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校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1:06

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篇(1)

根据“三种模式”教学设施的配备要求,农村教学点属于“模式一”学校,但大多教学点因地理条件差,当地经济贫困,学校房屋还达不到安全管理上的基本要求,如防盗门窗、学校围墙等,都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包括防火、防电以及对设备的正常检查与维护,教学资料数据的存放安全等,以保证设备在教学中的正常使用,而“模式二”及“模式三”学校对天网接收系统的信号定位,要长期检查监测,防止接收一些不良的有碍于学校教学工作和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消极信息。

二、要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搭好平台

近年来,“农远”工程对学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设施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但如何有效利用设备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是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为此,学校要尽快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搭好平台,一是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活动,以扩大知识面,增大信息量。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例如组织教师观看有关培训资源教学光盘,以及天网教师学习辅导教程等,让优秀教学案例实现资源共享。三是要为教师参与各项培训提供经费保障,以鼓励教师自觉主动地提高使用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的能力。

三、要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目标管理

目前,对于项目学校毫不隐讳地说,广大一线教师面对崭新的远程教育设备,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或者在盲目的、不主动的使用过程中,没有真正达到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为此,学校要针对具体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教研工作,实现教育资源使用的目标管理,确保如素材库、课件库、课例库一类教育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使用。一是要提出近期目标或阶段性规划;二是要提交和征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设备使用问题、软件应用问题、教学设计问题等(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心理、教学组织和教学评论等多方面的探究);三是组织开展研讨交流活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四是要及时做好管理工作评价小结,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案例观摩和组织公开教学活动积累素材。

四、课件的使用与制作要因材取舍

学校管理篇(2)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苏省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学校管理篇(3)

一、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合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就是最优化的管理。

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工作应与教代会的职权落实有机结合;坚持重大事项向教代会报告的制度。重大事项的处理我们从不搞校长一言堂,要让所有教师有知情,并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切实可行的办法,校长只是大家意见的执行者。如学校的财经我们每月定期向全体教师做详细的公开、评职按大家的意见制定制度等,因为大家是在按自已的想法办事,所以心气顺,大家干劲高。采取家长联系会等形式公开校务。通过这些形式加强了家长对学校的监督力度,学生向学校交的每一分钱最后都有家长的签字收条。使家长对学校的收费知情度达到完全透明。增加了学校的威信。根据学校的实际,对学校改革发展和涉及教职工重大利息的事项,可采取阶段性、年度性公开;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公开。在学校内部和外部设置校务公开栏目,按公布范围公布有关项目,接受监督。设立意见箱,收集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间,在全体教师会上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三、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用人,是校长的主要职责,作为一个成熟的校长如何履行好这一职责,我认为除了要有举才之德、容才之量。一个明智的学校领导对每个教师的情况都要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善于用人。(1)用人要用其所长。作为校长,要懂得教师中的人才多是专才,用人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用一种所长去代替或否定另一种所长。要给确有所长的教师一个能发挥自己所长的空间、时间和身心状态,以确保之所长能形成长远效应。(2)用人要用其所爱。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一个成功的校长,在用人上不能只满足于教师听话和埋头苦干,而要善于注意并发挥其兴趣爱好。比如,让那些有音乐、美术特长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音、美兴趣小组活动;让那些喜爱教研工作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教研工作等。用人要用其所爱让我深切体会到:让教师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中去,以激励其干劲能功效倍增,并通过这种积极的个体工作效应更能直接影响到群体工作效应的形成。

四、善于沟通,注重调适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力量,校长平时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置身于教师之中,与教师平等相处。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倾心交谈,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家庭、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1)尊重教师的心理需求。人的行为是在需求引起的动机支配下,指向一定目标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尊重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尽量给予满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对此,校长要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为此,我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知识、能力、爱好、情感、个性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我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即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2)正确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校长,在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时,首先要发掘其创造价值,肯定其付出的劳动。对其成绩与经验予以表扬、推广,使教师感到他们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教师一旦得到学校和领导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有更高的理想和重大的抱负,更加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3)建立校长与教师间的心理协调。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规定教师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令行禁止,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学校管理是一项"凝聚力工程",学校管理者只有建设好这个工程,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把教师凝聚在自己学校这块育人的园地里,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集体。

学校管理篇(4)

数学教学如何挖掘与渗透数学文化

农村初中部分学生的迷茫思想成因及对策浅议

与时俱进的小学学校管理

数学学困生转化中应把握的关键问题探析

校长工作的“方圆”艺术

教师要舍得“浪费”课堂时间

发挥班主任作用,提高班级凝聚力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艺术

小学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班主任工作与爱的教育

新时期小学学校管理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浅谈

定位农村小学校长

树立自主意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浅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创造

校长要会做减法

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品质的打造与传承

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尝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副校长是干什么的?

