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9: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流行语的思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网络流行语的思考

篇(1)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分类;特点

2011年过去一大半,网络流行语似乎又翻开了新的一页,2010年大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似乎已现式微之势,新的流行语开始出现。流行语就是这样,它从不愧对自己“喜新厌旧”的根本特点,何况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网络空间。本文拟对2011年前半年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简要介绍,并概况出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及特点;最后,网络流行语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也许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深思。

关于流行语定义的界定,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无论怎样表述,流行语的特点是共同被认可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时效性,即流行语只在一定时间段内流行,若超过这个时间段,就不再流行。所谓“不再流行”,不外乎两个结果:“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1]其次,大多在青少年当中流行。以上所探讨的是“流行语”,而网络中的“流行语”除了以上特点外,显然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讲一步步探讨。

1.新年新语

1.1“有木有”

这是今年大热的咆哮体的其中一种。“有木有”的意思是有没有、是不是、对不对,一般认为来自方言中的语音。陕西、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山东(寿光、广饶临沂等地)等地的方言,就是“有没有”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不是、对不对”。因为这些地区的网民在网络中大量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木有”用在一个句子的末尾,一般都要加感叹词“啊”和若干个感叹号来表达感情。很多时候,为了增强语气,使用者会连用几个“有木有”。比如说:“法语一共尼玛23种时态啊!!!!!!!!都要背啊!!!!!!!!!!!!!!!!考试要考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1.2“伤不起”

和“有木有”一样,“伤不起”也是随着咆哮体的流行而大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个体本身就屡屡受伤,伤痕累累,已经经不起折腾,经不起伤害。

相较于“有木有”,“伤不起”的用法相对丰富。首先,“伤不起”一般用在“有木有”之前,中间用逗号隔开;“伤不起”也可以不和“有木有”合用,直接用在“某类人”的后面作谓语,一般形成一个主谓谓语句。如: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设计飞机的女生你们伤不起等等。另外,“伤不起”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如:伤不起的论文、伤不起的六月。这时候,中心语不再限制是人或职业。

2.分类

笔者主要统计了某论坛网友的发帖和回帖来对现今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通过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类:

2.1谐音

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流行语都是通过谐音而成的,谐音的用法较多,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类。

2.1.1中文谐中文

2010年大热的杯具家族――杯具(悲剧)、洗具(喜剧)、餐具(惨剧),还有鸭梨(压力)。

2.1.2数字谐中文

如:54(无视)、9494(就是就是)、520(我爱你)等等。

2.1.3中文谐英文

如:普里斯够昂(please go on)、奥特(out)、马克(mark)。

2.2 方言的影响

如:介个(这个)、俺、偶(我)、灰常(非常)等。

2.3 首字母

这类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拼音的首字母,如MS(貌似)GG(哥哥)LZ(楼主)等。一是英文的首字母,如OMG(oh my god)等。

2.4 图形

如:O(∩_∩)O~、(^ω^)等。

3.特点

前面已经列出了流行语的一般特点,而作为网络上的流行语,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3.1谐音的广泛运用

关于这个特点在前面的分类中已经详细阐述了细类,这里就不再赘述。

3.2强调事件意义

不难发现,当前的网络流行语和以前的网络流行语相比,更强调其事件意义。如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等,无不向我们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让人或鄙视,或感叹,或愤慨,或娱乐,总之,它们都有一个让人记住的记忆点。这个事件也许太长,让人很难记住,人们便从中抓住一个关键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既能让人容易记,也能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网络流行语其实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经过网友们的“一传十,十传百”,更加扩大了它们的传播面,有助于集中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同时,网络语的流行,也要依赖于现实生活。当有新的事件发生,而且更值得人们关注的话,无疑,现有的流行语就有可能被新的所代替。比如“我爸是李刚”就成功代替了“跷跷板”。另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也会对网络流行语产生影响。“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会受到了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并通过它们的介入,使流行语从网上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产生新一轮的传播效应。”[2]

3.3情态化

另外,网络上的用语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情态化,看到这个词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说话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如“看到上面的阵型我噗了”,仿佛让人看到一个正在电脑前看帖子的人看到某个笑点,“噗”的一声笑了出来。这是用词方面的。另外,上文所提到的网络流行语中其中一类,图形,也是造成情态化的一个原因。当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词用相关的图像表示出来的时候,情态化更加明显了。

结语

正如祁伟先生所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必然是和世界上大多数事物一样,既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流行语和网络语言正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的审美体验、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表现了百姓的多彩情感,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而其弊端在于“第一,影响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第二,网络语言中的错误较多。第三,有一部分流行语和网络语言不符合正确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范”[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用语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向一个“自治”的阶段,网友们越来越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创造一个新词或新句,并且总能够产生或讽刺或幽默的表达效果,并越来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是,网络用语比我们平常用语更精彩的地方往往也是使得它凌乱、无规范甚至带有不健康因素的极大诱因。因此,如何使网络用语既能够保持它鲜亮、活泼、及时反应社会动态的优点,又能够引导它走向健康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值得全体网民而不只是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篇(2)

综 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于是诞生了“次奥”“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蛋疼”、“拙计”、“中二”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语言变异现象始终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热点,网络流行语中这些特殊的词语变异现象当然值得注意,即词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打破,或者改变词语原有的能指形式,或者赋予词语原有能指以新的所指内容,使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甚至语义内容都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上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这就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1、网络载体的普及性使表达途径提供了可能

网络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2.0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传播的方式也更是日新月异。而其中对传播影响最大的非自媒体莫属。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而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着140字的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强制规范了我们使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自己的表达。另一方面,因为简短地表达很难系统的“字明其意”,这就需要利用大众公认的意义符号来传达文本内容的实质。

2、网络交际的娱乐性使表达方式变得幽默生动

网络流行语借助旧词新用、语义别解、谐音、重叠等词汇变异形式,在调侃中不但非常形象,而且调节了气氛,形成一定的幽默轻松效果。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得以蹿红的重要原因。如“淘宝体”的亲切,“咆哮体”的激动与幽默,“甄体”的“说人话”带来的反转喜剧效果,“高晓松体”的生动表现在对行业的调侃描述上等等。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青春与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了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如:黑旺财――《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3、网民群体的极化性使表达实质得到民意共鸣

