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0:30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1)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训导者,必须重视各自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角色地位,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新生进校时一般都有家长陪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老生展现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参观酒店行业展览室了解酒店行业和酒店服务,消除对酒店管理职业的偏见。学校向家长介绍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并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请行业专家参与,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利用高职院校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将职业氛围导人常规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职业化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了解岗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设计和执行者的重要作用,应积极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并最终考核学生。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人员将服务意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等列为最重要的能力。

1.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热爱一份工作、认同一份工作,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人并不断改进提高。因此,必须让学生对酒店服务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酒店服务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

2.人际关系能力

酒店服务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该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礼仪、沟通管理、旅游心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懂得了基本的礼仪,懂得了敬人重人的规则,才能使人际沟通顺畅无碍。

3.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由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班委的较少,其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亟待加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项目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课堂讨论,实训课程中组成团队,进行简单的项目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2)

1.1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讲,实践教学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去完善这一管理体制,进而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在教育界稳定立足并发扬光大。

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只有能充分适应社会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才能在教育专业改革中经久不衰。就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计划的实践教学安排,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毕业实习等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灵活结合,在坚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1.2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对综合知识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训能力的优劣,直接关乎着学生在日后酒店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能,必须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这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得到锻炼的有效方式,促进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行业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可以凭借扎实的技能,出色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实干型人才,这些能力在专业实训教材中都会得到体现。学生只有充分重视专业实训,才能让自己的实干能力得到提升,为日后做好胜任工作、打好基础能力的准备。

1.3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行业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社会酒店管理行业衡量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代表,社会更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时尤其应该注重这一点。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设并完善教学实践条件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对实干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确保满足酒店管理行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4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社会对优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优质人才不仅仅只局限于高学历或高技能,各方面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优质人才。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注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出于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符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发展日益壮大的酒店管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5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酒店管理行业的闪光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意义所在,以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意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一个真正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地更加出色,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是影响酒店管理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推动环节。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3)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习生酒店实习意向分析

1、城市选择从实习前和实习结束后比较来看,学生都比较钟爱离学校较远的大城市或特色城市,如实习生主要倾向于地选择深圳(31%)、北京(23.8%)和三亚(14.3%)的酒店,对上海(6%)、宁波(8.3%)等地的酒店选择较少。多数学生为拓宽视野选择远离学校所在地的大都市或者接近大都市(深圳离港澳较近),抑或选择国际著名旅游地的酒店进行实习,少数选择甬沪等地酒店的学生主要考虑不愿离家太远和为就近就业做准备。

2、酒店选择从实习酒店知名度来看,超过半数(54.8%)的学生有意向去国际连锁品牌的酒店实习,这可能与“品牌效应”有关,学生认为知名品牌的酒店在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甚至实习待遇等各方面优于国内品牌的酒店,在这样的酒店实习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习后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满意度不一定要高于国内品牌的酒店。由此可以看出,校方在寻求实习合作酒店时,需要考虑学生现实需要,而不能盲目追求酒店品牌。

3、实习部门选择从实习部门来看,实习生在实习前更愿意去的实习部门是餐饮部(89.1%)和前厅部(72.6%),而很少愿意去客房部(2.4%)。这可能与不同部门的工作环境、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不同有关。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期望的具体实习岗位分别是西餐(48.2%)、酒吧(38.8%)和商务中心(37.6%),对餐饮部的宴会期望较低,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对西餐和酒吧具有浓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宴会中的高强度工作量是他们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二)实习生酒店实习的认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对酒店实习的认知,无论实习前后,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说明学生希望并确实能从实习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实习期间,学生“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这一看法上升至第二位,这既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有关,也可能存在学校和酒店对实习生重视不足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要正视现实和挫折;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及时调解学生与酒店之间的矛盾;对于酒店来说,要视实习生为正式员工,多为实习生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增强学生对酒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习前,学生还比较关注“酒店知名度”、“酒店管理情况”和“实习工资”。实习期间和实习后,学生对这三者的重视程度略有下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在知名品牌酒店的实习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完善以及实习生的实习工资基本能满足其日常开支甚至能有结余等因素影响了学生对酒店实习的认知。学生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看重程度在实习前后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原因在于实习前学生对酒店实习充满期待,更多关注实习的其他内容,对工作内容和环境关注不是太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对酒店实习有了较深的了解,对实习内容和环境产生厌倦心理,期望获得更好地实习岗位和环境,实习后,学生关注自己有没有从实习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所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关注度下降。实习前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工作量”看的不是很重,说明这些“90后”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始终是实习生关注的重要因素。

(三)酒店实习满意度及其对择业倾向的影响根据李克特量表设计,满意度平均值大于3则偏向满意,平均值小于3则偏向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前学生对学校关于酒店实习的安排的满意度约为3.58,表明学生对学校的安排基本满意。实习期间,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安排(3.31)、工作环境(3.36)以及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3.56)等基本满意,说明酒店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一定的条件,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实习岗位上的工作,努力展现自己。但学生对酒店的实习指导和住宿条件的满意度小于3,偏向不满意,说明酒店对实习生的指导还有待加强,要提高培养实习生在相应实习岗位从业技能的意识。酒店为学生提供的集体宿舍离上班地点较远,增加学生的交通成本;不同部门不同班次实习生混住在酒店提供的集体宿舍,相互干扰造成基本的休息得不到保证,这些因素加大了学生对住宿条件的不满。实习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整体满意度为3.15,综合考虑学校和酒店对实习的安排以及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大多数学生对酒店实习基本满意,认为能从实习中学到相应的技能,对专业学习比较有用。就性别而言,实习前和实习后,男生和女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基本持平,而在实习期间,男生对酒店实习整体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女生,原因在于酒店实习岗位多为餐饮部门(79.6%),刚走上实习岗位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面对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增加了对酒店实习的不满意感。同为五星级酒店,实习后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满意度(3.07)要低于国内品牌酒店(3.22),了解发现国际连锁品牌酒店提供的实习工资不高,给予实习生的指导不够,另外,该类型酒店接待外宾较多,对实习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等。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满意感与毕业后的择业倾向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经过实习后,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不乐观(2.67)。关于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是60%和48.5%,说明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有政府保障的工作,这可能跟调查样本多为女性有关。选择酒店业就业的人数占40.9%,说明酒店行业对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并不强,原因在于:一方面,酒店实习降低学生对酒店的喜爱程度,影响到毕业后在酒店就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学生认为从事酒店工作不被社会认可。选择创业的比例占30.3%,说明“90后”的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符合“90后”青年的心理特征。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通过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意向、实习认知情况、实习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初步获得以下结论:

