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统计与决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02

统计与决策论文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1)

 

图1 马常杰、陈守余提出的G-IDSS参考模型框架

3.结语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既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的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它不能直观、精确而灵活地描述组织对象的位置布置、空间分布等地理信息,也不能描述组织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精准农业实现的全过程均依赖于地理信息。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因此,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将GIS和IDSS结合起来,辅助决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信息是实现精准农业的核心系统,它管理所有的农业信息,并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对精准农业实施给出精准的作业方案。论文参考网。我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GIS软件在城市建设、农田规划和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已广泛应用。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用于精准农业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农田管理决策系统。将GIS与IDSS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实用化、智能化,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益将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研究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4期

[2]孔祥强.GIS与ES的结合及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3]吴雨华.国内外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概况及推广应用.农业与技术,2005年1月

[4]张卫建,卞新民,柯建国等.基于网络GIS 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 (2):23~26

[5]郑文钟,何勇,张玉林.基于GIS的农业机械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1(3):329-332,2005

[6]马常杰,陈守余.基于GIS的IDSS模型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年第2期

[7]周勇,田有国,任意等.基于GIS 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3月

[8]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3.7

[9]周舟,王秀,王俊,阎波杰.基于GIS的变量喷药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9月

[10]张梅,文静华.基于分布式Web-GIS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37-2738

[11]张东彦,杨武德,冯美臣.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2期

[12]夏敏,张佳宝,赵小敏等.基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11月

[13]郭银巧,李存东,赵春江等.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2005,13(1):95~98,102

[14]杨长保,吴秀媛,马生.基于GIS的专家系统及其在农业宏观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6 (1) :111~115

[15]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2)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一部分会计学者就在“信息系统是收集、加工、存储、输送信息的系统”意义上,确定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比较经典且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年对信息系统的定义,认为是“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过程,借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 “会计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在提供决策所需计量信息的一般信息系统中占据大部分位置。”提供的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是对“涉及到必须对稀缺资源作出选择的所有情形”提供的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也包括未来信息,“在传统的会计报告的场合,需要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有关的信息,在预算、标准成本和其他类似的场合,需要与未来计划与期望有关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了帮助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实现各主体的组织目标而设计的”;“是一种可应用于各种对象的计量和传递程序”,这个程序由鉴定开始,到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为止,认为会计的目标(而不是作用)是“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信息论是关于通讯的理论,会计信息系统论是一般信息论原理的应用,“会计还与有效的信息传递或传送相关联。”这种会计观与诺顿·贝德福德(Norton Bedford)与鲍拉道尼(Vahe Baladouni)所定义的“通讯论”有相通之处。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引出以下两个结论: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和决策者之间是一种“通讯系统”。

关于信息和信息系统的观点很多。梁战平认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事实“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或人类逻辑视野中最原始的映象。”数据“是对事实进行记录的一组符号”,信息是“既能被人认知,又能理解其现实意义的数据”,知识是信息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情报是一种为一定目的、有一定效用的可传递的知识,是一种活化了的知识”,“智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掌握事物的能力,包括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寻找最佳方案等非常广泛的能力”,最终表现为寻找最佳方案进行决策——根据“情报”采取正确的行动以“掌握事物”——直至通过对决策执行的分析获得广泛的“智能”。实际上,这是把信息定义为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深入的系统的知识,也就是说,真正的“Information”应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怎么做”的知识需要五个环节紧密相扣的信息处理过程。换言之,信息链五个要素经过连续的加工和处理层层递进,形成真正具有价值的“Information”。从加工处理角度看,信息链也是一种信息供应链,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使用和消费。有人从生态链角度研究信息链,认为信息生态链由信息供应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4类信息主体构成。会计作为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也应该是一个从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使用和消费的连续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体,包括事实(会计业务)、数据(会计记录)、信息(会计报告)、知识(会计分析)、情报或职能(会计信息使用或会计决策),从“事实”信息转化为掌握事实的能力和办法的信息,亦即由事实经过信息处理最终转化为决策信息。概言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从信息的搜集到决策的完整而连续的“信息链”。

把信息链概念运用于会计研究的文献非常少,通常是研究单个企业或以单个企业为中心进行研究,我国一些会计信息系统论者就认为企业信息链只是指企业内部会计信息链,包括企业会计信息的搜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也可以认为是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信息加工流程,其最终产品是内部和外部会计报告,并不参与决策,会计报告到决策之间的信息连接是中断的。也有人从信息生成、信息加工分析、信息基础应用和信息拓展应用来分析成本管理会计信息链,后者把会计信息处理和应用作为连续的过程,接近完整信息链的概念。

关于会计信息与决策的关系,会计“管理活动论”通常认为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参与决策。“会计工作既是一种生成信息、供应信息的工作,也是一种利用信息、参与管理的工作。”因为“决策是一个过程,不能仅看做是拍板定案的一瞬间。”决策论创始人西蒙认为,决策过程“包括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备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会计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之一,是决策活动的参加者;第二,在整个决策过程的三个步骤中,会计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分析、判断,在提出问题、制定备选方案、促成方案的选定和实施以及监控方案的实际效益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其它管理活动所能代替的。”信息与决策的分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是权力制约、不同知识和能力人员的配置问题,没有本质和严格的界限,“就以最高领导人拍板定案而言,也是指从诸多方案中最后选取一种。如果领导人选择的是由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提出的方案,则这种决策从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看,你能说财会部门没有参与决策吗?!”而且,“处理经济信息和利用经济信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经济数据,反映经济动态,预测经济前景,规划决策未来是结合在一起的。”显然,“管理活动论”者认为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部分,这样的“会计信息系统”既处理信息也运用信息参与决策,二者无法截然分开。但是,从现象上看,这似乎只适用于内部管理会计。

会计信息提供者与决策者之间是通讯系统吗?会计报告与决策之间是断开的吗?会计信息系统仅仅利用会计信息“参与”管理和决策吗?企业外部会计报告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连续?以上现象能否用一个统一的信息链理论加以解释?

为了论证和探讨企业会计信息与决策之间的关系,本文拟通过观察和描述现实,运用“还原”式分析方法,遵循“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的研究范式,引入以下概念:经济利益会计,个人会计系统;提出4个假设:(1)会计的对象是经济利益;(2)会计的基本主体是个人;(3)大脑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4)整个社会会计信息系统只包括一个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一个个人会计信息系统。

二、假设解释及推论:会计信息链是从事实到决策的连续过程

(一)会计对象是经济利益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仅仅是利益把我们大家联系起来”。“利益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析方法”(赵家祥,1999),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里,利益是“第一性”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人们从事生产的利益动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与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人类社会的历史根本上说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历史。

经济利益的追求是靠理性的方式实现的。马克思认为“利益不是在思索,而是在打算盘。”打算盘就是会计,在马克斯·韦伯那里就是形式理性。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复式簿记和资本核算制度是理性资本主义企业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史纲》中,韦伯甚至认为“整个经济史就是一部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史。…这种理性主义建立的基础就是簿记制。”的确,“人类最早的会计行为——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就是“由于自身对于管理生产活动与管理好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在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账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记载下来”是为了家庭和个人财务状况的优化。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主要目标是为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而设立的,无论是净损益、净权益还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都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经济利益。

无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说(葛家澍,1980等)、价值运动说(郑石桥,1993)、价值量说(吴水澎,1981等)、财富或财产说(刘文泉,1980等)、经济活动说(廖洪,1982等)、信息运动说(杨雄胜,1985等)还是产权说(赵士信,1995)、经济业务说(方正生,1995)、账说(孙诤,1994)、会计要素说(莫国强,1998)、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说(易庭源,199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说(毛伯林,1981)、经济效益和产权关系说(戴子礼、谢诗芬,1988)、资金运动和经济关系说(王庆成,1986)、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说(刘炳让,1995)、财富与价值运动和资本运动说(陶丘山,1997),本质上都是“经济利益说”。 陶丘山同志2008年出版的专著《经济利益会计》系统地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会计反映的客体是经济利益的观点,这与本文作者多年的思考暗合。

