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1:39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1)

1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展,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城市轨道经常出现无故停车或者是上车乘客被门夹等问题。在城市轨道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列出无故停车的现象,而且经常出现还没有等乘客进入车厢内就被夹在了门缝里,或者是列车已经行驶,但是列车的门不能够正常的闭合,或者是有漏洞,不能完全闭合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安全的隐患,对出行人群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其次,城市轨道的运行一旦某一列车出现晚点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批次列车的正常运行。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都属于同一个交通运输网,都是在同一个网络控制之下,所以,一辆列车晚点或者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轨道交通网的运输,造成整个交通网的中断,这样就延误了人们的出行,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最后,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列车偏离轨道,造成侧翻,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一旦城市轨道列车在运行中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就会造成整个列车的乘客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事故情节比较的恶劣,但是依然会有发生,不能够完全避免。

2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为原因。这里所说的人为原因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由于技术不过关或者是大意的人为失误等原因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故障发生;另一方面,乘客的违规上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车,人员太过拥挤,导致了上车时相互利用,互相的推挤,不能够及时进入车厢,被挤在门缝里。另外就是检修人员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检修,或者是在进行列车轨道检查时没有发现故障,导致事故发生。

第二,设备技术原因。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轨道的运行、停车、关门等行为都是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在检修故障时未发现,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另外,在操作中人为的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会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问题出现,导致安全隐患,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当然,任何的设备都有自己的使用寿命和周期,如果使用过程超出了年限,就会造成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

第三,突发的事故。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可阻挡的外力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说周围环境中的电线杆倒在了轨道上,或者是由于雷电暴雨影响到了网络的正常运行,这就会造成了无法避免的突然停车或者是车厢内突然停电等现状。所以说城市轨道交通的系统比较的脆弱,一旦外力影响就会造成问题的出现。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操作

3.1强化管理模式,优化理论设计

系统安全学属于系统工程学的分支,系统工程中的三维结构理论主要集中研究了系统学科知识、逻辑程序、工作阶段有关的研究理论。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三维结构理论,主要依据实际状况对生产运营过程、系统性理论、事故过程管控、安全目标进行理论层面的汇总分析。

3.2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

建立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关键。可以从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意愿,以及建立安全管理工作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之下才能够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细节化和体系化。人机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公司最为重视的工作内容,因此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准则和安全规范,可以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水平得到提高,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价值。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可以成立安全咨询部门,并在安全管理的标准指导下为突发的安全事故作出积极的应对行为。安全咨询部门要承担起定时检测轨道交通安全的责任,考察运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考察交通运输工具的质量,从各个方面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安全性。

3.3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规章制度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应急措施需要从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做起,因为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从预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出发,在安全规章制度中要对这些安全隐患有所涉及,并设计应急措施。另外合理利用安全规章制度防止交通运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引发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现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这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因此必须要针对那些已经暴露在外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制度设计和规范建设的环节。并且要保证所制定的规范和制度要符合所在城市的交通运营实际情况,减少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是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操作、管理等都是由人进行的,因此要从设计人员的设计环节开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必须要聘请专业人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技术,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接受技术培训。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人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全局上把握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此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乘客,也要制定规范和制度约束乘客的行为,防止乘客行为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3.4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安全管理模式水平的另外一个方法。需要安全管理人员从运营人员、乘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着手进行工作,实现运营人员操作上的安全,乘客乘车的安全。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理念能够准确地传达到所有相关人员,必须要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为核心,加强安全管理理念的宣传,培养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要令交通运输公司内部人员的安全运营意识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要保证城市内的乘车人员形成安全乘车的意识。针对企业内部的人员可以采取安全运营技术培训,而针对乘客则可以采用广告和其他的宣讲活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需要依靠工作人员和乘客人员的支持理解。但同时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质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管理人员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安全运营的意识和安全乘车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当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起来之后,将会有利于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需要依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民众安全文化教育,优化安全管理理论设计,确定管理指导方针,促使整个轨道交通的运营更加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2)

二、把学术活动作为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来对待

分析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城市管理理论的武装固然必不可少,但提高解决城市管理难点的能力,还需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的“虚拟化”倾向。结合本专业学生素质提升,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探索以下途径:一是举办城市管理专场报告会。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管理的经验也是层出不穷,将最前沿的城市管理理念传播给学生,城市管理一线工作者或领导者他们更有发言权。因此,要增强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可聘请城市管理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及交通、园林、环保等部门的一线管理者进课堂,也可聘请城市管理专家做古文物、古文化保护专场报告,还可以聘请城市管理学界的专家搞讲座……譬如,我校以“城市发展局长学术论坛”系列活动方式,聘请市规划局副局长刘忠义、泰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李建国局长、泰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人等领导做专场报告,使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有了全面系统的理解,这些兼职教授(或教师)的专场报告,不仅空前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二是开办城市管理“学术大讲堂”。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管理问题,较之于其他专业,更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关注城市管理热点问题,“学术大讲堂”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譬如,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城市管理方案设计大赛、开展城市管理主题演讲比赛等,倡导学生“我的学术我做主”,将现实生活中城市管理所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譬如青岛市黄岛区石油管网爆炸引发的城市管网设计管理问题、深圳暴雨引发的城市管网安全问题、浙江余杭决策兴建垃圾场引发、威海突发大火引发的城市公共危机应对等问题,通过“学术大讲堂”这样的平台,学生对现实城市管理问题有了更深层次思考,使学生的调研能力、材料搜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激辩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升。三是设置城市管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通过与课程论文(或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寻找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佳渠道。另一方面,还应着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稳固完善实践锻炼平台,着力加强实践性课程训练,如城市管理创新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总之,通过系列学术活动,可以确保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做到:“听”,能寻到城市管理之规律;“讲”,能谈出管理城市之章法;“研”能出探寻城市管理之思路。

