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1:13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1)

普遍来说,运动品牌相关产品要比一般服装贵很多,专业的运动装备售价动辄上万。特别是高尔夫相关产品,目前,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代名词,其产品价格也非比寻常。知名品牌的运动产品更是如此,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500%。以耐克公司为例,其一般的运动鞋售价在600~1000元,高端跑步鞋更是售价高达2000元,这比普通的鞋类高出了2~3倍。但是其制造成本普遍不超过150元,加上运输营销等其他成本也不超过200元,可见其利润之高。

1.2消费需求个性化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的选择面较广,运动品牌产品不仅仅用来满足运动的功能需求,也成为消费者身份的象征,消费者的需求逐渐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以耐克公司为例,其大中华区直营网站上开设了定制化服务,只要注册账号后,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配置各种产品的颜色、布料组成,为自己打造全世界只有一双的篮球鞋。这项业务迎合了运动品牌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生意异常火爆。这种个性化既给运动品牌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运动品牌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运动品牌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适应消费者的变化需求。这种需求的个性化,也给运动品牌企业带来了风险和不稳定性。

1.3产品生命周期短

过去生活水平较低,很多人对于能够拥有一双篮球鞋或者一套运动服就很满足了。一套衣服或鞋子可以穿很多年,同时,大众对于产品的款式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品牌的时尚性越来越重要。过季的产品即使打折消费者也不会买单,运动产品的季节性越来越强,生命周期越发的短。这种季节性不仅表现在季节的更替上,同时,也表现在不同年份相同季节产品的差异。这样的市场变化,要求运动品牌企业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动态调整产品策略,从而更好满足客户。

2运动品牌行业高库存深层次原因分析

2.1期货模式导致供应链前置时间较长

运动品牌行业采用期货模式,期货模式一方面为企业供应链赢得了较长前置时间,有利于安排运输计划。但是另一方面也带了很大的弊端,可以看到整个供应链前置时间太长,若将来市场发生变化,则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运动品牌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限定经销商每季只有一次进货机会,没有补货机会,这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客户需求。

2.2经销商模式导致不能准确捕获客人需求

在运动品牌市场,绝大多数公司采取的都是经销模式,也就是说,面对最终消费者的是经销商而不是本公司,这对于捕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存在一定障碍。以耐克为例,目前耐克的经销商在中国有超过8000家门店,虽然对于门店的管理存在一定规范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考虑到成本等因素,门店在服务客户、抓取客户需求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对于市场上存在多少丢失销售都没有一个有效地信息系统。同时,由于经销商门店太多,又没有统一信息平台,这些因素使得品牌商无法实时监控门店实际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区域断货、区域库存的情况,某些地方没货卖,某些门店库存如山。

2.3行业普遍预测准确率较低而导致高库存

运动品牌行业,存在需求变化大、产品更新快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产品销量预测一致性不高。较低的预测准确率,一方面,导致企业进行产能规划时面临巨大挑战,经常出现某款实际订单量比预测量大,但是工厂没有足够产能,导致货物交期一推再推。另一方面,某款产品预留很多产能,结果实际订单很少,工厂只能关门。预测是整个供应链的起始端,较低的预测率对于供应链后续的部门、流程的影响巨大。

2.4没有针对不同产品特点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模型

目前,很多运动品牌公司其实并没有很科学的库存管理方法,什么时候该加单生产,每次生产多少,基本都是根据管理者的经验。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产品特性造成的影响,例如,羽绒服和普通短袖,其产品特性不同,应该建立不同的库存管理模式。

3运动品牌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研究

运动品牌采用期货模式,一方面,为品牌商供应链赢得了较长的前置时间,便于企业安排运输生产计划。同时,这也对品牌商的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行业内普遍要求的准时完整订单交货率高到90%以上。基于上面的分析,运动品牌行业目前高库存局面,很多是由于其供应链采取期货模式导致的,在不彻底更改现有供应链模式下,没有办法彻底根除。但是我们也可以基于现有供应链结构,做一些辅助改善,本文主要介绍基于不同产品特性建立库存管理模式,基于供应链回购契约来优化整体供应链收益。

3.1基于产品特性的库存管理模型

运动品牌行业产品类别较多,包括衣服、鞋类、装备、配件等,同时每一个大类下又可以细分为针对某种运动的小类,如篮球、足球、户外运动、训练、跑步等。但总体来说,其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需求确定性产品和季节性产品。确定性产品,是指那些需求量在不同时间段的波动不大,近似为一个常数的产品,如背包、足球鞋、篮球的需求量在没有特殊事件(例如世界杯、NBA总决赛)的情况下,基本是固定的,需求的波动不会太大。季节性产品,是指那些季节性很强的,如春天的外套、夏天的短袖、秋天的卫衣、冬天的羽绒服,这些产品季节特征明显,往往过季了就很难再卖出去。库存管理模型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库存降到多少时需要再次下单生产(生产点);每次下单生产多少量;安全库存是多少。一旦确定这三点,问题就变得简单,所要做的就是对库存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库存低于生产点即下单补货。库存管理中最重要参数之一就是再生产点,科学的库存管理意味着合理的再生产点。高的再生产点可以提供高的服务水平,但是这意味着较高的库存成本,良好的生产点就是在库存成本和服务水平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反之,不合理的再生产点,要么是以较高的库存成本换取服务水平,要么牺牲了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库存。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企业想要的。在确定性产品库存模型中,需要持续检测库存,当库存量降至再生产点时,此时需要下单补货,从而保证经过生产前置期内,库存量不会少于安全库存。另一个重要点,就是安全库存量,即用来应对各种随机因素的不确定性而持有的库存。安全库存与服务水平有直接挂系,当然也与需求均值、方差有关系。很简单,需求波动大,同样服务水平下所需要的安全库存量也更高。在计算安全库存量时,基本假设是需求服从正态分布,服务水平固定。这样可以通过查表得到安全库存系数,再通过计算公式得到安全库存量。

