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行业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1:58

行业经济

行业经济篇(1)

一、引言

2001年1月4日,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公布2001年春运火车票票价上浮方案:节前,广州、上海、北京站始发的部分列车,节后上海、郑州、成都、南昌站始发的部分列车,以及其他地区的少量运力紧张的列车、新型空调车票价上浮20%,其他列车上浮30%,儿童、学生、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票价不上浮。[1]

在经济领域日渐开放的背景下,眼下还在实行资源和价格垄断的行业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就是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行业,每次政策调整,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龙年末的机票飙升议论声刚过,春运期间火车票涨价一事又是引来众人评说。现在,让我们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下“铁老大”的涨价行为。

二、“铁老大”自然垄断及经营缺陷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的定义,“垄断”一词的原意是“排他性销售的权利”[2]。现在它已被用来描述一个厂商或几个厂商在一给定市场上对某一产品具有排他性的控制。这里,采用鲍莫尔的成本次加性(Subadditivity)定义“自然垄断”(Baumol,Panzar,andWillig,1982)。“成本次加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对某个既定产量,由一家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要小于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生产的成本。如果成本次加性成立,则该产业是一个自然垄断产业。这时,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也可能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铁老大”就是个典型的自然垄断企业。它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长,且很难转用于其他用途,具有很大的沉淀性。这种经济特征使得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置铁轨展开竞争的做法非常不经济。因此,铁路行业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型自然垄断。更确切的讲,它属于那种有进入障碍的自然垄断,因为大量沉淀的固定成本已构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中国的“铁老大”作为一个自然垄断部门,都有以下几点缺陷。[3]

1、管理松懈

每一个厂商都想使其成本最小,而且任何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不论是竞争行业或是垄断行业),都会在其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然而,现实中,中国的“铁老大”不必经过激烈竞争就能赚很多钱,它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进而表现为低效率,这被称为管理松懈。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4]在北京、武汉,西安三城市900位常驻居民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来看,群众普遍表示:尽管近年来铁路部门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铁路部门管理松懈问题依然很严重——29.3%的人认为购票难,36.3%的人认为铁路设施落后,服务不尽如人意,27.3%的人认为某些路线乘车环境差强人意……

自古以来,“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是政府部门的一大特征,“铁老大”也没能避免,面对即将入世的形势,可以预计管理松懈这一“硬伤”,可能将会是“铁老大”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

2、不大关心研究与开发

“铁老大”是一个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补贴。就算其不进行体制改革、降低成本的努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损失。换言之,它常常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和压力。除非出现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一是公路,航空等的竞争迫使火车行业做出反应;二是“铁老大”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使整体福利这块蛋糕变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周围压力使其改革创新成为必然。在中国,人口众多是一大特征,而且目前的公路、航空网还远没有铁路网那样发达,所以情况一在短期内难以达到。

3、人为夸大价格,提供的服务量受限制。

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成本递减的技术特点排除了完全竞争。对“铁老大”来说,平均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成本又低于平均成本。于是,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价格就会低于平均成本,而这样“铁老大”就会蒙受亏损,利润成为负数。如图1所示:

图中阴影即为损失。所以“铁老大”不会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生产,而是会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在Pm价格下提供Qm量的服务。这已然造成了全民福利的损失。因为QC才是社会有效率的产量,Qm

从理论上讲,对于这样的自然垄断,政府应按边际成本定价原则(marginalcostpricing)或平均成本定价原则(averagecostpricing)实施价格管制,并适当的给予其补贴,以减少自然垄断造成的全民福利损失。然而就价格管制而言,在未涨价前,火车票价格基本上是未加修订的根据我国铁道部部门提供的成本数据确定的。显然,这种价格制定方式使得不存在竞争压力的铁路部门,很容易将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Monopolyrent)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从而导致车票价格以较大的幅度超过了正常的成本。正如《经济学的世界》一书中描述的,这造成了生产无效率(productioninefficiency)和资源的错误配置(resourcemisallocation)。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想通过补贴来降低价格,使得社会稳定(实际上也一直如此),那么主要途径只有税收。而税负的增加又明显地会导致其他经济成本,使得社会福利减少。

综合起来,在“春运”涨价之前,“铁老大”的垄断地位和缺乏竞争的状况,已经使消费者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的无谓损失。

三、“铁老大”涨价行为分析

铁道部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利用自身行业垄断的优势提升车票价格的行为,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的,不属于市场行为。本来在运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铁路车票涨价本无可厚非,但票价只涨不跌自然不合理。另外,春运涨价本身就不合法,因为属于公共服务的铁路调价,应按《价格法》举行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涨价是按市场规律操作,那么面对正月初一、初二的一些空荡荡的列车,“铁老大”没理由不降价。

根据垄断的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孙亚峰,1998),有图2

其中,假设需求曲线AB为线性,AC为边际收益曲线。AC在AB之下,所以图2反映的是一个垄断行业,也就是上文分析的铁路行业。设价格为P时,需求价格弹性为Ed:

根据各线段所代表的经济含义,OP=P,FQ=MR:

换言之,当弹性有区别时,“铁老大”可以在丝毫不作任何改进的情况下,在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市场(A)索要比较高的价格,以增加其垄断利润(此时的价格称为“差别价格”)。

在春节这一特定期间,会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向各类运输中心。此时,回家感受亲情的收益会非常大。一般来说,安全,迅速而又较便宜的仍属火车。所以,春节时期,中国大量流动人口乘坐火车的需求弹性很小,可以说具有刚性,且需求量非常大,符合A市场特征。

在未调价前,铁道部这一国有企业作为垄断部门,通过垄断价格已经增加了它的生产者剩余,且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无谓损失。为了简化分析,假设MC为一常数,如图(3)SNBCM为损失的消费者剩余,SMAN为无谓损失,垄断部门利润增加。

图3垄断的无效率

在中国,春节期间,学生客流、民工客流、职工探亲等几股客流完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客流高峰,且它的需求弹性很小。“铁老大”应用“差别价格”将因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得来的原票价再次上涨,使广大旅客的境况更为不利——

上图(3)因此发生变化。需求曲线DD向右上方移动且变陡峭。此处,以J点为轴,向右上方移动需求曲线。设它与价格轴相交于E点。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又因为:垄断行业在需求曲线是直线的情况下,MR曲线的斜率总是需求曲线的斜率的2倍。所以,可画出涨价后的边际收益曲线MR2。边际成本曲线MC相对于需求曲线DD变化不明显,此处令其不变。面对类似A市场的现状,“铁老大”将原本就不合理的票价上调:价格由P1涨到P2,需求曲线由D1变为D2。为简化分析令供应量Q不变,则变化如下图4所示:

由于弹性很小,火车票涨价,并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削峰平谷”的效果,但却实在能使“铁老大”再狠赚一笔。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又在原来的损失上增加了SABCD+SBCJ,无谓损失又增加了SBCJ。其中,面积为FGCD的消费者损失,并不构成整个社会的损失,它只不过是种收入转移。但是它助长了铁路行业维持低效率经营现状并获取超额利润的欲望,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增加的BCJ部分的无谓损失,却实在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另外,垄断造成所得配置不均及资源运用低效率(x-inefficiency)。也就是说,“铁老大”通过“春运”涨价多获得的那部分收入,很大程度上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旅客们的角度讲,他们接受高价票的选择是无奈的。从社会角度看,“铁老大”的这种不合法,貌似符合市场机制的行为,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铁老大”的自身问题,而且给整个社会的福利造成损失,影响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车票上涨的同时,服务和管理并没有明显改善,其原因仍是缺乏压力与动力:“铁老大”本来就已将其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或为获取垄断租金人为夸大的那部分成本计入车票价格,现在又涨价,使其转嫁了成本,获得了更高的垄断利润,更没有提高效率的动力了。

总之,春运涨价的行为:(1)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春运中客流,但不能有效的削峰平谷”;(2)使“铁老大”短期内又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却损害了大多数旅客的利益,使全民福利降低;(3)“涨价”无法促使“铁老大”摆脱其三个缺陷,且使其更满足于目前低效率的状况,减弱了改革创新的动力,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阻碍。

四、政策建议

对于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如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必须兼顾其社会目标,而非单纯盈利目标。“涨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有可能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这方面,香港对公用事业的管理可资借鉴。香港公用事业的体制有三种基本形式:1)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的公用事业。2)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公司,它需要经过投标才能获得政府的特许经营。政府对特许公用事业的管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二是管理批准企业服务价格。3)不受政府管制,由私商经营的公用事业,主要是燃气供应与集装箱码头。在香港公用事业的三种体制中,占主体的体制是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特许经营。

综合前文分析和我国的经济现状,在此提出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建立内部竞争性机制。

从逻辑上讲,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管制、补贴等手段,使其得以按边际成本定价(marginalcostpricing),可以提高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在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而且铁路部门又严重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所以此种方法不一定总能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

实行特许经营投标制(Franchisebidding)(Demsetz,1968),由政府通过拍卖的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一个或数个地区某一时期(几年)的经营权,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企业取得经营特许权。显然,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由价格管制引出的诸多弊端,又可以以此建立激励机制,有效而经济的约束铁路垄断行为,从而,车票价格也可以降至有效率的平均成本水平,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

这一建议有其可行性。第一,投标的企业仅有经营权,不存在资产转让问题。第二,特许合同的款项较简单,包括1、铁路设备的维护,2、企业服务价格,3、企业必须达到的服务标准。这样,政府监督、管理较为方便,且可以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发展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引入外部竞争机制。

大力发展公路、航空系统,使之降低成本,分流旅客。既可缓解各站点的旅客流量,又可以给整个铁路行业以压力,提高整体效率。

结束语:春运涨价,没能使“铁老大”的旅客分流多少,却使其在未改变自身低效率经营的高额成本下又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客观上再一次降低了其改革创新的动力,降低了全民福利,阻碍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以上分析是立足于中国,对拥有自然垄断的地位的“铁老大”春运涨价行为的分析。仅分析了短期的情况,对长期没有涉及。本文否定现有的涨价行为,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亦旨在引起更多人的思索与探求。

参考资料:

哈尔·瓦里安(美),1997,《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斯蒂格勒茨(美),1997,《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姜广东,孙亚峰主编,1998,《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帆,1993,《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商务印书馆。

李梦梅等,2000,《区域经济前沿》,经济管理出版社。

罗杰·弗朗茨(美),1993,《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

周弘,1998,《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

Baumol,W.j.,Panzar,J.C.,andWillig,R.D.,1982:ContestableMarketsandTheoryofIndustrialStructure,NewYork:HarcoutBraceJovanovich,Ltd.

Demsetz,H.,1968,“WhyRegulateUtilitie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1:55-65

[1]以上数据参见南方网(2001年3月13日)。

行业经济篇(2)

1.责任申心的一般概念

对各级主管人员的业绩评价,应以其对企业完成目标、计划中的贡献和履行职责中的成绩为依据。他们所主管的部门和单位有不同的职能,按其责任和控制范围的大小,这些责任单位分为成本中心、未出闰中心和投资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的职责,是用一定的成本去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任何发生成本的责任领域,都可以确定为成本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为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的利润中心,它直接向企业外部出售产品,在市场

上进行购销业务。另一种是人为的利润中心,它主要在企业内部按照内部转移价格出售产品。从根本上看,利润中心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的单位。

投资中心是指某些分散经营的单位或部门,其经理所拥有的自不仅包括制定价格、确定产品和生产方法等短期经营决策权,而且还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类型等投资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经理不仅能控制除公司总部分摊管理费用外的全部成本和收入,而且能控制占用的资产。因此,不仅要衡量其利润,而且要衡量其资产,并把利润与其所占用的资产联系起来。

2.国有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的划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体系基本相同,一般有总行、分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注重权力的控制。因此,对于各分支机构而言,其责任中心性质的归属往往处于变动之中,关键要看上级行授权管理状况。比如上述的二级分行,如果一级分行完全上收了其主要资产增长的权力,那么它就不能成为投资中心,而是利润中心。

不同性质责任中心评价为核心指标及其应用

由于各种责任中心的职能、责任和控制范围不同,所以对其考核评价也应采取不同的指标。

1.对成本中心的考核评价

对成本中心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是责任成本。所谓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单位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所归集的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从整个企业的空间范围和很长的时间范围来观察,所有成本都是人的某种决策或行为的结果,都是可控的。但是,对特定的人或时间来说,则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所以,可控成本总是针对特定责任中心来说的,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特定责任中心能够直接控制其发生的成本。

计算责任成本的关键是判别每一项成本费用支出的责任归属,判别成本费用支出责任归属的原则是:(1)假如某责任中心通过自己的行动能有效地影响一项成本的数额,那么该中心就要对这项成本负责。(2)假如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某种资产或劳动,它就应对这些资产或劳动的成本负责。(3)某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是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项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比如,商业银行的分理处、储蓄所,它们是典型的成本中心,考评它运用责任成本即全部可控成本指标则比较恰当。它们对自身贷款资产的发放、固定资产的购置乃至人力安排都无权决定,而只能对吸收存款的利息成本支出,以及一些低值易耗品使用成本负责。

2.对利润中心的考核评价

对于利润中心进行考评的指标是利润,但利润并不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概念,在这个名词前边加上不同的定语,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在评价利润中心业绩时,我们至少有4种选择: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边际贡献和税前部门利润。

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是最好的,它反映了部门经理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部门经理可控制收入,以及变动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因而可以对可控边际贡献承担抓。

以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因为部分固定成本是利润中心可以控制的。

以部门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如果决定该部门的取舍,部门边际贡献是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如果要评价部门经理的业绩,由于有一部分固定成本是过去最高管理层投资决策的结果,现在的部门经理已经很难改变,部门边际贡献则超出了经理人员的控制范围。

以税前部门利润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公司总部的管理费用是部门经理无法控制的成本,由于分配公司管理费用而引起部门利润的不利变化,不能由部门经理负责;不仅如此,分配给各部门的管理费用的计算方法常常是任意的,部门本身的活动和分配来的管理费用高低并无因果关系。许多企业把所有的总部管理费用分配给下属部门,其目的是提醒部门经理注意各部门提供的边际贡献必须抵补总部的管理费用,否则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就不会盈利。其实,通过给每个部门建立一个期望能达到的可控边际贡献标准,可以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这样,部门经理可集中精力增加收入并降低可控成本,而不必在分析那些他们不可控的分配来的管理费用上花费精力。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基层支行就是一个利润中心。它虽然不具有贷款发放和固定资产购建的决策权,但是每一项这样资产的形成,却往往与其直接推荐、建议密切相关,即便它不形成贷款资产,它还可以通过上存资金获取收入,因此它能够控制自己的收入规模;同时它对自身的固定成本不具有完

全控制能力,比如上级行核定的等级式的人力费用,以及总分行分配的其他管理费用等。所以,以可控边际贡献对其进行考核评价,最为恰当。

3.对投资中心的考核评价

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通常有以下两种选择: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

投资报酬率是最常见的考核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投资报酬率是部门边际贡献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分解为投资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的乘积,并可进一步分解为资产的明细项目和收支的明细项目,从而对整个部门经营状况作出评价。用投资报酬率来评价投资中心业绩有许多优点:它是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的,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投资人非常关心这个指标,公司总经理也十分关心这个指标,用它来评价每个部门的业绩,促使其提高本部门的投资报酬率,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同时,投资报酬率指标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部门经理会放弃高于资本成本而低于目前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机会,或者减少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金成本的某些资产,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的评价,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从引导部门经理采取与企业总体利益一致的决策来看,投资报酬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行业经济篇(3)

