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4:32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1)

一、我国市场对于翻译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在我国,翻译市场在近年以来发展欣欣向荣。而一般来说语言类的服务依据流程可以分成较多的阶段,从刚开始的启动阶段,到进一步的计划阶段,再到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收尾。在启动阶段主要是去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以及项目的一些文档以及信息;进而在计划阶段可以与客户进一步的进行协商报价以及文件分析;在实施的阶段进行包括预处理、校对、实时翻译以及质检等较多方面;最后是项目文档的具体备份以及总结反思工作。

而翻译工作的这些步骤随着翻译市场的不断扩大,更加的严谨细致,而语言服务类的企业在进行招收人才的同时需要重视应聘者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并且侧重对于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使用情况。对于翻译人员来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有着更高的行业水平。当前翻译人员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翻译人员和机器的竞争,更是翻译人员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之间的博弈。理想的一位翻译人员应当有着扎实的翻译基础素质、优质的双语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灵活运用工具辅助这些素质,简而言之,一位理想译者应当懂得双语、文化及专业知识,在翻译技术上也可以灵活运用。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种类及其影响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和纯粹的电脑翻译不同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是通过翻译记忆以及机器翻译和人工校对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整套人机相互配合的过程,对于非文学类型的文本翻译十分有帮助。

1.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分类。一般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可以分成两类,首先就是通用的一些软件以及硬件,这就包括较为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电子图书软件以及一些搜索引擎等,一些硬件就比如可擦写的光驱、数码的相机以及一些扫描仪器等,在这其中OCR在翻译前的语言文件处理过程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较多的范羽原文件都是格式较多的,对于一些图片格式的文件尤为如此,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软件当前并不能够精确的识别以及编辑图片之间的文字,而在这点上只能借助于OCR的软件技术进行实施,而这也是翻译人员处理翻译前源文件的重要工具之一。

另外一种就是较为专业的翻译软件,这些软件当前主要包括雅信CAT、雪人CAT以及朗瑞CAT等等。这些软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简单机械但是重复的工作劳动移交给计算机,而更好的辅助翻译技术人员进行翻译,同时还可以帮助工作项目进行一定的处理以及分析,能够很有效的帮助翻译人员建立起翻译分工明确并且有效的整合机制,实现更为流畅化的翻译工作进程。

2.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于译者的影响。一般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关注的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计算机软件来提升人工翻译的效率,从而保证人工翻译的效率,保证进一步人工翻译的质量,这种技术的核心也就在于翻译的记忆。翻译的记忆可以在一定基础上记录以及存储相关内容,可以较为显著的提升后续的翻译任务的效率,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翻译工作者减缓工作的压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以便其进行更多的翻译任务。而建立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系统的结构也有着一定得又是,例如可以较好的提升翻译的相关效率,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可以有效削减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也可以确保翻译文本与源文本的意义一致性,在整体翻译中,一个源文件通过多人进行合作,可以十分有效的规避翻译语言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应用术语的库就可以确保翻译文本与源文本的一致性,从而保证着翻译的质量;另外一方面这种系统结构的运用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将翻译效率大大的提升,从而保证整体翻译的质量,而通过降低翻译的成本、记忆库的数据也可以进一步加快翻译的过程,使得效率得以提升。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中的学习资源

在当前所流行的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中,都会提供相关的使用手册和视频演示,这些开放式的学习资源十分有助于翻译人员去了解和学习。如国内的译群网就为初学人员提供了很多的学习经验,并且开放平台让大家互相交流,这些学习机会可以十分有效的帮助翻译人员去了解信息时代的语言服务类工作具体进程及其研究方向。

四、小结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2)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风景园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甚至在争论都市计划或是对社区环境议题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根茨乐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的人聚集在一块儿,就某一项任务如何进行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决定出该图案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艺文活动”。将翻译工作坊引入到高校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是在整个课堂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进行各自的翻译活动。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最终版本译文的产生,更注重的是学生在翻译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彼此之间的协作精神。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翻译能力。

二、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过程

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

1. 译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了教师对于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翻译理论的讲解和翻译材料的准备。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学生要想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就必须要对内外一些先进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活动。另外,此篇论文是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探讨的是校企合作之下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所以在翻译材料的准备上,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水平采用企业所提供的真实的翻译案例。这样的翻译材料能让翻译工作坊更加贴近于真实的工作环境。

2. 翻译阶段。教师将译文下发给每个小组。教师需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就所下发的翻译材料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文本特点、语言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讲授。教师还需要将翻译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给学生,提出翻译要求。这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之后学生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和翻译索引、查找相关翻译术语、建立相关的术语库、解决疑难词汇句法等。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协商拿出一份小组成员共同认可的译文提交上来。

3. 评价总结阶段。各个小组形成自己的译文之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自身的翻译经验进行陈述。各个小组相互批改译文,对于翻译的好与不好的地方都进行标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译文进行指导性的评价,对于各个小组存在共性问题加以详细讲述,并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总结出适合某一特定文本特点、语言特点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翻译活动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各抒己见、共同学习的平台。这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相比,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从事翻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逐步培养分析翻译问题、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译文。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学习,学生可以积累针对不同文本特点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及构建自己的翻译语料库。在学生真正走入岗位后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为独立承接翻译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3)

教育部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职业教育要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学习地点的一体化。高职教育既是学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但偏重职业训练和岗前培训。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自2000年受到了广大教育人士的推崇,特别是在理工科教学开发上。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与传统课程相比,更加强调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也受到了诸多教育者的关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翻译课程开发也是百花齐放。

1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内涵

1996年德国颁布了职业学校“学习领域”课程指南。“学习领域”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后形成的课程。“工作过程则是指在企业里,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课程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和内容在学习情景中的模拟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注重“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安排课程,借鉴职业活动流程和具体工作内容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学习领域源于职业工作领域,其课程内容也来源于工作过程,该学习方式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工作任务在职业工作中的比重和作用,培养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具备三大特点: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具有三个维度,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作过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载体”。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具有六个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它们时刻在运动变化着。第三,工作过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具有6个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课程开发与实施

2000年左右,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在高校教育特别是在理工科目教学和实训的开展中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最初在工科课程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训模式,它慢慢向其他学科渗透。翻译工作是外语外贸工作领域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组成部分,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借鉴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课程开发设计出现在高职高专院校较多,本科教育和社区教育也有,设计范围则囊括了课程开发设计、教材设计、教学模式等多个环节。翻译过程系统化教学是指由翻译工作过程常态化导出“行动领域”,再经由教学环节形成“学习领域”,最终在学习情境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1)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课程开发①首先根据“专业对应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的销售、跟单、报关、文秘、导游和翻译等岗位从业,翻译能力是其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工作流程,也为学生翻译实训限定了范围。②其次,“根据认知与工作深入规律”和我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对象等总结出企业和学生所需的翻译工作能力,由下至上倒推出所需要的知识组成,对翻译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分析基本职业能力,以此来制定学生的学习领域。③“学习情境的设计”。企业宣传资料、商务信函、商务合同、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是基本的翻译内容,应当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组织教学,课程教授与翻译实训都应成为学习情境设计的环节。(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课程的实施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教学内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联系。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制定8个学习单元,16个学习周,每周4学时。实训和授课按照1:1进行,学期中开展有偿翻译工作,让学生不断地参与翻译实训;制定课程计划时,要遵循学生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重视实训,将各个学习板块按照难易程度融入到课程内容;自查、小组检查、教师和专业人士联合评定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专业的审查获得正确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讲授实训要有机结合,重视翻译产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提高翻译质量;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到企业中学习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翻译竞赛,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丰富翻译实践,既提高专业能力又锻炼社交能力;正确评价学生,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专业教师和业内专业人士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课程反思

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课程教学模拟翻译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能力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地反思。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课程是整合翻译工作者工作开展的一般流程,并以工作中常规翻译资料为依据,将教学内容模块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按照模块依次开展教学,同时加大企业实际翻译任务的融合,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翻译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课题的开展使笔者深刻认识到工作过程系统化对翻译教学的启发,但同时课题开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设计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为就业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教学更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与功能,紧密联系了专业技能培养与岗位社会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它打破了传统学科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学习体验;它将翻译工作过程和翻译教学结合起来,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模拟翻译工作情境,团队或个人参与翻译工作任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工作过程系统化翻译教学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选材就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师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学习资源,选择学习素材和练习资料;同时教师也要对翻译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指导和不断调节工作内容;合作企业交付的翻译材料专业性强、任务时间短,这在时效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很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前期预选,对素材有一个准确把握;翻译素材的不可预知性和综合性对课程教学开展的时间安排也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翻译合作,难度大、先例少,实践中合作企业提供翻译素材(产品说明书、标书等)专业性强,实际翻译工作任务涉及的范围和深度要远远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学生在时效性和准确度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这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提出了要求,语法和写作的重要性尤其凸显。最后,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对具体工作任务的把握与理解有待进一步充实;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功底相对薄弱、有惰性,学习主动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激发。

4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加强了专业技能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高职院校翻译合作较少、企业翻译素材整合、教师和学生自身特有的特点等都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翻译教学有一定限制。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推动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需要更好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蔡永丰.基于职业情境导向的数字化翻译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4(8).

[2]韩敏.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课程与教材,2013(8).

[3]黄文韬.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析——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国际工程承包方向)笔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2(1).

[4]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专家论坛,2014(4).

