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3:04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越来越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等,它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冲击要比人类历史任何一次生产力革命都强烈[1]。为适应信息化趋势的需要,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2001年开始,我国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目前,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将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实现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曾提出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预言。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

学校的设施条件各不相同,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等原因,没有办法深入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有的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落到实处,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学校方面的特点。

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不够,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只能讲解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较难、较复杂的信息技术则表现得无能为力。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贫困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则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他们并不是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毕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并不能很好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另外,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学,而且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合理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时找不到重点。这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教师方面的特点。

2、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评价标准不合理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计算机能力是以上手实践为载体的,但是多年来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一直沿用适用于理论学科的“考试”形式。很多学校将计算机考试成绩纳入学生考试的总成绩中或是以一定比例呈现,就使得“分数”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理论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减少上机操作时间,以试卷作为学生的练习项目。这种教学观念容易造成学生在死记硬背中“不知所云”,即使分数很高,真实的计算机水平也不得而知。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程式化”

目前很多教师将计算机课与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混淆,也采取端着教材、拿着粉笔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板书,学生在下面认真地记着笔记。殊不知,计算机要的是“熟能生巧”,需要在操作实践中熟练和理解的,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快捷键的使用,一遍遍的用脑记忆不如上机操作几遍更有效果。此外,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只有在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被动的接受理论是不能发现问题的,也使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3)教学管理混乱,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算机作为小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大部分学校却将其作为“副科”来对待,将其等同于美术、音乐这些辅助课程,随意更改课程安排,或者减少课程设置,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让路”,或干脆成为学生们休息放松的“自由活动课”。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个授课体系缺乏有序性和连贯性,更多的是教师自行其是,表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到目前为止,小学计算机没有统一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统一[2]。加上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的缺乏,无法评价教师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更凸显了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上的不足。

3、对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1)加大财力投入,从设备上保证信息技术教学

目前,全国大中城市小学一般都有微机室,但由于经费有限,配备的微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各级领导、各部门要大力筹措资金,购置数量多、质量好的设备,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正在从满堂灌的课堂,从重复作业、频繁考试中解脱出来,逐步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知识的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开展得相当广泛,但计算机在开始改变教的方式的同时,却没有改变学的方式,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只是这一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这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如果能将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学习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计算机变成学生的学习工具和手段,谁计算机知识学得好、操作本领高,谁就能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获得最高的质量和效率,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欲望。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做出相应的安排,与文化课程学习直接相关和急需的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和软件使用则多讲,精练,提前讲和集中讲,而与文化课学习联系不大的内容则可不学、少学或者推迟学,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发生变化之后,应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笔者在给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上课时,采取了“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给小学二年级学生讲计算机入门课时,先拿出几个字母卡片让同学们对照着键盘找字母,使学生先熟悉键盘,然后再教键盘指法。在学生熟悉键盘和学习指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学生面前出示拼音卡片和英语字母锯木、还可以找一些适合小学生玩的计算机游戏来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指法比赛,看哪些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的要求打完内容[3]。这样,学生通过比赛,增强了的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越练越有劲。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计算机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然而在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却被忽视,远远落后于传统教学学科,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关注力度,让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引起学校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投入较少,将大部分的资金、师资力量等投入在传统学科上。学校领导主要把重心放在传统学科上,基本不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很多信息技术课老师也不看重自己的工作,理论课上就是乏味地讲课本,上机课让学生自己上网、玩游戏,甚至有老师直接把自己的课时安排给传统学科的老师上,学校和老师的这些做法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束缚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是照本宣科,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仍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去教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极其单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学生学起来会很疲劳,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有所提高。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较好地突出教学重难点,也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率。

3.学生的学习趣味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这个特性却被严重地忽视了。很多老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讲计算机的硬件由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分构成时,老师只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这些实际的东西在学生脑中根本没有一点印象,学生听起来也乏味,不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的有限,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越来越弱。

二、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重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观念问题是农村地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教师及其他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特别地位,充分认识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个人的生活、本地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转变学校内部人员的观念,营建信息化资源空间,学校就要从各方面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教师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将信息技术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学校还要更广泛地引发学校外本地人员观念的变化,使他们成为潜在的动力。重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各方面做出努力,这样才能让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健康发展。

