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流行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4:41

流行文化论文

流行文化论文篇(1)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蕴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蕴含着社会和文化因素,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就好比把社会文化看做树,流行语文化特质是叶和花,各种流行语文化集丛是树枝,相互交错、强大的文化集丛形成文化模式,即树的主干,叶、花、枝、干构成树的整体,即社会文化系统。”网络流行语言反映出语言演化过程,更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下面以近年的具体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蕴。网络流行语反映主流价值观取向。例如“中国梦”“正能量”“光盘”等网络流行语,这些词语本身是由主流媒体在民众中传播的,但是进入网络媒介后,也很快成为网络热词,这充分说明广大网民是有理性选择的,一旦认可了,就会给予广泛传播,这反映出现实社会文化的主流影响与民众的草根需求的切实结合。我们知道,“中国梦”提出之后,很快就与现实个人的“梦”结合起来,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凝聚力量。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不少研究论述中,对这一方面的叙述和肯定的很少,片面认为在网络上流行出来的词语大多是带有被迫和讽喻性色彩的词语,是民众的被压制话语权的畸形反映,对此需要重视和研究的前提是要进行监督和引导。这些观点是不全面的。诚然,有部分的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消极影响,是需要引导的。但正是因为受到某些特定环境的限制,网民的质疑不能得到充分而直接的表达,必须做出某些语言上的掩饰和遮盖,才能表达出自己的质疑,因此,借代、隐喻和反讽的修辞手法,成了网民表达质疑的有效形式,并由此而能够实现话语的表达权力。我们要给公众以权力,创造出良好的舆论空间,建设出制度化的网络公共领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而非被屏蔽和反抗建构出来的“河蟹”。

流行文化论文篇(2)

本文作者:杨贤春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当许多消费者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无形中对流行服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他们是否有这方面的意识,其结果都是这样。事实上,流行服装的潮起潮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周期。但归根结底它必须紧跟时尚的风潮才能使流行,它具有不确定性,虽有人为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力量,甚至还有民俗、宗教、地域等因素,这些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服装的流行。社会的意识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时尚和流行的观念,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服装由以往共性的需求迅速地转变为对个性化风格的需求。特别是中国与欧美国家通过服饰文化的展示与交流,其服装流行的周期大为缩短,并从国际化、时代性的视野中接受了更多服饰文化的理念。在信息流的支撑下,中国女性在着装上更为大胆,敢于穿、敢于表达自己对服装流行的追求,敢于通过服饰文化去表现自己的个性。因此,中国女性在服装流行中不断寻找个性的美感,在她们的潜意识中其个性就是独立性的表达,不愿意被别人认为其在服装流行中是没有意识的人,更愿意做对时尚和流行自觉的人。无论是古典美还是现代风格,只要流行和喜欢,就愿意穿,甚至是与女性性别相悖的服装,因为她们是在追求个性服装中的自由。与男性服装相比,女性服装的款式变化多,色彩更加丰富,有人形容“服装是女人的世界”,这话虽有些过头,却也是实话,因为女性有着更多的挑选权利。所以,男性在追求服装个性表现上往往“以材取胜”,注重服装流行的材质和材质肌理,他们通常重视视觉感官上的感觉,在手感上有一种舒适感和新颖感,在款型方面强调和讲究自由、品质,有一种心理上的解放,能释放工作上的压力,且能通过服装流行去选择更随意的组合搭配,以此证明自己在服装搭配上的能力、创意组合能力。世界服装设计大师克里斯汀、拉克鲁瓦、吉尔、桑德尔、马丁•希等在评价自由的个性化服装时都表示认同,并认为这种个性化风格具有创意境界。实际上服装流行的共性和个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春天里,现在的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个性化的服装流行大国。

服装流行中的个性化风格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如果从时代特色的角度去分析就不难发现和理解,这正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追求自我存在的“自我价值”,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人们以舒适、自由、轻松、活泼为目标,极力拉开与别人的距离,以此构筑自己的精神高地,以一种个性化服装表达方式来自娱、自乐,从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因此,人们现在在服装消费中已非常理性,也就是说人们在消费观和消费心理方面的成熟使得其在价格方面更有自我控制力。正是这种现实、实际的观念和目光,为个性化服装流行提供了环境和空间,特别是那些简洁、明确的个性化服装更是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以独特的魅力去征服消费者。实际上每一种风格的服装产品首先要在心理层面让消费者接受它、喜欢它,这是获得市场空间的先机。个性化服装风格既从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产生,又在国际服饰文化的流行中传播到各个国家。因此,服饰的交流会形成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从而形成新的个性化风格,特别是在时尚文化中,工业发达国家处于强势地位,并主导着世界时尚的文化流行。国外在个性化服装中所传播的“简洁是美”“和谐是美”“优雅是美”的观念,形成中外文化在服装中的交汇和撞击,它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对个性化情有独钟的消费者。各种不同的个性化服装给中国的服饰带来一股清风,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每一次流行所刮起的旋风都会有大批的追随者,因为这种流行中所产生的文化深深吸引着他们,而这正是在不同时期由个性化服装所创造的形式。正如法国服装设计大师香奈尔所说的“设计师他只需要在适合的时候拿出合适的款式”,这就是对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服装风格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和推崇,那是因为人们在其个人心理中总有求新、求异的理想和希望。一旦设计师抓住某个细节,特别是把握流行趋势,并在设计主题上做足文章,那么这种经过深思熟虑且被提炼的简洁的个性化服装就会成为消费者追逐的时尚。也许设计师的高明就在于善于从消费者的期待和迷茫中给他们以最大惊喜,使其从迷失中重新找到感觉和方向,从而创造经典、创造新的个性化服装。香奈尔曾经这样评价:“时尚来去匆匆,而风格永存。”这就是说个性化服装,其实就是流行与时尚中的创新,它是人性化的高度提炼,顺应了时代和时尚的潮流。

服装的个性化风格需要叛逆的精神,敢于向反时尚挑战,如果没有“喜新厌旧”的思想,个性化风格就没有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讲,个性化是其自信的表达,而对设计师而言创造个性化风格,就是要使这种风格成为时尚,并以这种新时尚去引导消费者,使他们在社会共性审美和公众趣味中去发现属于自己个性的美感。因此,消费者和社会时尚总是互相交替,一方面消费者为彰显自己的生活风格去流行的潮流中体现其变异性特征,反映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时尚潮流则成为了服饰时尚的先锋和开拓者,特别是最先到达的潮涌和浪花,以最快的节奏和速度引领着时尚。就像2010年意大利向世界推出的纨绔风格服装,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个性化服装,因为它把握了服饰流行的脉搏,以它特有的力量从另一种层面诠释了西方经济衰退的内因,唤起人们对复苏经济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化服装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其重要意义,并表达出时尚的美感。服装的个性化和流行化如果从哲学的层面上讲,其实质是哲学的认识论反映,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设计师都必须有一种超前的认识,才能敏感地对流行进行预测,并在其过程体验时尚的美感。对消费者而言,以个性化服装去表现时尚的语言、感觉,以服装传达出内心的美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设计师来讲,只有在时装流行的潮流中汲民族文化之精华,纳世界时尚艺术的风采兼蓄并用,才能折射出个性化服装的光彩。

