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意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6:07

网络意识

网络意识篇(1)

互联网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种新生事物,随着它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网络广告从不景气的冷冬走向暖春,可以说是在广告诉求方式、受众心理探索上的理性思考过程。目前,网络广告也在寻求更合适的形式,以弥补现实处境带来的尴尬。其中,潜意识诉求成为网络广告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并且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对于潜意识,许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解释,利用好这些解释对我们探求网络广告的诉求有很好的帮助。

关于网络广告受众潜意识的研究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对于潜意识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他充分认识到潜意识及其动力作用的重要性,并找到了研究它的方法,且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

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潜意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能量巨大;2.最喜欢带感彩的信息;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4.易受图像刺激;5.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6.在放松状态下潜意识最容易沟通。

潜意识如同“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对实现成功具有巨大的作用,博恩・崔西曾经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大3万倍以上。”因为潜意识是形成人的一切思维意识的源泉,对人的动作、行为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它影响我们的思考、感觉、行动的方式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在超市购买礼品时,就会下意识地联想到“送礼就送脑白金”的电视广告。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络广告受众心理认知模式时,也应该充分把潜意识运用在网络广告视听效果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上,使它在网络广告创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网民受众构筑一个宽阔的信息认知平台。

虽然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活动的存在,但它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学者维克利于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汽车影院里做的一个潜意识诉求实验,证明了广告信息在进入观众的潜意识当中,是潜意识的力量勾起了观众的购买欲望,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从而激发受众的潜在需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潜意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是令人惊叹的。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广告,是在国际互联网站上通过图文或者多媒体方式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站点的宣传手段。在任何时候它都是通过不断在网页上出现,来向广大受众宣传自己的产品品牌,以强化品牌名称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为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网络广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提高其有效的关注率,并唤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把人们的潜意识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最终达到有效地完成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任务和效益。通常来说,要想引起人们对某件事情的注意,首先就要让他进入潜意识注意的状态,然后发展成为有意注意。而在这其中,广告信息外在形式的刺激性成为潜意识注意生成的决定因素。网络广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受众只会被跳动的广告图标、Flas、网络小电影广告等形式吸引,然后才会逐渐被引导到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打开以后才会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这种状况就属于从潜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状态了。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改变潜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视觉感官刺激,将一些正面的信息或画面输入潜意识之中。所以,外部刺激对于受众来说是很关键的作用,而这一点对于传播者来说,恰恰是最应该研究和总结的。

网络广告中的潜意识分类

潜意识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其分支庞杂。而运用到网络广告的潜意识形态多表现为镶嵌的视觉潜意识和听觉潜意识。

人们的视觉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在判断物体整体特征时,无意识视知觉具有形状优势效应①。也就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人们会受到视知觉的刺激,它是“通过提供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信息达到说服的目的”。②网络广告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镶嵌,镶嵌是视觉潜意识的一种,是运用高速摄影或喷墨技术插在某个画面上的微小的图像。当我们打开网站时,除了可以看到镶嵌在各个网页上大小不等的各种广告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以极快速度弹出来的广告窗口,它有时还可以强制性地占据整个屏幕或不定向地游弋于网页之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令我们特别讨厌,但是它在无形之中还是刺激了我们的视觉细胞并引起我们下意识的注意,这有时能起很大的视觉冲击作用。如果这些网络广告符合我们的兴趣或当时的需求,就能引起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从而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听觉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指诉诸声音的潜意识暗示。大量的心理学实际研究结果发现,阈下刺激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研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尔逊在1979年所做的“两耳分听”实验。这个实验证明“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之中,仍然发生影响”。③在网络广告运用中多以企业形象广告多见。企业形象广告主要传递企业独特的精神、理念,而通过音乐特定的旋律、节奏,可以使网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领略隐约的企业文化。另外,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的网络广告,它将更全面地发挥潜意识对人的本能刺激。

因此,网络广告在制作和设计时应该注意:l.色彩鲜明醒目,标题简明扼要,图像清晰,点明主题,构图新颖独特,在较短时间内唤起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2.通过明快悦耳的节奏和旋律,刺激受众的听觉潜意识注意。3.运用新异刺激与强烈视觉对比的动画形象,并结合强烈劲爆的音乐,充分激发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听觉潜意识注意及触觉潜意识注意。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到受众的好奇求异心理,并以最新鲜最奇特的内容入题,来不断地激发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潜意识注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转换成有意识注意,最终网络广告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潜意识在网络广告中的外延表现

早期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基本上都是通过点击率来衡量的,但事实上衡量网络广告效果的合适标准与主要依据并不是点击率,如果要是按照点击率作为衡量依据,那么很大一部分网络广告的效果就会被忽视。当网民看到网络广告横幅时,广告就已经产生了效果,而并非要亲自去点击之后才会产生效果。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整地看完一个四五秒的banner,他就会了解这个广告的大概内容,该网络广告的目的就已经达到。目前,网络广告的形式除了交互式广告需要网民的点击参与外,大部分形式都是通过潜意识来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其形式主要包括:网幅广告、文本链接广告、电子邮件广告、插播式广告、赞助式广告、伸缩式网幅广告、网上视频广告、网上流媒体广告、网上声音广告等。

从长远的角度看,目前的青年人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忠诚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更甚,10年后他们将成为最有能力的消费者。网络广告能否风光,一方面需要网络技术的创新带给人们新鲜感,另一方面需要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再度宠爱”。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冒险,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因而,网络广告的潜意识作用更容易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这对于欲长期树立品牌形象或抢占下一代消费市场的企业广告(如SONY、NIKE)尤为有利。

今天,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Internet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崭新的大众媒体,正在悄然驶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的优势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广告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既可以为不同的受众实施不同的广告宣传,也可以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送多感官信息,并为消费者和广告商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潜意识现象广泛存在于网络广告之中,其力量和作用是巨大的,网络传播者应很好地掌握并使用人们的潜意识规律,提高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使网络广告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则是我们应该深思和研究的重点。

注 释:

①柯学、白学军、隋南:《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形状优势效应》,《心理科学》,2004(2)。

