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改革开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1: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改革开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改革开放论文

篇(1)

第一阶段(1979~1992年)是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体系初步建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分离,包括四大国有银行的重新组建或分设,以及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十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先后成立;在金融开放方面,开始接纳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部分地区设立代表处。

第二阶段(1992~1997年)是以商业化改造为核心的银行体制改革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把中国人民银行转型为现代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等。并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自身“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现代化经营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制度,实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内部建设等。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以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阶段。在金融开放方面,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致力于为在华外资银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由于这一阶段的改革触及到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层面的热烈讨论。

十年前,海外经济学界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持有一种“技术破产论”的悲观论断。1997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约是3.5%,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最低8%的要求。1998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2.34%,账面反映需要注销的呆账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9%。在这种形势下,当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呆、坏帐数目庞大,有些银行的账面资产已为负资产,从技术层面上讲,银行已经处于破产的状态。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几年内,我国银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4.05%、13.59%和12.11%,资本回报率也分别达到了15.37%、14.06%和15.00%,不仅自身经营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也保持了与国际大银行同样的经营稳健度和盈利能力。因此,尽管存在很多争论,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容否定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二)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后的主要经验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最主要的经验有两条:

第一,银行业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作为经济的命脉,与宏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与发展前景都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制于经济发展周期,而且往往比经济周期运行轨迹来得更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4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长到2007年的1.2万元。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52.6万亿元,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10.8%。公众与国外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稳定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是支撑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二,银行业的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一边对内改革,一边逐步开放,在开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稳定。改革者从一开始就坚信市场的力量,坚信开放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空间和机会,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首先用财政注资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接着用股份制改造的方法培育出产权较为清晰的市场主体,然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说,优化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取得的最成功、最重要的方面。辜胜阻教授认为,在开放过程中,我国银行企业吸收借鉴了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有效地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的“文化”,优化了银行治理结构,增强了竞争力。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银行集约化经营,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潜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国际标准,公司治理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金融管理得到很大的改善,竞争力大大提高。虽然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是作为生产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银行业市场结构单一,市场主体面临着公司治理、运营效率与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难题。我国银监会有关人士认为,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国内银行本身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依然任重道远。对于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辜胜阻教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我国银行业对外改革开放的下一个焦点应该是以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积极构建一个稳健合理的银行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在未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上,应该坚持从完善体系、强化功能、保障安全三个方面着手,具体来说:

(一)逐步放宽行业限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银行业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的体制转型。然而在金融领域,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仍然困难重重。2007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54.28%。正如辜胜阻教授指出的,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民营中小企业不仅受到国有银行“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但获得的贷款数额只有全部贷款的10%左右。北京大学徐滇庆教授甚至认为,应当相信民间具有极大的制度创新能力,开放民营银行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战役。引入民营银行这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给储户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理财和投资机会的同时,势必能逐步消化吸收金融系统内的风险,促进竞争,减缓国有银行垄断局面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认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辜胜阻教授认为,社区银行或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更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更重要的是社区银行体制更加灵活,具有为本社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优势,更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情况,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大力发展中小民营银行,有利于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有利于银行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增加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有助于提高配置储蓄资金的效率,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当前形势下,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有两条:引进民营资本参与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放宽民营资本设立中小社区银行的限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并考虑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现实状况,辜胜阻教授对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给出了两个可供参考的具体方案:优先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鼓励民间资本试办社区银行,化解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高新区外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应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从制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难问题。至于如何实现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前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教授则规划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可以让一些做得好的信用担保公司升格成民营银行。国家可以考虑由国有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给予一些批发贷款,由小额贷款公司贷给中小企业。如果做得好的话,短期内可以让其升格成民营银行。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改革要以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自身功能开放(organicgrowth)也称为内涵式发展,即通过财务状况的改善、资产质量的提高、组织架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来提升银行企业竞争力。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功能性开放不同于股权开放,前者是指鼓励外资银行在国内增设分支机构,引导外资银行在国内提供多样与创新的金融服务,而不是放开外资金融跨境的资本流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制度转型,采取功能性开放策略来主动寻求改革,用进一步的开放来促进变革,具有现实可行性。对外资银行实行功能性开放,至少有以下优势:外资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境内企业,提高国内储蓄资金的配置效率;引入外部激励与竞争,有效弥补国内银行业改革的“制度需求不足”,从而推动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加大了管理、技术、人员的“外溢效应”,有利于为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引进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吸收和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清华大学王一江教授与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认为,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是提高银行业效率、降低体系转型风险、加速银行业的改革进程的必由之路。

