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统计分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2:55

统计分析论文

统计分析论文篇(1)

二、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确定

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至少需多少例,正确统计处理和参考一定数量的病例数据,是确定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四个重要因素。

1.研究对象:应为“完全健康者”,可包括患有不影响待测指标疾病的患者。如“正常妊娠”的条件:孕前月经周期规则、单胎、妊娠过程顺利、无产科并发症及其它有关合并症,分娩孕周为37~41周+6,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和Apgar评分≥7分。

2.观察数量:观察数量应尽可能多于100例;需分组者,各组人数也是如此(标本来源困难时酌情减少)。有些指标值如雌三醇(E3)、甲胎蛋白(AFP)、胎盘泌乳素(HPL)等随孕周进展而变化,应按孕周分组;邻近孕周均数相近者,可合并几周计算。若为偏态分布,应以百分位数计算,则例数应≥120例。取各孕周对象时,应考虑到所取各孕周中的例数分布大致均衡。显然,文稿中往往以少量例数求得正常值是欠可靠的。

3.统计处理:应根据所得数据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统计处理方法。属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据,可采用x±s法计算;这也适用于以一定方法能将非正态分布转换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对无法转换的偏态资料,应采用百分位数计算法。具体计算(包括上下限初步制定)见文献。

4.对照数量:相应观察的病例数(包括分组)应不少于30例,这对制定某指标有临床意义的异常阈值尤其重要,这一点往往易被忽视。如在参考较多病例数据后,唾液游离E3的下限异常阈值应为第2.5百分位数,而非通常采用的5百分位数。否则,将会导致该指标产前监护的假阳性率增加。

三、t检验与校正t检验(t′检验)

这是文稿中极易混淆的一类计量资料统计问题。

(一)检验的注意事项

1.t检验的意义:t检验与所有统计分析相同,其结果提示现有差别不仅仅是抽样误差所致,且提示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大小,即t0.05与t0.01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各为5%与1%。

2.统计意义与临床意义的关系: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而在临床上可能是无意义的,提示该研究应继续深入,以明确该差异是否真有显著意义;相反,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上却是有意义的,不能贸然轻易地下结论。应复查实验设计、方法、试剂及仪器性能、质控措施和实验数据等是否有问题,或尚需再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复测等。

3.t检验适用范围:t检验仅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包括偏态转换)和其方差是齐性资料的检验;t检验适用于可比性资料,即除了欲比较的因素外,其它所有可影响的因素应相似。

4.t检验的结果判断:判断结果不应绝对化,P<或>0.05,分别表示可拒绝或接受原定的假设,但两者都有5%的可能性犯第一类错误;而P值越小,只能是更有理由拒绝原定的假设。

5.单侧与双侧检验:应预先制定本研究的结果是需行双侧还是单侧检验。对有把握确知某治疗措施或某指标是不会劣于现有的,才作单侧检验;若不知何者为优,应行双侧检验。因为在同一t值的界限上,单侧检验的概率(P)仅为后者的一半,也就是说单侧检验较双侧检验更易得出差别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不可随意制定。一般讲,绝大多数研究以采用双侧检验为妥。

(二)t′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

当两样本均数的方差非齐性时,应以t′替代t检验。例如:甲组32例血清某指标值为53.9±49.6(μmol/L);乙组6例的结果为26.6±7.2(μmol/L),若不考虑两样本方差大小,t检验示t=1.331,P>0.05,提示两组血清该指标的平均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先作方差齐性检验,F=47.4,P<0.01,示这两样本方差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据此应采用t′检验,t′=2.952>t′0.012.875,P<0.01。显然,与上述结论恰恰相反。

四、卡方(χ2)、校正χ2与直接概率法(或精确法)检验

这三种检验方法为一类用途较广、但也易混淆的、适用于计数资料检验的方法。应注意,鉴于总数与理论值的不同,应采用相适合的检验方法。

例1.192例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51例与22例;3475例出生体重≥3500~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85与265例;2451例出生体重≥2500~35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22与169例。3组的构成比:难产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78.6%、5.3%、5.0%与11.4%、7.6%、6.9%。据此贸然认为出生体重≥2500~3500g为最佳新生儿分娩体重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经χ2分析,后两组的难产与窒息率间和前两组窒息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故可认为,单据本研究结果是难以得出上述临床上认可的结论的。这涉及到上述“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却是有意义”的问题,应进一步复查或增加样本测试。杜绝单纯根据百分率的大小贸然下结论。

例2.某药治疗感染衣原体(CT)的中、晚期孕妇各11例和36例,她们的新生儿感染CT数各为3例和23例。χ2检验得χ2=4.570,P<0.05。据此误认为,某药治疗中孕期感染CT孕妇的新生儿感染CT数少于晚孕期才开始治疗的新生儿感染数。根据统计原则,其中一个数的理论值为4.9(<5)时,应采用校正χ2计算,得χ2=3.209,P>0.05。显然,正确结论恰与上述相异。