2.丰富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改变过去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的传统模式,可以在机房一边讲课一遍演示,可以用计算机展示要讲的内容。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老师在旁边可以引导学生。如训练学生的打字速度,我们可以利用QQ创建一个讨论组,讨论正在学的知识点,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锻炼自己的打字速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在实际中提高教学效率。

3.有效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需要学生动手的学科,可以利用趣味来吸引学生。例如,教学生认识一些功能键盘时,我们可以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自己操作。如讲到跳格键(Tab),我们可以让学生在Word里输入字,然后按下跳格键(Tab)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效果,一边讲一边让学生感受这些功能键的作用,这样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记忆更深刻,达到了很好的记忆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一些理论知识对小学技术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议。希望本研究工作对以后的实际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让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海峰.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11(10).

[2]边玉伟.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之我见[J].学周刊,2011(33).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43-01

1.引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计算机与网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教学还是办公等等,这些都已离不开计算机。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教学成为了新课程目标实现的一个极好载体,也是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但是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师过于强势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滞后等较多不足,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丧失了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功能。所以,作为小学教师,为了让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务必要对教学进行创新,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充分灵活运用计算机,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目的。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调查以及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师的备课不充分

教师只有很好的备课后才能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系统化的展现给学生,其重要性如同战士在战斗前的准备一般,教课质量从另一层次上就是备课质量的映衬。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得知,相当一部分老师对于备课工作完全不在乎,在课前只是简单准备一下,或者直接按照别人的教案进行备课,又由于教室一般都是机房,教师都是通过计算机的局域网进行演示性的教学,课件基本用不着。

2.2 教师缺乏课堂管理能力

较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管理课堂秩序的能力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拥有正确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是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教师更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但是实际上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没有解决办法,也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受到了影响。

2.3 教师课堂演示时间过多

教师在演示教学时存在着较大的弊病,特别是教师过多的演示,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记忆能力,许多教师要在上课20分钟,甚至是25分钟后才把计算机交给学生操作,在教师演示之后学生往往只能记得教师最初的几步操作,稍遇困难就变得不知所措。其后教师还不时讲解、回答问题,学生操作时间一节课很难超过20分钟。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3.1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一个运用较多且收益较高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创新学习以及自主性的学习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自己意愿和需求进行主动学习,且不需要教师等其他人的督促。一般自主学习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段:(1)自主学习遇到疑问。(2)通过讨论等合作方式来处理疑问。(3)得出讨论结果,解决疑问。(4)将疑问向更宽的方面拓展,总结解决方法。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较为新奇,学生有兴趣去自主研究和学习,且相关信息技术知识难度较低,学生自学起来较为容易,遇到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咨询的办法解决,实践后还有利于学生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2游戏教学法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好奇与爱玩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用游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去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教课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新鲜的学科,所以更能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些特点进行游戏式教学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生活教学法

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切事物的源泉。计算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其信息技术知识的繁琐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所不能接受的。对于一些概念性抽象的知识。学生不能去理解,死记硬背记住之后也不能灵活的运用自如。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的繁琐知识生活化。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讲解。将抽象的知识生活化,便于小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3.4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结组方式进行学习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互助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或知识的看法和理解,不仅表达内容简单易懂,而且还能体现出学生的团队精神,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合作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主动采取行动去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由此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时,可以让学生4人组成一个“编辑部”,有的做“主编”,有的做“美工”,有的做“记者”,有的做“文字输入员”等,学生在制作电子板报的过程中,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能团结一心,取长补短,使他们在活动中都发展了创造力。

4.小结

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以后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运用到的一项技能,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应从小开始,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也对培养我国技术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蔡玲英.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1(02):14-16.

[2]张静.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25-27.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4)

目前,我国有关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其时间跨度并不长,甚至对于微课模式教学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与微课程相关的一些理论研究正处于逐步发展之中。探究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模式与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小学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教师重复性的教学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是一种符合时展潮流和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必须加强重视。

一、微课模式的主要特征

1.学习形式微型化。学习形式微型化是微课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微课模式所包含的学习内容比较微小,一般仅有一个主题;其二,微课学习时间较短,通常只有5~8分钟,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其三,学习形式小巧灵活,学生可自主学习;其四,资源容量较小,方便储存和携带,有助于进行知识的分享与传播。

