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分数除法课件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6:34

分数除法课件

分数除法课件篇(1)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合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70-02

2010年的10月份,笔者在一次活动中执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上好这堂课,笔者认真地进行了备课。考虑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确实已经融入了教学中,影响着我们的课堂。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声、色、像,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形象展示,有利于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知识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初次备课时,处处多媒体

1.主题图的出示。在网上搜索他人可以共享的课件资源,发现有个FLASH的课件做得非常生动,把猴子分桃子的整个情景过程都逐步演示出来了――桃子色泽艳丽,猴子动作生动有趣。想到学生肯定会对这个课件产生很大的兴趣,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于是下载了这个课件。

2.多种算法的演示。根据主题图,学生一般都能列出算式,但是如何计算出得数,肯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笔者把所有可能想到的算法――包括摆小棒、口算、竖式计算等都进行了预设,做成了演示文稿。

3.正确的竖式计算的展示。在学生提出或讲述多种算法后,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充分感悟算理后,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所以,制作了一个包括整个竖式的每一步计算过程的课件,包括每一步的算理。

4.总结归纳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的感悟并且基本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后,请学生观察课件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生答:十位);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生答: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这时老师应该进行小结,所以笔者把“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的小结语也写在演示文稿的一张幻灯片上。

5.练习的设置。本课共设置了一个巩固练习和一个拓展练习。考虑在之前的课件中已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感官,这时需要更加实在的练习。因此,练习的设计只是把算式直接打在了演示文稿的幻灯片上,没有添加其他声音和图像。

二、试教后,细酌思删改

认真备好课后,进行了一次试教。对于自己的教学,笔者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再加上多媒体的充分运用,觉得肯定能把一堂相对枯燥的计算课上得充满趣味。但是,整堂课上下来,看起来非常热闹,效果却不好。

1.主题图的出示确实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小猴分桃子时滑稽的动作逗得许多孩子忍不住笑了。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而是把更多的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选择了这样“本末倒置”的课件,使多媒体的优点变为缺点,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修改及效果:主题图的主要内容不变,但是却以静态的课件形式出现,并请学生根据图片呈现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因为没有华而不实的视听音响的影响,学生能够有效地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2.学生根据主题图列式后,罗列出多种算法,课件的制作也考虑得比较全面,但是因为与学生阐述的方法顺序不一致,教师对课件的切换出现了混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修改及效果:学生根据算式得出算法是课堂生成的一个过程,不能通过课件完全预设。因此,把这个过程改成学生在本子上或画、或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交流。由于能够更完整地展示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笔者对学生的想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有助于后续的教学。

3.正确的竖式计算通过课件来展示,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书写格式方面的灌输,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尝试。

修改及效果:不再通过课件来展示,而是由学生进行板演,并通过大家思考讨论逐步修正,使学生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4.计算方法是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后得出的,但是因为它相对比较抽象,课件的展示却是时间较短,有的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

修改及效果:计算方法的小结直接由老师板书,让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

5.练习是放在整节课末,学生经过了将近一节课的学习,心理上已经比较疲劳了,单调的练习以简单的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现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解题的积极性。

修改及效果:练习的设计改为演示文稿中添加了有一定情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兴趣。

电教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合理运用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服务。过多的使用或不当使用多媒体,用课件代替板书、代替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思考,用华而不实的课件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不合理的。我们不能认为选用媒体越多就越受欢迎,效果就会越好。因此,每个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经过思考,确定一堂课需在哪些环节有必要使用电教媒体。

分数除法课件篇(2)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在这里举行“质数大讲堂”活动,大家想不想参加?

生:想。

师: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质数大讲堂”。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请看第一讲。

[设计意图: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本节课以“质数大讲堂”这一新颖提法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急于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第一讲:(课件出示)

1. 师: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指名回答)

生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

生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 师: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如何快速找出3的倍数?

