵蚀模数3 000 t/(km2・年),年土壤侵蚀总量6.39万t,属于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面积21.3 km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43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0.8%;中度侵蚀面积7.4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强度侵蚀面积9.41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2%。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面蚀、沟蚀和崩塌。

3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经验[2]

3.1 水土流失成因

一是自然因素。项目实施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产生水土流失。以黄土为主的土壤,容易产生重力侵蚀。流域内植被覆盖度较低,土壤抗冲能力差,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二是人为因素。项目实施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合理,加剧了水土流失,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破坏、扰动了地表植物和原生坡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 水土流失危害

一是水土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肥力,进而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导致单位面积土地作物产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和制约当地的农牧业生产,限制农牧民增产增收。二是水土流失增加了地表径流,对沿线村庄内的基础设施造成危害,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3 防治效果及经验

项目实施区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造林种草。目前累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面积656.67 hm2,治理程度30.8%。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工作,使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明显减少,水土保持设施保存率显著提高。当地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开展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改造,梯田建设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建设规模由以前的乡(镇)村自行组织建设,转变为整村、整流域推进,组织形式由以人为主的零星自建,转变为机修为主、人机结合、部门联合、项目支撑、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4 项目建设实际做法及措施[3-6]

4.1 实施总体规划布局

根据项目实施区的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规律,土地利用现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情况,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选取近路、近村、近水源,集中连片,坡度相对较缓的坡耕地布设梯田,以道路为骨架,田地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便于耕作。合理布设造林地、田间道路和沟道小型拦蓄谷坊工程,做到田、林、路和沟道治理工程措施科学配置。流域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采取工程、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设计沟、坡兼治的总和防治体系。实施坡改梯和造林等坡面治理工程,通过改变微地形,拦截径流泥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植物生成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对5~15°的坡耕地布设机修水平梯田,推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保土育肥。

4.2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为设计依据,主要设计形式以水平梯田设计、水保林工程设计及谷坊工程设计为主。水平梯田按当地2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量设计,造林整地工程按当地1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量设计;谷坊工程按当地20年一遇6 h最大降雨量设计。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进行不同设计,具体如下:①土地资源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调整方向以及人口、劳力等情况,确定梯田建设规模及进度。②梯田布设在地形比较完整、土层深厚、土质好、原地面坡度在5~15°之间、距离村庄较近、交通方便的地块。尽可能集中连片,合理配套田间道路,便于机械化耕作。③梯田块地沿等高线布设,兼顾等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宽适当,长不限,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段,尽量使埂线平滑。机修梯田面宽度不小于9 m,田块长度宜长则长,宜短则短。④合理调整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高效益水土保持林。⑤坡度大于25°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采取封禁措施。⑥建设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抬高侵蚀基准坡面。

4.3 严格程序,精心施工

项目实行责任主体制、招投标制、工程管理合同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投劳承诺制、县级报账制等各项制度管理。施工期间严格按照规范、程序精心施工。梯田、人工造林、封禁和谷坊工程建设与季节密切配合,植物措施以春、秋季施工为主。该流域内干部群众通过水保人员的指导、培训和以往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积累的经验,具备了丰富的施工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梯田工程施工主要采取组织群众和专业机修队相结合的形式;而水保林、封禁措施择优选择专业队整地承包栽植;谷坊工程选择有土建资质的建筑公司承建。

4.4 强化管理,规范运行

根据项目管理成立了康农发水保项目领导小组。康乐县水土保持管理局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组织实施、协调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由监理单位提出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具体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投资、安全进行全过程监督,并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同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理。项目建成后,由相应管护主体落实管护人员、管理责任和管护经费,分类确定管理模式,科学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建立新型的工程管护运行机制,坚持“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保证项目的效益正常发挥。梯田工程原则上权属不变,坚持谁承包谁维护;田间道路移交村委会由其指派专人负责维护保养;水土保持造林工程交所有权人自行负责维护。

4.5 加大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措施监测、社会效益监测、经济效益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增产效益监测4个方面。采用调查监测法,本年度项目实施区只做一般监测,监测共布设2个监测点,分别布设在苏集镇的塔关、周家沟2个自然村。治理措施每年治理完成后监测1次,苗木成活率监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监测1次,工程措施运行情况的调查在年内汛期结束后监测1次。

4.6 加大科技推广培训

根据康乐县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结合产量目标,选在苏集镇的塔关村和苏集村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13.33 hm2。应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综合配套以下技术:选用良种、适期早播、选地整地和施足底肥、选膜和盖膜、播种密度、施肥标准以及综合防治病、虫、鼠等。另外,该项目存在技术人员数量相对偏少的问题,在项目全面实施时可能会因技术力量薄弱而影响实施进度。因此,很有必要对项目规划确定进行科技推广的村庄的群众进行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培训,结合项目建设需要和水土保持技术的经验,聘请专家授课、编印有关技术资料使用手册、参观考察及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熟练掌握此项技术,提高当地群众依靠科学增产、增收和致富的信心。

5 效益分析

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标准[7]进行效益分析,基础资料依据工程设计资料,产品价格依据2013年第四季度市场询价。

5.1 经济效益

梯田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按增产小麦1 125 kg/hm2,小麦按市场价2.8元/kg计算,可增加直接效益59.85万元;项目实施后,人均产粮达到400.29 kg,人均纯收入由3 568元增加到3 636元。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人均收入,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5.2 蓄水保土效益

按照各项保水保土效益计算,项目实施后蓄水将达到8.97万m3,共保土2.80万t。经过1年的集中治理,新增治理面积9.5 km2,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6.06 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4%,减轻了水土流失,保留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N、P、K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化和循环。

5.3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区域林草面积增大,林草郁闭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28.5%,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也将会明显提高,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和明显改善。

5.4 社会效益

通过兴修梯田,粮食单产逐年提高,流域内人均纯收入由现在的3 568元提高到3 636元,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实施后,可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通过梯田工程和造林工程等措施的实施,不但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有利于项目区生态环境资源的长效利用。

6 对策及建议

项目管护难一直是制约苏集河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水保项目发展的一个瓶颈,项目建成后损毁等,严重影响开发项目长期效益的发挥。根据此次调查研究认为,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管理:一是广泛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营造“工程管护,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明确管护责任。要高度重视工程设施的建后维护管理工作,督促使用、受益人对工程设施进行管护,定期对维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三是落实管护经费及责任。制定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落实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经费,确定工程设施监管单位和受益人的责任,对破坏项目工程设施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程设施维护管理不力,要追究责任。四是创新管护责任方式。统一规划,明晰产权的管护方式,把树的产权移交给所在地农民,实行“谁家的田头,谁家管理,谁家受益”,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对项目管护的积极性。

7 参考文献

[1] 刘震.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利,2005(22):17-20..

[2] 王宏,秦百顺,马勇,等.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J].人民黄河,2001(2):18-20.

[3] 刘立权,宋国献,韩冰,等.辽宁省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效及经验 [J].中国水土保持,2015(1): 25-27.

[4] 郑晓峰.闻喜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做法与成效 [J].中国水土保持,2011(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