2.学习主题明确化。微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均进行了微化处理,因而其主题表现明确和集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宽泛,而微课主题则异常突出,具有单一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精简。由于主题明确,故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展开。

3.学习技术现代化。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微视频。所谓微视频即指将一些简单的由文字、图像以及音乐组成的微内容到公共学习平台上,学生据此下载或者进行在线学习。近年来,在线微视频逐渐成为小学教育最受欢迎的微课堂学习的形式。据研究者预测,未来运用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来开展微课程的学习将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将会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4.学习应用多样化。较之于传统化的课堂教学,微课程具有更加广泛的运用情景。微课程既可以实现面对面教学,也可以通过在线进行学习,或者将两者进行结合。从学习形态来说,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微课程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和对象的学习需求,既能运用于校内教育,也可以扩展至校外学习。

二、开展微课模式对于增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性的具体表现

1.开展微课模式有助于增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将微课程模式运用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学意识的提高。由于微课程自身具有课程短小和主题明确等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注意时间内开展自主学习。与此同时,微课程能够实现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和异步学习,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能够进行反复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上这些均表明开展微课模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2.开展微课模式有助于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微课模式属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具有与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微视频作为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用于课前自主的学习资源,也可在课程进行中进行导入学习,同时还可以用于课后复习和巩固,优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然而,必须认清的是微课模式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将其作为一种补充和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

3.开展微课模式有助于教学资源的设计与整合。微课教学并非简单地将传统教学资源制作成视频来使用,而需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资源,例如学习素材的设置、课后练习的设置等,这些资源为微课堂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框架和思路,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整合。总而言之,微课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不仅如此,开展微课模式有利于增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性,强化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优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同时有助于教学资源的设计与整合。尽管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微课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教学效率的问题、知识碎片化问题、课程设计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育学者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刘欢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5)

教育系统的一些人士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教材的“零起点”。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坯”来教,反复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使用,以及Office的几个组件”。我们认为,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很重要。可采取灵活的网络课程设计,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Word、PowerPoint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做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可以问学生既然大家学过Word了,为什么班级里的报纸还是手抄的呢?为什么不利用Word去制作电子报刊呢?当学生把自己的第一份报刊用E-mail上交后,教师发现他们大部分都熟悉Word的基本功能和技巧,但不会综合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的电子报刊作品。学生看后,立刻感到耳目一新,原来Word还能做这么漂亮的作品!学生开阔了视野,兴趣高涨。通过这个任务的设置,不但提高了学生应用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是为了学习使用软件才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Word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设置是相同的,教师进而向学生提出,Word可以制作电子报刊,那么PowerPoint是否也可以呢?通过一个任务,使学生可以把相关的软件综合起来运用,有效地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增进了软件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合作和分层次教学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个体的差异除了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学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提高的练习,并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演示,展示其成果。以生生互助交流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有作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6)

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做法,谈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应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中,能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讲解《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我让学生看书,回忆、讨论计算机的组成并想象各硬件的样子。学生听后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干欲罢不能的状态。此时,我亲自打开电脑,让学生猜测各部件的名称。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导入新课。最后,使学生明白,电脑只不过是一块块硬件的组合,电脑配件的安装并不复杂。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光盘、硬盘、内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消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这样,教师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学习、探索习题的情境中,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求通而未得,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设置好“境”后,就应该牵引学生的“情”,充分解放学生,让其发展。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仔细观察,不断发现。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交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构筑新意;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合一”。

二、任务驱动,推动教学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应避免抽象或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实际任务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探索。如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背景、声音”一课时,把教学任务融入一张音乐贺卡中。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分析贺卡的结构:哪些部分用艺术字,哪些部分用普通字:哪些地方是剪贴画,哪些地方是文件中的图画:哪些是文本框,哪些是自选图形;哪些地方须进一步地完善,在电脑中的音乐、背景该如何放到贺卡中来。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时,讲解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和审美观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爱好是探求知识熟悉事物的推动力。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突出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地方。

如在上“因特网上信息搜索”这一课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各自对“艾滋病”的各种知识所产生的种种疑问,独立自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因特网上对产生的疑问进行检索,从而解决问题,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信息素养。

四、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中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受到相当的重视,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形式,形成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学生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呢?

