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题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7:16

金融题材论文

金融题材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124-02

课程教材建设直接影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被设定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六大建设内容之一。而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课程教材被确定为“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就《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进行研究。

1 《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

目前,《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教材数量少,质量普遍不高。较为成熟的课程如《金融学》等,其可选取的教材比较丰富,且存在不少质量高的教材。《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与此相反。王国胜等2009年翻译的《金融服务营销手册》(Evelyn Ehrlich原著)仅适合于金融从业人员,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近年来,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为数不多的《金融服务营销》营销教材。并且,这些教材中,没有一部教材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大多数在质量上有待提高。

(2)在教材更新方面上,多数教材跟不上金融服务营销发展速度。金融服务营销是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故而课程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与时俱进的特征。然而,许多《金融服务营销》教材是多年前的编著的,如:周建波,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2004年)。少量近年编著的教材,从内容看,反映金融服务面临的新环境等内容,很少体现新近的变化。

(3)采用国外优质教材遇到的问题。总体上看,国外同类教材无论在资料来源引用、学术观点注释等方面,还是在理论阐述、案例甄选等方面,都有着国内多数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若我国高校本科生采用这些国外优质教材,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国外教材的案例基本上以所在国或地区为例。例如,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所著的教材。其次,有中译本的教材比较陈旧,如柯江华2004年翻译的教材,系Tina Harrison在2000年完成的教材。最后,国外教材比较昂贵。例如,Hooma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标价69.95美元。

2 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科发展起步晚、中外差别等是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科起步较晚。实际上,不仅是在我国国内,国外对金融服务营销的研究也起步较晚。相关的资料比较少。1958年,全美银行联合会议第一次提到“营销”。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机构才确定各自的服务重点,制定长短期的营销计划,建立营销部门。国外只有少数高校如英国Exeter大学开设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专业。国内方面,汕头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少数高校开设了《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学科起步较晚,是导致《金融服务营销》教材不成熟的重要原因。许多教材只是简单的参照《金融学》、《市场营销学》教材,或进行简单的“汇合”而生产《金融服务营销》教材。

(2)中外差别。英国Pearson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Tina Harrison编著)全面介绍了有关金融服务营销的重要问题,包括:①金融服务管理局和市场法规的监管进展。②介绍了机遇技术的交付系统,包括:电话和网络银行服务。③重点介绍IT在客户分类、定位,以及关系管理和保持客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④详细介绍关系营销。⑤针对公司客户的金融营销服务。著者的论述是建立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是一部难得的本科教学教材。但是,该教材是基于英国金融服务营销的理论与实践而撰写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金融业实情,且著书年代较早。类似地,Elsevier Linacre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编著)也是以英国为背景,而Dog Ear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Hooman Estelami编著)则以美国金融实践为背景。

3 解决《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建议

(1)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采用国际优质教材,同时融入将中外金融服务营销案例融入其中。我国现代金融理论、营销理论等基本上为舶来品,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到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因而,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对于生源质量较高、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建议直接采用国际优质教材,而国际教材与“国内事情接轨”的问题,可交予任课教师完成。例如,汕头大学商学院通过国际性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之一的EPAS国际认证,是亚洲第一家大学的本科专业获此认证。汕头大学的本科生多数来自各市县一中,在大学期间通过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比重也比较高,具备直接采用外文教材的条件。Hooma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因编著者自身20余年的金融服务营销经验、长期的金融服务营销从教检验、教材严谨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等,可作为课程首选教材之一。Hooman Estelami所编著教材的第12章为“案例”,介绍美国金融服务营销著名案例,可由任课教师将中国的案例融入其中。至于英文原版教材价格偏高的问题,可通过教务处或二级学院的资助予以解决。

(2)采用中文教材的高校,通过机制鼓励教师出优质教材。教学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学积极进行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各项教学改革探索。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在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也能得到与科研方面相类似的回报。对于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而确实无法采用外文原版优质教材的高校,可通过机制创新,鼓励相关教师编著或翻译出中文版优质教材。

4 结论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被设定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六大建设内容之一。探索课程(尤其是新兴课程)的教材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就《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进行研究。目前,《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教材数量少,质量普遍不高。(2)在教材更新方面上,多数教材跟不上金融服务营销发展速度。(3)采用国外优质教材遇到的“非本土化”等问题。学科发展起步晚、中外差别等是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建议包括:(1)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采用国际优质教材,同时融入将中外金融服务营销案例融入其中。(2)采用中文教材的高校,通过机制鼓励教师出优质教材。教学改革中的教材建设努力不是孤立的,可结合其他方面的措施,更好地达到教改目标。《金融服务营销》课堂主要讲解关键的内容和相关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课前及课后认真阅读相关章节的内容,课堂讨论可结合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期刊论文读后感分享、角色扮演等。

参考文献

[1] Hooman Estelami,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2nd edition 2012,Dog Ear Publishing.

[2] Christine T.Ennew and Nigel Waite,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1st edition 2007,Elsevier Linacre House.

[3] Tina Harrison,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2000,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M].柯江华,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金融题材论文篇(2)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金融学是从应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直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金融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了金融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比如,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学本身的微观化研究方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也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现行的金融学教学进行评价,对未来的金融学教学进行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要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这要求金融学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和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金融学的知识,还要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等。

金融学教学的改革需要以金融业和金融学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既要注重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等,也要注重实验室、多媒体等硬件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金融学教学的长远发展。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首先要注重层次性。在现代经济中,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性,不仅对高端人才有需求,而且在低中人才市场中也存在大量需求。这是与我们金融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在金融教学战略规划中,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学培养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培养计划,高校根据自身的实力的升降制定培养目标。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金融学教学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

在金融学教学中,注重对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比较不受重视。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运行的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倾向于宏观理论方面忽视对微观层面的教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微观层面的金融学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把金融学的微观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在金融学课程设计时,加大微观理论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宏观理论的地位。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发展中真正培养出人才。所以金融学课程设计要增加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比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在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扩大金融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除与数学关系较为紧密外,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也是金融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课程设计时就要注意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金融理论的转化成为市场所需的技术,促进金融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