②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网络意识篇(2)

近几年来,Internet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开始了以提供和保证网络联通性为主要目标的第一代Internet技术,向以提供网络数据信息服务为特征的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过渡。与此同时,继数以万计的商业公司,政府机构,“搬家”网络后,众多的教育机构也纷纷粉墨登场,各校的教育网由中国教育网统一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教育网是我国统一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几个接口之一,这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校园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安全。尤其是刚刚建网的边远乡镇。众所周知,作为全球便使用范围最大的信息网,Internet自身协议的开放性极大地方便了各种计算机连网,拓宽了共享资源。但是,由于网络协议本身的开放性和兼容,以及在使用和管理上的无政府状态,逐渐使Internet自身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之相关的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的传播以及网络数据窃听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对与Internet互联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在远程教育中,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更加重要,要杜绝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方向有:

一、对操作系统的选择,目前在市场上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系列,Linux系列和unix系列等。其中Linux系列是开放源代码的,随着Linux和unix技术力量的充实逐渐打破了windows一统天F的局面,再加上近来windows安全漏洞层出不穷,Linux和Unix有逐渐取代网络服务主机的势头。但是,用过windows系列的人都应说知道windows友好的界面和方便、快捷、简洁的操作。为此在我国使用windows系列的用户还是占绝大多数。因此建议在校园网中,尤其是在边远乡镇技术力量较薄弱的地方应该选用windows系统。如果不提供网络服务,仅仅是为了连线上网,windows系统是一个很理想的选择,既安全又便于操作,如果一定要使用windows2002以上的系统就一定要加强合法用户的密码,使用组策略,停掉不必要的服务,关闭所有共享,尤其是IPC空连接。

二、使用防火墙。设置防火墙的目的是为了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设立唯一的通道,简化网络的安全管理,实现防火墙的实际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原则上,防火墙可以被认为是这样一对机制,一种机制是拦阻传输流通过;另一种机制是允许传输流通过,而实现这对机制的就是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简单的描述就是可以认为是允许或不允许访问什么地方和访问到什么程度。防火墙按概念大体上可分为网络级防火墙,应用级防火墙和双宿主机防火墙,各种防火墙技术都是各有优势、互有长短的。但是笔者还是建议在一般乡镇,技术实力还不甚雄厚的地方,使用应用级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的结合应用。因为应用级防火墙一般是运行服务器的主机,它不允许传输流在网络之间直接传输,并通过它的传输流进行记录和审计,并有详细的审计报告,这样就便于管理员随时管理和检查。应用级防火墙的模式如下。

实现防火墙所用的主要数据技术有数据包过渡,应用网关(AppLicationGattuay)和服务器(Proxyserv-er)等,在此基础上分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及有关技术的适度使用也是保证防火墙有效使用的重要因素。

当然,使用防火墙技术始终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方式。无论你屏蔽了多少端口,禁止了多少服务,只要连线上网,就有可能受到政击。比如说最新的端口反弹技术,以及利用“80”端口出入的http遂道技术,就使用防不胜防,对于初级的网络管理员,对于边远乡镇缺乏技术实力的网络服务器,应尽量使用比较强壮的密码,及时开放病毒库文件,勤打补丁,勤检查,发现一有可疑的进程应马上检查清楚,停掉一切不必要的服务。如果可能,尽量使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在网络上传播的安全。保障网络的安全,一方面靠技术,但更重要的是靠意识,一个具有良好意识的管理员是应该不会出现空连接弱,密码和出现常见的漏洞的。提供网络服务的除了保障信息安全外,还要保障硬件的安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如何保护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将是长期、持久的严重问题。

【参考文献】

网络意识篇(3)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主动营造集宣传、引导、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格局

网络中心派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网络舆论引导监督工作,负责监控、收集好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切实提高舆情监控的广度和效果。同时,从明确责任入手,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一是明确结合本机关的职能,细化网络舆情监管指南;二是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做好本单位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上报工作;三是制定好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积极配合宣传部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二、强化分析研判,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防止各种有害信息传播

对于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案件线索类网络舆情,确保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在不泄露案情的前提下,适时在网络上通报调查进展。调查结束后,对反映属实的舆情,按规定予以通报;对于舆情反映不属实的,用证据消除顾虑,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三、强化正面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巩固壮大网络主流舆论

从2018年初,网络中心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管理,对网络新闻、消息从线索提供、初稿采写,到审稿签发、网上发送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信息、公开工作既顺利进行、健康发展,又无失密、泄密事故发生。网络中心及时了解掌握本机关的政策落实、重大部署、重要工作推进和重要案件信息,通过网络择机适时向社会公开。

同时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并提前准备好相关舆情预案,尽量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在发现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时,本着“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迟、宜统不宜分”的工作方法,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和以互联网展开合作,拓宽掌握网络舆情的渠道,及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壮大网络主流舆论,使网友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明辨是非。

四、强化平台建设,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引导,权威信息

网络意识篇(4)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Teacher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Study in the Current Network Environment

Cui Xiaoke1,Bai Xue2

(1.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Xi'an 710068,China;2.Shaanxi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llege,Xianyang 712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social sectors of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depth all walks of life,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omputer network,which not only provides us with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reference,but also to us with threats to the network.As a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we not only use the computer network to engage in education,teaching,the same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our network awareness and education efforts to teach our students how to correctly use a reasonable computer network.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Teacher;Network Security

一、我国现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而且计算机网络安全状况也不是很乐观。

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海量的教育、教学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我们学校教育层面的各个角落,在现阶段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信息都拥入了互联网之中,但是我们现在对它暂时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在如此海量信息的网络环境之中,很多能够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都隐藏于此,比如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来窃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来威胁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黑客为满足自己欲望而对网络进行攻击,借助网络来进行高科技的犯罪行为等等,这些种种行为都严重威胁到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当今社会有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与网络,上网浏览一些损害身心健康的色情、暴力等违法内容。