例3.以精确法替代χ2检验。某新技术测试8例卵巢内胚窦瘤患者,5例呈阳性反应;测试25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中6例阳性。χ2检验得χ2=4.042,P<0.05。误认为该新技术测前组的阳性率高于后组。但鉴于总例数33例(<40),且其中一个数的理论值为2.7(<5),故应改用精确法检验,结果首次计算P值,已达0.102,>双侧检验的有显著性意义的界限0.025,故P>0.05。结论也恰相反。

五、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只是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面的统计指标。无论是正相关(r为正值)或负相关(r为负值),只是经相关系数的统计意义检验(如t检验)后,当P<0.05时,即示差异有显著意义时,才能依据|r|值的大小来说明两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因此,表示相关性,除写出r值外,应注明P值;切不可将相关的显著性误解为相关程度;也应注意:相关分析是不能单纯用于阐明两事物或现象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使两变量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即有一定的统计联系),也不能证明它们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欲证明两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必需凭借专业知识从理论上加以阐明。

“相关”是表示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提示两个变量间的从属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由X变量值推算Y,与以Y变量值推算X的回归线是不一样的;直线回归方程的适用范围,一般仅适合于自变量X原测数据的范围,故绘制回归线时,X值切不能超越实测值的范围而任意延长。

可见,这两种分析,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但相互又有联系。在作回归分析时,一般先作相关分析,只有在相关分析有统计意义(即回归有统计意义)的前提下,求回归方程和回归线才有实际意义。决不能把毫无实际意义的两个事物或两种现象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六、数据的正确书写

1.文稿内各数据的书写必须前后一致;总数应等于各分组的数据之和。

2.对不同指标,有其不同数据精度的要求,这应结合专业知识加以判断。如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以公斤为单位,记录测定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字即可。

3.测定数据的书写,不能超越其测量仪器测试的精确度范围。

4.同一指标的前后数据应保持同一精确度。

统计分析论文篇(2)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统计分析论文篇(3)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统计分析论文篇(4)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岳君,施娟,庞喜珍.浅谈医院信息系统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08,(1):258.

[2]王兴宇,陈琦,戴仕明.基于Web财务统计信息系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7-18.

统计分析论文篇(5)

2统计分析

2.1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同的一种统计方法。其中,MSA为组间均方,MSE为组内均方,r为因素水平数,n为全部观测值的个数。

2.2Kruskal-Wallis检验在方差分析中,如果不假定总体的分布,而仅假定各总体具有类似的分布(除了未知参数可能不同),即可用非参数单因素方差分析的Kruskal-Wallis检验来解决多样本位置参数的检验问题。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下。

2.3甲亢周麻的统计分析本文中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均为0.05。利用SPSS17.0软件,经检验知甲亢周麻发作时轻、中、重度低钾组间的心率和发作间期血钾浓度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故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而首次发病年龄、总发作次数、甲状腺功能(FT3、FT4、TSH浓度)经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K-W)。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以上检验结果知所有假设检验均接受原假设,即首次发病年龄、总发作次数、心率、发作间期血钾浓、甲状腺功能(FT3、FT4、TSH)在甲亢周麻发作时不同血钾浓度组间无明显差异。

3讨论

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患者约90%来自亚洲,尤以我国和日本更为多见,占甲亢病人的2%,西方少见。在性别构成上,青壮年男性多见,本组81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19例,发病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1.1±9.4)岁。

甲亢周麻病程长短不一,多以双下肢或四肢对称性肌无力为首发症状入院,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劳累、饮酒、饱食、感染、受凉等因素为常见诱因,研究表明钾离子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具有昼夜节律性,夜晚睡眠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相对多于白天,正常人不会引起血钾的明显波动,甲亢病人却可能因此而于夜晚出现周期性麻痹。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持续数小时,发病时血钾下降,可于休息或补钾后缓解,甲亢症状轻重不一,甲亢控制后周期性麻痹症状可明显减轻,但周期性麻痹也可于甲亢发生前及治疗后发生,本组资料根据发作时血钾降低程度分为三组,各组间的心率、甲状腺功能(FT3、FT4、TSH浓度)未见明显差异,说明发作时血钾降低程度不受甲亢症状的影响,与文献报道一致。在对三组间总发作次数、首次发病年龄、发作间期血钾进行比较后观察发现虽然发作时血钾下降程度不一,但其总发作次数、首次发病年龄、发作间期的血钾情况却无明显差别。甲亢合并周期性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认为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骼肌细胞钠-钾-ATP酶的活性增高,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增多,血清钾离子下降,肌膜电位过度极化,进一步加重低钾对神经肌肉的作用,并对甲亢患者细胞膜上该酶活性进行测定,证实其活性增高,且甲亢周麻患者高于单纯甲亢者,酶活性治疗前高于治疗后。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β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促进由儿茶酚胺介导的细胞钾摄取。