1、实习前,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酒店和酒店安排的实习岗位基本满意,多数同学都能进入自己期望的酒店和岗位进行实习。

2、实习前后,学生对酒店实习主要看重“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实习后学生对“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的看重程度仅次于“提供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另外,实习后,学生对“酒店知名度”、“管理情况”、“实习工资”和“工作量”等的看重程度低于实习前。

3、虽然学生对酒店实习的一些方面如实习指导、提供的住宿条件偏向不满意,但对酒店实习的总体情况基本满意。另外,实习前和实习后,学生对酒店实习满意度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实习期间,女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明显低于男生。不同类型酒店之间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的实习满意度略低于国内品牌酒店。

4、实习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看好,择业领域选择酒店业的并不高,他们的首选就业领域是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部门。

(二)对策基于以上分析,为有效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提升实习效果,增加实习生在业内择业的可能性,减少专业人才的隐性流失。为此,针对学生、学校和酒店,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实习生要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员工),对自己的行为要严格要求。要认识到酒店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反复的实践中锤炼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其本质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客观看待行业问题和社会现实。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4)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准确定位,部分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酒店管理者。培养高级酒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从业务方面来看,高级酒店管理者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经历,培训者的眼光和阅历要有足够的说服力,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很缺乏这种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在校三年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岗位精英,已经是不错的成就。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酒店的管理人员分成五个层次:基层服务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依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来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初级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上,扎扎实实培养一至五级员工。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来看,课程的种类繁杂,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教材的状况,照本宣科难以避免。不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存在着因教师设课的现象。就单个课程来看,尽管我们开发了很多教材,也翻译了部分国外优秀的教材,但敢于采用国外优秀教材的教师仍不多。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在专业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大多数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主任的行业水准。每个学校都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自己设计课程、自己指定考核标准,看似都取得了相当的专业开发的成果。

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的反映是: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所学与行业严重脱节。即使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聘请了相关专家,这样的专家是否代表当今酒店管理行业的最高行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我国的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集团之间还有着相当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3.教师是制约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实际的从业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缺乏行业和政府的宏观支持很难深入开展。这主要与现行的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有关。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企业背景,并没有给予待遇方面的重视,导致这一相当重要的指标,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的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由于学历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机会到高职院校任教。即使将来可以放开,但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很难吸引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但无职称、学历低的高级管理人才来校任教。

4.偏重学历教育,忽视岗位技能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等方面依然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建设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培训认证体系的标准,有没有通过相关行业的评审验收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相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标准严格按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

(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业标准)执行的话,取得学历证书就意味着技能的掌握。而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学历教育由教育部负责,酒店管理职业技能证书是由旅游局颁发,导致教学计划很难贴近行业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想1.管理与教学体制的创新———“双证合一”行业的发展要求完善酒店管理体制。从概念上来讲,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隶属于旅游管理方向。而在国外,酒店业是接待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职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其规模、数量以及专业化的程度,都要求我们成立独立的酒店管理、认证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酒店,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外方管理酒店,其市场销售份额中旅游散客与团队仅占市场的20%左右,绝大部分是会务和商务散客。饭店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应有自己独立的能力培养体系,而不只是几门旅游专业课程的更改。技能证书的考评应与学历相结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参考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体系,获得学历证书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避免出现餐饮资格证、酒店英语合格证、客房资格证等“多头”现象的出现。

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应当“双证合一”。

2.开发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教学包产品现代国际著名的酒店集团高速扩张,但酒店的服务质量却相对稳定,靠的就是服务的标准与程序。把“培训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喜来登日常的工作格言之一。酒店高质量服务水准得益于培训的规范和统一,这里我们不多探讨培训体制如何形成,就培训的规范性来看,国际品牌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包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行业标准化出发,需要社会专家组的参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需要有相应的由政府牵头的专家评估组的鉴定。酒店管理培训包要跟上酒店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确定有效的生命周期。

建立酒店培训包的目的:可以集中财力和物力,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单干,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行业水准。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有效地解决行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管理人才。3.教材建设要围绕能力目标块,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高职院校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形式不应仅仅以课本为主,应该是依照某项工作流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如教材中应规定场地的选择、资料的准备、操作过程的模块的控制、每个模块的时间安排等,教材应建立在能力模块的基础之上。例如,酒店前台收银员这一环节,传统教材把它划归为“饭店前厅管理”这一章,只是一个概念的阐述。至于收银员必备的能力模块,如外币知识、退房、收银员的报告等并未涉及,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程序,如退房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与程序,也没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是将来学生工作中如何操作所必需的。以“退房”为例,我校教学安排如下表:

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酒店管理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同时,酒店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的稍加演示,实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考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相结合的考评体制,做到公平、公正、客观。4.建立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加快合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制约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来高职院校任教的障碍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尤其是后者。目前,酒店乃至整个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评定体系,相当部分的酒店管理人员尽管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转评体系与之对应。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建立起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高职院校也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出发,在评定体系还不完善情况下,进行政策倾斜。针对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现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保障,组织和邀请行业相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

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把教师输送到一流的酒店实地兼职,加深对培训包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行业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订单式”培养中要求和效果相脱节的问题。

5.加强与跨国连锁酒店集团的合作,确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酒店管理专业的日趋成熟,校企合作日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小集团或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单个企业和小集团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有限,学校与之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请酒店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的可能性不大。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可以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的培训。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持续稳定的特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澳大利亚TAFE制度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5,(10).