二、教师面临的网络安全的威胁

网络是面向使用互联网的全部用户的,所有的这些资源都是通过网络来实现共享的。一般来说,所谓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威胁主要是指一些计算机病毒、黑客的网络攻击以及拒绝服务等方面,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下面几种:计算机病毒以及可以的网络攻击、破坏系统以及影响其正常运行、盗取有用数据、盗取身份、不受限制的访问、随时充当合法用户、影响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数据流分析等。总起来讲,作为教师所面临的网络威胁主要有三点:第一、操作者无意的一些失误。第二、人为的恶意攻击。这一类的攻击大体分范围分两类:一类是主动攻击,它用各种方式有选择的破坏一些信息的完整和有效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这类是指在不影响你网络的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来自动进行获取、窃取、破解来获得的一些重要的信息。第三、软件自身的一些漏洞和“后门”。一个软件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安全无漏洞和破绽的,但是这些漏洞却正好是黑客们进行攻击的首先目标,这所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作为教师你要说你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都是技术问题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这其实还是意识和管理的问题。在教育界,如果从教师教学育人的角度考虑的话,那网络安全主要知的是教师希望在通过网络教书育人的时候所涉及的一些隐私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在网络信息中传输时候应该受到必要的保护,以免别人利用网络手段切听、冒充、修改、诋毁等手段对教师的隐私和个人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文档不会受到外界非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破坏。从学校网络管理的角度去考虑,网络安全主要是指希望对本学校的内部局域网信息的访问、修改等操作给予一定的保护和控制,以免感染病毒、被人非法存取、拒绝服务、非法占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已经非法控制我们的网络等等,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从社会的教育角度来考虑的话,网络安全主要指要净化网络上的不健康的内容,严重杜绝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垃圾信息出现在网络上。

三、增强教师网络安全意识和操作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首先就要提高自己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作为老师一定要多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经常关注一些网络安全知识的网站,并且时刻注意自己使用的软件或者系统的补丁程序更新情况,出现新的补丁一定要即使修复和更新系统。

其次,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一个认识:并不是计算机安装了防火墙,装了杀毒软件这样你的计算机就是安全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网络安全的防范体系不可能你一次安装防范好后,就永远不会受到攻击。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要在网络操作的过程当中就时刻注意一些病毒和黑客的行为,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自己的网络不受外界的破坏和攻击。

最后,教师也要多多观察和注意学生使用网络的状况,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不管学生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上网,老师都应该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以及道德知识的教育,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来面对自己使用的网络。同时,作为老师应该积极主动的给学生提供一些对其有用的、丰富的、健康的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生营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教育自己的学生在网络上一定要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维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田园,司伟生,韩瑜.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网络意识篇(5)

一、强化组织领导,合理分工安排。

我校校长及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各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各负其责的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终考评,与教学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制度。签定一系列相关责任书,成立意识形态工作小组。并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和意识形态领域主题教育,通过反思分析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对存在问题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有效组织学习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对意识形态方向的认识。

二、常抓学习教育,强化思想认识。

我校认真思考,周密计划,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传达学习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强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以“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幸福教育.党员领航”主题教育为载体,通过领导干部上党课,警示教育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工作力度,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2、坚持学习制度,将学理论、学业务和党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3、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和其它先进典型事例,强化宣传,收集资料归档。

在教育党工委直接领导下,配合抓实党建工作。主动作为构建党建带动并促进队建、团建工作,抓群团建设促党建的模式。围绕党建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恪守政治安全之责,时刻警醒教职工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教育,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意识形态安全之责。

落实守土有效之责。全体教职工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做到工作有责、认真负责、尽职尽责,要主动作为、担当作为、有效作为、有所作为。

三、抓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让其以高度的工作激情完成工作。

落实学习制度。学校领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开展书记上党课活动。

抓好党建工作。利用“三会一课”有效契机,宣讲典型事例、政治学习、听报告等方式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意识。

营造氛围。通过召开会议、宣传等形式,动员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参与文明建设。同时,利用校园网站、微信群、QQ群,积极宣传活动动态,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工作方向。

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抢占互联网阵地,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要加大投入,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对全校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开发一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并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造出一个学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

五、下一步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1、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党工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精神,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政治方向。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校党总支、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和各处室工作计划当中,纳入年终评优选优工作。

网络意识篇(6)

我校校长及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各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各负其责的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终考评,与教学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制度。签定一系列相关责任书,成立意识形态工作小组。并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和意识形态领域主题教育,通过反思分析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对存在问题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有效组织学习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对意识形态方向的认识。

二、常抓学习教育,强化思想认识。

我校认真思考,周密计划,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传达学习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强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以“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幸福教育.党员领航”主题教育为载体,通过领导干部上党课,警示教育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工作力度,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2、坚持学习制度,将学理论、学业务和党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3、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和其它先进典型事例,强化宣传,收集资料归档。

在教育党工委直接领导下,配合抓实党建工作。主动作为构建党建带动并促进队建、团建工作,抓群团建设促党建的模式。围绕党建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恪守政治安全之责,时刻警醒教职工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教育,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意识形态安全之责。

落实守土有效之责。全体教职工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做到工作有责、认真负责、尽职尽责,要主动作为、担当作为、有效作为、有所作为。

三、抓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让其以高度的工作激情完成工作。

落实学习制度。学校领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开展书记上党课活动。

抓好党建工作。利用“三会一课”有效契机,宣讲典型事例、政治学习、听报告等方式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意识。

营造氛围。通过召开会议、宣传等形式,动员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参与文明建设。同时,利用校园网站、微信群、qq群,积极宣传活动动态,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工作方向。

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抢占互联网阵地,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要加大投入,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对全校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开发一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并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造出一个学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

五、下一步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1、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党工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精神,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政治方向。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校党总支、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和各处室工作计划当中,纳入年终评优选优工作。

