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媒体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4:16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篇(1)

在使用新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被动的操作媒体,希望用一种媒体实现自己全部的教学意图,而不是选择合适的媒体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每一种媒体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是越新越好,最适合教学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应该了解各种媒体都分别有哪些功能和特点,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能实现自己教学设计的最佳媒体或者媒体组合。

二、变教师单向“填鸭”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教,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去做课件,教学过程成了设计课件和演示课件的过程,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通过一张张幻灯片接连不断地呈现,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向学生“填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课堂后,其强大的互动功能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从寻找资源和设计教法中解放出来,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在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选择合适的素材,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有功能及技巧,如拉幕、探照灯、照相机、擦除等,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三、变课堂预设为课堂生成

幻灯片等传统的教学课件设计中,需要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预设好,课堂上根据自己预设好的程序一步步地演示,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次提问与回答都要与预设一致,才能演示好课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述的语言与教师需要展示的知识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要回答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不同学生回答的内容也不可能按教师预设的动画顺序那样先后呈现。教师为了演示好自己的课件,只能一直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思路上去引导,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教学,从制作方面省去了教师一系列的预设过程,从而节省教师做课件的时间。教师课前设计好的课件可以随着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教育资源灵活的整合,直接调用专为教育工作者准备的各个学科的资源库和课程活动工具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新建构这些内置的资源库,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根据学情、生情和教学实际不断生成课堂。

新媒体技术篇(2)

(一)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建议被调查教师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被调查学生最好是小城镇或农村中学以上人群,因为这些人应该同时经历过使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使用黑板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二)MOOC的产生对自主学习、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针对MOOC对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则采用访谈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可使调查的范围扩大,有利于结果更接近现实。

(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具备怎样的特征,采用采访的方式,调查学习者对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优缺点的观点和是否会使用这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原因,找到已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对改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自己的建议和对未来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预测。

二、研究思路

(一)被调查地区教育局统筹、领导,专业研究机构具体指导、组织实施。教育局和专家的指导能保证研究调查内容更加合理和科学化,调查表更加完备,被调查人群更加全面;学校的参与则保证了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分别制定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学生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教师表、MOOC对自主学习学习理念影响表三个不同的调查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针对各个年龄段、各个人群采取调查,保证调查结果不片面,不真实。

(三)在进行采访和访谈的调查方式时对不同职位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至少应包括20种不同职业的人群,每个职业应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大于或等于20个。才能保证调查结果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参考性。对于一些职业的被调查者我们应该提前预约,在保证不影响他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才能把调查更好的进行下去,这也是我们对别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礼貌。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景中,有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三个不同的问卷调查表的制作、改进和访谈问题的制定,被调查人员的范围选定等方面采用行动研究法。

2.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一种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自身的洞察力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研究行为和意义建构。整个研究过程在自然情景下以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最终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或描述并呈现一个情景,达到对教育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符合条件的20种不同职业的不同人群进行访谈、观察等手段收集的研究资料,对此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从中归纳总结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3.量的研究:量的研究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量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和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中。

(二)研究步骤

新媒体技术篇(3)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69-3

New Media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Ren Yan Lan Shuli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with changes of media and further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nd how new media pushes forwar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Finally,we propose some advice in

terms of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condi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Keywords:New media;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Interactive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民族兴盛,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正如美国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所说:“正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科学的真理必将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广泛传播,无往而不胜”。因此,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媒体传播到广大受众中才能与人们的行为产生各种联系且经过不断的修正获得发展,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由于传统媒体传播技术的局限性,新媒体作为科技传播的新载体成为科技传播的有力工具,并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新媒体”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麦克卢汉于美国芝加哥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会议上的讲演题目《电子革命:新媒体的歌名影响》[1]。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目前学界和业界还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而言的,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满足用户各种信息需求的,具有互动性、实时性、泛在化等特点的媒介形式[2]。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仅指其字面意思,即大部分人认为的时间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而是体现了新媒体带有革新性质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新出现的媒体形式都可称为“新媒体”。所以,新媒体的“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1 互动性(交互性)

互动性的含义之一就是反馈,即建立在双方信息的交换之上。传统媒体形式明确分出传播者和受传者,忽略了二者之间进行互动的双向关系,即“输入―接收”;新媒体正好相反,一改单向的传输方式,变单向为双向,使原来的受传者也有说的机会,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实现了互动性,即“输入―反馈―输出”。例如,将报刊展架和户外广告列为新媒体就不太合适,因其只是单方面向用户传递信息,用户被动地接受,缺乏互动性,我们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含义,更应追溯其本质上的特性。

1.2 实时性

从新媒体技术层面分析,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输在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零距离传输,极大压缩了物理空间,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新媒体实时性经常与互动性同时出现,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来往传输中的反馈过程大大缩短,借助先进通信技术,用户可在短短几秒收到对方发来的上兆大小的文件。

1.3 泛在化

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塑造的无所不在的传播环境。泛在化的传播环境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传播主体、对象的泛在化,传统媒体中的受众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可对信息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反馈,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者,在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数量、广度的局限性被打破,没有地位、身份等差异,用户自由的选择传播对象;传播介质、服务的泛在化,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与PC的差异正在渐渐缩小,手机报纸、手机邮箱、手机博客、手机电视等移动功能使用户随身随地随时接收和发送信息,正是传播手段媒介的泛在化使用户感到新媒体的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