[3]刘艳华.旅游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4]周丽洁.对培养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5).

[5]在竞争与发展中创新高职教育论坛[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6]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5)

现代的学习不单是注重学生们的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实践的能力,培养全方面的技术人才,原先人们对酒店管理专业了解的不够,现如今也是一门热门的专业,下文就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内容如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还有更多内容提供给您): 论工学结合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1) 目前,高职学院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系统学习两年,第三年为毕业实习。由于办学资金短缺,我们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简陋,设备设施落后且不齐全,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客房铺床和中餐摆台的实训;此外,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局限,湘西自治州的高级酒店少且管理大多不规范,高职学院很少组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在这样封闭、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酒店服务理念、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第三年为毕业实习,学校也未再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管理,就把学生完全推给了酒店推给了社会,这无疑等同于把不合格产品推向了市场。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到了酒店后,酒店仍得花大力气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生不仅很长一段时间做不来事情,而且还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纪律观念差、责任感不强等现象。很多学生适应期都未坚持下来便纷纷当了逃兵不再做酒店。所以,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对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002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发展思路,呼唤职业教育的模式转型。2011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学校加强了产教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出现悄然转型。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重视学生就业发展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工学结合形式,在工学结合中实现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现实意义 1.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能平衡工学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中城市和酒店的生活、工作环境与氛围。一方面,高职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及早学成就业,挣钱脱贫,采取工学结合形式,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在酒店服务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还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身临高星级酒店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与在学校完全不同,学生更易于学到和形成高星级酒店服务理念、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等,从学校到高星级酒店,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吃苦”、什么是“忍耐”、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责任”,这有利于塑造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做酒店的心态:不能好高骛远,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学生通过6到8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再返校学习时,顺理成章地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什么”和“如何学”。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促进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期间,我们的专业课老师应全方位跟踪学生的培训学习和管理,参与酒店对学生的培训和管理工作,这样我们的教师不仅能了解到酒店服务与管理最前沿的信息,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也有助于专业教师思索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6)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近8年的顶岗实习改革基础上,与企业多方商谈,最后与嘉兴隆聚餐饮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于2009年6月从旅游、酒店、英语、日语、外贸类专业2008级学生中选拔学生组成订单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批订单班学生共26人,单独编班组织教学。在首批订单班成功组建的基础上,在后来的2009级、2010级学生中都组建了相应的订单班。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内容

1.企业资助学费,毕业后定向就业酒店管理订单班从大二开始订单培养,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一年(含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就读期间隆聚餐饮集团每年给予学生学费资助,实习期间按照企业薪酬管理规定发放实习工资。另外,订单班每年评选优秀学生并按照一等800元、二等600元、三等300元的标准发放奖学金,奖学金获奖面额占50%。同时企业还会提供部分资金资助学生开展班级春节晚会、春游、拓展训练等班级活动。学生毕业后全部到订单企业就业。

2.校企联合开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酒店管理专业隆聚2008级订单班成立后,企业积极与分院协商召开研讨会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鉴于餐饮业是企业的主业和核心业务,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课中删除了星级酒店的《现代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增加了《餐饮实务》课程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并根据企业运营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厨房管理》、《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突出企业主业特征,将《酒店市场营销》更名为《餐饮市场营销》,同时增设《形体礼仪》课程。

3.校企共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结合企业工作流程和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校企双方共同重构了酒店管理订单班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大致分类两大类四种类型。一大类主要由学院和企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和实施,分为认识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情况。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正式开学前组织,时间为2周,其中1周为集中理论授课,1周为分散技能训练,全部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选派优秀技师,按照企业文化和服务标准进行教学。综合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第二大类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不定期参加实践,主要在企业有大型活动或较大规模接待任务时到企业去顶岗。对于这种情况,学校不组织也没有具体安排,但要求企业在每次活动前通知学院并派车辆接送,以保证学生安全。企业按照学生工作情况按小时发放实习补贴。

4.校企共享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课程、教材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餐饮实务》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由企业总裁和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监亲自到校主讲授课,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中。《形体礼仪》、《餐饮市场营销》课程,企业都派人参与课程建设和部分内容的教学,部分内容到企业进行了现场教学。《厨房管理》、《营养与配餐》课程,全部由企业派出技术骨干授课,《厨房管理》由企业总部厨务部经理授课,《营养与配餐》由企业下属分店楼层经理授课,上述教师全部进入专业兼职教师库。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有3人,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了增加企业服务体系编制、顾客满意度测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培训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显著提高。第一届2008级隆聚班25名订单学生,到企业就业的有17名,定向就业率达到72%,这充分说明酒店管理专业不是简单的“实习订单”,而是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2008级隆聚班订单项目也成为了嘉兴欣禾职教集团2011年优秀产学合作项目,隆聚集团2009年创新项目;集体和个人获得企业多项表彰。一名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获得嘉兴市优秀服务员称号,两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晋升为见习主管,毕业半年左右订单班累计有7名学生晋升为主管,成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晋升时间远远小于非订单班学生。

(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多次得到相关媒体的报道,专业知名度大大提升,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第十四届浙江省运动会在嘉兴市举办期间,为了做好开幕式招待晚宴服务工作,组委会特意邀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参加接待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省领导和嘉兴市主要领导所在的主桌服务工作全部由订单班学生承担。学生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出色的服务工作赢得了贵宾的赞扬。订单班学生在企业中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年酒店管理培训达到200人次,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7项,多名骨干教师被企业常年聘为技术顾问和技术革新咨询师,在行业、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三)形成了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水平“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到学院工作期间,工作任务由学院提出,通过企业安排人员来实施,薪酬由企业发放。这样兼职教师到校教学从教师个人行为变成了承担企业工作任务的企业行为,形成了兼职教师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学院也根据教师承担的课程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了3名专业教师到订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其中1名教师全职脱产挂职。挂职教师在订单企业全职挂职期间,通过短暂的培训,担任了订单企业下属金悦港湾大酒店楼面部经理的职务,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获得企业高度赞扬。