网络意识篇(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在网络安全问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在《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中指出:“在所有的信息安全系统框架中,人这个要素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革新人们陈旧的安全观念和认知文化,才能真正减少信息安全可能存在的隐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虽然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且造成了较大损失,但网民的安全意识依然较低。仍有4.4%的网民个人计算机未安装任何安全软件,近50%的网民不重视网上的安全公告。笔者对所在学校和其他5所广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72份),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在调查中,100%的学生都有QQ号,86.54%的学生在网上了自己的真实材料,38.7%的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生日、电话号码、学号等来设置QQ密码,26%的学生未给自己的电脑设置开机密码,7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有意识地注意网络安全方面的信息。在回答“您认为避免黑客攻击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时,大多数同学选择法律约束、网络警察管理、使用网络安全产品等,选择提高用户安全意识的学生仅占44.7%。在大学生的观念当中,网上有黑客、病毒、木马,但网络犯罪离自己很遥远,网络安全和自己关系不太大,不妨碍自己在网络上潇洒地游走。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整个网络环境的问题、学校教育的空缺,也有大学生自身网络素质的问题。

(一) 网络不安全因素比较隐蔽

网络不安全因素的隐蔽性欺骗了大学生。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在调查对象中,只有1.4%的学生有过QQ号、MSN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90.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对高度机密且有价值的数据、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感兴趣,对普通大学生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52%的网民曾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安全对众多网民来说不再只是停留在新闻报道或他人的言谈中,而是需要实际应对和处置的问题。”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曾经说过:“随着电脑数据库的降临,一种新的话语、实践便在社会场中运作,你可以把社会当做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在他看来,数据库构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在这里“把我们的私人行为转化成公开布告,把我们的个人言行转化成一种集体语言”。这一观点并非危言耸听,现代网络技术可以把人的每一个网络行为都记录下来,尤其是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需要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如果需要,通过这些记录可轻易获知个人信息。

事实上,网络安全不仅是指网络信息安全,还包括网络设备安全和网络软体安全。由于技术原因,目前的电脑操作系统都存在安全漏洞,入侵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借助系统漏洞入侵他人电脑,或盗取他人的信息,或借用他人电脑对网络实施恶意攻击。所以,网络安全出了问题不只是个人隐私泄露,也不只是频繁地重装系统的麻烦,而是可能导致经济损失,甚至还可能使自己成为罪犯的替罪羊,陷入到法律纠纷当中。

(二)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

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与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缺位有着一定的关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大学生普遍知道诸如防火墙、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方面的常用术语,有74%的学生知道要给电脑安装防火墙,要定期升级病毒查杀工具。然而,83.6%的学生认为只要有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工具就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却不清楚不良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工具的不正确使用、系统本身的漏洞等都是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一般都是来自于周围的同龄人或互联网,很少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目前,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公共计算机课程,但是该课程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严重滞后,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安全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行走在网络危险的边缘而不自知。随着网络诈骗等犯罪现象的出现和攀升,有些大学生开始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然而由于自身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网络使用的技能不强,使得他们尽管很关注自己的网络安全,但是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窃取和破坏行为常常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束手无策。

2.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空白,网络道德观念模糊。目前,高校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课程,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太清楚,网络道德观念也比较模糊。在参与网络活动中,多数大学生既不顾他人的安全,也不注意自己的安全,一不小心就触犯了道德和法律。前些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等就是通过“人肉搜索”找到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姓名、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对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喜欢“人肉搜索”的人只讲自己的快意,却意识不到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对他人隐私的侵害。

(三)大学生对网络的强依赖性削弱了其网络安全意识

每个大学生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进入大学,然而当大学生活扑面而来时,他们的梦想却“流离失所”,紧张甚至枯燥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彷徨。与此相反,网络世界的丰富、自由、多彩、轻松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这里方便、快捷、廉价、丰富的娱乐方式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首选;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里没有师长的约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对网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在放任自己时,安全意识也逐渐被削弱。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

网络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他们了解世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一)充分利用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1.在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知识的内容。目前,高校计算机普及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而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比较少。应在该课程中增加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计算机系统管理知识,应该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等知识,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了解,使之了解系统管理用户、文件和其他硬件资源的安全机制。这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自学能力和抵御网络侵害的能力。二是网络安全知识,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安全策略,如加密解密算法、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增加正确使用网络、病毒的处理等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使之正确、安全地利用网络资源。

2.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课程,只是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涉及健康、安全上网的内容,但是几乎没有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相关法律的空白。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网络安全法制教育,应当把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范畴。比如,在课程中增加《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网上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积极拓展课外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1.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也是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就课堂教学中不能深入讲解的问题或薄弱环节举办讲座,如网络行为规范、个人计算机安全策略、计算机病毒的新动向、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等。通过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可以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2.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学校应该定期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让全体师生一起了解网络风险,形成安全责任意识及行为习惯。在对学生的培训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并遵守学校网络使用条款,了解网络中存在的风险,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寻求帮助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培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有关数据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自身的权利既是限定也是保护。

3.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大赛、网络安全知识调查、网络安全主题漫画比赛等,这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在校园中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成立校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本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定期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动态。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指导下,使学生养成“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蒋莉,杨培静.欧美国家如何培养网络安全意识[J].中国教育网络,2008,(8).

[2]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意识篇(8)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觉和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464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进而使网络意识形态能够充分发挥其塑造政治认同、凝聚公众力量的作用。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协同探索文化自信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在逻辑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软动力,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或终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二者相融共生。

(一)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软动力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本质目的在于维护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最直接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也直接表现为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32文化和政权从来都是荣辱与共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软动力,文化自信之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之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载体进行的意识形态软渗透,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来浸润人心,自下而上增进国人的政治共识和价值认同,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防线至关重要。

(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4]32决定文化的思想内容及价值取向,统领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进程及未来方向。意识形态所呈现的文化底蕴、文化特性及所发挥的文化功能是意识形态文化性的直接表现,文化性是意识形态的天然属性。纵观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次跃迁,对应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表现形式。古代意识形态主要是为封建王权服务的,儒学作为较为稳定的文化形式,其中所蕴含的大一统、内圣外王等价值观念最终也是为封建政权服务;到了近代,一批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展开革命斗争,其中蕴含着革命思想和观念的革命文化,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化形式;而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人民是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旨归。我国意识形态的变迁深深印证了意识形态具有的文化性。