统计分析论文篇(6)

1、统计范围

GDDS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经济部门:实际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和社会人口部门。对每一部门各选定一组能够反映其活动实绩和政策以及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类别。系统提出了五大部门综合框架和相关的数据类别以及指标编制和公布的目标,鼓励以适当的、反映成员国需要和能力的频率和及时性来开发和公布指标。选定的数据类别和指标分为规定的和受鼓励的两类。

规定的数据类别包括:(1)来自综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实际部门的国民帐户总量、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预算总量、金融部门的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对外部门的国际收支总量;(2)追踪分析统计类目,如实际部门的各种生产指数、财政部门的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和债务统计、金融部门的中央银行分析帐户、对外部门的国际储备和商品贸易统计;(3)与该部门相关的统计指标,如实际部门的劳动市场和价格指数统计;(4)社会人口数据,包括人口、保健、教育、卫生等方面统计。

除规定的数据类别以外,GDDS鼓励成员国更多的统计信息,以增强成员国经济实绩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实际部门列出储蓄、国民总收入指标,财政部门列出利息支付和偿债预计数据等。

GDDS认为,系统所包括的大多数数据类别都是由各国官方机构编制的。将私人部门编制的数据包括进去将更有助于观察经济的全貌,并使各国数据的范围更加一致。但是,将一些由私人机构编制的数据包括在系统内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比如由官方转发这些数据隐含着对这些数据质量的认可,官方必须对在公众获得、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方面的责任做出调整。

2、公布频率

公布频率是指统计数据编制的时间间隔。某项统计数据的公布频率需要根据调查、编制的工作难度和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系统鼓励改进数据的公布频率。GDDS对列出的数据类别的公布频率作了统一规定。例如,GDDS要求国民帐户、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年公布,广义货币概览按月公布,汇率则每日公布。

3、公布及时性

公布及时性是指统计数据公布的速度。统计数据公布的及时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资料整理和计算手续的繁简、数据公布的形式等。GDDS规定了间隔的最长时限,如按季度统计的GDP数据规定在下一季度内,按月度统计的生产指数规定在6周至3个月内公布。

GDDS将选定的数据类别分为规定性和鼓励性两类,目的是给予参加国公布统计数据一定的灵活性。鼓励性一类是要成员国争取的,条件不具备的可以暂不。有些数据类别下构成要素后面注明“视具体情况”,即成员国认为该项统计不符合本国实际的,可以不编制。GDDS规定的周期和及时性也列出一些灵活处理和变通的办法。

GDDS有关数据方面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GDDS的数据规范

A、综合框架

核心框架

范围、分类和分析框架

受鼓励的扩展

频率

及时性

国民帐户

编制和公布全套的名义和实际国民帐户总量和平衡项目,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消费、储蓄、资本形成、净贷款、净借款。编制和公布有关的部门帐户以及国家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年度

10-14个月

中央政府操作

编制和公布交易和债务的综合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中央政府单位;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一整套详细的分类标准(税收和非税收收入、经常性和资本性支出、国内及国外融资),并适当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广义政府或公共部门操作数据,在那些地方政府或公共企业操作具有重要分析或政策意义的国家尤其鼓励。

年度

6-9个月

广义货币概览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数据,需强调:1)包括所有的存款公司(银行机构);2)使用适当的分析框架;3)建立对外资产和负债、按部门分类的国内信贷以及货币(流动性)和非货币债务构成的分类标准。

月度

2-3个月

国际收支

编制和公布综合的国际收支主要总量数据和平衡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差额、收入和转移、经常项目差额、储备和其他金融交易、总余额,并适当进行细分。

国际投资头寸和总体经济外债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具有重要的分析和政策意义)

年度

6-9个月

GDDS的数据规范

B、数据类别和指标

数据类别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总量及构成

频率

及时性

实际部门

国民帐户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和实际)

国民总收入、资本形成、储蓄

年度(鼓励季度)

6-9个月

生产指数

制造业或工业

初级产品、农业或其他指标

视具体情况

月度

视具体情况

所有指标都为6周-3个月

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月度

1-2个月

劳动力市场指标

就业、失业,工资/收入,视具体情况

年度

6-9个月

财政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中央政府预算总量

收入、支出、差额和融资,视具体情况进行细分(根据债务持有人、债务工具和币种)