三、在完善城市管理专业三个实践环节上做安排

首先是城市规划中的管理实习。说过:“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主席刘太格也提出:“政策引导规划、规划引导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关键,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各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当地城市规划局的同志通过现身说法,引导同学,注意始终抓住城市规划编制这一现代城市管理的龙头,认真学好城市设计、建筑学、领导科学、城市规划等学问,进而立足实际,敢于想象、善于思考,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为深化专业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不断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本校历届城市管理专业学生,都要精心组织他们前往泰安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开展实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城市概况、交通区位、历史文化以及发展历程等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的了解,进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及规划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紧密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实习,结合课程学习,努力做到:提起笔来会规划、铺开图来懂全局、遇见设备知技术,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纵览全局的能力。其次是城市建设中的管理实习。教学中,应努力突破校内教学的“虚拟性”,彻底改变“学、用两张皮”现象,实现城市管理的真实体验。坚持就地选址,样板教学,提前拟定参观实习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城市建设中的管理进行实地考察,譬如,本校采取安排学生参观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大楼建设工地、实地考察学校体育场改造工程,查看泰安市中心医院停地下车场建设工地、深入学校青年公寓建设工地,聘请建设单位负责人进行现场讲解,就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协调,以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管理,进行详细的了解,把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人员协调、环境监控等过程,通过“走出去”、“练管理”、“重实用”等举措,瞄准社会需求,以此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碰到城市建设项目“知章法”,实施管理“有抓手”,进而提升学生指挥运作、组织协调、科学沟通等能力。最后是城市行政执法中的管理。城市运行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手段,加深对智慧城市管理的理解。譬如,我们重点就现代城市行政执法问题,一是通过了解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现代化、全方位、多层次、严谨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把握城区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标准化以及高效、快捷等特点,学会在城市管理中,怎样去明晰责任归属,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现实难题,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城市的能力;二是为进一步提升实际管理能力,与泰安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协作,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前往岱庙附近组织开展“城管与文明携手、和谐与泰安相伴”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参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过程,虚心向城管执法局一线同志学习,研究怎样科学执法、文明执法。通过这种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工作性质、树立“我为人民管城市”的执法理念,学习“离开车子、放下架子、走进商户”的新型执法方式,引导学生认真学好城市管理方面的知识,善于干事、善于成事,善听会说,知人情、懂社会,善于解决问题,改变了同学们对“城管队伍”的偏见。真正做到:碰到难事“能破题”、遇见刺头“解危机”,着力提升城市管理危机应对能力。此外,还可以将实习活动多层面化,譬如,适时组织学生参观泰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数字化指挥中心、泰安市环保局数字监测中心、泰安市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中心,都能让城市管理专业学生亲自体验360度实景展示所带来的管理实效,连续两年的泰安市住房博览会,我们也有意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调研……类似这样的实习,无疑会使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得到更高层面的提升。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据有关统计,截至2011年8月,已有15个城市正式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 1 621km,北京、上海和广州的运营里程均已跃居世界前10位;同时,有36个城市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超过 1 370 km,总投资达 1.2万亿元人民币。

与建设规模同步上升的是安全风险。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大规模的地铁施工极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产生地面塌陷、房屋倾斜与管线破坏等风险。显然,面对如此安全形势,传统的经验型、事后型、人盯人的安全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进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技术及相关标准研究刻不容缓。

一、安全风险管理的原则及体系标准化

1.1 安全风险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大型的系统工程,对这类大型系统工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国际通行的风险管理理论一般把这类风险分为两类:技术风险和计划性风险。前者指的是会导致项目无法达到其性能标准的风险;后者主要指成本超支和进度延期。

1.2 安全风险管理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属于技术风险,在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360度参与的原则。即所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各方都应参与安全风险管理,包括监管方即政府、建设单位即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设计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等。

(2)贯穿生命周期全程的原则。即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可研、勘察、设计、施工和试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都应进行安全风险管理。

(3)持续实施的原则。即应持续地、周期性地重复检测伴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安全风险。

(4)团队管理的原则。即应将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所有分散的参与方联合起来组成团队,其目的在于:使各成员的知识可以分享与互补,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够更完备和透彻;使各成员在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产生共同的利益,依据管理的成败共担奖罚。

1.3 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化流程

基于国际通行的风险管理理论,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必要和可行的。虽然每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具体特点,但是对于安全风险管理而言,却都有上述普遍适用的原则。对这些原则予以固化,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工具、方法和流程,当其逐渐完备形成标准化体系之后,可以用于科学地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包括:

(1)风险识别,即发现安全问题的来源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2)风险过滤,即把非关键的风险过滤,并把余下的风险进行排序。 (3)风险评估,即在识别和过滤出关键风险后,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获得风险的度量。(4)风险管理,即在对所有关键风险进行评估后,参与的各方找出所有管理这些风险的可行措施,并依照成本、风险、收益和其他标准权衡如何选取这些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引发的次生风险也应该被预先考虑到。风险管理过程的输出结果是一组计划,用以减少工程项目的关键风险。在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管理时,可借助于许多工具和手段。如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借助于工程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勘探物探等手段辨识地质风险;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可基于专家意见形成综合评分表;在风险管理工程中,可借助于预警与应急平台采集、分发、处理风险信息并辅助决策等。

二、科学的标准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六评六管一平台”

为了规范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评估指南》等。苏州地铁运用上述国际通行理论,结合国家住建部近年颁发的规范性文件,在实践中研究和创新,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归纳起来就是“六评六管一平台”。

2.1 “六评六管一平台”内容

“六评六管一平台”体系的基础来自3个方面:

(1)目前国际通行的风险辨识、评估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一系列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规范性文件。

(3)苏州地铁建设工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实践。

2.2 工程各阶段实施的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在工程之前对安全风险的评估涉及安全生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安全管理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防范、安全教育培训、重大风险源、应急救援系统和第三方监测等。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安全风险进行的评估包括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初步评价、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检查表评价、轨道交通建设重大安全风险影响分析评价、典型复杂环境区域环境安全分析评价、典型地下车站大客流情况下人员疏散分析评价、典型地下车站及区间火灾防烟及人员疏散分析评价、典型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等等。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安全风险进行的评估则涉及基坑工程、区间隧道工程、高架段工程及初步设计关键点专题评估等方面。在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突出体现了其持续性特点。评估采用闭环的方式,分为以下环节实施:通过周期性分析典型工点的监测材料,列出风险或风险源清单,再对照安全风险分类分级标准,对当前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总体所处的等级状态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或建议,再观察风险控制措施对典型工点的监测数据产生的影响。试运营前安全评价是相关工点的安全检查及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价,包括各系统安全分析评价、常规防护设备设施评价、防火防爆安全措施评价、电气安全措施评价、特种设备及强制检测设备检查评价、安全运营管理评价等。

2.3 “六评六管一平台”流程

“六管”以工程参与各方为主体,体现了国际通行风险辨识与评估理论中360度参与的原则,即政府部门及参建各方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全方位安全风险管理。

结束语

因此,上述的成果直接有效地保障了有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了直接经济损失与工期损失;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环境与资源。同时,通过开展有关培训和讲座,并结合现场巡视、风险排查等管理手段,广泛地普及了安全风险评估、管控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使参建的各方在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及产业纷纷涌向城市,社会生产活动和基础设施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引起安全事故发生的频度和程度迅速增加,而且由于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产业及财富,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故,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和建设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体系,实施有效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方案势在必行。

