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1 18:53:25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1)

做到“吃住在村里、工作在一线、成绩在基层”,不断拓展发展思路,健全工作机制,积极落实产业帮扶项目,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身体力行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聚焦重点当好“指导员”,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

*同志到村任职后,强化党建引领,选优配强班子,推动党员干部年轻化、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业务规范化,建设创新型党组织,进一步增强*村“两委”凝聚力,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通过建强党建阵地,认真开展“*一课”,帮助建立健全村“两委”干部岗位职责、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等,努力为基层建设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在党建引领下,*村党群齐心协力,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通过绿化、美化等措施,村里的道路更宽敞了、农房更靓丽了、厕所更干净了、村民,*村面貌焕然一新,连续两年被评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二、潜心学习当好“宣讲员”,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

过入户走访、召开党员群众会、座谈会、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惠民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严禁乱办酒席、扫H除E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真正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举措人人皆知,让贫困群众进一步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全年共发放民政、残联、住建和教育等惠民政策宣传单*多份,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走访农户*户,召开党员会*次,群众见面座谈会*次,参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次,撰写扶贫工作日志*篇,做到贫困户低保户户户见面,群众家家家遍访。

三、深入一线当好“调研员”,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知道第一书记意味着既要担起扶贫“第一责任”,又要当好帮扶村脱贫致富的“先遣队”、“主心骨”,带头抓好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责无旁贷。驻村任职后,他便与驻村工作队同志一道走村入户,与村里的困难户、致富户、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交流,虚心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摸清村情,理清思路。

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研究,结合*村实际,确立了以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富美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同步小康乡村振兴的*年度帮扶计划,并积极从派驻单位*银行争取帮扶资金*多万元,主要用于*亩的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肥料、村委会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垃圾转运箱采购等,确保村集体经济能得到发展,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勇往直前当好“战斗员”,潜心抓好精准脱贫

他充分履行帮扶责任,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要求,对标对表、压实责任、入户调查、因户施策,强化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按照镇党委要求,扎实开展*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清零攻坚补短板工作,及时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确保*户贫困户能在*年年底全部脱贫清零。

*年,*同志先后从*银行帮扶资金中投入近*万元为贫困户补齐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做好富之源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年出栏生猪*余头,合作社实现分红*元,其中*户户均增收*元,村集体增收*元。*年*拓展产业发展思路,从“娘家”*银行申请*万资金用于产业帮扶,并率先带头动员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联村部门每人自筹资金*万元共*万元打造*亩特色辣椒示范种植基地,以示范先行带动群众*余人跟进辣椒种植*亩,以实际行动支持*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真情帮扶当好“服务员”,全心为民办事服务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2)

扎根山村

躬身为民

他勇于担当,为乡村建设尽心尽力;他积极拓宽发展路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就是河南省中原传媒集团驻**县**乡**村第一书记**。7月15日,河南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记者来到**村对**同志进行了采访,也让陪同人员了解到了**同志扎根山村,躬身为民,为乡村脱贫的攻坚克难、尽职尽责的感人事迹。

致力于社会事业建设

“张书记,哎呀,不在村里啊。他和支书去贫困户家庭中了。”**村干部刘忠敏对记者说。

冒雨前来的记者赶到村中,却发现驻村第一书记并在不在村中。原来,近日暴雨频繁,村中还有少数老旧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贫困户的人身安全,**和村支书凡是阴雨天都要去村中走访一遍。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记者也来到了贫困户家庭中。在听取记者的来意后,这个来自北方的高大汉子腼腆的笑了笑,显得有点不好意思“我这有什么可说的?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嘛。要不,咱们边走边说吧,前面还有几户,看看放心些”。

“你们是来采访张书记的吗?他是好人啊。办了好多事呢。”“张书记经常来看我们”“去年,张书记还找人给我们小学配了几十套桌椅及20台电脑呢”热心的村民对记者说。

“扶贫就是帮百姓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深知这个道理。为了帮助村中发展,他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实施**小学建设项目、关爱留守人员项目、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电商平台项目。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他设立了**村第一书记帮扶基金。为了推介**特色产品,他帮助建立起了云书电商平台。为了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他联络帮扶单位将**年度全省农场体裁选址会放在**;为了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他写出了几万字的**村传统文化论证,并成功申报到省旅游厅。**村的乡亲们感觉村中变化一天比一天明显,感觉自己的劲头也一天更比一天足。