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将民意表达推向一个。而随着“自由”、“民主”、“权利”等意识的渐渐觉醒,广大群众要求自由表达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以一种幽默、调侃、简洁的话语形式传达大众心声的方式受到大家的认可。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神马都是浮云”、“我勒个去”、“非常艰难的决定”、“羡慕嫉妒恨”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一定的舆论“切口”与暗示,很值得玩味和思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

零度偏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界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它以修辞研究为出发点,运用“零度”和“偏离”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四个世界”的参考框架中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汉语语言理论。

其实,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对这个零度偏离理论也是适用的。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语义偏离

有的网络流行语词语构成不变,但使用环境发生了改变,尽管同音同形,但意义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在理论上说,就是语义发生了隐喻抽象化的偏离,由较具体的动作域延伸向较为抽象的认知域。

如“打酱油”、“做俯卧撑”,这是两个动宾结构短语,原表示两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这两个词到了2008年的网络上,词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表示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做俯卧撑”的网络流行语,源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李树芬之死的介绍,表达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

2、语法偏离

如“雷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目前网络上流行语“雷人”有新的含义,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的意思,有时也引申为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

“雷”字作为网络流行语,用法比较随意,已经由本意的名词向动词、形容词发生偏移。

用例一:当动词使用,“我被那个视频雷到了”、“那人的舞蹈真是雷死人不偿命”。

用例二:当形容词使用,“你看到过山寨飙车队了吗,真是巨雷啊”、“娱乐圈里的人真是一个比一个雷”。

用例三:当名词使用,用作对某些事物的回应,“好大一个雷啊!”

用例四:成语,“天雷阵阵,气死我了,没费拉”。

3、借形赋义

如“”,音:jiǒng。“”其实是“”的衍生字,现代的字典里都查不到。两个字的读音相同。的意思为“明亮、光明”。“”字是生僻字,一般古代常用。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是借形赋义:“八”像眉眼,“口”像一张嘴。因此根据形状,“”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示意很好很强大,也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同“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

再如“”,由两个“呆”组成,音méi。在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字,它是“梅”的异体字。从字形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的音义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呆+呆”组合而成,网民们直接看形读音,通常把它读作“呆呆”或者是“双呆”,在语义上赋予它“很傻、很呆、很天真”的新义。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价值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的一种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

如果在时代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网络流行语,那么它是以“碎片式文化”的形态存在。青年群体热衷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是对传统和僵硬制度的全面解构和反抗,同时,也反映了网络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他们追求的不是建立体系严密的宏大叙事,而仅仅是对当前心境的即兴表达。这样,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样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而产生的一种反映社会风貌与民众思想状况的文化现象。作为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最能反映出当代青年对待社会变革以及思想意识领域的现状。而当文化这个本身就非常复杂多元的词前面挂上“网络”、“高校网络”等字眼时,它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的先进性趋势。

网络流行语的涌现,预示着某种新力量、新思潮、新观念的崛起。使用网络的主流人群从80后延伸到90后,90后这一新兴网络主体,在思想上、生活上有着更多的创新意识。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实则是网络群体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身势语,他以简单的符号、惟妙惟肖的形象性和创意十足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了网络时代特有的语言,既满足了青年网民不同的喜好和需求的多样性,也遵从了他们自主选择的个性,更加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口味。

结束语

语言的稳固是相对的,而发展却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而变异却是绝对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它应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我们不宜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青年人追求时尚、求异求新,这是网络流行语中词汇变异得以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变异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积极的修辞价值,所以不宜按照一般的语言规范去衡量和纠正。

对待这种现象,我们更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交际需求的词语变异形式会保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不符合规范的词语变异现象,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萨丕尔 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工具的极大普及使人们早早告别了小国寡民时代的封闭,享受着信息多元化带来的畅快。伴随着这一趋势,许多流行语迅速蹿红网络,迅速的被大众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一方面是由于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脱口而出,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的想象发挥。那么网络流行语究竟属不属于文学语言呢?新时期下文学语言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流行语的演变

网络风云瞬息万变,网络上的新兴词语也是层出不穷。从08年初的“很黄很暴力”,到后来的“打酱油”“山寨版”;从最早的“雷”“囧”到“槑”“靐”“orz”;从“做人不要太CNN”到后来的“范跑跑”“俯卧撑”。这些由网络制造的流行语,有的是网络象形,有的是社会事件网络热炒后的产物,它构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文艺学上讲的文学语言是指具有文学性的语言,除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它还包括具有文学性的口头语和反常语,网络上的新生代词语也理应包括在内。一般说来,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探索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化手段作用于普通词语而使它们的结构更加突出,达到一种与日常语言不同的陌生化效果。众所周知,日常语言的“实用性”“通俗性”不同于文学语言的“无为性”和“独创性”,流行词语一旦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它以实际的交流为目的,为达到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丧失了个性化的特点。正如玛克斯·徳索所说:“语言的美学功能并不是去确定地表达内心生活中完成的事件,而是在艺术创造中证明自己是个自我活跃的力量。”[1]文学语言极度注重语言的独创性,流行语在诞生之初,首创者以变形、歧义、反论等各种手法使语言颇具文学性,当流行语盛行于网络、杂志、报纸等传媒中时,它使得描述或转载它的文章熠熠生辉,颇具文采,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语是属于文学语言的。一旦流行语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大众习以为常的口头谈资,流行语逐渐丧失了它诞生之初的独创性与新奇感,逐渐淹没在大众的日常俗语之中,就逐渐变成了日常语言。

当流行语逐渐变为日常语言丧失其新奇性之后,很快就会被其他更具新意的词汇所代替,流行语的诞生、使用乃至消亡构成一个周期循环,在循环往复之中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与更新,也正式在这种往复中,文学语言才显示出其勃勃生机。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媒体、网络新兴词语是文学语言最新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它不仅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也为文学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抛却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特定的认识,仅仅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文学语言又兼具备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篇(4)

2012年9月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报告称,韩国是2012年全球互联网和通讯业最发达的市场,互联网接入水平、使用量和使用技巧都很高,因为网络的发达,韩国网络用语自然非常丰富。韩国的网络流行语是韩国人在网络上自发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潮语言,这些新潮语是由特定的某些网络族群使用,具有专门限制使用的特性,但是有些人气旺的新潮语则被广泛传播,网民、电子媒体,纸质媒体等纷纷采用,变成全民皆知的流行语。