[5]黎晓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应用翻译课程开发[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莫小满.基于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过程能力评价[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

[7]瞿莉莉,张克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开发[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9-03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翻译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翻译教学附属外语教学,所以翻译教学的自身特点一直被忽略。直到2006年我国才出现了翻译本科专业的试点高校,虽如此,如今翻译教学的地位并没有多少改变。这是因为人们仍认为:翻译不是一门专业,只是外语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只要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优秀就一定是翻译的专业人才。要想改变目前翻译教学的局面,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偏见及观念,准确定位翻译教学,以适合翻译教学的方法来完成翻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而旅游翻译则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既涉及翻译专业的内容又涉及旅游专业的内容,所以,更应在教学中引入适合于该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来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以达到该学科的教学目的。

一、目前旅游翻译的教学模式及现存问题

翻译教学目前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并没有相应的地位,这与我国翻译教学大环境有关。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依存于大学英语教学,它一般被视为外语教学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多部由教育部推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不谈翻译理论和技巧,也不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介绍(李忠华,2007)。自1985―2004年,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三大纲一要求。1999年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仍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能力。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则集中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由于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中处于如此的边缘化地位,面向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课程也就被设置为选修课。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翻译能力方面对学生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但并没制定出整体教学计划。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拘泥于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所谓传统,是指该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单向灌输。它注重的是学生译文,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和互动相当有限,缺少必要的合作和交流,故而不能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所谓封闭,是指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上所谓的实践都是虚拟的练习,是和市场脱钩的,根本不注重市场需求和社会应用。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只强调语言和翻译知识的传授,却轻视翻译技能的培养,根本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课堂上讲解的技巧,课后布置的作业及点评,提供的标准译文等,实际上都是些与社会或市场毫无关联的内容,教师成了唯一的评价者。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所用教材都缺少同题材和同体裁的平行文本,缺少应用类文体的常用句式,不重视文体中词句和篇章的双语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传统翻译模式的课程规划中,课堂限时,课时不足,根本完不成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基本任务,也谈不上教学效果的实现。因为对翻译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有误,所以在传统翻译模式的课程安排中,一是学生人数过多,故而教师无法逐个反馈信息,学生也无法了解自己优劣情况,因而无法保证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二是学生的英汉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故而教学互动难以进行,翻译实践无法展开,授课质量无法保证。另外,传统翻译模式的多数翻译教师都只是外语教师,他们多数缺乏翻译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甚至还仍然认为翻译就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阶段。

二、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坊(workshop),最初是指一种学习方式,不过是基于专题的研讨形式;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一种实践的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来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它并非全新事物。1919~1937年间,德国魏玛时期有一所培养工程与建筑设计人才的包豪斯学院,它的创建者即是现代建筑设计奠基人格拉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他极力倡导“技术艺术并重”,学习过程“学徒制”,学生身份“学徒工”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统称为“导师”,主要传授理论内容,并指引专业发展;而专业的技术教师统称为“师傅”,负责指导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操作的地方便是实践环节的核心课堂“工作坊”,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便就被称为“工作坊教学模式”。包豪斯学院的这种“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创新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这种知识―技术并重、理论―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着建筑设计教育(刘禹,王来福,2009)。工作坊模式也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时,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师兼教师出身的哈普林(Harplin,1916-2009)将工作坊的概念用到了都市规划中,指不同观点和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方式。自那以后工作坊的含义逐渐被推广,并成了各种有关“工作坊”的定义的基础。(李明,2010)

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过程。这个过程可融会贯通所学理论,这是其他实践模式所不能满足的。它以实践为核心,按实践要求学理论,而绝非相反。这是工作坊模式与现在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其特点如下。

1.工作坊模式指导教师是专业负责人。能够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学生所学专业,能够使用有效的实践去融会和贯通理论内容。

2.工作坊模式只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过程,不强调年龄差异。其学习只是跟着导师或其助手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则可因人而异,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好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实践学习成为适合不同人的整体性过程。工作坊的优势在于实践的过程,除导师外,过程中,学生间的学习十分关键。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还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不至于出现偏执“人才”,这点收获也是在理论课上难以得到的。

3.工作坊模式以项目为实践核心,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项目当作学习与实践的基本的方向,而项目则可以是导师承担的工程,也可以是导师根据学习进度和工程情况为学生制作的模拟项目。总之,实践活动都以具体项目为目标,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理解与学习理论。虽然工作坊强调“艺术―技术”结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它已渐渐扩展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必须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要根据实践的需求来进一步学习理论,要达到学有所用,用有所学的目的。(刘禹,王来福,2009)

三、工作坊教学模式对旅游翻译教学的启示

首先,翻译的目的是把原作最大限度呈现在译作中。若为文学翻译,文学作品本身乃艺术形象,那么翻译的任务亦即在译作中重塑原作的艺术形象。若为应用翻译,虽然翻译的任务不全是塑造艺术形象,但亦应尽可能忠实地使用译语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在翻译操作中译者最难做到的仍是艺术表现方面是否达意的问题。目前翻译界出现的问题主要,即翻译质量问题,其主因,除商业利益驱使外,仍为译者双语功夫欠缺和艺术修养不足,对翻译实践和艺术修养重视不够,花在实践的时间和精力极其不足,无疑这便是翻译质量不尽入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王东,2004)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翻译学习如同艺术学习一样,也需要一定的童子功,更需要一定的真工夫。所以说,使用一般的外语教学模式不能完全达到翻译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效果,只有引进艺术和设计的工作坊教学模式才有可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旅游专业也是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旅游翻译教学更应重视实践,一方面是旅游专业的训练,一方面是翻译专业的训练。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以艺术和设计教学的工作坊模式来进行旅游翻译教学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旅游翻译教学的步骤可设定为“分组―讨论―展示―讲评”。首先是学生分组,然后是各组讨论翻译材料,第三是各组宣讲本组译文,最后由教师结合理论进行讲评。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者、调解人、监督者和指导者,而课堂所用翻译材料则采用应用于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中的真实的内容,学生译文也就成了能直接推入市场并接受客户评价的内容。当然,这种工作坊中所需要的师资则必须是又有旅游专业经验和翻译经验,又有一定翻译理论水平的双师型师资。工作坊模式的翻译教学充分考虑到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实践性,使之完全区别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就是要把全部的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分组来进行翻译活动。其任务就是对某项实际的翻译项目进行讨论,并通过不断地协商和交流,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的译文。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在翻译、合作和讨论中学习翻译,经过大量高强度的翻译训练,就能够提高翻译能力,并通过真实材料和交互学习环境,掌握翻译方法和翻译过程的本质,为之后独立从事翻译工作、实施翻译的项目、承接翻译的任务而打下基础。(李明,仲伟合,2010)

工作坊模式旅游翻译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以“实践―理论”代替“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即以实践为核心,使理论成为实践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相反。这正是该模式与传统翻译教学最大的区别。教师根据具体项目所进行的指导过程即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教师可先讲阶段性实践目的和所需理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奔着目标,一边实践一边体会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以实际项目内容为导向。教师应选取实用性和针对性的项目内容,把基础知识、技巧方法融入到实际工作项目中,令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在学习中体验实践。

3.以实际应用或市场评估为检验标准。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与考核,除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基于理论的实践过程,即要以市场认可的标准来综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强调自学,方式多样。实践过程就是综合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更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方式可多种多样,教师的指导、学长的经验、同学交流及自我学习等。如此这般,就可让学生自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当然在这类方式下,自学尤为重要。老师不仅仅是讲述,而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进行现场指导。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可获得属于自己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张楚莺,2010)

四、工作坊翻译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前景

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在旅游翻译教学中,一方面不仅可使教师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且还可成为研究者。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首先面对市场了解市场,掌握市场翻译任务,而不是像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设计和执行能力,而且也可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利用这一模式,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会在操作中改变自己传统的翻译观,除关注语言内部的问题外,还会更多地关注语言外部的一些必要的因素,如文化、思维,还有应用的惯例和版式等。另外,学生还会摆脱依赖字典的习惯,养成利用网络手段进入搜索平行文本的路子,能使自己的思路开拓,仿写能力提高,这当然会有利于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不过在利用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必须重新制定课程体系,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责任教师及辅导团队,导引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论和实施实践,并最终解决翻译的终极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7-58.

[2]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7-49.

[3]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93-96.

[4]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3-36.

[5]王东.简论翻译的艺术性[J].暨南学报,2004,(4):98-100.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5)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会组织面临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工会工作怎样适应新的形势?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工会的历史使命,1949年12月,全总邀请苏联工会代表团来华,介绍苏联工会工作经验,指导开展工作。代表团有两个组,一个是顾问组,一个是讲师组。代表团团长是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乌克兰总工会主席柯列班诺夫,团员有苏联总工会劳动保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工资部副部长莫吉列夫。他们组成顾问组,在全总机关帮助工作。讲师组由三位专家组成:一位是日梅霍夫教授,讲授国际工会运动史;一位是马尔科夫教授,讲授苏联工会运动史;另一位是戈列金,他是苏联机器制造业工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讲授苏联工会实际工作教程。他们在全总天津干校授课,帮助中国培养工会干部。

为了迎接苏联工会专家的到来,全总专门成立了俄文翻译室,由李立三副主席办公室直接领导,并请来曾在苏联留学、精通俄文的林伯渠的女儿林利任翻译室主任。

1949年12月,我从哈尔滨外文专科学校毕业,和我们班的老班长傅也俗一起分配到全总工作。12月底,我们到全总正式报到。那天,李立三正在一楼大礼堂主持会议,向苏联工会代表团介绍中国工会的现状。我们由李立三的秘书带入会场,李立三见到我们,向苏联顾问作了介绍,并对我们说来得正是时候,马上就工作吧!苏联老师来了,没有翻译,不能开课。随着李立三的爽朗笑声,我开始了在全总的翻译生涯。

我到全总后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为苏联工会代表团讲师组在天津干校授课当翻译。那时全总干部学校设在天津,我们都称之为天津干校。它的前身是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经中央批准改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校,由李立三兼任校长,狄子才为副校长。

1950年新年伊始,在狄子才陪同下,三位苏联专家到天津讲学。狄子才陪同苏联专家参观了学校,介绍了学校情况,和学校老师见了面。狄子才说,各地工会学习苏联工会经验的积极性很高,都要求派人来听课,现已有1000多名学员报到。我们建议上大课,即全体学员在一起听课,课后按班组讨论。每周安排6次课,每次课3个学时,每位专家每周上2次课。我和傅也俗负责课堂和教材的翻译。我们的分工是:我给日梅霍夫和戈列金翻译,他为马尔科夫翻译。

三位苏联专家性格不同,经历各异,讲课方法也不尽相同。日梅霍夫出身农民家庭,大学历史系毕业,是苏联著名的国际工会运动史专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曾以苏联工会代表的身份参加过世界工会联合会的活动,后任苏联总工会国际部副部长,时为苏联高等工运学校教授。日梅霍夫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在课堂上讲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极受学员们欢迎。戈列金专修机械工程,多年在工厂从事技术工作。他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工作严谨,在课堂上照讲义宣读,不多发挥。但他讲授的苏联工会实际工作教程是这次培训的主要课程,也是学员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上课时,大家都认真听课,鸦雀无声。马尔科夫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只知他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者,多年从事苏联工会运动史的研究。在当时学习苏联成为时尚的情况下,他讲授的苏联工会运动史虽同中国工会的现实需要有相当距离,但也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除课堂翻译,我们也负责三位专家带来的教材的翻译工作。这些教材,先由学校专门聘请的俄文打字员打出,然后再交我们翻译。对我来讲,翻译这些教材困难重重。不仅因为翻译量大,内容新,而且我的文化底子太薄。但我们硬是靠拼搏、靠学习、靠和同事合作,较好地完成了翻译工作。这些翻译工作,使我获益匪浅,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学期的讲课从1950年1月开始,到5月结束。我陪同苏联专家回到北京,并送他们回国。

第二学期从1950年7月开始,到12月结束。这一学期苏联专家讲课的内容同第一学期相同,只是增加了大课以外的辅导课,授课对象是相关教研室的老师、学生骨干。辅导课没有讲义,采取座谈形式。这一学期,我们翻译任务轻松了很多,便利用此机会,把第一学期苏联专家的教材译文重新校正了一遍,后来出版了这些教材。

