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5 15:03:07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1)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城市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宽敞畅通的区间公路、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交等,形成密集的交通运输网,交通环境与过去相比更加便捷和高效。然而,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将从道路规划设计入手,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全局性

城市道路规划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道路规划,往往脱离区域规划,仅局限于路网规划,导致与周围地块脱节,一方面不能更好地为周边地块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权威性

一些城市虽有道路规划设计,但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设计缺乏权威性。例如为了避免一些现状建筑物的拆迁,降低道路的技术指标,从而影响到道路规划的合理性。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少人文精神

在城市道路规划阶段,缺少市民的参与,尤其广大普通市民的参与,不能充分理解群众心声,过多的遵从领导的意志,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道路缺少人性化。例如过分压缩慢行路权,大大减少慢行交通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二、道路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首先,传统的道路规划理念是“以车为本”,过分得考虑了道路指标如何适应机动车的快速行驶,导致城市道路规划时对现状地形、周边地块等方面考虑不周。千路一面的道路规划,形成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和交通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对地块的服务功能。

其次,城市道路规划中道路与城市居民居住区和广场、公园等交叉组合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到交通的顺利通行和行人的安全出行。道路附属设施的设计不合理也影响行人出行,进而影响交通安全。

最后,在过去几年的城市建设阶段,不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工期使得工程质量严重降低。道路在使用不久后即出现不应有的病害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也影响到交通安全。

三、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确保交通安全

道路规划在每一个项目的前期阶段,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评价都通过之后形成规划。在实施阶段也需对项目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保证前期规划的延续性和权威性。那么在技术上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来确保交通安全呢?下面将从道路线形和断面规划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讨论:

(一)道路线形

线形是道路的骨髓,它支撑着整个道路网络,对行车的安全、舒适及道路的通行能力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沿线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环境协调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城市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综合连接成形的空间形状,是道路的主要轨迹。不合理的线形设计,不仅会引起乘客的不适感,还会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一条线形好的道路,能够保证车辆安全、迅速、舒适行驶。

道路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因素,同时还必须满足驾驶动力学要求的最小值,以及驾驶员视觉、心理方面的要求。反映公路线形好坏的关键是速度的连续性,它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道路平面设计应在路网的布局下,根据当地地形、水文条件等处理好线形指标,合理设计道路交叉口,保证道路平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高速性。道路曲线不是一条简单生硬的直线曲线组合,而应该是一条自由舒展的空间曲线,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会使驾乘人员感到舒适,安全,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周边地块,与整个城市建设和谐融洽。

(二)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除了承担交通功能以外,也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城市道路规划断面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曲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等,研究起伏空间线几何构成的大小及长度。设计依照规规范数值,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横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实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规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经济成本。设计选择合适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并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工程。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城市道路是政府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方案,给人们带来便捷出行的同时保证出行的安全,同时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

结束语:道路的规划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科学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设计的人文关怀 ,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更要有一个实际考察、科学论证、理性分析、认真实施、重视监督、用后反馈的可持续路线,从而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水平和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城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以宁波市东钱湖新城为例城市交通20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刘晓青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的必要性山西建筑2008(3)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theory basis for ecological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city traffic system should have of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transport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ical city; Road traffic system; Develop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城市规划纲要》提出:“21世纪的城市,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态环境的城市”。当今社会,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已是大势所趋,亦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景观生态城市更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速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的步伐,而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探究对景观生态城市的建设影响重大而深远。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各类生态域的主要依托,也是生态城市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在景观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对道路交通系统发展的指标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以及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阐明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系统将是促进我国现阶段景观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的前瞻性举措。

一,景观生态城市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从其结构和功能上讲,生态城市应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谐的生态秩序、完善的生态功能。作为多层次多要素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高效和活力,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功能的增值为特征;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区域形态上的重要表现,它要求合理公平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二,建设生态城市交通系统的对策

1、 轨道交通特征及其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城市中有轨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通常包括地铁、轻轨等。当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城市拥有或正在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这种交通形式之所以为世人青睐,是因为它有着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1) 运载能力大、运营速度快

(2) 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

(3) 安全与公平兼顾

(4)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高

(5)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2、统一规划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标志牌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总体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交通污染和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强大,很多城市已能够负担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费用。优先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将成为促进我国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力措施。

3、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度,确保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城市交通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 具体方法因地而异,但从根本上说,不同城市的交通问题有着相同的根源。尽管从理论上讲,通过不断地修建道路总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但由于道路建设资金及城市空间的限制,道路数量不可能按需增长。

4、坚持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缓城区交通总量的增长。

国内外很多城市交通管理和道路建设的实践证明,公共交通具有运载量大、线路固定、便于交通组织等特点,适合城市的交通发展,而个体交通的无限发展,势必会给城市交通带来严重拥堵以及增加废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网,建立一个以公汽为主体,以出租车等运力为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是有效解决和改善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的一大举措。

5、大力推行“一车一位”制,适当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私家车的增长,同时大力加强路边停车的管理。

所谓“一车一位”制,是指每一辆机动车长时间停放时均要保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停车泊位的规定和制度。通过大力推行“一车一位”制要求所有的新购车辆办理上牌入户和机动车辆办理年度检验时,都必须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出具“停车泊位证明”,否则不予办理,所有机动车停车场(库)及有停车条件的单位、居民小区等,向机动车所有者开具停车声地证明的,须先向所在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申报停车位数量及经批准的建筑规划文件,经核准后,方可办理,无停车条件的购车单位和个人,须出具实际住址一公里以内非占用道路社会停车场开出的停车场地证明及占用停车场缴费凭据;对户口与实际住址不一致的,须出具购车人或同一户籍成员的“房产证”住宅租赁合同,或已到入住日期的购房协议,到实际住址所在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办理。

