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深化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3:27

深化设计论文

深化设计论文篇(1)

2深化设计内容及方法

2.1空间坐标及平面定位

由于本工程“扭转上升并内敛”的结构特点,塔楼框架钢柱每一层坐标都在变化,结构控制点坐标的定位是关键,根据设计院提供的结构坐标在CAD中放样再局部修正并导入Tekla软件中。在雨篷和裙房深化中,建筑外形呈空间扭曲造型,结构定位相当困难,只能根据建筑三维模型及幕墙预留空间找结构坐标,再进行结构布置及优化,并提交设计院审核。

2.2节点设计及优化

1)柱脚节点设计考虑到现场安装方便,增加横向固定钢板将14件直径为30mm的锚栓固定,同时也起到加强锚栓和混凝土结合力的作用,使整体受力更加可靠。2)梁柱节点设计梁柱连接采用强节点弱构件设计,环向牛腿板使整体强度更加可靠,与钢柱和钢梁全熔透焊接能有效传递弯矩、防止局部变形。梁与牛腿腹板高强螺栓连接按照抗剪等强配置,若螺栓过多无法排布可适当折减保证抗剪承载力≥600kN(设计值)。3)钢梁与混凝土剪力墙连接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及钢结构安装累积误差可能在10~20mm或更大。在钢梁与剪力墙连接时深化设计要充分考虑,一方面将钢梁端与剪力墙间隙设计到20mm,另一方面连接板在加工时再留20mm余量,现场安装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切割,此方法可避免扩孔,保证高强螺栓有效传力。4)屈曲支撑节点设计屈曲支撑节点设计时节点承载力应大于屈曲支撑的极限承载力,以保证强节点的要求。屈曲约束支撑与框架结构铰接,因此节点构造应减小转动刚度,尽量减少二次弯矩。根据建筑外观的要求,节点采用销轴连接方式。5)椭圆Y形柱节点设计椭圆Y形柱作为转换构件,必须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传力方式。深化时对原设计的节点做了一些优化:将变截面管的上端尺寸增大,这样分叉的两圆管柱间就有足够的间隙,并取消原设计的现场焊缝,将现场焊缝移至上一层楼面以上。优化后的节点可以避免焊缝集中、方便混凝土浇筑、传力简洁、加工制作简单。

2.3参数化节点建模

对于高层钢结构来说,一般标准层结构布置和荷载相对变化不会太大,再加上结构对称性等原因,在同一层不同位置或不同层同一位置构件截面及连接形式会相似甚至相同,可直接利用Tekla自带节点库,这会给建模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宁波中银大厦从下到上旋转内收,和以往高层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梁柱连接上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节点。塔楼中间为混凝土核心筒,由一圈钢管混凝土柱和环向梁组成,径向梁一端连接钢柱,另一端与核心筒连接。节点主要有径向梁、环梁与钢柱的刚接节点、径向梁与核心筒埋件的铰接节点、主次梁铰接节点、主梁开孔节点。虽然节点类型不多,但是截面种类繁多,若每个节点一一放样则工作量较大。对于钢柱现场拼接节点、主梁开孔节点、钢梁吊耳码板等标准节点可以做成自定义节点。对于主次梁铰接、钢管柱与钢梁刚接等节点形式类似,只是具体节点板厚、螺栓数量不同,因此节点可以做成带参数的自定义节点。例如钢管柱与钢梁刚接节点,可以按照节点计算结果把每种截面对应的节点板厚度与螺栓大小、间距、数量、等级等信息做成文件或表格,再利用自定义节点中的函数把节点需要的信息从文件读取进去,从而生成正确的节点。也可以把节点计算的过程写成文件,通过自定义节点提供的原始数据直接算出结果返回给节点。这样大大节约了节点建模时间,且能保证准确率。

2.4图纸设计

深化设计图纸包括设计说明、布置图、构件图、零件图及各类清单。钢柱及钢梁构件图表达的内容较多,包括每个零件装配定位信息、焊缝形式及等级、零件尺寸、零件材料表等,每一项内容都需要技术人员精心、细心地编制,都需要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作为基础,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图纸必须满足工厂制作和现场安装的需要,确保图纸的准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可行性。

2.5材料排版

利用Tekla自身优势进行材料排版,为材料采购和工厂数控下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效控制了材料损耗。

2.6数字化信息技术

在进行三维建模同时将现场焊缝、工厂焊缝建入模型中,每一条焊缝有一个独立的编号,可直接生成焊接地图及焊缝报表,Tekla提供先进的数字化制造平台为高效率工厂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焊接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了简单直观的数据资料。

深化设计论文篇(2)

2深化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由于建筑装饰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专业性也比较强。通常来说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目标层,通常来说,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目标层主要包括,尽量使最终的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符合各项要求,同时也符合业主的相关要求;其次是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约束层,所谓的约束层,顾名思义就是对建筑装饰深化设计起到约束的一些因素,常见的有与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相关的资金、相关技术等:最后是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基础层,通常来说主要包括与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接下来本文将对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实际应用做出具体的说明。

2.1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对施工周期的影响成功的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对建筑装饰对施工周期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可以使施工图纸中的相关问题在施工之前就暴露出来,并且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使施工图纸在施工之前就已经符合施工要求和施工标准。进而使得在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减少相关不必要的劳动,在施工之前就可以把施工材料采购完毕。

2.2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通过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可以使图纸在施工之前就符合施工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施工过程一次就达到设计标准,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施工,由于建筑装饰的重要性,二次施工必定会使得建筑装饰的施工质量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建筑装饰深化设计会尽可能的保证建筑装饰施工质量。

2.3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对施工成本的影响如上述所述,建筑装饰深化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施工周期,同时还能确保施工质量,减少返工的次数。而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返工次数也间接的降低了施工成本,更重要的是施工质量得到了保障,会避免与业主发生矛盾,笔者结合自身经历所总结的经验发现,与业主发生纠纷所需要的解决成本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对建筑装饰施工的方方面面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深化设计论文篇(3)

2钢柱拼接节点

圆管柱的工地拼接,采用全熔透坡口对接焊缝,焊缝质量等级为一级。根据《多、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节点构造详图》规定,下段圆管柱成品应在现场拼接节点位置设置内衬垫管,并在钢管的四个方向上设置安装耳板。待上段钢柱吊装就位后,用安装螺栓将耳板链接,使待拼接的上、下两段圆管柱对接固定后,进行现场焊接作业。焊接部位上下各100mm范围的区域内,不得涂刷防腐油漆。