企业本质上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之间形成的契约,企业资金运动、经济活动、经济业务、价值运动等的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者的经济利益,投入要素的目的不是出自他们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要素投入的回报,所以他们的经济利益就是他们投入的要素及其回报,为此他们要设置运行会计系统并据此对经济利益的管理作出决策。

会计是对经济利益的反映和管理,“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经济利益”,最基本的经济利益是个人利益,个人的经济利益需要个人的会计加以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也就都有自己的会计核算系统。只要承认个人经济利益的存在,承认每个人都有追求经济利益极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动机,就必然承认对个人经济利益的管理,承认个人经济利益管理就应该承认作为个人经济利益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个人的“小算盘”。

(二)基本会计主体是个人 企业会计主体假设是企业。但是归根溯源,经济利益是会计的对象,个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对个人的经济利益进行管理当然只能由本人来进行(不排除部分职能交给人),对经济利益进行理性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会计,所以最基本的会计主体应该是个人。以个人为主体对个人经济利益进行记录、管理和控制的会计称为“个人会计”,类似于个人“小算盘”,其基本的职能也是通过个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的。个人会计信息系统实际上是大脑功能的一部分,通过头脑的信息处理功能实现,也可以采用“正规”、“外化的”簿记来实现。

个人会计就是通过理性的方式对个人经济利益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会计,是个人簿记和个人管理会计的融合,其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事前决策,事中记录,事后分析。事前决策是通过利弊得失的权衡比较,作出“做不做”的决策,权衡、对比和决策使个人会计的首要职能,其具体表现就是事前核算。任何决策最终都是经过个人头脑的盘算和权衡通过发表意见、命令实现的,而个人决策最终要通过大脑的信息处理实现。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受目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感情因素和传统因素影响。个人程序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与历史财务信息或其他数据化信息有关,需要对“簿记”和“头脑记忆”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而非程序化决策只有“人”的(非机器的)信息系统才可以产生,其往往跟价值观、偏好、习俗、感情甚至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有关,对于复杂的预测性信息,人的大脑还可以做出模糊化处理从而最终做出决策;决策的时间过程也比较灵活,紧急情况的决策可以通过大脑的高速权衡和信息处理瞬间完成,重大事件和非紧急情况也需要正规化的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方案选定后,个人会计信息系统会对未来做出规划和“预算”,可以是正式的预算,也可以是头脑中的规划和粗略的概算。预算制定后,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追踪记录,以便最后归纳分析和评价。记录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简单簿记形式也可以采用头脑记忆式;可以采用单式簿记也可以采用复式簿记,簿记和头脑的记忆都是分门别类存储信息的过程。“进行历史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吸取教训以作为未来的指南”。最后的分析评价一般采用对比分析和因素分析,评价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智能”,并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在汉语语境里,事后的分析评价也叫做“事后核算”、“事后算账”。对于个人会计系统来说,决策是首要职能也是最终归宿,起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会计实际上是决策导向的会计,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是决策驱动的信息系统,其性质属于事项会计系统。

与企业会计系统一样,个人会计也是一种完整、连续的信息系统或者信息处理链,包括信息搜集、确认、计量、记录、汇总和分析等信息加工环节。搜集信息就是广泛搜集与所需管理和控制的经济利益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预测性信息或历史性信息。个人头脑中的会计系统除了搜集可计量的信息以外,还搜集一些不可计量的信息;由于“有限理性”,个人不可能获取有关问题的所有信息。确认是筛选、确定计入个人会计系统的信息,如果是复式簿记还需要对筛选出的信息归类,头脑式筛选往往无法摆脱价值观、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心情等的影响但可以筛选处理无法“形式化”的信息——个人簿记作为大脑的延长实际上既扩展了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又部分摆脱了主观性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减少了处理信息的范围。计量就是选择计量工具和计量模式对筛选进入个人会计系统的信息进行赋值、计价、计分等的过程,大脑对非数量信息的计量通常与个人感受相联系,无法做到完全客观。记录就是采用头脑式或簿记式、单式或复式簿记对搜集、确认和计量的信息分门别类加以存储。汇总即归纳已经记录的零散会计信息,形成可以纵览的报告或者结论。最终产品是决策或者指令,指令转化为行为后,信息处理循环随即终止。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环境和动机的影响,环境实际上是指反映在头脑中的环境信息,动机就是人们的“感情因素”。个人是理性的,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行为决策为驱动的,是理性信息处理与感性信息处理、可计量型信息处理与不可计量性信息处理、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综合。

基于个人利益(以记录为基础)的盘算和衡量,产生了要素是否投入某个经济组织或企业的决策,从而产生了作为要素集合体和“契约集”的企业,企业会计实际上是作为要素投入者的“会计”,或者说,企业会计实际上是要素投入者个人会计的“集体”,其目的是为这些所有个人会计系统提供进一步处理或直接决策用的信息——会计报表和报表分析资料,换言之,企业会计报表实际上是要素投入者个人会计的待处理信息,作为信息处理系统,个人会计还需要对此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个人要素投入和撤出的决策指令。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要素所有者个人会计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或信息链,前者本质上是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管理好要素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归根结底,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是最基本的,现代企业会计实际上是个人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延伸。企业是由个人要素所有者提供包括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而形成的,每个要素提供者都有自己的个人会计系统,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和“小算盘”。要素的投入和撤出是由个人会计系统的集合和——企业会计系统搜集、处理信息并最终传递给个人会计系统作出决策的。企业管理会计是管理者的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实际上是资本所有者或其他要素所有者的会计;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产品是决策方案,提供的信息加工程度较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最多只到财务报表的分析,提供的信息加工程度较低。本质上,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都是为加强对要素所有者个人经济利益的管理而设置的。

三、结论:从事实到决策只是会计信息链中的信息转换

会计信息与决策之间是一个连续的信息链,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下游面向认知属性,包括“是什么”、“为什么(经过分析)”和“怎么做(决策)”各方面的信息,是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这样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链才符合英语的Information(一个由五要素构成的连续体)的真实含义。从“事实”到“智能”,从原始数据到决策或指令,整个过程形式上涵盖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本质上都是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表现,二者都是对同样的经济事实和数据的加工。二者的区别只是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更多地包含了非财务信息、智能化或非程序化决策和非理性因素,正因如此,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才符合个人的真正的全面的经济利益,由其作出的决策才更加“科学”,所以无论多么科学化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无法替代个人信息系统的决策分析。但是,在程序化决策比较多的情形下,内部管理决策指令也可以更多地交给“正规的”、“科学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在大多数领域内具有完全性、传统意义上的决策可能会不复存在。例如,在自动化工厂本来由人作的决策现在根据自动收集的信息改由机器来作。这方面的发展显示了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的结合。在此本来由管理者进行的决策可从会计信息中自动产生。”如此,就实现了“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的结合”。

会计信息系统和链接的动因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和衔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由具有经济动机的人设计并基于人的决策需要由人驱动的。企业财务会计是基于外部要素投入者管理自己经济利益的需要设立并按照其意志执行的,企业管理会计是基于内部管理者管理要素的投入和产出而设立和运行的,目的也是为了管理者自己的经济利益;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职能更是由(包含感情、欲望、动机、价值观、偏好、理性的)大脑为了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直接做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链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都是信息系统最终设计者或驱动者关心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连接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链接,经济利益的委托——关系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委托——关系。经济利益的界域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界限,经济利益界域的交叉融合决定了企业会计与个人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交叉融合——如个人独资企业。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08-03

Nuclear Accident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Attribute Theory

YANG Yang, FENG Jia-li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on the subject of the Attribute Theory's applying on nuclear accident emergency treatment. Through the Attribute Theory , transform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rinciples in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to qualitative mapping of the mathematical form. For the qualitative mapping is equivalent to the production and the ordi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qualitative benchmarks, it can induce non-ordi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yasian computing, so various decision-making rules of DS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uniform qualitative mapping and establish an uniform framework.