1951年初,应全总邀请,苏联总工会派来第二批苏联工会顾问。组长是工资专家叶夫斯特拉托夫,组员有社会保险专家谢明诺夫、劳动保护专家库兹涅佐夫、文教专家库什涅鲁克。他们分别到全总工资部、劳动保险部、劳动保护部和文教部上班,参加有关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苏联顾问到京后,李立三主持了几次座谈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工会的工作,我作了几次翻译。

20世纪50年代初,全总同苏联、东欧各国工会的交往频繁,而且每年都请苏联总工会派专家到全总机关担任顾问或到干校任教,帮助培训各种专业的工会干部。而当时全总的俄文翻译只有林利、傅也俗和我等几个人。后来全总领导想方设法,又调来一些人员,加强了俄文翻译队伍。1953年夏,第三批苏联工会专家到天津干校讲课,一部分年轻翻译和我们一起,直接给专家当翻译。还有几位年轻翻译留在干校教研室,帮助翻译专家的教材。1954年,这批翻译同干校一起从天津搬到北京,在新建成的学校工作。

首次出国

全国总工会的国际活动很频繁,包括参加世界工联会议,参加苏联、东欧国家工会代表大会,组织相互交流等。我作为俄文翻译,主要是去苏联和东欧国家。我曾陪工会领导多次出国,如到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

我记得第一次出国,是1951年11月随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宁一到民主德国参加世界工联会议。当时世界工联的通用语言是法语,因此这次出国的主要翻译是法语翻译袁葆华。我作为俄文翻译一同前往,是因代表团需要与苏联人打交道。

那次,我们是乘飞机先到莫斯科,然后改乘火车到民主德国首都柏林。那时的柏林刚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处瓦砾,断垣残壁。我们住的旅馆在战争中被炸去一半,剩下的一半还有不少客房。因是11月初,正赶上十月革命节,我们应苏联驻民主德国使馆邀请参加了他们的国庆酒会。

参加苏联使馆国庆酒会的客人很多。我们刚进入大厅,大使馆的官员就迎上来与刘宁一打招呼,表示欢迎。酒会持续时间很长,我们遇到世界工联领导人,就用英、俄、法语同他们交谈。当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苏联外交官很傲慢。有一位苏联官员走过来,我就说:“为中苏友谊干杯!”可他的反应却是用怀疑的语调说:“为友谊?友谊要用酒精来考验?”这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到中办翻译组工作后,才知道那时斯大林对中共、对是半信半疑的。因为欧洲出了个南斯拉夫铁托,斯大林有段时间认为是半个铁托。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斯大林才逐渐相信中共和。

那次世界工联会议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个话题很热门,就是各国工会为世界和平而奋斗。有位法国神甫在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言,博得不少掌声。当时担任翻译的是袁葆华,他完全能听懂法语,但用中文表达出来却不那么流畅。而这位神甫讲得很快,袁葆华翻译跟不上。中国代表团需要跟上会场气氛,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如别人热烈鼓掌,我们也要鼓掌。袁葆华就想出一个办法,根据发言者讲的内容,他暗示大家,应该笑还是应该鼓掌。他说“他讲得太好了!”我们就鼓掌。他的这种精彩“指挥”,至今令我难忘。

在民主德国时,主人还安排中国代表团到柏林以外的其他城市参观。我们到过马丁堡,参观了那里的造船厂。造船厂也被战争破坏得很厉害,但德国工人还是恢复了厂房和大的船坞,并且在造船。造船厂领导告诉我们,这是为苏联造的船,用做战争赔偿的一部分。当时东西柏林是来去自由的,我们坐中巴车游览了整个柏林。在柏林我们大概停留了一个星期,就回国了。

参加苏共

在全总工作期间,我除担任全总国际活动的俄文翻译,还被借调参加了中苏两党、两国间一些重大活动的翻译工作,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苏联或东欧国家访问。

1952年10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斯大林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团员有王稼祥、饶漱石、李富春、、刘长胜等。当时中共代表团的主要翻译是师哲。给刘少奇和王光美当翻译的是林利。她这次参加代表团的翻译工作,感到任务重,一个人无法应付,提出调我一起去做翻译。这样我就作为代表团的翻译去了苏联。

我们是1952年9月30日出发的。苏方专门派来飞机接中共代表团与会。刘少奇和代表团其他成员以及我们这些翻译一同前往。出发前,在讨论代表团任务时,请刘少奇利用出席苏共的机会,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大政方针问题向斯大林请教,听听他的意见。同时了解和研究这次苏共代表大会的组织工作,如代表的产生、会议的筹备、会议的程序、新闻报道以及如何安排外国代表团的活动等。

1952年10月5日,苏共在克里姆林宫代表大会厅举行。有45个外国党代表团出会。会前,苏共中央派联络员送来中共代表团参加大会的出席证、请柬等证件。当时我们都没有注意代表的座次。当刘少奇和其他外国党的代表陆续进入会场时,发现把他安排在来宾席的第一排,刘少奇很谦虚,不肯在第一排就座,说坐在第三排就可以了。匈牙利代表团团长拉科西说:你不坐第一排,我们往哪里坐?于是,他拉着刘少奇坐在了第一排,成了外国党代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来宾。会后,代表团工作人员为此还作了检讨。

在苏共上,马林科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工作总结报告,赫鲁晓夫作了修改的报告,大会决定更改党的名称,把全联盟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改为苏联共产党。大会对苏联党的领导机构也作了调整,把中央政治局改为中央主席团,主席团内设常务委员会,中央的日常工作由中央书记处负责。

10月8日,刘少奇向大会致词,并宣读了由签署的中共中央祝词。刘少奇说:苏联共产党领导了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新纪元。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来的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证明,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正确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正确运用苏共关于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无往而不胜的。与会代表对刘少奇的祝词报以热烈的掌声。

10月9日,《真理报》等各大报纸都报道了刘少奇祝词的消息。中共代表团发现,新闻稿中把刘少奇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职务错误地写成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为此,刘少奇专门给马林科夫写了一封信,请他转告《真理报》编辑部。刘少奇在信中写道:今天《真理报》发表我在苏共的祝词时,注明我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我现在要申明:中共中央现在没有总书记。党的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均在同志的领导下,以同志为主席,虽然我对党内的问题过问得比其他同志稍多一些,但是,我只是书记处的书记之一。中共中央有个秘书长的职务,这个职务是管理中央本身的行政事务工作的。以前由任弼时同志担任,任弼时同志去世后,即由我。这个职务和各兄弟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不同,也许翻译同志将我担任的职务和总书记的职务混同起来,以致使你们有这个误会,我现在特向你作这个申明,如果你认为有需要的话,请你转告《真理报》编辑部的同志。

对此,苏方答复说:在俄文里,总书记和秘书长是一个词,从中文翻成俄文时很难分开。后来听说,刘少奇回国后向汇报时,还专门谈到苏方误把秘书长翻译成总书记一事。还问了俄文的总书记一词怎样发音。

10月14日,苏共闭幕。当天下午,斯大林打电话给刘少奇说:在大会闭幕后,接着就开中央全会,这几天他忙着解决组织问题和人事安排,感到十分疲惫。他很愿意会见中共代表团,但目前抽不出时间,需要等若干天,希望刘少奇利用这段时间,或去参观,或采取某种方式休息几天。刘少奇表示同意。王稼祥向刘少奇建议,利用等斯大林会见的时间,以刘少奇的名义给斯大林写一封信,把要同斯大林讨论的几个问题提出来,使他有充分时间考虑后再同中共代表团会见。刘少奇采纳了王稼祥的意见,便起草了给斯大林的信。信中主要通报了中共中央关于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以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等问题。

10月24日和28日,斯大林同中共代表团进行了两次会谈,师哲担任翻译。斯大林就刘少奇信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发表了看法。斯大林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就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举行选举、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选举成立政府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这对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国家体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苏共结束后,刘少奇和中共代表团还参加了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庆祝活动。之后,刘少奇、王光美在林利陪同下到黑海边的索契休养。苏共期间,夫人张茜、饶漱石夫人陆璀也从国内来到莫斯科。苏共后,我陪他(她)们到高加索的著名疗养地――矿泉城疗养去了。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简编)》。中方由著名学者、翻译家刘尊棋副总编辑主持,并邀请钱伟长等著名学者参加;美方由吉布尼副总编辑主持,并邀请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汉学家索罗门教授和奥克森伯格教授参加。我当时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社长,参加了同美方的谈判、去美国考察、协助组织翻译队伍等有关工作。在同美国朋友的接触中,他们得知我曾担任过中国领导人的俄文翻译。一次,奥克森伯格教授问我:“1952年冬刘少奇先生参加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后,有一个多月时间,报刊上没有关于他的消息,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我说:“刘少奇先生去苏联黑海边疗养去了。”当时在场的中国同志都对奥克森伯格教授如此关注中国领导人的行踪,关注中苏关系的动向,以至询问20多年前的事情,感到惊叹。

参加苏联工会十一大

1954年8月,苏联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全总派了代表团参加。全总主席赖若愚任团长,团员有陈少敏、张维祯、董昕等。翻译是我和劳保忠。出发前董昕起草了在大会上的致词,致词稿经赖若愚审定,由我们翻译成俄文。

那次因为陈少敏身体不好,不能坐飞机,我们是乘火车去莫斯科的。我们从北京坐火车经满洲里进入苏联境内的奥特堡尔站,因苏联铁路是宽轨,过境时要把我们的车厢底盘换成苏联的底盘。到苏联境内后,餐车也改挂苏联的。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苏联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克里姆林宫礼堂召开的。大会开了一个多星期。主要议程是苏联总工会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各国代表团致词,最后是闭幕会。会上,赖若愚代表中国工会致词,并将中国工会献给大会的锦旗交给主席团。因赖若愚等人是第一次到苏联,苏方在会议期间还安排中国代表团到列宁、斯大林墓献了花圈,瞻仰了列宁、斯大林遗容,参观了莫斯科一些主要游览景区。

大会闭幕后,苏联总工会安排所有与会外国代表团,乘坐豪华游轮沿莫斯科河和伏尔加河到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参观,整个行程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参观完罗斯托夫后,苏方又安排我们乘火车到疗养胜地索契短暂休养。但是在那里,赖若愚告诉我他病了,吃不下饭了。他原有肝病,到苏联后由于工作累,再加上菜肴油腻大,肝病加重了。告诉苏联同志后,我们回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根据苏联同志建议,代表团研究决定留赖若愚在苏治疗,陈少敏由劳保忠陪同乘火车回国,张维祯、董昕等乘飞机回国,我留下陪赖若愚住院治病。苏方把赖若愚送到克里姆林宫医院住院治疗。这家医院是专门为苏联领导人看病的。经医院检查诊断,赖若愚患的是急性肝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他的病情逐渐减轻,后回中国继续医治。