流行文化论文篇(3)

流行文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加工,从而获得新成果、新理论,它通过融合系列设计手段,慢慢演变发展成催生流行概念的源头。就像现今社会刮起的一股手绘墙设计风潮一样,它通过在物化形式建筑空间和装饰设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出甜蜜温馨的室内环境和舒适宜居的情调空间。其独有的造型语言、特殊的创作理念、丰富的画面效果、充沛的情感表达,不断启迪人们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美观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在室内装饰设计时,对手绘墙的喜爱,就俨然发展成一种新的时尚。

2.因时而变。

随着时间的变化,流行文化也迅速发生着变化,从装饰、家具行为、衣着、娱乐、体育等领域潜移默化地发展着,由此引发的心理、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渐渐影响着一代人,它的发展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透过流行的表面看本质,我们能够对当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观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流行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心理状态,又是一种消费趋向,它的本质是精神的,但载体却是物质的。从最初社会热情高涨的“哈日文化”到如今的“哈韩”现象,这正是全面具象地诠释了什么是流行文化。购物商城中,标有“韩国城”字眼的商城越来越多,人们体验着韩国料理的美味,体验着韩国服装的潮流气息乃至对韩国明星的狂热追捧,这都反映出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物质、精神消费手段。

二、设计思维与流行文化

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体验着周边事物的层出不穷,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也似乎早已成为了一种潮流,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产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创意灵感的来源于有创新思维的头脑,在其思考的过程中结合的知识点越多,联系相继越多,继而设计的创意就越多。人类文明要进步,就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而创造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方法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必然是传统思维方式“异化”的结果,它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全过程,早在遥远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它的这一解释包括物质世界,还包括精神领域。设计中体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有其独有的目的性、发散性、主动性、灵活性等特征,把握设计方法的主体———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活动,对设计方法的逐步形成及运用有着深远的正面影响,以下是设计创意思维的基本方法:

1.发散式思维与设计。

追求思想的活跃、开放是发散式思维的一般特征,亦可称其为求异思维,它以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为前提,采取系列措施,从不同角度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借助求异、扩散的思考,获取多种解决方法。随着社会文明更好更快发展,政治文化、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心中逐渐淡化,流行文化的发展是迅猛的,强有力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流行文化以其前卫的行为、语言及表达方式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导致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愈发趋于对个性的追求。在流行文化的格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时刻挥洒着自己的个性。表达艺术重点在于表达创新,必须不停地打破束缚,用全新的认识去感知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个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产品愈发同质化的时代,产品设计要突出尊重消费者的个性,本着这个原则,不仅可以不断获取商机和机遇,也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设计新型产品并引领市场是索尼公司得以兴盛长久不衰的法宝,它推出的便携式收音机“walkman”,不仅预见到产品将会迎合青年人的消费需求以及心理依赖,继而大力生产销售,最终大受欢迎。现如今,“walkman”系列已经发展壮大,在世界的各个领域拥有无数的追捧者,它引领了小型、轻便的设计潮流。发散式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以新颖的视角创造出耳目一新的产品,而且要改善甚至解决先前存在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求异性思维都算是发散式思维,具有创意性的思维还必须具备客观上的可行性,才可以称为发散式思维。因此,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创造在设计这一探索过程中并存,且缺一不可。

2.联想式思维与设计。

联想式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密不可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运用联系的原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由一种事物思维扩散至另一相关的现象。这一思维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得设计的理念内涵与表达方式得到拓展与深化,将设计想要表达的灵魂进行更加饱满、生动、形象的传达与诠释,辅助设计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现如今,设计过程中对形态的关注研究热度不减,且与日俱增,研究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得以不断开发与拓展。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及“结构”等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在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由此设计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发展。人们在对自然形态的研究中,仿生学、动力学及构造学等的出现也是其体现,他们通过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特质、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等各式优异的特征,把他们转换到技术系统,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人类优化造福。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由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等等。联想式思维,有别于无根据的瞎想及胡乱的遐思。通过联想,在已存在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形象,这不仅融合了设计师以往的设计经验与设计情感,还需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谨慎分析,全面了解市场需求与供应、同类产品与替换产品等的信息,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才能推陈出新,清晰掌握新产品的流行趋势与发展方向,提高产品创新的成功率。它为人们解决设计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促使感性和理性相融会,用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设计去创造未来更优秀的作品。

3.头脑风暴式思维与设计。

现代创造学的鼻祖,美国人阿历克斯·奥斯本,亦是头脑风暴的发明者。头脑风暴法,相同于民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典故。它强调集体思考,通过相互激发,在不同的头脑中引发创造性的风暴,进而产生更多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曾广泛流行于美国广告界及工业设计界,在现行的设计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经广泛调查,大部分设计类的专业同学,通过学习设计这一专业,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及软件,在思维活跃度及创造性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是有想法,也与现有的市场、产品需求相脱节。头脑风暴法可以有效发挥集体智慧,奥运火炬的整体设计就是设计团队运用头脑风暴法的成果。在这个流行文化广泛传播的社会,设计师应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集思广益,不断练习,时刻争做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设计者。因为很可能因为自己的创新创造出改变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产品,推动人们生活的快速发展。流行文化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它才可能流行,但是这种精神不是提升人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我们要把思维变成生产力,这就要求设计中要考虑到综合原则:即充分了解市场、消费、需求、工业技术等诸多因素,通过设计和创新来不断满足这种种需求的变化,体现出时代精神。因此在设计中设计思维显得至关重要。

流行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05-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种产物,已经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中,已经影响到人们的言行,甚至是思想。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人们的自发传播,更是走进了校园生活,已然成为现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网络语言有很多,但只有能够引起网民共鸣和让网民产生“”并用于情绪宣泄的网络语言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1]。

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非常广泛。从使用和传播主体来定义,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2]。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主体,但忽视了网络流行语影响现实生活的客观事实;从表现形式来定义,高峰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等[3]。这个定义虽然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但是,却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主体认识不清,并不是所有网络流行语都是由网民自己创造。这些定义都只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部分特征和性质,存在被定义项内涵和外延不一致的问题,导致人们不能更为准确地、客观地辨认出网络流行语。本文结合传播学对网络流行语做出如下定义: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进行社会信息交流所运用的,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的,且对非网民也能产生影响的词汇、句子、短语等语言符号。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流行语主要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载体,通过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媒介和通信工具进行传播,因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网络流行语内容简洁,内涵丰富,容易记忆,在现实生活中也方便转化为语言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词凭借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克服了地域上限制,并极大程度地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从虚拟走向现实,巧妙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综上,网络流行词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征。

2.传播内容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词语不仅处于一种与物的关系之中,而且词语本身就‘是’那个保持物之为物并且与物之为物发生关系的东西;作为这样一个发生关系的东西,词语就是关系本身。”[4]网络流行语大多贴近时事,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和社会关系的体现。而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鉴此,与之密切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改变。比如说: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与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新现象的出现而不断更新。

