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公共管理探析

时间:2022-07-11 09:12:07

城市公共管理探析

城市公共管理探析:城市规划公共管理

一、黑龙江省各级政府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提供了多种机会

1.“省法”第十八条明文规定,县以上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前,须经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组织技术鉴定,并向审批机关提出技术鉴定报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城市建设的副省长为首脑的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专门负责征询各行各业权威人士、高层次专家、学者对县城以上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综合平衡和技术审定。90年代初至今开展的黑龙江省70个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在省人民政府审批前,均由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评审和审定。

2.1992年6月9日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法”)中规定了在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方面鼓励公共参与的有关条款。如在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制定第十三条明文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再如在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第二十条明文规定“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并进行广泛宣传。”这就为全省各城市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全过程中引入公共参与提供了法规依据。

3.黑龙江省及各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在定期召开的会议上,每次均有针对城市规划的提案和建议。如哈尔滨市人大代表杨明远研究员提出将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的建议被省、市政府采纳并成为新一轮编制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确定哈尔滨城市性质的主要内容之一。

4.省、市各级人民政府专门设有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征集中有不少关于城市规划的意愿和要求。如闻名中外的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冰雪节从1985年开始创办至今已有10多届。举办冰雪节的创意构想来自于哈尔滨人宋勤修题为“冰雪节及同步运动”的建议。“哈尔滨正处在时代的起飞线上,冰雪节将是哈尔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她不仅是哈尔滨冰雪艺术、冰雪运动的象征,而且是哈尔滨同步起跑的象征。哈尔滨已有的经济基础与各种优势同冰雪节联系起来,将构成一种特殊的增效运动,将在哈尔滨构成‘黄金时空’,并迅速形成多功能大市场”。这一切将为哈尔滨的起飞安上双翼,使哈尔滨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国际贸易城、艺术城和科技城,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高频率、快节奏、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性、现代化城市,哈尔滨市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笔者之一曾在1991年我为冰雪节献计活动中,以题为《开拓优化“黄金时代”》一文参与并获奖。

5.各级市、县人民政府在编制城市规划工作过程中均非常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听取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要求。如1993年编制黑河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市政府曾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民意测验、审定会等多种公共参与方式,对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公共参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许多市、县政府在城市规划编制完成后,采用电视、报刊、广告、宣传单等多种方式提倡市民公共参与。如哈尔滨市通过报纸将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向全市人民公布,1994年肇东市在城市规划法颂布实施纪念日出版专刊总结城市编制及执法情况并宣传城市规划科普知识。大庆市在《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4周年之际开展城市规划知识竞赛,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将其总体规划图竖在开发区边缘的广告牌上向市民宣传。

二、公共参与在我省城市规划工作各环节中已均有尝试

到目前为止,我省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旅游规划及城市规划专题研究等各类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均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公共参与。

1.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方面。例如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1993-1994年编制《黑龙江省设市预测与规划》过程中,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将影响乃至决定黑龙江省城市发展潜力的城镇现状综合发展水平、城镇建设条件、城镇发展区域基础条件三大类18项因素,聘请省内外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评价指标按设市影响大小进行了排序,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各因素的权重,该项研究在方案构思阶段和成果阶段,还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评议和技术鉴定,使黑龙江省设市预测与规划编制过程能够获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较好效果。政府决策与专家参与协同,取得国内同类成果的领先水平。

2.在城市总体规划方面。例如在1993年编制黑河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以民意测验的方式了解到广大市民对黑河市的发展战略目标、近期建设重点、旧城改造原则、城市特色、重点保护建筑、加深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意见和想法,公共参与为我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城市规划专项设计方面。如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1992年编制中国油都大庆市中心城总体规划中,针对城市景观特色专题规划问题,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帮助规划人员了解大庆人心目中的城市形象观起到了较大作用。

又如1994年黑河市环城东路详细规划针对这段主要交通干道现存问题与规划意向对市民进行了民意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再如,1997年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改造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电视、报纸、向市民宣传,许多市民积极参与了对规划方案提出宝贵意见,获得了不少市民的心声。