那时,胡乔木和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也在克里姆林宫医院住院。他们都没有翻译陪同,医生给他们看病、诊断、谈话时,都是由中国驻苏使馆临时派翻译来。赖若愚听说他们在此后,就让我去看他们,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忙。胡乔木是来治眼疾的,杨立三患的是骨癌。我每天去看望他们,帮他们处理一些事情。

那时,莫斯科的天气已热起来,克里姆林宫医院病房里有了苍蝇。胡乔木对我说,你跟医院领导介绍一下我们中国是如何除“四害”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是高级医院,怎么能有苍蝇呢?是否可以建议他们发动医护人员打苍蝇?我把他的这个意见告诉了赖若愚。赖若愚说:你可别去说。不要惹事生非,提了意见苏联同志会很紧张的,这样不好。后来胡乔木没再提这事,也就算了。

在苏学习考察

1954年9月,全总领导为进一步学习苏联工会经验,提高各级工会领导干部水平,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和苏联总工会达成的协议,派出一个由49人组成的领导干部学习考察团到苏联学习考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董昕任团长。翻译人员比较多,我是翻译组组长。我们是乘火车去的,穿过整个西伯利亚,走了九天九夜。

到莫斯科后,董昕带我们一起去苏联总工会拜见了库兹涅佐夫主席,属礼节性拜会;然后与苏联总工会书记处的一位书记具体商谈学习考察安排。双方商定课堂学习三个月左右,由苏联总工会各部门负责人和苏联高等工运学校各教研室主任讲授,讲授的课程是苏联工会建设。董昕提出是不是再讲些劳动经济理论方面的课,苏方同意安排。

随后,我们在苏联高等工运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苏联高等工运学校位于莫斯科郊区的索尔德科夫卡镇。那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远离闹市,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董昕因是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苏联同志专门征求他的意见,建议他住在莫斯科城里。董昕不同意,说自己也是学员,要和所有学员一样。

在这里,我们学习的课程是两大块:苏联工会建设和劳动经济。苏联工会建设课是请苏联总工会各个部门负责人讲授的。这门课对我们翻译来讲,比较熟悉,因为苏联工会专家到中国讲授过这门课,不是很难。翻译是有分工的,比如工资课由劳保忠翻译,翻译组的其他同志仍按国内的专业安排。他们翻译完,最后由我定稿。劳动经济课由梁思尼阔夫教授和彼特洛勤科教授讲授,他们讲课经常大段大段地引经据典,听起来相当枯燥。后来董昕专门向苏方提出,建议讲课内容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例子和内容,以便理解。因为这门课是我们主动要求开的,只好坚持学下去。当然课程中也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如党组织、政府和工会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劳动定额、工资制度等,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学校的生活还是有规律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上下午都上课,每周六晚上组织舞会或看电影。周末休息时也组织安排去莫斯科参观,住在莫斯科饭店,改善伙食,放松放松,逛逛大街,到百货商店看看,也参观过一些名胜古迹。

当时莫斯科小偷很猖獗。有次我陪劳保忠等人到照相器材商店买胶卷,我在后边站着,劳保忠站在柜台前边看胶卷。他突然喊起来:“你干什么?”我一看,有个小偷把手伸进他的大衣口袋里,他把小偷的胳膊抓住了。小偷忙说:“友谊!中苏友谊!”劳保忠气愤地说:“友谊?友谊你就把手伸进我的兜里掏东西?”我说:“算啦!算啦!”回来一讲,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1954年新年后,我们结束了学校学习,分成两个组到基层考察。我陪董昕这个组,先到乌克兰重工业基地德聂伯尔彼得罗夫斯克市的钢铁联合工厂,考察苏联基层工会工作经验。在钢铁联合工厂考察时,正赶上他们工会换届改选。在苏联工厂,工会领导是由工会会员或会员代表投票选举产生的。选举前,工厂工会主席很紧张。当时陪同我们参观的是苏联全国总工会代表谢尔盖,也有地方总工会代表。我几次听到工厂工会主席跟市总工会主席说:“唉!我们选举请你抽时间来!你要替我讲几句话!”可见是恳请市总工会主席来为他助选。

我们在钢铁联合工厂参观考察了一个多星期,收集了很多材料,如工会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报告、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计划、宣传刊、票、请柬、斯达哈诺夫运动总结等,苏联同志还向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映基层工会工作的实物。

参观考察结束后,我们回到莫斯科总结,然后回国。这次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际工作考察,回来后我们出了两本书,即《苏联工会建设讲义》(51万字)和《劳动经济》(60万字)。根据董昕的建议,为了能够系统地研究苏联工会工作经验,将原来的翻译室改为苏联工会运动研究室,经常出些简报、刊物,系统介绍苏联工会的经验 。

赴苏商谈“二五”计划

1956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率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中国代表团大概有50多人,李富春任团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张玺任副团长。不知经过谁的推荐,国家计委的同志找到全国总工会,要我去给李富春当翻译。6月19日,我们乘坐苏联政府派来的专机离京赴苏。

中国代表团赴苏,主要是同苏联政府商谈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整个谈判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组会谈,一个组谈计划,另一个组谈项目。会谈方式一般先由中国方面说明情况,再由苏联方面提出问题,然后由苏方在小组中提出意见,经双方交谈后报告综合组,由综合组进行总的平衡和研究。第二阶段是由苏联方面提出对中国“二五”计划草案的初步意见和对中国方面请求苏联援助项目的初步答复。

国家计委和各部的同志每天都是上午去会谈,下午回来总结同苏方谈判的情况。然后由各部部长向李富春汇报。我不懂业务,插不上手,所有的分组会谈都由国家计委或各部的同志翻译。平时我只负责照顾李富春的生活。

这次中国代表团的整个活动都是由苏联政府派驻中国的总经济顾问阿尔希波夫负责安排的。他每天都到宾馆看望李富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尔希波夫,觉得他很友好,认真负责,后来在工作中接触多了,对他才有更多的了解,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7月22日,李富春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的说明》。苏联政府方面参加会议的有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巴依巴柯夫及有关工业部门的部长和专家。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都出席了。李富春作了即席讲话。他说,我们在计划工作中,一直学习苏联的经验,我们过去的“一五”计划就是同苏联专家一起研究、讨论制定的,实施得很顺利。今年中共即将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要向大会提交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由大会代表审议。这次我们带来的“二五”计划草案,就是征求我们的老师、苏联同志的意见的,希望你们帮助我们把第二个五年计划编制好。他的这一番即席讲话是我当场翻译的。李富春的说明有中文文本,事先已译成俄文,内容包括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预计、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草案中的几个问题以及几个尚未肯定的因素。在会场上他没有宣读说明。

报告会以后,中国代表团的同志继续同苏联同志分组谈判。每天下午、晚上向李富春汇报。一天早上,李富春的秘书对我说,李富春两手手背和手腕上皮肤发痒,起了一些小红疙瘩。我马上找到阿尔希波夫,他请来克里姆林宫医院的皮科专家给李富春看病,又陪他去医院诊断。经专家诊断,说是湿疹,看来同休息不好、饮食不习惯有关。医院每天派护士给李富春治疗。后来,阿尔希波夫建议李富春到莫斯科郊外的别墅去休养一段时间,李富春同意了。这样,我和他的秘书陪同他搬到了郊区的别墅。我们在别墅住了一个多月。其间,由于莫斯科天气闷热,李富春在阿尔希波夫的建议下,到列宁格勒一边参观,一边休息。在列宁格勒,李富春参观了列宁为摆脱临时政府的追捕而藏身的拉兹里夫草屋和布尔什维克总部所在地斯莫尔尼宫里的列宁办公室,又登上了“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列主义”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还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而英勇牺牲的几十万列宁格勒市民的纪念碑献了花圈。

中国代表团和苏联计委等部门的会谈告一段落后,李富春从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苏联同志对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以及对请求苏联援助项目的方案,提出了初步答复。苏联同志认为,这个草案所规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任务和道路基本上是可行的,但是感到这个计划执行起来会相当紧张。对草案规定的“二五”时期的积累率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比例表示怀疑,认为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增长速度这么快,会造成很大困难,农业计划要超额完成也很困难。物资平衡方面有很大缺口,基本建设增加的比例太大。所以提出一系列减少基本建设投资,降低工业发展速度,以缓和整个计划的紧张情况的建议。关于中国请求苏联援助的项目的方案,经双方磋商,由原来提出的236个调整为217个。

对苏方的意见,李富春和中国代表团的同志认为是有道理的,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我们前一段已发现的问题是一致或相似的,如计划指标过高,增长速度太快,基建投资过多,物资仍有缺口。这些问题此前我们已在着手解决,现在由苏联方面提出来,对我们更切合实际地制定“二五”计划是有益处的。特别是苏联方面以自身的经验提请我们要注意农业问题,更有启发作用。

李富春认为,除个别问题外,我们都同意苏联同志的意见。他说,我们的轮廓草案是必须修改的,而修改的结果则是要降低,要少订指标,就是为了使我们不至于陷于被动。看来,李富春对这次同苏联计委和各部交换意见的结果是满意的。这些意见有益于使我们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9月3日,李富春一行乘坐苏联政府派的专机启程回国。

调到中办翻译组

1957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我结束在全国总工会的七年工作,调到中央办公厅翻译组。那时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刚刚成立,由朱瑞真、赵仲元和我三人组成,我任组长。我们的任务是接替师哲的工作,负责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

中办翻译组成立前,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主要由师哲担任。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苏共中央之间的来往电函,都是由任弼时亲自翻译的,用过的文稿也由他保管。从1943年起,开始让师哲参加翻译。莫斯科来的电函,由师哲翻译成初稿,经任弼时校对后,再呈送。发往莫斯科的电函,由师哲翻译,经任弼时校对后再发出。1945年师哲担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后,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工作才完全交给他一人承担,用过的文稿也由他保管。1949年1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访问西柏坡,1949年7月刘少奇访苏,都由他担任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师哲的翻译任务更重了,1949年12月访苏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10月赴苏同斯大林商谈中国派志愿军赴朝鲜问题、1952年8月和陈云访苏商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10月刘少奇率团参加苏共等,都是由师哲担任翻译。师哲最后一次为中央领导担任翻译是1956年10月随刘少奇、邓小平赴莫斯科同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讨论“波匈事件”问题。之后,他就到山东工作,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临行前,师哲向刘少奇请示工作。当刘少奇问谁可以接替他为中央领导担任俄文翻译时,师哲建议从各单位选调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翻译,组成一个专门的翻译组,放在中央办公厅,这样中央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便于培养和教育他们,也便于保密。刘少奇采纳了师哲的建议,把建立翻译组的任务交给中办主任杨尚昆。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6)

Abstract:Actionresearchisakindsystematicretrospectiveprobingactivity.Inthispaper,aseriesofstudieshavebeencarriedoutaimingatthepoorperformanceofEnglishtranslationbycollegestudents,aretrospectionontheinadequateeffectoftheactionresearchhasbeendoneandthedirectionforfutureeffortshasbeenpointedout.