1 现存的语言体系与新潮语

根据韩国的国立国语院1999年刊行的《标准韩国语大辞典》,从2000年起国立国语院开始进行网络流行语、俗语等词典所不收录的新潮语进行调查整理工作。这既是丰富规范韩民族语言工作的一环,也是研究现存韩国语言体系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并为以后的韩国标准语辞典修正提供参考的资料。通过新潮语调查工作每年刊行《新潮语资料集》,从2001年开始收集整理的资料在国立国语院的网站上可以被检索。后逐步通过与各大搜索引擎的合作在一般的网站上也可以被检索到。

2 历史与起源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网络信息狂潮,网络用语开始发展起来,最初的流行语如′(你好)′、′(见到你很高兴)′其终结语尾′′原应是′′,因发音简便输入笔画少而用′′替换了′′;还有像′(的缩略,意为考试)′,′(的缩略,意为初次)′都是把原来的单词进行缩略合成的新潮语,还有由许多单独字母构成的新潮语等等不一而足。

3 网络新潮语的种类

根据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3.1 一般网络新潮语

从新闻、报纸、电影、电视剧、小说或外国传入而产生的流行语。例如:1)(大人辈),小说《幸运王》的作家金成模根据′(小人之辈)′的反义词而创造出来的,意指度量大有包容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2)(闪电相亲),指男女像闪电一样突然见面的行为,由(闪电)+(见面)结合而成,是由单身男女在网络上率先使用的。3)(哈日派),起源于日语オタク(韩语音译为,意为发烧友),在韩国用来鄙称热爱日本文化的人,后来逐渐引申为对某些物品或者爱好有着强烈执着的人。4)(禽兽男),指的是像野兽一样粗犷的男性,引申为非常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与之相反的是(草食男),意指个性温柔,有点柔弱无害的男子。

3.2 由缩略合成而产生的新潮语

韩国的网络新潮语大致都是从缩略合成中产生的,常用的此类新潮语有以下几种:一是单词的缩略,1):是′′(请等等我)的缩略用语,由两字的首字母缩略而来。2):′′(谢谢)的缩略用语也是由两字的首字母缩略而来;二是短语的缩略,如:由 ′′缩略而来,意为装可爱;三是句子的缩略,例如:,是‘(妈妈朋友的儿子)’缩略用语,指的是各方面都比自身出色的人,因为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候总是拿朋友的子女做比较对象:“你看妈妈朋友的儿子某某多好多出色,你再看看你自己……”

3.3 由输入拼写谬误发展而来的新潮语

网民在使用电脑键盘时候因敲击过快导致词字输入谬误,某些词字在输入时常发生错误,因而这些词字就发展成网络流行语。例如,1):是‘(下一个)’的错误写法。2),是‘’(完全)的错误写法。

3.4 由网络游戏发展而来的新潮语

1),满血,是()(Level)的合成语,表示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意思。2):由(Team) +(Kill)组合而成,攻击自己队的队友之意,意为同类相残。3)PK(Player Kill):源自于韩国MMORPG游戏玩家相互作战,后引申为对决的意思。

3.5 由网络表情符号衍生出来的新潮语

1),, TT,T^T:哭。2)-_-,-_-;;,-,:僵硬,呆滞。3):(:起鸡皮疙瘩。4)^^,:),:-),^o^,^-^,^_^,^v^:笑。5),:默默注视。6)OTL,orz:遭遇挫折双膝下跪两手撑地。7):无话可说。

3.6 因电台放送而产生的流行语

:放屁精之意,是2009年韩国MBC(韩国文化广播公司)情景喜剧《穿透屋顶的highkick》中而出现的流行语,在剧中,爱放屁的爷爷顺才经常在孙女海丽面前放屁,刚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海丽把爷爷顺才称作“放屁精”,随着该剧的热播,“”也开始在韩国社会中流行开来,有趣的是韩国放送通信审查委员会认为该词是一种语言暴力言行而对该剧提出了警告。

4 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与对我们的启示

刚接触新潮语的人们非常难以理解其含义,被称作外星语,但随着其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被认为是与现存语言体系对立的一种破坏性存在,而是一种反应社会与民众的思考、生活方式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经过了民众广泛使用并被承认具有强大生命力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传统语言体系中的过程。

目前汹涌澎湃的网络语言也正在逐渐改变世界的语言习惯,很多网络流行语言和行为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很多人现在口头禅都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个年度都有新的流行语成为主流。我认为网络语言还是利大于弊的,它的简单快捷增强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新,只要不滥用,就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一)研究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激发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研究的热情。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研究小组在1997年针对网上的语言教学问题开展了一些研讨,②探讨网络通用语言的问题。2003年,第一届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网络语言研究大会在西班牙召开。2001年,《语言与因特网》这本书以多种文字出版,使网络语言研究在整个科技革命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也为我国网络语言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网络流行语失范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虽然较为全面,却很少对流行内因进行探究,没有对话语权表达进行深度挖掘。将民众运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话语权的模式进行充分解析,能了解当下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③更好地创新社会管理。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与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密切联系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无不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变革,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化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④

(二)语言文化的影响

富有创造性的网络流行浯离不开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熏陶,汉字作为语言文化的一种,它的音形义在表达文字川意上有各种含义。⑤比如,网流传的一个词语“美眉”,它的出现与语言文化心理是分不开的,“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就是形容女予漂亮眉毛的。

(三)大众心理变化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人们进入了新型网络媒体时代。新型媒体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思想意识也活跃起来,同时也滋生了具有新颖、幽默特点的网络流行语,⑥激发了网民的兴趣。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许多网民也开始在网络上以微博、贴吧的形式进行互动,抒发自己的情感。

网络流行语中的网络话语权

(一)感彩方面的展示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在使用中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词语的不断变化以及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功能的语言被称为语法。句子中使用的语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句子表达中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做到语言运用上突破性的创造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然而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语言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网络话语表达呈现出极大的魅力,受到大众的追捧。