3梁、柱连接节点

梁、柱的连接节点构造应与连接类别的受力特征假定相符,根据强柱弱梁的原理,通常采用柱贯通的形式。梁、柱的连接构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全焊接节点、栓焊混合节点及全螺栓连接节点。全焊接节点的缺点在于焊接工作量过大,并且在同一节点处焊缝数量过多的话,宜造成节点区焊接应力过大,甚至变形,影响其他钢构件的连接。全螺栓连接节点,螺栓的数量可通过梁柱连接节点产生的内力来计算螺栓的数量。采用此方法,首先应先确定梁柱连接节点所产生的内力,包括弯矩、剪力、轴力,再根据内力来计算节点区螺栓的数量。全螺栓连接往往需要大量的连接螺栓,因此大量的螺栓孔洞会对母材强度产生削弱。并且对螺栓孔位的精度要求较高,孔位稍有偏差既可能影响多个构件的连接。本工程采用栓焊混合节点,梁翼缘与柱采用剖口全熔透焊,主要承担节点弯矩;梁腹板与柱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主要承担节点剪力及轴力。栓焊混合节点的优点是既减少了工地焊接的工作量,又避免了由螺栓承担弯矩的弊端,因此被广泛采用。

4梁、梁连接节点

主、次梁的连接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即刚接和铰接。当采用铰接连接时,次梁可视为简支梁,设计时主要考虑次梁腹板所承受的剪力,并根据螺栓等强连接的模型计算所需螺栓数量。常见的梁梁铰接节点如下图1、图2所示。图2所示的连接节点,螺栓孔对主梁易产生偏心距使主梁局部承受扭矩,且外伸的连接板在构件的运输过程中易损坏、变形。因此建议将梁梁连接的铰接节点采用图1的节点形式。

深化设计论文篇(4)

1艺术设计视阈下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艺术设计视阈下,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文化的丰富内涵。李瑞怀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字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可见,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和”文化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现在,我们所讲的“和”文化,包含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种含义。中国传统“和”文化对世界各地也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2]可见,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开创“和谐化艺术设计”的新局面。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和”文化讲求和谐、和睦、和气、和善、祥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谋求生态平衡;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和”文化主张协和万邦、和平共处。中国传统“和”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设计师之间的关系中,“和”文化要求设计师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在设计师与受众的关系中,“和”文化要求设计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同受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在设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和”文化需求设计师设计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作品;在设计的主客体与环境的关系中,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品必须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可见,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的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的历史、演进和发展前景

(1)古代思想家对传统“和”文化的探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秦汉以后,儒释道诸家对“和”文化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阐发。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人和”;魏晋时期,统治者崇尚道家学说,主张以“道”为本,强调“天和”;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强调“心和”。宋明时期,学者们兼收并蓄,把儒道佛各家学说融为一体,强调人和、天和、心和的有机统一。清代以后,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强调“和合”。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文化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2)传统“和”文化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演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西方各种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挑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和”文化得到了新的诠释。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而“统一战线”正是中国传统“和”文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新诠释。邓小平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主张:加强民族团结,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传统“和”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和”文化已成为目前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热门课题。在哲学领域,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阐述了“和”文化的深刻哲理和现代价值;在伦理学领域,唐凯麟在《思路》一书中,对“和善”伦理观作了深刻的阐释;[3]在美学领域,黎玉冰的《和而不同的审美观》一文,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世界的和谐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及其现代价值。如何把“和”文化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和”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出现了不少,但把“和”文化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学术论文却很少。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形成了“和谐化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谐化艺术设计”新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境,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它应当成为21世纪我国艺术设计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3艺术设计视阈下开展“和”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从一个“和”字可以揭示出中国汉字的深厚文化底蕴。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收集了古代汉字9353字,清代《康熙字典》收集汉字则达40000多字。中国汉字特色,使中国文字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和”字为切入点,阐释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和睦、和谐、和气、和平、和善、和合、中和等现代流行概念,都发源于一个“和”字。因此,研究传统“和”文化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和”字为切入点,首先,诠释“和”字的丰富含义;接着,阐述“和”文化的基本精神;然后论述中国传统“和”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和谐化设计”新理念。

(2)基本方法。在艺术设计背景下开展传统“和”文化研究,应当采取下列方法:首先,对“和”字进行历史探源,论述“和”字的历史演变;其次,对“和”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而不同”“和为贵”以及和谐、中和、和善、和合等思想进行学理分析;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阐释“和”文化的现代价值。二是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和”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诠释,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发以“和”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历代以“和”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设计品的研究,阐释这些艺术作品所寓含的“和”文化精神。三是理论探讨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重点阐释“和谐化设计”新理念,为实现“和”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然后,根据“和谐化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平面设计的实践,使设计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特色。参考文献:

[1] 李瑞怀.学哲学,用哲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74.

深化设计论文篇(5)

在主论坛上,德国包豪斯大学造型学院院长frank hartmann以“美学回归”为主题,第一个发表演讲。他认为,美学是对美的鉴赏与评估,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是对新文化现象以及现实经验感受的感知和再现。随着社会发展,现实美学也有一个很大的转型:从美学到无美学,美学的意义突破了可以触摸、可以具体感受到的科技或科技感受承载物。高科技手段所展示出来的设计样品和形式,让我们感觉社会生物科技特征越来越不明显,越来越没有界限。最后,他以设计师凡德菲尔德的一个建筑楼梯设计为例,讲述设计之初设计师曾被要求更功能化,造价要低,要符合当时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坚持自己的底线,让我们现在不仅从视觉上看到美,而且走上走下也感到一种享受。frank hartmann指出,设计师就应该坚持这样的“美”。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健紧扣本次论坛的主题“发现之旅”,用没有文字的图片给我们提出了设计发现的两个方向:从行为发现设计和发现环境,并指出中国当下设计关于行为的研究以及关于行为的发现远远不够。他提出,我们可以从世界上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行为中去发现,也可以从任何一种环境中去发现去研究,使其设计为人民服务。他认为,这种发现应该是具有时代性的,这个时代不应该是简单意义上的进行时,而应该是未来进行时。