2 媒体变迁与科学技术传播

科学技术传播是指科学技术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4]。媒体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体传播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媒体的历史变迁记载着科学技术传播的发展轨迹,从原始传播时代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总会以不同的姿态呈现于公众眼前,而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传播的共享程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原始传播时代,人们多用身体、口头语言辅之以简单工具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个阶段的科技传播是作为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经验技术传承存在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大脑便产生了科技探索的需要,人们通过原始、古朴的摸索、试验等方式打造出了新工具或者发现了新方法,如结绳记事、燃放狼烟来保持联络等,这些媒介属于早期体外化媒介。通过口头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演化。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语言不发达,易受到社会、阶层、地域、传播对象等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固定的介质记录下来,信息则容易走形变样失真。虽然在此阶段科技传播水平层次不高,但对于人类社会却有着非凡的贡献,直到今天,口头传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个时期的科技传播阶段称为“科技传播孕育阶段”。

文字发明给科技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人类进入手抄(文字)科技传播时代,将文字、图画、符号刻在石器、岩壁、竹简等介质上完成对科技的传承,如古埃及象形文字浮雕、汉谟拉比法典等。文字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其特点是信息传递较为准确,保存时间长,大大推动了科技的演化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文字复制的技术,给科学技术传播带来捷径。在印刷科技传播阶段,报纸问世了,一些科技信息和科技新闻以报纸作为载体扩散给公众。从中国古代隋朝的农书、历书流传至世界这一角度来说,中国人的印刷术为世界科技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5]。20世纪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关注科学研究领域,科技传播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电话、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出现使科技传播更加的广泛,手段更加成熟,科学普及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21世纪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借助网络的力量,以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网络电视等泛在化的新兴媒体服务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享程度。

3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技术传播

3.1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科学技术传播方式并深层次的影响着我们的交流行为与交流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技术传播有以下特点:

3.1.1 信息共享程度高。由于新媒体以互联网络为依托,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技术传播的内容往往不会像传统媒体要经过特定人员严格的内容审查、筛选、加工之后才能在公众中传播,这就意味着新媒体用户作为传播者的角色在网上科技信息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很高,用户不必考虑地域空间或采用真实信息而被孤立等因素,使信息能最大程度的传播。互联网信息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恰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性。

3.1.2 传播形式多元化。新媒体的泛在化特征决定科技传播可通过网络电视、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可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综合起来。

3.1.3 传播时效性强。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科技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要防止科技信息失去价值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传播出去,如此才能给人们足够的消化时间消化这些信息。基于通信网络的新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将获得的信息出去。

3.2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按照新媒体的技术原理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网络类、数字广播电视类以及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类[6]。

3.2.1 网络类。包括搜索引擎、各类网站(门户、视频、新闻、社交网站、论坛等)、IPTV、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网络期刊、博客、播客等。互联网凭借其快、易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获取国内的科技信息,还可与全世界的服务器实现互联,共享国外最新的科技信息。例如国内著名科技网站果壳网就以科技有意思作为网站主题,将最新科技研究及成果或科技小常识来作为传播的对象,其特点是界面友好、访问数量大、普及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

3.2.2 数字广播电视(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被科技部定义为:“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定义中强调网络是数媒区别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在当今社会,用户更愿意接收图片而非直接阅读文字,因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具感染力,而科技类信息具有一定理解难度,数字媒体由此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较青睐的传播方式。如IPTV网络机顶盒就是针对家庭用户推广的,用户能在线点播与其合作的视频资源。

3.2.3 移动类。主要代表是手机媒体,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图书、手机电视等。随着3G、4G通讯业务的迅猛发展,移动类新媒体迅速占领市场,逐步成为全球性媒体传播平台。科技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例如,许多学术科研平台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技信息。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媒科技研发的《壹学者》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微信公众号平台就是其中的代表,壹学者依托人大资料中心的学术期刊群等资源,以学术成果本身为评价载体,他国资源集成和数据挖掘满足科研人员的科技信息需求[7]。壹学者根据用户在其界面选择的学术领域来向用户推送科技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及时且富有个性化。

3.3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3.3.1 支持国家战略,营造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各届领导人历来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这实际上是要集民策汇民智,鼓励民众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新媒体为大众创新提供了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包容性、共享性使公众更愿意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营造活跃热烈的创新氛围,有利于建立民间智库。

3.3.2 丰富传播途径,开拓传播领域。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相比,新媒体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多样,如电子邮件、数字报纸、手机电视、微信、博客、门户网站等,能满足不同用户群的信息需求且将多媒体技术与互动性融合在一起,更具趣味性,拉近了媒体科技传播与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科普门户网站的个性化分类使科技传播不仅是一些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的传播,也使用户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开拓了传播领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3.3.3 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据第八次公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科技传播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媒体的科学技术普及率还不够高,亟待新媒体的力量来提高普及覆盖率以及公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程度。科普网站给民众提供解决办法,数字媒体的科教节目采用通俗化的语言更易于民众理解晦涩难懂的科技知识,移动类的手机媒体营造良好的科技传播环境,使民众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能感受到科技的潜移默化。

4 结语

实践证明,新媒体在推动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发展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在媒体技术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传播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由此,对国家创新力、社会生产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人们在应用新媒体推动科技传播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新媒体环境包容性强,信息不必经过审查制度,人们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程度表示质疑;新媒体的后期组织管理较为混乱,有些信息分类混乱,不属于该类的信息却放在那里长期不加以改动,导致信息丧失时效性失去价值;新媒体的“新”使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望而生畏等等。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给我们良好的使用体验和便利性的同时,也要思考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应适度加强对科技信息的管理,设专门的审查员审查新内容的真伪;完善信息后的组织工作,定期管理;开展新媒体宣传教育培训,减少一部分人群对新媒体的距离感。

任何媒体的诞生和落寞都有其内在规律,新媒体应抓住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在不断改善提高自身技术并承担科技传播重任的同时,摆正自己位置,发挥积极影响,促进科技传播,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1-125.

