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9:09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1)

中图分类号:H319

【引言】: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也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网络语言也随着迅速发展。经过统计发现,现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已经超过了7000万。尽管如此,随着教育的发展,还有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数量也会不断的增长。而网络流行语也会成为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着社会生活,网络流行语在校园的的盛行,既丰富了中学校园的文化,又为初中语文教育带来了影响。

由于网络流行语语言丰富,即幽默诙谐、简洁鲜活、又时尚个性,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它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性。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传播社会热点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在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但由于网络语言还处于不稳定、不规范阶段,因此,如果不加限制,势必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初中生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语言文化",虽然它还不能算是正统的文化,甚至可能更多的只是语言的一种"异化",但存在的事物绝对不是空中楼阁。因势利导,着力引导大学生由语言创新向物质实践的转化,他们就能在学习中出新意,在工作中出创意,就有能力将学校生活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人生阶段。因此,我们要引导良性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营造健康、民主、宽松的网络氛围,让从中衍生出来的网络语言与流行语能为主流文化和教育教学服务。

一、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所引发的争议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网络流行语则凭借着自身表达简约、方便交流等优势,满足中学生网络交流的心理和需求,受到了中学生的青睐,成为中学生中的一种个性的"时尚语言"。但是,现在,这种"时尚语言"却走下屏幕,在中学生的口头交际中频频出现,甚至也出现在了书面表达中,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可以让中学生尽情的运用虚拟空间,借助于语言优势,打破未成熟的知识结构障碍,充分享受这种交流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另外,在中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里,把网络流行语运用到日常生活或者是作文中去,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但是,按照学术界和家长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的泛滥,违背了语言交际的常规。而且,现在的一些家长也发现和孩子交流时,不知所云,很难和孩子沟通。一些学者则是直接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不正常的语言现象。它是由网络小群体为了交流方便而编出来的,既不成熟也不健康,是汉语中的败笔。面对当前这种现象,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权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利弊得失,寻求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做好教育引导工作[1]。

二、关于网络流行语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指导工作的影响

针对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中学语文老师要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然后结合学术界的各种意见,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指导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上文中已经提到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但是它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构词随意,不符合汉语使用规范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认清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关注和采纳一些科学、合理的意见。例如:国家语委的一些相关人士指出,语言是活的,具有自己的生命力,一直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当前,我们应当考虑网络流行语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必定也能够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也算的上是语言发展史上的必然[2]。

众所周知,现阶段的网络流行语中有许多的粗话和脏话,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也影响了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采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流行语,教育学生正确鉴别和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语言环境,让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来丰富汉语的表现力。

小结:

综上所述,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发展也是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汉语经过千年的传承,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中学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从健全学生人格入手,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寻求合理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综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2)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6 — 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快速的发展,网络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中。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人们的交流、交际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平台。因此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增长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及大量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产生,原有的表达方式不足以包含当前的语义空间,从而有必要对语言进行改造。人们对语言的运用也更加追求新的格调,敢于创新的激情促进语言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变化又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以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

当代美国著名的莱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中提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经常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概念进行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和周围的世界。实际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大多数人对网络语言的理解只是看字面意思而忽略其深层意义,为了使人们对网络语言有更好的解读和运用,本研究克服传统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局限于修辞学领域的界限,在跨语言层面上对网络语言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汉英语料进行分析,探析汉英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及对汉英网络语言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从人体及物质经验和文化模式方面探讨其共性与差异的原因。

一、 网络语言的定义

社会上许多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大同小异,但不外乎以下几种对网络语言代表性的定义。一种是于根元教授提出的他认为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使用的有自己特色的自然语言,其起初多指计算机语言。目前来看网络语言主要是书面语形式,有许多是未经加工的过简、哆嗦、不顺的大白话,这些主要是出现在一些帖子、聊天室的谈话。一种是高洪波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类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类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还有一种是刘海燕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是网络语言特指(用电脑输入的)出现在网络上的话语。包括二个部分:一是技术专业术语,二是网络文化词语,三是聊天室用语。最后一种是卢惠惠提出的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定义是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它并不是一种新型的语言,而是一种使用范围,使用人数都相当多的方言变体。其与日常用语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无法用听觉感知来传递信息,只能靠键盘输入文字或符号来进行笔谈。它最大特点是将诉诸于听觉的日常口语书面化,在文字的视觉形象做文章。从以上几位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就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经常在网上尤其是一些猫扑、天涯社区等比较受广大网民欢迎的帖子里对时下发生的一些事情的一种调侃,在网络中基于传统的语言而发展出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通过浏览一些比较流行的帖子我们发现使用网络语言的人大多是经常待在网上的思维活跃、喜欢新事物、追逐时尚、渴望交流、创新的年轻人,大学生们,网络给其提供可以匿名而且能在网络上给自己提供发挥的空间。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英语和计算机语言,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所以网络语言一旦流行就势不可挡。

二、汉英网络语言的对比

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都比较早,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广,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的要素变异、网络符号生成的原因、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等。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只是单纯的对网络语言自身的研究,接下来将汉英两种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造成汉英两种网络语言流行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原因进行分析。

最近网上传的很火的网络语言“元芳,你怎么看”,这句网络流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搜索观察,这句话事实上出自热播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元芳官职正三品,狄仁杰的卫队长,武艺高强,性情忠烈,更难得的是其思维缜密而细腻,逻辑思维能力超群,是狄仁杰的好搭档。除此之外,网友还经常以“大人,此事必有蹊跷”、“大人,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来构成一问一答。这些都是出自这部热播的电视剧。“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这句甚是在网络流行的话,其主要表现为前面叙述一件事,后面必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比如说,“我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元芳,你怎么看?”,“学校该下课了,老师在课堂上还在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甚是急着下课,对老师拖堂,元芳,你怎么看?”这一习惯有的对话也因此被网友狂拿来使用在各种场合,并跟风模仿被网友称之为“元芳体”。“元芳体”不是第一个流行的句式,之前流行的还有比如说“杜甫很忙”、“后宫体”、“淘宝体”等网络流行语言蹿红之后,最近又有“咆哮体”、“流氓体”等多种流行语走红,包括近期异常火爆的江南style。

当然在英语中也有很多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人们为了在网络上交流的方便,并且使用能够被对方理解的语言来进行快速的沟通,以节约时间为目的,英语中聊天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比如说 btw(by the way):这个大多数人都会用,就是“顺便再说一句”的意思。g2g(got to go):要走了。原句是I've got to go。ttyl(talk to you later):下次再说。brb(be right back):很快回来。也就是I'll be right back 或I'm gonna be right back的简写。jk(just kidding):开玩笑,别当真。omg(oh my god):我的天啊!有时为了表达更强烈的情感,有人会打:OMGGGGGGG! 还有一类网络语言主要是表现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现代造成影响的一些网络语言。比如一些总统丑闻,“水门事件”、“桃色新闻”等等。

