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就业决策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1 08:57:46

就业决策分析

就业决策分析篇(1)

一、前言

1999年是我国大学扩招的第一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性地走进了“大众化”阶段。2003年,当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期。自此,俗称“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使我国众多家庭教育投资比例严重失衡,更造成了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可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当前就业形势及特点

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带来毕业生人数的剧增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30%,按照国际上15%的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按照按70%左右的就业率估算,全国至少有200万名毕业生要面临“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逐渐突出,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

在地区结构上,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后未就业就先失业。

在学历结构上,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

3.“就业不难、择业难”现象较普遍

“就业不难、择业难”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造成的。一方面,大学生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个人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从而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这两种情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通过不断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来完成。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1)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扫除体制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由“统包统分”转变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仍存在。比如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深化就业制度改革,逐步的取消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

(2)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目前,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及一些偏远地区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政府部门应该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

(3)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要唯学历论,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硕士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装点门面;亦不要唯经验论,将刚毕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拒之门外。用人单位应该根据企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人才,置换冗员。同时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利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选配德才兼备的高校毕业生,对其进行培训,形成人才梯队,从而促进单位人才、知识升级,提高发展后劲。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1)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社会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宽口径、多层次、高质量培养各级各类服务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高校需要理顺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另外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就业指导机构还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择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4)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逐渐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引导学生抛弃功利思想,不要过分重视工作的经济待遇,更应看重个人的发展前途;告诫学生摆正个人位置,认清目标,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通过不断修正,从而走稳个人职场道路;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思想,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胜任素质

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自身综合胜任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及早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安排。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我定位、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能够科学规划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把传统被动的“无意识找工作”转变为主动利用主客观资源的“有意识找工作”或“有意识创工作”,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是否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在学校要通过系统学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掌握全面的、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时优先选用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甚至抱怨社会不公。其本质原因在于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大学生要提高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关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还可以深入了解到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方针、就业形势及就业环境等,从而有利于找到与自己的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许多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致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而在求职中,应该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大局。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通过不断的、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度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慢慢寒冬。

参考文献

[1]陈均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路径[J].教学研究,2004(6).

就业决策分析篇(2)

作者简介:杨爱华(1982-),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大学杏坛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山东 济南 2502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3-0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明显,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就业和创业的热点事件,且已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思考。国家采取很多措施来保障就业问题,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也屡次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社科院于2010年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工资还不及同龄农民工。而在2011年的就业行情中,许多用工单位给农民工的待遇超过了大学生。

大学生薪酬问题是一个信号,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本科生抢大专生岗位,大专生抢高职生岗位,高职生抢农民工岗位,导致薪酬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大学生与其家庭天之骄子的心理仍然存在,认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校,在同龄人中还算是佼佼者,因此对自身期望也较高,毕业后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而结果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另外,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大学生以创业推动就业。

二、高等教育的现状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2013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17%增长到了2012年的30%。

大学生不再是以前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大学也不再是象牙塔,学生的期待需要降低。但很多贫困城市和农村家庭仍然将考上大学作为跳出苦难生活的一条快捷之径,不论是学子还是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很高的期许,他们难以接受目前的就业现状。

三、就业时呈现出的问题

1.用人单位的反馈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具体而又迫切的,他们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寻求合适的人才。在一次调查中,在被问及“您认为大学生求职的最大优势是什么?”时,47%的用人单位认为是学习能力强,36%的用人单位认为是有创造力,17%的用人单位选择的是勤奋肯干。与此同时,也有50%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48.6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企业的工作需要。

2.学生就业的迷茫性

根据调查表明,曲阜大学杏坛学院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盲目择业的现象较为普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目标基本上都是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个目标简单而又清晰。但进入到大学后,前期目标已经实现,学生从“被督促”到完全自主生活方式的转变,对许多学生来说成为“放羊”的开始,迷茫的开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和爱好。自我认知就非常重要,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学生一定要拥有自我认知——我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

3.学校就业教育的滞后性

一般学校的就业指导都是在临近毕业时进行,而且是孤单的一门或两三门课程,这对学生整体就业问题起不到根本性改善。若希望根本性的改善,需要在高等教育整个过程中进行或多或少的渗透。

在许多企业中,吃苦耐劳、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素养和技术一样也是他们非常在意的内容,而随着市场化越来越普及,学生对金钱和待遇的要求比原来的求职人员更加的迫切与在意,这往往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是学校就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4.大学生创业的艰难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一直以来教育部及各个省市都在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多学生也有创业的热情和激情,但是创业成功率较低。

2011年教育部的一项报告也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据调查,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对社会和所从事的行业、项目及市场行情的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资金、创业计划不够详尽而且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对于资本的使用和收益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位与把握、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人脉,创业过程中的心理落差等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

四、应对策略的思考

1.国家应大力增加就业岗位并提供大学生创业机会

2013年中国政府报告中指出:“我们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提高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五年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973亿元,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3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在创业资金、政策及市场准入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在创业中期,政府应该加强追踪的作用,对某些较有潜力的行业给予一定的帮扶。

