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7:22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1)

我们__工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一家生产农用工具的镇办小厂。多年来,在__市和__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1个分公司、3000多名职工、集科工贸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全国最大的木工多用机床生产基地。主导产品木工机床年生产能力50万台,国内市场覆盖率达到60。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综合效益居同行业榜首。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2.98亿元,利税5000万元。亚洲工友(控股)有限公司已在新加坡注册成立。

公司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快速发展。从我们公司来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特别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开展,为公司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下面,将我们公司工会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奠定基础

去年,接到上级工会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通知后,我们认为与往年一样,仅仅是上级工会出了个新题目而已,也由于对劳动关系这个概念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所以,对这项活动没有足够重视,向公司领导汇报,得到的答复是,那是工会的事,你们弄就是了。有的领导讲,什么劳动关系不劳动关系,我们公司的劳动关系就是按股分红,多劳多得,满意就干,不满意就走人,职工只有干活领工资的权利。多数干部觉得,我们一个乡镇改制企业,向社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近20__万元的税收,为国家和社会做了很大贡献,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福利逐年提高,这是最好的劳动关系。在这种思想认识的主导下,活动一直没有开展起来,我们工会也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后来,随着区总工会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文件的发放,以及市区两级工会领导亲临企业指导,使我们豁然开朗,认识到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极端重要性。为尽快把活动开展起来,我们先召开了工会委员会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认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活动,是全面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活动,是提>!工作报告的形式向公司党委进行了汇报,并立即引起了党委的高度重视。董事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提出了“以人为本、同舟共济、和谐双赢”的管理理念,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延伟同志要求大家突破乡镇企业这一概念的束缚,树立全球意识,从建设百年企业和世界企业的高度认识和要求自己。为统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会按照上级工会的部署,配合党委,提出了“企业发展靠职工、职工生存靠企业”、“促进发展就是加强维权、加强维权就是促进发展”的“双维双赢”口号。利用《工友报》、黑板报、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努力营造“经营者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的“双爱”氛围。通过以上举措,全体干部走出了理念误区,激发了职工的参与热情,为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查找问题,制定措施

如何找准切入点,进入角色,真正发挥作用,是企业工会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按照__市总工会三星级和谐企业标准,发动职工查找不足,查找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首先,组织各分公司工会分会,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查找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查找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和公司发展的问题,征求职工的意愿要求,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并形成报告报集团公司工会。集团公司工会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形成初步意见,报集团公司董事会。董事会对存在的问题和职工的意愿要求逐条进行研究,制定整改和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发到各分公司进行讨论,征求各方意见。最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形成决议。这次查摆整改是我们公司有史以来最深刻、最全面、力度最大的一次。在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的7个,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4个,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影响到职工的根本利益,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公司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决议通过以后,公司董事会专门召开会议,就如何落实职代会决议进行了研究部署。广大职工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热情期待。

三、配合协助,抓好落实

为了加大落实职代会决议力度,工会趁热打铁,提议公司成立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作组。总经理任 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工会。小组成立后,工会充分发挥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的作用,全力配合督促抓落实。到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3个问题,完善了5项制度。

一是建立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解决职工地位不平等问题。职工身份不统一是我们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也是查摆中职工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在我们公司,职工身份有6种,包括招聘工、固定工、合同工、镇办工、临时工和季节工。身份的不同,不仅造成了职工地位、利益和机会的不平等,而且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科学化管理格格不入,也是影响职工队伍不稳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把解决职工身份不平等问题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突破口。去年,我们实行了“一刀切”,建立了全员劳动合同制。目前,除少数季节工外,公司与全部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这样,公司每年需要为职工交纳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金545万元。现在,职工不仅身份相同了,地位和机会平等了,人格得到了尊重,更重要的是,感动和鼓舞了上千个职工家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消除职工后顾之忧,实现长远和谐。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但要实现眼前的和谐,更要重视长远的和谐,没有长远的和谐,眼前的和谐就失去了意义。在我们公司,户口在农村的职工占80。虽然他们在企业的身份和地位问题解决了,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但关系后半生的养老问题始终是职工们的一块心病。20__年前,在我们公司退休的镇办工人,每月退休金只有300元左右,而且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因此,养老保险问题成了最大的后顾之忧。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和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最终影响全面和谐小康社会建设。查摆中,解决养老问题成为职工最大的期盼。20__年,公司采取果断措施,一次性投入1700多万元,为750名镇办身份的职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现在,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全部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他们退休后将与城市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与此同时,投入150万元为全体职工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降低了职工遭受意外后的经济损失。对困难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工会及时帮扶。职工子女上不起学的,公司每人每年发给助学金5000元,直至毕业。

三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职工身心健康水平。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发现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和谐企业标准有很大差距。查摆时,工会把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作为重点问题。今年启用的新厂房,采用最优化设计,车间更加宽敞明亮,通风换气除尘设备齐全,废物箱置于地下减轻空气污染,并配备了饮水机,设置了吸烟室、休息室,大大改善了职工的生产条件。公司在为400名大中专毕业生及优秀职工解决了住房的基础上,去年以来,又为140户暂时无力解决住房的外地双职工提供一室一厅一卫的单元宿舍,使他们把工友当成自己的家,安心在工友工作创业、繁衍生息。实实在在地为职工办好事解难题,使广大职工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企业和谐之音更强了,职工爱企、恋企的情感更浓了,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四是完善企业各项职工维权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我们根据和谐企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建立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困难职工帮扶制度、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维权和科学管理制度,把工会维权工作与提高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包括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安全生产保障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凡是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班组车间,其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职工教育培训实行技能培训与考核、薪资相结合。公司每年举行一次全员性业务技能考试,考试分闭卷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最后按照总分的多少划分为四个奖励等级,分别奖励400、200、100、50元,每月随工资发放,不搞终身制。

四、劳企互动,共谋发展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需要劳企互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了、后顾之忧排除了,职工就应当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实现实实在在的互利双赢。为了把职工在创建中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好,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出来,公司工会发动和组织全体职工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工艺改造、合理化建议活动和节约一滴油、一滴水、一块煤、一张纸,一寸铁的节支增效活动。一年来,累计为公司新增产值600多万元。在20__年__区第二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公司代表队获得了技能成绩和道德风尚双丰收。有19名职工分别获得__市技术能手、__市劳动模范、__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省、市级荣誉称号。同时,狠抓了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了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知识答卷,迎新春文艺演出,三八节拔河比赛等活动,为企业创造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五、自我加压,提高完善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不但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发展,而且,带动了工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工作水平、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也给工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创建活动中,为了加强工会力量,公司党委为工会配备了一名专职女工主任和一名专职干事,职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工伤事故调查处理和劳动保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工作都 移交给了工会,这表明了公司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在区、镇两级工会的指导下,我们把自我加压、提高完善同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是对全公司工会小组长以上的工会干部进行了改选,把素质高、作风正、职工信赖的同志充实到工会组织中来。二是提高干部素质。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建立了会议制度和学习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分会主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会小组长以上工会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上级工会的文件和工作部署,总结前一阶段创建活动的落实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任务。工会干部改选后,我们还对56名小组长以上的工会干部进行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专门培训,使他们更加有效地组织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自我加压、完善提高,增强了工会自身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工会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干部保障。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2)

构建和谐企业,是促进企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保证。而构建和谐企业,至关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因而,交运集团通过召开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党政工联席会、职工代表会等各种会议,统一领导层的思想认识,确立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把职工放在主人翁地位、始终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间的关系”的企业发展理念,提出了“三个始终不变”(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始终不变,充分尊重职工利益的原则始终不变,科学、合理、及时地协调出资人利益和劳动者利益关系的要求始终不变),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入手,切实加强了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目标责任体系。集团公司和基层单位分别成立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工会、劳人、安全、法制的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在工会下设了办公室,建立了季度例会制度,制定了《集团公司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意见》,明确了考核标准,细化了实施措施。并按照 “以人为本、利益兼顾、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要求,把建设“和谐交运”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双四有”(职工有岗位、有工资、有住房、困难有救助;就餐有职工食堂、冬有取暖设备、夏有防暑措施、文化娱乐有活动场所)”确定为具体目标,列入了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与生产经营任务指标同时布置、同时考核、同时奖惩,切实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二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股东会新的权利机构条件下,交运集团继续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协调劳动关系的主渠道作用,对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特别是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均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企业改制时,改制方案、程序、职工劳动关系转换、经济补偿计划,以及企业《员工管理条例》、《劳动纪律条例》、《职工奖惩办法》、《安全保卫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广泛征求了职工群众的意见,最终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才实施。企业与职工在全面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在职代会上举行双方签字仪式。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的落实,对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落实职工董事、监事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骨干作用,交运集团确定企业工会以社团法人身份和职工持股会形式向企业出资,持有集团62.5%的股份,处于控股地位,职工不仅是企业劳动的主人,也是企业资产的主人。按照出资比例,安排进入集团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人员。在集团9人的董事会中有5名职工董事、5人监事会中有2名职工监事,他们和其他董事、监事有同等权利,代表职工从源头开始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全过程,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正确协调劳动关系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健全制度,规范利益关系