班级管理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矫正

怎样做中小学办公室主任

对新课程结构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评价发展功能的开发

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生活教育视野中的新课程

在教育创新中强化常规管理

校本研究与学校特色建设融合途径的探索

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扮演

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看法

实行全员聘任制积极推动教学整体改革

改革评价管理深化素质教育

曹玉兰学校经济管理思想浅探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注重激励拉动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育人功能解读

教研员走进新课程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构建略说

凝聚力: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谈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资源

浅谈小学教学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方法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和谐关系的建构

校长要重视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学校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20-01

学校管理,按照百度百科释义,是以“育人”为目的,与物质生产领域不同的特殊管理活动,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育人是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对学校而言,“管理”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只有目的明确,管理才有意义,管理才有效果。学校的管理决不是为“管” 而管,也不是为“官”而管。学校的管理是爱心化管理,对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 学校、教师、领导应共担责任,共献爱心,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绝不让任何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失学;学校的管理是育人式管理,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 而是耐心细致地教育引导;学校的管理是包容式管理, 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不是丧失信心,而是要包容宽容,要水滴石穿。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坚持“人人生来平等,人人都可培养”的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其优点,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

学校管理不在于“管”本身, 而在于“管”的原则, “管”的方法。管理的核心在一个“理”字,即:讲道理、讲情理、讲条理。这是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管理的基本内容。

讲道理,就是坚持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首先要有自己一套制度、一套工作标准、一套行为规范,该怎么办, 不该怎么办,办到什么程度。其次,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人人都要严格遵守,对事不对人,坚持“公正、公平”。实践证明,坚持制度化管理,工作关系就会和谐;否则,人际关系复杂,管理就会出问题。

学校在制定制度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从本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问题背景”,不能照搬照套;二是从实际落实的角度出发,不能空谈。如果制度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那么“所谓的制度”就等于没有制度。

学校管理篇(6)

一般认为,学校的管理中的“管”就是指学校的领导对全校师生员工的领导和监督,是学校领导按照各级各类有关法令、条文或规定,向广大师生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并带领、监督大家去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什么是“理”呢?应该说“理”的外延是很广的,管理之“理”涉及待人、接物、处事三个方面,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需要考虑“人情” “人性”和“人文关怀”, 管理之“理”应以人为本,符合世俗的道德规范,可作为“安人”的伦理和价值准则。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不少学校的管理者都是重“管”而轻“理”。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小到学校内部的奖惩措施、考勤制度等,大都是上级部门对下级,尤其是对教师工作的具体要求,而且明显带有一定的行政性和强制性。当然,正因为有了这些“管”,我们的工作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师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才有保证。但若一味重视“管”而忽视科学的“理”,那么“管”便成为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一道鸿沟,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抗局面,那就管也管不好了。

因此,要想在管理中使双方相互理解,管理上水平达目标,被管理者身心愉悦,我认为,首先要理顺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理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系都应该是工作有别,地位平等,双向监督,相互服务的新型关系。学校在要求教师尊重学校领导的人格的同时,领导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领导者要把教师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能只把教师视为驯服的工具、顺从的奴仆或“教学的机器”。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礼”“仁”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中小学中的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大多是学校校长说了算,而教师最基本的人格却得不到尊重,这实质是对教师人格尊严的忽视与权力的侵犯。民主、平等是现代学校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新型的学校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发展到今天,逐渐形成以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式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师已经由分配制转变为聘用制,这在明确干群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教育质量)方面的确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由此引出了不少学校干群关系恶化,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校长是领导与教师矛盾的主要方面,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是处理好学校关系的关键。

二、理顺“法治”与“情治”的关系

如今“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常常成为一些学校领导的口头禅,以为“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便能管好学校。其实。俗话说得好,凡事要讲个天理、国法、人情。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职业比起其他行业来,往往更需要良知,很多时候教师加班加点地工作,纯粹是出于一种良心。领导者如何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设法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理解教师,从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关心教师,使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把领导者对群众的要求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让群众在工作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各种“管理”,甚至能自觉协助领导完善各种管理机制。

三、理顺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学校教育从整体看是集体行为,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协作和配合。教育教学管理中也应对教师工作进行同等要求,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教师工作有自身特性,教育对象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等等,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是其他任何一种产业工人和一般劳动者所无法可比的,它没有固定模式和程序,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完全具体量化的细则。甚至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考核办法,很多情况下全靠教师在集体领导下的个性发挥,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和难以言传的师表形象去教育、感化学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学校管理中领导应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因材施管”才能使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总之,管理中的“管”和“理”同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在各个环节里,是做好学校工作的保证,“理”又是“管”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管理中只有先学会“理”才能真正实施严格的“管”,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杜,《现代管理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学校管理篇(7)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的重视。而人本管理理论则对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尽管两种管理理论有所差别,但是彼此相辅相成,如若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管理中,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