2.学校应加大力度进行就业教育包括创业教育

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战,学生的任务更多的是学习科学知识,学校环境单纯而温馨,不像社会充满了竞争。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需要一定的转换,因此在大学中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及心理辅导。

学校应该大力举办就业教育,包括技能培训、职业道德、企业忠诚度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而且在各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才可能让学生将素养深入到骨髓,逐渐改变自己。

在就业教育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要将各种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如项目选择、可能出现问题、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管理知识、市场情况等等,创业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学生要有所准备。

在心理方面,学校也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毕竟是一个很大的跳跃,因此应加强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如承受力、抗压力等方面的锻炼。

3.学生应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大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认清自我,只有掌握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扬长避短。在求职时应学会扬长避短,多展示用人单位重视的自身优势,另外,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要把目标定的过于远大,应制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和实践。大学是高中生涯的结束,同时它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几年后职业发展的准备时期,因此,大学生应清楚未来要干什么,例如:如果喜欢研究型的工作,则现在就需要储备、积累理论知识;如果希望在商业方面有一个好的发展,大学期间就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期达到自己希望的目标。

4.社会及家庭要抛弃精英式教育的思想

家庭一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门面,高考就是鲤鱼跳龙门,跳过龙门就是脸上增光,相反则灰头土脸。目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与人们心目中的精英教育是不同的,大学生不再是稀缺“动物”,而是广泛存在的,故而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不要期待过高。

五、结束语

教育的转变使得整个社会的思路都要变化,大学不再是精英式教育,社会、大学生本人、家庭不要对大学生就业存在太高的期待。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家、学校、家庭、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贡献。国家方面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加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方面要更深入地推进就业教育及创业教育,将其融入到整个大学生涯之中;家庭和社会方面要转变思路,认清目前是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式教育,降低期待并消除偏见;而大学生本人也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就业决策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40-02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方面的联合改革。一些学者对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王茂涛把社会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将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概述为四个“三”的一体化工程,即树立三种观念、组建三个机构、实现三项对接、构建三个联动机制。谢爱军、王慧等提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新途径探索方向上需要把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合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内在规律并应用在办学实践中,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空间再拓展。黄兆信指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革。虽然相关论述为数不少,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基于联动机制的分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仍属空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模式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以此来适应时代的要求。本论文就是在分析大数据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在分析了招生、培养、就业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出系统内容,并最终完成该系统的研发和调试工作。

二、研究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元化和自主化的招生方式开始出现,高校之间愈发激烈的优质生源竞争,日趋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同程度的教师紧缺现象,以及专业结构与学科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都需要尽快提出改革方案。有的高校盲目扩大招生,不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出现。此外,高校在人才选拔方式上,还存在以高考分数为主的选拔模式,导致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的沟通不畅,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这些突出问题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研究如何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如何使高校在每年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已经成为高校有待研究的新课题。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对决策机制进行研究,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将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招生录取系统、新生迎新报到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学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等数据汇总,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使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更高;第二,基于大数据处理模式,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产生结果,为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决策提供相应依据;第三,针对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招生、培养、就业信息的和交换,扩展系统的运用功能。

三、解决方案及预期效果

以某省属高校为例,经过十余年的招生录取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招生数据,联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存储的多届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管理系统采集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学生入校、在校、离校的一套完整的学生联动数据。通过应用联动机制,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高校招生、学生管理领域,建立一个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具有智能特征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提取出隐含未知的、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科学地指导招生、培养、就业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根据统计的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提取出招生情况、培养情况、毕业情况、就业情况等有效信息,同时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一)保障公开、公正、透明的录取

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对录取的原则、招生录取的方法、录取信息的公布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要求更严。同时,高考考生从现场报名已经发展为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录取查询等多种方式。

(二)招生数据处理的迫切需要

近十年来,多数高等学校在教育部研发的“全国高校招生远程录取子系统”中开展招生远程录取工作。该录取系统因不同省份的招生数据定义格式的差异会产生大量冗余松散的数据。因此录取数据、统计数据报表等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梳理,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处理这些数据,也给各个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对招生数据处理流程进行科学设置,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对日益复杂的招生数据进行简化处理。

(三)新生入学报到手续简化

作为招生分析决策处理系统的一部分,迎新报到系统除了可以实现填写个人信息、申请户口迁移、绿色通道报到,还可以进行教材、服装和生活用品预订,提前完成部分报到程序。个人信息录入、物品预定、教材预定、户口迁移、贷款申请等一系列报到流程的前移,将大大缩短现场报到的等候时间,同时也使相关职能部门更方便、更直观地看到新生报到的动态,便于相关数据的查询和统计。迎新报到系统的研发,也为学生提前了解学校,尽早融入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迎新报到系统简化了报到程序,在为新生及家长提供了便捷报到服务的同时,也便于校方提前掌握新生报到动态,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查询及统计工作。

(四)为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提供参考

通过对学生报考志愿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汇总各个学科专业的招生变化情况,便于学校确定哪些专业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抑或侧重哪些专业的发展,作为学校品牌吸引优秀生源。同时,可以根据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五)为学校招生录取和计划编制工作的提供决策依据

