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就业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4:59:55

就业率

就业率篇(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公平就是社会公平,它主要是指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效率就是劳动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公平即社会财富占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又可归结为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仅就劳动平等而言,它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任何人的收入都只能主要来自劳动,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同另一种劳动相交换,从而获取消费品,不能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人们在获得收入的方式上是平等的。二是每个劳动者有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权利。而劳动平等与报酬平等,最终又可归结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能体现现阶段的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从而体现社会公平。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社会公平与劳动效率的关系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与劳动效率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尽管存在着矛盾,但又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谈不上效率。这一思想在近二、三十年西方出现的组织行为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这一理论认为,职工在一个组织中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职工在主观上所决定的他是否得到了公道的待遇,他付出的劳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道的待遇和应有的补偿,可以理解为平等劳动的权利是否得到落实以及一定量的劳动支出是否得到应有的报酬,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否得到最终体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劳分配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是差距过大的分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劳动者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安定,从而降低或破坏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力就不能高速发展,效率也就谈不上。例如,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本身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先富起来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即为社会提供有用劳动。如果不把握住这个条件,非法致富也允许,就会失去公平,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破坏作用,从而降低效率。另一方面,效率又是实现公平的条件。没有效率,生产力不能高速发展,实现公平就缺乏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导致劳动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更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平等地参加劳动的机会,公平就无从谈起。

所以,只有坚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才能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上必须把握的基准思想。据此制定的分配政策在实践中才会有较好的效果。任何忽视按劳分配的倾向都是有害的。

当然,由于在执行按劳分配原则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些偏差,以及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市场因素的复杂情况,有时会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导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国家除了不断调整分配政策外,还应采取行政、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由于非劳动因素而导致的不同经济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另一方面,对经济条件差、致富困难较大的地区和劳动者,要加以扶持,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在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目前,为了控制贫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应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这将成为今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就业率篇(2)

纵观表1与图1,就业困难上榜专业分属八个不同的门类,分别是教育学、艺术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农学、文学、理学。与高就业率专业相反的是,众多专业中没有工学门类,可以看出,工学门类下的各个专业的整体就业形势良好,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在这八个门类中,艺术学、文学门类专业的就业难现象是社会公认的。由于中国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并且国家大力发展的基建产业对于此类专业的需求量不足,而扩招更使这些门类下的专业雪上加霜。

在这些艺术、文学等门类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与中西医临床医学这两专业,它们分属于管理学与医学门类。管理学与医学门类的专业整体就业率较高,然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都以76.67%、70%的低就业率入围了名单。这也提醒了广大考生与家长,高就业率门类下的专业并不一定都容易就业。

(一)原因:就业难,原因有很多

图2中的各个专业三年就业率极不稳定,波动较大,并且通过表1,可以看到这二十个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都低于80%,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与社会对于专业的总需求有关,这二十个专业市场需求本身较低,加之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就更加突显出来。

当然,抛开市场需求少这一大环境不谈,其实图中每个专业就业难的问题都有自身原因。首先,专业自身太空泛,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符。如法学专业学生反映,学校的学习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而用人单位又需要这个专业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在工作时很快上手。双方的矛盾就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再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门类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它集农林、经济、管理知识于一身。课程庞杂,学习面广却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专业冷门,社会就业面窄。这一类专业或者是较有针对性的就业方向,如治安学、侦查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相关的事业单位,而这类单位的招收门槛较高、需求却少;或者是只有极少的就业途径,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少部分选择执教外,其他学生大都转行发展。此外。自谋发展、自主创业也是很多专业学生的选择。如雕塑、美术学、音乐学、心理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对于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经验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立即就业,而是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后再考虑就职于某一单位。

(二)优势:客观看待专业利弊

就业率是这二十个专业的“硬伤”,但并不代表这些专业在就业时一无是处。应届就业率只是衡量市场需求的一个标准。对于专业的评价还要从工作舒适度、发展前景、薪酬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与高就业率的工学类专业相比,这二十个专业中有很多专业毕业以后的工作环境较为舒适,如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走上教师之路,而教师职业无论是薪酬待遇、人际关系还是社会地位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对于女生来说,在某些专业的就业情况要高于男生。如舞蹈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等专业,女生就业的优势就远高于男生。并且这些专业的工作环境也要比工学类专业更适合女生。

(三)前景:自身实力决定未来

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存在的必然性,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会避开这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却忽略了这些专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国家政策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会随之改变,社会发展的不断变迁决定了没有永远热门的专业,而冷门专业也有成为一匹“黑马”的可能。比如,在这些专业当中艺术类专业有四个,目前在国家的辅助和市场的带动下,各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看,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类考生的就业和发展在未来仍然是充满潜力的,有志于从事艺术事业的考生在选择艺术类专业时也可以择优填报。

就业率篇(3)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全球经济走低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国家政府亦对此高度重视,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此背景下,规模日益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一、聚焦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字眼不断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甚至新闻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可同时,许多企业却出现“用工荒”、“招工难”等现象。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快报数据显示,2012年春节后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2.04;浙江省企业用工监测数据则显示:1月份浙江省企业缺工率为30.1%。【1】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期望过高”成为一个重要原因,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市场现有工作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需求,毕业生需较长时间来适应就业实际,影响毕业生就业效率。基于此,本文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主要集中在就业效率的提高和初次就业满意度的提升,即如何对接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找到合适工作,又快又好就业。