[2]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3] 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4] Waterman, Alan T. Scientists and writers discuss public mis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basic research[M].Science, 1959.

新媒体技术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40-0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式,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技术的重要人群,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已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握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的优势,构筑网络思想阵地教育,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海量性消解了思政工作者的权威性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和观点、各种思想与价值的集中地和扩散源。网络的交互性又使得用户既可以自己控制选择从网络上接受信息的时间,又可以控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也就是说,用户拥有更多的主动权,用户对网络上的信息具有选择权以及迅速反馈的能力。新媒体的这种能动性极大调动了用户的主体意识及主观能动性,其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人群,他们急于对信息的获取要求和充足的时间,因此,他们在没有教师的指点下,只要敲敲键盘、点点手机,就可以迅速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这将对传统的教育者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外,现代科技急速发展、周期短、更新快,使得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容易老化。

(二)新媒体的碎片化催生了学生价值选择多元化

新媒体具有自由和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广泛的参与性,对于用户交流与参与也没有严格的限制,就传播影响力来说,以往靠某一个媒介一统天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用户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意见也会及时得到大众的反应。也就是说,以前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随着网络的发展也已逐渐瓦解,个体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个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面前,顿然感到万分的欣喜和激动,可以随意选择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自由随意个人的看法,可以自由掌控自己所主宰的这个小世界,对自我的自信度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学生虽已成年,步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之中,但是,他们毕竟年龄有限,更重要的事生活阅历有限、社会经验有限,只是从一个学校的校门步入了另一个学校的校门,对很多问题还没有明晰的认识和争取的把握。这样一个复杂的沟通系统,使得他们的价值选择产生了多元化和分级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相互冲击和震荡,使得他们无法正确的判断和清楚的认识一些问题和观念。这种情况,会使得学生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给思政工作带来很多的挑战。

(三)多媒体的虚拟性影响了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

近些年来,网络可以迅速在大众群体中流行起来,成为影响人们思想、生活的重要方面之一,大家习惯于起床后、睡觉前、饭前饭后点击手机上上网,随时随地发心情、晒照片,除了了解一些新闻资讯之外,就个体来说,还有个人的一些生活信息和感情,而这,就源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人与网络的虚拟往中,人是处于控制地位的主体,可以毫无顾忌的进行自我宣泄而不用担心被人窥测和伤害,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年龄、职业、性别等多方面的因素,自由地选择和更换交往的对象。因此,作为富有激情、满怀抱负、具有浪漫情怀的懵懂少年,大学生很容易被这种虚拟性带来的主观感受所吸引,在略显枯燥的读书生活中,试图在网络交往中寻找到些许刺激和快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败后,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来倾诉心声,寻求慰藉,消极对待或逃避生活中的矛盾。

二、新媒体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搭建平台,抢占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及时掌握网络的特征,探索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主动争取、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一是在工作中,大力建设新媒体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易信、飞信、QQ等新媒体,拓宽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关心什么,找准着力点,把学生在网络上反映出来的焦点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把网络变成传递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前沿阵地;二是加强网络正面舆论的影响力。通过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策划组织一些主题活动,从大学生的视角、感受出发,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主题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班级、学院、年级的建设当中来。三是将新媒体工作常态化。要整合有关资源,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者由专人牵头负责新媒体的管理工作,对此项工作做到有统筹、有安排、有策划、有监督,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科学管理,使这项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深入化,切实达到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加强监管,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防控导体系

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技术技巧,还要求他们要能够正确、快速把握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具有提前预防新媒体平台上可能会出现的事件,通过平台适时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予以有效引导的能力。不仅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能够有应急对应解决措施,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主动策划、全面统筹、科学合理的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如,一些学校建立的年级微博、博客、手机报等,充分加强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建设功能,学生从网络上可以更多了解到时政热点、学校、学院开展的活动,的通知,畅通了信息的传递,还可以分享到一些学习资料、励志语言、生活常识等相关知识,对思想起到了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要将“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形成联动,要探索“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密切配合的有效机制,既要“面对面”,又要“键对键”,形成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效果能够最大程度聚焦放大。

新媒体技术篇(5)

在新媒体时代,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人可以参与传播内容的创造,人人都能成为传者。进入网络中的人都可以通过新闻组、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粘贴、编辑、链接,获取新闻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尤其是博客技术的运用,将这种开放的传播方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拥有拍照手机的目击者经常成为关于该事件的第一个报道者,其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说明成为公众获知该消息的第一来源,甚至为职业记者的后续报道设置议程。2005年7月7日早上,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的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我国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博客、社区站点、新闻组等开启了新闻媒体的崭新世界。网络媒体与其受众的区别不再泾渭分明,更多时候受众也成了网络媒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媒介即人”的新观念。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把关人”的作用就会消解。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电信联盟发表报告称,全球手机用户到2007年底已超过33亿,手机普及率为49%,且手机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多媒体、全功能”的时代。新媒体链条可以全时空,瞬时消息,使得在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给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压力。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由于传播者不是专业人士,更不可能期望他们具备专业主义的信念,传统的“把关人”作用在新的传播工具面前受到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新技术传播工具的传播内容就是泥沙俱下,必然会对自身公信力造成影响,还有就是各种信息说法的增多,影响到公众对传统新闻媒介内容可信程度的判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受众的传播渠道选择更加多元化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受众而言的一个最大影响就是传播渠道选择增加了,对于原有媒介的依赖降低了,媒介依赖的降低进而影响到媒介公信力。正如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电视的出现造成报纸公信力明显下降;90年代网络兴起,电视的公信力又受到挑战。以美国为例,ABC、CBS、NBC三大电视系统在黄金时间段的收视率,从1955年的62.5%下降到1996年的29.3%,就是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份额。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媒体在1998年初以披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事件而横空出世,亮相伊始便吸引无数注意力,并在大约半年的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社会舆论,在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个人网站长时间设定社会焦点话题并使传统主流媒体蒙羞的先例。更让传统媒体不安的是,1998年9月11日,长达445页的斯塔尔报告上网第一天就接受了全球2470万人的点击,一度引起网络堵塞,从来还没有哪一种媒体能够并且适合在一瞬间将这么长的文字全文向世界传播。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的分析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报纸的渗透范围在下降,由1996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39%,而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功能则日益显著。一项美国的调查显示,在18~34岁的人群中,44%的人至少每天上网看一次新闻,相比之下只有19%的人每天通过报纸或者电视获得新闻。而《消失的报纸》一书的作者PbJJ2p Meyer先生,则用有些夸张的方式告诉我们:假如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下沉,地球上最后一个读者阅读最后一份报纸将发生在2040年4月。在欧美,网络覆盖率已超过了70%、手机覆盖率也达到90%,大多数资讯来自于网络和手机,电视已经作为休闲补充媒体而出现,新媒体的大众意义非常明显。