3.网民自发传播

网络流行语由于来源于对一些社会现象或是社会事件映射和凝练,且语言简洁、明晰、精炼甚至是有趣,所以广为普通网民所接受,且想让更多的人知晓,分享其中寓意,因而促成其流行,此流行并不仅限于在网上传播,也走进了现实生活,进入了校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现全体师生共同理念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等各方面的总和[5]。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创造、传播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群体[6]。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中传播快、影响广、内容新、不乏趣味和调侃的“文化产品”,与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征相符合,自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且逐渐地去接受它,认同它,甚至吸收它,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对于这些影响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和分析它,只有客观地认识他们,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一)积极方面

1.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增强学生政治觉悟

带有时政意味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出现,客观上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并且大学生以国家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例如,国家领导人同志,网上大家热情地称呼他为“”,这个词来源于2014年9月9日上午,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教师代表座谈时,来自遵义的教师刘轶问道:“我叫您‘’可以吗?”得到了肯定地回答:“YES”。这条新闻在网上一,就得到了网民的认同,并在网络世界里广为流传。现在不仅网民这样称呼他,甚至一些官方媒体都会这么称呼他,这让学生们觉得更亲近,拉近了学生与政治的距离,使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更加浓厚。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政治倡导不仅使学生充满了“实干”精神,也对“中国梦”的实现坚定了信心。这些都说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2.融入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现实

校园就是一座象牙塔,网络流行词在校园内的传播,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避免了与社会脱节,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随着2014年“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你家里人知道吗?”“且行且珍惜”“有钱就是任性”等网络流行词的出现,并在校园里也被学生们所津津乐道,作为议论的焦点,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高度关注,愿意融入社会生活的积极心态。

(二)消极方面

1.导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畸形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且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期,判断和辨别新事物还缺少客观性和辩证思维。“有钱就是任性”“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这些网络流行词所透露出来的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拜金、暴力的错误观念,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产生错误和畸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2.“不良语言”腐蚀校园文化

一些不文明的、充满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使得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遭到破坏。由于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甄别能力较差,不能客观全面地认知这些网络流行语,导致不加辨别地吸收,使学生下意识地被这词语里面所蕴含的负面能量所同化,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不当行为。同时,因为它的简洁性、蕴含情绪的隐蔽性、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它在校园里广为使用,不少学生更是将这些词语作为情感宣泄的方式,使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浮躁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运用网络流行语建设校园文化

无论是喜不喜欢或是愿不愿意,网络流行语已经渗入我们的校园生活,并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采用“堵”的方式对待网络流行语,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期待,也不能满足其文化需求。我们建议采用“疏”、“引”、“限”这些方法对待网络流行语,在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同时,运用好它,让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疏”――树立客观的认知态度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繁杂,有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公众的利益诉求,有的网络流行语则是表达了个人的价值追求,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只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帮学生分析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及价值诉求,使学生树立一种客观的认知态度,掌握好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网络流行语中蕴含的“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引”――引入积极的语言“正能量”

对于“入侵”校园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不能只是被动应战,要掌握主动权,主动吸收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借助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园文艺晚会等平台,对这部分网络流行语(如“中国梦”、“群众路线”、“正能量”等)进行阐述和演绎,使同学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吸收其价值养分,摆脱低级趣味的干扰,以形成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限”――限制隐性的“语言暴力”

对于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则需要限制在校园内的“流通”,不能使校园变成“毒气”的集散地。以“你妹”为例,该词来源于网络论坛,多用于情感宣泄。很多人喜欢不假思索地跟风使用,但事实上这个词中含有极其浓重的性别歧视含义。这类网络流行语极易腐蚀同学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进而腐化他们的行为。不仅如此,这类流行语化为日常用语进行传播则很容易在生活中成为一种“语言暴力”。若是任由其进入校园,那么学生将可能成为这类“语言暴力”的被害者。最糟的是,若不加控制,“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又可能变成“语言暴力”的实施者,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所以,一定要控制这些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限制这类隐性的“语言暴力”,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条件。

总之,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网络流行语,且认真考量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机理,通过“疏”“引”“限”等方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清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3-45.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87-89.

[3]高峰,邱秀聪.网络流行语及其民意表达[J].中国地市报人,2011(7):29-31.

流行文化论文篇(5)

一.中国流行音乐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人杰地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品种,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本民族鲜明特色、采用本民族固有音乐形式创作的传统音乐。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日益推广,以及西方流行音乐元素的不断冲撞,我国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逐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品种——中国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亦称“通俗音乐”、“摩登音乐”,最早是根据英文“popular”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广泛流行的、通俗的音乐。中国流行音乐诞生于上海,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的音乐形式包括城市小调、戏曲、曲艺等传统音乐,但主要以外来音乐为主,随着外来流行音乐和歌舞表演的影响与启发,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黎锦辉开始尝试大众化的情歌创作,并于1927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掀开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2]随后《桃花江》、《妹妹我爱你》、《特别快车》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出现以及“明月歌舞团”的成立,使得我国流行音乐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黎锦辉不仅是我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还是近代儿童音乐创作的先驱,他为我国流行音乐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中国好声音》源于海外许多音乐选秀节目,如《荷兰之声》、《美国之声》、《英国之声》等,它在保留原海外节目版本的基础上,又吸收融合了中国本土音乐选秀节目的特色。在短短的十四期节目中,每一位站在好声音舞台上的歌者都倾尽全力挥洒他们的音乐才华,独具特色的嗓音、歌曲新创的展示、以及导师们一次次激动的转身,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中国当今流行音乐巅峰的盛宴。《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不仅体现了音乐娱乐与音乐文化的交流渗透,而且通过节目的传播与影响将流行音乐的核心价值观传入每个音乐爱好者心中。

《中国好声音》的音乐是全方位、开放式的中国流行音乐平台,它不拘泥于中国传统音乐或低俗化的流行音乐选秀。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的有国际化的美声唱法、中国传统民族唱法、欧美流行音乐唱法、以及中国通俗歌曲唱法等,除此之外,在歌者的音乐创作中也体现出欧美大众流行音乐、美国爵士音乐、以及中国民谣等多种音乐元素相交融的音乐文化现象。

1. 中外流行音乐风格的混搭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化的舞台,在这里的中国流行音乐不单单体现本土化、民族化的元素,而是更多地突出包容化、开放化,与各国其它流行音乐风格的融合。如吉克隽逸演唱的《I Feel Good》,以大凉山彝族悠扬嘹亮的山歌民谣《阿杰鲁》开头,伴随着一连串强有力的上行音阶和一嗓带有爆发力的吼叫,立刻转入动力十足的James Brown经典单曲《I Feel Good》,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冲击。但令笔者印象最深的风格混搭是《中国好声音》舞台上三位爵士唱将运用美国爵士乐与中国流行民谣的完美融合。

“爵士”出现于20世纪初期,它是把新奥尔良一带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型美国流行音乐品种,爵士是由英文单词“jazz”音译而来,最早也有“jasz”、“jass”等书写形式。[3]爵士乐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爵士乐的雏形期,由于它形成于新奥尔良市,又被称为“新奥尔良爵士乐”(New Orlands),是最早期的一种爵士乐风格。随着爵士乐的不断发展,如今已形成多种爵士流派,如摇摆乐、比波普爵士、自由爵士、冷爵士、融合爵士等等。