Keywords:actionresearch;translationability;CollegeEnglishTeaching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听、说、写、译的能力”。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培养重要性的问题,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已著文指出[1,2]。新四级考试题型的改革也增添了翻译题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学完大学英语教材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容乐观。笔者所教班级的翻译能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一学期学生翻译的平均分只有6.019分(总分为15)。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终于从近年来非常受到重视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启发。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原理与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3]。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1988)将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五个具体的步骤:第一、发现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第二、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第三、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第四、调查并收集数据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第五、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4]。其实行动研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再一次兴起之后,开始应用于教学理论中。我们注意到尽管目前翻译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而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未见将行动研究运用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上的文献发表。

二、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过程

(一)发现问题并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翻译水平非常低,在学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之后的期末考试汉译英中(试题由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题库中抽调出来),学生的翻译题成绩平均分只有6.019分,及格率仅有16.7%,是所有题型中最差的一项。这种状况与新大纲提出的翻译能力相差甚远。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差的大致假设:1、学生在学习中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因而忽视翻译能力的培养;2、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3、教师上课偏重语法词汇的讲解,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4、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翻译练习;5、课外翻译练习太少。为了验证以上假设并查明学生翻译能力差的真正原因,笔者于第二学期开学初对所教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广东药学院药事管理2005和人力资源2005班的同学,共131人,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文中所有数据由SPSS13.0处理),学生翻译能力存在问题并非是认为翻译不重要,问卷显示89.5%的同学认为翻译比较重要,但我们发现关于在课堂上认为能掌握一定翻译技能的同学却只占49.9%,能进行课外翻译练习的同学也只占28.7%。由此可见,造成翻译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第三、学生翻译练习太少。

(二)对策及行动研究计划

基于以上翻译能力的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可对翻译却无从下手,主要是不了解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差异,缺乏翻译技巧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第二、进行适当的翻译练习。翻译是一种实践,而技巧只有在课堂内外付诸实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大量的翻译练习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三、推荐课外书目并进行课外翻译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且目前大学英语并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因此必须让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

在制定对策之后,笔者依此制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计划。计划中就翻译练习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方面,从实验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次精读课上对语言点的讲解时,先出示汉语例句,再对其进行翻译。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翻译的练习,还可以适当地就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同时每周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翻译练习,要求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老师将抽改部分作业,并在下次课上就易犯的错误进行讲解,其他学生的作业则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批改和讨论。在第五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从第四周开始ClassTranslation的活动,班上同学分成16组,除了批改和讨论翻译作业之外,每组同学分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资料,将其翻译成英文,或翻译成中文,并可画上插图,形式自由多样。期间老师将对各组进行指导。在第8周各组交换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第9周各组修改自己的作品。第10周各组上交自己的作品,学生和老师一起选出比较好的作品作为ClassTranslation的成果。从11周开始以同样的安排开始进行第二轮ClassTranslation活动。研究结束时,即第18周再次对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以搜集反馈,此次收回有效问卷共122份。

三、行动研究后的反思

1.学生学习效果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翻译成绩明显提高(见表1),此次考试学生平均从先前的6.019分提到了9.373分,及格率也提到了67.9%。考试试卷依旧是从题库抽出,改卷也仍然采取流水作业,且教师不改自己所教班级。表1翻译成绩比较(略)

我们再从开学初和第18周对学生进行的同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也可以看出,此次行动研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在12个问题中,差异有显著性的问题共有8个(见表2)。表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略)

(1)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方面

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往往让学生对翻译无从下手,即使勉强译出,也是让人看不懂的怪怪的单词堆砌,因为“过于直译”和“死译”正是缺乏翻译方法和技巧所导致的[5]。由此可见方法和技巧的把握对提高翻译能力非常重要。从问卷调查中“认为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翻译技巧”的平均分由2.74增长到3.48中可看出,在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指导上,笔者在课堂上采取先出示汉语句子,再对其进行翻译,并以此渗透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的方法有一定的成效。而这种教学方法也与张美平在其论文中指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6]的主张是相一致的。我们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喜欢这种讲解语言点的方式,在访谈中学生说:“这种方法很好,一方面可以帮助记住文章中语言点,以前印象就没那么深刻;另一方面又可以知道怎么做翻译。”,“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到中文和英文有这么大的差别。”在关于是否喜欢“多点语言点传授”方面,第二次问卷学生明显意识到我们的精读课堂除了学习语言点之外,还应多一些技巧的训练。研究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在翻译时逐渐学会开始考虑中英文语言的差异,开始进行词汇转性的思考及面对长句翻译也有了一定的对策。

但通过访谈学生,笔者发现尽管学生对翻译方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这些技巧对他们作用不大,因为词汇量是他们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翻译确实是包含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综合能力,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由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够,即使掌握了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并不显著。

(2)翻译练习方面

翻译是一种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于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精读课堂上,先出示汉语再一起翻译成英语的做法让大部分同学得到了翻译练习的机会,但由于一起上课的学生过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无法督促所有的学生均能思考、练习。因此适当的课外翻译练习自然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做好课外练习,我们把全班分成16个小组,一方面可以一起批改和讨论其他组员的翻译错误;另外我们也在第四周开始了ClassTranslation的活动。

在实施计划时,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课外练习的检查和监督。由于活动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投入很不均衡。很多小组的任务都是由个别或者几个学生单独完成。我们从问卷调查中也能看出,学生在课外的翻译练习很少。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些同学认为“课堂上的例句难度太大,给予思考的时间也太少,只有一小部分基础好的同学能够翻译出来”。也有同学提出:“希望多举一些与实际、与我们专业更紧密相关的句子。”关于课外的ClassTranslation的活动,很多同学认为“时间不够”,“专业课太忙,选修课也多,加上还有学生社团活动等”。而且这又不是考试,不少同学都是随便对付一下。而对作业的批改和讨论,很多同学认为“讨论根本没法开展”,因为这么多人很难聚在一起,只能是各人分到作业独自帮看一下,也有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错在哪儿。

当然由于每次课还是留下了课外练习,而且组织了课外翻译活动,学生在课外对翻译练习的投入还是有所增加。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关于“做课外练习”这一项选择“1从不”“2偶尔”的人明显从71.3%减少到29.6%。这说明课外练习的指导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教师自身收获

教学行动研究不仅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施计划时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给我们带来自我的肯定。正如陈向明所说:“参与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教学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7]。通过此次行动研究,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通过访谈学生提出希望能多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句”,体现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应尽可能与其专业相结合的需求。这一做法在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医学和环保专业等早已存在[8]。这就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药学院的英语教师必须对医药英语有所涉及。

第二、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时,活动应尽可能有趣多样。比如此次在课外练习这一方面活动就过于单一,导致一些对此活动无兴趣的同学便放弃了练习的机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简单电影对话的翻译、或现场翻译学生发言等的活动。

第三、行动研究的手段要尽可能丰富。此次研究,笔者使用了问卷、教学日志、访谈、观察、分析试卷等多种手段。虽然在数据整理方面增加了工作难度,但大量信息的收集,使我们对学生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各个侧面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活动研究的计划设计要合理、实事求是。活动计划的设计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计划方案必须为解决问题而置,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体差异。

通过此次行动研究,可以说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还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交流。教师的这种能够不断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改正的教学态度也给学生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基金项目:2006年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2]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

[4]McNiff,J.ActionResearch:PrinciplesandPractice[M].MacmillanEducation,1988.6-7.

[5]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一次翻译比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J].中国翻译,2002,(6):52-52.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7)

一、引言

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1]然而事实证明,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学生要达到上述目标,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另外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的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从教材的选用(首要方面)、教学安排等方面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英汉对比知识,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新实践。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当前外语教育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虽然翻译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迅猛崛起,各种翻译教程和有关指导、参考书充斥教材市场,但就这些书的总体质量来看还不尽如人意。有些书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翻译实例和练习,但是缺乏分析总结和翻译原理阐述,难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另一些翻译教程虽然也对翻译技巧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但一般仅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分析着手,直接讲解翻译中的语言技巧,如英汉语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互相转化,并没有从两种语言在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入手解决翻译技巧背后的翻译原理问题。语法结构分析只是语言形式表层分析,不够深入彻底,忽略了翻译方法背后的不同思维习惯和语言传统的根本问题;它虽然可以用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但难以满足已经具有中级以上外语能力和已达到较高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对全面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2]因为教材的选用不当(首要方面)、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囿于限制,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造成了本文开头所说的“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都是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

三、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选用

当代翻译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学生从初、中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逐渐放弃对语法形式表层分析的依赖性,从而更加注重话语语篇中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分析,强调传统语言文化所制约的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对翻译转换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应该突破从语法形式转换表层讲解翻译技巧的局限,从其他角度(如文化语言学)阐述英汉两种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强调二者的不同倾向性。[4]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所选用的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一书。综合而言,该书以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作为英汉互译的原理,通过典型的翻译实例和循序渐进的课内外翻译练习、练习提示和译文评析,能够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英汉互译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使用该书,学生能够明确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对特征、习惯性差异及其对翻译方法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同时,该书为了突出语言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保持“原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程结构不以体裁为标准划分章节。经过5年的使用,教材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教学安排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周期为2学期,总计36周,周课时2节。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翻译概论2学时、基于英汉语对比的英汉互译原理2学时、英汉互译原理的应用4学时、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理论与实践8学时、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期末考查2学时。

第二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形合话语与意合话语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抽象概括与形象具体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指称、替代重复与省略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正说、反说与问说互译理论与实践10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翻译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翻译作业本身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边总结边运用,通过亲身感受在实践中巩固与提高;强调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从理解原理到课内外练习,再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分析、巩固对原理的把握,以此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促动;强调把课堂内外的作业与练习摆在第一位,首先要求学生在不参阅参考译文的前提下及时独立地完成课外作业,为课堂分析与讨论做好准备;尽量围绕学生作业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每章/节的中心主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从正确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作业中的失误与欠妥之处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是一门实践技能,英语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英汉对比知识,了解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等。而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方法,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互相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8)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1为了把我们近一年所学的基本的英汉互译知识和方法全面地结合起来,院里给我们安排了翻译实习,使我们能相对忠实、准确、流畅地将各种文体进行英汉互译,以此提高自身翻译各种文本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翻译实习,养我们成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诚实笃信,认真负责,严格遵守翻译从业人员必备的各种职业规则以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的风尚等。

我们的指导老师给了我们12份英文材料,每份约20____字。我们实习的任务是完成所有材料的翻译。根据学院及指导老师的要求,我计划将所有材料在三周内翻译完成,每周平均翻译四分材料。

为了配合院里的工作,更为了通过实践,总结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自己翻译水平和能力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我在完成计划工作后,我开始了我的翻译实习工作。

