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0:33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1)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a)-0151-03

Optimiz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GAO Shuangshuang QIU Yongqia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form effectivenes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sis teaching system. Methods Afte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in our school, the satisfaction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before and after reform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return visit and on-site survey methods. Results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nd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reform (χ2=5.896, P = 0.015; χ2=18.471, P < 0.001). For public servic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fter the reform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0.488, P = 0.485), but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19.918, P < 0.001). In general, the satisfaction level after the reform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Conclusion Reform of thesis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si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majo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毕业论文能够使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获取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并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毕业论文能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基本标尺之一[2]。因此,在大学生毕业实习考试设置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把毕业论文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是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课程之一。我院于2010年进行了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改革,为比较改革效果,为以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特此完成此项调查。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3)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五年来,一直执行创办初期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若干问题。

1.1 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体会课堂内学到的东西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体现实践教学,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本专业已建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只有一门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上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在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一些核心专业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社区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1.2 集中实践环节相互分割

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相互割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项。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本专业先后建立了增城市荔城街光明村村委会、广州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广东省佛冈县招商局等实习基地。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基本上全安排在这四个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学年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主要为以后写毕业论文积累经验。但是我们培养方案把学年论文时间仅安排一个学期,而且还是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就要开始写毕业论文,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根本难以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所以必须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凡经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训练,到写毕业论文时便驾轻就熟了。毕业实习时,由于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很多毕业生不是要参加招聘会,就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加上还要毕业论文答辩,往往不得不频繁请假,根本就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最后,由于实习基地不能完全理解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往往随意指导敷衍学生实习,使得部分实习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实习的要求。

1.3 课外实践重视不够

关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或多或少的表现得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社会调查、调研、研究和参观,也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多数实践都表现得可有可无,难以保证效果。加上学生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因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而耽误参加各种实践,使得实践不能落到实处。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实践教学师资弱

目前本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大多是行政管理,专业性不强。且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讲台,几乎没有太多的关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从事专业实验课教学教师仅1人,实验课指导老师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疑问。

2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和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应重新区分各个实践环节,合理地安排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

2.1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实验教学。首先,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使用多种方法来转换和更新实验室设备,提高其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可以利用经管专业实验室进行诸如办公自动化操作及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实践。其次实验室配套软件也要加大投入,以确保及时更新。如本专业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使用南京奥派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好几年,其中个别实验已经过时,好几个实验步骤还基本类似,学生做完其中一个实验基本上已经没有兴趣再做下一个,配套软件的更新很有必要。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实践,比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和经管专业联合建立一个模拟招聘场所,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的实验资源。

(2)实习教学方面。首先,增加认知实习环节。本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平时的社会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实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增加认知实习来弥补专业实习的不足。时间为期一周。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大致分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和保障、社区等诸多方面,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较快地了解公共事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带队,对行政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局、文化局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通过这一认知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切身体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过程。

其次,适当调整实习时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同时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在此期间既要找工作又要准备论文答辩,不得不频繁向实习单位请假,从而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可以避开学生考研、找工作、准备论文答辩、考公务员等 时间段,以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再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尽量拓展和挖掘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可以分别和民企、社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合作。此外,充分利用院内丰富的管理资源,建立“校内公共管理实习基地”。把学生派遣到学院内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管理,了解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过程和办公要务。这样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既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又节省了实践教学成本,实现了双赢。

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等规章文件,规范实习管理。为确保毕业实践实习工作,成立实践实习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实习带队教师,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实践实习指导教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严格制定和执行实习及实践计划,确保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时间。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毕业实习计划及社会实践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对每位学生每月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日填写实习工作日程,每周书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

2.2 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造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共事业专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参与管理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定期聘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员来校讲学,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增加实验室配备人员。可以利用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人员适当兼任实验课指导老师,满足实验课教学。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自觉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 崔长勇.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3-165.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4)

近十年来,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迅猛发展,专业点迅速增加,培养规模显著扩大。随着专业规模的发展,社会对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意识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巫需解决,创新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分析

影响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外因是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内因是该专业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条件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独立学院普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介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之间 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方面的特点;相对于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又具有理论素养高的特点。也就是说,独立学院对学生在岗位技能方面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本科生,在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要高于高职类院校并达到本科层次的最低要求 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也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支持。

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传统,能为独立学院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指导和强大后盾;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阻力和历史包袱小,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后发优势。同时,独立学院教师科研任务和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压力相对小些,能够集中精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经济社会对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要求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人才需求的主要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一些非营利组织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从业人员多是从其他学科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单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不足。因此,急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一批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应用型人才来充实公共事业管理队伍 。