利息支付

季度

1个季度

中央政府债务

内债和外债,视具体情况适当细分(按币种、期限、债务持有人和债务工具)

政府担保债务

年度(鼓励季度)

1-2个季度

金融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广义货币和信贷总量

净对外头寸、国内信贷、广义或狭义货币

月度

1-3个月

中央银行总量

储备货币

月度

1-2个月

利率

短期和长期政府债券利率,政策可变利率

货币或银行间市场利率及一套存贷款利率

月度

高频率(如月度)

股票市场

股票价格指数,视具体情况

月度

对外部门

核心指标

受鼓励的指标

频率

及时性

国际收支总量

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和出口、经常帐户差额、储备、总差额

总体经济的外债和偿债数据,视具体情况

年度(十分鼓励季度)

6个月

国际储备

以美元标价的官方储备总额

与储备有关的负债

月度

1-4周

商品贸易

总进口和总出口

较长时间的主要商品的分类

月度

8周-3个月

汇率

即期汇率

每日

高频率(如月度)

社会-人口数据

核心指标

频率

人口

人口;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农业人口;人口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

各国公布频率会各不相同;及时性

保健

每个医生照顾人口数;预期寿命;婴儿/儿童/产妇死亡率

也不尽相同

教育

成年人文盲率、学生-教师比率、小学/中学入学率

贫困状况

获得洁净水的情况、卫生;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收入分配;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家庭数

二、公布数据的质量

GDDS从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评估公布的统计数据质量,即:提供统计数据的文字说明和提供统计数据的交叉检验。

统计数据质量是个难以界定、因而不易评估的概念。为了便于检查,GDDS选定两条规则作为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一是参加国提供数据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公布数据时所附的概括性说明、单独出版物和可从编制者得到的有关说明。同时也鼓励成员国准备并公布重要的关于数据质量特征的说明(例如,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差类型、不同时期数据之所以不可比的原因、数据调查的范围或调查数据的样本误差等)。二是提供统计类目核心指标的细项内容、及与其相关的统计数据的核对方法,以及支持数据交叉复核并保证合理性的统计框架。为了支持和鼓励使用者对数据进行核对和检验,规定在统计框架内公布有关总量数据的分项,公布有关数据的比较和核对。统计框架包括核算等式和统计关系。比较核对主要针对那些跨越不同框架的数据,例如,作为国民帐户一部分的进出口和作为国际收支一部分的进出口的交叉核对。

与数据质量密不可分的是制定和公布改进数据的计划。所准备和公布的改进计划应包含所有数据不全的部门。统计当局应表明下述立场中的一个:(1)针对已发现不全的改进计划;(2)最近实施的改进措施;或(3)国家认定不需再改进。

三、数据公布的完整性

为了实现向公众提供信息的目的,官方统计数据必须得到用户的信赖;同时,统计使用者对官方统计的信任感归根到底是对官方统计数据编制机构的客观性和专业性的信任。而统计机构的工作实践和程序的透明度是产生这种信任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监督统计数据的完整性,GDDS规定了4条检查规则:

(1)参加国必须公布编制统计数据的条件和规定,特别是为信息提供人保密的规定。统计机构进行统计所依据的条件和规定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统计法、章程和行为规则,其中所包含的条件和规定可以针对统计单位与上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收集数据的法律权限,向公众所收集数据的要求等等。为信息提供人保密是形成使用者对官方统计客观性信任的关键所在,GDDS、SDDS建议在国家的统计立法和统计主管官员权限中反映出来,或者明文规定官方必须为个人调查答卷保密。

(2)关于数据公布前政府机构从内部获取数据的说明。GDDS要求开列数据编制机构以外的、可以在数据前获得数据信息的政府人员名单及职位。这种做法主要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或其他敏感性的数据。

(3)政府部门在数据公布时的评述。列出数据后哪些政府部门有资格进行评论,因为政府部门的评述不一定象官方统计编制机构那样具有很高程度的客观性,政府部门对数据的评论往往带有政治偏见。这种做法的目的使公众了解这些评述的出处。

(4)必须提供数据修正方面的信息并提前通知统计方法的重大修改。为了增加统计数据编制机构做法的透明度,本项规范要求提供关于过去所做的修正以及今后可能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关于统计修正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包括进行修正所遵循的原则和以往修正数据的幅度;在公布修正原则和修正后的数据之前,应先制定修正原则,然后再相应地修改数据。在建立统计制度过程中,统计方法会发生变化。事先通知可采取多种形式,至少应该在最后一次公布未修改数据时做简短说明,这种说明应指出将要做出何种修改以及从那里可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统计分析论文篇(7)

分专业实施的统计报表制度不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不适应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需要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当一部分企业逐步摆脱了按政府制定单一行业计划确定经营目标的计划经济模式,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组