3.2基于供应链回购契约的优化模型

运动品牌大多数产品采取期货模式,在货物销售给经销商之后,严格意义上来说,品牌商就算完成了自己的销售。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会考虑上游供应商公司的利益,这也是典型的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对于面临最终消费者的经销商,他们需要面对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但是品牌商要求经销商在货物上市前6个月就确定采购量,这对于经销商是个巨大的挑战。某款产品,如果最终需求小于订货量,那么经销商需要承担库存成本,反之,若需求大于订货量,又会存在流失销售的损失。依据领导—跟随的博弈理论,基于品牌商和经销商的关系,品牌商是领导者,经销商处于追随者的位置。品牌商事先制定契约参数,经销商在考虑市场可能需求、契约参数的情况下,会订购一个使得自身利益最大的订购量。供应链契约要达到的效果是,经销商利益最大的订购量同时,也是整体供应链利益最大订购量。同时,我们假设,品牌商和经销商面临的市场是开放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两者可以同时获得售价、客户需求、库存成本等信息。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2)

二、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首先,加强物资供应部门和物资需求部门的合作和协调,物资供应部门的工作人员每个季度都需要在生产现场进行办公,依据现场办公所得的数据和信息,准确掌握需求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需求变动情况。其次,加强物资需求信息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物资消耗数据库,逐渐形成一个由需求计划引导采购和物资供应的库存管理机制。第三,让物资供应部门参与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中,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的前期论证和设计两个阶段,不断优化和完善需求建议,提高对采购风险的预见性,以规避和降低风险,减少采购成本。最后,物资供应部门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编制科学的统筹采购计划,并以此作为项目采购的依据。

(二)加强物资储备定额研究

物资储备定额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以金额和品种为依据将物资进行分类,并根据物资的特定进行专用和通分类。如果某种物资属于通用型物资,则可将该物资作为物资储备定额的物质。其次,总结物资消耗的情况。建立储备定额物资的消耗规律模型或消耗定额,统计通用性物质在不同年份或月份的实际消耗量,并选取订货模型。

(三)提高积压物资处理力度

积压物质是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提高积压物资处理能力,缓解库存物资积压问题是绝大所数石油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石油企业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缓解库存积压。例如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设计、施工和勘探等物资需求部门在选择物质时首选库存物资,尤其是积压时间较长的物资。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加强其它企业的联系,将积压的物资调剂给其它单位,实现物资互通有无。如果物资由于技术更新或产品换代造成积压,企业可以加大技术研究力度,积极改造再利用积压物资,保证积压的物资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和利用。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3)

此库存管理模式不仅能保证足够的市场供应量,同时使自己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还能使企业获取不同时节的价格差所带来的利润。例如,加工商为了防止市场供求变动所带来的损失而建造的库房,零售商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建造的库房,生产者为了使产品有个好价钱而建的库房等。独立库存控制策略是独立库存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策略,该策略主要侧重于优化本单位的库存成本。

(二)协作库存管理模式。

近年来,一些高科技示范园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相继在寿光建成,“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生产端,原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在销售端,与分销商签订买卖合同并共同制定销售计划,同时及时监督和管理分销商的销售行为,在库存管理方面实行协商协作,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企业的共同利益出发,使企业之间有共同的需求预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库存需求已经变成了企业间共同协调的结果。

二、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寿光市大型农产品经营企业较少,小型中型企业占其物流中心供应链农产品供应企业的大多数,由于资金不足,这些企业的仓储设施很难达标,无法做到及时保鲜。具体表现有以下四点:

(一)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不足。

各个企业为增加自身收益,更加注重的是对自身库存成本的控制与优化,从而忽略了供应链的整体观念。就供应链整体而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是不协调的。达到整体最优才是最好的优化管理,但是供应链上各个关键企业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一定会对整体的供应链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没有良好的保鲜存贮技术。

当前,处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匮乏,一些企业在产品存储、保鲜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没有优良的仓储设施,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库存损耗,不但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极有可能在产品滞销时,因为农产品的腐烂变质造成经济效益的大幅降低,这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三)合作与协调性不足。

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延迟交货、服务水平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合作与协调性的缺乏使库存水平被迫增加,其库存管理费用也相应的增加。

(四)产品供应链竞争力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直营业务是生产加工,其他业务方面并不精通,缺乏经验,农产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都将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降低,因此对寿光蔬菜供应链的优化十分有必要。

三、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优化

蔬菜的生长特征决定了蔬菜的供需有相当强的季节性,且其需求和供给的波动幅度较大,这就使得产品经营企业所拥有的存储设施时忙时闲,增加了单位库存商品的库存费用。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整体,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的农产品经营企业现状,优化其库存管理模式。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了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等所有的库存,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商加工出来的产品不经过其他环节直接运往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并且物流企业对销售商施行JIT配送。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仓储保鲜对供应链的有效运转作用巨大,因此优化库存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优化后其库存管理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如下:

1、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上的生产者、加工商、零售商等的库存,能有效减少企业成本,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置身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掌握,能够保证供应链中的高效率。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成本优势大大增加。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4)

所谓供应链就是一个网链式结构,该结构中包括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该链式结构首先确定一个核心企业,对从采购原料到加工再到生产的最终产品最后到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进行控制。所以,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还包括运输商、零售商和顾客。

一、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1.供应商库存管理。供应商库存管理(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是一种合作性战略。该战略是以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为前提,以能使双方都能达到最低的成本为目标,在双方统一目标框架的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且该目标框架随着生产过程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VMI的核心思想是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供应商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供应商拥有库存的控制权。供应商通过VMI整合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职能,可以减少因为决策失误导致的库存积压或短缺,提高供应链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对于VMI策略的具体实施,首先改变处理订单的方式,建立起标准的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和客户共同确定库存信息,根据该库存信息建立标准的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处理订货、交货及票据业务的处理。实施VMI需要注意的就是供应商的库存信息需保持透明性,供应商能及时获得销售商的库存情况,从而对市场的需求变化了如指掌,进一步对企业的生产做出相应的调整。

2.联合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主要是解决单个结点企业独自对需求的预测导致的放大效应,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获得相同的需求预测信息。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不再独立运作,而是各企业共同参与,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获得相同的需求预测信息,进而消除对需求的放大效果。建立联合库存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供需双方本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保证供应链各方及时获得透明的需求信息、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其次是发挥MRPII和DRP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MRPII(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用于原材料库存协调管理中心,DRP(物资资源配送计划)用于在产品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最后是建立快速响应系统,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使各节点企业间不再存在障碍,使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提高。