4.在旅游规划方面。例如在1994年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域旅游规划中开展了有关旅游需求意向的调查和分析。旅游者的兴趣点应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但这种研究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以前研究者较少。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意向,规划师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大庆市进行了针对杜尔伯特县域旅游规划的民意调查。

我国目前的旅游形式以观光型旅游为主,根据民意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城市居民仍倾向于这种旅游形式,但调查结果还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居民中已经有了较强的度假需求,一旦带薪假期出现,度假旅游将成为旅游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在杜尔伯特旅游的最大客源地大庆市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多数城市居民在五日工作日工作制休息的两天内愿意出行(占调查总数据和92.3%,下同),其间外出旅游的距离多愿意在乘车2-4小时的距离以内(45%),这样既可以脱离喧嚣的城市,又不至于影响下一周的工作。

大多数城市居民愿意以家庭为单位外出旅游(48.3%),其次为集体旅游(31.7%)。旅游者大多愿意充分利用每周休息的两天时间进行旅游活动(56.7%)。

调查的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去杜尔伯特旅游的兴趣点着眼于“新”、“奇”、“野”,并强调一定的参与性。旅游项目中较受欢迎的有蒙古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68.3%)、美丽的草原风光(61.7%)、独特的沙地景观(70%)、壮观的冰上捕鱼(53.3%);最受欢迎的活动有骑马(55%)、游泳(43.3%)、垂钓(55%)、射箭(46.7%)等;旅游者对于蒙古族特色的食品(66.7%)、野味烧烤(85%)和连环湖鱼宴(45%)等美食也表示较浓厚的兴趣。久居城市的人,对于杜尔伯特清新的空气也很向往(56.7%)。

在民意调查中,我们还对旅游业中的一些配套项目进行了调查。旅游纪念品中,较受欢迎的有土特产品(53.3%)、蒙古族工艺品(40%)、苇制纪念品(38.3%)、纪念章(26.7%)等,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住宿接待设施中人们仍存在猎奇心理,蒙古包(55%)、水上旅馆(35%)较受欢迎,而一般旅馆(30%)仍将作为主要接待设施。在旅游区内部的交通工具,装饰马车(56.7%)、骑马(46.7%)较传统的汽车(23.3%)、三轮车(5%)等更受人们青睐。

城市公共管理探析:公共管理视域下城市文化治理问题

摘要: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对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市民凝聚力以及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内外环境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对城市文化的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就论述了公共管理视域下城市文化治理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文化;治理;城市文化治理

引文

积极推进城市文化治理工作进展是当前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如何塑造、保护、开发城市文化既是城市问题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要求。

1城市文化治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城市文化治理的现状

当今世界,文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公共管理者的公认,重视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座城市是否拥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关系到这座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城市文化治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既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文化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新的文化建设理念的提出,对新的治理方式的摸索,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市民素质的提升等。这些进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看到城市文化治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城市文化治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主体等多个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2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1.2.1治理主体单一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城市文化治理的根本要义,现实情况中,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治理主体依旧只是政府一元,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治理效果不明显。社会组织和公众都是城市文化多元治理主体中极为重要的一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治理力量得到壮大。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社会组织依旧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独立性不足、人才不足、协作能力不足等方面。1.2.2治理方式落后受传统行政模式的影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管理方法缺乏民主理念和服务精神。多数情况下,政府管理方法属于专制型方法,多数的政府工作人员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官”,把管理对象看作是普普通通的“民”,极大降低了城市文化治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专制型的政府管理方法使得政府只注重统一性,忽视了差异性,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掩盖了人们的个性,他们的积极性也无法发挥出来,致使行政工作单调乏味,缺乏灵活性,降低工作效率。②治理方式缺乏引导性。法治社会要求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然而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空白,治理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不理解,从而产生各类矛盾。③治理技术手段更新滞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政府部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足,技术手段更新滞后,电子政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1.2.3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传统的城市文化管理领域政出多门,城市文化治理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资金投入方式单一、投资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从而导致城市文化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治理要求。1.2.4治理队伍建设滞后人是一切工作的实践主体,队伍建设关系到城市文化治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队伍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治理队伍规模较小,队伍积极性不高以及队伍专业性不强等三个方面。