(四)“企中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打破了传统的实践训练仅限于校内的观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实训场所搬到了校外合作企业,即“企中校”。酒店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面向的服务对象是需求各异的客人,因此,在合作单位的真实顶岗中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将学生的硬性技能培训放在校内实训场所;而涉及和人打交道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知识,如学生的沟通能力、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自律自理能力等软性的技能则放在合作企业进行完善;同时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量身定做不同的培训课程,个人与团队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服务质量管理等培训课程及拓展训练对提高学生综合管理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与思考

(一)有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更是高度重视,全面启动实施“四个一工程”,支持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应该讲,领导重视和制度保障是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建议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的调节,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加速推进“订单班”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选准一个合适的合作酒店

高职院校要选择合适的酒店作为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必须选择那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有发展潜力,员工容量大,重视员工培养的企业,才能有效保障订单培养的质量。实行订单培养的首要条件就是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层支持并且认同订单培养教学模式。酒店提供的工作岗位要明确,订单培养教学是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展开的。合作企业隆聚餐饮集团是嘉兴最大的餐饮企业,董事长非常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隆聚的合作能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可是说,酒店管理层的高度支持是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条件。

(三)应坚持“实质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多赢”的原则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7)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在培养目标中对人才的定位不准确

高职酒店的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突出、高素质等特点。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培养目标中对人才的定位不准确,甚至出现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酒店高层的管理者上,从而达不到相应的水平。这是由于高层管理者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国内的教学水平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中人才定位上,需要以培养优秀的基层服务人员或者初级的管理者为主,才能进一步与社会接轨,提高就业率。

(二)实践教育不足

酒店要求的人才,一定是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实干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深受传统观念教育等的影响,在教育中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教育,而实践教育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实践经验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实践的经历,从而导致在酒店应聘中的实践环节不过关,无法谋职的现象发生。因此,高职教育需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传授比例降低,而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方法不科学

因受教师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酒店管理专业类的课程开发水平较低,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在教研室内制定出教学计划的,因此,教学计划的质量与教研室水平直接挂钩,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四)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包括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及使用状况这两个方面。但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管理经验、与社会酒店管理信息脱轨的现象,从而导致其教学的观念、方法与社会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高,无法培养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而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高职院校还存在基地规模小、实践设备缺乏等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的酒店专业根本就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的场地及设备,导致学生实践没有场地的现象出现。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几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是指将企业订单作为依据或者标准,按照企业的要求实行“量身定做”,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订单式”培养的优点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但是此种培养模式,不利于长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可能最终成为企业的机械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本质是一种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校与企业一起来培养学生。此种模式可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工作环境,在特定环境内学习,学生能较早地掌握其实用技术,但是此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偏离学习的重心,无法较好地调节学习与工作的时间。

(三)实践性的培养模式

实践性的培养模式集合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需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经优化的管理制度,对实习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从而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干型人才,从而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性的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一)教学方面

在教学上,想要实现用实践性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新教学理念:高职院校需吸收著名酒店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将其与本专业中的特点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理念先进、基本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较强、能力突出和可适应现代的旅游酒店要求的综合型人才。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摒弃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老观念,需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强”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将实践与理论知识并重,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和技能。明确培养的目标及教学思想:在培养实践性的人才的教学中,必需明确酒店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满足现代酒店管理需求,并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专业的技能和能熟练掌握一门或者多门外语的新型服务人才。其中高度的职业素养就是指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优良服务意识及规范职业行为的人才;专业技能就是具备能完成岗位中所需的专门知识及专业技能;掌握一门或者多门外语就是指可用外语流利表达,能与外国客人顺利沟通。根据新的培养目标的提出,高职院校的教室就需要重新定位教学思想,主要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能够反映出酒店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技能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将教学思想放远,深入到国际市场需求中,为国家培养一批综合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人力资源

(二)实践方面

在实践上,想要实现用实践性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需要进行以下工作:增加实践的教学时数:根据酒店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课时。在健全实践性的教学体系中,需根据酒店的行业发展情况,制定出实训课的教学大纲,完善实训的报告及实习管理的制度,加强对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引进或者培训一批实践管理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酒店管理发展趋势的师资力量,并促进教学和酒店行业之间的结合,确保告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力度;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并扩展知识面:学校可以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扩展知识层面,从而加强学生认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具体方式有:增加国际的合作项目,进行中外教师互派培训、进修,聘请涉外的星级酒店方面的行业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去国际酒店观摩,参加酒店管理类的大赛等。通过以上诸多方式,可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升到新的层面,从而在给予学生新的思想理念的同时,还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接轨,有利于确定学生个人的发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实施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属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最后环节,顶岗实习的方式很多,可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采取最佳的实习方式。如可让学生先进入企业实习半年,再回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为1年)后,再进入企业实习。同时学校和企业在制定实习措施时,还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在充分满足学生的利益的基础上,才实现自身利益。此种实习模式有三个子模式:学校—学生、学校—企业、企业—学生。学校—学生模式: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增加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同时由学校组建具体的实习管理队伍,精选实习企业,并按照实习企业所需人才来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方向和时间。企业—学生模式:企业主动组织实习生进行入职培训、部门的技能培训和交叉培训等工作。学校将实习的主动权交予企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为企业自身培养实干型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8)

二、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存在的不足

大学是地区发展至关重要的智力支撑,海南一直致力于依托海南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专业,希望将其建立成领先全国、比肩国际的王牌专业。海南大学、琼州学院、三亚学院等5所提供酒店管理培养的本科院校各有特色,为海南及全国酒店业培养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5所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海南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实施与预想有偏差

海南5所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虽不尽相同,但是都致力于培养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关注了学生管理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发展。培养目标设立明确,与酒店业人才需求基本适应。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甚至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实操能力上比不上专科生,在管理能力上又不突出,出现一些不能胜任酒店管理岗位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