此外,从毕业生走向来看,相对于其他本科层次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不多,主要是在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就业。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一专多能。唯有如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上才能更契合独立学院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二、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对策分析

(一)更新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只有转变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才能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注重文化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科技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只注重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引导学生主动求索性学习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

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规格上,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从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鼓励学生的个性成长,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和专长。 特别是在培养领域上,要从注重为政府和事业单位培养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人才扩展到为政府,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培养社会服务人才,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职业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注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突出技能培训

一是要抓好实验课,将实验教学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除了政治学,逻辑学等少数纯理论性课程外,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模块课,或是选修课,都应根据课程特性在理论讲授之外配套适量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依托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和其他学科的实验室,引入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软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管理软件运用技能,体验典型的管理运作模式。

二是要创新传统实践教育

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例,学生们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无法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方面投入太多精力 独立学院应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关联性,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习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确定论文的题目,在实习中收集论文

所需的详细资料,一边实习,一边写论文。通过这一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缩短了,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一步提高。

(三)多管齐下,建立与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相适应的师资结构

一是走出去

安排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增加教师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实际体会;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培训教师;增强校际学术交流,开展相互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是请进来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地方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及已卸任的官员来校讲学作报告,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

参考文献

[1]宣勇,何作井.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96-02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由于毕业设计过程周期长、细节繁琐,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同时进行的,学生多在校外实习、工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沟通不便,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教师的指导也流于形式,最后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而构思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融入集成专业适合度、学生兴趣度和教师意愿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块,以期提高选题效率和师生满意度;同时加入互动交流模块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1 系统需求分析

首先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入手,对学生、教师以及相关教务主管部门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对于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有何需求。经过整理如下。

(1)教务管理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此系统对学生、教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进行便捷的通知信息,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协调控制。

(2)教师:希望通过此系统对指导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具有选择学生的权利,能够选择单独模式或集体模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指导过程交流可在平台中完成,可以利用平台分发资料和收集阶段资料,进行论文稿件的审核,答辩结束后进行评分管理。

(3)学生:公平的选择教师,可以自主申报课题或使用教师提供课题,接收主管部门及教师的相关通知,利用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其它学生进行交流,利用平台接收教师提供的资料、提交论文文稿及其他资料。

2 系统功能模块描述

通过如上需求分析,本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双向选择功能:学生选择教师、教师确定是否愿意被选、主管部门协调。

(2)选题申报功能:学生自主申报课题、教师指定课题、教师审核课题。

(3)论文开题功能:学生上传开题报告,教师审核开题报告。

(4)交流讨论功能: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

(5)论文稿件及相关文档提交审核功能:学生上传文档、教师审核回复文档。

(6)论文定稿功能:学生上传论文终稿,教师审核论文终稿。

(7)答辩评分功能:教师评阅论文,教师汇总论文终稿、论文答辩成绩及总成绩录入、相关表格填写。

(8)系统管理功能:平台成员管理、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管理、交流区管理。

本系统共涉及3类用户: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因此将上述功能根据用户进行详细划分后形成如图1所示的功能模块图。

3 系统详细设计

下面以双向选择及交流区两大功能为例,进行详细设计思路描述。

(1) 双向选择功能:首先学生根据教师信息描述,按照优先顺序选择三位教师A,B,C;学生选择教师全部完成后由教师进入系统确认学生,对于同一位学生S,教师A优先级别最高,只有当A确认不选择该同学S后才能由第二顺序教师B对S进行选择确认,同样只有当B确认不选择S后才能由第三顺序教师C进行确认。若最终三位教师都没有选择S,则由主管部门最终汇总后进行统一调配。

(2)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功能:可以使用论坛来实现。教师登录系统后,就显示状态为在线,教师可以进入论坛查看最新公共讨论内容,同时在论坛中个人消息区域还可以查看学生针对本教师所提出的咨询并回复;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进入论坛查看最新公共讨论内容,也可以进入个人消息区查看教师所给出的回复。教务管理员可以对交流区论坛中的公共内容进行查看、删除、回复。

设计完成后的教师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4 结论

所设计的毕业设计互动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无纸化。同时为师生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网上研究环境,在此虚拟环境中,指导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此平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本项目的实现也为我校今后的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长期有效的管理工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6)