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中国现今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改变了阅读报纸的习惯,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例如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了解地震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既有电视、报纸等传统传播渠道,又有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渠道,并且后者已经占有了很大比例。汶川大地震发生后,QQ、MSN、BBS、百度贴吧、谷歌、博客成为最早的信息集散地。QQ成为网友互致平安、传递灾区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个地震视频新闻就来自QQ,众多前方媒体记者也都使用QO发送新闻。有人曾经对上海大学生媒介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把大学生对各媒介的平均消费频率指数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报纸、电视、广播;而对平均每天消费时间排序,则依次为:网络、电视、报纸、广播。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消费程度最深,平均每天上网达24.小时,对广播的消费程度最浅,平均每天收听不足50分钟。

新媒体技术篇(6)

1 总体架构 

新媒体平台技术最简模型是:业务平台、传输通道和终端。业务平台实现三大功能:门户、产品和订购关系,形成客户购买服务的商业行为;传输通道由第三方运营商提供基础平台(互联网),服务商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分发网络(CDN)进行通道优化;最后通过客户端将业务平台的服务传递至最终用户。 

2 业务平台 

业务平台主要由门户、产品、订购关系组成。 

2.1 门户 门户是用户使用服务的窗口,由展示层、门户管理和数据库三层架构支撑,载体是多种类型用户终端。展示层开发流程是:用户界面设计、视觉设计、Web前端开发。用户界面设计完成人机交互和操作逻辑;视觉设计完成平面渲染;Web前端开发基于标记语言(HTML、CSS)和脚本语言(JS)完成Web服务器前端代码的开发。 

用户界面设计和视觉设计接口是:逻辑说明文档和线框图;视觉设计和Web前端开发的接口是PSD、JPEG文件;Web前端开发和门户管理的接口是API调用。 

门户管理包括:门户内容管理、门户模板管理、门户展示管理、门户。门户内容管理负责门户内容的采集编辑;门户模板管理对可复用页进行分类整合;门户展示管理基于模板对展位布局进行调控;门户是门户页的物理节点,由服务器集群和均衡组成,也是分布式部署的根节点。由此有序下发到传输通道的门户CDN(也称Web CDN);门户管理涵盖所有终端,同时支持用户终端的交互转换。门户的终端匹配是浏览器。垂直搜索和智能推荐是优化门户的重要手段。依据大数据可以实现门户的个性化分组。优秀的门户设计目标是:高效和简便,使用户感觉不到门户的存在。这需要大量技术支撑。 

2.2 产品 视听体验的媒体产品核心是直播和点播。主要由产品管理系统、素材数据库、音视频编码、流媒体、编辑生产、存储系统、版权管理等系列核心技术组成。 

①产品管理系统由用户界面、产品管理、产品数据库支撑。用户界面是人机交互界面,与对外门户不同,采用简约工具软件风格。产品管理包括:素材库导入、产品内容管理、直播管理、点播管理、分发管理、上线管理。产品数据库是素材数据库的下游。从素材库提取消息到产品库,经过整理分类,生成规定格式的文件,有序下发到传输通道的点播文件CDN。②素材数据库也称媒体资源库,将不同来源的消息进行标注和结构化处理。对消息遵照标著录规则进行统一录入,着重记录消息的内容属性(摘要、主题词)和层次属性(节目、片段、场景、静帧);同时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原始消息进行统一结构化处理。③音视频编码是信源压缩编码。由于数字化最高采样频率为定值,导致数字音视频必存在冗余。主导视频压缩编码格式是:MPEG.X和H.26X。由于面向对象编码方案仍存在技术障碍,而H.264网络友好协议的特征,使其成为目前主流视频编码格式,用以生成时移、回看、点播的音视频文件。④流媒体服务器和核心路由器组成直播流源。直播流利用组播协议发送至传输通道,减轻网络压力。流媒体技术是一个协议族,跨越、服务器和客户端。由于流文件随播即逝,起到了保护版权作用。⑤新媒体业务编辑生产要素是简捷和高效,日常大量任务是拆条、快编。MPEG.2是演播室友好的编码格式,而网络友好的H.264贯穿新媒体生产全业务流程,因此,应采用简化技术流程的H.264编码格式进行编辑生产。⑥传统存储系统按实体组成分为:硬盘接口、存储交换、存储体;按体系结构分为:DAS、NAS、SAN。硬盘接口有两大类:ATA接口、SCIS接口,包含串联和并联。由于并联互扰,串联效率高于并联。硬盘容错采用RAID技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存储交换是将盘阵和主机网络化的交换协议,采用主流FC协议。存储体按成本由低到高分为:SATA硬盘、SAS硬盘、FC硬盘、固体硬盘等。在线存储一般采用成本高可靠性好的硬盘;近线和离线存储一般采用成本低容量大的硬盘。在存储体系结构中,DAS是原始硬盘的一种延伸,SAN是封闭的高成本存储网络,NAS是开放的廉价存储网络。云存储在传统存储系统的基础上做广泛延展,通过对所有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形成存储资源池,达到存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新媒体存储方案总体原则是:核心高可靠、边缘低成本、逐步向云存储过渡。⑦音视频产品版权管理采用数字水印技术,在不影响产品使用价值前提下,提取隐藏在载体中的信息,达到产品版权保护目的。 