3.多级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综合考虑整条供应链,使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也就是使供应链上各个结点的成本最小,但现行的库存管理模式都是从单个企业的层面考虑。所以,不能使整条供应链达到最优化。多级库存管理是在单级库存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非中心化策略和中心化策略。非中心化策略是各个节点企业不用考虑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库存,只需考虑企业自身的库存成本,因此这种管理策略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其最主要的缺点就是不能使整条供应链最优化。而中心化策略,正好与非中心化策略相反,它是对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的库存水平共同决定的,通过各个节点的协调达到整条供应链库存的最优化,但相比非中心策略,中心策略在管理上协调管理难度较大。采用多级库存管理必须要明确:库存优化的目标、供应链的范围、多级库存优化的效率以及采用的库存控制策略。

二、结论

供应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持续保持成本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因此供应链上的成本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个动态过程,随着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指标、经营策略的变化而变化,供应链成本管理必须随之而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而控制库存成本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一个具体层面,对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方法的选择,必须先明确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以及供应链所处的具体环境,再利用一定的理论知识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5)

一、引言

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库存管理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库存管理的影响。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库存管理文献可知目前企业库存管理主要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微观方面的库存管理。优化库存量的主要方法就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库存模型。人们对库存管理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从单个企业库存的层面上升到供应链的层次上。这种供应商管理库存与联合库存管理使传统的分块的库存管理模式转变为一种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1]。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的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的Jay W.Forrester教授提出的。是一种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综合控制论、信息论和决策论的成果,以计算机为工具,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和行为[2-3]。

本文主要应用SD方法对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研究本,分别讨论分析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与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指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在以前管理者认为库存越多代表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盈利越多。现在却恰恰相反,管理者则认为零库存才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因为库存较多时不仅会占用大面积的仓库而且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成本增加。但零库存的弊端是由于库存减少出现缺货的现象,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运营。因此对企业而言库存管理尤为重要。随着供应链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并且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也由简单向复杂转变,由分散化供应链向集成化供应链发展,目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策略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IM)、同步客户响应、快速补货、连续补货、协同计划预测补给和多级库存管理等[4]。这些策略的目标都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库存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降低库存成本,保证企业的利益。在这些策略中最常用的就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的分析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有时也称为“供应商补充库存系统”,即指供应商与零售商在达成一致目标的前提下,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点数据,并用此信息使得其生产、库存活动、与零售商的销售同步,从而对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库存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VIM策略的巨大优势在于供应商及时准确的掌握订货量情况从而有效的控制牛鞭效应。在运用VMI策略时,供应商仅对零售商的商品库存有决策主导权,并且供应商的决策也是以零售商的销售情况为依据的。而对零售商店铺内空间布置管理决策没有主导权并且都有零售商决策。

VMI是以零售商与供应商达成一致为前提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使传统的库存管理由所有者主导库存量的方法转变成由供应商来决策库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即制定了合理的库存水平也降低了库存成本,并且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使供需双方共同获利,实现双赢。

(二)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是以VMI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合作关系,是一种协调的、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共赢,库存计划由供需双方共同制定,来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使得库存减少,顾客满意度提高[5]。

JMI由于在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建立了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三方不仅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而且库存的一体化管理使三方准时采购,从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有效控制牛鞭效应,实现共赢。

四、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系统具有因果关系并且系统的发展变化是非线性的,如果用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描述供应链中的库存系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此可以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库存系统反应实际情况。

(一)VMI模式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该供应链模型中的水准变量是制造商在制品库、供应商成品库、分销商在途成品库存和分销商库存;速率变量为制造商订单执行率、制造商生产率、供应商出货率、分销商成品收货率和分销商成品出货率;辅助变量为生产批量、供应商期望生产、分销商期望生产、用户需求率、订单达成率;存在时间延长。系统所包括的工作流程以订单的执行过程为主。

(二)JMI模式下的系统流程图

联合库存管理供应链模型中水平变量不变,辅助变量在VMI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平均销售量。

五、结论

通过以上建模分别讨论分析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企业可以依据以上模型进行仿真来判断哪种管理模式更适合自己。

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系统动力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一方面在建立模型时为了反应实际情况需要做一些假设,当假设较多时会与现实系统产生差距导致决策会有误差;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仿真中是连续的,但现实中大多事件是离散的。所以在之后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中要结合其他的方法来解决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陶在朴.系统动态学:直击《第五项修炼》奥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经营的所有业务单元,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质量、运输、市场、销售、服务等以及相应的财务活动、人事管理均纳入一条供应链内进行统筹管理。其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准确的数量、优良的品质、在明确的地点、以精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库存管理在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供应链环境下,其地位越来越重要。首先,库存规划对于生产非常重要,一方面如果企业缺乏原材料或零部件,整个生产线将受到影响,企业将被迫重新调整生产进度,这不仅无法按时生产产品,同时还增加额外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库存过剩,不仅需要额外的仓储成本,占用运营资金,而且增加企业的保险、税收和商品废弃等成本,从而增加整体成本,降低利润。其次,库存支持未来的销售,如果没有适量的库存,许多产品不仅失去了销售机会,也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基于库存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研究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需求。

二、库存管理模式发展历程

(一)合计预测与补给。以分销中心或主要分销商为中心,用于预测的核心数据来自销售历史数据,并联合其下游分销商或客户进行库存管理。它突破传统独立的库存管理模式的限制,但仅应用于供应链的销售环节中,缺乏集成的供应链计划。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游企业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下游企业把库存决策权转移给供应商,供应商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管理库存。双方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三)联合库存管理。一种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供需双方在共享库存信息的基础上,以消费者为中心,共同制定统一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将计划下达到制造单元和销售单元执行。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系统化流程,它一端连接着销售与市场的最佳实践,另一端连接着供应链的规划与执行系统。它最大的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

三、基于不同角度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

(一)多级库存模型。“多级库存”的概念由Clark和Scarf提出,即供应链的级库存=某一库存节点现有的库存+转移到或正在转移给后续节点的库存。

Graves等对单级、单产品的系统进行研究,将此模型作为基础模块来研究多级产品的系统。他们将预测看作随机过程,动态输入库存补充计划系统。假设在t时刻对之后的H个周期进行需求预测和库存补充计划安排,并使计划期末的计划库存量为一给定常量值,即安全库存;同时,假设生产计划的更新是线性的。

