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古诗词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5:26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篇(1)

学习古诗词,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作了些探索,收效良好。我的做法是:重诵读,倡改写,抓积累。

一、诵读——感悟诗情画意。

古诗词有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严格而铿锵的韵律。因此,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但这种读不只是简单的按节奏读,更不是唱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诗,应该是吟诗,是对诗歌深刻领悟之后对诗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在诵读中,展现诗词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离别的依恋,思想的愁绪……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激发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

重诵读,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诵读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来。这给理解诗词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我抓住“平”、“低”二字,让学生领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壮观景象;抓住“争”、“迷”二字,让学生感受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

3,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诵读与感悟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而只有在深刻领悟之后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4,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写——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在改写中,学生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在不改变诗词主题的前提下,丰富诗词中出现的人物、景物、事件,增加诗词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环境、情节,使短小精悍的诗词变成曲折生动的记叙文或者隽永优美的散文。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改写的好材料。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木兰诗》、《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把《钱塘江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写成散文,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改写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如一同学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这样写的:“那次,我和几个友人在溪亭饮酒赋诗,觥筹交错,诗性勃发,不胜酒力的我,也尽兴喝了几杯,竟然喝醉了!不觉日落西山,驾舟回府,却忘记了归路。将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办?怎么办?’惊起了栖息在那儿的鸥鸟白鹭……“

三、积累——吸取诗词精华。

新大纲倡导学生学语文要“感悟、积累、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中去。我知道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1,积累成语。

很多成语源于古诗词。如“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骥伏枥”来自《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积累小故事。

古人写诗填词善用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向秀哭嵇康和王质观棋烂柯的故事,《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引用了“花”的典故。

3,积累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诗句。

新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有很多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名句,这些名句,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成了至理名言。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积累文学常识。

学习古诗词,要从这些古诗词中积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如一些作家的名、字、号、朝代、作品等,还有一些作家的称号或并称,如:

“诗圣”:指杜甫。

“王孟”:指王维、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唐代初年的诗人。

古诗词教学篇(2)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词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词,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词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词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词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词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

另外,由于诗词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词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拿到高雅的作品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词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高雅文学作品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诵读诗词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优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必然折射着深具灵魂穿透力的审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灼亮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优秀的诗歌和美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不但语言美、韵律美,而且意境和感情都非常美。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读诗、品诗、悟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二)形成情感体验

古诗词教学篇(3)

一、巧妙提问

凝练的语言是古诗词一个显著的特点,但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意的发展,以及古今汉语表达习惯的差异,给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增加了不少困难,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巧妙的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有培养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学习《采莲曲》一诗时,我在学生们充分阅读以后针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两具诗意的理解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采莲姑娘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大家感觉这样的问题很有新意,回答起来争先恐后,不但答出了“绿色”,还主动陈述理由。(2)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一下采莲姑娘的外貌。有的同学说:“采莲姑娘的脸像荷花一样美丽。”还有的说:“采莲姑娘就像一朵出水芙蓉。”多美的语言呀!这就避免了翻译诗文的呆板,也能够很好的检查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在入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首词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翁媪”一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户农家有几口人?”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有的说四口,有的说五口,还有的说六口......这时我板书“翁媪”两字,让学生回忆“翁”在我们在那里学过?它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很快回忆起《卖炭瓮》,齐声说“翁是老头”,然后我再提示大家看课后注释,说说“媪”是什么意思。大家边读“媪,老妇人,”边笑着说:“那户人家五口人。”就在着欢乐的气氛中同学们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抒情或豪放奔放,或凄恻哀婉;写景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幽雅致。如果配以恰当情景,不但可以使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意境,还可以更好的挖掘它深层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讲陶渊明《饮酒》一诗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一起来想象。老师用轻柔低缓的语调并配上悠扬的钢琴曲,描述道:“青青的竹篱、灿烂的、缥缈的远山、含情脉脉的夕阳、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几个形象的词语既圈定了范围,又给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钢琴曲细水潺潺依旧,同学们陶醉其中,遐想无限……

三、吟诵积累

下面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为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初读整体感知

