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03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1)

一、前言

本文先介绍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性,从口语教学与文化交流上进行了分析;其次,将教学人才培养上的各种相关问题做好了评价,尤其是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与基础素质上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问题的存在原因与影响;最后,分析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做好教学人才培养准备。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重要意义

对外汉语中的语文课,是讲究语言与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我们对学生负责,首先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讲究实践效果的强化,不能只在理论基础上入手,打好基础是关键,但是实践能力才是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现状越来越受到外国政府的关注,所以在众多教学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提升上,做好教育教学准备,进行全面促进,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更好的国际形象。同时,做好口语教学的强化,培养更好的教育人才,在课堂上对学生展现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实现国际性的英语口语与汉语标准化的全面结合效果。这样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从内部对学生做好口语提升,强化课堂中的语言交流技巧,形成习惯之后,可以与国际友人进行实际交流的时候,能够全面应对。

(二) 文化交流的强化提升

学好对外汉语专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从书本、视频、课外书中了解国际文化,我们了解了别国的文化,看看哪些与我们有共性,哪些与我们有偏差,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口语交流,将我们的文化介绍出去,重点吸收外国的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外国的文化,可以实现快速交流的效果,为交流质量的提升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点缺失:

(一)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结合

由于教学模式的落后,许多教育人才还是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生的理论多于实际的口语交流、文化渗透等教学内容,专注于学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还是缺乏更多的技术促进强化的内容。

理论性的东西不能反映对外汉语的实际价值,进行全面交流与实际工作强化中,必须将理论性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行全面交流、加强文化渗透,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口语考核缺失,个人渗透不强

但是我们要想让国际友人记住我们,必须进行交流,而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就是口语交际,而这些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员还是以基础性的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虽然我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务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但是学位、学历并不代表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

在口语教学与交流中,十分讲究个人能力的发挥,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将第二语言掌握起来,“听不懂,说不清”,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的事情。对外汉语渗透到实践中来,需要这些人才在平时的交流中随机应变,听到什么,回答什么,都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不能拖拉。而以上说的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一再出现,教材里面讲的基础知识真正运用到口语交流上时,已经改变了“味道”。当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外国朋友说出一句话,我们还要去想,这是在课本的哪一页,我们要用怎样的语言来回答,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不利于我们正常对外交流的进行。

(三)文化交流偏失,教学素质不高

许多这方面的人才都没有将自身文化与国际性的文化交集、偏差等内容没有认识清楚,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偏重于理论性的知识,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书本理论中,所以没有对国际性的新形势与新型的国际文化优势认识清楚,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就不能掌握其文化上的共性与非共性的文化知识点。比如,像英美一些强国,他们的生存哲学讲究的是“个人价值”的凸显,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集体主义”,所以在一些实际生活与能力交谈中,我们如果还是以我们自身的想法来强加给他们,那么交谈就不会真正顺利进行下去。

于是,许多毕业生、硕士或者更高级别的毕业生,大多数不能与国际友人进行长时间、全面的文化交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育“人才”操着中国式的“英语音”,把课本中的内容反反复复地重述给学生,自己又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在课堂上造成许多错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被指责为“误人子弟”。因为口语是交际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重点,所以没有打好基础,也就不能实现正常交流;没有了解对方文化,就不能与其进行实际性的协商,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人才培养提升方法研究

(一)口语培养提升

在口语训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练掌握第二语言。首先,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尤其是英语,对许多句子的语法、口语表达中的句式等都要进行研究,并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自己能够一听就懂,将听下来的语句在心中随即翻译出来,并及时想出应对的语言;第二,对外汉语与第二语言的交融分析。对外汉语是与第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会分辨英语意思,将他翻译成中文,在给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时,再将汉语中复杂的句式、成语灵活地翻译成英语,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给出最好的答案,并在口语化的呈现上,找到更加准确的句子来应答,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各个语句的真正意思;第三,实践交流中的灵活运用。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查资料,也不能再上网去查询,必须养成一种随机应变、灵活应答的习惯,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能听清,随时随地做出回答,将汉语中意思与外语意思能紧密联系起来,在语言表达上发挥自如,才能取得教学成功。

(二)对外汉语的多媒体教学促进

多媒体技术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教师将教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其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案,融合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身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用幻灯片、电脑,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学习效果会更强。

(三) 科学教学手段的促进

当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多行业大融合发展的趋势给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说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实验性的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都具有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性教学的方式,侧重于理论的文章或者是逻辑性强的文章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不错的效用。

(四)文化交流手段强化

口语表达不能脱离实际,文化交流则不能远离“基础知识”,这里说的基础知识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对外国文化的深层积累,尤其是平时在与学生或其他外国友人的交谈中,学习他们的文化,在对基础性的文化概念了解清楚了之后,才能进行深层的交流。这样,就要求这方面的人才在平时的积累中,对各国文化要有兴趣,对外汉语主要讲究的是实践,实践中避免不了有文化冲突,如果我们掌握了别国的文化,在交谈时则可以放松自如,侃侃而谈。

另外,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在课上课下都要进行资料的查询,有哪里出现了教学瓶颈,哪国的文化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都要进行学习及更正,真正了解外国友人的想法与建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析他们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

(五)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外汉语人才的素质有待提升,不仅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包括在平时的自我训练中,应当积极应对一切问题,敢于面对错误,及时地改正。在国家教育机构分设的硕士学位内,进行适时考察,在这些已经拥有了这个学位的人才中进行再次考核,及考察他们的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又要对相关的实践技术、语言掌握情况等内容进行考察。对于相关的外国文化掌握情况、平时的言语积累、教学素质、品质等方面更要进行考核,不能随意就录取这些人员,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严明的课程,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否则会对以后培养人才战略、建立邦国化交流团队时,出现更多的缺失。

五、总结

现在的对外汉语教育人才在语文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于看重理论知识;二是口语交际能力较差;三是文化交流水平不高。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口语交流能力的细致研究、对各国文化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将来的发展中才能一往无前。

参考文献:

[1]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成宁.探讨汉语成语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6(02).

[3]陈绂.谈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

[4]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01).