推进乡村建设一丝不苟

**村是**乡“十X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之一,也是河南传媒集团定点帮扶联系村。**年8月,**被组织选派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书记到村的第二天,为了进一步理清**村的发展思路,明确帮扶的主攻方向,他利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展开调研,了解村情,体察民意,不断熟悉**村工作情况,足迹遍布**村每一个角落。在详细了解了**村的村情民意、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和问题所在,他伏案写出了近万字的驻村调研报告和未来两年工作规划,从增加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6大类展开布局,确定了**村脱贫攻坚各项推进项目,并积极与后盾单位联系,争取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半年内他跑来资金为村中修建了5.2公里的水泥路,有效解决了偏远农户出行难的问题;他充分发挥派出单位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帮助**村建立起了电商平台,促进**村土特产网上交易;他让党徽在基层闪耀,让党徽成为**村流动的风景;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村第一书记帮扶救助基金,解决村中留守来人和留守儿童的上学医疗问题。**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书记到我们村后,完善了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我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他的到来让我们**村变化很大,他为我们**的发展呕心沥血。”**村支书杨长家这样告诉记者。

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

在**村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高产水稻闪耀着碧绿的光泽。“这一季肯定又是大丰收。”**村脱贫致富先进模范、产业带动之星杨长太兴奋地说。“**书记帮助我联系了个台湾的水稻专家,为我进行了专门的技术指导,让我在富裕的同时还能带动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我能帮助更多的人,我很高兴,也很愿意。”杨长太告诉记者。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3)

【正文】

村第一书记教育扶贫事迹材料 孩子是文明传播的火种和根苗,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新福镇塔竹村第一书记韦鸿安经常把“家有读书郎,贫困不会长;家有读书女,后代明事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每一次下到农户家时,也不时地向村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宣讲。这只是第一书记在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智上的一个缩影。

驻村以来,韦鸿安坚持把“扶贫教育,扶智为先,扶智路上不落下任何一名学生”的要求作为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最首要目标,精心谋划,精准施策。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学校开学初期,他利用后盾单位南宁市军休中心红色资源优势,连续三年邀请军休干部深入塔竹小学开展爱国爱党爱家教育活动,通过老干部在边境作战中克服重重困难、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亲身经历,给学生培正铸魂,播种学生爱国爱党爱家的正能量种子,激励塔竹小学的学生排除万难、披荆斩棘,奋发向上。同时,按照学校上报的学生开学不到校情况,韦鸿安积极联系后盾单位组织具有丰富心理学实践经验的李旭云等几名军休干部对厌学的15名孩子进行了心理规劝。林某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林某娟在小学时成绩非常好,上初中后认识了一些社会人员,就开始经常逃课不上学。帮扶人走访过后仍不见情况回转,韦鸿安书记马上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并带着有丰富心理学实践的军休首长一起进村入户,走访了林某娟的6名社会朋友,终于劝她返回课堂继续学业,同时韦鸿安还与林某娟互加微信,随时了解林某娟的思想动态,给予心理援助。经过心理引导,15名厌学学生均返回课堂,目前已经有11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4)

疫情防控,他奋战一线,誓不后退;

工作之余,他心系群众,一心一意。

他,市房产中心派驻沐川县永福镇张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张鹏飞。

“飞哥”是个“特种兵”……

张鹏飞,男,1976年8月生,苗族,贵州务川人,1994年12月入伍,2015年12月军转安置到原市住保局工作,是一位有着20年军旅生涯的老兵;现任市房产中心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科科长,2017年8月起由原市住保局派驻张村,成为了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战线上的一名“尖兵”。“坚决服从命令”不仅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他的工作实践,不管任务有多重、多艰巨、多复杂,他总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默默付出;他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关心同事、乐于助人,时时发扬军人作风、处处保持军人本色,同事们都叫他“飞哥”。