(三)构建合理的银行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保障金融稳定与安全

在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银行业的开放方向,又要重视金融安全,在开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稳定。合理的银行结构指国有银行、民营银行与外资银行相互竞争,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相互补充;有序竞争指各个银行都在有效监管的环境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需要有三个层次的保障:国家的金融政策;要有功能比较完善、运作规范、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国家对有影响力、单个的金融机构保持控制。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完善的银行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基石。在全球化过程中,作为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金融的安全就没有经济的安全,没有经济的安全也就没有国家的安全。

辜胜阻教授强调,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形成以国企为主,国企、民企和外企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相比,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银行体系就不是稳健、安全的。对外坚持开放和对内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有助于改变金融风险高度集中的局面,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也有利于保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只有运行稳健、效率良好和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才能增强我国银行的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金融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2.杨再平.中国银行业需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找战略平衡[J].财经界,2008

篇(2)

1.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开拓阶段

1978—1987年,通过在很短时间内的思想调整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迈进了新的开拓时期,不仅理论基础多元化,而且研究方法、结构体系、研究内容等也都有所拓展。(1)理论基础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图书馆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欧美西方各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大量引进借鉴(如系统交流论、波普尔世界三理论、社会认识论、知识基础论等),我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也形成了层次体系论、知识论、知识组织论、学科群体论、情报交流论、知识交流论等多种观点,由单一论转变为多元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范围被极大地拓宽。(2)研究方法体系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另一重大进展是初步构建了体系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从传统转变为现代。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图书馆学进行研究,如数据统计、观察、历史、调查研究、定性分析等;8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的研究引进和采用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并探索挖掘了专门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我国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如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相结合。(3)结构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图书馆学不仅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结构体系,而且具有清晰的知识层次,如知识元素、学科分支、门类结构等。其中,每个知识元素又涵盖了规律、概念、范畴、原理等;每个学科分支与门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组成了非常完善的结构体系。(4)研究内容趋于多样。研究人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满怀热情地开展对图书馆学理论各项研究,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比如常见的图书馆学方法论及图书馆未来等研究内容,都是这个时期开拓的新研究领域。

1.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稳步前进阶段

1987年至今,图书馆学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极度繁荣,发展至今已趋于平稳,新的研究成果较少,价值取向有所转变,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1)新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个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版的文章大都是综述、书评或专题评述,缺少对理论研究深层次问题探索与系统总结的文章,更别说相关的论著。(2)价值取向有所转变。更多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人员转向对市场经济与图书馆学、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学的研究,研究模式脱离了教学型学科实际情况。(3)研究环境更加现代化。在现代化的研究环境中,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电脑储存技术的不断影响和带动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人员将研究热点转到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及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环境更加现代化。(4)研究视点更加实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范围应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从图书馆学研究客体的信息本质和文化本质两个角度重新构建了图书馆学理论这个体系,系统总结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力求图书馆学理论能够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5)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已被进一步拓宽,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研究,还包括了信息、管理、科学知识等很多的领域。

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2.1研究对象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进行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在我国,由于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角度,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形成了“规律说”和“交流说”两种研究方向,发展过程经历了哲学方面的全面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图书馆学研究人员抱着很大的热情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激烈讨论,先后产生了相关学者提出的文献交流、知识交流、情报交流和知识学等诸多见解。图书馆通过“交流说”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机地融合了图书馆与社会交流活动,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理论内容不断深化。

