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第一书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7:50
第一书记篇(1)

在许多人眼里,到基层挂职都是年轻干部的事。56岁,头发花白,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我却一头扎进哈拉哈达镇大西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很多人用质疑的眼光看我时,我却毫不犹豫地背上行囊,踏上了脱贫攻坚的新征程,成为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第一书记中,年龄最大的那一个。

接到任命后,我立即出发,“什么都没准备,什么也没带,想着过来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没想到一来就走不了了。”来到村里,我走进每一户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有户贫困户家连个像样的桌子都没有,我就趴在墙上记录。当时正值盛夏,汗水打湿了他后背的衣服,贫困户家的老太太拉住我的手,抹着眼泪说:“都是我们害了你,怪我们太穷,把你连累得这么辛苦。”“百姓的日子都过成这样了,还心疼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大西沟村富起来。“路边有景致,家家有笑声。”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扶贫目标,“让村子面貌焕然一新,让每一个村民经济富足、精神自由,使百姓的幸福感通过笑声从心底溢出来。”

产业兴要让村民富起来

我刚到大西沟村时,绝大多数村民的收入靠种植荞麦、笤帚苗和外出打工。这个位于山坳坳的村子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47人:已脱贫69户141人,其中稳定脱贫3户4人,未脱贫3户6人;贫困发生率为0.49%。怎么样才能让贫困户脱贫,让村民致富?医学专业出身的我只能走家串户,去了解村民情况和想法,来克服过去产业单一、单打独斗、缺乏龙头项目引领的问题。

“如若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殖上找出路。”为了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仔细研究,利用“三到”项目资金,为贫困户购买了绒山羊,发展养殖产业,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目前,绒山羊养殖业已使全村多数贫困户成功脱困。针对该村无霜期短、土地干旱等特点,自2017年春季起,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抓好春耕生产工作。抢在春播前,完成了该村4000亩水浇地的灌溉目标,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2018年以来,我为该村争取到笤帚苗加工厂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超过10万元,设立公益性岗位128个,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900元以上,并积极与外地用工单位联系,转移贫困劳动力。“王书记鼓励我参加镇里组织的笤帚苗深加工技能培训,使我学会了笤帚苗绑扎技术。以前靠外出打工挣点儿钱补贴家用,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笤帚苗绑扎成了我致富的希望。”该村贫困户吕军感激地说。看到村里很多贫困户大都是因病致贫,我便主动与旗医院进行协商,送医送药到贫困户家。该村81岁的葛桂珍老人深夜突患重病,接到电话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节省了救护时间。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转危为安。这些小事记录了我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也是我心系群众、真诚为民的缩影。

文化阵地温暖百姓心

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针对村内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现状,我经过多方联系沟通,积极组织施工单位加班加点建设,先后修建了村活动场所2000平方米,小西沟一处900平米,并配套健身器材和广场灯,修建便民服务室、草原书屋、文化活动室、并协调网络公司为大西沟村争取了广电网络入村的优惠政策,减轻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让村民也拥有了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

村民王大妈兴奋的说:“广场建得可不赖,俺和邻居们都说好了,今晚就来跳广场舞!”村民王大妈开心地说道。

“如今农村生活和城里没啥差别,农忙之余,大家也有了文化生活。”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勇说起村里的变化感慨道,“农闲时玩麻将、打扑克的少了,来农村书屋看书学习、到广场唱歌跳舞的多了,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大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第一书记篇(2)

“这次鸡还争气哈,鸡蛋比上一次你来收的时候大些,价格一样,安逸撒。”刚从鸡圈里收了一大篮子土鸡蛋的老刘开起玩笑说。“安逸安逸,我正在想着咋个把村里的这些土特产打捆销售,更卖得起价钱。”刘路说。

别小看这些土鸡蛋,老刘家就是靠养鸡摘掉了贫困帽子。

商州距离宜宾市区100多公里,车程3个多小时。“记者书记”刘路刚到商州,最发愁的是这里的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他们穷惯了不思进取,而现在,他们个个养鸡养猪养鸭上了瘾。”

脱贫攻坚之路步伐铿锵,宜宾那些可爱的第一书记让贫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6年,宜宾脱贫人口6.13万人、贫困村退出75个。

?“跑男”书记花样多

屏山县驻村帮扶“五个一”,即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县领导联系、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同时组建了78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组,分别由33名在职县领导担任组长、选派330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2015年8月,宜宾市公安局干警刘凯到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林场村担任第一书记。三个月“沉下来”走村串户,刘凯找到了制约村里产业发展脱贫的瓶颈――路。

一个月的“走出去”,刘凯和驻村工作组以及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频繁跑市县两级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协调修路。2015年11月11日,林场村开始修建公路,村民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看着村民为了茶叶、黑山羊、跑山鸡的销路犯愁,刘凯找到“互联网+生态”销售模式。很快,“彝林人家”微信公众号和微商平台开通了。开业第一周,林场村销售黑山羊4头,土鸡22只,销售金额7000多元。

刘凯走村入户、跑县进市,为了村里的事四处奔波,被戏称为“跑男”书记。这位“奔跑的兄弟”为屏山脱贫攻坚之路带来了“阳光效益”。

?“镀金”胖子“三把火”

兴文县德应村第一书记罗珊驻村做的第一件事就让村民们啧啧称奇――这个村民眼中前来“镀金”的胖子,把村里的老支书艾泽培“走趴了”!

