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28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1)

关键词群众路线作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一、以群众观点为统揽,明确工作主体

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扎实推进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要使高校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高校的“群众”主要包括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在高校树立群众观点,就是要树立和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及“一切为了教职工,一切依靠教职工”的管理理念。此外,还要注意群众“角色”的转换,作为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在机关行政部门面前是被服务保障的群众;在面向学生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履行教书育人义务时,就要把学生作为服务保障的主体,一切工作的组织都要围绕这些“群众”开展。当前,我国高校中行政化的倾向还比较严重,高校基本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导致无论是教育教学规律还是学术研究规律,都不同程度地受行政权力影响。高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实际行动中转变管理理念,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将学生真正回归到教育的主体上来,将广大教职工真正回归到管理的主体上来,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使高校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克服行政化倾向。

二、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风气

良好的风气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高校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是可供传承的精神遗产。高校风气的形成,要靠各级组织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并加以引导,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引导风气建设,就是要从教风、学风、研风、考风等方面,全方位地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打牢思想作风的坚实基础。以教风、学风为例。教风体现着高校教师群体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思考深度,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新鲜血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最为活跃,对新生事物和社会现象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高校教师在传授学业的同时,肩负着“解惑”的育人使命。为确保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三尺讲台有政治,三尺讲台无杂音”的思想根基,把讲台、课堂作为抵御不良思想侵袭的主战场,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学风是高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自主性是影响他们行为的主要力量,良好的学风能够将这种自主性最大限度地群体化,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无论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还是日趋受到关注实践课程,都是一个学生群体的学风的集中体现,只有对学风加以正确引导,和高校的文化底蕴相互融合,才会使学生认同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接受高校文化风气的感召,从而实现学风与文化的相辅相成和彼此强化,成为约束学生行为的无形力量。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2)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文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阵地。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向上,校园整体和谐。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少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重大转变,互联网等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带来社会思潮、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的变化,对高校和谐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由于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管理的不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理论创新不足。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高校,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思想上出现了许多疑虑。社会问题折射到高校引起的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亟需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新的观念,这就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高校自身存在体制性方面的弊端,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理论创新不足问题凸显,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生的对各种问题研究总结的基础之上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过程中,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但仍没有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建设滞后于现实,不能很好的回答和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践问题,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薄弱,实践中的苍白。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多感性认识少理性认识,多经验少科学总结,仍停留在较低水平。理论上的贫穷造成实践中的无力,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建设,进行科学的扬弃,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创新,总结实践经验,重新建立充满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

2、思想重视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高校领导关注的更多是学校上规模、上层次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关注人才的引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学位点的突破等现实问题,而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上出现偏差,虽然表面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实际上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谁都可以做,以工作不出乱子为衡量的标准;认为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搞上去,教职工的福利搞上去,一切思想问题就解决了。他们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要彻底改变高校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就要求各级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真正负起责任,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3、运行机制落后。

