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0:26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1)

物理化学是综合院校化学、生物、食品、制药以及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又叫理论化学,被称为“化学的灵魂”。其目的是在已学过的先行课程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运动的普遍规律,对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从理论上给予更深刻、更本质的说明。因此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为此,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必须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中所包含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一、以直觉、想象为主的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主动的体会观察,思索理解。直觉是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热力学一、二定律就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对其直接领悟后凭直觉发现的原理。原理就是自然界变化的基本规律,它是人类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凭直觉,通过归纳的方法,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中得出的,它不能从其它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即原理是不能用推导、演绎的方法得出。物理化学对这两个原理的证明也是依靠自身,用反证法证实它们的客观性,即物理化学中蕴涵着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另一种是开尔文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转变为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这两种说法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很难找到一种方法证明一个过程既服从克劳斯说法又服从开尔文说法。但通过逆向思维从反方向击思考,证明一个过程若不服从克劳修斯说法,也必然不服从开尔文说法。为此,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指明:得出原理没有逻辑过程,不必寻求它的推导,它也没有推导、演绎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方式。发现原理只能靠大胆地想象、猜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幻想。物理化学中经常用到科学的想象,这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提供了机会。创造科学理论的过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自然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化学中的许多结论,是在自由假定下,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经逻辑演绎得出结论。在教材中占据大量篇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首先,从运用原理到得出结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通过演绎得出结论。这种演绎过程对学生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辨证思维是极好的典范。在演绎过程,人们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它不同于纯粹的数学逻辑,它在推导的每一步,都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如热力学两大定律是在归纳和总结人类经验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而焓是以第一定律为基础通过演绎而得,同样,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是通过联合应用第一和第二定律演绎出来的。在教学中,尽管结论产生的演绎过程不要求学生掌握,但要求学生很好地理解演绎过程,熟悉结论产生的思维方法,会对学生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其次,演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由观察的经验事实裁决,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实验可以检验结论,根据实验可以归纳出若干经验定律,再通过思维、判断和推理,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以说明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据假说可以进一步预测新的性质和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新的科学实验。如果这些推论以及新的实验结果被观察事实所证实,那么假说就成为公众所能接受的理论。如在热力学理论中,以理想气体为模型,推出的气体、液体、溶液及固体的化学势公式就是热力学的结论,它被化学变化,生理变化中许多事实所证实,因而证实了热力学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因此,让学生明白:发现原理靠直觉,得出结论靠演绎,而检验理论用实验方法,也是直觉方法。

最后,客观事物之间具有普遍关联性。类比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对具有类似或同一性的两类对象的联想和比较,又称作类比推理。物理化学教学中体现出的类比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类比,二是与其他学科的类比。比如热力学、动力学、相平衡、界面现象、电化学等章节陆续出现五个形式非常接近的公式,如化学反应等压方程、克-克方程,阿累尼乌斯方程、能斯特方程和开尔文方程。这些公式的相似性必然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关联性,既加深对物理化学本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问题是新理论的先导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具有终极的意义,永远不会是最后的定论。比如,表面现象中的几个吸附理论,就说明理论需要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和完善,靠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向前发展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就一个理论与另一个理论的衔接关系,向学生指明:新问题和新想法是后续课理论的先导。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变化过程的能量转化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马上想到事物的发展有没有方向和限度,这就是问题,由此就有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有人将其错误地扩展到宇宙,去预言自然界的演化方向,结果得出令人可悲的结论:宇宙“热寂论”。自然界的演化方向到底是越来越有序还是越来越无序?这一问题的提出,导致一个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即耗散结构理论的出现,由它统一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达尔文理论,解释了自然界的演化方向问题。

综上所述,以物理化学理论的发展为典范,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十分重要。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发挥多元化的思维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合理的能力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物理化学的教学目标标,才能真正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靠技术,而提出一个问题要发挥人的想象力,它才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79-02

21世纪,在信息技术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网络已经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虚拟课堂”。如何把握在“虚拟课堂”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来探究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多个层面。

一、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研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网络热点问题的概念、形成模式及发展路径;第二,当下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网络热点与网络热点问题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网络热点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在时时更新。但网络热点问题是对诸多网络热点事件反映出的共同特征的凝炼,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种种事件,能够引起较多网民共同参与,大多带有网上炒作痕迹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有关百姓民生的事件,二是有关政府官员问题的事件,三是有关国家利益问题。 所有具备以上特点的问题都可以称为是网络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发展路径也大体一致,网上迅速传播、固定人群炒作,利用网民的心理诉求,达到被关注的目的。作为网络热点问题的受众群体之一,大学生在网络热点问题产生及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受到的影响是本文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具体来看,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其次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的认识程度,再次大学生对当下网络热点问题的态度,最终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得出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诸多方面,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上海市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主要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法掌握一般信息。第二,谈话法,选取代表性事件与大学生进行个别深入交谈,可以获得个性化的看法和观点。第三,深入高校跟踪调查,主要是观察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真实形态。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影响范围广,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

问卷调查显示,四所高校平均97.2%的大学生每天上网,56%的学生上网时长超过1小时。而在问及上网目的时,80.7%的学生填写为获取信息。剩余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纯娱乐、处理邮件及逛电子商场等。但是在所有上网的学生中,高达95.4%的学生表示会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其中24%的学生表示会简单浏览相关问题及热点评论,而80%以上的学生表示会特别留意网络热点问题,而且会即时跟踪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影响等。

调查数据显示,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表示有必要了解网络热点问题,且其中6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关注热点问题的目的一栏中,60.6%的学生是为了解社会动态,拓展知识面,22%的学生填写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有5.3%的学生目的不明确,其余学生认为关注网络热点仅为娱乐和休闲。

2.影响程度深,大学生成为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转发、评论的主力军

调查结果显示,64.9%的学生对特别关心的事件会进行转发,19%的学生会与同学分享这些热点问题,并且会主动与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80.7%的学生表示会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会对问题进行评论、跟帖或发微博表达自己的想法。问卷中所列举的2013年以来的几个热点问题中,93.7%的学生都表示不同程度地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有62.3%的学生表示已经发表过对一些问题的评论。但是在问及其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看法是怎么形成的问题时,有7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观点并发表评论的,而仅有2.2%的学生表示曾与老师进行过沟通交流,而后发表评论。

3.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双面影响

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调动学生关注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积极性。例如,在个案调查问卷中,有68.8%的学生表示已经对“”问题有了解,20%的学生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问题,并会深入思考其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对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及道德情操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在调查过程中,约谈的几位学生对“复旦学生铊中毒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投毒者行为表示气愤,一校学生为此还成立了法律社团来宣传法律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可见,一些网络热点问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警示作用。网络互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进而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90后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便是把网络当成生活,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参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论和观点交流,形成了大学生之间思想碰撞的一种新方式,可以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增加大学生的互动交流,打开其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新窗口,进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网络热点问题本身的负面性质,不利于大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养成。以2013年4月发生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共统计了18个热点问题,其中有9个问题,是涉及腐败、社会公平、犯罪、死亡和暴力等问题。这样的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热议,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标准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因认识不清而引发过激的行为和言论。其次,网络热点问题发生的频率高,容易引起大学生不良的网络生活习惯。网络热点问题具有交替发生的性质,往往一个问题影响力减弱是因为被另一个新问题所取代,此起彼伏的热点问题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引发大学生网络生活紊乱,近而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再次,网络热点问题传播速度快,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网络热点往往更多地同情弱者和失败者,而在弱者面前国家法纪与社会制度显得无情和伦理缺失。在思想活跃,接受中西方教育的大学生中间容易发出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声音,形成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漫延的趋势。最后,大量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伦理信仰。大学生往往对离自身环境差别较大、自已不熟悉领域的热点问题更感兴趣,而这些事件往往对正处青年时代的学生的伦理价值观形成产生冲击,比如2013年以来发生的“李××事件”、“网络大V薛蛮子”案等。还有,部分网络热点问题被拥有技术优势的西方恶意利用,混淆视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恶劣。西方恶意机构对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国内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炒作,并雇用水军主导舆论导向,从而扰乱中国正常的网络秩序,而大学生对这样的信息技术攻击并没有防备,成为受害者。