爵士乐的音乐节奏律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它一部分采用双拍子的节奏律动,而另一部分却构成三拍子的律动,两种节奏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多重节奏(Polyrhythm)听觉效果,使听众在内心产生一种迷幻的错觉,始终被多重节奏交织缠绕在一起。[4]除此之外,爵士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即兴表演”。爵士乐中的每一个表演者都要尝试各具特色的即兴表演,这种即兴不仅可以将乐曲表演推向高潮,而且能在彼此的相互合作中产生共鸣,烘托乐曲气氛。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袁娅维、王韵壹和赵可是笔者印象最深的三位爵士表演者。他们每个人的爵士曲风都有自己的小韵味、小拐弯,并且在选曲方面,将中国流行民谣融入丰富的爵士元素,呈现给观众和导师一种“新中国爵士民谣”的感觉。在第七期的晋级比赛中,袁娅维和李行亮共同演唱了一首中国早期的流行民谣——《渔光曲》。这首歌曲是由任光作曲、安娥作词,描述了30年代渔民悲惨生活的凄凉景象,抒发了当时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与愤恨之情。袁娅维的演唱为这首《渔光曲》赋予了一种新的色彩,她将“巴萨诺瓦”BossaNova)这种简洁轻快的爵士曲风融入其中,展现的不再是凄凉、怨恨的景象,而是唯美的渔村和人们幸福的生活。“巴萨诺瓦”在葡萄牙语中指的是“崭新形态”,它诞生于1958年,是将巴西热情奔放的桑巴舞曲和美国酷派爵士乐相结合的一种新派的爵士音乐品种,其结构、节奏、和声、音阶等音乐元素都较为复杂,表现的是一种慵懒、轻松的音乐风格。另外,在第八期的晋级比赛中,两位爵士唱将——王韵壹和赵可也共同演绎了一首韵味十足的《一样的月光》。庾澄庆在比赛中说道:“唱爵士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JAM(即兴演奏),歌手跟歌手互相合作或斗唱过程是爵士乐中很高的一个玩法。”可见,即兴在爵士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将美国爵士乐、中国流行民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即兴的哼唱与斗唱将乐曲推向高潮,《一样的月光》为观众和导师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月光”。他们的倾情演唱和对爵士乐的热爱为中国爵士乐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也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 中外流行音乐发声方式的嫁接

除了在音乐风格上有混搭的实验性之外,《中国好声音》的选手们为了使中外音乐风格做更紧密的结合,在歌曲的语言学特性上也有所创新。

在《中国好声音》第四期的节目中,一位胖胖的长发女生,蓝黑格子衬衫搭配黑色牛仔裤朴实无华,她以一曲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震撼了全场的每一位观众和导师,她就是郑虹。随后在第七期的晋级比赛中,她与李代沫完美合作了《如果没有你》,再次震撼全场,颠覆了她“中国阿黛尔”的形象。刘欢在本场比赛中说道:“郑虹在临时改成中文歌曲的时候,完全发不出声音,但是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她竟然移花接木地把阿黛尔的声音套在这首中文歌上,而且高音非常嘹亮地唱出来了,这是我非常惊喜的一步。”

用阿黛尔的音色和唱法来演绎一首中文歌曲,这不仅需要音乐性上的实验精神,在语言学特性也是极富有创造性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不管是发音还是语法都很少有相通之处,因此不论是哪种语言歌曲的演唱,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读音的规律,然后依据此规律进行专业的发声练习,从而才能熟练地运用该语言进行演唱。

英语的读音和汉语的读音存在有许多不同,首先体现在“音素”方面。所谓“音素”是由元音和辅音组成的人类语言中最小的单位。在汉语系统中,音素包括有10个元音和22个辅音,一至四个音素可以组成一个音节;而在英语系统中,音素则包括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并且一个音素只代表一个读音。语言在真正读音的时候除与音素有关外,所利用的发声肌体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英语的大多数辅音、元音发音的时候,其发声器官肌肉紧张度比汉语发音要用力,嘴形也张大得多,尤其是唇部的力度与唇形(嘴形)的变化很明显,如果中国人只使用发汉语的读音习惯,即使发这些相同的音素,仍然不会像英语发音,更不利于歌唱。[5]

其次,各个语言系统的拼读音调和歌唱音调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汉语的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在演唱的过程中则以歌曲旋律为中心,这就与平时的读音音调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的读音,歌唱的时候可能更加强调气息的控制;而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的读音,以及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闭音节中的读音,歌唱起来则要求气息的流畅性。[6]因此,任何语言在演唱时的音调规律与平时交流时的音调规律是有一定区别的。

最后,欧美流行音乐演唱的发声位置较靠后,产生的鼻腔共鸣也更宽厚一些,因此欧美流行音乐听上去音域更广,低音厚重而不沉闷,高音嘹亮而不刺耳。郑虹从《Someone like you》到《如果没有你》,完美地将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声方式嫁接到中国流行音乐中,营造出了一种“中国式的欧美音”,为中国流行音乐唱法注入了一丝新的气息。

3.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交织

随着郑虹这种中外流行音乐发声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好声音》第七期的舞台上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组合,男生运用浑厚宽广的美声唱法,而女生则采用细腻温婉的通俗唱法,一古典、一流行,将两种看似不搭调的曲风融合在一起,完美地演绎了一首《The Prayer》,赢得了全场观众和导师们的掌声。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其共同点是要熟练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各项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咬字器官以及共鸣器的理解与感受,只有深刻理解歌唱器官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掌握基础的发声练习,只有正确的起音,才能为后来系统的声乐训练奠定基础。而它们的不同点则体现在气息的运用、呼吸的训练、以及共鸣点、发声位置等诸多方面。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专业的训练方法,尤其重视呼吸的训练,纯呼吸练习法[7]就是其中一种较为科学的美声唱法气息技巧。而通俗唱法没有这么严格的呼吸训练。在喉位方面,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而饱满,声音走向呈竖向进行,要求演唱者在吸气的时候尽可能地把喉咙底部打开,使喉头尽量下降,因此美声唱法的音域较通俗唱法来说更广、更宽,这种管状的竖向发声方法也使得美声唱法的音域延展性更快、更流畅。而对于通俗唱法来说,不论男声还是女声主要以真声为主,喉咙不用打开得太大,喉位较为偏高,因此所产生的共鸣效果不如美声唱法更具穿透力,音域也较窄,需要借助麦克风扩大表演者的音响效果,但是通俗唱法由于音位较为靠前,因而咬文吐字较为清晰,声音也更清澈一些。

佳宁组合将这两种完全不搭调的演唱形式交织演唱,带来了一种新的听觉享受,宽厚中渗透着柔美,细腻中夹杂着伟岸,真声假声的完美融合使得这种演唱方式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碰撞的里程碑。

“中国好声音”为通俗歌手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各种不同演唱风格的混搭、不同唱法的交织、各种演唱方式的嫁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成为中外流行音乐交融创新的大舞台。这个节目是继湖南卫视的“超女”音乐选秀节目后的又一个引起大众关注的媒体节目,包括目前正在热播的“我是歌手”这些媒体节目不仅推动了通俗歌曲演唱专业的发展,而且更体现出当今流行音乐中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现象——多种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多元化音乐风格相借鉴,古典与流行、传统与国际相碰撞的中外流行音乐文化大交融。