通过对汉英网络语言分析得出网络语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简洁性,比如3Q(谢谢)、自创性,gelivable(给力)、vegeteal(vegetable+steal,偷菜)等、指代性:如恨爹不成刚等。另外网络语言还有新奇有趣、随意性、生动形象、调侃诙谐、格调低下等特点。

三、汉英网络语言流行原因

汉英网络语言为什么能流行一时?并且还有可能继续流行下去?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在天马行空如此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借助微博、社区等传播工具被网友在网络上相互传播,可以让一种流行元素发生一种“裂变效应”,并且在短时间内释放出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能量。

其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兴起,还源于网络语言本身具有的强大的“心理附着力”。分析这些网络流行语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结构新奇、内容空洞。使得这些流行语能够成为万能句式,可以随意添加任何具体所指的内容,从而能够“嫁接”到任何文本当中,产生出其不意的心理效果。

再次,在这样一个安全感特别缺乏的时代,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疑问,人行道被人一踩就塌;大桥被“超载货车”一压就垮;得了诺贝尔奖,却买不起北京的大房子,元芳,你又怎么看?不可否认的是,借“元芳”来发问,其实是对种种莫名其妙问题的疑惑,网友未必需要现实的正确答案,只要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望即可。

最后,杜甫很忙、元芳很忙、包拯很累,他们真的很忙很累吗?事实不是的,真忙真累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对杜甫,包拯,元芳老人家的唏嘘与调侃,其实是我们内心焦虑的投射,是想通过这种自娱自乐、自我解嘲的方式,来舒缓心理压力,缓解我们自身的恐惧,烦恼与无奈。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所隐含的除了字面意思所包含深层次的含义,从而揭示现实社会人们内心对社会存在的事实所隐藏的巨大的调侃与无奈。

四、 汉英网络语言的相似性与不同点

通过对比汉英网络语言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由于人类具有相似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及一些共享的世界知识和社会经验,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以概念隐喻概念的跨文化共性。

但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受各自的语言世界观,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认知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对具体某网络语言的使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样,体现了两个民族在认识上的差异。还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个人思维方式不同也使得对语言有不一样的认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隐喻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人们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隐喻的方式构建的。所有语言都有隐喻性,隐喻是无处不在的。网络语言源于身体体验,更加证实了隐喻映射具有经验基础这一认知普遍性,同时也受所在文化的影响,即网络语言概念隐喻具有认知的共性和文化差异性。此项研究成果对翻译、中西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2〕 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J〕.传媒观察,2010,(06).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3)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权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走在了社会的前端。然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思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言语产生巨大冲击。针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潮流而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含义是:“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网络或网络背景,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切统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亦即权力”。这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概括的关于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话语权既是话语权利,又是话语权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教育者根据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大学生遵守网络话语规范,从而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调控,最终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现状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与学生的话语互动

在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网络话语进行监控和调节,同时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选择―认同―接受―整合―内化,最后实际践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间的认知协同,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的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和发展情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向适时调整。

事物都是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大学生对网络话语权意识淡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混乱、失范的情况,重点主要放在应对策略上,进行的仅仅是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话语预防、堵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时期,教育者主要通过建立校园主题网、在学校网站开辟思政主题页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育者一方面将书本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网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上传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前期,有一定的作用和吸引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教育者思维的局限、当时网络技术的限制,以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绝对从属角色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这样没有参与感和主动权的说教网站,很难满足以及长久地吸引渴望表现自我、个性张扬的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虚拟空间交往形式的多元化,例如博客、微博、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Bookmarks、BBS等网络交互平台的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沐春风。据统计,在校学生中将近99%的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上述平台进行联系和互动。同时这些互动平台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获得更多的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机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在各大网络平台与学生直接对话,通过页面、留言、日志、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分享文章、转发评论等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消息,一旦有新鲜有趣的事情发生,消息便很快地传播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网络流行话语和热点话题,例如国庆期间,在互动平台分享阅兵仪式的视频和爱国日志,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易使得爱国主义深入大学生心里,将爱国主义的观念自然内化成为其人生信念,这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好途径。

2.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

互联网言论自由刺激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抑的情感,话语通过网络得到极致的释放。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中面临着潜在风险。

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交流群体是虚拟的甚至是心怀叵测的对象。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资金优势雇佣的“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大量虚假言论,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由于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较差,他们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这导致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话语随意、粗俗。例如,捏造新闻、虚假消息等肆意性网络言论实际上是网络暴力的一种,其目的性强、煽动力大,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网络道德责任感的迷失、自我言语约束力的降低,在自由意识泛滥的环境中话语容易失控,严重的会导致网络犯罪行为。

随着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网络话语权能为自己带来切实的话语权力。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认知能力有高有低,他们在网络中想要得到的话语权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因而在想要争取话语权时往往掺杂着不理性不合理的需求,将现实生活中被约束的欲望和言论想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当大学生在网络话语权得不到满足时,话语权感膨胀,权力意识强烈且容易受到扭曲。在网络上盲目申讨自己的话语权,对他人进行无端谩骂,在自我消极情感宣泄的同时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网络健康发展。

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话语权责任意识虚化,法律意识淡薄。由于互联网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规范和监督,我国法律对网络言论尺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在网络中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急剧膨胀,忽略了身为一名网络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3.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忽视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着先锋队,在网络发展初期学生网民数量非常庞大,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话语的发展速度。

教育者处于转型阶段,不管从行动或者思想上都处于从权威型到平等型的教育者的过渡时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往往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征文活动之类。它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说教模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只是将教室换成了网络,忽视了与大学生在共同环境下的交流,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依旧存在着话语差异和矛盾。教育者并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没有真切地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去观察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相关对策

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不仅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渴望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实紧密联系,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话语的权力化。在不合理的话语权力得不到满足时,教育者应以正面疏导为前提,不能简单地压制和限制他们的网络话语权,应适度地允许大学生将不同的思想表达出来,避免因言语冲突造成网络混乱,增强“他律道德”意识的话语状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为大学生提供话语表达和获取权利的渠道。

1.正面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权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话语形成正确的认知。网络话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性,针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不能强行压制和盲目隔离。应科学地制定网络话语规范读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中设置讨论区和留言板,发动大学生讨论修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竞赛和个人主页评比,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的活动,提高网络话语规范性和网络话语素养,科学地使用网络话语权。