[5]李燕凌.基于对外教学的汉语常用成语功能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

[6]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2-03

一、初级口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和语块理论

汉语国际教育中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是初级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往往认为口语是他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因为口语教学的目标是满足第二外语学习者基本交际需要,是学习者学语的最直接动力。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口语课堂的3P(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教学模式已有共识,成为口语教学的传统主流做法。对于教学范文的交际内容,课堂练习的任务型方式,口语的文化语用功能选取都有诸多的原则与方法论述。而针对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以上的方法模式,教师如何对课本进行二次加工进行课堂呈现,几乎没有人进行过详细介绍与探讨。本文试从该方面入手,来具体探讨一下初级口语课堂教学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模式。

对于处在汉语水平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许多教师的看法是他们的口语既没有较好的语音面貌,也无法像中高级水平的学生一样进行语段和话题的训练。因此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往往与综合课类似,围绕着生词,进行句型语法训练,纠正语音语调,讲解课文,回答问题,做课后的句型替换练习,对话练习。至于要求较高的小语段表达,仅有班级里水平较高的几位学生可以基本完成,无法进行大面积地口语操练。唯一体现口语课的特征是进行课文对话的分角色朗读或模仿对话,其真实的口语训练效果并不太大。至于如何采用交际方式和不同的口语任务来完成课堂口语教学,更是难上加难。限于课堂非真实的交际环境,也限于难以将语言发生的环境设定和任务要求传达清楚,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执行的力度都难以把握控制。

过分地强调口头练习,以至于对要求掌握的功能句,语法句准确度降低,形成化石化的中介语,虽然能表达大致的意义,可是听起来理解起来就是别扭。学生看似学习到了一些生词句子,可是与实际的使用的转化通道有失偏颇,使今后的口语进一步提高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另外口头练习的时间短,学生对于新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到语言技能的转化所需的消化时间长,形成自动化的输出时间更长,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这个转化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直接从知识学习奔向技能输出,未免有些欲速而不达。

语块(chunks of language)是指"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义和形式相对完整固定,整体存取在记忆中,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在语境中经常出现,分割后或改变意义或不符合语言习惯的预制造句单位。" 简言之,语块是一些大于词,小于句的固定结构。根据王慧(2007)的研究,汉语母语者使用语块的比例是80%,而汉语学习者使用语块的频率仅为28.7%, 由此可见,语块是口语交际常用必用而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强化的内容。对于汉语还处于初级水平阶段的留学生来说,固定结构的语块和形成功能句型的语块需要重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记忆重复模仿的过程必不可少。

口语的交际法要求口语的教学体现实际口语交际的真实性和得体性,如果一开始就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构建了正确的语块,语言交际的真实效果也随之提高;同样地,记忆重复课文出现的得体对话,合理问答也是实现口语习得自动化的必经之路。口语的任务教学方法重视语言的意义,其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意义表达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仅限于完成任务后的教师重点点评。在初级口语教学中语块理论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语言意义和形式的结合问题,让学习者在关注语言意义的同时,采用正确的语言形式。

二、基于语块理论的初级口语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材《发展汉语初级口语1》的第十五课课文一和练习部分作为范例,来具体介绍基于语块理论的初级口语课堂的教学模式。

2.1 多渠道的语言材料知识输入

既然是学习,就有新知识的输入,即便是重视输出的口语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本课《周末我去了一趟天津》第一部分的语法句型重点是过去完成的"了"的使用,动量词的表达,"就"的使用表达。按照我们语块理论的指导,其口语产出的重点在于表达说明和叙述的语块自动化构成。

首先采用听说法引入生词和语法点。第一步先由教师讲述对话内容。通过第一遍意义的理解,课文的生词和意义内容得到了介绍和基本引入。"去了""到了""碰见了"几个语块的出现使"了"表示动作完成的功能得到了传递;生词的意义在对话的进行中得以基本理解。第二步通过看说法,让学生看课本或者PPT进行个人的生词对话学习,其间可以播放配套CD录音来示范对话时正确合理的语音和语气。

通过这两步,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内容意义的理解,不需要教师过分地练习生词讲解语法句型。通过理解意义,不同程度的学生已经有了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水平。此时,要对口语的输出进行任务要求--想说。

2.2自由问答的信息交换

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提问的方式把自己所理解的课文意义与同学们做信息上的交换。在这个步骤上改变传统课堂的老师问,学生回答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地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经过这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全理解课文,进行课堂范围内的交际训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者的共同提高。

2.3 多侧重点的语块练习

接下来就到了换说环节。第一步当然是对课文的处理,个别学生的分角色读课文可以对全班同学进行课文语句的温习和语音的纠正。第二步是对课文对话内容的改写换说。改写课文由教师完成,其方法是对课文进行重在意义和生词的提示,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成对练习。例如课文一的课文对话如下:

马丁:你周末去哪儿了?

汉娜:我和中国朋友去了一趟天津。

马丁:天津远吗?

汉娜:不太远。我们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马丁:天津怎么样?

汉娜:天津很好玩儿,吃饭、买衣服什么的都很便宜,天津人也特别好。我还碰见了我的好朋友。

马丁:他也去天津旅行了吗?

汉娜:不,他在天津学习。我们还去了他的学校。他们学校在中国很有名。

马丁:你还去天津吗?我也想和你一起去。

汉娜:好啊,那儿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改写成:

马丁:周末去?

汉娜:和中国朋友天津。

马丁:远?

汉娜:不太远。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

马丁:怎么样?

汉娜:很好玩儿,吃饭、买衣服 便宜,天津人 。还碰见了我的好朋友。

马丁:天津旅行?

汉娜:不,学习。去了他的学校。很有名。

马丁:还去?和你一起。

汉娜:,那儿有很多,要去。

在这个换说练习中,学生不会因为忘了对话的发展脉络而完成不了对话的换说任务。教师给出的提示和学生需要补充的内容都遵循了成语块出现的方式,强化了短句的构成部分。其换说要求是学生完成对话,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组成,不要求与课文对话内容完全一致。例如汉娜对天津怎么样的回答一句:课文的句子也可以说成"我觉得天津很好玩儿,在那里吃饭、买衣服都很便宜,天津人也很好。"完成了这一步的口语产出练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记忆,需要表达的口语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加深。接下来就到了第三步的换说,对特定口语的表达进行准确性的要求。此时也需要教师用准确的语块组合方式把对话内容改写一遍,以便学生进行练习。那么,课文的对话内容又进一步改写为:

马丁:你周末___________?

汉娜:我和中国朋友__________天津。

马丁:天津远吗?

汉娜:_________。我们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__________。

马丁:天津________?

汉娜:天津很好玩儿,吃饭、买衣服_______都很便宜,天津人____特别好。我____碰见了我的好朋友。

马丁:他_____天津旅行吗?