注释:

[1] 由浙江卫视和星空传媒联合打造,并邀请庾澄庆、刘欢、那英、杨坤四位中国流行音乐乐坛极具影响力的明星导师言传身教的一档中国大型音乐选秀节目。

[2] 汪效华 陈燕 莫灵勤:《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P4

[3] 彭鑫:《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的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P6

[4] 汪效华 陈燕 莫灵勤:《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P161

[5] 徐元勇:《论欧美英文流行歌曲的演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P90

[6] 徐元勇:《论欧美英文流行歌曲的演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P91

[7] 指的是“身体仰卧,双臂向头上伸直,先吸足一口气,然后双腿不动,上身慢慢向上坐起与双腿成90度,在坐起的过程中伴随着吐气;之后上身再平躺下去,与此同时吸气;躺平后双腿伸直向上抬起,与上身成90度,同时吐气;最后双腿放下,并同时吸气。”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2

参考文献:

1. 汪效华 陈燕 莫灵勤:《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

2.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徐元勇:《论欧美英文流行歌曲的演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徐元勇:《中国流行音乐史导论》,《中国音乐学》,2008年04期

流行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 流行文化;内涵;大学生;影响

Key words: pop culture;connotation;university students;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88-02

0 引言

当今时代,高等学校勿庸置疑是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流行文化本来就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又加上当代大学生年纪轻、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象牙塔的比喻似乎不再适合当今的校园,蕴含较大商业性、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的流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强势侵入现代校园,为大学生和外界社会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扩展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路,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流行自有流行的道理,他们能够走多远,就取决于他们的深度与厚度了。

1 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是有别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它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娱乐是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吉登斯有言:“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海蒂兹基于吉登斯的文化理念提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一言以概之,流行文化就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2 当今大学流行文化现象

流行文化时尚是一种偶尔发生的,近乎崇拜的短期流行方式。它是多元化的文化类型,也有一定的前卫性,在社会媒介多元化的今天以先锋姿态通过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开来。商品经济时代兴起,流行文化总是与泛滥的商品化信息融为一体。大学生在流行文化中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思想,从中汲取养分和精髓,而一些文化鉴别能力欠缺的学生由于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逐渐陷入多元化的流行文化涡流之中,伦理道德情操方面开始异化,这种衰变的腐化现象,一旦蔓延,将会一泻千里,势强难抵。如何以比较客观而严肃的教育手段,纠正这种现象,肃清流毒,可以说任重道远。

3 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3.1 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 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社会互动与交往来实现。而流行文化通过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由于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机、也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因素,他们不断寻求适应当前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且热心参与社会变革与发展。因此,流行文化的传播,克服了大学生以往仅仅在校园内“点对点”的交往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了与社会“点对面”的接触,促使大学生交往方式发生改变,使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3.2 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观念的转变 流行文化崇尚弘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当今社会多元思想激烈碰撞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其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在强化“我”的内涵,并且习惯以批判和质疑的姿态处理周围事物,迫切希望挣脱各种束缚,以自我的姿态自由地审视和处理各种问题,以表达自我的观点。

3.3 流行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流行文化有着本能的敏感,因此,流行文化的出现,使得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模仿心理和个性特征。在流行文化的导引下,大学生竭力寻求适应当今社会甚至能被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去交往,去处事。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各种行为中如消费方式、闲暇生活、交际方式、婚恋方式、职业选择等方面都超越了以往传统社会的价值羁绊,不断改变着现代人对于传统价值的思维结构。

4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4.1 流行文化促成传统消费意识的消解 时尚的新潮气息与浪漫的休闲娱乐文化,是流行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它又表现为社会信息流通的传染性与庸俗的情趣文化的腐蚀性,他通过直观的时尚画面或动感的艺术题材,如狂放或自然平放音乐歌曲,超奢华的高消费的广告宣传,以及富含激情的抽象情感催化方式,与大学生的个性展放与时尚追求的娱乐意识精于乐道,往往会吸引一大部分,蒙昧和追求时尚美观性的消费者的眼球。客观上讲,他也催促大学生生活消费向着个性化与时尚领域发展。因此,时尚大学消费,在当今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实际上,这种趋势流行的后果就是,在某种意义上不自觉的消解了传统消费文化的倡导意识。使得大学生的奢侈,浪费的消费层次上升,对大学里淳朴而实在主流文化构成了极大威胁。

4.2 流行文化促成与科学审美观的悖离 当前,流行文化正处于多元化的繁荣期,各种审美观以流行文化为载体进入校园,传统的审美观和文化理念逐渐失去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流行歌曲、“武狭热”、“网吧热”、“练歌热”、“美女热”、“挂科热”、“失恋热”等庸俗的非主流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热点。这种偏执的审美观和肆意放纵的心态,对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大学原有朴素、健康的学习氛围被打破。大学生在尚未角逐社会利益之前,也应该有着各种各样生活与友情的释然心态,并且它由于缺少个人利益的调剂,便最容易保存学生时代纯粹的个人信仰抑或是原始的青春美丽性。但是流行文化的盛行打破了校园青春朴素的生活规律,商品信息泛滥以及不受各种阻力的庸俗审美观的形成,却完全使人始料不及,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4.3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影响 正确而高尚的美德观念与价值观的择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历程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据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尤为明显,其中主要表现为严重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和商品信息,由于未提前进行心理建设而无从处理。其次,大学生处于校园人与职业人的过渡阶段,文化类型多元化虽然有助于拓宽其知识面,但其中的“糟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加之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感情冲动。其次,流行文化在大学校园泛滥,学生面对各种文化元素毫无心理准备,以致仓促的应战和接受新的信息,加之文化鉴别能力欠缺,一旦受到虚假信息的中伤,其本就脆弱的感情底线就会一日崩解,随之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寄望于极端的行为方式来寻求解脱。

如果大学生能够经常经历因流行文化虚假带来的多种挫折,成熟自己的心理,便可以抵制不良流行文化的冲击。然而,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性,使得我们职能依靠大学里所谓的心理诊疗来解决这一问题,结果是治标不治本。

5 思考和对策

流行文化背后的思考不可否认,流行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知识与开阔的视野的同时,也有很多消极的内容。而我们受年龄、阅历和经验的欠缺,相对缺乏判断力与自控力,往往会耽于娱乐而忘却了法纪、道德的约束。于是,网络中一些比较低俗的谩骂侮辱之词不经意间就会蔓延到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称呼的“哥、姐”带有戏谑口味,进行人身攻击同时还津津乐道。

5.1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流行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第一,正确处理大学生主观需求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差异,准确把握文化教育的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逐步深入,在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需求;第二,基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的形成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基于平等交流的形式适时加强引导和沟通,而非单向的说教;第三,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文化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

5.2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形式与地域的差异只是某一文化类型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的“个性”。大学校园本就是各种文化思潮的集散地,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应该秉承开放的态度尊重并承认流行文化的存在,同时加强主流文化的宣教,以高尚的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从而消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5.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必然有其可贵之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对流行文化予以尊重,客观的看待它代表的文化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只有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特点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6 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糟粕和精华的并存体,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受这些流行文化浸染的同时,加强甄别、判断流行文化优劣的能力,努力利用流行文化的优势因素提升自己,成为流行文化的“弄潮儿”,还要掌控着自己要走的方向。总之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客观的看待流行文化的优点,集二者之大成,成就中华文化之精髓。

参考文献:

[1]陈果.大学生流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7(4).