原来,在当天的走访中,他俩从早上9点一直走到下午3点,本想考验罗珊的艾泽培反而“自讨了苦吃”,把脚走软了,最后两人随便凑合了一顿午饭。“是个干实事的!”虽然“陪走”了一天,但艾泽培心里偷着乐。

一户一户走,一点一点记。这看似笨办法,但对初来乍到的罗珊来说,就是好办法。

“扶贫先壮志!我们德应村需要的是啥子?不是资金、不是项目,而是笨鸟精神。”罗珊说,德应要敢于想在先、试在先、干在先,既要有“愚公”脱贫的踏苦干,更要有“智公”驱贫的创新巧干,走可持续的扶贫攻坚之路。

志气怎么来?士气怎么提?按村民的话来说,“罗书记烧了‘三把火’,把人心烧热和了!”

第一把火“烧”机制。村支部与兴文县政府办支部建联合党总支,整合了各方力量,健全了工作机制,帮扶效果更好。

第二把火“烧”自己。作为联合党总支书记和第一书记,罗珊“大胆”亮出了自己的“三不”工作原则:主导不主宰,主导不包揽,主导不偷懒。“大家向我看齐,请严格监督我。”罗珊说。

第三把火“烧”干部。这把火里头,罗珊唱起了“黑脸”。面对屡次推诿工作的干部,平时和气的他动了真火。“不想干的可以写申请,我们按程序批。”随后几个月里,他陆续发展了3名后备人才,4名入党积极分子,一举“烧”出了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干事热情。

目前德应村已经确定了蚕桑、水果、苗圃、烤烟等主导产业,在建设和带动效应上初见成效。

? “浙江”书记说“长宁话”

王锋,是长宁县硐底镇七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要在七坝村见到王锋不是件难事,虽然当第一书记的时间不长,但村里人已能数得出王锋做的一些实事。“多亏了王书记帮我协调贷款,不然的话我这房子是修不起来的。”七坝村2组村民邓世均逢人便介绍自己即将竣工的新房。

看起来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没人知道王锋为做好这件“小事”作了多少努力。

王锋是浙江人,2009年8月,大学毕业的他来到长宁做一名西部志愿者,2012年,王锋又以选调生的身份扎根长宁。

2016年9月,长宁县选派21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基层,经科局的王锋便是其中之一。

没有一天耽误,王锋便投入到七坝村村情的调研中,可一个外地人,操着普通话怎么能和群众真正心连心?“以前在县城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普通话,可现在不行,老百姓基本不懂普通话。”于是,王锋在七坝村的工作,从学习地道的长宁话开始。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在村“两委”成员的耐心带领下,王锋的长宁话过了“四级”,基本可以和老百姓面对面顺利沟通,甚至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也能顺利应对。

有了顺利的交流,王锋的日记本上内容逐渐增多:

今天喝了吴显明家的山泉水,杯子不卫生,但是水清甜;帮陈秀峰老人收了包谷,包谷不值钱,但是这是她的全部收成;给陈西林老伴按摩理疗,给杨兴玉老人协调过电线杆安装,给一级残疾人杨丙科县城申请轮椅……

第一书记每天遇到的人和事,真实也朴实。

第一书记篇(3)

11月13日上午,民族文化宫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在观看影片的这110分钟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主人公的事迹触动着。此时此刻,我想用文字同大家分享这一份徘徊在内心的情愫。

电影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沈浩,原本只是省财政厅里默默工作的科员,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厅里下派到基层的通知,也或许就是这一天,注定了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小岗村这个地方就再也无法分割,讲到小岗村就会想到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提到沈浩就会知道中国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小岗村".二者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他们互为彼此的名片。