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灾害发生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每种灾害事故都有一个共性,都是由一些相同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就是人、物、环境、管理,即4M问题。因此灾害事故的触发理论也应当成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基础,如基于能量学说的能量转换理论;人为失误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综合模型理论等。城市灾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来预防和控制,即防止灾害事故的三E安全对策,也称为灾害事故的预防理论。除此以外,城市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系统,系统论也应当成为城市安全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

1、 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威胁

城市公共安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包括衣、食、住、行、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各个领域及环节。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有:

(1)城市自然灾害。地震、洪涝灾害始终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全国22 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位于地震的高危险区。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其他灾害和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少6000亿元,基本上抵消了当年7.8% 的经济增长,其危害之严重令人瞠目。

(2)技术灾害。由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技术的不够完备或管理失误给人类生存造成的巨大破坏性影响,称为技术灾害,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交通是城市的命脉,但其所造成的死亡率也是惊人的,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都在10万左右,火灾和爆炸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

(3)社会灾害。主要有骚乱、恐怖主义的袭击和破坏等。“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袭击与破坏成为当前最敏感的城市社会灾害。各国都开始意识到国际恐怖组织、暴力主义者所造成的极端事件的严重危害性。我国的公安部新设了反恐局,有关行政机关也在积极研究反恐怖袭击和破坏方面的立法问题。

(4)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突发疫情等。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空气质量差,易导致诸如“非典”的传染性疾病病毒的传播,不及时加以防治就会产生局部或大面积的疫情,造成重大的损失。

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是多方位、多领域的。根据公共安全涉及的场所可分为大型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地下空间;根据公共安全管理对象可以分为生态环境类、公共卫生类、社会治安类、安全生产类。一般而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重点内容包括:

(1)城市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有毒有害的物质和能量及其工业设备、设施、场所。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由于规划不够科学,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模式缺乏合理的预测和管理,导致一些生产、使用、贮存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分散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商业区或居民区,它们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如不慎触发,造成的损失将十分严重。2008年南京、沈阳、杭州、武汉、长沙、宁波等大中城市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化工厂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11年吉林石化发生爆炸,数万居民被迫疏散,虽经过10多个小时的奋战将火扑灭,却由于对未燃烧物质考虑不周,造成了松花江的污染,导致松花江下游多个以松花江为主要饮水源的城市和地区被迫断水,甚至引发了外交问题。

(2)公众聚集场所。公众聚集场所包括影剧院、体育馆、车站、码头、商务中心、超市、公园、学校、医院等。由于公众聚集场所的人群密度大、流动性大,而人们的心理、生理状况不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非常容易引起混乱。近年来国内外的公众聚集场所已发生多起群死群伤的恶性城市灾害,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对当地乃至相关区域的社会心理、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2年发生在吉林中百商厦的火灾,由于该商厦处于繁华商业区,人群密集,火势蔓延极快,不易控制,造成了巨大损失。

(3)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自来水、电、气、热、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但电子系统、高科技装备系统应用越普及,构造越精密复杂,就越容易出故障,处理维修的难度也越高。这些保证城市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它们之中一个环节的滞后或失灵都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的瘫痪。

(4)其它各类特种设施。包括军用、警用和政府有关部门专用的设施和装备。

三、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施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施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资金、编制年度公共安全计划、实行公共安全目标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法制化建设、加强公民防灾意识、建立灾害保险体制、建立两级应急指挥中心等管理机构。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

1、建立国家和部门公共安全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对相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在公共安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应急管理、组织、决策等方面的技术体系,从科技上保证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顺利实施和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建立与城市公共安全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良好辅助体系。包括支撑公共安全科技能够持续创新所需要的研究基地和平台,完整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政策、法律、资金等相关的基本保证。

3、建立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总体目标。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需要,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实现公共安全科技理论及预测、预警、应急管理等相关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可靠的公共安全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大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分析了城市公共风险,将各类城市公共风险通盘考虑,避免了机构的重复设置,人、财、物的浪费,同时满足了现代城市高度发展的需要。

2、综合性。该方法综合了对城市公共安全高度敏感的风险区域。

3、以人为本。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免受或减少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带来的恶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规划宗旨。

4、纳入决策层。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纳入决策层,保证规划的实施。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5)

虽然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1],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工作牵涉到城市千百万乘客安全正点出行,对建设和谐 社会 的 影响 重大,所以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水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人-机-环境三方面相互作用的包含多种专业设备(设施)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客运系统,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仅要在规划、设计、建造时给予充分考虑,并且在运营管理中也要不断研究、改进和提高;不仅要考虑单个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还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整体研究其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发现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故障模式,为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营管理工作和设施(设备)改造计划提供 理论 依据。

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目前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 应用 实践层面,均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本文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概念,探索整体研究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方法,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工程框架以及管理组织结构和信息流程框架。

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概念

1.1 安全性与可靠性及其相互关系

安全性与可靠性是两个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在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领域,安全性与可靠性一般是分开来进行研究的,虽然它们的有些研究方法是一样的,但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一般来讲,“安全”表示系统的“完整”与“稳定”状态,安全性是指系统保持这种状态的能力。安全状态被破坏是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即通常讲的“事故”发生,其特征指标是人员伤亡、设备财产损失或环境危害的程度。“可靠”表示系统性能的“保证”与“可信赖”,可靠性是指系统性能“保证”与“可信赖”的能力。可靠状态被破坏是因为自身某些能力的下降或消失,即通常讲的出现“故障”,其特征指标是系统某些性能下降或丧失的程度。

当某个系统的可靠性出现下降,则容易出现故障;当故障出现后,不仅造成系统性能的下降,而且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即系统安全性下降。反之,当有事故发生时,系统性能会下降或无法运转,此时的事故从可靠性角度讲就是故障。所以有时人们将“事故”与“故障”混用,但一般在安全性研究中用“事故”来描述事件,在可靠性研究中用“故障”来描述事件。

1.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指在系统运营过程中,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可靠性指在系统运营过程中,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通常所讲的“保障乘客安全正点旅行”即包含了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两方面的概念。

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包含了两个方面,即不发生意外的安全(safety)和免遭破坏的安全(security);对应的事故也有两种,即意外发生的事故(accident)和故意造成的事件(incident)。

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运输容量能力,二是列车按计划正点运行能力。因乘车人多造成拥挤而导致无法登乘、列车无法准时出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列车运行延误和车底周转延误属于前者;因技术或管理原因造成的运营中断、列车延误,以及由此引发的后续列车运行延误和车底周转延误,或维修延误造成的列车运行延误等属于后者。