为了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交运集团在健全和落实企务公开制度以及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制度上狠下了功夫。一方面,充分发挥企务公开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桥梁作用,把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企务公开的重点,制定了《企务公开实施办法》,将职工收入、“四考”结果、评先树优、入党提干、招工评聘、财务审计、公务用车、业务招待、工程招标、物资采购、规章制度、重大决策等近20个方面,确定为企务公开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定期向职工公开,并且引入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用于企务公开工作,使企务公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前,在交运集团,企务公开已成为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理顺职工情绪的渠道、消除职工疑虑的途径、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方。另一方面,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在上级工会组织的帮助指导下,从开始,交运集团在全省交通系统和全市率先建立了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法人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制度,对职工劳动权益和收入分配权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范。自实行这项制度以来,交运集团已经两次签订集体合同、5次签订工资集体协议,职工工资下保底、上不封顶,与效益同步年年有增长,职工各项待遇落实,从未出现过拖欠职工工资问题。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计生、社会统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企业全部按国家规定及时足额交纳。工资分配向创利型、品牌型、技能型岗位倾斜,职工不但参加劳动分配还按资金、技术、管理及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参与效益分配,最近,交运集团又就女职工特殊权益劳动保护问题签订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这些集体合同的实行,有效地保障了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及时调整和规范了劳动关系,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关爱到位,体现企业温暖

为了营造“企 业发展我发展,我与企业共兴衰”的良好环境,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交运集团逐步形成了“三个负责”(对股东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把交运建设得更强大、更文明、更和谐的战略目标,同时,把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职工工作有岗位、工资有保障、住房有保证、困难有救助;就餐有职工食堂、冬有取暖设备、夏有防暑措施、职工文化娱乐有活动场所”的“双四有”,作为维护职工利益的具体要求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基本内容,把对职工的关爱之心真正落到实处,使企业和谐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具体讲,我们做到了五点:

一是确保每个职工有工作岗位与合理收入。在坚持实行对个人严格“考核、考勤、考评、考试”的末位淘汰制的同时,交运集团对因此下岗的职工实行企业内部转岗培训、二次分流的政策,为职工创造就业岗位,提供重新就业的机会。近几年,企业共安置再就业职工200余人。每年增加工作岗位几十个,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到14560元,职工家庭住房条件全部得到了改善。

二是确保每个职工有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条件。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重于泰山的位置,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责任制,坚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环境卫生、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预防安全事故。几年来,企业四项安全生产指标一直控制省定标准之内。

三是确保每个职工享有教育培训、发展提高的权利。为了提高职工劳动技能,集团公司专门设立60万元的培训基金,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经常安排二十四分之一员工处于培训状态,实施在岗或脱产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企业广泛开展“三金”(金点子、金要领、金搭档)“四技”(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协作、技术创新)活动以及“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素质提升活动,培养知识型、专业型、复合型员工;开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和安全质量的劳动竞赛;开展技术比武活动,评聘高级技工和技师,按技术等级发给津贴,尊重知识和人才,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建设知识型职工队伍,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确保对每个困难家庭实行救助帮扶。交运集团设立了60万元困难救助金,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由工会定期研究救济;建立职工大病医疗互助金,职工遇有大病时,除社会医疗保险报销部分费用外,企业对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再按比例救济,年内一次最高额可达3万元;集中部分留用党费和党员捐款设立党员困难救助金,对困难的党员实施救助。,企业共救助各种原因造成困难的职工116人次,发放救济金20余万元。救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17人次2万余元,救助困难党员10余人次1万余元,医疗互助救济140余人共21万余元。

五是确保让每个员工时时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交运集团制定了《关爱员工条例》,规定职工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家庭困难,组织必须派人访问,并带去不同数额的慰问金;关心离退休职工和遗属,为70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过生日,为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200元健康补助,增加独生子女入托补助,每年为部分职工进行健康查体,组织外出参观旅游。每年拿出资金建设改善职工食堂、职工浴室、职工宿舍、职工文化室等等,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职工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不断提高的需求。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对职工的尊重,对职工劳动和贡献的回报奖励。企业关爱之情,温暖了职工的心,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

四、完善机制,促进动态和谐

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为此,交运集团下大力健全和完善了三个机制:一是完善调解机制。建立了两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会主席担任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有关行政处室负责人参加;基层班组由工会小组长担任调解员。当发生劳动纠纷和争议时,各方主动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及时把劳动争议和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矛盾激化和群体事件。多年来,由于各方工作到位,企业没有因劳动关系矛盾发生一起严重事故,没有职工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没有重大治安事件。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3)

构建和谐企业,是促进企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保证。而构建和谐企业,至关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因而,交运集团通过召开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党政工联席会、职工代表会等各种会议,统一领导层的思想认识,确立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把职工放在主人翁地位、始终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间的关系”的企业发展理念,提出了“三个始终不变”(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始终不变,充分尊重职工利益的原则始终不变,科学、合理、及时地协调出资人利益和劳动者利益关系的要求始终不变),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入手,切实加强了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目标责任体系。集团公司和基层单位分别成立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工会、劳人、安全、法制的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在工会下设了办公室,建立了季度例会制度,制定了《集团公司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意见》,明确了考核标准,细化了实施措施。并按照 “以人为本、利益兼顾、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要求,把建设“和谐交运”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双四有”(职工有岗位、有工资、有住房、困难有救助;就餐有职工食堂、冬有取暖设备、夏有防暑措施、文化娱乐有活动场所)”确定为具体目标,列入了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与生产经营任务指标同时布置、同时考核、同时奖惩,切实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二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股东会新的权利机构条件下,交运集团继续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协调劳动关系的主渠道作用,对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特别是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均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企业改制时,改制方案、程序、职工劳动关系转换、经济补偿计划,以及企业《员工管理条例》、《劳动纪律条例》、《职工奖惩办法》、《安全保卫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广泛征求了职工群众的意见,最终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才实施。企业与职工在全面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在职代会上举行双方签字仪式。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的落实,对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落实职工董事、监事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骨干作用,交运集团确定企业工会以社团法人身份和职工持股会形式向企业出资,持有集团62.5%的股份,处于控股地位,职工不仅是企业劳动的主人,也是企业资产的主人。按照出资比例,安排进入集团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人员。在集团9人的董事会中有5名职工董事、5人监事会中有2名职工监事,他们和其他董事、监事有同等权利,代表职工从源头开始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全过程,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正确协调劳动关系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健全制度,规范利益关系

为了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交运集团在健全和落实企务公开制度以及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制度上狠下了功夫。一方面,充分发挥企务公开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桥梁作用,把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企务公开的重点,制定了《企务公开实施办法》,将职工收入、“四考”结果、评先树优、入党提干、招工评聘、财务审计、公务用车、业务招待、工程招标、物资采购、规章制度、重大决策等近20个方面,确定为企务公开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定期向职工公开,并且引入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用于企务公开工作,使企务公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前,在交运集团,企务公开已成为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理顺职工情绪的渠道、消除职工疑虑的途径、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方。另一方面,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在上级工会组织的帮助指导下,从开始,交运集团在全省交通系统和全市率先建立了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法人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制度,对职工劳动权益和收入分配权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范。自实行这项制度以来,交运集团已经两次签订集体合同、5次签订工资集体协议,职工工资下保底、上不封顶,与效益同步年年有增长,职工各项待遇落实,从未出现过拖欠职工工资问题。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计生、社会统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企业全部按国家规定及时足额交纳。工资分配向创利型、品牌型、技能型岗位倾斜,职工不但参加劳动分配还按资金、技术、管理及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参与效益分配,最近,交运集团又就女职工特殊权益劳动保护问题签订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这些集体合同的实行,有效地保障了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及时调整和规范了劳动关系,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关爱到位,体现企业温暖

