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1:54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1)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2)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音乐教育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在其《学校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就曾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能够懂得欣赏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到完满的教育。”这一音乐教育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的理念,于新世纪在我国音乐教育界显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二、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师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母体,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施教对象。所以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和传授音乐审美能力上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学生音乐素养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还比较欠缺。

(2)音乐课程设置 “重技轻理”大部分学校把音乐欣赏课设置为一年,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诸多音乐作品欣赏有“量”的积累,而无“量”的积累就谈不了“质”的变化。

(3)教材内容:欣赏曲目的涵盖内容较少,而且范围窄。

(4)教学方式:照搬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效应极其低微。

三、初步建议

(一)进行专门的课程设置并扩大教学内容

1.课程应单独开设

从目前使用的音乐史方面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看,仅音乐、历史、作曲家的创作特点等知识的讲解就得花一年的时间,因此相对与聆听音乐的时间较短。而只有音乐欣赏才是从音乐感知开始,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上来看,音乐欣赏课是最实际有效的,只有单独开设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达到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为学生搭建一个音乐文献的资料库,为以后具体实施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

2.扩大教学内容

第一,扩大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内容范围。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这种文化。

第二,流行音乐进课堂。音乐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具有时代性和流传性。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繁荣,音乐艺术也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思潮和现象,而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流行音乐。对于这一音乐文化现象,教师们应该认识到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主流,音乐也不例外。让学生欣赏一些反映和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健康向上、通俗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流行音乐,积极主动去感受优秀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和接受能力。这样会利于音乐教育学生在今后面对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时,能以积极、良好的审美趣味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来促进音乐教学。

第三,增加音乐欣赏教学法的内容。欣赏教学法是通过对教师设计的欣赏方式、欣赏环节等内容进行学习和探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边听边学,帮助学生认识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欣赏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传授美”的能力。因此学习音乐欣赏教学法,是为培养学生将来具体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探索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现提出以“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1)体验。音乐欣赏教学中体验就是聆听,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课与德育课的区别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不是对学生的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不是直接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所以音乐欣赏教学要尽量教会学生从多个层面去聆听的方法,进入音乐。

(2)模仿。模仿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到音乐中去表现。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模仿,他们会强烈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得到了审美体验和实践锻炼。

(3)探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经历、思维和见解。探究方法要求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中,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去辨别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分析做出理性的判断,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上趋于理性。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3)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对流行音乐热衷痴迷,但是对课本上的音乐欣赏内容却不是很感兴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现代社会中对流行音乐接触比较多,但是对美声、民歌、戏剧、古典音乐等认识不足、理解肤浅,对各种音乐的内在价值不能充分认识。为此,教师可以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定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文艺汇演等对各种风格的音乐进行介绍,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形式音乐的美感,在教学中对经典名曲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适当引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推广到更多风格的音乐欣赏之中。

二、营造和谐、融洽、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既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音乐课堂上学生是否愿意相互交流,用心感受音乐并积极讨论发表意见,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要通过耳朵的聆听达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欣赏教学要从听入手,鼓励学生用心感受和鉴赏音乐之美,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并能开展有创造性的音乐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少说多鼓励,营造和谐、融洽、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课堂的气氛才会更加浓郁、活跃,也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如在《长江两岸》民歌欣赏中,教师可以从具有民族风的一首流行歌曲中导入,让学生感受歌曲古典美和民族乐器的音色美,课堂气氛从开始就十分活泼。民歌欣赏后又引入了不同流行歌手演唱的改版后的民歌,这让平时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而后我又在伴奏下现场演唱了两首新疆的民歌,这样也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更加的身临其境,更具个人直觉性,这对学生也尤其重要,也让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堂课学生都是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的。

三、通过演唱让学生切身感受音乐的气息

欣赏时除了让学生听,让学生唱一下乐曲的主题,对学生理解乐曲有很大的帮助,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时进一步分辨作品的各种节奏,速度,力度的不同。如:在欣赏歌曲《太阳岛上》,这首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它的第二段节奏跳跃欢快,与节奏舒展自如的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歌曲更富于生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通过唱乐曲的主题,分辨对比学生更了解歌曲的情感变化。再如:欣赏《梁祝》聆听前让学生唱乐曲主题,欣赏时,对于乐曲的主题,主题变奏及乐曲的分析就不会有困难了,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欣赏时能进一步的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的展开联想和想像。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音乐加深了解