Ilatia等在级库存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级库存费率的研究,考虑供应链中的N级系列系统,建立平均总库存成本的模型。

Ganeshan研究了一种包括多家供应商、一家分销中心和多家零售商的供应链的连续盘点型库存控制模型;Moinzadeh和Aggarwal研究了具有加急订单处理机制的供应链系统的多级库存模型;Lee研究了具有多家相同零售商的多级库存系统。

邵晓峰等分析了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商组成的两级库存系统,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分别建立了非合作时各自成本最优和合作时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库存模型。

张强、刘西林研究多个供应商和多个销售商组成的两级库存系统,首先讨论了供应商和销售商没有形成供应链和不含价格折扣时,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其最优订货策略;再讨论成立联盟后,供应商和销售商信息完全共享,供应商和销售商满足Pareto有效性,通过价格折扣来刺激市场需求,从而增加供应链整体盈利水平。

高丽芳、杜秀华研究了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由K个配送中心,每个配送中心由NK个零售商组成的配送网络的库存控制问题,在综合考虑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零售点需求的相关性,以及同一产品在不同周期需求相关性的情况下,以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最低为目标,一定的服务水平为约束,建立了多级库存控制优化模型。

刘跃伟建立了基于总成本最低和总库存周转时间最短的多目标模型,从而更贴近市场需求对供应链库存的要求。

(二)跨链间的库存模型。多数文献研究上下游不同环节企业,或是单链中同一链节不同企业之间的库存管理,都是从单链视角出发,很少涉及到邻近供应链的紧急补充订货渠道,即基于两单链的集群式供应链跨链间的库存协调。

黎继子、刘春玲等以两单链的集群式供应链为背景,考察一个供应链零售商的紧急库存补充渠道来自于另一个供应链零售商的跨链间库存协调问题。他们建立了没有单链约束和存在单链约束条件下的跨链间库存合作模型,并用系统优化理论来寻求被补充供应链的正常渠道订货量和紧急补充量,以达到降低库存水平,提高整体利润。实验结果表明,当库存费率和商品零售价格较高、订货间隔时间较短,以及紧急库存补充价格较低时,企业愿意采取集群式供应链跨链间的库存协作。

施国洪、钟颢针对集群式供应链多级跨链间库存管理协作,分别探讨了相同链节之间库存互补模型和不同链节之间库存互补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进行分析得出,采用不同链节之间库存互补能够在保持库存水平不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条件下,较大地提高顾客需求满足率,并且能够较稳定地保持这种高水平满足率。

(三)目标不同的库存模型。以总成本极小作为单一优化目标的模型,首先没有考虑影响供应链性能的其他重要指标,可能导致需求响应周期超长而丧失市场机遇,或者仅维持库存最小,而无法有效满足动态和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其次忽略了敏感性研究,条件边缘的极小变动可能带来总体性能更优的可选方案。单目标优化模型会导致决策的片面性,限制了模型优化能力。

Chiu等研究了准时多级库存系统的紧急补充策略,解决了时间满足性问题,但是强时间约束使得系统成本代价较高,并且限制了适度缺货条件下的寻优能力。

Ganeshan讨论了一种随机需求的多级库存优化策略,使用确定的订单满足率对仓库基本库存水平求解,实际上是以相同最低满足率作为所有仓库供应的必须条件,使得库存总体维持成本上升,缺乏优化的灵活性。

卫忠、徐晓飞等建立了多个目标的协同优化模型,目标不仅考虑成本,也考虑需求满足率和时间。对于多品种、复杂拓扑结构,以及库容、生产能力受限的情况,他们提出了一种在外层对库存策略和内层对物流分配方案分别进行寻优的双层求解方法,并采用演化多目标优化技术构造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优化结果使得系统总体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四)可控提前期的库存模型。缩短提前期可以有效地降低安全库存量、减少资金积压、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LIAO等最早给出了一个订货量已知,提前期是唯一决策变量的连续补货库存模型。

在LIAO的基础上,BEN―DAYA等将提前期和订货量均视为决策变量。

OUYANG等将提前期和订货量视为决策变量,将缺货分为缺货后补和缺货损失两部分,推广了BEN-DAYA的模式。在现实中,缺货成本很难准确确定,它不仅包括一些可以计算的项目,还包括诸如商誉、对库存系统其他部分可能造成的延迟等无形的损失,因此OUYANG等用服务水平约束代替目标函数中的缺货成本项,建立缺货后补和缺货损失的混合存货模型,求出使单个企业库存成本最低的最佳提前期和订货批量。

PAN、CHANG等将压缩提前期的问题从单个企业推广到供应链环境下,建立了单一买方和单一卖方组成的可控提前期的供应链联合库存模型,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服务水平的约束,并仅从供应链集中决策的角度考虑整条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也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利益协调方案。

叶飞、李怡娜考虑了含服务水平约束的可控提前期供应链库存Stackelberg模型,以及集中决策情形下可控提前期供应链库存模型,提出可行的利益协调方案,即供应链的各参与方分担库存费用的机制。

(五)随机需求库存模型。多数文献将市场需求假设为已知的确定性函数或已知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但在实际中,由于数据缺失或信息有限,很难准确估计市场需求,当面临新的市场或开发新的产品时,市场需求更加难以确定。模糊理论为研究不确定系统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Chen和Wang假设订购成本、库存成本、回购成本和企业的需求为梯形模糊数,建立允许回购的EOQ模型。

Patrovic和Sweeney假设提前期、库存水平和企业的需求为三角模糊数,并得到企业的最优订货策略。

Ishii和Konno在报童模型中,假设缺货成本为L型的模糊数,得到企业的最优订货策略。

Lee和Yao讨论了生产型企业的库存问题,将单位需求量和单位生产量假设为模糊数。在此基础上,Chang和Yao研究了在模糊需求情况下,最优的提前期以及订货批量。

朱新元、钟根元将研究需求不确定性问题从单个企业的库存决策扩展到了供应链库存管理和协调,利用模糊数学工具研究了需求不确定的二级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得到了供应链各方的最优决策,并通过数值分析检验了数量折扣作为协调机制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有效性,同时指出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对供应链各方利润分配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绩效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论

总体来说,国外的研究更加前沿,研究方法较先进,模型注重实用性,研究的动力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模型研究后投入实际生产生活中,可以产生较大的现实效益。在我国,供应链的优化研究和应用处于初始阶段,研究更加注重理论性,采用的研究方法较简单,模型抽象,很多假设条件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研究适合其运行的优化模型。企业要想发挥供应链的优势,除了要重视库存环节,还要重视其他环节,只有实现全局优化,才能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的未来发展范围更加广阔,如虚拟供应链的研究等。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强,刘西林.多供应商、多销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库存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2006.