系统通过收集学校历年的招生录取生源情况、各招生专业计划数和实际报到人数、各专业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历史数据,并进行汇总和分析,提炼出大数据蕴含的有用信息,为今后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部署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六)使招生、培养、就业管理形成闭环

打破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条块分割状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决策管理系统,科学分析相关数据,使招生、培养、就业管理形成信息联动的良性循环。从源头招生工作开始抓起,深化教学改革,重新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体系。

四、结论

本论文研究采取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探究性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前期调研获取各地方高校在决策管理系统方面的有益经验,并对海量的招生、培养、就业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在探索决策管理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同时,建立数据库,设计相关内容,对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现有的迎新报到系统、计划编制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拓展其相关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招生―培养―就业分析决策管理系统,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数据转换、数据加工、数据统计等过程,为地方高校日后的招生管理、人才培养和就业管理等工作提供精准的数字依据和有益参考。

就业决策分析篇(4)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1.1急功近利。

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但是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而且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各有差异。因此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1.2消极依赖。

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他们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则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1.3情绪波动。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情绪出现异常波动,较多地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1.4盲目攀比。

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问题,就业竞争激烈。二是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是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主观原因。

2.2.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

2.2.3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

3.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3.1.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3.1.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三年中,为他们制定好目标,让他们有计划地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

3.1.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3.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做到:

3.2.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3.2.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2.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社会、高校、学生共同努力。这样毕业生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就业决策分析篇(5)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被推向就业市场,自主择业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川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

职业决策是个体一生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决策,是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做出的选择。乔普森(jepson , d)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职业决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它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应用。

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完满的结果。d. c. mccellan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力。atkinson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则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组成,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个体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望概率和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境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这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一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

国内目前在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理论综述型的研究。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期为各高等院校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帮助大学生提高择业自信和职业决策的成功率。

2.研究方法

2. 1研究被试

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随机选取2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154人。被试的具体情况分布如下:性别方面,男68人,女86人;年级方面,大一34人,大二38人,大三29人,大四53人;学科类别方面:文史类97人,理工类57人。

2. 2研究工具

2. 2.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彭永新(2001)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包括s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得分越高,信心越高。总体craombach a系数为0. 9366;量表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

2. 2. 2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the achievement motivescale.简称ams )由挪威心理学家t. gjesme和r. nygard于1970年编制,叶仁敏和hagtvet. k.a1988年修订而成。量表共30个项目,由两个分量表组成,每部分巧个项目,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 )。量表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弱。合成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得分(ma= ms一maf )。得分越高,成就动机越强。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 77,效度为0. 58,具有非常好的信度、效度。

2. 3施测

测验的主试由研究者和心理专业本科生组成,统一指导语,测试时间大约为巧分钟,采用个别测试和团体测试相结合。

2.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 1烟台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1可知,全量表的平均分是3. 3487,其他各维度的得分也都在中间值3以上,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全量表和量表各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3.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3. 2.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学科差异(见表2)

表2可知,不同学利类别的大学生在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和全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的大学生比文史类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3. 2.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年级差异(见表3)

表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在制定规划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个维度和全量表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大三年级大学生与大一、大二、大四之间在“制定规划”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强,并在大三年级达到最高,而到了大四以后又出现了下降。

3. 2. 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全量表和各维度作: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表5)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但与避免失败动机没有显著相关。

3.4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见表6)

三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时,进人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追求成功因子。表6可知,多元相关数为0. 621,其解释变异量为38.6%。

4.讨论

4.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全量表的平均得分是3. 3487,分值位于“有一点信心”和“有一些信心”的中间位置,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虽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总体看来,他们能够正视现实,相信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选到相对理想的职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事实并不能掩盖一部分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低的事实,不少大学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采取措施来缩小个体差异。

4. 2学科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理工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要普遍高于文史类大学生,并在全量表和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情景下,社会对理工类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大。因此,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前景看好;然而文史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选择的余地相应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比文史类大学生更加自信。

理工科的学科性质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理工类大学生一般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他们有更大的自信来解决生活、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往届理工类毕业生相对容易地找到工作的事实,使得理工类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更加明确,更能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所以,理工类大学生在制定规划的信心上也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4. 3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高,在三年级时达到最高,但到了四年级时又出现了回落,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低。方差分析显示,除在制定规划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方面未见显著差异。

鲁思·霍尔兹沃思指出,“某一生活变化尽管是人们希望出现并已计划好的,但在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变时所伴随的适应过程中也要出现某种紧张。大一学生刚人大学,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在所难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是佼佼者,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则变成了普通学生,这使他们有一些失落感和自卑感。因此,大一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较低,自信心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通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抱有更大的自信。但到了面临求职的大四阶段,现实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很多学生出现了就业焦虑,对前途充满迷茫,导致求职信心的降低。

4. 4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杉杉、郑日昌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男女本科生的择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李莉、马剑虹的研究结果有很大不同,他们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个维度中,性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影响。