汉娜:不,他________学习。我们_______他的学校。他们学校在中国________。

马丁:你_______天津吗?我也想_____________。

汉娜:________,那儿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你____________。

此步换说练习强调的是语块形式的正确表达,因此着重在语句的上下文连接和前后呼应结构上。换说任务的要求是准确。

以上的产出训练任务符合口语任务教学方法以意义为任务完成重心的关键要素,是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水平努力完成的口语任务。通过这三步的换说练习,学生新学习到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可以得到良好的转化衔接,语言的组合使用和正确表达形式也能得到有效强化。

2.4 有限制地创造性说话

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要进行完全独立的语段表达还很困难,其语言知识储备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也欠缺。有限制的创造性说话能在学习者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采用两种形式:其一是补充完成对话,限定课文新学的词汇、语法或固定语块,进行脱离课文的上下文对话练习。其二是组词成段,选取内容同上,限定与课文类似话题,如旅行,组成一段自己的小短文。这两类的练习在该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比较好的体现,本文也就不再赘述了。

三、余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践步骤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基于语块的初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说"的训练充分,过渡自然,形式多样。学生并不会因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减少而感觉没有课堂内容。相反他们觉得课堂上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教师对于课堂学习材料处理的部分还需要通过练习的形式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这样他们就可以依照书面的材料在家里继续进行口语练习。这也大大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外此模式所采用的任务完成方式适应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再口语课堂中切实可行,同时也弥补了以往课堂过分强调说的练习而忽视语言表达正确性和得体性的不足。

该模式的步骤遵循一般口语的产出过程规律,兼顾各种程度的学习者对于口语学习的不同掌握程度,既有全面的基础练习也有对口语能力要求较高的创造性任务,对于初级口语课堂的班级教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当然,该模式虽然吸收采取了目前口语教学研究主要理论教学法的特色,其实践效果和具体步骤实施必然还要经受时间和教学成果的考验,本文初步提出了该模式的几个教学步骤和实施方法,还待各位专家和同行进行批评指正和进一步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许希阳 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型教学研究--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为例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2]溥擎红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策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第4期

[3]翟英华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课的方案设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3)

一、前言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交流语言早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英语口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得到了重视。郭蕾在《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中提到,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经过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基础较为牢固。但高中阶段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英语基础的讲授多于对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对英语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过多的关注过级考试,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意义。教师不断提醒学生过级的重要性,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如何通过过级考试上,而不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上。其次就是,英语口语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听到英语后,先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再进行理解,并再思考如何回答,最后才将其翻译成英语表达出来。受到母语的影响,学生表达出的英语多为中式英语。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与其第二、第三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其实相似的部分少之又少。少数民族同学可以在学好第二语言的同时,兼顾第三语言,并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本文希望通过对此进行研究,分别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提出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若干建议。

二、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提及的少数民族学生是指那些在学前班以及小学阶段以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与此同时将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学习,在中学阶段以本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期间,已具备运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并能运用汉语进行大学本科各门课程的学习,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训练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等文献的阅读,发现之前的英语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比较薄弱。大学生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但由于怕出错、语法差、词汇量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不敢也不乐意参与英语课堂的口语练习中。

目前,学者们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和汉族学生英语口语的研究有许多,但鲜少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的对比研究。本文利用地理优势,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确立研究课题。

2.问卷调查法。为了解研究对象目前英语口语的现状,制定了调查问卷。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名,汉族学生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汉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达到88%;对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4份,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达到94%。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达到91%。

3.英语口语课堂跟踪调查。选取新疆X高校13级三个少数民族班级和三个汉族学生班级的英语课进行跟踪听课。英语口语课堂跟踪调查所选取的三个少数民族班级的学生,共计122人,三个汉族班级的学生,共计121人。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文献研究分析。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之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了英语口语应该得到重视。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过分强调英语应试能力,对英语口语的不重视;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对英语口语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不敢开口,怕被老师、同学嘲笑,受到母语的影响等。母语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加大了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难度。大学生听到教师的英语问题,条件反射性的将其转换为母语理解,而后寻找答案,再将母语转化为英语进行回答,不免使自己的英语变成中国式英语。中国是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家长和教师过分的强调了分数,而使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为了改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现状,我们应该重视英语口语的学习。

2.问卷分析。通过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名,汉族学生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族学校上学,接受了与汉族学生一样的教育。因此,问卷调查的结果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较大差异。问卷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大部分喜欢英语,但其英语口语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大多数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理想,归因于不敢开口,怕说错;语音掌握不好,怕别人听不懂;语法不好,不能组织句子;词汇量不过关,不能把所想的用英语表达出来等。学生都想提高英语口语成绩,认为英语口语也会影响自己的英语成绩。部分学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通过阅读英语报纸,书籍;复读、跟读音频、视频材料;和外国人交流;看英语电影,收听英语广播;课下和同学操练对话,为扩大词汇量,熟读并背诵有用的句式和段落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但结果仍旧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为了升学,这样的错误观点早已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大学生想要真正提高英语口语,要配合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学生说错了可以由教师进行纠正。大学生要主动大胆的和教师进行交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这样一定可以使自己的英语口语成绩提高。

3.课堂调研分析。通过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口语课堂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上课对学生提问,若教师提及平时成绩,少数民族学生回答问题十分积极;而汉族学生显得较为不积极。若教师没有提及平时成绩,少数民族学生回答较积极,而汉族学生则显得有些被动。教师提问完,少数民族学生立即举手,待老师点名回答,若不会回答,则会向周围的同学询问;而汉族学生听完问题,思考片刻后才会有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提问后,要求同学们讨论,少数民族同学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而汉族同学仅仅是和同桌的同学讨论。教师提问后,少数民族学生会积极回答,而汉族学生就显得些许被动。同学回答问题时,少数民族同学仍旧进行自己的讨论,而汉族学生在听取同学的回答。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差异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对英语提不起兴趣,缺乏自信心,对英语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自主学习英语口语的意识不强,需要客观的因素去驱动等劣势,都需要去改正。大学生要使自己的英语口语基础增强,首先培养对英语口语的兴趣,增强自身的信心,重视英语及英语口语,其次要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较汉族大学生的课堂氛围活跃很多,活跃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同学们的配合。

2.建议。

(1)对学生的建议。1)对少数名族学生的建议。①课前。大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以便于抓住教师上课的重点,明白自己哪里不会,并且在课堂上,把这些不会的作为重点去听。课前预习,会让课堂上的难点变得容易理解。②课上。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要积极思考,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抓住同学回答的重点,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听课的同学要注意课堂纪律,别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再继续自己的讨论。③课后。下课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复习教师讲过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复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记下来,与同学或者任课教师讨论。学生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2)对汉族学生的建议。①课前。大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明确重点,以便更好的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②课中。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要积极主动回答。作为学生不要怕说错,被同学笑话,要克服心中的恐惧,大胆的说。不要怕成为被嘲笑焦点,人人都会犯错。或许你犯的错误也是大家的经常爱犯的错误。③课后。课后,学生要找空余时间回顾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新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有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与同学或者任课教师进行讨论。

(2)对任课教师的建议。1)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①把握课堂气氛。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爱说话的特点,他们的课堂氛围通常较热闹。任课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控制课堂氛围避免学生讨论课堂以外的话题。②多开展英语角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特点,他们会积极参与到口语角活动中。任课教师可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对英语口语学习兴趣。2)针对汉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①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汉族学生不爱发言,他们的课堂会有冷场的情况。任课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做互动,或者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两三人一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并让小组成员轮流发言。②树立说英语的自信心。由于汉族学生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怕说错,没有自信心。任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使其树立起说英语的自信心。3)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建议。鼓励学生经常看一些英文的原声电影和听一些英文歌曲。扮演电影中的角色,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给学生推荐好的英语读物,鼓励他们多去阅读,拓宽学生的眼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英文思维方式起到引导作用。

六、结语

由于该研究是首次对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英语口语现状进行对比,调查对象仅限新疆X高校13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因此,各项结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蕾.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J].青年文学家, 2011.