1.3各类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①政治类城市文化治理:政府过度集权,宣传效果不佳。②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文化治理体系。③教育类城市文化治理: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质量较差。④生活类城市文化治理:不能充分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

2城市文化治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政府在治理理念上缺乏服务意识和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发展压力渐大,政府培养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势在必行。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过程中,政府行政管制的色彩大于公共服务的色彩,官本位思想横行,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率低下,政府短视等问题层出不穷。

2.2政府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

治理理论的一项重要主张就是去中心化,即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由原来的绝对核心角色转变为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份子,政府在公共管理总的核心地位被动摇,向市场分权、向社会甚至公众分权是治理理论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自身准确的角色定位是城市文化治理有序进行的关键。

2.3市场组织、市民等治理主体参与意识淡薄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城市文化治理的题中之义,城市中的各类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市民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城市文化治理过程中。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市民等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不足,从而使的城市文化治理未能取得一定进展。

3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城市文化治理主体

①充分释放市场潜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类城市文化和生活类城市文化的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市场参与,实现市场经济组织与政府对城市文化的共同治理。②充分发展社会组织,让社会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既需要政府鼓励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组织自身谋求变革,追求创新,从而加速自身发展。③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文化的治理当中。公众参与城市文化治理一方面需要政府要赋予公众一定的权利,包括政策制定前期举行市民听证会,通过网络渠道倾听市民政策建议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提高自身素养,养成城市主人翁意识,提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3.2创新城市文化治理手段

①更新文化治理部门的设施设备,提高文化治理部门治理效率。设施设备的更新是创新治理手段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治理手段智能化、科技化都无从谈起。这既需要文化部门引进相关人才,以合理选取设施设备,操作维修设施设备;也需要有合理的资金配置机制,以满足设施设备更新的需求。②转变文化治理部门工作人员观念。设施设备的更新不是创新治理手段的全部,如果人的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再先进的设施设备也无法起到提升治理效率的作用。文化治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在充分学习相关技术知识的同时,转变传统行政观念,奉行效率至上、服务群众的理念,尽快掌握新的治理手段。

3.3创新城市文化治理体制机制

首先,创新城市文化治理投融资机制,建立多种投资渠道、多种投入主体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一方面需要转变政府传统的“全能型政府”的角色,合理解决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增进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改善社会力量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鼓励捐赠以吸引社会资金,转变传统的单一财政拨款形式,畅通社会资金投入渠道,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后,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科学的城市文化治理投资机制提供立法支持。

3.4提高城市文化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①改革文化部门聘任制度,区分文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对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构建科学的社会评价机制;对管理人员实行直接聘任、推选聘任和委任等多种任用方式,建立竞聘上岗制度,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文化部门活力;对工勤人员实行合同聘任制,加强工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勤人员的进管出环节。②完善文化部门聘后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辞退制度。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的考核原则,努力形成科学的领导评价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惩、辞退的主要依据。

3.5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各类社会问题、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实行以以人为本为根本理念的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势在必行。改善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现状,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强引导,同时也需要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

3.6提高市民参与度

由于政治类城市文化特殊性(政治性、权威性、敏感性)的关系,本文认为该类城市文化的治理主体应该包含政府和市民,政府作为当前政治类城市文化的最重要主体自然不用多提,市民对政治类城市文化治理的参与不足是其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完善治理主体最为关键的就是增进市民的参与。

4结束语

城市文化治理的要义在于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全面践行治理理念。因此,对“城市文化”和“治理”两个概念的认识深度直接影响城市文化治理的效果。论文以上述两个概念为重心,对城市文化治理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期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铺垫。