(二)新旧媒体之间互相协作

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即时性与快速性,导致一些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缺乏严谨性、深刻性。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能秉着严格、严谨的框架理论原则,再通过已有的信息进行事实建构。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协作,促进了网络流行语影响力的扩大。

应对措施

(一)构建便捷的网络话语渠道

1.网上评选。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为网上评选、全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最经济、最实惠、最便捷的渠道。

2.开通网上政务微博。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微博互动已经成为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各级政府机关开通政务微博,利用微博这一便捷、及时的平台,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机关的最新情况,这样更有利于让群众参与其中,稳固民心;让政府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避免由于信息隔阂而产生误会。

(二)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法制化建设

1.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文明网络环境。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在带动信息提速的同时,也将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来。我国网民基数庞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某一行为主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忽视自己对私人信息的理解分析,贸然模仿他人行动的行为。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存在的羊群效应,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副作用,相关部门如果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⑦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可以减少这一问题的出现。

2.建立责任追究制,推进社会科学化管理。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网络的规范管理。但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网络监督和司法独立、言论自由和信息规范等关系尚未厘清,这些法律法规在细节上有所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对网络谣言及网络舆情,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建立网络谣言对于社会危害的量刑机制,并对制造网络谣言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对网络舆情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制。⑧

(三)建立制度层面规范的应对机制

1.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语言的发展是层出不穷的,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对于那些富有语言特色和充满活力的网络流行语,要适当地接受,并加以正确引导。由于语言在不断革新,语言的规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规范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其难度与复杂性,做到循序渐进。

2.从道德意识上加强规范。面对网络语言的主体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道德教育,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建立网络语言的道德教育体系,让年轻人参与其中,加强对他们的语言道德修养的教育,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当中,要不断革新网络语言文化,建立以优秀网络语言文化为主的网络语言道德教育体系,不仅可以引导广大网民自觉抵制不文明的网络用语,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网络语言进行创新。

【本文为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13SJB71002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徐紫仪:《网络语言失范与矫正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第1期

②杨海英:《青少年学生网络语言失范与网络德育话语的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6期

③Ao Yongchun, Chen Chun columnnetwork specification language and thespread of anomie [J]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research, 2013,01 (33)

④王健 张聪:《网络语言失范问题分析及对策》[J].

⑤Zhang Jianping, Liu Bo Chinesenetwork standardization issues of language [5][J]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06(11)

篇(6)

大学生流行语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由大学生自己或其他人创造的,在大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话语形式。包括新出现的高频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大学生流行语涉及一些热门的社会议题,更与日常校园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人生意义、生活方式、学习、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方面。大学生流行语是当下校园生活的及时反映,也真实地再现了大学生的文化心态与价值取向。

一、大学生流行语的类型

大学生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多样,具体有以下形式:

1、旧词赋新义。这些词语原来就已经存在,但是现在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且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金刚钻”即金刚石,是已知的最硬物质。流行语里用来比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充电”。原本指对电池补充电力:现指有些入觉得学识不足,需要继续深造,或指身体感到疲乏需要补充体力。

2、仿词、仿句、仿篇。仿词是指在现有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从而创造出的新词新语。如仿“校花”的“校草”指代学校里丑陋、笨拙的男生。“卧谈会”仿“座谈会”,指躺在床上聊天。

仿句指仿照某一名言警旬或某句流行歌词而造出的新句。如“网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网络的痴迷。“考就是一个字”仿自流行歌曲《爱就是一个字》,表达了学生对考试毫不在乎的心态。

仿篇是对现成的诗词歌赋或篇章的仿拟。如“考试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尽通宵。惜秦王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恩汗,最后全把白卷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全部重考。”仿词《沁园春・雪》,主要发泄对考试的不满,调侃了那些不认真备考,而在考场中作弊的学生。

3、谐音。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或汉字来取得言语表达含蓄、幽默、风趣或讽刺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情圣”指情场上剩下来的、“早恋”指早晨锻炼、“黄昏恋”指傍晚锻炼身体、“大喜之日”指要洗很多衣服的日子等。

4、缩略语。保留该词原义的基础上,省去某些形式成分,使语言简洁、有表现力。如“寄托”,GRJE与托福。“留学生“指留过级的学生。“铁托”,指铁了心考托福的学生。

5、借喻,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你真像孔雀!”并不是夸你漂亮,而是说你太自作多情了。“冬瓜”指身体肥大的人。“你真克林顿!”意思是你真会撒谎。

6、数字词。是采用比喻和谐音的方法构成流行语。如“01925”是你依旧爱我“1314”是一生一世、“520”是我爱你等。

7、中英文混用。在网络语言中使用广泛,充分显示了新奇、有创意的特点,如“I服了You”、“小Case”、“Hi,大家好!”、“Happy一下”等。

二、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

大学生流行语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流行语,其中很多是由大学生自己创造的,并且是广泛流传于大学校园。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流行语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性

知识性是指大学生流行语大多数具有特定的文化知识内涵。大学生流行语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流行语的流行性、时尚性的特点外,还具有趋雅性的特点,以一定的文化基础为依托。这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较多的文化熏陶密切相关。比如“内存”指知识水平。“复制”指考试或练习抄袭他人。“死机”指正在做的事因思维障碍等原因,而无法继续进行。这些流行语涉及一些专业术语,融入学子的智慧,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

2、诙谐幽默

大学生流行语经常使用“反语”、“别解”、“比喻”、“仿拟”等修辞手法,有意对词语的意义作歪曲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释,或者故意颠倒词语的褒贬色彩,而达到戏谑和调侃的效果。比如“小白”、“你好白哟”中“白”是“”的简称,戏称同学笨,因较含蓄并带有戏谑、亲昵色彩而易于为人接受。“今天老师又请我去‘喝茶’了”。这里的“喝茶”不是指消遣娱乐的好事。而是被老师叫去单独挨批了。学生们对不便明说或不太光彩的事情,采取故意歪曲词语本意的手段,借题发挥,含蓄幽默地传递信息。增加话语的辛辣嘲讽味。

3、标新立异

大学生流行语一个显著特点是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富有创造性。大学生崇尚个性,追求创新,在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方面追求新创意、新内容、新形式,从而达到彰显个性、凸显智慧的目的。比如“给你点阳光,你就乱灿烂。”“说你胖。你就喘。”“说你脸白,你就不洗脸。”等。这些流行语表现出大学生直率坦荡、情绪特征明显的青春色彩。