6、加大政策扶持,加速停车场点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

停车场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政策不配套、体制不顺、资金短缺等原因,我市的停车场开发建设一直未能进入快速、有序的发展轨道。 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加强公共停车场的配建,合理配置路边停车位。一是在适当的位置,通过规划拆除部分建筑,建立平面、地下或立体停车场,以满足道路周边居民停车的需要,还路于交通,使道路网络充分发挥其交通作用;二是对原规划有地下停车场的楼层,如部分改变使用性质的,要在限时内按原规划设计恢复停车功能;三是在人流车流量大的地方,按照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圈地拟建停车场库 ;四是建议有关部门鼓励单位内部停车场向社会开放,以缓解我市的停车压力。

7、大力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威力,真正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缓解交通拥挤,一个是造路,大力进行道路建设;另一个是管理,把道路管理好。

(1)充分发挥现有道路交通指挥中心功能,进一步强化日常的全市通指挥高度系统。

(2)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道路,科学均衡城区交通流量。

(3)全力打通大街小巷,有条件的道路可以实施单向通行。

(4)协调设计信号灯,合理调整信号周期。

(5)在强化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电视监控和电子警察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总体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交通污染和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建设和维护景观生态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21世纪城市规划纲要》2001,(5):47-51

[2]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5):59-61.

[3] 何玉宏.城市交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J].江苏交通,2003,(11):60-61.

[4] 孙章,王里青,张冠增.城市发展与城市轨道交通[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3):5-7.

[6] 陆化普,朱军,王建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9.

[7] 陈佐.城市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1,28(1):3-8.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3)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次我们进行道路改造的对象是合肥市宿州路(寿春路与长江路之间),也是合肥市比较繁华且人流、车流集中的商业中心。如何合理地解决宿州路的拥堵现象,创造良好而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是我们这次进行现场调研并且进行深入的方案探讨的目的。

2.现状分析

2.1区位分析

宿州路南起环城南路,北至环城北路,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全长1845米,沥青道路宽9米、人行道每边宽3米左右不等。宿州路是省城老城区次干道,商场密集、人流如织。多年来,宿州路与淮河路、市政府广场一起逐步形成了合肥市重要的商贸中心。

2.2交通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对合肥市宿州路道路交通状况与交通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人和机动车的出行特征,从而剖析交通存在的主要特征。现状分析包括现有道路状况分析、车辆状况分析、居民出行主要特征分析、交通管理设施现状与分析、交通管理现状与分析和交通管理主要问题分析等方面。

2.2.1现有道路状况分析

宿州路位于合肥市中心地带,与淮河路相交,而淮河路又是合肥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也是人文荟萃的老街。道路现状为双向四车道,无非机动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一级支路。机动车道小半部分被非机动车和行人占用,使得机动车无法正常的行进。由于道路狭窄,机非混行,车辆堵塞、交通混乱现象严重,尤其在商之都、鼓楼等路段更为严重。在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行人无视红绿灯的交通管制,乱穿马路现象十分严重,交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2.2.2车辆状况及停车设施分析

1)宿州路为合肥繁华地段,市民到此购物游玩的较多,每天来往的车流量很大,基本为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以及非机动车等。有些人为方便开私家车、坐出租车或骑电动车到此,从而导致宿州路特别的拥堵,如何处理车与车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也是此次道路改造的重点。

根据我们对现场的调研以及数据收集,对停车位和停车场的现状分析如下:

宿州路附近有两个大型的停车场,一个位于宿州路以西的合肥市府广场地下停车场,另一个位于淮河路与北含山路交口的百盛广场室外停车场,但是,这两个停车场离宿州路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停车的便捷需求。

在各大商场门口已经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但是电动车路边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严重阻碍行人通行,而且非机动车停车点分布较散。

宿州路两侧的公交站点极大地吸引了人流,使得站台附近交通负荷量加重。

2.2.3 周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宿州路靠近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合肥市主要商业建筑聚集于此,如鼓楼、乐普生商厦、百盛商城等,也坐落着解放电影院、李府、逍遥津等重要文化旅游设施,这使得宿州路常年是合肥市人流量最大最集中的地段。

2.3 整改建议

如何解决宿州路现状问题(如交通拥堵、人车关系等),笔者结合当地交通量需求和城市道路发展等因素提出个人整改建议。

2.3.1改双向为单向,设非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

虽然现在的宿州路双向四车道中间用隔离栏杆分开,但由于车流量较大,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笔者建议把宿州路上的一部分车流转移出去,从而减轻其交通流量。具体做法是:把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单向两车道(由南向北),原来的一个机动车道改为非机动车专用车道,从而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淆。并结合北含山路设置车辆单行道(由北向南),以此减少车两双向车道通行的干扰,从而加快行车速度,缓解交通压力。对缓解老城区南北交通压力十分有效。且拓宽人行道,能使地面人行空间变得开敞。

2.3.2设置防护栏杆,公交站点北移

行人为了节省时间购物,乱穿马路现象极其严重,形成了人车混行的现象,造成安全隐患。规划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防护栏杆,进行交通管制,在相隔50米处设置一个斑马线,以便行人过马路,可有效防止行人乱穿马路的行为。

现状的公交站点设置在长江路与淮河路之间,而这一段又是人流最为集中的区域,等车的人往往会占据整个人行道,甚至延伸至机动车道影响交通。将公交站点移至淮河路以北路,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既不影响淮河路以北的交通,也缓解了淮河路以南的交通压力。在宿州路设置2个即停即走的出租车停靠站。