[2]古丽米拉・阿不来提,李珂.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口语策略调查与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张东昌,杨亚军,李蓉.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2004.

[4]关霜红.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会议,2013.

[5]朱红梅.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归因倾向的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报,2011.

[6]徐世昌.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分析 [J].外语教学,2011.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164-01汉语的学习在留学生掌握知R的门类中属于知识的积累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汉语教师来说,怎样让留学生能够掌握语言规律,知道如何表达,是教学的难点问题。尤其是留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要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师顺利地将知识点予以传授。因此,提高留学生的口语学习效果,关键就是要提高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留学生口语学习主动性的意义

在口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调动起课堂的口语交流的氛围,留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乐于开口说话,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提升汉语运用水平。

二、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将学习理论的认知作为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动力的。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学习者的主动性是中心,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中将学习者作为灌输的对象的理念,呼唤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围绕这一目标,采用了各种手段加以驱动,例如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来构建建构主义课堂的手法较为流行[1]。

建构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帮助留学生搭建认知情境,即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让留学生浸润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对学习环境和知识点的认知,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和团结合作,然后获得知识。留学生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是自主学习的,情境的创立务求真实,与合作者的交流和讨论务求热烈。每个学习者需要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学习难点的攻克,并将自己的学习的感受与团队共享,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留学生的国家背景文化、个性、学习基础、对汉语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路需要不断的更新,围绕留学生、教材、多媒体手段、情境教学等展开教学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再使用传统的讲解、板书等模式,而是采用更加活泼的方式,如多媒体、视频、音像等手段和方法,让留学生对汉语学习感兴趣,主动地参加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传输者,而是引导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学习的探寻着。

尤其是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搭建认知的构架,在情境模拟的状态下,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协作,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是教学关注的焦点,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认知领域与新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填充和重新建构,最后获得知识。教师教学的目标是让留学生能够对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汉语口语学习的主体,而且教材的设置和内容的传输,也要发生改变,教材提供的知识不一定是教师传授的内容,留学生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情境中,也可以参与创设情境,进行学习的协作和交流的组织,在主动的协作和主动的探索中,找到学习汉语口语的乐趣。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位一体,共同构建起崭新的对外汉语的学习体系。

2建构主义学习情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汉语口语的学习中,无外乎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来达到汉语口语的表达水平,按照学生的口语水平、文化背景等对学生进行分类,并给予相应的训练。但这种方法,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是被压抑的,无法表达自己的学习中的诉求,因此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收到打击。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法。

例如,口语课《我爱音乐》课堂中,先让留学生自己说出他们熟悉的音乐种类,进而提出中华文化京剧,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以及课堂讲授总结,留学生能够大致解释京剧的主要特点并加以个人观点评价,同时延伸练习相关词组、语法及句型,从该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留学生在学习之前自主学习了解了众多关于京剧的背景知识,将教学作为交际法的延伸扩展,同时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搭建新的认知框架,让留学生主动地加以模仿及反复操练句型。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京剧这个话题,留学生通过表达、讨论、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通过举例,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来帮助留学生构建框架,自主进行句型操练,并采取模仿和提问式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巩固所学内容、其基本特征在于听说领先、句型操练、对比分析,注意发挥留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讲解句子结构,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灵活使用某种语言,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框架,参与创设情境,重新建构知识内容,进而培养留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帮助了留学生积极探索汉语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真正乐趣。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搭建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范围和深度不断加深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因此,通过建构主义促进留学生学习汉语,是值得从业者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的。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5)

 

一、引言 

“互动”(interactiv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其著名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中最早阐述了“互动”的内涵及方式。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发展了米德的理论,创造了符号互动论术语,他认为“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可见,“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符号是双方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可或缺的媒介。这里的“符号”具有广泛的意义,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都归属于“符号”的范畴。而语言无疑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最有效表达意义的符号。显然,“符号互动论”对于语言学及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研究都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互动”概念被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后,包括long、rivers、lantolf和brown在内的许多语言学家曾研究过互动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及应用等问题。其中brown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观点。他认为,“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者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创造和表达目的意图、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由此可见,“互动”在语言教学尤其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汉语口语课为研究对象,拟对互动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程中的应用问题加以讨论。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互动理论被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后,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就互动教学模式做过一些研究。卢娅(2003)以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着眼点,阐释了其与互动式教学的关系;陈岩、赵宏(2005)以汉语综合课为对象,研究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指导原则等问题;邹晓青(2007)讨论了汉语听力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孙冬惠、李勉东(2009)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为指导,讨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构原则。总体来讲,近几年互动教学的理念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其重要性已被汉语教学界广泛认可,但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数量还较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欠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不能满足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教学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口语课的必要性 

汉语口语课是一门语言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交际能力,即“说”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训练中,“听”和“读”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能力;而“说”和“写”培养的是在理解输入信息基础上的口头和书面反馈能力。就“说”的技能来讲,能正确解读他人的话语并恰当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想法,是汉语口语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汉语口语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输入、输出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输出的信息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精心备课的结果,意在作为一种有效的言语刺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就此作出言语反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反馈作出评价或改正,学生在这种汉语言语输入和输出的练习和积累中,把掌握的具体言语表达方法组合起来逐渐内化为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言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汉语口语课的特点、教学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是最能体现教学互动关系的一门课,将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汉语口语教学中十分必要。 

四、汉语口语课的互动教学表现形式 

根据互动发生的场所,汉语口语课的互动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根据互动发生的对象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课内互动 

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是口语课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者。教材、教具等硬件设施作为辅助材料为互动提供了外部环境。课内互动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设计课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并在课堂这一稳定环境中加以实施。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喜好、学习难点以及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等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教材作为课内互动及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其编写具有从易到难、知识点排序合理的特点,符合一般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教师在教材的指引下组织课内互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课内互动的缺点是口语教学的交际环境是虚拟的,缺乏真实性;教学内容涉及的层面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不同生活背景和交际背景学习者的切实需求;课内参与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交际者身份单一。 

(二)课外互动 

课外互动是课内教学互动的补充形式。它包括学校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参观、社会调查等,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在课堂外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主动学习的过程。学校组织的课外互动课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课外互动的环境真实多样,交流的对象也形形色色,学习者口语课堂上学习的表达方法和言语功能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巩固,学习者会感觉学有所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大大加强。学习者个人与他人的交流虽然也是学习练习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准确,无法替代正规的课堂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内外的口语教学也存在互动关系,以课内互动为主,课外互动为辅,内外结合互补的口语互动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 