为了营造“企 业发展我发展,我与企业共兴衰”的良好环境,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交运集团逐步形成了“三个负责”(对股东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把交运建设得更强大、更文明、更和谐的战略目标,同时,把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职工工作有岗位、工资有保障、住房有保证、困难有救助;就餐有职工食堂、冬有取暖设备、夏有防暑措施、职工文化娱乐有活动场所”的“双四有”,作为维护职工利益的具体要求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基本内容,把对职工的关爱之心真正落到实处,使企业和谐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具体讲,我们做到了五点:

一是确保每个职工有工作岗位与合理收入。在坚持实行对个人严格“考核、考勤、考评、考试”的末位淘汰制的同时,交运集团对因此下岗的职工实行企业内部转岗培训、二次分流的政策,为职工创造就业岗位,提供重新就业的机会。近几年,企业共安置再就业职工200余人。每年增加工作岗位几十个,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到14560元,职工家庭住房条件全部得到了改善。

二是确保每个职工有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条件。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重于泰山的位置,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责任制,坚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环境卫生、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预防安全事故。几年来,企业四项安全生产指标一直控制省定标准之内。

三是确保每个职工享有教育培训、发展提高的权利。为了提高职工劳动技能,集团公司专门设立60万元的培训基金,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经常安排二十四分之一员工处于培训状态,实施在岗或脱产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企业广泛开展“三金”(金点子、金要领、金搭档)“四技”(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协作、技术创新)活动以及“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素质提升活动,培养知识型、专业型、复合型员工;开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和安全质量的劳动竞赛;开展技术比武活动,评聘高级技工和技师,按技术等级发给津贴,尊重知识和人才,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建设知识型职工队伍,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确保对每个困难家庭实行救助帮扶。交运集团设立了60万元困难救助金,对生活困难的职工由工会定期研究救济;建立职工大病医疗互助金,职工遇有大病时,除社会医疗保险报销部分费用外,企业对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再按比例救济,年内一次最高额可达3万元;集中部分留用党费和党员捐款设立党员困难救助金,对困难的党员实施救助。,企业共救助各种原因造成困难的职工116人次,发放救济金20余万元。救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17人次2万余元,救助困难党员10余人次1万余元,医疗互助救济140余人共21万余元。

五是确保让每个员工时时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交运集团制定了《关爱员工条例》,规定职工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家庭困难,组织必须派人访问,并带去不同数额的慰问金;关心离退休职工和遗属,为70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过生日,为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200元健康补助,增加独生子女入托补助,每年为部分职工进行健康查体,组织外出参观旅游。每年拿出资金建设改善职工食堂、职工浴室、职工宿舍、职工文化室等等,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职工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不断提高的需求。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对职工的尊重,对职工劳动和贡献的回报奖励。企业关爱之情,温暖了职工的心,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

四、完善机制,促进动态和谐

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为此,交运集团下大力健全和完善了三个机制:一是完善调解机制。建立了两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会主席担任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有关行政处室负责人参加;基层班组由工会小组长担任调解员。当发生劳动纠纷和争议时,各方主动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及时把劳动争议和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矛盾激化和。多年来,由于各方工作到位,企业没有因劳动关系矛盾发生一起严重事故,没有职工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没有重大治安事件。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4)

二、目标任务

将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延伸到乡(镇、街)和社区。完成4项任务:组建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组织体系,实现一个目标:以乡(镇、街)和社区劳动保证工作平台为依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扩建劳动保证监察组织网络,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适时维护;创建劳动关系台帐和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劳动关系基础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构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三、方法步骤

推进工作从年月日开始。共分为准备启动、组织实施、总结验收三个阶段。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制定方案细则。各乡(镇、街)和社区要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目标任务。

2.进行动员部署。7月6日召开全市启动大会。

(二)组织实施阶段

1.配备专职人员。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内容新。目前劳动保证工作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将推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各乡(镇、街)和社区劳动保证机构现有人员中,各选配56名素质高、业务熟的人员,专门负责推进工作,其他人员予以配合。

2.组织岗前培训。每个乡(镇、街)聘2名兼职劳动保证监察员。进行一次劳动保证业务知识全面培训,经考试合格者,分别聘为兼职劳动保证监察员和劳动保证法律监督员,并分别颁发证书。

3.建立备案制度。依照省全面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总体要求。建立劳动用工备案管理制度。

4.开展全面调查。社区劳动保证协理员要对辖区内所有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逐一采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情况信息,并录入微机建立台帐。

5.组建协调机构。乡(镇、街)组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

6.建立监察网络。将劳动保证监察工作延伸到乡(镇、街)和社区。建立检查、监督、指导、处分的完整工作体系。

7.分步专项治理。各乡(镇、街)和社区要根据调查统计的汇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按专项、分步骤提出治理意见,逐级上报劳动保证监察部门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与市劳动保证监察大队联动,统一进行专项整治。

(三)验收阶段

1.检查分析。要组织所辖区进行自查,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找出劳动关系和睦谐的具体成因,并对加强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和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等,向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全面总结推进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工作总结演讲,上报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2.联合检查。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各乡(镇、街)和社区推进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依照目标要求量化评比,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适时召开大会对全市推进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推进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先进典型进行总结惩处。

四、组织领导

成立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成员: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局长,市经济局副局长,市总工会副主席,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市地税局副局长,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副局长,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副局长。

由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市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副局长、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副局长王担任。办公室成员有:市劳动保证局机关各科室、市就业服务局、市医保中心、市劳动保证监察大队、市经济局创新服务科、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科、市地税局政策法规处。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

一是时间紧,这次推进工作。省和市要求我月底前完成,需要我集中精力加快推进。二是任务重,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延伸,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进一步明确任务抓紧落实。三是意义大,这次推进工作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我高度重视。为此,各乡(镇、街)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乡(镇、街)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布置任务,要量化责任考核指标,任务分解到人,高标准地完成任务。

(二)加强指导。

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各乡(镇、街)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召开分析会,解决疑难问题。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特别是要深入问题较集中、困难较大的单位面对面指导,全力抓好基础调查工作、掌握用人单位基础信息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用工不办理备案的问题、用工不签劳动合同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加强督导。

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推进工作进展较慢、动作缓慢的乡(镇、街)和社区进行督查、督办,对督查后工作改进不大或仍没有进展的要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对工作扎实、效果突出的要予以表扬。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5)

今年是我市实施,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省、市、区劳模评选表彰年。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充分展示我市劳动者在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佛山中的光辉业绩,进一步激发劳动者干事创业的热情,市总工会决定在“五一”前后,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五一”节系列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今年庆祝活动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评选表彰劳模为契机,在全市开展以“魅力佛山、时代栋梁”为主题的庆祝“五一”系列活动。通过多种文化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展示当代劳模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激发劳动者在我市“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佛山做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内容 (一)举办庆“五一”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时代栋梁》mtv首映礼。拟于4月中旬,与市电视台、电台和佛山日报等新闻媒体合作,联合举行庆“五一”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热情歌颂我市各行业劳动者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谐佛山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以《时代栋梁》歌曲烘托劳模精神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职工文化素养,激发广大职工投身“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热情。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市电视台和电合主办。 (二)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拟于4月底前,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市劳模表彰大会。对课件下载佛山市2006年劳动模范、先进劳动者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通过表彰活动,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赶先进的热潮;二是举办慰问劳模招待会。组织今年我市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模和先进劳动者、先进单位代表参加招待会;三是开展“劳动模范林”植树主题活动。结合今年我市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组织今年我市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模,开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义务植树劳动模范主题林”植树活动。通过活动影响和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全社会形成关注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五一”万人长跑活动。拟于4月底,举办以“时代栋梁、精彩省运、绿色家园”为主题的“五一”万人长跑活动。通过市区互动、五区联动的形式,以开展长跑活动为主,结合开展步行、登山等活动方式,大力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切实举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以实际行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努力在全市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此项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和市体育局联合主办,各区协办。 (四)开展服务外来工专题系列活动。一是拟于4月底,举办“佛山市外来员工服务中心”挂牌仪式暨服务外来员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开展服务外来工系列活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书;举行免费旅游保险和法律咨询、会员优惠卡等多项外来员工庆“五课件下载一”欢乐日活动;推出300个三包工作岗位活动;举办职工权益论坛。二是拟于5月份开展“外来员工本地想(lang)”有奖征文活动、“外来员工亲情房活动”和征集外来员工维权案件活动。通过上述各项活动,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关爱外来员工、服务外来工,展现工会活力,共同建设和谐佛山的良好氛围。此项活动主要由市总工会主办,与电台和《打工族》互动合作。 (五)开展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总结暨评选表彰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活动。拟于“五一”前,一是召开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总结推广会议,交流前一阶段试点单位在开展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中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在全市表彰100个先进职工之家、100名优秀工会工作者、100名支持工会工作优秀党政领导(经营者)和优秀员工、十佳工会主席、十佳外来工。通过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推动建家活动向前发展,激发基层工会活力,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佛山中的重要作用。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主办,五区总工会协办。 (六)召开佛山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现场会暨工会维权工作座谈会。拟于4月中旬通过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的方式,总结推广部分区、镇(街道)在开展帮扶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动全市各级帮扶中心努力打造帮扶工作品牌。同时,对今年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会维权工作。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主办,五区总工会协办。 (七)组织开展系列体育竞赛活动。拟于4月,在市直机关中组织开展以“庆五一、迎省运、增活力、促和谐”为主题的系列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机关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排头兵实践活动及和谐机关建设。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委联合举办。