Key words: DDS; attribute theory; nuclear accident emergency

核应急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各种因素和属性,它和属性之间的影响和存在的各种复杂联系。只有用科学来指导决策理论和方法,并使用实时决策支持工具,以满足核应急决策的需要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科学的决策理论与其他学科的深入,它已经提出了系统的分析和决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因此,紧急从过去的经验,逐步纳入计算机工具为科学决策和智能决策阶段使用的各种决策。因此,核应急决策,必须尽可能科学的决策理论和最先进的决策支持工具的使用走上了通往核应急决策更科学化,现代化。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以在任何级别的技术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政策制定者,在相当大程度上,对系统本身和外部环境条件,如气象学(该功能依赖,辐射监测网络等)。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 指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领导科学及有关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为决策提供各种信息,辅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的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及相应的管理系统等。是最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技术决策辅助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驱动方式: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知识驱动、基于Web、基于仿真、基于GIS、通信驱动,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记为:MIS)的基础上,加上系统模型库和科学决策算法等而构成的,结合专家系统可构成一个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DSS的构建中,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为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结构模型,并提供一个科学的决策算法。

1 属性论基本理论

定性映射:若u∈A,则称u具有属于集合A的性质,记为pA(u)。又称A是性质pA(u)的定性基准,并称从X到{0,1}的映射τ:X{0,1}是性质pA(u)的定性映射,如果对任一对象u∈X,使得

成立。

属性整合:设Χ是特征函数的集合,即:={Ni(u)},则是构成一个正交函数系,即有:

u1,u2∈Ni代入可得

=1

设u∈Ni和v∈Nj是两个自变量,={Ni(u)}和'={Nj(v)}是区域集合N={Ni}的两个特征函数系,则它们的特征函数Ni(u)和Nj(v)具有下述性质

将u1,u2∈Ni,u1∈Ni和u3∈Nj代入,可得

=0

和 =1

2 核事故应急响应规则

参考国际核事故应急干预和法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我国已制定出一套早期的核事故应急措施:

1) 如果可能发生堆芯熔化事故,区域内的紧急疏散是预防性的。

2) 如果可能发生确定性影响,那么必须撤出。

3) 同一行政村的工作人员采取同样的措施(如分为17个方面:1个职位16区范围内的烟羽应急区,外区16个方向按照区统一行动)。

4) 和区域相关的剂量规则:

a) 全身有效剂量预计超过500mSv,或(和)甲状腺剂量超过5000mGy,撤离;低于50mSv,或预期剂量(和)低于500mGy甲状腺剂量,不采取措施;预期全身有效剂量50mSv~500mSv或(和)的甲状腺剂量之间的500mSv - 5000mGy,考虑是否应采取措施,以优化疏散;

b) 有效剂量全身预计超过5mSv,但没有采取疏散措施必须隐蔽,预期剂量小于5mSv,而不是采取秘密措施;预期剂量5mSv~50mSv之间,是否采取措施需要优化;

c) 预期的甲状腺剂量超过500mSv,需要采取服碘;甲状腺剂量低于预期50mSv,不采取服碘;甲状腺剂量预期之间50mSv~500mSv,是否采取措施需要优化。

5) 采取一切措施撤离前,必须确定是否可以在当时的条件下离开,例如,是否有交通堵塞,风暴,洪水,断桥的发生,而使疏散措施无法执行。

6) 位置规则

a) 如果风向变化从R1> R2时,如果R1为疏散区,则必须撤出R2区;

b) 如果风变化,24小时变化360 °,则全部撤出,从不同的方向撤出,与污染因子(风频/风速)成正比。

7) 如果为无人网格,不考虑任何干预。

8) 飓风冰雹,不要撤离,在房间里隐蔽。

9) 只有一个疏散路线,如果道路上有障碍(桥梁推力等)不撤离。

3 核事故应急属性决策模型

图1为行动流程。

在国家规定的行动规则中,其余规则可用专家系统等其他人工智能方法来实现,此处仅描述规则(3)和(4)的属性论方法描述,从而最终统一于属性论框架下。

我国为各级行政区划的集合,依属性论方法则可表示为

所得的正交模型如图2。

考虑域M是在一核事故应急区,MiM是M的子区,则映射Mi:M{0,1}为其M到{0,1}的特征函数,对任一u∈M,有:

考虑子区Mi∈M的全身预期剂量为c(Mi)∈C,b(Mi)导致Mi产生确定效应fk(Mi)∈F,且其定性基准为,则称从B×Γ到F的映射τ:B×ΓF,使得对任意b(Mi)∈B和,有:

设c(Mi)∈C是子区Mi∈M全身预期剂量,是c(Mi)导致Mi产生确定性效应fk(Mi)∈F的定性基准,则称从B×Γ到F的映射τ:C×ΓF,使得对任意c(Mi)∈C和,有:

若用表示确定性效应Fk(Mi)的真值函数,则可表示为

图3为烟雨应急区二维网格和剂量场构成的三维立方体。

最终行动规则构成如图4所示的4*4网格。

4 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

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括四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控制操作子系统CCOSY、预测子系统PSY、对策子系统CSY、决策子系统DSY。系统框架如图5:

图5

按照系统的结构,如果发生核事故,地理信息系统GIS向决策者提供对核电厂生产运行的基础数据,并把周围的环境数据作为第一级的地理、人口和其他数据的决策支持。

预测子系统PSY模块提供第二个级别的决策支持,根据气象和环境条件、烟云的方向等基本数据,估计放射性核素的空间浓度分布和相应的剂量场,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结果显示在地图上的相应区域。

对策子系统CSY提供第三级别决策支持,给出可能的核电厂应急响应措施,并计算出周围的市民可避免剂量的网格。

决策子系统DSY提供第四级别的决策支持,评估所有应急方案,以优化调度,给出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冯嘉礼.思维与智能科学中的性质论方法[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51-56.

[2] 冯嘉礼.核电站严重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及其计算机实现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

[3] 冯嘉礼,张永兴,郭勇,等.核事故应急中的贝叶斯决策模型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1(4).

[4] 冯嘉礼,冯嘉仁,詹增修.以属性为基础的知识库建库原则[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87(11).

[5] 吴钦藩,冯嘉礼,董占球,等.基于属性坐标分析和学习的评估决策模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4)

随着人们对统计数据分析的细化和深化等多方面的需求,统计数据质量观念也随之变化,学界开始从统计数据提供者、生产者和用户等多个角度来考察数据质量,准确性已不再是用户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唯一需求。为此,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统计机构从满足用户需要的角度出发完善和丰富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念。如美国的《统计科学百科全书》给出统计数据质量涵义:一是产品的质量由现在以及潜在用户对产品再使用过程中的相合性决定的;二是统计数据质量所涉及的统计数据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和期待的各个方面。欧洲统计局提出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包括数据适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取得性、衔接性、可比性、方法专业性或完全性等维度。另外,加拿大统计局、荷兰统计局等欧美统计机构给出了统计数据的不同维度框架。归纳其结论,及时性是除了准确性之外统计数据质量概念共有的内涵。

统计数据及时性是统计数据用户或潜在用户对统计数据时间的需求和期待,它是统计数据质量在时间上的体现。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及时性要求政府统计机构通过统计方法的革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措施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完善制度以便用户及时获取统计信息。一般情况下,所见文献对数据及时性是通过调查基准期与统计数据时间之间的间隔长度进行测量,认为用户获得数据的时间越早越好,并没有从满足用户对统计数据时间的需求和期待的角度进行评价,其有效性无法给出具体评判。依据统计数据及时性涵义,统计数据及时性评价是针对用户运用统计数据对未来情况预测和决策的有效性评价,如果用户获得的统计数据能对未来情况做出有效预测和决策,则说明该统计数据具有及时性,反之,则该统计数据不满足及时性要求。本文认为某一经济因素会对未来经济状况产生持续的影响,为了发挥该因素统计数据的有效决策价值,获得该因素数据的时间至少不应当超过该因素对未来经济情况产生影响的平均时间长度。基于以上思想,从该因素数据发挥效应的平均滞后时间的角度对数据质量的及时性进行诊断。

二、诊断模型的构建

(一)假设的提出区域宏观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宏观经济各个因素的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对于区域宏观经济系统,应当建立宏观经济系统模型予以描述其各个因素的数据生成原理。为了定量研究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及时性,本文对宏观经济系统有以下假设:1.宏观经济各个指标的统计数据是采用同一时间一次性。这一假定符合中国统计数据的制度,与我国统计数据的实际情况一致。2.用户需求的统计指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用线性或广义线性模型予以描述。对区域未来某期经济情况的判断总是依据现有的若干影响指标予以判断,如对区域未来某时期国内生产总水平(GDP)情况作预测,需要选择GDP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滞后变量模型,根据各影响因素指标对GDP决策的滞后期长度来确定各指标数据的及时性。