2.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空间的逐步扩大,它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考验。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以知识的权威性为中心和出发点,使得拥有知识的教育者无形中成为了拥有权威的人,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边倒”的局面。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的同时,要注重提供一个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话语权平等,权力均衡,打破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对话模式。在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思想和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善于表达自我,有勇气与教育者深入对话。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然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育者就应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大学生所需所想,再将信息整合,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含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概念。权力性影响力是基于法律和武力等对人的影响,是带有强迫性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强迫性质的,是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依靠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它是一项有效措施,仅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我们可以依靠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桥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话语进行提炼和整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化、通俗化,网络话语更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基础教育出版社,1999.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民众.试论网络教育中的互动性[J].教育学研究,2006(10).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12-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化,它的产生是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它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与思考,给网民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带来了一定冲击。大学生作为上网主力军,再加上价值观没有完全定型,必然会受到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各种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分类

近几年来,基于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根据它们所基于的热点事件的内容以及涉及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类为政治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表哥”等。主要涉及主体为个别行政机关、公务员、新闻媒体,牵涉的社会问题为个别部门公信力不足、个别官员作风不正。二类为法律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我爸是李刚”“开胸验肺”“俯卧撑”“躲猫猫”等。主要涉及主体为个别公务员、违法犯罪分子、弱势群体,牵涉的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不足、社会道德滑坡。三类为网络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你家里人知道吗”等。主要涉及主体为网民,牵涉的社会问题为核心价值缺失。四类为娱乐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羡慕嫉妒恨”“hold住”“肿木了”“此处省略一万字”“你幸福吗”“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且行且珍惜”等。主要涉及主体为群众、明星、话题人物,牵涉的社会问题为释压渠道不足。五类为经济事件。代表性流行语有“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楼脆脆”“楼歪歪”“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反对活取熊胆等于反对国家”“土豪”“有钱,就是任性”等。主要涉及主体为个别企业、相关部门,牵涉的社会问题为个别部门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诚信缺失。产生于热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具备很多方面的特征。时代性强,简洁易记,一语中的,易于复制,类推性强。网路流行语的特点,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部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是引导大学生适当宣泄内心情感。网络世界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引导人们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将伪装的面具卸下,真实地展现人们本质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尽情与未知的朋友谈天论地,释放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流行语和网络上的交流真实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心理状况。二是提升大学生交际能力。大学生或者其他人群借助网络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情感与内心,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创新能力的提升。借助健康积极、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特色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青年的内心世界,提升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三是强化形象思维与提升思维的灵活性。网络流行语更加具有形象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他们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强化大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次了解新闻事件之后,随着其他网民的相关争论,事件真相逐渐揭开,大学生也逐渐开始在了解与查看信息的时候,学会提出质疑与分析原因,提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的批判与质疑的思维能力。五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意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广泛流传,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大学生对于身边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等问题更加重视,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滑坡问题的责任意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

三、部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一是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价值观。现阶段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不断提升的法制意识,使得部分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网络报道的负面新闻,这就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情绪,也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具有财富、权力的人严重触犯法律,这些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发部分大学生“仇富”等思想。二是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没有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标志,可以匿名发表和留言,就导致了一些不雅言语的出现,这种现象使得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失去信心。“老人扶不起”等网络语言,表明现阶段个别老人讹诈事件的发生,使得大学生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见义勇为是否正确,从而制约了他们道德素质的提升。一些恶俗、低级的网络词汇,以及不健康的网络流行语信息,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三是对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金钱婚姻观、爱情观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爱情的悲观情绪,也改变了择偶标准。在很多明星恋人或者夫妻分手、离婚以后,“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等话语和评论影响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不再认定爱情的唯一性,影响了与异性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四是缩短了网络距离而弱化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流行语使得大学生淡化了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重视,更多将交流放在网络世界,而在虚拟的环境中开始关注网络中的情感表达,从而忽略了现实社会的情感交流。五是日常用语规范被打破。网络语言中,同音字随意替代、图形符号、英文任意缩写等现象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语言的随意性,使得人们产生理解障碍的同时,也对规范语言的使用产生了误导。

四、网络流行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是深化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辩证认识。随着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大学生群体里的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客观发展趋势,努力尝试了解网络流行语,理解当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一方面要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适时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引起大学生的思考。二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当大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正确筛选那些基于热点事件衍生出来的流行语,完整评价这些流行语所具有的信息属性和社会属性。另一方面,还应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三是有效利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网络环境下的微博、博客、微信、校园BBS、QQ群等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网络知识,以应对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的挑战。四是发挥大学生价值观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判断网络流行语以及其背后的新闻事件,从而分析该新闻事件的本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明白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在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正确价值观。

五、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伴随互联网产生并发展,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媒介的重要使用者,网络流行语对他们价值观的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兴因素,应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而生生不息。网络流行语即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等。较之普通语言来说,流行语是集社会面貌,大众心理,意识形态为一体,直接敏锐的反映出社会生活观和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一、2016年网络典型流行语举例

“蓝瘦香菇”。这个网络流行语来自微博的一段视频。视频的录制者因在录制失恋难过想哭的视频时,因为地方方言的原因让原本表达难受想哭的本意转移成爆红网络词语。

“洪荒之力”。此网络词来自于体育运动员傅园慧而成为8月里约运动会中最热流行语。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之时,表示:“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没有力气了”。

“小目标”。此网络词是万达总裁王健林先生在谈及对创业者的建议时所说,原句为“想做白富美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个一个亿”。

“宝宝”。此网络语来自于“吓死宝宝了”中的词语。通常来指收到惊吓时女生用来卖萌的常用语。

“友谊的小船”。此流行语来自于一幅漫画,作家是喃东尼所创作的“友谊的小船”,两只萌萌的企鹅共同坐在一艘小栓上,有一段“话不投机”的对话最终导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葛优躺”。此网络新词来自于演员葛优在《我爱我家》情景喜剧当中的剧照姿势。后被网友衍生出很多版本,从而形成网红新词。

“撩”。此流行词是伴随着大热韩剧《太阳的后裔》中男主角宋仲基的“撩妹大法”而走红,在互联网中广泛流行。

“一言不合就”。此网络流行语最初出现在百度贴吧和论坛当中,最开始的说法是“一言不合就开车”;“一言不合就飚车”等。

二、2016年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1.方言与流行语。方言,即地方性语言,虽然在普通话普及的现今社会,方言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方言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正如上文所说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它是广西方言,因为其独特诙谐幽默的发音迅速走红网络,给人以开心娱乐之感。方言ν络流行语的影响可以从声母,韵母,声调,语调等方面进行分析,“蓝瘦香菇”便是其声母,韵母的相似性而引申出“难受想哭”,再结合语调和声调赋予“蓝瘦香菇”所特有的韵意,给人一种幽默风趣之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