诚然,我国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可能面临一些社会歧视。但我们要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女性有了较充分的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空间,在社会生活中逐步争得了较多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成功女性,她们的自信、睿智和成功使得女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女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自信,这使得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4. 5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

bandura在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时指出:自我效能水平会增强或削弱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坚持达到它。当任务或目标得到解决时,个体当初的效能感便得到证实和满足,这就维持了成就动机。即使个体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困难时,高效能感者所具有的取得成功的自信心也更有利于诱发个体的动机行为。相反,自我效能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行为的积极性就低,不愿付出过多努力,也很少积极主动地采取对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成就动机水平下降,反过来又降低了他的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充满信心,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超越自我,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肯轻言放弃,因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成功的经验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之间就这样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另外,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所预测变异量达到38.6%,而避免失败因子和合成动机则被排除在回归方程之外。这说明,对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

5.结论

就业决策分析篇(6)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被推向就业市场,自主择业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川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

职业决策是个体一生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决策,是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做出的选择。乔普森(Jepson , D)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职业决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它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应用。

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完满的结果。D. C. McCelland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持有的良好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力。Atkinson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则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组成,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个体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望概率和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境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这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一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

国内目前在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理论综述型的研究。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期为各高等院校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帮助大学生提高择业自信和职业决策的成功率。

2.研究方法

2. 1研究被试

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随机选取2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154人。被试的具体情况分布如下:性别方面,男68人,女86人;年级方面,大一34人,大二38人,大三29人,大四53人;学科类别方面:文史类97人,理工类57人。

2. 2研究工具

2. 2.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彭永新(2001)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包括s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得分越高,信心越高。总体Craombach a系数为0. 9366;量表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

2. 2. 2成就动机量表

《成就动机量表》( The Achievement MotiveScale.简称AMS )由挪威心理学家T. Gjesme和R. Nygard于1970年编制,叶仁敏和Hagtvet. K.A1988年修订而成。量表共30个项目,由两个分量表组成,每部分巧个项目,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 )。量表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低,表明这类动机越弱。合成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得分减去避免失败得分(Ma= Ms一Maf )。得分越高,成就动机越强。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 77,效度为0. 58,具有非常好的信度、效度。

2. 3施测

测验的主试由研究者和心理专业本科生组成,统一指导语,测试时间大约为巧分钟,采用个别测试和团体测试相结合。

2.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 1烟台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1可知,全量表的平均分是3. 3487,其他各维度的得分也都在中间值3以上,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全量表和量表各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3.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3. 2.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学科差异(见表2)

表2可知,不同学利类别的大学生在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和全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的大学生比文史类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3. 2.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年级差异(见表3)

表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在制定规划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个维度和全量表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大三年级大学生与大一、大二、大四之间在“制定规划”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强,并在大三年级达到最高,而到了大四以后又出现了下降。

3. 2. 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全量表和各维度作: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表5)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但与避免失败动机没有显著相关。

3.4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见表6)

三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时,进人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为追求成功因子。表6可知,多元相关数为0. 621,其解释变异量为38.6%。

4.讨论

4. 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全量表的平均得分是3. 3487,分值位于“有一点信心”和“有一些信心”的中间位置,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虽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总体看来,他们能够正视现实,相信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选到相对理想的职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事实并不能掩盖一部分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低的事实,不少大学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采取措施来缩小个体差异。

4. 2学科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理工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要普遍高于文史类大学生,并在全量表和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情景下,社会对理工类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大。因此,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前景看好;然而文史类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选择的余地相应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比文史类大学生更加自信。

理工科的学科性质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理工类大学生一般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他们有更大的自信来解决生活、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往届理工类毕业生相对容易地找到工作的事实,使得理工类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更加明确,更能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所以,理工类大学生在制定规划的信心上也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4. 3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增高,在三年级时达到最高,但到了四年级时又出现了回落,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低。方差分析显示,除在制定规划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方面未见显著差异。

鲁思·霍尔兹沃思指出,“某一生活变化尽管是人们希望出现并已计划好的,但在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变时所伴随的适应过程中也要出现某种紧张。大一学生刚人大学,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在所难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是佼佼者,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则变成了普通学生,这使他们有一些失落感和自卑感。因此,大一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较低,自信心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通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能力,同时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抱有更大的自信。但到了面临求职的大四阶段,现实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很多学生出现了就业焦虑,对前途充满迷茫,导致求职信心的降低。

4. 4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杉杉、郑日昌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男女本科生的择业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但李莉、马剑虹的研究结果有很大不同,他们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个维度中,性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影响。

诚然,我国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可能面临一些社会歧视。但我们要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女性有了较充分的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空间,在社会生活中逐步争得了较多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成功女性,她们的自信、睿智和成功使得女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女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自信,这使得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4. 5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成就动机的合成动机以及追求成功动机之间都存在高的正相关,并且所有相关都达到了0. 01水平上的显著性。

Bandura在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时指出:自我效能水平会增强或削弱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坚持达到它。当任务或目标得到解决时,个体当初的效能感便得到证实和满足,这就维持了成就动机。即使个体遇到暂时不能解决的困难时,高效能感者所具有的取得成功的自信心也更有利于诱发个体的动机行为。相反,自我效能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行为的积极性就低,不愿付出过多努力,也很少积极主动地采取对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成就动机水平下降,反过来又降低了他的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充满信心,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超越自我,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肯轻言放弃,因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成功的经验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之间就这样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另外,成就动机各因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所预测变异量达到38.6%,而避免失败因子和合成动机则被排除在回归方程之外。这说明,对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