教学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手段。在金融教学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脱离原始的“黑板粉笔”教学,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掘金融学教学的潜力。比如,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软件配套设施,比如银行软件、证券软件等进行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可以真实地模拟现实市场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金融实验室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在现代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金融教学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金融学微观理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等实现。也可以开展金融模拟投资竞赛和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组织专家讲座、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金融学教材偏重与理论,对实践的部分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设中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在教材建设上要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将其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

教材建设要与师资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材建设能够确实起到作用,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师资力量建设中,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给予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对方案来提高教师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教材就教师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对教师进行培训、业务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能够与教材同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也要根据教材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发展。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紧跟时展,金融学理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师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上,要切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要从制度上安排,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教材建设需与提升网络教学环境相适应

教材建设立体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所谓教材立体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设中,包括核心教材、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学习指导、学习要点、重要概念、问题解答、活动建议、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实验实训指导、在线课堂、复习题库、课程试卷、政策法规、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先进条件。

(三)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实践课的一致性

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能够对金融市场做出敏锐判断,对市场业务能够熟练操作。所以在金融学教材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内容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手段,是纯粹的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纯粹的实践课的衔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时,在教材实践课的设计上要教材结构“模块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用时可以将银行、证券、理财等内容进行模块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便于选择性组织教与学,使教材更加实用、适用,职业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在金融学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改变过去以笔试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可以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四、结束语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以教材建设为核心,通过师资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来整体提高金融学的教学水平,应对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金融学教材建设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

[2]张静琦,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N].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

[4]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5]“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大学教学,2005

[6]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7]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2

金融题材论文篇(3)

    (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在金融学教学中,注重对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比较不受重视。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运行的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倾向于宏观理论方面忽视对微观层面的教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微观层面的金融学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把金融学的微观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在金融学课程设计时,加大微观理论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宏观理论的地位。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发展中真正培养出人才。所以金融学课程设计要增加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比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在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扩大金融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除与数学关系较为紧密外,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也是金融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课程设计时就要注意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金融理论的转化成为市场所需的技术,促进金融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

    教学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手段。在金融教学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脱离原始的“黑板粉笔”教学,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掘金融学教学的潜力。比如,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软件配套设施,比如银行软件、证券软件等进行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可以真实地模拟现实市场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金融实验室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在现代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金融教学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金融学微观理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等实现。也可以开展金融模拟投资竞赛和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组织专家讲座、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金融学教材偏重与理论,对实践的部分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设中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在教材建设上要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将其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教材建设要与师资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材建设能够确实起到作用,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师资力量建设中,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给予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对方案来提高教师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教材就教师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对教师进行培训、业务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能够与教材同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也要根据教材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发展。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紧跟时展,金融学理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师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上,要切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要从制度上安排,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教材建设需与提升网络教学环境相适应教材建设立体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所谓教材立体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设中,包括核心教材、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学习指导、学习要点、重要概念、问题解答、活动建议、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实验实训指导、在线课堂、复习题库、课程试卷、政策法规、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先进条件。

    (三)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实践课的一致性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能够对金融市场做出敏锐判断,对市场业务能够熟练操作。所以在金融学

    教材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内容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手段,是纯粹的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纯粹的实践课的衔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时,在教材实践课的设计上要教材结构“模块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用时可以将银行、证券、理财等内容进行模块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便于选择性组织教与学,使教材更加实用、适用,职业特点更加突出。

金融题材论文篇(4)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战略要求。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又以教高〔2012〕4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但是,笔者在本科《金融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我国本科《金融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大挑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本科《金融学》存在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如高校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制度不合理引致的教学程序化,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等等,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当前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本文笔者以本科《金融学》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当前本科《金融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本科《金融学》的教学模式。

1 《金融学》教材发展滞后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成了社会大量急需的专门人才,所以《金融学》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金融业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但是,我国的现代《金融学》教材是最近2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上照搬照抄前苏联的版本,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金融学的泰斗黄达教授才把中国的货币信用体系融入到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编写了《货币信用学(上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金融学教材。20世纪90年代初,黄达先生发现以前的金融学教材跟不上我国金融业发展和经济体制变革的新形势,新主编了《货币银行学》教材,建立了全新的货币银行学理论框架结构,内容扩展到货币金融及相关的经济问题。但是中国的《金融学》教材长期偏重金融宏观监管,金融微观方面很少涉及,这部分内容在国外教材里属于《国际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我国的金融学不是国外讲“Fiance”,长期以来没有辨别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理论金融与应用金融等重要问题之间的关系,建立我国现代金融学的学科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质量。

另外,我国本科《金融学》教材经历各个阶段,虽然现在有国家规划教材,但是还是存在各种版本,这些版本的质量很难保证,影响了教学质量。笔者调查发现:(1)有些学校使用的《金融学》教材是自己学校编写的或版本过旧,这些教材有的偏重宏观或有的偏重微观,没有形成完整的金融学知识体系结构。特别是随着现代金融的深化、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日益复杂化,传统的金融学教材远远跟不上金融学发展的步伐,而国外《金融学》教材更新比较快,及时纳入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2)教师和学生过重依赖教材,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那么较差的教材必然导致不好的教学效果。金融学不仅理论创新快,而且是一门很强应用性的应用经济学。但是有一部分年轻老师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了教师岗位,对金融学的理解都来自以前的课本和老师的教学,而此时如果我们的老师还不去思考实践中的金融事实,过分依赖教材,比如,股指期货是一种金融产品,其定价与我们的实物商品定价就不是一回事,如果老师还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从来没见过股指期货这种产品而难以完全理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 《金融学》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质量