(二)充分激发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把师资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尽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建设目标、实现方式等差异,专业建设有着自身的逻辑和特点,高质量的师资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专业。所以,做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工作,非常有必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采取措施激发每一个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把师资的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1)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对于参加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的教师,学院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如参加1项校级教改项目,相当于完成了1/20年工作量;(2)鼓励教师发表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根据学院政策,发表在一般刊物的学术论文不计工作量,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论文则计算工作量。根据目前学院工作量计算方法,每篇教学研究论文计7个工作量,高出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工作量40%;(3)提高教学工作的地位。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中,提高教学工作量系数的权重;(4)要求并鼓励教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规定教授每学年必须承担最低本科教学时数,并以相应权重计入工作量;(5)认可各项校级以上教学奖项的工作量。通过以上措施,避免了重点高校广泛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极大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有效地把师资力量转化到专业建设上。

(三)调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由于社会治理环境的变化,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治理社会的理念、模式、方式、政策等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中,相应地,对人才培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不能只从理论和学科逻辑上研究,而非常有必要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确定特色方向,优化课程体系等提供依据。只有这样,专业人才培养才能经得起社会和人才市场的检验。第一,调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口径很宽,至少有二十几个专业方向,选哪一个方向作为突破口,取决于师资情况,更取决于社会的需要。2007年,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突破口,是经过人才市场调研反复认证的结果。第二,加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建立多渠道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系统,多渠道了解信息,采纳毕业生对人才培养质量、方式、课程、实践等环节的建议,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多渠道了解就业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要求。通过会议、集体或个别交流、专门调研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知识、实践等方面的要求,并作为调整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第四,到其他兄弟单位,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较强的“985”大学调研,了解和学习他们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第五,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公共管理改革和动向,为课程设置、调整以及课程内容的更新等提供依据。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管理,公共管理也是专门服务于政府等部门的学科,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政府改革的动向,这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显著特点。最近党的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很多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社会治理、廉政建设、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必要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或开设专题讲座,或安排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讨论等,这也是本专业建设下阶段重点努力的方向。

(四)结合学校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和办学传统在理论和实践上各有侧重。一般而言,“211”理工类大学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总体上比较薄弱,突出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福州大学理工见长,文科相对薄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时,专业基础政治学学科比较薄弱,缺乏相关学科的支撑,几乎是从零开设,和其他很多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985”高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重复其他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道路,无疑永远落后。在这种形势下,只有结合学校理工学科优势,走靠特色取胜的发展道路。1.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发展方向1998年专业调整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口径非常宽广,涵盖了以前十多个专业,每个学校的专业方向各有优势。自2005年起,经过两年的调研以及院(系)内部反复讨论和论证,2007年最后确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并从2007年起,逐步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成熟一门、开设一门”的原则,逐年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现已开设了8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把人力资源管理确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年级公共管理类学生选择专业时,第一专业志愿的人数从不足10%逐年提高到50%,约占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总人数的一半。2.突出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福州大学理工见长的优势学科,在专业课程中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信息技术与定量分析、行政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定量分析理论与技术的课程。在体现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提供了更好的专业平台。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内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突出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鉴于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相对薄弱,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且也应成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特点的实习场所。现已建成了7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可满足全部专业学生课程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其二,提倡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鼓励案例教学与讨论。提供典型案例,结合理论知识探讨;其四,要求毕业论文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夯实实践性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安排了11门专业实践性必修课程。

(五)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思路、特色和措施等是一定外部环境下的产物。有关专业建设宏观性纲领性文件(如相关制度、人才培养计划等)以及微观的措施(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前者为专业建设奠定制度保障,后者使专业建设落到实处。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并要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运行的相关制度,如请假制度、调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堂教学、课程考试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相关制度,通过完善以上相关制度,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2.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关于学生培养的目标、课程安排及要求的纲领性文件,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可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方向不断体现的过程。以特色课程为例,从最初的1门增加到了现在的8门,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3.积极承担各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抓手,也是做好专业建设,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公共管理系就一直重视各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自2009年来,共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1项,发表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5篇,获各类教学优秀以及教学成果奖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4项。通过以上措施,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近四年来,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了120多篇高品质的学术论文,承担了60多项的横、纵向科研项目,其中省级以上纵向项目22项,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4项,有代表性的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三十多项。专业建设有必要解决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专业建设和科研相结合,使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具体措施如下:(1)开设教授专题讲座,原则上要求每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每学期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2)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3)毕业论文选题,尽可能让学生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据近三年的毕业论文选题统计,90%的论文选题时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确定,或作为导师研究课题的构成部分;(4)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结论

(一)“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充分利用理工学科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以人文社科见长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而“211”理工院校一般人文社科较差,理工学科较强,如复制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的模式,无疑永远处于追赶的过程中。所以,“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应充分利用工学科优势,实现学科融合,突出优势和特色。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7)