一、金融调控由“从紧”转向适度“放松”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先升后降

2008年上半年,除2月份由于春节央行未动用准备金工具外,其余五个月,央行都选择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6月份在月内连续上调两次。每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由14.5%上调至17.5%,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进入下半年,为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央行宣布从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下调两个百分点。本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主要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和受灾地区,体现了政策倾斜和结构优化的原则。去年9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央行宣布,自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与前次结构性下调相比,此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更为普遍,适用于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

(二)央行启动降息之旅

2008年9月以来,全球金融动荡不断加剧,全球央行纷纷推出注资、降息等一系列救市措施。我国央行也根据国际利率的变动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需要,开启降息之旅:自去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自去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也相应调整。

(三)上半年严控信贷投放,下半年出现结构性松动

为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央行从2007年10月开始对信贷投放实行限额管理。2008年年初,央行设定的信贷调控目标是全年新增贷款量不超过去年实际贷款量(3.63万亿元),并将对贷款的控制分解到各个季度,严格执行。去年6月份以后,总量从紧的信贷政策开始出现松动。先是受5.12 汶川地震影响,央行对地震灾区采取了定向信贷宽松。接着由于次贷危机开始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国内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乏力,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央行于8月底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且信贷规模定向投放于“三农”、中小企业以及灾区建设。为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央行对住房信贷政策也作出调整,宣布自去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四)公开市场操作灵活搭配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

2008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采取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相结合的方式,前9个月,发行央行票据累计约3.93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累计约3.02万亿元。公开市场操作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相配合,合理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资金回笼力度较大,除1月份由于春节因素,投放资金外,2、3月份单月资金净回笼规模达5000亿~6000亿元。二季度,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公开市场操作资金回笼力度明显减弱,5、6月份甚至转为净投放资金。三季度,公开市场操作继续净回笼资金,9月份由于下调部分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力度有所加大。 前8个月,各期限品种的央票发行利率和正回购利率,均与年初相同期限品种利率基本持平。9月中旬以来,为配合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3个月期和1 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开始持续下行,截至10月份的第二周,3个月期和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分别由8月末的3.3978%和4.0583%下行至3.2754%和3.7022%;28天正回购利率也由8月末的3.2%下行至3.0%。

二、金融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全球金融动荡尚未见底,加大国内经济金融运行风险

2008年9月份以来,美国“两房”、AIG因陷入困境被美国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因巨亏被收购,一系列的爆炸性事件掀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向全球信用危机演变,出现1929 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动荡。除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出现动荡外,还有国家已经出现或即将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10月上旬,全球金融动荡把北欧小国冰岛拖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预计全球金融动荡持续到2009年,只有到美国房价止跌,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平抑下来后才能迎来转机。席卷全球的金融动荡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向我国国内传导:一是贸易传导。全球金融动荡产生的负财富效应、信用紧缩效应对各国经济的冲击正愈演愈烈,外部需求的萎缩将拖累我国出口。二是资金传导。尽管我国资本项下仍不可自由兑换,但由于经常项目已完全放开,“热钱”可以隐藏在经常项目中、或以地下交易的形式进出我国,从而实现国际和国内之间的资金传导。三是心理传导。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重估,可能改变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心理预期,引发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重估。

尽管截至2008年10月份,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还未显现,但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渗透和蔓延,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链条上的一个主要环节,我国也面临着潜在威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出口减速拖累经济增长。二是房地产市场存在“硬着陆”风险,威胁金融稳定。2006~2007年,我国股市和房市在经济增长强劲、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推动下,出现快速上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资产价格泡沫。2008年年初以来,我国股市已经完成深幅调整,泡沫风险已经基本释放。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才刚刚开始,2008年8、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预示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调整期。由于房地产市场刚显露调整苗头,泡沫风险尚未得到释放,如果国内居民的购房预期受到影响,前期进入我国房市的“热钱”也获利回流,则房地产价格泡沫可能会加速破裂,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

(二)经济增长存在过快下滑的风险,“保增长”重要性上升

2008年成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在经济进入周期性下滑的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在加大。而全球金融风暴和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减速加剧我国经济减速进程,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过快下滑的风险。

首先,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减速的态势已经基本确立。9月份,IMF调低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由之前的3.9%下调到3.7%。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报告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仅为1.0%~1.5%。经合组织(OECD)预测2009年其30个成员的整体经济增长仅为1.7%。随着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外部需求降温的影响迟早会在我国出口增长中显现出来。其次,尽管目前消费增长形势较好,但从居民收入、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来看,消费持续升温恐难持续。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住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9%,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1.9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受居民收入实际增幅下降和股票市场低迷造成的“负”财富效应的影响,我国消费者信心和预期在降低。去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5%,比上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1%,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8,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消费者预期指数为96.2,比上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再次,投资增长有减速苗头。占城镇固定资产超过20%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在2008年7、8、9三个月持续放缓。尽管房地产投资目前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住房销售的持续下降,房地产投资也会减弱。国家统计局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和19.2点;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企业景气度和企业家信心的下降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意愿。

(三)通货膨胀压力减轻,“控通胀”已不是主要任务

控制通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政府采取了综合措施全面控防物价过快上涨。2008年下半年物价形势持续好转,CPI涨幅进入下降通道。5、6、7、8、9月份,CPI 同比涨幅分别为7.7%、7.1%、6.3%、4.9%和4.6%。从反映CPI即期变化的环比变化率来看,5、6、7、8、9五个月CPI环比变化率分别为-0.4%、-0.2%、0.1%、 -0.1%和0.0%,而上年同期5、6、7、8、9五个月环比涨幅分别为0.3%、0.4%、0.9%、1.2%和0.3%,这说明2008年5月份以来价格上涨的加速势头明显弱于去年同期。在2008年9月份以来的全球金融动荡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9月份国际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下降12.9%、11.92%;国际市场六种有色金属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5.48%、6.5%。去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煤价跌幅近25%,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则分别下跌了23%、28%和32%。发端于2007年下半年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国际传导色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高涨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胀压力。而9月份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宣告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已解除。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挫,国内钢材、煤炭、铜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也快速回落。受此影响,9 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也在年内首次出现回落。PPI 与CPI 的双回落,预示着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最终消费环节,物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出现扭转,国内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价格“洪峰”已过,国内通胀压力也明显减弱。

(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上升,信贷紧缩的可能性加大

2009年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两方面的不良资产风险:一是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经营环境趋紧,盈利增长也开始下降,部分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趋于恶化,财务风险显著加大,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减弱,银行信用风险相应上升。二是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整,房地产业贷款风险显著上升。在2006~2007年房价高涨时,我国商业银行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快速扩张。目前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已超过20%。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全面、持续的大幅下跌,则商业银行积累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将快速释放,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抵押品价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房地产开发贷款这三类资产上的损失相叠加,给整个银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商业银行放贷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即在经济增长提速、经济景气度较高时,商业银行倾向于积极放贷,而当经济增长增速减慢,经济景气度下降时,商业银行往往会出现“惜贷”倾向。2009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在增大,多数已实现股份制和公开上市的银行将更为注重主动的风险控制,因此可能出现“有信贷额度,但并不充分使用”的惜贷现象。在银行惜贷的同时,在经济基本面不乐观、金融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和居民的贷款需求也会萎缩。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三季度贷款需求指数为67.4%,较上季出现明显回落。银行惜贷和企业、居民贷款需求下降的双重作用将使得2009年面临信贷紧缩的风险。

三、货币政策展望

(一)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曾出现通货紧缩和金融风险严重的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确定扩大内需的方针,货币政策方面,统筹考虑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现象上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动荡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1997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首先,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区域性金融危机,而当前的全球金融动荡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得多,可能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次,当前的金融震荡发源地在美国,而1997年金融危机发源地只局限于亚洲新兴国家。 而且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要远高于1997年,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也远高于1997年。这就使得当前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冲击要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再次,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我国经济开放度还不高,除贸易方面受到波及外,资本方面由于有着牢固的防火墙,“热钱” 并未造成冲击。但2001年加入WTO 后,我国迅速溶入全球化进程,经济和金融开放度有了很大提高,全球金融动荡中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变化对我国有着较大影响。最后,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以及银行体系的健康程度要远远好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时。总体来看,当前的全球金融风暴破坏力和对我国的冲击要远大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我国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条件较1998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回顾1997年和1998年的历史经验,2009年为达到“保增长、控风险”的目的,货币政策将重新转向“稳健”。具体做到:为积极扩大内需,逐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通过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金融监管,尤其是加强对资本项下的外汇监管。考虑到2009年经济增速将延续回落态势,CPI涨幅也将低于2008年,预计2009年M2同比增速将达15%~16%,据此推算人民币贷款全年投放规模为3.6万亿左右。

(二)信贷政策继续坚持“有保有压”以实现“调结构、促转型”

为“保增长”,2009年信贷政策将逐步放松直至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总量控制,同时要坚持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达到“调结构、促转型”的目的。具体而言,要继续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保证中小企业、服务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的信贷支持力度;保证对居民购买用于自住的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度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保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贷款需求;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贷款力度,保证国债项目的贷款需求。

(三)为刺激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央行将继续降息

降息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生产积极性,帮助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此外,降息对减轻购房贷款人的利息负担,维护房地产市场信心和稳定也有一定作用。2009年我国具备降息的时机和条件。2009年,为防止金融危机失控,西方央行可能进入“联合降息干预时代”,世界各国也将集体进入“降息”周期,降息或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此外,我国国内通胀压力减轻、CPI涨幅持续回落也为降息释放出空间。

(四)外汇占款增长放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再次下调

行业经济篇(4)

2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近10年来,虽然我国涂料总产量由2004年的298万t增至2013年的1303.35万t(见表2),但增速由23.45%下降到3.58%;涂料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5399110万元增至2013年的34167766万元,但增速由26.13%下降到9.51%,预计2014年产量增速将很难回到两位数的时代,可能相对于2013年的3.58%稳中有升。2013年2.62万元/t的涂料平均价格是涂料行业历史价位的第二个高点,仅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2.86万元/t的不正常价位。虽然现在的中国涂料行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不高,附加值一直徘徊在5%~10%的低利润率水平,但未来涂料平均价格会保持逐年升高的趋势,即使产量增幅会到一个极限值,但产值中高增幅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多数涂料企业的生存不是大问题,这就决定未来涂料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还需相当长一段时间。2.12013年各月份我国涂料产量、产值2012年我国涂料产量及产值增幅呈逐月增长的态势,与2012年同月比较,2013年我国涂料产量增幅呈逐月下降的趋势(见表3)。2012年1月涂料行业增速下滑至低谷,产量及产值出现了负增长;而2013年1-2月涂料产量增幅全年最高,达到了11.93%;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的涂料产量在这两个年度的产量曲线上形成了一个波峰。由此得出一个初步结论:2012年底至2013年初,是否是我国当代涂料工业发展的一个盛衰分水岭呢?从表3可以看出,行业产量增幅上半年好于下半年,但产量的绝对值仍是下半年高于上半年。旺季仍然集中在9-11月,其中9月128.78万t的产量排位全年第一;但旺季和淡季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全年除了1-2月没有达到100万t/月外,其他月份都在100万t/月以上。2013年涂料行业只有9-12月的经济指标累计数据,没有单月数据。1-9月,主营业务累计24607362万元,同比增长11.5%;利润总额累计1575413万元,同比增长14.5%。1-10月,主营业务累计27672786万元,同比增长10.8%;利润总额累计1800371万元,同比增长12.8%。1-11月,主营业务累计30872870.4万元,同比增长10.4%;利润总额累计2110098万元,同比增长13.9%。所列每个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指标都超过两位数的增长。2013年的平均价格总体是围绕在全年平均价格2.60万元/t上下波动,比较切合年初预测全年平均价格的增长幅度。2.2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各地区产量、主营业务收入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产量增速、产值增速的纷纷下降,凸显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整转型对涂料产业产生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下降趋势,作为国民经济的配套产业,涂料也受到了冲击,消费需求明显下降。换句话说,产量增速、产值增速的纷纷下降,体现出我国涂料工业当前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落后于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肯定2013年涂料行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各项经济指标虽然整体放缓,但大宗的建筑涂料、防护涂料发展潜力和基本面没变。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13年1106家规模以上企业涂料总产量1303.35万t,同比增长3.58%(见表4),比2012年1034家规模以上企业的1271.87万t增长了2.48%(非同比)。2013年全国涂料产量负增长的地区较多,内蒙古4家主要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乌海、包头、呼和浩特的中小涂料企业面临倒闭。北京、天津、山西、安徽、福建、山东、四川均为涂料生产主要地区,这些地区的负增长对全国涂料产量增速放缓带动明显。上海、江苏、河南、广东由于产量基数较大,这些省份的增长拉动了全国3.58%的增速。特别是广东产量增长了13.21%,净增35.19万t,这个数据要高于2013年比2012年全国涂料产量的净增数据31.48万t(1303.35-1271.87=31.48万t)。江西、河南、重庆、陕西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产量基数越来越大,这些省市逐渐进入涂料产量贡献率的第二梯队。2013年,我国1920家规模以上涂料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416.78亿元,同比增长9.51%(见表5);比2012年1858家规模以上涂料的2934.60亿元增长了16.43%(非同比)。全行业资产总值2149.09亿元,同比增长10.63%;利润总额244.11亿元,同比增长11.05%。虽然江苏122.04万t的涂料产量低于上海的151.83万t,低于广东的301.67万t;但江苏的资产总值494.72亿元要高于上海的319.41亿元,高于广东的430.18亿元;江苏的主营业务收入831.57亿元要远远高于上海的336.28亿元,高于广东的650.09亿元。江苏、上海、广东的部分经济指标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的资产总值、产品单价、产品结构要明显优于上海和广东(国家统计局数据,江苏涂料平均价格仅供参考),江苏昆山、苏州、常州等都以生产工业涂料为主,上海金山、青浦和广东顺德、韶关等都以生产民用涂料为主,产品结构决定了各地区经济指标。2.3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主要经济指标2013年,我国涂料市场整体产销顺畅,全国涂料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2012年相比,亏损企业数有所下降(见表6),亏损企业数由原来的147家下降到135家,同比下降8.16%;亏损企业亏损额4.90亿元,同比下降17.20%。从表6中看出,天津、河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市亏损额下降明显,效益提升较快,安徽全行业实现了零亏损,广东亏损企业亏损额也下降了37.65%,在行业具有代表性。但北京、上海、江苏由于加大安全生产和环保核查的力度,搬迁、改扩建的企业较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幅度较大。2013年,应收账款476.84亿元,同比增长15.48%,行业赊销和账期拖延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较为突出的是工程机械行业和轻工家电行业,这种现象影响了涂料企业现金流,增加了各种费用和成本;产品的销售成本2799.52亿元,同比增长9.56%;产品销售费用157.09亿元,同比均增长了9.96%;管理费用172.34亿元,同比增长16.3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交增值税均呈增长的态势,但增幅要小于2012年;从业人员数量22.85万人,同比增加1.50%,行业人均产值149.53万元,相对于2012年的130.33万元增加明显,表明整个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工艺路线改进、生产效率提高、人员素质培训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成效。2013年,产成品98.82亿元,同比增加6.81%;存货249.07亿元,同比增加7.88%;负债合计1019.95亿元,同比增加4.56%;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18.82亿元,同比增加17.55%。总体来说,2013年行业各种税费的增幅要高于2012年,整个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逐年增加,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单价的提升增加了行业的利润总额,但涂料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增强。如果环保部、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倡议的“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溶剂型涂料增收消费税”得以实施的话,整个行业5%~10%的平均利润率就难以得到保证,行业的持续发展将遇到很大的障碍。由此也可以看出,涂料产品的环境友好化和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2.42013年我国涂料及无机颜料进出口贸易中国是一个涂料生产和消费大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涂料行业的发展拉动效应不是很明显。中国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中亚、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国,进口的主要是美国、日本和西欧的涂料。而日本和欧美国家是涂料发展强国,日本涂料企业在日本本土的产量约150万t/a,而日本涂料企业在非日本区域内的产量约190万t/a;欧美国家的加工贸易和进出口业务也做得很好,德国人均涂料消费20kg,也带动了周边国家的人均消费。中国的涂料企业应该“走出去、引进来”,人才、成品、技术、资金都应该具备“走出去、引进来”的思维和能力。2013年,全国涂料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16.42亿美元,与2012年的15.42亿美元(见2012年分析报告)相比增加了6.49%;贸易逆差4.28亿美元(见表7),与2010年的4.49亿美元相比下降了4.68%;数据表明贸易总额有所上升,但仍没有达到2010年和2011年的水平。2013年,涂料进口数量18.07万t,同比下降0.07%;进口金额10.3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3.97%,进口总体平均价格57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价格5500美元/t。涂料出口数量17.74万t,同比增加4.26%;出口金额6.07亿美元,同比增加11.16%,出口总体平均价格34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价格3200美元/t;出口总体平均价格只有进口的59.65%;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例还是很小,出口数量约占1.39%,出口金额约占1.07%(按1美元兑换6.0元人民币计算)。2013年,进口量最大的产品主要是“32081000溶于非水介质的聚酯油漆及清漆等”和“32089090溶于非水介质其他油漆清漆溶液”,进口量分别为2.80万t和3.85万t;出口量最大的也是以上两种产品,出口量分别为3.83万t和5.53万t;但32081000的进口量同比减少了16.35%,该产品也成为2013年进口量降幅最大的产品。涂料进口价格大多增加,而“32099020以氟树脂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的进口价格却降低,由1.67万美元/t降低到1.50万美元/t,降低幅度达到11.33%;32099020的出口价格也降低明显,由1.81万美元/t降低到1.60万美元/t,降低幅度达到13.13%;表明氟树脂国内技术得到发展,自我供应能力加强。出口量增幅最大的是“32082010溶于非水介质的丙烯酸聚合物油漆及清漆”,增幅达40.02%;出口平均价格增幅较明显的是“32091000溶于水介质的聚丙烯酸油漆及清漆”和“32099010以环氧树脂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32091000由1700美元/t增加到2300美元/t,增加了35.29%;32099010由3900美元/t增加到5300美元/t,增加了35.90%;出口型企业应重视这两大类涂料产品。2012年,不管是进出口量、进出口额,或是它们的增幅,表现突出的都是溶于非水介质的涂料,即溶剂型涂料,而溶于水介质的产品表现并不突出,同比还出现大幅下滑。值得欣喜的是,2013年,32091000进出口量、进出口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出口额增加了50.42%,出口平均价格增加了35.29%。表明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由于在生产中环保、在运输中安全、在使用中健康,水性涂料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2013年,氧化铁颜料即“28211000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产量64万t,同比增长5.23%,销售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5.40%;进口数量22.28万t,同比增长0.37%,进口金额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33%;出口数量30.58万t,同比增长5.08%,出口金额3.21亿美元,同比增长0.17%,基本与2012年持平。铅铬颜料即“32062000以铬化合物为基本成分的颜料及制品”进口1746t,同比增长53.74%;出口数量7000t,同比下降43.95%;出口金额2292万美元,同比下降50.70%;连续两年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大幅下降,表明铅铬颜料国外需求在下滑,这与联合国“化管大会”明确禁止含铅涂料的使用有直接关系“。32061110钛白粉”进口数量19.37万t,同比增长18.53%,进口金额5.28亿美元,同比下降3.34%,进口平均价格由2012年的3300美元/t下降到2700美元/t,降幅达18.18%;出口数量40.30万t,同比增长4.70%,出口金额9.46亿美元,同比下降16.62%,出口平均价格由2012年的2900美元/t下降到2300美元/t,降幅达20.69%。2013年是钛白粉行业艰难的一年,产量增至213.73万t,价格继续回落,企业普遍亏损,钛白粉自身市场的不完善,至今还维持在成本或成本以下的超低价位运行(约13000~14000元/t)。