2.2结构体系

科学研究对象的集中反映与具体表现是学科结构体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图书馆学的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领域引入了系统的科学理论,结构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如有的学者将图书馆学划分成技术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与应用图书馆学3部分。与普通图书馆学相对应的是技术图书馆学与理论图书馆学,与专门图书馆学相对应的是应用图书馆学。有的学者依据图书馆事业角度,在横向和纵向上对图书馆学进行了划分,国际图书馆学、图书馆数学、比较图书馆学是在横向上的划分结果;图书馆协作学和管理学、高校图书馆学、公共图书馆学是在纵向上的划分结果。还有的学者从图书馆学范畴出发,将图书馆学当做一个线性的、层次不同的网状结构。比如: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教育是图书馆学绪论的3个主要部分;图书馆的结构、变化、性质、资源共享和职能是图书馆认识的5个主要部分;社会领域与图书馆的矛盾、用和藏的矛盾是图书馆的2个主要矛盾;文化变化发展规律、读者规律是图书馆规律的2个主要规律等。

2.3学科性质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完善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综合性科学、管理科学等4种代表性的看法相继出现,社会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是其中的主要观点。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有的研究人员则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属于应用科学,又属于社会学科,是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三者之间的结合与渗透;还有人提出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数学等这些学科交叉存在于其研究的内容中;同时,依据图书馆学的学科交叉性质,有研究人员指出图书馆学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学。只有确定好研究对象的性质,才能将学科性质确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划分依据是研究对象所存在范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划分的依据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划分依据是学科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改变不了学科性质,但对学科性质具有反作用。只要研究对象的本质没有改变,就不会导致学科性质的改变。

2.4方法论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的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实现了初步的构建。由于思想观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大量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不同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学者将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概括为4方面:一是课题研究的方法得到了筛选;二是研究信息大都采用试验、观察、数据统计、调查等多种方法来获取;三是采用比较、分类、分析、类比、综合等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方法;四是采用综合方法对图书馆学开展研究和探索,大体上采用了哲学方法、系统方法论、信息方法、移植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当前,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是数学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和实验方法。数学方法促进了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系统工程方法为深入探究图书馆学实践活动的规律提供了技术手段。时展到现在,在图书馆学领域图书馆学有无专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判断标准等观点还没有完全统一。有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是,既然图书馆学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着,研究方法就必然是一个专门的图书馆学方法,因此,构建专门的研究方法就成为方法论探究的关键核心,对专门方法进行研究时要结合哲学方法等。

2.5理论基础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这一学科的基石,对方法论和学科的观点进行着指导,有很多研究人员对之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探索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学者将“波普尔世界三”理论引入我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成,但同时也存在反对的声音;接着,我国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情报交流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久又有学者提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应是知识交流。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观点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学科群。但对这个观点,还存在不一致,有的学者将这个学科群概括为一个综合群体,主要包括了哲学、数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这么多学科,应把上述的各个学科都当做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学科群有层次方面的不同,称为层次体系,理论基础的第一层次是哲学,第二、第三层次分别是列宁关于图书馆学的思想、信息论;还有其他学者将哲学当做理论基础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知识学、社会学、文化学说、传播学、信息科学,类现象学说是第三层次。

篇(3)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据WTO的统计,1980~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 600亿美元增加到32 600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9.1倍;而同期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从19880亿美元增加到135700亿美元,增长了6.8倍,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货物贸易,世界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伴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服务业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发展快速。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了长期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扩大就业、节能降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服务贸易三十年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务业体系。

(一)服务贸易总量迅速增长,贸易逆差逐年上升。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560亿美元,25年增长约60倍,年均增长率为18.64%。其中,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从1982年的18.65、24.76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290、12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2%和17.6%。进入21世纪,服务贸易又出现高速增长,这期间出口年均增速达22%,进口年均增速达21%。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1.78%,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7的第7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5位,服务贸易总额的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五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此外,1982~1991年期间,服务贸易出口额一般大于服务贸易进口额,服务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但自1992年开始直至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一直小于服务贸易进口额(1994年除外),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逐年加大,近两年出现减缓的趋势。

(二)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仍未改变。

(1)从出口方面看,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总体上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占比由1982年的81.42%下降为2007年的56.70%,2003年由于非典因素的影响,占比达最低水平,仅占54.58%;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则稳步上升,占比由1982年的18.58%上升为2007年的43.29%。

(2)从进口方面看,传统服务进口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迅速,其进口额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982年的70.40%上升到1990年的90.32%,此后逐渐下降,到2007年占比降为54.90%;新兴服务贸易进口经历1982~1990年的小幅下降盘整后,自1990年开始稳步上升,到2007年,新兴服务贸易进口额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比重达45.10%,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新兴服务贸易的进口迅速增加,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进口额占比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仍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也正经历着由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服务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化的过程。 (