(三)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5]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能动反映,又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走向荒凉化,文化自信的消蚀,自然会造成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突破。反之,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自信心的增强,自然会促进意识形态治理的良性发展。以意识形态为引领,发挥意识形态的正向引领功能,并将此作为文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框架基准和检视尺度,必将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提出,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一致的目标,两者同向同向,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和旨归。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剧烈的隐性斗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助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以坚定意识形态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增进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协同拓展文化自信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是筑牢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有效对策。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在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得意识形态治理场域由现实空间拓展到了网络空间,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逐渐转向隐蔽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被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被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侵蚀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多元思潮削弱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迅速、便捷,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文化大舞台上,文化的健康发展能促进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反之,借助文化外衣的意识形态隐形渗透,将是摧毁国之根本的“烟幕弹”。“当文化成为一种舞台,上面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而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6]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在文化外衣的遮蔽下,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多元社会思潮不仅打着学术的旗号,在学术领域以某种观念形式反映其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更是通过一些文化载体,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不断扩大、加快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从学术领域蔓延到大众生活领域,削弱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些思潮的背后通常是以西方文明为标杆,站在西方价值立场上,其目的是要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网络文化“泛娱乐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7]网络空间的“价值凝练和信仰积淀本是一个洗尽铅华而渐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比较鉴别中愈显坚定的历程。”[8]但是,在网络媒介的助推下,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人们浸染在娱乐环境之下,逐渐丧失内心的批判性和超越性思想,接受放弃理性、放弃崇高的思维。在网络空间的“娱乐狂欢”中,经典和权威被质疑,正能量、有价值的思想一度遇冷,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被消解,国人逐渐丧失正确道德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精神世界贫瘠,信仰坍塌。尼尔·波兹曼曾这样描述:“互联网时代正在构建这样一种娱乐化的大众媒介,其提供的肤浅甚至是恶俗的快乐是欲望发泄式的,是缺乏思索和精神参与的。一切文化内容都无声无息甚至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9]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弱化,文化中介链条的腐坏,文化内涵的冰解云散。一旦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被削弱,文化自下而上凝神聚力、增进认同的软功能也会消失殆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防线将会不攻自破。

(三)网络舆论风波侵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解构。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网络上的技术优势,抢夺网络宣传的高地,在网上散布各种、主义的言论,过分夸大党的领袖人物在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大肆叫嚣西方所谓的“民主”“平等”与“自由”,宣传西方价值观,动摇意识形态的价值根基。聚焦国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放大社会矛盾,宣扬论,引导错误舆论,酿造舆论风波,动摇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借机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妄图以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正如福柯所说:“占主导地位的权力者总是通过编制特定的话语,嵌入其复杂的思想意图,进而传递着、产生着权力,并强化着权力。”[10]西方国家用正面的意识形态宣传和负面的网络舆论抹黑,唱响西方,唱衰中国,利用网民话语的聚合力量,逐步侵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对策研究

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治理相融共生,抓住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治理的契合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增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以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现实问题,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1]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选择的正确的科学理论,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和人民就会失去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必然导致文化的衰弱、思想的混乱甚至社会的动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坚持党在组织上、宣传上、实践上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首先,在组织上,要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群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率,积极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纷争。其次,在宣传上,用国民喜闻乐见、与时俱进的宣传话语,提升话语宣传能力和理论宣传能力。最后,在实践上,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和分析当下面对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能力。

(二)弘扬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

任何文化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载体,亦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载体。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2]337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延伸,潜移默化地影响网民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共识、增进认同的作用。首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到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产品中,使凝聚着思想认同、价值共识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到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的作用,增进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意识。其次,推进开展网络领域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广域性,通过党网、党媒等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传播载体,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形成最广泛的历史共识和思想共识,直面网络多元价值和多元思潮引发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最后,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引领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的网络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事业和网络文化产业也应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前进发展。

(三)增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格局不断被改变。指出,“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465因此,舆论阵地必须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占领,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掌握。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12]332占领“主阵地”、掌握“话语权”,首先,互联网部门和相关行政部门要不断提高管网用网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具有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舆论平台,使其成为主流舆论的掌舵者和传播者,逐渐形成舆论中心,引导正确舆论走向。其次,以党报、党刊、党网、官网、官方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要创新网络话语传播形式,采取网民更易于接受、便于理解的话语形式,对错误言论和导向,准确、及时、有力地回击,避免其形成舆论态势。最后,依法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现实秩序的约束,促进其更好的发展。要构建完善健全、与时俱进的网络舆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强制约束各方主体的网络发声。通过灌输引导和法治约束使网上的红色地带迅速扩大,灰色地带加快转化,黑色地带明显缩小,进而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J].学海,2017(6):5-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4].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4-605.

[6]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开放社会[M].王列,杨雪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6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2.

[8]路媛,王永贵: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边界及其安全治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7-116.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集团,2015:4.

[10]米歇尔·福柯.性史[M].张廷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99.

网络意识篇(9)

根据上级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指示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效管理,为国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组织领导

成立以XX同志、XX同志为组长,XX、XX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

三、主要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要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对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副书记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事件亲自处置,要带头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把导向强队伍。各科室负责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抓好分管科室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3.各科室负责人要强化网络意识形态信息研判工作,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相关舆情动向,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对包括个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对网络舆情进行甄别分析,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日常监测与处置。对于重大网络舆情和意识形态事件,要按照有关要求逐级上报。

4.定期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检查,确保不出现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5.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中心组学习,纳入党员干部重要培训内容,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法规学习教育。

6.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问责机制,对存在失职失责情形的领导干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据有关规定实施问责。需予以组织处理的,由党组织按规定办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组织保障,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完善机制体制。

严格落实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各科室要及时报告。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舆情监测和舆情上报机制。

(三)强化宣传教育。

网络意识篇(10)