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转换带动整个社会机制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运作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存在针对性不强、工作对象简单、方法单调等特点,没有根据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传统的强制性、命令性的做法和管理手段很难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这种机制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充分理解,对出现新的事物新的矛盾不能正确把握,特别是对自己的工作对象不能做出深刻的洞察,普遍存在跟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囿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其运行机制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要求,存在行动滞后、效果不佳、切入不准的问题。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市场经济要求高效、平等、开放、务实的现实相脱节,没有能从高校实际出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缺乏相应的导向机制、服务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没有能抓住工作对象多变的特点,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仍处于一种自成体系、自我循环、自立标准、自我服务的封闭系统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准确把握形势,确立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的和谐稳定对于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高校中起到了沟通领导与师生员工的桥梁纽带作用。新时期,要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立适应社会主义高校发展的工作新思路: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着眼于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论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建立灵活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灌输、激励、转化功能,实现理论教育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从死板到活泼,从单向到多向,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坚定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坚定师生员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信心。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P1094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仍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现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新的思维模式,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直接面对高校实际,服从服务于高校的建设发展。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灌输、引导、转变、激励的职能,综合运用课堂、网络、平面媒体、广播等手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启发师生员工,解决他们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自觉投身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事业中去。同时,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通过正面教育,增强人们的自知性和自律性,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常规性工作与突发性工作结合起来,重视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心理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做好突发性工作的预防准备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工作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把党的理论传播到师生员工中去,深入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健全运行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思想政治工作在部分高校仍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甚至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这其中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思想上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良性的运行机制,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用教育的手段来实现,但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同时还必须依靠法律、制度等强制性手段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当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通过教育不能为师生员工自觉接受时,必须依靠制度来强制执行。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制度可以减少社会消极现象,消除社会矛盾,提高人们的觉悟。制度不健全可以使人失去规范和约束,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抵制不住错误而走向反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制度的规范、激励约束、惩治结合起来,在制度的基础上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通过制度的健全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同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共同参与、覆盖全面的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责任体制、权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党委领导下党政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建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方面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的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从党委一级建立负责制,层层包干,层层到位,通过建立各项工作制度,把握社会上的思想动态,建立调研制度,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3、大胆创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系统化体系。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3)

思想政治工作是院校教育的根本性建设和基础性建设。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等学历人才素质的灵魂。当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产生较大冲击,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等,都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广泛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1.坚定理想信念,指导学生用理论武装头脑。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重视下,国内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坚定大学生政治信念上主动作为、抢占先机。政治上的清醒源于理论上的坚定。全国高校普遍认真举办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指引高校师生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细致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思想政治工作广度、深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高校中的“三五”学雷锋宣传日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及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在高校推动开展,校园引导工作富有成效。近年来,高校思想工作骨干计划开始实施,初显成效。

3.适应时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成长、变化及发展的新特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如大力推动校园网络建设,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高等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面临新的挑战。

1.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时展的召唤。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成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不到健全发展。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多地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很少顾及到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价值,忽视了其服务于学生本身的个体价值。这种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违背了其本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加强。

2.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就业、经济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人际交往、情感、竞争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大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队伍有待优化。作为被教育管理的学生的对立面,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资源配置和履职尽责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教育者的问题出现了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当前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配置不够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选拔考核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个别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理论和文化素养不够全面等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发挥。

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思考

1.注重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方面的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创新工作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不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注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道德培养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精神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确立终极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终使命。【1】还要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建设,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培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点,把教育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方位的素质。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学生队伍,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生命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贴近学生队伍,深入了解和掌握当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变化,贴近学生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想学生之所想,及时搞好教育,才能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坚决杜绝一切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避免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对学生做到真心关爱,为其完成学业以及成长进步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感染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作用。紧紧围绕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根本,切实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搞端正,从源头上夯实思想根基。要倡导发现问题是能力、揭露问题是党性、正视问题是素质、解决问题是政绩的风气,切实在纠治问题中改进作风、推动工作。

3.建立健全思想工作骨干履职尽责机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十分重视这支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思想指导行动,态度决定一切,要夯实思想工作骨干履职尽责的思想基础,广泛开展各类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加强其责任感。精心选配高质量的思想工作骨干队伍结构。要坚持选拔任用标准,严格选拔程序,择优录取,把握学历、经历、品德三重标准,把各类优秀工作者合理配备到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并不断优化调整队伍结构,使其能根据不同工作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工作。扎实培训提高思想工作骨干能力素质,使其更好地履职尽责。开展系统的岗位培训,保证专项经费支持,构建专项投入长效机制。依托好高校独特的人文环境,学术、科研氛围浓厚,教职员工思想觉悟和素质普遍高等特点,建立健全集体学习、培训轮训、调查研究、学习交流等制度机制,引导思想政治骨干大力加强学习,拓宽认识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并切实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思路举措,建设好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觉悟的思想工作骨干队伍。

【参考文献】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4)