2.行业与流行语。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特点、行业专用词等等。很多流行语由此产生。洪荒之力,出自于电视电影行业当中的热播剧《花千骨》。洪荒之力是最厉害的法力,拥有洪荒之力之人便得天下。今年里约奥运会,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表示:“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没有力气了。”这个词成为8月份互联网的最热词。“葛优躺”是指演员葛优在1993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面的剧照姿势。《我爱我家》讲述了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季春生,去贾家蹭吃蹭喝的故事,经过引申,葛优躺比喻自己的“颓废”的现状。“撩妹”是热播剧《太阳的后裔》里的经典词语,后被引申为男性通过向女性示好以求获取女方芳心的过程,是一种追求心仪女的口头表达形式。撩妹,一般指泡妞,但是撩妹一词更带有不怀好意的意思。

3.性别群体与流行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深厚的社会现实底蕴,因而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民族民俗心态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吓死宝宝了”,通过社会网络语言的发展,赋予了宝宝新的含义,即主要指女性群体受到惊吓之后的表情反应。“宝宝”一词所指代的对象即弱势群体并没有变化。

4.社会地位与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对社会流行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物,当王健林在谈及对创业者的建议时,表示想做首富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此语一出,小目标立即刷爆了互联网社交平台。

5.社会现象与流行语。社会现象与流行语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某种社会现象的发生,旧的词语被赋予新的涵义,具有的新的生命体。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网络风云瞬息万变,网络上的新兴词语也是层出不穷。例如“一言不合就……”这句话最开始应该是:一言不合就开始飙车,现在它也是一句吐槽用语,多指毫无预料地发生了某件事情,冷不丁就突然做出某事了。

三、2016年网络流行语与社会语言学思考

2016年网络流行语继续风行,由于流行语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特定潮流之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必然会良莠并存。总结2016年网络流行语,需从语言学和社会学来思考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流行语的语言学思考。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符号系统,它巨大庞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包容性。王希杰指出:“语言存在着潜在的可能的部分,而且其数量之大是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比显现的那部分要多得多”。流行语能够应在的先决条件,是潜在语言成分显性化的表现。总的来看,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继续秉承以往流行语的特点,以其立意新奇、富于表现力和形象性,承载了旧词不能包含的社会中正风行的某种现象或思潮而生存。较之以往的流行语,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在此基础上更加拓宽了原始语言的描述能力,丰富和推动了社会用语的发展。

陈章太先生曾指出了我国当下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现象,包括各种语言、方言的语音、语法结构成分的变异和使用错误,新词语的频出,外来词的大量涌入,字母词使用的泛滥等。这些现象都存在流行语中。一方面,由于创造和使用流行语的人群多以年青人为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同时受外来思想的冲击力较大,导致流行语的造词和语用呈现出与传统语言规范的角逐和博弈。另一方面,人们过于追求流行语的便捷和形态效果而忽视了语言的规范。

2.流行语的社会学思考。“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隶属于语言的流行语也同样具有社会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流行语对于研究社会变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有着特殊的价值。“公众通过流行语汇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并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展现、参与到社会变革的热潮中去”。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无论是以往流行语还是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都反映出我国社会向日益开放、多元化和全球化迈进过程中社会、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变迁,促进人们掌握更多的信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共享话题,成为增进人际关系的剂。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影响作用与社会语言学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当下的一种新兴语体,网络流行语正在渗入更多的领域,反映了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承载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和情感的各种需要、情绪和诉说。可以说,每句流行语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它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反映及社会心理的揭示都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有着时代的烙印,而且超越了性别和年龄的界限,运用起来生动活泼,既没有书面语那么拘谨,也没有日常生活用语那么平淡无奇。时代的变化和心理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语言的创新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流行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流行语的产生有其现实社会基础,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符合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也要规避一定的弊端,做好很好的运用网络流行语。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6)

综 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于是诞生了“次奥”“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蛋疼”、“拙计”、“中二”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语言变异现象始终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热点,网络流行语中这些特殊的词语变异现象当然值得注意,即词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打破,或者改变词语原有的能指形式,或者赋予词语原有能指以新的所指内容,使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甚至语义内容都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上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这就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1、网络载体的普及性使表达途径提供了可能

网络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2.0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传播的方式也更是日新月异。而其中对传播影响最大的非自媒体莫属。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而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着140字的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强制规范了我们使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自己的表达。另一方面,因为简短地表达很难系统的“字明其意”,这就需要利用大众公认的意义符号来传达文本内容的实质。

2、网络交际的娱乐性使表达方式变得幽默生动

网络流行语借助旧词新用、语义别解、谐音、重叠等词汇变异形式,在调侃中不但非常形象,而且调节了气氛,形成一定的幽默轻松效果。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得以蹿红的重要原因。如“淘宝体”的亲切,“咆哮体”的激动与幽默,“甄体”的“说人话”带来的反转喜剧效果,“高晓松体”的生动表现在对行业的调侃描述上等等。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青春与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了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如:黑旺财――《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3、网民群体的极化性使表达实质得到民意共鸣

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将民意表达推向一个高潮。而随着“自由”、“民主”、“权利”等意识的渐渐觉醒,广大群众要求自由表达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以一种幽默、调侃、简洁的话语形式传达大众心声的方式受到大家的认可。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神马都是浮云”、“我勒个去”、“非常艰难的决定”、“羡慕嫉妒恨”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一定的舆论“切口”与暗示,很值得玩味和思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

零度偏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界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它以修辞研究为出发点,运用“零度”和“偏离”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四个世界”的参考框架中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汉语语言理论。

其实,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对这个零度偏离理论也是适用的。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语义偏离

有的网络流行语词语构成不变,但使用环境发生了改变,尽管同音同形,但意义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在理论上说,就是语义发生了隐喻抽象化的偏离,由较具体的动作域延伸向较为抽象的认知域。

如“打酱油”、“做俯卧撑”,这是两个动宾结构短语,原表示两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这两个词到了2008年的网络上,词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表示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做俯卧撑”的网络流行语,源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李树芬之死的介绍,表达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

2、语法偏离

如“雷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目前网络上流行语“雷人”有新的含义,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的意思,有时也引申为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

“雷”字作为网络流行语,用法比较随意,已经由本意的名词向动词、形容词发生偏移。

用例一:当动词使用,“我被那个视频雷到了”、“那人的舞蹈真是雷死人不偿命”。

用例二:当形容词使用,“你看到过山寨飙车队了吗,真是巨雷啊”、“娱乐圈里的人真是一个比一个雷”。

用例三:当名词使用,用作对某些事物的回应,“好大一个雷啊!”