[2]戴勇行,李榕.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教育,2008(7).

[3]赵修义.关注流行文化的伦理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3).

[4]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赖光明.青少年流行文化与学校德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6]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概念、历史和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流行文化论文篇(7)

一、前言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锅炉,采用流态化循环燃烧,燃料适应性好,可燃用烟煤、无烟煤、贫煤,也可燃用褐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且燃烧效率高,达94%。由于采用低温燃烧,大幅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另一显著特点是可燃用高硫煤,通过向炉内添加石灰石,显著地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以达到良好的环保效果。另外,灰渣活性较好,可以用做水泥等材料的掺合料。纵观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情况,磨损严重和运行周期短的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炉膛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的磨损,耐火材料的脱落损坏等。下面结合我公司2台哈锅产260t/h和两台东锅产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情况,分析一下循环流化床锅炉延长运行周期,稳定生产方法。

二、注重设备前期管理

(一)搞好设备的进厂检验

目前,由于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政策上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倾斜,循环流化床锅炉纷纷上马,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锅炉市场。特别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行情紧俏,供不应求。许多锅炉厂超出生产能力,为此,各锅炉用户应严把进厂检验这一关。尤其是易磨损部件、承压部件的检验,详查随机资料,特别是出厂检验报告,以确保整体质量,为以后的长周期运行做好基础保障。

(二)严格建设安装标准

在锅炉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安装规程。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尺寸,膨胀缝,一定要严格控制。因为电站锅炉的蒸汽初参数较高,钢材的热膨胀值较大。稍有偏差,很容易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变形损坏。这主要集中在让管道的弯头部位或焊接部位。另外,要注意施工的工序,要有先有后。

(三)筑炉工作及耐火材料

由于近些年循环流化床锅炉行业的兴旺发达,耐火材料市场表现活跃,各商家纷纷抢占市场,热闹异常。在短短十余年中,耐火材料的生产厂家,从产量到质量,从品种到规模,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市场上有时出现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现象,为此用户要谨慎招标采购。建议在选择耐火材料时,应当详细而广泛的进行考察论证,确保用上货真价实、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确保锅炉不至于因耐火材料而影响长周期运行。在选择好耐火材料供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耐火材料的施工工艺,因为这也直接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基于以上两点,要重点作好耐火材料的养护工作,人们习惯上在筑炉结束,将外护板全部焊接完成后,按部就班地进行烘炉。殊不知,水蒸气在护板内侧反复蒸发与冷凝,影响耐火材料的烘干与烧结。为此,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在烘炉结束后再做外护板。或者在护板上预留排气孔,保障水汽的及时排除。根据耐火材料的固有特性及施工工艺,制定适宜的烘炉曲线,并严格按烘炉曲线进行。特别是在投煤初期,一定要限制升温速度。往往有些厂家,在启炉的过程中,迫不及待的过早投煤,没有达到煤的燃点,由于反应滞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一旦达到着火点,则发生爆燃现象.炉膛突然严重正压,床层温度急剧上升,温升高达100℃/min。对耐火材料和锅炉受热面产生强烈的热冲击,对炉体产生损伤性的破坏。

三、运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控制适宜的床温

在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料层温度监视,一般将料层温度控制在850℃-950℃之间,温度过高,容易使流化床体结焦造成停炉事故;温度太低易发生低温结焦及灭火。必须严格控制料层温度最高不能超过970℃,最低不应低于800℃。在锅炉运行中,当料层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调节给煤量、一次风量及送回燃烧室的返料量,调整料层温度在控制范围之内。如料层温度超过970℃时,应适当减少给煤量、相应增加一次风量并减少返料量,使料层温度降低;如料层温度低于800℃时,应首先检查是否有断煤现象,并适当增加给煤量,减少一次风量,加大返料量,使料层温度升高。一旦料层温度低于700℃,应做压火处理,需待查明温度降低原因并排除后再启动。

(二)控制适宜的负荷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负荷最好不要超过额定负荷,以控制在80~95%为理想。在此负荷下,操作稳定,效率较高,磨损较轻,运行周期较长。因为,在超负荷情况下,循环倍率增加,流化风量加大,存在后燃现象,造成后部高温,甚者造成返料器结焦,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

(三)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调整

基于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机理,需要合理的控制炉膛差压、料层差压、流化风量、循环倍率、蒸发量。如果炉膛差压过低,有可能是返料量不够,分离效率低造成的。这将同时造成尾部受热面的加速磨损,过热器、省煤器的磨损泄漏。料层差压偏低,则炉膛蓄热量少,一旦给煤出现问题,容易灭火。如果料层差压偏高,则需较大的流化风量,又增加动力消耗和磨损。事实证明,超负荷运行,得不偿失,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四)控制好入炉煤的颗粒度

由于一些厂家为了节省投资将给煤由两级破碎改为一级破碎,造成给煤颗粒度太大,有的颗粒度竟达30~50mm,严重影响了床料的流化,易造成结焦现象的发生,堵塞落渣管,甚至造成大面积结焦而停炉。所以控制好入炉煤的颗粒度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电厂在原煤破碎前上了筛分设备进行破碎前预筛分,这不仅减少了破碎机的磨损而且减少了厂用电的消耗。(五)杜绝野蛮开停炉

强行降温、急剧升温、快速升压都危及到锅炉的安全运行。锅炉故障停炉后,急于检修,强制通风降温,由于各部位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温度不一致,很容易造成炉墙,炉管的损坏。另外,在锅炉启动时,急于求成,快速升压、升温,膨胀不到位,损坏锅炉。特别是点火初期,过早投煤造成煤炭爆燃,床温骤然升高。强大的热冲击,造成耐火材料快速膨胀,产生皲裂或金属焊缝拉伤。

四、关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防磨问题

(一)水冷壁的防磨

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机理,炉膛内是典型的气固两相流,高强度的物料反混,对膜式水冷壁产生冲刷磨蚀。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在卫燃带覆盖耐火材料,结果造成磨损区域上移,只好再次覆盖耐火材料,如此反复,最终以传热面积减少更换水冷壁管而告终。另一种办法是进行喷涂耐磨材料,但喷涂材料的上部区域磨损较严重。目前,尚没有发现经济实用的解决办法。

(二)分离器的防磨

在炉膛出口处,为了达到较高的气固分离效率,对高温烟气进行节流加速,对中心筒和分离器产生磨损。使中心筒变形穿孔和旋风分离器耐火材料的损坏。为此,在旋风分离器耐火材料的施工中,选择耐磨性能强的材料,同时要严格控制烟气进口和中心筒的安装尺寸。

(三)过热器的防磨

分离后的烟气,经扩压以5~10m/s的速度冲向过热器,在通过第一排过热器管后,流通截面减小,烟气节流加速,冲刷磨损第二排管;同时伴随着局部小面积的急剧磨损。可以在第二排过热器管前加装防磨罩,同时调整运行风量,避免烟气流通偏流,形成烟气走廊。