(二)诊断方法设计依据经济理论,本文认为地区生产总产值(GDP)主要受当期或过去各期的投资(I)和零售品消费(LSE)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因此,可以构建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滞后模型,具体由式(1)给出。由于决策目标变量不同,对影响变量的及时性要求也不尽相同。实际上,获取当期数据对于决策来说是最有效的数据,但是现实中也不可能实现数据即时的收集和,依据模型确定的最长滞后期对于决策目标变量来说也不合适,这时获得数据的有效性几乎不大了。因此,指标时期小于决策所需平均滞后时间长度就可以满足对目标变量的决策需要。所以,依据影响变量对决策变量的平均滞后时间(MLT)与数据时期长度进行比较,就能够评价影响变量数据的及时性水平。定义2给出的测度工具是评价一套统计数据及时性的综合工具。这里,我们是对p个指标的及时性水平求向量平均模长,其数值大小表示一套数据的及时性综合水平,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同样,当η1说明一套指标整体及时性较好,能够满足决策需要;当η<1说明一套指标整体及时性较差,不能满足决策需要。

三、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及时性诊断的实证分析

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选择全国2008—2012年季度各指标的统计数据,利用模型(1)和模型(2)的理论模型,运用EVIEWS软件估计出全国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回归方程(3):回归方程(5)的拟合优度为0.9860,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为352.4158,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回归方程中各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绝对值均比较大,说明方程参数估计结果显著。同样,通过EVIEWS软件估计出全国区域消费品零售总额(LSE)的回归方程(6):回归方程(6)的拟合优度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均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参数T检验系数显著,参数估计结果显著。上面建立的回归方程(5)和方程(6)中的各影响因素变量的滞后期长度,均依据AIC信息最小准则确定。根据全国2008—2012年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在建立的回归方程(5)、(6)的基础上,利用公式(3)计算出全国宏观经济数据:投资(I)、零售品销售总额(LSE)、地区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CZS)、财政收入(CZZ)等影响因素对相应被解释变量的平均滞后期见表1: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统计数据公布的制度,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宏观经济各季度统计数据的公布,一般都是滞后15天左右。因此有t0=1590=0.1667,将此数据代入公式(4)计算各影响因素的统计指标数据的及时性测度ηxy,具体结果由表2给出。对于宏观决策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和零售品销售总额来说,表2显示了投资、零售品销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数据质量的及时性水平。对于一套数据的及时性综合评价,依据定义的及时性综合测度工具有五个指标及时性的综合水平为η=3.9623,显然,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对于预测与决策及时性较好,数据质量的及时性水平较高。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5)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赫伯特·西蒙教授对这一决策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样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设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也可以这样说,“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注:袁宝华主编:《中国企业管理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随着现代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智)本管理”转变,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教授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是其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其优越性,正如西蒙教授所说:“我认为,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的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有关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它强调过了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把定量分析推向极端。以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决策者的智慧和推断同定量模型的解析相结合,借以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

二、管理会计的新特点

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

与上述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呈现的新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新方法论的开创。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本管理”的要求,以及基于对管理特性的新认识,管理会计应遵循艺术规律,开创出认识上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重于”、三个“并重”。(注: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三个“重于”是指:(1)“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正如管理大师PeterDrucker(德鲁克)所说,在管理上“我们需要的是进行衡量,而不是计算”(Weneedtomeasure,notcoun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3)悟性重于理性:是上述第2点的进一步概括:重整体的质的把握,属艺术思维;重细节的量的描述,属科学思维,艺术思维重悟性;科学思维重理性。

强调这一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例如:关于顾客满意程度消长变化的分析,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的,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影响的种种因素。

三个“并重”是指:(1)量化与非量化并重(对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难于量化的因素不强求量化,可以用其他形式如文字说明等进行反映)。(2)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如考核学习成绩,100分制是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另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把学习成绩分成3个档次。按百分制,认为得76分的人比得75分的学得好一些,是很牵强的。按五分制,认为得80分的人比得70分的学得好一些,更符合客观实际,因为80分和70分属于不同档次。(3)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也就是不把货币计量定于一尊,在管理活动中,许多因素从深层次看,是不能或不宜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如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生产安全情况、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不能完全采用货币计量形式的。

上述认识上的新方法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蕴含着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二)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主要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为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正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适应“管理决策”的要求,决策支持在不同的决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6)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引出以下两个结论: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可靠的判断和决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和决策者之间是一种“通讯系统”。

关于信息和信息系统的观点很多。梁战平认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事实“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或人类逻辑视野中最原始的映象。”数据“是对事实进行记录的一组符号”,信息是“既能被人认知,又能理解其现实意义的数据”,知识是信息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情报是一种为一定目的、有一定效用的可传递的知识,是一种活化了的知识”,“智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掌握事物的能力,包括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寻找最佳方案等非常广泛的能力”,最终表现为寻找最佳方案进行决策——根据“情报”采取正确的行动以“掌握事物”——直至通过对决策执行的分析获得广泛的“智能”。实际上,这是把信息定义为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深入的系统的知识,也就是说,真正的“Information”应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怎么做”的知识需要五个环节紧密相扣的信息处理过程。换言之,信息链五个要素经过连续的加工和处理层层递进,形成真正具有价值的“Information”。从加工处理角度看,信息链也是一种信息供应链,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使用和消费。有人从生态链角度研究信息链,认为信息生态链由信息供应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4类信息主体构成。会计作为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也应该是一个从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使用和消费的连续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体,包括事实(会计业务)、数据(会计记录)、信息(会计报告)、知识(会计分析)、情报或职能(会计信息使用或会计决策),从“事实”信息转化为掌握事实的能力和办法的信息,亦即由事实经过信息处理最终转化为决策信息。概言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从信息的搜集到决策的完整而连续的“信息链”。

把信息链概念运用于会计研究的文献非常少,通常是研究单个企业或以单个企业为中心进行研究,我国一些会计信息系统论者就认为企业信息链只是指企业内部会计信息链,包括企业会计信息的搜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也可以认为是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信息加工流程,其最终产品是内部和外部会计报告,并不参与决策,会计报告到决策之间的信息连接是中断的。也有人从信息生成、信息加工分析、信息基础应用和信息拓展应用来分析成本管理会计信息链,后者把会计信息处理和应用作为连续的过程,接近完整信息链的概念。

关于会计信息与决策的关系,会计“管理活动论”通常认为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参与决策。“会计工作既是一种生成信息、供应信息的工作,也是一种利用信息、参与管理的工作。”因为“决策是一个过程,不能仅看做是拍板定案的一瞬间。”决策论创始人西蒙认为,决策过程“包括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备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会计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之一,是决策活动的参加者;第二,在整个决策过程的三个步骤中,会计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分析、判断,在提出问题、制定备选方案、促成方案的选定和实施以及监控方案的实际效益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其它管理活动所能代替的。”信息与决策的分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是权力制约、不同知识和能力人员的配置问题,没有本质和严格的界限,“就以最高领导人拍板定案而言,也是指从诸多方案中最后选取一种。如果领导人选择的是由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提出的方案,则这种决策从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看,你能说财会部门没有参与决策吗?!”而且,“处理经济信息和利用经济信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经济数据,反映经济动态,预测经济前景,规划决策未来是结合在一起的。”显然,“管理活动论”者认为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部分,这样的“会计信息系统”既处理信息也运用信息参与决策,二者无法截然分开。但是,从现象上看,这似乎 只适用于内部管理会计。

会计信息提供者与决策者之间是通讯系统吗?会计报告与决策之间是断开的吗?会计信息系统仅仅利用会计信息“参与”管理和决策吗?企业外部会计报告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连续?以上现象能否用一个统一的信息链理论加以解释?