首先,合理分组。就是把学生从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形成合作小组,选好组长。组长要选择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担任,这一点是关键。其次,要选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如《网络与道德》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效果会更好一些。在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分组就“网络与道德”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谈起网络,不同层次的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学生眼里的网络世界和成人的是不相同的。这就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很多精彩的话题。最后,我联系实际举了一些案例,如学生的网友约会,少年黑客,网吧里的案件,等等,把这些案例解剖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让同学理解《全国青少年文明网络公约》。

简而言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堂课。我们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否匹配,是否有更适

合的方式。

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创造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7)

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8)

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那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需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含义

翻转课堂,是指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课堂合作、课后实践与反思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措施

(一)注重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热情

教师要想使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内容前进,被自己的教学内容所吸引,就要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巧设导入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如在教学“计算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中计算器的基本作用设计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讲:“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做数学题时觉不觉得困难?觉不觉得计算时速度很慢呢?”这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对这类似的问题都会有积极的响应。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今天,你们就可以尝试到快速、准确且简单的计算,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试试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接下来教师所讲的内容充满兴趣。而接下来教师讲解怎样使用电脑中的计算器,如何进行一系列的简单运算,也一定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也就基本上能够使用电脑计算器进行计算,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动画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视频教学所起到的效果比常规的教学方式好得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抓住这点开展教学。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喜爱动画片,教师若利用这类型的视频进行教学,更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视频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将会更加有兴趣,对教师所教的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电脑画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来进行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出于对画画的喜爱和动画视频的好奇心理,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视频教学之中。当然,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很多的不明白之处,教师可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看完整部教学视频,然后针对视频中的一些知识点和难点进行讲解,最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并由老师一一解答。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一定有很多的不明白之处,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单独无法将这些问题弄清楚、弄明白,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以解决问题。如果这种方式仍旧无法解决,再向教师提出,由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如在儿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画图来进行教室后面的海报设计。不可否认这个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入手,教师可以对本次设计任务的关键点进行具体的指导,然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在一起共同商讨,最后共同设计出一份电脑图画。这种方式,有利于每个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电脑绘画知识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学生间交流分享经验,互相进行评价

评价学生一段时间内取得的学习成绩,不应当只由教师进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让他们更加有效地自我反省,互相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当然,教师应当把握好此种方式的程度,着重关注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一定会有非常大的进步。

三、结语

通过一系列翻转课堂教学措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喜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镇西庄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9)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当代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多方面研究创新型教学模式,以期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一、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想象,开拓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思维的过程,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出现能有效打破教学的常规模式,使学生在影音天地里自由探索知识奥妙。与此同时,多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泼,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机遇。

笔者曾在教授PPT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新颖的PPT,笔者将有的学生的PPT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自己的PPT,有一次,一个学生做了一个以懒洋洋为背景的PPT,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学生纷纷赞叹这个PPT制作得十分可爱,站在台上的学生备受鼓舞,愉快地说起了自己的创作灵感,以及制作过程。通过这种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让学生收获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也让他们在今后制作PPT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创造价值。

二、精心准备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只有做好课堂上的引导工作,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计算机本身对学生具有无限的吸引力,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把趣味性游戏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通过各个环节设计,启发大家思考,使整个课堂都弥漫轻松愉悦的氛围。

笔者在教学“文字编辑”时,当提及打字,大家就表现得兴致欠缺,丝毫没有往常的积极性,笔者就准备了五篇文学类的稿子,发给每个组的组长,让他们在几天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打字比赛,获胜组可以每人得到一份精美的小礼物,这个方案一经提出,就瞬间引发了学生的打字狂潮,每堂课都可以听见学生把键盘敲得“啪啪”作响,一脸的严肃认真。很快,在这样积极“备战”的情况下,学生迎来了“第一届信息技术课打字比赛”,每个小组都拿出了最佳“战斗”状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实力。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最重要其实是学生那颗浸透着奋斗汗水的进取之心。