2.3 订购关系 订购关系主要由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组成。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按主体分为客户和商家两部分。客户包括:计费、支付、预存、结算、鉴权、认证、客户服务等;商家包括:营业、账务、产品和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等。计费是用户有偿消费记录,结算是用户支付记录,认证是合法性确认,鉴权是访问权力限定;营业是商家的进、销、存记录,账务是商家间贸易记录。系统提供两种被访问方式:用户直接访问和第三方间接访问。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技术平台采用三层架构,与Web开发可视化不同,BOSS业务逻辑繁杂,因此,逻辑清晰、可扩展性、大流量并发、稳定性是BOSS的重点。 

3 传输通道 

传输通道由直播流保障通道和基于运营商互联网的CDN共同组成。直播流保障通道是指:城域网和接入网扩容、路由组播协议、QoS保障等网络技术手段。由于数字视频码率较常规通信业务的大幅提高,城域网和接入网的节点和链路都要做相应扩容;路由组播协议部署在城域网的同时,在接入网中也尽可能的下沉,最大限度的接近用户终端,以减轻网络流量压力;QoS保障是在现实资源条件下用户与网络的约定,以期达到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CDN分为门户CDN和点播CDN,两个CDN相互独立,门户CDN每户几十Kbps,点播CDN每户几Mbps。CDN节点的部署应根据区域用户实际活跃度有目标的逐步延伸。 

4 终端 

终端涉及平台、接入和切换。互联网终端平台是开放平台,如操作系统、浏览器、播放器等;接入主导趋势是:高质量同步产品接入优化通道的“私网”,可延时产品接入共享“公网”;利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之间自由切换。 

5 安全 

新媒体平台融于互联网技术体系,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安全保障难度极高。网络信息安全的热点长期集中在边界防护上。保密、保护和保障,在信息安全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和方法不断变化。目前主导方向是:依据可信计算的思想,防内为主,从主机加固开始,向外扩展直至边界。做真实系统的影子系统,按照等级保护的规范进行模拟测试,稳定后将安全策略移植到真实系统上。 

参考文献: 

新媒体技术篇(7)

1 新媒体技术概述

1.1 新媒体技术定义

所谓的新媒体实际上就是以数字、网络等为基础的各种媒体技术,为满足大众需求,新媒体技术又被广泛应用于各处,其主要形式有数字电视、移动网络以及各种广告媒体,这些新媒体技术实际上就是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在数字网络技术的作用下成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1]。现阶段,新媒体技术以新型媒体的姿态出现在影视传媒中,尽管它在社会上应用时间较短,但已经成为人们最喜爱、应用最多的传媒技术。

1.2 新媒体特点

首先,新媒体技术具有广泛性与互动性,在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以后,存在于传统媒体中的地域局限性便会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随时随地了解各种信息,如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同时,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互动,如微博、微信、QQ等,随时表达自己的感受,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其次,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与实时性。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可以第一时间让人们获取,这样的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加及时,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2 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

2.1 数字电视技术

在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多以有线数字电视为主,它的信号传输通常是利用数字技术完成信息处理,所有画面都要经过数字处理来实现,从画面的制作到传输再到用户接受,需要经历很多过程,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并不会损坏电视节目的质量,更不会出现信号被浪费的情况,相反,用户所接受到的信号效果会更好。现阶段,我国数字电视信号的接受需要有机顶盒与解码信号为依托,在有线数字电视逐渐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层面与生活状态也就得以改善,人们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但一些较为先进的电视节目,尤其是超清或高清电视节目却需要付费才能收看,这样一来就难以满足人们群众的需求[2]。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所了解到的信息也就更多。

2.2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所谓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就是利用广播移动终端提获取信息,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媒体等,这些移动多媒体基本实现了全国普及。之所以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能够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以下几大特点:首先,形体小,便于携带,这也是移动设备最突出的特点,只有人们所在之处有信号覆盖,就可以随时接收各种信息,这是数字电视技术无法企及的。加之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的接收有卫星支持,信号质量也更好,财务管理论文这同样是其备受大众青睐的原因。其次,所需流量费用较少,由于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离不开卫星无线电发射信号的应用,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数字形式,也就无需消耗更多的网络流量,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最后,服务对象较多,人们可以利用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传递各种信息,为更多人服务。如有人将行李箱丢在出租车中,就可以利用广播将信息传递出去,出租车司机在获得信息以后也便于将失物归还。随着移动多媒体的普及,在电视作品的制作上也更加方便,如恐怖悬疑作品《波澜万丈》就是用两部手机拍摄的,这也是新媒体技术给影视传媒所带来的好处。