三)服务业FDI集中流向房地产公用事业服务业。

由于我国服务业开放较晚,而且对服务业的开放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一些服务部门(如电信部门)长期禁止或限制外商的投资,较大程度地阻碍了外资的进入,从而形成我国服务业外商投资比重偏低的局面。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水平迅速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所做出的承诺涵盖《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的服务部门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开放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服务业FDI的内部结构看,在20世纪80~90年代间,房地产公用事业服务业吸收的FDI逐年上升,平均占比达 60%~70%,特别是在1992年以后,甚至接近80%;进入2000年以来,外资向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倾斜的趋势仍没有减缓,两大行业平均约占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的65%。在2004~2007年间,房地产业再次升温,平均占比达42%,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平均占比达16%。可见,外资过于集中在一些成熟的行业,未能充分引导新兴行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

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仍然较弱,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新兴服务竞争优势水平仍然较低,因此,我国的服务贸易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增加,少数服务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高,但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服务贸易尚存在发展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内部发展失衡等问题。

(一)服务贸易发展规模明显不足。从1982年至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近57倍,年均增长17.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5位。但同期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5%以下,而且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仍偏低。

(二)服务贸易结构失衡问题突出。我国出口的服务行业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或资源禀赋型的传统服务部门,仅运输和旅游两项就达60%,而资本密集型服务部门、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体具有较高附加值特征的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如,金融、保险、咨询等领域的出口规模很小,比重明显偏低。此外,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市场的逐步放开,新兴服务的进口增长迅速,贸易逆差逐渐加大。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及咨询等服务进口的增加反映了这些服务的国内供给水平较低。

(三)服务业外资结构布局不均衡。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绝大多数外商在华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协议投资金额达全部协议金额的60%左右,而第三产业仅占20%~30%,其中,房地产业长期占有较大比重。房地产业在服务业中长期占有较大比重与中国地方政府多把房地产业作为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紧密相关,这种政策导向使外资很少流向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和咨询等行业。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文教艺术和广播电视电影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部门中,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仍很低,而金融、保险、咨询等行业外商投资的比重更是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从而难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的目的。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通过数据观察,我国仅在旅游、通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下存在服务贸易顺差,而建筑服务仅从2001年开始由逆差变为顺差。表明我国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一些传统项目上具有比较优势,通讯服务的比较优势主要是靠国家垄断获得,而在绝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处于比较劣势,尤其是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项目。如,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广告、宣传等,这些服务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立足传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我国在一些传统的服务行业,如旅游、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存在着比较优势,在具有高附加值、巨大潜力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咨询及电影音像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将立足传统比较优势,继续巩固发展以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如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培育竞争优势并形成长期动态比较优势;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提高其在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篇(4)

二、流行演唱风格的发展

除了民族传统的演唱风格和美声演唱风格,这一时期席卷中国大陆的声乐演唱风格就属流行演唱了。这种演唱风格当下备受人们关注。它虽起源于欧美,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组)”等,将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在这些比赛中,流行演唱被确定为与民族演唱风格、美声演唱风格相平等和独立的一种风格,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中国大陆的音乐舞台。最初人们习惯称之为“通俗唱法”,它的特点是更加强调用自然、本真的嗓音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演唱。流行演唱之所以能够让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接受,就在于它自身的音乐风格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平民化,容易理解和传唱。在物质条件逐渐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流行音乐文化、流行声乐表现形式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普通大众的精神审美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流行演唱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自身在不断的改革、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每一位流行歌手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演唱特点,例如:港台歌手邓丽君、齐秦、小虎队、王力宏、SHE、张信哲、蔡依林、周杰伦等;大陆流行歌手刘欢、毛阿敏、那英、韦唯、孙悦、孙楠、韩红、谭晶等。他们的演唱被广大听众欣赏,演唱歌曲被广泛传唱,有的甚至成为经典之作。改革开放初期,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一首《甜蜜蜜》让人百听不厌;《在水一方》用独特的音色和柔软清晰的吐字把每一个聆听的人带入了一个天地苍茫、水域无边的画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沉浸在那种柔软的声音中无法自拔。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演唱风格,在新时期占据了国内声乐舞台和市场,影响了国内外一代又一代的流行音乐人。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也以其独特的流行唱法和音乐风格,形成了自身巨大的音乐影响力和号召力。《千里之外》、《青花瓷》等作品,成为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的歌曲。大陆实力派歌手孙楠演唱的作品《拯救》、《你快回来》、《I believe》等等,他以高亢嘹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激昂振奋的演唱风格,刮起了大陆流行演唱舞台的新一轮风暴,受到广大流行音乐声乐爱好者的追捧和模仿。著名歌手谭晶,取得了国内第一个通俗唱法的硕士学位。她演唱《爱在心间》、《远情》、影视插曲《一爱到底》、《蔓延》等,都是将多种声乐技巧,巧妙的融合运用,使得声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篇(5)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的运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渐突出。面对金融全面开放,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金融机构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保证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我国金融监管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一、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和问题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即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行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金融监管法治环境薄弱