二、确立合理就业期望,提高就业效率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有诸多因素,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就是其中重要因素。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则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人、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就业实际是指毕业生最终获得就业岗位、就业地区及用人单位所提供的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2】就业期望值是动态发展的,不存在固定的高或低的评价标准,而是看其是否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从而认定该就业期望值是否合理。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就是就业期望值未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当前高校毕业生中,多表现在就业期望值高于市场需求,即市场所能提供的职位对个体的物质、精神需求满足程度低于毕业生期望。为了尽可能实现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就自动筛选掉许多就业机会,降低就业效率,并导致用工难和就业难的双困难局面出现。而就业期望过低影响就业质量。就业效率的提高不仅要树立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鼓励积极就业,更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保证速度的同时保证质量。

就业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是求职者自我内在的主观评价指标,与外部客观的“就业质量”有所区别。就业满意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求职结果和就业期望值之间的契合程度,契合程度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3】初次就业满意度还与就业期望值有关,过高或过低的就业期望值都不利于初次就业满意度:就业期望值过高,难以实现,初次就业满意度低;就业期望值过低,容易实现但成就感低,初次就业满意度也低。

三、就业期望干预措施

就业期望值是动态发展,并随外部实际环境而变化。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实现又快又好就业的总体目标,应及时进行就业期望干预,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实现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对接。

(一)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切实发挥就业指导课程作用。就业指导课是高校进行就业观念培养与引导最有利的平台,贯穿从新生入学至毕业整个大学生涯始终。通过课堂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相关环节介绍、就业渠道介绍、往届毕业生就业经验分享及就业基本情况分析(包括就业行业与薪资水平),帮助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清晰认识,合理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二)强化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从入学之际开始树立职业目标,并就目标职业开展调查,了解职业环境、工作内容、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等,从而有的放矢做好相关准备,或及时调整目标。通过目标职业调查,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及自身能力特点,有利于毕业时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

(三)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帮助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定位,学业有成之后就有一个就业期望值。影响就业期望的因素很多,如社会经济环境、专业需求、家庭期望与家庭条件、生源地域等。这些因素包含有形的和无形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都集中体现在毕业生就业期望当中。【4】从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实际值的系统关联图【5】(图1)中,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促进学生自身心理调节,可有效实现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值的统一。就业期望往往与就业实际间存在差距,差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自我调节效果,影响就业指导的难度。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开展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就业心理指导,团体辅导解决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个性化指导针对性帮助自我调节困难个体。

图1: 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实际值的系统关联图

(四)发挥实习基地作用,通过课程实习、就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真实了解就业环境。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让学生通过各种实习机会,接触社会、认识岗位、了解薪资,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社会是最有效的课堂,通过各类实习,帮助学生认清现实环境,正确定位,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

(五)发挥高校桥梁作用,搭建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体系。往届毕业生的的“现身说法”有助于应届毕业生了解就业实际,明确自身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差距,并及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应届毕业生中有较高影响力的往届毕业生,其经验与观点将会大大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

(六)加强创业教育与指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期望干预不仅要帮助学生确立合理期望,遵循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实现又快又好就业,提高就业效率,更要引导与鼓励有创业欲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同学积极投身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子海认为,就业质量涉及就业者与就业岗位的适配性。就业期望干预除了以上高校层面的干预手段外,还需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没有最好岗位,只有最合适岗位”的氛围,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就业期望,提高就业效率与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贾涛,王怀宇. 浙江省2012年企业用工情况与对策建议[J]. 国研视点,2012.3.

就业率篇(4)

去年底尚留有830万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今年主辅分离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使300万人面临换岗,加上应届大学毕业生,2005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保持在2500万以上。由于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低于去年,所以2005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如此窘迫的大环境下,各大高校自行上报的就业率数字却一派欣欣向荣。记者在高校调查时得知,许多地方的劳动部门为了政绩,与招聘单位合谋夸大就业岗位数量,很多单位打着招50、100人的旗号;最后可能只招一两个。

工作不好找,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好找,很多人只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暂时就业,这些情况更是单一的就业率指标所无法反映的。

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百分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希望依靠学历来增加就业的砝码,十余载寒窗,让知识改变命运。

高考填报志愿前夕,考生家长们最关注的数据之―便是学校的就业率,比率大,家长心里踏实。临近毕业的学生们,也在反反复复琢磨着自己在就业率中可能属于百分比的哪一部分。正在编辑的2005版《中国高等学校大全》一书中,各校的一次陛就业率被单列为各校简介的七大部分内容之一。

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规定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得低于1:500、就业工作经费确保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是教育部为了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基本要求。2004年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也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率的重要性,它是高职学校评估的“核心指标”。

为了提高就业率,有不少学校最后一学年几乎没有必修的专业课程,整个一年时间被用于开展就业工作。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大学生们不是在象牙塔内学习知识,而是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会场挥洒简历,以及参加学校的各种就业动员会。