4、简洁明快

大学生崇尚简洁、方便、快捷,经常将复杂的词语缩略化,或用数字、字母代替。以提高效率,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1)使用缩略语。缩略语的大量运用也体现了大学生流行语简洁的特点。比如“大英”(太学英语)、“大语”(大学语文)、“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2)使用数字词。大学生发现并利用隐藏在数字中间的巨大的语言价值:用谐音转换数字意思。比如“3166”(谐音“沙扬娜拉”,意指再见)、“0001000”(我真的好孤独,“1”是指一个人)、“286”(、指行动缓慢的人)。

(3)使用字母词。大学生们受自身知识和网络语言的影响,喜欢运用字母词来表达意思。比如“MM”(妹妹)、“GG”(哥哥)、“BT”(变态)、“N”(多)、“S”(很会拐弯抹角)。

三、大学生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与社会现实、文化背景、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紧密。

1、社会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并要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高信息化、思想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处于时代前沿的莘莘学子敏锐地触攘到时代的脉搏,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追求个性独立,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流行语。

2、文化背景。大学生流行语的产生与时代文化密切相关。

首先,网络文化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交流的增多,网络语言以其风趣。简洁、个性化特征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流行语的一部分。常见的网络用语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聊天室、BBS上运用的“术语”。如“东东”(东西)、“斑竹”(版主)。二是网上为省时所运用的字母、数字缩略语。如“MM“(妹妹)、“88”(再见)。三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菜鸟”指网络新手、“网虫”指成天泡网的人。

其次,大众传媒的影响。除了网络,大学生流行语还受到娱乐性电视节目、时尚杂志、广告、影视和报刊的影响。这些强势媒体对校园空间的介入和覆盖,使得大学生流行语呈现出流行性、时尚性的特点。例如一些流行的影视剧、小品的经典台词:“做人要厚道”、“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伤自尊了”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最后,外来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逐渐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更是成为流行,时尚的代名词。当代大学生采用英文形式或英汉夹杂的形式创造了很多新流行语。如“AA制”、“T恤”、“IT人才”、“e时代先锋”等。

3,心理特征。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追新求奇心理。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追新求奇,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语言上不拘泥于词汇的传统意义和形式,给许多旧词赋予了新的涵义。不说逃课而说“跷课”;不说反应慢而说“大脑短路”、“大脑缺氧”等。这些流行语折射出大学生独特的创新意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摹拟仿效心理。大学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但在强大的社会流行面前,还是会不自觉的产生仿效心理,追赶时尚,渴望得到社会认同。例如《大话西游》热播时,“I服了u”、“曾经有一份情感摆在我面前”、“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等流行语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

最后,逆反宣泄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要面临繁重的专业学习和沉重的就业压力,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对待事物往往采取情绪化的方式,使得大学生流行语中充斥着一些挖苦、讽刺之类的贬义词。比如“我靠”、“去死”、“”、“有病”、“大脑进水”等,以此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满,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

四、对大学生流行语的思考

大学生流行语是校园生活的及时反映,也是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表征,在调适大学生心理、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一些语法不规范、内容消极的语词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积极方面

大学生流行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丰富了校园话语空间,增加了交流的情趣。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和个性,勇于创新的心态,给大学生活注入了新鲜活力。一些品位高、表现力强、规范度高的流行语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彰显出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7)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且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校园流行语就是在校园里流行的一种言语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语的流行性、时间性等特点外,还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等特点。

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密切关注校园流行语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现象。他们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了校园流行语的产生方式,归纳为三种:语音手段、语法手段和语义手段;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了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校园流行语的影响以及失范现象。这些成果的取得对校园流行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流行语只在他们内部交流使用,表达他们“圈子”内心领神会的独特含义,它既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学生心理状态的反映。我们这样想,校园流行语的传播方式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本调查研究试从新的视角探讨校园流行语,拟解决以上问题。

一、校园流行语的内容

校园流行语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如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校园流行语有一类已经虚化,表达的不再是实实在在的意思;另一类表达实实在在的意义,反映具体的客观事物或抽象的精神意识。因此,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

1. 表达实在意义类

表达实在意义的一类较多,包括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由于不可能完全枚举,我们只是例举性地给以归类。

(1)特定称谓类:如美眉、老板、另类等。

(2)打架骂人类:如脑残、恶心、鸟人、有病啊等。

(3)日常生活类:如QQ、聊聊、再吵我就唱《忐忑》了等。

(4)心理状态类:如郁闷、随便、不想活了等。

2. 不表达实在意义类

这一类流行语我们认为主要是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因为意义已经虚化,在学生人群中随时脱口而出,就像空气一样,到处弥漫。如“哇噻”“哦尻”。当然表达实在意义类与不表达实在意义类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从实词虚化成虚词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重大规律,因为校园流行语多为词和短语,所以这一规律在校园流行语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爽”“郁闷”就表现出明显的虚化趋势。

二、校园流行语的传播特点

1. 从众传播心理

校园流行语的载体主要有三种:口语交流、 网络交流和短信。韩希明认为校园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网络联系与交流,二是强势媒体的影响,三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四是人际交流中的从众效应。网络交流中多用短句式,频繁使用语气词,较多使用独词句,受强势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和外来文化(如影视作品、通俗歌曲等的影响,它们都具有高频、大众化的特点。据此,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流行语的第一个最为本质的传播特点是从众心理传播。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有着极强的盲目从众心理,相同年龄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较为强烈,再加上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非常集中,因此,从众心理至使校园流行语迅速在校园里扩散、传播。

2. 网状传播形式

黑格尔曾说过:“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 说话人有了说话的环境,说出了话语,听话人听到话语后作出反应。这种言语交际的形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种最为普遍的模式:(1)一对一、(2)一对多、(3)多对多。如下图所示(图3线条较多未画箭头):

关于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际模式我们不难体会,在此不再加以论述。根据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际模式,我们可以推出,由于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校园流行语由最先的一对一,迅速扩散成一对多,进而扩散成多对多。这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成为校园流行语的主要传播形式。校园流行语的传播要求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大多数情况下只在他们内部交流使用,表达他们心领神会的独特含义,“圈子”外的人则不知所云。因此,校园流行语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