建起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运作的企业集团,从事着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许多技工贸一体化企业,很难用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来确定其行业性质,企业中类似“系统集成”的多行业的经营成果也很难进行严格的行业核算。目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度是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需要的。

2、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又一特征。随着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方式多样化而带来了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为适应这一变化,199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同时废除了1992年制定的《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两年的实践表明,新规定的出台基本反映了新形式下企业重组转制和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例如:北京市已将部分过去承担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工业局改制为代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资产运营公司,专门经营国有资产运作,其职责是负责对应行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这种性质的企业,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统计制度也是没有现成规定作为执行依据的。

(三)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不适应统计调查任务日益加重的发展趋势,更难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是以全面调查为主,非全面调查为辅,统计数据上报方式以统计报表为主,其他方式为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各级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越发突出,即使近年来统计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4]4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请示的通知》,明确提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计法》。在这之后,全国各地区的统计调查方法改革迈出较大步伐,但由于非全面调查方法相对单一,受单一的调查方法技术性影响,基层统计力量仍然难以适应,统计数据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四)政府与部门的模糊分工和重复统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

首先、对不经政府统计部门审批的跨本系统的部门统计项目的违法行为没有行政处罚手段,使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法》形成了“软法”形象;其次、由此产生的统计标准不一统计范围不明的状况屡见不鲜,使统计调查市场处于混乱状态;第三、数出多门的状况破坏了政府统计的权威,使统计用户无所适从;第四、部门利益分割,统计信息封锁,信息不能共享,重复项目调查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五)政府各部门对企业各自封闭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公开化、标准化的要求

目前,政府各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相对封闭的,工商(民政)部门的企业(单位)注册登记、技术监督部门的单位赋码登记、税务部门的纳税登记、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都各自按其范围按其渠道进行,互不沟通,各自封闭。这种局面形成的结果对基层企业来说是环节多,时间长,负担重;对政府来说,各自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企业一户多照、注册地经营地不一致、工商与技术监督对企业非唯一码、企业漏税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统计数据虚报漏报等问题多有发生。这既加重了基层企业的负担,又不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公开化、标准化的要求。当然,此问题似乎不应是本文中应谈的问题,因为它已超出统计范畴,进入到政府各领域的管理和协调,但因为这个问题实为突出,且影响到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形象和调控质量,亟待得到关注和解决。为此。笔者在此一提。

二、对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中“不适应性”的改革设想

现行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中的“不适应性”需要改革,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只有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才能具有活力,才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统计的服务、咨询、监督职能。

(一)实行企业“一张表”,以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需要

以基本单位调查报表为基础,在反映企业各类属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当数量的经济指标、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指标、能源实物量消耗指标、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等。

经济指标的设置要反映企业经营的共性和特性,可分为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业务的共性指标体现在反映企业多种经营成果的总量指标上,目前统计指标体系中还没有这类指标,建议国家设置“企业经营总收入”指标;业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企业从事多种经营行业的特点上,如: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建筑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运输业营业收入等。财务的共性指标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和利润方面,无论哪个行业,财务科目在这五个要素的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财务的特性指标体现在收入要素设置的科目上,例如:工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批发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收入、建筑业的工程结算收入、餐饮及运输邮电业的营业收入、银行的利息收入等都作为业务收入范畴的指标。其他方面的指标(劳动工资、能源消耗、科技投入及成果、投资等)都属于企业共性指标。所有企业实行“一张表”,全面反映企业法人的经营状况。

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适应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1994年制定的国家标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特别是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需要参考国际通行的分类办法,加紧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且规范各行业的统计内涵。

采用基本指标、统一数据处理程序

“一张表”的指标设置全部采用基本指标(绝对数指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数据。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人员在此阶段完成数据采集任务——提供基础数据产品。“一张表”避免设置派生指标(相对数指标),以便于直观的反映企业的本来经营面貌,也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审核。统计人员可通过基本指标根据分析问题的目的生成各种派生指标。统一企业“一张表”的指标编码和数据处理程序,通过标准化的企业“一张表”,可以加工出一个地区的总资产、总产出、总投资和总收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还能满足按行业、按地区、按经济注册类型、按规模等各类分组的需要。

(二)政府统计内设机构按统计流程设置,以适应实施企业“一张表”的需要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分专业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组织上满足实行企业“一张表”,就应按统计工作流程设置政府统计局的内设机构。统计工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生产统计产品的过程。提到生产,就有为何生产、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的问题,这是在统计方案的设计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到产品,就有初级产品和高级产品之分。我们把经过采集并经净化的数据称之为初级产品,这是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审核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再把初级产品进行开发,通常以统计刊物、统计信息、软课题研究和统计分析等形式表现为高级产品,这是在统计分析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一套表”,应该按“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工作流程来设计政府统计内设机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人进行统计而不是以专业进行统计的要求。