2.1 传统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

传统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理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影响行为的外在环境进行考察。外界环境的刺激决定人类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结果将影响其后续的行为。因此,基于这种理论基础的传统教学,认为学习行为是通过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师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生通过传递的刺激,接受传递的知识并达到与老师相同的理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传统教学还认为,复杂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分解细化成基本的观念、概念等知识易于传递,从而使学生易于逐步掌握。比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就认为,在设计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到知识的层次结构性,教学应该将整体知识分解成多个层次和一个个小单元,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概念技能出发一步一步掌握高级理论和技能,最终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2 《金融学》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由传统教学理念导致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行为刺激的知识传递,把教学设计重心放在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编写教学目标和制定一系列操作程序等方面。但笔者在长期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这种强调语言刺激的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金融学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较大的差异,其产品和相关理论较为抽象,语言刺激不能反映出客观金融经济世界的真是刺激,对于学生是从语言抽象的传递到语言抽象的接受,这种接受是被动的,难以理解真实的金融经济世界。

现在传统《金融学》本科教学中虽然已把“教学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加入到了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结构之中,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金融学理论知识的抽象,使缺乏知识构造背景的学生还是很难理解真实金融世界的行为模式。如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银行系统的知识有初步了解,但对现代金融的诸如国债、股票、基金等知识缺乏普遍了解。因此,如果传统教学理念不设计现实情境直接从把教材上编写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行为传递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是没有消化,知其然不知其所由然,因此也就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难以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和分析现实的金融经济问题。

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建议

信息知识爆炸的现代,金融的全球化、金融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以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跟上金融学的时展,而只有学生学会主动地根据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以基本理论知识构造新知识,从而很好地认识世界,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才是时代需要培养的金融学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教学模式,设计以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Vygotsky(1978)在Bartlet(1932) 和Piaget(1970)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Rogers(1983)又提出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构建主义理论。Griffiths(1997)认为,构建主义教学内涵三个方面:(1)知识内化,即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知识外化,即学生把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客观世界中去;(3)自我反馈,即学生自己反馈客观世界的刺激,认识判断外界客观世界和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构建主义对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知识“传授”模式向“体验”模式转变(DavidNunan,2003);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岳欣云、董宏建,2009;谢建,2011;金晋等,2011;丁锐等,2013)。

3.2 构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的建议

构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重点构建以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反思、批判和探究,以学生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

(1)情境设计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依据课程设计的大纲和金融业的实践发展真实情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现代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为教师课程的情境设计和现实模拟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比如,学习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和银监会的银行监管职能,可以要去学生提前预习进入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主页网站进行现场感受,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让学生去探索去主动提出问题,去发现教材理论和现实的合理性,批判地思考和尝试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学改革实践也表明,此种情境设计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习的理论能和实践相结合,学生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且学习目标明确,更具有针对性,理论知识就没那么抽象和枯燥。

(2)换位体验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这种建构模式就是老师和学生换位,老师扮演学生的角色提问,学生经过自由组合分成多个课程学习兴趣小组扮演老师的角色来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老师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课程理论前沿,要求学生利用知网等期刊数据库和图书馆的资料提前进行阅读,并试图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这种团队式的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从而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进步。经过课堂上和课后的多轮的师生之间的问题解答和辩论、学生分组之间的辩论以及学生组内之间的充分讨论,学生始终围绕问题主动建构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3)实践体验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这种建构模式,不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而且强调动手操作能力。《金融学》不但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实践性也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金融学》可以利用本学科教学合作基地的资源进行知识的体验和建构。比如股票交易营业部、期货经纪公司等让学生进行课程实习,现场体验和了解现代金融交易的相关知识。另外,《金融学》也可以利用本学科的实验室进行知识建构。比如,利用金融实验室开展金融产品开发定价实验,金融期货套期保值的方案设计实验,利用黄金外汇、股票等金融模拟操作软件进行模拟交易实验及举办各种模拟大赛,比如模拟炒股大赛等实践操作活动来帮助、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提高《金融学》的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rnst von Glasersfeld (Ed.),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Holland, 1991:53-74.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金融题材论文篇(5)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国际金融作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催化剂,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都非常重视《国际金融》的课程建设。自2002年教育部将双语教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之后,2004年,教育部仍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评估方案》中规定,必须有10%以上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在全国很多高校都广泛开展起来。

一、国际金融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在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中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国际金融专业课自身特点的要求,又是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于金融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首先,实行双语教学是国际金融专业课自身特点的内在要求。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在国际间运动的一般规律,并讲述国际金融实务的基本操作方法。在理论上,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是在借鉴西方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移植性和国际性。许多理论观点和实际经验需要从国外引进,并不断更新,然后加以吸收和消化。在实务方面,国际金融的许多专业实践需要外语来操作,例如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贸实务等,掌握和熟练运用外语工具是进行实务操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中引入外语工具,就很难完成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实行双语教学是我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在我国涉外经济中的地位尤为关键,因而对金融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金融业最需要的是既具备熟练的国际经贸金融实务操作技能,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以单纯母语(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外语(英语)工具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难点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双语教学中十分必要,但也使得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

(一)教师的难点

相对于单纯母语教学来说,双语教学无疑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艺术。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中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教师必须是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双合格教师。一方面,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熟悉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金融实务的操作。另一方面,作为双语课教师,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完全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运用外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表达和转述,与学生熟练地进行口语交流。实践证明,能够胜任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国际金融学科体系有较为深入全面的掌握;第二,专业英语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强,具备英语思维方式;第三,英语发音纯正,听力良好,可以与学生有效进行外语互动交流。目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存在一方面的不足,完全合格的双语教师资源较为匮乏。

(二)学生的难点

要能够充分适应双语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的前期基础知识和外语水平。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推行双语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起到提升外语水平的效果,还会降低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本科生,使用双语学习仍然有些吃力,对于原版教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无法与中文教材相比。因而,学生外语能力的良莠不齐是实行双语教学的另一大难点。

(三)教材的难点

《国际金融》是一门时代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的教材内容也不断更新。国内编写的教材往往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国内出版的欧美教材的中译本,也存在着晦涩难懂,未能充分再现原文意思甚至偏离原意等问题。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感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原版教材许多都非常具有人性化,往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充分考虑了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习惯。例如,Daniels和Vanhoose的“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以及James和Baker的“International Finance-Management,Market,and Institutions”都是比较常见的国外原版教材,可以考虑使用。但是,国外原版教材也存在着与中国国情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创新改革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中英文教学比例