2.3 交互网络技术

交互式网络电视需要有线信号电视作为依托,它可以与互联网技术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以家庭为主的新型电视服务形式。与普通电视相比,交互网络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传统电视所播放的很多内容不一定被受众喜爱,但受众却无法选择,只能是播放什么就看什么,这样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满足受众需求,但交互网络技术却可以消除这一弊端,用户可以与媒体信息者进行互动,不仅可以让媒体信息者了解到用户需求,也便于系统升级,为受众提供高质量服务[3]。如爱奇艺网络就有这样的功能,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官方,官方也能够按照用户所提意见进行整改,直到用户满意。同时,交互网络技术能够为受众提供各种不同的电视节目,如教育类节目、娱乐类节目等,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各个卫视的节目单,让受众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观看节目。加之交互网络技术在电视剧播放上具有联播功能,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看电视,不受时间限制。

3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新媒体技术对影视传媒的影响十分深远,尽管该技术应用时间并不长,但却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成为丰富人们生活、娱乐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影视传媒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是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优化自己,增强自身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皛.新媒体对影视宣传的影响及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72-73.

新媒体技术篇(8)

新媒体(NewMedia)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或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和用户进行交互式的内容传输,并获得用户反馈。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可以分享、评论、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这些新媒介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推广体系落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推广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农业走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及时准确的技术服务指导生产,还需要产前的农业投入品信息、产后的农产品储运销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一个针对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灵活、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播面广的传播平台,这必将对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造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1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简介

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传播媒介,将大量先进的种植技术信息、及时的产销供需信息等集合到一个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交互式传播功能,高速地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给种植户并获得反馈。下面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说明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1.1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当今最普遍的现代通讯工具—智能手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教授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农户千万家。结合各种形式的农业推广活动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宣传,有效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

1.2信息内容

组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蔬菜、大田作物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市场供需、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信息。信息内容应当充实、严谨、科学,通俗易懂,具有专业性和科普性,能切实指导农户生产。

1.3互动交流

在微信公众号之前,了解农户需求的内容,收集拟写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以后,定期将农民需要的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上,并通过关注者回馈和留言等方式收集意见,改进和补充信息。

2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优点与不足

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技,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手机、动动手指即可获得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由过去的点对点变成了现在的点对面,扩大了现代农业的服务对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也可以由以往一对一指导变成现在一对多,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尽管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严格把关,所的内容必须经过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采编,才能正确高效地指导生产,才能逐步地建立新媒体不低于传统媒体的信誉度。其次,农民用户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接收缓慢,影响和制约了新媒体在农村的传播。

3新媒体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的策略建议

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智能设备,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进入了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庭,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使用微信聊天和通过手机获取知识、信息。但是受到思想认识和经费投入方面的影响,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建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依托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建立农技推广以及农业科学知识普及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定期为广大农民朋友推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同时还可以实时供需等信息,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范建.媒体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闫芝莉.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讨[D].保定:河北大学,2013.

新媒体技术篇(9)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17-02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手持移动设备等为载体的新兴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以其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效果较好、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传播迅速等优势正逐渐替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信息传播手段。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其在深刻影响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为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将为传统出版模式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科技期刊能力建设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必须建立起全新的运营体制和传播体系,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办刊实践之中,通过全新的发展模式,达到全媒体传播的效果[1],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1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内容多为作者来稿,作者投来什么样的稿件就刊登什么样的稿件,期刊的个性化程度较低;在出版模式上,传统科技期刊主要包括纸质版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种模式,纸质版出版由于不利于查询和携带等因素其发行量正在逐渐减少,而目前的数字出版多为单篇论文在相关数据库中的上传或下载,未能真正体现数字出版的内涵;同时在出版发行方面,传统科技期刊多借助邮局订阅和数据库下载的方式进行发行,未能体现期刊的主动性。而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科技期刊在出版、发行及传播上的劣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喾⒄梗一种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借助网络或多媒体技术进行快速广泛传播的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已悄然出现,其不仅可以呈现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所具备的文字、图片信息,同时音频、视频技术的运用也将使得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化、立体化,尤其对于医学科技期刊而言,相关的手术或实验操作音频、视频材料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呈现势必会对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带来颠覆性的突破。新媒体技术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只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东风,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2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能力建设

2.1 建立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

不管是传统出版年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始终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科技期刊传播的根本就是将优秀的论文广而告之,缺乏优秀的出版内容,或者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经不起推敲,那传播也就无从谈起。科技期刊要坚持既定的出版宗旨,始终以报道学科领域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为己任,时刻保持灵敏的学术嗅觉,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善于捕捉学术热点,注重学术调研和选题,广泛吸纳高影响力论文,同时要从前期的约稿、审稿、退修到后期的编辑加工全方位加强出版内容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品味,提高办刊质量,夯实内在实力[2],确保优质内容的产生,形成传播的基础。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科技期刊将从单纯的提品向提供服务,从加工文化产品向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进行转变。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就是要在做好传统出版内容的价值拓展和平台延伸的同时,进一步深挖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读者、作者需求等方面下工夫,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优质内容更快、更广泛的

传播。

2.2 完善政策支持,提供技术保障

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建设离不开政策和经费的支持,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需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需要的标准和规范,加大对公益性出版、非营利出版或者开放存取方面的优惠补贴,完善对数字版权的认定、使用和保护政策。

同时要加大对新媒体与科技期刊融合和发展方面的技术开发,鼓励相关技术研发机构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更新、技术转化和推广力度,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一批期刊优先开展新媒体技术的建设,同时要有意识的重点扶持一批国际化、数字化程度较高或有专业发展潜力的重点