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里,到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岗位实习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做中学”的一个过程。它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的检验,是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也是锻炼和检验自己社会能力、工作能力的过程。实习期间也是学生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时期。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讯软件,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平台,是QQ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很多实用功能。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QQ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管理工作,建立符合时代性、科学性、规律性的实习管理新途径、新载体,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QQ群在实习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QQ群的普及,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实习管理工作中。张震[1]利用QQ群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实习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徐暄[2]利用QQ群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进行实习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过程中分散实习、分散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吴帆等[3]通过使用QQ群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尚会静[4]将QQ应用在高校心理工作中,实现了即时与非限时、点对点与点对面的思想交流,解决了正式场合面对面沟通的尴尬和困难。笔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将QQ群应用于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探讨应更加深入。

2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药学类实习点类别多且分散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实习单位类别多,岗位丰富,相互距离远,实习生分布广,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

2.2教师与实习生联系困难

由于学生大多数在外地实习,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更换了手机号码却未及时通知所负责教师和班内其他同学;有些学生因为漫游费用较高,而选择不经常开机;导致教师与实习学生间联系不畅,有关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位,给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带来了一定困难。

2.3毕业生实习相关信息传递、交换缓慢

在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中,涉及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格式及就业信息、实习考核、学校通知、评先评优等信息的传递,信息量大,若以传统的纸质版传递,交换缓慢,管理成本较高。

2.4学生对实习认知不足,社会经验不足,适应性差

药学类毕业生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在实习过程存在很多方面的不适应。一是环境适应慢,二是吃苦能力差,三是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由于学生实习期间较分散,与教师联系联系少,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心理梳理,不能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误区。

3利用QQ群进行实习管理的可行性

3.1QQ群是一种普及率及使用率高的即时通讯工具

QQ自从1999年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这也是全世界单一互联网应用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亿[7];据统计,到2016年为止,QQ同时在线用户数达2.59亿人[8],针对大学在校生使用QQ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500位分布于文、理、工、艺术各学科的受访者普遍使用QQ,拥有QQ号或上QQ的比例高达97%[9];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手机中安装了QQ软件,且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QQ号码,每天使用QQ及QQ群功能的频率很高,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和进行联络沟通,为动态管理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实习生提供了可能[1]。

3.2QQ群的功能强大,模块丰富

QQ群成员除了可以互相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即时聊天、交换信息外,还有图像传送、文件共享、群邮件、数据传送、群视频、群内讨论组、QQ电话、群公告等多种功能,并不断推陈出新。通过QQ群可以提供一个远距离交流平台,能快速、准确、详细、大容量地传递信息,为药学类毕业生实习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3.3QQ群技术成熟,操作简单

QQ群技术成熟,管理员可以要求群成员更改备注名称,要求学生备注班级等相关信息,不需要添加群里的人员,就可以很快速地找到需要单独交流或集中交流的对象;管理员可以对无关人员进行及时清理,以免虚假信息,给学生带来损失;管理员可以限制群成员无用信息,以免覆盖有用信息;整个QQ群操作页面简单、直观,容易上手。

3.4QQ群具有稳定的运行系统,终端设备多样化

QQ群可以同时在电脑及手机等设备上登录,群消息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同步,并且保留历史消息,方便查看;整个QQ及QQ群运行稳定。

4如何利用QQ群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

笔者在进行药学类毕业生实习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拥有创建QQ群权利的班委,为每个班都创建了一个毕业生班级QQ群,以班级命名,要求本班学生全部加入QQ群,负责实习就业的教师及重要班委担任管理员;创建一个全院毕业生的QQ群,要求本院所有实习毕业生全部加入,由笔者担任群主,并委派每个班班长担任群管理员,让他们帮助教师管理好QQ群。学生在各QQ群中的群名片设置为各人的班级加上姓名,以便管理,及时清除无关人员,杜绝其在群内虚假信息,以免造成混乱。下面详细论述如何利用QQ群的群消息、群文件共享、群邮件、群公告、群视频、群视频、群讨论、群相册等功能开展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工作。

4.1QQ群消息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消息功能,可以向群里成员发送文字、语音和图片等信息,在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全体学生及时招聘通知,相关就业政策,毕业事宜等信息,学生可以在群里对消息进行回应,负责就业的相关同学也可以将信息转到本班群里,以免遗落重要信息;针对特殊学生,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开展心理预警和心理帮扶工作。教师不必事先将每个人加为好友,就可以通过QQ群单独向群内学生发送消息,同样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单独发送消息,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一个解决的问题渠道;方便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状况,准确传达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4.2QQ群文件共享功能的应用