作者:应天勇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公共管理探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的交通建设,是政府所建立的一项公共性的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促进了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改善,缓解了交通压力,且间接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处。对于这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即惠民又工程浩大,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政府职能,加强公共管理,促进这项惠民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管理;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是将城市中所使用的车辆均在固定的导轨上行驶运行,将其运用于城市客运;它具有固定的线路轨道,配备相对应的交通运输车辆,以及服务设施。在广泛的定义上,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以轨道运输为主,具有中等以上的客运量,并可覆盖城市以及郊区的公共客运服务运输交通工具,但它与道路交通和城际铁路存在明显区别。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项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化信息科技交通运输工具,它具有节能环保、安全便捷、运输量大、全天候制等有效特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城市交通工具。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等交通运输方式,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巨大的便捷,真正做到高效便民惠民。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城市轨道交通与传统的交通运输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主要运用高科技的智能体系,不再用人为控制,运用高技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稳定安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高效性。城市轨道交通将列车内的温度定在一个特定值内,确保乘客乘坐的舒适,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提高效率。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大,具有高效性、集约化、优质化。

(二)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城市轨道交通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使用石油等燃料能源,有效节约了我国的不可再生能源,降低燃料的耗用,减少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时所产生的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改善优化城市交通的面貌与特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民的社会公共服务时,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维护生态环境,节约我国能源资源,建造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三)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交通运输也在随之发展变化,具有强大的聚集性,提高其增值能力,促进客运流量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以及商业效应,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且因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政府对其具有高度的重视,会发挥其政府职能,解决各种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人民群众享有自身的福利和有效地利益。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扩大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增值空间,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进程。

(一)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交通已然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行,推动城市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促进人口郊区化,缓解城市人口众多的压力,促使土地增值,重新构造城市布局,有效地推动城市建设。

(二)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拉动城市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就业,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的增值,有效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链接城市与城市,加大城市之间的商业经济交流,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布局,刺激就业。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网的强大聚集力、客流量、物流量、资金流等强大流通,提升交通运输网的服务,改变社会生产消费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软实力,提高城市之间的高效运营,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节能环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效的建设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大多采用电力驱动,没有污染源排放,有效地减少我国能源资源的大力开采,是一项典型的绿色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直流电牵引动力技术,减少耗能以及土地的占用,走集约化道路,节约城市用地以及我国的资源能源,有效带动绿色GDP的增长,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三、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政府所建立的一项公共性建设工程,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便捷度,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政府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有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

(一)政府的公共管理

政府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指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外的其他职能,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就需要政府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以政府活动为主要对象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制定详尽的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法律法规或是政府扶持等措施,确保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兼顾整体利益,从整体出发,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战术性的详尽的实施方案,作为引导者,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

(二)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特点

1、政府具有主导性。政府所管理的对象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的活动,它涉及到社会总体的全面发展。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而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利益,不仅使人民群众的出行更见方便快捷,而且还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政府作为建设活动的引导着,要合理引导该建设活动的实施,解决一系列在建设工程实施时所存在的关于资金投入、安全风险评估等问题,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有效开展。

2、政府具有公有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不是为了政府,而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由政府监管,确保该建设工程的安全建工。分析、识别、评估该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预防、管理、控制,当安全管理发现危险因素时,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分析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施工的风险以及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根据所得评估,策划出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及时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政府具有准公益性。政府作为引导者,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建造,又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其他一些营利性的企业建设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公益性交通设施,当工程建设完备后,其票价的定价就需要政府制定。对于票价的制定,政府要以低于成本水平的价格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降低出行成本,为人民群众提高社会福利,而且间接地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的发展,减少土地占用率以及资源能源的浪费,有利的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三)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需要着手于公共管理方面,而这一方面又与政府紧密相连,通过政府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来探究其建设的发展。

1、合理优化配置。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存在资金投入、安全风险评估等问题,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土地占用面积、土质等问题也需要考虑,政府在制定该建设的实施方案时,要合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2、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发挥其公共管理的职能,有效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而城市轨道交通包含国家、社会、个人等共同的利益,具有社会共享性,在公共管理的角度,政府要处理好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这项公共利益工程的建设发展,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四、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是为了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由政府其引导作用的一项公益性的建设,该建设工程浩大,耗费时间长,但投入运营后,不仅使人民群众的出行方便快捷,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缓解城市压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从公共管理角度着手,分析探究政府运用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如何有效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并纤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所带来的有利之处,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缓解城市的人口、土地、交通的压力,有效地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作者:梁爱珍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公共管理探析: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分析