期刊。

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杜绝形式上的媒体融合

新媒体之“新”,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而这样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完全可以根据出版方或读者的需要加入更多的链接、体验与互动的跨媒介产品,实现出版内容的更广泛、全面的传播。在倡导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行业纷纷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网络平台,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号等形式体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但这种“触网”式的融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其往往会存在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及网络“空壳”

现象[3]。

目前,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已率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积极尝试通过公众号的方式推送期刊内容,打造期刊品牌形象。但就目前已开通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而言,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公众号活跃程度较低,公众号多仅用于对当期目录或单篇论文的推送,甚至有部分公众号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这一方面与公众号的运营成本及对运营团队要求较高有关[4],但更多的反映出部分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过程中的盲目与跟风。因此,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运行之前,应该通过慎重的调研,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成熟的运营模式的情况下,审慎的开展新媒体尝试。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学技术的选择者、推荐者和传播者,对推动科技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实施者,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新媒体时代除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能力外,还要能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就对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应以人为本,加大对复合型网络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5]。

新时期的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统筹策划能力,要对期刊出版结构、内容、表现形式、推送方式、目标读者、信息反馈等整体的出版格局形成综合掌控,对新媒体技术如何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专业领域的预判能力,即对专业领域和出版市场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能够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掌握市场反映,进而整合资源、调整方向,实现出版内容最有效的传播[6]。

2.5 借助新媒体加强传播营销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行方式单一,主动化程度较低,传播能力有限,而新媒体时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将为科技期刊实现更快捷高效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微博、域出版、刊群网站等正以全新的传播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同和接受,而读者订阅、个性化下载又为读者实现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高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又使科技期刊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读者需求、行业方向以及学科发展等,从而更有利的指导和调整期刊的市场营销和传播。

3 结论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简单升级,更是使科技期刊重新焕发生机的一次重大机遇。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承载着传播科技信息重要责任的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时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多措共举,加大资金支持和技术更新,加快期刊信息化建设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新媒体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7],进一步提升期刊的传播效能和市场竞争力,为科技期刊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陶华,孙良英,朱强.推动西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C]//第11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万方数据资源合作中心,2013:57-62.

[2]_巧.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实施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7(45):27-30.

[3]曹健敏.传统出版的新媒体融合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时代出版“时光流影”项目为例[J].编辑之友,2015(7):31-35.

[4]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1.

新媒体技术篇(10)

当下,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每个行业都在探索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及策略,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有研究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逐渐向移动化、互动化、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带给艺术接受者更震感的审美享受。同时,“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在传播上突破了原有的报刊与杂志等传统局限,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实现艺术信息传播。”学者范美俊认为,艺术传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艺术信息实现了在时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实现公共化或社会化。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深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深刻改变着绘画艺术复制的手段,更改变着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但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如何在新媒时代有针对性地提升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策略对于其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技术与绘画艺术的发展

绘画艺术是创作者用绘画技法把自己的内心感知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传统绘画艺术是借助笔和颜料等工具,在书写介质上描绘出可视化形象的艺术。绘画主要是靠人的自然器官进行感知,然后加工形成意象,最后创作出绘画作品。画家要创作出有美学底蕴和社会反思的作品,需通过眼睛观察外部世界,深入感知对象,然后才能“胸有成竹”,把“形象”展现出来。随着绘画技术的进步,绘画艺术的创作和呈现越来越立体、具有人文色彩和层次感。早期的绘画艺术常使用的颜料为炭黑,主要通过手工绘制到岩石壁面上,后来出现了用羽毛做画笔或以动物的血为颜料进行画作创作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学会了萃取各种颜色进行绘画,使绘画艺术越来越具有艺术性。而新的技术使绘画艺术创作者能够使用油画进行创作,这进一步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创作技术和手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技术发展丰富了绘画的展现和传播形式。新媒体技术使绘画创作不再拘泥于画笔、颜料等工具,艺术创作者可以对作品无限次修改,可进行无限传播。二是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多。“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展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新媒体绘画艺术的大众性特征明显。三是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凸显。新媒体技术整合后的传播媒介,重新构筑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的关系,使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创作者要着重思考如何使绘画艺术传播的形式更加有趣,符合主流的传播趋向;创作技法的创新和载体的数字化,也使绘画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趋于立体化;艺术接受者也得以主动参与到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中。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绘画艺术的传播渠道,也满足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需求,扩大了绘画艺术的传播范围。