初到小岗村,短短几句话就看出沈浩富有学识,有备而来

刚被下派到小岗村的沈书记,有着意料之中的不适应。生活上,与城里的食宿环境大相径庭,离开夫人和孩子的生活对于沈书记来说是一种孤独,对于失去主心骨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助。工作上,面临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村民和见识不广的村干部,他有着难以言表的无奈和彷徨。他也曾不知所措过,但来到小岗村的初衷却一次又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那就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改变上天给予穷乡僻壤的噩运。想在农村里发展经济,并不像沈书记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修公路到招商引资建工厂。这期间,他看过村民的脸色,听过其他村干部的非议,甚至挨过打,可是他给村民的的话永远只有一句:"没关系的,我们一定可以做好!"村民原本以为他只是口头说说假大空理想的书记,可是沈书记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每一个承诺,完成了每一项大的工程。在为小岗村发展经济的头三年里,沈书记的初衷和功劳都被每一位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就出现了电影里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村民联名写信并按下红手印报上级组织,希望能为小岗村留下这位说到就能做到的好书记!这一留就又是3年的时间。新的3年里,沈书记辗转北京和上海,为的是实现小岗村村民30年来能够在铁路上搭建高架桥通车的愿望,为了这条路,他请求铁道部部长牺牲全国铁路线路停车45分钟,为的是小岗村的村民能够在未来的生活里进城省40分钟,实现小岗村不再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而是全国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的领军者。虽然经济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民生发展的第一步,可是沈书记绝不会因为经济而牺牲小岗村原有的生态环境,更不会违背村民的感情发展经济。当美国GLG公司决定在小岗村建工厂的时候,就必然面临着占用土地的问题,可是这一次的占地有些特殊,是200多户坟地,沈书记决定集体迁坟,吴奶奶是迁坟户里最不情愿的一户,因为儿子生前的枉死,死后却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只能葬在一颗大树下,吴奶奶有着道不出的辛酸、流不完泪水。看到年过七旬的吴奶奶这样苦不堪言,沈书记就陪着吴奶奶在坟前淋雨并通知全村干部为吴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补办葬礼……

为节省有限的资金,沈浩亲自带领村民修路

2009年,沈书记的第二个3年挂职又到期了,这次联名写信按下红手印的有186位村民。然而这一次,村民的愿望却没能像3年前那样再次实现,2009年11月6日,沈浩——安徽省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一线,生命的痕迹永远定格在了45岁这一年。

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终感动妻子从不理解到理解

第一书记篇(4)

我叫俎相杰,来自中国能建浙江省电力设计院,积极响应省委和公司的要求赴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蔡源乡大柯村扶贫挂职,担任村第一书记。刚到大柯村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美丽震撼,缭绕的云雾里黄墙黛瓦若隐若现,心里不住地想这不就是个神仙居住的地方么,跟我的家乡山东完全是两个样。

乡里的领导说,大柯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因为底子薄、区位偏,面临着很大的发展难题。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在踏进村会议室的时候还是有些傻眼,才算知道了什么叫“一张白纸”不足50平方的会议室,集体经济和资产是“鸭蛋”,基础设施还是十年前的样子,没有项目和景区游客,村里只有留守的老人,靠茶叶增加收入。

面对这样的摊子,村级工作怎么推进?村集体和群众收入怎么增加?我想,既来之则安之,办法总比困难多。连着几个月,我和村两委主要领导天天蹲在村里、走到农户家里,想办法、找思路。村中央广场、游步道、庭院绿化等一一完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我们迈出了后进村整转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在县乡两级的努力下,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星级公厕、6.6灾后重建等项目全部都顺利启动。随着县级光伏联建项目的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蹄疾步稳,我和村两委一班人还计划通过流转闲置土地进行农业开发,从而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农户种植覆盆子、猕猴桃等特色产业。

距离来到大柯已半年多过去,我走进了每一个农户家中,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但我觉得,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第一书记篇(5)

怀着对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进了顺义影剧院,观看了这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第一书记》。

沈浩是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的干部。几年来,他为小岗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小岗村的历史上,一共有过四次红手印的光荣记载,除了第一次分田到户,十八位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立下军令状外,其余的三次全部是为了他们心中的好书记—沈浩。个红手印是第一次挽留他再干一届,个红手印是第二次挽留他继任书记,多个红手印第三次挽留他永远留在小岗……

500多个红手印里,蕴含着小岗人民对沈浩书记的浓情厚谊,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为了践行入党誓言,为了人生理想,为了人民大众,甘愿奉献,勇担责任的高尚精神,而我们从沈浩同志身上学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个人都经历了党旗下宣誓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短短80字,对一名党员提出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挂念着誓词,以此作为人生的奋斗纲领,那无论有无辉煌的成绩,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优秀的党员。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这是由党员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个党员在申请入党之前,都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都要明确入党的动机。复杂的社会现实让动机不再那么纯正,但是作为一名党多年考察的优秀分子,我们必须意识到,为党工作就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集体讲个人的党员绝对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而是混入党员队伍的败类罢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抹煞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偶尔听有的党员说“用共产党的牧场,放养自己的骆驼”,便觉得悲哀,不知道出现这样的党员是党组织的悲哀,还是他个人的悲哀。总之一个党员在丧失了奉献精神之后,他的党员之名就仅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时穿上罢了。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在我国这个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项社会制度还需要完善的今天,党员的奉献精神尤其重要。抗击非典,汶川救灾,冰雪侵袭、洪涝灾害,哪里有急难,哪里就有鲜艳的党旗在飘扬,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坚毅执着,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就是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因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第一书记篇(6)

戏里戏外的“书记”

2009年11月6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总书记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

电影《第一书记》以感动世人的沈浩为故事原型,这是首次在大银幕上还原这位百姓爱戴的好党员好干部。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6年来,沈浩带领着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