师:谁来讲?(指名回答)

生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2:个位上是0和5的数都是5的倍数。

生3: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看和是不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真棒,顺利完成了第一讲。我们来看第二讲。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二、探究新知

(二)第二讲:(课件出示)

1.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才能快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2. 师:小组合作,快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1)学生思考。

(2)师:谁来讲一讲?(指名回答)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画去,但2除外,画掉这些数都不是质数。

生3:3的倍数也可以……

教师适当提示: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是合数。所以,先划去1,然后保留质数2、3、5、7后,在依次划去它们的倍数,剩下的就都是质数了,这种方法叫做排除法。

(3)师:小组合作,用排除法快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4)指名交流。(边讲边演示课件)

(5)全班齐读100以内的质数。(板书课题:100以内的质数)

[设计意图:小范围的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展示自己成果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并能在认识与思维的碰撞中及时、主动地发现和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师:恭喜大家顺利的完成了第二讲!请看第三讲。

(三)第三讲:(课件出示:课外拓展延伸)

1. 自学课件上的“你知道吗?”

2. 思考:如何将60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师:通过自学,谁来讲一讲,60可以写成哪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1)指名回答。

生1:60可以写成:3×2×2×5

生2:60可以写成:60=2×2×3×5

……

师: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其中每个质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只有合数才能分解质因数,才有质因数。

(2)师:因数和质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师:因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质因数只能是合数的因数,而且它本身必须是质数。即合数分解出来的质数叫质因数。

(3)师:分解质因数有2种方法:“树枝”分解法和短除法。为了简便,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4)介绍短除法。

短除法是除法的简化, 是短除符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然后在强调书写格式。

(5)课件演示:用短除法分解60的质因数的方法。

3. 练习:用短除法把36分解质因数。(交流汇报)

生:[2 3 6

2 1 8

3 9

3] 36=2×2×3×3

[设计意图: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知识的形成显得水到渠成,归纳小结自然流畅。突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推理能力。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放、收有度和数学认识中的一致性原则。]

师:恭喜大家顺利完成了第三讲,现在我们进入第四讲:考考你。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最后一讲?请看题:

三、知识运用

第四讲:考考你

(一)填一填。

1. 10以内两个都是质数的连续自然数是( )和( )。

2. 在66=2×3×11中,2、3和11都是66的(

)。

(二)判断。

1.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2. 5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

3. 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精简、简单,但也能很好地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小结。]

恭喜大家,顺利地把“质数大讲堂”的所有内容全部讲完了。

分数除法课件篇(3)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0.6-0.42×36÷2

100-152×0.30.6÷0.2

0.2+0.3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03(商是整数)

3.13÷15(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a-0=aa×0=00÷a=0

第二组:a×1=aa÷1=a

第三组:a-a=0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47.5-7.6518.4×75

84×587.1÷0.57÷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12×12÷3×2

÷12÷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分数除法课件篇(4)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对,80÷20=4。因为8÷2=4,所以80÷20=4。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122÷30≈

80÷19≈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40÷20=143÷70≈

360÷40=632÷90≈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所以80÷20=4想乘法做除法

(2)因为8÷2=4所以80÷20=4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分数除法课件篇(5)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分数除法课件篇(6)

悬念式就是教师把所传授的知识经过巧妙设计,处理得平中见奇使学生产生悬念感。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说“请同学们任意写出几个较大的自然数,我能很快判断它们能否被3整除。”这时同学们写出如:92368、303528、7869326等、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作出正确判断,然后让学生做除法演算验证老师判断的正确性,验证以后学生会感到惊奇,当学生正在惊讶时老师说:“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正确地作出判断,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老师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学们如果学会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会和老师同样快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以上新课的引入老师把要教学的内容处理得平中见奇能使学生感到知识的力量,学生也会很快兴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上好本堂课开了一个良好的头。

二、谈话法引入新课

谈话法就是师生利用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在上异分母分数加法这堂课时,教师提问: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对齐,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这时再出示例+,问:和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相加吗?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把和变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把和通分,所以计算时先通分,再相加。通过以上引入,将整数加法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顺利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加法中去很快突破了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达到以旧引新的目的。

分数除法课件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98-0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1-83页的内容。

【教材解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而且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试商的方法,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目标】

1. 在情境中理解算理,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2. 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试商方法,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引出要解决的问题。(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2)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2. 抽生口头列式,并说出列式依据,教师板书算式。

3. 揭示课题。计算的方式有很多(估算、口算、笔算),你认为解决“分给几个班的问题”适合选择其中的哪些方式?引出课题:笔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一)自主探究

92÷30的算法。1. 估一估。预设1:30×3=90,92≈90,大约可分给3个班级。(做除法想乘法)

预设2:92≈90,90÷30=3(个),大约可分给3个班级。(利用除法估算方法)

2. 学生尝试笔算。(1)静思顿悟,独立笔算。用卡纸在下面同时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个例。(2)展示算法,生生交流。展示学生的典型算法,全班同学自由进行交流。(3)学生点评,对比辨析。请学生进行点评。针对错误做法,辨析错误原因。(4)学生讲解,质疑解惑。抽计算正确的同学讲解计算过程。(9个十除以30,商不够1个十,要用92除以30,商是3,除数和商相乘得90,92减90余2.)