3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的运行特点

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继续延续着2011年、2012年经济运行特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使用涂料的各个行业运行活跃度普遍不高,特别是工业涂料使用行业;人工成本、税费成本、管理成本普遍上涨,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大多企业收获了实惠,缓解了资金压力;结构调整在环保、安全、健康、产品质量、功能需求等多重压力下提速,低端产品、非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市场在萎缩,行业平均价格有所升高;含铅涂料在国际国内越来越受到限制,VOC项目、VOC法规受到国家各个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治理VOC、治理雾霾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在研发中心的建设、研发设备的购置、技术人才的引进上加大了投入;兼并重组在行业暗流涌动,企业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等等。3.1“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涂料行业技术研发、盈利能力、国际化经营、品牌影响力并不强大,人力、运输仓储、资金、财务、税费等各要素的投入越来越大,安全、环境、健康等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涂料工业传统发展方式对这些成本和要求没有承载能力,没有应对措施,没有技术、管理、资本及心理准备和储存,传统的产业增长动力正逐步衰减。因此,对中国涂料工业而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显得格外紧迫“,技术创新、行业整合,提高质量效率”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转型升级狭义上讲,就是通过转变涂料工业的发展方式,加快涂料行业的结构和技术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的开放式工艺,溶剂型、低档型、一般功能性产品,向密闭式一体化工艺,向环境友好型、高端型、高功能性产品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工艺和产品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布局结构,促进涂料行业整体优化提升,逐步改进涂料行业“大而散、劣而廉”的局面。转型升级广义上讲,涂料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在管理上加强企业各要素整合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行业各要素的整合,实施兼并重组,开启资本运作“,上下游、关联产业、国内国外”横纵联合;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一个企业的创新,带动一个细分行业的创新,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企业不仅经营产品,还应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对股东、对员工要实施责任关怀,污染环境、忽视员工健康、存在安全问题的企业,即使产品再优、效益再好也是不会可持续发展的。2013年,我国涂料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逐步调整生产低、中、高档涂料新产品及涂料制品的合适比例,通过产品比例的调整来加快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均衡,比如大部分企业提高了水性涂料的研发和生产比例等,有些企业还增加工业涂料的比例。一是加快了环境友好型涂料的发展速度,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水性汽车涂料、防霉抗菌涂料、隔热保温涂料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二是功能性涂料新产品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产品提升了整个涂料行业的价格和技术含量水平。如环保部DDT项目筛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先进的防污涂料技术;如天津灯塔、北方涂料院等研发的涂料化工新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嫦娥三号”;如常州柏鹤研发了通电变色的玻璃涂料可用于汽车玻璃,有效地调节车内的光线明暗度。这些产品不但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也推动了涂料行业整体向高端发展。3.2环保压力持续增大全国持续雾霾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环保部对如何控制PM2.5高度重视,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十条”,2013年出台多项措施贯彻落实。为此,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为保障目标如期实现,国务院将颁布考核办法,每年对各省(区、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任务措施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未通过考核的地区,实行问责制,环保部将会同组织部门、监察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有关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意见。2013年,一些大品牌在内的家具生产企业、钛白粉生产企业等都因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问题而登上“黑名单”,家具企业登上“黑名单”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因涂料和胶黏剂释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友好型涂料的使用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正越来越成为政府治理雾霾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家具生产、家居装饰、汽车制造、汽车修补、家电制造等行业,政府都严格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涂料,如北京的曲美、天坛家具如果不使用水性涂料就必须搬出北京市。在环保政策不断出台、各地方政府实行问责制、地方政绩考核不再只看GDP且加重环保绩效的比例之后,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问题进行更加严厉的管控,几乎已经成为能够预见得到的结果,涂料行业只重视产品而忽视环保的传统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必将成为过去时。在严苛的政策之下,涂料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都面临着重新定义发展战略,面临着厘清“环保与生存”的关系。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针对涂料行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问题的排查整顿力度加大,我们的涂料企业准备好了吗?是否有足够的环保处理承载能力来应对变化?国务院在2012年8月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于“双高”产品名录中的涂料产品征收消费税,通过淘汰非环境友好型涂料产品来实现行业的结构优化会是“十二五”“、十三五”的主旋律。除了涂料产品环境友好化外,行业普遍忽视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问题,目前政策的执行更偏向于涂料成品及下游使用行业,而涂料生产过程的监控相比要少一些。因此,在过去一年“,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洗牌效应并未在行业引起太多的重视,但这并不代表在未来的发展中,涂料行业依然可以成为节能减排运动中的旁观者。例如,企业生产时产生的废气大多是无组织排放,环保部在制订“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采集不到废气排放的有效数据,标准制订工作延期,为了完成工作计划,只好暂时将标准题目改为“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放弃了废气参数的各项指标;但2014年对于涂料制造产生的废气将重新单独立项制订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涂料企业除了像其所宣传的那样,在环保涂料特别是水性涂料上发力的同时,也应该协调发展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外界对涂料行业“高污染高排放”的不良印象,增强企业自身在环保政策压力下的抗压能力。3.3行业产量、产值增幅明显放缓从前面的数据看出,不只是产量增速在下降,产值增速也在下降,但产值增幅下降速度小于产量。目前,我国的生活物价水平的提高,各种商品价格上涨,涂料的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上涨,涂料成品的单位售价逐年升高,等等,均会对产量、产值增幅产生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各地安全环保核查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取证、换证工作越来越难,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涂料产品很难通过取证的核查。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环保核查不达标,有“双高”产品名录中的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核查也很难通过。地方保护主义正在为“问责制”让路,正在为安全环保核查的规范化让路,一些不规范的小微企业将逐渐从涂料行业消失,小微涂料企业大量的低端产品市场将被压缩。由此释放出大量的市场空间让位于中高端的涂料产品,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价格、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2)质检总局对涂料行业打假力度加强。涂料是某些地方政府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如顺德、常州、廊坊有大量涂料企业聚集,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涂料产业集群。上海金山区、成都邛崃区、四川大邑县、广东韶关市、河北唐山市等地方正在兴起新的涂料产业集群,涂料带动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但有些地方以制贩假冒伪劣涂料成为了行业的典型。2012-2013年度,国家质检总局加大了对涂料行业的打假力度,联合工商部门、公安部门和中央电视台对河北博野地区无证生产企业、假冒涂料品牌企业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打击,这次清理和打击通过央视报道,对涂料行业、对地方政府制贩假冒伪劣涂料起到了积极的震慑和警示作用,规范了涂料市场,推动了行约行规的执行。(3)新增产能审批加严。由于十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不以GDP增长考核地方政府和进行干部提拔,新建、新开工、产能过剩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遏制。涂料行业品种多、企业多,产能过剩严重。“优化存量、控制增量”的产业政策决定了新增产能审批必须加严,这是涂料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最有效的政策基础。例如,位于园区的企业生产水性建筑涂料的项目审批易于通过,而同一个企业在同一个地区生产使用溶剂的树脂项目审批则很难通过。(4)整体经济形式的影响决定了涂料行业和关联行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全国整体经济已经进入了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的渐进演变。安全环保核查力度加强、打假力度加强、新增产能审批加严均会减少低端涂料产品的生产数量,从而减缓行业产量、产值增幅。3.4行业的综合特点简述(1)涂料用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涂料企业利润普遍有所增加。钛白粉、溶剂、丙烯酸树脂单体价格下降明显,有的原料价格降幅达50%。(2)民用涂料增速高于工业涂料。巴德士、立邦、亚士等生产民用涂料的企业产量和销售额的增幅均超过20%,有的民用涂料生产企业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指标。传统的工业涂料企业产量有所下降,醇酸醇调下降幅度明显,由于市场萎缩,大多数企业均在寻求转型升级,寻求替代品技术。(3)行业自律和市场监测在行业开始兴起。中消协和央视联合抽查净醛涂料并曝光,规范了净醛涂料市场;中涂协抽查建筑涂料和木器涂料,有利于市场消费导向和企业研发导向。多个企业申报了“责任关怀”,签订了责任关怀承诺书,并自觉开展责任关怀规定的各种活动,有力地完善了企业的HSE管理。(4)资本市场兴起,规模较大的涂料企业和相关企业竞相寻求IPO上市,很多PE、VC公司热衷于涂料行业,只要企业有好的项目,经营管理不是很差,未来的涂料行业“不差钱”。(5)联合国启动含铅涂料项目在中国实施,含铅颜料、含铅助剂、杂质铅会逐步退出涂料行业。配套含铅涂料项目,涂料行业会制订含铅涂料的相关产品和环保标准,会开展含铅涂料技改资金的申报活动,会开展含铅涂料的认证及包装标识活动。

行业经济篇(5)

一、汽车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第4季度,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不利影响明显显现,汽车制造业经济运行增速继续减缓,主要指标增幅与第三季度相比,均呈回落走势。2008年1~11月,我国汽车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832.03亿元,同比增长19.1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36个百分点。11月末,我国汽车制造业资产总计为18053.32亿元,同比增长12.6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76个百分点;企业数为1003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99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270.0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98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4季度,汽车制造业资本与劳动密集度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2008年11月末,我国汽车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77.14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36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66.85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69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20767.65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71.76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产出指标增速继续减缓,产成品资金占用小幅上升。2008年1~11月,我国汽车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21078.11亿元,同比增长17.0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66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20776.74亿元,同比增长18.4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48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8.5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1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270.81亿元,同比增长12.4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59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汽车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9468.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49.61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17773.97亿元,同比增长19.8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14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1.30%,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60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650.54亿元,同比增长13.5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11 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3.34%,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9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933.71亿元,同比增长11.7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74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4.80%,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35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110.31亿元,同比增长39.21%,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12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0.57%,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06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利税总额增幅继续回落,亏损总额和亏损面持续上升。2008年1~11月,我国汽车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239.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9.62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86.36亿元,同比增长16.1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0.29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汽车制造业亏损面为18.72%,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51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6.9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60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进出口情况

2008年,受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汽车行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从进出口情况来看,和汽车产销相类似,全年总体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上半年进出口保持了接近40%以上的快速增长,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明显“恶化”,我国汽车商品进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形势尤为严峻。

(一)汽车商品进口情况

汽车(含底盘)总体进口情况。2008年11月,共进口各类汽车3.33万辆,环比增长6.39%,同比增长3.50%,增幅较10月明显放缓;进口金额11.80亿美元,环比增长11.26%,同比下降1.62%。