(四)省煤器的磨损

流行文化论文篇(8)

第一,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以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一文为代表,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研究中,把信息化和标准化列为物流科技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

第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例如交通部的三大平台建设: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建设质量安全监控和水上运输安全监控)、公共信息服务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科技部“十五”期间确定的10个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中,几乎都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作为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城市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除了物流中涉及到例如通关、税收、交通、保税监管等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外,已经出现了一些跨部门的合作,例如商务部与海关、银行的电子政务平台合作,正在把与内外贸业务有关的企业安全证书逐步过渡到电子口岸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卡通”和一体化服务体系。

新白云机场“空港物流监管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是海关与新机场合作的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以舱单数据为依据,将卡口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快件通关系统、电子地磅等与通关系统联网。此外,在技术服务方面如数据交换平台、GPS/GIS、利用手机通讯网络进行定位/跟踪的信息系统等有许多应用案例出现。

第三,信息系统的整合技术受到关注。由于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物流企业力求扩大规模,采取合作、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发展自身的网络体系,同时也在调整、升级自己的信息系统,于是产生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需求,就是进行原有信息系统的整合。一些信息系统供应商已经意识到,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尽力在标准化的结构和标准化的基础功能模块化之上,才能降低开发成本。于是结构标准化和基础功能模块化以及分布式为主兼顾集中管理需求的方案逐渐成为主流。

第四,以RFID为代表的新技术显示出强大的冲击力。今年以来RFID可能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技术热点,特别是WAL-MART和METRO等强势企业要求其供应商从2005年开始使用RFID,使得此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我国也已经有像海尔集团的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和铁道部车辆调度系统这样的成功应用案例,但是就全国而言,成功应用案例的缺乏仍然是影响此项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

第五,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应用发展比预计的要快。两年前我们在征集物流信息化应用案例时,有一个统计,表明当时属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不超过5%,现在看来比例可能会有明显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业务范围更广,不仅有物流,还有商流甚至资金流,服务内容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扩展的,个性化特点也更突出;二是要求信息系统更高的开放性,要与客户的系统相衔接、相整合,实现业务的协同。

国内各行业的领袖企业,如:新华制药、广东美的、江苏春兰、上海烟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纷纷实施了SCM管理应用。其中格兰仕在整合分销渠道基础上建立的供应连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准确预测客户需求,科学安排产销计划,加快存货周转,避免呆滞存货。山东鲁能帆茂物流公司则成功地在煤炭领域建立起供应链,从煤炭被挖出,运输到煤渣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深埋,从煤矿的采购物流到分销物流,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第六,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于物流信息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今年以来公共服务和政府监管方面开始成为电子政务的重点。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开通,实现了高速公路由分段建设,分割式管理向综合管理、网络化管理的转变,为探索完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营模式提供了经验;江苏省建立的“绿色通道”通关信息系统,高新企业出口可享受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加急通关和担保验放等六大便利。此外,这些数据的积累也有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第七,物流系统供应商的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国内外的著名物流系统供应商开始关注国内的中低端市场,例如ORACLE、SAP等公司纷纷推出简化版的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向中低端市场进军;此外还不断有新的IT公司进入国内物流市场,例如美国麒麟远创、中国航天集团等。但是另一方面许多物流系统供应商亏损甚至倒闭,退出市场。即使盈利的企业也在探索究竟物流信息化的市场有多大?盈利模式是怎样的?已经有一批企业开始从单纯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转变为参与物流业务的运营,变为服务商。

未来之路上的五大热点

以上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历程,展望物流信息化未来的发展之路,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可能是值得关注的热点:

一是RFID的技术可能会在一些局部、区域性系统的应用上得到突破。应用是推进此项技术发展的动力,包括有关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也要在应用中逐步成熟,更值得关注的是RFID技术对商业模式和物流流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二是系统整合技术更受关注。既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建模方法,也包括系统的开发工具和运营平台的日趋成熟,平台化和基础功能标准件的结构越来越成为管理软件的必然选择。

流行文化论文篇(9)

何为大众流行文化?可否解释为:是以社会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是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机制而催生的新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流行文化即消费文化,以大众消费作为流行基础,以商业运行来制造流行事物,以传媒为核心制造产生着流行符号的一个文化概念,它通过传媒语言将个别的思路转换为普遍的层面上来,它把流行当作是一种意义,使流行的过程成为其本质。

它充分尊重市场和商业规则,主动迎合不同受众的兴趣,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取向。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流行文化借助于市场规则和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从影视、广告、互联网、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还是到各种理念、趣味、形象等非物质文化的流行,大众流行文化产业在带来巨大财富和文化消费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无处不在的威力。

在这个时代中大众流行文化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技术化、媒体化、娱乐化。商业化和消费化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最大特点。在大众流行文化中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实物消费品转向情感、梦想和欲望等精神方面的感官消费。作为一种感性文化,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性是建立在大众本能的直接需求上,而大众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则成了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风暴,大众流行文化是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表征。大众流行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文化潮流。流行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元主义文化发展模式,从制度上与观念上确立了社会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开创了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席卷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有目共睹的特殊文化景观。

以视觉为主因的现代文化形态的大众流行文化,实际上是现代传播技术的直接产物和新兴的主导的文化艺术样式。其特点在于精确无误地对世界进行影像记录或是惟妙惟肖地创造一个影像世界,无论是忠实记录或是重新创造,大众流行文化都在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制造一个日常生活形象的完美世界。

大众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创作者的物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文化的生产时,不得不将文化当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保罗・瓦莱利说:“伟大的革新将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欣赏、审美、传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消费和占有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性质特征以及原作界定的认识。

那何为当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人类精英文化内涵和视觉艺术的自然结合所产生并为历史所传承的视觉呈现形式,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是意识形态的历史沉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大众性、综合性、互动性都是当代视觉艺术的特点。

当代视觉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指本质上是以视觉目的为创作重点的作品,例如绘画、摄影、版画和电影。而牵涉到三维立体空间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和建筑则称为造型艺术。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会包含视觉艺术的成份,因此在定义上并不是非常严格。

现如今的社会,由于物质的极其丰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读图的年代。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地增大,例如,从文字记录到图像传真,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片,从无声影像到声画合成,从平面记录到三维动画呈现等各式各样的媒介。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大,视觉符号在不知不觉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快速的传递到我们的面前,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各种各样可以接触到艺术的平台的出现,让曾经与我们有一段距离的艺术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通过网络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不像以往,除非很特意的了解和接触,才能走进艺术。而如今,标志、广告、卡通影像以及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涌入人们的生活。无论是行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家中的电视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艺术已经大众化,平民化,商业化。手边的绝大部省商品或者图片都经过了艺术的雕琢。

大众流行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大众流行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各种观念的构建,进而影响了当代视觉艺术。

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架上绘画、影视作品、街头广告或者时尚海报等东西,都是大众流行文化展示的平台。它们以一种最为快捷、直观的方式提供给我们信息。甚至有一些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一些边缘文化也可以不被落下,使大众流行文化变得非常广泛。大众流行文化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

