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21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1)

传统道德是个庞杂的库藏,精华与糟粕难分难解。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既有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认识不深不透的一面,因而对优良文化传统发扬不够、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不足,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也有反封建传统严重不足的一面。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时,深刻地指出:“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

当这两方面交织在一起时,极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片面性,一个方面掩盖另一个方面。在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理论和实践中,一方面要努力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同时,也要看到糟粕并不自行消亡,腐朽的东西还要挣扎、反抗、伪装骗人、散播毒素,直至最后被消灭。这里正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有若干值得认真总结的深刻教训。例如,传统的忠君,在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就受到批判,但是到6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忠又与个人崇拜结合在一起,其破坏作用也就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与清除传统文化腐朽成分,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我们相信,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经过百家争鸣,在继承弘扬什么、批判清除什么等大的问题上一定会得出比较一致的认识。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这可能是一个有不同认识的问题,但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等规范,是可以纳入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

我们要看到,经过一番分析批判工作,即便是被视为传统美德的规范或思想,也还面临给以新的规定、面向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思想体系搬到另一个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道德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曾发挥过进步的作用。但是,中国传统道德是植根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本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土壤之中,并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从其本质上看,主要是为巩固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益和稳定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服务的。因而,传统道德便不同程度地打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烙印,同时,它便具有一些不同于西方特别是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特征或局限。

道德行为要求自觉和自愿,自觉即按理性认识来办事,自愿即出于意志自由的选择。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来源于理性认识,仁智统一,因而人可通过教育和修养而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从孔子、孟子、荀子到程朱、陆王和王夫之、戴震等都赞同的观点。从总体上说,儒家比较多地考察了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在自我修养上注重主观努力,认为要由意志力来支撑这种努力。儒家注重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美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儒家对道德的自愿原则不够重视。在封建制度下,讲纲常名教,在上者可以主观武断,在下者只能唯命是从。正统派儒家在人性论上讲“复性”说,认为人生来具有的善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人的道德修养就是恢复其本性,这种人性论强调人的共性而基本上不研究个性。

进入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严复、章太炎都肯定每个人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是行为可以区分善恶、功过的前提。这种对道德行为的自愿原则(出于自由意志)的强调,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也是后来新文化运动中许多人的共同观点。不过若强调过分,便可以引导到独断论的唯意志论和相对主义的非决定论上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般强调道德行为作为当然之则,是出自对必然的理性认识,是以理性认识为指导的自觉行为,但在一些同志的认识中,也带上了传统哲学忽视自愿原则的缺陷,也就不可能深入说明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历史必然趋势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应注意启发人们的人格自觉,认识并追求新社会的“人之所以为人者”,同时要注意克服传统道德的弊端,将自觉与自愿统一起来,并有益于人的个性发展。这是道德思想建设中一个有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例如,孝的道德规范,曾在古代中国社会起过极大的作用,今天,对孝要根据新社会新形势,给予新评价,从中吸取有益的合理成分,同时还要剔除其封建性和不利于发展人性自由、平等的糟粕,还要面对社会现实,在孝道的具体规定、实现的形式上有所调整或新创造。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2)

我每天都做12路车上学、回家。今天早上,我站在12路车上,人不算少,座位都做满了人。在车管所时,上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还带着一位年幼的小孙子,居然没有人让座,连表示一下都没有。那位爷爷领着孙子从车门口一直走到车尾,我注视着他们,并不是可怜他们,而是为我们威海叹息。满车的人毫不在乎,视若无睹。座着的人心安理得,连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看着这一老一少。每次到一个站点,都会播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我想,这是在浪费电。我听了几百遍了,想必经常做车的人听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满座的人,面对这爷孙俩却不加理睬。在小学时,做车最挤了,三班车挤不上都是正常的。有时,我挤上了第一班车。人很多,声音嘈杂。这时,车遇到了一个红绿灯,立即刹车,车身也随之猛晃。每当这时,那些大人就会说:“有病呀?挤什么挤?就你们小孩能挤!”我们听了,当然生气,可是拿这些大人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们是大人。在这个时候,大人不应该去责怪我们,根本不是我们的错,再骂也没有用。这种情况,大人应该找个地方让我们把着,省得车一刹“呼啦”倒一大片,再踩着你的脚了,破口大骂。我们满肚子的委屈也只能咽。这样,我们心理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想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靠我们大家维持、发扬,如果每个人都对它置之不理,那么还有什么美德呢?还有什么传统呢?省下的只是中华民族,却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它的条例,那么怎么对子孙后代教养呢?这还只是乘车,如果走到社会里去,会发现更多的违规行为,会发现更多的不良行为。醒醒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等着我们继承呢!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28-02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这种富有民族特质的传统美德是民族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必须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代代相传。在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新时期乃至于今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达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国的高校不仅应当着眼于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理想人格的培养,使我们的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可靠栋梁。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在思想道德上所存在的一些明显性的不足,是不容教育工作者忽视的,否则我们的高等教育的职能就无法正常发挥,我们高校教师的育人责任就无法尽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大业。