音乐欣赏主要是靠听觉和合理想象来完成的。在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式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多感官参与体验能够提高音乐欣赏的效果。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时,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有利于学生体会歌曲中的滔天气势。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视频同时展现浩瀚的春日江边,有皓月、波涛、沙洲,一幅辽阔、悠远的景象,同时,可以出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民族器乐展现的优美意境中流连。在《梨园金曲》的教学中,也可以将戏曲的录像给学生展示,让学生以视觉的形式了解脸谱、戏装、念白、走步等戏剧元素,从而加深对戏曲艺术的了解。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教师在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对乐曲的解说,总是会起到一种先入为主的作用,使学生无法客观地理解乐曲内涵。让学生自己聆听并辅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在欣赏《瀑布与溪流》中听到弦乐队演奏时,能联想起涓涓细流和飞流直下的瀑布等。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六、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4)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5)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www.lw881.com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6)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7)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WWw.133229.COm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8)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9)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二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戏曲与乐器的介绍、赏析和传播时,应当更加注重音乐教学教材的时代性,注重融入当代的流行和时尚,更加密切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加以延伸的课程资源,不应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超越教材,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改、添加,才能够收到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

三、总结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10)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音乐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音乐欣赏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以美的感受,音乐欣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涵养。当然,许多学生表示,他们想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但却不知如何提高,实际上,音乐欣赏无处不在,鉴赏能力到处可学。

一、不懂就查,不明就问

大学中的音乐欣赏教材的版本很多,但是其中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遇到问题时,不妨先翻阅一下,也许会豁然开朗。遇到本教材没有提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阅,阅读相关的专业图书,或是通过咨询同学或老师的方法,做到不懂就查,不明就问。音乐里的知识是相通的,如果一个问题搞不懂,有可能其它的问题你也会不明白。另外,与有同样爱好的同学和朋友进行交流也是一个迅速提高自己的好机会。

二、多听作品,多看演出

单是看书,并不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是有声的艺术,必须要亲耳听到,亲身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的魅力,要听过一首作品,才有资格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听过,光是听说,是不可能说到点子上的,因此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无论是舞曲还是交响乐,有意识地多听好的音响资料对于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多看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无论是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会还是当红歌星的演唱会,无论是高雅庄重的合唱专场音乐会还是气氛热烈的群众歌咏大赛,都要多看,而且还要经常性地接触各种演出场所。比如中央电视台举行的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深深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大学生的眼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欣赏平台。多欣赏文艺表演,一定能提高音乐艺术审美能力。

三、多学、多想、多实践

多学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可以参加学校艺术社团或者拜师学艺,更可以选择学校的各种音乐艺术选修课等,要尽量通过各种方式多加学习,以弥补音乐艺术知识的匮乏。

对听到、看到、学到的各种信息,要多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渐积累自己的音乐艺术信息库,再通过主动的思想过滤,结合自己所有已知的音乐知识,形成自身独特的音乐审美观点和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的美。因此,当有机会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或合唱比赛时,一定要积极参加,这种亲身的经历,不仅能迅速提高大学生的欣赏力,还将成为大学生人生的宝贵财富。

四、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人会认为欣赏,除了听就是看,从狭义上讲,是这样的,但是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就不够了。要使自己在音乐欣赏能力上高人一筹,没有基本的音乐知识和作品背景的依托是不行的,因此,除了听和看,至少还应该了解以下的内容。

首先,要注重音乐作品的范畴。了解一个音乐作品是属于古典类还是流行类,是交响类还是独奏类,欣赏时,必须对它的范畴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这样就能避免“风马牛不相及”的笑话。根据音乐作品所属范畴的特点来对它进行审美也会更精彩,更容易。例如,《兰花花》是一首民歌,如果误以为是流行音乐,并以流行音乐的审美要求来看待它,那么就不能欣赏到它的美。

其次,要注重音乐创作的背景。任何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音乐家在音乐的旋律中融入的不仅仅是旋律本身,更重要的是思想,词作家也是一样。因此,在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下谈论作品本身是有局限的,对于创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当然也能够为我们的音乐鉴赏加分。

再次,要注意音乐作品的风格。欣赏音乐作品,也应有意识地掌握它的音乐风格与特点。拿演唱作品来说,比如,我们欣赏惠特尼・休斯顿的音乐,如果之前对她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特点有所了解,那么,在欣赏时,便会很快切入重点,欣赏到她音乐中的精华。如果一个歌手的声音或风格是从前没有听到过的,只要在欣赏时,有意识地倾听她(他)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特点,并以自己的感受归纳出来,当第二次再聆听这样的声音和风格时,就可以迅速地判断这是谁演唱的了。

最后,要对音乐作品的优劣进行判断。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优劣之分,好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不好的作品空洞乏味。欣赏音乐的时候,不应照单全收,而应该力求选择一些相对优秀的作品。笔者建议大家多听古典音乐,比如莫扎特的歌剧经典选段,贝多芬的交响曲等等,不建议大家听网络歌曲,因为网络歌曲难登大雅之堂,内容上没有意义。欧美流行音乐、中国的民歌也建议多听。

总之,音乐欣赏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开发智力、提高素养、启发灵感、提高创造力的重要手段。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时代,音乐这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00-01