康奈尔大学环境艺术系主任kathleen joan gibson介绍了她最新的“康奈尔大学室内设计模型教学与研究”项目。项目主要对设计语言与室内设计的关系进行研究,希望用新的语言让所有新知识更加可视化。目标是用历史呈现的角度,通过对现当代室内设计的具体实践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产生一套新的图形学。同时,也希望总结出一套全新的设计语言词汇来定义设计的途径和轨迹,并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项目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加强设计史和工作室之间的联系纽带,使设计师更明白他们的作品是可以成为时间轴上的一部分,是有时间生命周期和记录意义的,并且使从业人员与客户沟通进行得更加便捷和清晰,使设计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就中国设计的未来发表了题为“设计的大地——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中国及其设计活力”的演讲,指出就本质而言,设计是面向未来、构想未来、展现未来、引领未来的事情,并将中国设计界出现的一些对未来的探索称为“向设计的大地回归”。“向设计的大地的回归”包括了回到生活的本源、关注社会的发展、帮助贫困人群、关注民生安全、设计转向乡村,以及设计面向自然界和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社会的协同创新。向乡村学习、向生活学习,并寻求回归之路的探索是中国设计令人欣喜的未来所在。

西班牙巴塞罗那艾丽萨瓦设计学院的daniel cid moragas教授以“巴塞罗那行动”为主题,向与会者介绍了巴塞罗那市的城市创意、创意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其中,2013年10月在巴塞罗那举办的设计展和论坛上,他们通过实时、实地、实况的调研,用所得的数据,在一面墙上用点线连接的方式将整个流程动态化地记录了下来,具体形象地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及时展现出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另外还展示了一些倡导学院派设计和商业价值联系,宣扬“和平与希望”,以及用音乐和新媒体将人的生命体征用具体的声音表现出来等项目。最后展示的是一个在美丽的海岛村庄举行的艺术活动,人们将数百只灌满柠檬汁的发着荧光的手套挂满了整个海滩,倡导人们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讲述了“当代设计的创新路径”,提出了创新的三个层面:形式创新、结构创新和社会创新。形式创新区别于形式游戏的形式创新,核心在是否能

读这个时代,在于通过形式把这个时代的精神实质或特点进行更好地阐述;结构创新区别于承重的功能性结构,而是指形成事物关系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原始本地工艺的保留和继承;社会创新是通过设计改善社会关系,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设计机会,生活本身永远是设计首要关注的对象。方晓风指出,协同创新才是大势所趋,只有摆脱视觉生产的逻辑,才能具备协同创新的条件,因此,设计师更应该注重提高综合能力,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的本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设计栏目主持人祝帅在研究方法上探讨了设计从“艺术”到“产业”的发展过程。祝帅认为,在设计学研究中欠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尚不具备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条件。他敏锐地观察到在未来的设计研究中,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提出应该大胆地鼓励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进入设计艺术学领域中的研究创新。他认为,现在的设计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在设计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增开设计研究方法和设计统计学这两个课程,及时补充社会研究方法的学术训练,并要在未来10到20年之内对新一代设计研究者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更新,对他们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

三个分论坛于12月1日下午在深圳大学科技楼1、2、3号报告厅同时举行,分别为环境艺术设计、产品/服装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分论坛。

环境艺术设计分论坛由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明和赵健共同主持。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张琪以“当代工业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为题,就后工业文化遗存和博物馆实践同大家进行了探讨,他提出,吴洪利用工业依存做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用空间设计的方法去改变工厂原有的形态机理,用创意设计去发现空间的可能性,对厂房的建筑空间进行重新组合,让工厂的属性变成博物馆属性;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董雅认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目前我们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过于专业和功利,思想不够活跃,指出在学科互动、交叉、配合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新的创新;广西艺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张燕根以“空间的导演”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对公共艺术设计的一些感悟,他认为,设计师应当充当导演的角色,指挥着各专业人才共同来完成一件作品,并对这个导演的每步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希望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借鉴或尝试这些规律,多参与项目实践,多做创新探索;姜峰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姜峰回顾了设计史上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指出每一次设计的革命都是进步的开始,而每一次建筑界新的变革都充分印证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发展观。他认为,设计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只有对设计充满热爱、充满激情,才能怀着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对设计进行不断的再创造,为设计的革命不断注入新的含义;最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艺系主任李平以“软实力:空间设计的诗性”为题,指出设计的诗性是向存在本体的回归,是向本真语言的穿越,是面向未来的前瞻创造。对设计而言,只有先行到未来的存在时间,才能作为设计的前摄引导,不断开启并推动设计创新的持续发生,涌现设计诗性生命的原始脉动;大连工业大学环艺系主任刘利剑对后工业时期环境设计的工业属性进行了分享,指出非规则、线性、曲面的建筑成了后工业时期的主要建筑形态,提出了在高速发达的科技的趋势之下,建筑或环境设计未来变化的问题。他认为,在设计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在技术快速发展之中,设计者要把握最新的技术并驾驭它。  产品/服装设计分论坛由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罗莹和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林志远共同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以“大数据时代的设计再思考”为题,率先同与会者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思维、教育以及设计的改变。鲁晓波通过“数字化保护敦煌”“数字化故宫”等多个项目向与会者说明,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创新,直觉、想象力更加重要;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就设计教育的话题进行了分享,探讨了协同创新理念下的设计教育问题,指出了近年来设计教育的同质化、单一化发展局限,整个教育系统缺乏“协同创新”理念。他提出,协同创新设计的原则是人与自然,深层探索未发现的自然是人类设计的本源;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熊兆飞提出了“大服装”的理念,把服装看成是集

艺术、技术、科学于一身的,融历史、文化与民俗为一体的大系统。熊兆飞分享了他和同事近年来从专业方向的划分到课程教学实践等服装设计教育方面做的大胆探索和实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主任肖文陵认为,中国服装设计要转型首先要创新,创新必须从本质开始,即从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理念开始。对于设计教育而言,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以及创建新的有价值理念的相关学科和知识;德国包豪斯设计大学教授、哲学家karl schawelka也就设计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未来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教育也不可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找到新的方法来教育下一代,教育学生如何去寻找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新问题,并且努力尝试解决问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杨先艺对于设计的力量发表了看法,认为人类、社会、经济、艺术、技术等因素的结合是其力量的着力点。设计对经济的推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资源的保护,都是对人类、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所在;最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王方良分享了他对不文明行为的一些设计思考。他认为,不文明现象是一种粗鄙的设计以及在粗鄙设计的影响下形成的不良习惯。设计应该是具有教育功能的,设计通过产品无声的引导规范使用者。设计影响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造就文化,文化又会反馈设计,形成一个行为教化的可持续发展。