我国的社会环境无疑是健康向上的。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蒸蒸日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我国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问题也是存在的,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有差异性的价值观念也由外界侵入,在我们的社会开始滋生和蔓延,不仅影响和模糊了人们的判断及辨别能力,对我们民族素质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阻碍。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中成长起来的,难免受到潜在的影响。同时,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引导作用,教学的目标大都落在升学率之上,为此,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成为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追求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分数成为了各层级考量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仅仅保持在形式的框架之中,思想育人、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弱化和缺失的问题。再加上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他们受到家长们的溺爱和娇惯,往往有“自我为主、自以为是”的性格缺陷,缺少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知悉和自律。为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问题的诱导、中小学教育中的不济、家庭环境的放纵这三方面的干扰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较大的难题。

二、正确理解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正是看清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包括全体国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肃问题,这是对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更是高校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性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概括为很多方面,而其核心内涵可以以儒家的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来概括。对于这五个方面,可以扼要解释为:仁爱之心、正义之气、礼仪之规、智谋之力、诚信之品,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理性积累,是符合中华大地风土人情的接地气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养料。如果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忽视或质疑这些理性的积累,不顾风土人情的需要,那么我们民族精神发展的命脉就会出现断层,我们的文化传承的内涵的链条就会裂变,我们的民族就会有被他民族同化甚至面临存亡问题的危险。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丢,这是保障和砥砺民族品行的必然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牢筑民族魂的有力举措,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坚守的理念。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民族道德建设的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会形成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才会把我们中华民族推到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努力通过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们养成健康的品德,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正能量的“发光体”,成为传统美德的“辐射源”,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奠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对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几点想法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一)要努力把大学建设成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家园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应当是思想的宝库。为此我们就应当积极发挥大学校园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展开正确的思想教育。通过多样的思想教育方法、多彩的校园文化、踏实的课堂教学等手段,搭建一体化的育人树德平台,构建适宜校园传统美德传承的风清气正的小环境,帮助学生们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勇挑重担、肯于创新,夯实学生们品格基础的正面部分。

(二)要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成为学生“精神导师”的教师队伍

道德品行是否高尚一直被视为老师的承业立身之本。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大学中的教师队伍不能仅以业务为主,关键还是要能传道、会传道。我们的大学教师既应当有完善的自我人格,更应当成为学生们“以身作则”的道德传承者。一方面,大学应当在选人、用人方面下工夫,严把入口环节,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选用老师,要敞开出口环节,对理想信念动摇、缺乏敬业精神、言语举止失范的教师,应当坚决予以清除;另一方面,应当强化对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再教育,使我们的教师队伍总是能够精神饱满、意气风发。

(三)要增强典型的积极效应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4)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向上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

党的十以凝练的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与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提出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特别是近年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崇高理念,正是为了早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方面,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我们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更加和谐幸福,我们的国家就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是为实现伟大复兴之路提供精神动力,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具有精神纽带和精神旗帜的重要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是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许多的世界之最:四大发明,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孙思邈、李时珍的医药等,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教导民众,无论是贵族(国君、士卿、大夫)还是下层百姓,都要遵从“仁、义、礼、智、信”来作为治理国家和立世修身的原则。这一观念要从小抓起。因此,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拜的就是孔子。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都成立有孔子学院。

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说明,古人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是有效的治国之道。我们要在传统资源与现代道德生活的结合上获得属于现代的、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如“仁”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的相互友爱、帮助、同情;“义”理解为公正、合理;“礼”则视为规则、礼仪;“智”就是知识和智慧;“信”为诚信、信用。这些内容也是当前我国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从今年提倡的家风、家规,就是现代道德生活与传统资源的结合,也是社会价值观的践行。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应该说,一个有追求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激发人民信仰、凝聚社会共识、指引国家进步的核心价值导向,就不可能在发展、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更好地赢得人民信任、匡正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社会各界就不会目标一致地手挽手、肩并肩共同追逐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和人民的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在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如:看见老人摔倒不敢去扶,公交车上不给老、弱人等让座,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比比皆是,以及“豆腐渣”工程、“毒奶粉”事件、 “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这都是社会道德与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5)