(八)开展庆祝“五一”系列活动的宣传。庆祝“五一”活动期间,通过佛山日报社开辟“走近劳模”专栏,宣传劳模事迹;通过佛山电台对当天活动进行报道,在“早安佛山”、“相聚在他乡”栏目专访外来工劳模、重点工程建设者代表;制作公益宣传资料,在活动前十天及活动当天持续报道;通过佛山电视台,在《佛山新闻》专栏跟踪报道活动当天情况,开辟《时代栋梁、竞展风流》专栏,系列报道劳模事迹,在《飞鸿茶居》访谈劳模。另外,制作劳模事迹展板展示,利用市总工会网站、简报开设专栏,对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报道。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与省市新闻媒体合作。 三、活动要求(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好庆祝“五一”系列活动,是我市各级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区总工会一方面要按照市总各项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求积极配合做好全市性的庆祝活动;另一方面,各区、镇(街道)总工会要结合实际,利用本地区文化活动场地,举办大型节日庆祝活动,市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积极争取行政支持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活动要面向一线职工群众,结合企业文化活动,不拘一格地创新形式,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 (二)突出主题,务求实效。 各级工会在今年的庆祝“五一”活动中要突出以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宣传广大劳动者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伟大作用和光辉业绩,大力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课件下载模、崇尚劳模”的社会氛围,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时代新风。同时,要将开展庆祝“五一”系列活动与开展工会维权主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开展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通过开展关爱职工尤其是为外来员工办好事实事的活动,扩大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为使庆祝“五一”职工群众系列活动及时、深入地向社会宣传、扩大影响,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共同营造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认真做好系列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四)做好总结,及时上报。各区总工会在“五一”节后,要把节日各项活动情况加以收集整理、做好总结,于五月二十日前书面上报市总工会办公室。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6)

二、目标任务

将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延伸到街、乡(镇)和社区。做到一个明确”四个建立”即:明确街、乡)镇和社区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中的基本职能。建立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组织体系,实现一个目标。以街、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依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适时维护;建立劳动关系台帐和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劳动关系基础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三、方法步骤

推进工作从年月日开始。共分为准备启动、组织实施、总结验收三个阶段。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制定工作方案。街、乡(镇)要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目标任务。

2进行动员部署。月日召开全区启动大会。

(二)组织实施阶段

1配备专职人员。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街、乡(镇)及社区要按照区里统一要求,目前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将推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各街、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现有人员中选配1名素质高、业务熟的人员,专门负责推进工作,其他人员予以配合。

2组织岗前培训。每个街、乡(镇)聘2名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经考试合格者分别聘为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并分别颁发证书。

3建立备案制度。按照省、市全面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劳动用工备案,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

4开展全面调查。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要对辖区内所有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逐一采集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信息,并录入微机建立台帐。

5组建协调机构。街、乡(镇)组建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社区组建劳动关系协调小组。

6扩建监察网络。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延伸到街、乡(镇)和社区。建立一个检查、监督、指导的完整工作体系。

7分步专项治理。各街、乡(镇)和社区要根据调查统计的汇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按专项、分步骤提出治理意见,逐级上报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统一进行专项整治。

(三)验收阶段

1检查分析。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找出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具体成因,并对加强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和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等,向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全面总结推进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工作总结报告,上报区推进领导小组。

2联合检查。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各街、镇(乡)推进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按照目标要求量化评比,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适时召开全区推进工作情况总结大会,对推进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先进典型进行总结表彰。

四、组织领导

区成立以区劳动保障局局长为组长,为加强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区总工会副主席,区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区民政局副局长,区工商局副局长,区地税局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由区劳动保障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包括:区劳动保障局各科室,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劳动保障局。区就业服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会、区中小企业局、区民政局、区工商局、区地税局相关科室。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

一是时间紧,这次推进工作。国家和省市要求我月底前完成,需要我集中精力加快推进。二是任务重,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延伸,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进一步明确任务抓紧落实。三是意义大,这次推进工作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我高度重视。为此,各街、乡(镇)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开展工作过程中,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亲自组织、部署任务,要量化责任考核指标,任务分解到人,高标准地完成任务。

(二)加强指导。

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各街、乡(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召开分析会,解决疑难问题。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特别是要深入问题较集中、困难较大的社区面对面的指导,全力抓好基础调查工作,掌握用人单位基础信息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用工不办理备案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重点解决用工不签劳动合同的问题,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加强督导。

对推进工作进展较慢、动作迟缓的社区要进行督查、督办,各街、乡(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督导工作。对督查后工作改进不大或仍没有进展的要在全区进行通报批评,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扬。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7)

一、活动主题

今年庆祝活动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评选表彰劳模为契机,在全市开展以“魅力佛山、时代栋梁”为主题的庆祝“五一”系列活动。通过多种文化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唱响时代主旋律,展示当代劳模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激发劳动者在我市“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佛山做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内容

(一)举办庆“五一”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时代栋梁》MTV首映礼。拟于4月中旬,与市电视台、电台和佛山日报等新闻媒体合作,联合举行庆“五一”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热情歌颂我市各行业劳动者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谐佛山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以《时代栋梁》歌曲烘托劳模精神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职工文化素养,激发广大职工投身“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热情。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市电视台和电合主办。

(二)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拟于4月底前,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市劳模表彰大会。对佛山市2006年劳动模范、先进劳动者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通过表彰活动,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赶先进的热潮;二是举办慰问劳模招待会。组织今年我市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模和先进劳动者、先进单位代表参加招待会;三是开展“劳动模范林”植树主题活动。结合今年我市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组织今年我市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模,开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义务植树劳动模范主题林”植树活动。通过活动影响和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全社会形成关注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三)开展“五一”万人长跑活动。拟于4月底,举办以“时代栋梁、精彩省运、绿色家园”为主题的“五一”万人长跑活动。通过市区互动、五区联动的形式,以开展长跑活动为主,结合开展步行、登山等活动方式,大力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切实举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以实际行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努力在全市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此项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和市体育局联合主办,各区协办。

(四)开展服务外来工专题系列活动。一是拟于4月底,举办“佛山市外来员工服务中心”挂牌仪式暨服务外来员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开展服务外来工系列活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书;举行免费旅游保险和法律咨询、会员优惠卡等多项外来员工庆“五一”欢乐日活动;推出300个三包工作岗位活动;举办职工权益论坛。二是拟于5月份开展“外来员工本地想(LANG)”有奖征文活动、“外来员工亲情房活动”和征集外来员工维权案件活动。通过上述各项活动,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关爱外来员工、服务外来工,展现工会活力,共同建设和谐佛山的良好氛围。此项活动主要由市总工会主办,与电台和《打工族》互动合作。

(五)开展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总结暨评选表彰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活动。拟于“五一”前,一是召开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总结推广会议,交流前一阶段试点单位在开展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中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在全市表彰100个先进职工之家、100名优秀工会工作者、100名支持工会工作优秀党政领导(经营者)和优秀员工、十佳工会主席、十佳外来工。通过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推动建家活动向前发展,激发基层工会活力,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佛山中的重要作用。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主办,五区总工会协办。

(六)召开佛山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现场会暨工会维权工作座谈会。拟于4月中旬通过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的方式,总结推广部分区、镇(街道)在开展帮扶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动全市各级帮扶中心努力打造帮扶工作品牌。同时,对今年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会维权工作。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主办,五区总工会协办。

(七)组织开展系列体育竞赛活动。拟于4月,在市直机关中组织开展以“庆五一、迎省运、增活力、促和谐”为主题的系列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机关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排头兵实践活动及和谐机关建设。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委联合举办。