3. 球状传播空间

校园流行语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这就像是一个球体。该球体的任何一个剖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上面的网状传播形式(如图3所示),反之,多个网状传播形式的叠加,就能得到我们现在所说的球体,也就是说,校园流行语呈现出球状传播空间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校园流行语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的特点。同时我们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其失范性。由于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潮、新观念,对新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大多数中学生喜好张扬个性,过度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因而常出现一些不合“常规”的语言现象。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校园流行语的扩散、传播有了新的认识:从众心理使校园流行语迅速在学校园里扩散、传播,具有群体性特点;网状传播形式使得流行语只在他们内部交流使用,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球状传播空间进一步证明校园流行语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同时我们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其失范性。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2]韩希明.关于校园流行语的观察与思考

篇(8)

所谓校园流行语,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指在校园里广泛盛行和使用的语句,是现代中学校园文化的真实反映。它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语的共性外,还有标新追奇、幽默诙谐、简洁生动等特点。

近几年,随着流行语的热传,这些能反映中职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体现校园文化的校园“语言密码”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在课外学生的交谈中,这些语言有些新颖生动,给中职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丰富了校园文化;但有些低俗不雅,给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中职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错误的引导。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运用越来越引起我的关注和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校园流行语,让文明语言之花绽放在校园内外。

一、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倡导文明用语

“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树立语言规范意识,使用文明用语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流行语的发展前途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地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成为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元素。我们要留心当下校园流行语,对于那些积极向上、富有幽默性的、发人深省的语言,我们没有必要扼杀,可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有时候还可适时指导学生接受并合理使用。(比如“给力”一词)当然,对于那些低俗不堪、讽刺挖苦,给人负面影响的词,我们要认真分析,适当指导他们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二、重视网络道德建设,提高辨别能力

信息现代化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现在的学生“将信息时刻掌握在手”,每人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浏览获取信息。中职生模仿力强,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快,传播也快,但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却比较差,对自己的言行控制力也较弱,他们往往对那些符合他们的心理,好玩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全盘吸收,不管其好其坏都在互相交流,以显他们的幽默感和时尚感。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也迫在眉睫,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也尤显重要。首先,我们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渠道,引导中职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让他们学会处理好大节与小节之间的关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而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其次,加强监管,使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营造绿色网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道德水平,提高其对网络文化信息的辨别力,促进“网络人”的健全人格现代化。这样,在思想源头上提高了中职生的辨别能力,他们会有选择地吸收健康的流行语,从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来。

三、创设文明语言环境,提升语言品味

如何创设文明优雅的语言环境,提升中职生的语言品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语文课堂上,注重提高学生品味美之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和品味语言的前沿阵地,是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读中品,品中悟”的方法,以诵读为基础,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扣住语境,揣摩赏析,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以课内语言素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2.在课外学习中,强调培养学生积累美之语言的习惯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厚积薄发,积累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课外的阅读积累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运用课堂上的“精读”品味语言的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喜好展开广泛的“博览”,在读中品,读中思,从而锻炼了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大量优美词段的背诵记忆,丰富了个体的语言,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积累美之语言的习惯。

3.在综合活动中,强化锻炼学生运用美之语言的意识

学习、积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运用,除了常规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有趣的活动充分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表演、迁移训练等;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经典古诗文朗诵大赛、话剧表演等,也可以组织诗社、文学社之类的社团,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好、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在校园内形成了优雅高尚的语言环境,那些低俗不雅的校园流行语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而那些充满情趣、积极健康的校园流行语,则给语言大家庭注入了新鲜时尚的血液,丰富了校园内外的文化。

篇(9)

课 题:本论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网络流行语言文化现象研究》课题的科研论文,课题编号:1253507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底,我国上网人数A已经超过6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已达96.1%。网络流行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影响着高职课堂。面对这种冲击,高职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流行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流行语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1.对高职学生语言习惯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因其形象、新颖、便捷的特性受到众多高职学生的喜爱。形象生动的网络流行语增加了高职学生话语表现内容的弹性,为其留出了较大的想象空间,丰富了高职校园话语的内容,增加了对话交流的情趣。但是由于网络流行语创造群体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致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出现了很多负面的问题。首先网络流行语导致高职学生语言使用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有如下表现。

(1)随意改变词义。在校园中,经常发现学生们在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随意改变词义。例如当课后作业比较多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说“我又被作业套牢了”。句中“套牢”这个股票行业用语原意是“股票买入后由于价格下跌卖不出去”被学生们改为“课业繁重”的含义了。

(2)混淆了句子的构成原则。现代汉语语法是有其规律性的,是要讲究句子内部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的。如状语修饰谓语,是要放在谓语之前的,可是高职学生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经常不注重这些。例如他们经常说“看个书先”,“先”这个状语被莫名其妙地后置了。另外,他们在使用省略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你在学校上网吗?”省略为“校?”的现象。这种毫无原则的省略,严重违反句子的构成原则。

2.对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语言相对于思维的作用是,它是思维活动进行的载体,它对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影响着他的思维能力。在人际沟通中,高职学生如果能够正确掌握口语交际的词汇和语法标准,就可以逐步养成正确的思维逻辑。但是如果高职学生过度地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就会发生不正确的改变。比如受网络流行语影响较深的高职学生,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往往会过度地表现自我,突出自己的感受,忽略他人的反应。另外,相对于人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广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来说,高职学生由于出生在一个充斥着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的时代,思维的深刻性较差,不能全面去思考问题,因此急需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但是网络流行语在思维特征方面的缺点也是流于肤浅,深刻性差,因此无法帮助高职学生改善这方面的思维缺点。

3.对高职学生道德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虽然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但网络语言内容却具有庸俗化、浅薄化的特点。高职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是非标准和成熟的价值观,还无法用辩证角度去看待问题,再受到网络流行语庸俗化和浅薄化特点的影响后,比较容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感甚至否定感。这会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意识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也容易造成他们对人生的迷失。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相应对策