在汉语口语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主要表现为问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就某个话题分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要给每个小组加以协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中遇到的语言点及汉语表达方面的困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经常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非思考性基础问题的掌握等方面。处理好这三种师生互动的关系至关重要。三种形式各司其职,得以综合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偏颇于一对一师生互动会使班里其他同学缺少练习机会,以致班级整体口语水平发展不平衡。如果只侧重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则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无法做出宏观的教学规划。 

(四)生生互动 

课堂内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教师也不可忽视,应该合理利用。由于汉语水平相当,学习目标相近,学生间往往存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有益补充。生生合作完成对话、互问互答、情景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五、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羞于开口 

兴奋与焦虑是学习者在口语课上情绪表现的两大特点。口语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与听力、阅读等信息接收过程相比有明显的主动性。说话者没有时间反复推敲话语意义,必须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因此,口语课上学习者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一门外语,是否可以流利地口头表达是鉴定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者往往很在意自己在口语课上的表现。过高的期望使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焦虑,害怕说不好而出丑,羞于开口。这很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和口语水平的提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出错是每个外语学习者必然经历的过程,出错不代表出丑;其次,为学生创造积极而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回答对的多加肯定,回答有误的,教师可以用商讨的语气讲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回答和想法。完全否定学生的意见,是对他们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极大伤害。另外,教师有时无意间偏向表达能力强、爱说话的学生,而忽视了不爱说、说得慢、害羞的学生,形成课堂上一半滔滔不绝,一半沉默不语的局面。时间久了,受到忽视的学生会对口语课完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还要多加鼓励。

(二)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滔滔不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必须有总体规划和把握,尤其在互动活动占主体的口语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极强,很积极地争取表达机会,得到机会后便滔滔不绝,还常常跑题,其他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调控作用,适时调节课堂节奏,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其他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安排座位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可以让表达欲望强的学生和比较害羞、不爱讲话的学生邻座,这样二者可以相互调和补充。 

(三)课堂环境不够真实,表达受限 

前文讲过,课内互动的一大缺点就是表达环境不够真实。经常有学生跟老师抱怨:“上课时老师讲的我都明白,我说的大家也都明白,怎么出了教室就都不明白了呢?”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互动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比如做买东西这样的情景练习,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在自由市场、小商店、超市等购物场所的视频资料,还可以自带一些实物道具,例如食品、水果等。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真实感,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创造相对真实的课内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娅.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与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 

究,2003,(12). 

[2]陈岩,赵宏.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5,(8). 

[3]邹晓青.对外汉语听力互动式教学初探[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 

[4]孙冬惠,李勉东.对外汉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j]. 

汉语学习,2009,(6). 

[5]李燕,贾放.“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 

[j].语言文字应用,2007,(s1). 

[6]时丽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7]林清书.关于教学语言互动的两个问题[j].修辞学习,2005,(1). 

[8]韩炜.多元互动习得模式研究与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4,(5). 

[9]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 

语,2003,(4). 

[10]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charles w.morris.mind,self,& socie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2]rivers 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3]lantolf j.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6)

一、引言

“互动”(interactiv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其著名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中最早阐述了“互动”的内涵及方式。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发展了米德的理论,创造了符号互动论术语,他认为“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可见,“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符号是双方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可或缺的媒介。这里的“符号”具有广泛的意义,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都归属于“符号”的范畴。而语言无疑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最有效表达意义的符号。显然,“符号互动论”对于语言学及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研究都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互动”概念被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后,包括long、rivers、lantolf和brown在内的许多语言学家曾研究过互动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及应用等问题。其中brown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观点。他认为,“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者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创造和表达目的意图、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由此可见,“互动”在语言教学尤其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汉语口语课为研究对象,拟对互动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程中的应用问题加以讨论。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互动理论被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后,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就互动教学模式做过一些研究。卢娅(2003)以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着眼点,阐释了其与互动式教学的关系;陈岩、赵宏(2005)以汉语综合课为对象,研究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指导原则等问题;邹晓青(2007)讨论了汉语听力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孙冬惠、李勉东(2009)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为指导,讨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构原则。总体来讲,近几年互动教学的理念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其重要性已被汉语教学界广泛认可,但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数量还较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欠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不能满足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教学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口语课的必要性

汉语口语课是一门语言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交际能力,即“说”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训练中,“听”和“读”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能力;而“说”和“写”培养的是在理解输入信息基础上的口头和书面反馈能力。就“说”的技能来讲,能正确解读他人的话语并恰当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想法,是汉语口语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汉语口语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输入、输出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输出的信息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精心备课的结果,意在作为一种有效的言语刺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就此作出言语反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反馈作出评价或改正,学生在这种汉语言语输入和输出的练习和积累中,把掌握的具体言语表达方法组合起来逐渐内化为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言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汉语口语课的特点、教学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是最能体现教学互动关系的一门课,将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汉语口语教学中十分必要。

四、汉语口语课的互动教学表现形式

根据互动发生的场所,汉语口语课的互动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根据互动发生的对象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课内互动

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是口语课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者。教材、教具等硬件设施作为辅助材料为互动提供了外部环境。课内互动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设计课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并在课堂这一稳定环境中加以实施。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喜好、学习难点以及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等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教材作为课内互动及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其编写具有从易到难、知识点排序合理的特点,符合一般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教师在教材的指引下组织课内互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课内互动的缺点是口语教学的交际环境是虚拟的,缺乏真实性;教学内容涉及的层面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不同生活背景和交际背景学习者的切实需求;课内参与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交际者身份单一。

(二)课外互动

课外互动是课内教学互动的补充形式。它包括学校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参观、社会调查等,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在课堂外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主动学习的过程。学校组织的课外互动课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课外互动的环境真实多样,交流的对象也形形,学习者口语课堂上学习的表达方法和言语功能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巩固,学习者会感觉学有所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大大加强。学习者个人与他人的交流虽然也是学习练习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准确,无法替代正规的课堂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内外的口语教学也存在互动关系,以课内互动为主,课外互动为辅,内外结合互补的口语互动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

在汉语口语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主要表现为问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就某个话题分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要给每个小组加以协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中遇到的语言点及汉语表达方面的困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经常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非思考性基础问题的掌握等方面。处理好这三种师生互动的关系至关重要。三种形式各司其职,得以综合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偏颇于一对一师生互动会使班里其他同学缺少练习机会,以致班级整体口语水平发展不平衡。如果只侧重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则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无法做出宏观的教学规划。