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如何能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网络,正确看待网络热点事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该建立以高校、研究中心、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为主体的四维体系,以应对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良影响。

1.高校应建立长效严控机制,警惕不良网络热点问题散播

要实现对网络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和引导,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是必要条件。首先从制度保障入手,高校应建设一套完整的网络使用相关规定,以手册形式分发学生,以确保每位学生熟知学校的条文规定。其次成立专门的网络热点问题监管中心,对不文明、不规范使用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管控。

2.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成立专门教育研究中心

目前,网络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前文数据显示96.1%的高校网络普及率足以说明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网络俨然成为一个虚拟的大课堂,把控监管这一课堂的“教学质量”,传统的管理模式明显存在不足。所以,就一般高校而言,成立专门的网络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十分必要。中心一方面可以进行相关问题的科研攻关,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成立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并深入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3.将网络热点问题融入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3)

法务会计指的是特定主体综合应用会计学和法学知识及审计方式和调查手段,通过调查取得相关财务证据资料为目的,将其修改为法庭能接受的形式于法庭上进行展示或陈述,为处理相关法律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融合会计学、法学、侦查学与犯罪学等学科内容为一体。21世纪以来,法务会计学研究受到广大学者、各科研团队的高度重视,并一度掀起研究的浪潮。在各个分支领域均取得不菲成就,收获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欲在庞杂无序的各项研究成果中,准确把握法务会计学研究的主题热点、变更趋势、研究前沿信息等,实属不易。为防止出现低水平高重复的研究状态,将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实现法务会计研究主题的脉络梳理及数据挖掘,全面展现其知识演变路径与前沿热点信息。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1世纪以来的法务会计学的研究主题执行演变路径探析。CNKI收录的期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创新性与稳定性。故将CNKI于2002-2016年间收录的法务会计研究的相关论文作为数据样本。选用知网中的“期刊”数据库,“主题=法务会计”,“时间限定=2002-2016年”,“来源期刊=全部期刊”。对其他条件不作设定,进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是2017年5月20日,共检索得930篇相关文献,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10篇,CSSCI论文35篇。以CiteSpace软件为载体,执行可视化分析操作。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的全称为CitaionSpace,译为中文即“引文空间”。该软件运用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networkscaling,PE-NET)针对指定领域的集合进行运算分析,并将结果以可视化图像的形式呈现。把庞杂无序,难以深入探究的主题与内容,简洁有序的展示出来。从而可探讨某学科领域的研究演进路径与知识拐点,并实行脉络梳理,以及历程分析,最终达到归纳概括前人研究成果,预测未来研究指向,提升研究效率的目的。并将辅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绘图,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总结。

(三)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是针对执行可视化分析的属性,进行的规范性设置,将直接影响网络共现知识图谱的简洁直观的可视化程度。经过测算与实验,本文选用以下参数:TimeSlicing(时间切片)“From2002to2016#YearsPerSlice2”。(即为运行2002-2016年间的数据,以每2年为一时间切片)。NodeType(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Links(链接)中Strength选取Cosine,Scope选取WithinSlices。阀值选择:TopN(排行截取)填写“50”。TopN%(排行率截取)填写“10%”。Pruning(网络裁剪)选择MinimumSpanningTree(最小生成树)、Pruningslicednetworks(修剪分段的网络)、Pruningthemergednetwork(修剪混合网络),选择ClusterView-Static(静态聚类模式)的Visualization(可视化)类型,并以Cosine算法执行。