5.结论

就业决策分析篇(7)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数量的供求失衡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恰好等于商品的需求量,就是供求平衡,可以理解为毕业大学生的数量大致等于社会需求的数量;如果商品的供给量大于商品的需求量,就是供大于求,会使得商品停滞,积压,很久都卖不出去,甚至降价卖出,导致亏本,公司倒闭破产;如果是商品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就是供不应求,商品紧俏,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应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

2.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

从需求角度看,因为大学生对工资要求较高,而社会更多的需求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就很小。可以根据需求法则的影响,假设其他的条件都不变,则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比变动,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即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格可以类似为工资,需求量会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其次,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要高端的专业性强的精英人才,大学生显然还欠缺一些,也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小。再者,企业往往都需要一些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人才,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符合这一点了,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需要量不大。

从供给角度看,1999年以前高考制度未改革,高校招录的大学生不多,自1999年以后,各大高校都扩展,使得大学生人数猛增,导致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这部分劳动力也暂且闲置下来了,随着不断扩展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闲置,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了,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供不应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的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的物质资料生活所需的产品的总额。

3.毕业生向大中型城市流动趋势增强

生活城市的选择与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我国沿海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因而发达城市与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增大,在高薪、高福利、高待遇、高生活水平的诱惑下,大多数毕业大学生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倾向于去选择大中型、沿海、发达城市的工作,而不选择较为落后的乡镇地区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毕业大学生向大中型城市流动的趋势。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策略及个人建议

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其一,就大学生而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问题解决,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掌握的过硬的本领、技术,才会被企业所留用。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多多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例如能力、专长、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让自己在寻求职业的时候占取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二,高校在课程的设定上,应该更多的结合市场需求,更加合理地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地调整各专业招收人数等等,全面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在领导学生走向社会化之前,学校可以专门开一门课程引导学生找工作。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快捷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关系,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及时找到工作,而不成为闲置资源。

2.政府部门在体制、政策上的改革

政府要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把毕业生的就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因为许多企事业单位用人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会优先考虑户籍在本地的大学生,这样既影响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又造成了对人才合理流动的阻碍,政府可以对其进行改革,淡化各单位对户籍的歧视与不平等待遇。

3.大学生应认清形势,适当改变就业观

如今大学生所处地位尴尬,某些大学生仍然存在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的现象,因此在搜寻工作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去基层单位锻炼自己,又无法再科技发达的领地站住脚。大学毕业生可以适当的转变思维,因为在很多小城市、乡镇急需人才,有很多的职位可以挑选,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存在大量用人的需求。大学生可以适当的改变就业观,先去基层做起,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毕竟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积累经验,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将眼光适当放低一些,毕竟找不到工作总比工作稍差一点好。

其次,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打拼,自己解决就业问题,毕业生可以看准商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其他大学生一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这样不仅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职位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提供更多职位、使得更多人有就业机会。

就业决策分析篇(8)

经济管理是一项相对严谨的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决策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前企业发展的现状开展进行,在充分了解相关问题,把握关键点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决策才能够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进行,而对于科学决策来说,它就需要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的反应客观问题,符合实际管理活动的需求。要实现科学的决策,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在决策之前必须要做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全面的了解经济运行的状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做好记录和统计,不能盲目的去开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规律的变化来分析。与此同时,在进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还有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决策的程序。企业相关管理者和领导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要有相应的流程来进行约束,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制定。对于决策的制定要从企业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调查分析,不仅要实现和企业战略发展上的统一,同时也要满足实际战术上的要求,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严格审慎的开展决策分析。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方式和方法

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所以在进行相关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开展进行,只有这样决策的制定才会更加科学而严谨,才会适应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1、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然的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统计和分析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前提和基本的保障。所以,要在决策之前做好信息的收集、分类并且进行比较研究,信息的管理对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直接的关系到了决策的成败,所以一定要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只有遵循这一基本的原则,企业的经济决策才会科学有效。

2、判断决策是否可行,即可行性

决策不是一个口号,它是用来指导具体工作的,所以确保其是否可行是判断决策是否科学的重要衡量标准,这就要求在进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科学有效的分析相关的问题,分析其是否可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风险或者是阻力,这些都要在决策过程中作为决策依据。

3、对比选优的原则

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是决策的重要原则,我们知道,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一般会有不同的执行方案,做好这些方案的比较和分析,从而选取最优的方案设计对于决策来说意义重大,没有比较就没有更加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同时在评估和对比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找准关键点和重点,从而综合考量,实现最优化的决策。

4、集团决策原则

经济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制定不是一个人或者是某个领导说了算,而要进行集体的分析和讨论,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实现集中,所以要在决策的过程中落实开展民主集中制得原则,以便更加民主和科学的进行决策,避免专制和盲目的决策,这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这一方法也避免了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受少数人的影响,能够在更大程度突破信息量不足的局限,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决断。