开设音乐欣赏课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素质训练,反言之,这种训练应该是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的,所以说在进行创作或演奏(唱)之前,有必要经过大量的音乐欣赏,以此为前提,音乐家创作或演奏(唱)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供听众欣赏,并以此作为归宿。因此,在高等院校中,音乐欣赏无论对于创作者,演绎着还是听众,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音乐欣赏的定义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欣赏音乐。“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然而,音乐欣赏又不仅仅是作为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接受环节存在,同时它也作为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中央音乐学院张前、王次著的《音乐美学基础》一书中,将音乐欣赏分为以下几种不同方式:纯音乐式、综合体验式、侧重作品式、刺激式和背景式。他们还指出这几种欣赏方式并非独立的,而是在欣赏过程中突出某一方式,也就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兼与其他方式结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

在当前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专业人才讲起曲式头头是道,听一个作品能马上反映出曲式结构,甚至准确无误,而当问其对这首曲子有何感觉时,答案却是令人吃惊的:“没什么感觉!”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现象,多半是对音乐欣赏的认识上出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基于对张前、王次对音乐欣赏的解释,我认为可以把音乐欣赏划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欣赏、理性欣赏、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

所谓感性欣赏,就是对音乐进行感官上的欣赏,说白了就是感受音乐。是一种无须任何技术性的纯感官的体验。在我们周围有许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感觉甚至浩宇专业音乐人士,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此音乐感觉好的评判标准并不是以技术或技能来评判,而是以是否被音乐打动为标准。

然而如果只是处于一种感性欣赏的阶段,还不算真正的懂音乐,因此如果缺少了理性欣赏,音乐的诸多奥妙将永远不会被揭开,曾经有人问科普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对话是这样开始的:“音乐能表达吗?”“能。”“表达什么?”“不知道。”仅从这简短的几句对话中我么很容易推出科普兰这一结论:即,音乐具有极大的神秘性。谁要否定它,他就显得有点愚蠢。因此我们要揭开音乐神秘的面纱,至感性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具备理性欣赏的能力。理性欣赏也是音乐欣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此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感性欣赏时,也会存在理性欣赏的参与;同样在理性欣赏时也会有感性成分在里面,只是在有某个阶段突出某种欣赏方式。这种界限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不能绝对化。

而真正能够达到音乐欣赏完美境界的是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既能被音乐打动,又能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两者在音乐欣赏中缺一不可,并且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会达到理想的音乐欣赏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因为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很容易造成两种欣赏方式的失衡。在理解了音乐欣赏的定义之后,应如何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也就是怎样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者一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多听。这是提高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只对自己专业范畴的作品感兴趣,或只局限于很小的圈子里,音乐欣赏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因此应该扩展自己的欣赏范围。

其次,应对音乐理论知识多一些掌握。这主要是针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对于从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些音乐知识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对音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了解之后,才能真正走进音乐的内部,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欣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第三,应对相关的艺术作品也要进行了解。比如诗歌,绘画,书法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本身就是他们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精神产物。这会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音乐。也就是说从他们其它艺术创作中会折射出有助于音乐欣赏的某种因素。

三、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课已列为目前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目前的音乐艺术院校中很多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熏陶不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机会太少。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音乐欣赏》课要把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在讲授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五线谱,熟悉各类节奏,用嘴去唱,用手去拍,在学中唱,在唱中学,更好地提高欣赏水平。在欣赏一些名曲时,要让学生多听,其次要去模唱一些经典优美的旋律,主题片段,以提高学生头脑中的音乐储藏量。此外还应该多多关注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一些相关知识,这样更利于欣赏者去感悟和体会作品的主旨。

第二,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艺术瑰宝,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中可以选择古今的优秀曲目,如《流水》、《二泉映月》、《梁祝》、《黄河大合唱》等,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和歌曲创作背景,在艺术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会极大地收到学生欢迎。

第三,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在简介作品后,先由教师自己演奏或演唱,或是边介绍边演唱,还可以请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学生克服害羞、胆怯,投入到音乐中来,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音乐作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中国民歌时,根据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让同学们演唱各自民族的民歌,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欲望,还从歌曲的演唱中让同学更加热爱家乡。同时,不同风格的民歌之间也可能在交流中找到契合点相互借鉴,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去欣赏和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再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欣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感性欣赏中孕育着理性欣赏,理性欣赏也应是建立在感性欣赏基础之上,当两者有机结合并共同发生作用时,音乐欣赏的能力便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音乐欣赏的高标准就是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如果对音乐仅仅是感性欣赏而不进行理性欣赏,就会失去对音乐精髓的把握,反之则会丢掉音乐的灵魂。用诚挚的心灵去体会和感悟音乐,用充实的大脑去辨别和了解音乐,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欣赏的高标准。

当今社会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不同形式的音乐,对听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若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现代如此多元的音乐世界,其结果必然是大失所望。因此随着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听众的耳朵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的去聆听并接受这个多元的音乐世界。多听,并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音乐欣赏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此文为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音乐欣赏课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CY201230

参考文献:

[1]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第6期.

[2]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