2.3.3 结合人行道与一些店铺门前广场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设停车标志

现状在各大商场门口已经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非机动车临时停车位,但是电动车路边乱停乱放现象仍很严重。而且非机动车停车位主要分布在宿州路两侧,没有集中分布,严重阻碍行人通行。在现实条件下为非机动车开辟专门的停车空间是不太现实的,本次规划把这些散落的非机动车停车位集中起来,在主要的商业建筑物门前广场(如鼓楼、乐普生等)设置一定数量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并安排人员看守。对于机动车的停放,现阶段只要做好合理安排引导,利用好现有的停车场所,设计时在道路旁设明显的引导标志牌。

2.3.4 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处理

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是整个路段最堵的地方,南北方向的和东西方向的行人都交叉于此,再加上此处又得到很好的交通管制,使得此交叉路通混乱。所以,笔者建议在此交叉路口设立小型的人形天桥,以疏散大部分地面人流,而且利用红绿灯进行严格的交通管制,撤走步行街入口停放的那些摩的,形成一个宽敞而又有序的十字路口。

3.结语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治理方案往往由多个治理策略、治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治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通过此次对合肥市宿州路道路改造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我觉得道路就是构成城市的骨架,道路畅通程度,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而道路的畅与不畅不仅由城市现有的交通量决定,还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只要我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随处停车,这样我们就会给道路路面交通减轻不少的压力。

参考文献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4)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 经济 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 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 网络 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 社会 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 计算 、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 科学 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 工业 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 研究 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 交通 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 问题 。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 经济 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 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 网络 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 历史 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 分析 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 现代 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 教育 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 计算 (具体模型及 方法 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 发展 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 影响 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 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 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 分析 、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 社会 经济 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 方法 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 网络 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 应用 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 计算 ,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 研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 发展 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 影响 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 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4.应用实例

4.1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 中国 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 科学 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 现代 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 规划 内容

(1)城市道路 交通 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 理论 研究 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 计算 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 科学 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 目前 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 现代 化行列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 社会 经济 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经济 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 交通 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 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 规划背景与 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 政治 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 发展 ,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 目前 ,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 研究 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 分析 与 问题 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 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 社会 经济发展和区域 自然 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 方法 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 网络 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 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 现代 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 理论 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 应用 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 文献 :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 交通 规划 理论 及其 应用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 Transportation GIS Software (Travel Demand Modeling with TransCAD 3.2),1999.

Meyer D.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4.

Debbie A,et al。Optimization Models f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 Programming Proces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ASCE,1990,116(3).

Research on the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PEi Yu-long ZHANG Ya-ping MA ji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5)

Abstract: Union author city many years road and traffic pla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esigning practice , under the control of Xiu arranges into aspect such as stage , road design stage from overall city planning , the area piece having set forth the county region city road detailedly planning the exploration and suggestion having designed an essential, and having been in progress specifically for at present, county region city traffic have problem planning and building to city traffic.

Keywords:County region city; The road plans; City traffic plans; Mass transit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34-02

1引言

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城市建设也与经济增长同步成长,目前许多城市面积比以前都扩展了很多,在城市建设重要组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交通设施。对于县域城市而言,有很多都依山而建,城区面积不大,但区块分割较多,又面临城市扩充。因此对现阶段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建设等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道路规划

县域城市总体人口量不大,一般在30万~50万,城市人口在8万~12万,城区面积同样不是很大,现状多数在10km2以内,近期规划建设面积在12 km2~15 km2。同时,因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城区分区极为明显,新老城区的分界结合必须要依靠城市道路予以连接。在人口、城区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要保证道路畅通,满足道路最重要的功能--交通功能,则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道路的规划布置问题。在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路网密度,县域城市区块小而多,对这些区块之间的连接及区块内部的功能需求,要求城市的路网密度较大城市的路网密度更高一些。特别在小区块四周,为保证消防功能和道路维修过程的交通分流,势必要求主路网的布置形成畅通的网状形式,防止区块周边有一条道路交通不畅时,确保能及时分流,保证区块四周的交通顺畅。

城市主路网的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县城的城市主路网密度达3.65km/km2。为保证上述交通功能的组织顺畅,在路网布局中,道路要明确区分等级要求。主干道以机动车交通为主,满足城市区块之间的连接功能,保证区块之间和城市的对外连接顺畅。设计时速相对较高,道路宽度在30m以上。同时,所有接口均与城外的高速公路、国道或省道入口对接,以保证顺畅入城。次干路作为城市主干路的分流道路,平时满足生活功能为主。在主干路有特殊情况其功能缺失时能起到分流作用,道路宽度一般在24m以上。

3在区块控制性规划修编阶段的道路规划设计

3.1区块高程的确定

要充分考虑区块高程的确定问题,特别是道路交叉点,这将直接影响道路的坡度、防洪与建设的投资。

1)如果点与点之间的高差太大,容易形成路网的坡度不合理。若坡度不合理会造成非机动车出行受到影响,同时对雨、污水管网的建设也相当不利。

2)控制点高程的确定,除满足坡度、坡长要求外,还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县域城市多为山溪性涨水,平时水位不高,一旦洪水暴发,水位上涨极快。从这点考虑,要满足防洪功能的要求,保证道路在满足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下仍然能交通顺畅。

3)在坡度和防洪要求满足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土方开挖,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投资,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增加城市开发经营的经济效益。山地、丘陵区块在城市建设中,前期的“三通一平”中的场地平整对投资影响极大,应尽可能在区块高程设计时,能满足小区块内部的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开挖、运输的工程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尽可能增加城市经营效益。

3.2道路线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与地形的结合

县域城市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道路的设置必然有很大的困难,在线型平面选择时要充分对地形进行分析,尽可能减少穿越高程较高的山体,减少对城市现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土方开挖,降低投资成本。