[2]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跨链间的库存协调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

[3]施国洪,钟颢.集群式供应链多级跨链间库存协作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7)

一、供应连管理的新视角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当今国际上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一个新热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是起源于学术研究,而是企业界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的。[1]这就是说供应链管理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理论或实践的问题,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传统的观点认为缩减供应链成本是供应链管理中经常提及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应该以成本为重点。[2]然而,当企业逐渐认识到供应链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时,注意力便转到如何有效的配置供应链上来,并通过这些不同的配置来影响不同的企业价值杠杆。[3]本文从供应链目标出发,以股东价值或价值创造的视角,探讨供应链结构及其结构性因素,并探讨了这些价值驱动要素在供应链管理中杠杆作用,试图构建一个基于价值的供应链结构,为供应链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二、供应链目标及其结构因素

每一条供应链的目标是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一条供应链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对于顾客价值与供应链为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4]衡量价值的主要方法有顾客满意度、顾客价值增值和股东价值(Shareholder Value),科普兰(Copeland)、科勒(Koller)和穆因(Murrin)认为增加的股东价值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是一致的,成功的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如顾客、雇员、政府和资本提供者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因而,价值是最佳的绩效评价指标。[5]将公司绩效和股东价值联系起来的两个最主要学派是,莱波伯特(A.Rappaport)创立的股东价值分析和斯特恩(Stern)创立的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本质上,EVA是股东价值的一种替代。[5]本文就用EVA简洁的框架来分析供应链结构是如何影响供应链的价值创造的。

所谓供应链结构是指组成供应链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安排。这样,对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本身的认识是研究供应链结构的起点。但由于供应链理论产生于实践,关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很多,尚未有明确的概念。汉德菲尔德(Handfield)和尼考斯(Nichols)给出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供应链包含产品从原材料阶段到到达最终用户的过程中遇产品流动和转换相关的所有活动,以及相关的信息流。供应链管理通过更加完善的供应链关系将这些活动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2]这一定义将物资流与信息流和关系管理两大供应链管问题结合在一起,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到一起才能全面阐述供应链管理的全部内容。[2]由此看来,任何一条供应链可以分解成产品维度和关系维度。供应链的产品维度,主要是有关物资流和信息流等物流问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库存、运输和配送、设施和信息关键要素;供应链的关系维度,主要是有关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等,我们把这种反映供应链中成员之间各种合作关系成为供应链的组织形式。这样,全面涵盖供应链整体的结构性因素包括库存、运输和配送、设施、信息、组织形式五个要素。分析和探讨这五个要素对供应链价值增值的影响就可以得出供应链结构的管理杠杆意蕴,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找到一个概括性的框架。

三、供应链结构性要素的价值驱动作用

根据股东价值理论,当一项业务的收益达到或超过能正确投资风险的资本成本时,这项业务就创造了价值,价值创造(EVA)的多寡为:

经济附加值[6](EVA)= 税后净营运利润 资本费用

= (净销售收入经营费用)-(运营资本 + 固定资本)X资本成本

其中资本成本是反映投资风险的系数。

这样,净销售收入、经营费用、运营资本、固定资本就构成了价值创造的基本项目,事实上,供应链结构中五个要素,正是从上述四个基本项目来影响价值增值,从而改变供应链的价值。

库存是一个重要的供应链驱动要素,不同的库存水平可以影响供应链满足市场不确定性需求的能力,影响顾客价值增值和市场收入水平,同时,不同的库存策略会影响供应链周期库存和安全库存,通过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投资和库存持有成本,改变供应链中的运营资本和经营费用。运输和配送通过产品的空间移动实现了供应链产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通过改善时间管理和可靠性,可以向顾客提供不同的服务水平;通过运输方式和运输(配送)路径的优化,可以节省物流成本,创造物流价值。设施是指供应链网络中产品储存、装配或制造的地方,主要由生产场所和储备场所,涉及到工厂和配送中心的选址、设施能力的弹性等,这些无疑会极大地改变供应链的固定成本结构。信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可以说,现代供应链离不开信息,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会花费巨大的投资,增加固定资产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协调性,减弱或消除需求变异现象,克服牛鞭效应,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库存、运输和配送、设施、组织形式等产生积极作用。

组织是一种生产要素,反映供应链关系的组织形式是供应链中最重要最本质的要素,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层次决定了供应链的层次。供应链结构中的组织形式是指供应链成员之间根据合同期限的长短、信息共享程度、信任程度、文化融合程度的不同而建立的、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的所有合作关系的总和,如合作关系、战略关系、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等。这些组织形式在花费交易成本的同时,可以通过合作降低供应链的总库存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或消除纵向一体化所伴随着的固定资本投资和市场风险。

四、结论

传统的供应链结构是以降低成本为重点的,而目前通常的观点是追求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本文围绕股东价值主线,探讨了供应链的结构及其涵盖的库存、运输和配送、设施、信息、组织形式五种价值驱动要素,进而讨论了这些要素对供应链价值增值的管理杠杆作用。

作者单位:陈祥义,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郑明亮, 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2:56-58.

[2][德]苏瑞,骨德巴赫著.郭晓飞译.供应链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3][澳]约翰•加托纳编著.王海军,马士华等译.供应链管理手册(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

[4][美]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著.李丽萍译.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2006.3重印).