二、研究进程

(一)简单分析

法务会计是当今的会计学及经济犯罪问题研究的热点话题,为分析法务会计的研究产出成果,故绘制历年载文数量分布图,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为趋势线,代表载文数量的总体走势。伴随着年份的推移,CNKI收录的法务会计相关论文篇数,经过持续增长到持续下降,最终回升的步骤。详观不同年份的总篇数情况,能够把法务会计研究细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7年持续增长阶段,该阶段内,文献数量持续上升。2002年载文数为17篇,2007年载文数为94篇,6年载文量为337篇,约占总载文数的36%,时间跨度约占总时长的40%。第二阶段,2008-2015年递减阶段,载文数量逐年下降,2008年载文数量仅93篇,至2015年载文数量仅为39篇,8年载文数量540篇,约占总载文数的58%,时间跨度约占总时长的53.3%,表明该时间段内,载文数量虽在持续下降,但其各年载文数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第三阶段,2016年孕育复苏阶段,载文数量相较上一年有所回升。纵观三阶段载文数,可简单分析得,法务会计学在当时社会大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研究主题内容,经过一定时期的研究,日渐趋于成熟。并在新时期孕育出了新的研究主题。为深入了解法务会计学研究范围所关联的学科布局状况,计算整理样本文献中的学科布局情况,制作学科布局情况柱状图,见图2。单一文献,可对应多个学科分类。因此,整理的学科分布总量,将超过样本数据中的930篇文献。样本数据所关联的学科种类十分杂乱,继而筛选统算总量前15名的学科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与可行性。根据统计频次可得,排名第一、第二的学科科目是公安与会计,两大科目的频次均超过300篇。法务会计学研究涉及公安、会计与经济法科目的同时,辅以企业经济、审计、高等教育、诉讼法与司法制度、法理法史、社会学及统计学、民商法等学科。研究样本中,根据知网收录的法务会计研究论文总数,对产出单位进行统算,选取排名前15位的高产单位,并绘制研究高产单位的文献统计图,如图3所示。收录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渤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收录量分别为107篇、32篇、23篇。结合研究主题和单位背景,法务会计研究论文的高产单位中有9所为财经类大学,在高产院校中占比为60%。由此可见,财经类大学是研究法务会计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财经类院校中,学者们、各研究学术团队对法务会计研究具有极高关注度。高产单位中有3所为政法大学,表明法务会计在政法类大学中受到重点关注。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凝练,是文章的总结与概括,代表了全文的研究重点与核心。对关键词进行操作分析,即能梳理出指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进而分析研究领域的主题变化及其演进路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其热度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关键词频次越高,该关键词下的研究主题的热度越高。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图谱操作,构建我国法务会计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研究热点主题的量度显现,极大程度上借助于节点中介中心性指标。计算并深度挖掘分析节点中心性指标,可达到精确获取共现知识图谱中指定的论文资料信息,深究关键词的相互关联性的目标。节点中心性分别与其相联系的关键词数量和共现知识图谱中的媒介功能为正相关关系。“会计法律”、“会计师事务所”、“舞弊事件”、“会计知识”、“执业规范”、“特定主体”、“财务问题”、“内部控制”、“司法部门”、“诉讼案例”,由此可见在本次研究内容中此类关键词是高中心度关键词,也在法务会计研究共现图谱中起到重要中介节点作用。此外,高频关键词中以“法务会计”位处频数统计榜首,出现频次高达773次。“司法会计”、“人才培养”、“专家证人”、“司法会计鉴定”、“财务舞弊”、“诉讼支持”、“法律”、“执业规范”、“司法部门”高频关键词分别处于第2-10位。结合高频关键词与高中心度关键词及图6高频关键词网络图谱,就宏观层次判读,在法务会 计研究主题中“人才培养”“专家证人”“会计法律”“执业规范”“司法部门”等成为热点关键词,并代表着法务会计研究的热点主题。(1)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两者相互联系的同时,也相互区别。张硕星(2003)明确阐述了两者之间具有以下三点联系:两者都是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两者都是为法庭诉讼活动服务的;两者都是为国际组织开展同舞弊与腐败活动作斗争所采取的行动。并提出以下八点区别:产生时间不同;本质不同;会计主体不同;执行者立场不同;行为目的不同;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场合不同;作用结果不同。肖琼(2004)详细描述了司法会计的缘起,从经济犯罪案件的定性、犯罪线索的追踪、犯罪证据的收集、赃款赃物的追缴、司法会计鉴定的质量保障共五个方面,对司法会计是经济犯罪侦查特殊而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论述。张建华(2005)认为司法会计技术能揭露经济管理和会计制度上存在的弊端,通过司法会计查证、建议,能完善发案单位财经制度,是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尤文雅、陆月红(2006)从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现存的问题出发,借鉴国际法务会计的直接经验,进而对我国法务会计发展提出建议:李明(2008)从定义、目标、职能、特征与基本假设等五个方面,对法务会计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黎仁华、付国民(2009)认为可以从系统论角度论法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进行构建。程乃胜(2010)从我国法务会计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规格研究出发,阐明法务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而提出法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案。余冬梅、胡智强(2013)从推进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结果以及发展社会企业中的作用,来论述法务会计对社会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柯泰东(2016)认为,我国法务会计行业现状存在缺乏制度和规范的制约,并提出相应的规范建议。(2)会计法律与司法部门。法务会计是解决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渠道之一。同时,会计法律是法务会计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法务会计活动是在会计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的。司法部门的工作就是维护法律、确保法律被正确的执行、解决争议。管亚梅(2002)从我国现存的若干会计法律问题出发,提出以下三点解决措施:借鉴国际法务会计经验,开展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规范理论研究;通过现有的会计诉讼案例,加强对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设立会计法律监督机构,强化对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监督。付巧云(2006)从法务会计在会计法律诉讼中的作用、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及我国法务会计制度的建立等三个方面,探讨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解决渠道(2004)。董燚(2005)认为法务会计在会计法律诉讼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确认财务事项、参与诉讼策略的制定;运用调查技巧,搜集事实证据;损失计算报告;认定虚假财务信息。王平等(2014)从我国法务会计存在的以下问题出发:缺少职业组织与认定会计工作者资格的系统;缺少执业准则;从事法务会计的主体不明确;专家证人制度不完善。进而探讨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从业人员以及职业机构的资格进行认证;出台法务会计准则;确认法务会计的主体。张奕(2011)明确指出,分三步加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缓解人才需求的压力;积极稳妥扩展法务会计的服务范围;参考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操作程序,成立法务会计行业管理机构。以此推动基层实践层次的法务会计发展。

(三)法务会计研究的知识演进运用

Citespace制作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有利于直接全面的呈现关键词随时间变更的变化趋势,于时间布局上了解法务会计研究主题演变路径,深入探究并明确把握法务会计研究热点主题随时间变更的动态历程。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显示不同时期下法务会计热点研究主题不尽相同,关键词伴随年份的推进而出现转移、弱化、兴起。将研究节点细分为每1年,针对各研究节点的主题进行阐述分析。2002-2003年立足于对内部控制、虚假会计信息、舞弊案件、法律责任、边缘性学科、公允性、社会中介服务等主题的研究,并全面概述司法会计研究,涉及司法部门、会计法律等主题。2004-2005年着眼于法律诉讼、会计知识、注册会计师资格、事实证据、公安司法、独立审计等研究主题。2006-2007年的研究重点是法务会计人才、财务报告舞弊、损失计算、司法机关、诉讼程序、诉讼过程等研究主题。2008-2009年科研人员进而对执业准则、诉讼支持、司法部门、故意行为、专家证人制度、证据资料等研究主题给予普遍关注度。2010-2011年理论研究、律师事务所、舞弊审计、课程体系等主题成为研究重点。2012-2013年将目光聚焦于财务舞弊、人才培养、上市公司、法务会计理论体系、社会经济秩序、研究氛围、教育事业、培养模式等主题。2014-2015年重点讨论律师事务所、虚假出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侦查、全国性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等话题。2016年主要探讨内部审计、管理会计、法学教育、采信等研究主题。深入分析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可将国内法务会计热点研究划分成3个阶段(以收集的2002-2016年内的数据样本为基础):早期、中期和近几年。各时段的研究热点及其研究指向皆存在差异。早期,着重关注于法务会计总概述,针对法务会计研究本身的解读与推广阶段。中期,研究主题愈发精细化,对法务会计人才、财务报告舞弊、执业准则、诉讼支持、舞弊审计、上市公司、培养模式等研究主题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近年来,虚假出资、全国性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内部审计、采信等主题成为最新研究热点,是新时期背景下,法务会计研究的最前沿内容。以CiteSpace软件为载体,应用其Brustness(突发性节点)功能,进一步探究法务会计研究主题的演化特性,基于Brustness功能运算分析后,获得表2。2002年是国内法务会计研究关键词突增点的初始年,关键词的突增点涵盖范围象征着该关键词于涵盖时段内受到学者们的突增关注,表明其具有较高热度。“内部控制”、“虚假会计信息”、“边缘性学科”、“舞弊案件”均连续3年作为研究热点主题(2002-2004年);“公允性”、“法律诉讼”、“会计知识”、“注册会计师资格”、“事实证据”、“会计法律”等关键词突变时间均持续2-3年左右,故可证明,此类研究主题于国内法务会计研究领域曾受到研究学者们的特别关注。“律师事务所”、“舞弊审计”研究热点始于2011年,“财务舞弊”、“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始于2012年,且直至今日依然为研究热点。新兴关键词的出现,为掌握法务会计的前沿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开启了以此作为热点主题预测的崭新方向。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知网收录的930篇“法务会计研究”期刊文献的脉络梳理分析,客观简洁明了展示我国法务会计研究现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法务会计研究从21世纪至今,受到广大学者、各学术科研团队的普遍关注,自2002年初便已具备较高研究热度。伴随年份的推移,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一再细化,研究水准不断深入,研究热度持续升温。大量研究学者、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参与到法务会计研究当中来。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分类有公安、会计、经济法、企业经济、审计。具有代表性的高产单位有渤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云南财经学院。第二,会计法律、司法会计、人才培养、舞弊事件、专家证人、内部控制等研究主题成为此研究阶段的热点研究对象。第三,“律师事务所”、“虚假出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侦查”、“全国性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等主题为近期研究热点,“内部审计”、“管理会计”、“法学教育”、“采信”等主题逐渐发展为前沿热点领域。

参考文献:

[1]张硕星:《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之比较》,《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肖琼:《论经济犯罪侦查的专门手段———司法会计技术》,《政法学刊》2004年第1期。

[3]张建华、王政云、黄希志、宋城春:《司法会计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S1期。

[4]尤文雅、陆月红:《法务会计:从司法会计角度的观察与研究》,《西部财会》2006年第5期。

[5]李明:《论法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兼论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9期。

[6]黎仁华、付国民:《从系统论角度论法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7]程乃胜:《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建构探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余冬梅、胡智强:《论法务会计对社会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9]柯泰东:《论合理构建中国法务会计制度》,《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年第8期。

[10]管亚梅:《对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思考》,《财会月刊》2002年第3期。

[11]付巧云:《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解决渠道》,《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2期。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4)

由清末梁启超时代引进的欧美法治体系,好景不长。本来就先天不足的法治,固经不起军阀利用,更经不起那种立志要创造新文明的力量的摧毁这也无妨,问题在于,他本人在价值取向上就轻视法政。

这里有一个细节,当年留学日本时,陈独秀、苏曼殊和章士钊曾住过一个房间,陈这样评价同屋人章士钊和我们俩不同,不爱文艺而致力于法政,是一个十足的官迷。热衷法政就是官迷,这是陈的偏见不说,要说的是,一个文人要向青年进行法政启蒙,就要问他自己蒙不蒙。然而,20世纪,恰恰是这些蒙而不知的文人型知识人而非法政型知识人主导了青年,并引领了朝流。毕竟文艺是诉诸人的感性而法政只能诉诸理性,年轻人因其年轻又恰恰是一个感性的存在。他们容易动容、容易投八、容易献身,而且无怨无悔。因此,新文化运动型的知识人看似启蒙,其实是一种多少有点导往蒙昧的宣传。由他们和他们宣传鼓动起来的年轻人,委实给20世纪的后50年做出了他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贡献”。

现代政治文明中的自由,从来都是法律框架内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也就没有自由。这是现代法政知识的常识。但《新青年》要自由,张口就是法律外的自由,而且是绝对的。尽管它所要求的绝对,乃是言论,但言论本身难道可以豁免法律的限制吗?殊不知,法律限制自由,正是为了保障自由。如果自由不是单方面的,自由与自由便是互相抵触的。在自然状态中,这种抵触足以使得自由不复存在。因此,人类文明连就了法律,用它来保障各方面的自由。当然,这种保障有代价即自由对任何人都不可以绝对,它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你的自由不得冒犯他人的权利无论行为,还是言论。

《新青年》敢于声称言论要获得“违背法律的自由”,是因为它为这种违背提供了一种可疑的正当性。在作者看来“法律是为保守现在的文明,言论自由是为创造将来的文明”。为了不断创造新的文明,言论自由当然可以突破法律的限制。这样的表述其实是对法律的无知。就现代法律的发生而言,它不是为了保守现在的文明(它本身倒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为了保守人的各种权利。

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谈及权利时,曾经指出“与‘自然状态’相对的是‘文明状态’……在自然状态中, ……没有一个用公共法律来维护‘我的和你的’‘文明’的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靠法律维系,法律之所以被需要,就在于它的使命是维护“我的和你的”权利。从康德这本谈“权利的科学”的书里,可以看到,权利乃是法律存在的出发点,法律的一切俱围绕权利而展开。能够保障自然状态中无以保障的权利,这正是法律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任何一种抵触或违反法律的言论,哪怕它顶戴着创造新文明的名头,结果也将导致对文明本身的摧毁。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5)

科学的备考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可是有不少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学习毫无计划,漫无目的,出力却不讨好。此时教师要告诉考生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密切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二、三轮复习不可能像一轮复习那样面面俱到,教师在该阶段要制订出不同的复习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重点放在提炼和浓缩主干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

还有一部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沉迷于题海战术,盲目做题,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复习效率较低。考生若能在复习过程中,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注重归纳和总结,关注思维和解答的过程,必能事半功倍。

二、确定专题类型和内容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组、归纳的过程,专题复习则就是最好的方式。专题的设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教学重点: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2.热点问题:高考命题走向有两大规律。一是直接以天气现象分析,河流流域水系图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农业、工业的区位条件归纳,产业转移等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命题;二是结合新的命题情境,提出新的命题角度,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为切入点,考查相关地理知识。

考生弱点:针对一轮复习中考生暴露出的弱点,在进行二轮复习时,教师应因地制宜,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措施,查漏补缺。

三、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地理学科综合性强,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二轮复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以往试卷中出现的典型例题和变式图,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原理、规律的运用。人文地理知识难度不大,但要求记忆的内容却很多。在复习时,应抓住其核心内容,即区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和归纳解题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学习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后,我们如何借鉴阿根廷的经验,实现我国内蒙古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地理,除了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区域定位方法外,应运用系统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突破主干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二轮复习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要将以上提到的主干知识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延伸,建立和完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要素、气候因素、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气候对聚落分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联想,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结合起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关注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高考命题的主要精神是“能力立意”,而热点问题恰恰是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和利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立意”的搭载平台,因此很多题目都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命制的。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热点材料本身,更应该注意新情境、新材料的设问角度和方式,科学地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提高能力,调整心态

在进行三轮复习时,专题复习、查漏补缺、模拟考试、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指导等是这阶段备考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组织学生建立各类问题的答题模板,明确答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备考非常有效的途径。例如,关于措施类问题,我们可以从管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四个方面来回答。针对考生在审题、答题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应严格训练,努力做到答题时语言规范、条理清晰。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6)

一、热学课程的结构及特点

热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理论部分,称为热力学,是通过直接观察和实验测量,再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总结出来的有关热现象的规律,研究的方法是宏观法,所得出的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具有可靠性与普遍性,但是它只适用于粒子数很多的宏观系统、主要研究物质在平衡态下的性质、把物质看成为连续体,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没有解释事物的微观本质;微观理论部分,称为统计物理学,是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出发,即从物质分子、原子的运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系统的热学性质,它可以揭示热现象的微观本质,但由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由此做出的简化假设(微观模型)后所得的理论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符合;物性学部分,即热学理论的应用,利用前两部分的理论说明物态的性质及其相互变化的规律,包括液体、固体、相变的基础理论[1]。前两部分是课程要求的重点,宏观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但统计物理学部分涉及到微观领域及统计的方法,理解起来较难一些。

二、热学内容的表述方式

关于内容的表述,不外乎有文字表述、数学表述及图像表述等,而在热学中这三种表述在一个概念中可能都会出现。比如说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涉及到四个等值过程,其中在这些过程中会有过程的图示,即P-V图,也会有能量的转换关系的描述,当然不同的能量也可以由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1.文字表述。科学内容的表达力求严谨,文字力求精确、简洁,例如,平衡态的定义,“孤立系统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定义简洁明了,其中的关键词是“孤立”二字,也说明了平衡态的特性,如没有这二字,也就不能称其为平衡态了。另外,在热学的表述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否定的语言,体现最为明显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涉及到的定律的两种表述,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都是用“不可能”这样否定的词开头叙述内容,之后两种表述的等效性的证明也同样采用了反证法,而不是直接证明。还可以用反证的方法证明两条绝热线不能相交、绝热线和等温线不能相交于两点等类似的题目。

