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如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廉、耻”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夫子德育内容的精髓。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对他人以及对自己。
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对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这些教育和引导,日后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很难。因此,在小学阶段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学会做事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社会变迁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当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又难免会受到现实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小学生行为表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文明行为,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知道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班会或文体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赛诗会;端午节的“端午情怀”手抄报、“浓浓中华情”文艺汇演;教师节的“老师,您辛苦啦”演讲比赛、“唱给老师一首歌”演唱会等,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如见人问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视频播放以及家庭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体会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并能够亲身实践,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与低年级相比,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例如,高年级小学生不仅要知道一些传统节日,更要知道节日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经典故事以及与国外节日的对比情况等。在经典诗文赏析方面,要能够理解作品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述评其社会影响等。因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此外,要培养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逐步提高其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里,积淀为一种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文章解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事件背景;音乐课中的经典名曲欣赏;美术课中对美的认识;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拓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校本特色,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三)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先教有所长。一位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原则及道理。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文明有礼,谦虚待人,以身作则,努力争做学生的好老师和好榜样。学校也应该将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文化修养等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树立典型,强调示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让全校师生沐浴古典文化的春风,弘扬民族文化,商丘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及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面对这样的形势,十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软实力。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想进入我国,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也随之出现。我国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多元文化使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思想感悟,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学生的道德缺失。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修养、修身克已,讲究以他人和社会为重,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用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心灵。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太多人为了名利而迷失自己,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已经超出了限度,但他们对精神文明的关注几乎不存在。
三、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观
第一,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交际观。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对人以爱、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从而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礼仪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我们通常认为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于细致,担心“适得其反”,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文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素养,人心向善,绝大多数学生是很乐于接受这些东西的。当习惯养成后,学生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第三,用传统文化提倡孝文化。我国正逐渐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一个能遵循孝礼的人,绝对不会妄自尊大,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一个不孝的人则易忘本,通常表现为惟我独尊,惟利是图。
第四,用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可用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诚信观。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它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他们来说尤为紧迫。
第六,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利益观。在利益关系上,重义轻利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对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激励个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思想,《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概括和生动写照。
四、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契合?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主动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吸取精髓,大胆运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心灵成长的良好环境,用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一)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但各种途径的作用和有效性并不一样。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校进行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阵地,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多途径,而且要多形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往往说得多做得少,灌输多引导少,这不符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用当代青年大学生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思想意识中有了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端正自己的言行,逐步使自己的思想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进而自觉抵制不健康潮流的侵扰。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第一,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去感染并引导学生构建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去感受其魅力,吸取精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我们会让学生关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和“感动工学院”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注意学习其颁奖辞,学习其精彩的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通过这些让学生的人生观变得健康而积极。
第二,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注意把生活中的坚强意志及做人的最基本道理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感悟人生,用心去思考平凡的生活。引导学生勇敢面对逆境,冷静面对顺境,教育学生认识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准则,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独善其身,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感知能力和与众不同的心灵意识,从而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学生能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有着果断准确的鉴别能力,认识到人活着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自身,而且还要与社会同步,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90-0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他庞大的知识系统为生命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与有效的营养。世界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性各方面的培养,包括人格的塑造、才华的挖掘、情绪的认知与管理、意志力的锻炼、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充沛的资源。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德育育人的教育方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下面就以班队会为载体,来谈谈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一、各中队建立特色中队名称,对学生进行熏习
各中队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不同的中队名称。如:一、一惜福中队,一、二丹青中队,一、三墨香中队,一、四感恩中队,二、一翰林中队,二、二古风中队,二、三德音雅乐中队,二、四儒济中队,三、一舞韵中队,三、二集邮中队,三、三纸鸢中队,四、一风雅中队,四、二云剪中队,四、三京韵中队,五、一乾坤中队,五、二锦绣中队,六、一博弈中队,六、二尚礼中队,六、三善才中队。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各个中队命名,使学生从这些儒雅的名称中得到启发,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