可是,长期以来,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却很少对公众公布。1999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后,一些名牌学校因为在就业率排行上的位置靠卮而成为当时的社会热门话题。一些学校更是把就业率当作死守的秘密,记者日前打电话给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办询问真实就业率,依然遭遇婉拒。

从大处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影响政府形象和高等教育形象的因素之一。从细处说,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4个方面分18条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教育部长周济曾公开表示,对连续2年就业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就业率不仅仅决定了一个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大方向,同时也成为高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在具体实施中,又衍生出不同的变化,比如广东省教育厅规定,对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毕业生就业率的学校和专业给予通报。而南开大学在2003年因为高职生就业率只有48%,所以停招了当年的高职,

就业率的水分出在哪

记者注意到,在高校与高考考生家长的对话中,屡屡被询问的就业率有着惊人的雷同――南京大学“近几年来就业率应该讲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在95%左右”;上海交通大学“我校研究生的一次就业率就达到了百分之百,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就达到了96%”;东华大学“2002年我校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97.1%”,青岛科技大学“我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似乎就业问题很容易“搞定”。

就业率简简单单的数字究竟表示什么意思?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有代表性的一个回答是,就业率以签订就业意向书的人数为分子,学生总人数减去考是研究生人数以及出国人数后作为基数。

标准答案又是什么?记者找到的最有公信力的一个算法是200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计算公式:[(毕业生总人数-截至统计时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截至统计时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至统计时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

2004年教育部对计算方式作了新的修正,不仅以“签约率”为依据,还将学生离校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意向计算在内。这有些像一些地方政府搞招商引资,为了场面隆重找来一群外国游客来签“投资意向”。

新算法的提出,得到了一些校长的欢迎。以前的“签约率”,是依据那些有报到证的、与用人单位签了协议的、从学校迁出户口及档案的那部分毕业生人数,而毕业后依靠父母资助自愿选择暂时不就业的、有经济收入却甘当“漂族”的、单位不解决户口档案的毕业生排除在就业统计之外,使得就业率所反映的就业情况缩水。

据称,这部分缩水导致大约有50%的已就业的毕业生没有被纳入官方统讯就业意向的加入,有助于修正这一部分偏差。然而,新规定中对于“就业意向”如何界定,还没有准确的定论,所以又带来新的偏差。

从统计方式来看,有明确接收单位并拿到正式报到证的、攻读研究生的、准备出国并在学校备案的,以及有就业意向的人统统被列入分子中,人们无法得知具体每一项的明细人数,最终能得出的准确结论是:有多少比例的人没有就业意向。而且具体的就业率对每个学校每个专业而言意义都大不一样,因为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各不相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通过各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以及省一级的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进行统计的,统计数据源于高校自行报送的就业方案。

对此,有专家表示,既然就业率与学校利益紧密相连,就不应该由学校自行统计,理应交由社会中介机构调查、统计。

制度创新:“零报酬就业”

教育部开展5年一次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第一要查的就是高校上报就业率的准确程度。一旦查实就业率有问题,将追究学校的责任。实际上,有问题的就业率也很难查实,因为当前很多地方在就业率指挥棒的指引下,已经开始操作一种由高校、学生和企业合谋的“零报酬就业”。

记者直接向一些04届高校毕业生了解学校如何登记就业情况。据学生介绍,学校在当年的4月和7月各发下一张表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当时的就业状态,包括考上研究生,出国,继续考研,签约,有无就业意向。其中大家最拿不准的就是有无就业意向如何填,因为不涉及实际利益,于是大多敷衍而过。

到了下半年,为了提高就业率,校方便使出浑身解数来“协助”毕业生就业。由学校出面联系单位,由学生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将学生档案转移到单位,这样便顺利地提高了就业率。所有这一切手续和正规就业并无两样,只是学生不从单位领工资,所以是“零报酬”。学生还要向单位缴纳档案保管费,每年200元左右不等,一般保管两年。由于档案放在人才市场要交的费用更多,因此多数学生默认子这种行为。

于是,学生节省了麻烦,企业得到了档案保管费,高校提高了就业率,可谓皆大欢喜。这实在算是中国的又一项制度创新。然而这样的就业率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业率篇(5)

2、失业率的提高。充分说明市场普遍经济环境不好。导致工厂经营出现问题。裁员。削减开支等。使新产出下降。使GDP下降。X(出口降低)。为了满足国内需求。M(进口)增加。

就业率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赞同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尤其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的;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的。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现阶段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同以前一样,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如果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结合我国所处的不同特定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我国失业问题显得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利用资本大量替代劳动力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j-。据统计,我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为0.32,到90年代已下降到0.1。可见,在不同的特定发展阶段,借助济增长来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是具有不同成效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之间的反衬效果更加明显。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经济全面陷入萧条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能维持在7%以上,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同时,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②如果我们把中国现有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农民的就业情况考虑进去,我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人口应以亿计,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看出,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伴随着全球最为严重的就业问题,这是困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存在的这个现实严重情况可以给“经济增长了,就业就增加丫”的观点打上一个问号了。