三、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整体水平

分层教学思想其实是基于卢姆的学习理论加以发展完善的,它大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理论,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且适合的教育。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有的学生提前就接触到了电脑,所以在学习信息技术时易于上手操作实践,而有的学生直到上学才正式接触电脑,并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操作方面也十分的生疏,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布不均,如果采取以往一碗水端平的教学方式,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甚至学不会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有碍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实施,也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笔者曾依据学生们的能力高低将其分成两批进行分开教学,A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而B组学生的能力相对较弱,每一次课堂教学,笔者都会为两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说,学习画图软件的时候,我就先让A组学生从人物花鸟之类的画起,而B组学生就从简单的圆型、三角形、矩形之类的基础形状学起,很快大家都掌握了各自的学习内容,并学会举一反三,向其他的各种图形“进军”,通过制订不同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他们的能力提升。使很多原本并不善于电脑技术的学生迎头赶上,也使原本就出色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让A、B组学生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实现课堂的双重目标。

每个学生都对周边许多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保留这份天性,仍然需要教师的积极探索研究。呼吁广大教师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规律,使学生成为创新课堂的代言人,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课堂不再囿于传统束缚。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10)

整合这个词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因为我本身学地理的,我特别对这个查了一下,它指的是一套咱们地质表面,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一点都不缺少的一层层落起来,这种现象就叫做整合,中文没这个词,现在看来整合这个词是对外国某个名词的对译,它是借用地质学名词来对译。

现在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地方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不要单设计算机课,也不要单设信息技术课,把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任务融合到所有的学科当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实际上最终就是通过整合消灭信息技术也就是计算机这个单独的课堂。这就叫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也是咱们这个研修班的主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我们既然认为中国不可能一步实现彻底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的学科整合当中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概括起来,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第一是四个方式的变革,再一个就是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依靠两种媒体,一个就是教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知识,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传承知识或者知识的掌握这么一个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靠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什么意思呢,你要读书就必须一章一章的从头到尾学,老师讲课也是按照书从头到尾一章章的讲,从中间插入自学,有这种可能,但是比较困难,因为教科书就是这种线性结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结构,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含义和传统意义知识的含义不同,按照联合国文件的说法,知识可以分为四类,一种叫做事实知识,现在的社会当中有些什么东西或者过去历史中研究出来什么成果,为什么对这件事实加以解释,这叫原理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传授的知识,就是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管哪个学科,但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含的知识已经不限于这两类知识,又增加了一类叫做(翻译出来)技能知识,还有一种(翻译)人力知识,技能知识和传统所说的学科技能知识还不一样,他指的是一个人成功的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制造一种产品所需要的从头到尾一套方法和能力的综合。人力知识: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爆炸,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好,越博学越是人才,现在看来还不是这样,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那没关系,你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它的当你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向哪些人咨询,比如我刚才说的这些,可能有些老师比较熟悉,后两类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普遍掌握更重要的知识,不仅仅掌握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你需要更多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你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又有问题了,事实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可以编码的,编码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象表示出来的,但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是不可以编码,写不出来的,讲不出来的,比如策划这个事,我可以把它写出来,但是你不一定能按照这个程序做出来,有很多隐含的,讲不清楚的,需要逐步领悟和体验的东西,不可编码要依靠信息技术的这种虚拟的特点,驾驭这样的情况,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就可以更深入。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我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你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如果我们用网络进行分层教学,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很简单的一个习题课,我们的常规教学,老师在黑板上带着全体学生,一道题一道题的演练,解释,撑死了六道题,了不得了,因为这个包括从讲义到讲案,老师上信息技术课它就不这样上,他把卷子装到机器,在网络教室上,每个学生用计算机解答这张卷子,老师在控制台上及时的看,了解每个学生解题的进展情况,学生那个地方出了问题,及时告诉老师,老师通过这个和他的单机进行联系。这个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加上老师有意识、有目的给学生配制不同的习题,这个分层教学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个别化学习的重点是网络。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如果就把板书搬到屏幕上,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屏幕上,那么就没有什么用。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某些情况下还是与学生共同探究。我们都在谈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你在上边讲,学生在底下听,一辈子也加强不了,必然要从学习方式上加强,你把学生方式变化了,师生的身份都必然发生变化,而现在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上思路还不够开放,基本上还停留在我怎么把教材内容讲清楚。

五、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如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会引起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老师讲授为主,那么老师讲授无疑的要求老师站在讲台上具有权威的地位,完全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课堂改革当中,由于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即使从知识的层面上来讨论,不仅仅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所以你光靠讲,是不可能完成课程整合的。

信息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学生提出问题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学生活动起来你要帮助他。

我们要追求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在传统方式下,我们是有意无意的在隔断学生之间的那种友谊。