客车进口情况。20008年4季度,客车进口数量和金额逐月下降。去年11月份共进口客车1664辆,同比下降23.21%。去年1~11月,共进口客车24411辆,同比增长34.02%,全年增速较快主要得益于前三季度的高速增长。

轿车进口情况。2008年从轿车进口情况来看,依旧呈现出与国内市场互补的局面。具体表现为:1.5升以下小排量品种占极小比重;1.5~2.5升需求增速有所提升;2.5~3.0升需求呈现一定下降;3升以上品种继续占最大比重。同时,由于大排量品种所占比重最高且增速较快,轿车进口金额增速明显快于进口量,这与2007年显著不同。截至2008 年11月,轿车共进口13.98万辆,同比增长14.57%;进口金额57.83亿美元,同比增长32.77%,高于同期进口数量18.2个百分点。

载货车进口情况。在汽车商品中,载货车进口数量较少,截至2008年11 月,共进口载货车8410辆,同比增长19.39%,进口金额为5.27亿美元,同比增长30.43%。

(二)汽车商品出口情况

汽车(含底盘)总体出口情况。2008年,从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情况看,上半年出口势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进入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形势的恶化,出口市场日益萎缩,进入四季度出口企业订单更是大幅锐减,整体形势愈发严峻。2008年11月出口3.58万辆,同比下降46.5%。

客车出口情况。2008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各类客车70434台,出口金额13.08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6.16%和增长18.71%。目前我国客车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东南亚国家,对美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经济开始出现放缓迹象。这些国家经济的下滑导致购买能力的下降,将严重阻碍我国客车的出口。

轿车出口情况。2008年四季度,轿车出口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增速回落明显,尤其是从去年8月以来连续4个月单月同比下降,进一步加快了全年轿车出口同比增速回落的趋势。截至2008年11月,轿车共出口22.88万辆,同比增长39.87%;出口金额16.80亿美元,同比增长6.98%。排量在1000至1500毫升的汽油小轿车为出口量最大的车型。2008年前11个月,中国出口排量在1000至1500毫升的汽油小轿车13.6万辆,同比增长85.7%,占同期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22.3%;出口排量在1500至2500毫升的汽油小轿车8.1万辆,同比增长2.1%。

越野车出口情况。越野车在我国汽车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2008年1~11月,我国共出口越野车23862量,同比增长12.25%;出口金额为2.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40%。

载货车出口情况。在汽车出口中,载货车出口继续稳居第一,截至2008年11月份,出口达到24.30万辆,同比增长11.69%,占汽车出口总量的37.69%。累计出口金额29.10亿美元,同比增长49.05%。

三、汽车工业重点企业经济效益简析

目前,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不利影响明显显现,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运速继续减缓,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远远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由正增长变为负增长,其他主要指标增幅与1~10月相比,均呈回落走势,多数企业盈利水平低于上年同期。

(一)产出指标增速继续减缓,工业增加值增长由正变负。

去年1~11月,汽车工业企业(集团)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90.39亿元,同比下降0.25%,增速由1~10月正增长变为负增长,明显低于上年同期(31.85%)增速水平;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40.95亿元,同比增长6.68%,比1~10月降低2.86个百分点,同比21.9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769.59亿元,同比增长8.19%速比1~10月降低2.75个百分点,同比减缓21.74个百分点。去年1~11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产销率为99.27%,同比提高1.38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

(二)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增长,增幅继续回落。

去年1~11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82.69亿元,同比增长13.25%,增幅比1~10 月回落3.1个百分点,增幅同比回落13.87个百分点。从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具体情况看,19家重点企业(集团)有15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增长,4家企业同比下降。从增长率来看,比亚迪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超过三位数;重汽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也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增长率超过40%;陕汽集团、一汽集团和庆铃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超过20%;东风公司、北京公司、吉利集团、宇通集团和昌河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超过10%;上汽集团、江淮集团、南方公司、广州集团、金龙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10%以内;哈飞集团、奇瑞公司、华晨集团和东南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均为下降,增长率在-2.39%~-33.93%之间。从15 家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增长企业的增长幅度来看,与1~10月相比,昌河公司的增幅与1~10月持平,其余14家企业的增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回落。其中:一汽集团、重汽集团和陕汽集团的回落幅度在5.12~8.28个百分点之间;北京公司、江淮集团和宇通集团的回落幅度在3.68~4.47个百分点之间;南方公司、上汽集团、吉利集团、金龙集团、东风公司、广州集团、比亚迪公司和庆铃公司的回落幅度在1.13~2.98个百分点之间。哈飞集团、奇瑞公司、华晨集团和东南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降幅与1~10月相比,华晨集团有所减缓,哈飞集团、奇瑞公司和东南公司均有所加大,加大的幅度在0.15~3.89个百分点之间。

(三)利润总额增速由正变负、利税总额增幅继续回落。

去年1~11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56.28亿元,同比下降0.53%,由1~10月正增长变为负增长,而上年同期的增长率为75.64%;累计实现利税总额为1266.49亿元,同比增长1.56%,与1~10月相比,增幅回落5.90个百分点,增幅同比回落46.43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为318.06亿元,同比增长7.29%,增幅与1~10月相比,增幅回落2.25个百分点;应缴增值税为292.15亿元,同比增长0.47%,增幅与1~10月相比,回落4.98个百分点。从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实现利润的具体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实现利润低于上年同期,企业盈利水平继续下滑。在19家重点企业(集团)中,8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高于上年同期,9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低于上年同期,两家企业亏损。其中:比亚迪公司实现利润总额增长率继续保持三位数增长,增幅比1~10月回落了2.94个百分点;一汽集团、东风公司、北京公司、吉利集团、重汽集团、宇通公司、庆铃公司实现利润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在12.03%~39.28%之间,增幅与1~10月相比,北京公司、吉利集团和宇通公司增幅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在4.01~15.96个百分点之间;重汽集团由1~10月的负增长变为正增长:一汽集团、东风公司和庆铃公司的增幅均为回落,回落的幅度在5.60~20.51个百分点之间;上汽集团、南方公司、华晨集团、哈飞公司、江淮集团、奇瑞公司、金龙集团、广州集团和陕汽集团实现利润总额均低于上年同期,增长率在-10.83%~-74.11%之间;东南公司和昌河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与1~10月相比均有所加大。

(四)应收账款净额增幅继续下降、产成品库存资金小幅上升。

去年11月末,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应收账款净额为803.24亿元,同比增长9.95%,增加资金占用72.71亿元,增幅比10月末下降13.3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产成品库存资金为545.40元,同比增长4.40%,增加资金占用22.99亿元,增幅比10月末上升0.2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应收账款净额、产成品库存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6.89%,比10月末上升0.44个百分点。

四、行业热点

(一)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福田汽车成立

2008年12月28日,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授牌暨新能源公交车采购协议签约仪式在福田汽车举行。以福田汽车为中心设立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坐落于福田汽车昌平厂区,总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已形成各类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客车5000台及高效节能发动机4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基地。在全球经济低迷、汽车行业遭受重创的形势下,这一基地的成立将会推动福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湖南省在农村试点“汽车下乡”活动

湖南省在长沙县试点“汽车下乡”活动,试点时间为2009年1月6日至3月31日。采取由汽车生产厂家让利售车、政府补贴和农村信用社贴息贷款三重优惠方式,拉动农村汽车消费。长丰集团总经理潘惠强介绍,在这次活动中,长丰集团生产的一款多功能轿车由72800元的市场价降到59800元,让利13000元,皮卡车则九折优惠,让利7000元左右。试点工作结束后,湖南省将总结经验,迅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我们认为,随着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等措施的出台,政府层面对农村汽车市场的重视,可能“汽车下乡”能够像“家电下乡”被更多的地方政府采纳。

(三)俄罗斯提高汽车进口的壁垒将对中国企业不利

行业经济篇(6)

一、我国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去年第4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萎缩。去年10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回落17.6%,11、12月份更是出现多年来首次单月量价齐跌。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加深到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年出口、进口值的增长,价格因素是主要拉动力量,实物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全年出口价格总体上涨8.6%,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增长7.9%,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全年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5.8%,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7%,扣除价格因素后,进口数量增长2.4%,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仅13%。其中,去年12月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0%,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为2002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实际进口量下降12.5%;出口价格上涨5.1%,较去年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为2008年最低, 实际出口量下降7.5%。

2008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顺差规模明显收窄。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外贸进出口遭遇突变,进口增长速度回落明显快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由降转增,去年11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400.9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顺差减少;加工贸易出现萎缩,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开低走,说明外需出现极大萎缩,企业通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出现严重阻塞,这势必将加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价格上涨17.2%,出口数量增长4.8%;一般贸易进口价格上涨26.6%,进口数量增长5.6%。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低于总体外贸增速1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净增加476.9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2008年8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77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的记录中止,并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去年11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自2002年3月以来的首度同时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深。其中,出口下降15.7%,进口下降31.3%,分别较去年11月加深4.8个和6.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加工贸易出口价格上涨5.7%,出口数量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价格上涨11.6%,进口数量则下降8%。

(三)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0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 亿美元,增长25.7%。2008年,非国有企业仍然是推动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其他企业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增加50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增加345.5亿美元,而国有企业进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加516.7亿美元。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放缓,中美贸易增速降至入世以来最低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占据我国进出口额43%的欧美日三大经济区都不同程度陷入衰退,其进口需求严重萎缩,加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美国月出口额持续下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也出现全面回落格局,多元化出口对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缓冲空间受到全面挤压。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比上年回落7.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国自欧进口1327 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523 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

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 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二、2009年我国外贸发展形势预测

综合来看,2009年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使我国外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出口、进口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作用的显现,进口可能会逐步回稳,而出口增速的回升更多依赖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恢复情况。

考虑到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基数已经下降,2009年末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虽然目前无法计算2009年不变价净出口(含服务贸易)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但是预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增幅将会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将可能缩小,同时GDP增速将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并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加大。同时,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2008年7月份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我国进口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口价格指数从2008年8月份122.70回落到12月份的90。同期,尽管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也在回落,但回落幅度要远远小于进口价格指数的回落。反映在贸易条件上,已从2008年7月89 的低点回升到12月份117左右,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开始得到显著改善。而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的走势,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从进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由于需求大幅萎缩、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大力去杠杆化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即使不会继续较大幅度下降,也将难以再现大幅上涨,我国进口整体价格将会大幅回落。从出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在境外需求将大幅萎缩和我国经济可能较大幅度减速等不利因素制约下,2008年8月份以前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美元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已经或将会大幅转向,这为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提供了巨大空间,考虑到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退税率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整体价格水平将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会明显弱于进口价格的降幅。

三、对策建议

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出现下滑,这是全球贸易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负增长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现象。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下滑现象。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大力推动我国外贸的转型,并逐步改变我国外需依存度过高的状态。

(一)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一方面,要有选择地适当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也要对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产品加以出口退税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此外,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审慎灵活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无论是从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对比、从外汇储备继持续增长的内因来看,还是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强势货币的国际信心的目的来看,以及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来自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要求升值的外在压力来看,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为此,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提高汇率的向下浮动空间,以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短期内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情况的发展。在当前世界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主动挑起货币贬值战争。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关系的变化调整,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三)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扩大内需所用

一方面,要择机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自2008年7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左右;铜等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在大幅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为我国进口相关资源、能源类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尽快形成进口方案,以政府采购与企业购买相接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有色金属等稀缺物资,大力提高我国能源等战略储备和增加后备来源。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正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整合国际资源的机会。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资源量巨大,必须抓紧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应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实物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四)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进一步增加的中外贸易摩擦的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行业经济篇(7)