QQ群文件共享功能,可以用于资源共享和资料存储,药学类毕业生一般校外实习时间为半年到一年,这期间有很多信息需要传递。采用传统的纸质形式,耗时耗力,并且传递不及时,利用群文件共享功能即可很好解决。在实习期间,虽然主要的工作、学习都是在实习单位进行,但学校很多工作是实习单位没办法替代的,如各种考试的安排,奖学金的评选,简历的制作,毕业论文格式,实习报告格式,学生离校手续等。将相关文件上传至QQ群,学生就可以便捷、快速地获取材料,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4.3QQ群邮件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邮件功能,用户可以向所在群所有成员以文字、图片、附件等方式发送传递信息,在邮件附件中可以添加普通附件和超大附件。对有些文件过大不方便在群共享传递的,可以通过添加群邮件超大附件而传送,另外有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注意QQ群共享文件,而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群邮件功能,将重要文件、通知等信息发送到每个人邮箱,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群邮件功能也可以用于奖学金、评先评优等投票,教师通过群邮件评选项目及注意事项,利用QQ群邮箱开展专项投票,提高评选的公开性、公正性。

4.4QQ群公告功能的应用

QQ群群主和管理员可以利用群公告功能文字、图片等信息,公告栏处于群醒目位置,在公告同时,公告信息也会以群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群消息窗口中,以便群成员及时知悉。在公告栏可以实习时间安排,毕业手续办理及时间节点,招聘信息,考试通知等相关信息,利用群公告功能对重要信息进行反复推送,以便传达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准确传达了相关信息。

4.5QQ群视频功能的应用

利用QQ群视频功能,用户可以发起或参与群视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用户可以进行PPT演示、分享屏幕、播放影片及上台等操作。在药学类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管理中,因学生分散在外地,有些重要表格及资料需要填写,教师可以通过群视频演示PPT或播放视频文件、分享屏幕等功能,提供在线指导,学生在自己电脑上实时观看,学生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了解学生最近动态,学生也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咨询就业等相关信息。

4.6QQ群讨论功能的应用

利用群讨论组功能群用户可以创建讨论组,然后邀请部分群成员参与讨论,在讨论组中的消息只有本讨论组成员才可以看见。在药学类实习管理中,在同一单位或地区实习的学生可以建立讨论组,方便彼此的联系、关系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相互传达;另外,针对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如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等)可以建立讨论组,以便教师节省时间做更好的解答;也可以对各班主要班委建立讨论组,使得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及相关事项的传达上(如毕业手续要点要求等)更有效率。

4.7QQ群相册功能的应用

QQ群相册功能允许群成员创建电子相册及上传相片,并可以对上传的相片进行评论。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分享本实习单位照片,个人实习照片;也可以将与就业相关信息以图片格式上传到群相册,以供学生浏览、下载、评论和转载。

5结语

面对药学类实习管理的难题,借助QQ群的应用,可以加强沟通与联系,拓展了工作空间,是药学类毕业生工作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为网络时代实习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所论述的方法和经验也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校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中去。但也应看到,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配合,QQ群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毕业生工作,它仅是一个提高就业工作效率的新工具,是传统就业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震.腾讯QQ群在医学专科生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128-129.

[2]徐暄.QQ群在五年制高职园艺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18):140-142.

[3]吴帆,张文彬.QQ群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2013,(21):189-189,191.

[4]尚会静.论网络媒介QQ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应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4):121-123,132.

[5]颜亮,马金珠.辅导员如何加强医学院校药学类学生的实习管理[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3):46-48.

[6]赵钟祥,祝晨蔯,李小翚,等.药学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管理模式[J].药学教育,2009,25(4):47-49.

[7]李淼.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过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3-08(3).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8)

强化教学实习效果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在校本科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工作实践能力的有效举措。课题式实习模式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本科教学实习形式化、走过程,缺乏针对性的严峻现实,以实习课题遴选和优化为中心,通过强化实习过程监管,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着力于改善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效果。

课题实习模式改革的依据

实习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实习,使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熟悉国情、社情、民意,巩固与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时,实习对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快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格形象与人格魅力,减少企业与社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提高学生的就业应聘成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课题实习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质量为目标,以实习课题遴选和优化为核心,通过强化实习过程监管,从而克服以往毕业教学实习形式化、走过程、缺乏针对性的严重弊端,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意在建立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实现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实习改革的目标定位