再有,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逐渐地多元化、直观化和模式化。

如今社会出现的媒体化生活和通俗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消解成为潮流。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笼罩下,经典艺术受流行文化影响,与高科技、时代风尚结合衍生出众多的变种,经典美学的许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也加剧了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当代视觉艺术以个性为特点,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多元的,甚至光怪陆离地姿态正式进入当代视觉艺术的视野,使我们逐渐弱化了对语言的依赖,让我们的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直观化的图像世界中。而这些图像无不在展示它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因为商业的目的,需要这些图像发挥引领我们消费流行的功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正悄悄的被这些商业图片改变着。直接影响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以及我们观念的改变。让我们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知识结构等都受到当下视觉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模式化。

结论:大众流行文化使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发生巨大地变化,更多地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迅速的流行和发展。

大众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视觉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大众流行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众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另外,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

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作品上有着一样的架构,所以两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当代视觉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当代视觉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视觉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

大众流行文化时代的当代视觉艺术艺术,在表现对象不断地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表现形式上多元化、直观化。并且带来了更为新鲜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梦雅.新媒介对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2]唐骅.当代视觉艺术的文化品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3).

[3]刘军辉.论流行文化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影响[J].职业技术,2007(06).

流行文化论文篇(10)

数字资源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增加的产物,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数字资源作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物资储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体现为易存取性、易检索性、易管理性、易更新性。海南省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公共省级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较为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并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作为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本文就如何建设好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这一个课题加以分析、探讨。

一、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概况

(一)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现状

海南省图书馆现有数据库15个,年平均访问总量达70万次,可在馆内上检索、下载所需文献,其中部分数字资源还开通了馆外登录使用功能。本馆数字资源从资源功能上可将其分为学术型数据库、经济型数据库、多媒体型数据库、教育考试型数据库、电子图书型数据库等几大类别,其中电子图书型数据库与学术型数据库的读者年访问量为最高。读者可通过馆内的数字阅览室及其它阅览室的检索机免费使用本馆数字资源。

(二)海南省图书馆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1、年购置经费不足

与国内其他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购置经费相对较少,购置数据库数量较少,读者数字资源多样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本馆数字资源年度采购经费预算中,已购置数据库的年度更新费用占据绝大比例,甚至是占用全部采购经费,而用于新增数据库的采购经费较少,甚至是没有经费预算比例。

2、数字资源使用率不高

与国内知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海南省图书馆建馆时间较晚,读者人数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加上读者对数字资源的了解和使用有一定的局限,造成读者对本馆数字资源使用率不高。oclc于2005年出版的《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看法,致oclc成员的报告》结论部分指出:“自从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用户越来越少去图书馆;绝大多数信息用户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也没有去使用这些资源”,与此同时,网上信息资源更丰富更便捷,相对本馆的数字资源更具有自身优势,也是造成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3、数字资源宣传力度不足

本馆数字资源对外宣传方式单一,手段不灵活,让社会公众对本馆数字资源的自身独有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另外,数字资源宣传周期过于短暂,未能达到应有社会影响力。

二、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体建设建议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图书馆事业,使之开始了一场最为重大的变革。100年前基本成型的传统图书馆形态已经面目全非,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方式与服务方式”。而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媒介形式,也将由传统纸质馆藏文献为主过渡到传统纸质馆藏文献与数字信息文献并驾齐驱的阶段,更甚转变为以数字信息文献为主的媒介形式。为适应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与读者使用图书馆需要,需从海南省图书馆的实际出发,整体规划设计建设自身独具特色的数字资源馆藏,按对内整体建设与对外整体建设两种建设方式,对本馆数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一)图书馆数字资源对内建设

对内建设主要是针对图书馆自身数字资源建设的方式,主要包括有对数据库产品的采购与构建本馆特色数据库。数据库产品的采购是本馆数字资源量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可快速增加本馆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本馆数字资源建设质变的有效方式,可使本馆数字资源整体质量得到改观。

1、数据库产品的采购

本馆数据库产品的采购需遵循的原则:(1)读者需求至上的原则,满足读者的数字资源需求是本馆数字采购配置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本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立足点;(2)科学规划原则,目前国内有众多数据库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本馆应制定数字资源馆藏发展目标和体系结构标准,科学合理地挑选既能丰富本馆数字资源种类,又不超出本馆财政购置支出能力范围的数据库产品;(3)合理配置原则,在已开通数据库中存在部分数据库的子库重复采购的问题,需对现有的数据库的子库进行重新挑选,合理采购配置,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购置经费。

数据库购置的方式,目前数据库提供远程访问与镜像访问、个人用户访问等使用方式,其价格相差较大,为了更好的建立建全本馆外购数据库资源种类,可针对数据库产品分别采用不同购置方式,一些价格较高而利用率不高的数据库及外文文献数据库可采用个人用户访问方式予以采购,并通过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为读者提供库内数字文献;一些价格不高而利用率较高的数据库,则可通过采购远程访问与镜像访问两种方式相互补充;一些价格不高而体系严密的数据库,则可通过购置镜像访问方式。

2、特色数据库的构建

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特色馆藏之一,省内各家图书馆建立特色数据库的数量不多,为充分发挥省馆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联合其它省内图书馆建立起具有海南特色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与数据库公司进行多种方式联合建库,

(二)图书馆数字资源对外建设

互联网信息资源规模日趋增大,图书馆在保持信息同步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为此需通过与外部合作建设数字资源。主要包括联合采购与信息资源导航建设两个方面。联合采购可以避免采购经费不足与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通过联合采购,资源共享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导航建设,主要是通过图书馆馆员利用互联网上权威信息,构建网上信息分类整理与导航。

三、海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推广使用

(一)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途径

利用互联网及多种媒介宣传报道本馆数字资源,并在一定的周期有计划的强化宣传频率,提升本馆数字资源的知名度,并在图书馆首页内添加各数据库的简介和使用指南,方便读者使用。

(二)提高读者数字资源检索技能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数据库检索技能培训班及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讲座,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各个数据库的功能与使用方法,进一步提高读者使用数据库的能力。

(三)定期举办检索技能大赛

与省内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赞助商或者与数据库公司合作,定期举办本馆检索技能大赛,这样不仅提高本馆数据库的知名度,也有利于读者更好的使用本馆数字资源。

(四)主动提供数字资源信息服务

流行文化论文篇(11)

阿多诺甚至认为流行音乐的形式是预先消化的,他们对消费者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就是产品生产的消费者的可预测性。他们也会对消费者进行不注意的倾听,这样的结果是一个可预测的核心的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变化。因此,阿多诺认为听众被婴儿化,即品位降低到儿童的水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严肃的音乐几乎没有机会。这种观点认为,音乐不仅完全商品化,而且还成为社会控制、舒缓和安抚普通听众的人。所有这些都表明生产能够控制消费,品位的模式将由音乐事业决定。但是,数据也表明青少年流行市场非常不稳定,远远超过了命中率。这表明,流行音乐的制作与消费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而音乐商品化却使得广泛定义的音乐消费类型的发展不可能将消费完全整合到首选的生产设计中。

二、文化生产:从过滤到文化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