3.3要充分考虑桥梁与道路的连接

鉴于县城城市单块区块面积小,城市路网中几乎所有道路都有桥梁在其中,城市道路中如何做好桥梁与道路的衔接是一个重点。有些城市以前在道路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现有桥梁与城市道路建设存在防洪不利的问题,已建成的桥梁达不到城市防洪的要求,造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在桥梁位置断开。新建的桥梁与已建的道路连接,首先要满足顺畅交通的要求,但这样在连接段会形成较大的坡度,这个问题在县城城市道路建设的道路纵向设计中要充分予以分析,着力解决连接问题,以尽可能满足防洪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道路纵坡,对道路两侧建筑物室内标高的确定也较为有利。

4在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道路设计

当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路网密度、主干路等级,依据控制性规划对道路交叉标高等各个方面确定之后,城市道路就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4.1县域城市道路的转弯半径以及是否需考虑超高、局部加宽处理

由于有些县城处于丘陵和山区,城市道路许多路段因受年处理位置的限制,可能造成大量的山体开挖,对山体植被破坏严重。为减少破坏的影响,需减少转弯半径。当转弯半径较小时,需考虑道路超高和局部加宽的处理。如一些城市道路工程在穿越一山垭口时,为尽可能减少房屋拆除量和避免山体破坏,最后采用降低转弯半径(由原500m降至200m)、超高(坡度 2%,局部加宽1.10m)的方法来处理该路段。通过这样处理后,能达到满通要求的同时,降低城市建设投资和减少山体破坏。

4.2城市道路与周边景观的综合处理

现代县域城市道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均要求建成山水园林城市,势必会要求“显山露水”,这就提出一个对道路与周边景观和谐统一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在道路施工图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能同时考虑地质灾害处理和边坡景观设计。在道路建设时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成投入使用,以达到山水共融的城市景观。如果地块规划标高与路面标高相差很大,为避免景观单调,在不影响建筑与道路各自的功能的前提下,施工图设计时应运用“先实施景观设计,再进行地质灾害处治”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地质灾害处治符合表面景观建设的需要。

4.3道路与路边功能性建筑的综合考虑

很多县级城市因处于山地区域,高程相差较大,如自来水厂多数建设在较为低洼的地块,为保证城市供水,势必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一些提升泵房,以保证小区的供水压力。这些建筑在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中需综合考虑。

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县域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营造良好的道路和景观共建,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5做好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针对目前县域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内交通拥堵,城郊居民出行困难,各乡镇与县域城市缺少正常的公共交通等现象,笔者人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县域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方便人民出行。

5.1加大宣传力度,使市民充分认识公共交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

为避免出现大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现象,必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思想,针对公共交通的作用和地位,公共交通公司可利用公交车站牌,车内广告位、报纸、电视专题节目、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和认可。

5.2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甚至城镇总体规划,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

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会简化管理程序,有机合理的利用城乡各类站场,使交通资源充分利用,而这种“城乡公交一体化”战略思想必须在县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对公交设施用地规模及其位置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公交城乡一体化”构想将是一纸空谈。

5.3认真研究城市布局结构,根据城市布局结构特点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布局结构会直接影响居民出行结构,从而影响城市公交线路走向和公交基础设施的布置。由于县级城市各区域面积较小,充分考虑公交车运营线路的合理里程,在各区域内以“环形”公交运营线路为主,各区域之间采用“直线形”运营线路连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5.4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公共交通健康发展。

1)政策支持,法制管理,保证公交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公共交通财政补偿、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予以法制化的保障,并将其纳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交叉口优先和路段优先写入法律中,确保公交快速、准点、通畅运营。

2)对公交车辆及运营公司实施财税减免制度,加入财政投入力度。对公共交通实施养路费等财税减免政策,同时对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公交车票价下跌,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3)建立科学的补偿评估制度,对公交企业进行适当补偿。

5.5革新管理手段,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公交调度准确及时。

公交公司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交通公安部门联合,对城市路况以及公交运营情况实施监控,及时对乘客需求量较大的线路实施车辆调度增援。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应适当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注意城市道路等级的综合协调,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功能;在区块的控制性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高程、线型选择、道路与桥梁的衔接问题,以满足城市道路的坡度、防洪要求,同时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在施工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转弯半径、超高、功能性建筑和景观建设的综合要求,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因此,做好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为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城市建设将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代锐.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博弈分析[J].发展研究,2006(7):50-52.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6)

Abstract: Union author city many years road and traffic pla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esigning practice , under the control of Xiu arranges into aspect such as stage , road design stage from overall city planning , the area piece having set forth the county region city road detailedly planning the exploration and suggestion having designed an essential, and having been in progress specifically for at present, county region city traffic have problem planning and building to city traffic.

Keywords:County region city; The road plans; City traffic plans; Mass transit

1引言

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城市建设也与经济增长同步成长,目前许多城市面积比以前都扩展了很多,在城市建设重要组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交通设施。对于县域城市而言,有很多都依山而建,城区面积不大,但区块分割较多,又面临城市扩充。因此对现阶段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建设等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道路规划

县域城市总体人口量不大,一般在30万~50万,城市人口在8万~12万,城区面积同样不是很大,现状多数在10km2以内,近期规划建设面积在12 km2~15 km2。同时,因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城区分区极为明显,新老城区的分界结合必须要依靠城市道路予以连接。在人口、城区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要保证道路畅通,满足道路最重要的功能--交通功能,则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道路的规划布置问题。在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路网密度,县域城市区块小而多,对这些区块之间的连接及区块内部的功能需求,要求城市的路网密度较大城市的路网密度更高一些。特别在小区块四周,为保证消防功能和道路维修过程的交通分流,势必要求主路网的布置形成畅通的网状形式,防止区块周边有一条道路交通不畅时,确保能及时分流,保证区块四周的交通顺畅。