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任务指标模糊,特别是无法科学考量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客观效果,少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以实习为名,复习考研,找工作,甚至游玩。通过检查实习学生必须提交的实习作业发现,许多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不合格;实习鉴定意见、单位盖章不规范;实习日志、实结相互抄袭和网上下载较多。指导老师的职责难以检查,导致一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把精力放在其他事项上。上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使本来极为重要的本科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基于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大力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教学实习进行了初步改革,提出了课题毕业教学实习的新思路与方法。课题毕业教学实习模式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强毕业教学实习学生的自觉性和规范性,强化实习监管责任,防止毕业教学实习流于形式,克服在校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

课题实习模式的主要举措

1.科学设计和建设课题题库

双向建构实习题库是课题实习模式有效展开和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实习课题的范围、内容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好的选题既能为学生实习指明方向,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起来,使其不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深化理论思维,而且还将使其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我们首先通过到实务部门调研,广泛征集公共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实习课题的初选。实践是鲜活的,公共管理实践发展和客观要求、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永远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与政治学类专业毕业教学实习课题的真正源泉。在课题题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课题30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5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15个,行政管理专业12个。在92个课题库中,基础理论研究17个,约占总题库的18%左右,实证调查分析75个,约占82%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无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题构成中,都偏重和强化实践和实证研究。

2.不断丰富实习课题内容

在初选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我们要求各教研室对初次选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论证。讨论涉及各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围绕课题形成的设计方案、课题研究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展开,给每个课题进行打分和排序。实习学生在选题时还可以对这些题目进行细化,便于研究深层化和实习调研具体化。为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题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在各题目下配有课题简介,对各课题的主要内容、难点与焦点加以提示,使实习学生选题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选配和建设优秀课题指导团队

课题指导老师是保证课题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学院指导老师主要指导学生的专业调研和学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从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引导,侧重于理论的把关,侧重于从理论的前沿和理论的创新视角帮助实习学生。政管学院课题指导老师由23名专任教师组成,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15人,约占6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约占60%。此外,充分发挥实务部门指导老师的作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主要针对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侧重于实践的把关,侧重于从工作实践和职位角色定位来帮助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引导和双重养成,能够促进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4.推进和扩大课题实习专业范围

专业群推进与拓展是课题实习模式的重要特色。专业群建设是教育部主张和倡导的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构成。课题实习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为龙头,全面覆盖到整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继而成为整个学院固化和坚持的实习模式,形成了公共管理类各专业间、公共管理类专业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间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良好态势。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学科上具有同质性,在实践应用中具有相似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虽然属于法学门类,但在学理上能够厚化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拓展专业课题实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师资优势,便于实习过程的监管,实习学生间也容易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和提高。

5.全方位监控课题实习过程

实习要素主要包括学院、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过程和实习任务等六个方面。实习要素在实习过程中的强化是课题实习模式顺利实现的基本保障。过程监控是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和完善了由学院、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实习过程监控机制。其主要举措包括,解决学生课题实习中的困难,加强课题实习平台建设,注重细节管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学生自查的实习工作制度。我们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学院的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每天、每周对自己的实习工作真实记录,反思总结,查漏补缺,自我管理。同时积极撰写实结和实习调研报告,做到实习结束,任务完成。在学生自查的基础上,实习指导老师要认真抽查,为实习成绩的评定和实习工作评优活动积累素材,掌握信息,保证实习成绩的评定和优秀者的遴选客观公开。

课题实习模式的改革启示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教学实习模式改革经过五年多的周密计划和有效实施,大大增强了本科生毕业教学实习的真实性,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强化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普遍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1.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为了解和检验课题实习的效果,我们发放了实习情况调查问卷表,对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学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的实习成绩和调查问卷表的信息我们每年都要制作统计分析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我们对2008、2009、2010、2011、2012届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也大大提高。2008届毕业实习生267人,平均分77分,最高分93分,合格率100%,优秀率44.9%;2009届毕业实习生269人,平均分78.8分,最高分94分,合格率100%,优秀率50.2%;2010届毕业实习生271人,平均分79分,最高分94分,合格率100%,优秀率56.1%;2011届毕业实习生278人,平均分79.5分,最高分94分,合格率100%,优秀率60%;2012届毕业实习学生280人,平均分81分,最高分95分,合格率100%,优秀率66%。通过五届共1365名毕业实习生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课题式实习模式改革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有效地调动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带着课题实习,变过去的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变没有目的的实习为有任务的实习,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课题实习方式可以根据实习者的家庭背景,个体的知识储备,个体的研究兴趣,以及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灵活地选择,实习的行为是自觉的,克服了过去为实习而实习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