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一般是按照学位教育和国家标准进行设立的,没有太大区别。专业课是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和特色课程,各学校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而言,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专业性不够,特色性不强;课程教学计划变动大,个别院校甚至出现因教师开课程的现象。

(三)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地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环节,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尤为重要。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普遍有限,三亚学院、琼州学院等有自己的实训酒店,实训室和实验室等,但是规模和条件有限,实训场地面积小,实训材料种类少、质量不高,与星级酒店相差甚远,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四)师资“酒店专业性”不强

目前,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师资构成从“酒店专业性”上看不太合理。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副高以上职称者多是管理类相关专业学历背景,专门的酒店管理专业所占比例不高,讲师和助教等虽有专门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但是绝大多数仍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性不强。另一方面,各院校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过多的关注其学位,一般要求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对酒店实际工作经验关注不够,学历门槛把“酒店专业能力”强,但学历不够的教师拒之门外。

(五)培养效果欠佳培养效果的好坏体现在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培养目标要求,适应酒店行业需求。据了解,目前海南5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不能体现,真正坚持在酒店行业工作,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由基层到管理层的寥寥无几,与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三、新加坡酒店管理培养启示下的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改革策略

鉴于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存在以上不足,借鉴新加坡的酒店管理培养模式,笔者提出以下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改革策略:

(一)培养目标分层次,注重具体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院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比起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层层深入从不同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例如:SHATEC酒店管理学院培养目标首先是使学生理解酒店行业,然后具备酒店操作技能,最后具备酒店管理与运营能力。培养目标的分层次和具体化可以改变目前海南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偏离原定目标,以及培养目标过大、过空,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现状。笔者认为,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目标可以分为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沟通协作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几个层次,最初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提高其服务意识;在专业课程教授和专业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其服务技能,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最终的酒店管理运营能力是上面几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更高追求,目标的最终实现一方面需要学生学习相应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需要酒店实际工作的积累,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几年。

(二)课程设置分模块,注重系统化

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分类更多的强调课程类别,而对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关注不够,没有科学的分类。新加坡酒店管理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往往按学期分为几个模块,不同模块之间的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例如:《餐饮服务技能》分理论课和实操课在不同学期教授、《领导:基本属性和练习》(1-3)分为几个层次,分属于不同学期的课程。课程间的关联性可以加强学生对一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更加整体性的认识。笔者建议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在现有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模块、系统化,按照培养目标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划分在一个模块中。例如:为培养学生的餐饮操作技能,可以将《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宴会服务》、《烹饪技能》等课程分为一个模块,相对应的在餐饮操作技能模块之后设置餐饮管理能力模块,包括《中餐管理》、《西餐管理》、《宴会管理》、《烹饪管理》等课程。授课过程中剔除不同课程间相同的知识点,既能避免当前不同课程间知识点雷同,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象发生,又能将彼此间的区别突出出来,加深学生印象。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培养定位划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模块类别和各模块课程。

(三)实践教学增比重,注重功能化

学习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通过引进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企业真实环境进行模拟,改善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酒店管理专业是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步增加了实践课程,加大了实训室建设。可是目前各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仍然有限,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效果不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操作技能与当前酒店相差甚远,实践课在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不能实际发挥,学生进入酒店实习仍需从零开始学习。对酒店环境进行模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课的功能,使学生进入酒店实习能够更快上手,凸显本科生优势。教学条件的改善需要资金的投入,各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力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师资队伍重经验,注重多样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酒店工作经验能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与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教师空有学位,实践工作不足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不断强调“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各校在教师招聘中仍是优先考虑学历使得“双师型”教师比例一直较低。建议改变传统的招聘要求,在招聘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师的学历条件和酒店工作经验,部分课程聘请酒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讲授,将教师队伍多样化。同时,学习新加坡酒店管理师资培养模式,让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每隔几年就要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增强其对酒店行业情况的整体把握,增加对酒店管理的立体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9)

当澳方老师来到黄河水院进行教学时,也希望中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教学。但是,黄河水院并不具备与布里斯班北部职业技术学院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包括学校开设的对公众营业的餐厅、酒吧等商业场所,这也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与本专业服务相关的角色扮演练习显得十分必要。

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不过,在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时,以下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酒店管理课程都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只能选择那些实际操作性强的课程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

2)角色扮演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角色,并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

3)酒店中的角色种类繁多、重要程度各异,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参与表演的机会不能完全均等,而且不一定刚好能选择到自己所擅长的角色。因此,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做好安排。

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和考核评价

1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实施

1.1角色分配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条件以及黄河水院所具备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在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可以扮演的角色有迎宾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顾客及酒店管理人员等其他角色。应在角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配。

(1)迎宾员。迎宾员是顾客到达酒店后遇到的第一位员工,代表着酒店的形象,可以说是酒店的“门面”。在角色扮演法教学中,其角色定位为酒店管理机构的代表,是酒店内部矛盾的调和者以及对外形象的宣传者,能够对酒店客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有效地予以妥善解决。迎宾员的主要岗位职责是迎接顾客入门、安排就座、送别顾客,这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营情况。其工作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都应在分配角色时讲清楚,并要求扮演者深切体会。

(2)餐饮服务员。餐厅是酒店除客房外盈利最多的部门之一,而餐饮服务员是酒店中占员工比例最大的工作人员之一。其主要岗位职责是:在领班带领下,按照酒店服务标准和程序,为客人提供餐饮服务,包括摆台,清洁保养设备工具、准备和调制含酒类及饮料,并积极收集客人对本酒店和本餐厅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3)客房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是酒店入住顾客接触最多的酒店服务人员。其岗位职责包括保持所负责辖区域和客房的清洁、整理、恢复工作;准时保质保量提供可出租的房间;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完成上一班未完成的工作;掌握所辖楼层和客房状况,为顾客提供准确、快捷、周到、安全、舒适的个性化服务,等等。这些岗位职责及具体细节要求在分配角色时应当讲解透彻,并要求扮演者心领神会。