推行“在地统计”,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1、划定范围:“在地统计”的重点是原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下属企业单位。对于行政垂直领导、管理自成体系、财务统一核算的中央直控单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单位,宏观调控单位以及主要依靠部门统计的社会领域仍由部门统计。

明确统计原则:按法人经营在地统计原则。由于税务部门规定按注册地纳税,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为享受某地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异地注册,当地经营。这既不符合工商注册要求,又不符合税款征收和在地统计原则。因此,应通过工商、税务和统计年检纠正企业异地经营状况,使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一致。

合理分工:在大中城市的“在地统计”,不主张一竿子插到底,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应合理分工。经济占有量较大而单位数量较少的限额以上单位由区县统计机构统计,经济占有量较小而单位数量较多的限额以下单位由街乡统计机构统计,避免统计数据失控。

方法科学:对于而单位数量较多而经济占有量较小的限额以下单位不易按进度搞全面调查。根据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既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又考虑基层统计人员的承受能力,采用年度全面调查,进度保留统计渠道,取消街乡统计汇总,由区县依据年度数据推算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数据误差低,又使基层统计人员减轻了负担,此作法值得推广。也可运用抽样调查等非全面调查方法解决单位数量多,经济份额少的单位统计问题。

强化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实现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1、修改国家统计大法和地方统计法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统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在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又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次第八次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修正。法律的出台,对于有效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依法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实施1996年修正法之后,深感统计立法工作还须进一步加强。例如:对于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而未履行到同级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的调查项目,在法律责任条款上只给予通报批评,这种处罚相对于其违法程度和造成的损失来讲,显然是太软了。与《会计法》相比,《统计法》的经济处罚只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对国家机关单位不能实施处罚,而《会计法》的经济处罚则适用于所有单位和责任人,这显然也是太软了。为保证统计调查项目的有效管理和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应尽快把修订《统计法》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

2、进一步明确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统计的统计分工,实现统计调查项目的标准化管理

我们把政府统计机构的统计称之为政府综合统计,把国家和各地区的部门统计称为政府部门统计。无论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以部门统计为主的分散式统计模式,还是以加拿大、德国为代表的以政府统计为主的集权式统计模式,都是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因此,我国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应的政府和部门统计的分工模式。无论如何分工,政府综合统计的对全社会调查项目的管理职能都不应削弱,管理的依据是统计法律。

为加强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建立统计调查项目库。政府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可分为两个一级子库:一是政府综合统计调查项目一级子库,这个子库又分为两个二级子库,即年度库和进度库(目前此部分库比较完善);二是政府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一级子库。如是省(市)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子库又可分为两个二级子库,即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国家各部委的统计调查项目二级子库和各省市统计局批准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二级子库(目前此部分调查项目库还极不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调查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中减少盲目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避免由于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重复调查而造成的数据混乱。

加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实现资料共享,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源,发挥统计信息的作用。

五)政府各部门推行规范、协调、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统计分析论文篇(8)

引文分析法是一种应用于图书馆文献采集的有效工具,引文分析法需要建立在全面的引证数据基础上,由于对大量数据进行搜集、统计、分析,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在手工方式下使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当今,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引文分析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作为一种在计算机辅助下实现快捷、方便、准确的引文分析的方法。

2.引文分析方法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由规划、选择、收集、整理、组织、保管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水平可通过馆藏评价来衡量。文献计量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科学、定量的评价方法,它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和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以引用数据为基础的计量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其中引文分析法是文献计量学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所谓引文分析就是用数学和逻辑学方法对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及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出它们所蕴含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引文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核心期刊的测定,文献规律的研究,情报检索系统,情报预测研究,对文献的评价,馆藏分析及图书采集中,其内容包括引文量、引文时间、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作者等的被引规律分析,自引规律分析等。

2.1被引规律分析

被引文献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文献类型、学科内容、语种、年代、引文出处等。依照不同要素和指标,可以将被引文献分为以下一些类型:被引文量按频数分布;被引文按年代分布;被引文按学科或主题分布;被引文按文献类型分布;被引文按语种分布;被引文按国别分布;被引文按著者分布;被引文按期刊分布。被引文量指某一主体对象(论文、期刊、学科、著者等)含有的参考文献数量。通过被引文量的频数分布分析,可以揭示作者吸收和消化情报的途径和能力及作者使用情报源的习惯和方式特点【51。被引文年代分布是从时间的角度对引证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反映被引文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常用于文献老化和科学史的研究。通过对被引文年代分布曲线的分析可大致确定被引文献投入使用的周期,中、夕卜文被引文献从出版到被利用的平均时间差及科学文献被引用的最佳年限。被引文献类型分布即各种类型的文献(如图书期刊、特种文献)在参考文献中f例,研究被引文类型的分布可以相对显示出各类文献的情报价值。被引文按文献语种分布对图书情报部门有计划地引进外文文献、译文选择、外语教育等都颇有参考价值。