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个人修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小说《烈女传》(西汉)刘向、《说岳全传》钱彩、,诗经词曲文集《诗经》、《论语》、《孝经》、《全唐诗》,《全宋词》。史书传记《史记》、《资治通鉴》、百家经典《老子》、《孙膑兵法》、《孟子》等等,百科学术杂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九章算术》等。在孩子成长的初级阶段,要引导孩子读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古典书籍,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古典书籍的习惯。各班队根据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学弟子规做文明小学生》、 《百善孝为先 》、《用心感恩,用爱回报》、《中国好少年》、《仁学仁爱》、《在诗中徜徉》,队会通过诵读背诵经典《弟子规》、《孝经》、《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论语》、《知翰林爱读书》 等经典,讲中国传统而德育故事,了解翰林文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热爱读书,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学、知耻、力行、健康快乐成长。
三、传统艺术净化心灵高雅洁净提升品位
中国传统艺术渊源流长,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有陶瓷、泥塑、瓷器、风筝、剪纸、年画、苏绣等。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中国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各个班队运用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棋文共赏》、《我会说我会演》、《悦动少年齐舞飞翔》、《锦绣中华》、《剪刀下的艺术》、《国色天香话京韵万古流芳戏中藏 》、《中国舞 》、《我的邮乐园》、《欢乐的乐章》、《聆听幸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走进水墨世界》、《墨香文化进校园》、等班队会了解京剧、中国舞蹈、中国的棋文化、评书、刺绣、剪纸、集邮、乐器、茶艺、国画、书法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起源及种类,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熏习和陶冶,净化学生的的灵魂,提高他们的修养,开启他们的智慧,有助于处理好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我国古代成语典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在教学中巧用成语典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方法、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意识的作用》一框时,引用了“画饼充饥”“掩耳盗铃”“望梅止渴”来说明意识虽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是不能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引用“按图索骥”“郑人买履”来说明一个人做事情、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而不能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谈兵”“胸有成竹”等成语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通过在教学中引用成语典故,既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从而使教材中的哲学原理进入自己的思想深处,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引用名言警句,明理释疑深化主题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等,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留下了不少真知灼见、富含智慧、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能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能深化主题。如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引用范缜的名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导入课题,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关系如何?“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形”指的是“肉体”,“神”指的是“精神”;先有“形”后有“神”;肉体存在则精神存在,肉体毁灭(不存在)则精神毁灭(不存在);“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就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先有存在(物质)后有思维(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哲学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三、引用古典诗词,立疑激趣达成目标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积淀,博大精深,蕴含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深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锤炼和长期积淀逐步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蕴含深厚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 一) 从教学效果看,有利于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据一项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生活“最遗憾”的事是学习,大学课程中“最枯燥”的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理论课中,使枯燥的纯理论讲述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渗透,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 二) 从教学目的看,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民办高校收费较高,多数学生的家境都比较好,加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和撞击,民办高校学生很容易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的身心和人格。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重视人格修养,强调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强调人本精神,追求先义后利的崇高精神等。因此,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 从教学的任务看,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乐群贵和的和合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现状
在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理论课教学相融合,是一项重要课题,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 一) 从教师自身看,多数教师采取传统的理论灌输法。在不少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较年轻,甚至很多专科高校聘任辅导员兼任教学工作,缺乏教学经验,缺乏对传统文化和理论课本身的系统学习,疏于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在教学中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方法,使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二)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从学校的课堂上接触传统文化,但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学校更多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由于受到西方和韩日文化的冲击,许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热衷于追捧新鲜时尚的外来文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但却缺乏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感,造成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 三) 从学校的舆论氛围看,民办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氛围不够浓厚。民办高校办学起步发展较晚,至今未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文化精神,加上许多民办高校注重规模和效益,忽视内涵建设,忽视传统文化氛围的渲染,导致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品位较之略显劣势,间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的偏差,从而使学生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加以思考地认同和接受外来文化,甚至出现否认和歪曲传统文化的现象。
3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应用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传授方法陈旧、价值认知不足、文化氛围不强的问题,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是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影响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及人情世态的内化形式。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
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则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大学教育,包括思政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责任担当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多元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在具体事情的行为取向上是非不够分明,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
二、当今大学生存在的消极价值观
1、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化,金钱和物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意识淡化,攀比奢靡之风在全社会散布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受商品经济竞争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过分增强,甚至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只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将权利、享乐、金钱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标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价值取向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日益增强,很多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挣钱、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作为追求目标。认为上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追名逐利,精神追求下降,缺乏奉献社会的信念。当年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当代大学生呢?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毕业证,这必将使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不思进取。在择业上,多数人想去国外、进外企、留在城市;很少有人想去基层、去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人际交往上,都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裸的金钱、利害关系代替了本应高洁的师生关系和无瑕的同窗之谊,甚至把亲情、爱情、友情当作交换的筹码或向上爬的阶梯。