(4)顾客。顾客是酒店服务的对象,顾客的满意是酒店经营管理的目标,也是评价酒店服务质量的标准。但是酒店中的顾客形形,去不同部门购买商品享受服务的角色背景也不同。因此在进行顾客角色扮演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分配,不同性格的人表演方式不同,创造出的矛盾大小、等级也不尽相同。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他的面部表情以及说话时的语音语调都能将顾客的想法很恰当的表现出来,而比较腼腆的同学在表演时则无法较好的表现出难缠的顾客的无理取闹等状况。所以,教师在分配顾客角色时,应提前给出相关的背景资料,比如场景、时间、矛盾持续的时间长短、顾客的要求是什么等。

(5)其他角色。其他角色主要指酒店中其他部门的服务人员,包括权力较高的管理层员工(如餐厅领班和各部门经理等)及游泳池服务员、俱乐部服务员等。这些角色目前在我校的实训室里还没有条件进行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管理层人员和顾客之间有互动的角色扮演还是可以进行的。因此,在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时,应为学生设定明确的相关背景资料,比如矛盾产生的背景、顾客的背景资料、员工的权限和解决矛盾的条件、要求等。

1.2角色扮演

表演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关键要素。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应做到分组安排学生参与表演,尽量做到全员(包括老师)参与表演,正确把握、指导表演,表演结束后,组织讨论,评议本次角色扮演是否成功、有何问题、矛盾解决成功与否等。真实是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参与者都应当把角色所处的环境当成真实情景来对待,所以端正态度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参与者在第一次饰演角色时,都会出现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或胆怯等现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过于僵硬、模式化、做作。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应时刻牢记角色扮演法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准确、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角色扮演法的价值和目的,使其更加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扮演、更加投入。在端正学生态度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扮演需求。如,在进行酒店服务员推荐预订包间扮演教学时,应当对学生提出做好班前准备、预订可行性掌握、询问客人预订要求、推荐房间、征询客人意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按照要求上岗,做好交接班,准备好各种用品;掌握当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可预定的包间数量、类型、位置和价格等情况;询问客人的具体预定要求;根据客人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包间;推荐后询问客人是否满意等。在学生选好各自所要扮演的角色之后,应做好实景布局,模拟演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入戏”。

在学生表演的过程当中,教师应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表演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观看表演时,教师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要认真地看,又要在适当时候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方法来表达对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而不能抱着挑剔的眼光去看,更不应心存偏见。对学生表演上的小失误,教师不应在表演过程中当场指出、打断学生的表演,而应该在表演结束之后,通过恰当的途径、运用适当的语言指出,从而让学生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切实意识到自己在角色表达上的不足。如果表演未能顺利完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那么可以让其余小组重新表演,或对人员进行调整、交换角色进行表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一些表演欲望强烈且想法独特的学生自己安排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让渴望通过表演来表现自己才华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表演过程中,对于未能参与表演的同学,教师应要求他们对表演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并且发现扮演者的瑕疵。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将表演者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还能让其他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同学进行集体讨论,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先后顺序是什么,怎么做能不失偏颇,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问题对引导学生思考有着现实意义。

2角色扮演法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考核与评价

2.1考核与评价的内容

通过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评价其角色把握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团队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指标。

与此同时,应结合学生扮演的角色的岗位职责、具体服务程序和标准进行考核,比如在扮演餐饮服务员时,应当对所扮演角色的职能、说话方式,以及专业技能熟悉程度进行逐一考核,给每个考核项目定出具体要求和分值,以及所占比重,以此来对扮演者的表现进行打分。比如,在对餐饮服务员摆台进行考核时,其内容包括摆台前的物品准备是否符合酒店规定,有无遵守职业健康安全卫生要求(员工个人卫生是否达标,摆台所用物品是否干净、无瑕疵、无污渍);摆台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酒店规定佩戴手套、使用托盘,没有对餐具造成二次污染;摆台流程是否符合酒店规定和流程(刀叉摆放的顺序,餐具、餐盘和玻璃器皿之间距离是否符合酒店要求);摆台结束后有无再次确认台面整洁、整理桌椅等(澳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操考核时,通常会根据该职位所需服务知识及技能等具体要素制作出一个表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逐个打钩,所有要素都达标者才算符合要求,给予通过的考核评价)。同时,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应在评价时多做肯定评价、多说鼓励的话,同时也要从表演中看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表演中的不足适时进行指正,为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考核与评价的方式

实施角色扮演法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由于这种模式不再以获得书本知识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技能操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传统的课业评价方法(如课堂测验、期末考试等)已经不适应于对这一学习过程的考查。在整个酒店管理中,员工的技巧都是柔性的,而非硬性知识点。而不同的角色扮演类型要求也不尽相同,其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同。对于课堂即兴角色扮演,只需根据学生表演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对于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角色扮演,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澳方考核一样,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格,对参加角色扮演的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采取平时检查、课堂观察、个别谈话和典型行为测评等真实性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经过角色扮演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进步。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10)

[

关键词 ]瑞士酒店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蔡建平(1969-),女,陕西西安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专业英语教学和高职教育。(陕西 西安71 0068)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84-02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出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酒店业的蓬勃发展,酒店业急需各类综合技能具备的高素质人员,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酒店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会受到国际星级酒店的厚爱。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酒店业从业人员难以达到酒店要求,导致供求关系脱节。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有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瑞士酒店管理教育的特色

1.百年的酒店管理教育经验。作为世界酒店管理专业的发源地,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有近百年历史,其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并重发展,每个学生每年都会有约1/3课程时间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大酒店进行带薪实习,锻炼实践能力。

2.依托大型的酒店教育集团。瑞士酒店管理教育依托大型的酒店教育集团,为传统的瑞士酒店管理院校提供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院校之间可以整合资源、进行互补性合作,细分教育体系,达成一种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酒店教育集团与全球超过一百个国际酒店集团、航空公司、奢侈品牌达成人才合作计划,每年为学生举办两次瑞士最大型的国际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全球就业和实习机会。