二、2014年一季度福建省轻工行业重点子行业运行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

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559.59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同比下滑11.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537.44亿元,同比增长10.4%;产销率96.04%,同比增长-2.59%;累计出货值111.96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39个百分点;小麦粉产量30.6万吨,同比增长-3.9%;大米产量47.13万吨,同比增长25.6%;饲料236.21万吨,同比增长11.4%;精制食用油产量38.9万吨,同比增长27.4%;成品糖产量0.88万吨,同比下降41.6%;鲜、冷藏肉产量17.7万吨,同比增长7.5%;冷冻水产品产量29.65万吨,同比增长41.7%。今年,我国食用油供应充足,库存量高达1300万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信息,由于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中央及地方储备油增加,加上进口油脂油料量持续增长,而消费市场增长缓慢,导致我国食用植物油库存偏高,预计下半年食用油价格会有所下跌;目前,农副食品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由于去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年初以来,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类供大于求的格局持续出现,除部分地区猪价仍勉强能维持在6元/斤左右的水平外,大部分区域的猪价集中在5.3-5.6元/斤之间,部分地区则继续区间内下滑;一季度由于气温较往年偏高,有利于蔬菜、鲜果种植,相应价格不会大幅提高,CPI同比仅上涨2.5%,说明目前新涨价因素较弱。近年来,国内糖价不断下滑,从2011年的最高7800元/吨跌至目前的4600元/吨,跌幅深达41%。糖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低价进口糖的涌入。本季度末糖价悉数下跌,广东、福建报价4580-4620元/吨,跌幅在40-50元,价格同比下降17.9%。总体上看,供大于求的格局仍将持续,食糖零售价格将平稳运行。——食品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56.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同比下滑0.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48.3亿元,同比增长15.8%;产销率96.84%,增长0.36%;出货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24.4%,增幅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糖果产量13.23万吨,同比增长-7.4%;方便面产量3.91万吨,同比增长-26.3%;乳制品5.31万吨,同比增长-14.2%,乳制品中液体乳产量4.51万吨,同比增长-16.3%,乳粉产量0.77万吨,同比增长-0.9%;罐头产量64.05万吨,同比增长6.1%,食品添加剂产量3.36万吨,同比增长51.3%。近年来,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迅速,产能已跃居世界前列,目前主要问题在于整个行业显得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少,布点分散,产品档次低,研发能力弱。如柠檬酸企业有近100家,但年产能达到万吨级的不到20家,香料、香精企业近7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有20多家。且大多生产技术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味精、柠檬酸、苯甲酸钠等许多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液难以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产品如柠檬酸、维生素C、山梨醇等主要销往国外,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价格持续走低。产品种类偏少,目前国内添加剂约1600种,不到全球市场4000多种的一半,产品结构不合理,面临淘汰的食品添加剂仍大量生产,如甜蜜素等,美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目前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即使是一些天然提取的色素、香精也已禁用,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新品研发。2014年国内原奶价格回落几成定局,乳牛的存栏数有望回升到2012年的水平,原奶产量将较2012年有所增长,原料奶价格将高位回落。在我国,乳制品和包装饮料其实是品类竞争的关系。乳制品企业必须不断细分消费群体,增加饮用场合,拓展新的消费品类,满足消费者细分需求,才能在包装饮料的大行业中分得更大份额。因此乳制品未来的需求往两极化延伸:营养化和休闲化,而在这两级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出产品线的纵深——高端化和大众化。——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同比下滑9.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62.51亿元,同比增长13.6%;产销率97.34%,同比增长0.17%;出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同比下滑33个百分点。酿酒行业:1~3月累计生产饮料酒38.3万千升,同比增长-11.2%;其中:生产白酒(折65度商品量)1.15万千升,同比增长26.1%;生产啤酒34.69万千升,同比增长-14.1%。2014年酒企或将普遍进入出厂价下调的阶段,毛利率的下调将对酒企业绩造成重大影响。未来,一线酒企的定位调整将挤压二线酒企的生存空间,二线酒企也面临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或向下调整产品结构的选择。受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影响,目前,酒类行业业绩较为惨淡,但酒类电商快速崛起,2013年,电商销售额在70-80亿,占整个酒类行业年产值1%左右,由于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白酒企业都忙着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价格,开发深耕渠道,或进入互联网渠道拓展销路。饮料行业:1~3月生产软饮料121.1万吨,同比增长15.9%。其中:碳酸饮料类(汽水)11.25万吨,同比增长11.2%;包装饮用水47.41万吨,同比增长26.9%;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类28.04万吨,同比增长50.2%。历经了30年的发展,中国饮料市场取得了快速增长,自“十一五”以来,全国饮料产量年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是食品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料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饮料生产线多却不精,行业科研力量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业内有些前沿的技术还缺乏资金以及科研力量的投入。若要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建立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市场。我国饮料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但一定要打破小而散的行业态势,沿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才能继续做大做强。精制茶加工:1~3月生产精制茶3.76万吨,同比下降8.2%。由于欧盟、日本等对中国茶叶检测名目繁多,制约了中国茶叶出口,因此,短期内茶叶出口难有起色。3月10日,数百位茶叶界专家聚首福州,研究学习欧盟、日本等最新茶叶卫生标准,以便对未知和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制,确保出口茶安全卫生和品质提升。中国茶界将继续携手相关各方,致力于整个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为日本、欧盟及国际市场输送更加安全、优质的茶产品。——造纸和纸制品行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21.34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同比下滑6.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10.37亿元,同比增长10.5%;产销率95.05%,同比增长0.05%;出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同比上升12.19个百分点。累计生产纸浆(原生浆及废纸浆)5.81万吨,同比下降20.6%;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产量145.12万吨,同比增长0.4%,(其中:未涂布印刷书写用纸8.48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新闻纸3.86万吨,同比下降3%);涂布类印刷用纸1.27万吨,同比下降69.4%;卫生用纸原纸6.74万吨,同比下降2.1%;包装用纸及纸板26.22万吨,同比增长247.5%;箱纸板24.27万吨,同比增长418.2%;纸制品75.13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瓦楞纸箱40.3万吨,同比增长-4.3%;卫生用纸制品1.7万吨,同比增长1.8%。一季度我省的纸浆产量继续下降,但包装用纸及纸板和箱纸板明显增长。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造纸工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全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全年产量呈现零增长,为中国纸业的粗放型发展时代画下了休止符。当今唯有生活用纸市场和特种纸市场还保持着相对乐观的生存环境,行业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两个市场。但由于投资过热,生活用纸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状况,特种纸成为了中国纸业所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因此,我国特种纸行业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特种纸被誉为造纸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具有特殊功能,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已成为现代包装、印刷、电力、电子、汽车、建材、医疗、农业、航空航天工业等相关行业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基础材料。有统计称,目前全球有特种纸品种1000多种,而且还以每年上百个品种在增长。我国特种纸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全国仅有特种纸品种600多种。我国特种纸产量占纸张总产量的比例约为3.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可达到5%-7%,并且每年仍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2012年特种纸产量年均增量约46.6万吨,总体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鼓励发展特种纸及纸板,形成造纸工业新的增长点,重点研发功能各异、技术含量高的特种纸及纸板”,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及技改特种纸及纸板90万吨。我国特种纸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687.24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671.64亿元,同比增长13.6%;产销率97.73%,同比增长0.58%;出货值206.48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同比下滑8.3个百分点。累计生产轻革1355.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8%;皮革服装97.07万件,同比增长17.3%;皮革鞋靴3.41亿双,同比增长8.1%,塑料鞋0.87亿双,同比增长170.2%,胶鞋982.97万双,同比下降17.2%。2014年环保部的《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正式执行。新标准提高了准入门槛,将加快皮革鞣制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推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水平提升,对皮革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生产装备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小而弱的企业将被淘汰。2014年,我国皮革主体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有望进一步向好,但存在出现波动性的可能。内需市场基本面总体良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鞋服类内需消费增速有望在2013年的水平上稳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有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政策利好,但若刺激不足,内需市场亦难有乐观表现。国内各项生产要素,特别是用工成本仍将持续提升的同时,节能减排问题仍会是行业发展中的难点,皮革主体行业多重承压,国际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实力,同时争取完善的外部政策与公共服务环境,确保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塑料制品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75.95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69.67亿元,同比增长15.4%;产销率97.72%,同比增长-0.01%;出货值33.51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同比上升13.6个百分点。累计生产各类塑料制品71.22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塑料薄膜11.17万吨,同比增长-15.1%,日用塑料制品4.9万吨,同比下降8.5%。化解产能过剩成塑料加工业当务之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钱桂敬最近指出,塑料行业要认真对待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从源头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提高准入门槛、包括技术、环境、能源和资源利用率等。其次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存量过剩产能化解上,要按中央提出的“四个一批(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要求,做好淘汰落后,转型、提升、转移包括走出去。据钱桂敬介绍,塑编行业、门窗异型材等低水平供给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秩序堪忧,管材产能过剩也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普通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上,双向拉伸BOPP、BOPTE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引发低价恶性竞争,市场混乱,既影响行业形象又影响到企业效益,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下一步我国将制定出台更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以及重点区域内的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将积极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综合利用,改善生产装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控制和经营水平。此外,将充分发挥法律和经济手段作用,严格规模、能耗、物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具体数量要求,运用关停、更新、改造、搬迁等方式,逐省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空间。——家具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88.82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86.71亿元,同比增长11.1%;产销率97.63%,同比增长-0.91%;出货值30.95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累计生产家具2656.29万件,同比增长9.6%,其中:木质家具626.59万件,同比增长5%;金属家具1964.11万件,同比增长11.3%;软体家具17.67万件,同比增长44.4%。近年来我省软体家具发展迅速,软体家具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家具业的一个分支,主要由弹性材料和软质材料,辅以绷结材料和装饰面料及饰物制成的各种软家具,包括沙发、床垫、各种软垫和不用支架的全软体家具等。《2012-2016年中国软体家具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战略投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软体家具成长迅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非同、爱依瑞斯、依诺维绅等软体家具品牌都在近几年呈现出昂头发展的趋势。然而在阔步发展的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品质和质量的问题。业界人士认为,一个品牌企业的价值主张是要永远坚持品质和环保,这是至关重要。同时在有好原材料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生产工艺各个方面都要做好,才能使产品满足舒适、环保、健康的要求。此外,在信息时代里,家具品牌应开展品牌营销渠道多样化,尤其是网络营销渠道,如微博营销、百科营销、视频营销等等。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多项功能一体化平台,使整个行业的发展迈入了全新的营销领域,加速整个行业的蜕变。——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同比下降27.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43.73亿元,同比增长7.4%;产销率98.7%,同比增长-0.65%;出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7.8%,增幅同比上升39.2个百分点。2014年对于印刷业或许还是一个困难年头,除了创新升级、集中整合会继续成为本年度印刷业的发展趋势外,印刷总量的减少或许也会成为事实,理由主要有:其一,互联网阅读的扩展挤占纸质读物的市场。随着互联网速度的提高、电子阅读器质量的提升,甚至包括中小学生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试点工作的加快推进,专事书报刊印刷的企业的经营压力将更大。其二,简约包装理念使得印刷市场扩张受到制约。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从保护地球资源出发,呼吁简约包装已经对包装印刷业构成冲击。其三,去年中央的有关禁令,倡导清廉之风,禁止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同时继续减少纸质文件数量,对印刷的需求带来一定影响。其四,海外印刷业务难有大的增长。迄今为止,我国印刷品的出口始终不到印刷总量的10%,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国内印刷企业承接海外印刷业务同样带来影响,这一状况估计在2014年难有改变。——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73.95亿元,同比增长14.2%,增幅同比下滑16.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69.85亿元,同比增长14%;产销率98.51%,同比增长-0.15%;出货值106.84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41.3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受库存影响,国内运动品牌集体遭遇寒冬,为了改革销售渠道和消化库存,关店潮在各个体育品牌中轮番上演,李宁、安踏、特步、361度、匹克、中国动向六大运动品牌关店数已超3000家,2013年仍未停止关店的步伐。虽然这两年运动品牌的业绩不理想,但2014年订货会订单已经呈现出触底反弹迹象,数据显示,安踏2014年连续三个季度订货会数据呈现正增长,特步、361度订单跌幅收窄,匹克第三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这意味着体育用品市场的冬天已经过去,正在加速回暖。不过,包括李宁和安踏都对目前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表示忧心,认为未来各大品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品牌和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为此,李宁连续打出科技牌,推出“李宁云”,安踏也推出如柔软柱等独有的科技产品。各大运动品牌的差异化之路会走向何方,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看到谁将走到最后。——电光源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39.89亿元,同比增长40.4%,增幅同比上升24.1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40.23亿元,同比增长39%;产销率100.84%,同比增长-0.99%;出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72.8%,增幅同比上升61.2个百分点。生产电光源2.37亿只,增长62.9%,其中:生产白炽灯泡1160万只,同比增长-4.2%;荧光灯1.53亿只,同比增长41.8%;生产灯具及照明装置1379.49万套(台、个),同比增长-79.3%。近年来,福建照明行业发展良好,2013年出口额达22.02亿美元,其中,照明灯具11.76亿美元,电光源(灯泡)8.62亿美元。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和巴西。其中:出口美国6.24亿美元,德国1.36亿美元,巴西1亿美元。自2014年1月1日起,美国市场最畅销的40瓦和60瓦白炽灯停止出售。美国鼓励使用节能的紧凑型荧光灯、LED灯和其他能效比更高的灯泡。与此同时,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相继采取措施,推广使用节能灯泡。随着各国开始全面禁用白炽灯,光源替换即将在2014年全面开启,LED灯具有望逐步占领照明市场。目前全球LED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2013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4亿美元,专家预计2020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复合增速达42.6%。我国作为全球主要LED生产及消费国之一,LED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3.99亿元,同比增长-0.3%,增幅同比下滑14.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3.93亿元,同比增长-0.1%;产销率99.56%,同比增长0.17%;出货值9.49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10.4个百分点。生产钟1892.53万只,同比增长10.9%;表549.64万只,同比增长-23.1%,光学仪器47.66万台(个),同比增长-8.4%,眼镜成镜1981.86万副,同比增长-45.2%。今年钟表行业市场需求依然不旺,产量的持续下降和利润的不断走低还将保持相当一段时间。钟表行业的高速增长已接近尾声,我国钟表行业亟需通过技术、文化、品质、创意等产品内涵的提升来塑造钟表品牌,正视跨界交流和新技术引入给行业带来冲击的影响,塑造中国钟表共性的品牌内涵和特征,通过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的认同。

三、2014年福建省轻工行业运行预测

2014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贯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思路,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多依靠市场内生支撑。据工信部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可能略有加快,外贸形势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改观。但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皮革、工艺品等出口传统竞争优势减弱将对轻工外贸增长形成制约。国际市场对轻工产品需求的增长尚不稳定,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压力增大。预计2014年我省轻工业出口将延续上年低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在13%左右。国内方面,轻工经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生产企业自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等系列改革措施将对轻工业的稳定协调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但制约因素也在增多,我省造纸、皮革等行业环保、节能减排任务依然繁重,其他行业也都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环境资源成本压力,材料、人力、资金各种要素综合成本上升较快,轻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难,轻工经济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2014年内需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特别是房地产形式存在变数,可能牵一发动全身。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随着已出台政策措施的不断巩固以及各项新的改革措施的推出和落实,预测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会进一步改善,市场活力会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令人期待。综合来看,2014年我省轻工业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主要是国际经济形势虽有回暖迹象,但仍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外贸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内需求回升动力依然不足。此外企业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人工成本提高等问题依然突出,预计2014年我省轻工业增速将保持在14%左右,与上年接近,但企业经济效益仍将面临下滑的巨大压力。

行业经济篇(8)

一、行业景气持续,产销维持高位运行

1.单月产销量维持在百万以上水平

2010年2月,尽管受到春节长假影响,企业有效工作日减少,汽车产销较上月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百万辆规模,且同比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1~2 月,累计销量超过280万辆,其中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速均超过70%。

2月,汽车生产120.61万辆,环比下降25.30%,同比增长49.13%;销售121.15万辆,环比下降27.20%,同比增长46.25%。在汽车主要品种中,乘用车生产91.94万辆,环比下降26.09%,同比增长55.46%;销售94.29万辆,环比下降28.35%,同比增长55.25%。商用车生产28.67万辆,环比下降 22.68%,同比增长31.92%;销售26.86万辆,环比下降 22.87%,同比增长 21.50%。

1~2月,汽车产销282.10万辆和287.57万辆,同比增长92.40%和83.78%。乘用车产销216.33万辆和 225.89万辆,同比增长93.78%和85.46%;商用车产销65.77万辆和61.68万辆,同比增长88.02%和 77.87%。

2.乘用车市场相对稳定,商用车持续旺销

2010年2月,乘用车市场受春节长假影响销量环比有所下降,但依旧超过九十万辆,市场表现总体平稳。1~2月,乘用车累计销量超过2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85%,高于历年同期水平。

2月,乘用车共销售94.29万辆,环比下降 28.35%,同比增长55.25%。在乘用车各品种中,多功能乘用车(MPV)和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环比下降比较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乘用车各品种依旧保持快速增长,其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速更快。2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62.31万辆,环比下降33.02%,同比增长45.88%;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2.52万辆,环比下降35.64%,同比增长72.20%;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7.03 万辆,环比下降25.47%,同比增长1.2倍;交叉型乘用车销售22.43万辆,环比下降11.05%,同比增长 67.51%。

1~2月,乘用车销售225.89万辆,同比增长85.46%。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155.33万辆,同比增长79.31%;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6.43万辆,同比增长1.4倍;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16.47万辆,同比增长1.7倍;交叉型乘用车销售47.66万辆,同比增长81.03%。

商用车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旺销。2010年1~2月,客车产销4.53万辆和5.02万辆,同比增长 64.20%和 62.68%;货车产销42.81万辆和 39.73万辆,同比增长62.89%和53.58%;半挂牵引车产销5.85万辆和6.04万辆,同比增长15倍和9倍;客车非完整车辆产销0.99万辆和0.98万辆,同比增长33.67%和 34.14%;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11.59万辆和9.91万辆,同比增长1.4倍和1.3倍。

3.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相比2009年有所提高

2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47.7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0.63%,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销售18.62 万辆、10.66万辆、8.79万辆、6.11万辆和2.37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76%、11.30%、9.32%、6.48%和2.51%。

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 20.2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2.45%,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15.59万辆、10.45万辆、8.49万辆、5.19万辆和2.37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02%、16.77%、13.62%、8.34%和 3.80%。

1~2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112.4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9.80%,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分别销售43.66万辆、26.28万辆、21.57万辆、15.82万辆和6.0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 19.33%、11.63%、9.55%、7.00%和 2.69%。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52.5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3.81%,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36.70万辆、25.76万辆、20.65万辆、13.63万辆和6.0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 23.63%、16.58%、13.29%、8.78%和 3.91%,其中自主品牌、美系和法系车市场占有率比2009年底有所提高,其余均低于 2009年年底水平。

二、利润指标处于多年来最好水平

2010年前2月,在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持续鼓励下,汽车行业市场需求依旧旺盛,居民消费升级使得行业增长获得持续推动力,行业利润同比大增,企业效益处于近年来最好水平。

2009年1~2月,汽车行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5607亿元,同比增长90.05%,利润总额实现478亿元,同比剧增410.2%,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 67.87%。

从利润指标的趋势变化来看,去年三季度以来,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利润总额都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进入2010年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全国汽车行业经济运行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较快发展态势,国家对汽车行业继续实行的优惠政策,带动了汽车行业产销快速增长,前两个月在汽车产销快速增长和上年基数较低的共同影响下,各主要经济指标呈较快增长。

我们认为,汽车作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产品,未来受市场需求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强,行业发展环境处于非常有利的时期,预计今年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仍将维持在较好水平,同比增速比去年有所加快。

三、出口同比大幅增长,进口增速快于出口

2010年1~2月,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为139.85亿美元,同比增长81.74%,其中进口金额7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出口金额66.54亿美元,同比增长52.57%,从目前情况来看,出口回升态势已经确立,预计近期进出口仍将大幅度改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过后,国外汽车厂商生产逐步恢复,销量上升加上补库存需求将带动我国汽车部件出口快速增加。

从2月份单月指标来看,汽车商品进出口环比有所下降,同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进口增速仍较为明显。2月进出口总额61.55亿美元,环比下降20.77%,同比增长86.12%。其中进口金额31.32亿美元,环比下降24.60%,同比增长94.83%;出口金额30.23亿美元,环比下降16.40%,同比增长77.84%。

四、汽车价格稳中微升

据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监测,2月份全国汽车市场价格平稳微升。2月份,国产汽车价格比上月上涨0.08%,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1.49%.其中,乘用车价格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0.36%;商用车价格环比上涨0.41%,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3.03%.进口汽车价格小幅回落,环比下降0.5%,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7.51%.