[作者简介]唐世章,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两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湖南永州425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102-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化,社会出现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主要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传媒多样化,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激荡,传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心目中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多元发展的态势,这些变化日益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在高等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收费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性使得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逐渐多数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和过程都与传统有很大的差异性,针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也出现了新变化;等等。这些新情况、新变化、新影响、新要求等因素构成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新挑战和新困难,重视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一、清醒认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清醒认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新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与茫然。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与茫然主要体现在对人生理想、信念、就业、前途和命运没有信心;对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生活上不如意而落伍自卑,自甘消沉颓废;对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以及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逃学上网、谈恋爱、生活上互相攀比而荒废学业;等等。在困惑与茫然心理因素主导下,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本位意识严重,陶醉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小天地里;集体意识淡漠,重利忘义、重索取、重享受,讲功利、图实惠,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割裂开来;由于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撑,一切判断与价值取向趋于急功近利、讲求实惠;等等。

2、信息传递多样化、高速化、多元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价值。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量加大,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在接受传统优良思想教育的同时,国内外一些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范围。网络信息内容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同时,互联网能在完全非控制的情况下,同时向全球信息,实现信息的即时准确传输。信息网络是发达资本主义在文化上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精神污染的主要渠道之一。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向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推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这种价值观念无处不在动摇着当代大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打破了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价值秩序,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价值标准的混乱、精神困惑和信仰茫然。网络自身传播体现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也严重地动摇着高校学生的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导致高校校园出现人文精神的荒漠,出现人际关系冷淡化,而很多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不如虚拟人际关系和谐和充实。网络信息虽然是时代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体现,它的功效和影响潜力还很大,它给我们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我们要随着它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它的功能功效,发挥积极影响作用,正确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

3、招生规模扩大,就业形势严峻。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扩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是不容忽视的。现在大学毕业生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等新的就业方式已经取代“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的传统的就业模式,就业矛盾和困难已经显现,面对新的就业困难,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思想。这些使在校学生中很多人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政治热情下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困难加大,工作难做。深刻分析和认识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利于我们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对策

在深刻分析和认识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下,积极思考和探索相应的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

1、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切实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具体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相应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在思想素质上,要求他们有坚定过硬的政治思想觉悟,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政治素质上,要求他们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在业务素质上,要求他们能以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为此,思政工作者要进行工作、效果和理论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也受到影响,出现了许多未曾有过的新情况。为此,高校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抓好政工队伍的建设。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较低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教育他们加强对现代管理政策和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教育政工干部树立应有所作为的思想,甘当人梯、坚定信心、安心岗位、振奋精神、积极钻研,十分投入地把工作做好;高校应建立一套符合当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任用、进修深造制度,多层次、全方位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切实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具体政策,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应注意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态,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积极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网络素养等精神文化,以现代网络为媒介和阵地,用互动引导、建设管理、制度规范等基本方式,对高校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为高校学生开拓了全新的生活空间,而这一全新的生活空间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得网络逐渐进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重要工具。

一、网络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监控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化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通过网络能管窥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认知程度,可以说网络世界里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与实践状态的缩影。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传播空间,以网络为媒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1.网络媒介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建设。人类传播历经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现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大众传播时期,网络因其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实时传输等功能一体化的特性,以超越传统媒介的优越性,对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认知与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受到网络深刻的影响,网络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个性觉醒,他们采用开放式的态度接受网络信息,也依存网络为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在媒介形态的变革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变化,针对高校学生认知与行为方式的特点,积极利用媒介技术,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

2.网络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随着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网络的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能及时改变和增加教育内容,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当前条件下,具体而言,应加入诸如正确对待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建设积极的网络伦理观问题、构建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平台等内容。

3.网络媒介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经历了由分化到统和的发展历程,新媒介有集多种单一媒介功能于一体的优势,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原有的媒介,就如网络媒介深入社会角角落落,但以期刊、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依然欣欣向荣一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开辟也不能取代原来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式。

网络这个开放式的互动平台打破了少数人的信息垄断,拓展了受众参与信息采制与传播的权利。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能体现传统教育途径与新教育媒介的融合性,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现实教育空间、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教育方法的契合。立足于现实发展实际,以学生为本,综合运用多种教育途径和媒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建设信息高速道路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高校也日益重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总结已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发展与持续创新的内驱力。