2.2自引规律分析

被引文献是自己以前所发表的文献(或者说作者引用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献)的文献引用现象叫做“自引”。在全部引用文献中,自引文献大约占有1030%。自引是一种特殊的科学文献引用形式,它所包含的特殊规律性对揭示作者、机构、期刊和学科等科学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十分有用。自引统计是对科学主体的文献自引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测度),为自引分析提供定量依据。文献自引的测度指标包括自引量、被自引量、自引率和被自引率。自引量代表主体的文献自引绝对强度,自引量大,说明主体的研究方向较为稳定,其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术观点具有连贯性、系统性,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自引率代表某主体对其自身的依赖性程度(简称自依赖性)。自引率高,则自依赖性强,说明作者较强地依赖于自己的前期研究,反之则表示可能其研究课题之间关联不大,或是作者注意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

3.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

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及C6模式,运用Power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进行系统的前台窗口对话界面设计,后台采用可靠性、安全性高的数据库管理工具Sql2000,从数据录入和信息统计两大部分出发,实现学位论文引文量统计(包括每篇论文引用的文献量、论文引用文献量最大最小值、频数分布、专业/学科平均引用文献量),按语种分布统计引用文献量及其相对数,按引用文献类型统计引用次数及其相对数,按年代统计某一年或某一时间段内引用文献数量,常用期刊文献按中外文分类统计引用量,常用图书文献按中外文分类统计引用量,计算馆藏文献收藏率,自引及引自导师文献人数及引文量统计等功能。

3.1流程设计

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为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图书管s购图书°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用户登录,如果登录失败则结束,否则成功则转入下一步。其次,用户可以进行基本参数定义或进入引文信息管理录入或导入论文信息及论文的引文信息,引文信息输入成功后转入下一步设定引文分析的抽样参数。选择论文年代范围及论文级别等抽样参数后则可直接转入下一步,对设定范围内的论文应用引文分析方法对引文信息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可导出报表。

3.2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科学性与使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设计开发进行构思,其设计功能涵盖了基本参数设置、引文信息管理、引文统计管理和系统维护与管理四部分,基础数据管理是系统的基础,用以添加、删除或修改引文分析时所需要的基本参数,包括文献类型目录、文献语种目录、学科/专业目录以及抽样参数;引文信息管理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引文数据的管理,主要实现对引文数据的录入、编辑、删除及导入等功能;引文统计管理是用户最为关注的功能,主要实现引文分布统计、特殊引证统计、常用文献统计、引文量统计等。系统维护与管理主要实现系统日常维护与管理,包括用户账号管理、用户权限设置、更改口令及在线帮助等,图2所示为引文分析系统软件结构。

     

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信息及论文的引文数据通过客户端准确的输入到计算机,利用本系统的功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以产生图书馆管理人员所需的各种统计信息。引文分析系统是个典型的分析型处理系统引文信息统计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建立在引文分析法的理论上,并发展了其原有内容。在引文分布统计中,不但包括被引文量按频数分布、被引文年代分布、被引文按文献类型分布、被引文按语种分布,还包括了对引文语种、类型、年代的联合分布;在特殊引证统计中,除了自引统计,还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增加了对引自导师情况的统计功能。在常用文献统计模块中增加了对常用图书及其他文献的统计,从统计的结果不仅可以看出哪些是研究生所需要的书籍,而且还可以反映学术界的较受欢迎的书籍和网站。图3给出了常用文献统计界面。

3.3系统应用

为具体说明本引文分析系统的实施效果,现选取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共24部博士学位论文为分析对象,列举了引文分析系统在引文数量、语种、类型统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文中的数据表均来自于系统导出的Excel表格)。由论文引文数量表及被引文量的频数分布可以看出该校博士生的文献需求量较大,并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消化文献信息的能力。以篇均引文量133篇为中心,形成了中间高,两极低的正态分布,如图4所示,基本符合被引文量的规律。

统计分析论文篇(9)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统计分析论文篇(10)

ThomsonScientific国家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1999~2003年间篇均引文次数为1.03,同期国际数学论文篇均引文次数是1.3,这表明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相较于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最高的。