为了论证和探讨企业会计信息与决策之间的关系,本文拟通过观察和描述现实,运用“还原”式分析方法,遵循“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的研究范式,引入以下概念:经济利益会计,个人会计系统;提出4个假设:(1)会计的对象是经济利益;(2)会计的基本主体是个人;(3)大脑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4)整个社会会计信息系统只包括一个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一个个人会计信息系统。

二、假设解释及推论:会计信息链是从事实到决策的连续过程

(一)会计对象是经济利益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仅仅是利益把我们大家联系起来”。“利益分析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析方法”(赵家祥,1999),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里,利益是“第一性”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人们从事生产的利益动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与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人类社会的历史根本上说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历史。

经济利益的追求是靠理性的方式实现的。马克思认为“利益不是在思索,而是在打算盘。”打算盘就是会计,在马克斯·韦伯那里就是形式理性。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复式簿记和资本核算制度是理性资本主义企业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史纲》中,韦伯甚至认为“整个经济史就是一部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史。…这种理性主义建立的基础就是簿记制。”的确,“人类最早的会计行为——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就是“由于自身对于管理生产活动与管理好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在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账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记载下来”是为了家庭和个人财务状况的优化。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主要目标是为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而设立的,无论是净损益、净权益还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都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经济利益。

无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说(葛家澍,1980等)、价值运动说(郑石桥,1993)、价值量说(吴水澎,1981等)、财富或财产说(刘文泉,1980等)、经济活动说(廖洪,1982等)、信息运动说(杨雄胜,1985等)还是产权说(赵士信,1995)、经济业务说(方正生,1995)、账说(孙诤,1994)、会计要素说(莫国强,1998)、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说(易庭源,199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说(毛伯林,1981)、经济效益和产权关系说(戴子礼、谢诗芬,1988)、资金运动和经济关系说(王庆成,1986)、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说(刘炳让,1995)、财富与价值运动和资本运动说(陶丘山,1997),本质上都是“经济利益说”。 陶丘山同志2008年出版的专著《经济利益会计》系统地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会计反映的客体是经济利益的观点,这与本文作者多年的思考暗合。

企业本质上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之间形成的契约,企业资金运动、经济活动、经济业务、价值运动等的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者的经济利益,投入要素的目的不是出自他们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要素投入的回报,所以他们的经济利益就是他们投入的要素及其回报,为此他们要设置运行会计系统并据此对经济利益的管理作出决策。

会计是对经济利益的反映和管理,“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经济利益”,最基本的经济利益是个人利益,个人的经济利益需要个人的会计加以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也就都有自己的会计核算系统。只要承认个人经济利益的存在,承认每个人都有追求经济利益极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动机,就必然承认对个人经济利益的管理,承认个人经济利益管理就应该承认作为个人经济利益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个人的“小算盘”。

(二)基本会计主体是个人 企业会计主体假设是企业。但是归根溯源,经济利益是会计的对象,个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对个人的经济利益进行管理当然只能由本人来进行(不排除部分职能交给人),对经济利益进行理性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会计,所以最基本的会计主体应该是个人。以个人为主体对个人经济利益进行记录、管理和控制的会计称为“个人会计”,类似于个人“小算盘”,其基本的职能也是通过个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的。个人会计信息系统实际上是大脑功能的一部分,通过头脑的信息处理功能实现,也可以采用“正规”、“外化的”簿记来实现。

个人会计就是通过理性的方式对个人经济利益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会计,是个人簿记和个人管理会计的融合,其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事前决策,事中记录,事后分析。事前决策是通过利弊得失的权衡比较,作出“做不做”的决策,权衡、对比和决策使个人会计的首要职能,其具体表现就是事前核算。任何决策最终都是经过个人头脑的盘算和权衡通过发表意见、命令实现的,而个人决策最终要通过大脑的信息处理实现。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受目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感情因素和传统因素影响。个人程序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与历史财务信息或其他数据化信息有关,需要对“簿记”和“头脑记忆”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而非程序化决策只有“人”的(非机器的)信息系统才可以产生,其往往跟价值观、偏好、习俗、感情甚至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有关,对于复杂的预测性信息,人的大脑还可以做出模糊化处理从而最终做出决策;决策的时间过程也比较灵活,紧急情况的决策可以通过 大脑的高速权衡和信息处理瞬间完成,重大事件和非紧急情况也需要正规化的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方案选定后,个人会计信息系统会对未来做出规划和“预算”,可以是正式的预算,也可以是头脑中的规划和粗略的概算。预算制定后,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追踪记录,以便最后归纳分析和评价。记录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简单簿记形式也可以采用头脑记忆式;可以采用单式簿记也可以采用复式簿记,簿记和头脑的记忆都是分门别类存储信息的过程。“进行历史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吸取教训以作为未来的指南”。最后的分析评价一般采用对比分析和因素分析,评价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智能”,并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在汉语语境里,事后的分析评价也叫做“事后核算”、“事后算账”。对于个人会计系统来说,决策是首要职能也是最终归宿,起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会计实际上是决策导向的会计,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是决策驱动的信息系统,其性质属于事项会计系统。

与企业会计系统一样,个人会计也是一种完整、连续的信息系统或者信息处理链,包括信息搜集、确认、计量、记录、汇总和分析等信息加工环节。搜集信息就是广泛搜集与所需管理和控制的经济利益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预测性信息或历史性信息。个人头脑中的会计系统除了搜集可计量的信息以外,还搜集一些不可计量的信息;由于“有限理性”,个人不可能获取有关问题的所有信息。确认是筛选、确定计入个人会计系统的信息,如果是复式簿记还需要对筛选出的信息归类,头脑式筛选往往无法摆脱价值观、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心情等的影响但可以筛选处理无法“形式化”的信息——个人簿记作为大脑的延长实际上既扩展了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又部分摆脱了主观性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减少了处理信息的范围。计量就是选择计量工具和计量模式对筛选进入个人会计系统的信息进行赋值、计价、计分等的过程,大脑对非数量信息的计量通常与个人感受相联系,无法做到完全客观。记录就是采用头脑式或簿记式、单式或复式簿记对搜集、确认和计量的信息分门别类加以存储。汇总即归纳已经记录的零散会计信息,形成可以纵览的报告或者结论。最终产品是决策或者指令,指令转化为行为后,信息处理循环随即终止。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环境和动机的影响,环境实际上是指反映在头脑中的环境信息,动机就是人们的“感情因素”。个人是理性的,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行为决策为驱动的,是理性信息处理与感性信息处理、可计量型信息处理与不可计量性信息处理、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综合。

基于个人利益(以记录为基础)的盘算和衡量,产生了要素是否投入某个经济组织或企业的决策,从而产生了作为要素集合体和“契约集”的企业,企业会计实际上是作为要素投入者的“会计”,或者说,企业会计实际上是要素投入者个人会计的“集体”,其目的是为这些所有个人会计系统提供进一步处理或直接决策用的信息——会计报表和报表分析资料,换言之,企业会计报表实际上是要素投入者个人会计的待处理信息,作为信息处理系统,个人会计还需要对此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个人要素投入和撤出的决策指令。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要素所有者个人会计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或信息链,前者本质上是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管理好要素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归根结底,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是最基本的,现代企业会计实际上是个人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延伸。企业是由个人要素所有者提供包括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而形成的,每个要素提供者都有自己的个人会计系统,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和“小算盘”。要素的投入和撤出是由个人会计系统的集合和——企业会计系统搜集、处理信息并最终传递给个人会计系统作出决策的。企业管理会计是管理者的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实际上是资本所有者或其他要素所有者的会计;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产品是决策方案,提供的信息加工程度较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最多只到财务报表的分析,提供的信息加工程度较低。本质上,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都是为加强对要素所有者个人经济利益的管理而设置的。

三、结论:从事实到决策只是会计信息链中的信息转换

会计信息与决策之间是一个连续的信息链,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下游面向认知属性,包括“是什么”、“为什么(经过分析)”和“怎么做(决策)”各方面的信息,是由“事实(Fact),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智能(Intelligence)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这样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链才符合英语的Information(一个由五要素构成的连续体)的真实含义。从“事实”到“智能”,从原始数据到决策或指令,整个过程形式上涵盖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本质上都是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表现,二者都是对同样的经济事实和数据的加工。二者的区别只是个人会计信息系统更多地包含了非财务信息、智能化或非程序化决策和非理性因素,正因如此,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才符合个人的真正的全面的经济利益,由其作出的决策才更加“科学”,所以无论多么科学化的会计信息系统都无法替代个人信息系统的决策分析。但是,在程序化决策比较多的情形下,内部管理决策指令也可以更多地交给“正规的”、“科学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在大多数领域内具有完全性、传统意义上的决策可能会不复存在。例如,在自动化工厂本来由人作的决策现在根据自动收集的信息改由机器来作。这方面的发展显示了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的结合。在此本来由管理者进行的决策可从会计信息中自动产生。”如此,就实现了“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的结合”。