1.高校“红色网站”建设卓有成效,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信息的传播效果偏弱。以网络为阵地不断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实施途径,最为突出的成果是高校蓬勃发展的红网建设,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西南财经大学的“光华园”、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焦点”等,集聚着相当高的人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快速发展的红网建设相比,“点击率”与“互动率”却持续低迷,成为制约红网深入发展的难题,红网中只有主流的观点与思想,缺乏互动、讨论与争议。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红网这个新兴事物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更主要的原因是来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把握住学生生活形态和关注的热点。在匿名性的虚拟网络世界中,是否参与到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完全是受众的自主选择,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传播的主流信息只有特近学生的生活,遵循网站生存发展的“点击率”原则,才能为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日渐丰富,但缺乏时新性与权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取得有效性,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日益重视对教育环境的充分调试,已经清晰地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缺乏网络,也开始注意“时时在线”,但其适应行动常常滞后,权威性遭到解构。网络阵地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从教育过程到教育结果都具有可控性,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常常被转移,权威性面临被肢解,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用开放的姿态,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学生的虚拟生活空间、深谙学生的话语体系,从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入手分析,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无比活跃和外显,但匿名性使得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更难以把握。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状态持续活跃、外显于网络中,这一方面便于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但匿名性的状态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满不确定性。网络的开放性及由此创造的网络环境里的群体压力、趋同心理、群体模仿和求异心理等现象,常规状态下的网络思想变化就已经难以掌控,特殊状态下的“匿名性”与集合行为,使得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把握变得更加困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1.提高教育主体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充分认识网络的消极与积极因素,重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分析当代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方式,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能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把关”,建立思想政治网络信息资源,树立权威性,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

这些新要求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更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专业素质要求。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海量的信息环境中甄别、把关与引导的能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具有时新性与真实性是其发展的趋势,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道德规范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和网络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选择、梳理和甄别信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当好“把关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络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态,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积极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网络素养等精神文化,以现代网络为媒介和阵地,用互动引导、建设管理、制度规范等基本方式,对高校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为高校学生开拓了全新的生活空间,而这一全新的生活空间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得网络逐渐进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重要工具。

一、网络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监控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化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通过网络能管窥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认知程度,可以说网络世界里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与实践状态的缩影。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传播空间,以网络为媒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1.网络媒介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建设。人类传播历经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现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大众传播时期,网络因其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实时传输等功能一体化的特性,以超越传统媒介的优越性,对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认知与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受到网络深刻的影响,网络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个性觉醒,他们采用开放式的态度接受网络信息,也依存网络为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在媒介形态的变革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变化,针对高校学生认知与行为方式的特点,积极利用媒介技术,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

2.网络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随着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网络的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能及时改变和增加教育内容,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当前条件下,具体而言,应加入诸如正确对待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建设积极的网络伦理观问题、构建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平台等内容。

3.网络媒介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经历了由分化到统和的发展历程,新媒介有集多种单一媒介功能于一体的优势,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取代原有的媒介,就如网络媒介深入社会角角落落,但以期刊、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依然欣欣向荣一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开辟也不能取代原来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式。

网络这个开放式的互动平台打破了少数人的信息垄断,拓展了受众参与信息采制与传播的权利。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能体现传统教育途径与新教育媒介的融合性,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现实教育空间、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教育方法的契合。立足于现实发展实际,以学生为本,综合运用多种教育途径和媒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建设信息高速道路的步伐不断加快,各高校也日益重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总结已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发展与持续创新的内驱力。