脱贫攻坚战役中,作为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总是冲锋在最前。为了促进全村发展产业,经常利用晚上下队开户长会,进行政策宣传,时常忘了吃晚饭,一心一意为乡亲们找致富的路子。贫困户向某积极性不高,张鹏飞一遍又一遍的到他家中宣传政策,解释政策,介绍项目,动员向某发展产业,彻底转变了向某等70户贫困户“等、靠、要”的观念,带领张村群众全村脱贫,做好了迎接市级、省级、部级脱贫攻坚检查的各项准备。2020年1月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到村调研指导工作时,对张村的脱贫攻坚和张鹏飞同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国检结束后回到乐山,几位战友和他开玩笑说:“你再不回来我们都忘记你了”。

疫情防控战场上,作为外地人的“飞哥”原计划正月初三回贵州老家看望父母,休假报告都打好了,但因疫情越来越重,他说服老家的父母和亲人,主动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但正月初二他就告别妻子、孩子提前回到张村,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说:张村还有1400多名亲人需要我。想家时,就晚上和家人视频聊聊,看看孩子……“飞哥”第一时间奔赴岗位后,主动挑起防疫工作的重任,成了一个在排头兵、宣传兵、后勤兵的角色间自由转换的“特种兵”。

他,是全村防疫战的排头兵。进村入户,他与村组干部一道,逐户排查外出务工人员情况,逐一登记造册,不漏掉一人、不放过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办公室里,他对老弱病残户每日电话随访,关心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协助解决他们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的家中,他和村医生一道,每日登门为武汉返乡人员检查身体、检测体温解决生活需求。

他,是全村防疫战的宣传兵。利用村村响、小广播等进行防疫知识的宣传,下队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及时宣讲;在村组干部群、党员服务群及时有关疫情知识,并要求大家抓好落实;在劝导不赶集行动中,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站到村道路口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不厌其烦劝导群众,劝返赶场群众40余人;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他经常提醒大家,进村入户回来要洗手,自身防护和安全要做好。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5)

李洪文,男,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历城区供销社四级调研员,派驻南部山区西营街道叶家坡村“第一书记”。驻村五年来,李洪文依靠一辆摩托车奔行山区,在一片“石头堆”里硬生生闯出一条致富路,近23万公里的骑行里程,见证了这里的山乡巨变、见证了李洪文的白发苍颜,也见证了一名共产党员最纯粹的事业观、苦乐观,李洪文也被当地老乡亲切的称为“摩托车上的第一书记”。

一、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做披荆斩棘的“开拓者”

无论攻坚脱贫,还是建设美丽乡村,都离不开一群有信仰、有理念,又踏实肯干的带路人。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李洪文从踏入叶家坡村的那一刻起,便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叶家坡村每一名群众、每一条道路、每一寸土地,都融入他的血脉,难以割舍。

叶家坡村所属5个自然村共212户、603人。贫困户多、光棍多、破房多、小孩少,这“三多一少”就是李洪文对叶家坡的第一印象。村民要到三里地以外的山沟里挑水吃,收庄稼是靠肩挑人抬,村“两委”没有一间办公室,也没有任何集体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更让人犯难的是,5个自然村分散坐落在几道山梁上,最远的相隔近十公里,路远、坡陡、道窄、弯急,交通极为不便。为了方便工作,李洪文选择了骑摩托车“办公”,这一骑就是五年。对于自己“拉风”的骑行扶贫,李洪文的回答直白有力:“在山区骑摩托车,不仅经济快捷,沿途还可以随时停车打招呼、唠家常。要扶贫,首先要把群众当家人,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走进他们心里。”在工作初期,为尽快摸透情况,李洪文每天凌晨4点起床,7点前到村,翻山越岭往返于5个自然村之间,听民声、访民情。

在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叶家坡各方面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好转。唯一没变的,是李书记骑摩托车的习惯。

二、抓班子、带队伍、谋发展,做脱贫攻坚的“领头雁”

为改变叶家坡一穷二白的现实情况,李洪文建立、健全党员开会、学习、议事、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筹集资金连续五年为全村党员每人订阅一份《济南日报》,打造党员读报村;组织党员帮包联系贫困户,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成绩找不足。坚持每月为全体党员上一次党课,不讲什么大道理,就讲党员在脱贫攻坚中该干什么、怎么干,让党员个个身上有责任、有担子、有压力、有动力。