视觉传达/数字传媒艺术分论坛由方晓风和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新华共同主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叶苹就职业设计师的教育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叶苹以“艾斯林格实验班”为例分析其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其是建在专业之上的一种知识拓宽,它需要的是精英和领袖素质。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采取大师主导、团队教学、组团评价等方式。课程结构强调创新、商业、思维和协同。他主张将当代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放到真正的课程实践和探索之中去解决;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余强谈到设计界“土豪”现象时指出,土豪设计有悖于设计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导致资源浪费,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使得设计庸俗化。他倡导在东西方设计中,应有朴素的设计思想。他认为,设计是哲学的,因为其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珍惜是生态哲学的智慧体现;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教授 matthias lehnhardt就3d打印技术在设计界的影响做了发言。matthias教授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让与会者了解到3d打印技术在设计上的应用,提出了制造者的文化这个命题。他认为,设计师应该在制造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更多的文化带进制造者和制造产业中间;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教师贺沁洋就大数据时代的视觉生存做了最后发言,就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处理和可视化阶段进行探讨。他认为,其可视化是易于理解的时间格式,可以提供全新的认知角度,并且可以构建有价值的洞察力,指出如果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力保持不变,我们眼中的这个世界将会因为创新而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

深化设计论文篇(6)

今天,在谈到设计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设计文化”这一概念。因为设计不仅与文化相关,设计自身便是一种文化。那么如何解读设计,理解其中的设计文化呢?《设计文化:理解平面设计》一书,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设计文化的视角。作者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是美国平面设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拥有资深艺术总监、新闻记者、批评家等多重身份,其研究成果遍及插画、版式及平面设计历史研究领域。

本书是一本平面设计文集,由作者精心挑选的120余篇评论文章构成。自第一版发行以来,它便得到《纽约时代》、《大都会》等知名刊物的力荐及读者们的肯定,被视为设计自学者、从业人员、专业研究人士的必备佳作。对于本书的赞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注设计文脉的独特视角,以及以案例分析为主,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

以往的平面设计历史的研究,甚至是整个设计史的研究,研究者都倾向于从著名的设计大师及其代表作品入手,围绕各时代设计作品的形态更迭进行描述,并形成了今天常见的“英雄式”、“风格式”的设计史。而赫勒在《设计文化》中,却一反惯例,主张从文脉中理解作品,将注意力从设计的形态转移到产生作品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之中。以此为出发点,作者选择了那些关注平面设计作品文脉的评论文章,它们涉及海报招贴、字体、标志、书籍及杂志装帧设计等。与一般设计史研究不同的是,赫勒所选择的案例既有那些历史上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也有那些名不见经传、由无名氏设计的作品。在这里,作品是否能够入选取决于它们与某一特定的文化运动或事件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它们在整个平面设计发展历程中是否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历史性等。以此为基础,根据平面设计在信息传达、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赫勒进一步将选择的案例归为了“说服力”、“大众媒体”、“识别”等九大类,这样的划分为读者通过案例理解平面设计如何服务于上述各种功能提供了可能。

在阅读中,纯理论分析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结合案例的深入讨论更容易引人入胜。对此,本书作者显然深有体会。书中的文章大都围绕评论者对于作品的分析、评价甚至是批评展开,并以生动的语言娓娓道出它们的文化背景。不少文章中往往还穿插引用了设计师本人对作品创制情况的描述,让文章更显鲜活。

本书中的所有文章与案例均是在作者学习、研究时逐渐积累的,是其多年对于平面设计中设计文化深入思考的呈现。相信沿着作者提供的解读平面设计的蹊径,各位热爱平面设计的朋友们会迈入设计文化的世界,享受一顿思想的盛宴。

深化设计论文篇(7)

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是一门艺术,较好的深化设计,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感受,促进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但是,在实际的建筑装饰行业中,我国对深化设计环节还不够重视,往往忽视建筑装饰中的深化设计环节,其只对专业设计内的工作比较熟悉和掌握。因此,对于设计方案和现场施工交叉的部分,很难将装饰效果做到最好。建筑装饰行业也属于工程建筑系列,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施工程序方面非常复杂,设计和施工过程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此,要不断的完善建筑装饰深化设计体系。

1 深化设计的概念及目标的确定

1.1 深化设计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深化设计的前提条件是设计顾客提出设计条件或者提供原图,在这样的情况下,然后建筑装饰设计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最后对设计图纸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这一过程就是建筑装饰的深化设计过程。通过深化设计工作,其图纸的设计必须符合设计顾客的要求,包括设计技术和设计形式方面,同时要符合当地的设计规范和施工方面的限制,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做到图形合一,最后能够直接指导现场施工。根据建筑装饰设计深度的不同,其深化设计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的设计是由专门的设计单位进行的,方案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所设计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施工图的设计是在方案设计基础之上,是具体工程计算的技术性文件。在实际的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要做好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的设计,这是建筑装饰的基础。

(2)由施工设计提出设计变更,并在已经有施工图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完善的处理工作。

(3)设计图纸已经满足施工图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因为特殊的原因再对图纸进行细化,做到精细装饰。

1.2 深化设计目标的确定

在对施工招标图进行深化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调整建筑的具体构造方式、工艺做法,确保深化设计要完全符合实际的施工要求,最后将深化设计的方案用于施工中。对于深化设计方案不全面、不详细的,则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详细的不补充,进行查缺补漏工作,并对调整的施工进行预算。对于较为完善的施工图纸而言,要进一步了解装饰与土建的界面,熟悉需要交叉施工的内容,尽最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

建筑装饰的深化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非常大,只有科学合理的建筑装饰设计才能够有利于有效的建筑工程投资。据调查了解,良好的深化设计将会降低工程造价约8%左右,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做好建筑装饰的深化设计工作,深化设计效果如何将会严重影响工程造价,在实际的工程造价过程中,深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2 有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