1.高校“红色网站”建设卓有成效,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信息的传播效果偏弱。以网络为阵地不断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实施途径,最为突出的成果是高校蓬勃发展的红网建设,如南开大学的“觉悟网”、西南财经大学的“光华园”、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焦点”等,集聚着相当高的人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快速发展的红网建设相比,“点击率”与“互动率”却持续低迷,成为制约红网深入发展的难题,红网中只有主流的观点与思想,缺乏互动、讨论与争议。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红网这个新兴事物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更主要的原因是来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把握住学生生活形态和关注的热点。在匿名性的虚拟网络世界中,是否参与到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完全是受众的自主选择,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传播的主流信息只有特近学生的生活,遵循网站生存发展的“点击率”原则,才能为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日渐丰富,但缺乏时新性与权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取得有效性,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日益重视对教育环境的充分调试,已经清晰地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缺乏网络,也开始注意“时时在线”,但其适应行动常常滞后,权威性遭到解构。网络阵地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从教育过程到教育结果都具有可控性,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常常被转移,权威性面临被肢解,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用开放的姿态,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学生的虚拟生活空间、深谙学生的话语体系,从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入手分析,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无比活跃和外显,但匿名性使得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更难以把握。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状态持续活跃、外显于网络中,这一方面便于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但匿名性的状态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满不确定性。网络的开放性及由此创造的网络环境里的群体压力、趋同心理、群体模仿和求异心理等现象,常规状态下的网络思想变化就已经难以掌控,特殊状态下的“匿名性”与集合行为,使得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把握变得更加困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1.提高教育主体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充分认识网络的消极与积极因素,重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分析当代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方式,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能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把关”,建立思想政治网络信息资源,树立权威性,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

这些新要求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更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专业素质要求。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海量的信息环境中甄别、把关与引导的能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具有时新性与真实性是其发展的趋势,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道德规范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和网络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选择、梳理和甄别信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当好“把关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络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2.培养高校学生客观运用网络的正确观念与素养。当代大学生畅游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享受着平等、便利、民主的网络生活方式,但网络作为一个较新的事物,诸如网络对学生素质的影响、网络伦理道德、未来人的生活形态等问题目前尚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固定成型,较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科学、客观的网络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是十分重要的。鼓励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人际观;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以增强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的综合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规范网络行为,抵制消极、腐朽、落后、反动的思想观念的侵蚀。

3.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运用网络传播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生活。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应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倡导多样性。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汲取其他文化的长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抵御网络上文化霸权的侵蚀。注意科学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与交往方式,传播具有实效性、真实性与价值性的内容,以时新性的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实性的内容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与权威性,具有不同价值性的信息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信息需求,网络语言的恰当使用拉近了教育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做好准备。

4.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除了将网络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深化学生的读、听、看、思以外,首先应是以各高校教学网站为依托,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网页开展高校思政教育,设立学习与答疑专栏、学术观点阐述、时政热点分析等,辅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其次是建立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宣传党的思想政治问题理论和工作方针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如“红网”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再次是实现校园网络与其他媒体的资源整合,网络信息浩若烟海、良莠不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为学生提供经过质量“把关”过的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如时政热点、突发事件、学生关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占领网络思想政治问题阵地。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7)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8)

高等院校是教育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重要思想教育阵地,肩负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能不能坚守阵地,承担起职责,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从大环境和小气候入手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一、立足于校风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建设