2.数学表述。对于热力学中的概念,文字的描述要多一些,内容也很好理解,学生一般接受也较容易,但对于统计物理中的概念,文字就变得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微观方面,相比文字,数学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记忆。相比于物理专业中的其他课程,热学中涉及到的式子并不是很多,学生也可以根据内容体系,用数学表述的形式把学习到的知识串接在一起,进行系统、有对比、有条理的学习。

3.图像表述。在热学中也运用到了非常多的物理图像表述,相比于前两种表述,图像表述更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气体分子按速率分布时,速率分布函数的概念较抽象,物理意义不好理解,但通过利用速率分布曲线图,从图中曲线的形状、曲线下包围的面积、曲线的峰值对应的速率等方面可以充分理解分子按速率分布的物理意义,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所以,可以通过作图,把物理概念、数学计算变得简单化,直观化。

三、热学教学的方法

在热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认为枯燥的、难懂难记的知识内容变为有趣的、易于理解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这门课程,注意每一个细节内容,把零散的看似不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心中有数,这样讲给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会变得明确、理解透彻。在课程的讲解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在讲完每一部分后要对内容做一个总结,把重点内容用一条主线串连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一部分,可以用几个字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一个定律、两个循环、三个物理量、四个过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热机循环和制冷循环,内能、功、热量三个物理量,等体、等压、等温、绝热四个过程。这样的总结使学生既了解了所学知识的重点,也更容易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另外,在习题的讲解中,也应善于总结和归纳,学生在中学时习惯了大量的题目练习,即所谓的题海战术,通过熟练的做题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怎么去做总结,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首先,课堂上教师针对所讲知识点应选取一两个例题进行讲解,对用到的知识及所用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习之后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技巧、用到的知识点等非常熟悉,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及解题的准确性。

2.类比的方法。类比法是指一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的方法。通过类比,可以用熟知的知识引出未知的知识,节约学习时间,也使认知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在讨论热力学过程及其涉及到的内能、热量、功的转化时,可以在P-V图中进行描述,之后,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引出熵的概念后,可以通过T-S图表述理想气体的性质,特点。通过类比,会发现P-V图和T-S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我们用P-V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做的功,即示功图,而用T-S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即示热图;在这两类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平衡态,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可逆过程;闭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系统经历一个可逆循环过程后从外界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系统对外做的功。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会发现原来枯燥的内容也很有趣,在学习中发现物理中的相似的美。再如,在学习气体的输运过程时,粘滞、热传导、扩散三类输运现象也可以进行类比学习,它们分别对应当气体各处的流速、温度、密度不均匀时发生的过程,得出的宏观规律的表达式及微观解释都很相似。通过这样类比的学习,很容易掌握了新的内容,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讨论学习的方法。目前,在教学中提倡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2],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可以结合重要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问题的讨论及讲解,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下去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之后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解熵的概念时,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先查一些关于熵的内容,比如熵这个物理名词的提出、熵的概念的建立、熵增加原理、熵的应用等。学生通过调研,对熵这个抽象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课堂上讨论时,学生也把他们自己查到的资料讲解出来,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认识熵。所以,通过这样的讨论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思考,互相启发,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但学习、积累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自己在讲解,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结合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虽然热学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也比较少,但是它是学生进入物理专业后最先学习到的一门课程,学习好这门课程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充分掌握课程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进而学习好这门课程,增强探索求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7)

新芽吐绿,春意渐浓。紧跟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2011河北省中考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席内涵丰富、品质上乘的大餐。试题贴近生活、服务成长,导向主流的宗旨明确;考查恪守进行心灵绿色、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浸润幸福的教育,扎实落实课程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全景式精致展现;试卷于加强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试卷不仅准确把握了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也促进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转变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试卷和试题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揭示和传播教育的全新目标与理念,升华了我们学科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也2012年中考备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2011年试题评价

(一)呈现形式芳菲竞秀

无论卷一还是卷二,试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得到尽情展现。如第7题公共场所禁烟是漫画,如第5题盗版问题是图片,如成就经典的第8题民族团结考查是热点事件的凝练素描,如28题价格欺诈等不仅丰富了卷面,也充分体现了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尊重,特别是柱状表格的科学运用,使得能力的考查更加到位,疏通了原来想考但总考不到位的瓶颈问题,如29题表格数据难度适中,读图能力引导适当,与一些过于复杂、脱离初中生认知的试题相比,利用柱状表格考查人口国情,无论从时效性还是方式实用性都达到最佳组合。如30题则利用图片考查抽象的法制建设,以社会生活为线来思考法律知识,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境界。试卷写人、论事、谈精神,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既给了考生解题的“抓手”,也“命中”了教学中“重理论、轻运用”的软肋,不仅使“材料活起来”,也真正使学生“体验多起来。”发挥了中考评价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材料作用显见增强

与往年比,2011年试题背景材料的作用继续增强,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材料不仅是试题依托,还蕴含解题的条件与思路,考查的能力与难度,材料作用的增强有利于避免猜题押宝,促进科学减负,符合教育改革纲要与十二五规划义务教育改革及中考评价的要求。如第3题郭明义品质的考查,只有通读人物事迹,才能总结归纳出“雷锋传人”的正确选项。卷二部分如29题,无论是根据表一得出“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增加”这个“忧”的结论,还是根据图一、二信息得出“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喜”的结论,都必须仔细比归纳表格中信息,这就突出了材料信息的理解归纳与推理能力检验,如果单纯从整合知识的角度入手,可能使命题和解题都无所适从。材料作用的增强也意味着答案的更加精准。脱离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和细节去照抄照搬任何答案,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是缺斤短两,所以须重新审视和重视材料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时事考查清丽温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时事的传统考查多为简单的事件或人物再现,思维含量不大,体现不出学科的价值,甚至一些时事本身并非初中生所能接受。2011年1-4题,利用主题式选择题考查十二五规划这个涉及国情教育的重大时事,郭明义这个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典型人物,可谓有统有分,定位合情合理,赋予了时事考查新的内容、新的形态、新的生命。3、4题材料部分文学色彩浓郁、内容翔实,不仅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还体现了学科综合特性。试题时事内涵的升华,不仅源于理性的创新思维,更源于命题的科学与严谨,从而达到了形式更新、位置更好、考查更全、内容更准、价值更大的境界。纵观河北时事题的进步历程,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一道试题都已成为一道风景,在简约中透出气象万千,在温润中析出内涵无限,品读其中会让我们的视阈更加宽广,让考查更有韵味。时事的创新考查,一般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某一热点为背景,挖掘相关知识,另一种则是以知识为线索,组织多个热点,如正义、公平等的素材,使时事考查步入崭新境界。

(四)体现综合情境交融

首先是综合知识。试卷思想品德部分2、4、5、6、9、10题,均为开放式选择,即一个选择能够考查更多的知识与角度,满足了中考的知识含量要求。如选择题第2题,四个选项考查了四个重点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不再是单一知识的考查,例如28题,考查了诚信、责任、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如何维权等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考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显著特征。其次是综合材料,如23题,一个选择,四个热点事件,综合论证一个知识,开辟了命题的新境界。

再次是综合能力。知识与材料的综合也意味着能力考查的增强,2011年试题,不看材料不行,照抄照搬不行,不用政治术语不行,缺乏系统知识不行,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不行。所以必须重视包括结合材料审题等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试题立足情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纵观试卷,无论是公共场所禁烟,关注食品安全,还是解读价格欺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试题都创设了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具有典型意义、简洁凝练,感染力强的情境,试题从生活现象人手,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认识人物或事件的本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郭明义事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学术打假等事件感受正义,感悟公平,通过深圳30年巨变等热点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这些,都让考查成为了思想生长的地方。