六、关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就是熟练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有主题的收集,也可能各种的不同的观点的认识都摆到你面前,你怎么能加以归纳、整理、提炼,综合出你自己的东西。这个我觉的非常重要。第三个是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是生成信息的能力,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五是信息协作的能力,通过个人交流,达到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最后一个就是信息免役的能力,对有害信息的辩别、抵制。

七、成绩和问题

成绩:我们这个调查,现在来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从这个调查中我们觉得北京市目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几点,第一硬件比较先进,我们现在正在做各区传播中心,各校机房的建立,校校通也正在做。其中有些学校特别是示范性的学校他的硬件应该说是具有国际水平。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变化,有些是在教师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改革的实验,有些是通过学生本身,个人接触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样化,第三就是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愿意推进整合,出现了一些好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典型。这都是我们取得的成绩。

问题:第一个就是硬件建设不平均。除了地区和地区、学校和学校之间不平均,还有一个设备的配置或者管理的形式不平均,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是都把它集中到几个机房来,还是要考虑到每个教室都要配备一定的设备。第二是软件的总量不足。这个问题是非常的严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已有的,先说一个基本观点,我个人的基本观点不主张发表课件,主张发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这里边有很多道理,尽是一些部门不要考虑课件的开发,而要考虑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基于这种认识,资源库还是不够丰富,而且能够进入学校,现在还不够普遍。这里边比较复杂,这个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本身的政策和制度上,老师现在不得不在根据本人的能力和兴趣大量的自制课件。但是这种课件的应用非常低,由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政策不到位,这些课件基本上是老师个人的,没有发挥他的公共的效益。其中很多老师自制课件非常好。但就是用不上。第三是超文本没有得到发挥。现有的软件相当一部分是教材上的,这是没有必要的。第四是教师的观念仍待改变。第六是评价与管理机制还需改革。如果没有一个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的机制和办法,很难持久地推进整合工作。

八、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研究

数学是小学学习中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内容包含了空间感、运算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数感等,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发达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数学有利于发散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好数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小学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较为关键的时期,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以及教学成果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以下的现象。

第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通过板书的形式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理解,然后再着重的讲解一下其中涉及到的数学公式以及考点,最后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做题方式。每节课都重复着相同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机械式教学不能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创新及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束缚,有时候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

第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人们的大多数生活、生产、工作、教学已经结合了信息技术,小学数学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在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说,小学数学教育并没有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让原本很生活化的数学无法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学生在沉闷的数学学习中很容易丧失兴趣。

二、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一)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是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的,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并且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容易出现跟不上课堂教学的现象,另外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紧张的状态,学生会因为思维能力运转速度太快而感到疲惫,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图形转换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出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图形转换的问题,再通过多媒体给出两个图形,让学生分别回答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更大和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更长,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中总结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图形转换,学生可能会回答在比较面积时比较直观不需要进行图形转换,在比较周长时需要进行图形装换,这时候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对两个图形的周长进行展开,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到图形转换的应用与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关于图形转换的知识点以及应用过程。

(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阶段中,总有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这些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是小学生的知识层面比较狭窄,在对问题及知识点进行分析和理解时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多方位的展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点改善数学教学的方式,将数学教学简易化,进而让小学生接受数学学习的新方式。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方式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正方形的整体进行展示,再对其中的一个面进行展示,让学生意识到正方形整体是一个体积单位的展现,正方形的一个面是面积单位的展现,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正方形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概念。另外正方形面积和体积计算的难点在于学生容易将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单位以及计算公式混淆,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正方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正方形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公式具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式,进而更好的对正方形的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进行区分与记忆,更好的掌握正方形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

(三)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数学本来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逐渐变成了一门主要解决应用题的课程,实际上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一些现象能够用数学来解释,小学数学是更加接近生活的。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结合,使得教师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数学学习也会因为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而变得更加有趣。

例如,在W习平移这一课程时,课本上包含了平移的两大要素,即方向和距离,平移对图形只是位置上的改变,图形的面积及周长不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进行展示,如打篮球时篮球的移动、公路上行驶着的汽车、升国旗时国旗的变动等,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是非常多的,并且也能对平移的含义及平移带来的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总结生活中的其他平移现象,这样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数学教学更加接近生活,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融为一体。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