用例四:成语,“天雷阵阵,气死我了,没费拉”。

3、借形赋义

如“”,音:jiǒng。“”其实是“”的衍生字,现代的字典里都查不到。两个字的读音相同。的意思为“明亮、光明”。“”字是生僻字,一般古代常用。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是借形赋义:“八”像眉眼,“口”像一张嘴。因此根据形状,“”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示意很好很强大,也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同“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

再如“”,由两个“呆”组成,音méi。在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字,它是“梅”的异体字。从字形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的音义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呆+呆”组合而成,网民们直接看形读音,通常把它读作“呆呆”或者是“双呆”,在语义上赋予它“很傻、很呆、很天真”的新义。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价值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的一种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

如果在时代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网络流行语,那么它是以“碎片式文化”的形态存在。青年群体热衷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是对传统和僵硬制度的全面解构和反抗,同时,也反映了网络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他们追求的不是建立体系严密的宏大叙事,而仅仅是对当前心境的即兴表达。这样,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样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而产生的一种反映社会风貌与民众思想状况的文化现象。作为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最能反映出当代青年对待社会变革以及思想意识领域的现状。而当文化这个本身就非常复杂多元的词前面挂上“网络”、“高校网络”等字眼时,它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的先进性趋势。

网络流行语的涌现,预示着某种新力量、新思潮、新观念的崛起。使用网络的主流人群从80后延伸到90后,90后这一新兴网络主体,在思想上、生活上有着更多的创新意识。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实则是网络群体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身势语,他以简单的符号、惟妙惟肖的形象性和创意十足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了网络时代特有的语言,既满足了青年网民不同的喜好和需求的多样性,也遵从了他们自主选择的个性,更加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口味。

结束语

语言的稳固是相对的,而发展却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而变异却是绝对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它应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我们不宜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青年人追求时尚、求异求新,这是网络流行语中词汇变异得以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变异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积极的修辞价值,所以不宜按照一般的语言规范去衡量和纠正。

对待这种现象,我们更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交际需求的词语变异形式会保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不符合规范的词语变异现象,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萨丕尔 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7)

从口语交际教学运用的情况来看,网络技术有更加巨大的知识储备量,教学形式更加具有互动性,并且有着更加开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网络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巨大、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互联网技术就是利用网络把地域间甚至是全世界的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把计算机接入网络,那你就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自在地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所以说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阔的网络环境下,实现了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这也为教育教学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二,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其他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具有互动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互动性是互联网的又一大特点,它突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利用互联网把大家联系起来。让口语交际教学开展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教育教学放在实践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进而真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相较之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因为它依托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所以它把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场所从课堂上换到了生活中。

第三,渠道多、方法多的口语交际实践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同样是网络化口语交际教育教学的一大优势。纵观口语交际教育教学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很少。在网络多媒体化的口语交际教学里,虽然增加了观赏图片、视频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口语交际教育教学在方式方法上的时空限制。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即时通信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口语交际教学渠道,为学生口语交际实践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台。

第四,网络口语交际是一把双刃剑。基于上述网络口语交际的优势,(海量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口语交际方式的多样性等)网络口语交际能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创造出相对真实的口语交际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从而实现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目的。然而如若不去正确的指导,也可能会因为网络口语交际的弊端,(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杂乱性,交际内容的随意性,对技术的过于依赖性,注意力的散漫性等)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而,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口语交际的优势和弊端,更深层地加强网络口语交际指导的策略研究,更加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二、网络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的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教师的任务。教师应掌握有交际能力的理论知识,为口语交际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这一理念的缺陷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是否正确;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否得体;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是否实际可行;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是否在实际中使用。按海姆斯本人的话说,交际能力就是:“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以及关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方式与什么人谈话内容”。口语交际课程的安排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和书面语比起来,口语有其独特性:随意性;短暂性;通俗性;不可更改性。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不但需要快速,更需要准确。安排口语交际课程需要充分考虑这几个方面,规避缺陷,在表现口语交际的及时性和快速性的同时,要规避口语的弱点,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思绪不清,则言语不清。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说明思维的混乱。”所以严谨和缜密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口才的发挥,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当作构建口语交际教学的指导思想,把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目标,从而真正构建有效、可行的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策略。

第二,在网络环境下,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新奇的失误能够极大地引发人们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人们的行动常常可以收到更好的成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重中之重。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先进技术,发展新的题目、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手段的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研讨会,让学生和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学生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共享网络资源,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可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相关视频,看过之后实时发表自己的感受,等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口语交际课堂中,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多种模式的课堂环境。研究发现,在网络环境下,因为学生受教室等外界因素的物理环境影响,口语交际教学优势无法充分实施,学生无法充分地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这一点来考虑,构建网络环境下多种模式的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多种模式的课堂环境的构建,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物理环境因素。对于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来说,必要的硬件设备是不能缺少的。教师需要通过网络以及各种其他模式帮助学生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去完成其意义生成的多样性。这种视觉上的,听觉上的乃至其他模式叠加起来产生的物理环境,本身就已经给学生提高口语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次,教室座椅的安排。经过研究发现,当学生在我们传统的座椅安排模式下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常常在身体移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它不能在言语模式中表情达意的同时需要通过非言语的模式来帮助意义的生成,同时也给讨论中话语的转述,教师的参与等活动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经过研究,口语交际课堂的座椅安排应以小组为基本的单元,以U字型的方式摆放最为合适,这样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开展口语交际教学造成的困难,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口语交际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时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智能核心,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成功完成口语交际课堂上的任务,尽快达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就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导向。所以口语交际教学必须着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这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口语交际作为一种交际性的活动,对参与者心理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现实交际活动中,有的人和其他人交流时镇定自若,能说会道,而有些人就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知识、智力的差别,而是思维能力的差别造成的。网络环境下,社会由于它迅速的交际速度、浩瀚的交际内容,更加要求学生拥有比较高的思维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五,注重在网络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网络环境中,都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口语交际能力。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现实的交际能力会有所涉及的考察,而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交际行为却关注很少,这在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得到改进。教师要检验学生参与网络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和人交流所用的方法,更加要注重学生在网络交际中的文明性,改正学生在其交际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现实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管理下,说话不敢放肆,可是在网络中就有很多不文明的言语交际行为,这些需要教师多加注意。此外,教师还要尽力利用网络手段,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考察。现今运用网络进行的各种语文测验已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网络化的语文考试等,这样的测验和传统的相比更加灵活,更加方便。同样,口语交际教学也能运用网络化的手段来进行,比如进行网络演讲与口才比赛、开展网络辩论赛等等,都是比较好的检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网络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的具体形式

首先,互动性口语交际,又称交互性口语交际。互动的基础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对口语交际所训练的内容进行独立地运用和实践,并且在与外界人物交流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对口语交际内容的进一步实践。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查资料,编辑,制作个人交流网站,展示他们的交流成果。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在线交流的方法,对学生的交流成果加以肯定和必要的批评指正。

其次,随意性网络口语交际,又称欣赏性口语交际或者消遣性口语交际。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刚接触网络口语交际的学生,主要通过鼓励学生敢于接触它,激发和培养其网络口语交际的兴趣,掌握网络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