(四)生生互动

课堂内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教师也不可忽视,应该合理利用。由于汉语水平相当,学习目标相近,学生间往往存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有益补充。生生合作完成对话、互问互答、情景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五、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羞于开口

兴奋与焦虑是学习者在口语课上情绪表现的两大特点。口语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与听力、阅读等信息接收过程相比有明显的主动性。说话者没有时间反复推敲话语意义,必须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因此,口语课上学习者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一门外语,是否可以流利地口头表达是鉴定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者往往很在意自己在口语课上的表现。过高的期望使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焦虑,害怕说不好而出丑,羞于开口。这很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和口语水平的提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出错是每个外语学习者必然经历的过程,出错不代表出丑;其次,为学生创造积极而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回答对的多加肯定,回答有误的,教师可以用商讨的语气讲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回答和想法。完全否定学生的意见,是对他们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极大伤害。另外,教师有时无意间偏向表达能力强、爱说话的学生,而忽视了不爱说、说得慢、害羞的学生,形成课堂上一半滔滔不绝,一半沉默不语的局面。时间久了,受到忽视的学生会对口语课完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还要多加鼓励。

(二)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滔滔不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必须有总体规划和把握,尤其在互动活动占主体的口语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极强,很积极地争取表达机会,得到机会后便滔滔不绝,还常常跑题,其他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调控作用,适时调节课堂节奏,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其他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安排座位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可以让表达欲望强的学生和比较害羞、不爱讲话的学生邻座,这样二者可以相互调和补充。

(三)课堂环境不够真实,表达受限

前文讲过,课内互动的一大缺点就是表达环境不够真实。经常有学生跟老师抱怨:“上课时老师讲的我都明白,我说的大家也都明白,怎么出了教室就都不明白了呢?”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互动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比如做买东西这样的情景练习,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在自由市场、小商店、超市等购物场所的视频资料,还可以自带一些实物道具,例如食品、水果等。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真实感,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创造相对真实的课内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娅.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与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

究,2003,(12).

[2]陈岩,赵宏.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5,(8).

[3]邹晓青.对外汉语听力互动式教学初探[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

[4]孙冬惠,李勉东.对外汉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j].

汉语学习,2009,(6).

[5]李燕,贾放.“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

[j].语言文字应用,2007,(s1).

[6]时丽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7]林清书.关于教学语言互动的两个问题[j].修辞学习,2005,(1).

[8]韩炜.多元互动习得模式研究与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4,(5).

[9]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

语,2003,(4).

[10]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charles w.morris.mind,self,& socie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2]rivers 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3]lantolf j.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7)

生活里常见的交际形式在课堂上做惯了,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可每天由一对学生准备一个日常对话,课前3分钟在班上表演,形式在问候、打招呼、请求、命令、许可、自我介绍、问路等等。同时,用教具,创造适当情景,进行以汉语作交际的真实演习。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学得有兴趣、有成效,而且能真正学到汉语的用场,学了会用。如我让学生表演这样一个游戏,我创设了两个情景:一位学生吃力地搬桌子进课室,十分辛苦,一矮个子学生试图打开电视机,却够不着开关。根据这真实语境,全班同学很快就脱口而出地说“艾力吃力地搬桌子”“古丽打开电视机”这样,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说汉语语的感觉,活用了所学句型和交际用语,收到了较好效果。

2在阅读课中渗透听说的练习,通过听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设置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形式有多,如在学完《冰激凌的眼泪》这篇课文后,以电视采访的形式,让一位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其他学生扮演的山里孩子,把所学的课文内容以口头形式重温一次,提高了学生运用汉语语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另外也可以主学生用复述课文、改编对话等形式口头表达课文内容。

另外,在阅读课中加入紧扣课文内容的讨论题,对于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如在“恐龙无处不在”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恐龙为什么会消失?”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这是通过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3开展汉语课外活动,使学生课上学了汉语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课上用,课下也用,逐步养成运用汉语的习惯

开展汉语课外活动能够巩固、加深、拓宽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可有多种,如汉语语口语班,汉语语广播小组,汉语语角,汉语语竞赛等等。课外活动开展得当,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关系,使交际法在汉语教学中应用更广,更有深度和内涵。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8)

(一)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结合

由于教学模式的落后,许多教育人才还是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生的理论多于实际的口语交流、文化渗透等教学内容,专注于学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还是缺乏更多的技术促进强化的内容。理论性的东西不能反映对外汉语的实际价值,进行全面交流与实际工作强化中,必须将理论性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行全面交流、加强文化渗透,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口语考核缺失,个人渗透不强

但是我们要想让国际友人记住我们,必须进行交流,而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就是口语交际,而这些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员还是以基础性的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虽然我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务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但是学位、学历并不代表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在口语教学与交流中,十分讲究个人能力的发挥,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将第二语言掌握起来,“听不懂,说不清”,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的事情。对外汉语渗透到实践中来,需要这些人才在平时的交流中随机应变,听到什么,回答什么,都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不能拖拉。而以上说的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一再出现,教材里面讲的基础知识真正运用到口语交流上时,已经改变了“味道”。当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外国朋友说出一句话,我们还要去想,这是在课本的哪一页,我们要用怎样的语言来回答,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不利于我们正常对外交流的进行。

(三)文化交流偏失,教学素质不高

许多这方面的人才都没有将自身文化与国际性的文化交集、偏差等内容没有认识清楚,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偏重于理论性的知识,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书本理论中,所以没有对国际性的新形势与新型的国际文化优势认识清楚,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就不能掌握其文化上的共性与非共性的文化知识点。比如,像英美一些强国,他们的生存哲学讲究的是“个人价值”的凸显,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集体主义”,所以在一些实际生活与能力交谈中,我们如果还是以我们自身的想法来强加给他们,那么交谈就不会真正顺利进行下去。于是,许多毕业生、硕士或者更高级别的毕业生,大多数不能与国际友人进行长时间、全面的文化交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育“人才”操着中国式的“英语音”,把课本中的内容反反复复地重述给学生,自己又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在课堂上造成许多错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被指责为“误人子弟”。因为口语是交际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重点,所以没有打好基础,也就不能实现正常交流;没有了解对方文化,就不能与其进行实际性的协商,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人才培养提升方法研究

(一)口语培养提升

在口语训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练掌握第二语言。首先,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尤其是英语,对许多句子的语法、口语表达中的句式等都要进行研究,并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自己能够一听就懂,将听下来的语句在心中随即翻译出来,并及时想出应对的语言;第二,对外汉语与第二语言的交融分析。对外汉语是与第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会分辨英语意思,将他翻译成中文,在给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时,再将汉语中复杂的句式、成语灵活地翻译成英语,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给出最好的答案,并在口语化的呈现上,找到更加准确的句子来应答,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各个语句的真正意思;第三,实践交流中的灵活运用。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查资料,也不能再上网去查询,必须养成一种随机应变、灵活应答的习惯,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能听清,随时随地做出回答,将汉语中意思与外语意思能紧密联系起来,在语言表达上发挥自如,才能取得教学成功。