3. 数形结合,明析算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借助小棒直观图理解算理。92根小棒,每30根为一份,可以分成3份,还剩下2根。在竖式中体现为,92除以30,商是3,这里的3表示3个一,应该写在个位上,3个30是90,90写在被除数92下面,表示分掉的小棒数。从小棒图可以看出还余下2根,竖式中体现为92减90余数是2,余数2小于除数30,不能再分了。横式怎样写?

4. 回顾过程,形成策略。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策略。

5. 对应练习,内化技能。课件呈现书本第81页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 (学生在书上笔算,然后投影校对。抽题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6. 归纳小结,抽象算法。

(二)自主探究140÷30的算法

1. 迁移方法,自主探究。学生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思路来独立解决故事书的问题。估一估,再笔算。

2. 抽生讲解,质疑解惑。(1)估一估商。预设1:因为30×4=120140,所以商“4”。

预设2: 140≈120,120÷30=4(个)

(2)抽板书的同学讲解计算过程。

(3)全班质疑,共同解惑。重点解决:商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 数形结合,理解算理。通过圈一圈方格图,明确120里面有4个30 ,所以“4”应商在个位上。结合直观图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课件演示圈格子,以一个一个为单位,每30个小格为一份,圈出4个30,说明商是4,写在商的个位上;如果以十个十个为单位,至少要有30个十,才够圈一份。而题目中只有14个十,不够圈一份,说明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4. 观察对比,明晰异同。

比较两个竖式中的被除数和商,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

追问:对比例题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是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第二小题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为什么都写在个位上?

5. 对应练习,巩固技能。书本82页“做一做”第1题。

6. 归纳小结,抽象算法。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你能从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的大小等几方面总结一下计算的方法吗?先让学生自主讲,再同桌讨论计算方法,将总结出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 基本练习。说说商是几,应该写在哪一位上。“做一做”第2题。

2. 变式练习。

3. 提高练习:生活中的数学。电视塔高450米,是一棵树高的90倍。树高多少米?

四、总结评价,畅谈收获

分数除法课件篇(8)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为庆祝节日布置教室摆花盆的操作,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分圆片学具的感性操作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且尝试列出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余数的产生感受特别深,这时学生会觉得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通过这也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确定了下面教学的起点。接着让学生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评一评算式,确定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写法。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思维上的一次跳跃,进行了又一次练习,进一步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算式表示方法。再接着还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一起来研究有余数的这些算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得出了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当学生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的时候,没有马上就加于肯定,而是提出了疑问:是不是在其他的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都比除数小呢?这时我就安排学生练习验证,学生就会带着疑问进行做题思考,同时也会感到自己的学习是真实的、有效的、丰富的,最后当学生通过做数学活动再一次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

,并且对结论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首先,整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动手分小棒,经历“分”的过程,从而得出在分的过程会出现有剩余的现象,这一剩余就是余数。进而让学生自己列列算式、展示算式、统一写法,通过思考创造出更多的有余数除法算式,在“你们有什么发现?”的激发下,从而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等现象,很自然地引入主题。其次,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写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求异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很满意的。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我深感还有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完善

1、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不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薄弱,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成为师生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分数除法课件篇(9)

1、导入练习的设计。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安排了一道分数应用题:“某班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5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是一道以前学生学过的练习,学生很快就可以做出来。只要把“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就是新课的内容了,这样引入可以减少突然性,便于学生接受。

2、巩固练习的设计。新授课之后巩固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坡度”,要注意循序渐进,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可以按照这样的流程来安排:原型题(与例题相仿)——巩固题(与例题稍有变化)——提高题(综合运用新知识)。

二、复习课的练习设计

1、重点练习。复习课的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巩固练习设计要少而精。如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复习,可根据被除数最高位够除、不够除等情况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完整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分数除法课件篇(10)