一般认为,在双语教学中没有必要采用“全外型”,即教学过程中完全使用外语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考虑到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应该使用“混合型”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中英文的授课比例。通过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可以大致了解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内容方面,总的思路是,对于比较简单的部分主要采用英语讲授,而对于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实务内容,应在采用英文的授课的同时,增加中文的解释。例如,在讲述有关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时,主要采取英语讲授,可以用到80%-100%;在讲授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衍生工具、国际金融政策、国际货币危机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等内容时,可以将英语讲授比例降到30%-50%,并且适当增加中文解释的比例。

(二)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

鉴于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应该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制定相关政策,如提高双语教学的定额学时的系数等,鼓励教师加强外语和专业课的自学和自修,以弥补自身的知识结构的缺陷。第二,投入人力和财力,直接从国内重点高校或国外高校引进专门人才,通过这些人才的带动效应,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第三,可聘请国外专家为国际金融专业课教师专门开设英语培训课,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或者组织相关教师轮流出国进修和深造。在国际金融双语课开课之前,应该经过严格的双语课试讲程序,邀请一些教师参加听课,通过打分、鉴定和认可,确保主讲教师是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合格师资。

(三)采用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

国外原版教材具有理论水平扎实,抓住时代前沿的优点,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教材的选择中,首先应注重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教材,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状况;教材的难度不宜过大,应该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内容量也应该适中,要与授课学时相匹配;为加强针对性,可以在使用原版教材的同时,补充有关中国的金融行业和学术界的相关知识动态,编写一些实用的教辅资料;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的价格往往较高,学生难以负担,应该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教材,也可以加强二手原版教材的流转使用率,建立原版教材的二手市场。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课前交流和课后辅导。在每一次课结束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英文课程提纲,或者将其挂在校园网上,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以便提前预习。课程提纲中应包括参考书目、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程作业等内容。在课后,教师和学校相关人员可以带领学生到涉外金融机构进行参观或实习,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同时与学生及时沟通,通过发邮件等方式,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灵活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单向灌输方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言和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话题,通过搜集专著、期刊、网络、报刊中的相关内容,制作PPT文件,在上课时,由各组选派代表为同学们进行PPT讲解和展示,然后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增加课堂提问,充分发起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和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就国际金融中的某些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升值利大还是弊大”为话题,举行课堂辩论赛。正方和反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进行阐述、辩论和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还可以就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问题开展演讲比赛等。

(五)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包括改革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方式和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两个方面。

双语教学相比于单纯的母语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多的劳动应该获得更高的回报,应该对承担双语课的教师的工作量加倍认可,并在职称评定时提高分量,以增加双语课的教学激励。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仅注重期末考核,创新改革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考勤、课堂积极性、作业等,小组展示和讨论也是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评分过程中,既要看重过程,也要看重结果,依据态度和成绩两方面进行评分。在期末试卷的设计中,应采取全英文形式,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可以将平时课程中反复强调的知识作为考核重点反映在试卷中来,例如体现时代特色的国际货币危机理论、外汇风险管理等。

四、总结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不断加深,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国际金融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特点的内在体现。本文研究了推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和阐述,然后提出了相关的创新改革建议。通过合理安排中英文授课比例,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径,提升国际金融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具备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志芬.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5:72-72.

[2]倪琳,严良,范傥.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173-175.

[3]张文强.《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探索,2007,6:116-117.

金融题材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强,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也随之显现。在实体经济中,在企事业单位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管理者在自身经济体从添置设备、购置土地房屋、到并购和产业整合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现代化的融资手段。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管理类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如何突出“管理”的特点,适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思考和反复探索的问题。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特殊性,在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一、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的特点

1.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管理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对金融学专业而言,专业培养方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的人才, 而管理学位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金融学课程而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管理学人才,是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考角度同金融学专业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学教学中需要首先研究学生具体情况,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金融学教学中要从管理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跟金融学专业学生同时从宏观和微观视野去研究金融学不同,以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研究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教学方面,金融学教学应该将企业设定为研究主体,从“公司金融”层面上去考察研究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即便是在研究宏观金融的过程中,也要着重从企业这种微观主体的角度去探讨宏观金融与企业的关系及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层面上培养学生对现今金融问题的理解和对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

3.课程体系中的特殊性。从学科层面上划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而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在学习相同课程上,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于管理类专业范围,《金融学》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限制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围,给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作为一门对于多数管理类专业而言,金融学课程安排一般仅限一个学期,往往设置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量一般为36学时或54 学时。同时,金融学作为包含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业范畴的综合学科,理论体系较为庞大,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中很难以对整个金融学体系内容进行完整讲授,更难以加入较多的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较好的设计。

二、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鉴于管理类专业金融学学习的特殊性,简单的照本宣科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管理类学生人才培养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非常重要。在选取金融学教学教材时,国内多数院校会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如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后更名为《金融学》),而国内众多其他院校编撰的教材基本沿袭此教材体系《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这些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着重于宏观金融,而较少关注微观金融,这就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多的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去考虑金融问题的角度不同,教材不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事实上,国内缺少金融学特色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特色教材的编撰。并且,一些学校在选择教材时盲目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没有考虑到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金融学基础课程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金融专业不同分支课程,对所学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只能是普及式教学,需要在一门课程中提纲挈领的建立一种大致的金融体系,基本认识和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社会上的金融现象,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和学习做铺垫。另外,目前大多数金融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无法反映社会中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容易使学生因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选取那些通俗易懂、体系性强、容易联系专业特点进行延伸的教材。

在教材的辅助下,教师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金融学课程涉及面广,它涉及所有的金融基础知识,是学习金融领域其他内容,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的入门钥匙。对于管理类等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比如,金融学课程开设之前,管理类学已经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金融学和这些课程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可以只进行复习式的讲解。对于较深奥内容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比如,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学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而一些金融现象往往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也是管理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接触最多的部分。参照美国商学院在金融学教育上的特点,就是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更加注重应用性。根据管理类学生的定位,在内容上需要更多的侧重于金融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微观经济部分。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各种支票、汇票、本票、存单等;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如何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如何通过融资性租赁购买设备;民间借贷等内容,更加能够因材施教,也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