实际工作中,李洪文不做蜻蜓点水的表面文章,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里商定从高山上引水下山,李洪文就带领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趟着齐腰深的草丛荆棘,冒着生命危险走在悬崖峭壁间规划线路,勘察管道走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自来水管道建成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的村民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驻村五年多来,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361.98万元,建设光伏发电站3座,硬化街巷道路8564米,开挖生产路3.9万米。建设蓄水池6座、打机井6眼,建成8000米长的引水灌溉工程,达到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农用灌溉和森林防火共用的目的,叶家坡 “旧貌”换了“新颜”。

“输血”不是目的,如何变为“造血”,才是脱贫工作 “第一要务”。为找准致富路,李洪文吸纳在林果、蔬菜、禽畜养殖等方面有经验的村民组成互助服务队,讲课传授技术,鼓励大家互帮、互学、互助,让先富带后富。期间,两赴梁山县购进小尾寒羊248只分发给贫困户饲养,累计繁殖销售已达1198只,使贫困户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引导村民种植高山越夏蔬菜60亩,每亩收益都在8千元以上;带动干部群众栽植优质高光效苹果树200亩,为村民栽下了长久脱贫、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致富树、养老树。经过一系列工作,村民一天天富起来,党员的心逐渐收回来了,群众的心也拢了起来,叶家坡村的党风、村风、民风得到了根本好转。

三、舍小家、顾大家,做无私奉献的“老黄牛”

基层干部群体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末梢神经”,也是群众认识党和政府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李洪文便被当地百姓称为“俺们屯里的人”。曾经有种菜的老农,因为商贩误时耽误了出售,李洪文就把菜搭在摩托车上送到仲宫镇上卖掉,然后把钱分文不少的送到老人手中。看到87岁的老大娘无钱买药时,他又自掏890元为老大娘买药;村里摔伤骨折的大哥要到市里医院做手术,关键时刻又是他出钱雇车,联系大夫救治……这样的事情,在李洪文身上发生了太多次。

“自己主动带头干,啥事都冲到前头,李书记就是这样的人。”叶家坡村支部书记李天生算了笔账,从下村帮扶到现在,李洪文的摩托车已更换了了16根外胎,14挂链条,累计行程已达22.39万多公里。叶家坡海拔较高,冬天气温比市区低七至八度,寒冷异常。每天迎着山风骑行,让李洪文膝关节落下严重的风湿病,疼痛难忍,每晚他必须靠服安眠药才能入睡。

自2016年驻村以来,除了春节休息几天外,李洪文基本不休班,累计牺牲双休日、节假日500多天。他没黑没白的穿行在叶家坡,成为了人民满意、群众信任的“第一书记”,但对家里亲人,却都是满满的亏欠。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6)

党建引领促发展。“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要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党建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只有狠抓党建工作,才能妥善解决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强化支部阵地入手,在支部现有的条件下重新粉刷了外墙,购买了电脑,打印机。阵地的环境卫生搞好了,他又从村“两委”和监督委员会入手抓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了“*一课”、村干部坐班值班,代办等几项制度,规范了支部的日常运行。

在学习时间安排上,确定每月的第一个周五必须召开主题党日,在学习内容上,除了抓好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还结合实际认真学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在抓好支部建设的同时,*将凝聚民心,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信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的变化,既增强了村民对党支部,党员的认同感,也使他们对脱贫致富有了更大的信心。

与此同时,他结合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对*村进行全面准确的摸底清查,按照“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工作原则,他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包村乡干部以及村委会干部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行政村所有农户一户一户调查,一人一人核实。

现如今,*对所有在家村民闭着眼睛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甚至喊出他们的“绰号”,对贫困户、低保户和党员的基本情况悉数尽明。对从中发现的问题,一项一项记在民情日记上,挂在心上,并着手一件一件解决。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为驻村工作的良好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金点子用在刀刃上

“扶贫点对点,服务面对面。”*在如何做好政策宣传,如何做好“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措施上,独辟蹊径,注重补齐贫困户“精神短板”,通过创建“大喇叭+小喇叭”宣传新模式和“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让乡亲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利用驻村工作队的办公经费,从网上联系到广东一家无线电厂家,购买了一台广播无线发射器,定制了*个小喇叭免费发给大家。通过“大喇叭+小喇叭”把党的声音以无线电波的方式送到了家家户户。每天早晚定时播放,内容涉及党的扶贫政策、健康养生、种养业技术、二人台曲目等,深受老百姓喜欢。