金融监管立法仍然滞后,立法技术亦不成熟。《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金融监管领域的基本法律至今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处于法律真空状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并不协调,甚至存在严重冲突。盲目移植、照搬照抄、脱离实际的规定大量存在。金融监管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二)金融监管目标不合理

我国金融监管目标是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又要承担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实际上是对金融监管目标的弱化,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这使得中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信贷规模控制的合规性检查,并没有真正从金融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出发,形成独立的、明确的职能。

(三)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式存在缺陷

重市场准入,轻市场退出。目前的监管大多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市场准入进行严格限制,而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上则缺少详细的可操作的市场退出规定。在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时,“一行三会”的监管只能借助于行政手段来化解金融风险,违反了市场规律,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

重现场监管、轻非现场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采用现场监管。现场监管虽然能够比较细致地了解、发现那些从金融机构公开的财务报表和业务资料中难以发现的隐蔽性问题。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如,风险监管不足,随意性、非规范性较大,人力不足以及重复检查并存等等。

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先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金融业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财务帐目、资本状况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合规性监管,而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强调从资本充足性和资产流动性方面进行监管,忽视了金融机构自身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指标的监管。重视传统存贷业务,而对表外业务及其他金融创新业务监管较少。

(四)金融监管信息仍不透明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仍处在起步阶段,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一种分割、低效、失真的状态。中国金融监管信息不透明主要表现在:“三会”的监管信息系统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金融监管信息实行定时报送制度,使得金融监管信息收集效率很低;金融机构报送数据存在人为调整,虚报、瞒报现象屡有发生;缺乏社会监督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对金融机构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审查,等等。

(五)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监管存在“真空”

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还不健全,整个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仍按计划管理模式设置,“一行三会”虽各有分工、各有工作侧重,但是相互之间仍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问题,有时出现职责冲突,有时出现监管“真空”,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监管的效率。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正逐步加强,原有的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进而出现金融监管“真空”。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

前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已严重滞后于国际发展与实践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深化,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不断做出相应调整,而我国仍采取根据既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在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日趋模糊的情况下,这种监管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国外的金融机构大都为混业经营。尽管加入WTO后对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仍可限制其经营业务,但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境外的后援体系,其混业经营的优势仍能发挥,使我国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诸多业务创新已具有部分混业经营的性质,光大控股集团、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事实上也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序幕。与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相适应的分业监管体制已不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为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要求,我国应在现有的金融监管基础上平稳过渡,依据金融体系基本功能逐步改革和完善监管体制,实现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直属的政府机构应放弃金融监管职能,着重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做好宏观调控,这样有利于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在“三驾马车”(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基础上设立“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作为整个金融业的最高监管机构,维护整个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对各类金融业予以全面监管。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集中置于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统一领导之下,对各类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名下的子公司实施功能化监管,并定期召开由三大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加强“三驾马车”之间的联系。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则有权对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和各种争议予以界定和仲裁。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则由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直接监管,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有分工的、横向与纵向并重的金融监管体制。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理念建设

在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内容和方法,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的同时,在体制转型的基础上实现监管理念的转变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关键:金融监管活动应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预警防范转变;金融监管内容应从合规性、机构性监管向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功能性监管转变;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转变控制金融风险的思路,使金融监管既要强调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又要注重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以及国际竞争力。唯有在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金融监管理念及时、科学的调整,才能在开放条件下促进金融监管的不断成熟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篇(6)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7)

[3]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简介[EB/OL].,2015-07-01.