5、经验判断和科学的数量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经济管理要进行系统化的决策评估,这就需要我们在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对相关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进一步的缩小选择的范围,充分的权衡利弊进行选择。与此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企业的经济决策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之上,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数量分析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决策更加精确和科学。

三、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制定问题探讨

前面我们对于科学决策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其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准备,遵循哪些原则,那么制定的过程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予以落实,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确保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总结了以下几点:

1、科学的进行调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现权,对于决策也是这样,决策的过程建立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决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进行决策的重要前提,也是决策的一个基本起点和出发点。如果开展决策分析和讨论的话,还不能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决策就是无效的,也耽误了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决策之前一定要明确需要决策的分析,做好总的问题设定,进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2、系统分析,确定目标

决策的目标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在明确了相关的问题之后,就要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从而确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这也使得决策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因为如果目标选择的不正确,也就会有错误的决策方向和决策要求,决策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和有效性。

就业决策分析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加快,房地产行业、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医院等行业迅猛发展起来。就拿市政工程来说,工程项目朝着大型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而政府为了维持市场秩序,会实行宏观调控,制定一定的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约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规模越来越大的市政工程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越来越复杂。工程建设时间长、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所以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内容越来越多,经济决策的制定变得越来越复杂。投资者要对项目的建设成本、销售收入、销售税费、市场变化、附加值、不确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项目投资的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企业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发展点,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在市场发展中寻找合适的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在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科学合理经济决策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经济分析。当企业做出完整的经济分析之后,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经济分析是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基础。

经济分析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要对影响项目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对项目的收益、成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正确分析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合理预测市场发展形势,从而促进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经济分析除了在经济决策制定前进行,伴随着项目的建设,经济分析也要实时跟踪,并对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前期经济分析中的不合理地方进行适当调整,使经济分析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并据此不断调整经济决策,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

二、可行性评估与不可行性分析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最常规的就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由企业员工和相关专家组成经济分析小组,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进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项目的各方面资料,要分析政策环境、市场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下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而在可行性分析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往往需要提出许多假设和前提条件,而评估小组人员在提出假设时又往往过于理想化,然后由过于理想化的假设推导出理想的可行性结论,这样就会影响到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可行性评估是一项科学活动,而专家在进行这项科学活动时,往往是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专家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的话,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不负责任,那么就会忽略许多问题,最终使得可行性评估不准确,进而影响到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而要追究专家的责任又很难。正确的可行性评估是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不确定性评估,从风险的角度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然后再制定出不同的经济决策,尽量制定出期望值高风险小的决策方案。

任何项目投资中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估,但不可行性分析也很重要。不可行性分析就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思考项目投资,通过调查研究,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决策方案,并否定决策方案。进行不可行性分析不是为了否定决策方案而存在的,它的目的在于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尽可能的优化决策方案,使企业在项目投资中获得更大收益。

比如说,企业对某高校的高科技科研进行投资,在这项投资中,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对该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制作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不可行性分析报告。由于高科技产品的科研投资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分析小组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以及收益率进行分析,并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以及预测的高科技产品的效果进行财务分析,制定出可行性报告和不可行性报告。而决策部分对这两份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该投资项目,然后再根据风险性和投资收益率的对比制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既保证目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又加快科研进程,使高校尽快研制出高科技产品,缩短投资回报期,尽量提高产品的性能,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由于高科技产品的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所以,制定不可行性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项目。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出高水平的不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许多企业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都忽略了不可行性分析,只将注意力集中于可行性分析,容易忽略项目建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要认识到经济决策中可行性评估和不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综合两种分析结果,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在进行高科技产品项目的投资中,面对科研的长期性和产品性能的预测的变化性,项目不可行。但是,从内部收益率和项目带来的业务增加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上来说,该项目又是可行的。因此,企业财务部门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不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多方面的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客观预测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产品的性能以及产品研发所需的时间,做好调查报告。

三、项目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项目是未来的,而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就使项目具有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项目建设中会遇到许多前期规划中没有考虑到或是考虑不周全的问题,项目建设完成后在销售时也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情况,这些因素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科学技术,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只有在前期经济分析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正确预测未来发展形势,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才能提高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预测项目成本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全面掌握项目各方面的信息,对项目成本进行计量分析,从而确定项目各项活动的成本以及总计成本。但是,由于企业获得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许多信息都只能在事件发生后才能出现,比如说:高新科技产品的效用,在产品研发出来之前是无法准确判断其效用的,只能从理论和理想的角度去预测,而当产品研发出来之后,获得的效用信息对经济决策已经毫无帮助了。所以说,信息的时间约束性影响到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另外,企业在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信息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而对信息的处理深度以及处理的正确性就影响到了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经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了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比如说: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项目投资中,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政策环境的变化。我国的房价屡高不下,老百姓强烈反映买房难,而政府为了使老百姓居有其所,会出台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来控制房价,规范房地产行业建设。而政策环境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当进行规模很大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时,企业就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环境的变化,预测政策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政策环境对以后房屋销售的影响。

项目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众多,企业只有不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提高员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正确分析项目投资风险,不断优化项目经济决策方案,最终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在项目投资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影响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因素

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制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投资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内外因素决定的。