城市主路网的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县城的城市主路网密度达3.65km/km2。为保证上述交通功能的组织顺畅,在路网布局中,道路要明确区分等级要求。主干道以机动车交通为主,满足城市区块之间的连接功能,保证区块之间和城市的对外连接顺畅。设计时速相对较高,道路宽度在30m以上。同时,所有接口均与城外的高速公路、国道或省道入口对接,以保证顺畅入城。次干路作为城市主干路的分流道路,平时满足生活功能为主。在主干路有特殊情况其功能缺失时能起到分流作用,道路宽度一般在24m以上。

3在区块控制性规划修编阶段的道路规划设计

3.1区块高程的确定

要充分考虑区块高程的确定问题,特别是道路交叉点,这将直接影响道路的坡度、防洪与建设的投资。

1)如果点与点之间的高差太大,容易形成路网的坡度不合理。若坡度不合理会造成非机动车出行受到影响,同时对雨、污水管网的建设也相当不利。

2)控制点高程的确定,除满足坡度、坡长要求外,还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县域城市多为山溪性涨水,平时水位不高,一旦洪水暴发,水位上涨极快。从这点考虑,要满足防洪功能的要求,保证道路在满足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下仍然能交通顺畅。

3)在坡度和防洪要求满足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土方开挖,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投资,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增加城市开发经营的经济效益。山地、丘陵区块在城市建设中,前期的“三通一平”中的场地平整对投资影响极大,应尽可能在区块高程设计时,能满足小区块内部的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开挖、运输的工程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尽可能增加城市经营效益。

3.2道路线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与地形的结合

县域城市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道路的设置必然有很大的困难,在线型平面选择时要充分对地形进行分析,尽可能减少穿越高程较高的山体,减少对城市现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土方开挖,降低投资成本。

3.3要充分考虑桥梁与道路的连接

鉴于县城城市单块区块面积小,城市路网中几乎所有道路都有桥梁在其中,城市道路中如何做好桥梁与道路的衔接是一个重点。有些城市以前在道路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现有桥梁与城市道路建设存在防洪不利的问题,已建成的桥梁达不到城市防洪的要求,造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在桥梁位置断开。新建的桥梁与已建的道路连接,首先要满足顺畅交通的要求,但这样在连接段会形成较大的坡度,这个问题在县城城市道路建设的道路纵向设计中要充分予以分析,着力解决连接问题,以尽可能满足防洪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道路纵坡,对道路两侧建筑物室内标高的确定也较为有利。

4在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道路设计

当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路网密度、主干路等级,依据控制性规划对道路交叉标高等各个方面确定之后,城市道路就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4.1县域城市道路的转弯半径以及是否需考虑超高、局部加宽处理

由于有些县城处于丘陵和山区,城市道路许多路段因受年处理位置的限制,可能造成大量的山体开挖,对山体植被破坏严重。为减少破坏的影响,需减少转弯半径。当转弯半径较小时,需考虑道路超高和局部加宽的处理。如一些城市道路工程在穿越一山垭口时,为尽可能减少房屋拆除量和避免山体破坏,最后采用降低转弯半径(由原500m降至200m)、超高(坡度 2%,局部加宽1.10m)的方法来处理该路段。通过这样处理后,能达到满足交通要求的同时,降低城市建设投资和减少山体破坏。

4.2城市道路与周边景观的综合处理

现代县域城市道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均要求建成山水园林城市,势必会要求“显山露水”,这就提出一个对道路与周边景观和谐统一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在道路施工图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能同时考虑地质灾害处理和边坡景观设计。在道路建设时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成投入使用,以达到山水共融的城市景观。如果地块规划标高与路面标高相差很大,为避免景观单调,在不影响建筑与道路各自的功能的前提下,施工图设计时应运用“先实施景观设计,再进行地质灾害处治”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地质灾害处治符合表面景观建设的需要。

4.3道路与路边功能性建筑的综合考虑

很多县级城市因处于山地区域,高程相差较大,如自来水厂多数建设在较为低洼的地块,为保证城市供水,势必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一些提升泵房,以保证小区的供水压力。这些建筑在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中需综合考虑。

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县域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营造良好的道路和景观共建,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5做好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针对目前县域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内交通拥堵,城郊居民出行困难,各乡镇与县域城市缺少正常的公共交通等现象,笔者人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县域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方便人民出行。

5.1加大宣传力度,使市民充分认识公共交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

为避免出现大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现象,必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思想,针对公共交通的作用和地位,公共交通公司可利用公交车站牌,车内广告位、报纸、电视专题节目、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和认可。

5.2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甚至城镇总体规划,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

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会简化管理程序,有机合理的利用城乡各类站场,使交通资源充分利用,而这种“城乡公交一体化”战略思想必须在县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对公交设施用地规模及其位置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公交城乡一体化”构想将是一纸空谈。

5.3认真研究城市布局结构,根据城市布局结构特点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布局结构会直接影响居民出行结构,从而影响城市公交线路走向和公交基础设施的布置。由于县级城市各区域面积较小,充分考虑公交车运营线路的合理里程,在各区域内以“环形”公交运营线路为主,各区域之间采用“直线形”运营线路连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5.4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公共交通健康发展。

1)政策支持,法制管理,保证公交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公共交通财政补偿、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予以法制化的保障,并将其纳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交叉口优先和路段优先写入法律中,确保公交快速、准点、通畅运营。

2)对公交车辆及运营公司实施财税减免制度,加入财政投入力度。对公共交通实施养路费等财税减免政策,同时对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公交车票价下跌,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3)建立科学的补偿评估制度,对公交企业进行适当补偿。

5.5革新管理手段,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公交调度准确及时。

公交公司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交通公安部门联合,对城市路况以及公交运营情况实施监控,及时对乘客需求量较大的线路实施车辆调度增援。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应适当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注意城市道路等级的综合协调,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功能;在区块的控制性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高程、线型选择、道路与桥梁的衔接问题,以满足城市道路的坡度、防洪要求,同时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在施工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转弯半径、超高、功能性建筑和景观建设的综合要求,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因此,做好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为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城市建设将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代锐.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博弈分析[J].发展研究,2006(7):50-52.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7)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 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 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 (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 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 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列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 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 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 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 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 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 Transportation GIS Software (Travel Demand Modeling with TransCAD 3.2),1999.