母亲瞧了瞧他们,排最前头的那位大爷,胖墩墩的,穿着笔挺的大衣。他眯缝着双眼微微一抬,又耷拉下眼皮,没有丝毫反应。再看看第二个人,戴顶军帽,穿着军大衣,双手插进兜里,平视前方,旁若无人。第三位,矮矮的个子,戴着一顶十分时髦的帽子,闭着双眼,嘴角向下撇,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再瞅瞅最后一个人,简直无法形容。大个子,大皮衣,再加上一个大口罩,真是滑稽可笑。

母亲提着嗓门儿,大声说:“难道你们不识字吗?这里是母子上车处呀!”可是,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时候,车来了。那几个男人一窝蜂地冲到车上。母亲看了看车里挤得满满的人群,又看了看怀里冷得发抖的孩子,年轻的母亲只好无奈地站在旁边,等待着下一班车的来临。

英国的弗o培根先生讲过:“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公民。图中的那几个男人真的不识字吗?他们装聋作哑,面对寒风中的母子熟视无睹,毫无怜悯之心,真是让人痛心啊!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呢?这些人明明认识字,为什么要装成文盲呢?难道他们早已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遗忘了吗?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6)

在《孝敬父母》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为之震惊,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这个故事,则让我永生难忘——《子路背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一些野菜,而父母十分想吃米饭。子路没钱买,就想着去找亲戚借一点米。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好几座山,子路犹豫了。但是让父母吃上米饭的决心胜过了一切,子路拿着袋子上了山。途中,子路不知摔了几次跤,不知饿了几顿饭,但也只是匆匆赶路。他历经风雨,翻越群山,终于让父母吃上了米饭。

啊!子路是多么孝顺啊!我脸上火辣辣的:现在的环境与子路那时真是天壤之别。平时都是父母买菜、做饭哪儿有我操的心!连买东西都是父母陪着的,更别说帮父母买东西了。而父母只是默默地帮我做事,一句怨言也没有。我真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说一句:“您辛苦了!”我给父母的温暖是表面的,但父母给我的温暖却是永存心底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开始学着感恩。我在父亲下班时,捧上一杯热腾腾的茶,说声:“您辛苦了!”父亲的眼睛竟流露出一丝欣慰。我在母亲做完家务后,搬来小板凳,为母亲捶背,说声:“我爱您!”母亲顿时泪光闪闪……

也许,感恩只需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它们犹如一个个美丽的小音符,谱写着人间最动听的乐曲,让父母都可以沐浴着阳光雨露般的爱。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7)

一、导入生趣,有创意,有人气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索真理和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善于激趣、引趣,让学生感觉到上思品课时一件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课的导入我剪切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中这样个片段:羊村众羊在村长慢羊羊的指挥下修理过山车,准备离开游乐场,摆脱虎威太岁的控制。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红太狼抱着小灰灰请求村长将小灰灰带走,众羊反对,说她有阴谋。随即红太狼跪下恳求,说:“我自己并没有打算要离开,只是不想儿子继续留在这儿受苦。做妈妈的只希望孩子能够平安……”最后,众羊被同意了她的请求。看完视频,我就提出问题:村长最后让红太狼母子坐上过山车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难答出是因为被红太狼的“母爱”所打动,才让他们坐上过山车的。由此引申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导入本课的第一个部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学生看视频的时候,心情比较放松,因为这毕竟比放段新闻视频来导入课题轻松得多。当看完视频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说的是否切合主题,但大家都能对情节进行简要的分析,学生站起来没话说或者回答不知道的情况不再出现。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入,激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

二、知识生成,有收获,有条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作为一名中学思品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认识知识能力、生成知识能力、创造知识能力,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生成知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课第二部分是“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在这个环节中我又播放了剪切的片段:沸羊羊看见野猪欺负小塘鹅,敢于挺身而出,将野猪赶走。与此同时,村长却因为同样的原因被灰太狼抓走了。同样是见义勇为,一个正义得到伸张,另一个却因此自己受害。看完视频,我就请学生开始评论两者的行为。

生A:沸羊羊具有见义勇为的美德。

生B:慢洋洋也有见义勇为的美德,但是没有能力。

生C: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的。

生D:我们要学习沸羊羊,但不要学习慢羊羊。

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学生D说完以后,我马上追问:“刚才有同学说慢羊羊也是见义勇为,那你为什么又不学习他呢?”生D:“就像B同学所说的那样,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连自己也保护不了,还要去保护别人。”我鼓励道:“分析的很不错,谁来告诉老师慢羊羊的教训启示我们中学生什么道理呢?”