预计后期汽车价格将会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从2009年以来汽车市场的价格走势来看,由于汽车行业利润率相比前些年已经大幅回落,生产成本也在逐步抬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价格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市场仍将以稳定为主基调。

中国造纸行业运行报告

2010年1~2月,造纸行业承接上年年底升势,主要产品产销维持较高水平,增速小幅回落,行业景气稳中有升;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行业效益持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温和增长,产能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出口同比大幅增长,外部需求逐步恢复;行业总体呈现谨慎乐观走势。

一、产销增速小幅回落,行业景气稳中有升

2010年1~2月,造纸行业承接上年年底升势,主要产品生产维持较高水平,市场销售状况良好,由于春节因素以及市场销售处于传统淡季,产量比上月有所回落,增长速度相对较为平稳。2月份,纸浆产量达到155万吨,同比增长 26.87%;机制纸及纸板产量达到669万吨,同比增长16.25%,增速略低于去年四季度;纸制品产量达到274万吨,同比增长10.83%,增速相比去年四季度出现较大程度回落。

从生产的动态变化来看,造纸行业从去年以来总体趋势呈现“稳中有升”格局,去年6月份开始行业生产出现明显回升复苏,但行业热度不高,同比增幅一般位于20~30%之间,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造纸行业不属于明显的周期性行业,二是造纸行业与消费联动性不强,三是造纸行业本身属于产能相对过剩状态。

从目前生产的总体状态来看,行业生产环比小幅改善,预计2010年行业生产形势将稳步回升,三种主要产品生产的月均增速预计分别为10%、15%和15%。

2010年2月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工业销售值599亿元,同比增长18.99%,月度增速比2009年11、12月份分别回落2%和6%。从几个子行业来看,纸浆制造、造纸和纸制品制造分别实现工业销售值25、336和2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2%、15.77%和19.44%,仍然属于正常增长速度,市场表现比较平稳。从近期变化趋势来看,

去年四季度开始,行业环比指标和同比指标呈现攀升势头,表明工业生产加速恢复,而今年2月份增速略有回落,季节因素成为主要原因,中期趋势依然偏向乐观。

二、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行业效益持续改善

2010年1~2月,受市场价格以及产量提升双重影响,造纸及纸制品行业实现利润70亿元,同比增长143.5%。

在个子行业中,本报告期利润均大幅增加。其中,纸浆制造行业实现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210.03%,而该行业去年全年处于亏损状态;造纸行业实现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160.27%,成为主要贡献因素;纸制品制造实现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70.52%。

由于近期造纸行业已经走出低谷,而去年上半年生产销售下滑较为严重,考虑到翘尾因素,上半年造纸行业利润增幅将呈现较高状态,预计在40~50%之间,而下半年同比增速明显回落,全年利润增幅在20~30%之间。

三、固定资产投资温和增长,产能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2010年1-2月,造纸及纸制品业累计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同比增长3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1.5个百分点。2008~2009年,造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体呈现"V"型反弹趋势,2008年投资增速较高,年底出现明显回落,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一路回升,近期保持在20%左右,仍低于2008年投资增速,产能变化不大。从企业的投资决策来看,由于造纸行业产能充足,市场需求没有大幅增长的基础,行业的顺周期性特征非常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从趋势上将与总体经济增长保持一致,而增幅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

四、出口同比大幅增长,200806外部200810需求逐步复

2010年1~2月,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出货值78亿元,同比增长38.51%,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72个百分点,去年同期出口的大幅下滑是今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其中,纸浆制造同比增长42.44%,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54个百分点;造纸同比增长60.13%,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03%;纸制品制造同比增长18.91%,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38个百分点。

造纸业近期出口变化趋势表现为稳健回升态势,月度之间环比变化幅度较小,从外需的短期走势来看,受全球经济企稳复苏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补充库存,居民消费逐月攀升,出口形势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有力支撑,出口环比将会缓慢改善,近期有望回升金融危机前水平,预计2010年造纸行业出口出现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大,同比增速应该在15%左右。

化工篇

中国化学纤维制造行业运行报告

一、总体运行情况

1.增长分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上升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强劲回升,行业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增速大幅度反弹,改变了上年同期下滑局面。两个子行业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态势。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销售收入完成 617.41亿元,同比增长 51.2%,增长迅速。子行业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销售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6.7%,合成纤维制造业累计收入同比增长48.15%,均实现了明显的回升。

2.效益分析:全行业整体扭亏为盈,亏损额大幅度下降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行业整体出现扭亏为盈,其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盈利规模大幅度增长,合成纤维制造业整体扭亏为盈,利润规模较大。

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23.51亿元,改变了上年同期的亏损格局,其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实现利润8.03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 486%;合成纤维制造业整体实现利润15.48亿元,盈利规模较大。

行业亏损规模大幅度下降。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亏损企业亏损额4.39亿元,同比下降68.03%,减亏形势良好。其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亏损规模累计0.73亿元,同比大幅度下降80.68%。合成纤维制造业亏损额为3.67亿元,同比大幅度下降63.25%。

3.成本费用分析:行业销售成本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同期销售收入增速,成本压力很小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行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同期销售收入增速,行业成本上涨压力很小。两个子行业的销售成本增长速度均明显低于同期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成本压力不大刺激了行业经济效益改善。

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销售成本增长速度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低4.87个百分点。其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销售成本增长速度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低8.02个百分点;合成纤维制造业成本增长速度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低4.1个百分点。

4.负债及资金分析:行业负债率略有下降,应收帐款同比温和增长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同期小幅度下降,资金方面,行业应收账款同比有所增长,但增速不高,行业整体应收帐款规模相对较大。表现在: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平均负债率为61.55%,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57个百分点。子行业中,主要是合成纤维制造业的负债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65个百分点,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应收账款同比增长 7.91%,增速不高,行业资金运行情况稳定。其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8.36%,增速上升较快;合成纤维制造业应收账款累计同比增长 4.2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97个百分点,增速稳定。

二、市场供需分析

1.产量分析:化学纤维产量增长较快,增速大幅度回升

2010年1~2月,全行业化学纤维产量达到425.27万吨,同比增长17.1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27个百分点。其中,粘胶纤维产量累计完成27.28万吨,同比增长32.62%,增速大幅度回升。

合成纤维产量方面,2010年1~2月合成纤维产量累计完成 385.42万吨,同比增长16.44%,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11.32个百分点。主要合成纤维产品中,锦纶纤维产量累计同比增长72.96%。涤纶纤维产量累计同比增13.4%,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腈纶纤维产量同比增长13.87%,比上年同期明显回升。维纶纤维累计产量同比增长20.85%,增长较快;丙纶纤维产量同比增长24.4%,改变了上年同期的下滑局面。

2.销售及库存分析:行业销售产值同比大幅增长,库存增速也较快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大幅度增长,两个子行业的销售产值同比均实现较快的增长,改变了上年同期的下滑局面。同时,行业库存同比也有较大增长,产成品增长速度大幅度上升。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完成631.15亿元,同比增长47.46%,增势迅猛。其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和合成纤维制造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分别同比增长62.74%和44.36%。

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产成品同比增长 21.55%,产成品规模达到203.29亿元,规模较大,库存过快的增长会影响行业未来的增长形势。子行业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累计产成品同比增长26.63%,合成纤维制造业产成品同比增长20.6%,库存规模依旧较大,过快的补库存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增长。

3.进出口分析:行业出货值同比大幅度增长,出口有所恢复

在出口方面,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出口增长较快,改变了上年同期的下滑局面,主要是上年同期的基数较低,使得增速上升较为明显。

1~2月,全行业累计出货值同比增长54.95%,增幅很大。其中纤维素纤维原料制造业累计出货值同比增长102.09%,增势迅猛;合成纤维制造业出货值累计同比增长48.7%,上升显著。

三、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根据统计,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63亿元,同比增长4.5%,投资增速较低,平稳的投资增长有利于行业保持稳定的发展。

四、企业经营情况

1.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2010年1~2月,化学纤维制造业内小型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61%,增速较快;累计利润同比增长达到468.8%,比上年同期大幅度回升。

中型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49%,利润同比增长761.14%,盈利规模明显增大。

行业内大型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22%,累计整体实现盈利5.34亿元,改变了上年同期的大规模亏损的格局。

2.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情况

2010年1~2月,国有企业整体依然亏损,亏损额为0.44亿元,亏损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85.89%。

股份制企业整体盈利3.92亿元,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扭亏为盈。

私营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1.14%,累计实现盈利6.68亿元,经济效益表现较好,利润同比大幅度增长202.13%,回升显著。

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7.39%,利润同比增长747.87%,利润规模达到10.42亿元。

中国塑料制品业运行报告

一、总体运行情况

1.效益

1~2月,塑料制品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567.16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从各子行业来看,塑料板、管、型材制造业、塑料丝、绳及编织品制造业以及泡沫塑料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相对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9.7%、36.3%和 44.7%;其他个子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20%。

1~2月,塑料制品业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塑料制品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累计13.11亿元,同比下降28.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63.6个百分点。其中亏损额降幅最大的塑料薄膜制造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5.1%;其次,塑料零件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35.3%。而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0.55亿元,同比增长63.3%,成为亏损额增长最快的行业。

塑料制品业利润总额67.64亿元,同比增长69.1%。从各子行业的情况来看,塑料零件制品业实现利润增速最快,同比增速超过2倍,其次塑料薄膜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13.6%,另外,塑料板、管、型材制造业实现利润增速也超过 60%。

2.费用

受销售加快的影响,今年塑料制品制造业产品销售成本和各项费用增速均超高去年同期。1~2月,塑料制品业产品销售成本1353.91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0.6个百分点。其中,泡沫塑料制造业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长43.2%,成为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其次,塑料板、管、型材制造业,同比增长39.2%,高于塑料制品行业平均增速 6.4个百分点,增长30.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23.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费用增长最快的日用塑料制造业,累计销售费用4.83亿元,同比增长16.1%。产品销售费用增速较快的塑料零件制造业,同比增长50.4%。

1~2月塑料制品业管理费用61.7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泡沫塑料制造业管理费用增长最快,增速达到48.4%,另外,塑料丝、绳及编织品制造业和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业管理费用增长较快,增速超过 20%。

1~2月,塑料制品业财务累计财务费用14.46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0.8个百分点。财务费用有所下降的泡沫塑料制造业和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业,同比分别减少1.6%和1.9%。

3.资产及资金

2月底,塑料制品业资产总额7041.85亿元,同比增长12.5%负债总额 3858.76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0.2和12.8个百分点。在各子行业中,泡沫塑料制造业资产和负债增长较快,同比分别达到16.4%和 18.7%。

塑料制品业应收帐款净额累计1170.83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18.1。其中塑料丝、绳及编织品制造业、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业应收帐款净额增速均未超过10%,资金回笼状况较好。

二、市场供需分析

1.产量

塑料制品业产量当月同比增加12.1%,累计增加17.5%,各产品产量同比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塑料管及其附件产量增幅最大,增长达到63.7%。

2.销售与库存

1~2月塑料制品业工业销售产值1606.5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泡沫塑料制造业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9.4%,另外,塑料板、管、型材制造业、塑料丝、绳及编织品制造业、塑料零件制造业和日用塑料制造业增速也超过30%。

2月底塑料制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402.07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塑料薄膜制造业和日用塑料制造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分别减少4.3%和6.9%,产成品资金占用压力得到很大缓解。

3.进出口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塑料制品出口负增长局面得以改观,1~2月,塑料制品出口量同比增长17.4%,达到104.68万吨,出口额同比增长30.8%。

1~2月,塑料制品累计进口同比增长28.6%,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62.1个百分点;进口额同比增长 52.2%,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85.8个百分点。

三、投资情况分析

2010年,塑料制品业投资增速较前两年有所加快。1~2月,塑料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84.99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23.1个百分点。

四、企业经营情况

1.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塑料制品行业内小型企业销售状况较好,工业销售值的增长速度超过大、中型企业。1~2月,小型企业实现工业销售值达到1149.07亿元,同比增长36.4%。由于数量众多,小型企业工业销售值的绝对量远远超过大中型企业,占塑料制品行业总额的71.5%。

2.不同所制企业经营情况

从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塑料制品业中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1~2月累计分别实现工业销售值754.22亿元和548.46亿元,二者所占比达到塑料制品行业总额的81%。

轻工篇

中国橡胶制品业运行报告

2010年1~2月,橡胶制品业继续维持产销高位运行趋势,基本面向好格局没有变化;受翘尾因素影响,利润指标大幅领先于去年同期,一季度实现高增长可能性较大;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后期仍将持续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出现高增长,后期将呈现温和扩张趋势,预计全年增速位于20%和25%之间。

一、行业产销高位运行,基本面维持向好格局

2010年1~2月,在行业景气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居民汽车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总体环境下,橡胶制品业承接2009年的良好势头,主要产品产量保持了较高增速。2月份,轮胎外胎产量为4583万条,同比增长23.53%,比去年同期加快约19个百分点;子午线轮胎产量达到2302万条,同比增长32.53%,比去年同期加快约23.5个百分点;胶鞋类产品产量为14796万双,同比增长19.66%,比去年同期加快约21个百分点,除了自身产量保持在高位运行状态外,去年同期低基数造成的翘尾因素也是同比增速普遍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2010年2月,橡胶制品业实现工业销售值343亿元,同比增长20.69%,比去年同期加快7.3个百分点。从各个子行业的市场销售来看,主要行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增速有所加快,但相比去年四季度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去年2月份开始汽车市场已经出现复苏迹象,拉动橡胶行业率先反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低基数效应。2月份,轮胎制造业完成工业销售值180亿元,同比增长17.61%,比去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比上月减缓33.9个百分点;橡胶板、管、带的制造、橡胶零件制造、再生橡胶制造、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橡胶靴鞋制造2月份工业销售值分别为42、34、11、17、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7.11%、47.8%、12.03%、24.99%和-0.87%,大部分行业增速快于去年同期,但落后于上个月。