Meyer D.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4.

Debbie A,et al。Optimization Models f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 Programming Proces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ASCE,1990,116(3).

Research on the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PEI Yu-long ZHANG Ya-ping MA ji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8)

随着城市发咋会你的进程,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障碍,为了保证城市道路交通能够合理忧郁的进行,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现状,并制定出合理的道路交通管路规划,并对城市道路交通做出精准的需求预测,以更好的管理城市道路交通。

一、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现状

无论是在体制上、行政上,还是在技术上,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机动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网络、运行网络都非常复杂,我国在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措施在全国各城市的大力推行,我国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都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许多技术先进的管路措施和设备都被引进,这给我国城市道理交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契机,并有输几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被评为“优秀管理水平”。尽管如此,我国还有很多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都基本不达标,甚至是经过检查的优秀管理城市还是有很多项目指标都不达标,所以,要将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的合理、有序,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管理规划。

二、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规划

(一)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规划的目的

通过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规划,人们能够预先知道管理措施实施后城市道路交通所体现出来的效果,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实施不当而出现的不必要的政策失衡和经济损失。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规划就是对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的措施进行预先预测,它的目的主要是规划城市道路灏垂芾淼氖奔洹⒌氐恪⒎椒ā⒍圆撸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规划,对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就容易的多了。

(二)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规划的内容

首先,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的管路规划,就必须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调查,由于调查的工作量非常之大,有些城市的相关部门就对现状调查工作不重视,但是,只有从根本上了解了城市的道路交通的现状特别是显存问题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下一步的管理规划。其次,就是对调查得到的显存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从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且进行归类处理,这样才能为下一步的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再者就是制定合理的、合适的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方案,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方案往往都是由许多种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案组合而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最有力的制定,最后自然就是对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方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时,一定要结合多方面的人进行评价,比如说政府官员、交通管理部门、,甚至是城市居民的评价都能要纳入其中,然后对管理方案进行改善,最终做出最全面、最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方案。

三、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预测

(一)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预测模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规格化的部门普遍采用的是由欧美国家研发引进的“四阶段”法。“四阶段”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国家为了管理大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而研发出来的,所以,它的结构理论非常成熟,便于理解,但是“四阶段”法的数据信息统计工作非常庞大,必须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而且它的四个流程紧紧相依,一环扣一环。下一个预测都是以上一个预测为基础的,这样,当某一环节出现失误时,所有的预测都会功亏一篑,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在这,我国引进“四阶段”法的时间较晚,发展也不太成型,而且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主要是借鉴西方的交通管理方案,并且欧美国家的“四阶段”法是最主要的借鉴内容,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味的借鉴他人是很难有什么进步可言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得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更加紊乱。还有一点就是“四阶段”法所使用的软件也是欧美国家开发的,运用在国内,自然就会有很大的语言障碍,而这些语言障碍将导致这款软件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二)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预测模型的完善

基于国内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现状,显然,欧美国家的预测方案不适用于国内城市交通的发展。所以,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勇于创新,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交通发展道路,走中国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预测之路、

四、结束语

总之,如今国内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状况的问题不容小视,长期下去,我们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会彻底紊乱,所以,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加快步伐,加强努力,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方案,并且加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方案,并且加以完善城市道路佳通的需求预测方案。

参考文献:

[1]秦胜忠,城市交通拥挤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民建桂林市委,2011年12月15日

[2]王成钢;论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9)

1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1.1中小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分析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科技成果突飞猛进,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汽车行业在近些年来成为每家每户所必备的出行工具,为人们提供良好而舒适的代步方式,并且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趋于成熟,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当中,成为了经济支柱,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所以在中小城市的客运当中,同样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方式,并且由于汽车的购买能力增加,在城市的干道上面所行驶以及停放当中,势必会对相对狭窄的城市空间造成一定的压力,并且一旦停放存在违章问题,就会导致城市的交通被阻碍。在中小城市当中,政府鼓励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避免交通压力,并且也是减少尾气排放的基础保障。

1.2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由于中小城市的交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城市之间的各类交通工具使用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中小城市对于交通规划一旦存在问题,就会对非机动车通行的方式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中小城市的社会稳定。相比于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通行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对于人们的伤害也更加明显,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无论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所采用的自行车通行,或是餐饮行业的发展当中大量存在的送餐人员骑行的方式,都是城市之间所日常通行的情况组成,大量的非机动车所需要的空间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的难题,本身较为狭窄的道路,不能保障通行的顺畅,在设计当中,如果将道路的两侧作为非机动车道,又会造成机动车通行受到阻碍,另外一些违法运营的车辆,类似三轮车等载客的情况屡有发生,都成为了中小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成因。

1.3符合汽车时代的路网规划

路网规划设计应当符合时代的特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的目标,所以在新时期下,路网的规划设计应当以汽车的通行状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多元化交通方式所组成的城市系统。在中小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布局,并且结合周边建筑以及环境为路网进行妥善安置,由于时代的特性,应当在规划当中以私人汽车为主导,完善汽车通行规划,在一些商业区域或是教育区域,所规划的路网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学校附近,应当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主,汽车应当设置合理停放位置,不仅要在学生上下学期间能够及时礼让,按照批次通行,还要在学生接送期间,为交通道路提供更加通畅的环境,在商业区域内,应当注重于步行街与机动车道的和谐统一建设,机动车不能妨碍人们的正常通行,并且步行街区域严格禁止机动车驶入。