(八)开展庆祝“五一”系列活动的宣传。庆祝“五一”活动期间,通过佛山日报社开辟“走近劳模”专栏,宣传劳模事迹;通过佛山电台对当天活动进行报道,在“早安佛山”、“相聚在他乡”栏目专访外来工劳模、重点工程建设者代表;制作公益宣传资料,在活动前十天及活动当天持续报道;通过佛山电视台,在《佛山新闻》专栏跟踪报道活动当天情况,开辟《时代栋梁、竞展风流》专栏,系列报道劳模事迹,在《飞鸿茶居》访谈劳模。另外,制作劳模事迹展板展示,利用市总工会网站、简报开设专栏,对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报道。此项活动由市总工会与省市新闻媒体合作。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好庆祝“五一”系列活动,是我市各级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区总工会一方面要按照市总各项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要求积极配合做好全市性的庆祝活动;另一方面,各区、镇(街道)总工会要结合实际,利用本地区文化活动场地,举办大型节日庆祝活动,市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积极争取行政支持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活动要面向一线职工群众,结合企业文化活动,不拘一格地创新形式,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8)

几年来,区总工会充分认识到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从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入手,把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去年区委十届54次常委会上,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刘凯书记亲自进行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区委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总工会主席、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和区总工会、区人社局、区工商联等6个区直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新抚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街道积极行动起来,普遍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创建活动形成了领导重视、认识统一、部门联动、上下共创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结合实际,突出创建活动的重点

去年下半年在全区印发了《新抚区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意见》和《新抚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三年实施方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为重点,推动企业依法完善经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健全诚信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坚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区总工会积极探索创建活动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决定先由规模企业开始,再向中小企业过渡,逐步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第一年有55家规模企业参与了创建活动,规模企业参与率达到65%,今年有90%以上的规模企业参与了创建活动,通过“量”的不断扩大,推动“质”的不断提升;在步骤上,则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由各基层工会根据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制订创建活动具体方案,分步组织实施,力求做到推进一批、见效一批,逐步推动企业全面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第二,坚持注重实效,促进发展。开展创建活动的目的是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落实到具体企业,创建活动则必须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出发点,才能使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在创建内容上,突出把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

三、治建并举,着力构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

开展创建活动一年多来,区总工会一方面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入手,认真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从建立长效机制着眼,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和发展权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第一,健全协商调处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我们坚持把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切实维护职工经济权益,有效巩固了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规范企业用工,协调各方利益。二是完善三方协调机制。三是依法落实职工的劳动保障权益。重点落实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

第二,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突出维护职工的政治权益。我们坚持把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保证,通过强化民主管理,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一是深化职代会制度。二是加强了厂务公开工作。区总工会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年初基层工会的目标考核中,做到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检查、考核;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与争先创优活动结合起来,纳入企业目标管理,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促进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9)

一、问题提出

劳动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与劳动相关的那一部分生产关系,因此劳动关系的状态决定着全部社会体系的状态,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则整个社会和谐就有了重要基础。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也在骤然上升,如2001年一2005年仅广州市两级法院审结的劳动争议案件就达34775件,年均量是1997年的16倍。劳动争议的高发率和所引发极端事件的产生已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给中国现代化进程及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有关劳动关系的研究虽然在国外已有丰硕成果,但大量的比较劳动关系文献指出,由于国家独特制度因素的影响,国家之间劳动关系仍然存在相当大且持续性的差异(Katz & Darbishire,2000)。虽已有学者对中国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到底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管理与改善等问题进行过理论阐述,但多以阐释政府政策或典型个案列举为主,以企业员工为样本总体的大样本量化研究成果需进一步丰富。本研究将在文献研究、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测度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确定其解释变量,为企业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

二、和谐企业劳动关系测度的理论意义与影响变量选择

(一)企业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有多种称谓,如劳资关系(Labor Capital Re.1ations)、劳使关系、劳雇关系(Employment Relations)、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等。一般来说,劳资关系、劳雇关系是指私有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反映的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劳使关系是日本人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使用的称谓;西方教科书中经常使用的产业关系概念,足指产业经济中的雇佣关系,其涵义的中心内容涉及与雇佣关系相关的所有方面:个人、企业和社会,即小仪包括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包括从企业和社会角度而言的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同时还包括从企业角度而言的员工管理(M.H.Sand-ver,1987)。劳动关系的定义也表述不一,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抽象劳动关系,二是具体劳动关系抽象的劳动关系是指I一劳动相关的那一部分生产关系;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由于具体的劳动关系相对于抽象的劳动关系来说,具有可操作性、且能较好地符合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现实的特点,因此本研究所涉及劳动关系(Labor Relations)概念指的是具体的劳动关系,即企业劳动关系是指企业劳动力使用者或雇主与企业劳动者或雇员住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其中企业劳动力使用者是指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即管理者、经营者。

(二)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含义与管理意义

基于企业劳动争议事件剧增的现实,企业劳动关系改善、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问题成为了劳动管理研究热点,中国学者们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含义与特征给予了各自的表述。陕西省总工会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课题组(2003)定义和谐劳动关系应该是劳资双方共谋发展的双赢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是矛盾协凋的依存关系;王贤森(2005)将有着企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依法协调、和睦相处、有序参与、公平正义、积极有为特征的劳动关系,称为和谐劳动关系。黄德明(2006)提出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在劳动关系上的体现,就是要让劳动者劳动更有尊严、生产更加安全、分配更加公平、生活更有保障。这些定义尽管措词不一,但却毫无例外地将和谐劳动关系理解为劳动关系运作的合作表现,所以本研究将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界定为企业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处理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所持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谋发展的态度和立场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Harry.C.Katz(1983)收集整理通用公司18个工厂1970年一1979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劳动关系和企业绩效之间具有很强的积极联系。Morris M.Kleiner(2002)收集美国一家制造企业从1974年一1991年劳动关系事件和企业绩效的基本数据,得出劳动关系和谐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强烈影响的结论;Jody Hofer Gittell(2004)在飞机制造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则以工作场所的氛围和谈判中的冲突作为劳动关系主要特征,指出工作场所氛围和谈判中的冲突比工会结构、政府管理和员工薪酬等因素对企业绩效具有更大影响;吴功德、黄攸立(2005)通过引入员工激励、员工能力和企业氛围等中介变量,劳动关系通过影响这些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企业整体绩效。孙丽君和陈莹(2007)调查了51家广州市企业劳动关系状况,验证了前人所得——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水平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的结论。

(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之影响变量选择

为了考察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劳动争议为企业劳动和谐性的观测点,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广州市区247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请其列举所在企业引起劳动争议事件的原因。经归纳整理,引起广州市区企业劳动关系冲突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劳动合同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健全。《劳动法》规定企业应与符合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标准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签订、执行劳动合同有利于保障职工的劳动标准法权益,避免劳动关系运作过程中的冲突,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合同签约率为83%,其中与外来工的劳动合同签约率只有45.5%,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纠纷占劳动争议总量的一半以上;企业与职工所签订劳动合同的内容常有违法之处,并且不全面执行已签订了的劳动合同,如肆意延长试用期、压低试用期工资、无偿超时工作的情况较为普遍;64.36%的样本企业曾经因不依照国家法规安置被辞退员工而发生劳动关系纠纷。

2.职工权益难以维护。工资福利通常是企、职工权益的基本体现,也是其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它直接关系到职工生理需求的满足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职工的劳动行为,绩效工资与雇员生产率关系密切,也同样影响劳资之间的合作关系(Lazear,2000)。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32.4%样本企业的劳动争议事件与工资水平低、拖欠、不支付加班费、用人单位不缴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有关,而且近年来因企业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足支付工伤赔偿、不提供《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该享受的社会保障权、不响应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等,使劳动者按劳动法标准权益得不到保证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

3.企业内工会组织缺位。总工会在法律上是全体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企业工会组织是本企业范围内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如果企业内部没有组建工会或工会组织制衡乏力,形成“强资本、弱劳工”的劳资博弈格局,企业一方没有工会组织作为集体谈判对手,集体合同的制定就难以依照民主程序充分平等协商,职工也没有话语权,从而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本研究调查样本企业中的28.7%没有建立工会组织;30.6%的企业工会组织没有真正履行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责;30.7%的企业没有监督组织、调解组织;32.7%的企业没有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或其他民主制度。企业内工会组织的缺位,使其能够为工人发出的“声音”极其微弱,由此,劳动者争取劳动法基准性标准以上利益的诉求所引发的劳动争议事件也被调查对象列为引发劳动争议的重要事件。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的归纳,本研究将劳动关系运作过程中与劳动争议事件密切相关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健全与执行、职工权益维护、企业内工会组织缺位三个因素作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解释变量,并假设:和谐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制度的健全与履行、职工权益维护、企业内工会组织缺位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劳动合同制度的健全与履行、职工权益维护、企业内工会组织缺位都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将和谐劳动关系(HLR)作为被解释变量,劳动合同制度(Contract)、职工权益维护(Right)、企业工会组织(Union)解释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见方程(1)。