0引言

公共领域理论一直受到政治世界的关注。而基于“公共”概念本身的限定性,不论是其提出者阿伦特,还是对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哈贝马斯,都只能给出其特定语境的阐述。在阿伦特看来,“公共”在于“最大可能的公共性”和“世界本身对所有人而言是相同的”[1];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主要在于“政治公共领域”,并只存在于“公众”与“共识的语境”。[2]公共领域是介于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基于“国家—公共区域—私人”三元结构的社会存在。哈贝马斯在勾画了资产阶级发展初期理想的“公共领域”的美好图景之后,因“再封建化”之忧视公共领域为“利益竞争的场所”[3],哈贝马斯只能以“理性共识”[2]作为获取正义的理想目标。然而,这种“理性共识”却具有意识形态特征,随之“公众”变为“大众”。[4]“公共领域”的乌托邦之惑在网络信息时代似乎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1哈贝马斯视域的公共领域

1.1公共领域的提出与特征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公众自由讨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得以形成”[5]。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根本特征,公众应具有公共理性,讨论的话题是公共议题,谋求的是公共利益,最终形成公众舆论,约束公共权力。[2]这一领域具备高度开放性、理性批判性和公共利益性等特征。其结构性要素为公众、媒介、公众舆论(非正式性制度),运行机制则为:公共性是公共领域运行的原则机制,公共性决定了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协商或话语民主是公共领域的方法机制,是公众实现公共权力治理的主要路径;理性共识是公共领域的核心机制,体现着公共领域的精神、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目的;舆论生成是公共领域的结果机制,是通向公共权力的关键步骤。

1.2公共领域的去意识形态构想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以公共性、理性、协商、共识、舆论等因素构建的理想领域,同时也是基于历史性的考察而提出的,虽然具有特定的情境性和局限性,仍然以雄辩的姿势维持着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在场。然而,哈贝马斯也不得不对“再封建化”作出探讨和理论修饰,面对意识形态的变更,科学技术的强势出场,哈贝马斯仍然对其“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进行辩护,从信息时代的许多特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似性”前提得出“对狩猎与采集社会和电子社会都缺乏疆界,这就导致两者之间许多惊人的平行现象”[6]。然而,“平行现象”并不足以支持信息时想公共领域的回归,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的领域。网络通过信息化进程,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空间塑造着人类新的公共领域,并产生新的意识形态。

2网络技术催生的公共领域与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侵入,造成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借助于网络论坛、报纸、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交互平台,网络给出了主体参与、媒介等公共领域的基础要素,并赋予网络民众了多元文化与思想,为新的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1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

网络公共领域同时具备虚拟性与现实性。虚拟性消解了不平等,基本上成就了哈贝马斯视域的平等与自由。参与者以匿名身份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地域、阶层,营造了相对平等规则,为网络的公共性创造了基础,也促进了公共领域的开放。多样的、自由的平等的交流为达成理性共识与产生公共舆论创造了条件。然而,基于特定规则与限制,身临其境并不完全。虚拟性扎根于人的意志与参与者的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行为只是人们现实行为的网络映射。此外,网络公共领域具备高的交互性。在波普尔的知识世界视域中,虚拟社会空间实现自由的人-机-知识的自由交互;在拉图尔的视域中,则是无缝之网,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建构。网络破除了传统媒介的权威性,低效性和垄断性,为公众提供自由、平等交流的媒介,营造产生公共舆论的规则与基质,为产生协商与话语民主提供了全部要素。

2.2网络公共领域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公共领域较之其他四种公共领域[7],有着绝对的优势。首先,网络公共领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其次,网络公共领域“去”除了中心化。中心化是层级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民主的主要矛盾。网络规则有效地去除中心化,重新建构新的网络规则与伦理。最后,网络公共领域的超强交互性为公民的平等交流、协商与话语民主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网络舆论的产生与传播,进而对网络规则与现实权力产生影响,使网络空间成为理想的公共领域。同时,网络技术因技术本身,社会规则与伦理制约缺陷产生多重劣势,在于语言霸权、数据鸿沟和权力复归。语言霸权造成了信息资源占有与分布的不平等。网络运行与平台建设需要软、硬件资源。网络的传播与运营与现实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网络资源占有的不平等造成信息传播的梯度和分布,形成信息交流的单向度,产生数据鸿沟。数据鸿沟是因为网络资源的不均衡而造成的“信息落差”与“知识隔离”。信息流动的不畅通造成话语权控制。数据成为新的能源:数据的产生、获取、分析、应用等过程成就新的生产方式,形成新的生产力。数据鸿沟牵涉到数据资源背后的科技强弱,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进程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促使不同利益集团的权力入侵与复归。当前,不论网络的规则有多么的自由与开放,都无从消除网络资源的昂贵与工具主义的复归。网络公共领域成为新的知识资产之上的“美好家园”。网络资源共享的神话带来公共领域的萎缩和公众参与话语民主的新的不平等,网络公共舆论的产生和对网络内外权力影响式微。网络与网络公共领域重新笼罩于意识形态之网。

2.3网络意识形态的产生

网络技术的点对点逻辑架构了网络平等、自由、开放以及共享的技术价值理念,然而却不能脱离现实控制要素,从而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中。网络意识形态不只是网络空间的拟像,而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展。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技术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交集与价值耦合。网络意识形态并非网络空间所特有的意识形态,也并非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简单延伸与表现,而是网络与社会的相互形塑。

2.4网络意识形态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网络公共领域的理想构想需要在网络意识形态的情境下重新进行界定。网络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决定的意识形态内容,网络话语决定的意识形态内容和拟像的意识形态内容。网络技术自身无从摆脱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即意识形态”咒语,其自身所蕴含的技术占有控制和工具理性成为新的利益阶级控制民众的介质。此外,网络的沟通话语是网络世界的主要交互方式。网络话语权因社会阶层自身的网络生境而决定。话语民主在网络语境也需要重新衡量。网络是网络与信息技术共同建构的拟像世界,在鲍德里亚来看“媒介形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因此网络毋宁说是公共领域,不如说是网络技术与消费社会合谋产生的消费主义的拟像表征。在网络中除了技术表征的真实幻象之外,更多的是对网络公民的意识形态控制,引发公众参与的相对民主,而意识形态作为非理性之源,会通过情感之源影响公众,从而滋生语言暴力,进而影响“理性共识”的达成。网络公共领域在何种情景之下才能保持公共性进行理性的交流与协商,从而实现网络公共舆论的达成,为公共权力的进步产生影响,需要探讨。