任何思想理论成果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都会受环境氛围等外在条件制约。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切实注意这种限制条件的存在,不注意环境条件的简单说教,只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当前,客观地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说乐观,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就必须要从校园环境建设出发,注重教育主体、受众和机制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教育受众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即通过形成“我要学”的外部和内部激发条件,激发教育受众发自内心的要内化(加强学习,尤其是主动地自我学习),由内化而外化(将内化形成的思想、观念、信念付诸于实践,指导实践)落实到工作中、生活中、行动中。本质地说,就是构建教育受众主体化的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必须要意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管理主体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建设的基础。党委和教育管理主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他们的个人素质、政治信仰、组织学习能力、政治敏感力是能否抓住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及时应对舆情、社情的关键。这个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不仅关系着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而且关系着能不能通过正确导引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是青年大学生较为独立地认识、理解社会开始的地方,在他们的人格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无疑将是他们走上成功人生的重要驿站。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历史变革年代,思想价值的多元化、利益要求的多样化深刻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模式,校园文化也必不可少地受到这些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重大地外部冲击和挑战。塑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应对这一深刻变化和回应这一重大挑战的关键举措,也是学校思政工作搭好台子、带好队伍的基础和条件,进而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对地创造一个“理想教育环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建立在机制完善和制度完备的基础上,强化机制培养人、制度教育人,工作督促人、教育团结人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高等院校作为一级教育组织,它的整体运转过程具有校情、专业的特殊性。因而,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和标准,为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各高校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方法创新、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根据高校教育受众的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从机制建设上入手,从程序规范上入手,从制度保障上入手,建立起严格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责任、程序、回馈、纠偏的目标责任工作体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去组织和安排,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笔者对本单位长期的实践追踪研究得出的基本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各基本环节和细节设计得越细,目标分解越科学合理,程序环节越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越好,青年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比例就越高,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也越高。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青年学生知、情、意、行的特质,以宽松、包容、开放的校园氛围,激发青年学生完成从内化认同到外化践行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育人塑造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改造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从受教育者到社会实践者的转化就是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要以一定的社会环境氛围为条件,不注重社会环境氛围的创造和建设,外化也就难以有效地实现。校园是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内化)和改造世界(外化)的初级学校,这个宽松、包容、开放的平台是青年学生在懵懂中走向逐步成熟的阶梯,也是他们开始以开放的自我拥抱世界、适应世界的过程。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校风、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社会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提高。当前,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它的核心在于以社会系统为依托推动政治教育在家庭、社区、校园、社会的广泛开展,形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线的有机链条,实现政治理念的涓流渗透、内化,帮助公民树立社会主流的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并践行。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有其形式上的合理内核,我们应注重借鉴它的合理内核,用于改善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链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细化其程序以使它体系化、生活化和工作化。政治社会化理论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就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使广大青年成为班组、学校建设的主体,激发他们广泛地参与校园建设,树立守约者高尚违约者可憎的自律意识,成为真正的校园主人。

二、以理论教育为主线,以发挥青年学生主体性为主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小气候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内化和外化的集合与转变,从更为基础的角度来讲,任何内化都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结果和表现,强调内化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源性的意义。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注意从内化到外化转变的环境条件,还要注意内化的环节。

第一,应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精神特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内化的形式进行深化。青年学生的人生经历心智模式决定了他们思想的不成熟和求新求异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他们反感“守旧”、“一成不变”,强调参与,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思考。因而,如何善于引导和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空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灌输方式的争论就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对待灌输方式的,必须要有辩证的观点和思想。灌输理论是共产主义运动早期实践特别是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革命所倚重的教育方式。它的运用是建立在生产力的落后以及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导致无产阶级受教育不足、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较低,缺乏革命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及不能科学运用革命理论作指导。因而,强调灌输意义重大。当前,中国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普及,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基本都受到了良好的系统教育,因而灌输方式的运用就要因材制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采用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可使青年学生对各知识点理解深刻,但也存在僵化教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侧重灌输逻辑线索和关键知识点,放开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并以感性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总结,教师的责任则在于对他们的总结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引导更为深层的内涵和逻辑联系。灌输的灵活运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热情和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达到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应形成以教师为主导,辅导员为辅助的班级学风建设机制。就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好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班的班级学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教师的教授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更为重要。一般地,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得当、内容合理、课堂生动、学风比较好的班授课效果虽然比学风较差的班要好,但差别不是特别大;如果教师作不到授课科学合理,则两种类型的班级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差别。此外,班级的学风好坏从多年校系级评比积累的资料来看辅导员是否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年大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苦读和黑色六月后进入大学,普遍存在着些许松懈,如果所上学校和专业不太符合他们“理想”的状况,极易使他们就此懈怠。这时辅导员如果尽职疏导、正确引路,促使青年学生较快转变认识,就能使其很快端正学习态度,这种作用尤其表现在一、二年级。不过,值得忧虑的是,近几年由于一些单位不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有些教育政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科研经费没有着落,对外交流活动无从开展的情况,由此而使一些教师、辅导员心态不稳,工作不尽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滑坡比较明显。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青年学生在对国情的基本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强化他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国策、党性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保障。对于他们,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三尺讲台给他们灌输这样一些思想,还应在课外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用他们自己所搜集到、体验到的第一手资料来固化他们所掌握的既有理论知识。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渗透教学法,鼓励他们用课外的研讨和实践来发现现实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主动性,转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性,使整个学习过程由以往的单纯灌输理论和认知,转变为他们养成“问题意识”和“主体思考”,由他们自己来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则是给他们把脉目标、引路、划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学习过程转化为主体性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9)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10)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篇(11)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是高校改革发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精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对于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纲领性文件。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党管高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应当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找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全面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双重历史任务,这一重任能否落实到位、落实情况怎么样,关键在于高校党委是否真正地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关键在于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高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能否形成合力。应当全面加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应当着力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加强党管高校的能力,提升党对高校的领导力,从而增强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的定力和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思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服下“定心丸”,注入“强心剂”。