二、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不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使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技法、创作题材和创作过程都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有“主动性与被动性共存”的特点,互联网资源的无限性与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对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创作技法驱动新的感观体验。“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及其显著变化,可以从艺术史的线性发展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不同于传统,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绘画艺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意义象征,而更多的是观念的表达。新的观念使绘画艺术能同时调动人的不同感官,给人“真实”体验。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下创作的绘画可以给人带来多感官体验,给人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尤其是虚拟现实和AI艺术的创作者突破传统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给艺术接受者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交互式全景绘画,使艺术接受者愉悦地沉浸在场景之中,形成感官刺激,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以数字化三维虚拟空间数码创作的水墨山水,这种创作形式丰富了新媒体技术的视觉表达方式,开辟了山水画创作的新视野。尤其是基于FlowSpeed的树木花草生长动画,基于重力、风力等定义对风吹树动的模拟动画,就能够给艺术接受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2.创作题材趋于广泛生动。对于绘画艺术创作来说,寻找不同的题材是完成优秀创作的必备条件。在传统绘画创作中,创作者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感受息息相关,创作者需要亲身体悟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凝练情感,诉诸笔端。新媒体技术时代,创作者可以突破自己的空间、时间限制,体验到来自于不同身份背景的生活情境,从这些情境中升华出更有价值的题材。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创作者对已有题材和题材内涵的再理解有了更丰富的技术基础支持,借助这些技术,创作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搜集的题材信息进行保存,并深入理解题材的内涵。3.创作过程基于“互动”场景完成。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特点之一,通过虚拟现实和AI技术挖掘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深层内涵,能够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真实的“互动”情境。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是“创作者”和“接收者”可以共同创作绘画作品,绘画艺术的创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吸引艺术接受者参与艺术创作,共同完成绘画作品。随着场景时代的到来,场景传播已经成为增强用户黏性的主要传播路径,在这样的场景中艺术接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可以参与艺术创作,还可以接收和重新定义绘画艺术作品。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也给绘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三、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当今的绘画艺术创作、传播都和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从艺术接受者的维度来说,艺术传播者如能基于艺术接受者需求,理解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从身份转换、互动传播、接受者主体性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艺术接收者的接受度、感知度和依从度。1.传受模糊:艺术接受者的“新特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绘画艺术的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身份进一步模糊。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而言,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绘画创作,创作者的意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艺术接收者自主选择的成分加大。绘画艺术传播对象从“艺术家”向大众转变,促使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质量、数量和方法上绞尽脑汁地进行对象化改良,促使艺术接收群体范围增大。在创作过程中,鉴于绘画艺术创作者同艺术接受者“共同”完成,创作者也同时成为艺术作品的鉴赏者或接受者。新媒体时代绘画传受身份模糊,必然要求艺术传播者对接受者的需求进行把握,而新媒体技术使绘画作品可以数字化复制,传播途径日趋丰富,普通公众接受和传播绘画艺术更为方便。普通公众作为艺术接受者,由于生活经验、艺术鉴赏能力不同,绘画作品会带给他们审美体验自然不同。艺术传播者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接受者的差异化需求变得十分重要。2.互动传播: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以电子和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对绘画艺术来说互动是指艺术传播者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创作者作品后,可以第一时间获取艺术接受者反馈,完成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借由新媒体技术,实现三维或四维立体互动传播,体现出更强的互动特点。在4D和AI智能传播中,艺术接受者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实现自身沉浸在绘画艺术的情景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将自己的感觉反馈给艺术传播者。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绘画艺术更具有互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引发共鸣,可以说,“互动”是新媒体时代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3.主动接受: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传统的绘画艺术传播主要是通过实物作品和大众媒体进行单线传播。艺术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但是,由于传统艺术传播形式途径相对单一,且信息不够完整,艺术接受者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绘画艺术的传播环境和渠道。在新媒体语境中,绘画艺术的接受者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信息,这也增加了艺术接受者接触优质绘画作品的机会,使接受者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绘画艺术作品。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主动”成为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

四、新媒体时代提升绘画艺术传播效果的策略

新媒体技术篇(11)

从广义上说,人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媒体。之所以被认为是媒体,在于人既是信息传播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受点。传播媒体无外乎是将人的传播能力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从而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产生。

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20世纪的60年代,是指在新科技、新媒介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随着信息革命和流行文化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家们开始对于声音与文字、视觉形象、广播与传播、个人沟通与公共沟通的方式进行了思考,并将这些融合成一个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环境。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

二、新媒体艺术中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艺术以视觉的形式对社会进行思考,而科技则不断地探索和提供着强大的可能性来对社会进行改造,这也包括了对于艺术的创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革命。下面分别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科技发展与文字艺术

人类将对自然的感知认识、简单的思维、群体生活的交流,通过口、耳两大感觉器官传出去,所以口传文化体系的建立和人类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首先是语言传播系统的建立。其后是书面文字传播系统的建立。中国自古即有“结绳记事”的说法,这是一种广义的信息传达活动,所记录的事为信息,绳子则为传播媒介。人类为了克服语言传播中的不可保留和极大的可变性,为了保存信息,发明了书面文字。直至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书面文字传播实现了重大突破。虽然文字可以保留语言信息,可是人工手抄的行为无法解决规模传播的需求,因此不能大量复制文献书籍,这是造纸术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另一种传播系统就应运而生了――公元11世纪,毕?N发明应用了印刷术,自此人类即开始有能力解决快速和大量复制文字的问题。直至今日印刷媒体还是文字艺术的传播载体,它的创立标志着传播由个体走向大众传播。而今天,对于它的发展、机制、规律的探求,正在向着更深入的领域推进。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电报、电话的诞生。到了20世纪中早期,无线电广播、模拟信号电视、录音录像等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先后问世,人类的文字信息传达扩展到了前任所不能及的领域,这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它使电子媒介超过了印刷术一跃成为传播的主力。

(二)科技发展与绘画艺术

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优点,综合与融会了各种艺术样式,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复合性与多元性,使观众和设计者之间有更好的沟通,并创造出一个动态艺术空间更能使一般人融入艺术,理解艺术。

由此可见美术基础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不再像它在传统艺术中那么重要,新媒体艺术家不是用画笔而是借助新科技的力量实现作品。与架上绘画不同的是,这种作品不仅仅是视觉,而是更多地融合了多种媒体体验。更重要的是,与作品的互动也成为构成新媒体艺术的重要因素,这些是架上艺术所不具备的属性。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为新媒体艺术创造着新的机会,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技术因素成为新媒体艺术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对新媒体艺术家而言,新技术就像刻刀对于雕刻家一样的重要,不同的是,新技术的种类又要远远比雕刻工具的种类多得多。在新媒体艺术中,想象力和思想性的因素决定作品品质最重要的因素,艺术家在美术基础上的不足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技术所掩盖甚至替代。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独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团队协作也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