3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培育网络公共领域的主要路径

3.1网络意识形态与网络公共领域

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利与私人利益入侵,使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发生了变化,网络公共领域丧失了沟通的功能,影响到话语民主。而话语民主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立足之本。无论是哈贝马斯在最初的提出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的弱意识形态作用,还是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的强意识形态作用,可以通过遵循特定的程序进行中立的商谈。中立性存在于三个条件的实现,即公共领域的讨论将正义看作是高于善的话题,公共领域对讨论话题的筛选和公共空间参与主体的平等商谈和理性。这三个理由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从而实现中立的去意识形态化。而对于商谈来说,妥协的谈判和政治伦理的商谈都带有意识形态特征,只有道德的商谈,才是完全正义的,是完全的理性共识。[8]借助于哈贝马斯的中立性之说与道德的商谈,是否可以规避网络意识形态对网络公共领域的侵袭,从而重塑网络公共领域的晴朗空间,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培育网络公共领域的主要途径。

3.2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实现治理的软途径

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显功能。意识形态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不论是作为马克思视域的“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还是代表某个阶层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是将科学技术本身视为意识形态的副现象,亦或是仅仅作为文化符号的概念,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而从意识形态入手,规避其对公共领域的侵入与影响,则是实现网络公共性的软途径。

3.2.1治理的逻辑

根据意识形态对公共领域的影响方式,分为治理的外在逻辑与治理内在逻辑。治理的外在逻辑就是对由国家或者社会等外在领域所施加的“虚假意识”的弱化和对由于网络等技术要素、资源的获取、规则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调控。治理的内在逻辑就是淡化公共参与主体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环境的符号化要素。总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崇尚理性批判,推崇自由意志,整合多元意见,从而实现个人诉求与公共诉求的融合,进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衡。

3.2.2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机制

遵循外在逻辑的治理机制包括对由国家以及社会等外在要素所施加的语言霸权的抵制,对数据鸿沟的弥合以及对权力复归的抑制;对由网络技术、资源的占有与规则制定所产生的要素,则需要提升技术相关的治理机制;对于内在逻辑的治理机制则在于培育公共理性,创造公共价值,创建网络公共空间的法制化秩序。哈贝马斯没有将意识形态视为网络公共领域实现的阻碍,反而将公共领域建构于特定的阶级和历史事件中,在看到“再封建化”危机之时,仍然通过区分强、弱意识形态影响,为公共领域空间的拓展提供了道德商谈之路,而真正的去意识形态化也只能是相对的。但通过特定的机制,最终可以通过公共主体的道德商谈实现网络公共领域的去意识形态路径。

3.2.3网络公共领域的意识形态治理之重塑

公共领域崇尚集体的理性,即理性的“互动”,将私人的、局部的、单向度的行为扩展形成普遍性的“公共”活动,也只有将个人的理性转化为集体理性,才能够成就公共理性和实现国家以及社会的公共价值的实现。网络的技术化规则与社会的整合之路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网络技术这一崭新的技术之物,塑造的并非技术或媒介本身,而是通过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营造的新的社会语境的建构作用。网络公共领域不可能逃离“网络—技术媒介—社会语境”之惑,而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之路是实现网络公共领域的必要之路。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A].文化与公共性[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王晓升.强意识形态、弱意识形态与理性共识———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看意识形态斗争策略[J].学术研究,2011(4):14-21.

[3]转引自刘丹鹤.网络空间与公共领域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71-74.

网络意识篇(11)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061 ― 04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发展和壮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虚拟网络,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成为了主要阵地。对此,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要求我们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确保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我们要争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权,占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提高我国的网络文化软实力。

一、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内涵

(一)话语权

话语权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的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这一概念揭示并凸显了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话语交往现象背后的权力意义世界。〔1〕话语权作为一种国家力量,是一个国家自发提出、表达、传播和运用本国文化优势、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主导本国文化发展、保障本国文化权益、根本利益的权利和权力。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最根本的部分,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文化的重要指标,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当今时代,网络十分发达,话语权以从人民现实生活中逐步扩大到了互联网,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2〕。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a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首先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性,它不是空洞的存在,其存在是具有指向性的,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其二,意识形态具有总体性,它并不是单独的存在,它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引领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过程。其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碰撞的产物,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最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虽然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其自身具有特有的发展规律。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类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即网络意识形态,

它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同时也关乎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最终影响着现实社会中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网络用户量大国,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至高点,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因为网络意识形态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保护,维护其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战略防御的过程,其目的是国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帮助我们鉴别外来的意识形态,抵御不良意识形态,使得我们可以尽可能少的受到不良网络意识形态的侵蚀。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是为了保障和维护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文化权益。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互联网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书籍、期刊等途径,这些途径传播速度慢,受众群体范围小,消息相对滞后;相反,通过网络的传播途径具有新的特点,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消息更新及时。其次,互联网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例如恐怖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这些意识形态的传入,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冲击。最后,由于这种冲击的存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价值观,价值功能也大大地被削弱,各种不当的价值观、价值言论层出不穷。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3〕

(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内涵就显而易见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是国家利用经济、政治、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发表言论进行鉴别和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维护国家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根本利益、文化权益的权力和权利。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中的扩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果我们不能够与时俱进的话,那么这场意识形态的大战我们必将失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斗争对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必须牢牢的抓住现在的互联网革命的机会,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制高点,先机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想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我们首先需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打好意识形态的根基,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做好现实生活中的理论传播。其次,我们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做好五位一体建设,这些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对于他们的反映。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所面临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

(一)新情况

网络意识形态相比较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些新情况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的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稳定的格局。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所出现的新情况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面对这些新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日新月异,复杂多样。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等手段,这些传播手段具有传播速度慢,覆盖范围小,更新不及时的特点。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更新速度迅速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对于社会舆论的作用,例如小月月事件,聂树斌事件等。这些社交软件,舆论平台,使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正面的交锋,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参与者不多数是学者、政治家,而网络意识形态的参与者是各行各业的人,群众范围在进一步扩大,大家谈论的话题内容和形式也在进一步扩大,其中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意识形态的碰撞就会引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考。