在进行翻译实习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我大脑中的知识及老师教给我们的基本翻译技巧,例如:“英译汉时,有时某些词并不能完全按照词典的基本含义翻译,如生搬硬套或逐词死译,会使译文生硬,令人费解,甚至可能造成误解。这时应当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适当的引申,选择比较适当的汉语词语来表达”以及增词法、省略法(减词法)、重复法、正反, 反正表达法、分句法, 合句法、词义的引伸、词类的转译等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尽管如此,我在实际翻译时候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词汇量的不充足使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我不得不借助电脑,词典等工具查找出我所不能准确描述的关键词句。其次,是常用句型的缺乏也使得我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次,就是对一些专有词汇的不熟悉还有一些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匮乏也使得我的翻译工作进展的不太顺利。这时,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在网上查询在词典中查不到的专有名词、新词,以及相关背景知。最后,语文功底的薄弱和常识性知识的缺乏也是阻碍我翻译工作的一大难题。例如,在第一份翻译材料中有个句子是“TheUnited States economy ”,在这个句子中,我不知道是

把“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还是“美国经济体”好,并且我总觉得两种翻译都很怪。如果把“TheUnited States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是:“美国经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只能是一个国家的啊,不能说经济拥有多少国内生产总值吧。但是,如果把“TheUnited States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体,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是:“美国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样又成为经济体有多少国内上产总值的。于是,我又想:可不可以把“economy”直接省略不翻呢?就翻译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我又不敢妄下结论。总之,我真的是在经过艰苦的“奋战”后才最终完成了本次的翻译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的翻译实习,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英语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足,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及语境英语句型的重要性,更让我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没有理论知识肯定不行,但是光有理论知识而不通过实践来巩固旧知识和获得新知识更不行。任何事情和工作都不是夸夸其谈就能完成的和做好的。此外,我也变得更能忍耐和坚持。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翻译工作过于枯燥以及在翻译中遇到各种困难而使翻译过程的缓慢,我曾多次想放弃,想随便敷衍了事。但是我从小养成的强烈责任感和拥有的良好道德观敦促我忍受枯燥乏味和冲破各种阻碍把我的任务完成。最后,我也深刻的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性。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已经没有多少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了(因为我不考研将)。我真的意识到我在过去的三年中浪费了多少本可以用来学习充电的大好时光。我知道不管是否来得及,我都要充分这最后的半年(我觉得最多只有半年学习时间了)好好学习。不论我能否弥补我在这次实习中所反映出得不足,或是能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都要抓紧时间充充电。

总之,在这次的翻译实习让我感触颇深也收获很大。我感受到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理;我感受到了做人要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身边的大事小事,并随时积累知识(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的重要性;我还感受到必须“学以致用”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同时,我收获了新的字、新的词、新的短语和新的句子;我收获了新的知识;我更收获了获得新知识时的巨大快乐以及完成任务时的无比欣慰。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2时光匆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已经圆满的落下帷幕。回顾其中的点点滴滴,有成功后的欣喜和激动,也有挫败后的失落和无奈。在领导的谆谆教导和同事的悉心帮助下,我在收获业务技能的同时,内心也经历着微妙的成长。

这次实习我主要负责的是翻译工作。第一次走进办公室,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各自忙着,仿佛没有人注意到我,这让我本来激动的心情多了一些慌乱。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赵主任,是他把我介绍给其它的同事认识,还告诉其他同事要在工作上对我多提醒照顾。慢慢的我也不在只是闷着头做,遇到疑难的问题就请教领导与同事,我觉得自己开始融入这个集体了。

再熟悉资料与业务时,我不止一次的幻想着公司忽然有英文的文件需要翻译,让我应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当幻想成为现实的时候,我却慌了阵脚。因为文件涉及的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等专有名词是我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的。我只有打开电脑利用金山词霸一个个的查。这时候觉得工作原来并不想自己想的那样简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就更应该小心谨慎了。

虽然倍加小心,但是工作不像考试,考试只需要短时间的精力集中,而工作却是长期的。这样下来,也难免会出错,比如老外在一封有关交付款的邮件里提到参照ccp15530,我在电脑上查到ccp由中国共产党的意思,就写成了要交付15530元人民币。最后还是领导觉得数目不对,向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当得知ccp15530只是文件标号时,我为自己的自作聪明感到十分羞愧。好在问题发现的及时,避免了合作双方的误会,这也提醒我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虚心求教。

学校的翻译课时短,有时一周两节,一节课也才两个小时,而且老师一般只要求我们翻译一些短的文章,可是由于工作要求,单位与英方的有些邮件就会很长的篇幅而且时间要求很近,而且由于自己不熟悉机械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时候为了保证质量,我就主动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为了避免延误工作,我决定努力接触公司产品的生产流程,记住零部件的名称和各种加工工艺的表达方式。除了现在每天都在做的邮件翻译以及文件整理工作,单位还要求我口语上要过关以应付出国和接待老外来访的需求,这就要求我更加努力的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更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虽然在学校接受过口译的教程,也大体了解一些要求与规则,但是练习也只限于同学之间。而且因为工作环境的问题,平日里很少接触英语的听说,这就要求我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贪图安逸混日子,还要创造机会进一步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经过一定的锻炼与不懈的学习,我一定能尽快胜任翻译一职。

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在大二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以及电子商务课程的知识竟然在我阅读合同等文件时帮了我很大的忙,也节省了我不少时间。那些时常出现的诸如fob、cif之类的贸易术语都是我们课上最主要的内容。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背过,并没有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例如合同,它是履行的依据,是成立的条件,品质、品名、数量、包装、价格、保险等条款缺一不可。因为涉及双方的利益,而商家又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所以划分的越详细,责任也就越明确,也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可见做生意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单位,除了工作上的进步,我还学到了许多生活上的细节。单位里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吴副总和赵主任。吴总经常出差,每次回来的时候应该都很劳累了,可是如果他看到哪里卫生做得不好,就会亲力亲为的去整理打扫。在工作前经常听到学姐学长们抱怨,说什么签了工作却没施展才华,还要扫地倒水像个打杂的,但是如果像我一样看到领导都不拘身份搞好卫生,应该大家都能像我一样备受鼓舞了。还记得有一次回宿舍没有零钱坐公交了,赵主任知道了就主动给了我一元钱,在寒冷的南京街头,让我倍觉温暖,有的时候因为学校或者是生活中的困难必须请假处理,请假时赵主任总是很体谅我的难处,每一次在心里都是深深的感激。以前坐班车的时候,师傅们常问我冷不冷,穿的单薄吗,在南京还习惯吗,是同事们一句句殷勤的问候语关爱的话语冲淡了我独在异乡的漂泊与恐惧。还有好多好多我难忘的同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张主任的勤劳,姚主任的忙碌,沈主任的细心帮助等等。

在短暂的实习生涯中,我总结出了如下经验:

1、严格遵守公司章制度

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虽然有一些校园纪律在约束自己的行为,但相对于在公司里工作,还是非常懒散和不受控制的。因为这校园纪律大都是警告性质的,不会对自己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在公司里工作,在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就像高压电线一样,如果触犯它们,就会受到惩罚,这些影响可能会对你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坏的影响。同时,要成为一个非常职业、非常有素质的职业者,必须积极地去面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刻苦的来把工作做好,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的完美。而作为一个职业者,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态度会是自己发奋工作的原动力。所以,要成功地进行实习,必须首先树立去认真负责、刻苦、积极进取的职业操守,像一个真正的职业者一样要求自己。

2、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

我们到公司工作以后,要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关键是看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知识基础也不会把工作做好,我刚到这个岗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些什么,刚开始我觉得很头痛,可经过工作过程中多看别人怎样做,多听别人怎样说,多想自己应该怎样做,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去多做,终于在短短几天里对工作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了,光用嘴巴去说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少埋怨

有的人会觉得公司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同事也不好相处工作也不如愿,经常埋怨,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不但做不好工作,还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少埋怨,要看到公司好的一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埋怨,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激情。

4、虚心学习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我们懂得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懂的,不懂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向同事或领导请教,当别人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心的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点鸡毛蒜皮就飘飘然。

5、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

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工作中第一次做错了不要紧,公司领导会纠正并原谅你,但下次你还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那你就享受不到第一次犯错时的待遇了。

经过这次实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没有的东西,在就业心态上我也有很大改变,以前我总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爱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现在我知道找工作很难,要专业对口更难,很多东西我们初到社会才接触。所以我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待更好机会的到来。应尽快丢掉对学校的依赖心理,学会在社会上独立,敢于参加与社会竞争,敢于承受社会压力,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快速成长。再就是时常要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作为一位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企业这样一个新环境中,由我们很多值得学习、值得思考的地方,这就需要自己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首先在技术方面,要刻苦的补充自己的不足,认真地对待工作,时时刻刻的思考和学习。同时,在企业的环境中,更要注重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和人文文化,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管理文化知识。这样,可以为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3实习可以帮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更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思想与业务距离,为我们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实习报告就是实习的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的陈述,也是自我巩固的一种很好是手段。

大二的下学期,我的职责是俄语翻译,翻译一些资料。实习的目的是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迅速将翻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加强使用计算机和翻译工具的能力。

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我总结了4种必备的翻译工具:一是灵格斯翻译工具,里面可安装简明俄汉词典、新俄汉词典、大俄汉词典、俄汉实用工业技术词典;二是百度搜索工具;三是Google搜索工具;四是яндех搜索工具——专业的俄文搜索工具。翻译的具体步骤可如下:首先可以现在灵格斯里查询不懂的单词或词组,寻找最符合原文的解释。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做法,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科技词典,在灵格斯往往是查询不出所需的单词或语义。于是,求助于Google和яндех则是很有必要的。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采取同时在Google和яндех搜索的做法,并对同种搜索工具搜索结果进行比较。它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Google的优点是打开俄文页面的同时可以同时打开另外一个翻译页面,即Google可以自动把页面从来源语俄语翻译成汉语,而缺点是经常发生翻译错误,翻译的可信度是50%。яндех的优点是用俄语词组和句子解释俄语词汇,意义更准确,更贴近原文,而缺点就是有时用于释义的词汇过于深奥,过于专业,相当于用更专业的词汇解释专业词汇,即难上加难。所以我认为最后就需要用到百度工具了。结合Google和яндех的参考翻译,用百度搜索翻译过的专业词汇,查看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用语,之后才确定出最准确的译法。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4为期八周的翻译实习即将结束,我想在这期间我是有所收获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