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也可用保障“乘客方便舒适地旅行”的能力来表示。如车站的乘客引导系统、自动售票机、兑币机、残疾人电梯、车箱内饰设施等,这些设备发生故障可能并不影响列车的正点运行,但会给乘客带来不便或不舒服。此项能力可作为更高一级的可靠性能力,即正点运营可靠性基础上的服务质量可靠性。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指标

系统安全性指标可以用整个系统或某条线路的人员伤亡率和设备(设施)损失率来反映保障“乘客和员工不受伤害以及设备(设施)不遭破坏”的能力。

系统可靠性指标可以用整个系统或某条线路的运营可靠度、运营恢复度及运营利用率等来表示保障“乘客准时到达目的地”的能力(具体定义与 计算 另文阐述)。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工程框架

安全性工程也可称为安全系统工程或安全保障体系, 内容 包括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保护、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以及安全性研究等各个方面。对这些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实施、检查等措施方案或规章制度统称为安全性工程大纲[2]。与这些安全工作相关的理论或应用研究都可以称为系统安全性研究。所有针对人不安全行为和物不安全状态的 分析 、发现、评价、监控、预防, 以及变为事故后的应急、救援、调查、处理等,都是安全性研究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许多保障安全运营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管辖的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层面上采用了大量的监视与控制系统(ATS,ATP,FAS,SCADA,BAS等)及各种维修(维护)措施;管理层面有分级安全管理组织、安全管理制度、运营质量管理体系、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等机制。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以及对它们的研究工作应该按照系统工程的原则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与运转特点,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工程框架,如图1所示。

2.1 安全技术体系

安全技术体系包含了各种安全保障或事故预防的技术措施,一般在线路设计建造时实现,也可在既有线改造时实施,主要有设备(设施)的固有可靠性提高、冗余、监控、检测、维护、维修、保护等技术措施;按专业可分为车辆、线路、通号、供电、客运等的安全技术措施;按区域可分为控制中心、列车运行、车站、隧道、桥梁、变电站、车辆段、通号基地等的安全技术措施。

2.2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各种安全活动计划、安全制度等内容。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管理组织结构的现状,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管理组织的结构框架(见图2)。图中的安全组织结构为三级安全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决策层有分管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负责人;中间管理层有专门负责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职能部门;各专业分公司操作层有专职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责任小组。职能部门负责安全性与可靠性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实施情况监督、安全性与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评估及预警系统的管理等工作。责任小组负责事故与故障信息的录入、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等工作。通过安全性与可靠性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动态管理。

2.3 事故应急体系

事故应急体系由应急技术与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组成,主要有应急救援、应急运营、应急装备、事故处理等方面的 内容 。由于事故应急的重要性以及必须具备快速响应和联动调度的机制[3],所以列为单独的一个体系。

2.4 安全性 研究 体系

对于城市轨道 交通 系统,安全性研究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事故应急机制及预案研究;事故调查 分析 ;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评价。安全性研究的核心是发现、分析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4],研究和开发各种针对高危险状态的监控系统、检测技术、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制定防止不安全因素转化为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减少损失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对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检查及评价等。

在安全性研究的所有内容中,最基本的是安全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4]。 目前 国内外研究及 应用 得较成熟的安全性分析和评估 方法 或 理论 主要有初步危害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图法、安全检查表法、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行为论、综合安全评价、安全管理体系评估法等。这些理论或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为分析类,即发现隐患,识别危险性,寻找原因;另一类为评价类,即确定危险程度或安全程度。而评价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内部各危险行为或状态的分析评价,确定出各种不安全行为或状态的危险程度高低,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 参考 ;另一类是比较评价,即确定 影响 系统安全性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好坏程度,用于安全性评比。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工程框架

可靠性工程包括了可靠性与维修性两方面。可靠性工程是指依靠相关的可靠性理论,对具体系统进行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估、改进、提高等工作。对这些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实施、检查等方案或规章制度统称为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大纲。对这些工作进行的理论或应用研究统称为可靠性研究。可靠性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可靠性数学、可靠性与维修性模型、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可靠性与维修性预测与增长、可靠性与维修性试验、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等。而可靠性应用研究是指依靠相关的可靠性理论,对具体系统进行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评估、改进、提高等。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设计建造时为了提高各种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尤其是列车运行的可靠性,采用了大量的冗余技术和监控系统,在使用时制定有严格的定期或状态维修(维护)制度,以保障设备(设施)的使用可靠性。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工程框架,如图3所示。

3.1 可靠性技术体系

可靠性技术体系包含了设备(设施)的固有可靠性提高,诊断(检测、监测),可靠性试验(验证)等技术措施。固有可靠性技术包含了冗余、备份等技术措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专业可分为车辆设备、线路(车站)设施、通号系统、供电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等可靠性技术措施。

3.2 可靠性管理体系

可靠性管理是系统可靠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管理体系主要包含可靠性管理组织结构,设备(设施)的验收、维修、维护制度,故障统计、分析、汇报制度等方面。可靠性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流程通道可以与安全性的共享(见图2)。

3.3维修性技术体系

维修性技术体系包含了设备(设施)的维修策略,故障的检测、诊断、隔离、维修技术措施,以及维修性验证等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专业可分为车辆、线路、供电、通号、车站等的维修(维护)措施。

3.4 可靠性研究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体系主要包括对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验证、评估、改进,以及对整个系统或各子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评估,维修性试验、验证,建立可靠性模型等内容。

在可靠性研究的所有内容中,最基本的是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评估[6]。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得较成熟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方法或理论主要有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事故树分析、潜在状态分析、共因故障分析、维修性分析等。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牵涉到多种技术领域,由多种设备、多种硬软件、多种设施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国外经验,大型系统全面和完善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需要有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并且有专门的工作部门专项负责安全性或可靠性的研究与措施的落实。我国在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同时,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与可靠性工程框架,旨在给出一种系统思想,为今后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研究、解决安全性与可靠性 问题 提供参考。

参考 文献 [2]陈 铁,管旭日,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6.