[4][13]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55.

[5][7]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1,182.

[6][21]李新玲.中外合作办学能扭转“教育逆差”吗[N]. 中国青年报,2013-07-05.

[7]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主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

篇(8)

一、我国经济制度变迁概述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破解经济增长之谜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们不断研究的重点。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意味着制度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党的正确领到下,我国经济建设硕果累累。回顾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我们发现经济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因素引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之中,认为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经济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更为有效的经济组织的发展,其作用如同技术发展对西方世界所起的作用那样同等重要。德姆塞茨指出,制度引起了经济绩效的改变,并且这一判断受到历史事实的支持。

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围绕着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进行的,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多元化经济向一元化经济的变迁,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原始积累,这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市场化到计划化的过程,包括原始积累体制的形成(1953—1956)与运行(1956—1978)两大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底开始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变迁。这是一个从集中到分散、从计划化到市场化的过程,它标志着传统原始积累体制的终结。如表所示:

表1:中国制度变迁过程

年份

制度变迁

1949-1952

新民主主义制度

1953-1956

社会主义改造及其过渡制度

1957-1977

中央集权及计划经济缺席

1978-1992

篇(9)

一、选题意义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现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此都有大量论述。在实践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民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经济腾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体现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和深度,民营经济用自己的竞争力赢得了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赢得了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民营经济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因此,在进一步统一对民营经济的思想认识,明确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深入研究新时期民营经济内在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定位和拓展途径,努力营造有利用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优良环境,对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

为能全面、深刻地分析民营经济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共搜集四篇论文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吉林大学徐进的《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延边大学李英哲的《对延边州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西北工业大学殷亭国的《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制度反思》、郑州大学阎中洋的《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在论文研究方法分析梳理中发现,有些文章专门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而有些文章只是在摘要部分提及那么一两句有关的研究方法,有些甚至一点都没有涉及自己论文的研究方法。例如:

延边大学李英哲的《对延边州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就有专门的小节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过程中采用了从一般到具体,即先从民营经济的一般状况(全国)的分析研究出发,弄清民营经济的含义、形式及作用和阻碍因素等。然后研究延边州的状况,进行对比比较,从中找出来差距,发现差距很大,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大。对于延边州民营经济的分析,运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原理,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来探讨延边州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是从民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三个方面分析,指出努力的方向与建议(对策)。”

西北工业大学殷亭国的《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制度反思》在摘要部分提及了有关自己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在转型期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全文的线索是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制度创新安排的发生机制和形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郑州大学阎中洋的《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在摘要中也提及“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兼顾定量分析,以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论述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阐明当前我省在经济发展中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观点。”

吉林大学徐进的《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并未提及有关的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这四篇文章,它们大体使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资料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论文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民营经济硕士研究生的方法意识比较薄弱,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特征。硕士论文中定性规范的多,定量实证的少;理论归纳的多,经验分析的少;二手资料多,第一手客观材料少;描述统计多,推断统计少;文字说明的多,图表曲线模型解释的少;比较研究中简单罗列的多,学理性深入分析的少;直接断言给出结论的多,假设推理证明的少;低水平简单重复的多,较高水平的创新少;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应用整体上较为简单、粗糙,甚至多有错误,且对所得数据不会进行科学整理。因此,总体来说,民营经济的研究生论文在研究方法方面是极其薄弱的。

篇(10)

新是唯1的出路。因此,本文从古筝左手技巧的发展出发,来探讨左手技巧对古筝音

乐的创新。

[关键词] 筝乐 左手演奏技巧 发展 古筝发展历程 传承与创新

Abstract: Review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playing the skill of left hand of

Chinese zither, from the happy evolution of kite, development of skill and

technique, my humble opinion Chinese zither left hand play the orbit of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of skill. Meanwhile, should prosper

and revitalize a zither of music, it is the only outlet to innovate. So, this

text proceeds from development of the zither left hand skill, to probe into

the innovation to the zither music of the left hand skill.