三、问卷的设计和评估

本研究以上述调查结果为依据,参考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布的八条和谐劳动关系衡量标准、辽宁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审标准、广州市企业和谐劳动关系“2006金秋行动”劳动保障监察内容、孙丽君和陈莹(2007)在广州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对绩效的影响研究中所开发问卷中的和谐劳动关系子量表,编制、形成本研究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问卷(HLRQ)。HLRQ共有23个题项,以李克特5等级测度对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评价。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确定、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相应赋值为5、4、3、2、1。

为检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与2007年7月以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在职业余本科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预调查。共发出问卷174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本研究SPSS13.0进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检验量表信度(见表1)。本研究各量表的一致性系数皆在0.914~0.779,总量表的系数值达0.952,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信度系数达到0.70以上即可接受,本研究编制的HLRQ问卷信度很好。

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检验效标关联效度来进行。以“我认为本企业劳动关系是和谐的”作为效标问题,请调查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HLRQ问卷测度结果得相关系数为0.89,表明HLRQ问卷项目确实是本研究所要测的内容,测量结果具有有效性。

四、研究数据采集及统计分析

(一)研究数据采集

本研究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了分别在广州市区不同行业、性质、规模企业中工作的1200名职工,通过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9.33%。样本基本构成信息见表2。本研究样本构成与总体近似,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为考察广州市区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确定与劳动合同制度的健全与执行、职工权益维护、企业工会组织缺位是否对广州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有影响作用,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见表3、表4和表5。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均值为3.65(Std.D=0.75),略高于五等级的中间值,介于“不确定与比较满意”之间,企业内工会组织因素均值最低,M=3.1279(Std.D=1.07),职工权益维护因素评价最高,M=3.82(std.D=0.74),劳动合同制度因素均值介于中间,M=3,66(Std.D=0.88)。

因此,样本对所在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的评价不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制度、职工权益维护、企业内工会组织三个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HLR)作为被解释变量,劳动合同制度(Contract)、职工权益维护(Right)、企业内工会组织(Union)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的判定系数接近1,说明样本回归模型的拟合优

度很高,而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E+007,相伴概率值P<0.000,表示可以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模型中所有解释变量都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最终形成的回归方程为:

其意义在于:劳动合同制度健全与执行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会使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平均增加0.304个单位;职工权益保障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平均提高0.522个单位;企业内工会组织职责到位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平均提高0.174个单位。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劳动合同制度健全与执行、职工权益维护、企业内工会组织三个因素都与广州市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并且对企业劳动关系运行中的和谐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劳动合同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员工权益的维护、企业内工会组织履行职责是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三个影响因素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变动幅度最大的是职工权益维护因素(B=0.522),其次为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健全与执行因素(B=0.304),本研究假设得以完全支持。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样本对所在企业的劳动合同制度健全与执行、职工权益维护保障、企业内工会组织职责到位程度评价均值水平都刚刚超过五等级量表的中间等级3、且低于4,表明广州市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不高。

为此,本研究认为,进一步改善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性、保障现代化建设正常运行的措施有三:

(一)政府干预、保护、支持职工维护权益

尽管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劳动关系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自主协调为主,但在目前法制不完善的社会发展阶段,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与保障对政府有效的行政干预仍有着一定的依赖和期待,国家干预责任部门在劳动关系运行中有效实现对用人单位的服务管理和制约,保护支持职工利益诉求、约束企业逐利行为,对扶助劳动者群体维护其合法权益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改善劳动者劳动关系和谐性的认知与评价。

(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企业用工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10)

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向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提出了如下问题:(1)具体劳动过程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属于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2)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交换形式,具体地说,市场经济体制反映的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产关系?(3)生产组织形式、产品交换形式和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如何的,它们怎样有机结合成统一的生产关系体系?显然要回答改革实践提出的这些理论问题,首先必须对传统生产关系理论的历史局限性进行分析。

1

传统生产关系理论主要指的是以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分析为经典所形成的观点。它通过哲学教科书的系统阐述和哲学工作者的广泛宣传,已变为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成为学术界的共同概念。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把生产关系界定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在分析生产关系的内容构成时,提出了“四环节说”和“三方面说”,以及把二者综合起来的“三层次说”。“四环节说”是把马克思分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转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当作构成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其实应当是生产关系存在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之中,至于存在于各个环节中的生产关系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恰恰是需要揭示和说明的。“三方面说”是斯大林所做的揭示和说明,他把生产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1](P594)。哲学教科书在系统阐述这个观点时,把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的“四环节说”与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说”综合在一起,把生产关系的内容构成表述为三个层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复杂体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从以上所陈述的观点可以看出,传统生产关系理论存在着两个局限性:第一,这种理论把生产关系仅仅理解为是一种物质利益分割关系,而排除了对其他关系的考虑,至少是忽视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所结成的其他社会性的物质关系。应当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革命为主要任务的历史阶段,把生产关系理解为物质利益分割关系不但是十分自然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以生产斗争为核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中,这种理论却陷入了解释困境,暴露出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例如,我们在农村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了“一大二公”的组织。对于这件事情传统生产关系理论的解释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使用土地的自,并把分配成果同自己的劳动直接挂钩,一句话就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只是最表层的解释,从深层看,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更适合以手工工具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力状况,也更适合那时中国多数农民个人的活动能力。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不仅指物质利益分割关系要适合,而且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也要适合。

第二,传统生产关系理论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看作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观点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是正确的:(1)把生产关系仅仅理解为物质利益分割关系,并且是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解释生产关系的内容时,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然是基础。(2)只有在同上层建筑的联系中,当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时,生产关系中的物质利益分割关系才被凸显出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才能被看作基础,由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只要改变一下上述条件,把生产组织形式、产品交换关系和物质利益分割关系都包含在生产关系范畴之中,并且在同生产力的联系中来考察生产关系体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未必就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正在改变着上述条件,它需要我们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个核心来重新思考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2

生产关系概念是由交往形式术语演变而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交往形式术语,并提出了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交往形式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在这部著作中,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但在表述这些基本思想时所使用的术语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含义比较宽泛,交往形式术语就是如此。因此,在他们后来进一步研究的著作中就很少使用交往形式术语,而在表达人们的物质交往关系时则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关系概念,并在使用生产关系概念时突出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由于生产关系概念在以后的解释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简单化,直到今天人们把生产关系等同于物质利益分割关系,这才产生了传统生产关系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解释的困难。

人类思想史证明,一个思想、一种理论一旦成熟就容易被教条化、简单化,思想只有在形成时期才具有无限发展的生命力,形成时期的思想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马克思的交往形式理论是正在形成中的生产关系理论,要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有必要重释马克思的交往形式理论,从理论渊源上来理解生产关系理论应有的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交往形式与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的发展”[4](P25)。分工一方面使人们处于利益对立状态,另一方面又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成为必要,利益的对立和交往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交往形式中,而且又不断产生这种交往形式。这种“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4](P41)。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交往形式实际指的是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可以称为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无论用什么术语表达,它反映的对象就是市民社会(经济社会),而实质只能是“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那么在生产力发展出现分工以后的历史阶段上,各个人之间的一切物质交往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依据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交往的中介物,可以把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的内容具体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以生产工具(物质生产工具)为中介的劳动能力交往;在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以劳动产品(物质劳动产品)为中介的社会需要交往;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以生产要素(物质生产要素)为中介的劳动交往。

3

首先是以生产工具为中介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能力交往。在这种交往关系中,个人是作为工具的使用者和支配者出现的,他之所以能够使用和支配工具,只是因为他具有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人的智能和体能。因此,在这种交往中,人与人进行物质交往的实际内容是因使用和支配工具所发生的劳动能力之间的交换。这种交往发生的范围是在“具体劳动”或“个别劳动”过程中,这是直接生产的过程,因而同生产力之间具有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既然这种交往是以生产工具为媒介的,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说是随着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劳动能力的交往和交往形式也必然会发生改变。