二、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何不能理想解决好就业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2002年间,我国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对于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奇迹亮点”,学术界从数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物的投资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生产力提高等。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各项因素中,实物资本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可以判断出,投资的迅速扩张是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为何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呢?根据上面给出的公式,一国的GDP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那对于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来讲,为何投资的贡献最大呢?首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支出一直提升不起来,也就是最终消费率不高。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一79%。以1995年为例,印度消费率为77.3%,巴西为78.9%,俄罗斯为73.2%,日本为70%,美国为83.8%,而我国仅为56%左右,而且近几年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我国,消费还没有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带头作用。其次,“贸易立国”也不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本,净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一直很小,况且许多年份还为负数。因此,目前依靠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也不现实。再次,政府购买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而且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购买只是起到辅助、调整和引导的作用,不能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而,目前来讲,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我国GDP的大小。在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环境中,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否还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呢?经济增长是否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呢?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作者对此持有否定态度。其原因具体如下:

1.资本--劳动价格的扭曲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我们知道,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投资,鼓励投资,一直实施着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步过度到稳健型货币政策),用来压低利率。这样,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稀缺、人均资本量仍然相当低的国家来说,我们明显地低估了货币资金的价格。另外,随着工资和物价的逐步放开,城市劳动力、甚至乡镇劳动力的成本逐年上升。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间的相对扭曲直接导致了企业部门更多采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例如,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企业资本一劳动力比率持续上升(平均增长率为906%)。这样,新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变得相当有限。此外,这种扭曲还会引起过度投资,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J。从上述数据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生产技术选择上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方向发展的倾向。不可否认,在某些产业上,资本的相对更多投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如果我们一直在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背景下,不合理地投资于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势必会造成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的隐性减弱和丧失。

2.资金分配制度不完善也限制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上面我们提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资本相对短缺的状态。正常情况下,稀缺要素在市场中可以获得超额“租金”,也就是说在我国,企业投资收益率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实际情况相反,我国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并不乐观。资金价格低估所引发的过度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原因,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资金配置体系存在缺陷。在人为压低资金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这样,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在众多借款人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此时,资金配置的效率直接决定于金融机构资金配给的效率。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未能完全以纯粹的市场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此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给就带有了很浓的行政计划色彩与所有制歧视性质。在国有银行的信贷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国有企业,其次是集体企业,最后是个体私营企业。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投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比投资效率较高的私营个体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便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低效的资金配置机制,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没有发挥出完全的功效。

3.经济增长难以解决中国以结构性和区域性为主的就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方面,而不是周期性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我国国有企业进入了更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时期,用人大量减少。另外,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在农村,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农村土地占用等问题共同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对农村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就业问题在地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国中西部的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所有上面这些因素所引发的就业问题都属于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失业问题,有相当一些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这样的失业是难以简单地通过加速经济增长就可以消解的,而更多地需要结构性调整加以解决。

三、单纯坚持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不利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并非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因此,在选择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就要对两个目标加以权衡,选择出更符合我国现状和更有利于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如果我们继续简单地以当前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优先目标,不但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在长期内也可能危机我国经济的稳定。其原因如下:

1.在需求约束阶段,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发展。我们知道,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成为主要任务。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时,供给能力已相对较强,需求就开始成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平均偏低于世界水平的l5~20个百分点。消费率的偏低已成为我国进一步追求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将会使经济最终失去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引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在长期内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那就很容易使投资和消费脱节,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另外,我们知道,当前我国的大量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出口来消化的,这就直接隐含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如果海外市场萎缩,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投资回报,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外汇储备乃至汇率等多方面的安全。因此,在我国目前消费低迷的状态下,高速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力在将来是否会形成有效的社会供给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它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带有一定的泡沫和虚假成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高最消费率,单靠投资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停滞增长、企业效益低下以及就业问题等问题都将进一步恶化。

2、继续简单地以经济增长为优先发展目标.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经济、金融风险。在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背景下,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投资规模。在财力有限、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刺激民间投资增长将成为唯一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投资的迅速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作为支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由于资金分配体制固有的缺陷以及银行资金的扭曲价格的刺激,我国现行投资项目的效率在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大量投资项目的失败将导致坏帐问题增加以及过量货币在经济中的滞留,在长期内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货币增长速度在较长时期内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M2与GDP的比重也超过了200%,成为世界上该指标最高的国家之一。货币供给的长期超经济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投资效率低下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继续使用信贷膨胀来支持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在融资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得到最终完善以前,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恐怕已经难以为继了。

四、就业优先的必要性

就业率篇(7)

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的艺术教育,艺术含金量已明显不足。据笔者所知,在一些学生在心里将课程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到课率、课堂气氛和作业认真程度来看,这种倾向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来说“有用”的课程包括写生、各类设计实践和图形软件课等,而“没用”的以理论课居多。“有用”的基本为动手类课程,技术性强,见效快,“没用”的比如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等课程相比之下要“艺术”一些,短期内不易见效。这种学习上的偏食有各方面因素,但多少映射出学习目的的实用主义倾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这样一个事实:2008年法国巴黎关闭了最后一个教授现实主义绘画技法的画室,也就是说,如今在巴黎要想学习写实绘画已经找不着门了。