(一)影响经济决策的外部因素

所谓外部因素,不外乎是政策、法律、体制和市场的限制。当经济决策进入到政策壁垒、体制壁垒、市场壁垒中后,项目投资的风险就加大了,而要减小投资风险,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减少不合理投资风险,那么就要对政策、体制、市场和法律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第一,为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会在不同时期制定出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首先要分析该项目处于怎样的政策环境中,政策壁垒是大是小。当政府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时,政策壁垒小,投资的风险也相应减小,企业发挥的空间扩大。

第二,项目投资决策需要经过政府的审批,这就要考虑到体制环境。当项目审批的程序简单时,审批时间就越短,体制壁垒就小,投资风险自然也小。

第三,在项目投资中会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比如说:有合同签订管理方面的法律,也有反垄断法,还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要尽可能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第四,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拿市政工程项目来说,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占了整个项目造价的一大半,而市场的变化使得原材料价格发生变化,当原材料价格高出事先预估价格很多时,项目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

企业要正确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努力制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二)影响经济决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上来说,企业需要有健全的项目投资经济决策责任制和动力机制,确保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做出科学的经济分析,然后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制定出最优化的经济决策方案,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科学性,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复杂,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必须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评估和不可行性分析,从整体上认识项目,不断优化经济决策方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浅论企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估[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7)

[2]巩玉凤.关于房地产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2(9)

就业决策分析篇(10)

一、企业决策人运用报表数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电力企业的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进程,由此可以看出电力企业在我国众多企業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只有通有效的管理方法才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满足市场需求。而财务报表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企业内所有的经济现状做了系统的分析而得出来的,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财务报表不仅可以了解到公司的经济现状,而且还能依据财务报表所涉及的相关信息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路线,为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的工作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由此可见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收益情况。财务报表作为企业的经济直观、概括记录的载体,对其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对企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企业决策人如何运用报表数据分析做了相关的研究。

二、论述财务报表组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

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财务报表,每张财务报表数据都反映了企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能量,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战略决策者要对报表数据所反映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有效的分析这四种类型的财务报表能对企业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资产负债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资产负债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对资产财物报表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使领导层在进行企业决策时做出正确的指示,资产负债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方面经济情况的信息,它是反应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财务报表涵盖的范围有企业资产状况,企业负债状况以及公司权益状况。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资产负债财务报表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准确的了解到企业在投资活动上面的收益情况,保障企业的资金能有效的支持投资活动。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了资产负债财务报表,还可以明确企业内部负债的规模,数量,以及结构对应的关系,有效的了解到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做出正确的企业发展决策,优化电力企业内部的结构,避免风险的出现以及提高经济收益。

(二)利润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利润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的利润财务报表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各种决策做出判断,利润财务报表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企业一年内运营收益情况的信息,是两个资产负债之间的财务业绩,以电力企业为例,电力企业的利润财务报表,就是借助企业在一段时期的经济收益情况,向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展示出企业的价值。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利润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所涉及到的企业的收入和各项费用的支出,具体的了解到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取的收益,成本支出的费用,以及生产经营的成果,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调整经营策略,降低成本扩大收入。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有效的了解到企业在时间段的收益状况,进而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现金流量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情况,其将电力企业在某一阶段的资金运转情况呈现出来,它的编制基础就是现金,根据电力企业内的先进具有流动性的特征,所以就产生了现金流量财务报表。从财务管理方面来说,电力企业的运营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资金流动的过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不断的注入电力企业内部的同时不断的流出电力企业,跟我们人一样,人的活动离不开血液的流通,而现今就是电力企业的“血液”。由此可以看出现今流量财务报表所提供出来的数据直接反应除了企业内部的“健康状况”,它是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而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有效的分析出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财务报表可以分析出用营业现金付短期债务本息对公司发展是否有利。二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得出,电力企业对某一项目的投资是否对公司的经营策略产生影响。三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得出,对某一项目进行投资后是否还有多余的资金。四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通过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通过哪种融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经营风险,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的作用以及有效分析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是对现金流量财务报表、利润财务报表以及资产负债财务报表所涉及不到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可以使其他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更加快捷的了解财务物报表所包含的信息。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可以使财务报表的数据更加的通俗易懂。由于阅读财务报表的人员不仅仅是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像企业的领导者,股东以及投资方都会阅读,所以就对财务报表的通俗易懂性要求很高。所以相关部门有效的分析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可以指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者应将工作重心放到提升自身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上,进而对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

作者:罗婷

    参考文献 

就业决策分析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小企业所遭遇到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企业纷纷选择通过扩大投资再生产,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然而在这其中投资决策水平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由于投资决策是现代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给予一个所有科学依据的数据,从而降低企业投资决策过程的风险系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投资决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各企业均具备自己独立的法人代表,因此每个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都是将利润实现最大化,资产配置合理化以及资本运用有效化。然而近几年来很多国有企业都在积极影响国家产业政策,对于资产重组以及资本经营方面均采用了很多种方式的大胆尝试,虽然说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同样也有失败的结果。对于失败的结果,如果深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大多问题都是出自投资决策方面,由于在投资决策之初都过于的盲目,对于资金投入的一个主次关系都不明确,而这样就会变成决策障碍,那么所投资决策的内容就会变成一纸空谈,导致的结果就会使投入的资金变得入不敷出更有甚者直接就是有去无回。在当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经营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仅仅凭以往的单一经济活动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如今的企I发展需求,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得长久的胜利就必须适时的把握好每一个经济增长点,找对投资方向,让有限的资金给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因此投资决策在一个企业理财中所占有的地位就显得无比的重要。