3、缺少社会公德意识,诚信缺失
部分大学生还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公共场合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不健康消息等。同时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考试作弊,竞选班干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等,甚至在高校假装贫困生骗取贫困补助,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有待提高。
4、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背负起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帆风顺,致使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脆弱。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心理调适能力差,遇到挫折,就会心理失衡,焦虑、自卑、悲观,甚至厌世、仇视社会等情绪。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层出不穷,更有为琐事毒杀同学,无不让人心寒。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博爱精神
当代大学生普遍冷漠,对社会对他人缺乏爱心、宽容。儒家思想中包含“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墨家思想中有“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重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和互助,这些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改变当今社会风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善良的道德,使人民不断更新思想,互亲互爱,达到至善的境界。我国儒、墨、道都认为,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时,最重要的是修身养心,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以物欲为耻,以高尚其志为乐。古代的自省、克己、慎独等修身之道,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的借鉴学习的,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诚信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基本美德之一,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儒家主张“信”,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学》云:“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经典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而且会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这种正确的意识引导他们的行为,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4、能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于大多大学新生来说,校园、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都很难适应,而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学习、工作等多重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心理适应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儒家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君子不器”。言外之意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历练品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中国古代圣贤的优秀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而在当下,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学术理念已有很多,但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尚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亦是目前道德教育的一项长期重要课题。(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工一,浅谈偏释道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1卷第l期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学术、制度礼俗、科学技术、实物古迹、书法绘画、医学武术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之中不乏“追韩逐美”之辈,他们看韩剧、穿韩装、过圣诞节、学习国外礼仪……,对于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甚至鄙视,不知何谓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中庸贵和之道不明就里,对忠贞守信、仁义孝悌的典故更是难以言状,特别是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教学无可厚非地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涵了哲学思想、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等,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有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运作乏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以学制短、专业课程要求高、实践教学比重大等为由,挤占大学语文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它开设成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学时安排不固定,时开时停,随意性较大;在师资、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也较为混乱。由此,大学语文渐渐丧失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搁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尽快成“名”成“家”。要与时俱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的纯文本授课方式,选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分成“模块”,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教学本身的目标、任务和知识点以外,还可融入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地理人情、哲学思想等小的模块,组织设计好“每一次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项目或单元,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讨论、鉴赏、比较、研究、专题报告、讲座等方法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调动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
(二)编写适用教材和讲义,强化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要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编写讲义和教材时,要废除以选用教材为样本而编写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唯一依据的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讲义,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可融入演讲(辩论)技巧、口才训练、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鉴赏等技能培养的内容,增强文学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对应的专业人、岗位人,并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以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取缔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学生技能的掌握、兴趣的保护与激发、求知欲的满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化为评价标准,形成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价,体现过程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考查等形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现代文明同步,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人格尊严,确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怀庆 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吴晓燕 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3]乔守春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
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必须”、“够用”原则。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多数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计划的修订时,对文化课的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进行了大量削减,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就能一好百好。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中困难重重,出现理解力和领悟力欠缺,厌学、逃学现象普遍,心理偏差、思想问题等等;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交际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不能满足要求。
本文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入手,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打破过去长期沿袭的单一专业教育模式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片面认识,结合我院特点,合理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改变职院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职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
2016年5-6月,本人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个别访谈、查阅教学文件等形式,对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系列调查。结果如下:
(一)我院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1、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极不平衡。
调查显示,由于高职学生进校前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对于孔子、孟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论语》、《道德经》等,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也有很多水分。
2、思想上认同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信”、“孝”、“仁”、“义”、“礼”等,行为上却往往表现出相反的情形来,知与行不能很好地统一。