(五)坚守《说明》清风劲吹

1.严把命题原则。首先,试题把握时代脉搏。试题共涉及十二五规划、郭明义事迹、公共场所禁烟、价格欺诈、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成、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等十几个主要热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的要求。

其次,试题坚持正面立意。例如郭明义的精神品质,深圳30年巨变,我国计划生育的成绩,法制建设的成就等,符合《考试说明》“命题要注意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的”要求,更多地传递出“正向能量”。虽然,在历年考查中于贴近生活、年度影响力大较大的“小事件”也采取了“负面”切入的方式,但实现正面教育的目标却没有改变,如调控情绪、保护隐私权和智力成果权,反价格欺诈的考查等。同时,难度设置适中。试题在三维目标、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握,灵活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等方面均准确依据了《说明》。试题设问梯度设置合理,张弛有度,彰显命题人学情的客观把握。

2.体现修订内容。每年的《考试说明》是本省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每年考试说明中调整、删除与增补的内容不仅是

进一步表述的完善和深入,贯彻政策的体现,也为命题创新提供支撑。认真研读、比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助于明确备考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2011年考试说明增加了以下内容: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正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优先发展教育,人才强国战略,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等。2011年中考试卷则在8、9、10、22、23、24、29、30等题中加以有效体现。同时,在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题型和题例在当年中考中也会得到有效体现,如考试说明[例14]关于人口国情的题例在2011年中考29题得到有效印证。

3.遵循主干知识。试卷无论是选择题选项表述,还是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案的设置,均符合《说明》中的知识要求。例:

6.我国目前吸烟人数已超过3亿,约7.68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其中约2亿为儿童。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可见,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杜绝了香烟未成年人的诱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此题利用一个热点背景重点考查了生命健康权、抵御诱惑、未成年人保护等主干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是异曲同工。如29题(2):图一、二显示出的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原因: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或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干知识的有机组合充分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理念。

二、2012年备考建议

“风景这边独好”,2011年试题以智力成果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中考的科学发展观,试题以丰富的思想浓缩向我们吹响了备考2012的集结号。创新成就经典,旗帜就是方向,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重点抓基础

1.看《说明》,选重点。首先,《考试说明》没有明确要求的可以淡化复习。备考复习应以《说明》为依据,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逐一照,这样既可节约复习时间,又可提高复习针性。其次,《说明》新增加的内容做到重点复习。同时,要新增加的题型、题例进行训练,了解新题型和题例的解题思路。再次,要知识点进行完善。例如人教版教材应该适当补充有关国际形势教育的内容,教科版应适当补充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内容。

2.看生活,找知识。思想品德科学强调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所以应社会重大热点和关系青少年成长的事件予以关注。应热点相关的主干知识进行整理,构建以专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有关知识,明确热点与知识的联系,也能为升华教材做好准备。例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复习,可梳理出以下主干知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二)简化结构清思路

《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都要求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而不能套用过去按课排列的方式,应教材结构和知识进行“重组”。

1.优化结构。根据当年的考试需要,可根据中考的特点以构建大板块知识体系为主要方式。这样不仅使复习重点更加突出,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调取信息,精准作答。例如,可划分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部分。这种划分不是将知识进行孤立,而是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全面综合分析问题,准确集结知识做好准备,避免知识脉络不清,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根据师生熟悉教材的特点,可将知识逻辑关系进行简洁编排,例如,我与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我保护,学会调节情绪,珍爱生命,抵御诱惑);我与他人(自己、他人、集体、社会负责);我与法律(依法治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宪法的地位,公平正义);我与社会(做一个社会负责的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

2.总结规律。所谓规律性问题是指历年中考经常涉及的热点与知识,也就是“经常性考点、常规性热点。”如环境保护类问题,不论背景和题型角度如何变换,都基本涉及“我国在节能减排中的举措,措施的积极意义,采取措施的必要性,材料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人物行为,漫画和表格反映了什么,青少年怎么办等角度。类似的考点和热点还有:宪法常识,民族团结教育,责任教育等,节能减排,新法诞生,科技重大成果等。从近两年中考趋势来看,作用类问题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如:法制的作用,科技的作用,外开放的作用,环保的作用,民主的作用,监督的作用,民生举措的作用,网络的作用,诚信的作用等,同时还有先进人物事迹,科技创新成就,关注民生的举措,新法的实施、民族团结、与历史相关的周年类问题及早给予关注。

(三)巧用热点提效率

1.科学选取热点。本着热点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将热点作为教材的部分例证,转化为教和学的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学科理解的一种新理念。但应注意的是,关注热点不能脱离学科需要,需热点进行理性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关注热点不等于备考所有热点。选择热点要看热点与教材的联系,看其角度是否新颖多变,要删除与主干知识联系较少,脱离初中生认知实际的热点,要删除切入角度单一,难以进行开放设计的热点,同时应有纪念意义的周年类热点进行梳理更新,要把理论性太强,尚无定论,专业术语浓烈的热点进行删除,历年考查过的热点在关注度上给予降低或角度转换。同时要参考在《考试说明》中的体现,热点与青少年生活的关联远近,国家热点的关注度等。

2.多角度解读热点。要善于挖掘热点与教材的连系角度,同一领域热点进行多角度筛选,同一热点的不同角度进行逐一比,材料的表述语言与方式进行精巧设计,准确把握热点的核心角度。解读既突出重点,又应全面复习,努力挖掘知识的实用价值,多设计“怎么做,影响有哪些”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从选择,简答到材料分析题,从探究、漫画到表格题进行多题型设计;将相互关联的热点进行整合设计,如: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绩,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等;要选取有“小巧新活”视角的材料和角度,从高起点、低落点层面进行设计。

3.优化讲题效果。讲解试题是发展能力,纠正错误,形成良好解题习惯的关键。讲解时,要把解题思路讲出来,如:审读材料联系教材综合知识主次顺序多角度分析。要把要求讲出来。如用政治术语表达,答案进行分点列举,先主后次,先近后远,结合材料解题,点到为止,精确答案等。要把技巧讲出来。如选择题正确与否要“追根溯源”找到与错的依据;材料题学会看限制,问题之间看联系,知识运用看延展,解析问题有重点,综合材料找不同等。要把解题策略讲出来,比如:先易后难做题,不照抄照搬,合理借鉴常规题等。需指出的是,选用试题应尽量立足高质量练习,不选用思路老套的试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94-01

一、对热点案件的报道往往未审先判

从马加爵案开始对于大学生案件关注度加深,对于案件的报道也让传媒见缝插针。对于这类案件,当代社会在媒体、舆论传播中,有几个共同点:首先,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独生子女问题一直饱受议论。而大学生案件往往是独生子女,心里不成熟,社会压力,往往会扭曲心态等等,一直是诟病的后话。媒体的别有用心,往往会放大对这一群体问题的探讨,深入到社会问题上。开展话题讨论,突出在道德,而非法律。有才无德往往是讨论的热点。其次,随着公众对于司法关注度普遍提升,在诸如对于“李某某案”,和“我爸是李刚”等,渲染的不是诉讼过程,而是在未审理之前的舆论分析。对于“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等,往往借此博取眼球,使得案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恶性影响,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于案件的评价。再者,在媒体报道的同时会过于放大其中一个点,来博取眼球和关注。在双方的贫富差距,或者奋斗的感人史,往往会加大对被害者的同情同时放大犯罪嫌疑人的罪过等等。往往造成舆论的一边倒,对于法律的评价往往在后,通过其他渠道诸如论坛、贴吧、微博等发表观点,抨击当代法制,这是不理智的也是热点案件制造的社会效果之一,审视当代法制。法学问题可以反映社会现象,但是毕竟司法审判不是社会问题探讨,不能向后续报道或者系列节目一样,层层剖析具体的演变历程,而注重对案件事实的调查和证据的审查,这一点却往往是舆论媒体所忽视的。