“我拍的不是娱乐片。”之前影片开机会上,面对某些娱乐媒体的八卦问题,杨立新严肃地说。

对于为何被选中出演“沈浩”,杨立新自己的解释是:“我们脸型有点像,我穿着短风衣到小岗村时,人们说我太像沈浩了。”为演好沈浩,杨立新在拍摄前就到村里待了一个星期,还特别学说淮北方言。即使在北京的杀青戏现场,他下楼时还不时向旁边的工作人员推广淮北方言。

“中国的农村被城市落得远了一点,沈浩用他的死引起了人们对农村的重视。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农村。”杨立新随剧组到小岗村后,首先来到大包干纪念馆。“纪念馆旁边保留了两三间小岗村以前的土坯房,门前地上有被圈出的、总书记在门前拍照时留下的脚印,推门进去是一间只摆着一张大床的外屋,外屋和里屋之间用一堵土坯墙隔着。”让杨立新吃惊的是:里外屋之间竟然连一扇门都没有,而且门洞很低,“大概只到肩膀,得侧身、低头才能进去”。当地人告诉他们:土坯房之间不能掏太大的洞,不然容易坍塌。剧组有人说:“安一扇门不就不容易塌了吗?”村里人回答:“那时候哪有钱做门。”

当地领导给杨立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冬季里的一天,某位国家领导人去其中一位大包干带头人家里视察,这位带头人赶紧从床上起来迎接,然而,他媳妇依然躺在被窝里。当时陪同该领导人去的当地官员说:“你还不赶紧下来?”这位带头人和媳妇顿时面有难色,艰涩地说:“不是不想下来,是……没裤子。”带头人把锅盖打开,众人才发现带头人的俩孩子都在锅里,锅底下烧着柴火,这样“能暖和一点儿”。

“沈浩在合肥生活挺优裕的,有房有车,却以省财政厅干部身份到小岗村挂职,来小岗村受了不少委屈。3年满后,老百姓摁手印后他又待3年。你可以换位想想,你从城市到农村去工作,不要说搞得多好,先看能不能住3年?”杨立新动情地说,自己来到小岗村后确实被沈浩感动了。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3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摁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让杨立新颇有感触的是,沈浩不但住在那里,还给自己提出了要求,“我要到每家都吃一顿饭”。“村里也有六七百户人家,他到每家都吃过饭。当时那个地方没有基本卫生保障,他原是省财政厅的干部,做村支书后到了百姓家里,坐在那里就开始吃,这一点是很让我感动的。所以我会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沈浩当初在小岗村的生活和感受。”

其中有一家,一个老光棍带着一个傻子媳妇,还有两个孩子。同村的干部都受不了,只有沈浩一人去了。后来,沈浩还为这家人申请了两万块修房补助金。为了拍好这段戏,剧组找来这位媳妇在剧中本色演出。拍这段戏时,她一直盯着杨立新看,不断对他说:“你坐啊,书记!”剧组人员就上前对她解释这是在拍戏,不要打断表演……还没等工作人员把话说完,她就急切地解释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书记对我太好了!”

沈浩到小岗村后修路、修桥,照顾孤寡老人,招商引资搞改革,这些事迹让杨立新发自肺腑地认为,他是一名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沈浩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真正的公仆。我曾看到的公仆大部分是坐汽车的,而这个公仆却会被老百姓打的。为什么被老百姓打呢?因为他把自己的定位放得很低,摆到和老百姓一样的位置。老百姓在改革中利益会有冲突,不满意的时候就动起手来。”

“沈浩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不是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他做的事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他很会开玩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他还活着,来到拍摄现场,肯定会很有感染力。电影中能看到平常而实在的生活,能从情感上打动观众。”杨立新的语气中充满惋惜。

杨立新与沈浩有相同之处的不仅在于两人的“形”,更在于“神”――一种可以传播的大爱精神。

剧组刚到小岗村时就组织了一次捐款。沈浩生前好友、小岗村副书记张秀华说,捐款一共分成五份,两份给沈浩生前曾经关照过的两个孩子,另外三份给了当地的低保户。

4月22日,《第一书记》剧组在拍摄间隙,导演携剧组演职人员为遇难的玉树同胞进行了默哀,组织了一场朴素的捐款仪式。在凤阳县小岗村档案馆门前,短短5分钟,整个剧组共捐款121105.2元。其中,杨立新和剧组各捐款5万元。

不疯魔,不成活

从1970年代中期成为一名话剧演员以来,杨立新的演艺生涯已经有三十余年。《茶馆》里的秦二爷、《天下第一楼》里的卢孟实、还有《蔡文姬》里的周近、《雷雨》里的周朴园……杨立新已经成为北京人艺的顶梁柱,在众多话剧中挑起大梁。