清晨,当清脆悦耳的广播声传来,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聆听,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是“心情格外好”。在不知不觉中,对党的扶贫惠民政策了解得一清二楚,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自从有了爱心超市,村民的思想觉悟提升了,村里的街道干净了,邻里矛盾减少了。”*岁的贫困户说起“爱心超市”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村民闲时打麻将喝酒的人少了,比贡献、比干劲、比分高的人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爱心超市”促进了乡村文明风尚,引导了贫困户向上、向善,鼓励贫困人口通过劳动、讲文明、树新风获得奖励,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懒惰思想。

实事一桩接一桩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7)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大年三十上午刚处理完村内工作从七桥村赶回淮滨老家陪父母过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培俊,一直关注着新闻里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不断扩大的报道。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初二疫情依旧在发展,李克强总理赶赴武汉。身在老家的他一直与村干部不停电话、微信沟通联系,全村有43人从武汉回村过年,必须筑牢防线!疫情就是命令,初心就是担当!“我必须回村,因为我是驻村第一书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张培俊同志如是说。大年初三,经过村、乡、县无数个防控卡点,连续绕道奔波200余公里,往常2个半小时的车程足足走了近5个时辰。踏入七桥村的土地,紧急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才稍感心安……

党旗引领,他是抗击疫情的“主心骨”

张培俊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他深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打赢这场战“疫”的重要基础。甫一到村,他立即组织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带领“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党员代表,按照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兵分六路开展抗“疫”工作。村支部委员杨道新等一批年轻党员纷纷表态,写下“请战书”;村“一村一警”周鹏飞等入党积极分子,再递“入党申请书”,要求冲到最前面、筑牢疫情防控第一线。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村口的疫情防控检查点上,他升起鲜艳的党旗,设立共产党员先锋岗,成立党员突击队,戴上党徽、红袖章,竖立交通指示牌,带头24小时值守,做好外来人员登记、体温检测、车辆核查、消毒清洁等工作,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身先士卒,他是冲在一线的“逆行者”

七桥村常住人口有近4000人,又靠桥区、高新区、上天梯管理区三区连接处,人口流动大。面对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多、村情复杂等情况,如何才能做到疫情排查不漏一人?张培俊认为只有紧紧依靠全村干群,打一场人民战争,才是战“疫”胜利的关键。他把全村分为6个战区,以户为单位,启动脱贫攻坚作战组织体系,将脱贫攻坚战就地转为疫情阻击战,两战合一,实现村内疫情防控全覆盖。

一是落实疫情排查全覆盖。迅速摸清返乡人员情况并登记备案,经过地毯式走访宣传排查,全村共排查出从湖北回来43人,其中从武汉返回27人。对这些返乡人员迅速做好物理隔离,每天早晚两次测量体温。

二是宣传防护要求全覆盖。利用一封信、大喇叭、小广播、微信群等向广大村民宣传疫情防控措施,宣讲不串门、不扎堆、不信谣。切实提高村民自我防护意识,在关键时刻不给大家添乱。

三是动员群众参与全覆盖。迅速凝聚起党员和群众合力抗疫的强大力量。在张培俊同志的引领带动下,七桥村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疫情无情人有情”,在外七桥籍企业家来了,在外工作的机关党员来了,普通群众来了。他们累计为村捐捐物近十万元,展现了全村干群一心、齐心抗疫的感人局面。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张培俊同志不敢有半点马虎,凡事能亲力亲为的,他必定冲在最前面。元月28日排查出叶窑组居住的方老汉感冒发烧体温较高不愿去检查,他不厌其烦地打电话劝说,一直跟踪观察到老人入院治疗痊愈解除风险。

“疫”情攻坚,他是心怀群众的“贴心人”

七桥变了,变美了,变富了,变干净了!曾几何时,党建软弱涣散村,脱贫攻坚薄弱村,乡村治理散乱村三座大山压得七桥村缓不过气来。2017年10月,张培俊同志未与家人商量,放弃市直机关优越的办公环境,主动请缨到七桥村担任第一书记。近三年来,熟悉七桥的人都说,这个村变了,2019年胜利退出贫困村序列,先后荣获产业发展红旗村、脱贫攻坚先进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等,这里凝聚着第一书记和他的战友们的心血和汗水。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8)