第一周,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告诉我们此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我们也充分了解到此次实习是为了切实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检查我们对已学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熟悉与掌握程度,以及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于是我们便展开了一系列翻译实习的准备活动,确定小组人员,去图书馆翻阅各种资料,最终确定翻译文本。我感觉,在这准备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刻骨铭心的,每一次讨论都是不容浪费时间的,因为我们珍惜这次机会,我们希望能够切实从此次翻译实习中学到一些对今后工作岗位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周,我们小组就已经确定翻译材料和文本。起初我认为这很难,因为既要找中文材料又要找英文材料,而且语言要地道,native。再者,小组有4个人,每个人兴趣爱好不同,最终确定下来肯定要经历一番波折。但实际不是这样的,我们小组找的英译中文本是很时尚、信息量很大很广的《MediaNow》。我们选其中一章作为内容进行翻译,包括音乐、电影等主题,大家对这些主题都很感兴趣。中译英的材料选自《商务礼仪》,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确实学到不少东西,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习俗、禁忌、喜好等等。我们选这本书的时候,也考虑到这里面的信息对今后向商务工作发展的人有很大帮助,或者是出国旅行等。我甚至感觉这是一本必备书籍。

第三周,我们小组早已进入翻译阶段,第一项工作:英译汉。第三周主要以“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理解翻译材料”为主。所以我先阅读了相关的全球媒体的中文资料,以及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并且发现有很多专业都是需要慢慢接触,逐渐深入了解。在翻译过程中,我学习到了欧洲国家媒介的历史,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欧洲国家曾经因为媒体互通的问题,欧洲联盟提到过“无边疆电视”的计划,并且为此做出很大努力,很多贡献。但是由于文化、语言等差异和不同,大家都希望收看、收听、阅读自己母语的节目和书籍,所以这一计划破灭了。当时我还在想,如果没有这次翻译大实习的活动,我一定对很多西方国家的重要文化信息都没有接触的机会。我想这样主动的学习,记忆一定会更加深刻。

第四周,任务是创建术语表,但我已经在上一周完成了。所以相当于我把这两周的工作都融合到了一起,这样比较连贯。当然,翻译的工具还是比较丰富,比较权威的,比如《牛津高阶第六版》、软件“金山词霸”、手机软件“Webster”等。有的时候我也去图书馆翻阅更加权威全面的韦伯词典,但是太大太沉了,所以几乎不放在桌子上,只是把词抄下来,然后直接去查就可以了。中英文的术语表都准备、总结好以后,就开始第五周的实习内容了。印象最深刻的词是magnate,稍作联想magnificent华丽的,堂皇的。就可以记住magnate是巨头,富豪,权贵的意思了。

第五、六周是收获最多的两周,首先,根据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把很多句子都做了一番修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翻译时所经过的处理和加工,总结出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最重要的还是校对工作,我们小组在这一环节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我发现校对和翻译大有不同,校对要完成的工作量比翻译量要大,接触和掌握的资料也比较复杂,其难度也参差不一。我认为做校对应该接触和掌握更多的

做翻译时不可能接触和掌握到的资料。虽然我们被遇到的大问题、小问题伤了脑筋,甚至觉得有些失望,但是没有这一环节,我们是不会真正体会“翻译工作坊”的精华所在,也不会有团队意识这一重要精神。

第七周是定稿周,收获就是成就感还有团队精神。

第八周主要进行收尾工作,把经过校对后的译文阅读并且检查了一遍。并且复习了这一实习期间记下的笔记和重点难点知识。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体会到了专业知识与工作阅历对工作的技巧与工作效率的深刻影响。我充分明白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显示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的重要性。

感谢学校给予这次翻译实习的机会,感谢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我会更加努力!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5实习目的:

为了巩固大学期间所学到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丰富实际工作和社会经验。掌握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

实习内容:

按照老师的安排。我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在这个公司里我的主要工作是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做一些日常工作。比如商业计划书的制定和一些文件资料的翻译等等。

实习心得体会:

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学过的东西。也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学我们这个专业或者说在做总经理助理这个工作时应当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交际能力:善于与他人交往是做这项工作应具备的首要能力。说到底。助理其实也是一种服务人员。而服务人员就必须懂得如何与他人接触。“他人”既包括外部的客户。也包括内部的同事和领导。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交往艺术。能够区别不同性别。不同场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采取交往方式。对自己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在工作中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合作能力:助理工作不像某些物质工作那样工序分明。无论是在前台还是在后台的服务都必须与公司的上司、下属、同事、顾客、供应商等进行合作。另外。做一名助理还应当有全局观念。较强的协调沟通意识。学会与供应商协商。与同事合作。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利用现有的各种因素为公司提供满意的服务。发挥助理的中介、纽带作用。

(三)学习能力:在我看来。整个实习过程既是我向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助理必须根据公司和客户的具体需要确立服务方式。我们如果越了解他人的期望。就越能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就要求我们应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我刚到单位的第二天。副总就要求我为公司写一份商业计划书。但我连商业计划书的格式是什么都不知道。最后只有闷在办公室通过上网查询。才学习到商业计划书的写作方式。该计划书完成后。虽然在实际内容上与副总要求的有所差距。但我的学习能力却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四)教育、说服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助理往往会成为经理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传声筒”。负责着将上级的指示传达给下级。将下级意见反馈给上级的任务。如何给有效的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助理就必须通过语言去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的能力。懂得清晰。简洁。明了的表达中心思想。为上下级提供准确易懂的信息。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个人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沟通的结果。

(五)企业环境。顾客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环境。对市场情况。对顾客的特点掌握的越全面。就越能为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平时工作时要善于观察。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顺利的完成。平常工作不忙的时候。我都会到各个部门去转转。像销售部、生产部、财会部、售后服务部等等。这样不仅会使我更快的了解公司内部的情况。还可以更快的让我溶入这个环境。

(六)文化修养:要与公司其他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我认为文化修养也是应必备的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有利于交流。

(七)技术性能力:技术性能力是完成某一项具体活动所需要的本领。有些公司往往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操作程序。适应岗位的需要。而对于某些新招聘的人员来说。具备某方面的技术性能力往往是进入某一行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我们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优势技能就是对英语的熟练运用。我之所以能够应征到这个公司来做助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优势。

(八)管理能力: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与别人建立联系。管理别人。激励别人。处理冲突。控制情绪等等。这一切都与管理能力有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会认为对这一能力的要求往往是针对决策层或管理层而言的。但是市场导向的管理体制中。出国留学企业组织从“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服务工作的决策权也从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转移到服务工作第一线。所以说。管理能力不再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专利”而是我们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要具备的必要的能力。

对外语系实习的就业建议:

经过这次实习。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平常系领导和老师们所说的我们的专业优势:商务知识和语言的结合。这使得我们在用人单位招聘时有了一些优势。但我同时也感觉我们也应当在一些方面改进一下: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9)

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我国西部开发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许多企业也逐渐在西部发展,这无疑将推动西部经济取得飞速进步,与此同时,大量的材料、产品、器械、经济贸易等进出口业务也将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英语翻译人才。高校作为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应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探究提升英语翻译教学效率的策略。以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复合型高素质翻译人才。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则来源于实践,因此,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效率。这要求高校在翻译教学中一方面要详细讲解相关的翻译技巧和理论,另一方面也要组织学生进入翻译市场,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却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味的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很难及时适应翻译工作需求。此外,还由于高校甚少为大学生提供翻译实践机会,未能组织学生到西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考察,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2、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在英语人才翻译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英语翻译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加大,高校招收的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也逐年增多,这导致英语翻译教师供不应求。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开始承担翻译教学。但这些教师大多缺少职场翻译经验,对学生的指导缺乏职业性。除此之外,这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多关注语言转换,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对英语翻译产生严重的认知错误。同时,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在年龄、职称和学历方面也有待优化。

3、翻译意识淡漠

所谓的翻译意识主要是指有关翻译现象的思想、心理和观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相对独立性,就社会意识主题层面而言,翻译意识可以划分为社会翻译意识、个人翻译意识、群体翻译意识。其中,个人翻译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对翻译的思想、情绪和看法。是个体实践经验和社会经历相结合的产物。学生的翻译意识即为个体翻译意识。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翻译意识还处于低级阶段,例如,许多大学生仅仅将英语翻译视为一种赚钱工具。此外,大学生的翻译心理也不尽相同,一些大学生仍旧未能明确英语翻译的学习策略和理念,没有形成健全的翻译知识体系。调查表明,当前许多大学生的翻译学习还属于“为语言而翻译”。这导致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仍旧拘泥于词组、句子和单词的一对一翻译,未能将翻译内容视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理念,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逐渐摆脱传统翻译理念的束缚。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主导者、帮助者,对英语翻译教学的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校英语翻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社会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英语翻译教学计划,合理开展英语翻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的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也逐步增多。原有的教师已经无法充分满足英语翻译教学需求,部分高校只能从外语教学专业临时调配教师负责翻译教学,这些教师缺乏翻译实践经验,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指导,这无疑对翻译教学效率的提升极为不利。因此,若要培养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高校首先要招聘专业英语翻译教师,并组织他们定期参加培训,促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英语翻译技巧与知识。其次,还要聘请经验丰富的翻译人员到高校进行英语翻译教学,这些人员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且了解西部企业发展所需的英语翻译人才素质,可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招聘专业英语翻译教师,还是聘请翻译专家,都应当制定合理、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及时更新自身的知R储备,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而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效率。

2、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

响应“一带一路”政策号召,培养符合西部经济发展需求的英语翻译人才,必须关注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翻译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英语翻译策略和技巧。指导学生及时学习亚洲各国在意识形态、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平衡英语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英语翻译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进入市场中,进而了解英语翻译行业的规则要求和发展前景,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项目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签订英语翻译教学项目,充分了解客户的要求、项目的需求、时间设定、翻译难度等。其次,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审核、进度和质量。其次,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并将英语翻译所需的行文风格、背景材料、行业术语、理论要求加以汇总整理,并传授给学生。再次,要互相审阅提交,教师可以要求小组自由结合,两个组为互审单位,相互审阅翻译质量、翻译结果,且给出全面的反馈信息,对生僻术语则应当反复讨论。最后则要和客户协商探讨,进行修改和定稿。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指导,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主要其引导和指导作用,要随时了解学生的项目进程,并分析、修改和讲解译文,并在项目进行中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3、完善翻译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对英语翻译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滞后缓慢、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将严重制约高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英语翻译教学体系。将英语翻译教学进一步划分为职业型、学术型等方向,进而构建针对性教学体系。并在不同的培养体系框架内,积极探究翻译教学的方法、本质和内容、目标,避免出现盲目教学的现象。进而增强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此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还要注意规范化、多元化、科技化、职业化和本地化等问题,其中多元化主要是指翻译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要多种多样,要结合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在规律科学设置课程,并在翻译教学中进行跨学科交叉教学、多学科教学。而翻译方法的多元化则是指教师应当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活动。职业化学习主要是指对学术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开设译介学、文学翻译、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课程,对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则要开设翻译认证培训课程、翻译技能培训课程,针对未来的职业需求合理设置培养方案。规范化人才培养则是指教师应当具备规范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注意规范教学。翻译教学的本地化是指英语翻译教学要结合西部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符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英语翻译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英语翻译的科技性特点,这主要是指在课程设置中要紧密结合当前的信息化发展需求,利用翻译记忆、翻译工具、机器翻译等教学手段,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4、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感到困难重重,同时,由于东西方在经济、文化、风俗、地理、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若要增强译文的准确性,就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要注重跨文化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英语国家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大学生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语翻译中减少误译情况。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10)