二、利润指标大幅领先于去年同期

2010年1~2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36亿元,而 2009年同期亏损45亿元,头两个月实现同比增长 222.62%,即使在增长势头良好的2008年1~2月,全行业利润也只有21亿元,而今年是2008年的1.5倍以上,表明行业盈利状况比较乐观,市场销售短中期内仍被看好。

轮胎制造行业的市场旺销对于整个橡胶制品业的利润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去年同期,轮胎制造业利润增长了17亿元,对于整个行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70%,预计后期汽车市场的持续走强对于橡胶制品业的增长带动仍将达到 70%以上。

从去年二季度以来的走势来看,橡胶行业发展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即使在出口遭到政策性冲击的条件下,增速仍明显快于其它工业部门,主要原因是受内需的有力支撑,从今年前两月的汽车销售状况来看,市场行情仍将持续较长时期,对橡胶行业形成中长期利好。

2010年1~2月,其它各个子行业中,橡胶板、管、带的制造行业实现利润6亿元,同比增长62.93%;橡胶零件制造实现利润5亿元,同比剧增211.63%;再生橡胶制造和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分别实现利润1亿元和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 96.95%和45.29%;橡胶靴鞋制造行业实现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20.07%,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回暖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全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增长周期。

展望今年后几个季度,内需将保持稳中有升,汽车市场的旺销仍将继续,但增速可能慢于去年同期。受此影响,预计橡胶制品业的利润保持相对平稳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三、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后期持续向好

2010年1~2月,橡胶制品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28.07%,增速较去年加快52个百分点。其中,轮胎制造业实现84亿元,同比增长 37.1%;橡胶板管带制造、橡胶零件制造和橡胶靴鞋制造分别实现出货值7亿元、11亿元和18亿元,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34.17%、55.82%和5.33%,增速比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度上升。日用医用橡胶制品行业实现出货值11亿元,同比增长4.63%,增速比去年同期有下降;此外,再生橡胶制造业实现出货值0.3亿元,同比下降20.14%,但占比很小。

从环比变化来看,进出口状况近期稳步改善,预计3月份以后出口仍将持续反弹,环比温和增长、同比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前三月出口同比增长30%~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高增长,后期将保持温和扩张

2010年1~2月份,橡胶制品业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43.91亿元,同比增长49.8%,相比去年同期加快52个百分点。去年同期的基数较低是今年投资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去年1~2月,总体经济仍处于低谷,虽然汽车行业振兴规划已经出台,汽车市场开始启动,但橡胶行业仍处于消化库存阶段,在增长前景不明的环境下,企业投资意愿并不强。从今年橡胶企业的投资信心来看,支撑行业投资的因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行业的下游市场需求普遍保持较强信心,居民消费继续释放,汽车市场行情不会结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出口环比逐渐改善,以上两个因素是带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利条件。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报告

一、总体运行情况

1.生产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受市场需求回暖及库存回补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增速加快。1~2月份,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受上年基数较低的影响,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加快4.8个百分点;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受上年基数较高影响,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加快1.7个百分点。

2009年,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触底回升、逐渐加快态势。今年1~2月,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7.5%、19.6%,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4.1、10.2个百分点,比上年前11个月分别回升17.2、5.1个百分点,加快势头继续保持。从子行业来看,所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保持增长,且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年前11个月均出现提高,其中纺织行业回升态势更加明显。

2.效益分析

随着产销增速加快、市场价格上涨,受上年较低基数的影响,纺织业利润增幅明显提高。1~2月纺织业利润增长83.1%,较去年同期提高93.4个百分点,比上年前11个月提高65.4个百分点;服装业利润增幅受基数较高影响,提高有限。1~2月服装业利润增长21%,较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前11个月下降0.4个百分点。由于上年企业亏损由增到减,今年-2月纺织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2%,较去年同期下降 62.5个百分点,比上年前11个月下降 22.1个百分点;由于上年企业减亏幅度逐渐提高,服装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3%,较去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比上年前11个月上升4.5个百分点。所有子行业利润均保持增长,且增幅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所有子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均出现减少,且减亏幅度比上年同期均明显提高。与上年前11个月相比,所有纺织子行业效益均持续改善,而多数服装子行业效益有所回落。

3.成本费用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加快,1~2月纺织和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增幅比上年同期及前11个月相应提高,而财务费用增幅有所下降。所有子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保持增长,且增幅比上年同期及前11个月明显加快。多数子行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保持增长,且增幅有所提高,而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制帽业财务费用假售明显

二、市场供需分析

1.产量分析

1~2月,累计纱产量358万吨,同比增长26.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0.6个百分点;累计布产量101亿米,同比增长5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省布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速131.5%;累计服装产量35.6亿件,同比增长17.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3.76个百分点。在所有纺织服装产品中,只有生丝、婴儿服装及衣着附件产量出现下降。

2.销量及库存分析

国内外经济形势好转带动市场消费强劲,纺织品服装销售增速继续加快。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的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3.3%,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5.4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内需市场增长对我国纺织行业生产销售继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1~2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 27.0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3.95个百分点,其中内销产值4512.39亿元,同比增长30.3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3.72个百分点,且内销产值占销售总产值的比重81.24%,较上年同期继续上升2.04个百分点。从工业销售来看,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销售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2.8、5.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回升16.4、4.5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所有子行业销售增幅均比上年同期及上年末明显提高。

企业以销定产导致产成品控制持续良好。1~2月,纺织业、服装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分别下降3%、2.1%,降幅较上年同期分别扩大8.2、15个百分点,较上年前11个月扩大4.4、13.2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除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外,其他行业产成品库存均明显下降。与上年前11个月相比,除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业外,其他行业库存降幅均有所扩大。

3.进出口分析

2009年4月至11月,我国纺织服装月度出口值连续8个月同比负增长,12月同比由负转正。今年以来,纺织服装出口企稳回升态势明显,1月份延续了同比增长态势,2月份当月出口同比大幅增长89.5%,但受春节因素影响环比有所回落。出口反弹强劲,主要是去年同期低基数和今年需求确有增长双重因素所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8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80.8亿美元,增长23.8%;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01.6亿美元,增长39.5%。

从工业品出货值来看,1~2月,纺织服装行业出货值分别增长17.6%、8.3%,增幅比上年同期及上年末分别提高30.5、6.6 及23.8、5.5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所有行业出口均保持增长,且增幅有所提高,特别是纺织子行业又有上年出口下降,今年增幅回升明显。

三、市场价格分析

行业经济篇(9)

一、医药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61.30亿元,同比增长25.8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2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582.05亿元,同比增长12.6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78个百分点;企业数为594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4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140.4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88万人。

(二)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7136.58亿元,同比增长25.9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7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6781.2亿元,同比增长26.8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94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5.02%,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60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527.70亿元,同比增长18.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81个百分点。2008年12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49,比上年同期降低1.93点,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2.63点。

(三)盈利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45.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5.52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05亿元,同比增长7.3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5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亏损面为20.93%,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12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5.7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9个百分点。

二、医药品进出口情况

(一)出口情况

2008年1~12月,我国医药品累计出口量为60.28万吨,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8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额为81.04亿美元,同比增长3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 个百分点;出口单价为13442.79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154.27美元/吨。

(二)进口情况

2008年1~12月,我国医药品累计进口量为66753 吨,同比增长4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6.0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额为55.17亿美元,同比增长41.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个百分点;进口单价为8264.53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4.60美元/吨。

(三)贸易平衡情况

2008年1~12月,我国医药实现贸易顺差25.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贸易顺差21.17亿美元,增加了4.70亿美元。

三、医药行业市场竞争状况

(一)产品销售收入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61.30亿元,同比增长25.8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1.69亿元,同比增长25.6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50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1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65%,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20.76亿元,同比增长18.3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7.5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5.3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88.85亿元,同比增长33.2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7.40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0.98%,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49个百分点。

(二)利润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45.30亿元,同比增长29.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9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66.83亿元,同比增长38.0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4.88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8.93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25.85%,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74.40亿元,同比增长17.7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87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1.42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42.5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4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04.08亿元,同比增长39.9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1.2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85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31.6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三)亏损企业亏损额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0484.80万元,同比增长7.3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58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8734.00万元,同比增长-67.7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4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75.1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2.36%,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17719.00万元,同比增长18.6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83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1.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31.77%,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44031.80万元,同比增长11.4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2.6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65.8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17个百分点。

四、2008年医药行业重大事件回顾

(一)新医改公开征求意见

酝酿了3年之久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在去年10月14日“呱呱坠地”。这份名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质、政府主导的改革思路,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大力发展基础医疗、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强化医疗卫生监管等之前,被大家关注的改革方向也都有重点提及。

(二)“全民医保”渐行渐近

国务院决定,全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新增229个扩大试点城市,其中,江苏、浙江、安徽等15个省(区)纳入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国50%以上城市,到年底,新进入试点的城市居民参保率达到50%左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容和新农合全覆盖,使得我国新医改的进程得以大大推进。

(三)原料药市场大起大落

在2008年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中,国内维生素C巨头东北制药和华北制药在十大业绩跃升股中占据两席,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629.8%和715.7%。在两家医药公司业绩飙升的背后,显现的是从2007年底开始中国原料药走出的一波景气行情,在经历3年行业低谷后迎来春天,以维生素、青霉素工业盐等为代表的传统大宗原料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普涨局面,也让主营相关产品的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四)拜耳12亿吞下“白加黑”

经历漫长的协商与交割,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终于在去年7月初宣布已通过了完成收购东盛集团下属“白加黑”等三大OTC(非处方药)品牌所必需的监管审批。拜耳以10.72亿元的价格收购上述企业止咳及抗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和相关资产,如果交割期间业绩达到约定标准,拜耳将再额外支付1.929亿元。国内最大医药并购案终于收官。此次收购,对拜耳在OTC市场的渠道、品牌布局有很大促进。目前,拜耳在中国OTC 市场的排名为20 位,通过收购后将提升到第十位,长期目标则是前三位。

(五)联想左右手倒石药

联想控股在石药集团入手仅16个月后,去年10月29日以比买入价格缩水27.4%的6.315亿元价格挂牌转让石药集团,一时间在业界沸沸扬扬,猜测不断。随着去年11月29日股权挂牌期结束,联想控股旗下海外公司卓择有限公司浮出水面,成为惟一一家提交受让方案者。联想的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受让是为了石药集团未来在海外的资本运作做准备。 而联想方面指出,此次以转让方式对石药股权结构的调整为技术性调整,是石药集团走向国际的第一步和必要准备。联想控股将拥有的100%石药股权转让给自己的境外公司,解决了石药集团的体制问题,从而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以便未来进行境外收购兼并与合作。

(六)制药业水污染新标实施

从2008年8月1日,全新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新《标准》提高了现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新建制药企业必须按照新标准设计和生产,老企业则在3年过渡期内完成整改。业界认为,该标准将成为医药企业新的准入门槛,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将面临停产、关闭。

(七)基本药物制度引争议

2008年11月,全国33家医药行业协会联署上书,建议大修医改方案。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引起最广泛争议。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设想,国家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然而,关于基本药物“定点生产”、“直接配送”、“零差率”等一系列新规定,在医药行业协会联署建议书中被批评为带有严重的行政干预色彩,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质疑为回归到“统购统销”时代。

(八)刺五加污染致人命

去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经过系列调查后,国家药监局对相关企业进行查处的同时,针对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问题,国家药监局表示,下一步也会采取一些措施:集中关停质量无保证生产企业,加强中药注射剂的标准制定工作。

(九)医药电子商务在摸索中前行

2008年国家药监局在其网站上相继公布了4批用网络违法销售药品的网址,被陆续曝光的违法销售网址高达115个。被曝光的网站,仅仅是冰山一角,通过搜索发现数以万计违法售药的网站。然而根据药监部门所公布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11家网站获准通过互联网向个人售药,而且所售的药品只能是非处方药。针对非法网上药店存在的种种隐患,国家药监局强调将逐步加大对在互联网上提供药品信息和购销药物的监管。

(十)医疗贿赂受关注

美国司法部去年12月初公布的一份法庭文件显示,西门子医疗部门有在华行贿行为。法庭文件显示,西门子医疗部门用1440万美元的贿赂款,向5家中国国有医院行贿,从而获得2.95亿美元的医疗设备订单。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在联合《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以定罪处罚。

五、我国医药外贸市场2009年展望

2008年是我国医药行业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医药经济在深层次的调整中逆市前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上升态势,成为全行业当中的风景线。进入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减速,我国医药外贸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新医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有望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将成为新一年我国医药外贸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世界经济的减速,我国医药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愈发严峻,2009 年有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一)大宗化学原料药优势持续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09年全球医药经济增速将放缓约两个百分点。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有望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就产品而言,预计我国在传统大宗化学原料药上的优势将得以保持,特别是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产品,将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占有相当份额。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部分大宗原料药生产方面,我国既有技术和成本优势明显,在国际市场上短时间内不会遭遇过多的强有力竞争对手;二是大部分原料药产品作为下游食品、药品工业的基础原料,相较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其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据此,原料药产品即使出现价格下行,保持现有出口水平似不存在过多悬念。此外,医用诊疗设备和西成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预计会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我国企业在保持现有中小型医疗器械比较优势的同时,正凭借更多质优价廉的高附加值医疗设备产品和技术加大对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力度,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二)医药产品进出口趋衡

行业经济篇(10)