在以小生产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生产工具主要是手工工具,马克思把它称为“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4](P71),劳动者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是“作为生产工具而与现有的生产工具并列在一起”[4](P71),“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彼此还完全没有分开”[4](P72)。单独的个人“只要具有普通常识”就能够支配和使用工具完成具体劳动。每一个劳动者既是一个依靠体力活动使用工具的工具劳动者,又是一个依靠脑力活动支配工具,并使自身活动(活工具)和生产工具(死工具)相协调的管理劳动者。因此,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上,在具体劳动过程内部,“每个劳动者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凡是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都应当会做”[4](P58)。手工工具的经验技能性特点还没有产生出真正的分工,至多在不同的生产者之间存在一些简单的协作。在这种场合只要靠经验就可以协调大家的活动,管理活动还没有被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劳动。但这个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劳动还不是独立自主的活动,它受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支配,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属物,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者从生产过程的外部,即从政治上层对具体劳动过程和劳动者进行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在具体劳动过程的外部形成对立。政治权力对具体劳动过程的统治代替了管理。

在以大生产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生产工具成为机器,马克思把它称为“文明所产生的生产工具”[4](P71),这种工具使“各个个人必须聚集在一起”[4](P71),在同一时间内相互交换其活动。因此,在具体劳动过程内部,机器的应用使“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力之间实际上已经必须完成分工”[4](P72)。“机器是劳动工具的结合”[4](P71),它一方面要求把操作机器的人变为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按机器的构成把工人分解为从事不同岗位和不同工种的简单操作者,成为活的生产工具;另一方面又要求把按机器的性能和运转规律组织协调不同工序、不同岗位和不同工种的劳动者之间互换活动的工作交给脑力劳动者。因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个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段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2](P367)在手工工具生产中,劳动者是自己管理自己,在机器生产中,具体劳动过程内部分化出来专门从事管理活动的职能。这种职能最初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兼任,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管理就具有二重性质:“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2](P368)但进入20世纪之后,生产力发展使机器工具自动化和复杂化,从而使管理工作中的技术因素增加,使管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需要靠科学头脑指挥的专门职业,具体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转变为股东和股东大会的表决权,而把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交给了懂得经营的内行们——董事会和经理阶层。因为在现代生产活动中,“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3](P394)。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上,我们才能看到具体劳动过程成为独立自主的活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过程,这是社会直接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自己特殊的内容。

具体劳动过程的生产力表现为劳动生产效率,它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性能和工具劳动者的技能,当这两种工具分离时,这仅仅是抽象的可能的生产力,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实现二者结合的社会条件,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生产组织形式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外部条件,即在进行具体劳动之前就必须确定的前提条件,而生产组织形式则是内部条件,在整个具体劳动过程中始终必须依靠这个条件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因此,在具体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就表现为生产组织形式,这是由生产工具性能所决定的劳动者之间能力交换的产物,是他们之间的交往形式,是劳动者个人借以实现自己活动的社会形式。同时,这种生产关系(即生产组织形式)又是管理劳动者借以进行管理的手段,他们运用、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这种关系来维持生产过程的秩序,使生产过程能够顺利的正常进行。因此,具体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是生产工具和生产组织形式的矛盾。生产组织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工具的性能,这里说的生产工具包括使用工具的劳动者,他们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执行的是活的生产工具的职能。因此,“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行为或活动的关系”[4](P78)。生产组织形式必须和劳动者个人的劳动能力相适应,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

正是在上述层次的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他具体解释道:“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60年代我们在农村搞过“三自一包”,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农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证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即手工工具的性能和农民的劳动能力。后来在城市改革中,人们把这种承包制形式搬到企业生产中却遭到了普遍的失败,根本原因是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不适合大生产。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如果我们把生产关系仅仅理解为物质利益分割关系,那就必然会曲解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误以为不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行。因为具体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不同于作为制度内容的生产关系,这两个层次尽管有联系,但却不容混淆。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有些企业生产搞得好,有些企业生产搞得不好,关键的问题是管理,而管理的内容就是创造出更能适合生产工具性能和生产者的劳动能力,并使二者协调起来的生产组织形式。

4

其次是以劳动产品为中介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需要交往。在这种交往关系中,个人是作为劳动产品的所有者和交换者出现的。作为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他有权用自己的劳动产品进行交换。而他之所以成为交换者,是因为分工把他的劳动产品变为个别劳动的产品,生产发展又使他的需要成为社会性需要,即成为不断增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他只有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这种交往的社会条件是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而人与人交往的实际内容则是因占有和交换劳动产品而发生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发生的范围是在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它包含了所有具体劳动过程。不同的具体劳动通过劳动产品的联系构成了社会总体劳动。劳动产品的联系实际是以劳动产品为中介的人与人的社会需要交往,这种交往随着劳动产品的存在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在小生产阶段,具体劳动内部没有产生真正的分工,因而具体劳动之间也不存在真正的社会分工,它们之间缺乏经济联系,各自独立生产着自己的必需品,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产品这时以实物形态存在着。但是在整个社会内部却已发生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从事精神劳动的人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并脱离开物质劳动过程,他们把物质劳动的重担全部转嫁给体力劳动者。物质劳动就是具体劳动,这种劳动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但要维持劳动者的生存,而且还要养活脱离物质劳动的社会统治者。社会统治者和具体劳动者之间以劳动产品为媒介必须发生交往。但是这种交往不是以劳动产品的交换为基础,因为具体劳动还不是受法律保护的独立自主的活动,而是受生产资料占有者支配的活动,具体劳动者还不是为自己而生产,而是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为统治者、为自己的主人而生产。因而他们的劳动产品还不完全属于他们自己,他们还无权进行交换。社会的统治者根本就不劳动,他们没有什么劳动产品可以交换,在社会内部他们也不需要交换劳动产品,而是直接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进行剥夺,把具体劳动者的绝大部分劳动产品据为己有。这是以对劳动产品的掠夺为基础的交往。交往的实际内容只能是这样的社会需要:一方是统治者需要劳动产品,这是他们的物质需要;另一方是具体劳动者需要权力保护,这是他们的生存和进行具体劳动的安全需要,也是他们生存和劳动的社会条件。一切具体劳动都必须同社会统治权力进行交换,用他们劳动的产品换取对自己生命和劳动的权力保护,而社会的统治者则利用自己的权力来索取一切具体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供他们享受,并以此来巩固、维持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权力。因此,这种交往产生了社会统治者对具体劳动者的直接统治和剥削关系,产生了人身依赖关系,产生了权力经济(也叫自然经济),即依靠社会权力对经济活动的直接统治。

在以机器为代表的生产阶段,具体劳动内部产生了真正的分工,因而在具体劳动之间也发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具体劳动成为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活动,它们的劳动产品也以商品形态而存在。具体劳动之间必须进行产品交换才能进行再生产,而且具体劳动之间也能够进行产品交换。因为这个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劳动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独立自主的活动,生产资料所有者不是在具体劳动之外,从政治上利用统治权力支配劳动,而是在具体劳动内部利用经济力量支配着生产过程。生产资料所有者也就是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产品交换也就是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的交换,而且是平等的交换。交换的实际内容是他们之间的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是以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更丰富更全面的需要。要满足这样的社会需要,具体劳动的产品不但必须同一切其他具体劳动的产品之间发生交换,而且还必须同社会中非物质生产性的活动产品之间发生交换。这是一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把人类各个具体劳动在性质上的差别性消灭掉,抽象为在性质上相同的人类一般劳动。一切具体劳动只有在同其他活动的交往中转化为货币,即转化为人类一般劳动,才能成为社会总体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便是无效劳动。把各个具体劳动联合起来构成社会总体劳动的力量已不是外在的政治权力,而是内在的经济力量,即货币的力量,货币取代了已往的社会统治者成为新的权贵。版权所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以劳动产品为中介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需要交往产生了社会总体劳动,这是“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力量,即把各个具体劳动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扩大的生产力。当劳动产品以实物形态存在时,把各个具体劳动结合起来的力量是政权力量,这种结合是外在的结合,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扩大的生产力仅仅是量的扩大而无质的飞跃,把一万个小生产式的具体劳动结合起来仍然是小生产。但当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时,把各个具体劳动结合起来的力量就成为纯粹的经济力量,即货币的力量,货币从经济运动内部把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扩大的生产力就成为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样,我们从社会总体劳动范围来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会发现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力实际指的是社会总体劳动,即扩大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指的是把各个具体劳动结合为社会总体劳动的方式,即劳动产品所有者之间的交往形式。在大生产阶段,当劳动产品以商品形态存在时,劳动产品所有者之间必然发生的交往形式就是商品交换关系。