然而,聊到外界封他为“顶梁柱”一事,杨立新幽默地反驳道:“哎呀,别这么说吧!这样说好像北京人艺是一蒙古包,我是中间的一根柱子。”微微一笑后,他认真地说:“都说北京人艺是艺术殿堂,我觉得要是殿堂的话应该有四梁八柱,其实我们有很多演员都为剧院的建设贡献着,小濮(濮存昕)、何冰、徐帆、陈小艺、宋丹丹等都是很为剧院卖力气的演员。”

1974年,北京话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招收演员班,当时年仅16岁的杨立新背着家人偷偷报考,朗诵了《西沙组歌》的序歌,但由于自己正处于变声期,结果没有被录取。没多久,当时的曲艺团也开始招人,杨立新所在的中学便把他推荐给该团。由于不想说一辈子的快板,杨立新心里早已决定:考上了也不去。考试结果出人意料,曲艺团的老师认为杨立新的声音条件不够,但有表演天分。于是又把他推荐到话剧团,杨立新按要求和主考老师――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林连昆对了一折《智取威虎山》,颇受老师喜欢。从此,杨立新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从小角色起步,杨立新终于凭借在话剧《哗变》中的军医伯德一角,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赞赏。“演话剧本身并不难。大多数人经过专业的练习后,都可以了解其中的规律,把握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回首往事,杨立新总结道,“话剧表演的基本元素是‘喜、怒、哀、乐、悲、欢、愁’,所有的话剧表演都是由这几者带动的,正如所有的歌曲都是由音乐中的7个基本音符构成一样。”

随后,杨立新又把视野转向影视剧,著名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那个风趣幽默的爸爸让杨立新“一夜爆红”。对于从话剧向影视剧的转变,杨立新认为并没有太大阻碍:“两者都是对故事角色的塑造,从道理上是一样的。话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在舞台上给观众表演。电影、电视是面对镜头讲故事,然后记录下来,剪接成电影、电视播放给观众看,向观众传播的方式不同。”

2002年对于杨立新来说是个很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杨立新担任了人艺演员队队长;此外,他因成功塑造了话剧《天下第一楼》的卢孟实和《万家灯火》中的“田政府”而荣获第二十届梅花奖。

除了演戏,杨立新还是圈内著名的“全能选手”――喜欢读书,会唱京剧、越剧、二人转、京韵大鼓,他称之为“艺不压身”。

事实上,杨立新最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在经典电影《霸王别姬》中,为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配音。

究竟当时为什么选择他来配音?杨立新解释道:“我和京剧界的朋友比较熟悉,另外见过很多的唱旦角的男演员,知道那种感觉。其实,主要是模仿张国荣的声音。”

回首一步步行来的表演生涯,杨立新表示,“演员本身要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戏剧本质上是一个文学问题,要想把话剧演绎得更出彩,演员应该了解戏剧文学这门学问。我们的长处在于反复研读这些经典剧本,一个剧本要读深读透,有的甚至读了上千遍。”

“鼓捣”话剧三十多年

无论“副业”做得多么出色,杨立新一直认为“包治百病绝不是一个好大夫,人都要有专精”。

记者随即问道:您专精的是什么?杨立新幽默道:“我还是凑合演话剧吧!”接着是一阵洪亮的笑声。

2009年,在演了35年话剧后,杨立新第一次执导话剧。为纪念90周年,云南省话剧团力邀杨立新打造大型话剧《我的西南联大》。该剧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担任顾问,由北京人艺国家一级编剧王梓夫、中国剧作家协会刘进元执笔。

“一开始我也不敢去。云南话剧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实力话剧团,如果我去后,刚到那儿三天就被大家伙儿‘嘘’出来怎么办?”杨立新对自己调侃到。对方劝说杨立新:“你来吧,我们这几年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比较少。”云南省文化厅和话剧团同时写邀请函力邀杨立新。于是,杨立新先拿着剧本看了一遍,“我看完剧本,第一遍就被打动了,找到‘抓手’了。”

杨立新到之后,用最原始的方法,“从人物关系、人物性格、舞台节奏、对词开始,通过对词来分析人物”。

有演员充满敬佩地对杨立新说:“杨老师,原来您能从台词中挖掘出这么多东西!”杨立新回道:“咱看台词不能只看台词表面上的字吧,作者怎么写都是有他的用意的。”该剧有一个细节是:剧中人物见到4年未相见、从北京赶到西南联大的母亲,作者写道:“妈,妈妈”,于是,这名演员就照着台词顺口喊出。杨立新马上叫停,走向该演员,向他缓缓分析道:“在北京他和妈妈在一起时,他是习惯叫‘妈’,还是‘妈妈’呀?作者为什么不写两个‘妈妈,妈妈’,也不写两个‘妈,妈’?”对方疑惑地望着杨立新说:“那您要我怎样读呢?”杨立新接着耐心地分析道:“第一个‘妈’可能不是他以前生活中的习惯称呼,而是吃惊地、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一个‘妈’,接下来的意思是‘您怎么忽然间来了?’而后面才应该是醒过神来,想起要给妈妈打招呼,喊‘妈妈’,接着扑上去抱住妈妈。”