[5][美]詹姆士•R•斯托克,道格拉斯•M• 兰伯特著.邵晓峰等译.战略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

[6][美]S•戴维扬斯蒂芬.F•奥伯恩著.李丽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

Th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Analysis Based On The Value

Chen Xiangyi1 Zheng Mingliang2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产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保证供应链环境的质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体系的两个方面,这两部分的规范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产品价格浮动与公司的效益和利润。因此,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研究具备相当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保证采购、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协作,提高企业利润,是众多学者亟待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现代贸易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的定义源于1982年,奥弗尔、韦伯两位咨询人员提出物流管理被供应链管理所提升,并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高层管理者能注意到该点并协调企业各节点的矛盾性。但对于独立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已经被实践开展起来。后来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在大量专著中都有涉及,其定义分别有以下几类。供应链世界论坛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的,是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关键业务过程的集成管理。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与库存查询,订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的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上述定义中的基本思想一致:供应链管理,即通过集成管理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直到到达顾客手中,供应链管理能有效管理从原材料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领导、执行、控制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

2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的背景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主要差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多为订单采购模式,只有拥有客户的订单需求,才会驱动订单的采购,因此也称作“订单驱动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信息传递效率高、供应商应变力强、可不断修正计划保持供需的一致性、减少成本消耗等;第二,供应链环境的采购管理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其将采购双方的关系从一般买卖转变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库存管理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良好的库存管理体系能给企业提供缓冲和应急功能,避免企业因特殊事件而出现问题,如21世纪初的李宁公司就曾因库存管理的问题导致市值出现急剧下滑。采购和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紧密相连,采购管理是库存管理的成本管理方式,库存管理则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参考条件。统一来看,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企业获取更多效益,减少成本花费,如原材料、运输和库存消耗等成本对企业管理的制约。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联系不够密切

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本质上息息相关,两者不可或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未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两者进行了割裂和分离,最终导致生产管理出现了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第一,库存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基础,若无库存管理提供支持,采购人员无法了解企业的库存状态,使得采购缺乏数据支撑和计划依据,极易导致企业内部货源出现重复、短缺、资金浪费等多种问题。第二,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大幅度下降。一般采购管理需要率先了解企业内库存管理实际状态并进行综合分析,两者分离会导致两方都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和控制,对企业整体运行极为不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联系不够密切所导致的质量降低也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

3.2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和库存管理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这使得企业内部两者的合并相当困难,难以实现深度交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使得企业需求很难被满足。目前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现代企业缺乏满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信息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基础;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信息普及和处理质量都相对较差;最后,企业内员工个人信息化素质水平不足,难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制约着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协同化发展。

3.3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

现代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的问题极为普遍。企业内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采购、库存管理及两者的协同管理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管理体系不明确、职务责任分配不明确及执行力差等,制约着现代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企业内管理人员也未起到监督职能,监督缺位,企业内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3.4库存控制策略针对性不强

库存管理对于企业的供应链影响很大,企业一般会通过已知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从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供应商来说,必须要提供可靠的交货数量和质量,但总有些供货商的货物质量堪忧。这种状况使得市场中货品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部分货品需求可预测,另外一部分不可控的局面。这种供货商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库存控制策略便能统一和解决,但很多企业所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库存控制措施,无法应对这些状况。

3.5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风险主要有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对其进行细化,则有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分销商选择风险、物流运作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六种。其中道德风险及信息传递风险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传递错误等原因所造成的,极容易导致供应商为寻求利益以次充好,或者生产和销售理解存在分歧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出现。生产组织和采购风险使得生产中缺乏柔性,极容易因某环节的疏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停滞。分销商选择风险则有可能导致竞争失败,甚至供应链分崩离析。物流运作风险则是供应链管理中难以实现高效物流运作造成的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则是因为上下游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不同,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工作结论相悖的风险,很容易造成供应链崩溃。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促进采购和库存协同管理的对策

4.1改革管理体系,强调准时采购

若想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进行协同化发展,必须要从体制上将两者整合起来,优化管理系统,改革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将采购和库存管理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其作为企业的关键部门,设置企业内的管理职位,从而使得两者的管理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其次,改革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办法的创新和完善,要改变传统库存管理方法的冗杂性和粗糙性的特点,简化库存管理的业务量,把握对少数物品的关键管理。保证管理方法趋向条理化、精细化发展,避免管理出现质量混乱。准时采购(JIT采购法)作为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作为管理体系改革中的采购方法,该模式有助于集中应用和反映采购信息,并且在需求层面上按需提品和服务。采购过程既不提前,也不延迟,因此叫作准时采购。准时采购的应用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要求都更高,取决于全社会的管理水平,在选择中应慎重而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决策。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库存,提高材料与外购件质量,并减少成本花费

4.2创新优化信息化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共同进步,必须要进行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给两者的管理奠定外在基础。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频率互动,确保企业内更体系化、精确化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能够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反映。一旦出现采购或者库存数据的变更,都能迅速反馈给系统,从而便于企业处理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现代企业也需要提升员工素质,最大限度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

4.3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联合库存管理

现代企业的采购和管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失去监督会导致管理工作懈怠,影响工作效率,严重制约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必须要对分管采购和库存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细究各环节员工的素质水平高低。通过企业严格的监督体系,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企业还必须要依据发展状况对采购和库存管理环节设定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保证能即刻处理解决。同时,也应该加强联合库存管理,让供应商和客户对库存计划进行协同处理和制定,避免“牛鞭效应”的出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4.4结合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对于企业来说,VMI策略的实施是依托于订单标准而处理的。企业必须要和供应商共同了解供应商订单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及相关信息;需要建立EDI标准报文,强化企业的功能性,将订货、交货、票据处理等环节都交予企业处理。对于企业来说,VMI的关键点在于企业库存管理是否透明。一旦两者之间的库存信息系统是透明化的,企业就能及时了解供应商的库存变化量,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需求,从而促进采购和库存的协同管理。

4.5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和合作性关系,或者叫双赢关系(Win-Win)。两种关系模式的采购特征有所不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以贸易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供应商需为企业采购需求反应实时现状,时间要求比较紧张,因此要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人员在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验收步骤进行依次检查审批,后续销售出库之前也需要评定货物质量,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形成长期、高质量的合作,对企业供应链的优化有很重要的帮助。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企业建立更完整、高质、高效的商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内部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都是货物供应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该项管理关乎于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等诸多方面。想要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保障企业的合理性,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需要对实践应用进行优化。对企业内部咨询、内部招标的合理规范,能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促使企业的物资采购及库存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尽力将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协同管理,促进三者的信息化发展。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战略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明亮.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167-168.

[2]张竞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2017(2):205.