一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背景下的新世纪,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各种实用文体的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有关方面统计,译者中单纯从事文学翻译的仅占4%,绝大多数译者面对的是实用翻译。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市场对实用翻译需求极大,另一方面,合格的实用翻译人才严重匮乏,翻译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在不少方面很有改革的必要。在翻译院系雨后春笋般建立的今天,探讨一种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实用翻译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翻译师资缺乏。同时,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不足日益彰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模式效率低下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一般是采取讲一练一评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学生课后根据这些理论和技巧做翻译练习;之后教师把学生的练习收上来集中评阅;完成评阅后发回给学生,再在课堂上集中评讲。这种方式的缺点就是费时长,周期长,效率低。教学模式局限在课堂教学,仅仅重视外语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实用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2.2 课程内容设置偏重文学翻译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只重视文学翻译。一些教师更是认为文学翻译学好了,其他翻译也自然不成问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翻译教学材料多取材于文学方面,翻译知识,翻译技巧也多围绕文学方面进行,这和实用翻译教学的要求有很大区别。 通过我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翻译工作多与机械,金融,建筑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有关,实际翻译的问题五花八门,难以应付。企业对单一以外语为专业的人才需求急剧下降。

2.3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材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岗位要求

多年来,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劣势之一就是懂外语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外语,这种情况导致现今高校的翻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教师较少考虑到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对专业知识很难讲深讲透,缺乏相关的实际翻译经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实用翻译教材是完成实用翻译教学的基础,但目前的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的不同需求,教学没有真正地同未来职业能力,就业需求联系起来。

2.4 校企合作困难,固定实习地点稀少

翻译人才所直接对应的就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外资,外贸,翻译公司等类型的企业中。由于缺乏相应政策的支持,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没有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很难真正支持,持续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这就使得学生难以获得较多的翻译实践的机会,无法加深对翻译职业的认知,从而达到提升翻译工作兴趣的目的。

三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翻译人才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实用翻译人才就要求教学需要走出传统翻译教学的误区,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培养具备就业岗位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翻译教学模式是翻译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模式。21 世纪的翻译事业将会迅速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翻译人才不仅应该有较高的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 还要了解翻译的行业特点、职业要求, 成为实用型复合人才。因此,该模式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首先,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结合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类实用文体的翻译;同时,扩大学生各个领域的知识面,加强实用文体专业知识的补充,以求能在未来的翻译实践活动中较为准确,完整,流畅地进行英汉对译。将上述两个目标结合起来就是实用翻译教学的基本目标。

四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4.1 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块,形成系统完整的培养计划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开展需求分析,制定与学生就业,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课程安排重视科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的前期着重做好语言技能的训练、实用翻译基本理论的传授和实用翻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期侧重培养综合翻译能力。基本原则是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为此,可采用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和翻译实践四个模块。核心课程包括与听,说,读,写,译相关的英语基础课程,旨在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翻译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必修课程包括口译,交替传译,高级口译,同声传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实用课程;选修课包括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中外语言比较,跨文化交际等旨在提高学生汉语修养,夯实理论基础的课程,同时,高校可根据现有师资情况开设实用翻译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如开设国际经济法, 让学生了解掌握国际国内商事争议、域名争议、证券争议等仲裁解决方式;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的开设会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常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知识;开设外贸商务谈判,让学生熟悉掌握对外贸易理论、实务、国际营销、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谈判素质和较高的英语谈判口语能力。还可开设传媒、广告设计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传媒形式、掌握广告术语等;翻译实践模块下,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如建立了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或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当地交易会、国际赛事、招商引资等活动,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通过四个模块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以核心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职业化培养为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

4.2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编写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翻译教材

翻译教材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要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体现在教材上就应该能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以提高学生实际职业翻译能力为宗旨。首先,教材应充分体现层级性、系统性,将职业技能培养的初、中、高过程以及翻译知识的综合性要素包含在教材的设计中,以“层次化、系统化、对象化、实用化、立体化”的方式开发翻译教材。其次,应克服教材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在题材、体裁上尽可能多样化。整体内容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外事翻译到政论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等多学科内容;在体裁设计上包含新闻,广告,政府公文,发言稿,合同,法律条文等实用文体。编写教材时体现创新性,结合最新教学手段,开发立体的教材包,呈现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职业特色。再次,翻译实践教材应充分体现语境的作用、体现真实性和职业性。翻译专业的实践训练应超越机械的技巧练习,充分考虑未来职业的真实性原则,提供更广泛的文本语境,从注重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工作地点,工作用语,专业词汇等方面出发,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实际,编写一些活页教材,随时将新鲜、真实、富有职业特色的语料编写进去。

4.3 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实用翻译教学模式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模拟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真实的翻译工作环境,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强对翻译职业的体验和理解,获得基本的翻译职场能力。作为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明确翻译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根据业务工作和生活场景划分为几个具体工作过程,再根据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需要的岗位能力,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单元。这种基于工作过程所要求的能力来定位设置的课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所从事的翻译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以及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接触。

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职业情境,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实际,易于实现;情境具有典型的工作任务性,目标明确,且容易理解,符合经验。例如,口译课堂上可选择紧扣当今商务行政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某一方面,设置模拟的商务交际情境,商务会谈、来访等,把学生分为三人一组, 指定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行实境模拟口译练习,并由教师及学生及时进行现场点评,使学生的口译技能和素养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锻炼学生的双语使用能力。另外,高校也可根据地区优势,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如地区性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外事接待任务;通过与政府部门,外企及会展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陪同口译及难度相对小的交传口译任务。

通过模拟工作过程,学生可以掌握翻译技巧,增加翻译经验,提高职业素养,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对社会的认识,使其更客观定位自己未来的职业,从而增强适应翻译行业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4.4 建立科学的考评方法

考试是对学生某方面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教学活动。考试更为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引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评定、选拔、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基于以上的认识,在以就业为向导的实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系统的考核方式,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按需设定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其特点是:

(1)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可以将各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设定为总成绩的50%-60%以督促学生重视日常的学习内容。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和测试。教学中,可以对多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核。例如,开闭卷考试,口试,演讲,成果答辩,提交学期论文等方式。这样,既可以达到综合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又可以避免一次考试失误导致的不科学的评价,鼓励学生不断前进。

翻译实习工作计划篇(11)

一、高校《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一门核心课程。2010年底,张瑞娥、陈德用曾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45所高校翻译课程的师资现状展开调查,通过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进行比对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师资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接受调查的328位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占25.61%,超过50岁的仅占5.48%[1],可见教师队伍的主体是青年教师,但这种年龄结构也不免带来一些现实问题:一部分教师不熟悉高校教育规律,一部分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的高校或专业,尤其是没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数量多。一方面新进教师从校门到校门,虽掌握了较为前沿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欠缺实际掌控课堂的能力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提高实际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课程由从其他高校或企业聘请来的教师承担教学,而这些教师教学能力往往不强,只能从事基础教学,传授较为过时的技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这样的师资队伍明显缺乏教学能力。具体而言,翻译教师在执教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量繁重。高校翻译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工作量大,调查中近71%的教师的周课时都在12节以上[1],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的任课教师甚至达到18-20节,而且每学期还要承担2-3门课程。

(二)缺乏教学带头人和科研环境。翻译课程的任课教师普遍年纪轻,教学经验不足,这样的师资结构直接导致整体的科研能力薄弱,因而急需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年轻教师从事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建设工作。

(三)翻译能力和实践经验薄弱。具体到《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这门典型的翻译课程,教师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部分任课教师原本是语言学、英美文学等专业毕业,从事了多年高校英语教育工作,但因为翻译新设专业发展急需师资等客观原因后来改教翻译课程,从专业背景而言这些老师本身不具备系统完整的翻译理论知识,实践工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教学效果必然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无从保证。此外,尽管我国一些知名外语类高校翻译专业已培养出大批翻译硕士、翻译博士,但从就业方向而言,大量优秀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组织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高校教师工作,但由于其学习期间努力程度不够,无论是理论知识结构、实际工作经历还是自身专业素质都还有所欠缺,仍需通过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二、翻译课程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一)自主学习。教师自主学习是在学习者自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要求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者,和所有的自主学习者一样,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自主学习应当终身化,这既是教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责任使然,仅凭学校学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教师自主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服务于教学,展开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发现、纠正教学中的问题。尤其考虑到翻译课程互动性强的特点,教师必须时时学习翻译理论、教育教学的新成果,更新自身的知识库,才能应对课堂教学中五花八门的问题。这既有利于建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有益于指导学生,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调整,教师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二)外源学习。(1)参加进修、培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并不是静态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新的词汇,一些旧的词汇随之消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处在变化中。因此要向学生传授准确的语言知识,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务实的进修、培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教师既不具备能力为学生挑选最新最合适的翻译教材,也没有广博的知识储备给予学生最前沿的技术,授课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生气。翻译课程的教师应具备“杂家”的素质,对翻译材料中涉及的专业话题知识水平虽不及专家、大家的深度,但也至少都略知一二。但目前教师大多安于默默任教,与时展、翻译材料所涉及的行业多半脱节,这是必须要改变的。在诸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中,各种师资培训活动的作用尤其突出。通过参加培训计划,特别是有关翻译技术软件方面的,教师可以直接与培训方教师、软件开发者当面沟通,得到技术指导。而且这类培训计划往往提供的选择也比较灵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恰当的时间,通过近距离或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学习。(2)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翻译教师还应走出大学校园,积极通过翻译教学研讨会、交流活动、学术访问等机会,向专家、学者积极学习先进经验,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提升自身的理论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并同其他专业教师研究探讨,交流信息,弥补知识欠缺,建立同行联系、校级联系,便于今后的沟通和相互帮助。(3)打造教师沟通平台。网络平台可以向教师提供崭新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方便教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和同行间的相互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校内教师乃至外校或跨区域教师可以就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交流讨论、切磋沟通,积极寻求合作与支持,分享自学到的新知识与新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谋求共同发展。(4)引进学科带头人。考虑到翻译课程教师普遍以青年教师为主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或者聘请专家,提高中年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以有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监督教学质量。(5)加强翻译实践。除了常规的在高校进修,针对翻译课程特点,教师也可以到翻译公司、大型企业等机构短期进修,拓宽实践渠道,掌握多话题的翻译技能,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既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需求。《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的授课教师要积极开拓深造的渠道,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会议、学术交流活动或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自学和其他外源学习机会促进教学,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密切参与翻译市场,并将实践工作经验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最终培养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实用型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