“话剧没有那么多内心描写,以及人物动作的描述,只有台词。话剧高贵就高贵在这儿,难写也难写在这儿。我们要把台词里面包含的人物内心的东西像小说一样还原出来,让人物丰满了,有血有肉了,这个话剧才好看。”

该剧演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云南省三十几台戏一起评选,这个戏得了一等奖”。“我‘鼓捣’话剧三十多年了,还是比较轻车熟路的。”这时,杨立新的笑容里有些被某媒体评价的“狂”。

第一书记篇(7)

《第一书记》观后感:有感于第一书记的执着

王烈英

历任两届,背井离乡,能并肩与基层农民一起挽起袖子,撸起裤管大搞农村事业建设的《第一书记》主人公沈浩,观看影片虽时隔多日,但第一书记沈浩的高大形象依然历历在目。在第一书记身上我们感受更多更深的是他的得民心,办民事、为民利。一位普普通通的村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一股誓不罢休的志气,一股执着韧性的骨气,不愧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任劳任怨,廉洁为公,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谋划发展的精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短暂的一生,虽尤为惋惜,但他的精神留给后人一种无以言表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企业的中层干部、一名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带头人,深知肩上重担,这远远不仅仅是来自工作的繁重,任务的艰巨,领导的寄托,业绩的考核,除此以外心头一直扛着要转变观念,改变风气,打击邪气,培养、带领一支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团队任重道远。当下,可以说大多数人认为采购人员这个岗位是有油水的好差使,有外快或者说灰色收入等等不同说法都有。的确承认这种现象会存在,更甚者成了一股风气。于是乎,为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国家打腐声一片,进而企业也开始打腐反腐,必须严肃制止。去年这个时候,面对这种环境和形势,本人受命于这个棘手的岗位,尽管自己勉励自己可以保持一贯的做事风格,为人品行,一心为公的职业道德,但面对这种口碑不好的业务要归口管理,又将面临集权采购工作推进的难度,内心讲与其说靠我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的力量去改善,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难上加难,始终有一种还不如不掺合这滩浑水的想法,感觉要在这滩污水中做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自己好难。然而,一年过去了,供应链工作兼顾运营管理在集团领导的指导下逐步走入了正常轨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团队中 身边的队员也一个个在成长。回顾过去,有辛酸、有委屈、有劳累、有不解、有困惑、有喜悦、有绩效、有分享……每走一步的时候都留下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这历程中坦言有很多次的退却,多次心里犹豫暗示自己该不该妥协,相比第一书记觉得自己很渺小,但第一书记的那种品质、那种风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处,为提升自己,提升团队,立标杆,找差距,第一书记的那种鼓舞奋进、执着坚持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书记篇(8)

和李广英一样,海嘎村的很多贫困群众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他们最感恩的人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杨波。

杨波是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2010年派到海嘎村的驻村干部。6年来,海嘎村从人均年收入仅1600多元达到如今的7230元,他也从一个村民眼里的“城里人”变成村民口中的“小杨哥”。

问诊记

2010年3月,六盘水市启动驻村帮扶工作,农村出生的杨波怀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成为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第一个报名驻村的干部。他选择了贵州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海嘎村。

临上海嘎前,杨波在背包上郑重写下了“贵州第一村海嘎”的字样,意气风发的他发誓,要让海嘎成为真正的“贵州高度”。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满怀激情的杨波刚到村里,就碰了一鼻子灰――

进家入户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鞋都走坏了,还是没有多少人同意,有的村民说:“要我参加,除非你们垫钱。”

更让杨波无法理解的是,那年夏天偶遇旱灾,政府为群众运来200多桶饮用水,通知村民去村委会领水时,村民竟然不去,理由是“既然是政府送的,就应该送到家里来。”

杨波迷茫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父亲知道后,对杨波说:“你刚去,什么都没有给群众做,群众凭什么信任你?你要想想,海嘎村群众最缺的是什么?”

“最缺的是观念和志气!”杨波答道。于是,他开始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当杨波踏着泥泞小道走进海嘎村一组董家院子时,村民提了心愿:“杨书记,你要能修通村民一组到村里的路,就是给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董家院子有13户57人,距离通村路只有700余米,可就是这700米“断头路”,让老百姓多年来吃尽苦头,每到下雨天,道路狭窄泥泞,出行相当不便。

带着村民的愿望,怀揣干事的激情,杨波找到了“娘家”钟山区民宗局,申请到了2万元修路资金。

面对资金缺口,杨波和包组干部一家家做工作,又凑了1.8万元,村民自发投工投劳,终于修通了一条宽2米的崭新水泥路,彻底解决了董家院子村民组的出行问题。700米的路不长,却让杨波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变形记

2013年,钟山区第二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开始,期满的杨波主动申请继续留在海嘎。大湾镇党委书记王渊拿到名单时吃了一惊:“怎么还有杨波!”