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朋友、与他人以及与工作等各项关系时,9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对国家、集体和工作要“忠”;100%的学生选择了对父母要“孝”;95%的学生选择了对兄弟姐妹要“仁”、“义”;分别有35%和65%的学生选择了对朋友“义”和“信”;93%的学生希望在与他人交往中能遵循一个“礼”字。由此看来,同学们是认同中国传统道德的。但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却又不难看到其中的反例。比如,同学们一致主张对父母要“孝”,但在生活中,却没有几位同学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平时也很少主动跟父母问好,更缺少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心。对于“诚信”,大家都认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都讨厌被欺骗,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论文严重抄袭现象,也有部分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恶意欠费等情形,这些明显“不诚实”行为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至于待人以“礼”,在校园中对自己的任课教师甚至班主任教师视而不见的情形却时有发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学校领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院是一所以水电为特色的高职学院,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近年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修建了图书馆、文化广场,教学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校园更加美化、香花、绿化,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院团委指导下,成立了博雅国学社、书法学会、精武协会、演讲协会、读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人文关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选修课有了一定的比例,但在数量上有待增加,质量上有待提高。
过去的一学年里,我院共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项或选修课10门,这些课程主要有《三峡文化概论》、《饮食文化与健康》、《音乐欣赏》、《书法(毛笔)》、《美术欣赏》、《中国近现代史》、《太极拳》、《剑术》等等,共计896学时,仅占理论课总学时的1.16%,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生共1511人/门次,平均每个学生一年内仅有0.38门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这些课程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兴趣”,有的是因为“学分要求”,还有的是因为“没有其他课程可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本身感兴趣的同学外,其他大多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一般。
3、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应提高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怎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却没有认真思考过,付诸行动的就更少。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有的教师感觉到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该继续加强,投入比重应提高;有的教师认为应加强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认为这些课程对找工作“有帮助”;还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一类课程,因为“浪费时间”。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调查所得,结合我们掌握的一些资料和我院的教育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在目前已经开设的十门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哲学、经典诵读之类的课程,也可开设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已开设的《三峡文化概论》和《土家文化赏析》等),或者是一些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2】,如《三峡水文化》等。并且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的教学、与专业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借助社团平台,通过博雅国学社的经典诵读、读者协会的读书报告会以及演讲协会、精武协会等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心理,完善学生的人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把知名学者、行业专家请进校园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听国学大师讲国学,开阔学生的眼界。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领导的重视和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多元丰富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对在校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置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以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概述
我们说的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化积淀,集合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伦理思想派别,并且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人为本位、道德取向为主导,以墨家的功利和法家的权力取向为两翼,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补充,以群己和谐、天人合一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的综合价值取向系统。所包括的传统优秀价值思想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傲然民族气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甘于为社会奉献的思想;“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傲尊严等。而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最宝贵文化遗产,能够有效地融入于现代教材中,呼唤起在校学生潜意识中的品质道德情操,并且也是当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缺失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
以我国大三年级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笔者得出调查结果如下:“将我国传统节日,诸如清明、中秋、端午等列为法定节日”有71%的学生持有“十分支持”与“比较支持”的态度,然而其中有65%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的原因是“法定节日学校肯定会放假,就能休息或者回家了”,而不是因为这些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有19%的学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有10%的学生持有“不赞成”或者“反对”的态度。而对于“平时休息时间会不会听国粹或者其他地方戏剧”的问题,选择“偶尔会看”的学生占到了72%,而选择“不喜欢”的学生占到了19%,“十分喜欢”意见的学生只有9%。对于是否了解“老子、墨子、董仲舒”等古人事迹及思想的这道题目,有81%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只了解一点”的选项。
我们看到在校学生对古代思想内容与传统戏剧的态度较为冷漠,说明他们对这些文化的认知程度并不高,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力度是不够的。由于高职院校主张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许多院校通常会将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忽略了用传统文化内容来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的优秀道德品质。其次,由于多数高职生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在校学习与生活中较多时间注重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因此忽略了文化素质体系的构建。
(二)高职学生传统美德观念相对淡薄
我们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十分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应该得到传承的,然而却能够在诸多高职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现象。例如流行于学生群体中的个人主义思想,缺乏对事业、社会的献身精神;在考试中作弊,抄袭论文等现象显而易见,而这些都明显违背了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明礼诚信”原则。
三、在高职学生日常教育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要科学认识与运用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正确、科学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尽管其受到历史局限性因素而体现出滞后的一面,但是针对整体而言,是属于人类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许多方面都对现代社会有启迪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务必要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根据学校专业特色来开设选修与必修课,例如中国音乐鉴赏、中国文学史等。其次要立足于现代,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全新的诠释,对传统文化要赋予着新的内容。
(二)不断强化体现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
我们说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件机械性、单一性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高职院校在日常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打造校园的硬件环境,构建出体现文化的视觉氛围。校园中的走廊、花园是最能吸引师生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的生活角落中,例如用名人名言组成橱窗,用古典名句来美化建筑,能够让学生们在欣赏景物的时候汲取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其次要增强软件效果,学校可以经常播放一些古乐,通过社团来组织一些诗词朗诵活动,调动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而受到其熏陶。
(三)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创新课题教学模式
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入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内容基本呈现出“大而空”的状况。而在就业背景下,我们可以理解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但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让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于专业课程,实现“互补”的效果,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务必要上升到文化层次,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朝着活力、特色、高效的方向。曾经季羡林先生说道,“我们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最关键的准则是什么?——人们内心的和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构建高职学生内心世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务必要恪守“以人为本,文化立校”的原则,才可谓达到了最高境界与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