        一、计算机基础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因为计算机的每一条指令,只要一句出错,就没办法正常执行。所以没有良好的使用习惯,很难在计算机上有更深的成就。应教给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强调程序的可读性,自已读自己的程序都很难读懂,更不用说跟别人交流。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围绕着一本教材、一位教师,一个学习周期下来,只要学好了这本书,完成了作业,答好了试卷,就标志着这门课程的任务圆满完成。以这样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做题,缺乏足够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主导,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但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教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主体,学生所具有的活跃的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以及旺盛的青春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上语言课对循环结构讲解时,首先用典型的例子分析循环结构的特点,及每个例子下循环变量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做出总结得出循环结构语句的特点,让学生对循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算法。在循环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题目:输入两个数求最大公约数。在课堂上我先给出用辗转相除求余数的算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给出不同的其它算法,有的同学利用穷举的思想,从2 一直到其中的一个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如果能够同时整除,就记载下来直到循环结束,最后记下的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分数除法课件篇(11)

我们都知道,一节课上得好与否,备课很关键。不管是多有经验的老师,都要在上课前做好一节课的所有准备,一些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都要在备课时准备好。现在我们常借助多媒体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果有现成的适用的课件那是最好不过,但我们也往往发现身边的课件很多,特别是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但最终发现却不适用。在无法得到这样的资源时,只能靠自己做课件。PPT很易做,但效果往往达不到;flash效果不错,但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做课件真是一件很苦的事,现在我们老师的工作都不轻,每天要备课、改作业、辅导学困生和学校的一些校务已把工作的时间挤得满满的了,如果还要花很多时间来做课件,是不可能的事。以前笔者就花了很多在家中的休息时间来做课件。直到用上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笔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平衡点,既有课件用,也不用耗费自己太多的时间。

(一)弹性预设,留有余地

备课时离不开备学生,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可能状态,解决问题时的可能方案,我们都要进行预设。要用课件时就要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好,这样应用其它软件设计课件时就要准备不同的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出示不同的情况。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即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的生成可以作弹性的预设,不需要面面俱到做太细的准备。

(二)巧用资源库,模式化设计

资源库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大特色。巧妙地利用它,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可以给我们节省很多的时间,提高老师课前准备的有效性。把一些常用的图片、图形和文字分别放在“我的资源库”中,设计课件时,可以很方便地提取出来用。笔者几乎每天都在用白板上课,每次设计课件的时间在10至20分钟。笔者的设计是以模式化进行设计的:课题预先设计好字体、字号、颜色放在“我的文本”中,图形放在“我的形状”中,常用的一些图片放在“我的图像”中,还有一些常用的背景、音乐、线条等放在“我的资源库”相应的文件夹中,设计时课题从“我的资源库”中拖出来,只要改一下文字就可以,相应的一些图片、图形背景、音乐都直接从资源库中拖出来用,非常方便、快捷。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所讲的教学有效性,常常也是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利用好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有效性。

(一)加强互动性

与其它教学方式比较,交互式电子白板让我们感觉到互动上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上面写解题过程,自由地在上面汇报交流。老师可以自由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或刚生成的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在《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学生先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在白板上写出分数,然后对分数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拿着笔直接在白板上拖动各个分数进行分类,如果有不同意见,其它学生还可以直接拖动改变。如果意见分歧较大,可以马上复制所有的分数另起一页进行分类。最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可以总结。在白板这个互动天地里学生对真、假分数的特征印象很深刻,牢牢地掌握了知识。

(二)利用生成性资源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无法完全预设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让我们有效地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分数与除法》一课中,当学生在白板上对分饼的情况列出算式和写出得数时老师用“照相机工具”把算式和得数拍下来保存在“我的资源库”中,几次分饼活动结束后,在一个新页面上把学生前面生成的算式和得数从“我的资源库”中拖出来排在一起给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对自己生成的东西保持非常浓厚的兴趣,效果大大超过用卡片等其它工具呈现的效果。

(三)突出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一定要重点突出,在学生心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清晰的建构。课堂上利用电子式交互白板能很好地突出数学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分数与除法》一课中,这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后,让学生在白板上通过“拖动图片”的方法生动地把除法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拖到分数中的相应位置。这样不仅是从字面上理解这两者的关系,而且从动作上也看到了这两者的关系。这给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突出显示工具”、“聚光灯工具”、“显露工具”等工具也有很好的突出重点的作用。

三、提高课后反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