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

(1)将金融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金融学有知识点多、时效性强、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等特点,这种应用性强的课程不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案例讨论与实践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庞大,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较难理解,而现有的教材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完全反应各种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单纯的、呆板的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对课程难以消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能够用通俗、平易的语言讲述知识点,还要能够恰当引入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和分析能力,在有限的课时量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就难以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案例教学法而言,恰当的金融案例对金融学教学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是一些比较典型、启发、创新的金融案例。所以,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大小案例结合,并注意与社会舆论的金融问题热点结合,拓展学生金融知识视野,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的大型案例可以联接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点,如通过介绍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但可以介绍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通过其发生机制引发学生对所学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等知识点的复习和分析。课堂中穿插大量的典型小的案例讲述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在对民间信用形式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在国内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民间借贷案件,如“孙大午事件”来引发学生对“金融排斥”和民间借贷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同时选取一些民间融资筹资者携款潜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民间信用存在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特点的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政府层面应该如何去调控民间借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填制凭证,知道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分别是哪方,应该在何时付款,如何进行银行贴现;在讲述股票和债券时向学生展示股票开户凭证和实物式、凭证式等债券凭证;在讲解货币形式时,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形式,从贝壳、石头到纸币,以及现代社会不同国家的货币面额的大小差别,以及不同国家选取的货币币材,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信用时,可以通过播放经济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骗案例“旁氏骗局”等视频,让学生了解骗局发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进而引发学生对信用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中进行金融学基本概念讲解时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金融问题,既可以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问题,也激励学生对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下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引申介绍金融学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金融脱媒”、“金融排斥”、“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股票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汇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5-7 人,让学生选取教师引申内容进行课后小组成员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由小组成员陈述相关知识, 提出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小组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创新,并请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陈述作提问,这样通过互教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提出问题,以灵活创新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方法尝试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理论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不断学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金融学动态学习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领域中,金融学贴近时事,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并且是动态发展的学科,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了金融领域的很多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教材去讲解,很可能会向学生传输陈旧和淘汰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发展变化,要实时更新固有知识体系。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对银行业进行金融监管;目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哪个阶段等。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注入动态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分析学科前沿问题,将正在进行的金融事件与所学内容结合与学生一起探讨,启迪学生在学习金融的过程中,以及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关注新闻时事,运用金融学课程所学分析社会中现象,从而使学生们具备经济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做到学有所用。

介绍金融发展变革的实际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在了解和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是否拥有真正具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管理型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来指导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鲜活的知识,真正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谈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财经科学,2002(S1).

[2]唐安宝,刘传哲.基于创新视角的管理类专业《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梁柯.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2(1).

[4]唐安宝.管理类专业《金融学》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金融题材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67-02

一、 金融英语教学现存问题

(一)课程单一

由于不属于语言类专业,多数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有金融英语阅读课,而没有设置口语、听力等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显然是忽视了学生英文听说能力的培养,这与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

(二)教材不配套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教材虽然是以“金融英语”作为书名,但多是阅读教材,内容往往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银行、保险、证券等内容的拼凑,涵盖的知识面狭窄,并未按照金融理论与实务的有机顺序合理编排章节,而且这些教材很少有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十分不利于开展教学。

(三)部分学生英文基础欠佳

由于金融英语并非单纯的英语课程,需要将英语和金融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会用过多的时间解释词汇、语法等纯语言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文基础,以便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不过现实情况并不理想。虽然多数高校都将金融英语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以后,但仍有很多同学在此之前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意味着学生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教师授课计划的实施。

(四)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多数教师仍沿用普通英语的教学模式:讲解重点单词、短语,翻译课文,分析重点句子,布置课后练习。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地听、记,几乎没有参与的机会。这种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失去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改进方法

在以上几个问题中,笔者认为学生的英文基础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金融英语教学效果的两个关键问题。因为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关系,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配合的默契程度,教师除了知道自己如何教以外,还要了解学生如何学,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努力,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较困难的。

为了改变教法单一的现状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丰富的教学方法,包括模拟场景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讨论等。在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方式:引入金融题材的英文电影。

之所以提出“引入金融题材的英文电影”这个大胆的想法,有如下理由:

1.观赏影视作品是青年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

2.优秀的影视作品给人以想象空间,具体的电影场景让学生对未来产生憧憬,激起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通过为电影配音、角色扮演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4.金融题材的英文电影以英文为载体,讲述与金融事件有关的故事,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视听资料。

三、教学条件

在金融英语课堂上引入英文电影,这是一个很美好的设想,但如果想在实践中收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影片资源

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并非纯粹的教学资料。即便是一些金融题材的电影,也是以讲述故事为主,金融素材只是作为背景,或是根据剧情需要而设计的一两个细节。所以,就目前的资料而言,还没有大段讲述金融知识的电影片段。因此,只能在金融题材电影中留意那些能与教学发生某种关联的小片段。虽然这样的片段通常只有几分钟,但如果能将其中的语言精华和金融理论提炼出来,也不失为难得的教学资料。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影片。这里将片名及其所包含的金融素材整理如下(表1):

(二)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使用英文电影作为《金融英语》课程教学资料的教师,首先要熟悉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是进行《金融英语》授课的前提;其次要有较高的英文听、说、读的能力,尤其在引入英文电影之后,听力就与说和读同等重要了;最后,要大量观看金融题材的英文电影。这是一件比较耗时的工作,因为120分钟的电影可能只有5分钟的片段是有用的,而为了能发现这5分钟的内容并发掘其背后的深意,往往须要完整地观察影片,有时还须反复观看。

(三)对软硬件设备的要求

引入英文电影进行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视频播放软件、字幕嵌入软件即可。这些都是常用的软件,且有很多可用的网络资源。

四、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相关的电影片段之后,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图1):

五、 注意事项

金融题材论文篇(8)

一 、金融案例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金融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金融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金融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研究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2】。

金融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金融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和提出建议。

1.金融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克服金融学课程中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的缺点。在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过于宏观化和抽象化,学生不易理解。例如,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利率与货币供求的关系等理论知识错综复杂,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案例,学生很难从直观上把握理论的本质,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