二是网络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频率加大了。主要表现为:当舆论遭遇社会热点事件之后,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舆论论争出现了频发的态势。例如2016年发生的,我国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英国脱欧、人民币加入SDR、中国发射首颗量子卫星、中国女排再夺冠,每一个事件都引起了群众的广泛热议,其中不乏有许多言论涉及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无论是家庭小事还是国际社会大事,这些事件在网络上都会上升为意识形态问题,国家治理、国家制度的问题,持续不断地引发着舆论战。这些舆论战深刻的打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促使我们保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价值功能减弱。互联网时代以前,我们接触的意识形态,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几乎无法接触到其他的意识形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国民数量的飞速增长,人们在网络了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使人们开始怀疑原来所固有的思想。当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我国人民进行其所信仰的意识形态宣传,分裂我们的团结,诱导我们的思想,实现其目的。一部分人改变了原来的思想,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开始诋毁,污蔑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减速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年p人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战。

四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存在向政治事件转化的动向。〔4〕网络的舆论宣传必然会导致线下的群众性事件的发生。例如聂树斌案件,随着网上媒体的大力宣传,原本媒体是想要告诉公众司法的权威性,正义可能会来的迟一些但不会不来。但是,人们却把怒火发在了法官身上,煽动舆论,激发大家的愤怒情绪来抵制政府,诋毁司法体系。2015年5月的庆安事件,其维权群在网络中散布谣言,在线下聚众闹事,干扰了社会治安,动摇了社会稳定。这样的事件如果一个个无休止的重复下去,那将会引起社会动荡和恐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严肃对待。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特征,一是虚拟和现实相统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和传统意识形态的主体相一致,网络话语权的思想体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传统意识形态的根基。二是超时空性,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有利于传播主体表达自己的话语权。三是意识形态多元化,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碰撞,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传播变得更为艰难和复杂了。掌握新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拥有主动权。

(二)突出问题

一是针对自身而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十分缓慢,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网络时代信息飞速发展,理论的发展无法跟上经济、政治发展的脚步,就会导致话语权的减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话语理论的创新来进行支撑。中国的经济突发猛进,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也是不断攀升,但是由于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不足,并没有将发展优势有效的转化为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优势,进而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从网上到网下都被削弱了。其次,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缓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政府网站,更新速度很慢,有的甚至是多年停更,政务的不公开,使百姓对国家和政府失去了信心,进而使国家的意识形态失去了民心。党政宣传部门,对于网络宣传工作懈怠,有些上了年级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网络进行党政宣传。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二是针对外来文化,信息和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强烈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们的时代,直接的殖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完结,然而我们所看到帝国主义仍以其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实际中的特有形式,特别是在文化领域中徘徊。”〔5〕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帝国主义最有力的武器,文化帝国主义利用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我国人民进行渗透,其目的是实现政治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国家企图以一种西方的普世价值来代替世界的多元文化。这些强有力的文化渗透,对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建设产生了强力的冲击。由于这些思想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了,甚至有些人公开发表一些诋毁国家,诋毁党和社会主义的言论,这些人群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由线上转移到线下,呈现出来组织化的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盲目的追求个人利益,这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更能被他们接受,这样的态势强烈的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两级分化的趋势,社会产生了阶级的分层,这种分化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变得更加的多元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动摇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摇摇欲坠。

三是互联网技术和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急需改善。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媒介的不同,网络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媒介来说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技术操作和有效科学的管理经验。我国虽然是互联网大国,但是互联网技术我们还是相对落后的,在互联网技术涉及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提高互联网技术水平,鼓励和扶持互联网技术创新,无论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进攻还是防御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技术上处于弱势地位,那么我们在话语权上也只能是被动的地位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需要人才来实现,人才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就是加强对于技术人才和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强舆论的监督和信息鉴别管控能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意识形态的受众,最重要的主体还是青少年,我们必须牢牢的抓住这个重点问题。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实现途径和防御战略

一是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升和创新工作。首先,我们要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在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学术领域内,我们总是会无意中对这个名词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解释,这么做是十分不理智的,这样做不利于我们积极有效的应对意识形态问题。由于我们自身认识的偏差,会使我们难以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权,使我们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世界。

其次,我们需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最有力的武器,网络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和理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就是科学性和前瞻性。目前,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速度要远高于我们的速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国家,其对于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制高点,作用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理论的创新需要人才的培养,对马克思理论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建设投入,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保障。

最后,我们要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正如列宁所说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我们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众化方向,理论要说服人,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与网民的生活话语紧密结合、有效转化,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定要贴近生活。党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网络意识形态中要想掌握话语权,就必须牢牢抓住群众的心,群众的思想。

二是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我们如果需要在网络中传播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一步需要建立安全高效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传统媒体需要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将传统媒体网络化,以网站作为支撑点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和经验根基。网络安全部门要进行网络信息的规范化审查,进行鉴别网络信息的优劣,对不合规范的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对于情节恶劣,言辞危害性较大的发言人进行处罚。党政宣传部门要利用起网站这把有力的武器,迅速调整状态,运用网络媒介M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树立和加强网络宣传的理念。

第二步是组建精英化的网络宣传工作队伍。网络宣传平台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战场,操纵这个战场的战士必然是一支精英化的队伍。精英化的队伍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其一是熟练的操作互联网的技术能力,其二是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信仰。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熟练的互联网技术是始于敌人争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帮助我们躲避敌人的攻击,必要时候进行有力的还击。但是,强有力的技术需要有一个价值观的引导,需要意识形态武装其头脑,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武器。

第三步需要扩大我们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不光要守住自己国内范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我们还需要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传播出去,这是争取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必经之路。国家的话语权最主要是在国际交往之间的话语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目前,世界各国不光是在经济领域寻求全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希望自身可以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和引导。话语权的建立立足于全球化视野,我们需要向世界表达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的迅猛发展,今天的中国也应该足够的自信去宣传中国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理论探讨,2014,(04).

〔2〕俞吾金.意识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J〕.求是学刊,1993,(01).

〔3〕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