二、法与道德的界限相互混淆

法与道德,一直是法学界比较学理性基础性的关系在当代,媒体对于刑事案件报道的介入,往往混淆了两者的具体界限。关注的不是案件的审理结果、过程,往往是案件以外的作为非案件审理标准的细枝末节(身份、关系等)。同时,对于法律的公众评价,由最浅薄的“杀人偿命”出发,伴随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而往往忽视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的框架结构。这不利于中国当代的法治发展。

在《认真对待权利》的第一章,德沃金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法理学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道德原则问题,而不是法律事实或战术问题。”在德沃金看来,从法理学问题的核心中排除道德原则问题”,这种做法“只能产生进步的幻觉,而法律中的那些真正重要的原则问题并未受到触动。”我们并不能否认道德的具体规制作用,它将行为方式内化为人行动的内心确信标准,从这点上说,它是高于法律的。

法律是外在的形式化,很多都是从道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德沃金看来,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实质上涉及到了价值判断问题,由此总结道,无论是法律实证分析法学还是现实主义法学,都忽视了法官判决的正当理由问题。笔者个人认为,在对法律与道德的研究上,实证法学派更偏向于法官是可以理性的从事价值判断的,虽然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正如舆论报道刑事案件一样,从价值的角度出发,也从价值的角度监督,他们取舍的往往是道德层而的价值,容易忽视刑事框架性构造程序,诸如法院的独立审判、证据采纳的种类等等实质性的程序性的问题。而盲目的提倡道德的缺失或者道德素质下降等问题,对于我国法制建设没有涉及到法律最本质的根源性的东西,违法和守法本就是相对的两种概念。同时,道德的标准上升到法律只是盲目的评价,不能提高法律的原则问题。混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再提出建设法制的问题,过于盲目和肤浅。

三、注重引导规制

在《网络犯罪研究》-书中提到,“①在社会舆论对网络行为正负而评价十分重要,舆论一方而对于违背基本道德要求的网络行为予以否定,批判,另一方而要注重对于网络个体思想、道德观念的生成,提出一个网络文化论。”

道德的规制作用在今天,要渗透到网络时代之中,传媒人、网络人等,都要有一定的白律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正确的评价对于公众司法的督促作用,否则负而评价往往会催生很多的新媒体时代下的犯罪。

法律与道德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应对舆论对于司法案件的介入,如何在保障本国的司法框架模式的前提下,减少对于正当司法程序的干预性,而更好的维护审判的公信力是近代一个重点的研究课题。加强媒体人和网络人的双重白律性,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少一点偏颇,少一点煽动性,主观色彩的发挥是个性,但是如果上升到法律的层而,往往容易致命。所以,建立良好的舆论监督机制,自律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渠道。

在热点或者重大恶性案件中,由于报道的案件性质的恶劣性要做到及早出击,正而回应。立法层而我国目前也在对新闻自由进行一定的规制,可以对于新闻自由的程度、损害具体结果等方而进行规制。同时,我国建立的刑事司法框架,对于刑事侦查、证据审理、法院审判的二重性,也应该加强自律。在具体刑事案件的办案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遵守程序,也在向公众普法,普的是具体的程序法。从而使社会树立对司法的信心,提升审判的公信力。

注释:

①杨正呜网络犯罪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37-02

物理学习困难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物理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就这个问题从学科特点、教法、学法、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展开研究,并形成了若干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而且这些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物理学习困难的更深层次问题,还有待研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不会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问题,是导致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训练学生的物理语言,学生应该学会用物理语言表达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物理问题。怎样训练学生的物理语言,是物理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物理语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认识,都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而注重训练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1.什么叫做语言?什么叫做物理语言?对于语言这一概念,很多学者给出过不同的概定,郑晓顺在他的《教师实用语言艺术》中认为“语言是人类用自身发出的不同声音表达意思的符号系统,它由语音和语义构成,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工具,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在王德春的《语言学概念》中把语言定义为: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而物理学是由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理论构成的一门学科。在物理学的认识、研究过程中,要能用语言描述出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理论。那么,能表达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的符号系统就叫做物理语言。

2.思维的定义及类型。思维是人脑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过程,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思维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都要借助于某种媒介进行,动作思维是借助实际的动作进行的,形象思维是借助直观的形象和表象进行的,而逻辑思维则是借助语言进行的。

3.逻辑思维的形式和一般方法。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现实事物的运动规律,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的认识过程。在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和具体到抽象等。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建立,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等规律的认识过程都运用了这些方法。

4.思维与物理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词汇和语法的总和。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特征、规律及相互联系、区别的认识过程,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人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不论出声不出声,都有语言动觉,人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在运用自己的发音器官“说话”,只不过是不出声罢了。人的思维过程是需要语言参与的,而思维的结果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概念、判断和推理形成之后,必须用词语和句子把它记录下来,所以语言起着固定思维的作用。例如:比热容的认识过程,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变化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不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具有吸热本领不同的属性,然后,应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法建立起比热容这一概念。让学生知道,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属性的一个概念,在比热容概念的建构中,学生如果对“质量相同的物质”、“温度变化相同”、“吸收的热量不同”等语言表达得熟练,那么,学生对比热的理解就会容易些。再比如,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如果学生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些语言掌握得熟练,那么,学生对这一规律就会掌握得好一些。

语言不仅能固定思维的成果,而且还可以帮助思维条理化,语言可以将思维成果传递给别人。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再经过分析与综合,最后归纳出:一切不受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所以,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物理语言的训练。

二、物理语言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物理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思考、探索、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常会有“听着容易,做着难”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在阅读物理题时,由于学生对物理语言不熟悉,不理解一些关键语句的意思,因此,不能建构起题目所说的物理情境,分析不出问题所涉及的未知条件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内在条件,解题时,不知从何入手。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时候,心里想什么,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就感觉很困惑。常有学生这样说:“老师一讲我们就懂,我们一做就不会。”回想一下,老师也不是天生就会的,只不过是老师除了对中学物理知识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掌握了一些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用熟练的物理语言表达物理问题罢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物理语言,要让他们能熟练的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问题,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就会轻松一些。

三、训练学生物理语言的策略

物理语言的训练可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在新课讲授前,复习旧课时进行。课堂复习是训练物理语言的好机会,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可规范、训练学生的物理语言。

2.在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提出、做出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和评估交流时进行。

在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与假设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问题说出来,老师可逐步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问题。在分析论证和交流评估时,老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验、推理得出的结论,先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再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讲述整个探究过程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这也是训练物理语言的好时机。

3.在复习、讨论课中进行。在复习、讨论课中,在给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时,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用物理语言复述所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物理语言的训练。

总而言之,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物理语言的训练,对转变物理难学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10)