2.金融案例教学体现了金融学课程实践性的特点。金融学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实务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日常实践工作的总结。比如证券投资学中客户账户的开设、IPO、期货交易流程等等,都具有实务性的特征。如果教师仅仅依据课本照本宣科,不仅讲地繁琐,不得要领,学生也听的无趣。如果采用金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实务操作的基本流程,教师授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金融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实际的思维方式。金融学课程体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面向实际,应用型的人才。学生需要的金融知识绝对不是简单的堆积相加,而是前后连贯,系统的掌握。金融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的培养的面向实践的思维方式,善于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 现有金融案例教学的缺点和不足

现有的金融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由于金融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金融案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1.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系统性金融思维体系。

现有的金融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对金融基本原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掌握,看重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前后系统掌握,缺乏培养系统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04年10月的"中航油"事件是金融学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个案例。在运用这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把整个事件的处理过于简化,而仅仅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期权期货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这虽然能使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得以体现,期权期货知识得以掌握,但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思考整个事件时候,思维过于简单,不利于以后处理实际问题。实际上,如果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将很多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为后续的理论学习埋下铺垫。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主动性。

在案例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教学安排以及授课教师准备不足,金融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案例讨论往往被忽略。没有了充分的案例讨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就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也相应的变成了教师的举例和讲解,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在准备金融案例教学中,事前的案例准备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准备相关材料,也需要学生在课前对相关案例的背景材料进行搜集,进行课前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课前准备,相关背景又很复杂,学生很难在课堂进行充分讨论,最终案例讨论变成教师的课堂讲授。

3.金融案例教材介绍背景材料粗糙,不适应金融案例教学的开展。

从已出版的案例教材的现实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案例的通过报刊和互联网收集,修改而成的。在这些案例介绍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评析的材料过多,导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已经先入为主的接受了评论者的观点,很难再充分讨论。另外在案例介绍中,相关背景介绍过于简单,教学中使用的时候很难从简单的介绍中,挖掘有讨论意义的论题。例如某案例教材对中航油事件的介绍,只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过程做了介绍,缺乏相应的背景分析,利用这些资料,学生很难讨论出有价值的结论。在缺乏合适案例教材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需要花费更多地精力和时间进行课前收集和整理,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

三 、金融案例教学的改进与重构-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充分发挥金融案例教学的优势,克服金融案例教学的不足是金融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重构了金融案例教学过程,下图展示了金融案例教学流程。

1.案例实施前的教学准备。

该阶段包含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主要选择较好的案例,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依据背景材料提出几个主要讨论的问题。以中航油事件为例,需要学生回去搜集的整理的问题包括:中航油在此次事件中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亏损?中航油内部控制为什么会形同虚设?如此巨额亏损之下,中航油的命运如何?在此次事件中,是否有国际炒家操纵市场价格、逼空中航油?在教师和学生完成了上述准备之后,对中航油事件的整体背景就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

2.案例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必须对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充分掌握。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之前,是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做铺垫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如果相关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学生在分析时不能很好抓住案例本质,分析过程和结果不得要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教师在案例分析之前做基本的介绍,介绍的时候要简明扼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在中航油事件中,需要学生掌握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期权的种类、盈亏分析、交易流程,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

(2)案例 讨论是金融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广开思路、积极提问,不断提出新的设想。首先使用分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按照所列问题大胆发言,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做总结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和捕捉发言中的"闪光点"。在讨论中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中立,综合考虑正反两面的观点,让不同的观点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讨论,摆脱标准答案的枷锁。

在中航油的案例讨论中,学生往往的争论此时往往集中于问题:此次中航油巨亏原因是什么?按其轻重进行排序:是对形势的判断错误,还是内部控制的失效,国际炒家的操纵,金融衍生品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学生对上述原因的主次排序存在较大的争论,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个争论加深了学生对中航油事件的认识。另外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作为中航油控股股东,国企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是否应该出资,还是听任其破产清算?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连贯了前后所学的知识,加强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3)做好案例分析的综合整理工作。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次案例讨论内容作一个总结,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定学生成绩。金融案例分析讨论是个复杂的过程,学生在讨论中的个人见解很多,争论也比较多,教师需要做个客观的综述和评判。同时对讨论的金融案例进行整理:各种背景资料,讨论过程,主要观点,分析结果,中航油事件发展脉络的整理分析如图2所示。这些材料不断归入金融案例教学的教案里,在每轮教学中讲义不断得到补充和提高。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影音资料的使用要恰到好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的更新,影音资料越来越广泛的被用于教学。在金融案例教学中,影音资料的恰当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案例的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影响资料也不宜过多,过多使用,不但占用了过多教学时间,使的本来是案例讨论的时间变成了观看影音资料的时间,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充分讨论和开展。

(2)注意背景材料和评述性材料比例。背景材料是金融案例教学的基础,只有拥有充分可靠的背景材料,案例分析才能有坚实的基础。通过背景材料的收集和解读,案例分析已经开始了。在收集材料的时候,难免会遇到评析性的材料,这些评析性材料都是专家学者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所得个人见解。恰当的评析性材料可以为学生的分析,提供一些分析的角度和方法。如果评析性材料过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只能人云亦云,无法得到自己的独到见解。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熟练掌握是分析中航油事件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期权交易的实务,相关专业术语,如"爆仓"、"逼仓"、"挪盘"向学生进行讲解。

     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制度,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金融课程案例编写及教学方面有所作为,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丰富教学人员的实践经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金融题材论文篇(9)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行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国内高校目前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而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就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入手。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几年来对《国际金融》的授课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导向,提出一些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突出特点

作为财经类的核心课程,《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1.《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时代感强

随着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相应的调整,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财经类课程中《国际金融》的时代感是最强的。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加入国际金融新变化、新动向,介绍国内外学者国际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国际金融乃至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密切关注我国对外金融活动就成为任课教师的责任。