网络流行语言在对高职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道德意识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文化产生排斥感,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1.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大力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就要加快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坚持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坚持为岗位能力服务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运用模块化教学的理念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大对应用文教学和口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力度,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利用语文为职业岗位服务的能力,使高职语文教学成为打造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娱乐趣味性,能够很快地吸引高职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转移了他们对高职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高职教师就应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才能将学生投入到网络流行语中的精力转移到高职语文学习中来。例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时候,高职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讲、练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个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景中通过完成写作任务,提升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感受团队合作的以及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3.感受传统文学经典,提升审美情趣

传统文学经典承载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髓,历久弥香。高职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去真正的体验文学经典,感悟经典,让高职学生领悟到真正的语言之美,抵御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感受文学经典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诵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诵读。在引领学生诵读之前,高职教师要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诵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们亲近文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其养成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例如高职教师通过向学生诵读宋代苏轼的《定风波》,带领学生进入到《定风波》别样的意境中,让学生去体味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那份洒脱与淡定、从容与大度,去领略到《定风波》的意境之美。当学生经历这份审美体验的洗礼之后,他们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产生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就逐步得到了提升。

4.建立以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考核成绩激励学生主动考取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如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职业等级证书等,来实现以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这样既缩短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就业需要的差距,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高职语文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它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并且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高职语文教学的相应对策,才能使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志奇,刘利.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篇(10)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B《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结合,进而分析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包括网络流行语本身的特点、政治经济的催生、热点事件的促使、多元文化的诱惑、大众传播的多样化、社会交际圈的分化、网络民众的积极性,而对于流行语的影响,作者分别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加以辩证看待。兰金梅《流行语的文化心理透视――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钦州学院学报, 2014.7)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蕴含的文化心理,认为流行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们注重类比的思维方式、映射了人们的联想心理和滞后心理、凝聚着人们从众入时心理、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层面的社会心理、呈现出母语优越和形象优先的造词心理。

对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主要从词汇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吴冰沁《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词汇学研究》(2015.10)从词汇学角度分析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词义生成方式,总结了2014年十大流行语的几个特点:来源广泛政治性强、结构多样语言简练、推陈出新形象生动、时效性强前途未卜。丁祥倩《从语法化角度看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以2014年十大流行语为例》(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7)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进行语言学层面的解读,认为流行Z的生成方式有隐喻、转喻、主观化、推理,而流行语的流行缘由有高频使用、语言接触、创新表达、交际原则等。作者认为语法化是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之一并会成为一种生成趋势,对于这种生成方式应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既要给予关注又要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切忌滥造滥用。

对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有谢娜娜《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特征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6),该文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结构、词义生成方式、语言特点,认为2015年十大流行语主要来源于网络和政经领域,结构上以词为主且构词方式多样化,短语形式则相对较少;词义生成方式主要有旧形新义、旧形旧义、新形新义、旧义新形4种类型;呈现出网络性强、亲民性强、创新性强和时代性强等特点。

学者对某一年流行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流行语生成、特征、传播、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这类研究较为细致,能够全面反映当年流行语的面貌特征。不足之处在于此类分析多停留在浅层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还较为少见,不利于发现流行语的内在规律和普遍特征。

二.对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综合研究

社会在发展变化,政治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热点事件不断出现,导致流行语不断更新。每年的十大流行语各有特色,但把历年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历时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规律。

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机制从深层次探究了2012――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意义建构,作者先按构词法对40个流行语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为旧形新义式、缩合式、借用式、合成式、句子式、谐音式六个类别,探究各类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发现: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合成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整合、借用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句子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谐音式是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隐喻。

潘苏悦《流行语的语言变异探析――以2009-2012年十大流行语为例》(学术探索2013.12)从变异语言学的角度探析了历年十大流行语语音、语法、语义的变异现象。

刘懿《流行语模因的类型和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广州大学学报 2014.4)运用模因论把2008――2012年50个流行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基本类型,基因型又分为同义同形、同义异形两种,表现型又分为同音异义、同形联想、同构异义。在类型上,基因型和表现型所占比例平分秋色,发展较为均衡;从特点上来说,基因型的同义同形和表现型中的同形联想多为简单模因,使用时激活缺省语境。基因型中同义异形和表现型中同构异义则多能与新的语境结合,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

李靖《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现代语文,2013.7)对2008-2012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理据进行了考察,提出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在此基础上又把内部理据分为形态理据、语音理据、语义理据,把外部理据分为拟声理据、拟像理据、临摹理据、省力理据。

这些学者对历年十大流行语的认知机制、语言变异、模因、生成理据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不同年度十大流行语共同的内在规律。此类研究非常有价值,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对流行语的规范使用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自身的新颖度,是人们创造力的发挥,也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众情感的载体,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大众心理。但流行语也有些语用问题,比如过于追求新奇和创意、使用不规范等。所以语言学专家对流行语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大大地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反对者认为这对规范的汉语是一场挑战,大大伤害了汉语的纯洁性;这两种用法都有其偏颇的一面,对于流行语,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长远来看,流行语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呈现出优胜劣汰的趋势,那些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流行语终会沉淀下来,成为新的汉语规范的一部分,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终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流行语的出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我们一方面应该对其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提倡正确的语言观和规范观,让流行语不断为汉语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F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靖.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J].现代语文,2013.7

3.谢俊英.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

4.张陈晨.近十年流行语研究[D].安徽大学,2012

5.刘懿.流行语模因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

[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

6.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性质问题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1期

7.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

篇(1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从中日新语流行语反观两国社会变迁之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5JK180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横向课题“新世纪以来的中日新语流行语对比研究”(项目编号:YDH2013-15)。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1]

流行语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和趋势。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当基于社会新现象的流行语出现时,大众传媒就会发挥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并促使其迅速传播、扩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日本从1984年开始,通过刊物《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名流行语,称之为“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并给与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颁奖,此活动一直举办至今。随着对流行语的关注,我国也有了“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等评选活动。自2008年开始,中国语言文字类国家期刊《咬文嚼字》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其评选结果每年都会引起人们关注并成为话题。流行语之所以得到如此的传播与发展是因为网络科技的发达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媒介,更因为流行语对我国国民的日常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