再次,拓展性网络口语交际,又称延伸性口语交际。教师根据所上的口语交际课程,制定口语交际计划和目标,引导学生在网络上与外界交流,把课内和课外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处在一个更为开阔的天地。

综上所述,因为网络口语交际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交流对象的流动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口语交际课堂的封闭性。网络口语交际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并且它正在蓬勃发展,然而由于中学生的不成熟性,在获得网络口语交际的帮助时,也受到了网络口语交际的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身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加强对学生网络口语交际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网络口语交际能力,实现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语

参考文献

[1]刘烨辉.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8)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分类;特点

2011年过去一大半,网络流行语似乎又翻开了新的一页,2010年大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似乎已现式微之势,新的流行语开始出现。流行语就是这样,它从不愧对自己“喜新厌旧”的根本特点,何况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网络空间。本文拟对2011年前半年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简要介绍,并概况出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及特点;最后,网络流行语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也许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深思。

关于流行语定义的界定,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无论怎样表述,流行语的特点是共同被认可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时效性,即流行语只在一定时间段内流行,若超过这个时间段,就不再流行。所谓“不再流行”,不外乎两个结果:“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1]其次,大多在青少年当中流行。以上所探讨的是“流行语”,而网络中的“流行语”除了以上特点外,显然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讲一步步探讨。

1.新年新语

1.1“有木有”

这是今年大热的咆哮体的其中一种。“有木有”的意思是有没有、是不是、对不对,一般认为来自方言中的语音。陕西、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山东(寿光、广饶临沂等地)等地的方言,就是“有没有”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不是、对不对”。因为这些地区的网民在网络中大量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木有”用在一个句子的末尾,一般都要加感叹词“啊”和若干个感叹号来表达感情。很多时候,为了增强语气,使用者会连用几个“有木有”。比如说:“法语一共尼玛23种时态啊!!!!!!!!都要背啊!!!!!!!!!!!!!!!!考试要考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1.2“伤不起”

和“有木有”一样,“伤不起”也是随着咆哮体的流行而大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个体本身就屡屡受伤,伤痕累累,已经经不起折腾,经不起伤害。

相较于“有木有”,“伤不起”的用法相对丰富。首先,“伤不起”一般用在“有木有”之前,中间用逗号隔开;“伤不起”也可以不和“有木有”合用,直接用在“某类人”的后面作谓语,一般形成一个主谓谓语句。如: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设计飞机的女生你们伤不起等等。另外,“伤不起”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如:伤不起的论文、伤不起的六月。这时候,中心语不再限制是人或职业。

2.分类

笔者主要统计了某论坛网友的发帖和回帖来对现今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通过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类:

2.1谐音

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流行语都是通过谐音而成的,谐音的用法较多,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类。

2.1.1中文谐中文

2010年大热的杯具家族――杯具(悲剧)、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还有鸭梨(压力)。

2.1.2数字谐中文

如:54(无视)、9494(就是就是)、520(我爱你)等等。

2.1.3中文谐英文

如:普里斯够昂(please go on)、奥特(out)、马克(mark)。

2.2 方言的影响

如:介个(这个)、俺、偶(我)、灰常(非常)等。

2.3 首字母

这类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拼音的首字母,如MS(貌似)GG(哥哥)LZ(楼主)等。一是英文的首字母,如OMG(oh my god)等。

2.4 图形

如:O(∩_∩)O~、(^ω^)等。

3.特点

前面已经列出了流行语的一般特点,而作为网络上的流行语,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3.1谐音的广泛运用

关于这个特点在前面的分类中已经详细阐述了细类,这里就不再赘述。

3.2强调事件意义

不难发现,当前的网络流行语和以前的网络流行语相比,更强调其事件意义。如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等,无不向我们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让人或鄙视,或感叹,或愤慨,或娱乐,总之,它们都有一个让人记住的记忆点。这个事件也许太长,让人很难记住,人们便从中抓住一个关键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既能让人容易记,也能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网络流行语其实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经过网友们的“一传十,十传百”,更加扩大了它们的传播面,有助于集中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同时,网络语的流行,也要依赖于现实生活。当有新的事件发生,而且更值得人们关注的话,无疑,现有的流行语就有可能被新的所代替。比如“我爸是李刚”就成功代替了“跷跷板”。另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也会对网络流行语产生影响。“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会受到了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并通过它们的介入,使流行语从网上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产生新一轮的传播效应。”[2]

3.3情态化

另外,网络上的用语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情态化,看到这个词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说话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如“看到上面的阵型我噗了”,仿佛让人看到一个正在电脑前看帖子的人看到某个笑点,“噗”的一声笑了出来。这是用词方面的。另外,上文所提到的网络流行语中其中一类,图形,也是造成情态化的一个原因。当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词用相关的图像表示出来的时候,情态化更加明显了。

结语

正如祁伟先生所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必然是和世界上大多数事物一样,既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流行语和网络语言正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的审美体验、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表现了百姓的多彩情感,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而其弊端在于“第一,影响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第二,网络语言中的错误较多。第三,有一部分流行语和网络语言不符合正确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范”[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用语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向一个“自治”的阶段,网友们越来越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创造一个新词或新句,并且总能够产生或讽刺或幽默的表达效果,并越来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是,网络用语比我们平常用语更精彩的地方往往也是使得它凌乱、无规范甚至带有不健康因素的极大诱因。因此,如何使网络用语既能够保持它鲜亮、活泼、及时反应社会动态的优点,又能够引导它走向健康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全体网民而不只是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9)

时下网络语言正以铺天盖地之势“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当中,学生的话语方式、生活习惯、情感特征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这样的一些变化也正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语文教学,冲击着悠久的汉语和汉字,也为语文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新课标改革中语文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新的语文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更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接受学生当中一些新的东西,“用学生的思维思考,用学生的语言教学”[1]。因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网络语言冲击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敢于走在语言变革的前沿,了解现代学生的需要与心理,正确认识和研究网络语言,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学会理性使用网络语言。

“用学生的思维思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掌握中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2]。美国心理学家哈里・伯杰(HarryBerger)认为:“人有两种原始需要,一种有次序、不混乱;另一种则相反,人类确实需要混乱、危险、新奇、神秘。”两种需要是矛盾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从形式到语言都可以综合这两种需要,使矛盾得到暂时的解决。因此人们对网络虚拟世界的需要是正常的,不是神经错乱。对网络语言也是同样,这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特别是青少年这个群体,他们喜欢猎奇探险,趋新求异,使用新奇、怪异的网络语言更能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站在他们的立场,我们发现,这些新奇、怪异的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其实就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种自然表达和流露。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一并“乱棒打死”。