表面上看实践性是艺术专业的表征之一,但如果没有理论内核的支撑,到达一定程度后难有突破性的成就。建立在艺术观念更新基础上的艺术风格的探索和创新,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区别所在,今天这个差别在某些院校已经日趋模糊。大家都知道艺术教育不能止步于实用,但这个共识在现实的窘迫中却已处于尴尬的地位。

尴尬首先来自于生源。对庞大的“艺术类考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学习艺术并非天赋和兴趣使然,仅仅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这个事实的后果,是把原本充满乐趣和目标追求的艺术学习变成一个痛苦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目的和就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

另一个尴尬来自校园外的“艺术世界”。中国当代艺术真正融入到了大众之中,融入到由画廊、拍卖行、批评家和收藏家共同营造的艺术商业链中,艺术的实用功能被具体发扬到了每一个平方尺。在这样的语境下,一厢情愿地以超功利主义的理想诉求要求学生不仅显得不合时宜,通常也不具备实效性。

但最尴尬的还是大学自身。“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在上世纪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如是说。然而今天的大学在研究高深学问的同时,还承担着提高就业率的任务,并担当由此引起的后续效应,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课时分配的倾斜,以及不可避免的培养目标的实质性改变。而处于这一局面下的教师也被置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既寄望于学生志存高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设身处地为学生的“稻粱谋”着想并授之以渔,去功利化的艺术理想虽未绝响,却已经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大学自觉模糊了和职业培训所的区别,“研究高深学问”被“找到工作”所取代,这恐怕不仅是蔡元培先生,也是现在的大学校长和老师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社会总就业份额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单独讨论各大学自身的就业率提升,基本不具备实质性意义,因为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此消彼长,从宏观的维度衡量效益为零。我们有理由怀疑“就业率”至少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研究高深学问”。在目前情况下,最需要做的也许不是强调就业率,而是鼓励继续深造和充电,既然就业低迷,与其在一条本就不宽的道路上挤,不如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为长期发展做好准备,比如扩大研究生招生就是一个有效举措。

就业率篇(8)

面对这样的“霸王条款”,学生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签约造假了。一般而言,他们会先与空壳公司签订协议,或找个单位挂名就业,交完签约协议后再继续找工作。显然,高校逼迫学生造假签约,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且危害甚大——从微观层面说,给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制造了人为的障碍;从大的方面说,给国家的大学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了虚假的数据。

就业率篇(9)

今天,当我们在新的背景下,以崭新的目光审视当代中专学校秘书专业走过的风风雨雨,感叹它历尽辉煌后面对的困惑与机遇,不禁深深体会到: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适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模式,输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生存的根本。文秘是一个就业范围较广的专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对文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抄抄写写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办公自动化、交往国际化要求文秘既要会熟练地运用电脑及互联网知识,也要面对国人要一口正宗的普通话、面对外宾能操一口流利的外国语。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在工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公关策划等实务管理工作。

21世纪的企业文秘不再是简单的行政事务人员,而是企业人力资源团队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拥有优秀的文秘人员,不仅可以提升组织的工作效能,还能大大增强文秘人员作为企业对外窗口的形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思想上的轻视,针对企业文秘的职业培训较少,许多文秘工作人员往往都是半路出家,摸着石头过河,极少参加专业化的系统培训。随着全方位竞争时代的来临,企业文秘人员的职业化需求呼之欲出。文秘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人文类基础性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民营企业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急需中高级文秘人员。用一位民企老总的话说:像我们这样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要选几名“像样”的文秘人员都很难,其他中小企业更难了。这说明许多民营企业都想拥有“像样”的文秘人才。那么,民营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秘人才?他们急需的文秘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职业能力、知识结构?通过调查得知: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乐观,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

一、企业对高职文秘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一)文秘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民企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

(二)文秘人才的素质需求情况

调查反映,企业对文秘人才的素质需求是多元化的,但都存有“德才兼备”的倾向。据统计显示,企业注重的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和道德素质(33%)、文化素质(27%)、业务素质(13%)、心理素质(8%)、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5%)等。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文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基本素质,如品德修养、灵活程度、努力程度和知识面等,可以概括为“要素质而不求专业精”。

素质中,“德”为首,可见“德”在企业的重视程度。思想和道德素质方面选择较多的是:

职业道德(75%)、事业心(63%)、良好人际关系(43%)、吃苦耐劳精神(38%)、忠于职守(28%)。

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其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整体工作水平。因此,民企对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排第二位。最注重文秘人员的文化素质是从高到低依次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38%)、掌握宽阔的专业知识(28%)、了解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26%)、掌握相关学科知识(16%)、了解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4%)。

业务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民企注重的文秘毕业生的业务素质依次是:独立工作能力(42%)、组织管理能力(35%)、实际操作能力(28%)、创新能力(23%)、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0%)。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民企关注的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多元化社会,文秘人员能否适应新时代并谋求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强或弱。民企最注重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是易于投入、热情工作的心理(40%)、自信心(37%)、自主主动工作(25%)、追求卓越、渴望成功(11%)、开放乐观(9%)。

