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改善分析

时间:2023-03-03 16:28:50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改善分析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连续第二年突破千万关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当前就业市场用人需求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部分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高校应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不断改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以应对当前挑战。

1就业指导服务完善与改进的必要性

1.1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MartinTrow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英才”“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时称为英才教育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5%~50%时称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时,称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自扩招以来,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76%一路上涨,到2019年底达到51.6%,正式进入普及化时代。在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义务”,绝大多数家庭的子女都能进入大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全体公民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1]。此时高等教育将具有规模更大、更加多样化和更加个性化等特点,对受教育者的就业指导方式方法进行相应调整十分必要。

1.2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加凸显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等因素叠加而成。现阶段,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如就业市场中“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配等问题时有发生,劳动者在谋求理想工作与现实就业机会之间消耗时间造成的“摩擦性失业”正席卷年轻一代,社会需求和高校教育的错位,让年轻人找工作屡屡受挫,加深了其就业焦虑。总的来看,职场当中许多因素既不对称也不稳定,导致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群体出现了失业现象。因此,高校亟待调整工作策略,打造一套更加高效快捷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3传统就业指导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世界已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的时代,传统就业指导逐渐跟不上时代变化。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指导中,大班制教学、田间灌溉式教学仍然比较普遍,这种课堂指导没有直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通常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学习,容易造成教育内容和就业市场的脱节[2]。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课时保障、经费场地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短板,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往往积极性不高,课堂知识真正内化为对毕业生有益的“干货”很少[3]。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指导中,虽然各高校已普遍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但就业工作基本还是采用校、院、年级、班级、毕业生的多层树状管理模式,很多日常的就业指导主要还是依靠毕业班辅导员开展,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就繁重复杂,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专精于个体就业指导,指导效果难以保障。

2“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策略分析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方面需要对海量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进行梳理推送,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正面引导,帮助毕业生逐步实现人生愿景和奋斗目标。这是一项将信息、就业手续办理等诸多实践工作与发展心理学、生涯辅导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理论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在构建全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时,既要快速对接外部世界,又要精准切入毕业生个体需求,这就需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模式改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方式方法。

2.1深化“互联网+”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注重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应该变通思路,去除陈旧、过时的内容,把职业规划、职场礼仪、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教学内容通过沉浸式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比如积极利用教育部学职平台上“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等网络资源,开展情景模拟训练、生涯角色体验等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具体情景,促进学生专业理论与业务实操相结合。各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校资源和特色,在互联网时代中乘势而上,构建“互联网+微课”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短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4]。在这个过程中,还可引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网络微课、就业指导案例等网络资源建设,使资源“共享”变为资源“共生共创”。

2.2细化“互联网+”个体就业指导咨询

“一对一”个体就业指导是对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每个高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是为大学生解答求职就业困惑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求职机会、就业选择瞬息万变,高校要创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要积极借助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将各种信息进行及时整合,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不断细化个体指导方案。可以通过开设网络直播间、校友论坛,建立就业政策电子数据库、个人职业生涯数据库等方式,详细解读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状况,介绍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和薪资待遇,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务实地寻找就业岗位[5]。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将高校教师、校友、合作企业等各种内外部力量融入进来,共同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3强化“互联网+”求职招聘平台建设

目前市面上的各类求职招聘平台种类繁多,如国家层面的有教育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在线”平台,社会层面有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平台,此外还有各地政府部门、高校独立或联合打造的网络求职平台等。这些平台从功能上基本涵盖了信息、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等校园招聘内容,但大多属于各自为政,数据基本依靠各平台独立采集、转发,没有实现全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各高校就业平台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也不尽相同,用人单位及毕业生需投入的时间人力成本仍然较高。因此,高校要切实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自有平台升级改造,政府有关部门也应主动牵头,打破平台数据壁垒,强化平台间数据整合贯通,科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着力打造更为高效的一体化求职招聘信息平台。

2.4优化“互联网+”毕业就业手续办理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高校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和毕业就业手续办理流程,依托“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手续办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在毕业离校手续审批等方面将学工、教务、后勤、财务等职能部门数据整合起来,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一站式审批服务实现无障碍离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毕业去向网络登记、档案流转网络查询等方式提高毕业就业手续办理效率,帮助大学生无缝对接用人单位,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切实做到“一件事一次办”。

3“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实效保障

3.1坚持思想政治引领

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就业观念进行塑造。这不仅仅是解决好去哪里就业,个人如何发展的问题,更是高校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时务必要时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端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个人职业愿景与社会需求、国家需要高度统一。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统一,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应积极抢占网络思政阵地,按照大学生喜好特点,创新性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好职业素养教育,讲好人生奋斗故事,引导大学生逐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3.2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服务并非仅面向毕业生,而是一个从新生入校时就应系统、规范、全面开展的工作,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下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6]。高校要全面掌握大学生职业兴趣、人格特征、学习及职业规划目标达成情况等实时数据,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断完善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并将其作为就业指导课教学和个体指导的重要参考。教师、辅导员等就业指导人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时动态调整学业、职业规划思路,根据教育阶段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及顺利就业。

3.3加强网络信息审查

互联网信息具备快速、高效、便捷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数据庞大、信息采集标准不一致、真假难辨等问题,为就业指导服务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也要保持谨慎态度,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两面性、即时性、传播性的特点,科学准确地看待各类网络上的就业信息。在招聘信息时,尤其要注意加强对来源渠道的甄别,不断完善对入校企业、岗位的准入准出机制和评价标准。要安排专人对网络平台定时进行检测维护,杜绝虚假就业信息出现。在采集、推送毕业生个人信息时,要规范信息标准做好数据维护,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确保网络信息安全[7]。

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快,系统功能迭代迅速,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是确保“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全面增强教师的互联网意识,帮助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指导观念[8]。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信息化工作理论基础,促进就业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素养及信息化服务能力水平全面提升,以便更充分、更科学合理地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服务。

总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始终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第一课题。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要认准就业指导服务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互联网+”各种优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时敬华.论高等教育大众化[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59-62.

[2]张佳.“互联网+”助力高校就业服务转型升级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3):247-248.

[3]冯坤,朱伟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策略探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4(8):128-130.

[4]张娟天,陈爱云.“互联网+”背景下广州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4(7):116-118.

[5]周儒.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7(8):222-223.

[6]王小光.“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一对一”就业指导咨询体系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5):91-93.

[7]毛炳波.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0):34-38.

[8]李雨竹.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就业指导工作策略研究——以陕西某高校文学院毕业生为例[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5(12):125-127.

作者:段俊磊 伍晓亮 黄巧 单位:湘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