始自200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本着“流行、创新、文明”的原则,通过条目收集、条目筛选、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每年的10个流行语。到目前为止,已经了80个流行语,其中有9个源自日语。它们是:2008年的“宅男宅女”;2010年的“~控”“达人”;2011年的“卖萌”“吐槽”;2014年的“断舍离”“萌萌哒”;2015年的“脑洞大开”“颜值”。这些词在进入汉语之后大部分都较原词在使用范围、使用用法、使用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1.进入汉语后使用范围扩大

宅男宅女:该词是由日语舶来词“御宅”衍生而来,日语写作“お宅”或“御宅”。原本是称呼对方家里的敬语,汉语一般翻译为“府上”。后来意义发生变化,泛指那些热衷于ACG次文化(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的男性。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甚至出现了“御宅文化”。由此衍生出的“宅男”一词从台湾地区传播到大陆,语义进一步泛化,特指那些不修边幅,整天憋在屋子里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看动漫或电视剧的男性。随着2005年日剧《电车男》的热播,“宅男”这个词更是为人们所熟知。由于语言的衍生性,2008年与“宅女”一起作为一个词成为了当年度的汉语流行语之一。

在其进入汉语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用法:我是个宅男,平时喜欢宅在家里。“妮妲”袭来,最好宅家别出门。这里的“宅”单纯指“待在家里不出门”。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日语中“宅”的特有意义,更多地呈现出使用范围扩大化的特点。

断舍离: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2013年出版的著作的名字。这里的“断”即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即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即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随着这本图书的畅销,“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2]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一种舍弃物欲,追求极简的生活态度。即: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顺从自己内心,割舍既有;丢掉多就是好的念头。

“断舍离”的扩大使用体现在由原本的杂物收纳管理领域扩大到其他领域,具有相关比喻意义,例如践行“三严三实”,干部当需“断舍离”。

脑洞大开:由源自日本动漫的“脑补”一词衍生而来。“脑洞”是大脑中需要用想象力去填充的“洞穴”。“脑洞大开”意为想象天马行空,联想极其丰富、奇特,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强调“想象力丰富”。[3]2015年2月网络喜剧《脑洞大开》的播出使这个词更加流行。

该词本来指观剧者在大脑里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补充或添加原剧中没有的情节或内容。后来词义应用范围扩大到对小说或者其他艺术作品甚至现实生活中的情节、情景进行幻想、想象。

吐槽:源于日本漫才(类似于相声)的“ツッコミ”,相当于相声中的“捧哏”。指的是在对方说的语言或做的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以此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有人认为“吐槽”一词原本存在于闽南语词汇中,由台湾地区率先用此词翻译日语中的“ツッコミ”,后来进入大陆并流传开来。

其在使用过程中,原本单一的意义和形式也有所引申和扩大。比如出现了“批评、指责”“找茬、挑刺”等意义和“神吐槽”“吐槽帝”等形式。

颜值:“颜值”形容一个人外貌的好看程度,源自于日语「面偏差一词的缩略语,通过漫画或动漫进入汉语,“颜”即“脸”之意。“颜值”一词最早出现在 2008年,当时尚未普及使用。逐渐流行使用应该是始于2014 年下半年。[4]之后在综艺节目中的频频出现使其更加流行起来,如“颜值担当”“颜值爆表”等用法也颇为常见。“颜值”一词在汉语中不仅用于修饰人的外貌,还用于修饰事物的外表,使用范围被扩大。

例如:汽车史上最高颜值;峰会提颜值,百姓享实惠。

2.进入汉语后作为接尾词使用

达人:汉语原本就存在“达人”一词,其名词用法据查最早见于《春秋》,指通达事理、豁达豪放或显贵之人。其也作为一个动宾结构的词出现在《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源自日语的流行语“达人”则特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其在汉语中更多的是作榻游泊剩以“~达人”的形式出现。例如“时尚达人”“音乐达人”“旅游达人”“校园达人”等。

~控:最初产生于ACG领域,出自音译日语“コン”,其源头是英语complex的前头音(com)。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或极度喜欢、异常偏爱某事物的人。从形式上来看,“~控”在汉语中的使用倾向是作为一个虚化的词缀来使用。一般接续在词语之后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例如“萝莉控”“大叔控”“微博控”“颜控”等。

3.以派生词的形式进入汉语

9个日源流行语中,有“卖萌”和“萌萌哒”两个与“萌”有关的词语。这里的“萌”均来自日语“萌え”。不同于汉语中的“植物发芽”“事物发生”等“萌”之意。源自日本流行文化的“萌”不只是局限于可爱之意,而是指一系列符合动漫界萌点的特殊属性。在充分理解了“萌”的基础上,作为派生词的“卖萌”和“萌萌哒”就易于被汉语所吸收并广泛使用。在褒义的词性下,“卖萌”指故意做可爱状,打动别人。在贬义的词性下,“卖萌”则有故意作秀之意,而“萌萌哒”意为“太可爱了”。起始于豆瓣小组的网友发帖:今天出来没吃药,感觉整个人都萌萌哒。此后“萌萌哒”一词开始单独被使用并迅速蹿红。用于诙谐幽默地表达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赞美或喜爱之情。

日源词在汉语中流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日源词之所以能够在汉语中流行、传播,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能够入选“年度流行语”,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日语言的相似性

中日两种语言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因为日语中汉字的广泛使用,使得日源流行语可以顺利地进入汉语中而不产生违和感,例如“断舍离”“颜值”等。人们通过汉字就能理解其意思,相较其他民族,更易于接受并使用这些流行语,这也使日源流行语得以在汉语中迅速传播成为可能。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在汉语中迅速传播是因为它们借助了网络的力量。网络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媒介方式。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能够相互学习、借鉴,加速了不同文化之g的交流、传播,从而更加满足了时代的创新需求和大众的娱乐心态。

3.年轻人对日本流行文化的接受

日源流行语多源于ACG次文化。而年轻人则是其广泛的受众群体。随着年轻人对这些日本流行文化的接受,相关的一些用语也必然在年轻人中间产生共鸣并迅速流行起来。

结 语

语言是变化的,也是具有包容性的。流行语已然成为社会语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日源流行语进入汉语并在汉语中使用和传播正是体现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包容性。关注流行语的来源、发展,有利于明确社会语言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从而达到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蓬克:《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2期。

[2]黄伊凡:《山下英子:幸福需要“断舍离”》 ,《婚姻与家庭》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