[3]张殿业,金 键,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4(4):1.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6)

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管理和功能完善的主要载体。国内外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通往城市化的道路上,社区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安全保障不仅是城市发展和稳定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反映着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贯彻的逐步深入,城市管理及建设中的安全保障问题已经为各领域专家学者所关注,并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社区安全保障基本内涵与城市管理

国际社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社区安全概念,是在1989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事故和伤害预防会议上,当时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发表了“社区安全”宣言,强调全人类在保持自身健康及安全方面均享有平等权利。此后,世界卫生组织不断督促和倡导在包括各个国家、地区、部门、组织等不同社会层面开展关于社区安全的伤害预防工作。目前,国际社会还没有确切的社区安全保障概念,但是,从各个国家、跨国集团(公司)到各企业、事业和组织单位,社区安全保障规划正在付诸实施,相应地,有关社区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也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社区安全保障一般被理解为基于社区管理组织机构、志愿者群体以及社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和努力所建立起的一种社区安全机制,其基本内涵包括社区生产生活安全、休闲娱乐安全、医疗安全、用水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和教育安全等诸多方面。可见,社区安全保障的对象涉及所有类别的安全和伤害预防,包括所有年龄、环境和条件。社区安全保障的途径在于社区内各种不同组织机构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自的资源及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社区内所有人士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保证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伤害、日常生活中的伤害甚至暴力及自杀等各种意外。可见,作为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社区安全保障是保证社区成员生活、工作、学习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的必然要求。

以自治性为特征的城市社区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城市社区的管理任务加重、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要求提高。因而,城市管理者必须把目光投向社区,并真正地关注和探索城市社区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各机构单位和组织部门都要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助机会,促进社区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聚力,使社区成员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幸福感,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满足社区成员的安全需要。作为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如果一个个社区的安全有了保障,社区居民能够安心于工作和学习,能够开心休闲、参与公共活动,那么整个城市的合理有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反之,小至一家一户,大至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如果其成员没有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那就很难维护秩序和稳定,更谈不上和谐的环境氛围了。因此,社区安全保障问题的解决对实施有效的城市管理意义重大。同时,从群众反映突出的城市环境、社会保障、纠纷调解、食品卫生以及生产、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看,社区安全保障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若忽视或不能有效解决社区安全保障问题,那就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也就难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这种意义上,社区安全保障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二、社区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功能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就越多,潜在的危机也就越明显。换句话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庞大,城市安全或者说城市所辖社区的安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社区公共卫生、食品供应、通讯、环境、供水、灾害防控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进而影响城市的正常发展。事实上,城市公共安全作为一种无形的效应,已经显现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因此,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把每一个所辖社区的公共安全考虑其中已经显得十分迫切。一个个单独的社区发展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样,一个个独立社区的安全也是整个城市安全的保障。

无庸讳言,在现代社会,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和谐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要通过深厚的历史底蕴、发达的经济和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来体现,更重要的还在于整个城市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这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人口流动频繁、网络生活发达、各种异质性文化并存的现代都市里,安全保障能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人精神放松,能帮助人们减少相互猜测,增加沟通交流的效率。可以这样说,城市的文明依赖于市民素质的提高,而市民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市辖各社区单位基础安全保障的实现。城市社区安全保障通过保证生产、治安、交通、医疗、用水、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有序,能使城市居民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放心舒畅的良好环境里。一旦排除了内心的顾虑和担忧,人们必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最终使城市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得以提高。否则,在一个不具备基本的治安、交通、医疗、食品等安全保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里,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安心于本职工作,迟到、早退、敷衍塞责或许会成为普遍现象,从而最终影响到城市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对策及其建议

统观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存在的现状与问题,社区建设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目前还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从全局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的立场出发,我们认为,城市社区安全保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加强市民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从当前实际看,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系数,不仅有赖于城市管理者的主观努力和科学决策,也有赖于市民的安全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其中,加强市民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使之具备安全知识、安全思维、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伦理道德和安全自护技能是解决社会安全问题的根本。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政府、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网络式结构对人(孩童)进行安全教化,同时有关部门要作好以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为重点的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

第二,加大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城市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科技教育信息系统、旅游娱乐信息系统、社区信息化服务系统等。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仅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促进城市服务功能和安全管理功能,而且能使广大市民日益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使他们积极参与共同保障和维护城市社区安全保障的各种活动,从而使城市安全工作得以在各方面、各层次顺利展开和深化。

第三,加大城市社区安全保障投入。在所有影响要素中,资金投入是制约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加大社区安全保障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确保社区安全工作人员有可观的收入,从而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护卫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安装和更新社区安全监测、预防设备,比如目前的远红外周边报警系统、电视摄像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和门禁对讲系统等。从而最终实现技防、物防和人防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

第四,加强社区治安队伍建设。社区治安队伍建设的精良与否也是确保社区安全保障的关键。社区治安队伍建设中,一定要严把新队员入职关、班组长选拔关、人员培训关,以“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为标准,提高保安人员自身素质。另外,要建立科学的安全防范管理制度,按照“工作标准化、操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明确细化职责,建立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如保安人员工作业绩由社区居民评价的制度),从各方面提高安全防范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主体的安全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就是要加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有关社区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安排等方面从快、从简予以办理,并将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考量目标之一。同时,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还有利于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组织和参加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和伤害预防交流活动。以社区为主体,就是要让社区全体居民参与进来,通过监督、亲自贡献、谏言献策等多种形式,使社区经济、文化、卫生、环境等不同方面都有整体提高和改善,确保社区安全保障的有效实现。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7)

2011年11月12日,由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研究会和上海市市政公路工程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城市发展创新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针对由于规划短板造成的诸多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漏洞与运行管理问题,论坛以“城市运行安全和风险防范”为主题,邀请了8位专家作主题发言,并吸引现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会场互动,进行交流提问,体现了与会者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论坛由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钢主持,由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江绵康致开幕词及闭幕词。其中专家们的主题发言分别从各自的工作与研究领域,论述了城市运行管理中的公共安全问题,对于城市的政府投资、避难场所、地下空间、保障体系、消防隐患、建筑工程、桥梁管理与越江隧道等的安全防范问题进行了深入科学的论证,对于城市发展中如何铸就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各自创新性实践成果和对策建议。

一、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可续平衡

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孔庆伟在题为《政府性投资公司的运行安全和实践思考》的发言中认为,城投类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浪潮中诞生发展,是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开发和建设的重要投融资平台,上海城投在筹措资金机制、投资运作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方面体现了四重效应:一是注重体现政府意图、运用市场机制,有效发挥国有投资公司的引领带动效应;二是注重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融资能级,有效发挥建设资金筹集的乘数倍增效应;三是注重强化集约管理、打造服务高地,有效发挥设施运行保障的专业协同效应;四是注重把握产业机遇、深化企业改革,有效发挥城市资源经营的品牌载体效应。

进入转型期,政府投融资公司在持续健康运作上将着力于四对关系的平衡把握,即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平衡管建并举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平衡市场机制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平衡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唯此才能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确立履行政府投融资主体、重大工程建设主体、城市安全运营主体职责,把握城市化和产业升级的契机,主动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积极调整结构,提高经营能力,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政府性融资平台的杠杆作用。