(1)深入调研谋思路

作为一名在部队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军转干部,没有干过农村基层工作,对基层工作知之甚少,怎样才能做好帮扶工作?怎样才能让村民脱贫,更快走上致富路?为了找到开展扶贫工作的思路,还未到村里报到,赵良华就到区内外实地考察多个扶贫项目,翻阅了大量资料,从大面积蔬菜种植、林果种植、种桑养蚕到乌龟、野猪、黑山羊等特色养殖,把每个有可能在大录村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都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大录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找到了适合大录村发展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2)立足实际创新路

大录村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庄稼难有好收成;多为岩溶石山地貌,水资源以降雨和水柜存水为主,没有地表河流,枯水时期,人畜饮 水都成问题。怎么扶才能让老百姓脱贫?

赵良华奔走四方,拉动企业到大录村投资800万建设种养场、投资1250万建设肉羊场,解决了养殖农户羊种引进以及养殖、防疫、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到自治区财政厅争取38万专项资金,建设大水池,解决规模养殖山羊出现的饮水难问题。贫困农户即使不养羊,也可以通过种植牧草与养殖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大录村农户利用自家土地为羊场种植200亩牧草,年收入翻番。

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村里经验丰富的山羊养殖户牵头成立山羊养殖合作社,向后盾单位争取到20万元注入合作社作为贫困户发展资金,鼓励贫困户以牧草换羊的方式从羊场赊养,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并在回购后方扣除成本。目前,合作社有20户养羊总数1200只,村民通过富民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在大录村养羊产业从构想到实施的过程中,赵良华不言苦不言累,无怨无悔,用军人特有的坚毅精神带领大录村的实施脱贫目标。

(3)脱贫致富希望路

赵良华还积极联系地方企业开展爱心捐献活动。联系广西桂诚农业集团公司到大录村捐献60吨有机肥和50吨水泥;联系中国合众人寿保险广西分公司到田阳县巴别乡开展“手拉手田阳爱心之旅”扶贫助学大型公益活动。同时邀请广西各界爱心企业人士和南宁市小学生家长,参加并进行现场募捐,总捐赠达到2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巴别乡小学教学条件。

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是赵良华着力夯实的重要任务。大录村村道坑坑洼洼,严重阻碍村民的生产生活。赵良华积极找自治区扶贫办争取建设资金,资金问题解决了,修路涉及到农户的自留地又成了难题。于是,面对新的问题,他二话不说,深入农户家中,一户户做思想工作。如今,投入三百多万元的两条9.9公里村产业路已建成通车。至2015年底,完成大录村1600米排水、排污系统的维修建设,新种绿化风景树300株,建设沼气池50座,新建地头水柜2座800立方,维修地头水柜1000立方,较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4)砥砺前行上新路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9)

目前,在东明县黄河滩区豆丹养殖扶贫基地,呈现一幅热火朝天的丰收喜庆景象,2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大棚里加班加点采摘成品豆丹,连云港、周口、临沂等地的豆丹收购商们排队等候。村主任刘兴豪高兴的介绍说:今年豆丹反季节养殖,每个大棚可产豆丹200斤左右,现在市场价格每斤100—150元算,收益可观,加之黄河豆丹品种优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景。这场景背后对县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王培源来说,却有着太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东明竹林新村是黄河滩区迁建第一村,也是省定贫困人口较多村。2015年新村建成后,共搬迁安置新刘乡、西竹林、东竹林等5个滩区自然村,1400户,5120人,共有贫困户239户836人。村里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每亩地除了种子、农药、肥料、收割等费用,每亩收益较少。又因没有产业支持,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如何让群众摆脱洪灾困扰、已经安居的滩区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乐业的生活,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王培源精准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事项。

     去年5五月中旬的一天,新刘乡自然村村主任刘兴豪对王培源说起这样一件事:连云港盛世豆丹开发公司看中了黄河难区的气候环境,准备在滩区投资,但公司那边对滩区土地流转及农田灌溉方面心存顾虑。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产业。黄河滩区土壤肥沃,光照水资源丰富,最适合豆丹养殖。”王培源说:“豆丹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尽快盘活土地资源,引进这个增收致富项目。”