二、企业对文秘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显示,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此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的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三、针对企业对文秘专科生的需求,秘书应具备什么素质

(一)面向市场,调整目标,培养实用型初级秘书人才

纵观目前中专学校的秘书专业现状,会发现:通过几十门教学课程的设置,学生能够获得一些基本的表达、组织、设备运用的能力,但在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上,却还有待于与市场要求进一步接轨。比如,许多中专学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秘书人才”上,就值得商榷:

其一是秘书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是培养智能型秘书,还是实用型秘书(也可以说是技能型或事务型秘书)?这种目标定位的不明确性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中专学校文秘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粗浅、芜杂,而实际技能相对不足,成了文笔不洒脱,技术也不过硬的不伦不类的“畸形儿”。实际上,中专学校文秘专业毕业生,能够被称之为“笔杆子”的,有倚马可待,妙笔生花之功的恐怕很少;在文档、调研、办公设备应用上相当娴熟的也不是特别多,这当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及中专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校的现实培养能力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其二是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问题。如今再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已经很不合时宜了,这正像直到今天,对秘书的定义仍然沿用具有“行政秘书”内涵倾向的定义一样,因为没有作适时调整而有失偏颇。(1997.12,劳动部,《秘书职业技能标准》中规定:“秘书”即专门从于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现在,中专学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到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做行政秘书的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行政秘书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而这恰恰又是文秘毕业生比较缺乏的;更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公司、企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急需大量能行文,能办会(招商会、订货会、展销会等),能搞接待、能公关等实际业务能力过硬的实用型秘书;同时,由于一些企业规模有限,从提高效益、节约开支、注重实际的角度出发,在用人上也容易接受一些素质较好,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初级秘书人员,因此,在公司企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各类公司、企业及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初级秘书人才”上,既符合初级秘书日常事务性工作重的特质,也符合中专学校的现实培养能力和社会职能。

(二)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强化学生应用能力训练

为配合对实用型秘书人才的培养,在中专学校秘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可以适当加大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规范化操作能力。例如,在文书档案学中,文件档案的立卷、保管、检索能力训练;公文写作中,一般性公文函件的迅速起草、撰写能力训练;办公室管理中,办公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礼仪与仪表中,实际的礼仪接待技巧训练……这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和理解。同时,统一、科学而规范的训练,对学生获得标准化、专业化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都将大有裨益,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在目前已取得了共识。事实证明,那些英语、计算机的熟练程度较高的同学在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秘书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大量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办公室文职人员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对各类信息、资料的迅速收集、整理、传递的能力,无疑会成为衡量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很坚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既能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又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人力资源上的准备。

(三)尊重职业特性,关注秘书性格养成教育

现在的市场招聘,较之以往,出现了一个新的需求标准,即个性品质要求。最典型的,例如:在it行业招聘中,明确要求求职人员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而在秘书等文职类招聘中,不论是初级还是高级人才,都要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等。正像我国古代早已存在的秘书修德标准一样,“立诚、得中、养耻、去忍、慎独……”。身居幕府、终生秘书的李商隐;才高八斗,正气浩然的陈琳;前著子虚,后传上林的司马相如;谦虚谨慎、克已奉公的胡乔木……,无一不是秘书的典范,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秘书特有的埋头苦干、鞠躬尽瘁的个性品质的光辉。而事实上,相对于其他职位而言,秘书工作的辅助性、被动性、事务性、综合性等特殊属性,要求秘书必须服从领导,任劳任怨,勤于学习,不求闻达,而这些性格特征,又恰恰是耐不住寂寞的当代年轻人所缺少的。尤其对于我们中专学校来说,初中毕业的生源,年龄结构偏低,思想不成熟,又有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弱势,种种因素交融在一起,为教育增加了诸多难度。但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输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就必须加强文秘专业学生职业性格教育的力度。

首要的,还是要在学生专业分流时严把“质量关”。那些思维缜密、耐心细致、谦虚谨慎、性格开朗的同学应该成为首选;而性情怪诞、孤僻封闭、或轻嘴薄舌、喜欢大吹大擂、狎昵无度、人云亦云的人则不宜于从事秘书工作,当然也不宜进入秘书队伍。

其次,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或运用录像、光盘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系统的秘书个性气质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作为一个时刻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在单位的枢纽中心、窗口岗位上工作的特殊人员所应具备的一切优秀品质。

就业率篇(10)

今天,当我们在新的背景下,以崭新的目光审视当代中专学校秘书专业走过的风风雨雨,感叹它历尽辉煌后面对的困惑与机遇,不禁深深体会到: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适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模式,输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生存的根本。文秘是一个就业范围较广的专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对文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抄抄写写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办公自动化、交往国际化要求文秘既要会熟练地运用电脑及互联网知识,也要面对国人要一口正宗的普通话、面对外宾能操一口流利的外国语。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在工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公关策划等实务管理工作。