二、强化建筑工程与生产管理的安全机制

上海市建交委法规处副处长陆荣根在《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发言中认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但是11・15特大火灾折射出建筑市场管理的深层次问题,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项目游离在建设工程建设程序外,变更了管理程序,使部分不规范的企业有空子可钻;二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不规范,明招暗定、虚假招标、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等现象比较突出;三是监理单位未真正发挥作用,缺少应有保障措施、监理收费标准难以落实等问题使建立很难真正履行职责;四是建筑务工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使一线操作工人被基本技能和安全意识都较差的外来务工人员替代。

为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意义深远,特别是上海市政府2011年1号文件的颁布,对于目前建筑市场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具体而言,就是开展集中整治建筑市场,完善建设程序,加强建设工程安全源头风险控制,规范承发包市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落实监理责任,加强法人代表和从业人员管理,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为,并加强对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考核。通过这样的措施,建立起建筑工程质量的创新管理机制,使得安全管理覆盖建筑全过程,真正实现科学组织、严格管理、精心设计、安全施工四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提升城市规划与地下开发的安全效能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束昱在题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防范的思考》的发言中认为,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剧、轨道交通的大规模规划建设、轿车化引发的城市停车问题、全国可耕地资源的锐减等等,都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化快速规划建设,促进了车站地区及城市重要节点片区的立体化综合开发,中国因此正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大国。

但是城市也逐渐显现出许多安全问题的症候,例如对深层地下道路、地下雨水调储池、地下污水处理等综合开发方面还存在规划建设理念、投资建设模式、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相关法制建设等许多亟待探索和强化的领域。为此,诸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如何与沿线特别是车站地区的房地产、地下空间、市政公用、公共服务、静态交通、道路交通、城市防灾等设施的有机结合、系统整合和协调发展,都是当前大城市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面临的重大议题。

四、优化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安全模式

上海市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综合部部长王永文在题为《后世博上海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研究》的发言中认为,世博期间上海大规模的城市治理改造为城市安全运行积累了五大经验,即集中偿还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建立了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统筹协调的运行保障机制、建立了全面把握城市运行状态的体征指标系统、创造性地以城市临时通告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置城市安全运行隐患。但是由于上海基础设施数量巨大、人流车流急剧增加、建设工地遍布全市、市容环境管理难题不断出现,使得城市运行的安全管理机制呈现明显的薄弱状态,风险预测机制和分析评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社会参与共建、监督志愿行为还未在全社会建立,这就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不得不承担较大的社会压力和自以为的法律责任。

为此,后世博上海城市运行必须要注重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致力于继续改善城市基础,加强城市管理科学的投入,使“管建并举”进一步得到实质性落实。同时,建立健全质量和协调、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管理机制,坚持把规划、建设、运行统筹考虑,重点放在常态管理,形成“全市统筹、统一协调、市区(县)联动、社会互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管理机制,增强城市安全运行的综合性、系统性、计划性与协调性,切实优化城市的安全保障模式,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增强城市运行管理的精细化和实效性。

五、制定高层物业与消防管理的安全对策

上海市公用事业局原副局长、教授级高工芮友仁在题为《关于高层建筑消防管道安全运行的对策》的发言中认为,从调研实例中发现上海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管道、管件和阀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腐蚀,部分管道外部镀锌层脱落、锈迹斑斑,内部锈蚀淤塞严重、锈垢极厚,缩小了管子的有效口径。还有些管件腐蚀程度超过管道,例如用于检测的阀门无法关闭,或者不能开启。由于现有城市的消防条件,要依靠高层建筑的外部消防和逃生的几率很小,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内部消防手段就必须具有非常严格的审查要求,而现在物业与消防相互间的制约机制匮乏,使得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管道的输水能力,给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一些高层建筑失火后,受制于大楼自身消防设备的自来水压力,救灾的自救功能被大大削弱了,云梯消防也因城市道路狭窄,消防功能被大大削弱。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对高层建筑消防管道的改造、管理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此,可以从两方面落实:一是政府应明确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改造、维修的主管部门,帮助落实资金来源、政策、协调相关单位的职责。二是构建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安全性能考核评价系统,加快制定有关法规和管理技术标准,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动态管理,消防设备使用要进行专业的普及与培训。

六、统筹避难场所与规划运行的安全联动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胡芸在题为《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基础研究》的发言中认为,避难场所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在我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下,需要有效整合规划、投资、建设和应急管理等众多政府职能,建立高效、联动的实施机制,切实提高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以大城市为主的应急避难所规划和建设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规范有待进一步健全,部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加强。为了切实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必须尽快提高全民对于灾害防范和应急避难的意识,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加强防灾救灾演练,普及应急避难常识,培养广泛的救灾志愿者队伍,提升基于全民利益的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七、消除城市桥梁与施工运行的安全隐患

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马广德在题为《对上海城市桥梁安全管理的建议》的发言中认为,近年来桥梁突发事故里,有不少是施工过程中或运营过程中并不一定是“危桥”原因到导致的突发事故,例如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部件损伤、混凝土模板的爆涨、预制梁断裂坍塌、桥面错台严重、起重吊装计算错误等,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为进一步加强上海桥梁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狠抓落实五项工作:一是建立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风险技术难度分级批报制度,未经批准不能擅自开工;二是对桥涵桥匝道的设计必须进行稳定验算立体研究,以便对有风险的桥梁采取补救措施;三是在现行设计规范中增添需要设置高护栏的相关条款,对桥下有行车、行人处设置防抛物网的规定;四是落实解决一些通航跨径不能满足要求的桥梁,消除船舶撞桥的隐患;五是对现有钢筋混凝土护栏设施进行检查,对外侧悬挂额外管线槽的路段进行限制。

八、完善城市隧道与设施养护的安全措施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8)

二、工作目标**年我市畅通工程工作,紧密围绕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继续发挥整合部门、区县联动、综合治理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统筹发展,力争在整体上有新的推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今年将实施9项,46个目标任务。(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迎接“文化节”盛会在我市召开。1、加快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央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进香河路、洪武路、白下路、建康路等市区约74公里、177万平方米道路出新和一批交通节点改造。全面提升出新河东东路、河东北路、河东路、河中路、山西路、西门大街等百条主次干道的市容市貌,完成11条市容景观示范街的新建。完成纬九路三期、中门大街二期、宁镇路城市化改造等一批城市主干道的建设与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交通活动。以迎“文化节会”为契机,以“建文明河东城、做文明河东人”为目标,积极开展“文明交通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及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文明交通宣传,组织文明交通志愿者深入社区、工厂、学校、商场宣传道路交通安全常识,组织交通协勤志愿者协助公安交管部门开展疏导交通活动,倡导市民树立文明乘车、文明骑车、文明行路的良好习惯,增强全体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责任感,塑造新时期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做文明热情的东道主。