教学伊始,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如泣如诉的音乐,低缓沉郁的语调,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把学生带入了悲怆的境界。然后自己在对照注释疏通诗意。反复咏读后,和小组同学谈谈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讨论后选代表在班上发言。这样,王昌龄不幸被贬,李白赠诗表“愁心”的主要内容,大家都能较好地掌握。

2、再读理解中心

古诗词语言精辟,蕴涵丰富,需要反复吟咏品味,才能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所以初读感知后,我要求学生进一步品读,找出你认为理解本诗中心的关键词语。大部分同学能抓住“愁心”一词。紧跟着教师追问:“‘愁心’具体指什么心情?”再读再议后,有的同学说:“‘愁心’是指李白对友人不姓遭贬的同情与关切之情。”有的同学说:“‘愁心’是指李白对王昌龄未来的贬谪生活的牵挂之情。”……虽然说法不同,但对中心的理解都比较准确。

3、诵读感悟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读好诗,只有深切体会其意境,才能真正体味到诗的精美,才能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而感悟意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在自然成诵后开展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超越时空,在更深更广的画境中徜徉。如果学生能够揣摩透画意,自然能把握住诗心。

四、常规训练

1、记忆性默写

要求学生默写出诗句原句。最常见的是诗句对接。为了避免单调乏味,也要不断变换形式。如匹配题,给出桂花、、荷花、栀子花几个花名,给出下列诗句:带到重阳日,还来就 。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然后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花名,这样就为枯燥的古诗默写增添了兴趣。学生不但爱做这样的题目,而且还主动向老师建议,搜集写草、写鸟的诗句,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搜集诗句等,学习氛围相当浓厚。

2、理解性默写

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一项训练,如《离京》中写作者虽脱离官场,但不忘报国的名句是:“ , 。”《饮酒》中表现作者超然物外的诗句是:“ , 。”

古诗词教学篇(4)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恰然自得的。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一个“悲”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3 节奏活动吟诗词

古诗词极赋声律美、意境美和节奏美,多种形式的朗诵,既避免教学的枯燥陛,又使诗词诵读指导多了一份灵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3.1 配乐诗朗诵。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给古诗配上适当的音乐,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曲笛的音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古筝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赞美美景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箫音色淳厚柔和,优美典雅,善于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

3.2 拍节奏说古诗。古诗本身是有节奏的,而节奏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但如只用一种节奏诵读古诗,孩子们很陕便会觉得没趣,所以我尝试将不同的节奏加入到古诗中。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也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基于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意义以及现状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篇(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但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中通过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轻视情绪在蔓延,或蜻蜓点水,或浅尝则止,其原因在于如下。

1.教师轻古诗词中思想文化的熏陶,重诗意翻译、字词解释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古诗词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一样,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再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不仅有违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味、感受、领悟中华古典诗词的博大内涵,以致引起学生厌学、轻学的想法。

2.受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教师重视阅读训练以应付考试,而忽略古典诗词的情感熏陶作用 推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实绩考核的影响依然是笼罩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于是教师只看重书面考试,不重视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诗词在丰富祖国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3.一些古诗词课堂存在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简单的现象 中华古诗词大多篇幅精短,却意境蕴藉而深远,可有些教师往往采用现代白话诗的教法,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了无意趣,也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课堂找不到因阅读思考而产生出的联想想象及思想情感的火花,空洞苍白,古诗词课堂变成了满堂灌、满堂考,古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词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每天诵读古词诗,如《小儿垂钓》、《村居》、《咏柳》、《望庐山瀑布》、《悯农》、《示儿》、《出塞》等,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悠远。这样日积月累,古诗词的熏陶会让学生慢慢产生兴趣。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形式美 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是中华语言的精华,是思维的灵动,不仅内容庞杂繁多,语言形式也美丽多姿、绚丽多彩。古诗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句式多整齐划一,对仗工整,而词曲句式参差不齐,另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小学生接触古典诗词,课堂上可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非凡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审美素养。如反复诵读中欣赏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音乐美,进而喜欢诗歌。如默写格律诗,会让学生产生形式美,如仿写古诗词,会让学生产生结构美,进而让学生尽情欣赏古典诗词之形式美。