21世纪的企业文秘不再是简单的行政事务人员,而是企业人力资源团队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拥有优秀的文秘人员,不仅可以提升组织的工作效能,还能大大增强文秘人员作为企业对外窗口的形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思想上的轻视,针对企业文秘的职业培训较少,许多文秘工作人员往往都是半路出家,摸着石头过河,极少参加专业化的系统培训。随着全方位竞争时代的来临,企业文秘人员的职业化需求呼之欲出。文秘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人文类基础性专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民营企业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急需中高级文秘人员。用一位民企老总的话说:像我们这样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要选几名“像样”的文秘人员都很难,其他中小企业更难了。这说明许多民营企业都想拥有“像样”的文秘人才。那么,民营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秘人才?他们急需的文秘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职业能力、知识结构?通过调查得知: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乐观,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

一、企业对高职文秘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一)文秘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民企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

(二)文秘人才的素质需求情况

调查反映,企业对文秘人才的素质需求是多元化的,但都存有“德才兼备”的倾向。据统计显示,企业注重的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和道德素质(33%)、文化素质(27%)、业务素质(13%)、心理素质(8%)、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5%)等。大部分单位在招聘文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基本素质,如品德修养、灵活程度、努力程度和知识面等,可以概括为“要素质而不求专业精”。

素质中,“德”为首,可见“德”在企业的重视程度。思想和道德素质方面选择较多的是:

职业道德(75%)、事业心(63%)、良好人际关系(43%)、吃苦耐劳精神(38%)、忠于职守(28%)。

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其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整体工作水平。因此,民企对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排第二位。最注重文秘人员的文化素质是从高到低依次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38%)、掌握宽阔的专业知识(28%)、了解一般的人文科学知识(26%)、掌握相关学科知识(16%)、了解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4%)。

业务素质往往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民企注重的文秘毕业生的业务素质依次是:独立工作能力(42%)、组织管理能力(35%)、实际操作能力(28%)、创新能力(23%)、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0%)。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民企关注的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多元化社会,文秘人员能否适应新时代并谋求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强或弱。民企最注重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是易于投入、热情工作的心理(40%)、自信心(37%)、自主主动工作(25%)、追求卓越、渴望成功(11%)、开放乐观(9%)。

二、企业对文秘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显示,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此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的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三、针对企业对文秘专科生的需求,秘书应具备什么素质

(一)面向市场,调整目标,培养实用型初级秘书人才

纵观目前中专学校的秘书专业现状,会发现:通过几十门教学课程的设置,学生能够获得一些基本的表达、组织、设备运用的能力,但在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上,却还有待于与市场要求进一步接轨。比如,许多中专学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秘书人才”上,就值得商榷:

其一是秘书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是培养智能型秘书,还是实用型秘书(也可以说是技能型或事务型秘书)?这种目标定位的不明确性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中专学校文秘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粗浅、芜杂,而实际技能相对不足,成了文笔不洒脱,技术也不过硬的不伦不类的“畸形儿”。实际上,中专学校文秘专业毕业生,能够被称之为“笔杆子”的,有倚马可待,妙笔生花之功的恐怕很少;在文档、调研、办公设备应用上相当娴熟的也不是特别多,这当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及中专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校的现实培养能力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其二是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问题。如今再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已经很不合时宜了,这正像直到今天,对秘书的定义仍然沿用具有“行政秘书”内涵倾向的定义一样,因为没有作适时调整而有失偏颇。(1997.12,劳动部,《秘书职业技能标准》中规定:“秘书”即专门从于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现在,中专学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到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做行政秘书的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行政秘书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而这恰恰又是文秘毕业生比较缺乏的;更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公司、企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急需大量能行文,能办会(招商会、订货会、展销会等),能搞接待、能公关等实际业务能力过硬的实用型秘书;同时,由于一些企业规模有限,从提高效益、节约开支、注重实际的角度出发,在用人上也容易接受一些素质较好,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初级秘书人员,因此,在公司企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各类公司、企业及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初级秘书人才”上,既符合初级秘书日常事务性工作重的特质,也符合中专学校的现实培养能力和社会职能。

(二)加大实践环节比重,强化学生应用能力训练

为配合对实用型秘书人才的培养,在中专学校秘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可以适当加大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规范化操作能力。例如,在文书档案学中,文件档案的立卷、保管、检索能力训练;公文写作中,一般性公文函件的迅速起草、撰写能力训练;办公室管理中,办公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礼仪与仪表中,实际的礼仪接待技巧训练……这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和理解。同时,统一、科学而规范的训练,对学生获得标准化、专业化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都将大有裨益,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在目前已取得了共识。事实证明,那些英语、计算机的熟练程度较高的同学在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秘书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大量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办公室文职人员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对各类信息、资料的迅速收集、整理、传递的能力,无疑会成为衡量其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很坚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既能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又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人力资源上的准备。