其次,应当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以党的工作方针贯穿高校教育工作全局,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紧密相连,使高校的各项工作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强化思想引领,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地开展与深化。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国的高校,必然要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必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中国大学的最大特色。

再次,应当积极践行“四个讲清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国的历史与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和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特质,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201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在阐释中国特色时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应当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成功历史经验证明,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的历史进程共命运,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始终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始终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在革命历程中寻求真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于优良的革命传统,扎根于红色的土壤,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与中国革命史和中华奋斗史一脉相承。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场鲜明地拥护中央各项决议,倾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和舆论宣传重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确保先辈的“红色江山代代传”的重要保证。

首先,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德,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树人,就是要为党和人民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可信、可亲、可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特色,塑造一代代具有世界眼光,具有强烈使命感的青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关键在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积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深刻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毫不含糊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要持之以恒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大公约数凝魂聚气,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给养。高校责无旁贷,应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构建时代精神,为国家强基固本。应当积极引导学校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扣好人生的一粒又一粒扣子,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再次,以良好校风校情为基础,坚持“四个不懈”不动摇。提出,高校应当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符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着力发掘自身独特的校史校庆,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探索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以校风、校训、校史、校情为依托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覆盖校园生活全方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即强调务实求真,坚持追寻真理。从陕北公学一路走来,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人民大学的发展历程,成为人民大学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

实现“全程育人”,构建立体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在于强化执行、狠抓落实。态度上应当“绷紧弓弦”,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行动上应当“拧紧螺丝”,积极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精神上应当“上足发条”,为持久性地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吹响号角。

首先,⒀Э品⒄褂胨颊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科育人。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有独到的经验与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拥有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形成了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优势,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上能够实现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上能够实现资源集成,同频共振。依托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围绕当今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治国理政思想研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深入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人大学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新高地,以透彻的理论培育学养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现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的育人功能。

其次,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高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切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引领青年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功底,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价值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全方位构建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育人平台,在既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基础上,按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自选讲座相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校各院系各专业人才培养路线图之中。启动“读史读经典”项目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阅读活动,设立“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师指导和朋辈互助结合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再次,加强思政工作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管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对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作出了新指示,提出了新要求,表达了新期待。中国正处在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时代,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需要思政理论工作者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守理论阵地,筑牢思想防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将教学内容与世情国情相结合,将理论传授与党情民情相呼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潮流、自觉抵制错误思潮。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内容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做到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理念和思路,推动工作理念、方法和措施“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落到地上”,实现“把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面旗帜插到每一名师生心里。

最后,加强思政工作与治国理政思想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应当从总体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间的理论脉络,深刻领会一以贯之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统筹协调、整体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工作内容联系起来,深刻把握思想脉络,深入贯通理论内涵、贯彻落实精神实质。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重大任务。要解决和回应这一重大课题,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体化,实现学科发展、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