3、显著改善重点窗口地区的形象。实施窗口地区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新口地区、南路地区、子庙地区等11个窗口地区的容貌水平。围绕“文化节会”场馆及运动员驻地周围和活动场所附近的道路及主城区入城道路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做到无违章搭建,无影响观瞻的广告招牌,无乱招贴乱涂写,消除黄土,改善景观,优化城市环境。4、周密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组织方案。根据“文化节会”开幕式、闭幕式、赛期场馆及周边道主要看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是否进一步解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是否明确,加快发展的责任是否落实,发展环境是否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是否加快。4、要深入开展研讨活动,要组织党员、干部、工人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开展研讨活动。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和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方法。认真查找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意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四、几点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讨论活动是贯彻落实区委精神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党支部要把讨论活动摆上工作日程,加强对讨论活动的领导,组织党员、干部、工人参加活动。2、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各党支部要按照局党委要求,对本单位学习讨论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并认真组织活动的开展。3、总结经验,务求实效。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的经验。6月25日前形成报告报到局党委。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国内城市公共安全现状问题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说明,本论文将国内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基础

1.1理论基础方面的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目前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基本出于安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有风险理论、城市灾害触发理论、灾害事故的预防理论。

所谓风险理论的运用可以概括成这样:由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十分复杂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人们根本无法合理地计算出未来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概率风险估计不准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最基本的元素着手分析,对其进行组合,进行不确定性意义下的量化分析。从而形成了以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基本原理为核心、以模糊系统识别理论和方法为工具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系统理论和方法。风险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是偏弱的,因为想要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城市灾害发生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每种灾害事故都有一个共性,都是由一些相同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就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因此灾害事故的触发理论也成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基础。城市灾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Engineering)、教育手段(Education)和管理手段(Enforcement)来预防和控制,即防止灾害事故的三E安全对策,也称为灾害事故的预防理论。

最近关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研究出现了重要的进展:

(1)通过城市公共安全可靠性模型的研究,给出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预防为主思想体系的理论依据;

(2)通过分析城市灾害和事故(事件)及防治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城市灾害和事故的双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规律;

(3)提出把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分为“概念”系统和“实体”系统加以研究,前者可促进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后者着眼于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

(4)提出应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规划,建立功能完备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建立整个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是所有相关理论最后用以指导实践的重要环节。从目前的公共安全规划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以上谈到的安全科学方面的理论在起作用,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在规划实践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整个公共安全规划的工作流程我们可以看出:

(1)在城市基本情况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中,使用的是城市规划学科的工作方法,而大部分的基础资料可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发掘;

(2)在进行城市风险分析和危险区划分时运用的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原理;(3)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物质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都基于城市规划原理;

(4)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主要成果及形式是通过城市规划专业的设计语言来进行表达的。

所以说,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既不能从相关学科的理论之中照搬照抄,也不能完全抛弃现有的研究基础。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体系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而这项研究是建立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三个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之上的。

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策略与方法

1.纳入到城市规划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就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前身。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际编制工作已经展开,而规划层面的理论研究跟不上。目前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践工作已经陆续展开,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工作是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个短期跟风或者政绩行为。因此必须以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工作。

1.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牵涉到的学科广泛,只有城市规划学科能够将相关理论加以综合。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就牵涉到很多专业,最后都是由城市规划专业加以综合,形成最终成果。所以就目前来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各相关专业中只有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最强,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依托,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快速发展。

2.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

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研究体系最先遇到的工作就是将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好,这是进行实践工作的基础。理想的情况理论融合的工作是相关专业同步进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空白区。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每个学科只专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将理论融合的任务交给城市规划专业,是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率的。城市规划专业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学科,城市规划专业负责完成规划编制的实践工作,因此必须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成果并加以综合。城市规划是理论的实践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善城市规划的研究体系。

2.1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工作中吸收经验和教训,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归类,反馈给各相关专业,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由于城市规划专业处于实践的第一线,因此归纳总结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归类反馈给相关专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2.2关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城市规划专业为主导,在各相关专业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理论创新体系是衔接理论研究和规划技术标准之间的桥梁,而规划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理论的综合都是在城市规划专业的体系下完成的,所以城市规划必须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导。

3.体现城市规划学科的理念

这里说的城市规划学科的先进理念的概念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关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先进思想,但是还并没有被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充分利用的部分。以下几个理念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密切相关,应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成果中加以体现。

3.1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理念

防灾公园的规划研究在我国是与地震灾害紧密相联的,唐山地震以后,众多的北京市民被疏散到普通公园进行避难,结果混乱不堪,带来了不良后果。从此以后,防灾公园的规划研究就引起了研究界的重视。

防灾公园与普通公园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能在灾害到来时更好地完成避灾要求,安全性更高,从以下几点我们能看出防灾公园的特殊之处:

①在选址上,防灾公园更为谨慎,不但要牵涉到避灾区域界定和避灾人口计算,还要在地质上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地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尤其是火灾、洪灾等)源。

②避灾公园需要更为开阔、平坦,易于搭建临时帐篷的场地。

③避灾公园在植被选择上有特殊要求,多选择耐火阻燃的阔叶植物。

3.2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的规划理念

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的规划研究是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研究同步开展的,在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前,关于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的独立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内容可以供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借鉴。

结束语

当前, 中国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相对薄弱, 法律体系也不尽完善, 因此, 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实施过程中, 还应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法制化建设和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同时还要防止出现城市安全工程项目的盲目建设。

参考文献:

[1]孙明,李丽微.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探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3,32:4-6.

[2]孙明,朱天宇.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综述与对策[J].山西建筑,2013,29:1-2.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10)

1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1.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倘若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行为不规范等现象时就会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再加上有大部分施工人员对安全知识比较缺乏,在遇到安全事故的时候也不会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管理人员作为施工的领导者,其管理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施工的安全管理。

1.2材料因素

目前,有很多的材料供应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生产的材料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施工企业在进行材料选购的过程中也没有对所购买的材料质量进行检查,再加上对材料的保管措施也不到位,从而影响到市政道路的质量,对施工的安全管理也带来很大的不便。

1.3环境因素

市政道路施工一般都属于露天作业,极其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施工的安全管理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预订因素。在对市政道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倘若施工企业没有提前进行天气预测等工作,必定会对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也不利于道路施工的安全管理。

1.4管理因素

施工现场的管理与施工的安全也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赶进度,而不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致使道路施工现场混乱,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2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施工单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忽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另外,相关领导职责不明晰,特种岗位作业未能严格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导致一些施工人员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甚至出现违规违章操作,给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2.2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教育不重视

施工挝晃茨芙立健全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培训机制,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频次不够,导致一些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能严格遵循规定进行操作,影响现场施工安全。一些施工单位即使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但形式过于单一,局限于采用现场授课、撰写心得等方式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整个培训和教育过程单调、乏味,难以激发施工人员的学习兴趣,所起到的效果也比较有限。未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影响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2.3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没有落实