3.重视诵读,体验古典诗词意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大声朗读诗词,重视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形成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或抑扬顿挫、或配乐吟唱,声情并茂直至熟读成诵。如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阳关三叠》曲子,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

古诗词教学篇(6)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诗歌产生积极的情感。借着学校诗歌教学积累活动的东风,我在课余就让孩子们进行了诗歌积累活动。第一步:鼓励大家寻找相应书籍,《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等,每天每组推荐一人在早读前将自己找到的一首古诗写在黑板上,并给每组各加10分。每天早上黑板上的诗总是满满的。学生非常踊跃。第二步:教师推荐精品诗歌。每周推荐一首,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学生对诗歌大体意思有所了解。然后要求背诵。第三步:举办手抄报展评活动。学生将自己喜爱的诗歌抄写四首在小报上。要求其中必须有一首是李白的诗,两首是课外的诗。现在小报已经上交,学生作品质量较高。第四步:给小报评分,使学生有成就感。有一定的积累,在课堂上孩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独特的美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最难莫过于体会古诗的意境。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实时性、直观性和交互性的特征,通过声、像、画等形式,凸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它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我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上的思路。我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把古诗抽象、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面,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古诗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它以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帮助学生很轻松地踏入古诗的意境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利用音乐和画面,创设情境,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美景。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

三、引酿蜜――注重阅读诗歌方法的指导

课堂中,教师努力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古诗进行深入的认识,勾画出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从而潜移默化的渗透阅读古诗时可以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来深入理解诗意的方法,进而对是诗句进行对比分类,加以鉴赏。

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课堂上,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学生很快就会受到感染。

四、树自信――促进学生的试水创作

语文的学习归结起来无非是学以致用,学生最终能将其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写出好文章。而诗词这种特殊体裁,为什么不落实到写上呢?这是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最终虽然很难,但我还是迈出了一步,而且有点收获。

古诗词教学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白话文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古诗词教学篇(8)

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很多大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导致以简单记诵为目的,忽略了诗词的真精神。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只是为了写作时引经据典,或者在交谈时展现学识。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诗词,只是为了应付硕士入学考试,从而提高考研率。背诵作品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在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不能被作品打动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哪怕能够背诵再多的作品,恐怕也无法由背诵者而转变成爱好者,更遑论从作品中去吸收精神的力量。量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导致质的变化,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并不限于简单的记诵,包含着涵咏玩味的意思。笔者遇到很多学生,他们能够背诵大量古典诗词,但他们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对古典文学也毫无兴趣。单纯的背诵作品,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并不大。

正因为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作品上出现偏差。在大学课堂上,老师选讲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各种选本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作品。然而,广为传播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各种诗词选本的质量良莠不齐,单纯依靠选本去选择作品,只会陷于重复或是偏见之中。作为一名担任古典诗词教学任务的老师,缺乏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博观通识,不能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鉴赏能力,是很难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挑选出真正好作品的。

还有一部分大学老师在教学中常将作品孤立起来,断章取义,从而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很多老师除了对自己研究的作家比较熟悉,对大多数的作家都不曾认真去读他们的年谱、全集和历代的注本。他们常常以课时有限为由,忽略对作家生平资料和思想心态的讲解。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对一些作品的解释存在偏差,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在诗词教学中屡见不鲜。

目前,大学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对诗词格律的忽视。很多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并不了解诗词格律,甚至分不清古诗和律诗的区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编写的缺失,大多古代作品选没有涉及作品的声律特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先生选编的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解题”到“注释”均未涉及作品声律特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大学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作品选来看,标明作品体裁和声律特点的教材笔者尚未看到。各种文学史中在分析作品时,也鲜有提到声律特点的。

二是教学的忽视。声律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缺失的一块,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很少有老师讲授与诗词格律有关的知识。在一般的大学中,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多古代文学的大学老师不懂声律,而古代汉语、音韵学等课程的开设也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教学很好地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音韵学的知识应用到古代诗词的阅读中来。

三是诗歌刊物和媒体的误导。大量诗歌刊物将只有简单押韵、不讲格律的作品标注为“律诗”。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介绍一些诗歌作品时,以字幕在显眼的位置标明为“律诗”,事实上那些诗歌是不符合律诗的格律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误导人们对“律诗”的认识,不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承。