“第一次驻村,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解村民生活生产上,帮扶实在有限,对自己很不满意。”杨波觉得自己给海嘎做得太少,也不甘心就这样离开。

再次背上行囊,二进海嘎,杨波觉得,自己应该卸掉城里人的眼光看海嘎,俯下身子和村民同甘共苦。他这样想,也这样做――

看见村民割草,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脚,跳下田坎,一边劳作,一边和村民“瞎侃”,把自己一些想法不经意地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

村民庭院硬化时,因施工方疏忽,有块“三角地”没有硬化好,来不及重新找工人,杨波挽起袖子,弯下腰就动手将剩余的“三角地”抹平;

村民建房子下基础,刚好碰上的杨波二话不说,挑起装满灰浆的水桶就忙活开来;

……

韭菜坪旅游公路扩建,需要搬迁二组村民黄流桥家一座祖坟。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均无功而返,眼看施工就要被迫停止,杨波和村干部们再次来到了黄流桥家。

这一次,杨波面对的除了年近八旬的黄流桥,还有他的三个儿子及亲家。对方一直不肯让步,气氛一度紧张。

正在这时,杨波突然看到黄家的小孩子在屋里串来串去,他下意识地从随身挎包中拿出原本当午餐的卤鸡蛋和火腿肠,“来,叔叔这里有好东西哟!”

三个小孩接过卤鸡蛋和火腿肠大口吃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打破。

真诚换真心。黄流桥出人意料地同意迁坟了。

韭菜坪景区建设期间,杨波经常“泡”在项目指挥部,硬是争取到了边沟开挖、土石方清运等活路,为300余名海嘎村民争取了就近务工的机会,当年村民务工总收入超过400万元。

“忙的时候,他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回家。”黄流桥说,“他就是我们海嘎人。”

杨波对驻村工作满腔热情,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几年间,他错过了参与女儿成长的机会,也流失了关心父母健康的时间。

2014年12月,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病危。接到消息时,杨波还在海嘎,他几乎是一路哭着回到六枝老家见父亲最后一面。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湾镇及海嘎村的干部、村民代表40多人自发奔波上百公里来到六枝,陪伴杨波,送老人最后一程。

杨波明白了一个道理:“和老百姓打交道,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他们就认可你。”

致富记

“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第三次选择留在海嘎,杨波坚定了这个想法。

“要带领村民致富,还是要走产业发展的路子。”选定脱贫路径后,杨波一次次跑“娘家”,争取资金,带上村干部到其他单位找“赞助”,争取到40万元,在海嘎村分别建设了500亩马铃薯基地和1300亩苦荞基地。

在杨波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海嘎变了样――过去不少茅草房,如今家家住洋房。村民对杨波充满信任,甚至自编山歌:杨波来到海嘎村,一心为了海嘎人。电通水通路修好,旧村变成新农村。

近两年,依托逐步发展壮大的基地,村民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全村46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大力种植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村民还集体养了100多箱蜜蜂。

2015年,海嘎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7230元,贫困人口由300户1325人,减少到现在的46户163人。

记者在海嘎村看到,青砖、白墙、灰瓦的漂亮小楼一栋栋拔地而起,房屋还镶嵌了花格窗、虎图腾等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雕饰。

见到杨波时,他正忙着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宣传钟山区因地制宜精准脱贫政策,为海嘎村4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免费发放钟山区提供的扶贫仔猪。

“国家免费发放的猪仔,如果错过机会就太可惜了。村里就剩下46户贫困户,落下一户都不叫精准脱贫。”杨波说。

海嘎村是一个以彝族村民为主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杨波从长远发展考虑,依托韭菜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在乡村旅游上做足文章,加快海嘎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如今,随着韭菜坪景区声名鹊起,海嘎村人也端上了“旅游饭碗”,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办农家乐,还有不少村民到景区做旅游商品等小生意。

“我们已经启动了海嘎风情小镇的建设,配合现有民族文艺表演队的打造,力争将海嘎整体打造成一个集美景、美食、特色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景点。”杨波说,他想看着海嘎村真正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对话杨波:

记 者:在海嘎村的6年时间里,你的精力都用在了村里的发展上,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家人怎么说?

第一书记篇(9)

为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好____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 “第一书记”管理,____乡党委认真学习领会____书记的重要批示,多措并举强化贫困村 “第一书记”管理,有效推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让“第一书记”工作成为深入基层,扎根农村,助民脱贫,服务群众的好帮手。现在将我乡学习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自从开展学习____书记关于“第一书记”的重要批示以来,____乡党委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____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作为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的重点、要点来抓,并贯穿“第一书记”管理服务全过程,按照批示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工作基线,主动跟进,抓好落实。为了让驻村“第一书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乡党委政府在食宿上给予多方照顾,紧密联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和生活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解决驻村后顾之忧,并多次率领乡干部和村组干部带领“第一书记”深入到农户家中,深入与群众交谈,特别是到困难群众家中,进行走访,拉近“第一书记”与群众的关系。