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投资价值的重要手段,在装饰深化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和深化设计单位不断的得到经济利益,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过程是工程项目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如果装饰效果较好,将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2.3 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

在建筑装饰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实际的施工中应如何选择工艺工法和材料的规格,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深化设计的效果。如果在深化设计时能够准确的选择相应的材料和工法,才会有利于实际的施工进度。因此,要做好装饰深化设计工作,较好的发挥其作用。

3 建筑装饰深化设计的要点

在实际的建筑装饰深化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深化的最佳效果,深化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多方面问题,包括建筑的“点”、“线”、“面”三个方面,要处理好“点”、“线”、“面”三者的关系问题,并合理的利用建筑资源,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妥善的处理好装饰的收口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任何建筑空间都是由各个“面”所组成的,面是建筑的最基本要素,在面与面的交汇处,形成了“线”,“面”与“线”构成了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线连接形式的具体表现就构成了“点”。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面”与“线”的设计工作,不断的完善“面”与“线”的深化设计,从而进行“点”的深化设计工作,正确的处理好“面”、“线”、“点”之间的深化设计问题。

在建筑装饰深化设计工作中,首先要做好“面”的深化设计工作,没有“面”也就没有“线”的存在。首先对“面”进行分块布置,在此基础之上再对整体的骨架、规格、间距等方面进行深化设计,并按照所有的构造再对“面”进行定位。对于板块的间缝的深化设计,其可分为“V”形、“一”字形、“凹”形等。

对于柱角“线”而言,其深化设计不仅要考虑内部的构造处理和抵抗损坏的功能,而且要考虑建筑整体的协调性。柱角的深化设计分为很多种,如“鸭嘴”形的、整体转角圆弧的、“海棠角”形的,对于柱角的深化设计,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其深化设计要有整体的协调感。

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中“面”与“面”形成的“线”的深化设计也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线”是顶棚的平面与墙面的交汇处,其深化设计不仅要考虑“线”处的开裂情况,而且要考虑如何进行建筑的过渡。

4 结 语

据调查显示,我国在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较大型的建筑工程装饰设计,其深化设计的问题更加严峻,往往由于工程项目在管理体制和程序方面较为复杂,有的方案设计单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不能将实际的现场施工情况和方案设计进行很好的结合,这样很容易出现返工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提高建筑装饰深化设计意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龚金京.深化设计多层定制钢构与技改配套工程系统标高的确定[A].第二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

[2]姜峰,黄明鑫,张其林,杨晖柱.专用计算机辅助深化设计方法在上海世博阳光谷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3]夏绪勇,马恩成,陈玉林,晋娟茹,张欣.钢结构详图软件的开发与功能介绍[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深化设计论文篇(8)

无庸讳言,流行与时尚是易变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流行现象,我们有时无法在短时间内构建起严谨的学术研究框架。但是,用学术的视野去认识时尚背后的深层意义,并分析其关乎时代、文化、民族、人的心理的理论意义却是能够做到的。

数年前,我曾经在南京艺术学院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上高声呼吁:“设计学界厚古薄今的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可以说这是阻碍设计创新的最大障碍”。我不断诘问,“如果说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史研究是学术,我们并不否认现代经济运行理论研究也是学术。而且,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研究经济运行理论。那为什么在设计学研究中设计史是学术?而研究设计流行与时尚就不是学术了呢?”

关注当下设计的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服装评论为例,有文章说我国服装评论是浅薄的,没有文化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理论界的厚古薄今人所共知,这正好反映了设计学研究的现状,学者们普遍忽视当代研究。客观地说我本人早年的学术成果也主要是古代设计理论。但是,古代与现代应该是理论研究的双翼,缺一不可。我们今天讨论的流行与时尚属于讨论现实问题的范畴,或许它没有古论那么全面,但它是许多人所面临的现实困惑。研究古代是为今天提供启示与借鉴,研究当代则是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感。有些时尚现象本身也许没有很深的学术意义,但我们可以用学术的视野看待时尚与流行,可以赋予时尚研究以学术的本质。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现代流行与时尚是最紧迫的学术。

全球化创意产业发展大背景下,人类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同,虽然民族设计因素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欧美设计主导下的时尚与流行,越来越感受到人们的认同。人们追赶时尚,随时尚变化而追求新的流行。因此,研究设计流行,不仅可以从人类文化史和艺术流变史的角度,还有可以从人类行为动机的角度,更可以从人类文化心理和设计伦理的角度,对流行与时尚展开科学研究。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流行与时尚提高不了学术层面,大量设计研究人员热衷于考据和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对当代设计文化视而不见,或停留在对西方设计思潮和理论的介绍上,缺乏对现今设计作品、设计活动的流行与时尚中民族文化自觉的热烈讨论。

深化设计论文篇(9)

设计史论课程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然而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高水平需求,致使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发展不能摆脱美术教育的牵制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课程理论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并对设计史论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一、黑龙江省设计史论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程的比重不足

纵观黑龙江省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理论课的开设情况极差,虽然有部分院校将史论课程的教学融入到设计专业的学生课堂中,但在教学方法上,始终采用传统理论课教学方法,缺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高校的教育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上,而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呆板老套,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感觉迷茫,甚至认为设计史论课的学习无法与实际创作相联系。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课程设置的不足是黑龙江省各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体系现存的重要问题。以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学生所习设计史课程只是按照传统的史论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上仅注重了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与创作。教学目标的混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更阻碍了相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教学应秉承理论与实践两位一体的模式。然而对理论讲述环节的极端侧重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开发。在教学实践上,还应注重培养高效能的创造人才。所以在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对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当前设计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具备理论、实践及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高校的课程设置,本课题研究包括两方面的课程内容改革与外部支持条件。

二、黑龙江省艺术史论课程体系发展对策研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黑龙江省各高校艺术史论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之处,首先应优化理论课程的结构。史论课可以弥补学生史论知识的匮乏。引导学生把理论与设计实践、理论与设计作品完美结合,做到实践中涵盖理论,理论引导实践操作。

同时,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做到行之有效、结构优化的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设计理论结合实践”与“提升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此举措也将为教学设计的创新与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成为实践的基石

未经实践的理论不能为现实提供依据和指导。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来为设计系学生讲述设计理论,条理性的讲述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了解什么。学生认识不到理论的重要性与实践性。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设计的学生对图片的兴趣度与敏感度要远远大于文字,如果以图片讲述设计史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主体风格特征,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达到深刻记忆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以长学时的形式有倾向性、个性化地讲述设计理论知识,结合大量相关图片进行具体的分析性讲解并进行实践绘制。