正因为对声律知识的忽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将古典诗词当作纯文本来阅读。而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字和声音的结合体,单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解读无法真正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针对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关于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既不是要培养诗词创作者,也不是要培养诗词的研究者。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要传承诗词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挖掘诗词中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诗歌不只是那长长短短的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你有了读诗心情,当你学会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你会发现,即使最平凡琐屑的细节,也处处洋溢着惊心动魄的诗意之美。比如吃饭,原来不只是果腹充饥,还可以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可以是“晴窗雪沫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比如恋爱,原来不只是耳鬓厮磨,还可以是“朱灯灭,朱颜寻”,可以是“梅如雪,雪如人”。给学生讲诗歌,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记住某几个作家,读懂某几部作品,而是要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情,让他们在某一刻能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必成为诗人,但至少可以保留诗心。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这也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1]如何去延续这条感发的生命之长流,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

选择第一流的作品来进行讲授,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是老师要努力培养自己艺术的审美眼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教材编选的不断改进。真正的好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如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等都是应该考量的标准。但是,最好的诗词是从诗人心灵中流淌而出的文字,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这些既定的标准去考量。比如杜诗,早期的作品选倾向于“三吏”“三别”这样带有人民性的作品,而现在的作品选开始更多地选取杜甫到夔州之后作品,如《秋兴八首》《登高》等,这些作品无疑代表了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但除了这两类作品之外,像《赠卫八处士》《又呈吴郎》这些作品没有太多技巧,却能直指人心,题材没有那么高大上,却在平凡琐细中更能见出真实和深刻,不失为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正因为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也可能会经历的事情,它们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所以,我们有理由去期待一套更柔软也更温暖的文学史和作品选。

古诗词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1 引言

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使其更深入的了解诗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注意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初读诗文,落实字词句教学

一首古诗,一般是一课时完成,要求达到的目标要一一落实,包括生字的认识、书写等。依据学段不同,初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初读古诗文离不开词句教学,低段教学尤其如此。试想,如果学生生字认不清形,读不准音,如何能读懂并体味诗意呢?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赠、汪、秀、舟、欲、踏、潭”等生字,会写“舟、乘、汪”等3个生字,教师要夯实这些字词的教学,以便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的增多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初读诗文认识生字也逐渐由“细致变粗略”,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总之,初读诗文要依据学段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读通读顺,以达到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3 语言美:即品词析句 体味诗情

小学古典诗词具有着篇幅短小、语言精美、事物抽象、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引导学生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与甄选中的理解、体味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语言的美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充分预习古诗后,开始学习古诗的内容,首先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字一句的让学生自己慢慢的去领悟,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翻找;其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上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次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黑板上,由全体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重难点处老师适当点拨,画龙点睛。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引领孩子品味词语,即通过置换词语进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让孩子思考作者先曾写成"春风又过江南岸"而后换成"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原因?"过"字与"绿"字有什么不同?在推敲词语的同时感悟到这样一改,全诗境界大为改观,整个江南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便色彩鲜明地跃然纸上了。

4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借助现代教学设备,这样能使诗歌的意境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

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

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5 恰当引导,求理解求深入

古诗词内涵极其丰富,如果语文老师引导得不好,只讲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带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学生难对诗词产生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应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走入诗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同样,讲到辛弃疾的《清贫乐·村居》一词,老师可这样提问:“同学们想想看,他们兄弟三人,谁是家中的主要劳力?”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大儿子。”“对了!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哦,从‘锄’字可以看出,扛锄头是比较重的活儿。大儿子年龄大些,所以他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我们再接下来看,二儿子年纪稍微小些,所以他就做些纺织之类的活,在仔细地编织鸡笼。而三儿子呢,他年龄最小,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所以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老师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诗词的美妙意境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教学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97―01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词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其中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表现为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体化,更易于使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如,在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通过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言、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能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使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在教学“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在丝丝微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些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一心理作用,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能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古诗词因时空跨越度大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言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小学教学古诗词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在教学“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词是诗人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教者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在教学《咏柳》一文时,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古诗词教学篇(11)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