(二)对外汉语的多媒体教学促进

多媒体技术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教师将教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其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案,融合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身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用幻灯片、电脑,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学习效果会更强。

(三)科学教学手段的促进

当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多行业大融合发展的趋势给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说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实验性的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都具有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性教学的方式,侧重于理论的文章或者是逻辑性强的文章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不错的效用。

(四)文化交流手段强化

口语表达不能脱离实际,文化交流则不能远离“基础知识”,这里说的基础知识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对外国文化的深层积累,尤其是平时在与学生或其他外国友人的交谈中,学习他们的文化,在对基础性的文化概念了解清楚了之后,才能进行深层的交流。这样,就要求这方面的人才在平时的积累中,对各国文化要有兴趣,对外汉语主要讲究的是实践,实践中避免不了有文化冲突,如果我们掌握了别国的文化,在交谈时则可以放松自如,侃侃而谈。另外,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在课上课下都要进行资料的查询,有哪里出现了教学瓶颈,哪国的文化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都要进行学习及更正,真正了解外国友人的想法与建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析他们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

(五)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外汉语人才的素质有待提升,不仅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包括在平时的自我训练中,应当积极应对一切问题,敢于面对错误,及时地改正。在国家教育机构分设的硕士学位内,进行适时考察,在这些已经拥有了这个学位的人才中进行再次考核,及考察他们的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又要对相关的实践技术、语言掌握情况等内容进行考察。对于相关的外国文化掌握情况、平时的言语积累、教学素质、品质等方面更要进行考核,不能随意就录取这些人员,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严明的课程,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否则会对以后培养人才战略、建立邦国化交流团队时,出现更多的缺失。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9)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这种情况:只要说母语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如果别人问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除了受过专业理论训练的人,其他人几乎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就更为突出。借用王尚文的一个例子:他一次遇到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她俩都穿着新衣服。他就问4岁的孩子:“是你的衣服漂亮还是她的衣服漂亮?”这孩子说:“我们两个的衣服一起漂亮。”那个5岁的孩子忙说:“不好说‘一起漂亮’,要说‘都漂亮’。”王尚文又问她为什么不能那样说,孩子想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说“不知道”。这种说不出道理却能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语感。关于语感是什么,语言学界对此有多种定义,其归根结底归于两种:一是直觉论,二是感受论。无论持那种观点,都离不开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本质。我们简单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直觉判断和理性推理的融合”。它虽是一种感觉,但是却包含人类对语言知识的理性沉淀。也就是说,虽然这种语言知识不会自动变成清晰的纯粹理性知识,可供人们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在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中,它却是一种固定的有理据的模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习得汉语这门语言,掌握这种语言技能,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关于汉语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要能让学生听得懂汉语,能用汉语写文章,能用汉语对话,可以阅读用汉语写的各种书报杂志。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常地用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在这一目标不断明确的过程中,我们对外汉语老师也不断强调语感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地位。尤其是受到语文学界的“语感中心说”的影响后,第二语言教学界也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应该以语感为中心”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也体现了学界中对语感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日渐重视。

我们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运用者,可能很少感觉到要非常费劲地在说话和写作中转化,也不会感觉到要特别注意什么就能自觉地在说话时和写作时自如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都是相互交融的,因此很难察觉其中其实是有阶段有层面的。但是在对外汉语地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汉语的阶段和层面却相对明晰,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别更是明显。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虽有相同之处,但区别也比较明显:(1)口语重在听说,书面语重在读写。有些留学生知道说普通话,却完全不认识几个汉字或者不会写汉字;(2)口语有即时性、快速性的特点,书面语则有时间间隔,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推敲。因此,虽然对某种语言的语感是相通的,但是在学习的阶段,针对以上区别,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我们主张书面语语感和口语语感的培养有必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将讨论把汉语影视作品即汉语电影和电视剧(这里所谈的影视作品都是以标准普通话为配音的,方言作品排除在外)运用到内隐式口语语感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在培养留学生汉语口语语感中的具体应用。

一、理论基础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从我们获得的知识来看可分为:一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或称“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二是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或称显性知识。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10)

四川工商学院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大学。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并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即加大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现代汉语课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从学情分析、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教材选择与加工、语音章重难点、课堂教学心得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了本文。

一、学情分析

本校文秘专业的层次为二专,招生范围面向四川全省,故学生均为四川人。他们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中又均使用四川方言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较低。部分学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更为薄弱,个别同学甚至不会说普通话。

其次,学生的学习心向不强,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较为欠缺;再次,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几乎从不预习、复习;第四,大部分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包含大量理论的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黄廖版《现代汉语》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等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1]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现代汉语》无疑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但教学任务应有所取舍。从以往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不少同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师,部分同学进入了企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同学成为了公务员。在未来的工作中,“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显然对学生更为有用,且实践性要求较高;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理论性太强、学习难度太大、实际用处较小,故其教学要求应降低;因此,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应集中在前两项。

三、教材选择与加工

《现代汉语》主流教材主要有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胡裕树版《现代汉语》(重订本)、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等。教材之间也常有相互矛盾之处,如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将“ong”与“iong”分别放在了“合口呼”与“撮口呼”;而后胡[2]、邵[3]二教材则将其分别放在了“开口呼”与“齐齿呼”。

与其他教材相比,黄廖版《现代汉语》简单易懂,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虽然黄廖版教材已经增订到了第五版,但仍有一些缺点,如系统性不强、知识点琐碎、部分用例较老,有些用例甚至与《现代汉语词典》有冲突等。这就需要教师参看其他教材,取长补短,综合加工。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最终采用了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四、重难点整合与筛选

(一)教学目标

语音章的实`性教学必然与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的同时,更突出普通话实践训练。语音章的教学目标就定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难度适中的、与普通话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根据所学理论解释并纠正自身或他人的发音错误;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并获得“二甲”证书。

(二)重难点分布

语音章的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各节重难点,即做到“舍弃”与“突出”。首先,舍弃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且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知识点,如第七节音位;其次突出实践性强、难度适中的知识点。经过整合和筛选,重难点分布如下:

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由于涉及到了相关语音知识,故将其纳入语音教学,进行综合考量。“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方言”列为了解与识记内容;“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的特点”列为重点内容。

语音章第一节“语音概说”,“语音的性质”“记音符号”列为了解与识记内容;“语音单位”列为重点内容,“音素、音节、音位、辅音、元音、声母、韵母、声调”则列为难点内容。

语音章第二节“辅音与声母”,“辅音的发音”列为重点内容,其中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是难点;“声母辨正”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发出及区分“n”与“l”及平翘舌的读音,尤其是“n”“l”,这两个音素在四川方言中为一个音位。