3.专业优势。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专业化的酒店管理教育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瑞士、英国和美国不同国家相应的学士、硕士证书和文凭。每一所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前身都是瑞士的星级酒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置身在酒店氛围中,接受着欧洲传统酒店文化的熏陶。课程设置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切合职业的实际需要,其专业优势在于学校不仅为学生举办大型的实习及就业招聘会,而且还安排学生在瑞士及世界各地的著名酒店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世界知名酒店和旅游胜地,与酒店高层进行访谈,使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酒店发展的最新动态,为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打下基础,增强酒店管理专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充分的实习机会。瑞士的旅游资源闻名遐迩,来瑞士旅游的人员资源丰富,也有很多大型的国际会议在此举办,这都为瑞士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实践的平台。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实习方向:最优秀的学生可通过导师推荐和简历投递进入希尔顿、喜来登或者香格里拉等有名的五星级酒店工作;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瑞士本土的连锁酒店实习;外语语言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在当地华人开设的酒馆或旅店服务,通过实习为瑞士本土游客和世界各国的游客服务,服务薪酬加上小费实习期间可得到6万元左右的收入,学生完成6个月左右的实习后还会得到奖状或证明。瑞士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拥有瑞士酒店管理的文凭,还具有瑞士以及其他海外国家的酒店管理实习经验,这些经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酒店实操能力,使得学生受益匪浅。

5.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筹备各种宴会和不同风格的娱乐休闲项目,从策划、组织到最终的运营实施全部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独具特色的理诺士文化之夜、HTMI小姐先生大赛、松伯格理念竞赛、Y世代和生活规划、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婚礼运作、国际研讨会和毕业典礼等成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延伸。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开阔视野,而且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尽快成长为未来的职业经理人。

6.丰厚的实际工资。瑞士是欧洲经济发达国家,其全国最低工资标准被定为每月40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8万元。瑞士留学生的实习月薪也将提高到2.8万元。另外,酒店业也为从业者提供了体面的工作环境、衣食住方面的多重隐性福利,使学生在获得实践机会的同时减轻了经济压力。

7.极具影响力的校友圈。瑞士酒店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分布在全球106个国家,其中65.5%的人在酒店行业、餐饮行业工作,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几乎所有国际酒店连锁品牌都有瑞士的校友,很多人担任高层职位。与酒店行业的长期合作,为瑞士酒店管理教育实现教学实习、就业推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洛桑模式”在瑞士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瑞士的酒店管理教育不仅有特色而且也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洛桑模式”就是瑞士独特的培养国际酒店管理人员的成功模式。秉承“ART&sci-ENCE”的“洛桑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为其独特的洛桑教学模式。洛桑模式不仅体现在师资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管理上,还体现在学校进行的各类短期培训、学制两年至四年的学位学习以及硕士课程上。

1.特色的教学理念。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和积累经验是瑞士酒店管理教育的教学理念。学校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等理论课程,还结合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实务课程,学生可以在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过程中学习酒店行政、运作管理和企业工商管理知识,成为酒店管理的通才。

2.专业的知识传授。瑞士学校的校舍均由著名酒店改建而成,这种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使得学生可以在真实的酒店设施环境下学习理论知识及实务课程。各学校注重将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组织学生筹备大型的宴会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统筹策划能力。每所院校提供的本科及硕士教育都结合了专业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培训、商务管理技能培训以及多文化的学习和生活体验,瑞士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文化的学习环境。

3.应用型的师资队伍。瑞士的教师均经过严格的选拔,专业应用能力强,有丰富的职业经验。酒店专业教师的特点是有酒店工作经历,允许教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向企业推荐他们担任兼职顾问,使得教师一专多能,保证了教学生命力。

4.充足的带薪实习。瑞士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坚持半年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半年在酒店带薪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习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半年的全球带薪实习中得到锻炼,同时学生还可获得约合15万人民币的服务薪酬。学生通过在英国、美国、澳洲、迪拜等地进行实习体会了不同国家的生活和文化,不仅锻炼了外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掌握到酒店的经营运作及管理精髓,为今后酒店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三、瑞士酒店管理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

1.职业化教育坚持校企结合发展。我国酒店管理教育要依托大型酒店企业与院校合办教育,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加强学生的酒店实操能力。采用订单培养、定向委培办学模式和企业合作,将学校的招生培养计划和企业的用工计划对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职业意向、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实施具体的职业引导和职业教育,培养和训练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酒店管理专业课还可以请酒店行业具有实战经验的管理者担任授课教师,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酒店状况。

2.职业化教育坚持走市场发展方向。我国酒店管理教育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主动联合外资酒店和国外院校,向其输送学员进行出国深造学习。通过与一些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院校和酒店企业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酒店企业所需的酒店通才,成为未来的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

3.职业化教育坚持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理念。以星级酒店用工标准作为酒店管理的教育出发点,把满足酒店业这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方向,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与实践环境,改革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酒店服务技能并且具备较强的酒店意识、外语水平,进入酒店能够正确定位,很快适应酒店环境,独立工作。

4.职业化教育坚持强化实训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操作性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餐饮和客房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在学校的餐厅和酒吧实训室兼职做服务生。每周一个课题,如大堂清洁、运输、餐饮备料、初加工、餐具洗涤、食堂酒店管理、客房整洁等,并进行轮岗。通过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员工、善于与人相处以及等团队精神素质。学生最初服务时从语言表达到肢体动作都稍显青涩,但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呈现菜品、与客人沟通并了解他们的需求。经历了最基本的工作,才能为以后的酒店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职业化教育坚持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教学。酒店管理教学不仅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酒店业的推广发展等紧密配合,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突出重点的实践环节,吸引先进的文化理念,实现酒店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充分打造酒店业职业标准文化,塑造职业灵魂。

6.职业化教育坚持发挥酒店协会的作用。酒店协会是发展和研究酒店业的组织,负责调节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行业教育培训,具有高度的市场化特征。酒店协会的会员具备专业的学术水平,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指导,可以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拥有广泛的校友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机会等。酒店协会为酒店管理院校提供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使学生熟悉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推动酒店职业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化教育开启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生不仅成为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精通业务和管理,熟悉国际酒店餐饮业的操作模式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且必将成为我国酒店业的酒店投资、运营及综合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士。

[

参考文献]

[1]常向鹏.酒店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探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

[2]丁陈娟,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阶梯教育”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17).