Key words: The zheng music Play the skill in left hand Development Zither development course Passing on and innovation

目 录

前言…………………………………………………………………………………………2

1、传统古筝中,左手演奏技法的性质,功能及定位……………………………3

2、左手技法的发展及其在筝曲中的运用……………………………………………4

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左手技巧的发展及运用……………………………………4

2、改革开放后左手技巧的发展及运用……………………………………………………7

3、古筝音乐传承中的创新……………………………………………………………8

3、左手技术的变化与古筝音乐风格的联系………………………………………9

1、古筝音乐的风格……………………………………………………………………9

2、左手技术的发展与古筝音乐风格 ………………………………………………10

篇(11)

[摘要]引入时变参数,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应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计算了我国1952年~2005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时变参数影响关系。对于估计结果进行了协整检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时变参数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卡尔曼滤波

一、引言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一般把劳动、资本和科技作为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利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研究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以劳动生产率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我国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异常重要,分析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常的研究中,将劳动力因素分解为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分析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般都是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弹性(固定影响系数),即得到两者之间在样本区间内的平均影响关系。实际上,由于经济改革、各种各样的外界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用固定参数模型不能完全描述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反映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逐年的关系变化。因此,本文采用时变参数,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时变参数模型的建立

一般的固定参数模型

Y=KX+C+ut(1)

式中:Y-被解释变量,X-解释变量,K-弹性系数,C-常数项,ut-随机误差项。对于已知的X、Y序列,通过最小二乘法,可以估计出弹性系数K和常数项C(这里K、C估计出来的结果是固定不变的)。本文采用时变参数,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和方程(2-1)有所不同:

量测方程:

yt=c0+αtXt+ξt(2)

状态方程:

αt=λαt-1+Л+μt(3)

其中,yt、Xt、代表可观测向量,c0常数项,αt代表状态向量,是不可观测变量,有待估计。这里假设状态向量符合AR(1)过程。λ、Л为AR(1)系数,如果λ估计结果为1,Л估计结果为0,则为随机游走过程。ξt、μt为随机扰动项,假设遵循如下正态分布:μt~N(0,σt22),ξt~N(0,σt12)。量测方程(2)表示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一般关系,式中参数αt称为状态变量。方程(3)又称状态转移方程,描述了状态变量的生成过程。本文在计算过程中,假定状态向量符合随机游走,带有漂移的随机游走,AR(1)三种形式,计算结果显示,随机游走过程拟合最好,所以本文最终选定了状态方程:

αt=αt-1+μt(4)

三、时变参数模型的估计

1.数据说明

我国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5)

式中:lp-劳动生产率;y-产出,单位亿元;l-从业人员人数,单位万人。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6)

利用上述计算公式,按照1952年不变价格,对我国1952年~2005年间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进行计算。

2.模型估计

采用方程(3)和(4)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以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解释变量,代入统计数据,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利用Eviews5.0即可将模型估计出来。限于篇幅,时变参数下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时变参数下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时变参数下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本文略去时变参数估计结果以及方程残差表。

四、模型检验

对于估计结果,用Eviews软件对序列GDP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由单位跟检验结果,序列GDP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均是同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由于不能拒绝时变参数模型的回归残差是平稳时间序列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靠的,说明GDP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即变参数协整关系。

五、时变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根据时变参数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时变参数趋势图,如图1所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弹性在1953年~2005期间,除了1958年有一个突增而外,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尤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下降更快。但是对于GDP增长率始终是正的拉动作用。

样本区间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弹性始终是正的,表明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GDP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劳动生产率增长带动GDP与其同方向增长,只是不同的年份,劳动生产率增长带来的GDP增长有所不同。

样本区间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弹性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每增加1%,拉动GDP增长的幅度降低。说明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资本投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弹性大于1的年份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前,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GDP增长的作用比较大,表明当时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劳动的作用较为显著,经济增长中劳动增长带来的贡献较改革开放后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GDP增长的弹性大于1,表明经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尝试性探索,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体制改革的体制因素作用显现出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增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到了九十年代,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有所降低,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赖资本投入增长和技术进步上来。

六、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宏观经济数据1952年~2005年,计算了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通过引入时变参数,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应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计算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时变参数影响关系。对于估计结果进行协整检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对时变弹性的估计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