“用学生的语言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可否认,如今中学生的写作和交际中确实存在过度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网语“满天飞”让语文教师感到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就连学生在口头和作文表达时偶尔冒出的“恐龙”、“青蛙”、“灌水”、“MM”等网络流行语都不理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信息革命时代,语文教师不可能独立于远离网络风云的“世外桃源”去从事教学,掌握网络知识,熟悉网络语言,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一种必备的素质,当然这不仅仅是要求老师们学会“BT”、“骨灰级”等几个新词汇,更主要的是要转变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3]。周洪波先生曾在访谈中说过:“作为我们对网络语言有偏见或者是有质疑的人,是不是先别质疑,先融入进去,先去了解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你了解了,学习之后再来理解。”“……你要对孩子要引导他,你就必须先要了解他,你先要了解这个网络语言,也得试着去学习,只有你对这个网络语言了解了之后,你才能对孩子起一种引导的作用。那么,这逼着我们要有一种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可以使语文教师主动走进网络,了解网络语言是富有时代特征和青少年个性特征的“学生语言”,共同的语言让师生的心灵贴近,教师可以在和谐的交流氛围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语言。

其实,用学生的思维思考,用学生的语言教学,说法变了,讲的还是“亲其身而近其道”的道理,这是一条已经被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是“放之古今而皆准”的真理。面对备受自己学生亲睐的网络语言,语文教师用“亲其身而近其道”这招一点都不过时。只要教师略施技法,旧招即可奏新效。我认为,语文教师不妨从“意、源、因、法”等方面了解和研究网络语言,在帮助自己走出网络语言带来的尴尬境地的同时,引领学生在这独树一帜的流行舞台上“潇洒走一回”。

一、明其意

网络语言是什么?说法很多,一些著名专家在给网络语言定位时颇多争议,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所有我们在网络上发生的这种言语交际行为,在这个领域使用的语言都可以叫做网络语言。但是,这一部分语言主要是基于现实语言,有网络新闻、网络文学,这上面的语言,比如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转载的文章,跟平面媒体使用语言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其它自己的特殊性……”[4]。“只是在网络的公告牌上和聊天室里使用的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在它的词汇和语言表达上又有一些特色,这一部分可以作为狭义的网络语言……”,比如“恐龙”、“蛋白质”、“大虾”、“斑竹”、“菜鸟”等,本文研讨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

二、析其源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有如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BT是变态的缩写,MM是妹妹的缩写,GF是英文girlfriend(女朋友),BTW是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汉语谐音和外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伊妹儿(e-mail)、瘟到死(windows)等;符号型,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O.O”表示“惊讶”的表情,“@_@”就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拍砖”(发表不同见解),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做“恐龙”,将“丑男”叫做“青蛙”,等等。作为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事物,这些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简洁省事、生动有趣又富有个性化的特点。

三、究其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的人群是第一大网民群体,占总人数的38.9%[5]。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越是青少年聚集的网络,生造、原创的网络语言越丰富、发达,而与思想性强的博客网络里,这些“特色”的网络语言却很少见。所以,网络语言的原创者们应该是青少年网民,他们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一是网络语言方便省事,新奇有趣。譬如说一个“顶”字,在网文后面出现,比“赞同”或“支持”不知有力量多少倍,它表示使用力量,将文章“顶”上去,如果没有人“顶”这篇网文,它就被新上传的文章淹没掉,首页上就看不见这篇他们觉得好的文章了,所以就有人不断地“顶”。二是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容易接受和尝试这种新生事物。中学生群体的一个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网络语言的无限活力和生机,满足了中学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时,中学生更愿意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制约少,为中学生寻求独立、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网语颇受学生的青睐,是因为它符合这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和美学追求。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欣赏青年学生不愿受陈规束缚,追求新奇,乐于创造的可贵一面,而不应一味地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如果青年人都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畏首畏尾,那么整个社会就难以进步。

四、得其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很大。新词语出现伊始往往看着不怎么顺眼,有时也的确不合汉语习惯。这样的词语有些会影响语言交际,会破坏语言美感,如“BT(变态)”、“骨灰级”、“偶(我)”、“稀饭(喜欢)”等。但是网络语言既然能够在青少年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人为阻止它的使用是行不通的,最终结果是与我们的大时代脱节,与我们的学生“离心离德”。最有效的办法是疏导,当然也不能全盘吸收,盲目顺从青少年的喜好,而要在他们运用网络语言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帮助他们吸收运用精美鲜活的新生词汇,摈弃粗糙不良的交流和表达习惯,丰富他们的语言生活。其实,多元化、个性化的交流与表达正是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体现。因此,我认为,既然我们提倡以宽容大度的姿态迎接网络语言,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处处对网络语言设置“禁地”和“壁垒”,至少不要将它扔进“焚化炉”,垃圾场还允许淘金与考虑无害化处理,为何作为时代必然产物和社会文化标签的网络语言就必须隔离于学生作文和日常交际之外,不能越“雷池”半步呢?只要学生懂得见机行事,懂得对网络语言适度使用和灵活驾驭,就不但不会影响传统语言的纯净,反而会丰富汉语词汇。

其实,语言本身具有“自我净化”功能已是不争的事实,语言环境健康与否,语言本身不是关键,主要还是看使用语言的人。

参考文献:

[1]樊欣军.用学生的思维思考,用学生的语言教学.上海教育科研,2007.1.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10)

网络流行语总共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网络流行语是带有特殊目的的产物。例如,有的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有些是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而有些网络流行语是为了吸引眼球,等等。第二,网络流行语在意义方面有新奇性。例如最近由央视一个采访流行起来的网络流行语“你幸福吗?”,现在使用该问句的网民们可能不仅仅是这句话原本的意思,询问一个人他过得是否开心是否有什么困难,而很可能使用的是衍伸出来的新意义,可能是一种开玩笑或是讽刺的意味比较多。而这个新意思,搭配着采访中那句“我姓曾”,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网络流行语有易于传播性。第四,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每年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总结出来,而去年流行的网络流行语今年却不一定流行了。

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语句型,例如刚才给出的例子“你幸福吗?”和“我是来打酱油的。”;单词型,如“萌”、“表(不要)”和“闪婚”;字母型,如“OMG”,“SB”和“Q(可爱)”;符号性,如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的笑脸;以及数字型,如“530”和“3166”。

二、语言认知解读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发展分支,其理论对各种语言现象有着强大的解释说明能力。认知语言学中几个比较经典及重要的理论都可以用来解读这些网络流行语。

(一)象似性

“象似性,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书中暂且被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语音、形式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2007)语言形式与所指的意义并不是任意的,没有任何联系的。语言形式不仅与客观现实有联系,更与人们的认知经验和认知方式有着映照对应的现象。网络流行语同样是人们对于网络生活的一种认知体验,因此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也遵循着语言象似性原则。其中声音象似性和笔相象似性就揭示了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