3.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

学生在大三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基本上掌握和了解了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要求。双导师制的制度安排为打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创造了制度平台。实习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的理论导引下,能够把握和选择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性、重要性和焦点性问题,为高起点地研究专业实际问题和深化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2008年以来,通过课题实习调研参加学院年度学生学术研讨会的本科学生102人,科研能力与水平大大提高。

4.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校学习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不可避免会与实践有些脱节,带着课题实习,既调动了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课题实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训练,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课题实习可以使学生与实务部门联合攻关,及时解决公共管理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8-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全球经济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创新能力为要求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反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沿袭前苏联模式,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1],综合国内外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以及我校预防医学教育实际,预防医学人才实践环节面临的挑战: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在实践教学中重实验、轻实践,验证性实验课时居多,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少[2],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技能脱节[3],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学生生产实习时间短,专业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预防医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促进、卫生保健、环境与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等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综合素质等必须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因此,为成功培养创新性和实用型相结合的人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4]。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全面实施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保证满足各门专业课程理论课讲授的条件下,一方面适当减少部分课程理论课的学时数,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如儿少卫生学);另一方面,减少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内容、方法的学时数,将节约出来的学时数集中安排,整合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形成《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见下图。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模式。

(1)按照“三个五统一”做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登记表、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的”五个统一;在实习教学上做到“实纲、实习计划或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实结、实习成绩”五个统一,在毕业论文上做到“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五个统一。

(2)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外,我们新增加了“专业前实习”[5],安排在学生未上专业课之前的第八学期结束的暑期在疾控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为期4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工作,让其有感性的认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实施了“专业前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院―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实验员的实验课程实习管理线、院行政―系/教研室―导师组成的实习管理线以及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的社会实践管理线的“三线”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加强功能实验室建设;二是重视实验室管理;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以校、区、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平台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完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理顺学院与基地的联系,继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已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做好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和培训提高工作;探讨与基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明确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设定目标及质量参数严格考核专业实习的效果。与实践基地合作,以公卫执业医师实践考试大纲为指导,每届大五的学生,举办一次公卫实践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

(3)进一步完善实践考核体系。《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结合起来考核,提高期末成绩总评中所占的比例,减少“死记硬背式”和“突击式”均能在期末总评过关的不合理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积极探索导师“一贯制”教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大一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入门,结合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在后续的四年中,每位学生跟随自己的导师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旨在逐渐缩短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专门的时间安排,延长专业实习时间。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设立开题、中期汇报、毕业答辩环节,使学生对于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并进行实践,逐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

随着现代化专业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作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传统预防医学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随着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富有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全才学生,为社会所用,这是预防医学未来努力的方向。只有结合具体实践,不断创新观念,才能促进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赵莉,马骁,李晓松,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3679.

[2]张晓峰,郭淑英,任锐,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102-104.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45-03

引言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1998年我国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所高校首次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1]。

虽然开设学校众多,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本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专业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按专业培养方向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低等,上述问题急需解决或进一步澄清。2013年6月,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了《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按就业状况分“红黄绿牌”,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为“黄牌”,因其普遍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可见,该专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切实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改善困难局面,需要掌握第一手数据和相关信息,特采取多种形式对该专业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认真整理,希望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各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用人单位,包括各类性质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区等;二是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针对某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某高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7届毕业生,共354人。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含盖了各届毕业生,且人数分布均匀,经分析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整体来看,调研对象目前均有较稳定的工作,但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有“跳槽”经历的学生较多,离职率约为38%,毕业生在不同行业间的就业比例有较大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工作单位性质的就业分布

从图1可看出,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从业比例最大,达到42%,国企次之,占27%,二者总计达到69%;7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的占总人数的22%,自主创业及其他占总人数的9%。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2011届为67%”,这表明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度明显低于平均值。

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按职能划分,包含行政、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生产等,具体如图2所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30%;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其他类别约占总人数的16%。如果从行政管理岗位的宏观定义来看,总计有63%的毕业生从事该类工作。

从调研统计结果来看,基本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统计结果有一致趋势。《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为10.4%,其后为销售(10.0%)和行政、后勤(8.7%)等”。

图2 不同岗位职能从业人数分布

(2)调研对象的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及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5个区间,具体见表1。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分布不均,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地点不同等影响因素造成。

从实际情况来看,工资收入水平在3 500元以下的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工资收入水平高于5 000元的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学生。7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 700元左右。

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工作半年后月收入水平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2 900元左右。《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月收入3 57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月收入2 927元[3]。”对比发现,该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处于低等水平。

(3)调研对象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4]。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就业对象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共4项。其中,选择“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

整理结果表明,对就业现状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63%;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具体见图3。这个比例略高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的“在就业的2012届本科生中,58%对就业现状满意”。