在随后外出考察了多个项目后,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后认定发展豆丹种植比较适合。他们先是组织召开了党支部、村两委会,商讨研究豆丹养殖的可行性分析。得到党支部、村两委同意后,又连夜召开了党员会议,听取党员的意见,统一了思想。为了让广大村民打心眼里认可这个项目,他索性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走街串巷,苦口婆心地讲政策,算效益,终于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豆丹养植项目全票通过。经过一系列的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让这个占地1500亩,全国最大的豆丹养殖基地终于落户黄河滩区。

     因为黄河滩区土质半沙半淤,保湿性强,加之雨水充沛,日照时间长,自然条件优越,大豆长势特别喜人。然而就在基地翘首以盼,等待上卵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连云港育卵基地那边因飞机打药,导致绝大多数种卵中毒死亡。最后只能临时外购到30亩地的种卵 。

虽然30亩的豆丹试养成功,效果也较为理想,但基地第一次豆丹养殖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连云港老板一气之下返回老家,不准备再投资该项目。而此时,村里1500土地已经晚种小麦近20天,村里百姓急等土地租金和农田耕种,最后甚至出现了哄抢大豆的现象。王培源一边安抚群众,一边带人连夜抢收豆种,经过一星期的抢收和凉晒,收获豆种XX万斤,挽回经济损失XX万元。然后,马上赶到连云港找基地杨总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打消顾虑,坚定信心。杨总深受感动,最后表示不仅要继续做好该项目,还要加大投资力度,搭建反季节养殖大棚。

就这样,在王培源精心运作下,基地成立了东明鲁西南豆丹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长年聘请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合作社搭建拱棚140座,并带领村贫困户搭建扶贫大棚60座,带领村民们打响了第二次扶贫攻坚战役。

为了加快大棚施工进度,王培源带领合作社及30名贫困群众冒着大雪加班加点赶工期,用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赶在春节前将大棚搭建完毕。按照技术管理要求,为了冻杀害虫,大年初三,要把1500米开外的黄河水抽到棚内进行漫灌,由于抽水管道压力太大,多次出现管道爆裂情况,王培源几次跳到水里快速连线接管,双脚和衣服都湿透了,当时河沿边寒风刺骨,冻得他嘴唇发紫,双脚发抖,几乎站都站不住,但他依然坚持到浇灌完毕后才肯回去休息,现在还落下了迎风咳嗽的病根。为加快施工进度和把关大棚质量,平时他都是吃住在自已搭建的集装箱房里,唯恐项目再出现闪失。

在众人的悉心照料下,4月中旬,大棚内豆苗茁壮成长,种卵如期孵化。正当王培源准备松口气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又摆到他面前,让他焦虑不安起耒。原来,天气进入四月后,棚内温度急速升温高,大棚内豆苗急需多次淋灌浇水,这就要求五一前夕,一定要解决好大棚架线打井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王培源想方设法立即筹集资金20余万元,在田间地头加班加点,带领施工队伍,鏖战三天三夜,如期建造变压器1座,打造600米深水机井6眼,架高压线路2000米,一举解决了困扰滩区群众多年的灌溉难问题,也才让这个扶贫项目走出了困境和僵局。

五一节过后,豆苗长势良好,前五棚投放的种卵几天便从密密麻麻的小米粒长成了柔弱可爱的小绿虫。王培源和技术员每天吃住在大棚里,仔细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细心呵呵护着这来之不易的虫宝宝们。即使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却又差点让他所有的心血化为泡影。原来,因为基地管理粗放,大棚纱网门没有及时封闭,豆丹的天敌蜘蛛突然蜂涌而入,急速产卵繁殖,专吃豆丹幼虫,而放卵后的大棚又不能用药物消毒,造成幼虫大量被蜘蛛毒杀,基地大棚无一幸免。

在通过人工捕捉和蝇拍捕杀无效的情况下,王培源彻夜难眠,到处请教有关专家,研究解决办法,最后决定请来蜘蛛的天敌来帮忙,到村头的养鸡厂,免费借用500只虫子鸡,每棚10 只,放进尚未投放豆丹虫卵的大棚里进行虫害捕杀,没想到这些鸡籽们在大棚里异常活跃,战斗力极强,每棚两三天即能将蜘蛛消灭殆尽,虫卵也如期得以安全投放,最后总算是化险为夷,平安度过了这一难关。