声音象似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在语音上能够准确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某些特征。例如逛论坛的很多网民喜欢用“斑竹”去指管理一个版面的管理人员。这个词和“版主”谐音,很多网民不用正规的“版主”一词,而用在语音上与“版主”谐音的“斑竹”一词,它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并且还使自己的表达个性化,因此深得网民的欢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很多网民会用“杯具”来替代“悲剧”,用“稀饭”来替换“喜欢”。为什么不用“粥”而用“稀饭”来代替“喜欢”呢?语言不是任意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客观现实。声音象似性原则就告诉我们为什么在网络流行语里面要用“稀饭”来代替“喜欢”了。再如“鸡冻”(激动)、“帅锅”(帅哥)、“围脖”(微博)等网络流行语也同样可以从声音象似性这个角度来进行解读。这些谐音造出来的流行语新奇活泼,令人印象深刻,使用这些流行语也使得表达具有幽默感。

根据笔相象似性创造出来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与中国文化里面的象形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最近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字“”。这个字长得很像一个人的脸,眉毛下垂,张大嘴巴,很像一个人很尴尬的样子。这个网络流行语就将一个人这种尴尬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网民们通常都不说“好尴尬”了,而喜欢用“好”。“”这个字的产生就完全可以用笔相象似性原则来解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再如“”字,表示形神俱呆的意思。这个字就像两个呆呆的人靠在一起,不仅看起来很呆,而且很传神地表达出了一种呆的神韵。

(二) 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他们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可以使认知主体,也就是人,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

“恐龙”和“青蛙”这样的网络表达可能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完全不陌生了。这两个词是用来指代那些外表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女生和男生的。那这两个网络流行语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可以用隐喻理论来解释。“恐龙”和“青蛙”与外表不漂亮的人们都享有一些类似的特征,例如外表不漂亮、笨重、不讨人喜欢等等,这些特征通过认知主体,也就是人的认知加工,从这两个词本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域映射到隐喻意义上的概念域,就给这两个词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就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外表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女生和男生了。

还有一些关于网络的表达也可以用隐喻理论来进行解读。例如人们把网络看作是建筑群。其中一栋建筑就是论坛。建筑里的主人就像是楼主,建筑的第一层就像是顶楼,建筑里面还可能放有沙发,所以论坛里面也有“沙发”一说。这些关于网络的流行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网络和建筑两个不同事物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与映射,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对网络这一概念进行理解。当然,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可能用上不同的隐喻。关于网络这一概念,也有人将其与大海联系在一起,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映射关系。例如,网络中的信息就如同海水,“冲浪”、“潜水”、“冒泡”等网络流行表达也都是从这个隐喻关系中来的。

(三)类推

“类推性是语言发展变化中的一条重要属性。类推性也存在于流行语体系之中,当代汉语中的大量流行语就是通过语言的类推性产生的。而所谓的类推性,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聂汉琳,2012)

师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指教师的道德品质。从这个人们熟悉的概念,现在有了“网德”这一概念。类推得知,“网德”即指网民的道德品质。这个网络流行语就是通过类推而被网民们发明的。相似的概念还有,人格网格,闪婚闪离,牌友聊友、坛友、驴友等等。

三、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网络流行语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和生活。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为我们解读这些新奇的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本文仅从认知语言学的一些代表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浅显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些新词和新义都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对它们的研究必然不能脱离人这个认知主体,那就必然需要从认知这个视角来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篇(11)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紧密相关,深受大学生们的喜欢和关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使用范围。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不是单纯的政治宣传和理论知识教育,要与时俱进,以现实生活的实际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灵活运用网络流行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 网络流行语解读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崇尚自由、追逐时尚,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不愿意承受太多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它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无疑给大学生网民群体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计算机使用语言,一方面,他们关注网络上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疑虑和不满,宣泄、释放出来。这样就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网络流行语这一独特网络文化现象的发展,为其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共同特点是:口语化和娱乐性强、形象生动、影响力大、富有创新,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流行语又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其一,反映社会热点。比如:“正龙拍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压力山大”、“元方,你怎么看”等。其二,批判方式幽默。像“和谐”(网民一般写作“河蟹”)、“你幸福吗”、“被XX”等;艳照门事件后,有人对着采访记者说:“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由此,很多网民在对某些事件发表意见时,喜欢说“打酱油”,一方面表达了漠不关心、高高挂起,另一方面也映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明哲保身。其三,高度概括浓缩。“你out了”、“俯卧撑”、“范跑跑”、“夏骗骗”、“藏猫猫”,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令人深省的故事,同时也在表现出人们的一种隐约的感叹、意见,甚至是不满。其四,时效性强。“给力”、“宅女”、“高富帅”、“山寨”、“被雷到了”、“屌丝”等,这种网络流行语行走在网络边缘,引起话题,此消彼长。

2 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原则

2012年以来,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更是刺激了网络语言的“激变”,这些大多为热点事件、热议人物的浓缩和概括。网络流行语让我们知道了大众娱乐时代的精神状况,看到了公民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不懈努力,也感受到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和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灵活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1 主次分明的原则 近年来,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最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即2005年经党中央批准提出的最新的课程体系(简称“05方案”)。“05方案”提出了:“确立一个意识、突出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的思路。这里的“确立一个意识”就是指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是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课程之本。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合理、适度地运用网络流行语,把握好主次,分清楚本末。“红花还需绿叶衬”,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学导课的水平和大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统一起来,协调起来。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潜移默化地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选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收效。

2.2 创新教法的原则 教材是课程之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因此在上课前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要结合教材,把网络流行语精心地挑选出来,设计到教学方法中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所选的网络流行语的资料、信息要客观、真实,尽量使用第一手材料,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教学方法和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②它是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结合选择好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教学,将教材的内容主体化、信息化、灵活化,使教材生动起来,学生积极起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也认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2.3 科学严谨的原则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一项新的、大胆的尝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因其以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所以,具有科学性的特点。”③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网络流行语一定要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尊重原著,尊重科学。不能随意发挥或是改变课程固有的科学内容。运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的问题,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4 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键是要抓住一个中心:育人。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④马克思也说:“人始终是主体。”⑤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宗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网络流行语,就要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更要在课堂教学中关心大学生,绝对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原则。

2.5 弘扬主旋律的原则 网络是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运用网络流行语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主导思想,这就是主旋律。“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特别是在青年中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精神,自觉抵制腐朽、丑恶东西的侵蚀,防止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图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⑥一些老学者指出:“当前,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⑦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网络流行语,必须把握主旋律、站好政治立场,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

日益激增的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是大学生民情民意的集中表达,对于这种情绪表达,不仅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去解读和探讨,更需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疏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合网络流行语,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利益诉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才是我们应有的负责任的态度。

注释:

①张鸫,王刚.《中国网事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②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

题》,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④黄蓉生.《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⑥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⑦徐柏才.《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蒋盛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内容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