涉及社会矛盾化解、普法依法治理、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民生工程、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不断被加大。

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地转化应用,先后建立推行了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和以奖定补,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县、市、区三级司法行政机关逐案审核,惩治和预防腐败“六位一体”的内控机制。

2012年4月,尽管时有风沙造访,宁夏的春天还是来了。岸柳青青、莺飞草长、桃红李白,塞上大地处处春意盎然。此时,宁夏司法行政理论研究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当月,全区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会议召开,49篇理论研究课题获得2010~2011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近些年,宁夏的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仅2010~2011年,全系统共完成有质量的理论研究课题80多项,有4项课题被列为司法部部级研究课题,多项课题被列为宁夏法学会研究课题。并出版发行了《宁夏司法行政热点问题研究》一书。

理论研究是调查研究的深化,是在新的形势下破解司法行政工作难题,把握司法行政工作特点规律,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近两年,司法厅党委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以解决全区司法行政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工作,深入探讨和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在创新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消除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提供了积极的思想支撑和认识导向。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参与面不断扩大,从厅、局(院)机关处室延伸到市、县(区)司法局、基层监狱劳教、律师公证单位,课题数量、质量不断提高。一些研究成果在司法行政工作的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转化,一大批肯学习、善钻研、勤思考、热心理论研究的骨干人才脱颖而出。

2012年,司法厅又审核下达了85项理论研究课题,全系统重学习、重研究的氛围愈加浓厚。

枯燥之学,散发能量

宁夏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不但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创新的成效也颇为显著。

理论源于实际。近两年,宁夏司法行政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强。它紧紧围绕探索和破解阻碍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难题,加大涉及社会矛盾化解、普法依法治理、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民生工程、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逐步增强。

理论研究需要群策群力。为此,司法厅组织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研究范围拓展到厅机关、监狱局、劳教局、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以及各市、县(区)司法局、监狱、劳教所等各个单位,研究领域渗透到司法行政业务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人才;借助“周末讲坛”,充分利用系统内外专家学者型人才的优势,大力开展理论热点面对面交流活动;依托区市县乡四级司法行政网上博客平台,交流理论心得,在系统内部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人人参与理论研究的浓厚氛围。

理论要高于实际,并且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近些年,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在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层面得到有效的转化应用,全区司法系统先后建立推行了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和以奖定补,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县、市、区三级司法行政机关逐案审核,惩治和预防腐败“六位一体”的内控机制等。

前行之路,任重道远

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在新形势下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明显增大,司法行政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更加艰巨,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全方位改革创新的任务愈加繁重。如何更好地服务司法行政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职能作用,对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针对创新社会矛盾化解、监所监管教育、特殊人群管理、法律服务民生、普法依法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班子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今后全区司法行政理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深入研究创新法律保障机制问题。探索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确保监管场所持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拓展人民调解领域、整合调解资源、构建“大调解”体系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认真思考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载体和具体举措,从而推动司法行政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

深入研究创新法律服务民生机制问题。立足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找准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认真研究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和保障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深入研究创新特殊人群管控机制问题。结合当前特殊人群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深入研究建立特殊人群教育帮扶新机制、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新水平、拓展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管控新空间的途径和方法,为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深入研究创新普法依法治理机制问题。探索创新“大普法”的运行机制和“六五”普法的载体方法,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创新举措等方面深化“法律六进”、依法治理和法治文化建设。

深入研究创新基层基础建设机制问题。要根据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推进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战能力、加快“数字司法”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基层基础。

深入研究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问题。在监狱体制改革、劳教管理工作改革、社区矫正试点、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律师公证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考试制度等难点领域,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向纵深发展。

自我完善,走得更远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25-01

开放式教学,源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型。人本主义学派科恩(R.C.Cohn)于1969年创建了以题目为中心的“开放课堂模型;建构主义学派斯皮罗(Spiro)于1992年创建了“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1]。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称为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交流者。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通过开放题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 愿意学和我要学;通过开放题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目标[2]。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一门公共基础课,有着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的特点。一直以来多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总结一套针对某个章节的教学程序,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每年上课拿出来重复,很少更新。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台上滔滔不绝,被动地接收知识。最后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唯一方式就是课程考试,“考试及格”或“考高分”成为众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之一,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学生模仿性做题,没有个性和创意。

1 开放式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开放式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引领学生逐步迈入研究性学习的门槛。

2 开放式教学方法探讨

开放式教学模式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有不少议论认为,开放式教学影响教学进度,影响课堂秩序,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开放式教学的实践表明通过开放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增加投入度,增加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学生讲环节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方法是主要内容。但是在IT时代,把知识作为教的中心是不够也不适合的。组织良好的数据库可以极其方便地检索、调用所需内容。而面向学生,教师可以提供的知识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可以容易地、迅速地从互联网和其他资源取得大量的知识。教师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以建议和指导,提示获取知识的途径、知识可能涉及的领域等。

比如,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角动量定理之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出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学生讲解中发现,由角动量定理中刚体所受力矩为零得到角动量守恒定律之后,学生还讨论了满足角动量守恒的两种情况,同时找出生活中很多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实例。

2.2 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经常设置一些恰当的、难度适中的物理开放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要害所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明确问题,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比如,在学生讲完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满足角动量守恒会出现什么情况?”

通过此,就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

3 讨论环节

讨论课就是教师事先寻找和设计合适的讨论题,这些讨论题往往是由学生原有知识可以讨论和探究的。提前给学生准备,鼓励学生挑战现有结论,提出自己的方案和观点。

比如,在热力学基础这一章中,有一个讨论题“既然能量守恒,为什么还存在能源危机?”学生在讨论中会首先提到,热力学第二定律表面:能量守恒的过程未必能实现。如系统将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功,热量自动地由高温物体传至低温物体,尽管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此,可以探讨出,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有所不同,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等)可全部转变为热能,而热能却只有一部分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或者说,与其他形式能量相比,热能的“品质”变差。这意味着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旦转变为热能,尽管能量的“量”是守恒的,但“质”却变差了,这就是能源危机的根源所在。通过讨论,学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对这个比较抽象的定律加深了理解。

4 考核环节开放的评价体系

对于大学物理这样一门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我们学校一直采取传统的统考模式(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考模式具有能督促学生考前全面复习、而且相对公平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的优点,但是也存在形式过于单一、一考定终身的缺点。这样就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看重分数,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只会解题的高分低能学生。大学物理开放式教学需要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可实际操作的课程考核模式,包括:(1)由于大学物理课程属于统考课程,需要参加全校统考;(2)每学期安排三次平时测验,测试方式可灵活多样,不以解题为主,如完成一个实验并解释其实验原理;解释一个或几个自然现象等,答案也可灵活多样,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由于大学物理内容较多,自学难度大。因而认真听课、做作业对学好大学物理至关重要。平时成绩是一种较好的督促手段;(4)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鼓励学生进行物理科研活动等,学术论文写作的成绩也占总评成绩相当的比重。开放式考核是对学生以上环节表现和成绩的综合考量,不同考核方式所占学生最终成绩的权重如下:命题考试40%,平时测验20%,平时成绩(作业,到课率)20%课堂讨论20%,小论文不占比例,作为奖励10%。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考核,引导学生在大学物理课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注重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又注重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开放式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式教学中,鼓励学生讲自学所得,课堂讨论,找茬挑刺等等,既是对教师的一种促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