生E:“我们要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生F:“我们见义勇为时要见义智为。”

其实见义勇为时要见义智为就是这个环节的难点,现在很自然的由学生分析得出了。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的双边互动,教师的主体在于站在教育智慧的高度,把握、调控好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细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有效参与,有路径,有根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课第三部分是“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在这个环节我剪切了该动画片中《一诺千金》那集的一个片段:“刀羊前辈凭借智慧花的强大力量行侠仗义,并且声称只要有动物找到他,他定能帮助解决困难。可是正当有动物向他求助打败灰太狼时,他的智慧花却枯萎了。”放到这里,我暂停了播放。请学生们小组讨论:“刀羊前辈该怎么做呢?”只见学生们小组讨论激烈,参与很充分,就连平时很少上课发言的同学都开始为刀羊想办法。

学生G:他应该将实情告诉其它动物,相信他们会理解他的。

学生H:答应别人的事情应该尽量办到。

学生I:看来我们不应该随便许诺。不然遇到刀羊这样的麻烦事就讨厌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8)

论坛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总结了20年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了各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经验,表彰了传统美德教育最佳示范单位和最佳优秀班主任、科研人员和少先队员。共同探讨了如何深化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发贺信,对传统美德教育20年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于1990年由笔者首倡并主持,历经4个五年规划期,均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兴教的正确方向,科学挖掘整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资源,系统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德目体系,紧密联系德育现实问题,在全国召开30余次学术研讨会议和成果推广会议,出版了50多部各类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530多篇文章,在全球创建了首个《中华美德网》,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成果推向现代化、推向世界、推向未来,有效地探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和保障机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报告,论坛,讲话和成果出版展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国德育的基础地位。5000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人格品质、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格、民主情感、民族礼仪的根与魂的教育。众多实验区点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教育对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是中国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实践效果证明,课题组梳理和挖掘出的既源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系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如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崇荣知耻、求索创新、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是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的内容的有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民族性,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青少年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习惯与行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永固中国特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生命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9)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89-0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科学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新时期我们对荣辱问题的判断,顺应时展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传统美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表人类在整个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认识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渊源,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和传承来看待道德发展,正如所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对荣誉与耻辱的关注与讨论。早在春秋之前,人们就用“荣”、“耻”、“誉”、“羞”等词汇表达对荣辱是非观念的看法,这些零散地出现的尚未系统化的、感性的认识,表达出了我们的祖先对荣辱问题的看法与判断。春秋时期,管仲认为“礼、义、廉、耻”所谓的“四维”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先秦百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孟子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政治经济需求的固化下流传了下来,贯穿了中国整个农业社会时期,“在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及天下的矛盾冲突与义利取舍的交织杂陈中提出了对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看法,使荣辱观呈现出了鲜明的道德实践特征。”[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产生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服务于当时社会生存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的基本手段,但在“天下之滨,莫非王土”的特权等级制度下,法律的作用具有局限性。这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调节就主要依赖于道德。传统美德在调整和处理各种关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一脉相承的发展中显示出重要作用。传统美德要求人应该真诚相待、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多做利他的事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传统美德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形成了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鼓励人们经历磨难、不屈不挠,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推动社会进步。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承继和超越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根据当今时代的新形势和新特征提出的关于荣辱问题的新判断、新总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变化,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加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以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推进时展,培养时代新人?为回答这个问题,2006年3月4日,同志提出,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确立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包含的爱国爱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内容无不反映了传统美德中朴实无华的荣辱观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思想道德传统,其追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体身心和谐一致的观念决定了中华民族在荣辱问题上是一个注重荣辱的民族。中国传统的荣辱观念包括爱国、忧民、勤苦、利人、诚信、明法等内容,这些观念既帮助人们确立了为国为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也树立了人们处理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应对当今社会中的道德荣辱问题提出的,是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础的,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与超越。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教条地运用传统,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引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实践相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比传统荣辱观的零散存在要有系统性,它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人们所追求的社会风尚目标。“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从道德的层面切入,又超越了道德的范畴,涵盖了道德与法制、文化与经济、社会与人生、群体与个体的诸多领域,构建了既有先进性要求又有普遍性意义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信仰和精神支柱,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传统美德,又对进行了其具有时展性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理念。孟子最早把“仁、义、礼、智”四个道德要素归纳为道德要求体系,称之为“四端”。他认为这四个方面既是人自身所特有的,并也是人必须具备的,应把“四端”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汉代的董仲舒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称其为“五常之道”。汉朝将“仁、义、礼、智、信”明确为国家所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并将其在《白虎通义》中以官方名字规范其含义。“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支柱。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领域的道德准则。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但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和“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要素的要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仁和义放在首位,其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遵纪守法都表现了顾全大局、尊重仁爱、公平正义等追求,符合传统美德对仁和义的价值追求;崇尚科学、反对愚昧无知表明了一种向往明辨是非,正确认识自己、人类和社会的愿望,符合传统美德对智的价值追求;诚实守信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交往和处事过程中追求的道德准则是真实无欺,实事求是,和传统美德对信的最求是一致的;遵纪守法处理体现传统美德对仁义的追求外,还体现了对礼的追求,中国是一个非常崇尚礼仪的国家,传统美德将礼视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含义广泛,跨越“仁、义、智”的内涵,体现出一种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自己和社会发展中所遇问题时的辩证的生活态度。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传统美德