我们以美国《数学评论》(MR)光盘(1993-2005/05严为数据来源,用统计数据揭示国际数学论文的宏观产出结构。通过对《MR》收录中国学者发表数学论文每年的总量及其在63个分支上的分布统计,将中国数学论文的产出置于一个相对明晰的国际背景之下,借以观察中国数学的发展态势。此外,我们还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CMDDP为数据来源,统计了中国数学论文在63个分支领域的分布,并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数据库均采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数学主题分类表》(MSC),分别在国际、国内数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相当规模的用户群。

《MR》光盘收录发表在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的数学论文,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泛。1993~2004年共收录论文769680篇,其中有74988篇是由中国学者参与完成的,我们称之为中国论文。这里中国论文是指《MR》的论文作者中至少有一位作者是来自于中国(即《MR》光盘中所标注的“PRC”)。12年中,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74%。

《CMDD》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约300种数学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刊登的数学论文,此外,还收录了80种国外出版的专业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并对那些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了特别标注。

2.1《MR》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二次文献的收录时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选取的是1993~2004年的文献数据,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MR》12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论文的增长速度要大于《MR》总论文数的增长速度。

2.2《MR》收录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为避免重复计数,在对63个数学分支进行统计时,均按第一分类号统计。按2000年《MSC》提出的修订方案,将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图2显示了国际数学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

数学各分支占论文总产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而相应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也是统计中着重揭示的问题。在实际统计中,跟踪热点变化主要是通过这63个数学分支的时间序列分析完成的。统计数据揭示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如下:1993〜2004年,国际数学或与数学相关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分支依次是:量子理论(81)、统计学(62)、计算机科学(68)、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论(0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系统论/控制(93)、常微分方程(34),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42.5%。

隹某些分支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如统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近3~4年增长较快,有取代量子力学成为现代数学最大板块的趋势。对统计学进一步按照次级主题分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非参数推断(62G)方向(见图3)。

2.3《MR》〉收录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MR收录中国学者的数学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髙的前10个分支领域依次是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常微分方程(34)、系统论/控制(93),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统计学(62)、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随机过程(60)、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算子理论(47),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2.25%。

偏微分方程(35)是中国数学论文产出的最大分支,对偏微分方程的二级分类进行细分,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理方程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35Q)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根据对35Q的下一级分类的追踪发现,关于KdV-like方程(35Q53)、NLS-like方程(35Q55)的论文有增加的趋势。

差分方程(39)、Fourier分析(42)、计算机科学(68)、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结合环和结合代数(16)、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等表现出下降趋势。

与《MR》收录数据的主题分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学均没有进入前5名,量子力学排到了第12位,且有下降趋势。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在《MR》中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10位,而中国数学论文中,常微分方程位居第3,计算机科学位居第11。

1993~2004年《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1993~2004年《CMDD》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93139篇。从这些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这63个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这63个数学分支的论文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些分支增长较快,如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有的变化不大,如几何学(51-52)。

通过对《CMDD》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数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有如下特点: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数学分支依次是数值分析(6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常微分方程(34)、偏微分方程(35)、统计学(62)、系统论/控制(93)、计算机科学(68)、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6.0%。

一些分支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如数理逻辑与基础(03)、矩阵论(15)、实函数(26)、测度与积分(28)、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Fourier分析(4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最优化(49),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92)、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

參一些分支所占比重下降。如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统计学(62)、数值分析(65)等。

參在排名位于前10位的数学分支中,量子理论(81)在《MR》、PRC(《MR》的中国论文)和《CMDD》中所占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其余的9个分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进人分布的前10名,例如,计算机科学(68〉在《MR》数据组的排名是第3位,到PRC和《CMDD》数据组就下降到第11位和第7位,在《MR»数据组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和第10位的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和常微分方程(34),在PRC数据组中,则上升到第5位和第3位,在《CMDD》数据组则为第2位和第3位。这些排名的变化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量子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数值分析、运筹学(含数学规划)等方面,中国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组合论(05)在《MR》、PRC和((CMDD》中所占比重较为一致,分别位居第7、第7和第8位。数据表明组合论中的二级分类图论(05C)的论文产出比例最高,对图论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几年成长较快的图论领域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图和超图的着色(05C15),其次是因子、匹配、覆盖和填装(05C70)。在图论的这两个三级分类上,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与国外非常吻合。

    本文中的“基金资助”指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资助。为统计方便,二者统一按基金资助处理。1993~2004年《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7662篇,受资助力度达到30%左右。表8显示,获基金资助的论文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中国数学文摘)>第6期附表1说明《中国数学文摘》和《CMDD》2005年收录的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达40%以上。《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特点如下:

在数量上,前10个分支领域为:数值分析(65)、系统论/控制(93)、偏微分方程(3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统计学(62)、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学(05)、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占总体产出的60.2%。

统计分析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95-2

1 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 用例分析

用例分析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 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 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 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 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 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 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 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 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 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 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 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 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