2中小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

2.1道路特色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被满足的同时,逐渐注重于精神世界的建设,道路的规划设计应当更加具有现代气息,为人们在通行过程中,提供审美的享受,达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质服务。在道路优化设计当中,应当对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考察,以当地特色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城市的路网规划当中,融合以地域风貌,一些城市作为古代都城,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应当在道路的建设当中,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将现代化技术作为手段,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特色,并且尊重自然形成的一些环境景观,防止由于道路的建设破坏的生态文明,造成负面效果。

2.2道路形状优化设计

道路的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地质,以及周边的自然或是人文环境,所以道路的形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设计当中,应当在保障通行顺畅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的形状优化工作,帮助道路更加具有艺术性,成为具有城市特色的名片。在道路的建设当中,护栏、天桥、路灯等建设构成一个系统,在设计当中,应当充分考虑搭配因素,对整体效果进行勾画,通过设计方案的直观体现,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图纸进行完善,帮助所有元素的组成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例如路灯的建设应当将道路无死角的进行照明,防止一些阴暗地区的隐患产生,或是天桥的建设,也应当更加具有稳定性和耐久性。

2.3道路设施优化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10)

1 柏林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柏林市面积为891km2,总人口为338万,人口密度为3900人/km2,地铁线全长152km,共有170个车站,站间距一般为800m,车辆总数为1403辆;柏林市全年客流总量约为9亿人次,其中地铁客流量为4亿人次。柏林的轨道交通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形成了ubahn、sbahn、区域快速火车和城际间高速铁路(ice)为一体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

      柏林轨道交通网的整体形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蘑菇形来进行描述(见图1)。南北向的铁路线构成蘑菇的梗,东西向的轨道网络以及位于其上部的北环线构成蘑菇头。蘑菇梗在南部被分成两条叉,一条是通往halle/leipzig方向的铁路,另一条是通往dresden方向的铁路。

      如此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最初,柏林作为首都修建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铁路,每条铁路在柏林都有自己的始发站(例如potsdam、anhalt、dresden等)。为了方便各个方向的乘客换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修建了连接这些车站的联络线,并将这些线路也向市民开放,成为一种市内交通工具,这就是德国最早的s-bhan。

      为了组织协调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之间,以及与公共汽车之间的关系,实现综合交通总体规划与运营管理,柏林市成立了柏林交通协会(bvg),并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柏林和勃兰登堡州交通协会(vbb)。现在柏林的交通建设热火朝天。在进一步完善东西方向的轨道交通线路的同时,正在修建南北向轨道交通地下通道,穿越spree河,已经建成波茨坦广场车站,在东西方向和南北向的交会处,正在建设现代化的lehrter火车站(见图2)。

      据协会人员介绍,不久,在柏林大区内将实现:70km范围内的乘客可以在1h内到达柏林市中心,发车间隔1h;在150km范围内,2h内到达,发车间隔2h。

2科隆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科隆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如图3所示,其主要有下面一些特点。

      (1)线路埋深较浅,车站简易,通常从街角下去就可以。

      (2)换乘方便,在同一个站台上可以换乘去许多不同方向的其他线路(见图4),而不用上下爬越,或者长距离通过通道换乘。在德国的其他城市也是一样的,这种在同一站台上进行换乘多条线路的方式很普遍。

      (3)在站台上有长、中、短列车标识,即同一线路在不同时间根据客流情况,可以有长列(9节),中列(6节)、短列(3节)不同长度的列车运行,既满足乘客需求,也保证了一定的车辆利用率。

      (4)地铁的票制是多样化的,有单人的、团体的,有按区的、按时的,有一次的、多次的……售票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预先买,或在车站买,也可以在车上买;可以自动售,也可以在售货亭代售……

      (5)在科隆可以乘地铁去波恩,即相邻城市之间也实现了轨道交通联系。这种把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和城际间的轨道交通结合起来的做法,在城市密集的地区有很大的意义。德国在鲁尔工业区(包括多特蒙德、波鸿、埃森、杜伊斯堡等城市)等城市群地区都建设了这种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

3 柏林市的地铁引导信息和安全集成系统(lisi)

      柏林市地铁控制中心使用了基于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得列车运行的各种参数,并可以控制安装在沿线各个车站不同部位和方向的摄像头、站台上的各种显示牌、乘客求助系统以及广播系统。这样,坐在控制中心即可对所有列车运行的状态信息和各车站内的动态情况一览无遗,并可以与利用车站乘客求助系统的求助人实现双向语音信息交流,站台内几乎不需要任何工作人员。因此,不但节约了人力成本,而且还为高效、安全、准确、快速的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见图5、图6)。

4主要经验体会

      (1)柏林交通协会的经验介绍,使我们更加明确,解决大城市的交通问题,非抓好城市的综合交通不行。从规划开始一直到运营管理,把多种形式的交通工具系统地统一起来。

      (2)柏林市值得我们重视的经验还有:充分改造和利用旧有交通系统,使新旧系统设备都能发挥作用。在柏林我们还能看到100年前的轨道交通设施,而不是不停地拆旧建新。

      (3)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柏林的做法是首先确定总体目标:在多大范围内,保证乘车时间不超过多少,保证发车间隔在多少时间之内。由此制定实现总体目标的交通方式选择、线路位置设计、运营组织方案等等。我们认为这种规划方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法科学。

      (4)德国在地铁运营管理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票制的多样性以及购票方式的多样性。