[3]姜慧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网络理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69-73.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9)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创建无缝的,同步的供应链能带来快速响应和库存成本的降低已成为共识。供应链管理的目地就是达到供应链协调。所谓供应链协调,是指分散式供应链达到集中式供应链同样的绩效。供应链的协调在于创建与整个供应链同步的,透明的、需求可见的模式。

大量学者就供应链协调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本文将从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角度进行探讨。通过对实践中最基础的四类供应链结构的描述和分析,结合其重要影响因素,加深对实践中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认识。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VMI模式的适用性及其选择。

一、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

1.类型描述

在实践中,按协调计划和协调库存两个维度划分,存在以下4种最基础的供应链结构:

(1)传统供应链。其链上各级独立决定产品定单及补货,而不考虑链上上下游相关节点。其特点是,不存在协调,牛鞭效应明显。

(2)信息交换的供应链。供应商和零售商独立下定单,同时交换需求信息和行动计划,以便在预测产能和制定长期计划时参考。其特点是,预测时参考了最终客户的需求;消除了需求延迟及不必要的不确定性。

(3)供应商管理补货(又称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供应链。补货指令由供应商下达;其管理零售商库存,从而决定服务水平。其特点是,供应商对客户存货完全可见,并对其库存管理负全责。对库存的投入大大减少。

(4)同步供应链。只有一个定单决策点,从而将供应商的补货决策与产品/材料生产计划一体化。其特点是,供应商从运作层面管理客户的补货,并应用该可视性生成其自己的供应链运作计划。

2.重要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对供应链协调产生重大影响;

(1)客户和供应商工厂的地理分布。供应商越接近客户,越容易实行生产和库存控制。

(2)产品的需求模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越稳定,消除牛鞭效应和供需同步带来的收益越大。

(3)产品的特性,特别是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及价值。产品生命周期或销售周期越长,越有必要采用供应链协调。同样产品价值越大,对库存控制的影响越大。

二、VMI及其适用性分析

1.关于VMI

VMI是由供应商负责管理客户库存的一种供应链战略。供应商在客户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政策,拥有库存控制权。它打破了传统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获得同步化运作。大量研究表明,VMI在促进信息分享,降低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由沃尔玛带头,Fruit of Loom,壳牌公司紧随其后,VMI成为一个重要的供应链协调的始创者。Buzzell Ortmeyer在1995年的报告中也指出,VMI在Dillard Department Stores,JCPenney,及Wal-Mart的应用使得销售增加了20%~25%,库存减低了30%。近年来VMI的盛行使得有言论声称VMI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概念亦将引发分销渠道的革命。

VMI使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都能获益。对零售商,VMI可带来库存的有效管理,并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供应商,实施VMI可增加其品牌在商店的可获得性,并通过信息共享降低将需求波动放大的牛鞭效应,还能减少供应商为获得更多配给引发的博弈动机。

2.VMI的适用性分析

尽管VMI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结合上述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在选择VMI模式时,应详细考察下列因素。

(1)供应商与零售商的相互位置。一个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需求较分散的需求更适合VMI,供应地与需求地应尽量接近。

(2)客户需求波动的幅度。VMI适合需求较为稳定的产品。客户需求波动过大的产品不能通过实施VMI协同供需带来很好收益。

(3)产品的特性。产品生命周期越长、产品价值越大,库存的显性及隐性成本就越高。通过VMI带来的协同收益也就会越明显,从而更适合采用VMI模式。

三、结束语

有效的供应链协调在于能将内部计划与外部需求一体化。考查具体状况才能寻找到恰当的供应链协调方案。针对VMI模式,接近的供需方地理位置,稳定的产品需求,以及较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将有助于其良好实施,在供应链竞争中取胜。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5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文章对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论题做了详实的探究分析,并在对库存管理和问题解决方面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对目前我国的库存管理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问题

1.信息化程度不够,信息流受阻

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数据。企业要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必须实时准确传递分布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传递系统尚未建立,供应商了解到的客户需求信息常常是延迟的或不准确的信息,因此,会给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带来困难。所以,如何有效传递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是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有待解决的问题。

2.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库存控制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需求变化等。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对库存控制的影响,必须了解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程度。但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造成有的物品库存不足,而有的物品库存积压的现象。同时,企业的计划无法顾及那些无法预知的因素,如:市场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波动.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以及企业内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等这些不确定因素才是形成库存的主要原因。如何研究和追踪这种不确定性的变化是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又一挑战。

3 .供应链中企业间缺乏合作与协调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协调的目的是使满足一定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可以无缝地、流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果组织间缺乏协调与合作,会导致交货期延迟和服务水平下降,同时库存水平也由此而增加。组织之间存在的障碍有可能使库存控制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各自都有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的仓库,也不愿意去帮助其他部门共享资源。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流动时间(提前期),造成有的物品库存不足的现象。了解和跟踪不确定性状态后,还要利用跟踪到的信息去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地变化。有些供应商在交货与质量方面可靠性好,而有些则相对差些,库存控制策略不能过于简单,必须要能反映这种情况。许多企业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其库存控制方法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依然比较低,而其中对库存问题的研究更为薄弱。虽然国内外针对单个企业库存控制模型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完善、成熟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化供应链环境下库存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完善、成熟的理论则更少了。(具体见下图)

三、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方法

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ERP系统等信息技术,加快信息传递,可以实现供应链中库存信息即时共享。通过安装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可以随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并根据系统的建议进行生产。相关数据分析表明: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可使公司库存减少五成。比如说,通过对原材料和产成品在流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即时地跟踪记录,以便最终用户与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上游节点运营环节之间实现尽可能快速和直接的沟通,准确预测并快速判断用户需求,实现供需平衡,避免压货或缺货的大量出现。另外,库存量、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加工和传递,能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对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和完整的客户数据库,使得客户的需求能第一时间反馈到供应链中,便于及时响应。借助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捷。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也可使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迅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使整条供应链库存管理更加精确、可行,达到各成员企业间信息沟通完全,并能随时向供应链反馈信息,协调调度供应链库存。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的对策

1.可外包

对供应链中的库存进行外包,使库存管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这样企业将有机会将优先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产业,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商品的流转速度,从而达到降低库存,降低风险,降低了管理的难度。

2 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3],是在互相同意的前提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决定库存水平。要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就要求供需双方建立透明的共享信息,以方便供应商及时、准确地做出库存决策,从而降低库存成本,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3],是由双方共同制订库存计划,以保持供应链相邻节点间对需求的一致性,从而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牛鞭效应,是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有效方法。