会计信息系统和链接的动因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和衔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由具有经济动 机的人设计并基于人的决策需要由人驱动的。企业财务会计是基于外部要素投入者管理自己经济利益的需要设立并按照其意志执行的,企业管理会计是基于内部管理者管理要素的投入和产出而设立和运行的,目的也是为了管理者自己的经济利益;个人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职能更是由(包含感情、欲望、动机、价值观、偏好、理性的)大脑为了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直接做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链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都是信息系统最终设计者或驱动者关心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连接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链接,经济利益的委托——关系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委托——关系。经济利益的界域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界限,经济利益界域的交叉融合决定了企业会计与个人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交叉融合——如个人独资企业。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7)

1 贝叶斯理论的发展

总体来说,贝叶斯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736年Thomas Bayes提出了重要的贝叶斯定理,1763年其遗著《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被他的朋友Richard Price整理发表,贝叶斯理论的价值才被世人认识,贝叶斯理论开始莫基。随后,Laplace等作了进一步的工作,目前以他姓名命名的定理的现代形式实际上归功于Laplace 。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贝叶斯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60、70年代以来,其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贝叶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推广中来,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贝叶斯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具有多分支的理论系统。

2 贝叶斯决策理论

贝叶斯理论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就是贝叶斯决策理论。贝叶斯决策(Bayesian Decision Theory)就是在不完全情报下,对部分未知的状态用主观概率估计,然后用贝叶斯公式对发生概率进行修正,最后再利用期望值和修正概率做出最优决策。

贝叶斯统计理论与最优决策的结合,首先在商业和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其次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其概念和方法在社会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系统运筹、医疗诊断等。

3 贝叶斯决策方法简介

贝叶斯决策方法主要包括经验贝叶斯决策、两阶段贝叶斯决策和序贯贝叶斯决策三种方法。

3.1 经验贝叶斯(Empirical Bayes,简称EB)决策

经验贝叶斯决策的主要工具是经验贝叶斯方法,该方法由VonMises提出,被Robbins所广泛发展。其基本思想是在已知状态参数向?兹=(?兹1,?兹2,…,?兹p)各分量之间结构关系的前提下,使用当前抽样数据及有关历史数据对先验分布的一些数字特征进行统计推断。它在未知θ是低维还是高维时,处理问题特别有效。这种方法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假设θ的先验分布属于某一含有未知超参数的分布族,通过利用观测数据来估计其中的未知参数,这种方法称为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简称PEB方法。

3.2 两阶段贝叶斯决策

两阶段贝叶斯决策是以先验两阶段确定理论为基础的。在第一阶段,记π1(θ | λ)为参数的未知先验分布,其中λ为一超参数,这儿我们不直接对参数兄作估计,而是代之以元有第二阶段的先验分布π2(λ),它可以是一个合适的正常先验,但常常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无信息先验。类似于经验贝叶斯决策,这种方法也可以分为“可交换”和“一般意义下的”两种情况。

3.3 序贯贝叶斯决策

序贯决策是一种多级决策的方法。该决策过程是序贯进行的,类似于序贯概率比检验。它是在每次试验(或抽样观测)之后,进行一次统计推断,看能否决定采取某种行动,若能,则做出决策,否则,则再进行一次试验。因此,序贯决策的目的是在试验次数随机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较小的样本进行统计推断。序贯贝叶斯决策根据不同情况又分为三种:(1)最佳固定容量的序贯贝叶斯决策;(2)序贯贝叶斯因子检验法;(3)决策树法。决策树用一些标记符号表示决策者所能采取的各种行动路径,通过树枝状展开,并利用概率表达其中的可能状态,经运算得知采取每种行动路径后能够获得的期望值。

4 贝叶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

贝叶斯方法属于风险性决策方法,决策者虽不能控制客观因素的变化,但却掌握其变化的可能状况及各种状况的分布概率,并利用期望值即未来可能出现的平均状况作为决策准则。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常态,贝叶斯方法不是使决策问题完全无风险,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增加信息量使决策中的风险减小。关于贝叶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深入到各个方面。

4.1 数量遗传学中QTL作图的贝叶斯方法研究

在许多复杂情况下.贝叶斯统计方法比经典数理统计方法能更直接解决问题.且可有效整合部分先验信息.但其需要高强度计算的特性曾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以及MCMC算法的不断提出.贝叶斯方法已被用于群体遗传学、分子进化、连锁作图和数量遗传学等研究领域.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数量遗传学中QTL作图的贝叶斯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的。

4.2 贝叶斯网络的研究进展

贝叶斯网络在经济和医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其发展前途,这些应用通过正在建成许多应用模型用于预测石油和股票价格、控制太空飞船和诊断疾病等等不断地渗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除此之外贝叶斯网络还被应用于信息恢复诊断与故障检测、工业方面、电讯通信业、交通管理、文化教育和国防系统等各个领域。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贝叶斯网络这样的概率推理技术从不完全的、不精确的或不确定的知识和信息中做出推理。

4.3 贝叶斯数据挖掘算法在反垃圾邮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垃圾邮件越来越多地充斥着人们的邮箱,部分学者开始研究现在反垃圾邮件的技术,研究了用来评价垃圾邮件分类方法的语料库和评价体系,着重对贝叶斯理论和贝叶斯参数估计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以下的研究成果:(1)在贝叶斯分类器的工作原理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朴素贝叶斯反垃圾邮件模型;(2)在贝叶斯分类器的工作原理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邮件分类方法――贝叶斯参数估计邮件分类,设计实现了基于贝叶斯参数估计的反垃圾邮件模型;(3)通过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邮件过滤实验比较,证明在邮件分类中基于贝叶斯参数估计分类方法比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具有更高的召回率、正确率和F值。基于贝叶斯参数估计的邮件分类算法为解决目前困扰人们的垃圾邮件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4.4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水文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水文模型接受水文、气象等多种输入,运用了许多水文模型与参数,依赖于对输入、输出信息进行解释的专家们的判断,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水文预报必然存在不确定性。水文模型不确定性是水文预报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之一,该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并制约着防洪决策的正确性。水文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消除或减少该不确定性。

贝叶斯概率水文预报突破了常规确定性水文模型在信息利用方面的局限性。经美国国家气象局的实际应用表明:不管水文预报的不确定性有多大,总可以保证从概率水文预报中获得正的经济效益。概率水文预报是水文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预报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引起国内外水文界的兴趣和关注。

5 结语

从1736年出现贝叶斯理论至今,贝叶斯理论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虽然贝叶斯理论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性,但是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贝叶斯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施锡铨,范正绮.决策与模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8)

作者简介:胡志华(1980-),女,河南商丘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机械学院,讲师;王瑞莲(1976-),女,河南南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高【2010】1047-25号)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86-02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类、信息类、机械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熟练掌握这门课程,是为专业课奠定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堂理论教学结束后需要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但实验成绩的评定通常情况下是把每个学生所做的每个实验分数进行“和平均”得到一个最终的分数即为学生的总成绩,依此分数确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等级。基于对教学的改革,衍生了对成绩评定方法的优化研究。文献[1]把灰统计方法应用于创新型实验成绩的评定,但是该方法在确定学生的成绩为“优秀”或者是“良好”和“及格”与“不及格”时有争议,本文采用改进的灰统计的方法,用于确定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总成绩,使该课程实验成绩的最终确定更有理论依据,为教学成绩的确定提供经验。

一、建立灰统计模型

1.样本矩阵

每个学生做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个数n=8,分别为:实验1: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实验2:线性定常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3:线性系统稳态误差的研究;实验4: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实验5: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实验6: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实验7:具有内部模型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实验8: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