将设计理论融入到学生的实践和生活中,让理论成为实践的基础,为设计提供依据。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让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作品更有内涵,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改变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①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评价标准不同于其他普通学科,其教学评价不可能有十分确切的定位标准,要以实际教学过程为基准,结合评判人的主观分析、量化考核,使评价更切合教学实际。以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进行测评,如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问卷调查、抽查等。

传统史论课主要以笔试闭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的缺陷是使学生应付考试,不能深刻地领悟所学知识。但如果采用以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并巧妙地运用各种风格,还能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自己的风格,以达到质的飞跃。

(四)兴办特色教育

当今社会的教学体制要求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在多能的大前提下更要开办特色教学。以艺术院校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及地域优势,结合民族、风俗发展特色办学。如地处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师范大学,结合黑龙江省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开办特色教学,并为本地区奠定了坚实的手工艺美术发展基础。

结语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执行的保障,所以,要在改革中创建两个外部支持条件:一、高校应提供丰富、全面、前沿的设计史资料;二、建立校际间展览。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是更直接有效的学习手段。

本课题是在以往教学基础上进行深入彻底的变革,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革新,在教授方法上也更加深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传承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于一体。课题涉及设计史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的变革及实践性操作的研究。设计史料与丰富的图片、作品的结合讲述,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及教师都是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作起到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本课题在实施中,可充分利用众多高校间校级合作的优势,利用展览、交流的方式更加深入地提高本课题的教学效果。并可以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欠缺理论知识的创作性专业,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教学体系的革新。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设计专业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之一。)

深化设计论文篇(10)

(一)会计人层面 会计文化建设是提升会计队伍素质的关键。会计文化作为在长期的会计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会计人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会计目标和责任的内在体现。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提升其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且有助于会计知识、技能的掌握积累,不断提升会计技术水平,增强其业务素质。与此同时,会计文化还可以使会计人在会计价值观的指导下,产生会计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并由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发挥巨大的整体效应,助推会计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文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也是会计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会计理论与实践层面 会计文化建设不仅是加强会计学科体系建设的核心,而且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会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会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可谓是会计人员的另一双手、另一个脑。但会计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解决会计学中的所有问题,尤其不能解决会计行为主体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文化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而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有助于从更高的层面引领会计理论的研究,从更广阔的角度揭示现代会计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会计学科体系,为会计工作实践提供理念引领和理论指导。另外,近年来国内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丑闻不断,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巨大了损害,也使得整个会计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跟国内公司治理、会计准则等领域的纰漏和弊端紧密相关。然而同样可以注意到,即使是在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法制等都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会计舞弊案件也频频发生。正是如此,才引发了许多有识之士对会计文化建设的关注。的确,再严密的公司治理,也不可能天衣无缝;再好的制度,没有道德情感的内在支持,亦是一纸空文。会计文化作为管理制度的升华,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以价值观、思想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构成的会计文化理论来指导会计实践,可以弥补“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和权力空隙的客观存在,从而在根本上治愈会计舞弊行为,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助推会计现代化管理。

(三)会计环境层面 会计文化建设是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反映、核算经济活动的会计必须与国际接轨,因而国际协调显得不可避免。但综观我国目前会计制度与实务,与国际惯例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是中西会计之间的环境差异,隐藏在其后更深层次之间的差异则是会计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会计国际间的协调,实质上就是不同国家会计文化之间的融合。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会计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一)察世情 国外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在会计文化研究中形成了三大研究理论框架,即以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研究框架、以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格雷(Gray)为代表的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和以美国学者哈里.H.E.费克纳与艾伦.基尔戈为代表的修正后的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其中Hofstede( 1980)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提取了国家文化中与工作相关联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男性化与女性化;而Gray(1988)在借鉴 Harrison and McKinnon ( 1986) 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亚文化的四个维度,即职业导向与法律监管、统一性与灵活性、保守主义与乐观主义及保密与透明,并得出如下结论:(1)一个国家的个人主义倾向越明显,对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越低,权力距离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倾向;(2)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越高,权力距离越大,个人主义倾向越小,会计实践越有可能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倾向;(3)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性规避等级越高,个人主义和男性化倾向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守性;(4)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越高,权力距离越大,个人主义和男性化倾向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倾向。美国学者Harry.H.E.Fechner和Alankilgore则认为,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对会计亚文化价值及其映射的会计惯例间的联系产生适度的影响,并在综合考虑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后形成了修正后的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

另外,文化相关性以及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如,一些研究者考察了会计与发展中国家需求之间的关系(Perera 1989)、会计与宗教的关系(Hamid等,1993)、会计与控制系统的关系(Harrison 1993)、会计与协调化之间的关系(Goeltz 1991)等。在丰富的会计理论研究指导下,国外会计文化实践成效也相当显著。各国在会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与时俱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会计实务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会计管理上主要依据专业导向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规范的制定和遵守上主要强调和偏向灵活性;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上主要采用乐观的态度和方法;会计信息披露上主要倾向于对外公开;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主要采用决策有用性的质量特征。

(二)观国情 相对于国外,国内对会计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的代表性成果有:劳秦汉(2001)在Hofstede-Gray 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对知识和人才尊重度的高与低”和“会计信息质量”两个维度,并由此提出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会计人的塑造——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会计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不同的会计行为方式”的分析体系;刘骏(2005)通过分析文化对会计规则制定、会计规则执行及其监督的影响,研究了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王开田、胡晓明(2006)则基于文化视角解读了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相关问题,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向必定会影响该国的会计发展方向,即文化在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潘爱玲、朱磊(2006)以中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具体比较了两国文化差异对其会计管理体制的深层次影响。总的看来,国内学术界在东方文化对会计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会计影响的对比研究以及全球文化融合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少见,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与国内会计文化理论研究滞后性相对应,国内会计文化践行方面的问题也相对突出:一是会计物质文化相对贫乏,存在会计人员素质无法适应互联网会计和会计综合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二是会计制度文化建设比较滞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企业管理需求存在较大偏离,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功能的发挥;三是会计精神文化多元复杂,会计人员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信念追求等方面显现出明显的时代烙印。