经统计,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其他(主要是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

(4)调研对象对各项能力的重视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了了解大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能力,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列举出了10种能力[5],毕业生根据求职时的亲身体会和工作经验进行了排序选择,结果如表2所示。

(5)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通过整理发现,约有80%的调研对象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度较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更大,这与社会总体对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反映基本一致。约有59%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原因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此类岗位制度要求“逢进必考”,且在招聘岗位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需求极少。有21%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改专业,一些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不愿意向用人单位透露自己的专业名称,而用相关专业如“行政管理”等专业替代。

就业局限性大,社会认知度、认可度低,也是前述“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上述调研对象认为该专业的专业性质为其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2.用人单位调研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了几十家用人单位,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调研主要针对各个用人单位对管理大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管理类人才培养及毕业生求职的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主,以面谈、电话访谈形式为主。

(1)人才需求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近年来企业校招的管理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专业毕业生,且多数企业目前已趋近于饱和状态,部分管理职位人才招聘主要以内部选拔为主。从政府和事业单位角度来看,公共事业专业在招考过程中并不占专业优势。以2014年公务员国考为例,会计专业计划招录5 752人、财务管理专业计划招录4 747人、市场营销专业计划招录1 089人、工商管理专业计划招录1 745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计划招录621人,招录人数最少,这与地方公务员考试对专业的需求比例趋同,实际情况也说明本专业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就业出路很困难。

(2)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素质,包括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等方面;二是心理素质,包括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等方面;三是能力素质,涉及文字表达、沟通协调、创新、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四是业务素质,包括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

(3)资格证书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一般有固定要求。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高校应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方向,突出学生培养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素质教育要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普遍提出的“德”的要求,课程中应设置《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课程,同时补充其他途径,如做志愿者、义工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强化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针对学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要专项研究,针对每一种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路径、仿真环节、评价体系等。

4.引导学生考取各类证书。通过调研,明确真实需求,针对本专业学生,鼓励并尽可能帮助其考取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

5.加强实践、实训、实习环节。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毕业生提出了学生培养应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期望。针对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二是更新实践、实训、实习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类指导大纲、指导书要切实可行。从实训的设计、执行、考评、总结完善等各环节进行改革,形成特色,持续推广。

6.深化教学课程改革。一是适时调整课程科目,使之更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和特色,符合社会需求;二是针对每一门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计,切实摆布好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素质教育等方面之间的设计与链接。

7.实行“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便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永生,魏巧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效果的主观调查和客观反馈[J].当代教育论坛,2011,(2):115.

[2] 张坤,黄婷,周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成功择业探讨[J].高教论坛,2013,10(10):104.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篇(11)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论文为了研究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首先在30名近三年毕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预试,对30份回收问卷进行了有效信息分析后,结合对专家的咨询,笔者对问卷稍作修改,随后在广东省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五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近三年来的毕业生中随机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151人,女生435人;其中2012届192人,2013届194人,2014届200人;选择继续深造和还未找到工作的共8人,4人还在实习阶段,其余574人全部稳定就业,就业率达98%。统计方法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本类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毕业生的主观感受,另一个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应用状况。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后对本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之间契合度的态度来看,80.37%的被调查者认为本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有点脱节或者很脱节,只有19.62%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较契合,而认为两者很契合的人数为0。这反映了在毕业生的主观感受上,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本类专业的素质要求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这说明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是不相符合的。2.各行业的毕业生对公管类专业课知识的认知态度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有70%左右集中在企业,而金融机构占16.21%,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大约各占5%。另外,极少数通过自由职业和其他情况实现就业,或就业失败。总体上看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和金融机构,反映了学生就业与本类专业的相关性不够强。与从事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毕业生相比,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对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政策分析”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知识认同度较高,而92.86%从事企业的毕业生认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没有提供实际工作技能,从事公务员的毕业生占到了该类的41.38%。3.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专业课知识的态度总的来说,毕业生对专业课知识实际应用的态度体现在课程性质上,实践性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其专业知识应用也得到认可,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专业知识应用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课程设置中“实践机会较少”、“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和“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有着较为集中的态度反映。数据显示,各类行业中,超过54%的毕业生认为公共管理类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包括了以上三点。这说明了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着“实践机会较少”、“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和“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同时,有超过3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课时安排不足”、“专业课数量不足”和“对学生思维培养不够”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也说明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课时数量、专业课数量不足的问题,以及注意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4.毕业生对提高就业率的途径的选择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途径选择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上,占了总填写次数的58.62%,其次是教学质量,占到了20.2%。这说明了对于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部分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就业率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实践能力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