假设有m个学生,这m个学生做的n个实验成绩就构成统计矩阵D:

假设第m个学生的第n个实验分数属于统计灰类k,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大类,分别记为k1(优),k2(良),k3(中),k4(及格),k5(不及格)。

2.灰类白化函数

文献[1]中的白化函数定义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分数在[90,100]和[0,60]这两个范围内定义的灰类白化函数表达式为1,和其他范围分数段的灰类白化函数表达式定义不同,相比之下,对[90,100]和[0,60]这两个范围内得出的白化函数值要偏大,即容易把接近于“优秀”的“良好”得出“优秀”的成绩,容易把接近于“不及格”的“及格”成绩得出“不及格”的成绩,文献[1]中的算例也是这样的结果。基于这个原因,考虑采用表2所示的白化函数表达式。

3.计算k类决策系数nmk及综合决策系数nm

计算k类决策系数nmk:nmk为第m个学生属于第k个灰类的系数,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m个学生第n个实验的成绩所提供的决策量白化值。

计算综合决策系数nm的公式如下:

k类决策系数nmk及综合决策系数nm计算结果见表3。

4.计算决策权

决策权rmk为第m个统计指标对灰类k的灰评估值,采用公式如下:

决策权向量表示第m个在不同统计灰类下的权。

5.判断灰类

若决策权向量中第k*个权rmk*最大,即:

则第m个指标属于第k*个灰类。

二、应用实例

假设某年毕业设计成绩样本如下表3。

灰统计计算结果如表4。

可见这5个学生的决策权向量:

由决策权向量即可得出这5个学生属于的灰类:

R1k*=max(r1k)= max(r11)=0.257,学生1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1灰类,即为优秀;

R2k*=max(r2k)= max(r21)=0.254,学生2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1灰类,即为优秀;

R3k*=max(r3k)= max(r34)=0.223,学生3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4灰类,即为及格;

R4k*=max(r4k)= max(r45)=0.232,学生4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5灰类,即为不及格;

R5k*=max(r5k)= max(r53)=0.226,学生5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3灰类,即为中等;

R6k*=max(r6k)= max(r64)=0.217,学生6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4灰类,即为及格;

R7k*=max(r7k)= max(r74)=0.218,学生7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4灰类,即为及格;

R8k*=max(r8k)= max(r82)=0.232,学生8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属于k2灰类,即为良好。

三、分析与比较

“改进和平均”方法就是把每个学生的8个分数去掉1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平均,对这8个学生8个成绩采用“和平均” 、“改进和平均”、“灰统计”和“改进灰统计”的方法得出的成绩的等级进行比较,如表5。

由表5知,采用文献[1]中的灰统计方法得到的学生成绩等级与用“和平均”和“改进和”平均方法得到的成绩等级基本相同,但是“学生3”的成绩用这两种方法区别较大,和平均方法“学生3”的成绩评定等级为“及格”,而用灰统计方法得到的成绩是“不及格”,采用“改进灰统计”方法得出的成绩等级也是“及格”。另外,按照文献[1]中所述,用“灰统计”方法得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各位老师给“学生3”的成绩评定分散较大所致,即为各个老师对这个学生的成绩分歧较大造成,但是看“学生4”和“学生6”,各老师对这个学生打分的分散性更大,但是与“和平均”的成绩等级一样,只有“学生7”符合文献[1]所述结论,因而考虑采用改进的灰统计方法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总成绩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吴石林,等.创新型实验成绩的灰统计评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132-134.

[2]邓聚龙,等.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彭计红.高等教育中平时成绩评定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6-246.

[4]罗晓琴.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102-10.

[5]刘宏超,岳红云.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学生成绩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57-58,60.

[6]张志英.模糊评价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3):467-470.

[7]张陆.基于灰统计模型的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评估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06,(12):51-52.

[8]张继东.AHP方法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8,(4):82-84.

[9]张峰,胡艳连.模糊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10-13.

[10]黄淑兰,郑承志.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灰色综合评价[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6-50.

[11]江捷.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6):21-22,30.

[12]罗忠.大学课程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5):31-34.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9)

主管单位:湖北省统计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6487

国内刊号:42-1009/C

邮发代号:38-15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统计与决策》(半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统计刊物。本刊立足统计理论,关注经济热点,推介决策方法,传递学术信息。

本刊特色

观点新颖,内容务实,风格泼辣,统计与决策结合,理论实务并重。

读者对象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10)

0世纪60年代,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范围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价值计量为主要方式,以反映经济事项成果和现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反映除价值计量以外的、影响经济事项运行趋势的各类信息。在此背景下,美国会计学者乔治・索特(George H・Sorter)提出了全新的事项会计理论(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以各种信息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为目标,以提供原始或者汇总程度很低的经济事项信息为要素,并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由不同的具有个性化需求的报表使用者根据自身经济决策的需要,对采集的原始经济事项信息进行个性化选择、处理和加工,生成适合其自身决策模型所需的信息系统,能有效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

一、事项会计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会计理论相比,事项会计理论在目标、要素、计量属性和应用条件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事项信息的个性化和有用性为目标。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是事项会计理论产生的环境基础,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依赖于个人的偏好、期望、认知能力、心理类型及决策模型。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提供结构性的、满足共同信息需求、反映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因而忽略了这一个性化特点,难以适用于信息使用者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与信息使用者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缺乏相关性。基于此,事项会计理论更强调会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的个性化和有用性。

(二)以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为要素。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方法,对各类经济事项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汇总而成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以信息使用者需求已知为前提假设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信息需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非对所有使用者都适用。事项会计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可预知为假设,以反映最原始、汇总程度最低的事项信息为要素,在日常核算中,只对各项经济事项的信息进行原始确认和计量、存储、传递而不进行处理和汇总,认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人员在信息处理和汇总过程中渗合一些会计职业判断、政策选择、主观估计,最大限度的保持事项信息的原汁原味和真实性,让各种不可预知的信息需求者有更大的选择和操作空间,对信息进行重构。

(三)具有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本身不具有货币量化的特征,也无法对其进行价值计量,如人力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公众形象等。事项会计认为如这些资源不被纳入信息报告系统中如实、准确、全面的向信息使用者反馈,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公允表达和信息质量。同时,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非货币性资产事项将与货币性资产事项存在缺乏逻辑统一的配比,难以客观、公允、准确的反映经济事项的实质。因此,事项会计理论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扩展为包括非财务信息、机会成本信息在内的更多类型的信息,以实物数量、文字、图表等方式,对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社会责任等事项信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映;并对各种资产事项、采用除历史成本以外的现行成本、回收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全面立体反映。认为这样,将能更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事项会计理论走向实务成为可能。一个企业或者报告主体原始的或者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势必是繁杂和庞大的。如何有序、高效的记录、采集、存储这庞大繁杂的事项信息,对信息载体有很高的要求。大量的事项信息不经过筛选、汇总,直接面对信息使用者,如何由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模型需要进行海量筛选和汇总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对信息传送和处理工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这两点原因,事项会计理论在1969年提出后,一度陷入困境,无法从理论走向实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使大容量存储、处理、传输信息成为可能,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商业和财务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成熟使用,为事项会计由理论走向实务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事项会计的认识误区

事项会计理论从会计信息的目标、要素、计量属性和方式等方面提出全新观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过分关注于对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在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研究中,过分强调了事项会计在解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方面的优势,认为事项会计取代传统的会计是解决信息使用者需求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会计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如何构建事项法下的信息系统和报告体系成为事项会计理论关注的重点。考虑到事项会计将信息处理的量度权赋予了信息使用者本身,会计主体如何按照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的需求确认和计量原始事项信息,又成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面临的新问题,这一问题本身与传统会计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同一命题,又将问题转回到传统会计本身的缺陷,成为了理论死结。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对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过份关注,在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各自作用和之间关系的认识上,缺乏科学和理性的思维。