(三)看史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会计文化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及其它思想流派都在其身上打上了一定的印记,尤其是儒家思想。郭桂杭(2007,2008)曾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以及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产生的影响。鉴于儒家文化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2010年他在《从会计发展史看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着重探讨了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儒家文化的等级观念、忠孝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高权力距离的特征,权距反映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法律管制特性的会计亚文化;儒家文化的家族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体现在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统一性和保密性特征的会计亚文化观;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特征,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使会计亚文化呈现出稳健主义特性;而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诚信也为我国会计诚信建设奠定了较强的伦理道德基础等。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缓慢渐变的会计发展史确实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形成了灿烂的会计文化,自然也给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 会计监管和实务烙上一定的独特性。在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时, 既需明察世情、细观国情,同时也需了解史情、尊重史情。

三、会计文化建设的态度

(一)前提:提振信心 会计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而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面对困难,要坚定信念、提振信心、满怀希望。首先是要站在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明晰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其次要加强学习,深入了解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会计文化,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进一步树立信心,提升自信;最后要通过凝练会计核心价值观,弘扬先进会计文化,展示会计文化风采,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提振文化自信心。

(二)基石:怀抱诚心 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建设性的态度。在会计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内容,讲求成效,诚心投入,诚意付出。任何走过场、形式主义的做法都会让会计文化建设成为“空中楼阁”,百害而无一利。怀抱诚心,体现在会计文化建设规划制定上,就是要按照继承优良传统、立足当前实践、展望未来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规划,以防止“假大空”,抵制“文化泡沫”;体现在会计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就是要不断丰富完善工作体制和保障机制。不但要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而且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和工作重心,确立会计文化建设具体项目;不但要开展系统的宣传教育,以扩大会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而且更要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以进一步把握会计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内在规律。怀抱诚心还体现在会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就是要在尊重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诚心推进会计文化建设的创新,无论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都要勇于创新。

(三)关键:秉持恒心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会计文化建设中要秉持恒心,始终不懈地把会计文化建设作为“长期投资”来处理,扎扎实实地努力、点点滴滴地积累,防止急功近利、急躁冒进。一是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达成对会计文化建设长期性的共识中秉持恒心;二是要合理规划,从长计议,逐步拟定会计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在达成对会计文化的规划部署中秉持恒心;三是要深入研究,探索建立会计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在达成对会计文化的践行中秉持恒心。

四、会计文化建设方略

(一)会计专业文化:培育、发展未来的会计人,为会计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从培育未来的会计人角度看,会计专业文化不可或缺,而与其相关的主要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近年来,会计专业规模扩张迅速,各类教育机构为了提升培养质量,也都相继进行改革,狠抓会计专业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对作为专业建设灵魂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却往往重视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会计专业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存在文化建设是“虚任务”的思想误区,认为抓文化建设就等于练“虚功”搭“花架”,纯属表面文章,可有可无,可轻可重;二是会计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中缺乏文化元素,会计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中专业文化建设鲜有提及;三是对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不足,深度不够,滞后于专业建设实践的发展;四是对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即使有,亦多侧重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而体现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少之又少。

针对上述现状,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会计专业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奠定良好会计文化基础的功能:一是要转变观念,在会计专业建设目标上明确专业文化建设目标。通过学习交流、理念宣传、讨论研究等途径强化会计专业文化意识,加深会计专业负责人对专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使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环节能充分体现专业文化特色;二是要提升理念,在会计专业建设方向上要增加文化元素,倡导专业文化的引领,增强“以文化做强专业,以文化服务科研,以文化培育学生”的理念,切实提升会计专业建设水平;三是要拓展内涵,在会计专业建设内容上增加会计专业文化建设项目。在会计专业建设内容设计中除了考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外,还应将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置于会计专业建设内容之首,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育各具特色的会计专业文化;四是适应需求,在会计专业建设途径上要突出会计专业文化载体建设。要积极拓展各种适合的专业文化载体,使之与人才培养相匹配,以进一步深化会计专业建设,提升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行业企业会计文化:熏陶、塑造现实的会计人,承传、创造先进优秀的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会计人,他们一方面在承传、践行会计文化的同时,丰富创造着新的会计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时无刻地感受着自身行业企业会计文化的教育、熏陶,潜移默化地受着其影响。正因为如此,财政部门作为法定的会计工作主管部门应承担起研究、传播、弘扬先进优秀的会计文化职责,通过各种政策、载体、平台、项目和活动,引导、激发会计人对自身行业职业的热爱,增强其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要凝练提升会计核心价值观。会计文化建设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财会人才队伍,而会计价值观是财会人员的行为准则、文化素质、个人才能与群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主管部门要坚持以“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史情为要,国学为根、西学为用、传承创新”的宗旨,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大众通过深入讨论、精心提炼、科学论证等步骤,挖掘凝练提升我国当代会计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宣传践行会计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宣传践行会计核心价值观活动,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会计人的价值共识和精神追求,以发挥其导向、凝聚、约束、激励等作用: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借助报纸、电台、网络、手机等媒体,通过开辟专栏、设置专题、微博互动、制作发送手机彩信等形式,做好会计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性宣传和公益广告宣传,引导广大会计人学习、讨论、践行会计核心价值观。二是开展主题教育。组织举办以“践行会计核心价值观,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活动,增强当代会计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开发优秀会计文艺,出版会计普及读物等,以提高社会对于会计专业和职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三是注重典型引领。以践行当代会计核心价值观为契机,挖掘会计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大家争做学习践行当代会计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实践者,打造会计良好职业形象。

再次,要履行实施引导监管职责。作为会计工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还肩负着引导、监督、管理、检查、服务等多种职能。为确保会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关主管部门还需将该项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范围之中:一是在财政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中增设会计文化建设分计划,如在会计继续教育中凸显会计文化内容、设置会计文化专项研究课题、开展会计文化建设主题征文、组织会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等;二是加强监管、强化导向,促进会计文化良性发展,如增设会计文化建设月报表年报表,开展会计文化建设总结评比、优秀会计文化展示交流,搜集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等活动;三是进一步发挥好会计学会的作用,搭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政校企联合、三方联动加强对会计文化现象的研究与实践,最大限度发挥会计文化的功能。