第一书记篇(10)

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当前各地都在陆续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名为书记,实际上是干部、村民的领路人、贴心人。村民的小事就是第一书记的大事,要立足于抓小,从小人手,才能担负起村庄党建的第一使命、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

要善做小学生。要做先生,先做学生。第一书记在原单位的工作相对单一,直面基层复杂矛盾的机会较少。基层工作恰似一部崭新的教科书,需要第一书记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并结合实践细细品读。要甘当小学生,拜村民为师,向村民请教。只有心态摆正了,用发自内心的真诚问村民所需,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向村民问计,村民才不会把第一书记当成“做官的”,才会大胆指出不足,真心说出所愿,乐于讲出所盼,第一书记才能了解实情,掌握民意,赢得主动。

要关注小数字。第一书记在原单位的工作中,面对的数据很宏观,在总结计划中也常将一些数字进行四舍五人。在任职村开展工作时,第一书记面对的数字比起以往要小得多、杂得多,大到党建、经济、土地、水利情况,小到全村几个姓、一姓几户人、每户有什么副业、有哪些实用技能人才等,都要去了解。因此,要重视小数字,摸清它在全县的位次,摸准它的变化规律,找出它的影响因素,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数字进行分析,第一书记的调研才能接通地气,任职工作才有底气。

要抓好小细节。第一书记既要从小事做起,又要不拘小节,这样才能深入、心人、融人。一方面,要从点滴小事中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村民忠厚淳朴,善从小事评价干部。他蹲在墙角晒太阳,你也去蹲着与他聊,他就不把你当外人,会与你说长道短;他在地里种花生,你上去搭把手,他会请你吸烟歇脚,对你说说难处。另一方面,也不要拘于小节,不能“穷讲究”。第一书记大都适应了城市生活,每天衣服整洁、皮鞋锃亮,但在任职村,这样却易让村民产生“官老爷”的看法。因此,与村民在田间席地而坐,不必当面又吹又拍,生怕灰尘沾了衣服;在村民家中吃饭,也不必将碗筷涮了又涮。细节丈量着距离,影响着口碑。这些细节处理好了,和村民打成一片了,村里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要力避小心眼。要处理好自身名利与村班子威信的关系。第一书记要有甘当绿叶、甘为人梯、甘当幕后英雄的胸怀和境界,让村党支部站在前排,为村班子树立威信,通过帮助办好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村班子真正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要处理好村民非议与心底无私的关系。“做人易,易在不干事;做事难,难于上青天”。第一书记要在任职村真干事,干真事,就不能怕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要正确对待村民的非议,认识到当干部就要甘于吃亏,办什么事都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农村大舞台上千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第一书记篇(11)

为解答这些问题,本刊特整合新时期农村干部典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驻村工作经验,帮助“第一书记”真正“助村”。

困惑一:驻村实干有“风险”,混日“镀金”才稳当?

――对于担任“第一书记”,少数干部尚抱有“镀金”心理。在这样的心理导向下,他们开展工作束手束脚,既不愿也不敢啃“硬骨头”,唯恐工作出现错误,影响日后晋升。

当了十年公务员,我工作顺风顺水,从科员晋升到副处级领导干部。

2014年,我受命到一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报到前一天,我回家收拾行李,准备赴任。

听到消息,已经退休的伯父专程赶来送行。

“你担任‘第一书记’的那个村是全区‘后进’,干群关系差,又在征地搞农业园区,你到那里莫要逞能,免得搞出矛盾影响名声!”伯父说。

伯父以前也当过干部,对他的话,我言听计从。

到村里赴任后,乡领导希望我“主持”村里的征地动员和补偿工作。

想起伯父教导,我决定“不逞能”。

“我刚来,对村里情况不熟,要不请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我从旁协助。”我说。

乡领导愣了愣,很久才点了头。

其后六个月,我一直从事一些“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之类的表面工作。

一晃,年底到了。

“没出什么漏子――年度测评成绩应该是‘优’。”我兀自窃喜。

乡领导给我的评价却是:“该同志缺少担当精神……”

【对策】

驻村的“真金”是群众口碑

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响应上级号召,就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从省直部门“下放”到发展滞后的乡村,说沈浩一点落差没有,那是假话。

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却让“落差”荡然无存。

赴任头一个月,沈浩天天进村调研。

对这位省城来的书记,不少乡亲表现冷淡。

原来,在沈浩之前,小岗村也来过一些驻村干部。

他们中有个别人就像“李某”一样,遇到“硬茬”就绕道。

对这些来“镀金”的干部,乡亲们当然不会有好脸色。

群众的冷漠,刺痛了沈浩。

“深入基层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他在日记里激励自己。

其后五年,沈浩领导村党委修路开渠、招商引资、发展产业……愣是将“20年没进富裕门”的小岗,打造成了全省响当当的新农村。

而沈浩,也收获了“真金”――

2006年底,沈浩第一个任期届满,全村三百乡亲集体按下手印:“请沈书记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