语音章第三节“元音与韵母”,“元音的发音”列为重点内容,其中单元音与复元音的发音是难点;“韵母的发音”“韵母的结构”“韵母辨正”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不能正确发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以及带鼻音韵母的读音,不能正确理解韵母的结构。

语音章第四节“声调”,“调类和调值”“普通话的声调”列为重点内容;读准现代汉语常用字词的声调为实训重点;纠正日常生活中受方言影响经常读错的声调为实训难点,如学生常常将“假期”读为“jiǎqī”“语法”读为“yǔfá”。

语音章第五节“音节”,“音节的结构”“拼音”列为重点内容,其中“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不能确定某些声韵是否能够拼合;“音节的拼写规则”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对“隔音字母的用法”“省写”“标调法”等都比较陌生,对《汉语拼音方案》在实际拼音过程中的利弊也不甚知晓。

语音章第六节“音变”,由于本节内容是普通话考试的内容,故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上声的变调”“哪些音节读轻声”“语气词‘啊’的音变”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读不准音变后的调值。

语音章第八节“朗诵和语调”,“语调”列为重点内容,其中“停顿、重音、句调”不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较为丰富,同时也是普通话考试的重要内容,故列为难点内容;学生常常把握不好“停顿、重音、句调、语气”,导致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语音章第九节“语音规范化”,“异读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列为重点内容,应让学生知晓“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为考普通话做准备。

五、课堂教学心得

上述语音章各重难点对于我校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如何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如何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主要有以下心得:

(一)调整教学计划,理论实训相结合

现代汉语课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教学周为16周,每周3学时,共48个学时,其中语音章共15个学时,时间跨度为5周。课程呈现出内容多、学时少、理论多、实践少、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语音章的知识与技能。为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文秘教研室专门将《普通话训练》这门实训课由大二第四学期调整到了大一第一学期,与现代汉语课相配合。

由于现代汉语课教学时间有限,故不能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只能对重难点进行即时巩固;而大量的强化练习,则交由实训课来完成。这两门课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实操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善于总结,利用口诀教学

口诀是规律化的总结。口诀琅琅上口,不仅便于同学们记忆较多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对某些语法理论、现象的认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口诀,如黄廖版《现代汉语》提供了上声的变调口诀――上连上,前字读35;上连非上,前字读21,句末上,读214。再如“一”和“不”的变调口诀等。[4]

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口诀。“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是学生们较难理解和记忆的一个部分,教材往往通过提供“普通话声韵配合简表”的方式,来直观地展现声母与韵母的搭配。左列为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7行;上行为韵母,按四呼列为4列;然后用左列的声母分别去对应上行的韵母,用数学式表示为“7×4=28”,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过繁琐。

其实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用韵母去对应声母,即“4×7=28”。总结如下:

1.开口呼可与j-q-x外的声母相拼;

2.齐齿呼可跟f/g-k-h/zh-ch-sh-r/z-c-s以外的声母相拼;

3.合口呼与j-q-x以外的母相拼,但与b-P-m-f相拼时,仅限于u;

4.撮口呼只能和n-l/j-q-x相拼。

虽然总数没有变,但记忆难度已经大大降低,若精简为口诀,则效果更佳。口诀如下,分别与上文的1~4进行对应:

5.面前不开口;

6.双中面前要齐齿;

7.面前不合口,唇音仅限u;

8.绿女撮口jqx。

(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与丰富

凡是有利于教学的手段,都应该借鉴和应用。“在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探索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语音章的理论较为抽象,发音全靠听觉感知,整章内容都不易理解。如何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就成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

黄廖版《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后附的光盘中,包含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辅音、元音和韵母的发音图片与视频。这些多媒体资源不仅便于教师教学,同时也利于学生自学。另外,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也应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声文并重,达到最大的直观效果。

本文以四川工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契机,尝试分析如何在语音章教学中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希望这些思考与探索能为“教”“学”带来帮助。

注释: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11)

1.习惯训练。笔者针对汉语学习零起点的外国学生,采取的方法是教会外国学生学会读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韵母表和声调的方法,并让外国学生能准确认读和拼写,逐步做到熟练掌握。

2.个人训练。外国学生训练汉语语音语调,可选定汉语语调有声资料进行模仿。如现代媒体中的录音机、随身听、电脑、语言复读机、MP3等,都可用来进行跟读、重复、正音等个人训练。同时,教师可要求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时常对着镜子训练汉语语音的口形、开口幅度和舌位等。

3.双人对练。外国学生在训练汉语语音语调时,可找一个汉语语音比较标准的中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对练,跟读,对读,方法不拘一格,只要能训练好语音语调就行。

4.群体练习。外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语音语调时,教师应采用群体训练的方式进行,因为群体训练可消除不少外国学生在众人面前羞于开口或难以开口的紧张心理。训练中,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让外国学生进行对读,进行语音语调游戏学习的方式等。

二、提高朗读水平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除了学好语音语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朗读。因为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正音”“练声”“练耳”,提高“用声”水平。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和文章的朗读,培养好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好外国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的方法是:

1.复述。即把读到或听到的语音材料重新讲述一遍。复述不是背诵,所以不要求一字不差。复述也不是朗诵,不能照本宣科。复述是模仿,要依照又要脱开给定材料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复述可培养外国学生的语感,让外国学生熟悉汉语语境、积累汉语词汇,以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2.诵读。诵读即熟读成诵,这是培养外国学生语感,不断让外国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方式。

3.跟读。即学生跟着教师读。教师的范读、领读以及引读,对外国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可激发外国学生读的欲望。

4.练读。即让外国学生个人自己进行练习朗读。可读语音语调,也可读课本中的篇目,形式多样。读的方式可是单读、齐读、小组读、角色读等。

5.仿读。即让学生模仿录音读。仿读中,可让外国学生学会自己正音,学会停顿和掌握朗读技巧等。

三、训练口语表达

让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进行口语表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尽量让口语走进外国学生的生活,为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真实情景,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等情景,并借助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汉语口语。那么,如何对外国学生进行好汉语口语表达的训练呢?笔者的方法是:

1.让外国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课堂上,教师让外国学生学着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或本民族特有的节日、风俗等。遇到中国各种节假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节假日的来历、风俗等,然后让外国学生复述,训练学生的口语。

2.开设“一日谈”栏目。课堂上,教师可开设“一日谈”栏目,让外国学生来讲汉语,训练外国学生汉语口语水平。这个方法可进行分段:一是课堂上,教师请两三名外国学生上台发言,题目不定,时间三五分钟,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谈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二是课堂上,让外国学生说说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操场、教室门外的松柏、教室里的讲台和粉笔、自己的家乡和朋友等。三是让外国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说话训练,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声、情、貌具备。这样训练,外国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汉语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