(三)社会主流文化:凝心聚力,确保方向,引导、润泽、激励、涵养会计文化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文化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并日益凸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会对会计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把握会计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当前会计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从根本上来说,要确保会计文化的正确前进方向,唯有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统领。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会计文化的建设,在会计行业形成统一的建设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信念、基本的道德规范,引导、润泽、激励、涵养会计文化,是确保会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重要思想保证。

但与此同时还应该认识到社会是个复杂的人文大环境,其现状、变迁和发展毫无例外地会深入影响到各行各业,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如果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公德,缺失信誉,即使教育部门奠定的会计文化基础再扎实,整个会计行业的行风再端正、文化再优秀,它又能如何持久?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通过开展各种各样、多种形式的活动,营建一个公正和谐文明诚信的社会大环境,于会计文化建设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理念。用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引导人,用典型的反面案例教育人,用身边道德模范的动人事迹感染人。二是要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征信机构体系。可以为每个公民设立诚信档案,并将其与公民的入学、就业、贷款、晋升等个人利益挂钩,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三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生存和发展环境,从源头上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深化设计论文篇(11)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精神,深入持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党支部采取分散自学、集中学习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重点是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为学习教材,抓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题学习会;组织《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理论读物的学习,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认真组织学习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立足本职岗位服从服务于全县中心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建设学习型机关中的带头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勤学之风、探求善学之策、担当领学之责,用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成果带动全局党员干部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把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审计项目计划,更加关注宏观政策措施落实、财政经济安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管理、民生问题改善和领导干部履责行为,依法履行审计职责,着力提升审计效能,积极推进财政管理、政府投资、经济责任、灾后重建四大审计一体化,努力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加强党员干部审计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坚持和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确保理论学习内容、时间、人员、效果的“四落实”;运用电教方式和网络教育进行党的理论、政治理论的教育;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上级审计机关举办的审计业务培训班;积极开展“三学”活动(即:学英语、学电脑,学审计业务、会计业务,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业务知识)、干部自选课程培训和公务员培训活动,使党员干部更新扩充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依法执审能力。

(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认真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务求实效”的要求,理论学习要紧密联系各自职责和业务工作,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思考和调研,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时间组织进行“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交流会,促进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管理和审计理论的创新,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思路、办法和举措。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基础

(一)以“优管理、强素质、转作风,全域学推文建明工作法”为统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以“优管理”为手段,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以“以管理提效能、向管理要效益”为目标,认真开展科学管理“三查两学一改进”(查管理理念当不当,学科学管理理念;查管理措施对不对,学先进管理经验;查管理效果好不好,改进管理方法),进一步强化“重管理,科学管理”意识。实施“系统管理、分类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管理理念“植入”。对单位内部各类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评估,该废止的废止、该完善的完善,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推进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主要健全、完善和创新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公开公示制、首问责任制、效能考评制、综合监察制、责任追究制等“八项制度”。

2.以“强素质”为目的,提升党员干部的整体水平。以开展“岗位业务大培训,能力素质大提升”为抓手,认真组织实施以“思想政治、形势政策、业务技能、文化修养、法律法规”等为基本内容的分类培训。重点学习新修订的《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把学习《监督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政府通用法律法规的学习结合起来,并注重与学习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法律、法规、规规章制度的结合,以此增强行政执法监督意识。大力培养“政治素质优秀、业务本领过硬、德行修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3.以“转作风”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紧紧围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作风转变,着力形成“令行禁止、言必责实、实必求果、失必问责”的思维常态、工作常态。逗硬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深入治理“慵懒散乱”、“冷硬横推”等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审计,推进廉政勤政建设。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形成“干部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的格局。

(二)深入开展基层组织“三分类三升级”活动。认真贯彻县委四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学习借鉴基层组织建设中好的经验、做法,围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实现我局党建工作新突破、新进展,为“努力建设丘区经济文化强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继续深化党内民主建设。一是积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多种形式,扩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覆盖面,提高党组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的基础组织实施党务公开的意见》,大力推行“阳光党务”;三是切实落实好民主生活会制度。

(四)深化帮扶共建工作。坚持以“挂包帮”活动为主要抓手,广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群众活动。一是在七•一、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类走访慰问活动,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落实其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定期组织我局“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基层,积极向群众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帮助镇、村制定完善和实施灾后农村建设各项规划,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党性分析的重要标尺,作为党内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惠民资源,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惠民利民上,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号召力。

三、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切实提升审计执行力

(一)深入推进“23444”作风建设。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密切干群关系两个主要目标,解决庸懒散软、冷硬横推、吃拿卡要三类突出问题,突出领导干部、权利部门、关键岗位、基层一线四个重点对象,实施宣传发动、查找整改、建章立制、巩固提高四个工作步骤,强化领导带头、加强督查、科学测评、严格问责四项保障措施,切实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

(二)认真开展“新思路、新举措、新形象、新业绩“主题活动。一是创新载体、建立机制,打造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大力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打造“五种形象”,实现“五个提升”,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以作风转变为重点加强部门自身建设,深化和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和“学林森、四比见行动”活动,开展“大练兵、大培训”等活动,不断推动审计工作高效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依法审计和廉洁从审

(一)深化廉政教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中央、省、市委、纪委和上级审计机关关于反腐倡廉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廉政准则》,开展党纪政纪教育,实行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审计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活动,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和廉政建设是审计生命线”的意识,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牢记党的宗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审计工作之中。制定《中共县审计局党组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继续抓好特邀审计监督员、审计执法公示、廉政情况反馈卡、审计回访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审计“八不准”纪律规定,继续实行《审计外勤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深化审计机关的政务公开,自觉接受被审计单位和人民群众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督。拒腐防变,严格要求,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

五、以服务大局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一)在服务中心工作中创先争优。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产业、文化、生态”大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高位求进、创先争优,实施幸福促进、富民惠民、筑底夯基三项行动;组建党员干部志愿者队伍,动员和组织党员干部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树立党员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认真开展“迎接党代会、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喜迎党代会”这个主题,深刻把握“十二五”目标任任务与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建设“产业、文化、生态”、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找准创先争优服务中心工作的着力点,确定争创主题,创新活动载体,鼓励党员干部在重大审计项目、重点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奋勇争先,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多作贡献。抓住“五一”、“五四”、“七一”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等重大时间节点,有计划有节奏地掀起创先争优活动新热潮,为党的十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谐文明机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