3.工程项目中物资库存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基本思想

工程物资管理过程中,施工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物资材料供应商通过长远合作,建立相互信任和长期稳定的关系,以实现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工程项目部提供物资数据与库存信息进行集中采购降低工程项目物资成本;通过工程项目的物资信息直接与建立的物资系统进行信息共享,降低供应链上各节点的库存、减少业务周期等措施降低交易价格,从而有效降低施工项目的物资供应成本。

(二)建立工程项目物资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由供应商为需方企业,即施工承包企业建立工程物资库存,供应商保质保量按时将物资存入承包商的仓储基地,物资的所有权属于供方,需方则根据物资实际的领用量,每月结算一次,料完款清。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由供应商进行库存决策,及时补货,并负责配送。通过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以降低供需双方的成本,如图1所示。在供应商与施工承包企业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库存计划的基础上,供应商将物资材料生产商所需物资直接存入施工承包企业的仓储基地中,将供应商的分散库存进行集中,其要求供应商运作时:按施工承包企业的订单组织生产,产品完成时,随即运送到施工承包企业的仓储基地补充库存通过降低供应厂商的库存来降低供应成本。

五、案例分析:龙钢备件库存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库存管理现状

目前在用物资种类达6万多种,库存资金2亿元以上,并有上升的趋势。 库存备件不能满足维修需要,急件计划较多。 存放场地紧张、地点分散,查找费时费力。

2.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物资分类不明确,备件与大修专用件未区分开,占用空间大,增加工作量。 储备定额不科学,最高、最低定额都偏高。部分备件完全依靠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去决定采购数量。编码系统不规范,存在同一备件重复编码的现象,导致备件存储品种增多,库存资金升高,增加了工作量。

目前,计划管理工作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但是随着整个经营环境的变化,当前备件计划管理突显出一定的不足,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存在着“有比无好、多备少患”的错误思想;缺乏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低,凭经验去确定;其次是缺乏对备件管理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3.供应商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龙钢各类备件供应商有160多家,没有一套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从而使采购入库的备件出现不同的问题,如质量问题、供货周期问题等,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真正地采购到物美价廉、质量合格、满货周期要求的备件。

六、结束语

纵观全文,笔者对供应链上库存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一一点出而且做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在对库存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也逐个进行了解决方法的探究,对今后供应链上库存管理问题的解决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供应链库存管理论文篇(11)

关键词: 牛鞭效应;供应链;生鲜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库存

Key words: bullwhip effect;supply chain;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TPL;VMI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10-02

0 引言

生鲜农产品是指经过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的在常温下保存期较短的初级产品,该类产品具有需求量大却易腐蚀的特点,故需在库存管理方面比较严格,然而牛鞭效应是库存控制中最为重要的性能指标,因此就如何减弱和控制牛鞭效应保障生鲜农产品的供应目前是我国企业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库存控制策略,像Lee[1]和但斌[2]研究了生鲜农产品损耗控制模型,但大多是针对单条供应链进行的而对于供应链间的库存合作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国内外也有学者对牛鞭效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但除黎继子以外极少考虑跨链间协作。黎继子[3]等人的研究只专注于不同供应链同级企业的横向合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同级企业之间合作的概率并不大。但如果将两条供应链的中间库存都交给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既可以实现供应链之间的库存互补,又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竞争损耗。同时各零售店将库存统一由第三方物流进行保管,可发挥第三方物流的技术优势,减少物流损耗。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本地生鲜农产品供应牛鞭效应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合作运作模式,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式进行建模仿真,探讨TPL&VMI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改善作用。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库存补充协作模式

生鲜农产品供应大多采用“生产基地+零售商”的模式,一方面降低农户的产品销售风险、公司的原料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货成本和损耗,实现农户与企业增收的双赢局面。

生鲜农产品对物流设施设备和市场需求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较高。而对于农户或生产基地而言,一般不具备先进的保鲜或冷藏设备,同时对于零售商而言,如果配备自有的采购物流设备,则会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目前市场上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且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这是因为,首先该类企业具有专业的物流设备,其次是其能综合的预测市场需求。因此本文借助第三方物流(TPL)的设备、资源、信息优势,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从根本上缓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1.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在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过程中,生产基地根据零售商的订购历史数据安排农产品的生产,一旦产品成熟能够出售,生产基地就根据零售商的订货要求,把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直接运送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将该农产品卖给当地的消费者,并根据销售记录,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出下一次订单。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并借鉴现有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思想理论,构建供应链库存的动态协同模型,如图1所示。

1.2 基于TPL&VMI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库存协同模型 本文以两条供应链间的库存补给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三方物流(TPL)作为联系的纽带,且第三方物流与终端零售商共享市场需求信息。在该协作模式下,生产基地将库存部分运作与决策的权利通过协议委托给同一个第三方物流(TPL),该TPL负责整个集群供应链系统下游的补货及紧急补货。当然跨链间的紧急库存补充是建立在优先等满足本供应链需求的前提之下,即供应链1上游生产的产品优先满足供应链1下游零售商的市场需求,如果有库存剩余,才可以通过TPL向供应链2进行货物补给,以此类推供应链2。基于上述管理模式,在传统供应链模型中零售商和生产基地之间添加第三方物流这个主体和供应商管理库存运作策略,具体如图2所示。

2 模型分析

假设某类生鲜农产品市场日需求服从随机均匀分布(100,200),且模型中涉及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牛鞭效应大小由生产率和需求率的方差之比决定,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Billwhip=■(1)

公式(1)中的σ2和μ分别是制造商生产率(PMR)或顾客需求率(GDTEST)的方差和均值。

将两模型运行100个周期的数据导出,用excel处理得出其均值和方差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两种模式运作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在引入第三方物流(TPL)之后下降了0.850。

3 结论

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VENSIM软件构建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跨链间补货模型,将TPL&VMI管理理念融入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供应链的牛鞭效应降低趋势非常明显,降幅达到了0.850。因此在“农户+公司”的生鲜农产品运作管理模式中融入TPL&VMI的管理理念,对供应链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考虑了需求预测对牛鞭效应的影响,而在实际操作中牛鞭效应是需求预测、批量生产/订购、价格浮动及市场博弈的结果,因此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