其实单纯的就企业经济活动来说,无论是什么行业它的表现无非也就是资金投入、资金运营以及资金回收等等一系列增值与保值的价值运动过程。而企业管理在关注商品生产与营销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资本的动向,资产的配置与运用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化运动质含量的高低就变得非常重要。资金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它不间断性的一种特征,而这种特征它不受企业经营活动环节与时间段的限制,并且它所具备的经济内容也有所区别。但是由于企业在每一个时空阶段对于资金存量(指从物质载体上所表现出来的资产存量)的撑握必须在一个合理的度之内,并且这个值还需要让它们相互之间的比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而这个比例更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这个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企业资金或资产达到增值或保值的目的,而这也正是财务投资决策最为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现状

由于国内各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家纷纷对于自身企业无论是产品开发方面,还是生产投入方面都在全力以赴,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不少企业直接将目标瞄准到投资决策方面。然而虽然这些企业将大笔的资金投入到一些项目上,但是收益并没有像预期一般达到理想的效果,更有甚者直接将投入的资本亏损到血本无归,最终这些项目反而成为了牵制企业发展的包袱。而这些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投资决策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是为投资者预测将要投资项目的一种可行性分析,其运用科学的方法与专业的手段对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权威的必要性分析,其包括对该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成本、投资结构以及投资预期收益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中所将会要遇到的重大问题的一种测评。像以往的投资决策基本都只是采取一些较为常见的普通调查走访、研究分析等方法,这些过于简单的程序对于当代企业的投资决策来说就显得有些单薄无力,同时企业在进行研究与分析相关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仍然是系统化不明显,思维不周密,与之有关的信息数据等依然存在漏洞与误差,使决策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投资决策与企业会计未能达到有机融合

投资决策作为投资行动的侦查兵,它对于投资行动是否开展起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是建立在投资决策的根本上,而投资预测和评估以及优选还有决策,这是一套系统过程,我们通过这一套系统过程是对将要投资的项目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一个最终的评估分析与优选。然而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在企业会计中实际运用时,并没有像预期一样采用了会计专业的方法与手段对将要投资的项目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比如说是采用量本利分析法来进行项目前期工作的分析,从而造成投资决策最终的失误。

(三)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对其造成的影响

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都是比较熟知的,但是关于对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的了解以及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最终的投资决策所能造成的影响,他们的认识度是非常不够的;在他们的理念里,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以及投资决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有的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财务管理工作被他们仅仅使用在了保证企业资金运转方面,而关于投资决策方面完全没有让其得到实质性的应用。所以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在很多企业仍然还只是停留在了书面状态,关于一些系统化与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并还没有成形。

(四)财务人员对其造成的影响

由于现阶段很多财务从业人员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影响,对于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这一块的知识较为浅薄,他们往往只是偏重于对历史数据的一种记录,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大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的欠缺,因此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企业会计对于投资决策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影响力也不大,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对策

(一)强化投资决策前期的投资价值分析

企业进行最终的投资决策时最为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投资价值分析,它要求财务人员需要在掌握该项目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该项目进行一个专业的分析与研究,包含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最终得出一份既科学又客观的结论。这个分析是将项目直接放在了社会与市场这个大环境下,运用会计的专业段并从其特有的角度对该项目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与效益性,其重点在于分析它的投资价值,最终得出企业投资此项目是否存在效益。它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投资的风险,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投资收益的可能。

(二)建立投资报酬率模式分析,降低投资决策风险

企业会计人员应该按照投资的性质,对项目进行一个科学的估算,预测出项目将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以及时间,再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需要Y金数量与投资的总额进行一个估算,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估算结果信息。其实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我们可以将内部报酬率IRR的方法引用进来,对于投入的资金成本进行最为充分的估算,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收益率,减少投资决策所存在的风险。

(三)加强会计理念与投资决策的有机融合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相关知识,让他们能够灵活的将会计相关专业方法运用在投资决策上来,比如说是他们在进行市场分析、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与效益分析、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全过程时,都能将会计理念有机的与投资决策进行融合,管理人员运用科学的信息数据对投资活动进行可行性与效益性分析,让企业的投资决策变得更为科学有效。

(四)提升决策者与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财管管理投资决策的运用对于财务人员以及决策都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求,因为只有当财务人员真正参与到企业投资决策中来,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制订、投资分析、绩效管理变得更为专业,因此就必须要求他们需要具备十分专业的能力才能财务人员更好的融入到企业投资决策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市场经济十分活跃的时代,财务管理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和生存的命脉,对企业财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在企业会计中的有效运用,对于企业投资决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因此,要真正重视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的应用,只有将其有效的运用在企业会计工作中,方能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