2.《国际金融》课程承上启下、综合性与关联性突出

要学习《国际金融》,必须以先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贸易学》等的完成为基础,同时,其又是后续课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等学习的前提。这样一种承上启下的课程地位决定了该门课程的综合性与关联性的特点必定突出。学好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国民收入的核算、IS-LM-BP分析、 AS-AD分析等知识要相当熟悉。同时还需要学生学好高数,特别是微积分的知识,否则对国际金融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中的内容将理解不透。除此以外,这门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否则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及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将一头雾水。

二、国内现有《国际金融》本科教材内容比较分析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国际金融》本科教材有数十本,其内容绝大部分大同小异,只是章节安排,侧重点有异。比较有特色及影响的教材主要有由复旦大学教授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教授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人大出版社)、北大教授易纲与张磊主编的《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璋主编的《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

对比可以发现,国内《国际金融》教材最新版本有两个明显的趋向:①在姜波克教授倡导内外均衡为主线描述《国际金融》教材后,后续出版的国内教材越来越多的突出注重开放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②最新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多数都在理论内容上加大了篇幅,并增加了一定的深度。

三、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发展及在国内现有教材的反映

近年来,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发展。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就是由 Krugman、Rogoff、Obstfled等开创的“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占主流的新古典宏观框架,运用更加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价格粘性的假设和基于微观基础的动态跨时均衡分析方法构建出全新的国际金融分析方法。自 1995年以来,围绕新开放宏观模型衍生出丰富的创新成果,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效应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除此之外,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在危机的洗礼下迅速成长,在不到 20年的时间里已发展到第三论模型。对国际资本流入突然停止的研究持续十余年,也出现了重要进展。另外,对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和新理论也不断涌现。

目前,市面上反映上述新进展的教材还不多,主要有国外教材的中译本,还有国内著名学者所编著的中高级教材。然而这些中高级教材在普通本科教学方面却还存在不足:①在理论如何应用到现实问题分析上,学生似乎还难以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②针对本科层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本科教学来说并不适用,难度较大且内容偏重理论模型分析,这对于乐于应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学生来讲不太适用。因此,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还需适当斟酌,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些新发展纳入教学内容。

四、融合国际金融新发展,改进《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革《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目标就是在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保持较强学习兴趣的条件下,尝试教学内容中引入学科领域的新知识,从而巩固学生专业基础,扩展学生视野和分析的高度,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最好的教学内容就是最适合学生的、最利于学生掌握及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笔者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必须求新,根据内外均衡涉及的热点问题把握教学内容,适当增减热点问题的阐述,但这种基于热点问题的内容增减必须以如下原则的建立为前提:

1.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展开

从国内代表性教材的比较上能够看出,目前国内一些著名教材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外均衡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相关的理论与政策阐述及分析。当前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告诉我们,关注内外均衡是这种时代背景的必须,所以在《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以内外均衡为主线开展。

2.完整介绍《国际金融》基本原理,以宏观为主体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包括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外汇与外汇管理及汇率理论、外汇交易与外汇市场及外汇风险防范、国际储备理论、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货币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等。该体系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交易技术;既包括多种国际金融理论,也包括一定的国际金融实务,同时还涉及国际金融政策。鉴于经济类本科生后续课中多数不会单独开设国际金融实务类课程,因此,《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还应该在综合介绍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实务性知识给予相当讲述,这也是当代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国际金融》教学还应以宏观为主,即主要围绕国际收支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讲授,以宏观的国际收支、汇率问题、国际储备、国际货币制度及其相关理论为重点,这主要是由该门课程的属性及地位决定。从属性讲《国际金融》仍然可以说是宏观经济的延伸,它的许多内容也是依托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从地位讲《国际金融》是一门重要的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课,其主要先修课和后续课都是以宏观为主,例如先修课《宏观经济学》及后续课《国际经济学》。

3.适当强化国际金融理论,并以引导为主,使学生关注国际金融前沿理论问题。

《国际金融》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有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等。这些理论内容在先修课中几乎没有涉及过,在学生考取研究生时又是重点,而且这些理论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有必要详细展开给学生讲授,说明相关理论的假设、主要观点、图形分析、评价及应用等。《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最新理论的发展,但这种关注转化到教学内容里则需要采用与传统理论内容讲授不同的方法。国际金融理论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如前面所说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入这种变化,但方法应有别于传统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述法。对于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必要完整阐述,只需要告诉学生它的“新”新在哪里、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就可以。教师更应该做的是找一些最新案例,然后激励学生能应用最新的理论去解决,这些主要靠学生的课后思考去完成。

4.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形势变化,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

当前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国际金融》教材中反应的内容有些落后于时代或者是与学生关注的热点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而不要拘泥于某本教材,否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 2008年出现的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可以适当加大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的基本内容都是什么,课堂增加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进行课后思考。

金融题材论文篇(10)

自我院成立以来,已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效果显著。但是,要改变专科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劣势,提高我校学生的就业率,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必须在专业教学模式上另辟蹊径,建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更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建设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从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出发,选择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依据我院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产学研结合的特色,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重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二)在教学活动改革方面,构建完整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

从硬件、软件和实验教学活动等方面改革实验教学,构建完整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从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传统金融学科本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为原来分散的依附于金融学理论的课程设计形式多样的实验,形成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建立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动态性、模拟性、互动性、系统性等特点的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将课堂的讲授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教学中不可缺少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是金融学科的本质要求,因为金融学科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该课程政策性、实务性强的特点,决定只有通过社会实践,金融学科理论才能融入学生的思想。为了突出培养学生处理金融业务、分析金融市场及政策、目标的培养,《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由四部分构成:

1.案例、模拟教学:针对某一章节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让学生以“交易员、理财规划师”的身份参与学习与训练,独自策划交易,进行金融方面的活动等,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习,在“情景”中增长才干和积累经验,有效地将知识转变为专业性的技能技巧,提高其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综合实训教学:按照各章节内容的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在本课程教学中增设“综合技能训练”内容,并在有关班级开展实施。在教学实施中以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为线索,将课程核心知识高度浓缩、有机串联,组成系统的“知识链”。同时,将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有关业务知识纳入其中,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专题讲座及暑期社会实践及调查: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金融市场及其业务发展实际情况。利用假期时间,通过社会调查了解金融实际问题,即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在社会环境里接受锻炼,实现从学校到社会“零距离”的教学目标。