作者:李美琴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行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针对性不强,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数据并未呈现出与行业发展速度同步上升的趋势。图书馆之间区域内合作较为紧密,而同行业内的联系合作相对较弱纺织高校图书馆共性比较突出,应加强同行业馆际交流合作,以最大限度发挥行业信息资源优势。在实践工作中,基于地域和行政因素,同区域内(特别是同城)高校图书馆之间往往交流得更多,图书借阅在一定区域内已实现联网,实现区域内图书馆资源共享也在一定区域性内开展了馆际互借业务。区域内合作对于同区域内的信息交流和地方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必要性,而行业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对于行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到目前为止,纺织高校各馆之间基本上仍是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内容重复,无校际分工,缺乏系统化,利用率低[7][8]。2008年在东华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学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让与会人员意识到同行业高校馆际合作的重要性,对于推动该行业馆际交流合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纺织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盟与合作还有待真正实施。特色资源库与企业需求的协调性不足企业的经营、创新和发展需要各类有用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如供求信息、金融信息、公司名录、产品信息、销售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技信息(如科技成果、专利、国家标准、科技文献)和政策信息(如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企业发展政策、外贸政策)等。虽然各校均有数量不等、范围各异、深广度不同的自建特色数据库,涉及到纺织行业的诸多领域(见表1),但仍不能满足企业用户多方位的信息需求,其原因在于:(1)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大多数特色数据库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长而建立,或者考虑到成本(建设成本和更新成本)及难易程度而进行选择,因而信息的质量及针对性都不能令企业满意;(2)时效性相对滞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企业对信息需求的时效性很强,但不少特色数据库未能连续建设,数据不能及时更新[9],信息延迟使得其作用和价值不能充分得到体现;(3)开放范围和程度受限。出于投入成本(或知识产权保护)考虑,不少特色数据库通过IP限制或账号限制,局限于本校使用,每个特色库形成一个小圈,圈内圈外被隔绝,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用户得不到所需资源。馆员知识结构、服务能力和队伍结构离行业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馆员既要掌握图书馆相关知识,也要了解纺织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动态,但由于馆员的学科背景各异,不少馆员对纺织行业知识了解甚少,或者仅简单地停留在一般图书的借阅上,没有学习或及时更新行业基础知识。纺织高校图书馆要服务行业企业,需要直接深入企业,与管理者和技术专家沟通,这需要沟通和交流技巧,但在现有图书馆队伍中,缺乏具备上述素质的人员,服务能力比较有限。纺织行业是由纺织原料———初加工———纺纱———织布———染整———纺织品服装制造———销售贸易等众多环节构成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其中各个环节都涉及各自的学科知识,需要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与产业链环节相适应,由于馆员队伍并没有依据行业结构来配置,致使馆员整体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具一致性。

纺织高校图书馆服务行业经济的对策思路

依托学科优势和企业需要,开发特色行业知识库每一所纺织高校都有其核心的学科专业,也具有在行业领域处于前沿的研究队伍。图书馆应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库,及时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要切实关注和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有深度、有针对性地建立各自的特色库。通过承接相关行业的信息收集、检索、筛选、加工、整理和反馈工作,使特色知识库系统化,全面及时地满足行业企业的各种信息需求。以纺织行业为纽带,推进同行业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纺织服装领域,我国已有“中华纺织网”、“纺织服装网”、“中国纺织服装信息网”和“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等网站,为纺织行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信息资源的深度、专业性及权威性角度来看,目前仍缺乏与行业发展(包括学科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数据库和专业学会等信息建设服务机构,全国近30所纺织服装背景院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集多种资源于一体的专业信息平台[12]。通过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学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系统。关于共建共享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和共享策略等已有不少作者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对策[1,2],在此不再赘述。实践中,还需要各图书馆通力协作,从技术、组织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建立“纺织行业高校图书馆联盟”,最大限度地为纺织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优化馆员队伍,全面提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纺织高校图书馆要根据纺织行业特点和行业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现有馆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通过引进和调整人才等措施优化馆员队伍结构,与整个行业产业链结构相适应,构建一批熟悉纺织行业知识、具有纺织服装相关专业学历背景的人才队伍;引导和推进馆员与企业的互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了解纺织服装企业信息需求,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增强服务实践能力。

行业经济篇(11)

一、市场走势

去年经历了上半年暴跌之后,投资者最盼望的是三季度的“奥运行情”。但自从去年上半年跌破3000点大关后,整个第三季度上证指数就没有碰过3000 点,去年7月份最高上摸2952.04 点。经过7 月份的箱体整理,去年8月8日,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大盘却突然破位。当天,上证指数跌至2605.72 点,跌幅为4.47%,此后跌势延续到中秋节。“奥运行情”并未如期而至。

去年9月份,在中秋节沪深股市休市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正在升腾。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收购行动提供担保,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的谈判宣告失败,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转而宣布收购美林证券,这样,加上之前贝尔斯登被收购,华尔街五大投行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这一消息使得华尔街风声鹤唳,震动全球,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进一步升级。

美国股市暴跌,进而引发欧洲、拉美股市暴跌。去年9月16日,亚洲股市暴跌, 沪深股市未能幸免,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大关,当天报收1986.64点,跌幅为4.47%。全球开始救市,但是,美国政府宣布救助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的消息,还是没有改变华尔街的恐慌,美国股市连续暴跌。9月18日,受到拖累的沪深股市继续下跌,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802.33点,市场极度恐惧。幸好下午多方反击,暂时阻止了进一步下滑的势头。

去年9月18日晚上,面对复杂的形势,管理层宣布证券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汇金公司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当日,沪深股市大幅跳空高开,上证指数直接收复2000点大关,并且上证指数以最高点2075.09点报收,大涨9.46%,为7年来最大单日涨幅,也是实施涨跌停板制度之后首次所有股票涨停。9月20日,上证指数报收2236.41点,再涨7.77%。此后几天虽有震荡,但市场总体稳定下来,上证指数三季度报收于2293.78点。

从整体来看,在去年上半年整体下挫48%的基础上,沪深300指数在三季度跌幅达到19.63%,其间最大跌幅甚至达到过35%。截至2008年9月30日,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总市值是147231.02亿元,A股流通市值是49089.08亿元。 各种原因共同作用促成此轮股市大跌。一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股市剧烈动荡,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中国股市也难独善其身。二是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忧虑。外部需求减弱,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等,诸多因素叠加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同时,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并波及全球,加重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心。三是“大小非”的减持压力造成投资者心理恐慌。据了解,2008年第四季度限售流通股将解禁485亿股,市值为2911亿元。其中,去年9月、10月、11 月分别有101亿股、163亿股、221亿股的限售流通股解禁。而2009年、2010年限售股解禁规模为3.3万亿元、3.5万亿元(以目前股价计算)。四是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预期下滑。

二、技术分析

(一)月K线

上证指数去年9月收出去年第7根阴线,月K线最大的特征是振幅很大,跌幅不大。上证指数9月振幅为24.12%,是去年第二大振幅(仅次于3月25.64%的振幅),但是月收盘的跌幅并不大。上证指数去年9月跌幅为4.32%,仅大于去年2月0.8%的跌幅,为去年跌幅第二小的月份。就是说,9月股市上下震荡幅度非常大,尽管空方一度十分猖狂,但多方绝地反击,最终收复了大部分失地。至此,去年上证指数月K 线已经是7根阴线,只有2根阳线。一年12根月K线,到底是阴线多还是阳线多?看看历史的数据很有意思。历史上,月K线阳线总体多于阴线,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每年的阳线多达10根,阴线只有2根。大部分年份里,月K 线阳线和阴线基本平衡,阴线最多的年份为一年里有8根阴线。去年最后3个月,究竟是重复历史,还是创造新的纪录,让我们拭目以待。很多数据显示,目前的市场处于一个历史低位。比如,去年9月沪市成交金额只有8368亿元,和8月份一样,是2006年12月以来最低成交量。考虑目前市场规模扩大,市值增加的情况,目前股市的换手率实际上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市场似乎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前两年的大牛市创出一连串历史新纪录,而去年的暴跌也打破了很多历史纪录。比如,2006年至2007 年两年里上证指数上涨6倍,创十多年历史纪录;而前年10月上证指数最高点6124.04点到去年9月最低点1802.33点,跌幅高达70%,创下十多年来最短时间的最大跌幅。再比如,前年上证指数6124点的时候,年线只在3473点,指数向上偏离年线70%以上,是上涨偏离幅度最大的一次;而9月上证指数跌至1802点这天,年线在4014 点,向下偏离一半以上,是下跌偏离幅度最大的一次。

(二)季度K线

从季度看,上证指数去年第三季度K线收阴,报收2293.78点,季度跌幅为16.17%;深证成指报收7559.27点,跌幅为19.33%。季度的情况和9月情况十分相似,是去年跌幅最小的季度,又是振幅最大的季度。至此,沪深两市季度K 线已经是4连阴,也就是说,从前年第四季度开始整整跌了一年。从上证指数季度K线看,4连阴的情况并不多见,只有1993年三季度至1994年二季度有个4连阴,随后就是2004年二季度到2005年二季度的5连阴。但是,历史上两次季度K线4连阴和5连阴跌幅远比这次要小。

1993年的4连阴,上证指数从1007.05点跌至469.29点,总跌幅为53.4%;2004年的5连阴,上证指数从1741.62 点跌至1080.94点,总跌幅为37.93%;而从上年第四季度至今的4连阴,上证指数从5552.3点跌至2293.78点,总跌幅为58.69%。显然是本轮跌幅最大。而且,历史上从来没有连续两个季度跌幅超过20%的情况,但去年第一季度上证指数下跌34%,二季度下跌21.21%,创了历史纪录。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前两次季度K线4连阴后,都出现历史大底。比如,第一次4连阴结束是1994年6月,当时上证指数的季度收盘为469.29点,随后的第三季度出现报复性反弹;尽管当年第三季度的最低点跌至325.89点,但收盘为791.15点,较第二季度上涨68.58%,最高上涨到1052.94点。4连阴后的325.89点,从此成为上海股市的第一个历史大底,从此没有见到过,底部形成的一个巨大跳空缺口,从此没有补掉过,相信也不会补了。不要说325.89点,就是二季度的469.29点,收盘指数此后再也没见过。第二次是2004年二季度开始的5连阴,到2005年二季度,上证指数创出998.23点。这同样是个千点历史大底,尽管此后的2005年三季度涨幅不大,上证指数微涨6.91%,但998.23点的底部至今再也没见到。而且,5连阴后,季度K线竟然破天荒地上涨9个季度,上证指数上涨了6倍。这次季度K线的4连阴后,市场如何变化,仍很难预测。

三、个股股价波动

(一)上涨股票

盘点去年1月至9月底的个股涨跌情况,的确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去年没有几只上涨的股票。现在股票数量多,沪深两市有1600只股票挂牌。2001年至2005年的调整中,尽管股市总体在下跌,但每年总有一批股票是上涨的,有的涨幅还很大。但去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有所不同,上海股市只有8只股票上涨,深市只有15只股票上涨。但是,其中,云天化、盐湖钾肥等股票早就停牌了,很难说复牌后还能保持上涨,扣除这样因素,那么,去年前三季度真正上涨的股票只有15只。真正涨幅较好的股票也就隆平高科、中国中期、登海种业、界龙实业几只股票,涨幅在50%以上。

(二)下跌股票

跌幅50%,就是股价腰斩,跌50%需要涨100%还能恢复到原位,因此,跌幅50%是与涨幅100%相对应的。前两年沪深股市是一波罕见的大牛市,最大的特征是涨幅翻倍的股票大量增加,如2006年沪深A股涨幅翻倍的股票近500只,占A股总量大约为35%。到2007年这一比例更是大幅扩大,沪深股市的A 股中涨幅翻倍的股票超过1100只,比2006年多了一倍,涨幅翻倍的股票占比为77%。

去年前三季度,跌幅超过50%的股票是1000只,和上年涨幅翻倍股票数量基本相当,就是说,大部分股票打回原形,终点回到起点。再看股价结构,目前平均股价在7元左右。去年最疯狂的时候,5元以下股票绝迹,10元以下股票也很少,大多数股票成为中高价股,百元股也有十几只;现在贵州茅台是唯一的百元股,除此之外,50元之上的超高价股只有2只。20元至50元的高价股,沪市不足30只,而10元至20元的中价股也不过130只,近700只股票是10元以下的低价股,就是说,超过80%的股票进入了低价股的行列。深市的情况也差不多,其中,大约一半的股票价格低于5元,还有部分低于2元。

(三)板块结构

由于绝大部分股票跌幅都很大,因此,板块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无论大盘股还是小盘股,都难以幸免,石化、金融股去年前三季度的跌幅都超过50%。相比之下,跌幅最大的还是有色金属和房地产这两大板块,其中很多股票前三季度跌幅超过70%,如宏达股份跌幅为81.72%,中体产业跌幅为83.54%,跌幅超过80%的A股两市有15只,这种打两折股票与上年涨10倍股票形成鲜明反差。很多高价股受到重创,如上年股价到过300元的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去年最低跌至40元,前三季度跌幅达到77.9%。有色金属股票上年不少是百元股,现在除了黄金股超过30元,其他股票不到20元,尽管有除权的因素,但跌幅非常大。房地产股票同样如此,现在股价最高不到15元,很多股票价格是“腰斩”之后再“腰斩”。煤炭股前年都超过60元,现在也只有10元多。相比之下,医药股、消费类股是去年前三季度跌幅较小的股票。

四、IPO状况

从去年以来,A 股市场IPO速度明显放缓。据统计,去年前三季度IPO融资1034.38亿元,同比骤降65.33%。前三季度有103家公司实施增发,再融资1773.97亿元,远低于前年同期水平。

统计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沪深股市共发行上市76只A股,募集资金1034.38亿元。其中,沪市有紫金矿业、金钼股份、中国铁建、中煤能源、中国南车5只新股上市,融资736.01亿元;深市上市71只新股,且都是中小盘股,累计融资298.37亿元。 自去年9月16日华昌化工发行以来,沪深两市已无新股首发,新股发行暂时进入真空期。由于股市低迷,一些IPO 新股及增发股票相继跌破发行价。统计显示,1月份有16只新股首发,融资311.66 亿元;6月份则有10只,融资47.77亿元;9月份只有4只新股首发,融资12.35亿元。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大盘股发行速度明显降低。如中国建筑、光大证券等大盘股已过会多时,但目前仍未启动发行。去年A股融资无疑将重陷低潮,全年融资额将大幅下降。

五、上市公司去年三季报

统计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仍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与此同时,有可比数据的1604家公司第三季度单季盈利能力同比下降9.03%,环比下降19.11%,全年业绩增速趋缓已成定局。

除S*ST 圣方以外,沪深两市162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2008年三季报。其中,前三季度实现盈利的公司有1382 家,亏损的有242家,亏损比例14.90%。第三季度盈利的有1257家,亏损的367家,亏损比例达22.60%。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去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主业衰退。统计显示,1624 家公司去年1至9月,共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5961.54亿元,主业收入总额相当于前三季度我国GDP总量的42.63%;总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7820.20亿元,有可比数据公司利润同比增长7.11%。剔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后,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为17.65%,其中银行类上市公司利润增长速度达52.35%,成为A 股业绩增长的“发动机”;而两家石化公司利润同比下降32.1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这些公司去年1至9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135.81亿元,可比样本同比下降46.56%。去年第三季度只有采掘业、建筑业、其他制造业和综合类四个行业实现了净利润环比增长,其他所有行业全面下降。按加权平均法计算,上市公司去年前三季摊薄每股收益0.3257 元,可比样本同比增2.934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19%,可比样本同比下降4.986%。但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平均值为0.4222元,可比样本同比大幅下降55.23%。去年1至9月,沪深两市每股收益超过1.00元的上市公司有70家,其中超过2元的有10家。新安股份因每股盈利达5.21元成为去年前三季两市每股收益最高的公司;中国船舶以4.759元的每股收益紧跟其后。

由于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长期借款增速减缓、短期借款增速加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市公司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不愿实施长期项目投资,同时尽一切努力扩大手中的流动资金。而短期借款的快速扩张也使得财务费用迅速飙升,在其他费用增长放缓的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长40.9%,环比增长16.4%。虽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同比仍然呈现平稳增长,但由于宏观经济衰退带来的需求减弱以及股市大盘持续震荡导致的投资收益巨幅缩水,使得业绩环比出现下滑。1624家公司去年7 至9月,实现净利润总额2291.23亿元,可比样本同比下降9.03%。

六、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