[3]雷琳.温哥华社区学院人才培养对我国高职酒店专业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2(4).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篇(11)

1 海南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比较分析

目前,海南省内的17所高校中有14所设立了酒店管理专业。6所本科院校中除专业性较强的海南医学院外,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三亚学院5所院校均设立四年制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海南省5所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1.1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首先,体现在培养的基础目标是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的高级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酒店管理毕业生定位为能在国际酒店集团等单位从事酒店管理相关工作。其次,在课程体系上主要课程相似性较大,包括:(1)管理类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2)酒店类基础课――《酒店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市场营销》等;(3)酒店类专业课――《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4)酒店类特色课――《食品营养与卫生》、《烹饪学》、《酒店地产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再次,在专业实习上各大院校都是安排在大三学年上学期。

1.2 各院校培养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海南的几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培养特色主要表现为: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更注重学生宏观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海南大学开设的课程中有《酒店战略管理》、《酒店开发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海口经济学院比较注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例如:《酒店投资与收益》、《酒店设备管理》等;琼州学院开设了一些与海南本土相结合的课程,例如:《海南旅游概览》、《海南黎族文化概览》等;三亚学院更突出学生酒店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例如:开设了《酒水与酒吧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韩语》、《中西烹饪基础》等课程。

2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诸多相关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本文研究的课程体系是指狭义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2]。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构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满足学位教育和国家标准要求

酒店管理高等教育首先是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要反映该专业的教育特点。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公共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

2.2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体现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培养目标的,因此在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与酒店行业密切联系。例如:在培养模式上采用“双证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行业和岗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实操课程、语言沟通课程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培养目标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导向作用。例如:海南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理论功底、熟悉酒店业务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及服务管理和操作的技术、对未来酒店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思考型、国际化、高层次、强实践’特色的酒店管理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满足这一目标,在培养模式上会采用“中外合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中会包括经济管理类、酒店实操类,跨文化交际类等课程。

3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分析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办于2005年,原属于旅业管理学院,2014年5月开始归属于2014年1月成立的国际酒店管理学院。目前,在校学生1600多人,专任教师48人,兼职教师10人。

3.1 现状分析

3.1.1 “校企合作”与“中外合作”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较高的酒店职业素养和熟练的实操能力,立足本土,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胜任国内外跨国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岗位,以及适应国外高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专业设立以来,分别成立过“2006级喜来登人才班”、“2007级和2008级希尔顿人才班”、“2012级喜达屋人才班”、“2012级万豪人才班”、“2013级万豪人才班”等,与喜达屋集团、希尔顿集团、君澜集团等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还采用“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与英国布莱顿大学、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开展学位项目。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实习”项目到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酒店学院、香港大学等学习和实习。

3.1.2 “2+2”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学位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体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酒店管理专业课”、“专业选修课”4大模块,即“2+2(基础课(1-2年级开设)+专业课(3-4年级开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另外还包括人文通识课(公选)和课外集中实践。

学生4年酒店管理专业学学时为2696,总学分为168.5。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928,学分数是5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34.42%;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60%;酒店管理专业课所占的学时数是440,学分数是24.5,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6.32%;专业选修课所占的学时数是128,学分数是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4.75%。除此之外,人文通识课所占的学时是144,学分数是9,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5.34%,;课外集中实践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58%。

3.2 存在问题分析

3.2.1 教学模式开展与计划有所偏差

培养模式会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效果,而评判一种培养模式的好坏除了考虑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先进、满足市场需求,还应关注培养模式的培养进展情况。三亚学院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培养模式比较先进,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前酒店业发展的需求,可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双师型教师不足、同酒店合作出现问题等等原因使得现实中的“人才班”与设想中的“人才班”大相径庭,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3.2.2 教学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2012年颁布的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酒店管理属于旅游管理下的一个专业。由于隶属于管理学学科,因此很多管理类的通识课程和旅游管理类基础课程占去了一定的学分,留给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安排的课时相对有限。如上分析,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课时达到了54.02%,而酒店管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只占总学时的21.07%。

3.2.3 课程教学还有改进空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选择酒店专业前缺少与酒店相关的工作经验,对酒店的认识不够全面,无法及时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好的认知;酒店核心课程的课时受时间限制,在实操和管理两方面无法兼顾;受课时数的限制和学生人数庞大的影响,学生的课内实操练习不够;部分教师的酒店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实验室设备设施与开展实训教学有较大差距 [3]。

4 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是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缩影,另外4所开设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院校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进策略。

4.1 凸显海南特色与优势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理论研究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只占少数,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为主[4]。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海南的高星级酒店就业。为适应市场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利用海南五星级酒店众多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中借助酒店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结合海南特色,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海南民族介绍类、海洋知识类、特色商品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4.2 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先进经验

海南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应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先进经验,改善目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新加坡SHATEC酒店管理学院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也可学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经验。

4.3 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一个好的、成功的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加以完善的。所以海南各大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要经过多年实践形成自己的体系与规律,体现在培养目标上、课程设计上、教学方法上等等,并能根据酒店业发展与时俱进,顺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4.4 注重“软硬件”综合条件

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其发展都需要一系列“软硬件”条件的支撑。例如:在“软件”上,不要盲目引进高学历的师资力量,而要注重任课教师在理论授课的同时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硬件”上,注意教学资源的配备,加大酒店实训室建设等等。通过提升“软硬件”综合条件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开展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2011,2,4(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