(三)尊重职业特性,关注秘书性格养成教育

现在的市场招聘,较之以往,出现了一个新的需求标准,即个性品质要求。最典型的,例如:在it行业招聘中,明确要求求职人员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而在秘书等文职类招聘中,不论是初级还是高级人才,都要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等。正像我国古代早已存在的秘书修德标准一样,“立诚、得中、养耻、去忍、慎独……”。身居幕府、终生秘书的李商隐;才高八斗,正气浩然的陈琳;前著子虚,后传上林的司马相如;谦虚谨慎、克已奉公的胡乔木……,无一不是秘书的典范,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秘书特有的埋头苦干、鞠躬尽瘁的个性品质的光辉。而事实上,相对于其他职位而言,秘书工作的辅助性、被动性、事务性、综合性等特殊属性,要求秘书必须服从领导,任劳任怨,勤于学习,不求闻达,而这些性格特征,又恰恰是耐不住寂寞的当代年轻人所缺少的。尤其对于我们中专学校来说,初中毕业的生源,年龄结构偏低,思想不成熟,又有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弱势,种种因素交融在一起,为教育增加了诸多难度。但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输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就必须加强文秘专业学生职业性格教育的力度。

首要的,还是要在学生专业分流时严把“质量关”。那些思维缜密、耐心细致、谦虚谨慎、性格开朗的同学应该成为首选;而性情怪诞、孤僻封闭、或轻嘴薄舌、喜欢大吹大擂、狎昵无度、人云亦云的人则不宜于从事秘书工作,当然也不宜进入秘书队伍。

其次,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或运用录像、光盘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系统的秘书个性气质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作为一个时刻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在单位的枢纽中心、窗口岗位上工作的特殊人员所应具备的一切优秀品质。

就业率篇(11)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学生们的高等教育正向着大众化、普遍化发展,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生到企业上去应聘求职,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他们一时的实习经验,而是看重他们是否有能力去胜任所需要的这项工作,因为会学习、有能力的人才能很容易融入到行业中去,而且具有发展潜力、拥有可塑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这不仅是为学生自己也是为国家的繁荣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1 就业能力与就业率

1.1 就业能力的概念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实现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就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知识能力、语言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每位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拥有这一系列的技能,高校毕业生们才能在职场上有一席用武之地,才能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1.2 就业率

就业率是考察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的一项指标、一个数字、一种现象,是显示当年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在当年全体毕业生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就业率的产生,可以很直观的向国家、社会反映出当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3 就业能力与就业率的辩证关系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很容易的理解就业能力与就业率的辩证关系,即实现就业率的前提是根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大小而决定的,就业能力是就业率的保障,就业率是就业能力的体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2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上所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对待大学生就业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社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平台不足。随着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很多家企业对应届毕业生也抬高了门槛,一部分企业单位对应聘人的学历、性别、户口所在地以及实习和兼职都过多的增设限制,使得一些大学生的能力还没得到机会发挥出来就已经被淘汰了。用人单位这个现实的经济团体,求职人数越多,竞争越大,所提出的要求就会越高,这对刚刚迈出校门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和许多的障碍。

2.2 高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技术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革新、不断完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搭配不够合理,与就业市场相脱节,不能全面反映当下社会的最新动态,太过于追求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际操作的训练,使得学生毕业后对于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不能融会贯通。而且,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也没有对每届大学生的实习情况、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没有及时从学生反馈回来的就业信息和情况中找出教学方法的不足而为之改进。

2.3 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在国家、社会、学校上,他们只是起到间接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从大学生本身中寻找不足。很多大学生受传统教学的思维逻辑,偏重于课本上、理论上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使得眼高手低,找到好工作也无法胜任。还有些大学生误认为有社会关系就可以安顿好工作,在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中就变得散漫、不在乎,不知道当今的社会没有白吃饭的地方,优胜劣汰是职场上永不更改的法则。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态,由开始对就业的积极和兴奋的心情,逐步在求职的挫折中陷入了迷茫、焦虑,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不能将自己正确的定位,面对用人单位的考察变得胆怯,自己的能力发挥不出来,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不仅对大学生们眼下的生活、就业造成影响,同时对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危害。

3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3.1 社会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国家、社会是大学生乃至全人民的指明灯、方向盘,只要国家出台的政策好、宣传到位,营造出一片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不是不可能的。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为大学生的实习、兼职、就业提供畅通、便捷的道路。此外,企业用人单位要对初来乍到的毕业生们抱以平等的心态,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干起的,对他们要多一份信任、一份耐心,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这样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后得到了发展,大学生们也因此得到了进步。政府还要鼓励大学生们自主创业,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税收优惠,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降低创业门槛,让有能力的毕业生自己当老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3.2 学校要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要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教学课程紧密的配合起来,认真开设大学生就业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训练环节,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定期邀请社会上优秀的职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通过讲述自身的求职经历来为大学生们传授职场经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建立学校与社会相沟通、相联系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不仅如此,学校还要鼓励学生们开展形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参加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加强自身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举办真实场景的面试模拟活动,通过实践性的训练,提高大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客观、全面的分析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提供很大的帮助,进而培养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3.3 大学生自身要摆正心态,适应职场需求

告别无忧无虑的学校生活,挠头的就业压力迎面而来,对待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只有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调整、主动适应才是关键。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持有能力和实力这两把利剑,才能在职场上站稳脚跟。所以,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紧迫感、危机感,要不断完善个人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尽快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各项技能,努力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适应职场需求。

结语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而且是艰难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全国成千上百万个家庭的稳定生活,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都要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实行有效的就业政策,转变学校办学管理理念,着重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等等,确保我国的人力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四川大学,200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