大学生思想活跃、有创造性、富有进取心,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越来越发展,社会利益呈现出多样化等现实,大学生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判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尤其在荣辱问题的判断和荣辱行为的选择上充满了矛盾。他们在荣辱标准上既有追求高尚道德标准的一面,又有以物质利益多寡作为衡量尺度的一面;在荣辱行为中既表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一面,又表现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一面。所以,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加强大学生荣辱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既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大学生来在学习期间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希望将来在行业中出类拔萃,成就一番事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做人的重要性,不懂得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教育实践中,应该帮助大学生学习传统美德,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工作中要紧扣主旋律,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把握大学生群体中的热点和难点,增强其生动性和感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道德自律作为成长的条件。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他律固然重要,但最终的目标是要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形成具有稳定性的道德品质,促使知行统一。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精神,除了从正面引导,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外,还应建立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风气,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第三,建立多种渠道的道德教育形式,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拓展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思想情况、生存状态等现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教育的成效。其次,创新利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传统阵地进行教育。比如学生公寓文明评比、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有组织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其中,扩展教育的覆盖面。最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关键。

对荣辱问题的正确判断是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前提,只有结合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3-534.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10)

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读了《俭以养德》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许多:直到1976年9月9日,在家里还是经常穿补丁的衣服。是他家中贫穷吗?不是,他是国家领导人;是他不爱新衣服吗?不是,谁不爱美丽。如果,一个人过惯了节俭和艰苦的生活,那么就不会有迈不过去的坎,度不过的难关。据有关人员统计:的一双布鞋补了22次,一套军装补丁有76块,睡衣则有67块。能有补丁一身的光耀形象,是因为他补丁之多,实数罕见哪。的内衣内裤上更是五彩斑斓,有赤色、橙色、黄色、红色、青色、蓝色、紫色……与标准的老百姓一样“笑破不笑补”,只要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这位伟人,有着一生用不完的美筵,正是因为他的节俭。冯玉祥将军教育儿子冯洪国也是如此:“儿啊,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栅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管事,谈不上奢华,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话“一板子”把冯洪国打醒了。他脱下了军装、皮鞋,换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是这样的,冯洪国日本留学回国后,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当父亲看到儿子身着西装脚蹬皮鞋,浑身散发着浓浓的香水味,便这样地教育自己的儿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补丁、牛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看到的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芒,一幢幢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犹如星光闪耀的银河;再加上射灯如探照灯似的来回晃动,而在这闪耀着的美丽背后,又有谁看到了浪费的影子。的确,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有这样的享受。于是,节约也随之被人们抛在了脑后。

这天中午,我经过学校的小店,里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同学们进来时迫不及待,出来时满载而归,我尝点你的薯条,你吃点我的鸡腿,真是不亦乐乎。我在班级里简单地做了一个调查:平均每天到小店去4次以上的有6人;去3次的有10人;去2次的有30人;去一次的有7人;一次都不去的没有(因为今天不去明天可能就去了,虽然我去小店的次数不算多,但我也在去的行列中)。去小店为了买学习用品的占四分之一;肚子饿买吃的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二的是为了解谗,看到别人在吃自己也要吃,更有同学是拿零食当午饭,中午菜不合胃口就一倒了之。前几天班级里还掀起了一股名牌风,看谁穿得最有品味,今天你穿李宁,明天我就要换上安踏,有人还嘲笑同学穿假名牌。哎,我真想告诉大家,勤俭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不是攀比与浪费啊!

在班会课上,我和老师商量把《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们,老师同意了,听完了我对文章的介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啊!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度过难关;富足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将难以生存。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篇(11)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的,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学们,我们要懂得感恩。如果你不会感恩,幸福就离你远远的;如果你会感恩,幸福就会常伴你左右。那么,我们应该感谢谁呢?

首先,我们要感激父母,感谢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他们搀扶我们走好每一步人生之路,为我们搭建快乐成长的舞台。

接着,我们又该感谢谁呢?我们要感激老师,感激他们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拥有智慧、拥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奋发图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