4.指导毕业生实习及论文设计: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论文选题、提出写作目的与要求,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料,对论文进行修改等工作。

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增加了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对金融理论与实务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加强,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实践验证,成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加强配套教材建设,着手教学参考(辅导)资料的建设和题库建设,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教材的选用和建设中,坚持“选用优秀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原则,通过自编教材和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来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我们优先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的优秀教材、新世纪高职高专实用规划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借助精品课程申报和教改立项的机会,不断完善教学参考(辅导)资料和题库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结合我院办学特色,联系学生实际,编写出版自编教材。自编教材定位明确,突出实用性、应用性、新颖性,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旨,使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应用性。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理论难度适中、体系健全为原则,不仅要包含理论的起源、演变,还论述理论的经济含义及现实应用;习题要做到难度适中、典型性强、灵活多变,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扩散思维能力。内容新颖,重点突出。以生动的案例为引子,以问题为导向,以热点为话题,以前沿理论为切口,并充实丰富的信息资源,以赋予单调的理论以生动的活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多种教学方法:

1.多层次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架两方面。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强调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将基本原理和方法讲明讲透,但更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将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实验设计、案例分析、企业调研三个层次进行培养。这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到达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最佳结合,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引导法与案例结合法

问题引导法,即以问题为引线,围绕问题探讨知识点,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步为营,从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且,增强了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应用能力。案例法,通过典型的案例,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3.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角色演练、虚拟经营、互动交流、启发诱导等多种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取得了良好效果。

4.实践性教学法

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通过实习报告与课程论文,锻炼学习的论文写作能力。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理论,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成课程论文1~3篇。

5.资格认证法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各项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例如证券从业资格证、证券经纪人等资格证,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可以拓宽就业面。

6.网络教学法

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给学生自学与复习打开了便利之门。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使用精心制作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方便地掌握讲授内容,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又增强了课堂效果。我们还注重运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推荐学生浏览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和学术机构的网站,使学生生动地了解了主要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丰富了他们的金融学知识。在案例分析前,要求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四、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构建师德良好、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我们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双师型”人才。同时,我们也聘请部分金融机构的骨干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实践性专题讲座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课程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条件。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我校办学声誉,我们遵循教学规律,并根据学校和我院的教学管理要求,我们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课时数统一制定教学大纲,通过试题库、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教考分离、课程教学总结等制度,实施教学内容的质量控制;通过教案、教学日志制度、观摩教学、教学督导听课和学生评教等制度,实施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陈雨露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2] 张慧.高等学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 余扬,盖锐.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思考及方案初探[j].浙江金融,2008,(2).

金融题材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5-03

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国际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业最为稀缺的,这需要合理有效的国际金融培养体系。在学科一专业—课程三级体系中,课程具有相对的弹性,而课程的弹性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次序的安排相比,教学内容的确定更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国际金融本科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局部论及研究生层次教学内容体系。

一、金融学科定位与国际金融教学内容的论争

追根溯源,金融学科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事实上,金融学科的定位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论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长期以来,金融学科的定位存在争议。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在《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书中对金融学应当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金融学应当属于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金融学是接近经济学还是更接近管理学等三个问题上指出:其一,金融学不纯粹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其二,金融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三,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应该横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充分体现交叉融合的特点。

在国际金融学独立性的问题上,复旦大学姜波克(2000)认为,国际金融不是国内加上“涉外”内容的简单延伸;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上述认识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已出三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国际金融教学的走向。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天津财经大学的王爱俭(2005)提出,姜波克对国际金融学内容的界定是一种创新,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国际金融学的特点,尤其是忽略了国际金融实务的内容。因此,姜波克等人所指的国际金融学称为“国际金融理论”似乎更确切一些。另外,国际金融是否存在主线,或者主线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新编的《国际金融》(第二版,2006)教材在融合国外商学院侧重微观与经济学院偏重宏观的基础之上,率先提出“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国际金融课程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国际金融教学的内容体系究竟应涵盖哪些内容?已有认识与相关教材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对该问题进一步探索。

二、国内外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一)国外教材

高级国际金融教材以Obsffeld&Rogoff的《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为代表,该书是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国际金融学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材或重要参考书。全书首先建立了经常账户跨时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该框架分析了实际汇率和贸易条件、资产交易风险的不确定性对经常账户变化和经济周期国际传导的影响以及国际债务问题,并将最优增长模型引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接着分别介绍了名义价格完全弹性条件下和粘性价格条件下的货币模型;最后讨论了动态的粘性价格模型。该书引入了微观基础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试图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中级国际金融教材首推Krugraan(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Obstfeld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册国际金融部分。全书包括两篇: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该书深刻洞悉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和争议,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与全球经济大事密切相连,涵盖了汇率和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内容,并在第六版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全球化的冲击等新内容。

如果说上述两种教材属经院流派,那么商学院流派的国际金融教材则侧重微观与实务。以布特勒的《国际金融学》(ITP国际出版公司)为例,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外汇与汇率的决定、外汇衍生产品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资本市场与投资组合、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涵盖了国际金融市场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内容。

(二)国内教材

国内国际金融的代表性教材为姜波克、陈雨露、易纲与张磊编著的三本教材,其教学内容比较详见表1。可以看出,国内国际金融教材的课程内容强调的主线不一,进而体现在课程体系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通过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流行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各有侧重,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主要在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衍生出研究型导向型与实用型导向型)、全球问题与中国问题(包括港澳问题)中寻找平衡。

三、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体系应是与时俱进的。(1)应体现经济学的演进。经济学的演进对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与货币危机理论等国际金融核心内容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国际收支决定理论中的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与供给论分别对应了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反映了经济学的演进过程;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粘性价格的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外汇微观结构研究的发展也反映了经济学中对微观基础的重视;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经济学的推动,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较少涉及信息经济学,而第二代与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则大量运用了信息经济学。(2)应体现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例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的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有关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它一方面暴露了当前的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必将推动国际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对此,国际金融的有关教学内容也必然需要修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