五月中旬,基地大棚豆丹养殖终于喜获丰收,同时也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新型产业兴村致富之路。"俺家的地离村较远,来回有30多里路,收种都不方便,地不种吧荒那儿啦,怪可惜的;种吧又不合算,现在好了,地不用种,每亩还有1000元净收入"村民刘兴阁乐呵呵地说,这样不仅省心省事,闲时还不耽误务工挣钱,两全其美。

“通过这个项目建设不但能帮助俺村贫困户脱贫,还能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刘兴豪高兴的说;“村里有劳动能力的5名残疾人和30个贫困户都在基地干活,帮着除草,打药,摘虫,他们每人一季能挣3000多块钱,豆丹植卵及采摘时节,全村人都能跟着创收。”

一花绽放不算春,百花盛开春满园。王培源并没有满足现状,在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兴村之路后,他还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品牌,在竹林老村复耕的370亩旧址上,规划建设集特色水果采摘,黄河鲤鱼垂钓,水上乐园,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东明黄河滩区农业生态园,总投资约900多万元,日前,该生态园已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当中。与此同时,黄河滩区居家养老示范基地项目也开工在即,预计十月初即可建成入住,两个开发项目建成后,将为新村带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10)

一、沉稳应对,做好疫情防控“指挥员”

春节休假期间,XXX同志就一直关注疫情动态,并实时与村“两委”负责同志保持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情况研究制定防控对策。返岗伊始,便及时召集村“两委”干部就春节期间返乡人员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和了解,对村内防控情况和防控形势进行了研判,与村“两委”干部一起研究谋划,在第一时间成立了“XXX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X村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和《疫情防控值班表》,并对村庄设置防疫检查站及入户摸排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安排部署。

二、倾情跑办,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员”

疫情爆发初期,各类防护物资十分紧缺,面对村里防疫值勤人员几乎处于无防护状态这一尴尬实际,XXX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协调,不仅为村里一线防控人员争取到了所在单位、市级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个人捐赠的口罩和暖宝,还积极筹措资金,拿出本不充裕的工作经费,为全村疫情防控工作购置了洒精和消毒液等,较好地为村级日常疫情防控提供了物资保障。

三、因势利导,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员”

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11)

**,男,满族,****年 **月出生,****年**月入党,原任*****,2018年申请成为辽宁省第一批选派干部,现任**镇**村第一书记。

一、身先士卒,敢于担当,在疫情防控中尽职尽责。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村地处大山深处,相对封闭,对疫情的恐慌氛围弥漫全村。**同志远在大连听说**村的情况后,放弃了春节假期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不顾危险,驱车直达**村,连续一个月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白天通过广播、打电话等方式劝导村民留在家中,详细讲解新冠肺炎知识,为村民消除恐慌,为抗疫胜利带来信心。充分发挥“一带十”模式作用,晚上利用微信群、QQ群、短信群发等方式,与村中党员、联户代表、小组长联系,了解全村的情况。在工作中,**同志了解到很多村民购买不到口罩等防护用品,**同志便联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自掏腰包为村民购买了防护口罩100包、一次性手套500双、消毒水两箱等防护设备,为**村的抗疫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亲力亲为,作风深入,在复工复产中积极作为。受疫情影响,**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村的蓝莓已经滞销了一个多月,**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积极与大连市原单位取得联系,将**村的蓝莓介绍给了大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村的蓝莓赞不绝口,也纷纷帮助**村对蓝莓进行宣传,累计帮助**村销售蓝莓近百斤,增加收入一万余元。**山坐落于**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受疫情影响**村旅游业收入锐减。在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之际,**同志决定抓住这次机遇,带动**村经济发展,**同志带队在**村设立了5人组疫情监测站,亲自负责对来往游客进行体温测量、行程轨迹登记、健康码扫描、口罩佩戴监管等安全保障,同时将**村就餐服务区进行改良,保证就餐人员距离一米以上,**村住宿客房进行日消毒和改良,做到一人间房、一户一间房的标准。**同志还将**村的春日美景、安全保障、行车饮食在网络上进行广告宣传,发动身边的朋友将**村的旅游广告条幅做成易拉宝,悬挂于沈阳、大连等各单位大厅,为**村进行宣传、招揽游客。

这些事只是**同志工作当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书记的工作中又满是无数这样的事。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让微小的自己在伟大的工作中发光发热,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全都溶进了最挚爱的农村建设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