学校科学管理,其特征是以规范化、制度化、模式化为衡量标准的管理。其操作的要求主要体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整套的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科学化。达到最大限度地束缚和指引人们去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管理目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如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理论中,搞得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点,学生没有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由于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学校教育呼唤人本精神的回归

笔者曾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到瑞士去旅游,偶遇抢匪抢劫银行事件。抢匪得逞后跨上摩托车疾驰而逃。恰逢此时警察已到现场,看着抢匪远去的背影,他们并没有穷追猛赶。这个中国人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去追赶,他得到的回答是:“此时他们急于逃脱,车速飞快,如果我们此时追赶的话,务必给他们带来伤害。虽然他们现在是逃犯,我们也应该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由此可见,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再来看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森帕斯旅游公司,它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而著称,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原则。该公司认为,对员工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公司,因为公司既给员工带来快乐也可以给员工带来沮丧甚至恐惧。当员工把糟糕的情绪带回家时,就会造成家庭不和,这种家庭矛盾又会进一步恶化他的情绪。第二天员工又把这种恶劣情绪带回公司,最后不可避免地要发泄到顾客身上或员工之间。因此,与其把顾客当作上帝,不如把员工当作上帝,即员工第一。只有公司把员工当作上帝,员工才能把顾客当作上帝。

上述两者都是重视人的例子,这种重视人文因素的做法,放到管理中,正体现着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人本管理。这种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引用到教育中,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教师是人;学生是人。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理念: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

二、学校科学管理措施

首先,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他们是学校的“主人”。所以,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更完善的发展。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现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l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其次,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本主义观念作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如事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教师们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态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再次,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等。在现实中,一直令人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学校的管理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世界的。因此,在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这就是为什么在书本上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却不一定好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教育部分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所致。小到学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这种发展趋势,其实是人文因素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一个趋向。

最后,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管理者把教师当人看是教师把学生当人看的前提。因为“绅士风度”更多的是在成就感和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相互补充

科学管理理论因素,如定量指标、规章制度等,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奖惩等为基础的,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而且缺乏灵活性和创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人性,极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在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主观及其以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这就需要教育主体主动地调节自身状态,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排除内外干扰,使其发展方向不偏不倚地符合既定目标。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且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人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人本主义关于人性的假设,不仅超越了早期管理理论的“经济人”阶段,而且超越了行为学派的“社会人”阶段,从而推进到“文化人”阶段。人本主义同时也是对日益精密的定量管理模式与决策主义的质疑,它把管理的重心拉回到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及社会心理的管理效果的作用上来,使人本管理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学校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新发展。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本管理理论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人本管理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它在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应该将科学管理理论与非科学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说,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理论的相互融合,将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

学校管理篇(8)

一、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品德修养。作为决策者,要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洋。看见地上一片纸屑,决策者直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决策者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信服,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二、信任就是力量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越来越追求民主。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

要做到这些,学校第一要掀起“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将骨干教师的素养内核框定在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师德修养三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第二,要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学校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职业生活,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鼓励教师追求精益求精,向自我挑战。在人事安排上,应遵循机会均等的原则,冲破任人上的“晕轮”效应,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交流的过程。决策者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决策者。知人要知心。决策者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决策者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决策者应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首先摸清管理对象在性格、经验、工作实际、生活状况、社会关系诸方面的特征,并倾注积极的期待,鼓励教师尝试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对工作岗位进行招聘并公示,最后将教师的工作安排、目标及研究任务同时下达。目标分层,体现弹性;研究任务要有针对性,指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考核的方式是提高分减去过去的基础分,重在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四、活动融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这些管理手段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贵在沟通、接触。活动要能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关心与温暖,浓化于群之间的人情味,强化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学校文化建设沉淀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沃土,特色学校是众多学校决策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教师活动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的学生活动就不会富于特色,因此,我认为教师活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纽带。

学校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06-1

或许是人到中年之故,特别喜欢“中年气质”这个词语。我是在张文质先生的著作《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中读到这个词的。张先生说:“我们不急着期待我们所没有的,不急着追求我们所没有的,而是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就强调这一点。”“我还是更希望社会是累积性的、渐进性的发展的,变得更美好一点!我可能会选择保守气质、改良主义,选择这种渐进、渐变的理念,也可以把这称为中年气质。”“我们也不必过多地消极,更重要的是从能改变的地方逐渐做起。小的成功能积累我们更大的希望。”