也正是在上述层次的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提出对证券、股市这些属于商品经济范畴的东西要坚决地试。因为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在劳动产品还只能以商品形态存在的情况下,要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就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关系,使具体劳动成为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活动。依靠货币的力量,运用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各个具体劳动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社会总体劳动。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交换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化和普遍化,它是在社会总体劳动范围内,以劳动产品为中介所产生的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需要交往的形式,它同物质利益分割关系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属于不同的层次。

5

最后是以生产要素为中介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往。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这是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其中生产资料是已往劳动的结果,是凝固化、物态化了的人类劳动,马克思把这称为“死劳动”。劳动者是从事现实劳动活动的人,因而被马克思称为“活劳动”。无论“死劳动”还是“活劳动”,都是人类劳动本身。以生产要素为媒介所发生的人与人的交往的实际内容就是劳动本身的交往,具体说就是“死劳动”和“活劳动”的交往,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成为具体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能力交往和社会总体劳动中的社会需要交往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5](P44)。

在原始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直接的结合。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才以它们的分离为前提,这种分离是由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由分工所导致的,“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4](P73)。在小生产阶段,由于分工还不发达,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还没有彻底分离,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同时也占有了劳动者(如奴隶制),或半占有劳动者(如封建制),劳动本身的交往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依靠政治统治力量强制性地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起来。只有“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个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一切制约性、一切片面性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有制和劳动”的时候[4](P72),“活劳动”与“死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才彻底发生分离并陷入对立,劳动本身的交往才成为必然,“如果二者缺一,交往就会停止”[4](P73)。这是只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具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形式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往产生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因而以它为中介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劳动交往及交往形式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演变。当劳动者被作为会说话的工具,而生产资料主要是奴隶时,就产生了奴隶制;当劳动者依附于土地,而土地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时,对土地的等级占有产生了封建等级所有制;当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而资本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时,对资本的占有产生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人与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必然是不同的,由此所决定的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也必然不同。因此,我们看到了私有制社会存在着奴隶和奴隶主、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存在着富人和穷人,不劳而食者和劳而无食者等社会矛盾现象。这些就是传统生产关系理论所反映的实际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生产关系理论着眼于以生产要素为中介的劳动交往形式问题,在这种交往形式中,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体现出来。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的分割关系。但是,物质利益在分割之前首先必须实现出来,或者创造出来。要创造出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人与人的合作。这里有两个层次的合作需要特别强调:最直接最基本的合作是在具体劳动过程中的合作,这种合作表现为以生产工具为中介的劳动能力的交往。通过这种交往使许多劳动者齐心协力使用工具生产出劳动产品;比较间接和复杂的合作是在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的合作,这种合作表现为以劳动产品为中介的社会需要交往。通过这种交往使不同的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转化为社会总体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劳动,或者成为人们物质利益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把具体劳动过程中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的产品交换形式也看作是生产关系,在这两种交往形式中,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是以劳动能力合作关系和社会需要合作关系表现出来的,它们实际反映了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把生产关系界定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利益关系,这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包括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合作关系和物质利益分割关系。也就是说这种物质利益关系本身也是人与人在生产中的矛盾关系,合作体现了人与人利益的统一,分割表现了人与人利益的对立。人们只有合作才能做为社会力量去改造自然界,创造出人们的物质利益。而物质利益只有通过分割才能落实到不同的社会集团,最终成为个人的消费品。在物质利益合作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合作关系:即具体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能力合作关系和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的社会需要合作关系。在物质利益分割关系中存在着两个阶段的分割关系:即生产过程之前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生产过程完成之后的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在物质利益的分割关系和合作关系之间,应当强调分割关系贯穿于合作关系之中。因为在具体劳动之前必须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具体劳动过程的始终;在社会总体劳动形成之前必须明确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贯穿于产品交换过程的始终;最后以产品的分配关系实现了利益的分割,而分配又是一次新的占有。这种物质利益的分割关系成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又成为决定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因此,当人们为了变革社会制度,需要确定不同社会制度的性质时,人们把生产关系理解为物质利益分割关系,并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当作基础性的关系,这无疑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正确的。但当人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我们必须注意生产关系中所包含的物质利益合作关系。在不改变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这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生产组织形式和产品交换形式的变革将具有更突出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0—03—23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劳动关系工作总结篇(11)

一、劳动合约的雏形:从外化(异化)劳动到抽象劳动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显然经历了一次漫长而艰巨的思想探索历程。总括这次思想历程,有两个视角可以把握:第一,从理论体系的本身看,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大厦的整体构建,即基本可以说,马克思对于“经济哲学层面”的探索研究,是起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本身包含着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直至对全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的发端,初显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而完成和止于马克思对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系统写作,而对于“经济学层面”的探索研究,则是起始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逐渐完备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而最终成熟于《资本论》1-3卷的最后写作,从而,一部《资本论》——一部完整的《资本论》,就是将“两个层面”予以完美结合的范本,是马克思本人对于“政治经济学原理”本身“精髓”的最好叙述 ;第二,相应从方法论看,“两个层面”的理论体系的循序建立,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方法与劳动价值论的不断地“相互放入”的结果,是劳动本质沿“对象、结构、总体”的逻辑上升路径,不断地得以具体化为劳动的科学概念的过程,也是劳动矛盾体经由劳动二重性最终达致自身的完全展开的过程。

由此,统合“外化(异化)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异同与辩证关系应主要地由方法论的视角来掌握,即统存于劳动的“由物质规定向社会规定上升”的理论规定中。首先,劳动的物质规定与劳动的社会规定最初直接统存于马克思的“外化(异化)劳动理论”之中,马克思说“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从而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其次,劳动的物质规定与劳动的社会规定又是直接对立的,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的错误不在于否认外化劳动,恰恰相反它正是“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的,并把后者“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的错误只是在于:“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进而没有认识到异化劳动的性质则是使人本质异化,使人本身成为其“异己的力量”;最后,抽象劳动范畴为劳动的物质规定与劳动的社会规定的辩证统一提供了社会中介,即回答马克思的诘问——“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是通过否定“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的规定开始的,从而由“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劳动的“主体本质”以及分工的“作为类活动的人的活动这种异化的、外化的形式”,显然,这样的抽象劳动范畴即劳动体本身。

二、劳动合约的扩展:从并存劳动到总体劳动

劳动合约不过是劳动分工的“法律用语”,因此,马克思对于劳动合约的规定是从规定劳动分工开始的,并以劳动分工的物质规定对社会规定的上升为劳动本质展开的实现形态。

劳动分工的物质规定即“物质劳动体”,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并存劳动”。(1)就理论追溯而言,马克思的外化劳动理论仍然是并存劳动范畴的提出依据和起源,即正是从“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包含着这两种关系:工人对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中,马克思()赋予了并存劳动范畴以新的内涵:“分工无非是并存劳动,即表现为不同种类的产品(或者更确切地说,商品)中的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2)就产业分析视角而言,劳动合约在质的方面的规定不过就是“并存劳动”,而相应的在量的方面的规定则不过就是“并存工作日”;(3)而就社会分析视角而言,“并存劳动”又是“社会内部的行业划分”或“社会内部的分工”,并且,它是“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前提基础。

劳动分工的社会规定即“社会劳动体”,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劳动”。(1)如果说劳动本体论仅仅奠定和确立劳动的物质规定或劳动的社会规定的物质基础(卢卡奇,1971),那么,劳动本体论基础上的价值论即劳动价值论,则最终奠定和确立了劳动的物质规定与社会规定的统一,从而最终能够将资产阶级商品生产的“物化结构”——“第二自然”上升为一种完整的“社会结构”来加以批判(卢卡奇,1923),并且,马克思据此圆满地完成其既定的理论研究任务——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历史批判;(2)因此,马克思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即强调“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实际上并不表现为不同主体的劳动,相反地,不同的劳动者个人倒表现为这种劳动的简单器官”,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则强调“用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由此,总体劳动首先是以社会规定的简单总体劳动而存在的;(3) 因此,马克思继续强调“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以及“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对于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总体工人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它就不再适用了”,从而,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企业分析视角的引入使得总体劳动一方面是“主体方面的结合劳动或共同劳动与客体方面的协作劳动或协同劳动的统一”、另一方面又是“两方面劳动的矛盾的统一”,以及一方面直接作为“一般劳动(本身作为社会劳动、总劳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以“特殊劳动(本身作为片面劳动、局部劳动)与个别劳动(本身作为资本家的指挥、监督、管理活动)的统一”的形式而存在,说明总体劳动的内涵在本质上是对劳动的物质规定沿“对象、结构、总体”的逻辑路径向劳动的社会规定的上升及其结构进行规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