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实施中因为利益驱使、上下级传达出错、沟通不当等因素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最重要最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城市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由环环相扣的五个方面构成,各环节相辅相成,也使市民参入进来,虽说这是一个值得发扬的地方,但是市民在参与的力度上仍是远远不够,并且参与的范围也比较狭隘;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执行方面也存在问题,政策本身制定时缺乏与实际联系也就有执行的局限,执行部门执行政策时效率低下,并没有正确传达政策的主要意图,广大市民也存在情绪抵触、接受缓慢的问题。

1.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的问题

这一方面首先存在绩效评估标准问题,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要么过于广泛,要么过于精细,这些过于广泛或精细的标准使得绩效评估不切实际,而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往往信奉标准而忽略实际情况,所以得出的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部门设置存在问题,没有专门设置一个绩效评估部门,而是把绩效评估这一职能分散到多个部门中,使评估体系被割裂,多方评估组织没有进行协调合作,反而成为绩效评估的累赘。并且绩效的评估方法过于传统与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引进好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评估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存在随机性与主观性,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失真。

2.从公共管理角度来分析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

2.1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需要采取的措施

城市公共组织需要从数字化管理模式入手,革除冗余重复的职能机构,建立合理的职能机构体系,并且加强对职员的培训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对职员进行考核,考核与绩效、薪酬和人事调动挂钩,使薪酬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发挥作用,使得组织、职员办事效率提高;相关组织应制定贴合实际的招募标准,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志愿者招募的程序监督力度,同时应采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志愿者组织杂乱的问题,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志愿者行为,严格进行对志愿者的选拨后期的监督反馈工作;城市公共组织需要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应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为群众着想,也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

2.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关组织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对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治,对政策制定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近,他们使制定出的政策能有效的推广到群众生活中。需要对数字化城市政府的政策理念进行转变,培养数字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健全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制度,加强政府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对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严格把关,同时加大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力度;执行政策时可以建立多支进入群众生活的执行人员,宣传政策的制定意图,让群众理解政府的想法,执行人员不仅去执行相关措施,也可以提高群众对政策的接受能力,这样能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并且拉近执行人员与群众的关系。

2.3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对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进行分析整合,对存在过于宽泛或精细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标准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与公共部门绩效相匹配,在选定新的绩效评估标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接受群众的建议与监督,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评估结果真实。绩效评估结果出来之后,需要相关部门对评估的相关组织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使各组织、各部门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评估才有意义;健全公共管理部门的问责机制,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欢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与举报,群众举报多、绩效评估差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问责,归咎他们的责任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教育培训,对屡次不改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裁决处理,这样才能调动公共部门内部人员的警戒性也发挥了群众的作用。同时为了发挥各城市公共部门的职能,注意对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体系进行整合规范,在绩效评估中引进信息技术以及创新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合理运用评估的结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旨在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使这一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有效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邓小鹏 何江 黄耀

城市公共管理探析: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论文

一、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

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二、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的理念出现的比较早,而且也比较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为我国城市规划职能的完善以及进步奠定了很好的历史基础。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国内与国际的接轨,使得很多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传入我国,在解决我国城市规划的实际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公共管理视角小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探讨,则是为我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本文从分析城市规划的内涵以及城市规划职能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城市规划历程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城市的发展以及相关城市规划职能的发展,这也就为我们找到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即规划理念问题、规划方法问题以及规划纲领问题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这也就为我国城市规划功能的完善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立足于城市发展实际进行城市规划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城市规划能力的作用,其中,加强城市规划能力的作用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建设,包括以服务城市居民为目标的建设和以城市规划功能总体发展为目标的建设。

作者:陈婷婷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