张文质先生的话已经对“中年气质”作了解释,但我觉得还不够,便试以学校管理为例,对“中年气质”作一些阐释。我感到学校管理上的中年气质应该体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定力。中年人应该具有很强的方向感。他认准的事情绝不轻易改变。当然他认准的事,一定是对的。中年人不能搞错了方向。学校管理的本质功能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坚持认为一个好的学校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以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衡量,来决定取舍,来决定轻重缓急。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要能够抵制来自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干扰。领导可以给学校发通知,提要求,但领导也会出错,有时是认识上的问题,探索教育的规律、办学的规律是需要过程的,有时是由于对学校的具体情况不清楚,领导布置的工作未必全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未必完全符合基层学校的实际。教师、学生家长都会因为某些功利的目的,有意无意地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行事。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排除各种干扰,推行素质教育。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平衡器,以素质教育作为判断标准,强化人们所忽视而不应该忽视的工作,弱化人们所过度重视的工作。我把“定力”作为中年气质的第一特征。

2.务实。中年人仍然应该心怀梦想,但他的梦想已经不再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而是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他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说:“我们不急着期待我们所没有的,不急着追求我们所没有的,而是在我们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能做什么。”“从能改变的地方逐渐做起。”这种想法很务实。不抱怨昨天,只关注今天,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量变引起质量,以小的成功累积大的希望。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算起,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12年半,但“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在全国仍然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指出:“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身处基层学校的每一个校长、教师对“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化用曾经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环保问题,需要的不是诅咒其黑暗,而是点亮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的蜡烛。”我说:“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的不是诅咒其黑暗,而是点亮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的蜡烛。”对于学校管理,面对素质教育的困难局面,需要的是点亮我们自己手中的蜡烛,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能够改变的事逐渐做起,努力地争取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累积点点滴滴的成功,催生我们对教育发展的更大的希望。这才是务实的态度。中年人不再幼稚,不会好大喜功,不会急于求成,他作出的决策是可行的,他前行的步伐是稳健的。“务实”,列为中年气质的第二特征。

3.目光向内。中年人当然懂得争取外在的资源,但他首先挖掘自身的潜能,外力只是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一种辅助。中年人当然也懂得争取外在的名利,但他首先立足于做好自己的事,做好了自己的事,他就心满意足,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至于外在的名和利,那只是做好自己的事之后附带的一些收获,有,很好;没有,也无所谓。中年人都相信这样的一些话:“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用而后人用之”,“人不自助天难助”,“一个人,如果他不想自己打败自己,就没有人能够打败他。”中年人是目光向内的,是内生动力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管理学校,发展学校,需要目光向内,首先把学校内的事办好,把基础管理抓好,把教学质量抓好,把素质教育实施好,然后呢,可能有一些名,也可能有一些利,有,不虚伪地拒绝;没有,也不刻意去求,更不因此患得患失。目光向内,是中年气质的第三个特征。

学校管理篇(10)

(一)加快领导班子建设的进程

要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坚持以学校为本的基本理念,首先要保证的是学校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管理者,领导班子在保障领导人员间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主要领导和领导集体之间的关系。校长和书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要结合中层干部会议的综合决策。一旦意见产生分歧时,就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并让主要领导对决策进行统一化整理。

(二)加快党支部建设的力度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始终坚持以学校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任何学校都需要坚持一定的办学宗旨,并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在加快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严格的党员学习制度,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党员的先进意识。

(三)充分发挥校工会以及教代会的作用

学校校工会以及教代会最主要的工作是做好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的管理,是一种对教师工作量、工作计划和切身利益进行的管理。学校要及时关注教职工的生活,并提供较好的福利,购买一定的安康保险,不断开展温暖活动,从而充分发挥校工会以及教代会的作用。

二、打造和谐的教学科研格局,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在现代化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打造和谐的教学科研格局。如今,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改革。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非常重要。现阶段的教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工作

构建和谐的教学科研格局,就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基本理念。一方面,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在抓好教学过程的同时,也要做好科研的基础工作,并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不断转变课程教学的方式,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学校要尽可能地建立校本培训的新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并营造真正的质量优势,进而实现学校的高效发展。

(二)建立教学科研评价激励机制

构建和谐的教学科研氛围,就要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保证教学科研评价激励制度的完善性,做好教师的综合性评价。此外,教师还要优化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教学科研成果工作。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就要进行科学论证。在工作的总结中,学校要优先总结教研工作,保证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

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全面加强业务自修能力,始终坚持学习业务理论,并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地创设一定的条件,多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

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最主要的被管理者,同时也是学校最重要的培养对象。在小学学校的管理中,最需要保证的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做好小学学校教育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方针,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将德智体的教育充分地融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管理篇(11)

、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996年,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而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学校在人性化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

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这决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自身特点,使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其成为学校的“主人”,而不是被人役使的“打工仔”。

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这一方面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而且能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制度(范文)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试想一下:在一个人格得不到尊重、工作得不到认可、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环境中,其心情怎能舒畅,其创造激情、创造性从何而来?感情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

“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有所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人所尊重是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管理者,是不会得到被管理者的尊重。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相互理解,从而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无需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一个信任、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3、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