      (5)地铁车站简易而方便,上车和出站都不用费很多时间,换乘大多也是在站台上进行,多条线路利用同一个站台,乘客下车以后,在站台上等待换乘的列车。

据德国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介绍,乘客对时间的容忍程度可以在10min以内,多几分钟等待与少几分钟等待反应比较平淡,但是对上下车是否方便,转车换乘是否容易看得较重,可能影响到乘客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6)在地铁运营中,客流的不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条线路上不同区段的运量不等(有所谓的最大断面流量);同一区段不同时间的运量也不同(有早高峰、晚高峰);在地铁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初、近、远期的运量也在随时间而增长着。以前我们都是按远期最大断面区间的高峰小时运量来设计地铁,继而购置设备。在运营中能采取的调节手段单一,仅仅靠不同的行车密度来适应不同的运量。通过考察发现,可以有很多种运输组织措施来适应运量的不同要求:①可以灵活编组,改编列车的长度;②在中途折返,开行区间列车,实行“套跑方案”;③可以多条线路在繁忙区段共线运行,以满足运量的要求等。在我国的地铁建设和运营中,加强运输管理科学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篇(11)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1、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1.1城市道路规划的随意性比重大

城市的建设,道路规划先行。道路的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城市建设依附于道路的规划。所有的城市建设,例如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等的建设都应列入到城市道路规划的行列中。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道路规划,通常表现的很随意。原因如下,

首先,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计划没有变化快;其次,从中牟取相应的利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个体的经营者,他们更愿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寻求更多的财力,将土地出让,这都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问题。

1.2城市的道路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城市中一些领导为了自己的仕途得意,使得许多的城市道路规划都是由人为而改变的,缺少严肃性。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其中重要性可想而知,所有城市的道路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应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旦城市的整体道路规划确定下来,不能因为人为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换届、换领导,道路规划马上就变,仅仅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考虑到道路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的资源,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3城市的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从道路规划过程看,公众参与的程度是不够的。其次,在道路规划过程中,领导们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好坏是非,使道路规划的公开性被打破,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映。最后,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4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

在前期交通量预测上,对机动车的预测过于保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机动车拥有量飞速增加,越来越高的机动车增长量是以前不曾设想的。在交通量预测上常运用惯用方式方法,跟现实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及潜力不相吻合。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状道路路幅宽度偏窄、车辆停车场匮乏、交通极为拥堵等交通问题。以往大城市这种问题反映突出,但现在逐步在中小城市中暴露出来,影响居民正常出行。

2、道路环境与交通特性的分析

现在的道路规划设计,对道路环境与交通特征分析还重视不够,在道路与交叉口规划设计文本中,很少论述道路周边地区用地性质及现状交通特征,更没有预测该路的车辆组成、速度与运行特征分析。众所周知,城市道路处于人口与房屋密度很高的城市繁华地区,它要

为周边或邻近地区居民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计道路时必须满足沿线社区与车辆行驶所提出的要求,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道路网络上的交通一般分为两类性质,一是为相邻地区街坊或建筑物客、货车辆进出,速度不高,流量不大的地方

通服务,两侧多为对进出口要求较多的住宅、商店、文教机关等社区。二是为行程长、速度高、流量大的通行通服务,唯其速度高,对进口控制要求较严。由于两种交通性质要求不同,故其规划设计要求也自然相差较大。实际道路设计时往往会遇到很难简易判断的复杂情况,既有长途通过通,又有有出入要求的地方通,甚至还有多种形式混合性的交通。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从周边环境、社区性质、出行要求、进出口分布、交通运行特性等作具体深入的全面分析,审慎决策,切实做好道路环境与交通运行特性的分

析预测工作。

3、道路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走向

道路的选线布置必须结合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并考虑到与其他道路、相毗邻街坊、已有大型公建的出系要求,尽可能获得较平顺而土石方工程量又不大的线路走向,从而为行车、排水、路基稳定创造良好条件。通常,在纵断面设计时与自然地形结合

得很好。但在横断面设计中,通常会忽略地形特点影响总体效果。我们都知道,横断面两侧的永久性建筑地坪标高必须要高于人行道的标高,这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十分容易做到,但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则难已做到。如:某地地形南北平均坡度2.0%,现设计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其红线一般控制在70m左右,也就是说,横断面两侧地形高差达1.4m,若按常规横断面的布置,其结果是道路南侧有建筑物高高在上,道路北侧建筑物犹如掉在坑里,南北建筑极不协调,使用不便。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这2%坡度,通过调整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和人行道的高程及坡高,使之与自然地形坡度大致吻合,再通过分隔带或绿化带树木花草,形成视觉上的诱导,就能十分巧妙地消除了坡差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通路造线时,当路线途经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原则上应绕越调整路线以节约工程造价,但对城镇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主干道,为了交通顺畅、运营经济,必要时可专虑修高架路、护坡挡土工程以及隧道等措施来解决线形平顺的需要。

4、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意与其他规划的充分衔接

城市规划可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贯穿与规划的每个阶段。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有限避免城市道路系统紊乱、城市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的出现。比如,设计时应与城市竖向规划、城市工程管线规划相衔接。若未处理好与竖向、管线的关系,则会造成路面积水,雨水不能及时有效排出,特别是对于城市道路下穿铁路桥的城市影响极为严重,甚至会造成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严重困扰。只有与各级规划充分衔接,才能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实际效用。

5、路口与路段通行能力协调

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往往不决定于路段而决定于网络系统结点即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叉口范围内路面的交通负荷一般为两相交道路交通量之和,这就是交叉口总是拥挤阻塞形成瓶颈难以通过的根本原因,而传统的交叉口设计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没有从网络系统的总体平衡考虑,将交叉口范围内路段予以拓宽,相反却在四周兴建一些吸引大量人流的大型商贸单位,从而加剧了交叉口地区的拥堵。为消除这个瓶颈堵口,在规划用地时,将交叉口范围50 ~ 100m内的出口车道增加2 ~ 3条,使交叉口的通过能力与路段的通行能力接衡,这就从路口用地规划与设计方面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结论:

道路的规划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的技术水平,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树立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着重保护生态的平衡,要不断的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提高道路规划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有利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