施工单位未能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的基本情况,严格落实标准化管理制度,难以对工程施工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日常工作中,施工单位未能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也没有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技术规范和要求,对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不明确,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制约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2.4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

现场巡视人员不足,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开展现场巡视,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处理。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包括责任制、抽查制、安全用电制、设备安全使用制等没有落实。未能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工序施工安全控制不严,容易导致安全隐患发生。另外,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施工人员存在疲劳作业情况,现场安全巡视和监督力度不够,每天施工结束后没有对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

3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3.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以提高城市道路安全管理水平为目标,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流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施工的各项工作。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让他们有效融入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要重视安全管理水平强的施工队伍引进工作,充实施工队伍,确保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另外还要构建施工安全动态管理体系,根据城市道路施工的基本情况,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不断完善,加强施工全过程控制,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3.2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明确安全教育的目标,合理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每个星期都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灵活采用课堂授课、现场学习、观看视频、撰写报告和心得体会等形式,为施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让施工人员不断丰富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为城市道路施工安全创造条件。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流程,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管理奖惩激励机制,将城市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签订安全施工安全责任书,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好演练工作,明确相关人员的任务,让他们有效应对安全事故,尽量降低安全事故给城市道路工程带来的损失。

3.4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城市道路施工前要完善方案设计,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组织施工人员开展技术交底,熟悉施工任务和要求,对城市道路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前采取防范和预控措施,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5把握关键环节,保证安全生产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建设中,路基路面施工、钢筋绑扎与焊接、混凝土浇筑等都是关键内容,对工程质量和施工效果的影响较大。为促进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结合工程建设需要,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项措施。在每个关键施工环节前,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配备安全管理人员,重视现场巡视和检查,保证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到位,进而促进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提升城市道路施工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水平。

3.6落实标准化管理,加强全过程控制

建立并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对城市道路每个施工环节开展有效管理,实现对工程施工安全的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加强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学习,明确每个施工人员的职责,进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为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创造条件,促进城市道路工程综合效益的提升。

结语

总之,在对市政道路施工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并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安全监管,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庆.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J].价值工程,2012,32:92-93.

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篇(11)

期:___________

2021年城管局综治半年工作总结

根据县综治办《关于认真做好__年上半年综治工作总结__》,现将我局__年上半年综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__年上半年开展工作情况

(一)领导重视,___到位。

调整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站所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形成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直属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同时,将综治工作责任层层分解,做到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确保我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综治水平。

一是选派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其他城市管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转变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二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学___的政治理论的同时加强对《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省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干部职工法律修养,提高执法水平。三是起草了《县违法建筑防控查处管理办法》、《县违法建筑防控查处属地管理考核办法》和《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将城市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做好重点部位安全排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局直属各部门进行全面自查,切实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定措施、定标准、定期限、定责任人的要求,分类治理、坚决整改。一是加强作业车辆安全监督。加强环卫作业车辆、市政工程车辆、路灯检修车辆和公务用车管理,加大检测、维修、保养力度,集中开展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有效杜绝城管系统交通事故发生。二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做好安全生产执法工作,加大安全生产执行力度,加强对局干部职工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杜绝不穿反光服,不戴安全帽、绝缘手套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三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行动。针对我县道路、桥梁及七仙广场等市政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治,加强日常的安全巡查和养护预防,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偷窃和破坏我县市政公共设施的违法行为。

(四)文明执法,化堵为梳,维护城市形象。

牢固树立文明执法理念,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杜绝简单粗暴的执法行为,有效化解执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一是加强对县城区市容市貌的巡逻检查,城建大队县城路段巡查人员分六个组对县城区市容市貌进行三班制巡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集中开展清除“牛皮癣”小广告专项行动。利用高压水___等工具对县城主次干道路、公共场所的“牛皮癣”广告进行全面清除,同时对沿街商户户主进行劝说教育,要求其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三是规范管理便民疏导点。加强便民疏导点的环境卫生保洁力度,设标志牌,标明经营时间、范围、类型及负责人信息。四是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并做好记录,针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查、核实,及时解决。

(五)深入群众听意见,化解矛盾促和谐。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局坚持“开门听取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设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到挂钩点座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切实解决职工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困难职工和扶贫挂钩点群众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六)完善值班制度,将矛盾遏制于萌芽中。

在春节、“___月三”、清明、五一等节假日期间安排值班,完善值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坚持领导班子带班,工作人员在岗值班,做到来文、来电有记录,处理、交办有记录,接收、传办不疏忽、不遗漏;严格要求值班人员按时到岗到位,及时准确、妥善处理矛盾纠纷。

(七)切实做好禁毒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正确认清___的危害性,自觉拒绝___、远离___,学习掌握国家禁毒法律法律法规,提高防毒认识和能力。结合__月__日“国际禁毒日”,召开座谈会,宣传国家禁毒政策和知识。二是对局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摸底排查,凡是发现涉毒人员,及时向上级汇报,同时做好跟踪管理。

二、当前综治整体情况

今年以来,在城市拆违拆迁工作中没有发生___抗法事件,我局没有发生党员干部职工违法违纪现象,没有职工参与“黄、赌、毒”活动,没有发生重大民事纠纷和治安、刑事案件,没有发生有影响的___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全局治安状况良好,局势和谐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观念不强,文明执法理念不够深入。

个别干部职工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够,群众观念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坚持文明执法,没能做到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舒缓群众心理,理顺群众情绪,化解思想顾虑,最大限度地把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事端。

(二)创新精神不够,城市管理方法局限。

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思考,盲目执行任务,因循守旧,满足于现有的理论知识,不及时学习,不及时更新,习惯于用旧的方式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出现了工作方式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现象。

(三)城市管理成效仍有反复。

公共场所监管力度不够,仍有乱堆杂物、乱吐槟榔汁等不文明行为发生;个别店面“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现象仍有存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进缓慢,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切实改善城管执法工作作风。

一是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继续强化全体执法人员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文化水平和执法水平,提高个人修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二是讲究执法艺术,严禁使用有伤当事人自尊和感情的语言。三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对在行政执法中___、乱作为的,对符合规定条件不按时办理的,严格追究其责任。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谋利益,做群众满意的优秀城市管理员。

(二)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抓好安全意识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心头,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各项措施,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认真排查存在的隐患,及时消除危害安全生产工作的各种因素,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防范控制工作。

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认真___职工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全体干部职工拒绝“黄、赌、毒”,不参与非法___,把各种危害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消除于萌芽状态。

(四)加强市政设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