(二)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需求多样化和决策模型的个性化。我们从考察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经济主体信息使用者无非有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商、客户、合作者和社会公众等几类,无论信息使用者数量多么大,需求如何多样化、决策模型如何个性化,都离不开这几种基本的类型。经济主体的事项信息,都可以站在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商、客户、合作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按照这几类基本需求,构建出具有一定规律性、普遍适用性的信息系统;所不同的是具体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详尽程度、综合程度的要求不同。事项会计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需求多样化、决策模型个性化,忽略了信息使用者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过分强调事项信息的原始性。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传统会计对经济活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会掺合一些经济主体自身的利益因素、使会计信息“天然失真”,因而要求经济主体提供“原汁原味”的事项信息,只对事项信息进行原始的确认和计量、存储、传输,而不进行加工。但由于构成经济主体一系列活动的各类事项数量较大、信息较为庞杂,如全面确认和计量、存储这些信息,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信息超载、信息混淆等一系列问题,反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个经济主体原始的、汇总程度较低的单个事项信息,也难以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都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归类和汇总。与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相比,事项会计过份的强调了事项信息的原始性。

(四)过分强调非价值计量因素的主导性。人力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公众形象等不具有货币计量属性的这些企业资源,它的占有和使用情况没有被纳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如实、准确、全面的向信息使用者反映,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公允表达和信息质量,但这些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价值增值程度,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主体的价值反映,包含着这部分非货币属性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为使会计信息尽量公允、准确、全面的反映全部资源对经济主体各类事项的作用和影响,尽可能以实物数量、文字、图表等方式提供包含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社会责任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不等于说,这些信息将作为与财务信息同等重要的内容,成为重新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

三、对发展事项会计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事项会计理论对传统会计在信息系统及报告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对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并更好的发展事项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重视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会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准则、原则、方法,基本反映了各类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按照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汇集起来的经济活动信息,基本涵盖了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真实、准确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事项法下,信息处理的主体产生了变化,但构成经济活动的基本事项单元是相同的,信息使用者也可能会按照与传统会计相同的规则和方式重构事项信息,无论是事项会计还是传统会计,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我们发展事项会计理论,是为了弥补传统会计信息报告系统在披露信息上的不足,而不是以事项法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和报告体系取代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及报告体系。确立以传统会计信息及报告系统为主要形式,将事项会计强调的原始或者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作为传统会计信息及报告系统延伸查询的补充系统,是发展事项会计的正确思路。

(二)正确认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的内在统一。传统会计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会计目标,与信息使用者对经济事项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将二者人为割裂开来的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信息使用者决策首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从经济主体特征看,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和委托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反映经济主体现状和成果的传统会计信息,被用于契约的订立、执行、监督和激励经营者的作用仍会占主导地位。从信息使用者需求看,无论决策模型如何多样化和个性化,最能体现一个经济主体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是基于此基础之上的决策模型,才最具效率性和有用性。确立以受托责任为基础、决策有用性为方向的会计目标,是事项会计理论发展目标的正确选择。

(三)在核算单独事项信息的基础上反映综合事项信息。经济主体的任何单个事项之间,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寻找出具有内在特征的联系,可以依据这些内在联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和汇总。例如将一个企业的事项分为价值活动、业务活动、管理活动、特征属性四类;价值活动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事项;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筹资、投资和经营等事项,筹资事项可以进一步分为权益和负债筹资事项,投资事项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权益和负债投资事项,经营事项可以分为采购、生产、销售等事项;管理事项可以分为战略、计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事项;特征事项可以分为人事、组织、科研、文化、哲学、理念等事项;对这些事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到每一个具体业务,就是原始的事项单元;反过来,原始的事项单元,可以分层次汇总,综合为这几类事项。因此,事项会计下,会计人员在确认和记量单个事项信息的基础上,应根据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准则进行汇总,体现综合事项信息,是事项会计理论发展要素的正确方法。

(四)在反映价值属性的基础上体现非价值属性。经济主体的全部事项和活动,是紧紧围绕着实现价值增值来展开的,价值属性不仅是经济主体各项价值事项的计量属性,更是经济主体自身的属性。兼顾到经济主体特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以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价值属性是反映经济主体共同特征的基本属性,非价值属性是反映经济主体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重要属性”。在对各类原始事项单元进行确认和计量时,不仅要按照传统会计的六要素,对价值活动类事项和业务活动类事项进行价值确认和计量,也要将事项单元本身的特征和属性作为要素,对管理事项和特征事项进行非价值确认和计量,这样,才能综合反映一个经济主体的特征和属性。

(五)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建立事项确认和计量的核算系统和数据库。前面提到的核算单独事项信息以及反映综合事项信息,价值计量以及非价值计量,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我们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按照当前传统的财务账务系统的辅助核算方式,对一个事项单元,进行多维的确认和计量,先确定不同的价值属性,赋予价值,再根据不同的非价值特性进行非价值赋值,或者根据事项类别进行单独的价值或非价值赋值。这样,输入账务系统的每一个事项单元,都包含了多维的信息。在数据库中,即可以按照价值事项模块、业务事项模块、管理事项模块、特征事项模块进行归类和集合,汇总出各自不同的综合值,也可以进行单个事项单元的查询。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决策需求,从数据库各模块中调取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事项信息,以满足决策需求。

综上所述,事项会计在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需求方面,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革命和突破,但事项会计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使事项法本身的缺陷和特征一样与生俱来。只有在对传统会计与事项会计,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之间内在关系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以单个事项确认和计量为基础反映综合事项信息,在价值计量基础上进行非价值计量,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才有可能更好发挥事项会计法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George H sorter 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1).

2.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统计与决策论文篇(11)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现代企业;财务规划 

管理会计的诞生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应对环境变化与风险防范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我国管理会计仅仅在部分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还有很多企业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仍然是任重道远。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执行性管理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后的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阶段。现代意义的管理会计阶段又可以分为决策性会计管理阶段和战略会计管理阶段。决策性管理阶段的着眼点在于通过信息的收集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战略会计管理则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和评价服务。 

这三个阶段的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还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落后和管理会计理论自身不完善等原因,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成本管理会计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亟须发展创新 

成本会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一直受到我国企业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已经不能准确计算出产品成本。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涌现,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标杆管理等也使成本会计理论不得不进行发展和创新。这些理论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许多管理理论与方法还不能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 

(二)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于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具体的决策分析方法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成本决策、存货控制决策、投资决策等等,相应的理论有保本理论、边际理论、增量理论和差异分析等。然而,这些理论在我国的企业中却缺乏应用价值,这和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是分不开。一些管理会计理论涉及的方法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很多都是不成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如数学分析模型、矩阵代数模型等深奥难懂,并且获取所需资料的成本太高,从而在企业中难以应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普及程度不高 

相比较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设计的空间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还将视角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收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由于专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师的缺乏和管理者的战略意识不足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环境的高要求等内外部原因,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提升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入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1.引进作业成本及作业管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扭曲的问题,而且它所提供的有关资源耗费、成本动因等信息。为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成本管理内容,使其更加全面。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做法中的生产过程成本管理,还应该包括供应成本管理和销售成本管理,使产供销在整个成本管理中互相作用,为资金使用管理、营销渠道管理等提供决策依据。 

3.完善成本管理方法,使其更加科学。积极引入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与考核。事前预测可以使工作更加严谨,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事中控制是成本计划顺利实现的保证。事后分析和考核则可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提供经验与教训。 

(二)加强管理会计增强理论实用性,推进决策科学化 

1.开展案例研究,完善理论体系。由于一些管理会计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或者是将其付诸于实践花费太大,管理会计研究人员亟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管理会计职管理组织是开展案例研究,完善会计管理体系的当务之急。 

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管理会计应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管理会计的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模型得以应用。目前,我国企业应用最多的是会计核算系统,而管理会计系统应用不足,难以发挥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析、财务规划和预测决策、企业经营活动与效益评估、内部责任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有关企业情况的信息。同时,管理者依靠量化数据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高了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3.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企业高层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作用发挥的程度。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决策时,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的运用效果。管理会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它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知识层次和更全面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懂得数学、运筹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合格的会计人员,便很难将现代管理会计应用于实践。

(三)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拓展企业管理范围 

1.营造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环境 

第一,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融合企业内外部各种管理资源,将传统的管理会计提升到战略管理会计的高度。推广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相关应用软件的研发力度,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 

第二,引进和培养战略管理人才。作为战略会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熟知会计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具有战略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和敏锐的洞察力及准确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